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與儒家智慧
康震:古典詩詞與儒家智慧 (2012-06-11 20:42:36)
【講座主題】古典詩詞與儒家智慧
【演講者】康震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2006年後,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蘇軾》《李清照》等,深受觀眾喜愛。)
【講座地點】成都市金沙劇場
一、關於愛情
我一到這裡,就感覺比較魔幻,這裡的氣場對我非常好,這覺得成都這個地方特別養人真是的好地方,相信這裡的人也好。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古典詩詞與儒家智慧,把文學和思想放在一起,還真是不好講。那些規範化的儒家思想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平時家長都愛讓孩子背唐詩宋詞。但是。我發現一個問題,一些家長把孩子當成「表演機器」,讓孩子一首首背,他們自己則不背,只讓孩子進行一場場的「背書秀」。要問他和孩子詩到底美在哪?他只能很膚淺的說:「這個詩很有意境」。其實,中國古典詩詞對人的引導作用,遠勝於「寫得美」。如同飯菜,對人最本質的是它的營養,而不是色澤、香味。比如流傳千年的川菜,在世界上都享有聲譽,不僅僅在於它顏色好看、味道很好,歸根結底是它對人的身體有好處,詩詞也是一樣。
講任何故事,講任何講座,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要從大家最感興趣的講起,大家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我覺得是愛情!愛情這個主題是老少咸宜的。愛情與古典文學相當有關係,孔子也會教你如何談戀愛,談戀愛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動作,不同的心態。我們先來看一些大家所熟悉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來自《漢樂府》,漢樂府是西漢時官府專門設立的音樂機構,樂府的采詩官四處采詩,整理之後獻給皇帝。比如皇上聽到《詩經》里「碩鼠碩鼠,勿食我粟」,知道有貪官……這些詩反映了社會現實。
這首是《漢樂府》中的《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老天爺,我要一輩子和你在一起,如果你說要和我分手,不要錢,不要房,只要達成幾個很重要的條件:山無陵,珠穆朗瑪峰沒有了;江水為竭,長江黃河都幹了;冬雷震震,冬天打雷;夏雨雪,夏天下雪;天地合,天和地合在一塊了。這是一個愛到骨頭裡的人,非常的堅決。
前兩句先是表白愛情的態度,再進一層表白愛情的堅貞。愛情,只有與堅貞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才是無比純潔美好的。在後五句,從反面設誓。她先舉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為設誓的前提:「山無陵,江水為竭」,是說世上最永久的存物發生了巨變;「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說自然界最永恆的規律發生了怪變;「天地合」是說整個宇宙發生了毀滅性的災變,然後吐出了「乃敢與君絕」五個字。由於這五個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為支撐點,因此字字千鈞,不同凡響;又由於設誓的前提沒有一個會出現,因此「乃敢與君絕」的結果也就無從說起了。
第二個是多情的倉央嘉措所作。
那一月,我輕轉過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細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卻了所有,拋卻了信仰,捨棄了輪迴,
只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舊日的光澤。
讀這首詩,讓人心發軟、發酸……
第三,還有席慕容的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我看到他,他不知道我在看他,這是什麼滋味,成都有很多樹,看到「發抖」的樹,千萬不能無視而過,所以大家一定要愛護樹木,愛護花花草草,自然界就是我們幾百年前的情人。
第四種情況是《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關鳴春雎鳩鳥,飛到河中小島上。姑娘文靜又秀麗,真想求她結為好伴侶。這位女子可能是位漁家女,所以她在採集水草,她是勞動人民的女兒,在不停的打水草。看到這位漁家女又漂亮,有賢惠,就想起了可能有點事,覺得她一定是位好老婆。晚上睡不著覺啊,總是想起她,很綿長啊。光想是不行的,還有行動,比如一些大學生,拿著吉他到心儀的女孩窗前唱心聲。「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是彈琴鼓瑟和她「套近乎」,還要敲鑼打鼓讓她高興。這首情詩和前三首不同,前三首強烈表達的是「永不分離」,而則細緻描寫了一個過程,我看到你→我愛上你→我想你→我睡不著覺→我採取行動。這是很平穩、很健康、很讓人放心的人,這是君子的愛情。
君子的愛情為什麼是這樣的?注意幾個關鍵才詞「君子」「琴瑟」「鐘鼓」。
這是三千年前的「君子」,《論語》中說有兩個條件,一是有德者,二是至高位者。這裡有個問題,現在要有道德,去書店買本三字經、論語,就可以學習,但三千年前,只有位高者才能讀書,成為知識的壟斷者,擁有知識的前提就是具有極高的地位。這個君子就不是一個一般的人!這個女子也絕不僅僅是位漁家女。還有一個問題,《詩經》是孔子刪減過的,詩不只300篇,他對采詩官的成果進行了整理。而他整理過的《詩經》第一首就是《關雎》。《詩經》是在西漢時候成為「經」的,西漢把五部儒家經典彙集在一起稱為「五經」,它們是知識分子和「高幹子弟」在學校中必讀的書籍,教他們的老師叫「五經」博士。為什麼一部文學作品,在西漢的時候成為《五經》之一?《關雎》還排名第一?難道西漢的皇帝就是想教大家怎樣「談戀愛」?這首詩歌到底要說明什麼問題?
