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治療最佳經驗方

腹瀉治療最佳經驗方腹瀉(diarrhea)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可因多種疾病而引起。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排出糞便的量約200~400g。也有少數人每天雖排便2~3次,但糞便性狀正常,則不能稱為腹瀉。腹瀉一般是指每天大便次數增加或排便次數頻繁,糞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膿血,或者還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及其他病理性內容物。一般將腹瀉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兩類,前者是指腹瀉呈急性發病,歷時短暫,而後者一般是指腹瀉超過2個月者。

1 癥狀體征

1.胃腸道癥狀 便意頻繁,每次糞量不多並有里急後重感者,病變多在直腸或乙狀結腸;小腸病變則無里急後重感。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排便後腹痛可減輕者,往往為乙狀結腸或直腸病變。小腸病變腹瀉,疼痛多在臍周,排便後疼痛多不緩解。分泌性腹瀉往往無腹痛癥狀。

2.腹瀉次數及糞便性狀 急性腹瀉每天排便可達10次以上,糞便多稀薄,如為細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常帶血及膿液。如為糖稀或果醬樣糞便,提示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稀薄水樣便常見於食物中毒。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排出洗肉水樣血便,帶有腥臭的氣味。

3.伴隨癥狀

(1)伴發熱者可見於急性細菌性痢疾、傷寒或副傷寒、腸結核、結腸癌、小腸惡性淋巴瘤、克羅恩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期、敗血症、病毒性腸炎、甲狀腺危象等。

(2)伴明顯消瘦者可見於胃腸道惡性腫瘤及吸收不良綜合征。

(3)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見於敗血症、傷寒或副傷寒、麻疹、過敏性紫癜、糙皮病等。

(4)伴關節痛或腫脹者見於克羅恩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紅斑性狼瘡、腸結核、Whipple病等。

(5)伴腹部包塊者見於胃腸惡性腫瘤、腸結核、克羅恩病及血吸蟲肉芽腫。

(6)伴重度失水者常見分泌性腹瀉如霍亂及細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見於尿毒症等。

2 用藥治療

由於腹瀉的病因十分複雜,因此遇到腹瀉的患者應根據其腹瀉的特點及伴隨的癥狀,儘早確立腹瀉的類型,即患者是分泌性腹瀉,還是高滲性腹瀉、吸收不良性腹瀉抑或胃腸運動功能障礙性腹瀉;其次,還應判斷患者是急性腹瀉還是慢性腹瀉,對指導治療都至關重要。在治療上應遵循以下原則。

1.如判斷腹瀉屬分泌性腹瀉,應儘早尋找引起分泌性腹瀉的病因,而不能盲目使用地芬諾酯(苯乙哌啶)與洛哌丁胺等止瀉劑,否則會加重病情。

2.如判斷腹瀉是因為肝臟、膽道或胰腺功能低下所致的吸收功能障礙時,除積極治療原發病以外,可適當補充複合酶製劑,常用的有胰酶(得每通)、復方胰酶片4340(慷彼申)等,以增加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吸收,還可補充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3.如懷疑腹瀉是因為內分泌疾病所致,當腹瀉次數多且量多時,應在積極尋找病因的同時,給予靜脈高營養治療,補充人血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維生素及電解質等。

4.如經多種檢查後,已確定腹瀉是因為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所致者,應給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或5-氨基水楊酸製劑治療,病情重者可聯合應用潑尼松(強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潑尼松龍(強的松龍)等藥物進行治療。

5.如經多種檢查排除了腸道的多種器質性疾病,可考慮患者腹瀉系腸道運動功能障礙所致。患者如伴有精神心理障礙,腹痛或腹部不適在排便後消失或減輕,糞便中無膿血、寄生蟲,培養多次陰性,結腸鏡檢查亦無異常,且患者一般情況良好,無貧血及消瘦等表現時,可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羅馬Ⅱ標準)。可應用匹維溴胺(dicetel)等腸平滑肌鈣離子拮抗藥,以緩解腸道痙攣,恢復腸道功能。此外,也可選用十六角蒙脫石(思密達)以保護腸道黏膜,減少腹瀉的次數。還可選用恢復腸道菌群的藥物。對少數腹瀉次數過多者,可酌情使用鹽酸洛哌丁胺(商品名:易蒙停)等止瀉劑。

3 飲食保健

腹瀉嚴重者早期禁食給腸道適當的調整時間,緩解期可食用少油膩、少渣、高蛋白、高熱能、高維生素的半流質食物,如細軟少油的米湯、稀粥、面以及淡茶水、果汁等。早期吃些清淡米湯,中期好轉後最好吃麵條等流質食品,這些食物既易於消化吸收,並含有人體所需的大量電解質,又可補充熱量和維生素。少吃多餐。

不能吃什麼?

