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山行:高價茶背後的傳承與岩韻
立夏後的武夷山桐木村,茶農們正在採摘製作金駿眉的芽頭。圖/黃秋霞
桐木村裡的茶地,茶樹上的芽已逐步成熟。圖/黃秋霞
鳳凰湖南(采寫 黃秋霞)立夏後的武夷山,被茶香籠罩。這是個做茶的黃金時段,山裡面的人,爭分奪秒地採制茶葉;山外面的人,有帶資金也有帶好奇,湧進這個被全世界愛茶人士注視的山。
武夷茶業,起先由山中僧侶仙道等人創造出來,作為藥用,或者備為居家飲料待客之用,並不是為了賺錢盈利。後因品質優異,聲譽日盛,被征為貢品。於是,武夷山人開始規模化開闢,他們在山上披荊斬棘,搬山移石,辟草萊以植,生產面積逐漸擴展,製法也隨之改善,精益求精。
其中,發揚光大者,當屬漳泉兩屬之茶商。他們不遠千里而來,不惜耗費巨資,在武夷自置岩山,設廠自栽自製。每逢春初茗芽將茁之際,他們親自監督採制。至今當地老茶人還津津樂道:鼎盛之時,春來茶船北上,所經州府,縣官每爭相招呼,甚至有鳴炮郊迎者。
如今,武夷山的金駿眉、岩茶也是聞名世界。而相比其它茶系,武夷山的岩茶製作工藝繁瑣複雜,各個環節標準明晰。2017年立夏之際,記者隨著一群懂茶之人,以茶客身份,探訪武夷山的茶之源。
5月6日晚上十一點半鐘,武夷山桐木村的傅家。傅重容和兒子傅華軍、孫子傅連鋮三代一起製作金駿眉。圖/黃秋霞
4斤半以上的芽頭,製作出1斤金駿眉。圖/楊黎明
撿茶工正在分篩銀駿眉。圖/黃秋霞
1
77歲的傅重容抽著煙,坐在自己家中角落。一群從長沙過來的茶客,正品嘗著他昨晚熬夜製作的金駿眉。客人邀約他一起喝,他搖搖手,連連說:這個茶太奢侈,有錢人才喝得起。
傅重容是武夷山桐木村土生土長的村民,自祖輩起,就以制茶為生。到他這一代,已做茶五十多年。他見證過桐木關紅茶的興盛時期,也經歷過它衰落的煎熬期。如今,兒子、孫子相繼接棒,三代制茶人組成家庭作坊。傅家的這種模式,在桐木關很常見。
作為「正山小種發源地」,桐木村不對普通遊客開放。19世紀,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兩次探密桐木關,並竊走正山小種紅茶的製作秘密,引起風靡全世界的英式下午茶。如今,再到桐木關,需要經過重重關卡,一是聯繫桐木村的村民作擔保,在他們的帶領下或者引薦之下前往,提前兩至三小時報備車輛信息便可進入;另一種方法則是在武夷山市內的短途汽車站坐班車,一天兩班次,分別在上午6:40和13:00從市區發車,車程2.5個小時。但外國人要進入桐木關,還是被特殊對待。
立夏,這個節氣對武夷山意義甚大。在某種程度上,它是採摘茶葉的一個分界線。採摘開始之日,俗稱「開山」,開制時間多在立夏前兩三日,許多茶農認此為「法定」時期,甚至視為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有老茶農說:四十年來間僅有二年,開山時期是破例。一在宣統元年,天氣早溫,開山時期,提前於立夏前十七日,即穀雨後三日;一在民國十四年,開山提前在立夏前十九日,茶剛下山,次日立夏日。
今年的武夷山,氣溫比往年低幾度,茶葉生長明顯放慢,採茶時間也被迫延後六七天。有些地方,是在立夏兩三天後才「開山」。
5月6日,立夏的第二天。早上七點鐘,12歲的智宇在家門口的茶地里,開始採摘茶葉。桐木村的茶地,一般是沿著山間石頭生長,零散地分布各地,每塊茶地不足半畝,與雜草和諧相處。智宇家的茶地,也是分散在深山各個地方,每到採摘的季節,父母帶兩隊外請的採茶工,凌晨五點多開車進山採摘,山深茶地散,費時,回到家已是晚上七八點。
