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張良傳》原文及譯文

《漢書·張良傳》

【原文】

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①。大父開地②,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③。父平,相釐王、悼惠王④。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⑤,秦滅韓。良少,未宦事韓⑥。韓破,良家僮三百人⑦,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⑧,為韓報仇,以五世相韓故⑨。

【注釋】

①韓:國名。戰國七雄之一。

②大父:祖父。開地:張良的祖父之名。

③韓昭侯:名武。在位二十六年(前358~前333)。宣惠王:在位二十一年(前332~前312)。襄哀王:名倉。在位十六年(前311~前296)。

④釐王:名咎。在位二十三年(前295~前273)。悼惠王:在位三十四年(前272~前239)。

⑤卒二十歲:指張平死後二十年,即前230年。

⑥宦事:做官。

⑦家僮:奴婢。

⑧客:這裡指刺客。

⑨五世相韓:謂相韓五世(五君)。

【譯文】

張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韓人。他爺爺張開地,曾做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親張平,曾經做釐王、悼惠王的丞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張平去世。張平死後二十年,秦國滅掉韓國。張良當時年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沒有發喪,而以全部的財產尋求刺客刺殺秦王,替韓報仇,因為他的父祖做過五代韓相。

【原文】

良嘗學禮淮陽①,東見倉海君②,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③,至博浪沙中④,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⑤。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⑥,求賊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⑦。

【注釋】

①淮陽:郡國名。治陳(今河南淮陽縣)。

②倉海君:當時一位隱士之號。

③秦皇帝:秦始皇。

④博浪沙: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

⑤副車:即屬車,護從皇帝的車。

⑥索:搜索。

⑦亡匿:逃避,躲藏。下邳:縣名。在今江蘇沛縣南。

【譯文】

張良曾學禮於淮陽,在東面見到倉海君,發現一個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鐵鎚。秦始皇帝東遊,到達博浪沙的時候,張良和刺客一起埋伏刺殺秦皇帝,錯誤地擊中副車。秦始皇帝非常生氣,在天下大規模進行搜索,急於找到賊人。張良於是改換名姓,逃跑躲避在下邳。

【原文】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②,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③,顧謂良曰:"孺子④,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乃強忍,下取履,因跪進,父以足受之,笑去,良殊大驚。父去里所⑤,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期此⑥。"良因怪,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半往。有頃⑦,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⑧,曰:"讀是則為王者師。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已⑨。"遂去不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⑩。良因異之,常習讀誦。

【注釋】

①圯(yí):橋。

②衣褐:穿著粗布短衣。

③直:特意。履:鞋子。

④孺子:小孩子。不客氣的稱呼。

⑤里所:一里來地。

⑥期:約會。

⑦有頃:過了一會。

⑧一編書:一冊書。

⑨濟北:郡名。治博陽(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谷城山:在今山東東阿縣東南。已:語終之辭。

⑩《太公兵法》:相傳為姜太公所著兵書。

【譯文】

張良曾得空在下邳橋上悠閑地漫步,有一老者,穿著粗布的衣服,走到張良面前,故意把鞋掉到橋下,轉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拾鞋!"張良很奇怪,想打他。因為發現他老了,便忍著,到下面去拾鞋,並且長跪獻上。老者伸出腳穿上鞋子,笑著離開。張良非常奇怪。老者走了一里左右,又回來,說:"年輕人值得教育。五天以後黎明時,在這裡等我。"張良覺得很奇怪,長跪著對其說:"行。"五天後黎明,張良去了。老者已經先到了,生氣地說道:"和老人約會,還晚來,為什麼?走吧,五天後要早點來見。"五天以後,雞叫時就去。老者又早來了,又生氣地說道:"又晚到,怎麼回事?走吧,五天後一定要早來。"五天以後,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者也來了,笑道:"應該這樣。"拿出一本書,說:"讀它就能給王者當老師。十年後崛起。十三年後,年輕人再來見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後便離開消失了。天亮後看那本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很奇怪,於是經常閱讀。

【原文】

居下邳,為任俠①。項伯嘗殺人②,從良匿。

【注釋】

①任俠:講義氣,好打抱不平。

②項伯:項羽的叔父。

【譯文】

張良在下邳住,愛打抱不平。項伯曾經殺人,躲避在張良那裡。

【原文】

後十年,陳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①,在留②。良欲往從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③。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為它人言,皆不省④。良曰:"沛公殆天授⑤。"故遂從不去。