還有「琴瑟」,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面,秦王對趙王說「聽說你很會鼓瑟?」趙王鼓了一陣瑟,秦王讓史官記載「秦王令趙王鼓瑟」。趙王臣下藺相如拿了一個瓦盆,讓秦王敲,不然和秦王沒完。秦王只好敲了一下。藺相如讓史官記載「趙王令秦王擊缶」。鼓瑟不是一般老百姓就能參與的事,帝王從事的娛樂活動決不是卡拉OK。「琴瑟」在三千年前代表的是君子的修養。孔子學習的「六藝」中就有「樂」 「琴瑟」在這裡是君子的象徵,表達的是君子的心聲,不像今天的「麥霸」拿著不放……
「鐘鼓」絕不是今天的敲鑼打鼓。鍾,三千年前的編鐘,是卡拉OK嗎?你在卡拉OK裡面會唱《國歌》嗎?《國歌》是古代屬於重大的禮儀,屬於政治音樂。鼓,銅鼓,是祭祀是使用的,兩面還要塗上動物的血。敲鼓發出的鼓聲可以上達天意的。「鐘鼓」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與典禮的用品。「琴瑟」「鐘鼓」都不是一般的娛樂活動。
這首詩告訴人們,追求愛情,要遵守規矩,這個規矩是什麼?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險而不懟,怨而不怒(《國語·周語》)」。淫在這裡是過分的意思,「樂而不淫」就是可以高興,不能狂歡。中國的節日沒有一個是「狂歡節」。春節是籠絡人心的節日,植樹節、勞動節、清明節、中秋節……沒有一個節日帶有狂歡色彩,西方很多節日本來不狂歡,都要把它變成狂歡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很多的節日是和祭祖有關的。「哀而不傷」就是可以悲傷,但不可以很沉痛。古人認為父母去世,不吃飯不睡覺,搞得很瘦弱,這是不孝,這是不尊重父母。你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把身體搞壞的,這是不孝。「險而不懟,怨而不怒」,遇到險要的事情,不要驚慌,特別生氣的時候,不許發怒。中國人特別含蓄,特別有忍耐力,這不是要把人憋成神經病,而是說一個人的情緒、一個人的反應、一個人的狀態、一個人是思想,應該處在最平衡、最健康一個點,這叫「度」,絕不能過猶不及。什麼是最健康「度」和最平衡的「點」?這是一種協調。比如你長到1米8,大家覺得很好,如果長到2米、3米,大家只有默默的看著你,表示同情……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險而不懟,怨而不怒」不是要把人憋瘋,而是要尋找情緒最健康的點。孔子說得好「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不合規矩的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行動。
什麼是規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史記·孔子世家》)」,當君王的明白自己的職責,當臣子的明白自己的位置,當父親的要有自己的樣子,做兒子的要盡到自己的義務,所有的社會分工都合理了,每個人都找到能夠發揮自己能量的最佳位置,這個社會就和諧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指等級劃分,而是指社會分工。每個人在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詩三百一言蔽之,思無邪。(論語·為政)」。做任何事都要走最健康的道路,這是中庸之道。「中庸」最本質的內涵就是既不左,又不右,而是選擇最健康、最適應的道路。
最適合的道路是什麼?「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努力的剋制自己多餘的慾望,讓它符合規矩,最後達成「仁」的境界。「仁」最高境界就是社會大同,每個人互相友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樣,我們就知道《關雎》是在講什麼?追求愛情也要符合規矩,是你的就是你的,絕對跑不了。這《詩經》第一課就是講社會和諧,就是講規矩。只不過講愛情,讓大家容易接受。這是用愛情的外形套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就是這樣通過詩歌體現出來的,並左右著中國人的思想。
二、「是生存還是毀滅」屈原
屈原知道楚國滅亡,就自殺了。屈原把楚國當成自己的家,他是楚國最核心的貴族,楚國沒有了,家廟的沒有了。秦滅六國,不但佔據六國國土,統治六國國民,而且毀掉六國貴族的宗族。現在講秦國統一六國,有偉大的貢獻: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道路的寬度。但是這對於楚國來說,就是滅了六國,滅了種,屈原就自殺了。屈原在自殺前,寫的《漁父》表達了他的心聲,讓我們看到戰國時代不同的思想交流。
《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屈原被流放,在湘江邊上溜達,邊散步邊吟詩歌,形容很憔悴。
出現一個打漁的(在古典詩詞里出現打漁的,大家一定要警惕啊!絕對是人喬裝改扮的!)他問屈原,你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跑到這裡來了?(三閭大夫是楚國管祭祀的官,這是一個核心官職,處於決策層相當於問你不是常委委員嗎?怎麼在這裡?其實,一個漁父怎麼認識屈原,應該是屈原在和他自己對話。)