智宇四五歲時,就跟著父母學會採茶。武夷山的茶期短,當地有句俗語:一天是寶,一天是柴。意思是茶葉成熟的時候,採摘下來是寶,如果耽擱一天長老了,就不值錢了。為了在茶期分秒必爭,桐木關的茶農們,立夏前後每天都會「巡山」,看茶樹芽頭是否成熟。還在讀小學的智宇就能分辯芽的成熟度:「當芽長得胖乎乎的時候,就可以採摘了,如果芽還說瘦小的,就還要等一陣子。」
能分辨是一回事,但要論採茶芽,是門耗時又需要技術的活。智宇一個人,一天采不到半斤。有經驗的採茶工,一天不停手,最多也只能採摘4斤。一般4斤半以上的芽頭,製作一斤的金駿眉。智宇家採摘的芽頭,一部分是賣給傅重容家。
今年收購的芽頭原料,600元一斤。傅重容家當天就收購了十幾斤,製作。胖乎乎的芽頭堆積在一起,分外可愛。傅重容昨晚做茶到凌晨2點多,早上起來看發酵一晚上的茶,直嘆成本太貴。因為「貴」,這位做了一輩子的老茶人,很少喝自己製作的金駿眉。
金駿眉是2005年研發出來的新品種紅茶,一推出來,因獨特口感,受到市場熱捧,也使得正山小種系的紅茶,再度煥發生機。2008年,傅家開始製作金駿眉。傅重容那幾年的擔憂在於:家裡經濟情況不好,金駿眉全用芽頭製作,價格貴,如果製作出來市場銷售情況不佳,承受不起。
老一輩的茶人只懂做茶,不懂市場。傅家如今由下一代傅華軍當家,孫輩傅連鋮前兩年也開始學習制茶。兩人每到茶季,就回桐木村,三代一起製作茶葉。平常,他們在武夷市有賣茶葉的店面,逐步構建了自己穩定的消費群體。
武夷重要的產茶地多在山坑岩之間,名聲最盛而品質較佳者有三坑,號稱武夷產茶三大坑。對於武夷山正岩產區,現在更為普遍的叫法是「坑澗」,而落坑落澗的茶葉在市面上比較難求。圖為牛欄坑,最頂上的岩皇茶廠。圖/肖立榮
牛欄坑裡的茶樹,大多長在岩石旁邊,故製作出來的茶葉具有天生「岩韻」。圖/黃秋霞
「三坑」里的大坑口茶地。圖/黃秋霞
2
武夷山除了桐木關的金駿眉,聞名世界的還有岩茶。武夷岩茶在茶葉製造上屬烏龍茶類,介於全發酵之紅茶和不發酵之綠茶中的半發酵茶。
武夷重要的產茶地多在山坑岩之間,名聲最盛而品質較佳者有三坑,號稱武夷產茶三大坑,及慧苑坑、牛欄坑及大坑口,所產之茶稱為大岩茶。岩茶中之各類茶品與產制之法雖無不相同。但由於品種不同,品質之差異,產地之差異,採制時期之先後,以及製造上之處理關係,則又分門別類。就栽培品種有菜茶、水仙、烏龍、奇蘭、桃仁等十品種。
清代詩人袁枚也是岩茶迷一枚,他曾赤裸裸地坦白自己的喜好之情: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武夷山人翁壽龍的茶園,就在牛欄坑,所產岩茶被外界稱為「牛肉」,價位一般萬元以上。高價位的背後,除了產地如唐朝陸羽《茶經》說寫「上者生爛石」的優勢生長環境外,系統且標準化的採茶、制茶流程也是重要原因。
武夷山的採茶工,除「包頭」一人及長工三五名,常用岩廠終年工作外,其餘都是臨時招聘的短工。每年春天整批由江西上饒一帶招雇而來。這批工人有著數百年的傳統觀念,對金駿眉、岩茶製造也具有特殊技能。
岩茶採制,對人工組織極為精密。人事管理,工作支配更為認真。他們制定各種茶工管理規則,仔細周詳。每年春天製造對人力之利用,都超過每人每日的精神和體力的操勞限度。制茶開始,茶青稍盛,主持「做青」及烘焙茶工等工作日以繼夜,幾無片刻睡眠。採茶工、篩工業只能在每晚晚飯後休息兩三個小時。對於這種過度操勞,他們仍無怨言,所訂規則,均能遵守。
而岩茶的傳統手工製作法,傳承四百餘年,在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國寶級的傳統手工製作工藝,大體可以分為:採摘——倒青(萎凋)——做青(反覆幾次)——炒青——揉捻——復炒——復揉——走水焙——揚簸——揀剔——復焙——歸堆——篩分——拼配等十餘個前後相繼的環節。其中,關鍵工序是做青、焙火,它們是「岩韻」形成的核心所在。