1、少吃甜食:因糖類易發酵和脹氣。

2、 盡量減少吃蔬菜:許多新鮮蔬菜如小白菜、韭菜、菠菜、捲心菜等均含有亞硝酸鹽或硝酸鹽,一般情況下這些蔬菜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但當人處於腹瀉、消化功能失調,或胃酸過低時,腸內硝酸鹽還原菌大量繁殖,此時食入上述蔬菜,即使蔬菜非常新鮮,也會導致中毒而引起腸原性紫紺。

3、 生冷的水果:如番石榴、梨、菠蘿、楊桃、柿餅等生冷瓜果。

4、 經油煎、油炸的食物:肉類、蛋、火腿、香腸、腌肥肉。

4 預防護理

在夏季預防急性腹瀉的最好方法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的衛生以及合理。

1、急性期禁食:急性水瀉期需暫時禁食,使腸道完全休息。必要時由靜脈輸液,以防失水過多而脫水。

2、清淡流質飲食:不需禁食者,發病初宜給清淡流質飲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湯、薄麵湯等,以咸為主。早期禁牛奶、蔗糖等易產氣的流質飲食。有些患者對牛奶不適應,服牛奶後常加重腹瀉。

3、根據病情調整飲食:排便次數減少,癥狀緩解後改為低脂流質飲食,或低脂少渣、細軟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如大米粥、藕粉、爛麵條、面片等。

4、飲食選擇:腹瀉基本停止後,可供給低脂少渣半流質飲食或軟食。少量多餐,以利於消化;如麵條、粥、饅頭、爛米飯、瘦肉泥等。仍應適當限制含粗纖維多的蔬菜水果等,以後逐漸過渡到普食。

5、補充維生素:注意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補充,如鮮桔汁、果汁、番茄汁、菜湯等。

6、飲食禁忌:禁酒,忌肥肉,堅硬及含粗纖維多的蔬菜、生冷瓜果,油脂多的點心及冷飲等。

5 病理病因

1.急性腹瀉的病因 腸道感染,包括食物中毒在內,是引起急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可分為:

(1)細菌感染:

①細菌性痢疾:起病較急,常有畏寒、發熱、腹痛、腹瀉及里急後重感,可伴噁心與嘔吐。腹瀉特徵為黏液膿血便,每天次數不等。顯微鏡下發現大便中含大量紅細胞、白細胞,大便培養可發現痢疾桿菌。

②沙門菌屬感染:多有不潔飲食史,常有腹脹、腹痛與腹瀉癥狀。大便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少有膿血,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沙門菌或傷寒桿菌等)。

③大腸埃希桿菌性腸炎:常有不潔飲食史。起病較急,可有畏冷、發熱及腹痛、腹瀉等癥狀,可伴有嘔吐。腹瀉多以水樣便為主,也可有黏液和膿血。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④小腸彎麴菌感染:癥狀一般較輕,表現為中上腹部疼痛伴有腹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要表現,抗生素治療效好。

⑤小腸、結腸耶爾森菌感染:臨床表現與彎麴菌感染大致相似,腹瀉等癥狀常較輕。

⑥腸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起病較急,可有畏寒、發熱、腹痛與腹瀉等癥狀。腹瀉以稀便為主,可伴有少量黏液膿血,大便培養可確立診斷。本病常在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或外科大手術後發生。大便培養可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

⑦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現多認為與產氣莢膜桿菌或魏氏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有關。起病較急,腹痛、腹瀉等癥狀一般較重,腹痛較劇烈且可遍及全腹,可為持續性痛或陣發性加劇。早期腹瀉可為稀便或水樣便,每天10餘次不等,繼而可帶血,重者大便可呈血水樣,常伴有畏冷、發熱、噁心與嘔吐等癥狀。本病以青少年多見。