屈原回答,這個世界很污濁,只有我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高了,只有我是醒的,所以我被流放了。
漁父說,你真傻,聰明人從來都是與時俱進的,大家都渾濁了,就在身上塗泥巴,和大家一樣渾濁不就完了。大家都喝多了,你多喝兩口,把自己喝高了,不就沒事了。何必假深沉,把自己弄成這個樣子。
屈原說,我寧可投身湘江,到魚肚子里去。他不是終結自己的生命,而是到魚肚子里去,和這個世界隔絕,保持他的清白。我怎能讓清白的軀體被這塵世所污染。
漁父詭秘的笑了笑,駕船而去……
有人覺得屈原何必自殺嘛,一根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這段對話非常重要,反應出屈原時代(春秋戰國)的幾種思潮。
三、春秋戰國三大思潮
我們還是從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說起。說到此,我們無法繞過三個人:老子、孔子和莊子。簡言之,春秋戰國是中國思想最輝煌的時代,是中國思想的軸心時代。我們現在很多思想觀念都是在那個時代發軔、流傳下來的。
後代很難再出超越他們的天才思想家。為什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它是一個巨大的亂世,人人都面臨一個簡單的問題—在亂世里如何生存?亂世里如何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我們如何治國?要回答這些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老子的回答—知其不可為,則弱為之;
孔子的回答—知其不可為,而強為之;
莊子的回答—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
(一)老子「知其不可為,則弱為之」
面對亂世,一個人怎樣發揮作用,這是一個學問。一天,老子去看自己的老師,老師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老子請老師再教自己點什麼,請問「什麼是道?」老師讓他看自己的嘴,牙齒已經掉光了,只剩下舌頭。回去以後,老子告訴自己的學生,老師告訴我「強大和最硬的是短暫的,最柔軟的才是長久的。」看上去很強大的,它的生命力是不會長久的,看上去最虛弱的,它的生命力是最長久的。公園裡打太極拳的很少十七、八歲的,他們玩的都是長拳、刀、雙節棍,都是一些老年人打著「虛弱」 的太極拳。太極拳「虛弱」嗎?太極拳打人叫做「四兩撥千斤」,講究的是「因勢利導」,它會創造一個空間,讓你進來,乘你重心不穩,他在後面一拍,你就倒了……這叫「以退為進,誘敵深入,以弱勝強」。
比如,敵方10萬人,我方1萬人,硬碰硬肯定不行,只有把敵人引到對他們不利是位置,才能殲滅之。所以,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是有前提的。我在山上,排1千人引誘你上山,10萬人到了半山就只當5萬,然後引起山溝,兩頭一堵,從上面向下扔石頭、扔火把……這就是誘敵深入,讓人覺得表面上很虛弱,那是給你看的,你撲過來就收拾你。以弱勝強,這是老子的思想。
(二)莊子「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
在亂世,老子是「弱為之」,莊子乾脆不幹了,莊子認為在亂世中,人的生命最重要,要保全「無用之用」。木匠走進山裡,看到高大的喬木,正好做屋樑、做傢具,好材料,走過彎彎的小灌木,覺得沒有用。其實,這種長得歪瓜裂棗的,木匠都不看,才是最好的,因為沒有人砍伐它。這種叫「無用之用」,對別人是「無用」,對我自己是最有用的。
所以,莊子對於做官這種事,是很排斥的。他有一個叫惠施的朋友,惠施在楚國做了一個官。莊子聽說以後,來見惠施。惠施以為莊子來和他搶這個官。莊子說,我今天來這裡看到一隻大鵬展翅飛翔,要從北極飛到南極,一路上不是清泉它不喝,不是乾淨的果實它不吃……這天它飛到一隻貓頭鷹上空,貓頭鷹剛抓了只死耗子,準備吃午飯。貓頭鷹發現大鵬從高空飛過,大叫一聲「不要搶我的東西!這是我的午餐肉!」你現在做的官,在我看來就像貓頭鷹手中的午餐肉。作為大鵬的我,怎麼會吃你的死耗子?你現在很風光,就像後院養得很肥的豬和羊一樣,現在覺得吃得比野生的好,等到有一天,主人要把你拉出來宰了祭祀,那時候後悔就晚了。
莊子認為,世間一切的利益都是虛幻的,人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亂世的哲學就是應該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當然這個哲學發展到後來出現極端,有一個叫楊朱的人,他宣稱:假如從小腿上拔一根汗毛,即便對天下人有利,我也不幹。這就有點過了,極端主義。
(三)孔子「知其不可為,而強為之」
莊子的哲學是養生的,老子的哲學貌似虛弱,實際是「求進」的。只有孔子是「一根筋」,要死扛到底,他周遊列國,沒有一家欣賞他。到衛國,人家讓他練兵,他說不知道練兵,只知道教書。找不到做官的地方,一幫弟子跟著他吃苦受累。一天,在一個邊境的大樹下休息,很落魄!很窮困!惶惶然喪家之犬。
大弟子子路問:「君子亦有窮乎?」我們都是君子,有道德、有修養、有知識、有本事,為什麼在這樣一個世道里,落到這樣的田地?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他急了!