【注釋】

①景駒:楚國貴族的後裔。假王:暫時代理之王。

②留:縣名。在今江蘇沛縣東南。

③廄(jiù)將:主管馬匹的軍官。

④省:領悟。

⑤殆:幾乎。天授:天才之意。

【譯文】

十年後,陳涉等起義,張良也聚集一百多年輕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張良想去跟隨他,走在路上碰到沛公。沛公正帶領幾千人攻佔下邳,便跟隨了沛公。沛公讓張良做了廄將。張良多次向沛公講《太公兵法》,沛公非常高興,常接受他的計策。張良對別人說,別人都不理解。張良說:"沛公可能是天授之才。"就跟隨他再也不離開。

【原文】

沛公之薛①,見項梁,共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②,可立為王,益樹黨③。"項梁使良求韓成,立為韓王。以良為韓司徒④,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游兵潁川⑤。

【注釋】

①薛:縣名。在今山東滕縣東南。

②韓:國名。戰國七雄之一。橫陽君成:韓成,橫陽君是封號。

③益樹黨:多建各派勢力,共同反秦。這是張良當時的指導思想。

④司徒:官名。等於丞相。

⑤潁川:郡名。治陽翟(在今河南禹縣)。

【譯文】

沛公到達薛,見到項梁,他們一起擁立楚懷王。張良便勸說項梁:"您已經立了楚的後代,韓公子橫陽君韓成有才能,可以立為王,多樹幾個黨羽。"項梁讓張良去找韓成,立為韓王。任張良為韓司徒,和韓王一起率一千多人向西攻佔韓地,佔領了幾座城,而秦又接著收復了,在潁川打起了游擊戰。

【原文】

沛公之從洛陽南出轅①,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楊熊軍②。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③,與良俱南,攻下宛④,西入武關⑤。沛公欲以二萬人擊秦嶢關下軍⑥,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⑦。願沛公且留壁⑧,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⑨。"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襲咸陽⑩,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士卒恐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懈)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逐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注釋】

①洛陽:縣名。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轅:山名。在今河南偃師縣東南。

②楊熊:秦將。

③陽翟:縣名。在今河南禹縣。

④宛:縣名。在今河南南陽市。

⑤武關:在今陝西商南縣東南。

⑥嶢關:在今陝西藍田縣東南。

⑦賈豎:猶言跑買賣的小人。對商人輕蔑的稱呼。

⑧留壁:安營紮寨。

⑨酈食其(yìjī):劉邦的謀士。啖(dàn):吃。這裡是引誘之意。

⑩咸陽:秦朝的國都,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逐北:追擊敗軍。藍田:在今陝西藍田縣西。

【譯文】

沛公從洛陽出發向南出轅,張良率兵跟隨沛公,攻佔韓十多城,擊敗楊熊的軍隊。沛公就命令韓王韓成留守陽翟,自己和張良一起向南,攻佔宛,向西攻入武關。沛公想用兩萬人攻打秦嶢關下軍,張良說:"秦兵還很強大,不要輕視。臣聽說那裡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經商的小人可以用利來引誘他。希望沛公先在壁壘中留守,派別人先行,為五萬人準備糧食,在各山上插旗幟,作為疑兵,派遣酈食其拿著財寶誘惑秦將。"秦將果然要聯合共同西襲咸陽,沛公打算聽從他們。張良說:"這就是將領想反叛,士兵恐怕不聽從。不聽從一定有危險,就趁其鬆懈的時候攻打他們。"沛公於是率兵進攻秦軍,大獲全勝。追趕他們到達藍田,又打了一仗,秦兵徹底失敗。接著到了咸陽,秦王子嬰向沛公投降。

【原文】

沛公入秦①,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②,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為天下除殘去賊,宜縞素為資③。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④』,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⑤。

【注釋】

①入秦:《史記》作"入秦宮",是也。

②樊噲:劉邦部將。

③縞素為資:猶言以儉樸為本。縞素:白色的衣服。這裡是樸素之意。

④"忠言逆耳利於行":這是當時的俗語。

⑤霸上:地名。在今陝西西安市東。

【譯文】

沛公到達秦國,宮室有數以千計的帷帳、狗馬、珍寶、婦女,他想留下住在那裡。樊噲勸諫,沛公沒有聽他的。張良說:"因為秦國無道,所以沛公能到這裡。為天下除去禍害,現在應該以勤儉樸素來顯示本色。現在剛入秦,就想著安於享樂,這就是所說的『助桀為虐』。並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話。"沛公就又回去駐紮在霸上。

