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岐:太極拳的專利產品一一「掤勁」
「掤」的含義:「掤」指「捧、抖、彈、發、膨、托」等,是掤架、擋阻、防禦對方進攻的意思。掤在八卦中屬「坎中滿」,方位是「正北方」,在五行屬「水」,人體相應竅位為「會陰穴」,人體經絡屬「腎經」。其姿勢是手臂在身前,由下向上為掤手。習練時,以意引氣,內氣由下丹田隨手上掤而上行至中丹田,古人稱之為抽坎補離,使心腎的二經之氣相通,達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圖:張立君
圖:張立君
「掤」的動作要求:以右「掤」為代表。在習練中「掤」手的手腕離自已胸部大約30厘米,右腳向前邁步時,大小適度。掤到終點右掌略高於肩,肘略低於掌,左掌隨右臂向前推出,身、手、足的動作都必須自然地完成,速度均勻,連綿不斷。前掤時胸正對方,肩要平,不能一高一低,身體不可前傾,上體要垂直前移,到位後右膝關節不超過右腳尖,鼻尖、右膝關節與右腳尖方向一致。腰向後放鬆,尾閭中正,手向前和腰向後放鬆形成圓撐力。動作主要向前,方向為正。
圖:張立君
「掤勁」解說:「掤」的勁點,也就是接觸點,在手腕到肘之間,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即整個手臂。掤法要求沉肩墜肘,勁力上做到「掤」在兩臂,其勁力是柔剛之勁。在技擊中「掤」者,發也,用抖彈內勁可把人發出數米遠。「掤勁」是一種似松非松、柔中寓剛、輕便靈活而又富有沉勁、彈性和韌性的力量,是一種具有粘、逼、化、發作用的勁。此勁之氣來源於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在實戰中,「掤勁」是掌握攻防和走化的技術,其在自我防護的同時,可隨化隨發,應變能力極強,威力巨大。
「掤勁」是一種在運轉過程中應該始終保持的「內勁」也是一種發勁方式。推手講究「掤勁」不丟,就是要在與對方粘、連、黏、隨的過程中,始終以「掤勁」探測,從而掌握對方的虛實,做到「靈敏應對,得機得勢;緩急相宜,隨機應變;外柔內剛,蓄髮有備;守可自保,攻可制勝」。
「掤」的勁法特點是「圓撐」,即「掤要撐圓」。「圓撐」二字,關鍵是圓,就是說,只「撐」不夠,還要「圓撐」。因為圓形承受力大,抗壓能力強。掤的時候,丹田氣與肩、肘、腕相連,達到周身融通,內外相合。「十三勢行功訣」中講,「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運用「掤勁」要注意三點:第一,「掤勁」是粘住對方而不是與之相抗;第二「掤勁」之手臂要保持與自己身體有一定的距離,而不是將前臂靠近自己的胸腹;第三,「掤勁」要貫徹彼進我退,彼退我進的原則,這裡講的進退是指腰腿運動。
圖:張立君
「掤」在所有勁法中為第一勁法,是太極拳的專利產品。「掤勁」暗含在所有勁法中,無處不在。對方出手時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捋化中要有掤,無掤則軟,就要被動。在推手中「掤勁」以不丟不頂、粘連黏隨為好。「掤勁」可大可小,要做到隨機應變。至於掤勁的輕重緩急,則依對方來力大小、快慢而相應變化,要著意於「鬆柔中寓沉剛」,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著大船一樣,水質是柔活的,而力量卻是深厚的。拳譜歌訣:「掤勁義何解,如水浮舟行,先實丹田氣,次須頂頭懸,全身彈簧勁,開合一定間,任有千斤力,漂浮亦不難。」
整理編輯:太極網李超
推薦閱讀:
※江湖訣一一「歲運並臨」論命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八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一一集)
※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自殺殉國的皇帝!他死而華夏正統亡-今日頭條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