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達:烏克蘭危機凸顯現代化轉型艱難
為世人所矚目的烏克蘭危機,並未以克里米亞轉投俄羅斯,烏克蘭臨時政府迅速加入歐盟而告一段落,烏克蘭仍然面對內部可能更多的分裂,及外部與俄羅斯發生戰爭衝突的陰影。
對烏克蘭的局面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譬如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就西方國家關於解決烏克蘭問題的提案投了棄權票,就折射出中國在此問題上所持的矛盾心態和微妙立場。有言論稱中國是這場烏克蘭危機中的最大贏家,美國與俄羅斯在歐洲方向的角力至少有利於減輕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對中國產生的沉重壓力。
但筆者以為下此結論尚為時過早。目前看來美俄雙方都還沒有進一步加大對峙的願望,北約與歐盟也傾向於問題的政治和經濟解決,而非軍事解決。烏克蘭危機從實質上講仍屬於蘇聯解體的「後冷戰時期」的遺留問題,估計與事各方仍會參照「後冷戰「而非「冷戰」的有關模式尋求問題的解決。據此,美國和北約與俄羅斯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不大,俄方在大刀闊斧地奪回克里米亞後估計也轉而會採取威懾加蠶食策略,對烏克蘭東部的形勢伺機而動,而非輕舉妄動。
於是烏克蘭下一步可能長期面對內部動蕩和政治僵局,即俄羅斯奪回克里米亞變既成事實,但西方不會予以官方承認;烏克蘭閃電加入歐盟也變既成事實,但俄羅斯對烏克蘭東部的主要工業製造區估計也不願輕易放手。以奧巴馬政府的韜略,美國應還是會把歐盟及北約推在烏克蘭危機的第一線,這樣既可以同時牽制歐盟與俄羅斯,還能保持美國對歐洲整體格局的有效戰略彈性。
當然這世界有時侯也很奇怪,每當全球有事之時,如果美國出手,就可能被譴責是霸權主義;而如果不出手,又會被嘲笑是軟弱無力。其實美國在應對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的「傳統非民主大國」時,其戰略一直是明晰可循的,即軟硬實力並用,合縱聯橫,與地區盟國合作發力,對俄羅斯與中國形成綜合遏制,爭取不戰或小戰而勝。
對中國而言,此番烏克蘭危機所揭示出的傳統非西方國家向現代化轉型所可能經歷的艱難困境才是最令人驚心動魄的。當年蘇聯向西方靠攏就同時被迫解體,而今烏克蘭向西方靠攏但也面臨分裂,再加上經濟貧富差異,不同民族和文化訴求等因素的複雜作用,確實是挑戰嚴峻。
這一方面說明民主自由,法制公平,市場經濟的發展潮流和價值不可阻擋,逆之者亡;另一方面又凸顯具體到某個國家的具體轉型操作時又可能是暗流處處,代價沉重,風險巨大:內有各種利益分歧和矛盾衝突,外有強權覬覦或趁火打劫。
還有一大特點是,從「後冷戰」時代的「橙色革命」,到近兩年的「阿拉伯之春」,再到目前的烏克蘭危機,其特點都是有關國家政府和執政集團已經無力引導民意訴求和國家發展,又為自身利益和權貴集團所綁架,難以做出主動勇敢的轉型探索或改革試驗,結果導致大規模的官民對立,民間抗議和街頭政治,經常還進一步惡化成動亂和內戰。民間抗議和街頭政治不應成為推動現代化轉型的動力首選,但不幸的是在民意上達不暢,各方主張嚴重不合,統治集團僵化保守的情形下,又往往成為最容易採取和爆發的政治手段。
令人遺憾的是,此番的烏克蘭危機,許多人都把目光盯在了俄羅斯和普京身上,並祭出軍力強大最重要,「落後就會挨打」等老調重彈。但於烏克蘭而言,俄羅斯和普京還只是外因而已,況且普京拿回個克里米亞,卻反倒把烏克蘭從國家層面推入歐盟的懷抱,長遠來看是輸是贏還很難說。俄羅斯如果真想贏回烏克蘭的民心,恐怕更多還要靠軟實力建設,而非訴諸武力,因為強扭的瓜不甜。
作者是在美國的國際文化戰略研究和諮詢專家
推薦閱讀:
※現代版的36計(1)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現代人的滿願樹!
※佛教、禪與現代科學
※古代青樓行規黑話多:有些「行話」竟卻成現代「流行語」
※古筮真詮現代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