【原文】

項羽至鴻門①,欲擊沛公,項伯夜馳至沛公軍,私見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語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良曰:"沛公誠欲背項王邪?"沛公曰:"鯫生說我距關毋內諸侯②,秦地可王也,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王乎?"沛公默然,曰:"今為奈何?"良因要項伯見沛公。沛公與伯飲,為壽③,結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項王,所以距關者,備它盜也。項羽後解,語在《羽傳》。

【注釋】

①鴻門:地名。在今陝西臨潼縣東,今稱項王營。

②鯫(zōu)生:猶言小子。罵人語。

③為壽:敬酒以祝健康長壽。

【譯文】

項羽到達鴻門,要攻打沛公,項伯夜裡跑到沛公軍中,偷偷地見張良,想和他一起逃離。張良說:"臣答應韓王護送沛公,現在事情緊急,逃跑是不義的。"便把這事告訴了沛公。沛公很驚訝,說:"現在怎麼辦?"張良說:"沛公想要真的背叛項王嗎?"沛公說:"有個小人對我說把持關口不讓諸侯進來,並且可以在秦地稱王,便聽了他的建議。"張良說:"沛公覺得自己能打敗項王嗎?"沛公沉默,說:"現在該怎麼辦?"張良就此請項伯來見沛公。沛公和項伯一起喝酒,為項伯祝壽,結為親家,讓項伯向項羽詳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項王,把住關口的原因是提防別的強盜。這樣後來項羽才作罷,此事在《項羽傳》中。

【原文】

漢元年,沛公為漢王,王巴、蜀①,賜良金百溢②,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③。項王許之。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④,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燒絕棧道⑤,示天下無遠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注釋】

①巴、蜀:二郡名。巴郡治江州(在今四川重慶市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

②溢:溢,通"鎰"。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有說二十四兩為一鎰。

③漢中:郡名。治南鄭(在今陝西漢中市)。

④褒中:邑名。在今陝西漢中市西北。

⑤棧道:又稱閣道,山谷間以竹木構築的通道。

【譯文】

漢元年,沛公做了漢王,據有巴、蜀,賞賜張良百鎰黃金,二斗珍珠,張良把這些都獻給了項伯。漢王又接著讓張良送厚禮給項伯,讓他向項羽請求要漢中之地。項王也同意了。漢王要去封國,張良送到褒中,派遣張良回韓。張良藉機勸說漢王燒毀棧道,向天下表示沒有回來的意思,讓項王放心。漢王就讓張良回去了。在路上一邊走,一邊燒毀棧道。

【原文】

良歸至韓,聞項羽以良從漢王故,不遣韓王成之國,與俱東,至彭城殺之①。時漢王還定三秦,良乃遺項羽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復東。"又以齊反書遺羽,曰:"齊與趙欲並滅楚。"項羽以故北擊齊。良乃間行歸漢②。漢王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至彭城,漢王兵敗而還。至下邑③,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④:"吾欲捐關已東等棄之⑤,誰可與共功者⑥?"良曰:"九江王布⑦,楚梟將⑧,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⑨,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楚可破也。"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⑩,而使人連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韓信特將北擊之,因舉燕、代、齊、趙。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注釋】

①彭城:縣名。在今江蘇徐州市。

②間行:走小道。

③下邑:縣名。在今安徽碭山縣。

④踞鞍:坐在馬鞍上。古時行軍中休息,常解下馬鞍作坐卧之用。

⑤捐:放棄,這裡是分出之意。

⑥共功:謂共立破楚之功。

⑦九江王布:即黥布。

⑧梟將:勇猛之將。

⑨梁地:指戰國時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一帶。

⑩隨何:劉邦之謀臣。

特將:獨當一面之將,猶今方面軍司令。

【譯文】

張良回到韓,聽說項羽因為張良曾經跟隨漢王,就不讓韓王韓成回國,和自己一起往東去,到彭城時殺了他。這時候漢王回去平定三秦,張良就寫信對項羽說:"漢王失職,想佔領關中,按照約定停止,不敢再往東去。"又把齊國的反書送給項羽,說:"齊和趙要共同滅楚。"項羽因此向北攻齊。張良就從小路回到漢。漢王任命張良為成信侯,從東攻打楚。到達彭城,漢王失敗歸來。到達下邑,漢王下馬靠著馬鞍問道:"我想把關東讓給別人,誰可以和我一起建功?"張良說:"九江王英布,楚國猛將,和項王不和,彭越和齊王田榮在梁地造反,這兩個人可以在緊急時用。漢王大將只有韓信可交付大事,能夠獨當一面。如果想要讓出關東之地,可以讓給這三個人,楚可以攻破。"漢王就派遣隨何勸說九江王英布,又派人去聯合彭越。等到魏王魏豹反叛,派遣韓信專門率兵向北攻打,接著攻下燕、代、齊、趙。最終攻破楚國靠的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原文】

