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真的有謀反的意圖?其實,我們都被史書騙了

公元前203年冬,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進住齊國王宮,收編的楚軍與齊軍有四十餘萬人,人生的聲望和權威升到了巔峰。

接下來,他幹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兒:向劉邦邀功。

他以齊人狡詐為由,要求劉邦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齊地,而這個齊地代理王的人選,就是他自己——韓信。

這時的劉邦,還在滎陽與項羽苦苦相鬥,兩軍陣前,劉邦前胸中了一箭,小命差點不保。項羽為了要脅劉邦,把俘虜來的劉邦的父親推出陣前,架起大鍋,要油炸了老人家。

劉邦真是欲哭無淚,要多慘有多慘。

他曾多次下令韓信速來滎陽支持,韓信不來也就罷了,還在這節骨眼上邀功,要自己封他為齊王,劉邦差點沒罵出聲來。

張良、陳平兩人又是使眼色,又是暗中踩他的腳,他才醒悟過來,打著哈哈對韓信派來的使者說:「大丈夫定諸侯,要做便做真王,做代理王有什麼意思!」馬上冊立韓信為齊王,徵調韓信的軍隊攻打楚軍。

項羽和劉邦二虎相爭,已經筋疲力盡,如若韓信的四十萬大軍加入抗楚行列,楚軍必敗。

想到這一層,項羽急得睡不著覺,抹開了臉面,派盱眙人武涉前往齊地規勸韓信,希望他能保持中立。

武涉的說辭非常富有技巧,他對韓信說:「天下共苦秦已久,各路諸侯相與戮力擊秦。待秦朝破滅,大家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以休士卒。如今漢王興師東進,侵人之境,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又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向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不肯罷休。且漢王乃是奸滑小人,不可信任,其多次身落項王之手,項王仁義,不忍加害,他這才活了下來,然而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反覆進攻項王。這種小人,不值得親近,也不值得信任。雖然大王您自認為與漢王交情深厚,為之儘力用兵,終有一日還是被他所擒。大王您現在平安無事,是因為項王還存在。目下楚漢相爭,決定勝利走向的人就是您。您站在漢軍一邊則漢王勝,您站在楚軍一邊則項王勝。假若項王今日亡,則下一個被消滅的就該是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若放過這個時機,你只能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了,這可不是一個聰明人做的事哦?」

武涉不提項羽的交情還好,一提項羽的交情韓信就來氣,他憤然答道:「我當日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才背楚歸漢。入到漢營,漢王授我上將軍的印信,予我數萬之眾,脫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從,我才能混到今天這個位置。漢王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項羽的想法,恕我不能相從,你回告訴他,讓他死了這條心吧。」

武涉碰了一鼻子灰,悻悻而回。

武涉的話雖不能打動韓信,卻打動了韓信身邊的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以一言而成就韓信滅齊大功的辯士蒯通。

蒯通找了左右無人的機會,悄悄對韓信說:「我對相術深有研究,能預測一個人的禍福貴賤。」

哦?韓信奇怪地看著他,問說:「先生用什麼方法給人看相?」

蒯通自信地回答說:「人的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面色,成敗在於決斷。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不失一。」

韓信大感興趣,說:「如此,先生看看我的相如何?」

蒯通點點頭,故弄玄虛地說:「看您的面相,位不過封侯,而且危機四伏。看您的背相,卻又貴不可言。」

韓信的胃口被吊起來了,問:「怎麼會這樣呢?」

蒯通搖頭晃腦地說:「天下初發難之時,英雄豪傑紛紛建立名號,一呼而天下有志之士雲集,踴躍奔走之勢,如鱗火迸飛、狂風驟起。當此之時,人們所關心的只是如何滅亡秦朝。而今,楚漢分爭,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追南逐北,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而軍隊被漢王困在京、索之間,阻於成皋一帶,三年不能寸進。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於鞏縣、洛陽,憑藉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甚至遭受挫折失敗,幾至於滅亡,這就是所謂的智勇俱困了。楚漢兩軍的銳氣盡挫於險塞,糧食也已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依無靠。以我看來,這樣的局面不是天下的聖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

說到這,他的眼睛一個勁兒地朝韓信眨巴眨巴。

韓信知他意有所指,卻沉吟不語。

蒯通料韓信已心有所動,便繼續大噴口水,說:「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掛在您一人的手裡。您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我願意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就擔心您不採納。大王若能聽從我的計策,可以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於世上,大王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互相牽制,則沒有誰敢輕舉妄動。而憑藉大王的賢能聖德,擁有幾十萬大軍,佔據著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制約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劉、項分爭,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那麼,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沒有誰不聽從的!彼時,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則天下感恩戴德,順服聽命於齊。大王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有膠河、泗水流域,以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俗話說『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這件事。」

