佛法指明真實相,破除迷夢即正覺(讀經筆記)

佛法指明真實相,破除迷夢即正覺(讀經筆記)

文/同成佛道

如果細讀《華嚴經》、《大般涅槃經》、《欏嚴經》、《法華經》等佛的重要經典,我們就能明了,佛法確實說出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相。那麼真實相究竟是什麼樣呢?       一、一切法無常、無自性、不可得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六、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中有經文:「一切智者,無自性中見一切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中有經文:「一切諸佛住無自性法。」   為什麼佛說一切法無自性呢?了解一切法無自性有什麼好處?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十、憍陳如品第十三之二中說:「善男子。自性之性,性不可轉。若言眼性見者,常應能見。不應有見,有不見時。是故當知從因緣見,非無因緣。善男子。汝言非因五塵,生貪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善男子。生貪解脫,雖復不同五塵因緣。惡覺觀故,則生貪慾。善覺觀故,則得解脫。善男子。內因緣故,生貪解脫。外因緣故,則能增長。是故汝言:一切諸法各有自性。不因五塵生貪解脫,無有是處。善男子。汝言具足諸根,乏於財物,不得自在。諸根殘缺,多饒財寶,得大自在。因此以明有自性。故不從因緣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善男子。眾生從業而有果報。如是果報則有三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貧窮巨富,根具不具,是業各異。若有自性,具諸根者,應饒財寶,饒財寶者,應具諸根。今則不爾,是故定知,無有自性,皆從因緣。如汝所言:世間小兒未能分別五塵因緣,亦啼亦笑。是故一切有自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自性者。笑應常笑,啼應常啼。不應一笑一啼。若一笑一啼,當知一切悉從因緣。是故不應說一切法有自性故,不從因緣。」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佛對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說:「善男子。如汝所說:若乳無酪性,不應出酪。尼拘陀子無五丈性。則不應有五丈之質。愚痴之人作如是說。智者終不發如是言。何以故?以無性故。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應復假眾緣力也。善男子。如水乳雜卧至一月,終不成酪。若以一渧頗求樹汁。投之於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緣?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假眾緣故則便可見。假眾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待眾緣,然後成者,即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說:如果有自性,不需要因緣即可自生。而一切法自不能生,都需靠因緣合和方可得生,因此說一切法無有自性,皆是因緣生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五、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三中說:「善男子。四事和合生於眼識。何等為四?眼、色、明、欲。是眼識性,非眼、非色、非明、非欲。從和合故,便得出生如是眼識,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當知,無有本性。乳中酪性亦復如是。若有說言:水無酪性,故不出酪。是故乳中定有酪性。是義不然。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諸法異因異果。亦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從一因生。善男子。如從四事生於眼識。不可復說:從此四事應生耳識。善男子。離於方便說乳中得酪、酪出生酥。不得如是,要須方便(即條件和因緣)。善男子。智者不可見離方便,從乳得酪。(也就是說,要想從乳中得乳酪,需要種種條件、因緣、方便)。善男子。是故我於是經中說。因生故法有。因滅故法無。」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中說:「譬如有人。有筆、紙、墨。和合成字。而是紙中,本無有字。以本無故。假緣而成。若本有者。何須眾緣?譬如青黃。合成綠色。當知是二。本無緣性。若本有者。何須合成?善男子。譬如眾生。因食得命。而此食中,實無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時。食應是命。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有性。以是義故我說是偈:本無今有本有今無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善男子。一切諸法因緣故生,因緣故滅。」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中佛說:「從緣生故,名之為有。無自性故,名之為無。是故如來說言諸法:非有、非無。」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聖行品第七之四中佛說:「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有諸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諸因緣相可破壞故,亦名無常」。   也就是說:因緣生的東西可壞、可滅,因而是無常的、不可得。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說:「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   此品中又說:「以性不可得故說為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以相似相續故。凡夫見已說言諸法性不空寂。菩薩摩訶薩具足五事。是故見法性本空寂」。   也就是說:一切法無有自性,性本空寂,自不能生,凡有生者,皆是因緣合和方可得生。而因緣生者,即是本無今有。而本無今有者,將已有還無。所以佛在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說:「一切諸法唯除涅槃,更無一法而是常者」。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一、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中佛說:「是大涅槃無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不生者名為涅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三、菩薩問明品第十中有經文:「法性本無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第二十中有經文:「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以生無有故,滅亦不可得。一切法無生,亦復無有滅,若能如是解,斯人見如來。諸法無生故,自性無所有,如是分別知,此人達深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賢首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   云何菩薩具足多聞?菩薩摩訶薩為大涅槃十二部經,書寫讀誦分別解說,是名菩薩具足多聞。除十一部,唯毗佛略(何等名為毗佛略經?所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猶如虛空,是名毗佛略--《大般涅槃經》),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亦名菩薩具足多聞。除十二部經,若能受持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書寫讀誦,分別解說,是名菩薩具足多聞。除是經典,具足全體,若能受持一四句偈。復除是偈,若能受持:如來常住,性無變易,是名菩薩具足多聞。復除是事,若知如來常不說法,亦名菩薩具足多聞。何以故?法無性故,如來雖說一切諸法,常無所說。」   二、生死輪迴之理   我們凡夫不知一切法無自性,性本空寂,生本不可得,因著五欲六塵的相,生貪愛、淫慾,受五陰色身,反覆輪迴生死當中。佛的許多經典對此有專門的講解。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中說:  「三處現前得入母胎。彼即於中有處。自見與己同類有情為嬉戲等。於所生處起希趣欲。彼於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謂見父母為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為女。彼即於父便起會貪。若當欲為男。彼即於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若女於母欲其遠去。若男於父心亦復爾。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余分。唯見男女根門。即於此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是應知。若薄福者。當生下賤家。彼於死時及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入於叢林竹竺二韋蘆竺二狄等中。若多福者。當生尊貴家。彼於爾時便自聞有寂靜美妙可意音聲。及自妄見升宮殿等可意相現。」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中佛說:  「善男子。如人捨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號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知覺。肢節戰動,不能自持。身體虛冷,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善男子。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暗)滅。燈滅、闇生。善男子。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余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余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我說。中陰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是(這)中陰中,有三種食:一者思食。二者觸食。三者意食。中陰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因善業故得善覺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父母交會。判合之時。隨業因緣。向受生處。於母生愛,於父生嗔(得男身者;得女身者相反,即與父生愛,與母生嗔)。父精出時,謂是己有。見已心悅,而生歡喜。以是三種煩惱因緣。中陰陰壞,生後五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生時諸根。有具不具。具者見色。則生於貪。生於貪故。則名為愛。誑故生貪。是名無明。貪愛、無明。二因緣故。所見境界。皆悉顛倒。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無凈見凈。以四倒故,作善惡行。煩惱作業。業作煩惱。是名系縛。以是義故名五陰生。   是人若得親近於佛及佛弟子、諸善知識,便得聞受十二部經,以聞法故,觀善境界,觀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見。得知見故。於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歡樂。不生歡樂故,能破貪心。破貪心故,修八聖道。修八聖道故,得無生死。無生死故,名得解脫。如火不遇薪,名之為滅。滅生死故。名為滅度。以是義故。名五陰滅。」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陰。」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九、憍陳如品第十三之一中一梵志問佛:「若人捨身,未得後身。中間壽命,誰為因緣?佛言:梵志。無明與愛而為因緣。是無明、愛二因緣故,壽命得住。」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五、佛為阿難說處胎會第十三中佛說:「如是中陰欲受胎時。先起二種顛倒之心。云何為二。所謂父母和合之時。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嗔。父流胤時謂是己有。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嗔。母流胤時亦謂己有。若不起此嗔愛心者。則不受胎。   複次阿難。云何得入母胎。所謂父母起愛染心。月期調順中陰現前。無有如上眾多過患。業緣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陰欲入胎時。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無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其無福者覺觀心起。所見境界便作是念。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憒鬧、眾威來逼,便生恐怖。我今應當入於草室及以葉室。或隱牆根。或入山澤叢林窟穴。復更生於種種諸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大福德者亦生是念。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憒鬧、眾威來逼亦生恐怖。即上高樓。或登大閣。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諸餘種種之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佛告阿難。如是中陰初受胎時名歌羅邏。皆依父母不凈及過去業而得受身。如是之業及以父母諸緣之中各不自生。和合力故而便受身。譬如以器盛酪及人繩等即便出蘇。諸緣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蘇乃得生。歌羅邏身亦復如是。因緣力故便得受胎。   或於先世造諸惡業。於諸資具慳貪吝惜不肯惠施。或復不受父母師長教誨。由是業故而得種種不如意身。若以長大肥白柔軟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短小瘦黑堅鞕之身。若以短小瘦黑堅鞕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長大肥白柔軟之身。若於其身支分之中。高下多少疏密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無有高下疏密不具足身。或復受得聾盲喑啞手足攣躄諸根不具。所有音聲人不喜聞。其身醜陋猶如餓鬼。以惡業故而受種種不如意身。父母親屬尚不喜見。況復餘人。若於前世造十善業。好行惠施。無有慳貪諂誑之心。父母師長所有言教即皆信受。以是因緣若得為人。則不受於如上諸惡業身。而便獲得種種殊妙之身。顏容端正諸相具足。所有言音而為眾人之所愛樂。是故當知由善業故。便得如是勝妙果報。阿難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脅而坐。兩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脅兩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內熱煎煮。五處系縛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復少食。甘食澀食。干食膩食。辛鹼苦醋冷熱之食。或復淫慾。急行跳躑久卧久坐。皆受苦惱。是故當知處母胎時。有如是等眾苦逼迫。我今略說人中尚爾。何況地獄難可為喻。誰有智者於生死海當樂此身?」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四、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中有經文:「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之)生,本無有生,了達受生不可得故」。   生本不可得,生必有滅,不生才可不滅,所以佛讓我們念佛,入無生法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中有經文:「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中有經文:「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三、唯有涅槃是常,涅槃無有生相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說:「一切諸法唯除涅槃,更無一法而是常者」。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凈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中有經文:「一切諸法本性清凈,是謂: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一、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中佛說:「是大涅槃無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不生者名為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說。」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中有經文:「涅槃無因,而體是果。何以故?無生滅故。無所作故。非有為故。是無為故。常不變故。無處所故。無始終故。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則不得稱為涅槃也。槃者言因。般涅言無。無有因故。故稱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一、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中佛說:「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為無。菩薩摩訶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得見之。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無今有,是故為常。善男子。如闇室中井。種種七寶。人亦知有。闇故不見。有智之人善知方便。然大明燈,持往照了,悉得見之。是人於此,終不生念。水及七寶,本無今有。涅槃亦爾,本自有之,非適今也。煩惱闇故,眾生不見。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燃智慧燈。令諸菩薩得見涅槃:常樂我凈。是故智者於此涅槃不應說言:本無今有。善男子。汝言:因莊嚴故得成涅槃,應無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涅槃之體非生非出,非實非虛。非作業生,非是有漏、有為之法。非聞非見,非墮非死。非別異相,亦非同相。非往非還,非去來今,非一非多。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尖非斜,非有相非無相,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我所。以是義故。涅槃是常,恆不變易。......涅槃之體,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當言是無常因?複次善男子。復有二因。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師輪繩。是名作因。如燈燭等照闇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從作因,而有、唯有了因。了因者。所謂: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羅蜜。是名了因。善男子。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羅蜜乃得名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無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為大涅槃因。」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聖行品第七之四中佛說:「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有諸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善男子。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無相。非有名、非無名。非名、非色、非長、非短。非陰界入之所攝持。是故名常。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法。法即是常。善男子。常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僧。僧即是常。以是義故從因生法,不名為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因生。善男子。是諸外道不見佛性、如來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說,悉是妄語、無有真諦。諸凡夫人。先見瓶衣、車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馬、牛羊。後見相似便言是常。當知其實非是常也。善男子。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虛空無為是故為常。佛性無為是故為常。虛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無為。無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無為。無為者即是常。善男子。有為之法凡有二種。色法非色法。非色法者心心數法。色法者地水火風。善男子。心名無常。何以故。性是攀緣相應分別故。善男子。眼識性異,乃至意識性異,是故無常。善男子。色境界異乃至法境界異是故無常。善男子。眼識相應異乃至意識相應異是故無常。善男子。心若常者眼識應獨緣一切法。善男子。若眼識異乃至意識異則知無常。以法相似,念念生滅。凡夫見已計之為常。善男子。諸因緣相可破壞故,亦名無常」。   四.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   1.如來明了一切境相皆是無常,不可得,故不生貪愛之念,不受五陰生滅之身,而得無相解脫之身,永脫於生死輪迴。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二、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中有經文:「入真如故,名為如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中有經文:「佛子!如真如,前際不生,後際不動,現在不起。」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有偈說:「如來證涅槃 永斷於生死」。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中有經文:「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無得想。何以故?無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為得。實無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來計有得想。是則諸佛不得涅槃。以無得故,名得涅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五、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經文:「菩薩求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如來身乃是法身,無有相貌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是等身我悉不見。唯見無常破壞微塵雜食等身。何以故。如來當入於涅槃故。   佛言:迦葉。汝今莫謂如來之身不堅可壞如凡夫身。善男子。汝今當知。如來之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雜食身。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無量無邊,無有足跡。無知無形,畢竟清凈,無有動搖。無受無行,不住不作。無味無雜,非是有為。非業非果,非行非滅,非心非數,不可思議。常不可思議,無識離心,亦不離心。其心平等,無有亦有。無有去來,而亦去來。不破不壞,不斷不絕。不出不滅,非主亦主。非有非無,非覺非觀。非字非不字。非定非不定。不可見,了了見。無處亦處。無宅亦宅。無闇無明。無有寂靜。而亦寂靜。是無所有不受不施。清凈無垢。無諍斷諍。住無住處。不取不墮。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不福田。無盡不盡、離一切盡。是空、離空。雖不常住非念念滅,無有垢濁。無字離字。非聲非說亦非修習。非稱非量。非一非異。非像非相。諸相莊嚴。非勇非畏。無寂不寂。無熱不熱。不可睹見,無有相貌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中:「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見於如來及以佛性。是義云何。世尊。如來之身無有相貌。非長非短非白非黑。無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為相非眼識識。云何可見。佛性亦爾。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無常者為欲度脫一切眾生方便示現。是名眼見。常者如來世尊解脫之身。亦名眼見,亦名聞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第二十四中有經文:   爾時,勇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明凈眼,因日睹眾色,凈心亦復然,佛力見如來。如以精進力,能盡海源底,智力亦如是,得見無量佛。譬如良沃田,所種必滋長,如是凈心地,出生諸佛法。如人獲寶藏,永離貧窮苦,菩薩得佛法,離垢心清凈。譬如伽陀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滅諸煩惱患。真實善知識,如來所稱讚,以彼威神故,得聞諸佛法。設於無數劫,財寶施於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無量眾色相,莊嚴於佛身,非於色相中,而能見於佛。如來等正覺,寂然恆不動,而能普現身,遍滿十方界。譬如虛空界,不生亦不滅,諸佛法如是,畢竟無生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中有經文:「佛身非是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唯除如來自在神力所應調伏;若有眾生因見佛身便種善根乃至成熟,為成熟故,乃令得見如來身耳。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以其心無量遍十方故,所行無礙如虛空故,普入法界故,住真實際故,無生無滅故,等住三世故,永離一切分別故,住盡後際誓願故,嚴凈一切世界故,莊嚴一一佛身故。」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虛空遍十方,若色非色有非有,三世眾生身國土,如是普在無邊際。諸佛真身亦如是,一切法界無不遍,不可得見不可取,為化眾生而現形。譬如虛空不可取,普使眾生造眾業,不念:『我今何所作,云何我作為誰作?』諸佛身業亦如是,普使群生修善法,如來未曾有分別:『我今於彼種種作。』譬如日出閻浮提,光明破闇悉無餘,山樹池蓮地眾物,種種品類皆蒙益。諸佛日出亦如是,生長人天眾善行,永除痴闇得智明,恆受尊榮一切樂。譬如日光出現時,先照山王次余山,後照高原及大地,而日未始有分別。善逝光明亦如是,先照菩薩次緣覺,後照聲聞及眾生,而佛本來無動念。譬如生盲不見日,日光亦為作饒益,令知時節受飲食,永離眾患身安隱。無信眾生不見佛,而佛亦為興義利,聞名及以觸光明,因此乃至得菩提。譬如凈月在虛空,能蔽眾星示盈缺,一切水中皆現影,諸有觀瞻悉對前。如來凈月亦復然,能蔽余乘示修短,普現天人凈心水,一切皆謂對其前。譬如梵王住自宮,普現三千諸梵處,一切人天鹹得見,實不分身向於彼。諸佛現身亦如是,一切十方無不遍,其身無數不可稱,亦不分身不分別。如有醫王善方術,若有見者病皆愈,命雖已盡葯塗身,令其作務悉如初。最勝醫王亦如是,具足方便一切智,以昔妙行現佛身,眾生見者煩惱滅。譬如海中有寶王,普出無量諸光明,眾生觸者同其色,若有見者眼清凈。最勝寶王亦如是,觸其光者悉同色,若有得見五眼開,破諸塵闇住佛地。譬如如意摩尼寶,隨有所求皆滿足,少福眾生不能見,非是寶王有分別。善逝寶王亦如是,悉滿所求諸欲樂,無信眾生不見佛,非是善逝心棄捨。」」   3.如來雖是無相之身,但卻與我們常住,並於夢中常為我們受施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佛說:「善男子。譬如良師教諸弟子。諸弟子中有受教者心不造惡。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心不造惡。善男子。譬如世間有善咒術。若有一聞卻後七年不為一切毒藥所中蛇不能螫。若有誦者乃至命盡無有眾惡。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復如是。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道。若有書寫讀誦解說思惟其義。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凈見佛性。如彼聖王得甘露味。善男子。是大涅槃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善男子。若有人能書寫是經讀誦解說為他敷演思惟其義。當知是人真我弟子善受我教。是我所見,我之所念,是人諦知我不涅槃。隨如是人所住之處若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房舍田宅樓閣殿堂。我亦在中常住不移,我於是人常作受施。或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婆羅門梵志貪窮乞人。   云何當令是人得知如來受其所施之物。善男子。是人或於夜卧夢中夢見佛像。或見天像、沙門之像、國王聖王師子王像、蓮花形像、優曇花像。或見大山或大海水。或見日月或見白象及白馬像。或見父母得花、得果金銀琉璃頗梨等寶五種牛味。爾時當知。即是如來受其所施。寤已喜樂尋得種種所須之物。心不念惡樂修善法。善男子。是大涅槃悉能成就如是無量阿僧祇等不可思議無邊功德。」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如來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說:「如來微密無上法藏。不與聲聞諸弟子等。如汝寶藏不示惡子。要當付囑諸菩薩等。如汝寶藏委付善子。何以故。聲聞弟子生變異想,謂佛如來真實滅度。然我真實不滅度也。如汝遠行,, 未還之頃,汝之惡子便言汝死。汝實不死。諸菩薩等說言如來常不變易。如汝善子不言汝死。以是義故。我以無上秘密之藏付諸菩薩。善男子。若有眾生謂佛常住不變異者。當知是家則為有佛。」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有經文:  「是大涅槃不可思議。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乃是諸佛如來甚深秘密之藏。以是義故。能受持者斷離惡漏。所謂惡者: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毒蛇住處、惡刺土地、懸崖嶮岸、暴水回澓。惡人、惡國、惡城、惡舍、惡知識等。如是等輩若作漏因,菩薩即離。若不能作,則不遠離。若增有漏,則便離之。若不增長,則不遠離。若作惡法,則便離之。若能作善,則不遠離。」   4、如來如實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中有經文:「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將三千大千世界抹成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儘是微塵(把微塵放盡了),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否?』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髮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中有經文:「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言如來得廣長舌。當知如來於無量劫已離妄語。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凡所發言,誠諦無虛。善男子。如汝所言。波旬往昔啟請於我入涅槃者。善男子。而是魔王真實不知涅槃定相。何以故?波旬意謂:不化眾生,默然而住,便是涅槃。善男子。譬如世人,見人不言,無所造作。便謂是人,如死無異。魔王波旬亦復如是。意謂:如來不化眾生,默無所說,便謂如來入般涅槃。善男子。如來不說佛法眾僧無差別相。惟說常住、清凈二法無差別耳。善男子。佛亦不說佛及佛性、涅槃無差別相。惟說常恆不變,無差別耳。善男子。佛亦不說涅槃實相、無差別相。惟說常有實不變易、無差別耳。善, 男子。爾時我諸聲聞弟子生於諍訟,如拘睒彌。諸惡比丘違反我教,多犯禁戒。受不凈物,貪求利養。向諸白衣而自讚歎:我得無漏。謂須陀洹果,乃至我得阿羅漢果。毀辱於他,於佛法僧、戒律、和上不生恭敬。公於我前言如是物,佛所聽畜。如是等物,佛不聽畜。我亦語言:如是等物,我實不聽。復反我言:如是等物,實是佛聽。如是惡人不信我言,為是等故,我告波旬。汝莫悒遲,卻後三月,當般涅槃。善男子。因如是等惡比丘故,令諸聲聞受學弟子不見我身、不聞我法。便言:如來入於涅槃。惟諸菩薩能見我身,常聞我法。是故不言:我入涅槃。聲聞弟子雖複發言:如來涅槃。而我實不入於涅槃。善男子。若我所有聲聞弟子說言:如來入涅槃者。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伴黨。邪見惡人,非正見也。若言:如來不入涅槃。當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伴黨。正見之人,非惡邪也。善男子。我初不見弟子之中有言:如來不化眾生,默然而住,名般涅槃也。善男子。譬如長者,多有子息,舍至他方。未得還頃,諸子並謂:父已死矣。而是長者,實亦不死。諸子顛倒,皆生死想。聲聞弟子亦復如是,不見我故。便謂如來,已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而般涅槃。而我實不般涅槃也。聲聞弟子生涅槃想。善男子。譬如明燈,有人覆之。余不知者,謂燈已滅。而是明焰,實亦不滅。以不知故,生於滅想。聲聞弟子亦復如是。雖有慧目,以煩惱覆。令心顛倒,不見真身,而便生於滅度之想。而我實不取滅度也。   善男子。如生盲人不見日月。以不見故,不知晝夜、明闇之相。以不知故,便說無有日月之實。實有日月,盲者不見。以不見故,生於倒想:言無日月。聲聞弟子亦復如是。如彼生盲,不見如來。便謂如來入於涅槃。如來實不入於涅槃。以倒想故,生如是心。善男子。譬如雲霧覆蔽日月。痴人便言:無有日月。日月實有,直以覆故,眾生不見。聲聞弟子亦復如是。以諸煩惱覆智慧眼,不見如來。便言:如來入於滅度。善男子。直是如來現嬰兒行,非滅度也。善男子。如閻浮提日入之時。眾生不見,以黑山障故。而是日性,實無沒入。眾生不見,生沒入想。聲聞弟子亦復如是。為諸煩惱山所障故,不見我身。以不見故,便於如來生滅度想。而我實不趣滅度也。」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如來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說:「善男子。我雖在此閻浮提中數數示現入於涅槃。然我實不畢竟涅槃。而諸眾生皆謂如來真實滅盡。而如來性實不永滅。是故當知是常住法、不變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諸佛如來法界。我又示現閻浮提中出於世間。眾生皆謂我始成佛。然我已於無量劫中所作已辦。隨順世法故復示現於閻浮提初出成佛。」   長住生死的是凡夫,長住涅槃不度眾生,只為自了的是小乘。佛菩薩已斷生死,不捨生死;已證涅槃,不住涅槃。如果佛菩薩長住涅槃,不受眾生身像,不示現成佛,就不能為眾生講解佛法,眾生也就不能得以解脫,這就違背了佛菩薩廣度眾生的大願,因而佛菩薩是已斷生死,不捨生死;已證涅槃,不住涅槃,以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中有經文:   「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難得行?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善根、最勝善根、不可壞善根、無能過善根、不思議善根、無盡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與一切佛同一性善根。此菩薩修諸行時,於佛法中得最勝解,於佛菩提得廣大解,於菩薩願未曾休息,盡一切劫心無疲倦,於一切苦不生厭離,一切眾魔所不能動,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具行一切菩薩苦行,修菩薩行精勤匪懈,於大乘願恆不退轉。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轉阿僧祇劫生死,而不舍菩薩大願。若有眾生,承事供養,乃至見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此菩薩雖了眾生非有,而不舍一切眾生界。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至於彼岸,以往返無休息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置於彼岸安隱無畏、無憂惱處」。   5.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因緣智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迦葉, 菩薩品第十二之二中說到:「善男子。我經中說一切眾生作善惡業,捨身之時。四大於此即時散壞。純善業者心即上行。純惡業者心即下行。」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六、梵行品第八之二釋迦牟尼佛對迦葉菩薩說:「善男子。有人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罵詈鞭撻。以是業緣墮地獄不?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應墮地獄。何以故。如佛昔為聲聞說法。汝諸比丘於余焦木莫生噁心。何以故。一切眾生因噁心故墮於地獄」。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一、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中有經文:  「雖知眾生實無有我,而於未來不失業果。雖知五陰於此滅盡,善惡之業終不敗亡。雖有諸業,不得作者。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有系縛,無受縛者(修空無相三昧,逆境時,修忍辱波羅蜜,不生嗔恨;順境時,修精進般若蜜,不生貪愛,一切境界皆不動心,則不被其束縛)。雖有涅槃,亦無滅者。是名甚深秘密之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九、憍陳如品第十三之一中有經文:「若有眾生不作煩惱。是人則無煩惱果報。」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中有經文:  「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因緣智。如是觀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雖觀因緣。猶亦不得名為佛性。佛性雖常,以諸眾生無明覆故,不能得見。......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思惟。乃是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以何義故?甚深甚深。眾生業行不常、不斷,而得果報。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雖無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受者雖滅,果不敗亡。無有慮知,和合而有。一切眾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不見知故,無有終始。十住菩薩惟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是義故。諸佛了了得見佛性。善男子。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善男子。如蠶作繭,自生自死。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見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猶如拍毬。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五、一切法無常,唯有如來常住不變   1.眾生名五陰,眾生無我,若言我者則是如來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聖行品第七之二中有經文:  「世間眾生顛倒覆心。貪著生相,厭患老死。迦葉。菩薩不爾。觀其初生已見過患。迦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願生天。以生當有老、病、死故。是以俱棄,曾無愛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過患。是故貪受生、死二法。複次迦葉。如婆羅門幼稚童子,為飢所逼。見人糞中有庵羅果,即便取之。有智見已,呵責之言。汝婆羅門,種姓清凈。何故取是糞中穢果?童子聞已,赧然有愧。即答之言:我實不食,為欲洗凈,還棄捨之。智者語言:汝大愚痴,若還棄者,本不應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此生分,不受、不舍。如彼智者呵責童子。凡夫之人欣生、惡死。如彼童子,取果還棄。複次迦葉。譬如四衢道頭有人。器盛滿食,色香味具,而欲賣之。有人遠來,飢虛羸乏。見其飯食,色香味具,即指之言:此是何物?食主答言:此是上食,色香味具。若食此食,得色得力。能除饑渴,得見諸天。唯有一患。所謂:命終。是人聞已,即作是念:我今不用色力見天。亦不用死,即作是言:食是食已,若命終者。汝今何用於此賣之?食主答言:有智之人終不肯買。唯有愚人不知是事。多與我價,貪而食之。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願生天,得色得力,見於諸天。何以故?以其不免諸苦惱故。凡夫愚痴,隨有生處,皆悉貪愛。以其不見老病死故。複次善男子。譬如毒樹。根亦能殺。莖亦能殺。皮、花、果實悉亦能殺。善男子。二十五有受生之處所受五陰亦復如是。一切能殺。複次迦葉。譬如糞穢,多少俱臭。善男子。生亦如是。設壽八萬,下至十歲,俱亦受苦。複次迦葉。