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醫學家的生平故事摘抄

摘自中國科學技術專家網:http://www.cdstm.cn/zhuanlue/intro.jsp?SeriesCode=BOOKONLINE_YXB

一、最苦的一種科學家-蛇醫季德勝和他的精神境界

季德勝,1898年10月生於江蘇省宿遷縣郊外的一座破廟裡,其父季明揚靠祖傳秘方賣蛇葯為生,是個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蛇醫郎中。儘管有點本事,也還是地無一畝、屋無一間,全家過著極度艱苦貧困的生活。季德勝在襁褓中就由父母輪流背著,走南闖北、到處奔波。

季德勝6歲那年,母親病故。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從早到晚跟隨父親到荒山野外採集藥草,捕捉蛇、蠍、蜈蚣等蟲類,配製祖傳蛇葯,並串鄉走巷,擺地攤,耍蛇賣葯。季德勝18歲時,宿遷大旱,土地龜裂,瘟疫流行。他隨父親外出逃荒,沿途賣葯來到南京。父親捉蛇之技巧,養蛇的方法,採藥煉秘方的訣竅,治療蛇傷病人的技術,季德勝耳濡目染,10 歲時已初步「入門」,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成為他父親的得力助手。

1923年冬,季德勝隨父來到如東縣岔河鎮,次年,父親病故。時年25歲的季德勝,已是孑然一身,他決心遵照父親的囑咐,把蛇葯秘方繼承下來。傳到季德勝手中的蛇葯秘方,已是第五代了。他的先祖在一代一代地傳授秘方過程中,不曾有任何文字記載,而是靠口授腦記,親自實踐。一來怕文字記載萬一丟失,就會落入他人之手;二來是無論清朝還是民國時期,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多半是一貧如洗,目不識丁。季德勝的祖宗曾立下規距:秘方「傳子不傳女,世代不外傳」。所以季德勝視秘方比生命還寶貴。

秘方的內涵,全在於「秘」。祖父傳給父親時,有多少味葯,季德勝不清楚。這個秘方,不是單方,藥味繁多,他的先祖在代代相傳中,秘方藥味有沒有進行增減變化,季德勝更無從得知,不過他曾經聽父親說過,季家的秘方是一代勝一代,代代有發展。這就暗示了秘方的藥味是有增減變化的。他父親傳給他的是一個囊括幾十味動植物葯的「亂方」,如半邊蓮、黃開口等草藥都是中醫常用的解毒止痛藥物,沒有固定的藥物劑量,一般憑目測、憑經驗信手抓藥配製而成。這個秘方,不僅藥物種類多,而且用藥量大,病人服用很不方便,有時療效也不穩定。季德勝心想,既然祖宗的秘方一代勝一代,代代有發展,到了我手中,能不發展嗎?在他獨立闖江湖的第3個年頭,便下決心把秘方簡化成一個服用方便、療效更高的秘方。他先將原方中的藥物,一味味地鑒定,嘗遍各種藥物。他自小就聽他父親講過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蛇葯秘方中有些藥物是有毒的,在嘗葯過程中,他多次中毒。每次中毒,就隨即服用他父親傳授的解毒藥物。他憑著直觀和這種原始式的嘗藥方式,去粗存精、增良剔莠,反覆篩選,確定每味藥物的性能功效,以單方、復方反覆交替在自己身上試用,讓毒蛇咬傷自己的肩部、手臂、足趾等部位,再外敷內服自己配製的秘方,一次一次地鑒定自己配製蛇葯的療效。在保證藥物對人體安全有效的情況下,再應用於蛇傷病人。花了近10年心血,終於實現了他的夙願。將秘方中的各種藥物研成粉末,加藥液調和,用手工做成直徑2.5厘米、厚0.5厘米的黑色葯餅,和一種狀如梧桐子的藥丸,每個葯餅和藥丸都印有紅色「季」字標記,亮出了「季德勝蛇葯」的牌子,繼續走江湖、賣蛇葯。

1942年春,季德勝來到蘇州,不少蛇傷患者經他治療,無不應手而愈。同年秋季的一天,一個日本商人以「交朋友」為名,請季德勝赴宴,並送上鈔票、禮品,誇獎季德勝是他的良師益友,要拜季德勝為師。季德勝雖然是條粗漢子,但他深知日本商人是想騙取他的蛇葯秘方。隨以「去城外山上採藥草,改日細談」來應付,連夜逃離了姑蘇城。事後他說:「我是中國人,怎會把秘方賣給日本鬼子」?季德勝當時雖然窮困潦倒,但人窮志堅,並未被金錢所動,其民族氣節與愛國之心,令人讚歎。