良多病,未嘗特將兵,常為畫策臣①,時時從。

【注釋】

①畫策臣:出謀劃策之臣。

【譯文】

張良經常有病,沒有專門帶過兵,常作為策劃的大臣,時時跟從漢王。

【原文】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於滎陽①,漢王憂恐,與酈食其謀橈楚權②。酈生曰:"昔湯伐桀③,封其後杞④;武王誅紂⑤,封其後宋⑥。今秦無道,伐滅六國⑦,無立錐之地⑧。陛下誠復立六國後,此皆爭戴陛下德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南面稱伯,楚必斂衽而朝⑨。"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⑩。"

【注釋】

①滎陽:縣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

②橈(náo):阻止。這裡是削弱之意。

③湯:商湯王。桀:夏桀王。

④杞:古國名。在今河南杞縣。

⑤武王:周武王。紂:商紂王。

⑥宋:古國名。都於今河南商丘。

⑦六國:戰國時的齊、楚、燕、趙、韓、魏。

⑧無立錐之地:言秦不分封六國之後裔。

⑨斂衽:攝其裳際,準備朝拜之態。

⑩佩:佩帶,這裡是授予之意。

【譯文】

漢三年,項羽迅速在滎陽圍住漢王,漢王憂慮害怕,和酈食其一起謀劃怎樣削弱楚的力量。酈食其說:"從前湯討伐桀,封他的後人於杞;武王誅紂後,封他的後代於宋。現在秦失去德義,滅掉六國,六國之後沒有立足的地方。陛下如果再立六國的後代,他們都非常感恩陛下的德義,願意做您的奴僕。德義已經足夠,面向南就可以稱霸,楚一定會恭恭敬敬地來朝見。"漢王說:"好。抓緊刻制大印,先生親自去授予他們。"

【原文】

酈生未行,良從外來謁漢王。漢王方食,曰:"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計告良,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良曰:"臣請借前箸以籌之①。昔湯武伐桀紂封其後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②,表商容閭③,式箕子門④,封比干墓⑤,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發巨橋之粟⑥,散鹿台之財⑦,以賜貧窮,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⑧,倒載干戈,示不復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馬華山之陽⑨,示無所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⑩,天下不復輸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離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國後,唯無復立者,游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誰與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強,六國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誠用此謀,陛下事去矣。"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乃公事!"令趣銷印。

【注釋】

①前箸:面前的筷子。籌:籌劃。

②殷:商都。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

③表商容閭:在商容的里門立表以表彰之。商容:商末賢人,因諫紂不聽而退隱。閭:里門。

④式箕子門:在箕子門前伏式以示尊敬。式:古人乘車過長者或尊者之門時,伏於車前橫木,以示尊敬,稱為"式"。箕子:商紂王之叔,官為太師,因諫紂王而被囚禁,後武王滅商而獲釋。

⑤封比干墓:為比干修墓。比干:商紂王之叔,官為少師,因屢諫紂王而被挖心而死。

⑥巨橋:指巨橋倉。商在巨橋(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北衡漳水上)附近修建的糧倉。