譬如嶮岸,上有草覆。於彼岸邊多有甘露。若有食者,壽天千年,永除諸病,安隱快樂。凡夫愚人貪其味故,不知其下有大深坑。即前欲取,不覺腳跌,墮坑而死。智者知已,舍離遠去。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尚不欲受天上妙食。況復人中。」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中有經文:    「眾生即是煩惱,煩惱即是眾生。眾生名五陰,五陰名眾生。五陰名煩惱,煩惱名五陰。......眾生心性猶如獼猴。獼猴之性舍一取一。眾生心性亦復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譬如有人貪著妙花。採取之時為水所漂。眾生亦爾。貪受五欲。為生死水之所漂沒。」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中說:   「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須、台,合為蓮花。離是之外,更無別花。眾生我者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牆壁,草木和合,名之為舍。離是之外,更無別舍。如佉陀羅樹、波羅奢樹、尼拘陀樹、郁曇缽樹,和合為林。離是之外,更無別林。譬如車兵、象馬步兵,和合為軍。離是之外,更無別軍。譬如五色雜線和合,名之為綺。離是之外,更無別綺。如四姓和合,名為大眾。離是之外,更無別眾。眾生我者亦復如是。離五陰外,更無別我。善男子。如來常住,則名為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為我。眾生真實無如是我」。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中佛說:  「若言我者,則是如來。何以故?身無邊故、無疑網故。不作不受故,名為常。不生不滅故,名為樂。無煩惱垢故,名為凈。無有十相故,名為空。是故如來常樂我凈,空無諸相。」      2.眾生佛性不名為佛,見佛性然後成佛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中有經文:「眾生佛性不名為佛。以諸功德因緣和合得見佛性。然後成佛。」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中有經文:   「佛性者實非我也。為眾生故,說名為我。善男子。如來有因緣故,說無我為我。真實無我。雖作是說,無有虛妄。善男子。有因緣故,說我為無我。而實有我。為世界故。雖說無我,而無虛妄。佛性無我,如來說我,以其常故。如來是我,而說無我,得自在故」。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中說:「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復有之。要須修習無漏聖道然後得見。」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中有經文:「眾生愛盡,則見佛性。雖有名色,不能系縛。雖復處在二十五有。不為諸有之所污染」。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經文:「佛性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譬如大海雖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於乳。喻如雪山,雖復成就種種功德多生諸葯。亦有毒草。諸眾生身亦復如是。雖有四大毒蛇之種,其中亦有妙藥大王。所謂佛性。非是作法。但為煩惱客塵所覆。若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能斷除者。即見佛性,成無上道。譬如虛空震雷起雲。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無雷震,花則不生,亦無名字。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為一切煩惱所覆不可得見。是故我說眾生無我。若得聞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則見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經文:「見佛性者。非眾生也。」   3.不僅眾生相是無常的,世界相也是如此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因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所以,我們的念頭清凈是非常重要的)。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烝,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干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本;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世界成就品第四中有經文:  「諸佛子!略說以十種因緣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現成、當成。何者為十?所謂:如來神力故,法應如是故,一切眾生行業故,一切菩薩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薩嚴凈國土願力故,一切菩薩成就不退行願故,一切菩薩清凈勝解自在故,一切如來善根所流及一切諸佛成道時自在勢力故,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諸佛子!是為略說十種因緣;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此品中還有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諸國土,皆隨業力生,汝等應觀察,轉變相如是。染污諸眾生,業惑纏可怖,彼心令剎海,一切成染污。若有清凈心,修諸福德行,彼心令剎海,雜染及清凈。信解諸菩薩,於彼劫中生,隨其心所有,雜染清凈者。無量諸眾生,悉發菩提心,彼心令剎海,住劫恆清凈。無量億菩薩,往詣於十方,莊嚴無有殊,劫中差別見。一一微塵內,佛剎如塵數,菩薩共雲集,國土皆清凈。世尊入涅槃,彼土莊嚴滅,眾生無法器,世界成雜染。若有佛興世,一切悉珍好,隨其心清凈,莊嚴皆具足。諸佛神通力,示現不思議,是時諸剎海,一切普清凈。」」   也就是說,是由佛菩薩的願力與眾生的業力等因緣世界成就。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中,佛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汝今莫謂:諸佛出於不凈世界,當知是心不善、狹劣。汝今當知:我實不出閻浮提界。譬如有人說言:此界獨有日月。他方世界無有日月。如是之言,無有義理。若有菩薩發如是言:此佛世界,穢惡不凈,他方佛土,清凈嚴麗。亦復如是。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有嚴麗之事,皆悉平等,無有差別。猶如西方安樂世界。亦如東方滿月世界。我於彼土(無勝世界)出現於世,為化眾生故,於此界閻浮提中,現轉**。非但我身,獨於此中,現轉**。一切諸佛,亦於此中而轉**。以是義故。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善男子。慈氏菩薩以誓願故:當來之世,令此世界清凈莊嚴。以是義故。一切諸佛所有世界無不嚴凈」。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一、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有經文:「云何為菩薩未來施?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於相,不別樂往生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善根迴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廢舍;但欲因彼境界攝取眾生,為說真實,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遠。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   4.本來沒有世界和眾生   眾生是因為貪愛、無明受五陰色身,若覺悟,回歸真如自性,則得解脫的無相法身,所以說眾生的色相是假的;而世界相也是由眾生的業力和佛菩薩為了方便接引眾生出離生死輪迴的願力等因緣成就的,若眾生都回歸真如自性了,世界也不存在了,因此說:三界唯心所現。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四、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中有經文:「菩薩摩訶薩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中有經文: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嬰兒行品第九中有經文:「如彼嬰兒,於木男女,生男女想。如來亦爾。知非眾生,說眾生想。而實無有眾生相也。若佛如來說無眾生。一切眾生則墮邪見。是故如來說有眾生。於眾生中,作眾生想者。則不能破眾生相也。若於眾生破眾生相者。是則能得大般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有經文:「如善牧者,設牛東西啖他苗稼,則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念慧因緣故,守攝五根不令馳散。菩薩摩訶薩有念慧者。不見我相、不見我所相,不見眾生及所受用。見一切法同法性相。生於土石、瓦礫之相。譬如屋舍從眾緣生,無有定性。見諸眾生四大五陰之所成立,推無定性。無定性故菩薩於中不生貪著。一切凡夫見有眾生,故起煩惱。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有念慧故,於諸眾生不生貪著。複次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經者。不著眾生相、作種種法相。善男子。譬如畫師,以眾雜彩畫作眾像,若男若女、若牛若馬。凡夫無智,見之則生男女等相。畫師了知無有男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法異相觀於一相。終不生於眾生之相。何以故?有念慧故。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或時睹見端正女人,終不生於貪著之相。何以故?善觀相故。」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一切凡夫若見女人,即生女相。菩薩不爾。雖見女人,不生女相。以不 生相,貪則不生,貪不生故,非顛倒也。以世間人見有女相故。菩薩隨說言:有女人。若見男時,說言是女,則是顛倒。是故我為闍提說言:汝婆羅門若以晝為夜,是即顛倒。以夜為晝,是亦顛倒。晝為晝相,夜為夜相,云何顛倒?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法無自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中有經文:「菩薩摩訶薩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雖見他方恆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緣相,不作見相。......   菩薩安住如是三昧。雖見眾生,而心初無眾生之相。雖見男女、無男女相。雖見色法、無有色相。乃至見識、亦無識相。雖見晝夜、無晝夜相。雖見一切,無一切相。雖見一切煩惱諸結。亦無一切煩惱之相。雖見八聖道、無聖道相。雖見菩提,無菩提相。雖見於涅槃,無涅槃相。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相故。」   5.無相之相是為實相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第二十中有經文:「爾時,智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所取不可取,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一心不思議。有量及無量,二俱不可取,若有人慾取,畢竟無所得。不應說而說,是為自欺誑,己事不成就,不令眾歡喜。有欲贊如來,無邊妙色身,盡於無數劫,無能盡稱述。譬如隨意珠,能現一切色,無色而現色,諸佛亦如是。又如凈虛空,非色不可見,雖現一切色,無能見空者。諸佛亦如是,普現無量色,非心所行處,一切莫能睹。雖聞如來聲,音聲非如來,亦不離於聲,能知正等覺。菩提無來去,離一切分別,云何於是中,自言能得見?諸佛無有法,佛於何有說?但隨其自心,謂說如是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第二十四中有經文:「爾時,離垢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如來大智光,普凈諸世間,世間既凈已,開示諸佛法。設有人慾見,眾生數等佛,靡不應其心,而實無來處。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成就白凈法,具足諸功德,彼於一切智,專念心不舍。導師為眾生,如應演說法,隨於可化處,普現最勝身。佛身及世間,一切皆無我,悟此成正覺(法性本空寂),復為眾生說。一切人師子,無量自在力,示現念等身,其身各不同。世間如是身,諸佛身亦然,了知其自性,是則說名佛。如來普知見,明了一切法,佛法及菩提,二俱不可得(法無性故)。導師無來去,亦復無所住,遠離諸顛倒,是名等正覺。」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中有經文:「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無得想。何以故?無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為得。實無所有,云何名得?若使如來計有得想。是則諸佛不得涅槃。以無得故,名得涅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五、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經文:「菩薩求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中有經文:「菩薩摩訶薩以一音聲,能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聞。心終不念:令是音聲,遍諸世界。使諸眾生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而是菩薩亦初不言:我令眾生,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菩薩若言:因我說法,令諸眾生不聞聞者。當知是人,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眾生不聞,我為說者。如此之心是生死心。一切菩薩是心已盡」。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聖行品第七之四中有經文: 「如來亦爾。因六波羅蜜、三十七助菩提之法覺了諸法。復因咽喉、舌、齒、唇、口,言語音聲。為憍陳如初始說法,名轉**。以是義故。如來不名轉**也。善男子。若不轉者即名為法。法即如來。善男子。譬如因燧、因鑽、因手、因干牛糞而得生火。燧亦不言:我能生火。鑽、手、牛糞,各不念言:我能生火。火亦不言:我能自生。如來亦爾。因六波羅蜜。乃至憍陳如名轉**。如來亦復不生念言:我轉**。   善男子。若不生者是則名為轉正**。是轉**即名如來。善男子。譬如因酪、因水、因攢、因瓶、因繩、因人手捉而得出蘇。酪不念言:我能出蘇,乃至人手亦不念言:我能出蘇。蘇亦不言:我能自出。眾緣和合故得出蘇。如來亦爾。終不念言我轉**。善男子。若不念者是則名為轉正**。是轉**即是如來。善男子。譬如因子、因地、因水、因火、因風、因糞、因時。因人作業,而芽得生。善男子。子亦不言:我能生牙。乃至作業亦不念言:我能生牙。牙亦不言:我能自生。如來亦爾。終不念言:我轉**。善男子。若不能者是則名為轉正**。是轉**即是如來。善男子。譬如因鼓、因空、因皮、因人、因桴和合出聲。鼓不念言:我能出聲。乃至桴亦如是。聲亦不言:我能自生。善男子。如來亦爾。終不念言:我轉**。善男子。轉**者名為不作。不作者即轉**。轉**者即是如來。」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六中有經文:「無我法中有真我」。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八之三中有經文:「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梵行品中。菩薩知見得四無礙者。菩薩知見則無所得。亦無有心言無所得。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得。若使菩薩心有得者。則非菩薩名為凡夫。云何如來說言菩薩而有所得?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將欲說而汝復問。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實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四無礙。善男子。以何義故無所得者名為無礙?若有得者則名為礙。有障礙者名四顛倒。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四倒故,故得無礙。是故菩薩名無所得。複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則名為慧。菩薩摩訶薩得是慧故,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無明。菩薩永斷無明闇故,故無所得。是故菩薩名無所得。複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是菩薩無所得時。無量眾生斷有相心。」  《金剛經》中有經文:「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見色不著色,聞聲不著聲,嘗味不著味、覺觸不著觸.....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四、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中有經文:「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無作是作(無念的做才是真做),作是無作;非說是說,說是非說,不可思議(不住、不著任何一處,才能住一切處,等如虛空)。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亦不生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不可思議。」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十、憍陳如品第十三之二中:「須跋陀言:世尊。云何名為實相?善男子。無相之相名為實相。世尊。云何名為無相之相?善男子。一切法無自相、他相及自他相。無無因相、無作相、無受相。無作者相、無受者相。無法非法相。無男女相、無士夫相。無微塵相、無時節相。無為自相、無為他相、無為自他相。無有相、無無相、無生相、無生者相。無因相、無因因相。無果相、無果果相。無晝夜相、無明暗相。無見相、無見者相。無聞相、無聞者相。無覺知相、無覺知者相。無菩提相、無得菩提者相。無業相、無業主相。無煩惱相、無煩惱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隨所滅處名真實相。善男子。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善男子。是相。法界畢竟智。第一義諦。第一義空。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   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是本來無一「物」,而不是本來「無一切」。   6.如來即是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經文:「不應盡言一切無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種子」。「若言有者,智不應染。若言無者,即是妄語」。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如來性品第四之三中有經文:「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義故。令諸眾生墮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中有經文: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恆無有變易。」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中有經文:「說一切法悉是無常。惟說如來常住不變」。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聖行品第七之四中佛說:「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有諸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善男子。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無相。非有名、非無名。非名、非色、非長、非短。非陰界入之所攝持。是故名常。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法。法即是常。善男子。常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僧。僧即是常。以是義故從因生法,不名為常。」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聖行品第七之四中有經文:「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大般涅槃經卷第九、如來性品第四之六中有經文:「譬如眾星,晝則不現。而人皆謂:晝星滅沒,其實不沒。所以不現,日光映故。如來亦爾,聲聞緣覺不能得見。喻如世人不見晝星。複次善男子。譬如陰闇,日月不現。愚夫謂言:日月失沒。而是日月實不失沒。如來正法滅盡之時,三寶現沒亦復如是,非為永滅。是故當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何以故?三寶真性不為諸垢之所染故   複次善男子。譬如黑月,彗星夜現。其明炎熾,暫出還沒。眾生見已,生不祥想。諸辟支佛亦復如是,出無佛世。眾生見已,皆謂如來真實滅度,生憂悲想。而如來身,實不滅度。如彼日月,無有滅沒   複次善男子。譬如日出,眾霧悉除。此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出興於世。若有眾生一經耳者,悉能滅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是大涅槃甚深境界不可思議。善說如來微密之性。以是義故,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應於如來生常住心,無有變易,正法不斷,僧寶不滅。是故應當多修方便,勤學是典。是人不久當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覺悟真相 即應修行   1.眾生是名眾生,皆當作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中有經文:   「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佛子!譬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所謂:書寫大鐵圍山中事,量等大鐵圍山;書寫大地中事,量等大地;書寫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書寫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須彌山,若地天宮殿,若欲界空居天宮殿,若色界宮殿,若無色界宮殿,一一書寫,其量悉等。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具足成就清凈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於諸眾生無少利益,即作是念:『我當以精進力,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眾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出, 此大經,令諸眾生普得饒益。如於一塵,一切微塵應知悉然。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凈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2.生本不可得,生實為大苦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四、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中有經文:「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生本無有生,了達受生不可得故」。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聖行品第七之二中有經文:  「世間眾生顛倒覆心。貪著生相,厭患老死。迦葉。菩薩不爾。觀其初生已見過患。迦葉。如有女人入於他舍。是女端正、顏貌、瓌麗。以好瓔珞,莊嚴其身。主人見已,即便問言:汝字何等?系屬於誰?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主人問言:汝所至處,為何所作?女人答言:我所至處,能與種種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珊瑚、虎珀、車[(王*巨)/木]、馬瑙、象馬、車乘、奴婢、僕使。主人聞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我今福德故,令汝來至我舍宅。即便燒香、散花、供養、恭敬、禮拜。復於門外,更見一女。其形醜陋,衣裳弊壞,多諸垢膩。皮膚皴裂,其色艾白。見已問言:汝字何等?系屬誰家?女人答言:我字黑闇。復問:何故名為黑闇?女人答言:我所行處,能令其家所有財寶一切衰秏。主人聞已,即持利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當斷汝命。女人答言:汝甚愚痴,無有智慧。主人問言:何故名我痴、無智慧?女人答言:汝舍中者即是我姊。我常與姊,進止共俱。汝若驅我,亦當驅彼。主人還入,問功德天。外有一女,雲是汝妹,實為是不?功德天言:實是我妹。我與此妹,行住共俱,未曾相離。隨所住處,我常作好,彼常作惡。我常利益,彼常作衰。若愛我者,亦應愛彼。若見恭敬,亦應敬彼。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惡事者。我俱不用,各隨意去。是時二女,俱共相將還其所止。爾時主人見其還去。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是時二女復共相隨至一貧家。貧人見已,心生歡喜,即請之言:從今已去,願汝二人常住我家。功德天言:我等先以為他所驅。汝復何緣俱請我住?貧人答言:汝今念我。我以汝故,復當敬彼。是故俱請,令住我家。迦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願生天。以生當有老、病、死故。是以俱棄,曾無愛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過患。是故貪受生、死二法。複次迦葉。如婆羅門幼稚童子,為飢所逼。見人糞中有庵羅果,即便取之。有智見已,呵責之言。汝婆羅門,種姓清凈。何故取是糞中穢果?童子聞已,赧然有愧。即答之言:我實不食,為欲洗凈,還棄捨之。智者語言:汝大愚痴,若還棄者,本不應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此生分,不受、不舍。如彼智者呵責童子。凡夫之人欣生、惡死。如彼童子,取果還棄。複次迦葉。譬如四衢道頭有人。器盛滿食,色香味具,而欲賣之。有人遠來,飢虛羸乏。見其飯食,色香味具,即指之言:此是何物?食主答言:此是上食,色香味具。若食此食,得色得力。能除饑渴,得見諸天。唯有一患。所謂:命終。是人聞已,即作是念:我今不用色力見天。亦不用死,即作是言:食是食已,若命終者。汝今何用於此賣之?食主答言:有智之人終不肯買。唯有愚人不知是事。多與我價,貪而食之。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願生天,得色得力,見於諸天。何以故?以其不免諸苦惱故。凡夫愚痴,隨有生處,皆悉貪愛。以其不見老病死故。複次善男子。譬如毒樹。根亦能殺。莖亦能殺。皮、花、果實悉亦能殺。善男子。二十五有受生之處所受五陰亦復如是。一切能殺。複次迦葉。譬如糞穢,多少俱臭。善男子。生亦如是。設壽八萬,下至十歲,俱亦受苦。複次迦葉。譬如嶮岸,上有草覆。於彼岸邊多有甘露。若有食者,壽天千年,永除諸病,安隱快樂。凡夫愚人貪其味故,不知其下有大深坑。即前欲取,不覺腳跌,墮坑而死。智者知已,舍離遠去。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尚不欲受天上妙食。況復人中。凡夫之人乃於地獄,吞啖鐵丸。況復人天上妙肴饌而不能食?迦葉。以如是喻、及余無量無邊譬喻。當知是生實為大苦。迦葉。是名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觀於生苦。」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中有經文:  「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內有風冷,身即受害。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如芭蕉,內無堅實。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於,常生怨心。眾生四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冢墓。菩薩亦爾,於身冢墓亦不貪樂。善男子。如旃陀羅七世相繼,不舍其業。是故為人之所輕賤。是身種子亦復如是。種子精血,究竟不凈。以不凈故,諸佛菩薩之所輕呵。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缽羅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利迦花、婆師迦花。九孔常流,膿血不凈。生處臭穢,醜陋可惡。常與諸蟲共在一處。善男子。譬如世間雖有上妙清凈園林,死屍於中,則為不凈。眾共舍之,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復凈妙,以有身故,諸佛菩薩悉共舍之。」   3.善護其身,非為貪身而為善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有經文:  「菩薩摩訶薩自觀其身。如病如瘡、如癰如怨。如箭入體,是大苦聚。悉是一切諸惡根本。是身雖復不凈如是。菩薩猶故瞻視將養。何以故。非為貪身,而為善法故。為於涅槃不為生死。為常樂我凈,不為無常、無樂我凈。為菩提道,不為有道。為於一乘,不為三乘。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微妙之身。不為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身。為**王,不為轉輪王。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常當護身。何以故。若不護身命,則不全命。若不全,則不能得書寫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是故菩薩應善護身。以是義故。菩薩得離一切惡漏。善男子。如欲渡者應善護栰。臨路之人善護良馬。田夫種植善護糞穢。如為差毒,善護毒蛇。如人為財,護旃陀羅。為壞賊故,將護健兒。亦如寒人愛護於火。如癩病者求於毒藥。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見是身無量不凈具足充滿。為欲受持大涅槃經故。猶好將護不令乏少。   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怖懼。於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凈臭身。惡知識者能壞凈身及以凈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坏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為惡友殺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如是等漏,凡夫不離是故生漏。菩薩離之則不生漏。菩薩如是尚無有漏。況於如來。是故非漏。   云何親近漏。一切凡夫受取衣食、卧具、醫藥。為身心樂求如是物,造種種惡。不知過未輪迴三趣。是故名漏。菩薩摩訶薩見如是過則便遠離。若須衣時即便受取。不為身故但為於法。不長憍慢,心常卑下。不為嚴飾,但為羞恥。障諸寒暑、惡風惡雨、惡蟲蚊虻、蠅蚤蝮螫。雖受飲食心無貪著。不為身故,常為正法。不為肌膚,但為眾生。不為憍慢,為身力故。不為怨害,為治肌瘡。雖得上味,心無貪著,受取房舍亦復如是。貪慢之結不令居心。為菩提舍,遮止結賊。障惡風雨故,受屋舍。求醫藥者心無貪慢。但為正法,不為壽命,為常命故。   善男子。如人病瘡。為蘇麨塗。以衣裹之。為出膿血,蘇麨塗拊。為瘡愈故以葯坌之。為惡風故在深屋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身是瘡故,以衣覆。為九孔膿,求索飲食。為惡風雨,取受房舍。為四毒發,求覓醫藥。菩薩受取四種供養。為菩提道,非為壽命。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若不受是四供養,身則磨滅,不得堅牢。若不堅牢,則不忍苦。若不忍苦,則不能得修習善法。若能忍苦,則得修習無量善法。我若不能堪忍眾苦。則於苦受,生嗔恚心。於樂受中,生貪著心。若求樂不得,則生無明。是故凡夫於四供養生於有漏。菩薩摩訶薩能深觀察不生於漏。是故菩薩名為無漏。」     4.棄生滅 守真常      眾生的貪愛之念受五陰色身,佛菩薩的願力與眾生的業力等因緣世界得以成就,也就是說,眾生的色身和物質世界都是妙明真心的產物,眾生不知這一實相,去追逐心產生的物,而不知證回自己的妙明真心,那妙明真心是什麼樣呢?   六祖慧能大師見性後告訴我們:「菩提自性,本自清凈」;又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見性是心非眼」。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五、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經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心為本,心若清凈,則能圓滿一切善根,於佛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意即成。」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此品中還有經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除了因緣生以外餘下的)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中有經文: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九、憍陳如品第十三之一中有經文:「若觀色乃至識是無常者。當知是人獲得常法」。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凈本心本覺常住。」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有經文「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凈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想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5.使汝輪轉生死唯汝六根,令汝證無上菩提亦汝六根   佛告訴我們:眾生用眼耳鼻捨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時,所產生的見聞覺知,非是自己妙明真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眼耳鼻捨身意六根所產生的見聞覺知,是建立在外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基礎上的,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本身就是無常的,在無常的六塵基礎上產生的見聞覺知自然也非真實。眾生本有的妙明真心所據有的見聞覺知才是真覺,由於眾生不知六根、六塵及其產生的六識皆是虛妄,但卻長期應用,使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清凈真如自性不能顯現出來。如果能夠舍妄,於十八界任選一門,入於無妄,則六知根一時即可清凈,內瑩即可發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佛說: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中有經文:「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縳、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凈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凈、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齝病。如來示我一味清凈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凈,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凈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音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蛟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鄰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中有經文:「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註:觀世音菩薩對佛說:「佛啊,我常常想起我在過去無量劫之前,當時有佛出現於世,佛號叫做觀世音,我在觀世音佛前發出了要成就無上菩提的誓願,觀世音佛就教授給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的法門』。然後我就開始進行這個法門的修行,在剛開始進行聽聞訓練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我所聽聞的聲音,和能夠進行聽聞的聞性,這兩個『入』,這兩個處,在發揮作用,讓我能夠產生聽聞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地就沒有了『所』能夠聽聞的聲音的存在,也沒有了我身體的場所『入』,『所』和『入』都逐漸消亡了之後,就再也沒有所謂的能夠聽到聲音的『動』,和聽不到聲音的『靜』,這兩種外相的執著。就這樣不斷地在聽聞中進行訓練,不斷地深入,接著就發現了原來我所認為的『能聽聞』和『所聽聞』這兩種執著,也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個時候,我能夠聽到一切的音聲,但卻不會對任何音聲產生絲毫的執著。進而,就連我的『能夠知覺之性』,和『所能夠知覺到的種種』,全部都了悟了其中的空性。而當這個空的證悟越來越趨於圓滿的時候,就連對於『空』、『所空』的執著也消亡了,也就是說一切的生滅表現,全部都不能對我產生任何的干擾和障礙,也就是說一切的生滅表現,對我來說全部都消亡了,也就是所謂的『寂滅』出現了。其實,究竟而言,就連『寂滅』,也僅僅只是個名詞概念而已。這個時候,突然之間,我就成就了超越了世間和出世間的正果,十方一切全部都圓滿光明,也獲得了兩種殊勝:一種殊勝,就是對上,我已經和十方一切諸佛的本來菩提妙覺之心和合一味,毫無二致,和十方一切諸佛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慈威能;二種殊勝,就是對下,我也已經和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完全和合無別,和十方一切眾生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悲仰渴。」--《楞嚴經的秘密》)   見色不著色相,聞聲不著聲相,嘗味不著味相,覺觸不著觸相……入不二法門。   6.禪為甘露法   《禪秘要法經》中有經文:「佛告阿難。貪淫多者。雖得如此觀佛三昧。於事無益。不能獲得賢聖道果。次當更教自觀己身。令如前法。還作骨人。使皎然大白。猶如雪山。復當繫念住意在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一數二隨。或二數三隨。或三數四隨。或四數五隨。或五數六隨。或六數七隨。或七數八隨。或八數九隨。或九數十隨。終而復始。隨息往反至十復舍數而止。」  《坐禪三昧經》經中有經文:「若多淫慾人不凈法門治。若多嗔恚人慈心法門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若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諸如是等種種病。種種法門治。」  《六祖壇經》中說:「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禪法要解》中有經文:「行者初來欲受法時。師問五眾戒凈已。若淫慾多者。應教觀不凈。不凈有二種。一者惡厭不凈。二者非惡厭不凈。何以故。眾生有六種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儀。四者著言聲。五者著細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凈。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屍若壞若不壞。觀不壞斷二種欲威儀言聲。觀已壞悉斷六種欲。習不凈有二種。一者觀死屍臭爛不凈。我身不凈死屍一等無有異也。如是觀己心生惡厭。取是相已。至閑靜處若樹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觀不凈。處處遍察繫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馳散還攝緣中。二者雖不眼見。從師受法憶想分別。自觀身中。三十六物不凈充滿。發毛爪齒涕淚涎涶。汗垢肪[月*冊]皮膜肌肉。筋脈髓腦心肝脾腎肺胃腸肚胞膽痰癊。生藏膿血屎尿諸蟲。如是等種種不凈聚。假名為身。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若心厭惡淫慾。心息則已。若心不息當勤精進。呵責其心作是念言。老病死苦其為至近。命如電逝。人身難得善師難遇。佛法欲滅如曉時燈。有破定法眾患甚多。內諸煩惱外有魔民。國土饑荒內外老病。死賊其力甚大壞習禪定。我身可畏。於諸煩惱賊中未有微損。於禪定法中未有所得。雖服法衣。內實空虛俗人無異。諸惡趣門一切皆開。諸善法中未入正定。於諸惡法未能必不為惡。我今云何著是屎囊而生懈怠。不能精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賢聖所呵。不凈可惡九孔流出。而貪著此身。與畜生同死。俱投黑闇甚所不應。如是鞭心思惟自責還攝本處。又時亦復應令心悅。作是念言。佛是一切智人。直說道教易解易行。是我大師。如是不應憂畏。如依大王無有怖畏。諸阿羅漢所作已辦。是我同伴。已能伏心如奴衷主。心已調伏具種種果六通自在。我亦應自伏其心求得此事。唯有此道無復異路。如是思惟已還觀不凈。復自欣歡作是念言。初習道時。諸煩惱風吹破我心。我欲得道。上妙五欲尚不能壞。何況弊者。如長老摩訶目揵連得阿羅漢道。本婦將從伎樂盛自莊嚴飾欲壞目連。目連爾時說偈言。