1948年,季德勝來到南通。1949年,南通解放。季德勝仍繼續擺地攤、耍蛇賣葯。此時他對蛇傷的研究已有較深造詣,加之蛇葯的特殊療效,在當地頗有名氣。任何蛇傷病人,只要經他一看,就能鑒定病人是被何種毒蛇咬傷的,從傷口留下的齒印和深度,還能鑒別出是雄蛇、雌蛇、出洞蛇、進洞蛇、空腹蛇、飽腹蛇乃至懷孕蛇……。他指出:「出洞蛇毒液多,毒性強;進洞蛇毒液已有分泌,毒就輕些;驚蟄時蛇咬的毒大,冬至後蛇咬的毒輕;懷孕蛇咬傷的毒更大,剛生產過的母蛇毒輕」。這些獨到見地,妙不可言,令人驚嘆。他就是根據毒蛇嚙傷的毒性大小,分別用藥治療,所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季德勝研究毒蛇類積數十年之經驗,他到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或者古老的房屋中,舉目四顧,就能迅速判斷出此處有蛇或無蛇,還能明確告訴人們有幾條蛇,是毒蛇還是無毒蛇,大蛇還是小蛇。這是因為他憑著自己特殊嗅覺,敏銳的視覺,靈感加經驗。如果別人不信,他還可「喚蛇」出洞。他用青蛙汁塗在手上伸到蛇洞口,吹一陣口哨,雄蛇就被喚出洞外。發出一種咯……咯的聲音,雌蛇就會游出洞外,蜷縮身子,讓他任意擒拿、擺弄。捕大蛇取蛇膽,一般來說是十分危險和困難的。大蛇不僅行動迅速,且十分兇猛,捕蛇人如果不能迅速把它活活卡死,它便會盤繞在捕捉人身上,將對方勒死。而且取膽要十分快捷,必須在蛇臨死前立即剖腹取出,不然便頃刻消化。而季德勝捕蛇取膽,卻如探囊取物。

1955年,南通市衛生局為貫徹落實中醫政策,採風訪賢,對散落在民間的秘方、單方、驗方進行了認真的發掘。對於季德勝治療毒蛇咬傷的醫技和蛇葯秘方的神奇療效,他們極為重視。市衛生局領導先後3次來造訪季德勝。為了查核蛇醫蛇葯的確切療效,有關人員先後隨訪了十幾名經季德勝治療過的被毒蛇嚙傷的病人,例例痊癒。衛生局領導在季德勝家中訪問期間,有一次正巧南通縣李港鄉有個被蝮蛇咬傷的病人,從腳趾腫到膝關節,坐著獨輪車來求治。經過內服藥餅,外敷藥粉,銀針放毒水,很快消了腫,當晚就能自己走回家。

季德勝對來訪者說:「我的秘方是經過自身試驗,絕對可靠的」!說著隨手從籠子里提起一條毒性強烈的蝮蛇,先讓蝮蛇咬自己的左手內關穴,眼看邊流血邊紅腫起來,隨即他把自製的葯餅放在嘴裡濕潤後,在腫塊周圍划了一個黑圈,果然迅速控制了腫塊的蔓延。接著又讓蝮蛇咬自己的舌尖,蝮蛇緊咬不放,竟將舌頭拉出嘴唇外數厘米,只見他將蝮蛇往嘴裡一塞,猛咬一口,斷了蛇頭,隨即吐出,立即口服自製葯餅,安然無事。

1956年南通市衛生局吸收季德勝進入南通市中醫院,開設蛇毒專科門診。這是季德勝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轉折,結束了他流蕩江湖、窮困潦倒的前半生。昔日的「蛇花子」,爾今成為國家醫院蛇毒專科醫生。但是和死神打交道的他以83歲高齡卒。為什麼過去賣蛇葯的醫生為什麼一貧如洗卻仍然有人去做!不知道現在,我小的時候1980年代時期確實還能碰到賣蛇葯,以及演玩蛇雜技的人,掙錢也不容易,一看上去就很窮,演出一陣子還沒有人給錢。這些人的醫術應該是很可信的,他們整天和各種毒蛇打交道,沒有制蛇毒的醫術,自己生存就成問題。然而畢竟人們很少碰上被蛇咬的情況。雖然他們的蛇葯就算是真的,人們也一般不會像感冒藥那樣買了放在家裡留著。「蛇花子」現象既讓人費解,有讓人難過。季德勝在他70歲這一年中,治療123名毒蛇嚙傷病人,例例成功,也無一例留下殘疾。南通市中醫院蛇毒專科從1956年到1972年應用季德勝蛇葯治療毒蛇咬傷患者600多例,治癒率高達99.57%。自1973年以來,江蘇省蛇傷研究協作組在季德勝處方的基礎上進一步篩選、簡化,治療蛇傷1 700例,治癒率達99.32%。

