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入門手冊之二十一【三法印 緣起性空 無常苦空】

附錄㈤ 參考

一、佛教的諸行無常真理

佛說「諸行無常」,旨在引導眾生了解「空」的意義。有情有生就有死,器物有成就有壞,宇宙人生事事物物的真相是遷流不息的轉變,生滅不停的變壞,故佛說諸行無常。這種理論並非消極,是順著法性的真理,教人要領悟空理,不造苦的罪業,警醒人類不耽著放逸,應及時努力,修業進德,止於至善的境地。如以出世法說,即是領悟不生不滅(寂靜涅槃),才是離苦得樂的境地。

二、佛教的諸法無我真理

諸法是說宇宙人生事事物物,皆是因緣和合,相互依存的,離了因緣和合,其性則空,故佛說諸法無我。無我就是離去我執的成見,佛經上稱為我見,我見有二種:⒈人我見,⒉法我見。凡是在有情方面生起,如計有:我、人、眾生、壽者等,都稱為人我見。在法的方面生起實有執見,如執蘊、處、界等,稱為法我見。眾生對自己的身心,妄執有一實在的我體,可以做得主,即是我見。對身體以及身體以外的一切,認為是我所有的,受我之宰制與支配的,即是法我見。上面說的人我見又稱我執,法我見又稱法執,佛說五蘊色身,及器界諸法,都是因緣和合,緣散則離,根身不由自主,器界亦非我所支配而獨有。故這諸法無我的真理即是破除我法二執。二乘聖者只破我執,證我空真如,菩薩破我法執,證法空真如,佛則能盡破盡證。諸法無我,在出世間法是證涅槃果,在世間法受用它,則無私我的爭執搶奪,是救人救世的和平真理。

三、佛教的緣起性空真理

緣起是佛教的中心理論。佛說宇宙眾生萬事萬物,無不是因緣生起,也無不是因緣和合而成功的,同時因緣分散則歸於消滅。例如我們人類有智愚美醜,貧富苦樂之類別,皆由於各人自己過去先天的思想行為所造成的業識之力為主因,現世父母結合的後天關係為助緣,形成了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的生存,要靠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教育,由這多方面的助緣,才能完成我們這一生的成就。故佛說人生是因因緣而起,世界上的事事物物,也都是因緣相關的存在。因為宇宙人生是因緣相關的存在,所以沒有實性,故名為性空。佛雖說緣起性空,但非抺煞現實的存在,而是即緣起的存在,指示人生善的因緣得樂,惡的因緣得苦,當努力現在行為的改善,去轉苦為樂,去謀取人生的幸福!

四、舍利弗皈依佛陀的因緣

舍利弗原是婆羅門教著名的宗教師,有一天,遇到馬勝比丘在王舍城乞食,(即阿說示)見他威儀莊嚴的風度,不禁生起恭敬心,走到面前問他:「你的師父是誰?說的是什麼道理?」馬勝比丘說:我的師父釋迦牟尼佛,他說的道理我記憶力不好,不能全告訴你,只把記得的一偈告訴你,就是:「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智慧聰明,一聽就領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於緣起,便和他的好友目犍連帶了二百個弟子來皈依佛陀。

五、佛教說無常苦空的道理是不是消極?

佛說諸行無常,就是說一切法有生必有滅,這種生滅法所示現的人生雖說有短暫的快樂,但是無常的法性不由自主,壞滅離散時即是痛苦,何況人類有貪瞋痴的迷惑去向五欲追求,求不得也是痛苦,所以佛教說無常形成三苦、八苦、無量諸苦,都是實事實理,指示這短暫的人生要減少痛苦,只有奉行十善戒,向善的方面去努力,來建立人間的凈土,這是鼓勵人生積極向上努力的,故佛說無常與苦,絕不是消極的。其次講到空的真理也絕不是消極的,是告訴我們要空去我法二執的成見,用無我的精神去做社會福利的事業,推廣來說,這空的真理,正是和平救世的真理。

六、佛教是不是迷信的宗教?

