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代替不了宗教
儒學在中國(以及世界)的復興(所謂新儒學)是一件可喜的事,它有利於恢復中國的固有文化,舊道德,以純正的思想來糾正時弊。一位對儒學頗有研究和信心的學者,有這樣的立論:「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其它思想像儒學思想這樣,能夠維持得這樣長久,延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人的基本價值系統。在做人方面,我最同情儒家了。
今天全面恢復儒學做不到,但基本道德,離開儒家其他思想不能代替。比如說,做為一個人,怎麼能不講信義呢?基督教不能代替儒家思想。事實上,我們也不可能把基督教思想完全搬過來。儒家的關鍵在做,不做沒有用。」(見劉夢溪《傳統的誤讀:余英時教授訪談錄》一文。) 儒家思想確乎是中國歷史上的主流,直到今天,我們還受著它的影響,也可說繼承它的傳統,就是那些「打倒孔家店」和「批孔伐儒」的「英雄」們也在下意識里潛伏著孔孟的思想。不過我們說儒家是中國歷史上的主流的同時,含意也說還有支流混在其中,比如佛道二家的思想,特別是在廣大民眾中間也是根深蒂固的,這是因為儒家的現世主義,不能滿足人們希求永生的願望。
從許多儒家同時又是基督徒這一點來看,二者並不相反或矛盾。差別是有的,只是層次的不同,一種是「自然宗教」(按其敬天、事天來說,可以說儒教是一種自然宗教),一種是啟示宗教。「啟示」對儒教來說,是闕如而期待的部分。清初入天主教的大儒張星耀寫過一本《天儒同異考》,書中很恰當地寫了也分為三層說法:同儒、補儒、超儒。同儒:即天主教道理和儒家的學說相同的地方,這是主要的,而且相同點很多,特別是敬天、事天以及倫理道德。超儒:是指儒家缺少的啟示部分。至於補儒,顧名思義,是以天主教之長補儒家之不足。 儒家也有不足之處嗎?對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展開討論。我們要問:儒學的思想系統是完備無缺的嗎?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但是全部的古今的儒者是否也「一以貫之」呢?看看中國哲學史,孔子之後,紹述孔子學說的出現了分歧,先有孟子和荀子的性善、性惡之爭,後有程朱和陸王的分歧,更無論現在的新儒學了。因此,無論新儒學或舊儒學,都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以之來比天主教的體系,就像一組平房面對一座巋然聳立的大廈。
再說,孔子自己的學說,後人也有所發揮和發展的,孟子的一些新的見解,已超越了孔子的範疇。如孔子多注重禮,孟子則很少提禮;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孟子則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孔子信天命,而孟子則進一步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與其後的董仲舒更有宗教意味。 就按儒學是一個系統來講,它也不是完備無缺的。如儒家過分提倡禮和孝,導致了後日的繁文縟節,流於形式,鋪張浪費,這就引起了墨家的反對。在《墨子》一書中就有「非儒」、「節用」、「節葬」諸篇。直至今日,全國在大辦喪事、婚禮上的鋪張浪費現象,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這種勞民傷財不可救藥和無理性的行動(如在鄉間打爹罵娘的兒子,父母死後則大擺酒席辦喪事),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卻正是出在文明古國(儒教的國家),真是莫大的諷刺。但追其根源,豈不是受了儒教之賜嗎?(要說基督教代替不了儒教,在這點上是對的。)
這裡,我們不妨引證我國大文豪、大思想家馬相伯先生對儒教的一些評論,(他不是五四派人!)可以啟發我們對儒學一貫推崇的反思。在他的《一日一談》中,有三篇是專討論儒教對後世產生影響的問題,其中有這樣一些話:「孔子的學說不成為一種哲學」。「他不但不能解釋宇宙問題,即對人生問題的答案,也都膚淺拘迂得不恰當。他一生最大的功勞就在『正名定分』,正名定分的流弊便率天下後世以偽相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說謊。」 「天下古今講形式的再沒有出於孔子之右的了,他講形式,竟會教『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請問:一塊肉必然要讓廚師切得四四方方才吃,這是什麼人生大道理呢?然而這正是孔子之道呵!」 「中國社會上受了孔子形式主義的毒太深了。」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但馬相伯的這些話也不是「空穴來風」的。儒教的不足之處用什麼來代替或彌補呢?我看還是如張星耀說的用宗教來補足。 如上所言,儒學是現世主義的人生哲學,不是宗教。它缺少「神道」基礎,沒有來世永生的概念。道德理論是好的,但實際上這是本於人的天理良心,是人類共同具有的,只是說法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只可說,他極力提倡是它一大功,其如「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何? 而宗教則有戒律,只要是真正的宗教徒,就必須守戒律,儒教就沒有這種戒律。它只能製造輿論,不能規範人心,特別是儒教沒有給人提出人的終極和死後的目標——神和來世永生,但這是人的理性必要追求的。這隻能在宗教(真正宗教)里去找,因此,無論如何儒學也代替不了宗教。 |
推薦閱讀:
※道教的手訣和佛教的手印有什麼區別?
※錫克教與伊斯蘭教什麼關係?
※是否真的有前世今生六道輪迴?
※人工智慧會有宗教信仰嗎?
※《超體》有沒有科學依據,大腦的潛能利用到100%,各個宗教里的神或者佛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