⑧假膜性腸炎:系在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發生,也可發生於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因腸道繼發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所致,該菌的毒素對腸黏膜有損傷作用。臨床特點為大便次數多,重者每天可達20次以上,糞便可有黏液膿血,甚至呈血水樣,有時可排出呈蛋花樣的假膜,常伴有發熱、心悸、脫水、電解質紊亂、低血壓等全身中毒癥狀。大便作厭氧菌培養時可發現致病菌。甲硝唑、萬古黴素等治療有效。

⑨霍亂:系霍亂弧菌感染所致。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癥狀較輕,常為水樣瀉,每天數次不等,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痛等癥狀;重者大便次數更多,大便可呈米湯樣,患者常有發熱、脫水、低血壓等全身中毒表現。大便培養可找到致病菌。

(2)原蟲與寄生蟲感染:

①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較急,常有發熱、腹痛及腹瀉等癥狀,腹瀉每天數次至10餘次,大便伴黏液膿血,有時大便呈暗紅或果醬樣,量較多,具惡臭。新鮮大便檢查如發現阿米巴滋養體即可確診。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療有效。

②急性血吸蟲病:一般發生在初次感染大量血吸蟲尾蚴者,常有畏寒、發熱、腹脹、咳嗽、腹痛與腹瀉等癥狀,腹瀉並不嚴重,每天3~5次不等,可為稀便或帶有黏液。末梢血中嗜酸性細胞增高。如果患者是反覆多次感染,則常伴有肝脾腫大等表現。

③梨形鞭毛蟲感染:大便每天3~5次,多為稀水樣便或稀便,少有黏液。糞便中找到鞭毛蟲即可確診。甲硝唑治療效好。

④滴蟲感染:腸道滴蟲感染也可導致腹瀉,大便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為主,可帶黏液。

(3)病毒感染:多見於腸道輪狀病毒感染、腸道腺病毒感染,臨床癥狀一般較輕,可有腹痛、腹瀉等,腹瀉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

(4)真菌感染: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患者腸道可發生真菌感染,引起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及潰瘍形成而導致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輕者為稀軟便可伴黏液,每天數次不等,有時大便呈蛋清樣表現;重者大便可呈黏液膿血樣。糞便常規檢查找到或培養發現致病的真菌時可明確診斷。

(5)食物中毒:

①進食了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嗜鹽桿菌或肉毒桿菌等污染了的食物後,可出現發熱、腹痛、嘔吐、腹瀉及脫水的癥狀,稱之為食物中

6 疾病診斷

腹瀉的鑒別診斷應對病程、排便情況、伴隨癥狀及病原檢查進行診斷。

1.急性腹瀉

(1)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發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潛伏期多為1~2天,長可達7天。患者常以畏寒、發熱和不適感急驟起病,有腹痛、腹瀉,排便每天10餘次至數十次。常伴里急後重、噁心、嘔吐與脫水。糞便在病初可為水樣,以後排出膿血便或黏液血便。鏡檢可見大量紅、白細胞,糞便培養可培養出痢疾桿菌。

中毒型菌痢以兒童多見或年齡較大,體質衰弱,營養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時以高熱、抽搐等毒血症癥狀為主要表現。需以棉拭子由肛門取糞便進行鏡檢或細菌培養常可明確診斷。

急性菌痢應與阿米巴性痢疾相鑒別,鑒別要點有:

①阿米巴性痢疾多為散發,常無發熱,一般無里急後重。

②排便情況,較急性痢疾次數少,量較多,常呈果醬樣。

③腹部壓痛較輕,多在右下腹。

④糞便中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及其包囊。

(2)沙門菌屬性食物中毒:沙門菌屬性食物中毒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①常由於食物(肉類、蛋類、魚類)污染而暴發。

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體食堂中多人發病。致病菌以腸炎、鼠傷寒與豬霍亂沙門菌較常見,潛伏期一般為8~24h。

③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常伴畏寒、發熱等全身性感染的癥狀,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絞痛、脹氣、噁心、嘔吐等癥狀,偶有里急後重。

④腹瀉水樣便,深黃色或帶綠色,有惡臭,每天數次至十數次。糞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黏液,偶帶膿血。