沉默,又是沉默。

沉默了許久,韓信這才幽幽地說:「漢王待我恩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麼能圖謀私利而做出背信棄義的事來呢!」

蒯通頓足說道:「你自認為漢王對你好,你就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認為這種想法是錯的,試想,當初張耳、陳余身為布衣,結成了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巨鹿一戰,卻反目成仇,生死相殘,為天下人所笑。是什麼東西使得曾經的刎頸之交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一個字,貪。貪得無厭的人心會吞噬掉一切仁義愛好。如今即使您竭誠用忠誠、信義與漢王結交,也一定比不上張耳、陳余當年的交情更鞏固,而從漢王修武奪兵、你在齊地封王的事來看,你們之間的嫌隙比張耳、陳余他們又要多得多,所以我認為您一廂情願地以為漢王不會危害你是完全錯誤的。大夫文種、范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起死回生,並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可是,大功已成,大名已就,文種被迫自殺,范蠡被迫逃亡。野獸已經打完了,獵犬就該被烹殺了。以交情友誼而論,您和漢王就比不上張耳、陳余,以忠誠信義而論也趕不上大夫文種、范蠡之于越王勾踐。從這兩個事例看,足夠您斷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慮。況且我聽說了,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大王既是勇略震主者,也是功蓋天下者,既據有威脅君主的威勢,也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歸附楚國,楚國人不信任;歸附漢國,漢國人震驚恐懼。您同時擁有著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哪裡還有您可去的地方呢……」

韓信面色蒼白,打斷了蒯通的長篇大論,無力地揮揮手,說:「先生暫且說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

過了數日,蒯通又語重心長地告誡韓信說:「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就能預見事物發展的變化;能夠反覆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關鍵。聽取意見而不作出正確的判斷,決策失誤而能夠長治久安,實在天下少有,當斷不斷,其事自敗。所有的事業都難以成功而容易失敗,所有的時機難以抓住而容易失掉。希望您仔細地考慮斟酌。」

韓信猶豫良久,終於痛下決心,宣布絕不背叛漢王,謝絕了蒯通。

蒯通面如死灰,知道韓信的好日子不能長久,就假裝瘋癲流落江湖去了。

事情的發展,果然被蒯通不幸言中。

韓信加入反楚陣營,率領軍隊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迫得項羽在烏江自刎以謝天下。

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採納陳平的計謀,假託天子外出巡視會見諸侯,於雲夢澤綁了韓信,押回洛陽,改封為淮陰侯。

公元前197年八月,代國相陳豨自立為代王,侵佔趙代,劉邦被迫北上,御駕親征。

韓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

這個家臣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密,說韓信與陳豨相勾結,圖謀造反。

此事疑點重重,真假莫辨。

但《史記》卻將之寫得言之鑿鑿,說韓信恨上了劉邦,不識時務,秘密與陳豨相勾結,參與了謀反。

但,這話只是告發韓信的仇家所說,並無確鑿證據。太史公所寫,不過自己的臆測。所以,韓信是否參與謀反,是個讓人深思的問題題。

試想想,韓信智力超群,當其手擁重兵,為齊王、為楚王,可以左右天下走勢、影響歷史進程之時,並未謀反,如何又會在軟禁長安之日、手無寸兵之時起謀反之念?

清儒梁玉繩的結論是:「信之死冤矣!」他的依據有三:一、一飯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高皇?二、不聽武涉、蒯通於擁兵王齊之日,必不妄動於淮陰家居之時;三、不思結連英布、彭越大國之王,必不輕約邊遠陳豨之類無能之將。

不管韓信有無謀反意圖,為帝國的安全起見,呂后的意見是:寧可錯殺,不可錯放。

她與蕭何定計,謊稱高皇帝劉邦已在前線大破反賊,陳豨授首,傳令在京朝臣,均到長樂宮慶賀。

韓信百無聊賴,本不想參與此事,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進宮。

蕭何便親到淮陰侯府勸說道:「這是國家幸事,即使有病,也當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

看著這位於己有大恩的蕭相國,韓信無從推託,勉強進宮。

這一進宮,便是自投羅網,小命休矣。

呂后命令埋伏在宮中的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將之押到鍾室擊殺。

韓信身遭大棒擊打之際,連呼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一代將星,竟此殞落。

但事情並沒終結,為了斬草除根,呂后又傳令誅殺了韓信三族。


推薦閱讀:

韓信之死:都是「跑官要官」惹的禍
能屈能伸,韓信忍胯下之辱
國士無雙:韓信如何得到劉邦重用
李開元《漢興·逮捕韓信》
忍勇大將軍 韓信定中原

TAG:史書 | 韓信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