⑦鹿台:商紂王儲存金錢之處,故址在今河南淇縣。

⑧偃革為軒:謂改兵車為軒車(普通的乘用車),意謂偃武修文。革:指兵車。

⑨休馬:言讓戰馬休息。華山:在今陝西華陰縣南。陽:山的南面。

⑩息牛:言讓運輸軍事物資的牛休息。桃林:也稱桃林塞,地區名,大約在今河南靈寶與陝西臨潼之間。

望咫尺之地:言希望分封到一片土地。

無復立:言再無土地可分封。

楚唯毋強:只有楚無敵於天下之意。毋強:無有強過之。

輟(chuò)食:中止吃飯。吐哺:吐出口中的食物。

豎儒:猶言儒生小子,今則曰"臭老九"。

乃公:你老子。

【譯文】

酈食其還沒有去,張良從外面來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有門客為我策劃怎樣削弱楚的力量。"把酈食其的計謀都對張良說了,問:"你看如何?"張良說:"是誰為陛下出的計謀?陛下的大事要結束了。"漢王說:"為什麼?"張良說:"臣想用這裡的筷子來比畫。原來湯、武討伐桀、紂而分封他們的後代,是想要消滅他們。現在陛下能消滅項籍嗎?這是不行的第一個原因。武王進入殷,表彰商容、箕子在他們的居處,修繕比乾的墓,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二個原因。打開巨橋的糧倉,把鹿台的財物散發,賞賜給貧困者,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三個原因。把殷滅掉後,把兵車製成軒車,倒放著干戈,表示再也不用,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四個原因。讓馬休息在華山之陽,表示不再用它們,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五個原因。讓牛休息在桃林的原野上,普天之下不再徵稅,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六個原因。況且現在天下的游士都辭別親戚,拋棄自家的墳墓,離開自己的好友來投奔陛下,只是天天盼望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現在卻要封六國後代,天下沒有可以封的地方,游士們回到原來的地方侍奉自己的主人,投奔親戚,尋找舊友,誰和陛下打天下呢?這是不行的第七個原因。並且現在只有楚國強大,如果六國又去投降它,陛下怎麼能夠統治它們呢?這是不行的第八個原因。如果真用了這個計謀,陛下的事業就算結束了。"漢王不再吃飯,把口中的食物吐出,罵道:"混賬儒生,幾乎壞了大事!"下命令趕快銷毀那些封印。

【原文】

後韓信破齊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信傳》①。

【注釋】

①《信傳》:即《韓信傳》。

【譯文】

此後韓信滅掉齊後想自立為齊王,漢王很生氣。張良勸說漢王,漢王就讓張良授予齊王韓信印信。此事在《韓信傳》中有記載。

【原文】

五年冬,漢王追楚至陽夏南①,戰不利,壁固陵②,諸侯期不至③,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語在《高紀》④。

【注釋】

①陽夏(jiǎ):縣名。在今河南太康縣。

②壁:安營紮寨。固陵:邑名。在今河南太康縣南。

③期:言約會的日期。

④《高紀》:即《高帝紀》。

【譯文】

漢五年冬天,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南部,戰事不利,堅守固陵營壘,諸侯到約定時期沒有來。張良向漢王獻計,漢王就採用他的計策,諸侯就都率軍前來。此事在《高帝紀》中有記載。

【原文】

漢六年,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①。"乃封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注釋】

①"良曰"等句:此是張良表示謙讓,不像韓信輩恃功爭封,實為明哲保身。

【譯文】

漢六年,封有功之臣。張良沒有過戰功,高帝說:"子房的功勞是運籌帷幄,決定千里之外的勝利。自己在齊挑選三萬戶。"張良說:"開始臣是在下邳起家,和皇上在留相會,這是上天把臣託付給陛下。陛下採納臣的計策,幸而有時還能有成效,臣希望把留封給我就夠了,不敢接受三萬戶。"就封張良做了留侯,是和蕭何等一起受的封。

【原文】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而不決,未得行封。上居洛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數人偶語①。上曰:"此何語?"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②,何故而反?"良曰:"陛下起布衣③,與此屬取天下,今陛下已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計功,天下不足以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④,又恐見疑過失及誅,故相聚而謀反耳。"上乃憂曰:"為將奈何?"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有故怨⑤,數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功多,不忍。"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先封,則人人自堅矣⑥。"於是上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⑦,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且侯,我屬無患矣。"

【注釋】

①復道:樓閣間上下兩層通道。這裡是指復道上層。偶語:相對私語。

②屬:適值,方才。

③起布衣:由平民起事。

④此屬:此輩。

⑤雍齒:沛縣人,曾有過叛劉降魏的行為。怨:王念孫以為是衍文。

⑥自堅:言內心安定。

⑦什方:縣名。在今四川什邡縣。

【譯文】

皇上封了二十多位大功臣,其餘的將領天天在爭功不能決定,沒有得到分封。皇上住在洛陽南宮,從天橋上常常看見將領們幾個人在一起私語。皇上說:"他們在說什麼?"張良說:"陛下還不知道吧?這是想謀反。"皇上說:"天下剛剛穩定下來,為何要謀反?"張良說:"陛下本來是平民,和這些人一起打天下,現在陛下做了皇上,所封的都是蕭、曹等故交好友,所殺的都是平時和您有仇恨的人。現在軍吏都在計算自己的功勞,天下不夠把所有人都封遍,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夠全部封賞,又怕被懷疑有過失而被殺害,所以聚集起來要謀反。"於是皇上擔心地說:"那應該怎麼做呢?"張良說:"皇上平時忌恨的人,大臣們都知道的,誰最厲害?"皇上說:"原來雍齒和我有仇,多次侮辱讓我陷入困境,我想殺他,因為他功勞多,又不忍心。"張良說:"現在馬上先封雍齒,並且讓群臣知道,群臣見到雍齒都先受封賞,每個人都會放心的。"於是皇上擺了酒席,封雍齒為什邡侯,並馬上催促丞相、御史計功封賞。群臣喝完酒以後,都高興地說:"雍齒都被封侯,我們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原文】