二、施今墨

施今墨的舅父河南安陽名醫李可亭見其聰穎,因而在施今墨13歲時即教他學習中醫,並常對他說:「良田千畝,不如薄技在身」。所以施今墨學醫刻苦,20 歲左右已經通曉中醫理論,可以獨立行醫了。

施今墨的父親認為仕途才是正道,曾送他進山西大學堂。在那裡他由於受進步思潮影響而萌生了民主與革新思想。後因反對山西大學堂西齋主持人、傳教士李提摩太的專制,被校方開除,轉而入山西法政學堂,因成績優秀被保送至京師法政學堂。這時經人介紹認識了黃興,並由黃興介紹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涯。他以醫療為掩護,隨黃興奔走革命,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封建王朝。施今墨作為山西代表,在南京參加了孫中山先生就職大總統的典禮,並以客卿身份協助陸軍總長黃興制定陸軍法典。在《陸軍刑法》、《陸軍懲罰令》、《陸軍審判章程》中都有施今墨的手筆。後來袁世凱篡權,孫中山出走,黃興病故,施今墨應湖南督軍譚延闓之邀,出任湖南教育廳長。但那時軍閥混戰,無人過問教育,施今墨壯志難酬,於1917年應順直水利督辦熊希齡邀請,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長之職。當時他想在香山慈幼院創造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境地,讓孤兒們長大成人,自食其力,在自己開辦的工廠、農場中從事各種工作,讓這裡充滿自由、平等、博愛。但社會的腐敗、官場的傾軋、某些官太太的驕橫,使施今墨的理想難以實現。他因此憤而辭職,決心棄政從醫。1921年他自己更名「今墨」,取義有三:其一,紀念誕生之地,「今墨」同「黔」;其二,崇習墨子,行兼愛之道,治病不論貴與賤,施愛不分富與貧;其三,要在醫術上勇於革新,要成為當代醫學繩墨(今之墨准之意)。施今墨在法政學堂以及後來參加同盟會革命從政時,都經常為人診病,已小有名氣。此時一旦專心醫業,精研醫術,立刻醫名大噪,譽滿京師,門前經常摩肩接踵,車水馬龍。

1925年,孫中山在京卧病,施今墨應邀參加會診,提出中肯建議。1930年,出診西安,為楊虎城將軍診治,藥到病除,載譽而歸。1935年國民黨政府頒布中醫條例,規定了考核辦法及立案手續。北京第一次考核時,當局挑選醫術精湛、民眾信譽好的醫生負責,施今墨和肖龍友、孔伯華、汪逢春被舉為主考官,負責出試題及閱卷,嗣後即有「北京四大名醫」之說。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揚言要取消中醫。1929年余雲岫首先發難,提出取消中醫議案,南京國民政府擬正式決議。中醫生存,岌岌可危。消息傳出,舉國大嘩。施今墨奔走南北,團結同業,成立中醫工會,組織華北中醫請願團,數次赴南京請願,以求力挽狂瀾。當時國民黨少壯派汪精衛只相信西醫,又主持行政院工作,大有非取消中醫不可之勢。適值汪精衛的岳母患痢,遍請西醫,未見少效,行將不起。有人建議請施今墨診治,汪精衛無奈,同意試試。施今墨憑脈,每言必中,使汪精衛的岳母心服口服,頻頻點頭稱是。處方時施今墨說:「安心服藥,一診可愈,不必複診」。病危至此,一診可愈?眾人皆疑。據此處方僅服數劑,果如施今墨所言。汪精衛這才相信中醫之神驗,題字送匾《美意延年》(莊子語),自此再不提取消中醫之辭了。後來在全國輿論壓力下,國民政府只得收回成命,批准成立中央國醫館,任命施今墨為副館長。中醫終於以妙手回春的療效,贏得了生存的權利。