孔子回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即便在窮的時候,依然能固守窮的狀態,而不失去君子的本色。小人就不行,他會突破做人的底線,會變成禽獸。
孔子在這裡提出一個標準,面對亂世不可以逃避,也不可以改變做人的原則,相反應該繼續堅持。這引起弟子的爭論:
子路說:「道不足故不為世所容。」老師,你肯定有問題,你的理論是有缺陷的,所以人家都不理你!
子貢說:「修道以容於世」。子貢是個商人,跑外交的,圓滑。老師,改改吧,稍微變通一下。
顏回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不容然後見君子」老師,你的道太大,太理想化了,天下都容不下,正因為天下人都容不下你的理想,所以方顯英雄本色。「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你道有問題,是你的恥辱;如果你的道經過時代的經驗是完全沒有問題,那就是執政者的恥辱,就是國家的恥辱。
這裡提出一個很嚴正的原則:一個真正思想家和理想主義者,是不能夠為這個現實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老子這一套挺好,知其不可為而弱為之,你平時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用得著,可這太膚淺了。
莊子,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當你幹活太累,它可以跳出來調節一下,別較真,命重要。
孔子這一套,在現實生活中是最難堅持的。但你就沒想過嗎?為什麼全世界都說,你們中國有個孔子?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是唯一一個可以和柏拉圖,包括跟耶穌,還有其他宗教領袖相提並論的人。有一個孔子才說明,這個民族是一個有理想的文明的民族,不是一個陰謀詭計的民族。
孔子的重大意義,是給我們確定了一個基本的立身原則。原則是不能改的,原則問題是不能談判的。原則確定了之後,有時為了把事兒辦得更順溜一點,用點老子的「誘敵深入」,有時候累了,用點莊子的「無用之用」。但一個人的脊梁骨應該是孔子,雖然它是最難做的。
後來孟子發展了他的學說。孟子認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應該「行天下之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如果你的志向實現了,與民同樂;如果不得志,就好好把自己弄好,就是要像一個人一樣活著。等到有機會,你再出來。這段時間你怎樣渡過,就有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有錢了,不要為富不仁,不要過分,不要炫耀,不要張揚;貧賤了,不要動搖;受到壓迫,不能屈服,這樣才叫大丈夫。特別擁有財富的時候,「不變形」;特別貧窮的時候,也「不變形」;特別受到壓力的時候,仍然「不變形」。你們注意沒有?凡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數得著的那些大師們,他們的思想和個性都特別鮮明,從未改變過。我們一說到孔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他們鮮明的性格一下子就出現在腦海里。過了一、兩千年,他們的個性從來沒有被歷史的塵埃泯滅。這因為他們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變形」!下面說說和四川有關係的人,李白、杜甫和蘇軾,看看他們的內心深處的文化品格。
四、儒家之「威武不能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
對於李白,大家都很熟悉。這些詩,大體能代表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復還來。」「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在李白這兒,「威武不能屈」這一點體現得尤其充分。李白最有亮色的一點,就是威武不能屈。他見了唐玄宗,起碼得保持謙虛吧。可是李白不,他認為咱倆都姓李嘛,你只不過生下來是太子的位子,而我不是而已。再說你是世俗世界的領袖,在文學圈裡我也是老大啊。所以杜甫才有這樣的詩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朝,自稱臣是酒中仙。」你叫我去,還要看我高興不高興呢!
