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宏海法師《佛說無量壽經》第五講(文字)講記

時 間:2016年4月17日

地 點:北京福慧慈緣

開示者:宏海法師

記錄人:錄音整理學佛群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蓮友,今天是《無量壽經》第五講。隨著我們從經題開始,已經漸漸的進入到一個具體的一個版塊一個版塊次第的來聞熏,給大家講一下《無量壽經》這個開篇。由於這個翻譯上的一個時代性,如果你是讀慣了康僧鎧的本子還行,如果你讀慣了其他的,比如說會集本的話,可能這上面會覺得有點繞。但是不妨礙,只要我們能夠把它這樣就是說進行一個整合,把它給貫下來就可以了。

你看我們在這裡講這個凈土的課程,那麼現實的世界,也就是我們這個國土裡邊,也是不斷的有菩薩在成就。大家最近不知道有沒有聽聞得到就是又有幾個長老大德往生了,像在我的視野內好像最近確實是,遠的像台灣,還有這個東南亞,都有大長老和老和尚舍報,也就是化緣已盡了。特別我熟悉的是咱們以前也說過現在四川的成都有一個寺院叫文殊院,文殊院原來有一個都號稱叫馬師爺的老和尚,今年也是九十一歲,剛剛舍報歸西。文殊院這個地方我也曾經去參學過,我去的那會兒我記得就是那一棟樓裡面,長老樓裡邊還曾經親自見過親近過有五、六位老和尚。原來的文殊院有三十二個這樣的老和尚,就經過這種年代的沖刷,文革的洗禮,那麼一直到現在都是差不多有九十歲左右的年齡。但是這個馬師爺現在是最後掃後一盤,跟上次我們一起師兄弟說的,說我們在娑婆世界就少了三十二位皈依的法主,當然極樂世界在這樣的賢劫菩薩中又兌現了三十二位,就是這樣子的。

今天我們就繼續從這個菩薩的功德講起。上次我們讀到說「本學明了,在意所為」,四十五頁,大家翻開經文。今天我們從「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講起,那我們也從這兒開始讀誦,一直讀到「不可稱計,一時來會」。請大家一起來發心,把這段聖言再讀一遍,一起來: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所住安諦,靡不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名稱普至,道御十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聖所立,而皆已立。如來道化,各能宣布。為諸菩薩,而作大師。以甚深禪慧,開導眾生。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明了諸國,供養諸佛。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壞裂魔網,解諸纏縛。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化終,而現滅度。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

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宣揚演說一切經典。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濟諸劇難,諸閑不閑。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好,就到這裡。我們前一講給大家講到八相成道,全是等覺菩薩在他方國土所現的成佛功德。那麼講到這裡以後,你看前面講到說「為男為女,無所不變」,可以就是說示現變現在他方國土裡面,大作夢幻佛事,而且並不會隨著他方國土的這個染凈因緣所轉,所以叫「本學明了,在意所為」。

今天我們開始從這句講起: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就是前面套著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一生成道因緣,來做一個表率的代表性的這樣一個講解。那麼所有在這裡來聽無量壽經的這些菩薩,大家要知道全部具足如此功德。所以這裡進一步再演繹菩薩功德的時候呢,大家都看到了這些菩薩們都有這樣的水準:學一法,貫綜縷練」,就是用這個五明來自利利他。「貫綜縷練」,「貫」就是綜合的意思;「縷」就是詳細的解釋;「練」就是通達圓融的意思。但是由於他這個翻譯上呢,可能組詞上我們跟其他的經典有所不同,不太習慣。但是我們從義理上大家往下貫就知道說,確實佛說的經典,它的層次是非常分明,一句、兩句,三句它都有次第性和這個脈絡。

