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不良模式

怕被拒絕這是一種在人際交往中以不安全感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這種感受的人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處處怕被別人傷害。這是一種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際交往模式。在人際交往中退縮的人,並不是不願意與人交往,而是擔心自己主動與人交往時,別人不理睬怎麼辦,或者別人不熱情怎麼辦。當他們忐忑不安、鼓足勇氣、小心翼翼地與人接觸時,如果遇到對方大方熱情地回應,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對方是同樣拘謹的人,回應得不像他想像的那樣熱情,他就可能揣測別人是不是不喜歡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閉自己吧。於是,他會採取一種妥協的處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縮。另一種人際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現形式是認為世人都很狡猾,擔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騙。這類人總是不信任別人,感到社會複雜、人心難測,自己不像別人那樣狡猾,怕吃虧。與同性交往時,總是在想別人是不是想從我這裡得到些什麼,與異性交往時,又在想別人對我有什麼企圖等。不會說「不」這類人常以奉獻者角色與人交往。他們一般認為,別人必須得到我的幫助,在與人交往時我必須做出犧牲,以使別人歡愉。他們絕對尊崇法律和社會道德,就是一般的社會習慣也不敢違反。這類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從小到大就沒有向周圍或社會說過「不」,別人需要什麼就滿足什麼。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讓你先打好了。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反抗與對峙。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時的心理需求很容易獲得滿足,只要得一聲誇獎,什麼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同樣以這種幼稚的心理參與社會,顯然會形成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他們往往會行善舉而期望有所回報,當善舉無回報時,就會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不能沒有依靠眾所周知,人際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為收益為前提的,而有些人卻過多地依賴他人,以致成為別人的負擔。這同樣是一種兒童對成人的幼稚的行為方式,而不是成人與成人間成熟的行為方式。有些人可能對某一個人很依賴,也可能非選擇性地依賴任意一個人。他過分信賴依賴對象,凡事言聽計從,唯唯諾諾,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從所依賴的對象身上獲得源源不斷的支持與庇護,而自己卻從來沒有給對方些許的心理支持。如果他只依賴某一個人,就會既不願意也不允許對方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惟恐自己被拋棄。這種關係的結果是使被依附對象有一種束縛感,甚至會成為一種負擔,並且產生一種想擺脫這種關係的強烈願望,最終導致親密關係的破裂,而許多心理脆弱者難以承受這種打擊,出現心理衝突。與人交往是個實際體驗的過程。如果您有以上這些問題,不妨找心理治療師,從醫患交往開始,學會正常的人際交往。《健康報》
推薦閱讀:

DRG支付模式在中國土壤里的困境
《我獨自生活》的節目模式是怎樣的?
11歲孩子的叛逆——家庭教育模式心理分析
新模式:SlicingPie股權分餅
【針織模式】 好漂亮的小圖案

TAG:人際交往 | 模式 | 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