劉敬說上都關中①,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②,多勸上都洛陽:"洛陽東有成皋③,西有崤黽④,背河鄉洛⑤,其固亦足恃。"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夫關中左崤函⑥,右隴蜀⑦,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⑧,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⑨,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⑩。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說是也。"於是上即日駕,西都關中。

【注釋】

①劉敬:劉邦的謀臣。

②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

③成皋:邑名。今河南滎陽縣西北的記水鎮。

④崤:崤山。在今河南洛寧縣西北。黽:黽池水。在河南省境內,源於熊耳山,經宜陽縣,向東南流入洛水。

⑤河:黃河。洛:洛水,今河南省洛河。

⑥左:指東面;下文"右",指西面。崤:崤山。函:函谷關。

⑦隴:隴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北。蜀:指岷山,在今四川和甘肅兩省交界處。隴山與岷山相連。

⑧胡苑之利:指關中北部與匈奴等族毗鄰的牧場的畜牧業。陳直以為"胡苑"是指上林苑及其中的湖沼,"胡"即湖。

⑨河:黃河。渭:渭水。漕輓:以船水路運輸。

⑩委輸:輸送供應。

金城:言城池堅固(猶如金鑄之城)。

天府:言府庫充實(猶如天賜之府)。

【譯文】

劉敬勸說皇上在關中建都,皇上拿不定主意。而左右大臣都是山東人,多數勸皇上在洛陽建都,說:"洛陽東面是成皋,西面是崤、黽,背朝黃河面對洛水,它的堅固足可以作為依靠。"張良說:"洛陽雖有這樣險固的地形,但面積很小,才幾百里,土地不肥沃,四面容易受敵,這裡不適合用武。關中左邊有崤函,右邊為隴、蜀,有千里肥沃的土地,南面有豐饒的巴、蜀,北面有胡地可以作為畜牧之地,三面險阻足以堅固,就開東面來控制諸侯。諸侯安定,黃河、渭水可以漕運天下的物資,向西來供養京師;諸侯如果發難,順流向下,就可以轉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想法很對。"於是皇上當天就起駕,向西在關中建都。

【原文】

良從入關,性多疾①,即道引不食谷②,閉門不出歲余。

【注釋】

①性:這裡指體質。

②道引:古時的一種氣功健身運動。不食谷:也稱辟穀,即所謂不吃煙火食。道引與辟穀乃古時道家提倡的養身之術。

【譯文】

張良也跟著到了關中,身體經常有病,不食五穀來鍊氣養生,閉門一年多沒有外出。

【原文】

上欲廢太子①,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②。大臣多爭,未能得堅決也③。呂后恐,不知所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良④,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日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良曰:"始上數在急困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人何益!"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⑤。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侮士,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毋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⑥,因使辨士固請,宜來⑦。來,以為客,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注釋】

①太子:指呂后所生的劉盈。

②戚夫人:劉邦的寵妃。趙王如意,戚夫人所生,劉邦之第三子。

③堅決:最後決定之意。

④呂澤:據《外戚恩澤侯表》,當做呂釋之。此誤,下文亦誤。劫:強制。

⑤致:招致。四人:據《史記》所載四人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

⑥安車:古時一種較為安穩舒適的小車。

⑦宜來:會來之意。

【譯文】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多大臣爭論,皇上沒有下定決心。呂后很害怕,不知道怎麼辦。有人對呂后說:"留侯很善於謀劃,他也被皇上信任。"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張良,說:"您這麼多年做皇上的謀臣,現在每天皇上都想著換太子,您怎麼能夠不感到憂愁呢?"張良說:"以前皇上多次在危難之時,能有幸採納臣的計策;天下現在已經安定,就因為偏愛而更換太子,骨肉之間的事情,就算有我們一百人又有何用?"呂澤強烈地要求說:"給我出個計策。"張良說:"這很難用口舌來爭辯。想一想皇上不能招致朝中的四個人。這四個人現在已經老了,都因為皇上對士人的怠慢,所以逃到山中,不願做漢臣。但皇上對這四個人很看重。現在您只要能夠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遜,用安車迎接,再讓能言善辯者去請,應該能來。他們來了以後就作為太子的貴賓,經常帶著上朝,讓皇上看見,會有助於太子的。"於是呂后就叫呂澤遣人帶著太子的書信,謙辭厚禮,恭迎這四人。四人來了,在建成侯那裡住。