所住安諦,靡不感化」,就是把自己的心安住在真俗二諦上。就是前面講到的「本學明了」是真諦,「無所不變」是俗諦,「本學明了」就是說始終在這個真如境界上;那麼示現無礙,就是在世俗諦中方便隨緣地度化眾生,有這樣的功夫才能叫做「所住安諦」。都聽過一句話,我們懺悔文裡面不是有「二諦圓融三昧印」,諸佛來講法的話,必然不能夠超越這個二諦的真理。世諦就是說世間一切的真理,我們說現見的這些語言、文字、現象也罷;出世間的真理就叫真諦,有時候也叫第一義諦。安住在這二諦中,才能把所有的這些度化的眾生,把他這個度化因緣給圓滿了。而且無數佛土,皆悉普現」,就是在他方國土裡邊全部能夠普遍的這樣去度化。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從來沒有驕慢自喜,以這個大悲心憐憫沉溺的眾生,去救度不知道出離的這些人,讓他學習一切佛法。這樣的功德之法都已經具足了,所以這一個段落收尾了。

下面從另一個段落開始就是講這些菩薩的善知識功德,大家來讀這段話就知道。善知識功德,我們首先說佛一代講法,釋迦牟尼佛講法的範式是什麼樣的呢?一個叫聖說法,一個叫聖默然。就是有些法講的在表達的時候是用語言來告訴大家,讓我們依著這個法義義理往進走;還有一些法不是用語言來表達,可能是用身體,肢體語言,眼神,像那個拈花微笑就是一個眼神而已,這樣的叫做聖默然。後來到我們東土的這些祖師們把這個功德演繹為什麼呢?叫做說通和宗通。「說通」就是講這個教法,明了了,有板有眼地讓大家來學習;「宗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就各種方法各種手段讓你往這兒會,這叫做宗通。具足宗說二通才能稱之為善知識。所以這些等覺菩薩們當然要具足善知識的功德,我們來看: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講說這些經典已經究竟圓滿它的義理,非常流暢的能把主要的微妙的地方能講出來,這個叫做善知識的教德,教法上的德性。

「名稱普至,道御十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這個功德叫做通德,通達佛法,有了這個正法眼藏。那麼一定會有這個通德,《楞嚴經》里講一定會有這個龍天護法來始終護持他,諸佛來咸共護念。所以這個是指的菩薩善知識的通德,通達之功德。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聖所立,而皆已立」,這是指的是這些菩薩善知識的證德。就是已經徹底完全證得諸佛菩薩的清凈果地之海。既然能夠證到這個果位以後,不舍悲願來作眾生的人天眼目也叫做悲德。所以這兩句統指菩薩善知識的證德和悲德。

如來道化,各能宣布。為諸菩薩,而作大師」,這叫做什麼呢?巧為說德。就是善知識的功德裡面的有一個功德叫做巧為說,很善巧方便,特別喜歡,讓大家都能樂意聽的,有這麼一個功德。從這個教德,通德,證德,悲德和巧為說德,這就是善知識的五德,這裡這些等覺菩薩在演繹佛法的時候全部把它到位的具足了。所以這個整個就是指的說通,聖說法,聖人來說法。

那麼後面就變了,為之一轉風格,以「甚深禪慧,開導眾生。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以甚深禪慧來開導眾生了,這就屬於宗通。就是咱們禪宗所說的心地法門,以禪宗這個無言之教,教外別傳,叫做甚深禪慧來開導眾生。所以大家看到了沒有?佛法流傳到咱們東土大唐以來到現在一直沒有走樣,漢傳佛法從來都沒有走樣,跟經典里所羅列的完全步調一致。所以希望大家要對漢傳大乘佛法一定要生起決定的信心,一點都沒有走樣。那麼這裡的宗通呢,為什麼叫做「通諸法性,達眾生相」?就是通達了這個諸法之真如實性,什麼叫做「實性」?大家讀過這個《六祖壇經》吧?《六祖壇經》里有一句話叫做:「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就叫做通達法性,就是通達了這個真如實相的境界,瞭然於懷了。但是還有一句叫做「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就是這裡指的「達眾生相」,就是各種眾生的根機、性格、習氣,他這次跟你的因緣是怎麼個會面方法,結的是順逆因緣各種種類等等,然後能很善巧的利用這個能生萬法,把他度了。所以大家要記住這一段就是統而攏之善知識的五德,用說法,說通,和默然,宗通來把它整合一下,我們就了解了。