李白的「威武不能屈」不是別人給他多大的壓力,而是內心就不打算屈服。唐玄宗李隆基是先祖是南北朝的李暠,他是第十一世孫,李白說自己是第九世孫。唐玄宗見他,還該叫他爺爺。
對李白來講,跟王公將相,跟皇帝打交道的時候,他的心態是平等的。這種平等的心態,才能讓他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因為我與才,就是「千金散盡復還來」。
李白有首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個汪倫有兩座別業,臨別的時候送給李白八匹駿馬,五十匹錦緞。一匹馬摺合一萬,一匹錦緞摺合五千,值二十八萬。當時一斗米才賣兩、三文錢。
李白認為自己很有才,「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我寫的詩五嶽為之震動,滄海為之泛波。高興的時候,「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眼中沒有人。不高興的時候「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這裡根本沒有我能走的路。
唐玄宗覺得很驕傲,只有大唐才能容納這樣的天才,李白你隨便說,你愛發牢騷就盡情地發,我自當沒聽見,你說得越多我越不吭聲,我給我國的人才充分的寬容。李白能「威武不能屈」,是有「威武不能屈」的環境。明清時候,你倒是可以這樣「不屈」,你就消失了,連名字都留不下來。
要做到「威武不能屈」,第一本人的確有不世之才,你才能夠以不屈的姿態。
李白之才是「日試萬言,倚馬可待」靠著馬鞍,寫一萬句詩,就一會的事。
李白之志是「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立四方之志」五歲就看奇門遁甲的書,十歲就遍閱百家之書。但書雜心不雜。立下做宰相的志向。
李白之願是「帝王之師,輔國宰臣」這是他一生的願望。
李白之學是遍學各種流派「儒、道、仙、俠、縱橫」,他學習不是為了應付科舉,而是為了成為最有名的。
李白為人是「一生布衣,平交王侯」,為了實現願望而不斷努力。
當時李白見唐玄宗的時候,是「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唐玄宗已經做了28年的皇帝,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可是,時間長了,就「煩」了。唐玄宗讓李白待在身邊當「待詔」,只是要他寫寫詩,從來不問他國政。對李白來講,呆在皇上身邊實現不了「帝王之師,輔國宰臣」的理想,就是浪費生命。對一般人來講,呆在皇上身邊寫詩,是祖墳冒青煙的事情,可是李白沒有這樣做。唐玄宗對他也很寬容,放李白走了,還送給李白一大筆錢。兩個人對彼此的態度,都比較寬鬆。這種事情在唐代才能發生,特別是唐玄宗時代。所以,李白一生是「一生布衣,平交王侯」,這和當時的領袖有關,和環境有關,這就是大唐。這就是李白。這就是所謂「威武不能屈」。
五、儒家之「貧賤不能移」—包含「亂世深情」的杜甫
貧賤不能移,杜甫是最好的例子。這是陝北延安的一個叫羌村的地方。在這裡,杜甫留下一首詩: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安史之亂爆發了,杜甫把家人安頓在羌村,自己留在洛陽。洛陽淪陷以後,他被扣了一年多,「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就是他被扣的時候寫的。後來,由於杜甫只是八品官,看管不嚴,他就跑了,杜甫是個忠臣,他要去找流亡政府。當時,唐朝在寧夏建立了一個流亡小朝廷。後來杜甫又回到長安,兩年多過去了,他不知道家裡人的死活,家裡人也不知道他的死活,皇帝給他放了一個長假,讓他回家看看。從西安到延安,八百里路,他一步一步走回去。這首詩記錄了他一進家門的場景。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西天布滿重巒疊嶂似的紅雲,陽光透過雲腳斜射在地面上。
接著鏡頭由遠到近。「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經過千里跋涉到了家門,目睹蕭瑟的柴門,耳聽樹上鳥雀的聒噪,好生蕭條啊!詩人本是這家的主人,該處用「歸客」,說明他兩年沒有回家了。
鏡頭由景物推向人物。「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此二句詩人逼真地將戰亂時期親人突然相逢時產生的複雜情感傳達了出來。詩人多年來隻身一人在外顛沛流離,又加上兵連禍結,戰亂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無從知曉,常年不歸,加之音訊全無,家人早已抱著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詩人平安歸來。今日親人杜甫驟然而歸,實出家人意料,所以會產生「怪我在」的心理。
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能夠活著回來,確實有些偶然。緊接著,妻子在驚訝、驚奇、驚喜之後,眼中蓄滿了淚水,淚水中有太多複雜的情感因素:辛酸、驚喜、埋怨、感傷等等。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這次重逢來得太珍貴了,它是用長久別離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換來的,在那個烽火不息,哀鴻遍野,白骨隨處可見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樣幸運地生還。
杜甫是非常偉大的詩人,他的詩就像電影腳本,鏡頭由院內搖向院外。「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詩人生還的喜訊很快傳遍了羌村,鄉鄰們帶著驚喜的心情紛紛趕來探望。圍觀的人在矮牆後擠得滿滿的,他們十分知趣地隔牆觀望,不忍破壞詩人一家團圓的喜慶氣氛,看著詩人劫後餘生,鄉鄰們情不自禁地為之感嘆,為之唏噓。而在這種感嘆和唏噓中,又含有詩人自家的傷痛。為什麼說杜甫的詩是詩史,他寫的是個小片段,但概括力非常強。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晚上。「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夜幕降臨,灶台上燃起昏黃的燭火,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朦朧的燈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讓詩人覺得猶如在夢境中一樣,詩人用極為簡單傳神的景語,將亂離人久別重逢的難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來。曾經多少次在夢中呼喚親人的名字,如今親人真的驟然出現在面前,突如其來的相逢反讓詩人感覺不夠真實。
在這期間,杜甫最小的兒子餓死了。杜甫這樣的人,父親也是做了官,像這樣的人家都有人餓死!
