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貓身上有哪些自然和人類的影響?
想知道貓的進化歷史么?問貓當然不行,但是問它們的基因就可以。某國際基因科學團隊近日發表了目前為止最透徹的家貓DNA研究。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從家貓DNA中分析出進化和人類對其的影響。
團隊發現進化和人為選擇使家貓獲得了一些獨有的特徵:包括感覺敏銳、愛吃肉、能夠學一些技巧討食。對家貓染色體排序的研究首次發表於2007年,最近的這次研究在上次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分析,採用的貓也是和2007年相同的貓——一隻叫Cinnamon的阿比西尼亞貓。在某些分析過程中,Cinnamon的DNA代表了所有家貓的DNA,不過在另外一些分析項目上,研究者會選擇更多寵物貓和野貓進行DNA測序。
自然選擇挑出了十多種優勢基因,這些基因讓貓有敏銳的聽覺和視覺。比如說貓有一種和人一樣的視覺基因,但是貓身上該基因有少許小小不同,科學家認為這些基因幫助貓在夜晚也看清楚。
貓擁有的脂肪消化基因似乎比其它食肉動物都多,這對於它們多肉的飲食習慣很重要。(科學家口中的「貓」也包括多食肉動物野貓)不僅如此,貓體內還有能夠在高脂肪飲食下避免患上心臟病的基因,北極熊的染色體中也有類似的對脂肪消化基因的選擇標記。
為了研究人類選擇對貓的影響,研究人員對包括Cinnamon在內的23隻寵物貓進行了分析,他們將家貓的DNA和野貓DNA進行比較。結果發現人類影響了貓的大腦對獎勵的反應模式。科學家用小鼠做了實驗,發現如果這部分基因出現缺失,小鼠就不太容易靠食物獎勵學會新技能。也許人類第一次將貓帶進穀倉帶進家中的時候,他們也會挑選一些為了食物更主動一些的貓。
家貓擁有和家馬、家豬和其它馴養動物類似的基因,可以控制胚胎期腦部發育。上述這些動物的野生近親的這些基因都不相同。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發現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提出一種「馴化綜合症」假說,他們認為大多數馴養動物在胚胎期都會表現出和野生動物不同的腦部發育模式。這些早期的腦部變化讓馴化動物出現小耳朵,比野生動物更溫順,顏色更多等特徵。[王大發財 via Popsci]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