霍亂樣暴發性急性胃腸炎型沙門菌感染,患者均有劇烈的嘔吐與腹瀉,體溫初升高,隨即下降。常出現嚴重的脫水、電解質紊亂、肌肉痙攣、少尿或無尿,如搶救不及時,可在短時內因周圍循環衰竭或急性腎衰竭而死亡。與其他細菌感染性胃腸炎的鑒別主要是由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中培養出沙門菌。

(3)病毒性胃腸炎:病毒性胃腸炎的主要表現為兒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無菌性腹瀉。臨床特點是高度傳染性和極低的病死率,有輕度的發熱、不適感、噁心、嘔吐與稀便等癥狀。

主要診斷依據有:

①夏季流行,高度傳染。

②臨床癥狀和體征較輕,病程有自限性。

③除外其他細胞所致的腹瀉。

④糞便中可分離出輪狀病毒。

(4)霍亂與副霍亂:副霍亂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點與霍亂不同,多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發或呈跳躍式。此菌的培養特點,臨床表現與病理改變均與霍亂弧菌相同。

①霍亂的臨床特點:

A.潛伏期一般為2~3天,也可短至數小時或長達6天之久。

B.發病急驟,嘔吐與腹瀉劇烈,嘔吐為噴射性,反覆不止,糞便及嘔吐物為米泔水樣,排便量大而無糞質。

C.嚴重的脫水,可致周圍循環衰竭,血壓下降出現休克,嚴重者可有高熱、少尿、無尿、腎衰竭死亡。

D.常伴肌肉痙攣,尤其是腓腸肌及腹肌為明顯。

②診斷依據:

A.流行病學特點。

B.典型的臨床表現。

C.特殊的細菌學檢查與血清學檢查。

(5)假膜性腸炎:假膜性腸炎是由腸道內頑固性梭狀芽孢桿菌(C.difficile)異常增殖,產生大量毒素引起。從患者糞便中可檢出假膜。假膜外觀多呈半透明物質,蛋清樣,肉眼較難辨認。將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則外觀較清楚。

①臨床特點:腹水樣便,重症者混有假膜。每天腹瀉數次至數十次,很少為膿血便。多有誘因,如大手術後、大面積燒傷、嚴重感染、應用廣譜抗生素等。

②診斷依據:

A.有誘發因素。

B

7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糞便檢查 糞便性狀呈糊狀、稀便或水樣,量多或具惡臭,糞便中不含黏液、膿血或僅含脂肪時,常提示為小腸性腹瀉或肝、膽、胰腺功能低下性腹瀉;如糞便量少,含黏液、膿血時則多提示為結腸性腹瀉;糞便中發現原蟲、寄生蟲或蟲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時,可提示為原蟲、寄生蟲性腹瀉;糞便培養可分離出多種致病菌,對診斷有重要價值,但應強調糞便取材要新鮮,送檢應及時,否則會影響診斷。此外,如一次培養陰性時,不能輕易否定感染性腹瀉,還應多次送糞便培養,有時會獲得陽性結果。

2.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 如懷疑腹瀉是胰腺疾病所致時,應進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如試餐試驗(Lundh試驗)、苯甲醯-酪氨酸-對氨基苯甲酸試驗(PABA試驗)及促胰泌素試驗等。

3.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纖維和糜蛋白酶含量測定:顯微鏡高倍視野下,脂肪球高達100個以上時(蘇丹Ⅲ染色法),可考慮脂肪吸收不良;糞便中含氮量增加時,考慮系糖類吸收不良;糞便中肌纖維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時,都提示小腸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試驗:小腸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減少。

(3)放射性核素標記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小腸吸收功能障礙者,尿內放射性核素含量顯著低於正常。

4.呼氣試驗 多為14C-三醯甘油呼氣試驗。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標記的三醯甘油後,由肺內呼出的14C標記的CO2減少,而糞中14C標記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來開展較多的13C呼氣試驗可觀察糖類的吸收情況,對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此外還有14C甘氨酸呼氣試驗等方法。

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鋇餐或鋇劑灌腸檢查可了解胃腸道的功能狀態、蠕動情況等,對小腸吸收不良、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淋巴瘤、結腸癌等有重要診斷價值。