在動蕩的歲月里,好不容易團聚了,還是覺得不真實。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人消失了,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人遭到屠殺,人心都亂了,道德水準下降,活命成了唯一的標準。
但是「貧賤不能移」,杜甫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對家,對家人有如此強烈的深情。這種深情的來源是他對國家的忠誠,一般人就說,我還要這個家幹什麼?我走了,不管了,我活命就行了,這也很正常,可對杜甫來說不是。一個人如果對家庭包含深情,他一定忠誠於這個國家。
即便在安史之亂,社會整體的道德水準急劇下降,社會處於一片黑暗,但是只要有杜甫的詩歌在,黑暗中就還燃著一簇火把,我們中國文化的燈就亮著。我們此時此刻面對一千多年前唐代這段歷史,只要有杜甫的詩歌在,我們就可以驕傲地面對世界。杜甫被稱為詩聖,不僅僅是他的藝術造詣很高,還在於他成為當時中國的孔子與孟子。在《茅屋為秋風所破》中,杜甫說只要天下人有房子住,自己沒有房子又怎樣?
孟子說,先照顧好自己的孩子,有餘力的時候再照顧別人的孩子,先照顧好自己的老人,有餘力再照顧別人的老人。這是有前提的。可在杜甫這兒,這前提都可以不要,這來源於強大的道德力量,是儒家在充分自覺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力量,接近宗教。這是很難理解的,杜甫吃不飽,穿不暖,他不像白居易吃飽穿暖的時候去寫詩。一般的人,站得高才看得遠。但杜甫是站「溝」里,還在想這些大家的事。這就是「貧賤不能移」!
杜甫太苦了,我們有點不忍心僅僅這樣講述杜甫,尤其在成都這個安逸的地方,我們還是要講點比較好的,就是還有的一句話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如果你不得志的時候,你調整好自己。得志了,照看幫助天下的人。
六、儒家之「窮則獨善其身」—「一次人生兩種天氣」的蘇軾
這就要說到四川,不,應該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蘇東坡,他真是四川人的驕傲!蘇東坡是一個非常高端的人物,這種高端一般人很難想像。
首先蘇軾這個人很善於參加「高考」,他在考試方面絕對是前無古人的。整個宋代錄取進士科的考生有十萬人,這比唐朝多一些,兩宋的人口達到一億,這個錄取比例是很低的。
那一年蘇東坡考了全國第二,其實本來是第一的,都怪歐陽修。當時考試非常嚴格,所有人的試卷都要用同樣的字體謄抄一遍,名字要用牛皮紙封起來。歐陽修看見一張卷子特別好,他認為肯定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給他第一,肯定有人說我徇私枉法,就給這張卷子判為第二。卷首一展開,名字是蘇軾。宋朝還有一種更嚴格的考試「制科」考試,是針對考中進士的人進行的,整個兩宋一共只有44人考中。蘇軾在這種考試中,等級是最高的。這種考試分為五等,一等、二等是虛設的,而蘇軾就考了第三等,他的弟弟蘇轍考了第四等。一共44人考中,蘇家就佔2人。蘇軾和蘇轍都是考試天才,所以他們一開始起點就非常高。
蘇軾做的第一個官,是在陝西鳳翔府。宋代的府是分等級的,等級最高的是開封府,這是「首都」。下面還叫府的就是「直轄市」,再下面是州。鳳翔府的等級是地市級的。為什麼蘇軾25歲就能在這裡做官,這和考試成績有關。一般人是高分低能,蘇軾是高分高能。
蘇軾和黃庭堅在詩歌上並稱「蘇黃」;
蘇軾和南宋的辛棄疾並稱「蘇辛」,都是豪放派的大詞人;
蘇軾和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宋代散文的集大成者;
蘇軾還是宋代「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一;
蘇軾還是湖州畫派的著名代表;
蘇軾還是宋代著名的學術流派「蘇學」(「蜀學」)的代表人物。
蘇軾還是東坡肘子、東坡肉、東坡羹、蓋澆飯的發明者。他找來兩層的罐子,上面是飯,下面是菜湯,放在火上燒,菜湯加熱,熱氣把飯蒸熱、蒸香。
我們在其中一個方面有成就,就很不錯了。
蘇軾前後在八個州郡做過首席長官,什麼杭州、湖州、密州、徐州、定州……他有非常豐富的在地方做長官的經驗,他在中央做過兵部尚書,這相當於總後勤部部長(因為宋代的國防部長叫樞密使,兼著宰相的官職),他還做過禮部尚書(文化部長兼教育部長)、翰林學士(三品官,相當於政治局常委),而他弟弟做到了副宰相,這很高端了!