  汝身骨幹立  皮肉相纏裹   不凈內充滿  無一是好物   韋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直  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  如人舍廁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厭惡   一切皆遠離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嚴飾  華香以瓔珞   凡夫所貪愛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凈聚  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舍  愚者以為好   汝脅肋著脊  如椽依棟住   五藏在腹內  不凈如屎篋   汝身如糞舍  愚夫所保愛   飾以珠瓔珞  外好如畫瓶   若人慾染空  終始不可著   汝欲來嬈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  我今已滅盡   五欲已遠離  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  一切無所著   正使天欲來  不能染我心   行者如是思惟決定堅固。住心本緣不畏眾欲。若利根者。一心精勤。遠至七日心得定住。中根者。乃至三七。鈍根者。久久乃得。如攢酪成酥。必可得也。若不任習行。是身雖復久習種種方喻。空無所得。譬如攢水終不成酥。問曰。何事不中。答曰。若犯禁戒不可懺者。若邪見不舍。若斷善根及三覆障。所謂厚利煩惱。五無間罪。三惡道報。如是等罪不應習行。又摩訶衍中。菩薩利根。有實智慧福德因緣。不同其事。若不任習行。當誦經修福起塔供養。說法教化行十善道。問曰。云何當知得一心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軟輕樂。嗔恚愁憂諸惱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樂未曾所得勝於五欲。心凈不濁故身有光明。如清凈鏡光現於外。如明珠在凈水中光明顯照。行者見是相己心安喜悅。譬如渴人掘地求水已見濕泥得水不久。行者如是。初習行時如掘干土。久而不止得見濕相。自知不久當得禪定。一心信樂精勤攝心轉入深定。作是念已毀訾五欲。見求欲者甚為可惡。如人見狗不得好食而啖臭糞。如是種種因緣。呵欲為過。心生憐愍。受五欲者。自心有樂而不知求。反更外求不凈罪樂。行者常應精進,晝夜集諸善法助成禪定。諸障禪法令心遠離。集諸善法者。觀欲界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瘡如癰如箭入心。三毒熾燃,起諸斗諍、嫉妒煙相,甚為惡厭。如是觀者。是名初習禪法。」      此經中還有經文:「佛法重在攝心為本」!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中有經文:「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善男子。復有眾生多喜教化。其心匆務,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中有經文:「當觀是人貪慾、嗔恚、愚痴、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慾多者,即應為說不凈觀法。嗔恚多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是人聞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中有經文:「佛及菩薩亦復如是。知諸凡夫病有三種:一者貪慾。二者嗔恚。三者愚痴。貪慾病者,教觀骨相。嗔恚病者,觀慈悲相。愚痴病者,觀十二緣相。」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佛說:「我昔住于波羅[木*柰]國時。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觀白骨。一令數息。經歷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緣即生邪見。言無涅槃、無漏之法。設其有者我應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於爾時見是比丘生此邪心。喚舍利弗而呵責之:汝不善教。云何乃為是二弟子顛倒說法?汝二弟子其性各異。一主浣衣、一是金師。金師之子應教數息。浣衣之人應教骨觀。以汝錯教,令是二人生於惡邪。我於爾時為是二人如應說法。二人聞已,得阿羅漢果。」(白骨觀與數息觀法在<禪秘要法經>中佛有專述)

  七.歡喜念佛 恆不放逸   1.歡喜念佛   如果真明白了「一切法無常,唯有如來常住不變」,那就應該歡喜念佛。因為念五欲只能輪迴生死,念佛能夠消業障,出離生死,回歸清凈真如自性。常常能夠靜下心來,在清凈之處安心念佛,歡喜念佛,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法。《坐禪三昧經》中說:「心定是道,心散非道」。《大般涅槃經》說:「身心寂靜者是菩薩,身心不靜者是凡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有經文:「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相,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流水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舍,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2.放逸者趣於死路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迦葉菩薩品第, 十二之一中有經文:  「爾時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葉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乎?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人身。舍三惡身,得受人身。諸根完具生於中國。具足正信,能修習道。修習道已,能得解脫。得解脫已,能入涅槃,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惡身。舍三惡身,得三惡身。諸根不具生於邊地。信邪倒見,修習邪道。不得解脫、常樂、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善男子。護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不作五逆、不用僧鬘物,不作一闡提、不斷善根。信如是等涅槃經典。如爪上土。毀戒、懈怠、犯四重禁、作五逆罪、用僧鬘物。作一闡提、斷諸善根。不信是經、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八、梵行品第八之四中有經文:「諸眾生中,惟天(人)與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   大般涅槃經遺教品第一中有經文:「我涅槃後。汝當精勤。以善教誡。我諸眷屬。授與妙法。深心誨誘。勿得調戲放逸散心。入諸境界。受行邪法。未脫三界世間痛苦。早求出離於此五濁愛欲之中。應生憂畏無救護想。一失人身。難可追復。畢此一形。常須警*。無常大鬼情求難脫。憐愍眾生。莫相殺害。乃至蠢動應施無畏。身業清凈。常生妙土。口業清凈。離諸過惡。莫食肉。莫飲酒。調伏心蛇。令入道果。深思行業。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中有經文:「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脫五陰。善方便者。即八聖道、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脫,身心不為五陰所害。何以故?身如金剛,心如虛空。是故身心難可沮壞。」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經文: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說:諸行和合名為老死   謹慎無放逸 是處名甘露   放逸不謹慎 是名為死句   若不放逸者 則得不死處   如其放逸者 常趣於死路」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聖行品第七之二中佛說:「死怨亦爾。常伺眾生而欲殺之。唯不能殺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是菩薩不放逸故。複次迦葉。譬如卒降金剛瀑雨。悉壞葯木、諸樹、山林、土沙、瓦石、金銀、琉璃一切之物。唯不能壞金剛真寶。善男子。金剛死雨亦復如是。悉能破壞一切眾生。唯除金剛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複次迦葉。如金翅鳥能啖諸龍。唯不能啖受三歸者。善男子。死金翅鳥亦復如是。能啖一切無量眾生。唯除菩薩住三定者。何謂三定。空無相願。」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中有經文: 「云何根深,難可傾拔?所言根者,名不放逸。不放逸者為是何根?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善男子。一切諸佛諸善根本,皆不放逸。不放逸故,諸餘善根,轉轉增長。以能增長諸善根故。於諸善中最為殊勝。」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三、聖行品第七之三中有經文:「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門、婆羅門有常、有樂、有凈、有我者,是非沙門、非婆羅門。何以故?迷於生死,離一切智大導師故。如是沙門、婆羅門等,沉沒諸欲,善法羸損故。是諸外道系在貪慾、嗔恚、痴獄。堪忍愛樂故。是諸外道雖知業果,自作自受。而猶不能遠離惡法;是諸外道非是正法、正命自活。何以故?無智慧火不能消故;是諸外道雖欲貪著上妙五欲。貧於善法,不勤修故;是諸外道雖欲往至正解脫中。而持戒足不成就;故是諸外道雖欲求樂。而不能求樂因緣。故是諸外道雖復憎惡一切諸苦。然其所行未能遠離諸苦因緣;是諸外道雖為四大毒蛇所纏。猶行放逸,不能謹慎;是諸外道無明所覆,遠離善友。樂在三界無常、熾然大火之中而不能出;是諸外道遇諸煩惱、難愈之病。而復不求大智良醫;是諸外道方於未來當涉無邊險遠之路。而不知習善法資糧而自莊嚴;是諸外道,常為淫慾災毒所害。而反抱持五欲霜毒;是諸外道嗔恚熾盛。而復反更親近惡友;是諸外道常為無明之所覆蔽。而反推求邪惡之法;是諸外道常為邪見之所誑惑。而反於中生親善想;是諸外道怖食甘果而種苦子;是諸外道已處煩惱闇室之中。而反遠離大智炬明;是諸外道患煩惱渴。而復反飲諸欲醎水;是諸外道漂沒生死無邊大河。而復遠離無上船師;是諸外道迷惑顛倒,言諸行常。諸行若常,無有是處。」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佛說: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如貧得寶第三十七中佛說: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心得開明第三十四中有經文: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游步三界,無所掛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凈,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3.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 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 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凈妙理如恆河沙,祗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中有經文:「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一切佛迴向?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順修學去、來、現在諸佛世尊迴向之道。如是修學迴向道時,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中說:「云何自在。如來一心安住不動。」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中有經文:「煩惱三種: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智者應當觀是三漏所有罪過。所以者何?知罪過已則能遠離。譬如醫師先診病脈。知病所在,然後授葯。善男子。如人將盲至蕀林中,舍之而還。盲人於後,甚難得出。設得出者,身體壞盡。世間凡夫亦復如是。不能知見三漏過患,則隨逐行。如其見者,則能遠離。」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經文:「煩惱者名曰諸漏。如來永斷一切煩惱。」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有經文:  「凡夫之人不攝五根,馳騁五塵。譬如牧牛不善守護,犯人苗稼。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在諸有,多受苦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行聖行時。常能善調、守攝五根。怖畏:1.貪慾2.嗔恚3.愚痴4.憍慢5.嫉妒。為得一切諸善法故。   善男子。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則能攝心。若能攝心,則攝五根。譬如有人擁護於王,則護國土。護國土者,則護於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得聞是大涅槃經,則得智慧。得智慧故,則得專念。五根若散,念則能止。何以故?是念慧故。善男子。如善牧者,設牛東西啖他苗稼,則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念慧因緣故,守攝五根不令馳散。菩薩摩訶薩有念慧者。不見我相、不見我所相,不見眾生及所受用。見一切法同法性相。生於土石、瓦礫之相。譬如屋舍從眾緣生,無有定性。見諸眾生四大五陰之所成立,推無定性。無定性故菩薩於中不生貪著。一切凡夫見有眾生,故起煩惱。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有念慧故,於諸眾生不生貪著。複次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經者。不著眾生相、作種種法相。善男子。譬如畫師,以眾雜彩畫作眾像,若男若女、若牛若馬。凡夫無智,見之則生男女等相。畫師了知無有男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法異相觀於一相。終不生於眾生之相。何以故?有念慧故。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或時睹見端正女人,終不生於貪著之相。何以故?善觀相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五欲法,無有歡樂,不得暫停。如犬嚙枯骨。如人持火,逆風而行。如篋毒蛇,夢中所得,路首有果樹,多人所擲。亦如段肉,眾鳥競逐。如水上泡,畫水之跡。如織經盡。如囚趣市。猶如假借勢,不得久觀。欲,如是多諸過惡。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為色、香、味、觸因緣故。從昔無數無量劫來,常受苦惱。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多四大海。盡地草木為四寸籌,以數父母,亦不能盡。無量劫來,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所受行苦,不可稱計。揣此大地,猶如棗等,易可窮極,生死難盡。菩薩摩訶薩如是深觀一切眾生以是欲因緣故,受苦無量。菩薩以是生死行苦故,不失念慧。善男子。譬如世間有諸大眾,滿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缽經由中過,莫令傾覆。若葉一渧,當斷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後,隨而怖之。臣受王教,盡心堅持,經歷爾所大眾之中。雖見可意(喜歡的)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當棄所持,命不全濟。是人以是怖因緣故,乃至不棄一渧之油。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雖見五欲,心不貪著。若見凈色,不生色相,唯觀苦相。乃至識相亦復如是。不作生相,不作滅相,不作因相,觀和合相。菩薩爾時五根清凈。根清凈故,護根戒具。一切凡夫五根不凈。不能善持,名曰根漏。菩薩永斷,是故無漏。如來拔出永斷根本,是故非漏。」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中有經, 文:  「比丘之人,名破煩惱。我今不破惡覺煩惱。云何當得名為比丘?世有六處,難可值遇,我今已得。云何當令惡覺居心?何等為六?一佛世難遇。二正法難聞。三怖心難生。四難生中國。五難得人身。六諸根難具。如是六事難得已得。是故不應起於惡覺。菩薩爾時修行如是大涅槃經。常勤觀察是諸噁心。一切凡夫不見如是噁心過患,故受三覺。名為受漏。菩薩見已,不受不著,放舍不護。依八聖道,推之令去,斬之令斷。是故菩薩無有受漏。云何當言如來有漏?以是義故。如來世尊非是有漏。   複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惱,起種種惡。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身口意作種種惡。以作惡故輪迴三趣具受諸苦。何以故?凡夫之人無念慧故。是故生於種種諸漏。是名念漏。菩薩摩訶薩常自思惟:我從往昔無數劫來,為是身心造種種惡。以是因緣流轉生死,在三惡道具受眾苦。遂令我遠三乘正路。菩薩以是惡因緣故。於己身心生大怖畏,舍離眾惡,趣向善道。   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菩薩摩訶薩觀此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如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財寶。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能劫一切眾生善財,如六大賊。若入人舍,則能劫奪現家所有,不擇好惡。令巨富者,忽爾貧窮。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盡,貧窮孤露,作一闡提。是故菩薩諦觀六塵如六大賊。複次善男子。如六大賊欲劫人時,要因內人。若無內人,則便中還。是六塵賊亦復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內有眾生知見、常樂我凈、不空等相。若內無有如是等相,六塵惡賊則不能劫一切善法。有智之人,內無是相,凡夫則有。是故六塵常來侵奪善法之財。不善護故,為其所劫。護者名慧、有智之人,能善防護,故不被劫。」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中有經文:「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此中云何說:斷三結名須陀洹?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世尊。何因緣故名須陀洹遍觀四方?復何因緣名須陀洹?復何因緣說須陀洹喻以[魚*昔]魚?佛言:善男子。須陀洹人雖復能斷無量煩惱。此三重故,亦攝一切須陀洹人所斷結故。善男子。譬如大王出遊巡時。雖有四兵,世人但言:王來、王去。何以故?世間重故。是三煩惱亦復如是。何因緣故名之為重?一切眾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是故名重。如是三結難可斷故。能為一切煩惱因故。是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善男子。有諸眾生聞須陀洹能斷如是無量煩惱。則生退心,便作是言:眾生云何能斷如是無量煩惱?是故如來方便說三。如汝所問,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觀四方?善男子。須陀洹人觀於四諦,獲得四事:一者住堅固道。二者能遍觀察。三者能如實見。四者能壞大怨。堅固道者,是須陀洹所有五根,無能動者。是故名為住堅固道。能遍觀者,悉能呵責內外煩惱。如實見者,即是忍智。壞大怨者,謂四顛倒。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須陀洹者?善男子。須名無漏。陀洹名修習。修習無漏名須陀洹。善男子。復有須者名流。流有二種。一者順流。二者逆流。以逆流故名須陀洹。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從是義何因緣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不得名為須陀洹耶?善男子。從須陀洹乃至諸佛。亦得名為須陀洹。」   楞嚴經卷七中有經文:「阿難!(1)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2)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三摩地--禪定)口四(四律儀),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3)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楞嚴咒)」   八.菩提屬於眾生   1.無我法中有真我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八、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六中有經文:「無我法中有真我」。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壽命品第一之二中說:「譬如貧女,無有居家救護之者。加復病苦、饑渴所逼。遊行乞丐,止他客舍,寄生一子。是客舍主驅逐令去。其產未久,攜抱是兒欲至他國。於其中路遇惡風雨,寒苦並至。多為蚊虻蜂螫毒蟲之所唼食。經由恆河抱兒而度。其水漂疾而不放舍。於是母子遂共俱沒。如是女人慈念功德。命終之後生於梵天。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欲護正法。勿說如來同於諸行、不同諸行。唯當自責,我今愚痴未有慧眼。如來正法不可思議。是故不應宣說如來定是有為、定是無為。若正見者。應說如來定是無為。何以故?能為眾生生善法故、生憐愍故。如彼貧女,在於恆河為愛念子而捨身命。善男子。護法菩薩亦應如是。寧捨身命不說如來同於有為。當言如來同於無為。以說如來同無為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彼女人得生梵天。何以故。以護法故。云何護法。所謂說言如來同於無為。善男子。如是之人雖不求解脫,解脫自至。如彼貧女不求梵天,梵天自至」。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壽命品第一之三中有經文:「凡夫實不知因修少梵行,供養父母得生天上。」      此品中還有經文:「欲得長壽,應當護念一切眾生同於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授不殺戒,教修善法。亦當安止一切眾生於五戒十善。復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一切諸趣。拔濟是中苦惱眾生。脫未脫者。度未度者。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安慰一切諸恐怖者。以如是等業因緣故。菩薩則得壽命長遠。於諸智慧而得自在。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中有經文: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若菩薩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2.發菩提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中有經文:   「眾生佛性不名為佛。以諸功德因緣和合得見佛性。然後成佛。汝言眾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以諸因緣。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義故。我說二因:正因、緣因。正因者名為佛性。緣因者發菩提心。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中有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如是稱嘆善財童子種種功德,令無量百千眾生髮菩提心已,告善財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為饒益一切世間,汝為救護一切眾生,汝為勤求一切佛法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汝獲善利,汝善得人身,汝善住壽命,汝善值如來出現,汝善見文殊師利大善知識。汝身是善器,為諸善根之所潤澤。汝為白法之所資持,所有解欲悉已清凈,已為諸佛共所護念,已為善友共所攝受。何以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凈法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善男子!譬如勇士,被執鎧仗,一切怨敵無能降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被執菩提大心鎧仗,一切業惑諸惡怨敵無能屈伏。   「善男子!譬如天上黑栴檀香,若燒一銖,其香普熏小千世界,三千世界滿中珍寶所有價直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如是,一念功德普熏法界,聲聞、緣覺一切功德皆所不及。   「善男子!如白栴檀,若以塗身,悉能除滅一切熱惱,令其身心普得清涼;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如是,能除一切虛妄、分別、貪、恚、痴等諸惑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   「善男子!如須彌山,若有近者,即同其色。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山亦復如是,若有近者,悉得同其一切智色。   「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羅樹,其皮香氣,閻浮提中若婆師迦、若薝蔔迦、若蘇摩那,如是等華所有香氣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所發大願功德之香,一切二乘無漏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諸功德香悉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羅樹,雖未開華,應知即是無量諸華出生之處。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雖未開發一切智華,應知即是無數天人眾菩提華所生之處。   「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羅華,一日熏衣,薝蔔迦華、婆利師華、蘇摩那華雖千歲熏亦不能及。菩薩摩訶薩菩提心華亦復如是,一生所熏諸功德香,普徹十方一切佛所,一切二乘無漏功德百千劫熏所不能及。   「善男子!如海島中生椰子樹,根、莖、枝、葉及以華果,一切眾生恆取受用無時暫歇。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始從發起悲願之心,乃至成佛,正法住世,常時利益一切世間無有間歇。   「善男子!如有葯汁,名:訶宅迦,人或得之,以其一兩變千兩銅,悉成真金,非千兩銅能變此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菩提心迴向智葯,普變一切業惑等法,悉使成於一切智相,非業惑等能變其心。   「善男子!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熾。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火亦復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   「善男子!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普然三世諸佛智燈,而其心燈無減無盡。   「善男子!譬如一燈,入於闇室,百千年闇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於眾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闇障悉能除盡。   「善男子!譬如燈炷,隨其大小而發光明;若益膏油,明終不絕。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大願為炷,光照法界;益大悲油,教化眾生,莊嚴國土,施作佛事,無有休息。   「善男子!譬如他化自在天王,冠閻浮檀真金天冠,欲界天子諸莊嚴具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冠菩提心大願天冠,一切凡夫、二乘功德皆不能及。   「善男子!如師子王哮吼之時,師子兒聞皆增勇健,余獸聞之即皆竄伏。佛師子王菩提心吼應知亦爾,諸菩薩聞增長功德,有所得者聞皆退散。   「善男子!譬如有人,以師子筋而為樂弦;其音既奏,餘弦悉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如來師子波羅蜜身菩提心筋為法樂弦;其音既奏,一切五欲及以二乘諸功德弦悉皆斷滅。   「善男子!譬如有人,以牛羊等種種諸乳,假使積集盈*於,以師子乳一滴投中,悉皆變壞,直過無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如來師子菩提心乳,著無量劫業煩惱乳大海之中,悉令壞滅,直過無礙,終不住於二乘解脫。   「善男子!譬如迦陵頻伽鳥,在卵榖中有大勢力,一切諸鳥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榖發菩提心,所有大悲功德勢力,聲聞、緣覺無能及者。   「善男子!如金翅鳥王子,初始生時,目則明利,飛則勁捷,一切諸鳥雖久成長無能及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為佛王子,智慧清凈,大悲勇猛,一切二乘雖百千劫久修道行所不能及。   「善男子!如有壯夫,手執利矛,刺堅密甲,直過無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執菩提心銛利快矛,刺諸邪見隨眠密甲,悉能穿徹無有障礙。   「善男子!譬如摩訶那伽大力勇士,若奮威怒,於其額上必生瘡皰;瘡若未合,閻浮提中一切人民無能制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起大悲,必定發於菩提之心;心未舍來,一切世間魔及魔民不能為害。   「善男子!譬如射師有諸弟子,雖未慣習其師技藝,然其智慧、方便、善巧,餘一切人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初始發心亦復如是,雖未慣習一切智行,然其所有願、智、解、欲,一切世間凡夫、二乘悉不能及。   「善男子!如人學射,先安其足,後習其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   「善男子!譬如有人,調和葯汁,必當先取好清凈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起菩提之心。   「善男子!如人護身,先護命根。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護持佛法,亦當先護菩提之心。   「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斷,不能利益父母、宗親。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舍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善男子!譬如大海,無能壞者, 。菩提心海亦復如是,諸業煩惱、二乘之心所不能壞。   「善男子!譬如日光,星宿光明不能映蔽。菩提心日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漏智光所不能蔽。   「善男子!如王子初生,即為大臣之所尊重,以種性自在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佛法中發菩提心,即為耆宿久修梵行聲聞、緣覺所共尊重,以大悲自在故。   「善男子!譬如王子,年雖幼稚,一切大臣皆悉敬禮。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初發心修菩薩行,二乘耆舊皆應敬禮。   「善男子!譬如王子,雖於一切臣佐之中未得自在,已具王相,不與一切諸臣佐等,以生處尊勝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中未得自在,然已具足菩提之相,不與一切二乘齊等,以種性第一故。   「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妙寶,眼有翳故見為不凈。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無智不信謂為不凈。   「善男子!譬如有葯,為咒所持,若有眾生見、聞、同住,一切諸病皆得消滅。菩薩摩訶薩菩提心藥亦復如是,一切善根、智慧、方便、菩薩願智共所攝持,若有眾生見、聞、同住、憶念之者,諸煩惱病悉得除滅。   「善男子!譬如有人,常持甘露,其身畢竟不變不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常憶持菩提心露,令願智身畢竟不壞。   「善男子!如機關木人,若無有楔,身即離散,不能運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無菩提心,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殊勝功德。若有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獲如是勝功德法。是故,善男子!汝獲善利!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已得如是大功德故。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讀經心得

