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樓市調控比內地見效快

為何香港樓市調控比內地見效快 2010年11月29日 07:53 觀點地產網 【大 中 小】【列印】 共有評論20條

本刊編輯部:僅僅一個星期,香港樓市的成交量就在調控措施的打壓下暴跌。

港府特首曾蔭權在上周五表示,香港特區政府針對樓市炒賣的措施已取得一定效果,有需要時特區會推出進一步措施。

最新的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以來的香港樓市成交量銳減80%,花旗、摩根大通等也預測香港樓價可能調整5%至10%。

不能否認,香港完全是針對現時樓市炒賣出台調控措施,而且不惜犧牲地產商的利益。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甚至下斷語稱,額外印花稅將令短期炒賣的投機者成本與風險都大大增加,樓市再難短線投機。特區政府今次推出的措施,可生立竿見影之效。

與此相對應的是,內地樓市調控從4月全面展開,至今已半年有餘,但卻依然很難看到樓市出現調整的機會。

不少分析認為,香港打壓樓市措施比內地收效更快,是因為特區政府出台的調控措施比內地政策要嚴格很多,而且更有針對性。

但實際上,若要以香港特區政府的標準來衡量中央政府的施政,顯然並不能夠輕率得出以上結論。

最根本的一項是中央政府需在整個國家發展的立場去統籌全局,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如同煎小魚一樣,不能折騰太厲害。即使只從樓市這一個領域來看,也糾纏著方方面面的利益。

即使小如香港,在論及樓市時,特首曾蔭權也曾有「香港家書」一文,指出其中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房屋問題上,市民因身處不同的位置,所要求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

曾蔭權直稱,由於利益多元,政府推出政策時應更加小心,不宜採取激烈的措施,以免樓市大幅波動,損害市民利益。

從這一方面而言,特區政府僅僅考慮市民利益,已經要小心翼翼;此次出台的調控措施影響了包括地產商、炒家等在內的利益,似乎也是迫不得已,惟有如此才能「立竿見影」。

反觀內地,中央政府出台的樓市新政不可謂不嚴厲,但其中涉及的各方利益更加廣泛、更加複雜。

從上世紀90年代放開房地產市場以來,經過十多年的「野蠻生長」,房地產已經顯現泥沙俱下、多方利益博弈的紛繁蕪雜的格局。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從中央政府這半年來每一次出台新政都有關於「問責地方政府」的條文里可以窺見,地方政府是否落實及執行中央政策對於樓市調控的效果至關重要。

其次是銀行的利益。2009年以來,銀行放貸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今年7.5萬億的信貸紅線被突破幾乎已經是可以確定的事。而銀行在房地產市場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面臨著房地產市場調整帶來的風險。

再次則是開發商的利益。開發商雖然是樓市調控中承受主要火力的群體之一,但也不可能只會「穩坐等死」。地方政府賣出的土地需要開發商承接,否則就會影響到財政收入。而臨近年底,全國各地出現的地方政府賣地潮,總價地王、單價地王等在各地重新出現。

調控新政一開始就堵截了開發商幾乎所有的融資渠道,但在「被差錢」半年多後,他們表現出來的顯然並非如外界猜測的那般困窘。

第四則是投資客的利益。針對樓市投資投機,內地新政雖然未如香港般嚴厲及針對性強,但是限貸、限購等措施也引發了強烈的爭議。若要放出傳說中「核武器」,那麼誤傷樓市需求的就更加多了。

最後剩下就是普通人群的利益。雖然這是承載樓市發展的最基本需求,但在諸多利益糾纏之下,調控政策要做到不誤傷普遍需求顯然很難。

地方政府、開發商、銀行、投資客等已經經織就一張遍及整個行業的巨網,網中各方力量互相吸引、互相制衡。

縱觀半年多的新政調控,房地產市場遠未塵埃落定,只是一味加大打擊力量顯然已不可取,更重要的是掌握火候。

相關推薦:

香港樓市調控效果立竿見影 樓盤出現「零成交」

觀點時評:從香港暫停買樓投資移民看樓市調控

香港出台九招十二式樓市調控 樓市觀望氣氛漸濃

特區政府連番出招調控樓市 香港樓市交投明顯轉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


推薦閱讀:

港女嫁給內地男,30年大增逾10倍
香港月底公布明年產婦名額 私院減收內地產婦
港台女星內地拍一部劇能買千萬豪宅
五一訪港內地遊客數量下降 商戶營業額較去年減半

TAG:香港 | 樓市 | 內地 | 調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