一個人在很高端的時候突然摔在地上,摔得鼻青臉腫、一文不值,那是什麼感受?蘇軾體會到了,他是如何化解的?他是如何做到「富貴不能淫」「窮則獨善其身」的?他是一個天才,他的天賦我們無法企及,但是天才安慰自己的方式我們可以學習。
蘇軾在44歲時遭到貶斥,這是男人四十一朵花,這是他最為年富力強的時候。他年老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你問我平生做了哪些大事,40歲流放黃州,50歲流放惠州,60歲流放儋州。這就是蘇東坡的心態。下面是他是黃州寫的著名的《定風波》。
定 風 波
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月七日,我們到沙湖邊玩,遇上下大雨,沒有帶雨具,大家淋成落湯雞,覺得很狼狽,我卻不覺得狼狽,還寫了一首詞呢。
不要怕雨打在葉子上的聲音,一邊吟詩,一邊吹著口哨,拄著竹杖,慢慢的走,感覺坐在馬背上一般,十分安閑。有什麼好擔心的,人這一輩子就兩種天氣,一種叫晴天,一種叫陰天。下一陣雨就會變晴,晴一會兒又會下雨,所以用不著躲雨,這就是人生。
初春的風還是比較冷的,太陽從照山頭斜照過來,這不是晴了嗎?別跑,慢慢走。回頭再看剛才下雨的地方,沒有晴天,沒有陰天,天下太平,一切正常。
「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兩句非常出名,我們經常用這兩句來安慰自己。但我們都忘了,這是拿一個受過傷的人寫詞來安慰自己,人家寫這首詞的時候,心裡是很難受的。最傑出的是人家用來安慰自己的一杯茶,過了900年後,你還覺得很清香。剛剛喝茶沒有什麼味道,喝了一會兒就會沁人心脾。蘇軾的詞,好處就在這裡。
這也是黃州寫的。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遭遇貶謫的經歷非常獨特,我打個比方,他本來在定州做官,在石家莊做官,一貶再貶貶到溫州,還沒到溫州,被貶到廣州,還沒到廣州,又貶到海南島。一個月連下五道貶謫,這叫連環重拳,一般人早就被打得沒有影了。
被貶黃州的時候,蘇軾感覺自己還有機會。接著被貶惠州,這還在大陸上,也許皇上不會讓他死,所以他還在當地買房。蘇軾60多歲被貶海南島,他年齡很大了,所有人都明白,朝廷是要把他置於死地了。這是900多年前的海南島。當地沒有農業,還是刀耕火種,當地人用珠寶到大陸換黃牛宰了祭祖。那裡天氣炎熱,淡水又少,語言不通。蘇軾想,你們不想讓我活,我就要活個樣子給你看。
一個人在巔峰階段,周圍有很多人和事在支撐你,當你跌到谷底,怎麼支撐自己呢?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這裡有很多辦法。蘇軾特別喜歡給自己寫一些小故事,安慰自己,他編了一個故事,說一隻螞蟻出去辦事兒,走在路上,不知道哪個遭天殺的潑了一盆水,螞蟻困在水裡出不來,覺得快要完蛋了,這時有一片樹葉回家了,螞蟻爬上了樹葉。蘇軾說我現在就是這隻螞蟻啊,海南島不就是這樣的小樹葉嗎?大海不就是上天潑的一盆水嗎?我有什麼好埋怨的?蘇軾還給朋友寫信,說我根本就沒考中過進士,我只是靈隱寺里的一個退休的和尚,現在是沒事兒幹了,天天在這後花園裡頭,用磚壘砌一個鍋灶,弄上一口破鍋做飯,每天喝完了,再去遛彎,特別好。
我們生活中做出一點小成績,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別人要否定你的成績,你讓他死的心都有。你要否定別人很容易,而你自己要否定你自己,特別是深更半夜時否定自己,這特別不容易,蘇軾說了,什麼事都沒有,就當以前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在人生100攝氏度的時候,你的腦子不能變成100攝氏度;當你的人生變成零下100攝氏度,你的腦子不能變成冰塊!人的恆定正常溫度是36.7攝氏度。既不要把腦子煮開了,也不要把腦子變成冰塊。這就是中庸之道。這時候一個人是正常的,但大部分人是不正常的。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始終是36.7攝氏度,我們會說這個人很瀟洒,其實瀟洒並不是一個褒義詞,他就是個中性詞,是說這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當一個人的人生變成零下,還要讓體溫保持36.7攝氏度,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凡是偉大而傑出之人,都有一個特點,始終很清醒地面對36.7攝氏度,而不是別人100度,他就100度,別人零度,他就零度。蘇軾偉大之處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強勢的、創造了非凡業績的人,始終保持這麼冷靜。人們喜歡他的詩詞,因為它們非常真誠地展示出一個人的胸懷,而這些袒露胸懷的文字,能夠成為慰藉我們心靈的最佳精神食糧,告訴我們一個人遭遇挫折時,怎麼才能「窮則獨善其身」。
遇到困難,有的人像蘿蔔,丟到鍋里就軟了;有的人像雞蛋,本來很軟的,經過生活的磨礪,變硬了,對生活很冷漠;蘇軾像茶葉,有微微的苦味,扔到鍋里一煮,清香出來了,而且越來越有味道。
七、從《西遊記》看人的成長以及中國文化的對立統一