2.B超、CT或MRI檢查 可觀察肝臟、膽道及胰腺等臟器有無與腹瀉有關的病變,對腸道腫瘤性病變也可提供依據。因此,B超、CT及MRI檢查對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及腫瘤性腹瀉等均有輔助診斷價值。

3.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對迴腸末端病變,如腸結核、克羅恩病,其他潰瘍性病變以及大腸病變,如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直腸息肉及癌腫、慢性血吸蟲腸病等均有重要診斷價值。

4.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 對膽道及胰腺的病變有重要診斷價值。

5.小腸鏡檢查 雖然小腸鏡檢查未能普遍開展(新型小腸鏡即將問世),但其對小腸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較重要診斷意義。小腸鏡直視下可觀察小腸黏膜的情況,活組織病理檢查可判斷微絨毛及腺體的變化等。

8 併發症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醫學上稱之為病毒性心肌炎,是腹瀉最危險的併發症之一。部分腹瀉可由病毒引起,最常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是一種稱為柯薩奇病毒的腸道病毒,它可直接進入心肌細胞造成損害,也可使機體產生某些有害物質使心肌細胞受損,導致心肌變性,還會累及心包、心內膜,若侵犯心臟起搏系統,則將危及生命。

心腦血管意外 這是造成老年人急性腹瀉致死的不容忽視的併發症。腹瀉時體內大量水分和鈉、鉀、鈣、鎂等陽離子從大便中排出,水分喪失使人體處於脫水狀態,血容量減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並阻塞血管,使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絞痛和心肌梗塞,腦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中風。鈉、鉀、鈣、鎂是體內重要的陽離子,除維持血液酸鹼平衡外,對維持神經傳導功能和心跳節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缺乏時可造成嚴重心律紊亂和猝死。

低血糖 腹瀉時食慾通常會下降引起攝入食物不足,此時就需要分解體內貯藏的肝糖原以維持血糖穩定,而老年人沒有足夠的肝糖原貯藏轉化為血糖,當血糖降低時,老人就容易出現疲乏、出汗、心悸、面色蒼白及暈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癥狀。正常血糖濃度為3.9~6.2毫摩爾/升,當血糖濃度低於3.0毫摩爾/升時,就會出現精神癥狀甚至昏迷,常引起猝死。

脫水和酸中毒 是急性腹瀉的主要致命原因,平時身體內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其餘的廢物需要經過水的運送通過腎臟由尿排出體外。脫水時尿量因機體內水分損失而減少,嚴重時甚至無尿,這就會使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使機體發生中毒癥狀,其臨床表現除呼吸改變外,還可出現疲乏無力及神經系統癥狀等。

胃病複發 腹瀉後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使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常會導致胃病的複發。

9 預後

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及病情嚴重程度。

10 發病機制

引起腹瀉的機制十分複雜,一種腹瀉性疾病常有多種因素的參與。一般按病理生理將腹瀉的發病機制分為以下4類。

1.分泌功能異常 因分泌功能異常而導致的腹瀉也稱為分泌性腹瀉或滲出性腹瀉。正常腸黏膜具有分泌與吸收的功能,並有調節水、營養物質及電解質的吸收功能,使從糞便中喪失的水分基本保持穩定,當腸道的分泌功能超過其吸收功能時,必然會導致腹瀉。大腸埃希桿菌內毒素、霍亂弧菌或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內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樣瀉是腸分泌性或滲出性腹瀉的典型代表。其機制是內毒素先與上皮細胞刷狀緣上的受體結合,繼而激活了腸黏膜細胞內的腺苷環化酶,使細胞內第二信使cAMP(環磷酸腺苷)、cGMP(環磷酸鳥苷)及鈣離子增加,繼而使細胞內水與氯向腸腔內分泌增加,每小時可達1~2L。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後系通過Ca 的增加引起分泌性腹瀉的。大量的液體不能被小腸及大腸黏膜吸收,則必然導致腹瀉,其他疾病如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胰性霍亂綜合征等所致的腹瀉也屬分泌性腹瀉。此外,腸道的感染性與非感染性炎症(如痢疾桿菌、沙門菌、結核桿菌、阿米巴原蟲、耶爾森菌及病毒、真菌感染、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病、放射性腸損傷等)都是因腸道分泌增加而引起的腹瀉。