再往下看:明了諸國,供養諸佛。化現其身,猶如電光」,這裡開始呢,就是說既然你要到這個國土裡面來作這個佛事,那麼對於等覺菩薩來講無非就是兩個目標:一個上求佛道,二一個下化眾生,所有的功德都在這個脈絡上體現。「明了諸國,供養諸佛」就是上求佛道;「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就是下化眾生。各種各樣的方法,各種各樣的身形,這裡講到的「猶如電光」,是指的這個菩薩的身業殊勝,什麼叫做身業殊勝?就是這樣的等覺菩薩他能夠證到得了一個意生身,我不知道大家聽過這個概念沒有?意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意,意生身,證到這個意生身的功德,就是他自己這個色身能夠隨其意願,自由自在地化作種種的身形。而且這裡打比方好像電光一樣,就是如此的迅速,意思就是說意識一起,意念一起就能隨願而現;另外一個電光的這個內涵就是說猶如幻化,幻化的來大作佛事,度化眾生。所以這個叫做意生身,就是隨他意,處處受生,只要那個意識一有起先動念,身即隨到,就可以變現出來,就有這麼一個功德,所以這裡叫做身業殊勝。

其次我們再來看:善學無畏之網」,就是能夠善巧的學習大乘佛法的義理。這裡講到的「無畏」是指的能夠答眾生的問難,能夠答疑,有四種無畏,比如佛菩薩,特別是佛的功德有一個無畏功德,佛的無畏功德是怎麼表現的呢?就是他身處在大眾之中的時候有人來請問或者作難,他都能夠總持不忘,說法無畏,沒有畏懼的心理;再一個就是說已經完全得到法樂了,知道眾生的根機,心性是怎樣的,成竹在胸,完全有把握了,這裡叫說法無畏;再一個就是說善於能夠問答;最後一個就是能夠斷疑生信,都屬於無畏,佛的四無所畏,這是指佛的說法功德。這裡講到「善學無畏之網」,這是指的這些菩薩的口業殊勝。

曉了幻化之法」,這個就是在觀照般若中,「曉了」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嘛,明白這個世間一切萬法的如幻如化,虛而不實,像鏡花水月,風起雲行一樣,我們常說的夢裡山河,虛幻世界,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指的菩薩善知識的意業殊勝。你看身業、口業、意業殊勝,又具足說法五德,宗通、說通,這一段話裡面就是隱藏了這些教法的內涵。

但是我們中間跟大家要溝通一下,就是我們這樣講,大家也要會聽,為什麼這麼說呢?講的是道理,那我們怎麼來去領解這個功德?因為講的是道理,如果你始終聽著這個道理的話,它會很枯燥的。你的意念要隨著我們這個講,比如聽到說什麼叫做善學無畏之網,又講到曉了幻化之法,它都是佛現前具足的功德,就是我們在領悟這個法義的時候,當下就是在我們的信心對接中,完全首肯,就說現前諸佛菩薩就具足這樣的功德,這是在我們的凡夫的身口意裡面不具備的。就是我們現在一個凡人裡邊沒有這樣的本事,那麼首先我們從心地上去接納佛菩薩具足的這個本事,這是第一個,就是跟佛的這個功德對接,你要有這個領略感。不是說法師講一下就是這麼個意思,就是這麼個道理,那就聽的比較生硬。希望大家把心提起來,就在我們講這個聽聞的時候就覺得說現前參與,以佛的功德來塑造自己的功德,什麼叫以佛的功德?就是我們聽了佛菩薩具足的這些功德,我們現前說對這個生起一個渴仰之心,然後我現前的心性不具備這樣的功德,但我深信諸佛菩薩凈土的聖眾是具備的,就要領略他們的功德,依著他們的這個來塑造我們自己的功德。否則就確實容易會生硬的滑過去,就一聽一解釋就完了。所以希望大家要聽的時候從這裡著手,聽法確實還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緣。