《西遊記》不但好看、好玩,還是一個男人的成長史。我建議男士,特別是17、18歲的要多看。這是一個不成熟的男孩,最後變成男人的故事。最開始的孫悟空是無法無天的,他狂妄的自稱齊天大聖,後來這個社會教訓了他,讓他要經歷挫折才能成佛,讓他陪著唐僧去取經,路上的八十一難,就是他生命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他還不是太自覺的一個「三好學生」,所以給他定了很多規矩,腦袋上還有緊箍咒。當他真的成佛的時候,緊箍咒自覺的消退了。《西遊記》這本書反應了人的成長,一個人的成長要經歷很多環節。開始是無法無天的,最後其實也是無法無天的,但是已經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規矩已經融入他的血肉之中。他做事情既有創造力,同時不會因為創造力而衝破規矩,我們這個社會特別需要這樣的人。在《西遊記》中,我們看到—從美猴王走向齊天大聖,從孫行者走向斗戰勝佛,從造反皇帝走向西行苦修,從無序的自由走向自覺的和諧。
中國文化呈現出一個矛盾的兩極,但看似矛盾而對立統一。在對立統一中,這種文化呈現出強大的張力和創造力:既具有強烈的情感,又不會放棄理性的追求;既有和諧的秩序,又不會泯滅個性的張揚;有出處的自由,既出士和隱居的自由,但又絕對要保持有健全的身心;有執著的信念,又有民族的理想,要成為整個民族的領袖和脊樑。
(強烈的情感—理性的追求;和諧的秩序—個性的張揚;出處的自由—健全的身心;執著的信念—民族的理想)
從古典的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主幹是儒家的文化,「知其不可為而強為之」,輔之以兩翼的是佛文化和道文化,這構建了中國人和中國社會健康的結構,使我們這個民族走過漫長的幾千年,依然保持著相對完整的文化地理版圖,保持相對完整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成果,這的確能夠成為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為我們的中國文化和我們中國人,這樣的人性和文化感到驕傲,這就是我們講這個題目的目的所在。
互動環節
1、問:如果韓寒和郭敬明在唐宋的話會受到什麼樣的待遇呢?
答:他們的作品肯定會賣很好的價錢。(全場大笑)
2、問:您認為會賣到什麼樣的價錢?
答:(停頓片刻)要不我今晚回去打個電話問問他們得了。(全場大笑)
3、問:儒家文化在唐朝並不興盛,在宋朝突然興盛,這是為什麼?
答: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從魏晉南北朝起,儒家一起在摸索,如何在困境中走向統一,唐朝的儒學也處在一個過程中。唐朝大道教、佛教興盛,皇帝把老子奉為他們的祖先。唐朝出現儒道佛三家並舉的局面。當了宋朝,佛教已經完全中國化了。宋朝和唐朝相比,更加的中央集權,無論政、財權、軍權,都集中在皇帝手中,這是為了避免再發生安史之亂這樣的叛亂。一個統一的王朝,必然要求一個統一的意識形態,為它作出解釋,成為它的思想背景。這時候,儒學自然處在獨尊的地位。這時候的儒學,也吸收了道學、佛學的思想元素,所以宋明儒學被稱為「新儒學」,這是更加具有創造性的,更能為中國社會進行解釋的儒家。這是儒家學術中的一個創新階段。
4、問:請問您今年和明年會不會在「百家講壇」做新的講座內容?我期待著!
答:有,我前段時候講王安石,已經錄製完了,大概年底播。這段時間要做一些準備資料,年底錄製講「三蘇」。
5、問:康老師,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知識分子很反對以儒家為首的封建文化,在21世紀的今天又非常推崇儒家文化,為什麼?現在講國學的意義在哪裡?
答:好問題,有學問,問的全是高端點子上的問題。這其實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首先,無論當時李大釗還是陳獨秀還是胡適,他們本人的成長史可能就是一部國學的培養史。
但在當時有兩個重要的主題,第一是要啟蒙,啟的是什麼蒙?科技文明,工業文明,大家希望通過西方的技藝改變中國落後的局面。還有一個任務是要救亡,在這個時候要倡導新的國家的體制,那時候反對君主立憲,就要甩掉沉重的包袱,要攻其一點,我就說你是壞,因為當時儒家的傳統文化已經深深浸入到中國人的內心,形成了桎梏。要讓每個中國人心中能夠有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的做法可能很激進,但歷史不能假設,尤其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那是符合當時歷史需要的,所以當時否定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甚至有人主張取消漢字改用拼音,取消姓氏。
至於現在,經濟發展了,社會越來越文明了,我們要正視傳統文化,但也不應該一攬子全拿來。說實在話,農業文明時期產生的思想觀念,和在工業文明和信息時代基礎上產生的思想觀念是有很大區別的。有些基本的觀念是可以存在的,比方說仁者愛人,但有些觀念就不行,比如說《三字經》里的「昔孟母,擇鄰處」,現在看恐怕不適應了,你搬家也沒這本錢啊。
推薦閱讀:
※馬星:如何讓機器活起來,形成智能
※「望梅止渴」中曹操的做法符合道德嗎?
※【智慧背囊】富翁的秘密
※智慧人生:人,貴在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