如來無身聚,唯有法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中有經文: 「譬如壞器即易破壞。眾生受身亦復如是。既受身已是眾苦器。譬如大樹花果繁茂眾鳥能壞。如多乾草小火能焚。眾生受身為苦所壞亦復如是。」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聖行品第七之二中有經文: 「世間眾生顛倒覆心。貪著生相,厭患老死。迦葉。菩薩不爾。觀其初生已見過患。迦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願生天。以生當有老、病、死故。是以俱棄,曾無愛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過患。是故貪受生、死二法。複次迦葉。如婆羅門幼稚童子,為飢所逼。見人糞中有庵羅果,即便取之。有智見已,呵責之言。汝婆羅門,種姓清凈。何故取是糞中穢果?童子聞已,赧然有愧。即答之言:我實不食,為欲洗凈,還棄捨之。智者語言:汝大愚痴,若還棄者,本不應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此生分,不受、不舍。如彼智者呵責童子。凡夫之人欣生、惡死。如彼童子,取果還棄。」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中有經文: 「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內有風冷,身即受害。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如芭蕉,內無堅實。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於,常生怨心。眾生四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冢墓。菩薩亦爾,於身冢墓亦不貪樂。善男子。如旃陀羅七世相繼,不舍其業。是故為人之所輕賤。是身種子亦復如是。種子精血,究竟不凈。以不凈故,諸佛菩薩之所輕呵。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缽羅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利迦花、婆師迦花。九孔常流,膿血不凈。生處臭穢,醜陋可惡。常與諸蟲共在一處。善男子。譬如世間雖有上妙清凈園林,死屍於中,則為不凈。眾共舍之,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復凈妙,以有身故,諸佛菩薩悉共舍之。」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中說:  「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須、台,合為蓮花。離是之外,更無別花。眾生我者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牆壁,草木和合,名之為舍。離是之外,更無別舍。如佉陀羅樹、波羅奢樹、尼拘陀樹、郁曇缽樹,和合為林。離是之外,更無別林。譬如車兵、象馬步兵,和合為軍。離是之外,更無別軍。譬如五色雜線和合,名之為綺。離是之外,更無別綺。如四姓和合,名為大眾。離是之外,更無別眾。眾生我者亦復如是。離五陰外,更無別我。善男子。如來常住,則名為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為我。眾生真實無如是我」。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是等身我悉不見。唯見無常破壞微塵雜食等身。何以故。如來當入於涅槃故。  佛言:迦葉。汝今莫謂如來之身不堅可壞如凡夫身。善男子。汝今當知。如來之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雜食身。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無量無邊,無有足跡。無知無形,畢竟清凈,無有動搖。無受無行,不住不作。無味無雜,非是有為。非業非果,非行非滅,非心非數,不可思議。常不可思議,無識離心,亦不離心。其心平等,無有亦有。無有去來,而亦去來。不破不壞,不斷不絕。不出不滅,非主亦主。非有非無,非覺非觀。非字非不字。非定非不定。不可見,了了見。無處亦處。無宅亦宅。無闇無明。無有寂靜。而亦寂靜。是無所有不受不施。清凈無垢。無諍斷諍。住無住處。不取不墮。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不福田。無盡不盡、離一切盡。是空、離空。雖不常住非念念滅,無有垢濁。無字離字。非聲非說亦非修習。非稱非量。非一非異。非像非相。諸相莊嚴。非勇非畏。無寂不寂。無熱不熱。不可睹見,無有相貌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中有經文: 「菩薩摩訶薩以此開示一切如來無差別性,此是無礙方便之門,此能出生菩薩眾會,此法唯是三昧境界,此能勇進入薩婆若,此能開顯諸三昧門,此能無礙普入諸剎,此能調伏一切眾生,此能住於無眾生際,此能開示一切佛法,此於境界皆無所得。雖一切時演說開示,而恆遠離妄想分別;雖知諸法皆無所作,而能示現一切作業;雖知諸佛無有二相,而能顯示一切諸佛;雖知無色,而演說諸色;雖知無受,而演說諸受;雖知無想,而演說諸想;雖知無行,而演說諸行;雖知無識,而演說諸識,恆以**開示一切;雖知法無生(無自性,皆是因緣生、因緣滅),而常轉**;雖知法無差別(其性無差別--無性),而說諸差別門;雖知諸法無有生滅(其性沒有生滅),而說一切生滅之相;雖知諸法無粗無細,而說諸法粗細之相;雖知諸法無上、中、下,而能宣說最上之法;雖知諸法不可言說(以法無性故,如來雖說一切法而無所說--《大般涅槃經》),而能演說清凈言辭;雖知諸法無內無外,而說一切內外諸法;雖知諸法不可了知,而說種種智慧觀察;雖知諸法無有真實,而說出離真實之道;雖知諸法畢竟無盡,而能演說盡諸有漏;雖知諸法無違無諍,然亦不無自他差別;雖知諸法畢竟無師(自己明心見性),而常尊敬一切師長;雖知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雖知法無轉,而轉**;雖知法無起,而示諸因緣;雖知諸法無有前際,而廣說過去;雖知諸法無有後際,而廣說未來;雖知諸法無有中際,而廣說現在;雖知諸法無有作者,而說諸作業;雖知諸法無有因緣(性清凈、無有生),而說諸集因;雖知諸法無有等比,而說平等、不平等道;雖知諸法無有言說,而決定說三世之法;雖知諸法無有所依,而說依善法而得出離;雖知法無身,而廣說法身;雖知三世諸佛無邊,而能演說唯有一佛;雖知法無色,而現種種色;雖知法無見,而廣說諸見;雖知法無相,而說種種相;雖知諸法無有境界,而廣宣說智慧境界;雖知諸法無有差別,而說行果種種差別;雖知諸法無有出離,而說清凈諸出離行;雖知諸法本來常住,而說一切諸流轉法;雖知諸法無有照明,而恆廣說照明之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五、如來性品第四之二中有經文:「如來身界不可壞故。所以者何?以無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壞。」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如來現品第三十七之一中有經文:

 「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身亦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中:「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見於如來及以佛性。是義云何。世尊。如來之身無有相貌。非長非短非白非黑。無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為相非眼識識。云何可見。佛性亦爾。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無常者為欲度脫一切眾生方便示現。是名眼見。常者如來世尊解脫之身。亦名眼見,亦名聞見。」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有偈說:「如來證涅槃 永斷於生死」。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中有經文:「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虛空。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如來亦爾,實不可見。以自在故,令一切見。如是自在名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中佛說: 「若言我者,則是如來。何以故?身無邊故、無疑網故。不作不受故,名為常。不生不滅故,名為樂。無煩惱垢故,名為凈。無有十相故,名為空。是故如來常樂我凈,空無諸相。」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第二十四中有經文:  爾時,勇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明凈眼,因日睹眾色,凈心亦復然,佛力見如來。如以精進力,能盡海源底,智力亦如是,得見無量佛。譬如良沃田,所種必滋長,如是凈心地,出生諸佛法。如人獲寶藏,永離貧窮苦,菩薩得佛法,離垢心清凈。譬如伽陀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滅諸煩惱患。真實善知識,如來所稱讚,以彼威神故,得聞諸佛法。設於無數劫,財寶施於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無量眾色相,莊嚴於佛身,非於色相中,而能見於佛。如來等正覺,寂然恆不動,而能普現身,遍滿十方界。譬如虛空界,不生亦不滅,諸佛法如是,畢竟無生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中有經文:「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清凈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凈水器中影無不現,普遍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便不現影。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現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壞,非日有咎。」「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凈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凈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能為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於意云何,豈一切世間火皆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畢示入涅槃,豈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皆滅度?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有經文:「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中有經文:「爾時,普賢菩薩功德智慧具足莊嚴,猶如蓮華不著三界一切塵垢,告諸菩薩言:「汝等諦聽,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說頌言:  「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師,念念示現無邊事。隨眾生心種種行,往昔諸業誓願力,令其所見各不同,而佛本來無動念。或有處處見佛坐,充滿十方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凈,無量劫中不見佛。或有信解離憍慢,發意即得見如來;或有諂誑不凈心,億劫尋求莫值遇。或一切處聞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悅;或有百千萬億劫,心不凈故不聞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中有經文:「佛身非是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唯除如來自在神力所應調伏;若有眾生因見佛身便種善根乃至成熟,為成熟故,乃令得見如來身耳。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以其心無量遍十方故,所行無礙如虛空故,普入法界故,住真實際故,無生無滅故,等住三世故,永離一切分別故,住盡後際誓願故,嚴凈一切世界故,莊嚴一一佛身故。」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虛空遍十方,若色非色有非有,三世眾生身國土,如是普在無邊際。諸佛真身亦如是,一切法界無不遍,不可得見不可取,為化眾生而現形。譬如虛空不可取,普使眾生造眾業,不念:『我今何所作,云何我作為誰作?』諸佛身業亦如是,普使群生修善法,如來未曾有分別:『我今於彼種種作。』譬如日出閻浮提,光明破闇悉無餘,山樹池蓮地眾物,種種品類皆蒙益。諸佛日出亦如是,生長人天眾善行,永除痴闇得智明,恆受尊榮一切樂。譬如日光出現時,先照山王次余山,後照高原及大地,而日未始有分別。善逝光明亦如是,先照菩薩次緣覺,後照聲聞及眾生,而佛本來無動念。譬如生盲不見日,日光亦為作饒益,令知時節受飲食,永離眾患身安隱。無信眾生不見佛,而佛亦為興義利,聞名及以觸光明,因此乃至得菩提。譬如凈月在虛空,能蔽眾星示盈缺,一切水中皆現影,諸有觀瞻悉對前。如來凈月亦復然,能蔽余乘示修短,普現天人凈心水,一切皆謂對其前。譬如梵王住自宮,普現三千諸梵處,一切人天鹹得見,實不分身向於彼。諸佛現身亦如是,一切十方無不遍,其身無數不可稱,亦不分身不分別。如有醫王善方術,若有見者病皆愈,命雖已盡葯塗身,令其作務悉如初。最勝醫王亦如是,具足方便一切智,以昔妙行現佛身,眾生見者煩惱滅。譬如海中有寶王,普出無量諸光明,眾生觸者同其色,若有見者眼清凈。最勝寶王亦如是,觸其光者悉同色,若有得見五眼開,破諸塵闇住佛地。譬如如意摩尼寶,隨有所求皆滿足,少福眾生不能見,非是寶王有分別。善逝寶王亦如是,悉滿所求諸欲樂,無信眾生不見佛,非是善逝心棄捨。」」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佛說:「善男子。譬如良師教諸弟子。諸弟子中有受教者心不造惡。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心不造惡。善男子。譬如世間有善咒術。若有一聞卻後七年不為一切毒藥所中蛇不能螫。若有誦者乃至命盡無有眾惡。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復如是。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道。若有書寫讀誦解說思惟其義。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凈見佛性。如彼聖王得甘露味。善男子。是大涅槃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善男子。若有人能書寫是經讀誦解說為他敷演思惟其義。當知是人真我弟子善受我教。是我所見,我之所念,是人諦知我不涅槃。隨如是人所住之處若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房舍田宅樓閣殿堂。我亦在中常住不移,我於是人常作受施。或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婆羅門梵志貪窮乞人。  云何當令是人得知如來受其所施之物。善男子。是人或於夜卧夢中夢見佛像。或見天像、沙門之像、國王聖王師子王像、蓮花形像、優曇花像。或見大山或大海水。或見日月或見白象及白馬像。或見父母得花、得果金銀琉璃頗梨等寶五種牛味。爾時當知。即是如來受其所施。寤已喜樂尋得種種所須之物。心不念惡樂修善法。善男子。是大涅槃悉能成就如是無量阿僧祇等不可思議無邊功德。」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如來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說:「如來微密無上法藏。不與聲聞諸弟子等。如汝寶藏不示惡子。要當付囑諸菩薩等。如汝寶藏委付善子。何以故。聲聞弟子生變異想,謂佛如來真實滅度。然我真實不滅度也。如汝遠行,, 未還之頃,汝之惡子便言汝死。汝實不死。諸菩薩等說言如來常不變易。如汝善子不言汝死。以是義故。我以無上秘密之藏付諸菩薩。善男子。若有眾生謂佛常住不變異者。當知是家則為有佛。」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有經文: 「是大涅槃不可思議。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乃是諸佛如來甚深秘密之藏。以是義故。能受持者斷離惡漏。所謂惡者: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毒蛇住處、惡刺土地、懸崖嶮岸、暴水回澓。惡人、惡國、惡城、惡舍、惡知識等。如是等輩若作漏因,菩薩即離。若不能作,則不遠離。若增有漏,則便離之。若不增長,則不遠離。若作惡法,則便離之。若能作善,則不遠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一、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中有經文: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慚藏?此菩薩憶念過去所作諸惡而生於慚。謂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貪、瞋、痴、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淫、傷殺,無惡不造;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眾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仇。自惟我身及諸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慚藏。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愧藏?此菩薩自愧昔來,於五欲中,種種貪求,無有厭足,因此增長貪、恚、痴等一切煩惱:『我今不應復行是事。』又作是念:『眾生無智,起諸煩惱,具行惡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轉互為怨仇。如是等惡,無不備造,造已歡喜,追求稱嘆,盲無慧眼,無所知見。於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穢身,畢竟至於發白、面皺。有智慧者,觀此但是從淫慾,生不凈之法,三世諸佛皆悉知見。若我於今猶行是事,則為欺誑三世諸佛。是故我當修行於愧,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愧藏」.

圓覺經中有經文: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華」同「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釋迦牟尼佛實成佛於「無勝」世界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中有經文:「佛言:善男子。我於往昔亦常具修如是十事。一切菩薩及諸如來,無有不修是十事者。若使世界不凈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是處。善男子。汝今莫謂:諸佛出於不凈世界,當知是心不善、狹劣。汝今當知:我實不出閻浮提界。譬如有人說言:此界獨有日月。他方世界無有日月。如是之言,無有義理。若有菩薩發如是言:此佛世界,穢惡不凈,他方佛土,清凈嚴麗。亦復如是。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有嚴麗之事,皆悉平等,無有差別。猶如西方安樂世界。亦如東方滿月世界。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為化眾生故,於此界閻浮提中,現轉法倫。非但我身,獨於此中,現轉**。一切諸佛,亦於此中而轉法倫。以是義故。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善男子。慈氏菩薩以誓願故:當來之世,令此世界清凈莊嚴。以是義故。一切諸佛所有世界無不嚴凈」。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如來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說:「善男子。我雖在此閻浮提中數數示現入於涅槃。然我實不畢竟涅槃。而諸眾生皆謂如來真實滅盡。而如來性實不永滅。是故當知是常住法、不變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諸佛如來法界。我又示現閻浮提中出於世間。眾生皆謂我始成佛。然我已於無量劫中所作已辦。隨順世法故,復示現於閻浮提初出成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中有經文: 「諸佛世尊有十種決定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定從兜率壽盡下生;一切諸佛定示受生,處胎十月;一切諸佛定厭世俗,樂求出家;一切諸佛決定坐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悟諸佛法;一切諸佛定於一念悟一切法,一切世界示現神力;一切諸佛定能應時轉妙法倫;一切諸佛定能隨彼所種善根,應時說法而為授記;一切諸佛定能應時為作佛事;一切諸佛定能為諸成就菩薩而授記別;一切諸佛定能一念普答一切眾生所問。是為十。」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中有經文:「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將三千大千世界抹成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儘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否?』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髮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一、 修行感悟

我們學佛首先要信佛,明了「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如來已無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不可壞;凡夫因貪愛與無明受五陰色身,隨業流轉--《大般涅槃經》」。對佛法要堅信不疑!  其次要斷身見、斷我執,從遠離愛、憎做起,不被身體及外面的五欲六塵所束縛。《楞嚴經》云:「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三.既然「見性是我,而身非我」,那麼念頭非常重要,必須修三昧,持心一境!(修念佛三昧、不凈觀、白骨觀、數息法)如果不能持心一境修三昧,那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因為妄心不息,就不會「垢盡明現」。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中有經文:「(1)諸菩薩修習一切助道法時,起無量散善波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不能壞;如來以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舍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於三昧;(2)又以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舍離三昧味著,起廣大神通;(3)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舍所起廣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4)又以與如來平等無邊無功用大智慧寶光明觸彼菩薩,令舍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來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無有餘。佛子!若無如來此四智寶大光照觸,乃至有一菩薩得如來地,無有是處。」

二、垢盡明現

圓覺經中有經文:「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入楞伽經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中有經文:「如來藏,自性清凈,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貪瞋痴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

  入楞伽經卷第六、法身品第七中有經文:「如來說法依自聲說,不見諸字是有無故,不著名字。大慧,若人執著名字說者,彼人不名善說法者。何以故?法無名字故。大慧,是故我經中說:『諸佛如來乃至不說一字,不示一名。』何以故?諸法無字,依義無說,依分別說故。大慧,若不說法者,諸佛如來fa lun斷滅;fa lun滅者,亦無聲聞、緣覺、菩薩;無聲聞、緣覺、菩薩者,為何等人、何等法、何事說?大慧,是故,菩薩摩訶薩,不應著於言說名字。大慧,名字章句非定法故,依眾生心說。諸佛如來隨眾生信而說諸法,為令遠離心意意識故;」 不得執著文字音聲,以一切法無文字故。大慧,譬如有人為示人物,以指指示,而彼愚人即執著指,不取因指所示之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佛說: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看看虛雲老和尚、憨山大師開悟時的情景,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明了佛在《楞嚴經》中所說的我們的本如來藏、妙明真心、真如自性;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六祖慧能大師見性後所說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虛雲老和尚開悟時的情景(摘於虛雲老和尚自述年譜)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歲  揚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華。稱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連舊日四七。共打十二個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諸位護持常住。都請回山。將屆期。眾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後。又沿江行。遇水漲。欲渡。舟子索錢六枚。予不名一錢。舟人徑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墮水。浮沈一晝夜。流至采石磯附近。漁者網得之。喚寶積寺僧認之。僧固赤山同住者。驚曰。「此德清師也。」畀至寺。救蘇。時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諸孔流血。居數日。徑赴高旻。知事僧見容瘁。問。「有病否。」曰。「無。」乃謁月朗和尚。詢山中事後。即請代職。予不允。又不言墮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風嚴峻。如請職事拒不就者。視為慢眾。於是表堂。打香板。予順受不語。而病益加劇。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為待。在禪堂中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經二十餘日。眾病頓愈。旋采石磯住持德岸送衣物來供。見容光煥發大欣慰。乃舉予墮水事告眾。皆欽嘆。禪堂內職不令予輪值。得便修行。從此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垣(牆)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夜間不用光即可了見一切--妙明真心顯用)。是時纔鳴三板耳。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果然。予知是境。不以為異。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自念出家漂泊數十年。於黃河茅棚。被個俗漢一問。不知水是甚麼。若果當時踏翻鍋灶。看文吉有何言語。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憨山大師兩次見光明藏(摘於憨山老人自述年譜)  萬曆三年--乙亥年(天干地支記錄年份)  予(憨山大師自稱)年三十(歲),正月自河東同妙師上五台,過平陽,師(妙峰禪師)之故鄉也。師以少貧,值歲飢,父母死,葬無殮具。至是山陰與一二當道助之,予為卜高敞地為合葬,作墓誌。師俗姓續,居平陽東郭,蓋春秋續鞠居之後也。  太守胡公號順庵,東萊人,聞予至寓城外,欲一見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郵符。予曰:道人行腳有草屨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後追之,至靈石乃見,同至會城,留語數日,差役送至台山。於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為卜居北台之龍門,最幽峻處也。以三月三日,於雪堆中,撥出老屋數椽以居之。時見萬山冰雪,儼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極樂國。  未幾,妙峰往游夜台,予獨住此。單提一念,人來不語,目之而已。久之視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識之地。初以大風時作,萬竅怒號;冰消澗水,衝激奔騰如雷。靜中聞有聲,如千軍萬馬出兵之狀,甚以為喧擾,因問妙師。師曰:境自心生,非從外來。聞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溪上有獨木橋,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則水聲宛然,久之動念即聞,不動即不聞。一日坐橋上,忽然忘身,則音聲寂然。自此眾響皆寂,不復為擾矣。  予日食麥麩和野菜,以合米為飲湯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載尚有餘。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及覺則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即說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自此內外湛然,無複音聲色相為障礙,從前疑會,當下頓消。及視釜,已生塵矣。以獨一無侶,故不知久近耳。    十四年丙戌  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來,率多勞動,未得寧止,故多疲倦,至今禪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樂無喻。一夕靜坐夜起,見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即說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即歸室中,取《楞嚴》印正,開卷即見「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則全經觀境,瞭然心目。隨命筆述《楞嚴懸鏡》一卷,燭才半枝,已就。時禪堂方開靜,即喚維那入室,為予讀之,自亦如聞夢語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中有經文: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有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佛告訴我們:眾生用眼耳鼻捨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時,所產生的六識,這十八界都是虛妄的。由於眾生不識其虛妄性,隨之而動心、生妄念,所以輪迴生死;若能識破其虛妄性,常能都攝六根,於十八界任選一門,入於無妄,則六知根一時即可清凈,內瑩即可發光。即「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佛說: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上段經文說出了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他們就是妙明真心已經啟用!  而虛雲老和尚在開悟時,妙明真心也啟用了。「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在夜間不用光線,就能隔著牆,看到別人小解;看到遠處的船在河裡航行等。