十幾道工序之繁複、技藝之高超、勞動強度之大、費時之長、制約因素之多,是其他茶類制茶工藝所沒有的。從下面這份精密的分工表中,即可一窺岩茶高成本背後的流程。
武夷山岩茶採制時人工分工表(以製成茶一千斤為準)
職務 |
人數 |
責務 |
備註 |
岩主 |
1 |
經濟統籌,經營監督茶葉配運銷售 |
岩廠所有權者 |
監理 |
1 |
平時代理岩主與包頭接洽制茶時赴廠監理並司成茶過秤登記統計之責 |
制茶時俗稱此人為「起秤先生」 |
包頭 |
1 |
向岩主包辦經營岩廠產制工作等實際主持者 |
此人多屬技術老練經驗豐富之茶師 |
帶山 茶師 |
1 |
主持鮮葉採摘管理采工 |
|
采工 |
20 |
採摘茶青 |
|
樹夫兼運青工 |
挑送茶青燒飯送飯挑水等 |
此工隸屬帶山茶師。據說此人為採制人工中最困難招雇之一人。 |
|
做青茶師 |
1 |
主管茶青萎凋發酵 |
|
二手 |
1 |
協助做青茶師之一切 |
|
幫青 |
3 |
幫助茶青萎凋發酵之處理 |
二手幫青均隸屬於做青茶師 |
炒青茶師 |
1 |
主管茶青炒鍋及揉捻 |
由帶山茶師兼任,工作在夜間 |
炒工 |
3 |
專事茶青炒鍋 |
由采工兼任 |
揉捻工 |
12 |
專事揉捻 |
由采工兼任,內有四人為候補 |
烘焙茶師 |
1 |
主管茶葉初焙復焙及包裝貯藏 |
|
幫焙 |
1 |
協助焙茶師之工作 |
此人多系焙茶師之學徒多位童工 |
看焙 |
3 |
協助初焙(工作單純) |
此工由採茶工中之童工兼任之 |
簸茶師 |
1 |
主管篩制焙茶監督撿茶工 |
|
撿工 |
14 |
專事初焙茶之揀剔 |
全數為婦女工 |
巡茶 |
3 |
初焙茶之復揀 |
為揀剔精鍊之婦女工任之 |
岩茶製作和品飲過程中,有三個半的重要人物掌握最核心技術——一個做青師傅,一個焙火師傅,一個看茶(勻堆、拼配、審評)師傅,還有半個是泡茶師傅,所以岩茶素有「三個半師傅」之說。
二十世紀以來,由於制茶機器的使用,岩茶製作工藝也得到了一定更新。傳統手工和機械相結合,既保住了岩茶傳統的風味,又能適應大規模生產的需求。翁壽龍的岩星茶廠也是如此,機械生產出來的茶葉,適應普通消費者;而高端茶,如牛欄坑的茶葉,必須手工製作,廠長翁壽龍也會親自參與制作。
相比而言,90後的「茶二代」翁睿,作為翁壽龍的獨生女,她在研究生畢業後,進入武夷山茶學院擔任老師。與父親參與制茶整個流程相比,她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鑽研的方向,「我的口才比較好,喜歡評比茶這塊。和父親相比,在生產這塊我就要弱些,像從鐵桶里翻轉茶葉,力氣不夠。」
儘管如此,岩茶製作的各個環節,在父親的帶領下翁睿還是逐步在學習、熟練。武夷山的茶延續幾百年,日益煥發生機,除天時地利之外,當地人對自然、對傳統的敬畏之外,還有著新一代接班人的激情與創新。
本文參考書籍:
《武夷茶業之生產製造及運銷》 (複印版)林馥泉著
《岩韻》 邵長泉編著
推薦閱讀:
※朱亞文曬老婆「丑照」被全網diss後,一個細節暴露了幸福背後的真偽。
※揭秘:男人出軌背後的十大真相
※小神算背後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背後的現實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