施今墨善於處方,精於配伍。其處方多由古今數個方劑化裁而成,時用原方,時采其意,藥味雖多而不亂,主次分明,配合巧妙,結構嚴謹,渾然一體,往往數劑即見功效。他特別善於雙葯合用。流傳於世的《施今墨葯對》是其學生、長女婿祝諶予隨他學醫時,發現老師處方中往往是雙葯並書。經留心收集,整理出100多對葯,請教於他。施今墨講,自己在閱讀古方書時,發現古方中有許多起關鍵作用的藥物,往往成對出現,或一寒一熱,或一升一降,或一氣一血,或一散一收……,有的互相配合、增強療效,有的互相制約、防止偏勝。非常符合中醫「陰平陽秘」、「以平為期」的原則,起到正反雙向調節的作用。自己默默記下,驗之於臨床,發現確實葯少而效著。於是就一對對積累起來,形成自己用藥特點。祝諶予在任北京中醫學院教務長時,向同學們介紹了「施今墨葯對」。學生呂景山畢業後將此葯對又加工整理,1982 年出版了《施今墨葯對臨床經驗集》,作為對施今墨的紀念。他常對學生們說:「人家說我是名醫,其實我這一輩子還是沒見過的病多,看不好的病多」。還說:「我的經驗都是從為病人治病中得來的,我要還給病人才對得起他們,才覺心安」。

三、潘澄濂:

潘澄濂認為,疾病是由各種致病因素引起的一個綜合複雜的過程,辨病就是根據患者的病史、病症,結合多方面的實驗檢查,對疾病作出確診。這是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中醫對疾病的認識雖有瘧疾、痢疾、麻疹等病名,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外感病如傷寒、溫病、濕溫,雜病如痰飲、咳嗽、水氣、積聚等,大都是以證為基礎,與現代醫學的辨病有所不同。中醫對疾病的觀察,很重視整體和局部的關係,致病因素和抗病力的關係,外界環境和發病的關係,辨證上以這幾種關係為前提,來辨別八綱的屬性,為治療提供依據,在同一證的普遍性中求其特殊性,故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治方法。由於病是一個綜合而複雜的過程,所以有許多疾病在其發生髮展過程中,可有先後或同時發生2種以上的證,而同一證可在某一種病的過程中出現,也可在另一種病的過程中存在,這就需要辨病與辨證結合,全力找出主要矛盾給以治療。同時,目前已發現有些病的自覺癥狀不明顯,而實驗檢查有異常,相反,也有自覺癥狀明顯,實驗檢查無特殊者,這就要對前者從病著眼,對後者從證著手。因此,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有利於探索病機,提高療效。他常說,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就是要雙重診斷,對中醫臨床研究,制訂診斷指標及療效標準,用以觀察中醫藥對某種疾病的療效確有幫助,應推廣執行。但在中西醫結合臨床中,有的不是按中醫辨治的特點,而是執一方一葯以試病,有的學步西醫,說是炎症,不辨寒熱虛實,概用清熱解毒。有鑒於此,他指出這只是中西兩法的亂套,而不是有機結合,不是辨病與辨證的靈活應用。有感於目前一般中西醫生知識的局限,辨病與辨證難以普遍應用,他主張對某些較危重或複雜的疾病,中西醫尤其是西學中醫師應講求合作精神,共同分析研究病情,判斷其療效西優於中的以西為主,中勝於西的以中為主,中西結合,辨病用藥與辨證施治結合,取長補短,緊密協作,反覆實踐,摸索規律,提高療效。

四、關幼波:

關幼波隨父習診多年,但父親從不讓他獨診,而要求他進行紮實的基本功訓練。父親臨終前,抱病抽查了他的3個脈案,確認自己後繼有人了,滿意地對他說:「你可以治病救人了」。其父是嚴父又是嚴師,不准他們在中醫業務上有一點懈怠。一次,他的哥哥在抄方時將「橘紅」誤寫為「菊紅」,他的父親便勃然大怒,當著病人狠狠地打了他哥哥一記耳光,從此不準其再學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民不聊生,瘟疫不斷。應接不暇的門診、出診使關幼波得到了鍛煉。在廣泛的實踐中,他把從父輩傳授的和從醫書上獲得的知識不斷加以錘鍊、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功夫。例如:他出診時,進門一聞,便可鑒別出病人是患了麻疹還是猩紅熱。這種敏感的「聞診」是在大量的醫療實踐中鍛鍊出來的。

推薦閱讀:

內科常用 39 條重點知識
西綜內科學重點匯總
一種手術,一段傳奇, Francis Fontan
核醫學家:口罩有備無患 碘片不可亂吃
所有中醫黑的立場是什麼?——廢醫廢葯

TAG:醫學 | 故事 | 摘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