  憨山大師見性時「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凈,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凈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螞蟻)。」

  此品中還有經文:「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身體)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中有經文: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有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佛告訴我們:眾生用眼耳鼻捨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時,所產生的六識,這十八界都是虛妄的。由於眾生不識其虛妄性,隨之而動心、生妄念,所以輪迴生死;若能識破其虛妄性,常能都攝六根,於十八界任選一門,入於無妄,則六知根一時即可清凈,內瑩即可發光。即「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佛說: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上段經文說出了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他們就是妙明真心已經啟用!  而虛雲老和尚在開悟時,妙明真心也啟用了。「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在夜間不用光線,就能隔著牆,看到別人小解;看到遠處的船在河裡航行等。

  憨山大師見性時「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凈,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凈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螞蟻)。」

  此品中還有經文:「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身體)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三、出入諸法如水中月,是名智相

入楞伽經卷第五、佛心品第四中有經文:「大慧,所言智者,無障礙相;識者,識彼諸境界相。複次,大慧,識者,和合起作所作,名為識相;無礙法相應,名為智相。複次,大慧,無所得相,名之為智,以自內身證得聖智修行境界故;出入諸法如水中月,是名智相。」

  入楞伽經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中有經文:「云何一切菩薩摩訶薩見遠離生住滅法?謂觀諸法如幻如夢故;一切諸法自、他二種無故不生;以隨自心現知見故;以無外法故;諸識不起,觀諸因緣無積聚故;見諸三界因緣有故;不見內外一切諸法,無實體故;遠離生諸法,不正見故;入一切法如幻相故。菩薩爾時名得初地無生法忍,遠離心意意識、五法、體相故,得二無我如意意身,乃至得第八不動地如意意身故。」

  入楞伽經卷第四、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三中有經文:「譬如陽焰、火輪、毛輪、乾闥婆城、幻、夢、水中月、鏡中像,世間非智慧者見有諸像,顛倒見故;有智慧者不生分別,非不見彼迷惑之事。大慧,有智慧者見彼種種迷惑之事,不生實心。何以故?離有無法故。」(註: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中佛說:「從緣生故,名之為有。無自性故,名之為無。是故如來說言諸法:非有、非無。」)  佛復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云何迷惑法離於有無?謂諸愚痴凡夫,見有種種境界,如諸餓鬼大海、恆河見水不見。大慧,是迷惑法不得言有,不得言無。大慧,餘眾生見彼是水故,不得言無。大慧,迷惑之事亦復如是,以諸聖人離顛倒見故。大慧,言迷惑法常者,以想差別故。大慧,因迷惑法見種種相,而迷惑法不分別異差別。是故,大慧,迷惑法常。大慧,云何迷惑法名之為實?以諸聖人迷惑法中不生顛倒心,亦不生實心。大慧,而諸聖人見彼迷惑法起少心想,不生聖智事相。大慧,起少想者,是謂凡夫,非謂聖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凈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人名),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因為自己的頭看不見自己的面而突起狂心),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凈妙理如恆河沙,祗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圓覺經中有經文:「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入楞伽經卷第六、法身品第七中有經文:「如來說法依自聲說,不見諸字是有無故,不著名字。大慧,若人執著名字說者,彼人不名善說法者。何以故?法無名字故。大慧,是故我經中說:『諸佛如來乃至不說一字,不示一名。』何以故?諸法無字,依義無說,依分別說故。大慧,若不說法者,諸佛如來fa lun斷滅;fa lun滅者,亦無聲聞、緣覺、菩薩;無聲聞、緣覺、菩薩者,為何等人、何等法、何事說?大慧,是故,菩薩摩訶薩,不應著於言說名字。大慧,名字章句非定法故,依眾生心說。諸佛如來隨眾生信而說諸法,為令遠離心意意識故;」 不得執著文字音聲,以一切法無文字故。大慧,譬如有人為示人物,以指指示,而彼愚人即執著指,不取因指所示之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佛說: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入楞伽經卷第七、五法門品第十二中有經文:  (輪迴的原因)佛告大慧:「一切凡夫執著名、相,隨順生法;隨順生法已,見種種相,墮我、我所邪見心中,執著具足一切法相;執著已,入於無明黑闇障處;入障處已,起於貪心;起貪心已,而能造作貪瞋痴業;造業行已,不能自止,如蠶作繭,以分別心而自纏身,墮在六道大海險難,如轆轤迴轉不自覺知。以無智故,不知一切諸法如幻,不知無我、我所、諸法非實,從於妄想分別而生;而不知離可見能見,而不知離生住滅相,不知自心虛妄而生,謂知隨順自在天、時、微塵、我生。  「大慧,何者為名?謂眼識見前色等法相,如聲相、耳相、鼻相、舌相、身相。大慧,如是等相,我說名為名、相。  「大慧,何者分別?以依何等法說名取相,了別此法如是如是畢竟不異,謂象、馬、車、步、人民等分別種種相,是名分別。  「大慧,何者正智?以觀察名、相,觀察已不見實法,以彼迭共因生故見。迭共生者,諸識不復起,分別識相不斷不常,是故不墮一切外道、聲聞、辟支佛地。大慧,是名正智。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依正智,不取名、相法以為有,不取不見相以為無。何以故?以離有無邪見故,以不見名、相,是正智義,是故我說名為真如。  (修行的方法):「大慧,(1)菩薩住真如法者,得入無相寂靜境界;入已,得入菩薩摩訶薩初歡喜地。(2)菩薩得初歡喜地時,證百金剛三昧明門,舍離二十五有一切果業,過諸聲聞、辟支佛地,住如來家真如境界;(3)如實修行知五法相如幻如夢,如實觀察一切諸法,起自內身證聖智修行,如是展轉遠離虛妄世間覺觀所樂之地,次第乃至法雲地;(4)入法雲地已,次入三昧力自在神通諸華莊嚴如來之地;(5)入如來地已,為教化眾生,現種種光明應莊嚴身如水中月,依無盡句善縛所縛,隨眾生信者而為說法,離心意意識身故。大慧,菩薩入真如已,得佛地中如是如是無量無邊法。」

  入楞伽經卷第七、五法門品第十二中有經文:  (輪迴的原因)佛告大慧:「一切凡夫執著名、相,隨順生法;隨順生法已,見種種相,墮我、我所邪見心中,執著具足一切法相;執著已,入於無明黑闇障處;入障處已,起於貪心;起貪心已,而能造作貪瞋痴業;造業行已,不能自止,如蠶作繭,以分別心而自纏身,墮在六道大海險難,如轆轤迴轉不自覺知。以無智故,不知一切諸法如幻,不知無我、我所、諸法非實,從於妄想分別而生;而不知離可見能見,而不知離生住滅相,不知自心虛妄而生,謂知隨順自在天、時、微塵、我生。  「大慧,何者為名?謂眼識見前色等法相,如聲相、耳相、鼻相、舌相、身相。大慧,如是等相,我說名為名、相。  「大慧,何者分別?以依何等法說名取相,了別此法如是如是畢竟不異,謂象、馬、車、步、人民等分別種種相,是名分別。  「大慧,何者正智?以觀察名、相,觀察已不見實法,以彼迭共因生故見。迭共生者,諸識不復起,分別識相不斷不常,是故不墮一切外道、聲聞、辟支佛地。大慧,是名正智。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依正智,不取名、相法以為有,不取不見相以為無。何以故?以離有無邪見故,以不見名、相,是正智義,是故我說名為真如。  (修行的方法):「大慧,(1)菩薩住真如法者,得入無相寂靜境界;入已,得入菩薩摩訶薩初歡喜地。(2)菩薩得初歡喜地時,證百金剛三昧明門,舍離二十五有一切果業,過諸聲聞、辟支佛地,住如來家真如境界;(3)如實修行知五法相如幻如夢,如實觀察一切諸法,起自內身證聖智修行,如是展轉遠離虛妄世間覺觀所樂之地,次第乃至法雲地;(4)入法雲地已,次入三昧力自在神通諸華莊嚴如來之地;(5)入如來地已,為教化眾生,現種種光明應莊嚴身如水中月,依無盡句善縛所縛,隨眾生信者而為說法,離心意意識身故。大慧,菩薩入真如已,得佛地中如是如是無量無邊法。」

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中有經文「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註:南懷謹開示:《楞嚴經》最後,佛有幾句重要的話:「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生因識有」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賴耶識先來投胎的;「滅從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理則頓悟」,禪宗講頓悟,道理可以頓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並銷」,你悟到了,就空了。「事非頓除」,而在具體的行事方面,則不可能一下子消除,還是要修的;「因次第盡」,就是悟後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來的。我們大家都是佛弟子,千萬記住他老人家的話,不要狂妄。記住哦!) (星雲大師開示--頓悟也要從初級的漸悟開始。比如說吃飯,吃到第五碗飽了,早知道前面四碗就不吃了,是這樣嗎?走了三天,最後一步到了台北,早知道前面不走了,是這樣嗎?如果真這樣,就到不了台北。  即便是頓悟,前面也必須下很多的功夫,才能忽然頓悟,就像黑暗中電燈一開,剎那間忽然大亮。  人都有一些執著,不開竅,哪天忽然在一個機緣下,念頭一轉,豁然開通,整個人生都將因此起了變化。)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中有經文: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嬰兒行品第九中有經文:「如彼嬰兒,於木男女,生男女想。如來亦爾。知非眾生,說眾生想。而實無有眾生相也。若佛如來說無眾生。一切眾生則墮邪見。是故如來說有眾生。於眾生中,作眾生想者。則不能破眾生相也。若於眾生破眾生相者。是則能得大般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有經文:「如善牧者,設牛東西啖他苗稼,則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念慧因緣故,守攝五根不令馳散。菩薩摩訶薩有念慧者。不見我相、不見我所相,不見眾生及所受用。見一切法同法性相。生於土石、瓦礫之相。譬如屋舍從眾緣生,無有定性。見諸眾生四大五陰之所成立,推無定性。無定性故菩薩於中不生貪著。一切凡夫見有眾生,故起煩惱。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有念慧故,於諸眾生不生貪著。複次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經者。不著眾生相、作種種法相。善男子。譬如畫師,以眾雜彩畫作眾像,若男若女、若牛若馬。凡夫無智,見之則生男女等相。畫師了知無有男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法異相觀於一相。終不生於眾生之相。何以故?有念慧故。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或時睹見端正女人,終不生於貪著之相。何以故?善觀相故。」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中有經文:「菩薩摩訶薩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雖見他方恆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緣相,不作見相。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得金剛三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諸法。見一切法,皆是無常(唯有如來是常),皆是動相、恐怖因緣。病苦劫盜,念念滅壞,無有真實(唯有如來是真實)。一切皆是魔之境界,無可見相。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雖施眾生,乃至不見一眾生。實為眾生故,精勤修習屍波羅蜜,乃至修習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菩薩若見有一眾生,不能畢竟具足成就檀波羅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羅蜜。善男子。譬如金剛所擬之處,無不碎壞。而是金剛無有折損。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所擬之法,無不碎壞。而是三昧無有折損。善男子。如諸寶中,金剛最勝。菩薩所得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於諸三昧為最第一。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修是三昧。一切三昧悉來歸屬。善男子。如諸小王,悉來歸屬轉輪聖王。一切三昧亦復如是。悉來歸屬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有人為國怨仇,人所厭患。有人殺之。一切世人,無不稱, 贊是人功德。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菩薩修習能壞一切眾生怨敵。是故常為一切三昧之所宗敬。善男子。譬如有人,其力盛壯,人無當者。復更有人,力能伏之。當知是人,世所稱美。金剛三昧亦復如是。力能摧伏難伏之法。以是義故。一切三昧悉來歸屬。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已用諸河、泉池之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習如是金剛三昧。當知已為修習其餘一切三昧。......菩薩住是金剛三昧。以一音聲有所演說。一切眾生各隨種類而得解了。示現一色,一切眾生各各皆見種種色相。安住一處,身不移易,能令眾生隨其方面,各各而見。演說一法,若界、若入。一切眾生各隨本解,而得聞之.

  菩薩安住如是三昧。雖見眾生,而心初無眾生之相。雖見男女、無男女相。雖見色法、無有色相。乃至見識、亦無識相。雖見晝夜、無晝夜相。雖見一切,無一切相。雖見一切煩惱諸結。亦無一, 切煩惱之相。雖見八聖道、無聖道相。雖見菩提,無菩提相。雖見於涅槃,無涅槃相。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相故。菩薩以是三昧力故。見一切法如本無相。何故名為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金剛,若在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在於大眾,色亦不定。是故名為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世人不能評價。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所有功德,一切人天不能評量。是故複名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貧人得金剛寶。則得遠離貧窮困苦,惡鬼邪毒。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是三昧,則能遠離煩惱諸苦、諸魔邪毒。是故複名金剛三昧。」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中有經文:「聖道者即空無相願。修是道已。能滅一切煩惱果報。」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中有經文:「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說。若毗婆舍那(慧)能破煩惱。何故復修奢摩他(定)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煩惱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煩惱?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若有說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如其無者,則無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煩惱。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眾生則應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應破。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云何說言智慧能破?若言到與不到,而能破者。是義不然。複次毗婆舍那破煩惱者。為獨能破。為伴故破。若獨能破,菩薩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當知獨則不能破也。若獨不能,伴亦不能。如一盲人不能見色。雖伴眾盲,亦不能見。毗婆舍那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地堅性、火熱性、水濕性、風動性。而地堅性乃至風動性。非因緣作。其性自爾。如四大性煩惱亦爾。性自是斷。若是斷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斷?以是義故。毗婆舍那(慧)決定不能破諸煩惱。善男子。如鹽性醎,令異物醎。蜜本性甘,令異物甘。水本性濕,令異物濕。智慧性滅,令法滅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法無滅。云何智慧強能令滅?若言鹽醎,令異物醎。慧滅亦爾。能令異法滅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智慧之性念念滅故。若念念滅。云何而言能滅他法。以是義故。智慧之性不破煩惱。善男子。一切諸法有二種滅:一者性滅。二者畢竟滅。若性滅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滅?若言智慧能燒煩惱,如火燒物。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火燒物,則有遺燼。智慧若爾應有餘燼。如斧伐樹,斫處可見。智慧若爾有何可見?慧若能令煩惱離者。如是煩惱應余處現。如諸外道離六大城,拘屍那現。若是煩惱不余處現。則知智慧不能令離。善男子。一切諸法性若自空,誰能令生?誰能令滅?異生異滅,無造作者。善男子。若修習定,則得如是正知正見。以是義故。我經中說。若有比丘修習定者。能見五陰生滅之相。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況於出世?若無定者。平處顛墜。心緣異法。口宣異言。耳聞異語。心解異義。欲造異字,手書異文。欲行異路,身涉異徑。若有修習三昧定者。則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者定。二者智(慧)。善男子。如刈菅草,執急則斷。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後以清水,衣則鮮潔。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先讀誦,後則解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鎧仗,牢自莊嚴。然後御陣,能壞怨賊。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巧匠鉗鐹盛金,自在隨意撓攪融消。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明鏡照了面像。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後下種。先從師受,後思惟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能大利益。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調攝五根,堪忍眾苦。所謂饑渴、寒熱、打擲、罵辱。惡獸所嚙、蚊虻所螫。常攝其心,不令放逸。不為利養行於非法。客塵煩惱所不能污。不為諸邪異見所惑。常能遠離諸惡覺觀。不久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成就利眾生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四倒暴風不能吹動。如須彌山雖為四風之所吹鼓,不能令動。不為外道邪師所拔。如帝釋幢,不可移轉。眾邪異術不能誑惑。常受微妙第一安樂。能解如來深秘密義。受樂不欣,逢苦不戚。諸天世人恭敬讚歎。明見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樂我凈之法。是則名為大涅槃樂  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無願三昧。舍相者名無相三昧。善男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善知定時、慧時、舍時及知非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菩提道。師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因於受樂生大憍慢。或因說法而生憍慢。或因精勤而生憍慢。或因解義善問答時而生憍慢。或因親近惡知識故而生憍慢。或因布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或因世間善法功德而生憍慢。或因世間豪貴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當知爾時不宜修智,宜應修定。是名菩薩知時非時。若有菩薩勤修精進。未得利益涅槃之樂。以不得故,生於悔心。以鈍根故,不能調伏五情諸根。諸垢煩惱勢力盛故。自疑戒律有羸損故。當知爾時不宜修定,宜應修智。是名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若有菩薩定慧二法不平等者。當知爾時不宜修舍。二法若等則宜修之。是名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定慧起煩惱者。當知爾時不宜修舍。宜應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修舍。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如是三法相者。以是因緣得無相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一切凡夫若見女人,即生女相。菩薩不爾。雖見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貪則不生,貪不生故,非顛倒也。以世間人見有女相故。菩薩隨說言:有女人。若見男時,說言是女,則是顛倒。是故我為闍提說言:汝婆羅門若以晝為夜,是即顛倒。以夜為晝,是亦顛倒。晝為晝相,夜為夜相,云何顛倒?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諸佛菩薩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為眾生故說有法性。為諸賢聖說無法性。為不空者見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見空。無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義故修空見空。善男子。汝言見空。空是無法,為何所見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法(一切法無常,唯有如來常住不變)。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於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於大般涅槃。是故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所有。善男子。菩薩不但因見三昧而見空也。般若波羅蜜亦空。禪波羅蜜亦空。毗梨耶波羅蜜亦空。羼提波羅蜜亦空。屍波羅蜜亦空。檀波羅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識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皆是因緣生法、皆有生滅,皆不可得)。是故我在迦毗羅城告阿難言:汝莫愁惱,悲泣啼哭。阿難即言:如來世尊。我今眷屬,悉皆死喪。云何當得不愁啼耶?如來與我俱生此城。俱同釋種親戚眷屬。云何如來獨不愁惱?光顏更顯。善男子。我復告言:阿難。汝見迦毗真實而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汝見釋種悉是親戚。我修空故,悉無所見。以是因緣汝生愁苦。我身容顏益更光顯。諸佛菩薩修習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惱。」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中有經文:「無有相故,煩惱則斷。是名解脫。」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中有經文:  「師子吼言:世尊。無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善男子。夫著相者則能生痴。痴故生愛。愛故系縛。系縛故受生。受生故有死。死故無常。不著相者則不生痴。不生痴故則無有愛。無有愛故則無系縛。無系縛故則不受生。不受生故則無有死。無有死故則名為常。以是義故涅槃名常。」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視諸眾生猶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為求醫藥勤而療之。病既差已,終不生念:我為是兒療治病苦。菩薩亦爾。見諸眾生遇煩惱病。生愛念心而為說法。以聞法故,諸煩惱斷。煩惱斷已,終不念言:我為眾生斷諸煩惱。若生此念,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惟作是念:無一眾生我為說法令斷煩惱。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不嗔、不喜。何以故?善能修習空三昧故。菩薩若修空三昧者,當於誰所生嗔、生喜。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為水漂。而是林木當於誰所生嗔、生喜?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無嗔、無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賢首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

  般舟三昧經卷上、行品第二中有經文:「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佛告颰陀和。菩薩於三昧中誰當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定。佛告颰陀和。乃往去時有佛。名須波日。時有人行出入大空澤中不得飲食饑渴而卧。出便於夢中得香甘美食。飲食已其覺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耶。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一切凡夫若見女人,即生女相。菩薩不爾。雖見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貪則不生,貪不生故,非顛倒也。以世間人見有女相故。菩薩隨說言:有女人。若見男時,說言是女,則是顛倒。是故我為闍提說言:汝婆羅門若以晝為夜,是即顛倒。以夜為晝,是亦顛倒。晝為晝相,夜為夜相,云何顛倒?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諸佛菩薩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為眾生故說有法性。為諸賢聖說無法性。為不空者見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見空。無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義故修空見空。善男子。汝言見空。空是無法,為何所見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法(一切法無常,唯有如來常住不變)。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於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於大般涅槃。是故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所有。善男子。菩薩不但因見三昧而見空也。般若波羅蜜亦空。禪波羅蜜亦空。毗梨耶波羅蜜亦空。羼提波羅蜜亦空。屍波羅蜜亦空。檀波羅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識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皆是因緣生法、皆有生滅,皆不可得)。是故我在迦毗羅城告阿難言:汝莫愁惱,悲泣啼哭。阿難即言:如來世尊。我今眷屬,悉皆死喪。云何當得不愁啼耶?如來與我俱生此城。俱同釋種親戚眷屬。云何如來獨不愁惱?光顏更顯。善男子。我復告言:阿難。汝見迦毗真實而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汝見釋種悉是親戚。我修空故,悉無所見。以是因緣汝生愁苦。我身容顏益更光顯。諸佛菩薩修習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惱。」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中有經文:「無有相故,煩惱則斷。是名解脫。」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中有經文:  「師子吼言:世尊。無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善男子。夫著相者則能生痴。痴故生愛。愛故系縛。系縛故受生。受生故有死。死故無常。不著相者則不生痴。不生痴故則無有愛。無有愛故則無系縛。無系縛故則不受生。不受生故則無有死。無有死故則名為常。以是義故涅槃名常。」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視諸眾生猶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為求醫藥勤而療之。病既差已,終不生念:我為是兒療治病苦。菩薩亦爾。見諸眾生遇煩惱病。生愛念心而為說法。以聞法故,諸煩惱斷。煩惱斷已,終不念言:我為眾生斷諸煩惱。若生此念,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惟作是念:無一眾生我為說法令斷煩惱。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不嗔、不喜。何以故?善能修習空三昧故。菩薩若修空三昧者,當於誰所生嗔、生喜。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為水漂。而是林木當於誰所生嗔、生喜?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無嗔、無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賢首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

  般舟三昧經卷上、行品第二中有經文:「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佛告颰陀和。菩薩於三昧中誰當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定。佛告颰陀和。乃往去時有佛。名須波日。時有人行出入大空澤中不得飲食饑渴而卧。出便於夢中得香甘美食。飲食已其覺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耶。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

