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會」小行星的九個探測器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就有一個小行星密集分布的區域,被稱為小行星帶。自從1801年1月1日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現已被升級為矮行星),人類已經在那裡觀測到十幾萬顆小行星。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非常值得人們關注,它們不僅折射太陽系的過往,也關係到人類的未來。迄今已有多個探測器對小行星進行了探測,最近的一個是2016年9月啟程的。

1.「伽利略」號

1989年升空的「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在飛往木星的途中,於1991年10月經過951號「蓋斯普拉」小行星,從而獲得第一張高解析度的小行星照片。這是人類探測器探測的第一顆小行星。1993年8月,「伽利略」號又飛經了243號「艾達」小行星,並發現了它的衛星。「艾達」與「蓋斯普拉」一樣屬於S型小行星,除岩石外還含有金屬。小行星的表面組成大不一樣,按其表面反射光譜的特性可分為幾類,如C型、S型、M型等,其中C型最多,佔到3/4,S型其次。

2.「NEAR-舒梅克」號

第一個專門登陸小行星的探測器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1996年發射的「近地小行星約會」號(簡稱NEAR),後以「舒梅克」命名,以向行星科學的奠基人尤金·舒梅克致敬。它先與253號小行星擦肩而過,讓科學家得以近距離觀察這顆富含碳的C型小行星。在2000年情人節那天,它的「約會」終於成功,被433號「愛神」小行星所俘獲。環繞觀測一年之後,與「愛神」親密接觸完成了使命。「愛神」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是太陽系中的「不守紀律者」,軌道有時會與地球軌道相交,因此受到科學家的嚴密監視,以期避免恐龍曾遭受的「滅頂之災」。

3.「深空」1號

1998年發射的「深空」1號探測器,使命只持續了3年,不過它還是在1999年拜訪了9969號「布拉耶」小行星。作為世界上首個完全利用離子推進器工作的探測器,「深空」1號更像是一個驗證星際探測新技術的飛行實驗室。它的離子發動機雖然已經關閉,但射電接收機仍在等候指令。

4.「星塵」號

1999年發射的「星塵」號飛船,主要目的是對彗星塵埃採樣並帶回地球。它在2002年以近距離飛過5535號「安妮·弗蘭克」小行星。這顆小行星是以二戰中被屠殺的猶太人女孩的名字命名的。在各類天體中,小行星是唯一一類可由發現者命名並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除了永久編號,後面的名字有的是人名、地名、團體名,還有的是事件名,甚至是動物名。

5.「隼鳥」號

人類迄今唯一一次登陸小行星並取樣返回的任務是由日本空間局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完成的。它2003年發射升空,2005年9月著陸到25143號「絲川」小行星上,成功取到樣本後於2010年6月返回地球,7年時間穿越了約60億千米的路程。科學家在樣本中發現了「隕石鐵」,這是一種礦物,在地球上很稀有,但在小行星中卻很平常。

6.「羅塞塔」號

2004年發射的「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不僅追逐彗星,還先後於2008年探測了2867號「斯坦斯」小行星,2010年探測了21號「魯特西亞」小行星。後者就是我們所稱的司琴星,是清代天文學家李善蘭定名的。這是一顆大型的主帶小行星,直徑約100千米(長軸為130千米)。

7.「黎明」號

發射於2007年的「黎明」號是第一個前往小行星帶的探測器,它於2011年抵達4號灶神星,2015年抵達1號穀神星。之所以選擇灶神星和穀神星進行探測,不僅是因其個頭較大,而且還因為它們與小行星帶里的其他天體存在顯著差別。它們一個是與地球類似的岩狀天體,一個是典型的冰態天體,都形成於大約45億年前,記錄了太陽系「黎明時期」的秘密。

8.「嫦娥」2號

2010年發射的我國「嫦娥」2號衛星,在完成探月任務後,還開展了深空探測等實驗,於2012年12月飛越4179號「圖塔蒂斯」小行星,最近距離僅3.2千米。圖塔蒂斯也為近地小行星,2004年與地球距離約有150萬千米,被列入「潛在危險小行星名單」。

9.「奧西里斯-雷克斯」號

這艘探測器全名為「起源、光譜解譯、資源識別、安全性與表土風化層探測器」(英文縮寫為OSIRIS-REx),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個小行星取樣返回器。它將於2018年抵達101955號「貝努」小行星,觀測一段時間後,用其機械臂在小行星表面提取60克左右物質,預計2023年返回地球。「貝努」小行星是一個直徑大約500米且富含碳的近地小天體,每隔6年接近一次地球。2135年,它與地球的距離最近時將不足30萬千米,故被科學家選為探測目標。

安利


推薦閱讀:

死裡逃生的行星(圖)
太陽系的矮行星:穀神星
木星有多大?
誰才是宇宙中最巨大的存在?
DAY3--你來自哪個星球?

TAG:小行星 | 約會 | 行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