【原文】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疾,欲使太子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即位不益①,無功則從此受禍。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乃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皆不肯為用,其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②』,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常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上』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③:『黥布,天下猛將,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④,乃令太子將,此屬莫肯為用,且布聞之,鼓行而西耳⑤。上雖疾,強載輜車⑥,卧而護之,諸將不敢不儘力,上雖苦,強為妻子計』。"於是呂澤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之,豎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於是上自將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良疾,強起至曲郵⑦,見上曰:"臣宜從,疾甚。楚人剽疾⑧,願上慎毋與楚爭鋒。"因說上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謂"子房雖疾,強卧傅太子"。是時叔孫通已為太傅⑨,良行少傅事⑩。

【注釋】

①有功即位不益:言有功對於太子之位無所增益。

②母愛者子抱:當時的成語。言其母受寵,其子則為父所抱(喜愛)。

③承間:利用時機。

④故等夷:舊日平輩。

⑤鼓行:謂進軍。古時用兵,擊鼓而進,鳴金收兵。

⑥強:打起精神之意。輜車:古時一種有帷蓋的可供坐卧休息的車子。

⑦曲郵:地名。在今陝西臨潼縣南。

⑧剽疾:勇猛迅捷。

⑨叔孫通:薛縣人,本書有其傳。太傅:太子太傅,輔導太子之官。

⑩少傅:太子少傅,也是輔導太子之官,位次於太傅。

【譯文】

漢十一年,黥布造反,皇上生病了,想派太子去平叛。四人商量說:"我們為了保住太子而來。太子帶領軍隊,這事太危險了。"就勸建成侯說:"太子帶領軍隊,地位不會因為有功而提高,而沒有功就會有災難。並且和太子一起去平叛的將帥們,都是當年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將,現在讓太子率領他們,就相當於讓羊率領狼,都不肯被指揮,一定不會有戰功。臣聽說『母親受寵,所生的孩子也會受到撫愛』,現在戚夫人天天侍奉皇上,趙王經常在面前,皇上說『一定不能讓不肖的兒子在愛子的上面』,就說明他一定會代替太子的地位的。您為什麼不抓緊讓呂后找機會對皇上訴苦,說:『黥布,是天下的一員猛將,善於用兵,現在各將領都是以前和陛下同輩的人,現在讓太子帶領,這些人不想被指揮,並且黥布聽到這些後,一定會擊鼓西進。皇上雖然生病,只要能夠乘坐輜車,躺著監視他們,各將領一定會儘力。皇上雖然勞累辛苦,就算為妻兒盤算一下。』"於是呂澤夜裡就去見呂后。呂后找機會向皇上訴苦,就按照四人的意思。皇上說:"我想過了,本來不能派遣那個小子,老子親自去吧。"於是皇上親率大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霸上。張良生病,勉強動身到曲郵,見到皇上說:"臣本應該跟著去,不過生病厲害。楚人很勇猛,希望皇上謹慎,不要和楚爭雄。"接著勸皇上讓太子做將軍監督關中的兵。皇上說"雖然子房生病,勉強躺著教育太子"。當時叔孫通已做了太傅,張良實際負責少傅的工作。

【原文】

漢十二年,上從破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①,以死爭太子。上陽許之,猶欲易之。及晏,置酒,太子侍。四人者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問曰:"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其姓名。上乃驚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辱,故恐而亡匿。今聞太子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願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②。"

【注釋】

①引古:《史記》作"引古今",是也。

②調護:調理,護持。調,有調和矛盾、糾正過失之義。

【譯文】

漢十二年,皇上擊敗黥布回來,病得更加嚴重,想要換太子。張良上書勸諫不聽,張良便借病不再上朝。叔孫太傅稱引古事,寧願死也為太子爭位。皇上假裝應允他,仍想換太子。等到宴會時,擺酒,太子服侍。四人隨從太子,都八十多歲的年紀,雪白的頭髮眉毛,不凡的衣冠。皇上驚奇,問道:"這些是什麼人?"四人上前回答,每個人把自己的姓名說出。皇上很驚訝地說:"我邀請你們,你們逃避離開我,現在你們為何和我兒子交遊呢?"四人說:"陛下愛罵人輕視士人,我們為道義不受辱,因為害怕而逃避。現在聽說太子仁孝,尊敬愛護士人,天下人都伸著脖子願為太子效命,因此我們前來。"皇上說:"有幸煩勞各位來調教護衛太子。"