  菩薩安住如是三昧。雖見眾生,而心初無眾生之相。雖見男女、無男女相。雖見色法、無有色相。乃至見識、亦無識相。雖見晝夜、無晝夜相。雖見一切,無一切相。雖見一切煩惱諸結。亦無一, 切煩惱之相。雖見八聖道、無聖道相。雖見菩提,無菩提相。雖見於涅槃,無涅槃相。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相故。菩薩以是三昧力故。見一切法如本無相。何故名為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金剛,若在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在於大眾,色亦不定。是故名為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世人不能評價。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所有功德,一切人天不能評量。是故複名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貧人得金剛寶。則得遠離貧窮困苦,惡鬼邪毒。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是三昧,則能遠離煩惱諸苦、諸魔邪毒。是故複名金剛三昧。」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中有經文:「聖道者即空無相願。修是道已。能滅一切煩惱果報。」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中有經文:「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說。若毗婆舍那(慧)能破煩惱。何故復修奢摩他(定)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煩惱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煩惱?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若有說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如其無者,則無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煩惱。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眾生則應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應破。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云何說言智慧能破?若言到與不到,而能破者。是義不然。複次毗婆舍那破煩惱者。為獨能破。為伴故破。若獨能破,菩薩何故修八正道?若伴故破。當知獨則不能破也。若獨不能,伴亦不能。如一盲人不能見色。雖伴眾盲,亦不能見。毗婆舍那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地堅性、火熱性、水濕性、風動性。而地堅性乃至風動性。非因緣作。其性自爾。如四大性煩惱亦爾。性自是斷。若是斷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斷?以是義故。毗婆舍那(慧)決定不能破諸煩惱。善男子。如鹽性醎,令異物醎。蜜本性甘,令異物甘。水本性濕,令異物濕。智慧性滅,令法滅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法無滅。云何智慧強能令滅?若言鹽醎,令異物醎。慧滅亦爾。能令異法滅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智慧之性念念滅故。若念念滅。云何而言能滅他法。以是義故。智慧之性不破煩惱。善男子。一切諸法有二種滅:一者性滅。二者畢竟滅。若性滅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滅?若言智慧能燒煩惱,如火燒物。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火燒物,則有遺燼。智慧若爾應有餘燼。如斧伐樹,斫處可見。智慧若爾有何可見?慧若能令煩惱離者。如是煩惱應余處現。如諸外道離六大城,拘屍那現。若是煩惱不余處現。則知智慧不能令離。善男子。一切諸法性若自空,誰能令生?誰能令滅?異生異滅,無造作者。善男子。若修習定,則得如是正知正見。以是義故。我經中說。若有比丘修習定者。能見五陰生滅之相。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況於出世?若無定者。平處顛墜。心緣異法。口宣異言。耳聞異語。心解異義。欲造異字,手書異文。欲行異路,身涉異徑。若有修習三昧定者。則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者定。二者智(慧)。善男子。如刈菅草,執急則斷。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後以清水,衣則鮮潔。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先讀誦,後則解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鎧仗,牢自莊嚴。然後御陣,能壞怨賊。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巧匠鉗鐹盛金,自在隨意撓攪融消。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明鏡照了面像。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後下種。先從師受,後思惟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能大利益。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調攝五根,堪忍眾苦。所謂饑渴、寒熱、打擲、罵辱。惡獸所嚙、蚊虻所螫。常攝其心,不令放逸。不為利養行於非法。客塵煩惱所不能污。不為諸邪異見所惑。常能遠離諸惡覺觀。不久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成就利眾生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四倒暴風不能吹動。如須彌山雖為四風之所吹鼓,不能令動。不為外道邪師所拔。如帝釋幢,不可移轉。眾邪異術不能誑惑。常受微妙第一安樂。能解如來深秘密義。受樂不欣,逢苦不戚。諸天世人恭敬讚歎。明見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樂我凈之法。是則名為大涅槃樂  善男子。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無願三昧。舍相者名無相三昧。善男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善知定時、慧時、舍時及知非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菩提道。師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因於受樂生大憍慢。或因說法而生憍慢。或因精勤而生憍慢。或因解義善問答時而生憍慢。或因親近惡知識故而生憍慢。或因布施所重之物而生憍慢。或因世間善法功德而生憍慢。或因世間豪貴之人所恭敬故而生憍慢。當知爾時不宜修智,宜應修定。是名菩薩知時非時。若有菩薩勤修精進。未得利益涅槃之樂。以不得故,生於悔心。以鈍根故,不能調伏五情諸根。諸垢煩惱勢力盛故。自疑戒律有羸損故。當知爾時不宜修定,宜應修智。是名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若有菩薩定慧二法不平等者。當知爾時不宜修舍。二法若等則宜修之。是名菩薩知時非時。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定慧起煩惱者。當知爾時不宜修舍。宜應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名修舍。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習如是三法相者。以是因緣得無相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一切凡夫若見女人,即生女相。菩薩不爾。雖見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貪則不生,貪不生故,非顛倒也。以世間人見有女相故。菩薩隨說言:有女人。若見男時,說言是女,則是顛倒。是故我為闍提說言:汝婆羅門若以晝為夜,是即顛倒。以夜為晝,是亦顛倒。晝為晝相,夜為夜相,云何顛倒?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諸佛菩薩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為眾生故說有法性。為諸賢聖說無法性。為不空者見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見空。無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義故修空見空。善男子。汝言見空。空是無法,為何所見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法(一切法無常,唯有如來常住不變)。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於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於大般涅槃。是故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所有。善男子。菩薩不但因見三昧而見空也。般若波羅蜜亦空。禪波羅蜜亦空。毗梨耶波羅蜜亦空。羼提波羅蜜亦空。屍波羅蜜亦空。檀波羅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識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皆是因緣生法、皆有生滅,皆不可得)。是故我在迦毗羅城告阿難言:汝莫愁惱,悲泣啼哭。阿難即言:如來世尊。我今眷屬,悉皆死喪。云何當得不愁啼耶?如來與我俱生此城。俱同釋種親戚眷屬。云何如來獨不愁惱?光顏更顯。善男子。我復告言:阿難。汝見迦毗真實而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汝見釋種悉是親戚。我修空故,悉無所見。以是因緣汝生愁苦。我身容顏益更光顯。諸佛菩薩修習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惱。」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中有經文:「無有相故,煩惱則斷。是名解脫。」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中有經文:  「師子吼言:世尊。無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善男子。夫著相者則能生痴。痴故生愛。愛故系縛。系縛故受生。受生故有死。死故無常。不著相者則不生痴。不生痴故則無有愛。無有愛故則無系縛。無系縛故則不受生。不受生故則無有死。無有死故則名為常。以是義故涅槃名常。」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視諸眾生猶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為求醫藥勤而療之。病既差已,終不生念:我為是兒療治病苦。菩薩亦爾。見諸眾生遇煩惱病。生愛念心而為說法。以聞法故,諸煩惱斷。煩惱斷已,終不念言:我為眾生斷諸煩惱。若生此念,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惟作是念:無一眾生我為說法令斷煩惱。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不嗔、不喜。何以故?善能修習空三昧故。菩薩若修空三昧者,當於誰所生嗔、生喜。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為水漂。而是林木當於誰所生嗔、生喜?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無嗔、無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賢首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

  般舟三昧經卷上、行品第二中有經文:「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佛告颰陀和。菩薩於三昧中誰當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定。佛告颰陀和。乃往去時有佛。名須波日。時有人行出入大空澤中不得飲食饑渴而卧。出便於夢中得香甘美食。飲食已其覺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耶。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一切凡夫若見女人,即生女相。菩薩不爾。雖見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貪則不生,貪不生故,非顛倒也。以世間人見有女相故。菩薩隨說言:有女人。若見男時,說言是女,則是顛倒。是故我為闍提說言:汝婆羅門若以晝為夜,是即顛倒。以夜為晝,是亦顛倒。晝為晝相,夜為夜相,云何顛倒?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諸佛菩薩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為眾生故說有法性。為諸賢聖說無法性。為不空者見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見空。無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義故修空見空。善男子。汝言見空。空是無法,為何所見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法(一切法無常,唯有如來常住不變)。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於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於大般涅槃。是故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所有。善男子。菩薩不但因見三昧而見空也。般若波羅蜜亦空。禪波羅蜜亦空。毗梨耶波羅蜜亦空。羼提波羅蜜亦空。屍波羅蜜亦空。檀波羅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識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皆是因緣生法、皆有生滅,皆不可得)。是故我在迦毗羅城告阿難言:汝莫愁惱,悲泣啼哭。阿難即言:如來世尊。我今眷屬,悉皆死喪。云何當得不愁啼耶?如來與我俱生此城。俱同釋種親戚眷屬。云何如來獨不愁惱?光顏更顯。善男子。我復告言:阿難。汝見迦毗真實而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汝見釋種悉是親戚。我修空故,悉無所見。以是因緣汝生愁苦。我身容顏益更光顯。諸佛菩薩修習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惱。」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中有經文:「無有相故,煩惱則斷。是名解脫。」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中有經文:  「師子吼言:世尊。無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善男子。夫著相者則能生痴。痴故生愛。愛故系縛。系縛故受生。受生故有死。死故無常。不著相者則不生痴。不生痴故則無有愛。無有愛故則無系縛。無系縛故則不受生。不受生故則無有死。無有死故則名為常。以是義故涅槃名常。」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視諸眾生猶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為求醫藥勤而療之。病既差已,終不生念:我為是兒療治病苦。菩薩亦爾。見諸眾生遇煩惱病。生愛念心而為說法。以聞法故,諸煩惱斷。煩惱斷已,終不念言:我為眾生斷諸煩惱。若生此念,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惟作是念:無一眾生我為說法令斷煩惱。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不嗔、不喜。何以故?善能修習空三昧故。菩薩若修空三昧者,當於誰所生嗔、生喜。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為水漂。而是林木當於誰所生嗔、生喜?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無嗔、無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賢首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

  般舟三昧經卷上、行品第二中有經文:「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佛告颰陀和。菩薩於三昧中誰當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定。佛告颰陀和。乃往去時有佛。名須波日。時有人行出入大空澤中不得飲食饑渴而卧。出便於夢中得香甘美食。飲食已其覺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耶。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

五、心定是道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中,佛說:「如來今於此拘屍那城入大三昧深禪定窟。眾不見故,名入涅槃。  師子吼言:如來何故入禪定窟?善男子。為欲度脫諸眾生故。未種善根者,令得種故。已種善根者,得增長故。善果未熟,令得熟故。為已熟者,說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輕賤善法者,令生尊重故。諸有放逸者,令離放逸故。為與文殊師利等諸大香象共論議故。為欲教化樂讀誦者,深愛禪定故。為以聖行、梵行、天行教化眾生故。為觀不共深法藏故。為欲呵責放逸弟子故。如來常寂,猶尚樂定。況汝等輩煩惱未盡,而生放逸?為欲呵責諸惡比丘受畜八種不凈之物,及不少欲、不知足故。為令眾生尊重所聞禪定法故。以是因緣入禪定窟"。(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入楞伽經卷第四、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三中有經文:「愚痴凡夫執著種種法相,如諸禽獸見於陽焰取以為水。大慧,是名須陀洹分別身見。何以故?以無智故,無始世來虛妄取相故。大慧,此身見垢見,人無我乃能遠離。大慧,何者須陀洹俱生身見?所謂自身他身俱見,彼二四陰,無色色陰生時,依於四大及四塵等,彼此因緣和合生色;而須陀洹知已,能離有無邪見斷於身見,斷身見已不生貪心。大慧,是名須陀洹身見之相。  「大慧,何者須陀洹疑相?謂得證法善見相已,先斷身見及於二見分別之心,是故於諸法中不生疑心;復不生心,於余尊者以為尊相為凈不凈故。大慧,是名須陀洹疑相。  「大慧,何者須陀洹戒取相?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戒相。大慧,戒取者,謂諸凡夫持戒精進種種善行,求樂境界生諸天中。彼須陀洹不取是相,而取自身內證迴向進趣勝處,離諸妄想,修無漏戒分。大慧,是名須陀洹戒取相。  「大慧,須陀洹斷三結煩惱,離貪瞋痴。」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須陀洹離何等貪?」  佛告大慧:「須陀洹遠離與諸女人和合,不為現在樂,種未來苦因,遠離打摑嗚抱眄視。大慧,須陀洹不生如是貪心。何以故?以得三昧樂行故。大慧,須陀洹遠離如是等貪,非離涅槃貪。」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聖行品第七之二中有經文: 「菩薩摩訶薩聖行者。觀察是身從頭至足。其中唯有發毛爪齒 。不凈垢穢。皮肉筋骨。脾腎心肺。肝膽腸胃。生熟二藏。大小便利。涕唾目淚。肪膏腦膜。骨髓膿血。腦胲諸脈。菩薩如是專念觀時。誰有是我?我為屬誰?住在何處?誰屬於我?(不凈觀法)復作是念:骨是我耶?離骨是耶?菩薩爾時除去皮肉,唯觀白骨。復作是念:骨色相異。所謂:青黃赤白及以鴿色。如是骨相亦復非我。何以故?我者亦非青黃赤白及以鴿色。菩薩繫心作是觀時,即得斷除一切色慾。復作是念:如是骨者從因緣生。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依因踝骨以拄膊骨。依因膊骨以拄膝骨。依因膝骨以拄髀骨。依因髀骨以拄臗骨。依因臗骨以拄腰骨。依因腰骨以拄脊骨。依因脊骨以拄肋骨。復因脊骨上拄項骨。依因項骨以拄頷骨。依因頷骨以拄牙齒。上有髑髏。復因項骨以拄膊骨。依因膊骨以拄臂骨。依因臂骨以拄腕骨。依因腕骨以拄掌骨。依因掌骨以拄指骨。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身所有骨一切分離。得是觀已,即斷三欲。一形貌欲。二姿態欲。三細觸欲。(觀骨相法)」 禪秘要法經卷上中有經文:「爾時佛告迦絺羅難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汝於今日。快問如來滅亂心賊。甘露正法。三世諸佛。治煩惱葯。關閉一切諸放逸門。普為人天。開八正道,汝好諦觀。莫令心亂。佛說此語時。眾中有五十摩訶羅比丘。亦白阿難。世尊今者欲說除放逸法。我等隨順欲學此事。唯願尊者。為我白佛說此語時。佛告諸比丘。非但為汝。亦為未來諸放逸者。我今於此迦蘭竹園。為迦絺羅難陀比丘。說繫念法。佛告迦絺羅難陀。汝受我語。慎莫忘失。汝從今日。修沙門法。沙門法者。應當靜處敷尼師壇。結跏趺坐。齊整衣服。正身端坐。偏袒右肩。左手著右手上。閉目以舌拄齶。定心令住。不使分散先當繫念著左腳大指上。諦觀指半節。作泡起想。諦觀極使明了。然後作泡潰想。見指半節極令白凈。如有白光。見此事已。次觀一節。令肉劈去。見指一節。極令明了。如有白光。佛告迦絺羅難陀。如是名繫念法。迦絺羅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觀一節已。次觀二節。觀二節已。次觀三節。觀三節已。心漸廣大。當觀五節。見腳五節。如有白光。白骨分明。如是繫心。諦觀五節。不令馳散。心若馳散攝令使還。如前念半節。念想成時。舉身暖熅心下熱。得此想時。名繫心住。心既住已。復當起想。令足趺肉兩向披。見足趺骨。極令了了。見足趺骨。白如珂雪。此想成已。次觀踝骨。使肉兩向披。亦見踝骨。極令皎白。次觀脛骨。使肉褫落。自見脛骨。皎然大白。次觀膝骨。亦使皎然分明。次觀臗骨。亦使極白。次觀脅骨。想肉從一一脅間兩向褫落。但見脅骨。白如珂雪。乃至見於脊骨。極令分明。次觀肩骨。想肩肉如以刀割。從肩至肘。從肘至腕。從腕至掌。從掌至指端。皆令肉兩向披。見半身白骨。見半身白骨已。次觀頭皮。見頭皮已。次觀薄皮。觀薄皮已。次觀膜。觀膜已。次觀腦。觀腦已。次觀肪。觀肪已。次觀咽喉。觀咽喉已。次觀肺腧。觀肺腧已。見心肺肝大腸小腸脾腎生藏熟藏. 欲求無為道者。應當繫念專心一處。若使此心馳騁六根。猶如猿猴。無有慚愧。當知此人。是旃陀羅非賢聖種。心不調順。阿鼻獄卒。常使此人。如是惡人。於多劫中。無由得度。此亂心賊。生三界種。依因此心。墮三惡道。

此不凈想觀。是大甘露。滅貪淫慾。能除眾生結使心病。汝好受持。慎勿忘失。若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此甘露灌頂聖法。能攝諸根。至心繫念。諦觀身分。心不分散。斂心使住。經須臾間。此人命終。得生天上。若復有人。隨順佛教。繫念諦觀一爪一指。令心安住。當知此人。終不墮落三惡道中。若復有人。繫念諦觀。見舉身白骨。此人命終。生兜率陀天。值遇一生補處菩薩。號曰彌勒。見彼天已。隨從受樂。彌勒成佛。最初聞法。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若復有人。觀此不凈。得具足者。於此身上。見佛真影。聞佛說法。得盡諸苦。

爾時槃直迦比丘。聞佛說此語。一一諦觀。心不分散。了了分明。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自念宿命。所習三藏。了了分明。亦無錯謬。爾時世尊。因此愚痴貢高槃直迦比丘。制此清凈觀白骨法。佛告迦栴延。此槃直迦愚痴比丘。尚以繫念。成阿羅漢。何況智者而不修禪。爾時世尊。見此事已。為說偈言  禪為甘露法 定心滅諸惡 慧殺諸愚痴 永不受後有 愚痴槃直迦 尚以定心得 何況諸智者 不勤修繫念」。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此不凈想觀。是大甘露。滅貪淫慾。能除眾生結使心病。汝好受持。慎勿忘失。若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此甘露灌頂聖法。能攝諸根。至心繫念。諦觀身分。心不分散。斂心使住。經須臾間。此人命終。得生天上。若復有人。隨順佛教。繫念諦觀一爪一指。令心安住。當知此人。終不墮落三惡道中。若復有人。繫念諦觀。見舉身白骨。此人命終。生兜率陀天。值遇一生補處菩薩。號曰彌勒。見彼天已。隨從受樂。彌勒成佛。最初聞法。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若復有人。觀此不凈。得具足者。於此身上。見佛真影。聞佛說法。得盡諸苦。

爾時槃直迦比丘。聞佛說此語。一一諦觀。心不分散。了了分明。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自念宿命。所習三藏。了了分明。亦無錯謬。爾時世尊。因此愚痴貢高槃直迦比丘。制此清凈觀白骨法。佛告迦栴延。此槃直迦愚痴比丘。尚以繫念。成阿羅漢。何況智者而不修禪。爾時世尊。見此事已。為說偈言  禪為甘露法 定心滅諸惡 慧殺諸愚痴 永不受後有 愚痴槃直迦 尚以定心得 何況諸智者 不勤修繫念」。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中,佛說:「如來今於此拘屍那城入大三昧深禪定窟。眾不見故,名入涅槃。  師子吼言:如來何故入禪定窟?善男子。為欲度脫諸眾生故。未種善根者,令得種故。已種善根者,得增長故。善果未熟,令得熟故。為已熟者,說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輕賤善法者,令生尊重故。諸有放逸者,令離放逸故。為與文殊師利等諸大香象共論議故。為欲教化樂讀誦者,深愛禪定故。為以聖行、梵行、天行教化眾生故。為觀不共深法藏故。為欲呵責放逸弟子故。如來常寂,猶尚樂定。況汝等輩煩惱未盡,而生放逸?為欲呵責諸惡比丘受畜八種不凈之物,及不少欲、不知足故。為令眾生尊重所聞禪定法故。以是因緣入禪定窟"。(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入楞伽經卷第四、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三中有經文:「愚痴凡夫執著種種法相,如諸禽獸見於陽焰取以為水。大慧,是名須陀洹分別身見。何以故?以無智故,無始世來虛妄取相故。大慧,此身見垢見,人無我乃能遠離。大慧,何者須陀洹俱生身見?所謂自身他身俱見,彼二四陰,無色色陰生時,依於四大及四塵等,彼此因緣和合生色;而須陀洹知已,能離有無邪見斷於身見,斷身見已不生貪心。大慧,是名須陀洹身見之相。  「大慧,何者須陀洹疑相?謂得證法善見相已,先斷身見及於二見分別之心,是故於諸法中不生疑心;復不生心,於余尊者以為尊相為凈不凈故。大慧,是名須陀洹疑相。  「大慧,何者須陀洹戒取相?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戒相。大慧,戒取者,謂諸凡夫持戒精進種種善行,求樂境界生諸天中。彼須陀洹不取是相,而取自身內證迴向進趣勝處,離諸妄想,修無漏戒分。大慧,是名須陀洹戒取相。  「大慧,須陀洹斷三結煩惱,離貪瞋痴。」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須陀洹離何等貪?」  佛告大慧:「須陀洹遠離與諸女人和合,不為現在樂,種未來苦因,遠離打摑嗚抱眄視。大慧,須陀洹不生如是貪心。何以故?以得三昧樂行故。大慧,須陀洹遠離如是等貪,非離涅槃貪。」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聖行品第七之二中有經文: 「菩薩摩訶薩聖行者。觀察是身從頭至足。其中唯有發毛爪齒 。不凈垢穢。皮肉筋骨。脾腎心肺。肝膽腸胃。生熟二藏。大小便利。涕唾目淚。肪膏腦膜。骨髓膿血。腦胲諸脈。菩薩如是專念觀時。誰有是我?我為屬誰?住在何處?誰屬於我?(不凈觀法)復作是念:骨是我耶?離骨是耶?菩薩爾時除去皮肉,唯觀白骨。復作是念:骨色相異。所謂:青黃赤白及以鴿色。如是骨相亦復非我。何以故?我者亦非青黃赤白及以鴿色。菩薩繫心作是觀時,即得斷除一切色慾。復作是念:如是骨者從因緣生。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依因踝骨以拄膊骨。依因膊骨以拄膝骨。依因膝骨以拄髀骨。依因髀骨以拄臗骨。依因臗骨以拄腰骨。依因腰骨以拄脊骨。依因脊骨以拄肋骨。復因脊骨上拄項骨。依因項骨以拄頷骨。依因頷骨以拄牙齒。上有髑髏。復因項骨以拄膊骨。依因膊骨以拄臂骨。依因臂骨以拄腕骨。依因腕骨以拄掌骨。依因掌骨以拄指骨。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身所有骨一切分離。得是觀已,即斷三欲。一形貌欲。二姿態欲。三細觸欲。(觀骨相法)」 禪秘要法經卷上中有經文:「爾時佛告迦絺羅難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汝於今日。快問如來滅亂心賊。甘露正法。三世諸佛。治煩惱葯。關閉一切諸放逸門。普為人天。開八正道,汝好諦觀。莫令心亂。佛說此語時。眾中有五十摩訶羅比丘。亦白阿難。世尊今者欲說除放逸法。我等隨順欲學此事。唯願尊者。為我白佛說此語時。佛告諸比丘。非但為汝。亦為未來諸放逸者。我今於此迦蘭竹園。為迦絺羅難陀比丘。說繫念法。佛告迦絺羅難陀。汝受我語。慎莫忘失。汝從今日。修沙門法。沙門法者。應當靜處敷尼師壇。結跏趺坐。齊整衣服。正身端坐。偏袒右肩。左手著右手上。閉目以舌拄齶。定心令住。不使分散先當繫念著左腳大指上。諦觀指半節。作泡起想。諦觀極使明了。然後作泡潰想。見指半節極令白凈。如有白光。見此事已。次觀一節。令肉劈去。見指一節。極令明了。如有白光。佛告迦絺羅難陀。如是名繫念法。迦絺羅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觀一節已。次觀二節。觀二節已。次觀三節。觀三節已。心漸廣大。當觀五節。見腳五節。如有白光。白骨分明。如是繫心。諦觀五節。不令馳散。心若馳散攝令使還。如前念半節。念想成時。舉身暖熅心下熱。得此想時。名繫心住。心既住已。復當起想。令足趺肉兩向披。見足趺骨。極令了了。見足趺骨。白如珂雪。此想成已。次觀踝骨。使肉兩向披。亦見踝骨。極令皎白。次觀脛骨。使肉褫落。自見脛骨。皎然大白。次觀膝骨。亦使皎然分明。次觀臗骨。亦使極白。次觀脅骨。想肉從一一脅間兩向褫落。但見脅骨。白如珂雪。乃至見於脊骨。極令分明。次觀肩骨。想肩肉如以刀割。從肩至肘。從肘至腕。從腕至掌。從掌至指端。皆令肉兩向披。見半身白骨。見半身白骨已。次觀頭皮。見頭皮已。次觀薄皮。觀薄皮已。次觀膜。觀膜已。次觀腦。觀腦已。次觀肪。觀肪已。次觀咽喉。觀咽喉已。次觀肺腧。觀肺腧已。見心肺肝大腸小腸脾腎生藏熟藏. 欲求無為道者。應當繫念專心一處。若使此心馳騁六根。猶如猿猴。無有慚愧。當知此人。是旃陀羅非賢聖種。心不調順。阿鼻獄卒。常使此人。如是惡人。於多劫中。無由得度。此亂心賊。生三界種。依因此心。墮三惡道。

