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灸開啟,艾灸重點:平衡陰陽、滋陰防燥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今年秋分時間為2017年9月23日04:01,周六。
秋分是24節氣中第16個節氣,是一年四季中最重要的四個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春秋繁露 陰陽出入上下篇》當中有這麼一句話,叫「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句話有兩個含義,一個含義講秋分當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從陰陽屬性上來講,白天屬陽,夜裡屬陰,也就是說相當於陰陽相平;另一層含義講秋分這一天平分秋天,過了秋分這一天,陰陽就開始轉化,寒暑就不那麼平衡,天就開始轉涼。從中醫講天人相應,人體要保持陰陽平衡。所以秋分過後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成為養生重點。
首先來看一下人體陰陽失衡的危害?
秋分過後,陽少陰多,身體開始逐漸變寒,陽氣逐漸減少,身體會出現一系列偏於陰寒或者虛寒的癥狀,如過敏性鼻炎,哮喘,咳嗽,腹瀉,全身發涼,腰腿痛,老寒腿癥狀等等。
那麼該如何調整陰陽失衡狀態呢?
中醫講,打通任督二脈對疏通身體全身經絡、平衡陰陽至關重要。
人體最重要的就是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任督二脈可補充十二經脈。督脈跟陽經可以發生聯繫,任脈跟陰經發生聯繫。因為督脈跟陽經發生聯繫,故而稱為陽脈之海,同理任脈稱為陰脈之海。所以說接通任督二脈有助於陰經陽經特別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溝通,經氣運行,陰陽平衡。所以說接通任督二脈對於平衡陰陽非常關鍵。
秋分節氣該如何平衡陰陽呢?
首選艾灸!
原因:單純的敷貼藥物,沒有灸那麼溫熱,而且對藥物有一定要求;按摩只是一個局部作用。而相對於艾灸來說,艾灸具有溫通作用,調節陰陽平衡,對全身都有影響,有廣泛的適應症。
秋分灸是什麼?
嚴格說秋分灸是一個特定時間概念的一種灸法應用。
每年秋分時間是9月23日前後,秋分灸的時間是秋分這天,加上秋分向前推一周(7天)和秋分向後推一周。這是最佳的秋分灸的時間。【2017年秋分灸時間:9月16日-9月30日】。
當然在時間、精力和操作上面方便,在秋分前一周開始,到整個秋天結束,都持續進行艾灸,這屬於秋分灸的延續。
秋分灸怎麼灸呢?
督脈是陽脈之海,我們選最主要的五個穴位進行施灸,可達到溫陽溫通之效。百會、大椎、至陽、命門、腰陽關,重點施灸這五個穴位,能有效協調督脈陽氣;
任脈取穴,特別是秋分之後,肚臍以下的這些穴位如神闕、陰交、石門、關元、中極、曲骨等穴位。可以不用具體取哪個點,只要在肚臍以下這個正中線部位灸就行,即古人說的下丹田的部位。
施灸順序是什麼?
《千金翼方》著作中講「凡灸法先發於上,後發於下,先發於陽,後發於陰」。所以先灸督脈後灸任脈的穴位。先上後下。
可以採用隔姜灸,薑片切大約0.2-0.3厘米厚,用牙籤扎孔有利於熱氣滲透。艾絨製成艾柱放於薑片上。艾柱約蠶豆大小。放於百會穴、大椎穴、至陽、命門、腰陽關。每個穴灸3-5狀。
命門:腎陰腎陽(又稱元陰元陽),分別藏在命門和腎當中,是人體生命的來源。腎陰的活動,就像水的流動一樣,需要陽氣的溫熏,這裡的陽氣就是腎陽,而命門就是腎陽藏身的地方,也就是命門之火。如果火力不足的話,就不能推動水的運行,腎水就不能上行,滯留在那裡,表現出來的癥狀就是腰膝酸軟,浮腫,男性陽痿,女性宮寒不孕等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腎陽虛,這時候就需要溫腎補陽。所以,補腎壯陽,加大命門之火就顯得尤為重要。
腰陽關:
督脈為陽脈之海。腰陽關就是督脈上元陰元陽的相交點,是陽氣通行的關隘。是專門治療腰部疾病的穴位,尤其對於現代人經常犯的急性坐骨神經痛、腰扭傷等治療效果非常好。
關元:春必灸氣海,秋必灸關元。通過艾灸溫熱作用累計、放大、激發,達到溫補陽氣,調理陰陽的作用。張景岳在書中描述關元穴「主治積冷,諸虛百損......治陰症傷寒,俱當就此」。說明各種累積性的寒冷,虛損型的疾病,體虛的疾病,以及實寒等等,艾灸關元都可以起到溫陽、固元,補虛作用。
通過秋分灸療法,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老寒腿等疾病,最重要是補充了身體陽氣,祛除陰寒,從而對陽氣不足導致的老年病、慢性病的發生起到防治作用。
《景岳全書》著「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意思就是天地最大的寶貝就是太陽,有陽光萬物才有生機,對於人而言,陽氣就像天上一輪紅太陽,才使得陽氣旺盛,經氣充足,精神充沛,身體健康。
《黃帝內經》記載,「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就是人到了中年之後,身體陽氣基本就虧了,一旦陽氣虧虛,各種虛證、衰老以及慢性病就一天天向身體襲來。到了秋天以後,特別是秋分之後秋涼開始,人體陰氣盛陽氣衰。所以老年人從秋分以後艾灸開始補陽效果最好了。
《扁鵲心書》記載「扶陽之法,艾灼第一。」艾灸溫補陽氣作用很強,因此大家一定把握好秋分灸時間好好補補身體陽氣,為入冬打好基礎。
秋分之後如何防秋燥?
隔梨皮灸。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學院主任醫師吳中朝大夫推薦我們。
梨歸肺經,能夠生津防秋燥,《本草再新》記載梨可以「清心降火,滋腎益陰,生津止渴,除煩去濕。」所以當你出現秋燥癥狀時可以採用隔梨皮艾灸來滋陰防燥。灸腎經上的三個穴位:太溪、照海、復溜。腎為水臟,能夠滋補陰液,此三穴是滋補陰液最好的穴位。另外可灸肺俞,通過灸肺俞,使肺敷布津液能夠滋潤。
嗓子干、皮膚乾燥、眼睛發紅等,這些常見的秋燥的癥狀,如何隔梨皮灸灸呢?
取梨皮,盡量平直的面,假如梨皮銷的很薄多折幾下,如果帶些肉就不用摺疊了。用牙籤扎眼,貼於穴位上。艾柱放於上述幾個穴位上灸3-5壯(相比要比背部穴位灸的時間短些)。期間覺得燙就更換梨皮即可。
另外防止灸後上火,也可以多灸腎經上這三個穴位。這就是秋分灸的妙用,大家可以自己嘗試艾條灸、艾灸器具等都可以。
推薦閱讀:
※男人婚外戀是在玩心理平衡
※零平衡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實意
※【探索門命學】探索門八字論命總則: 形法旺衰平衡法具體的內容與分工
※殘缺的平衡完美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