【原文】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視曰:"我欲易之,彼四人為之輔,羽翼已成①,難動矣。呂氏真乃主矣②。"戚夫人泣涕,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③。"歌曰:"鴻鵠高飛④,一舉千里,羽翼以就,橫絕四海⑤。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⑥,尚安所施!"歌數闋⑦,戚夫人歔欷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注釋】

①羽翼:比喻左右輔佐。

②乃主:你的主。乃:你。

③若:你。

④鴻鵠(hú):天鵝。

⑤橫絕:橫超。

⑥矰繳(zēnɡzhuó):泛指射擊工具。矰:一種射鳥之箭。繳:繫於箭尾的絲繩。

⑦闋(què):樂曲終了,稱"闋"。唱了幾遍,稱"歌數闋"。

【譯文】

四人祝壽結束,快步離開。皇上盯著他們,叫來戚夫人指著對她說:"我想換太子,這四人輔佐他,翅膀已經硬了,難動搖了。呂氏真要成為你的主子。"戚夫人哭泣,皇上說:"跳楚舞給我看,我唱楚歌給你聽。"唱道:"鴻鵠高飛,一衝千里。羽翼已成,橫渡四海。橫渡四海,又能怎樣!便有弓箭,又有何用!"唱了幾首,戚夫人嗚咽哭泣。皇上起來走了,酒宴結束。最終沒有更換太子,這是張良找來這四人的功勞。

【原文】

良從上擊代①,出奇計下馬邑②,及立蕭相國③,所與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④。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⑤。"乃學道⑥,欲輕舉⑦。高帝崩,呂后德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⑧,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強聽食。後六歲薨⑨,謚曰文成侯。

【注釋】

①擊代:指漢高帝十年秋討伐自稱代王而叛漢的陳豨。

②馬邑:縣名。今山西朔縣。出奇計:可能是出了以金收買陳豨部將之計。

③立蕭相國:以蕭何為相國,是張良的主張。

④著:記述。

⑤赤松子:相傳為古代仙人之號。

⑥道:謂仙道,即辟穀、導引之術。

⑦輕舉:升化之意。

⑧白駒之過隙:古代成語,形容時光流逝之速。

⑨後六歲:《史記》作"後八年』。漢高帝死於十二年(前195)。張良死於高後二年(前186),當作"後九年"。據《功臣侯表》,張良以高帝六年(前201)正月受封,十六年薨,其死當在高後二年。

【譯文】

張良跟隨皇上攻打代,出奇計攻下馬邑,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和皇上很自然地談論天下很多事,不是講天下為什麼興亡的,因此沒有記錄。張良說:"家族裡世世代代做韓相,等到韓亡,不吝惜萬金財產,替韓向強秦報仇,震驚天下。現在憑三寸舌頭做皇上的軍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是平民最大的榮譽,對我已經足夠了。想放棄人間的事情,跟赤松子出遊。"於是學習道家的學說,想修鍊成仙。高帝去世,呂后認為張良是有德之人,便強迫他進食,說:"人生一世,像白駒過隙,為何使自己這樣受苦!"張良沒有辦法,勉強進食。六年以後死。謚號文成侯。

【原文】

良始聽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從高帝過濟北,果得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①。及良死,並葬黃石②。每上冢伏臘祠黃石③。

【注釋】

①寶祠:珍重地供祭。

②並葬黃石:謂將黃石並葬於張良冢。

③伏臘:兩種祭祀之名,夏季伏天之祭曰"伏",冬季臘月之祭曰"臘"。

【譯文】

開始張良在下邳橋上見到的給他書的老人,十三年後他跟隨高帝途經濟北,果然在谷城山下找到了黃石,拿回去鄭重祭拜。到張良死後,和黃石一起葬了。每次上墳和伏臘時都拜祭黃石。

【原文】

子不疑嗣侯。孝文三年坐不敬①,國除。

【注釋】

①孝文三年坐不敬:《功臣侯表》作"孝文五年坐與門大夫謀殺故楚內史,贖為城旦"。《史》表略同。

【譯文】

兒子張不疑繼承侯位。孝文三年因為大不敬獲罪,被除國。

【評析】

本卷記述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及其之後的事迹。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張良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美譽。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得到善終的人。


推薦閱讀: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為何不在「十八元功」之列?
楊建平丨張良,關鍵時刻屢建奇功的蓋世英才
歷史解密:韓信將死,張良不救韓信的五點理由
謀聖張良
帝王之師張良貌如女子,年輕時血氣方剛曾刺殺秦始皇

TAG:張良 | 譯文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