此不凈想觀。是大甘露。滅貪淫慾。能除眾生結使心病。汝好受持。慎勿忘失。若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此甘露灌頂聖法。能攝諸根。至心繫念。諦觀身分。心不分散。斂心使住。經須臾間。此人命終。得生天上。若復有人。隨順佛教。繫念諦觀一爪一指。令心安住。當知此人。終不墮落三惡道中。若復有人。繫念諦觀。見舉身白骨。此人命終。生兜率陀天。值遇一生補處菩薩。號曰彌勒。見彼天已。隨從受樂。彌勒成佛。最初聞法。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若復有人。觀此不凈。得具足者。於此身上。見佛真影。聞佛說法。得盡諸苦。

爾時槃直迦比丘。聞佛說此語。一一諦觀。心不分散。了了分明。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自念宿命。所習三藏。了了分明。亦無錯謬。爾時世尊。因此愚痴貢高槃直迦比丘。制此清凈觀白骨法。佛告迦栴延。此槃直迦愚痴比丘。尚以繫念。成阿羅漢。何況智者而不修禪。爾時世尊。見此事已。為說偈言  禪為甘露法 定心滅諸惡 慧殺諸愚痴 永不受後有 愚痴槃直迦 尚以定心得 何況諸智者 不勤修繫念」。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此不凈想觀。是大甘露。滅貪淫慾。能除眾生結使心病。汝好受持。慎勿忘失。若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此甘露灌頂聖法。能攝諸根。至心繫念。諦觀身分。心不分散。斂心使住。經須臾間。此人命終。得生天上。若復有人。隨順佛教。繫念諦觀一爪一指。令心安住。當知此人。終不墮落三惡道中。若復有人。繫念諦觀。見舉身白骨。此人命終。生兜率陀天。值遇一生補處菩薩。號曰彌勒。見彼天已。隨從受樂。彌勒成佛。最初聞法。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若復有人。觀此不凈。得具足者。於此身上。見佛真影。聞佛說法。得盡諸苦。

爾時槃直迦比丘。聞佛說此語。一一諦觀。心不分散。了了分明。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自念宿命。所習三藏。了了分明。亦無錯謬。爾時世尊。因此愚痴貢高槃直迦比丘。制此清凈觀白骨法。佛告迦栴延。此槃直迦愚痴比丘。尚以繫念。成阿羅漢。何況智者而不修禪。爾時世尊。見此事已。為說偈言  禪為甘露法 定心滅諸惡 慧殺諸愚痴 永不受後有 愚痴槃直迦 尚以定心得 何況諸智者 不勤修繫念」。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六、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六祖壇經》中說:「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聖行品第七之二中有經文: 「我若不忍心則散亂。心若散亂則失正念。若失正念則不能觀善、不善義。若不能觀善、不善義,則行惡法。惡法因緣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菩薩爾時作是觀已,得四念處。得四念處已,則得住於堪忍地中。菩薩摩訶薩住是地已。則能堪忍, 貪慾、恚、痴。亦能堪忍寒熱、饑渴、蚊虻、蚤虱,暴風、惡觸,種種疾疫,惡口、罵詈、撾打、楚撻,身心苦惱一切能忍。是故名為住堪忍地。」

  維摩詰經中有經文:「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於生死不著:不畏生死,才能不被生死所著。才能談到「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中有經文:  云何名為身隨於心?所謂:去、來、坐卧、修行施戒、忍辱精進。愁惱之人,身則羸悴。歡喜之人,身則肥鮮。恐怖之人,身體戰動。專心聽法,身則怡悅。悲泣之人,涕淚橫流。是則名為身隨於心。菩薩不爾。於身心中,俱得自在。是則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現身相,猶如微塵。以此微身,悉能遍至無量無邊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無所障礙。而心常定,初不移動。是則名為心不隨身.」

圓覺經中有經文:「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凈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凈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凈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痴,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凈,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凈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凈覺。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凈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凈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痴,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中說:「云何自在。如來一心安住不動。」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有經文:「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在諸有,多受苦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行聖行時。常能善調、守攝五根。怖畏:1.貪慾2.嗔恚3.愚痴4.憍慢5.嫉妒。為得一切諸善法故。  善男子。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則能攝心。若能攝心,則攝五根。譬如有人擁護於王,則護國土。護國土者,則護於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得聞是大涅槃經,則得智慧。得智慧故,則得專念。五根若散,念則能止。何以故?是念慧故。善男子。如善牧者,設牛東西啖他苗稼,則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念慧因緣故,守攝五根不令馳散。菩薩摩訶薩有念慧者。不見我相、不見我所相,不見眾生及所受用。見一切法同法性相。生於土石、瓦礫之相。譬如屋舍從眾緣生,無有定性。見諸眾生四大五陰之所成立,推無定性。無定性故菩薩於中不生貪著。一切凡夫見有眾生,故起煩惱。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有念慧故,於諸眾生不生貪著。複次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經者。不著眾生相、作種種法相。善男子。譬如畫師,以眾雜彩畫作眾像,若男若女、若牛若馬。凡夫無智,見之則生男女等相。畫師了知無有男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法異相觀於一相。終不生於眾生之相。何以故?有念慧故。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或時睹見端正女人,終不生於貪著之相。何以故?善觀相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五欲法,無有歡樂,不得暫停。如犬嚙枯骨。如人持火,逆風而行。如篋毒蛇,夢中所得,路首有果樹,多人所擲。亦如段肉,眾鳥競逐。如水上泡,畫水之跡。如織經盡。如囚趣市。猶如假借勢,不得久觀。欲,如是多諸過惡。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為色、香、味、觸因緣故。從昔無數無量劫來,常受苦惱。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多四大海。盡地草木為四寸籌,以數父母,亦不能盡。無量劫來,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所受行苦,不可稱計。揣此大地,猶如棗等,易可窮極,生死難盡。菩薩摩訶薩如是深觀一切眾生以是欲因緣故,受苦無量。菩薩以是生死行苦故,不失念慧。善男子。譬如世間有諸大眾,滿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缽經由中過,莫令傾覆。若葉一渧,當斷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後,隨而怖之。臣受王教,盡心堅持,經歷爾所大眾之中。雖見可意(喜歡的)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當棄所持,命不全濟。是人以是怖因緣故,乃至不棄一渧之油。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雖見五欲,心不貪著。若見凈色,不生色相,唯觀苦相。乃至識相亦復如是。不作生相,不作滅相,不作因相,觀和合相。菩薩爾時五根清凈。根清凈故,護根戒具。一切凡夫五根不凈。不能善持,名曰根漏。菩薩永斷,是故無漏。如來拔出永斷根本,是故非漏。」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經文: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說:諸行和合名為老死  謹慎無放逸 是處名甘露  放逸不謹慎 是名為死句  若不放逸者 則得不死處  如其放逸者 常趣於死路」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聖行品第七之二中佛說:「死怨亦爾。常伺眾生而欲殺之。唯不能殺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是菩薩不放逸故。複次迦葉。譬如卒降金剛瀑雨。悉壞葯木、諸樹、山林、土沙、瓦石、金銀、琉璃一切之物。唯不能壞金剛真寶。善男子。金剛死雨亦復如是。悉能破壞一切眾生。唯除金剛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複次迦葉。如金翅鳥能啖諸龍。唯不能啖受三歸者。善男子。死金翅鳥亦復如是。能啖一切無量眾生。唯除菩薩住三定者。何謂三定。空無相願。」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中有經文: 「云何根深,難可傾拔?所言根者,名不放逸。不放逸者為是何根?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善男子。一切諸佛諸善根本,皆不放逸。不放逸故,諸餘善根,轉轉增長。以能增長諸善根故。於諸善中最為殊勝。」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如貧得寶第三十七中佛說: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心得開明第三十四中有經文: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游步三界,無所掛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凈,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七、一切都是夢幻泡影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中有經文:「定相者名空三昧。慧相者名無願三昧。舍相者名無相三昧。」

  入楞伽經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中有經文:「云何一切菩薩摩訶薩見遠離生住滅法?謂觀諸法如幻如夢故;一切諸法自、他二種無故不生;以隨自心現知見故;以無外法故;諸識不起,觀諸因緣無積聚故;見諸三界因緣有故;不見內外一切諸法,無實體故;遠離生諸法,不正見故;入一切法如幻相故。菩薩爾時名得初地無生法忍,遠離心意意識、五法、體相故,得二無我如意意身,乃至得第八不動地如意意身故。」  入楞伽經卷第四、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三中有經文:「譬如陽焰、火輪、毛輪、乾闥婆城、幻、夢、水中月、鏡中像,世間非智慧者見有諸像,顛倒見故;有智慧者不生分別,非不見彼迷惑之事。大慧,有智慧者見彼種種迷惑之事,不生實心。何以故?離有無法故。」(註: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中佛說:「從緣生故,名之為有。無自性故,名之為無。是故如來說言諸法:非有、非無。」)

  入楞伽經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中有經文:「云何一切菩薩摩訶薩見遠離生住滅法?謂觀諸法如幻如夢故;一切諸法自、他二種無故不生;以隨自心現知見故;以無外法故;諸識不起,觀諸因緣無積聚故;見諸三界因緣有故;不見內外一切諸法,無實體故;遠離生諸法,不正見故;入一切法如幻相故。菩薩爾時名得初地無生法忍,遠離心意意識、五法、體相故,得二無我如意意身,乃至得第八不動地如意意身故。」  入楞伽經卷第四、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三中有經文:「譬如陽焰、火輪、毛輪、乾闥婆城、幻、夢、水中月、鏡中像,世間非智慧者見有諸像,顛倒見故;有智慧者不生分別,非不見彼迷惑之事。大慧,有智慧者見彼種種迷惑之事,不生實心。何以故?離有無法故。」(註: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中佛說:「從緣生故,名之為有。無自性故,名之為無。是故如來說言諸法:非有、非無。」)

  佛復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云何迷惑法離於有無?謂諸愚痴凡夫,見有種種境界,如諸餓鬼大海、恆河見水不見。大慧,是迷惑法不得言有,不得言無。大慧,餘眾生見彼是水故,不得言無。大慧,迷惑之事亦復如是,以諸聖人離顛倒見故。大慧,言迷惑法常者,以想差別故。大慧,因迷惑法見種種相,而迷惑法不分別異差別。是故,大慧,迷惑法常。大慧,云何迷惑法名之為實?以諸聖人迷惑法中不生顛倒心,亦不生實心。大慧,而諸聖人見彼迷惑法起少心想,不生聖智事相。大慧,起少想者,是謂凡夫,非謂聖人。」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中有經文:「一切凡夫若見女人,即生女相。菩薩不爾。雖見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貪則不生,貪不生故,非顛倒也。以世間人見有女相故。菩薩隨說言:有女人。若見男時,說言是女,則是顛倒。是故我為闍提說言:汝婆羅門若以晝為夜,是即顛倒。以夜為晝,是亦顛倒。晝為晝相,夜為夜相,云何顛倒?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諸佛菩薩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為眾生故說有法性。為諸賢聖說無法性。為不空者見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見空。無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義故修空見空。善男子。汝言見空。空是無法,為何所見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法(一切法無常,唯有如來常住不變)。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於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於大般涅槃。是故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所有。善男子。菩薩不但因見三昧而見空也。般若波羅蜜亦空。禪波羅蜜亦空。毗梨耶波羅蜜亦空。羼提波羅蜜亦空。屍波羅蜜亦空。檀波羅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識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皆是因緣生法、皆有生滅,皆不可得)。是故我在迦毗羅城告阿難言:汝莫愁惱,悲泣啼哭。阿難即言:如來世尊。我今眷屬,悉皆死喪。云何當得不愁啼耶?如來與我俱生此城。俱同釋種親戚眷屬。云何如來獨不愁惱?光顏更顯。善男子。我復告言:阿難。汝見迦毗真實而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汝見釋種悉是親戚。我修空故,悉無所見。以是因緣汝生愁苦。我身容顏益更光顯。諸佛菩薩修習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惱。」

  般舟三昧經卷上、行品第二中有經文:「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佛告颰陀和。菩薩於三昧中誰當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定。佛告颰陀和。乃往去時有佛。名須波日。時有人行出入大空澤中不得飲食饑渴而卧。出便於夢中得香甘美食。飲食已其覺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耶。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

八、入自內身聖智證法真實境界

1.入自內身聖智證法真實境界

  入楞伽經卷第一、請佛品第一中有經文:「外道見有四大之相,而著色、聲、香、味、觸、法以為實有。聲聞、緣覺見無明緣行以為實有,起執著心,離如實空,虛妄分別專著有法,而墮能見、所見心中。楞伽王,此勝道法,能令眾生內身覺觀,能令眾生得勝大乘,能生三有。楞伽王,此入大乘行,能破眾生種種翳瞙、種種識波,不墮外道諸見行中。楞伽王,此是入大乘行,非入外道行。外道行者,依於內身有我而行,見識、色二法以為實,故見有生滅。善哉!楞伽王,思惟此義!如汝思惟,即是見佛。」

  入楞伽經卷第七、五法門品第十二中有經文:(輪迴的原因)佛告大慧:「一切凡夫執著名、相,隨順生法;隨順生法已,見種種相,墮我、我所邪見心中,執著具足一切法相;執著已,入於無明黑闇障處;入障處已,起於貪心;起貪心已,而能造作貪瞋痴業;造業行已,不能自止,如蠶作繭,以分別心而自纏身,墮在六道大海險難,如轆轤迴轉不自覺知。以無智故,不知一切諸法如幻,不知無我、我所、諸法非實,從於妄想分別而生;而不知離可見能見,而不知離生住滅相,不知自心虛妄而生,謂知隨順自在天、時、微塵、我生。  「大慧,何者為名?謂眼識見前色等法相,如聲相、耳相、鼻相、舌相、身相。大慧,如是等相,我說名為名、相。  「大慧,何者分別?以依何等法說名取相,了別此法如是如是畢竟不異,謂象、馬、車、步、人民等分別種種相,是名分別。  「大慧,何者正智?以觀察名、相,觀察已不見實法,以彼迭共因生故見。迭共生者,諸識不復起,分別識相不斷不常,是故不墮一切外道、聲聞、辟支佛地。大慧,是名正智。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依正智,不取名、相法以為有,不取不見相以為無。何以故?以離有無邪見故,以不見名、相,是正智義,是故我說名為真如。  (修行的方法):「大慧,(1)菩薩住真如法者,得入無相寂靜境界;入已,得入菩薩摩訶薩初歡喜地。(2)菩薩得初歡喜地時,證百金剛三昧明門,舍離二十五有一切果業,過諸聲聞、辟支佛地,住如來家真如境界;(3)如實修行知五法相如幻如夢,如實觀察一切諸法,起自內身證聖智修行,如是展轉遠離虛妄世間覺觀所樂之地,次第乃至法雲地;(4)入法雲地已,次入三昧力自在神通諸華莊嚴如來之地;(5)入如來地已,為教化眾生,現種種光明應莊嚴身如水中月,依無盡句善縛所縛,隨眾生信者而為說法,離心意意識身故。大慧,菩薩入真如已,得佛地中如是如是無量無邊法。」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與六道作生死因緣。譬如伎兒,出種種伎;眾生依於如來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來藏離我、我所,諸外道等不知不覺,是故三界生死因緣不斷。大慧,諸外道等妄計我故,不能如實見如來藏,以諸外道無始世來虛妄執著種種戲論諸熏習故。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凈。  「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七識由彼虛妄因生,不能如實分別諸法,觀於高下長短形相故,執著名相故,能令自心見色相故,能得苦樂故,能離解脫因故,因名相生隨煩惱貪故,依彼念因諸根滅盡故,不次第生故,余自意分別不生苦樂受故。是故入少想定滅盡定,入三摩跋提四禪、實諦解脫,而修行者生解脫相,以不知轉滅虛妄相故。  「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何以故?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此七識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覺知,不如實知人無我故,以取同相別相法故,以見陰界入法等故。大慧,如來藏如實見五法、體相、法無我故不生,如實知諸地次第展轉和合故,餘外道不正見不能觀察。  「大慧,菩薩住不動地,爾時得十種三昧門等為上首,得無量無邊三昧,依三昧佛住持,觀察不可思議諸佛法及自本願力故,遮護三昧門實際境界,遮已入自內身聖智證法真實境界,不同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所觀境界。爾時過彼十種聖道,入於如來意生身智身,離諸功用三昧心故。是故,大慧,諸菩薩摩訶薩欲證勝法如來藏、阿梨耶識者,應當修行令清凈故。」

  入楞伽經卷第二、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中有經文:「若復有沙門、婆羅門,見諸法離自性故,如雲、火輪、揵闥婆城不生不滅故,如幻、陽焰、水中月故,如夢內外心依無始世來虛妄分別戲論而現故,離自心虛妄分別可見因緣故,離滅盡妄想說所說法故,離身資生持用法故,離阿梨耶識取境界相應故,入寂靜境界故,離生住滅法故,如是思惟觀察自心以為生故。大慧,如是菩薩不久當得世間、涅槃平等之心。大慧,汝巧方便、開發方便,觀察一切諸眾生界,皆悉如幻,如鏡中像故,無因緣起遠離內境故,自心見外境界故,次第隨入無相處故,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故,信三界自心幻故。大慧,如是修行者當得如幻三昧故,入自心寂靜境界故,到彼岸境界故,離作者生法故,得金剛三昧故,入如來身故,入如來化身故,入諸力通自在大慈大悲莊嚴身故,入一切佛國土故,入一切眾生所樂故,離心意意識境界故,轉身得妙身故。大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者,必得如來無上妙身。  

  大慧,諸聲聞、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世間、涅槃無差別故,分別一切法與非法而滅諸根,不取未來境界,妄取以為涅槃;不知內身證修行法故,不知阿梨耶識轉故。大慧,是故彼愚痴人說有三乘法,而不能知唯心想寂滅得寂滅法。是故彼無智愚人,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來應正遍知,自心見境界故,執著外心境界故。是故,大慧,彼愚痴人,於世間生死輪中常轉不住。」

 入楞伽經卷第一、請佛品第一中經文:「意識中取種種境界如色形相,如是莫取,莫分別、可分別。  「複次,楞伽王,譬如壁上畫種種相,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楞伽王,一切眾生猶如草木,無業無行。楞伽王,一切法非法無聞無說。楞伽王,一切世間法皆如幻,而諸外道凡夫不知。楞伽王,若能如是見如實見者,名為正見;若異見者,名為邪見;若分別者,名為取二。  「楞伽王,譬如鏡中像自見像,譬如水中影自見影,如月燈光在屋室中影自見影,如空中響聲自出聲取以為聲;若如是取法與非法,皆是虛妄妄想分別,是故不知法及非法,增長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為如來藏,入自內身智慧境界,得無生法忍三昧。」 入楞伽經卷第四、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三中有經文:「大慧,諸法顛倒,速滅如電,故言如幻。大慧,一切諸法譬如電光,即見即滅,凡夫不見。大慧,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以一切法自心分別同相異相,以不能觀察故;不如實見,以妄執著色等法故。」  意識執著,取境界生,生已種種熏習增長阿梨耶識,共意識故,離我、我所相,著虛妄空而生分別。大慧,彼二種識無差別相,以依阿梨耶識因觀自心見境,妄想執著生種種心,猶如束竹迭共為因,如大海波以自心見境界風吹而有生滅。是故,大慧,意識轉滅,七種識轉滅。」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我不取涅槃,亦不舍作相,   轉滅虛妄心,故言得涅槃。   依彼因及念, 意趣諸境界,   識與心作因, 為識之所依。   如水流枯竭,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  「複次,大慧,我為汝說虛妄分別法體差別相。汝及諸菩薩摩訶薩,善分別知虛妄法體差別之相,離分別所分別法,善知自身內修行法,遠離外道能取、可取境界,遠離種種虛妄分別因緣法體相;遠離已,不復分別虛妄之相。」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離阿含名字法、諸論師所說分別法相,在寂靜處獨坐思惟,自內智慧觀察諸法不隨他教,離種種見虛妄之相,當勤修行入如來地上上證智。大慧,是名自身內證聖智修行之相。  「大慧,更有三界中修一乘相。大慧,何者一乘相?大慧,如實覺知一乘道故,我說名一乘。大慧,何者如實覺知一乘道相?謂不分別可取、能取境界,不生如是諸法相住,以不分別一切諸法故(皆如虛妄,剎那生滅)。大慧,是名如實覺知一乘道相。」 入楞伽經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中有經文:爾時,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大慧,一切修多羅,隨諸一切眾生心故分別顯示。大慧,譬如陽焰迷惑禽獸,虛妄執著生於水想,而陽焰中實無有水。大慧,一切修多羅說法亦復如是,為諸凡夫自心分別令得歡喜,非如實聖智在於言說。大慧,汝應隨順於義,莫著所說名字章句。」

  入楞伽經卷第五、佛心品第四中有經文:「大慧,所言智者,無障礙相;識者,識彼諸境界相。複次,大慧,識者,和合起作所作,名為識相;無礙法相應,名為智相。複次,大慧,無所得相,名之為智,以自內身證得聖智修行境界故;出入諸法如水中月,是名智相。」

  入楞伽經卷第四、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三中有經文:「譬如陽焰、火輪、毛輪、乾闥婆城、幻、夢、水中月、鏡中像,世間非智慧者見有諸像,顛倒見故;有智慧者不生分別,非不見彼迷惑之事。大慧,有智慧者見彼種種迷惑之事,不生實心。何以故?離有無法故。」(註: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中佛說:「從緣生故,名之為有。無自性故,名之為無。是故如來說言諸法:非有、非無。」)  佛復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云何迷惑法離於有無?謂諸愚痴凡夫,見有種種境界,如諸餓鬼大海、恆河見水不見。大慧,是迷惑法不得言有,不得言無。大慧,餘眾生見彼是水故,不得言無。大慧,迷惑之事亦復如是,以諸聖人離顛倒見故。大慧,言迷惑法常者,以想差別故。大慧,因迷惑法見種種相,而迷惑法不分別異差別。是故,大慧,迷惑法常。大慧,云何迷惑法名之為實?以諸聖人迷惑法中不生顛倒心,亦不生實心。大慧,而諸聖人見彼迷惑法起少心想,不生聖智事相。大慧,起少想者,是謂凡夫,非謂聖人。」  

  入楞伽經卷第二、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中有經文:「若復有沙門、婆羅門,見諸法離自性故,如雲、火輪、揵闥婆城不生不滅故,如幻、陽焰、水中月故,如夢內外心依無始世來虛妄分別戲論而現故,離自心虛妄分別可見因緣故,離滅盡妄想說所說法故,離身資生持用法故,離阿梨耶識取境界相應故,入寂靜境界故,離生住滅法故,如是思惟觀察自心以為生故。大慧,如是菩薩不久當得世間、涅槃平等之心。大慧,汝巧方便、開發方便,觀察一切諸眾生界,皆悉如幻,如鏡中像故,無因緣起遠離內境故,自心見外境界故,次第隨入無相處故,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故,信三界自心幻故。大慧,如是修行者當得如幻三昧故,入自心寂靜境界故,到彼岸境界故,離作者生法故,得金剛三昧故,入如來身故,入如來化身故,入諸力通自在大慈大悲莊嚴身故,入一切佛國土故,入一切眾生所樂故,離心意意識境界故,轉身得妙身故。大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者,必得如來無上妙身。  

  大慧,諸聲聞、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世間、涅槃無差別故,分別一切法與非法而滅諸根,不取未來境界,妄取以為涅槃;不知內身證修行法故,不知阿梨耶識轉故。大慧,是故彼愚痴人說有三乘法,而不能知唯心想寂滅得寂滅法。是故彼無智愚人,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來應正遍知,自心見境界故,執著外心境界故。是故,大慧,彼愚痴人,於世間生死輪中常轉不住。」