2.滲透壓升高 因腸腔內滲透壓升高所致的腹瀉也稱為滲透性腹瀉或高滲性腹瀉。在正常人,食物的分解產物,如糖類、脂肪、蛋白質及電解質等在乳糜微粒、小腸激酶及各種胰酶的作用下,基本已被吸收或者被稀釋,故空、迴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如果空、迴腸內容物呈高滲狀態,也即腸腔內滲透壓升高時,會造成血漿與腸腔內容物之間的滲透壓不等,當兩者的滲透壓差增大時,為了維持兩者滲透壓梯度,血漿中的水分會很快透過腸黏膜而進入腸腔,直至腸腔內容物被稀釋到等滲為止,腸腔內有大量液體即可引起腹瀉。

當胰腺病變(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囊性纖維性變等)或者肝膽道病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膽道結石、膽道炎症及膽道腫瘤等)時,由於缺乏各種消化酶或脂肪的乳化障礙,均可造成糖類、脂肪及蛋白質在空、迴腸內的消化、吸收障礙,使腸腔內容物處在高滲狀態下,則必然會導致腹瀉。少數情況下,重度萎縮性胃炎或浸潤性胃癌因胃液及胃酸分泌減少,食物在胃內的消化作用減弱,食物將直接進入小腸而導致腸內滲透壓升高,也可引起腹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導致的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國並非少見,其中有60%左右的酶缺乏患者,在進食牛奶或乳製品後可發生腹瀉、腹痛等癥狀。此類患者對乳糖不能耐受,腸道內未消化的乳糖經腸細菌酵解,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所分解的乳酸及其他短鏈有機酸引起腸內滲透壓升高,因此,所引起的腹瀉亦屬高滲性腹瀉。此外,服用某些藥物,例如硫酸鎂、氧化鎂,甘露醇、山梨醇及乳果糖等所致的腹瀉也屬於高滲性腹瀉。

3.吸收功能障礙 因營養物質吸收障礙所致的腹瀉也稱為吸收不良性腹瀉,各種引起腸黏膜損害或吸收面積減少的疾病均可導致腹瀉;腸道感染性與非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腸黏膜的損害,即小腸黏膜表面的微絨毛遭到破壞後可,造成吸收面積的減少而出現腹瀉;腸管大部分切除後吸收面積明顯減少可導致腹瀉;小兒乳糜瀉、熱帶及非熱帶性脂肪瀉(麥膠性腸病)等都是因小腸微絨毛減少、萎縮,導致吸收面積減少而出現腹瀉;此外,腸系膜血管或淋巴管病變(如發生梗阻,迴流障礙等)亦可引起吸收不良性腹瀉;患門靜脈高壓症(導致門脈高壓性胃黏膜病變)、右心功能不全或縮窄性心包炎者,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均可引起胃腸道黏膜淤血,造成腸黏膜的吸收障礙而導致腹瀉;此外,正常情況下,結合膽鹽在迴腸末端重吸收而到達肝臟(腸肝循環),如迴腸末端有嚴重病變,如腸結核、克羅恩病、腫瘤或者迴腸末端廣泛切除術後,結合膽鹽回吸收減少,而進入結腸的結合膽鹽明顯增多,可經結腸細菌分解為雙羥膽酸,刺激結腸黏膜分泌增加,且水、鹽吸收減少而導致腹瀉。

4.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 由於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所致的腹瀉也稱為運動功能異常性腹瀉、功能性腹瀉或稱為蠕動功能亢進性腹瀉。當胃腸道蠕動增快時,食糜及水分在胃腸道停留時間縮短,造成吸收不完全而引起腹瀉;腸道炎症、感染性病變可刺激腸壁,使腸管蠕動增快而加重腹瀉。某些患者在有焦慮、情緒緊張的同時伴有


推薦閱讀:

皮膚痣灶的自我診斷與治療選擇
NEJM評論:急性TIA和小卒中患者雙抗治療減少卒中複發
女性睾酮偏高的原因與治療
艾灸治療失眠的最佳方法
濕疹全了解:四種對症治療方法與14個用藥方案

TAG:經驗 | 腹瀉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