佛教不是迷信的宗教,現在舉出四點來說明:

⒈現在的佛教在形式上參雜我國古代儒教拜祭祖宗的習俗,有燒金銀紙等事,被一般人誤認為迷信,其實這非佛教的產物,佛經上並沒有說到燒金銀紙的事。有些人因此說佛教是迷信,是誤解了佛教。

⒉我們所崇拜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由王子出身,捨棄高貴榮華的王位去修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才建立了佛教,成為世界公認的三大宗教之一,這是有歷史可考查的,不是憑空而有的宗教,故不是迷信的宗教。

⒊釋迦牟尼佛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真理,最重要是緣起無我,緣起是說明人類的生命和向外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所成,無我是說明生命與身外之物都不由我主宰,教人不可執著成見,或貪著五欲、損人利己,便可在人群中過和樂的生活,這種真理正是引迷歸正的哲理,故不是迷信的。

⒋我們信仰佛教是以自我解脫為信念。佛說:「自作惡業,自受痛苦。」又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是指示我們要向善的途徑去努力,我們自身的幸福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尤其是要認清目標,向光明的正道去追求美滿的人生,所以佛教是指示人類正信因果的宗教,決不是迷信的宗教。

七、青年為什麼要研究佛法?

佛法是佛說的真理,青年研究佛法,除了獲得佛陀真理的知識,還可以受用佛法,修養品德,實有很多利益,現舉出四點來說明:

⒈佛陀的十善教法,是指示人生從善的路徑努力,這善的路徑是先要凈意正心,修養端正的品德,具備健全的人格,才能做社會的福利事業。

⒉佛陀六度的教法,是菩薩所修的法門,六度中的布施、忍辱、精進可以作為青年修養品德的妙法。青年要立大志願做社會福利事業(即布施),青年要學習菩薩的忍辱,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青年又要學習菩薩的勇猛精進,是勤斷一切惡,勤修一切善,才能去做利他的事業。

⒊佛陀說的八正道中的正見和正思惟,是指示人生要走入正道,須要有正確的見解,純正的思想,才能有正當的作為。青年要成不未來偉大的事業,正確的見解和純正的思想,即是事業成就的指南針。

⒋佛陀的中心教理最重要的是緣起無我,可以教人明白,自身的生命是因緣而起的,完成了自身處世立業的知識技能,是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多方面助緣的力量,不可生起驕慢自私、爭執等偏見,以影響人群之不安寧,青年能受用佛法,這些毛病不生,在人群中即能做利他事業,過和平快樂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研究佛法對青年的修養品德,增進知識,都有很多的利益。

八、信仰佛教,皈依三寶,是不是只限於老年人的事?

⒈現在有許多人誤解,以為佛法是老年人走入墳墓的安慰品,要等老年時才來信佛教,聽講佛法,這是完全不了解佛法的意義。我們要知道佛法是指示人生向善努力,在人生過程中,小孩是天真的,但易於染惡習,青年是抱著遠大的願望,但對複雜的社會,也免不了生起錯覺或其他不如人意的煩惱,如果能研究佛教的真理,則可擴大心胸,排除煩惱,修養端正的品德,堅強不退地勇往努力。

⒉在佛陀所示的真理中,指示宇宙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也許不了解的人,以為青年聽了佛法,人生觀會變為消極的,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明白,苦是由造惡業而來的,空是要空去我見執著的煩惱,無常是諸法生滅不息的現象,可以警醒短促的人生,須要及時努力為善,一切身外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善的作業,是生命獲得快樂的主力。這種自我解脫、自我教育的寶貴真理,正是鼓勵人生積極向上努力,所以青年人能接受佛法,是會加強生命的活力。由此可知佛法不限於老年人的信仰,是普遍一切人都可來研究,充實自己的精神食糧。

⒊佛法是平等的,絕不是只限於老年人享受,當時佛住世時,度化的在家弟子,有小孩、青年、國王、大臣、奴隸、婢女,這可證明佛法是普施人間,不分老小、富貴和貧賤。所以信仰佛教,皈依三寶,是小孩、青年人、老年人都可享受的。

清一:列印、校對、整理於《佛學入門手冊》[南普陀寺慈善會印准印證號:(閩)新出(2005)內書第111號(宗)]。如覺列印錯謬之處,懇請指出為感,以方便更正。


推薦閱讀:

馬一浮的佛學觀
【佛學 - 境由心現,境隨心轉】
人話佛哲008 | 精緻斷舍離,因你值得(上)
佛學研究總結第三版
佛與仙的區別?

TAG:佛學 | 佛學入門 | 三法印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