 入楞伽經卷第一、請佛品第一中經文:「意識中取種種境界如色形相,如是莫取,莫分別、可分別。  「複次,楞伽王,譬如壁上畫種種相,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楞伽王,一切眾生猶如草木,無業無行。楞伽王,一切法非法無聞無說。楞伽王,一切世間法皆如幻,而諸外道凡夫不知。楞伽王,若能如是見如實見者,名為正見;若異見者,名為邪見;若分別者,名為取二。  「楞伽王,譬如鏡中像自見像,譬如水中影自見影,如月燈光在屋室中影自見影,如空中響聲自出聲取以為聲;若如是取法與非法,皆是虛妄妄想分別,是故不知法及非法,增長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為如來藏,入自內身智慧境界,得無生法忍三昧。」 入楞伽經卷第四、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三中有經文:「大慧,諸法顛倒,速滅如電,故言如幻。大慧,一切諸法譬如電光,即見即滅,凡夫不見。大慧,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以一切法自心分別同相異相,以不能觀察故;不如實見,以妄執著色等法故。」  意識執著,取境界生,生已種種熏習增長阿梨耶識,共意識故,離我、我所相,著虛妄空而生分別。大慧,彼二種識無差別相,以依阿梨耶識因觀自心見境,妄想執著生種種心,猶如束竹迭共為因,如大海波以自心見境界風吹而有生滅。是故,大慧,意識轉滅,七種識轉滅。」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我不取涅槃,亦不舍作相,   轉滅虛妄心,故言得涅槃。   依彼因及念, 意趣諸境界,   識與心作因, 為識之所依。   如水流枯竭,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  「複次,大慧,我為汝說虛妄分別法體差別相。汝及諸菩薩摩訶薩,善分別知虛妄法體差別之相,離分別所分別法,善知自身內修行法,遠離外道能取、可取境界,遠離種種虛妄分別因緣法體相;遠離已,不復分別虛妄之相。」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離阿含名字法、諸論師所說分別法相,在寂靜處獨坐思惟,自內智慧觀察諸法不隨他教,離種種見虛妄之相,當勤修行入如來地上上證智。大慧,是名自身內證聖智修行之相。  「大慧,更有三界中修一乘相。大慧,何者一乘相?大慧,如實覺知一乘道故,我說名一乘。大慧,何者如實覺知一乘道相?謂不分別可取、能取境界,不生如是諸法相住,以不分別一切諸法故(皆如虛妄,剎那生滅)。大慧,是名如實覺知一乘道相。」 入楞伽經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中有經文:爾時,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大慧,一切修多羅,隨諸一切眾生心故分別顯示。大慧,譬如陽焰迷惑禽獸,虛妄執著生於水想,而陽焰中實無有水。大慧,一切修多羅說法亦復如是,為諸凡夫自心分別令得歡喜,非如實聖智在於言說。大慧,汝應隨順於義,莫著所說名字章句。」

  入楞伽經卷第五、佛心品第四中有經文:「大慧,所言智者,無障礙相;識者,識彼諸境界相。複次,大慧,識者,和合起作所作,名為識相;無礙法相應,名為智相。複次,大慧,無所得相,名之為智,以自內身證得聖智修行境界故;出入諸法如水中月,是名智相。」

  入楞伽經卷第四、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三中有經文:「譬如陽焰、火輪、毛輪、乾闥婆城、幻、夢、水中月、鏡中像,世間非智慧者見有諸像,顛倒見故;有智慧者不生分別,非不見彼迷惑之事。大慧,有智慧者見彼種種迷惑之事,不生實心。何以故?離有無法故。」(註: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中佛說:「從緣生故,名之為有。無自性故,名之為無。是故如來說言諸法:非有、非無。」)  佛復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云何迷惑法離於有無?謂諸愚痴凡夫,見有種種境界,如諸餓鬼大海、恆河見水不見。大慧,是迷惑法不得言有,不得言無。大慧,餘眾生見彼是水故,不得言無。大慧,迷惑之事亦復如是,以諸聖人離顛倒見故。大慧,言迷惑法常者,以想差別故。大慧,因迷惑法見種種相,而迷惑法不分別異差別。是故,大慧,迷惑法常。大慧,云何迷惑法名之為實?以諸聖人迷惑法中不生顛倒心,亦不生實心。大慧,而諸聖人見彼迷惑法起少心想,不生聖智事相。大慧,起少想者,是謂凡夫,非謂聖人。」  

2.使汝輪轉唯汝六根,使汝證無上菩提亦汝六根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圓覺經中有經文:「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身體)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中有經文:「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縳、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也就是說,眾生自性本自清凈,一切法不可得,只因眾生不明真相,追逐五欲六塵,眼耳鼻捨身意六根在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時,心隨之而動,不能做「主」,而是做「塵」。生殺、盜、淫念,起貪、嗔、痴心,使妙明真心不能顯用。若欲回歸自性,就如「將濁水先放入靜器中,靜深不動--『修定』,心常念佛,於五欲六塵不相追逐,『清水現前』--心常清凈、念佛,不散亂,名為『初伏客塵煩惱』;然後『去泥純水,永斷根本無明』--完全斷除殺、盜、淫念,不生貪、嗔、痴。『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全涅槃清凈妙德』」。  正如《楞嚴經》第八卷中所說的:「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不追逐六塵、不放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凈。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凈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3、狂心自歇,歇即菩提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凈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人名),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因為自己的頭看不見自己的面而突起狂心),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佛說: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凈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想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經文:「佛性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譬如大海雖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於乳。喻如雪山,雖復成就種種功德,多生諸葯。亦有毒草。諸眾生身亦復如是。雖有四大毒蛇之種,其中亦有妙藥大王。所謂佛性。非是作法。但為煩惱客塵所覆。若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能斷除者。即見佛性,成無上道。譬如虛空震雷起雲。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無雷震,花則不生,亦無名字。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為一切煩惱所覆,不可得見。是故我說眾生無我。若得聞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則見佛性。」

4、心為城主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八之三中有經文:「心為城主。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若護心者,則護身口。以不善護是身口故。令諸眾生到三惡趣。護身口者,則令眾生得人天涅槃,得名真實。其不得者不名真實。」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六、梵行品第八之二釋迦牟尼佛對迦葉菩薩說:「善男子。有人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罵詈鞭撻。以是業緣墮地獄不?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應墮地獄。何以故。如佛昔為聲聞說法。汝諸比丘於余焦木莫生噁心。何以故。一切眾生因噁心故墮於地獄」。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聖行品第七之二中有經文: 「復作是念。此身一切悉無有我。唯有心風因緣和合示現種種所作事業。譬如咒力幻術所作。亦如箜篌隨意出聲。是故此身如是不凈,假眾因緣和合共成。而於何處生此貪慾。若被罵辱復於何處而生嗔恚?而我此身三十六物不凈臭穢。何處當有受罵辱者?若聞其罵,即便思惟:以何音聲而見罵耶?一一音聲不能見罵。若一不能多亦不能。以是義故不應生嗔。若他來打,亦應思惟:如是打者從何而生?復作是念: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我今何緣橫嗔於他?乃是我身自招此咎。以我受是五陰身故。譬如因的則有箭中。我身亦爾,有身有打。我若不忍心則散亂。心若散亂則失正念。若失正念則不能觀善、不善義。若不能觀善、不善義,則行惡法。惡法因緣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菩薩爾時作是觀已,得四念處。得四念處已,則得住於堪忍地中。菩薩摩訶薩住是地已。則能堪忍, 貪慾、恚、痴。亦能堪忍寒熱、饑渴、蚊虻、蚤虱,暴風、惡觸,種種疾疫,惡口、罵詈、撾打、楚撻,身心苦惱一切能忍。是故名為住堪忍地。」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有經文: 「菩薩摩訶薩於大涅槃修聖行者。亦得永斷如是諸漏。諸佛如來常修聖行。是故無漏。善男子。凡夫不能善攝五根。則有三漏,為惡所牽至不善處。善男子。譬如惡馬,其性佷悷,能令乘者至嶮惡處。不能善攝此五根者。亦復如是。令人遠離涅槃善道,至諸惡處。譬如惡子,不受師長、父母教敕,則無惡不造。不調五根。亦復如是。不受師長善言教敕,無惡不造。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為地獄、畜生、餓鬼之所賊害。亦如怨盜,害及善人。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馳騁五塵。譬如牧牛不善守護,犯人苗稼。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在諸有,多受苦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行聖行時。常能善調、守攝五根。怖畏:1.貪慾2.嗔恚3.愚痴4.憍慢5.嫉妒。為得一切諸善法故。  善男子。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則能攝心。若能攝心,則攝五根。譬如有人擁護於王,則護國土。護國土者,則護於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得聞是大涅槃經,則得智慧。得智慧故,則得專念。五根若散,念則能止。何以故?是念慧故。善男子。如善牧者,設牛東西啖他苗稼,則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念慧因緣故,守攝五根不令馳散。菩薩摩訶薩有念慧者。不見我相、不見我所相,不見眾生及所受用。見一切法同法性相。生於土石、瓦礫之相。譬如屋舍從眾緣生,無有定性。見諸眾生四大五陰之所成立,推無定性。無定性故菩薩於中不生貪著。一切凡夫見有眾生,故起煩惱。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有念慧故,於諸眾生不生貪著。複次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經者。不著眾生相、作種種法相。善男子。譬如畫師,以眾雜彩畫作眾像,若男若女、若牛若馬。凡夫無智,見之則生男女等相。畫師了知無有男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法異相觀於一相。終不生於眾生之相。何以故?有念慧故。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或時睹見端正女人,終不生於貪著之相。何以故?善觀相故(無相)。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五欲法,無有歡樂,不得暫停。如犬嚙枯骨。如人持火,逆風而行。如篋毒蛇,夢中所得,路首有果樹,多人所擲。亦如段肉,眾鳥競逐。如水上泡,畫水之跡。如織經盡。如囚趣市。猶如假借勢,不得久觀。欲,如是多諸過惡。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為色、香、味、觸因緣故。從昔無數無量劫來,常受苦惱。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多四大海。盡地草木為四寸籌,以數父母,亦不能盡。無量劫來,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所受行苦,不可稱計。揣此大地,猶如棗等,易可窮極,生死難盡。菩薩摩訶薩如是深觀一切眾生以是欲因緣故,受苦無量。菩薩以是生死行苦故,不失念慧。善男子。譬如世間有諸大眾,滿二十五里。王敕一臣,持一油缽經由中過,莫令傾覆。若葉一渧,當斷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後,隨而怖之。臣受王教,盡心堅持,經歷爾所大眾之中。雖見可意(喜歡的)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當棄所持,命不全濟。是人以是怖因緣故,乃至不棄一渧之油。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雖見五欲,心不貪著。若見凈色,不生色相,唯觀苦相。乃至識相亦復如是。不作生相,不作滅相,不作因相,觀和合相。菩薩爾時五根清凈。根清凈故,護根戒具。一切凡夫五根不凈。不能善持,名曰根漏。菩薩永斷,是故無漏。如來拔出永斷根本,是故非漏。」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梵行品第八之一中有經文: 「久於過去無量劫中。多集煩惱,未修善法。是故不能於一日中,調伏其心。善男子。譬如剜豆,干時錐刺。終不可著。煩惱堅硬,亦復如是。雖一日夜繫心不散,難可調伏。又如家犬,不畏於人。山林野鹿,見人怖走。嗔恚難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是故此心難可調伏。」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中有經文: 「一切眾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雖念念生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名修道。師子吼言:世尊。如是等法皆念念滅。是念念滅亦相似相續。云何修習?佛言:善男子。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如眾生食。雖念念滅。亦令飢者而得飽滿。譬如上藥。雖念念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長樹林草木。善男子。汝言念念滅。云何增長者?心不斷故。名為增長。善男子。如人誦書。所誦字句不得一時。前不至中。中不至後。人之與字。及以心想。俱念念滅。以久修故。而得通利。善男子。譬如金師。從初習作至於皓首。雖念念滅。前不至後。以積習故。所作遂妙。是故得稱善好金師。讀誦經書。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種子。地亦不教:汝當生芽。以法性故。牙則自生。乃至花亦不教:汝當作果。以法性故。而果自生。眾生修道。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數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雖念念滅。而至千萬。眾生修道亦復如是。善男子。如燈念念滅。初滅之焰,不教後焰:我滅汝生,當破諸闇。善男子。譬如犢子,生便求乳,求乳之智,實無人教。雖念念滅。而初飢後飽。是故當知。不應相似。若相似者。不應異生。眾生修道。亦復如是。初雖未增。以久修故。則能破壞一切煩惱。」  楞嚴經第八卷有經文:(除妄須立三漸次)「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髮生。顛倒妙圓真凈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凈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凈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凈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凈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 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凈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 ,宿命清凈,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凈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凈。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凈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四十二章經》中有經文:「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中有經文:  「云何名為身隨於心?所謂:去、來、坐卧、修行施戒、忍辱精進。愁惱之人,身則羸悴。歡喜之人,身則肥鮮。恐怖之人,身體戰動。專心聽法,身則怡悅。悲泣之人,涕淚橫流。是則名為身隨於心。菩薩不爾。於身心中,俱得自在。是則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現身相,猶如微塵。以此微身,悉能遍至無量無邊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無所障礙。而心常定,初不移動。是則名為心不隨身  是亦名為昔所不到,而今能到。何以複名昔所不到而今能到?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到,菩薩能到。是故名為昔所不到,而今能到。一切聲聞、辟支佛等。雖以神通,不能變身如細微塵。遍至無量恆河沙等諸佛世界。聲聞、緣覺身若動時,心亦隨動。菩薩不爾。心雖不動,身無不至。是名菩薩心不隨身。複次善男子。菩薩化身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塵身。其心爾時亦不隨小。聲聞緣覺雖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塵身。於此事中尚自不能。況能令心而不隨動。是名菩薩心不隨身。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一音聲,能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聞。心終不念:令是音聲,遍諸世界。使諸眾生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而是菩薩亦初不言:我令眾生,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菩薩若言:因我說法,令諸眾生不聞聞者。當知是人,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眾生不聞,我為說者。如此之心是生死心。一切菩薩是心已盡。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所有身心不相隨逐。善男子。一切凡夫身心相隨。菩薩不爾。為化眾生故,雖現身小,心亦不小。何以故?諸菩薩等所有心性,常廣大故。雖現大身,心亦不大。云何大身?身如三千大千世界。云何小心?行嬰兒行。以是義故心不隨身。菩薩摩訶薩已於無量阿僧祇劫,遠酒不飲,而心亦動。心無悲苦,身亦流淚。實無恐怖,身亦戰慄。以是義故。當知菩薩身心自在不相隨逐。菩薩摩訶薩唯現一身。而諸眾生各各見異。」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中有經文:「云何不退菩薩自知決定有不退心?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當以苦行自試其心。日食一胡麻經一七日。粳米、菉豆、麻子、粟糜及以白豆亦復如是,各一七日。食一麻時作是思惟:如是苦行都無利益。無利益事尚能為之。況有利益而當不作?於無利益心能堪忍,不退不轉。是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日修苦行時。一切皮肉消瘦皺減,如斷生瓠,置之日中。其目欠陷,如井底星。肉盡肋出,如朽草屋。脊骨連現,如重線塼。所坐之處如馬蹄跡。欲坐則伏,欲起則偃。雖受如是無利益苦。然不退於菩提之心。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破眾苦,施安樂故。乃至能舍內外財物及其身命,如棄芻草。若能不惜是身命者。如是菩薩自知必定有不退心。我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菩薩為法因緣。剜身為燈,<疊*毛>纏皮肉、蘇油灌之,燒以為炷。菩薩爾時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獄苦。百千萬分,未是一分。汝於無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惱都無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輕苦。云何而能於地獄中救苦眾生?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爾時應深自知。我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薩爾時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為法因緣,能以頭目、髓腦、手足、血肉施於眾生。以釘釘身,投岩赴火。菩薩爾時雖受如是無量眾苦。若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當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破一切眾生苦惱。願作粗大畜生之身。以身血肉施於眾生。眾生取時,復生憐愍。菩薩爾時閉氣不喘,示作死相。令彼取者,不生殺害疑網之想。菩薩雖受畜生之身。終不造作畜生之業。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既得不退心已。終不造作三惡道業。菩薩摩訶薩若未來世,有微塵等惡業果報不定受者。以大願力為眾生故,而悉受之。譬如病人為鬼所著,藏隱身中。以咒力故,即時相現。或語或喜、或嗔或罵、或啼或哭。菩薩摩訶薩未來之世三惡道業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受熊身時。常為眾生演說正法。或受迦賓闍羅鳥身。為諸眾生說正法故。受瞿陀身、鹿身、兔身、象身、羖羊身、獼猴、白鴿、金翅鳥、龍蛇之身。受如是等畜生身時。終不造作畜生惡業。常為其餘畜生眾生演說正法。令彼聞法速得轉離畜生身故。菩薩爾時雖受畜生身不作惡業。當知必定有不退心。菩薩摩訶薩於饑饉世,見餓眾生。作龜魚身,無量由延復作是願:願諸眾生取我肉時,隨取隨生。因食我肉離饑渴苦。一切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發願:若有因我離饑渴者。未來之世速得遠離二十五有饑渴之患,菩薩摩訶薩受如是苦心不退者。當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菩薩於疾疫世,見病苦者作是思惟:如葯樹王,若有病者。取根取莖、取枝取葉、取花取果、取皮取膚,悉得愈病。願我此身亦復如是。若有病者,聞聲觸身。服食血肉乃至骨髓,病悉除愈。願諸眾生食我肉時,不生噁心,如食子肉。我治病已,常為說法。願彼信受,思惟轉教。複次善男子。菩薩具足煩惱雖受身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當知必定得不退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善男子。若有眾生為鬼所病。菩薩見已即作是言:願作鬼身、大身、健身、多眷屬身。使彼聞見病得除愈。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勤修苦行。雖有煩惱,不污其心。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雖復修行六波羅蜜。亦不求於六波羅蜜果。修行無上六波羅蜜時,作是願言:我今以此六波羅蜜施一切眾生。一一眾生受我施已,悉令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亦自為六波羅蜜,勤修苦行,受諸苦惱。當受苦時,願我不退菩提之心。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作是願時。是名不退菩提之相。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深知生死多諸罪過。觀大涅槃有大功德。為諸眾生,處在生死受種種苦,心無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有因緣而生憐愍。實不受恩而常施恩。雖施於恩而不求報。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複次善男子。或有眾生為自利益修諸苦行。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修行苦行是名自利。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複次菩薩具足煩惱,為壞怨親,所受諸苦,修平等心。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複次菩薩若見諸惡不善眾生。若訶責、若軟語、若驅擯、若舍之。有惡性者現為軟語。有憍慢者現為大慢。而其內心實無憍慢。是名菩薩方便不可思議。複次菩薩具足煩惱少財物時。而求者多,心不迮小。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複次菩薩於佛出時,知佛功德。為眾生故,於無佛處,受邊地身。如盲如聾、如跛如躄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複次菩薩深知眾生所有罪過。為度脫故常與共行。雖隨其意,罪垢不污。是故複名不可思議  複次菩薩了了知見無眾生相、無煩惱污、無修習道。離煩惱者雖為菩提,無菩提行。亦無成就菩提行者。無有受苦及破苦者。而亦能為眾生壞苦行菩提行(雖知諸法空相,亦不舍菩薩行)。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複次菩薩受後邊身處兜率天。是亦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兜率陀天欲界中勝。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諸根闇鈍是故名勝。修施、修戒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身。一切菩薩毀呰諸有、破壞諸有、終不造作兜率天業,受彼天身。何以故?菩薩若處其餘諸有。亦能教化成就眾生。實無欲心而生欲界。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生兜率天有三事勝。一者命。二者色。三者名。菩薩摩訶薩實不求於命、色、名稱。雖無求心而所得勝。菩薩摩訶薩深樂涅槃,然有因緣亦勝。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如是三事雖勝諸天。而諸天等於菩薩所。終不生於嗔心、妒心、憍慢之心,常生喜心。菩薩於天亦不憍慢。是故複名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不造命業,而於彼天畢竟壽命。是名命勝。亦無色業而妙色身光明遍滿。是名色勝。菩薩摩訶薩處彼天宮不樂五欲,唯為法事。是故名稱充滿十方。是名名勝。」 圓覺經中有經文:「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凈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凈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凈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痴,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凈,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凈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凈覺。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凈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凈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痴,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聖行品第七之四中有經文:「修寂滅行,具足威儀,其心清凈,不為外來能生欲想之所破壞。滅嗔恚火,受持常樂我凈之法。」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中,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凈,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髮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八、梵行品第八之四中有經文: 「云何為佛?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善男子。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菩薩摩訶薩能覺一切無量煩惱。既覺了已,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以是覺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婆伽婆。又能成就諸善法故。又能善解諸法義故。有大功德無能勝故。有大名聞遍十方故。又能種種大慧施故。又於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善男子。若男若女能如是念佛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晝若夜、若明若闇。常得不離見佛世尊。善男子。何故名為如來、應、正遍知、乃至婆伽婆。而有如是無量功德大名稱耶?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上諸師、上座長老。於無量劫常為眾生而行布施。堅持禁戒,修集忍辱。勤行精進,禪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又復菩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修集信念,進定慧根。於諸師長恭敬供養,常為法利,不為食利。菩薩若持十二部經。若讀若誦,常為眾生令得解脫、安隱、快樂,終不自為。何以故?菩薩常修出世間心,及出家心、無為之心。無諍訟心、無垢穢心、無系縛心、無取著心。無覆蓋心、無無記心、無生死心、無疑網心。無貪慾心、無嗔恚心、無愚痴心。無憍慢心、無穢濁心、無煩惱心、無苦心。無量心、廣大心、虛空心。無心、無無心、調心、不護心。無覆藏心、無世間心。常定心、常修心、常解脫心。無報心、無願心、善願心、無誤心。柔軟心、不住心、自在心、無漏心。第一義心、不退心、無常心。正直心、無諂曲心。純善心、無多少心、無堅硬心。無凡夫心、無聲聞心、無緣覺心。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心。是故今得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常樂我凈。是故得稱如來乃至婆伽婆。是名菩薩摩訶薩念佛。」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中說:「云何自在。如來一心安住不動。」

5、明實相,正念不忘

①要明了「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如來已無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不可壞;如來真身乃是法身,常住不移--《大般涅槃經》」。所以要真信佛,真念佛。    ②一切有為法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莫著相,莫生貪著,出入諸法如水中月。  ③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慈即菩提道,要護念眾生同於子想,入極愛一子之地。  ④一切時,一切處,正念不忘,身在娑婆,心系佛國,於生死中不失念慧。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圓滿佛果,速成佛道,普度眾生。

  ⑤自行化他,如如不動。學佛修行首先要明了諸法幻相,鍛煉在一切境界下不動心;要知道動心即是輪迴,不動才能覺照,才與自性相應。其次,佛法不壞世間法,要按照世間法的規則,如理如法、善巧方便的度化眾生。如此方能自行化他。

佛典寶庫 http://www.fodian.net/佛教經典 http://www.buddhist-canon.com世界經典 http://w3.cbeta.orghttp://cbeta.org/link/index.htm#site藏經閣 http://www.baus-ebs.org資訊庫 http://www.suttaworld.org大正藏經 http://dzz.515888.net新修大藏經 http://sutra.goodweb.cn/乾隆大藏經 http://www.qldzj.com.cn/在線讀經 http://www2.fosss.org法音在線 http://www.125a.net/佛教文本 http://www.txt7.com.cn/華嚴經 http://www.dizang.org/bk/zhy/index.htm楞嚴經網 http://www.slyj.org/ 楞嚴法門 http://www.10000fo.com 楞嚴寶庫 http://www.shurangama.com.ru金剛經專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7 金剛經專輯 http://buddha.goodweb.cn/diamond 金剛經資料 http://bookgb.fohot.com/article_07.htm金剛經研究 http://www.jcedu.org/fxzd/jgj 觀音專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1 觀音資料 http://bookgb.fohot.com/article_34.htm 地藏專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2 地藏資料 http://www.foshu.org/article_36.htm 地藏文化 http://www.dizang.org顯密文集 http://read.goodweb.cn/般若文海 http://www.foshu.org/般若文庫 http://book.515888.net/讀經共修 http://www.jingtufo.com/千億佛號 http://www.1000yi.net/

凈土修行 http://www.ygjtxx.com/高僧大德 http://www.xynf.com/12.htm印祖專輯 http://www.lzgh.org/ygds/印光大師 http://www.jingtu.org/ygds 印祖文鈔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 印祖全集 http://a.bonze.cn/wlsjwz/yzwc/index.htm印祖文集 http://www.dizang.org/wj/yg/index.htm 印祖專題 http://www.nmamtf.cn/list.php?fid=13 著作下載 http://www.dizang.org/down/xz/p01.htm


推薦閱讀:

屬馬人最好乾什麼?一碰就發財,看穿真實的你!
銳敏發現、瞬間捕捉真實的美
我的中醫之路(絕非抄襲和杜撰,全部真實)9
追求真實的殉道者 | 加繆,以及十本書
如何把寶篋印陀羅尼及其他咒語的真實威力發揮出來?

TAG:筆記 | 佛法 | 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