好再往下,前面屬於是自利的部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屬於自利的部分,下面開始就是利他了。大家來看:壞裂魔網,解諸纏縛」,這句話就屬於利他部分。什麼叫做「魔網」?有什麼魔?我們下意識都知道就是心魔,心裡這個產生了煩惱,確實是從心地上來講就是一種魔,魔力。一般我們把這個魔除了我們說的煩惱魔是從心地而起的,還有天魔,就是上一講講的魔王波旬;還有死魔,就是因為有生死轉化,所以壞我們的修行功德;還有五陰魔,就是色受想行識,大家不要忘了我們現前的色受想行識,就是都在障礙著我們的法身慧命顯現不出來,所以為什麼叫五蘊,又叫五陰呢?陰是什麼意思?夏天你曬得著太陽不行,趕緊到樹蔭下面想乘個涼,這個時候其實你就躲在樹蔭下,就等於說把我們的法身慧命障住了一樣,所以叫五陰。這裡講的「壞裂魔網」,你看最基本的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像觀自在菩薩一樣,那麼熄滅貪嗔痴,斷煩惱魔,不為天魔所動,不經生死苦海。這樣的菩薩已經出了生死苦海,所以叫做「壞裂魔網,解諸纏縛」。

這個纏縛來講呢,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佛性顯現不出來?就是因為有纏傅。所以我們跟已經成就了佛的果地而有一個差別叫什麼?我們的佛性真如叫在纏佛性,被纏縛住了,自在不起來,所以就叫做「解諸纏縛」,我們現在被纏縛了。如果說依著咱們教法裡面的我們基本上現在有多少個心念,就是這些不好的心念把我們纏縛了?在《唯識學》上列了十種纏,我們每個凡夫的心地裡面都有十種纏縛,你比如說有兩個叫做無慚、無愧,這就是纏縛,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無慚」就是說自己不知,恬不知恥,這叫無慚;「無愧」就是說人家知道了你還不在意,就不知羞。咱們說的第一個不知恥,第二個不知羞,叫無慚無愧。還有一個比如說我們念頭裡面有一些嫉妒人家,見人家比自己強了生嫉妒,這也是一個纏。還有慳貪的慳,像人家有時候化緣,出世間我們說的法財資財讓你舍一點,不肯布施,這也是一種纏。還有比如說這個悔和恨,悔恨這種心念,就是我們做過的什麼事以後,過失以後不生慚愧心,不能夠後悔,有時候我們做的功德也會後悔。做了功德特別是這個居士同修嘛,有點後悔了又礙不下面子,結果心地也就退了這個心了,就心裡非常難受,這也是一種纏。再一個包括我們的睡眠,每天大量的這個睡覺。我有時候問大家說跟什麼最有緣,一輩子跟床最有緣,活一百歲有五十年就在床上,哪個東西能佔據你這麼大的時間?所以睡眠也是一個纏。再一個就是比如說掉舉、昏沉,掉舉就是心動搖,不能夠攝伏;昏沉就是心暗鈍,不管你的心高舉或者暗鈍等等這些,這在佛法裡面叫十纏,纏縛著我們的一些心念,一些行為。所以這裡叫做「解諸纏縛」,這個「縛」,比如說欲縛,慾望的欲,就是慾望煩惱;還有有縛,就是只要有因就有果,因果不壞,一定得三界來受生;還有無明縛,就是你有三界那個無明煩惱;還有見縛,我們種種的這些凡夫的見解分別,這都屬於纏跟縛。所以這裡就是說由於善學曉了,所以壞裂魔網,解諸纏縛。

在這樣的情況下既然有這個因,就會出現微妙的果是什麼呢?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你看這是有步驟的,這裡就超越了聲聞、緣覺,聲聞就是羅漢,緣覺就是辟支佛。因為這個等覺菩薩他全部超越了羅漢,辟支佛這個修學境地,而證到三解脫門。我們現在有時候出去,因為在早課贊偈裡面也有一句「三門清凈絕非虞」,一般我們聽了以後,很多人都以為這個三門,一二三的三,把它以為是大山的山,因為明明到了廟裡面進了山門了,前面有一個大牌坊,那不就是山門嗎?然後我們一說一入山門就清凈無比了,就以為是山門。真正咱們廟裡所說的山門,為什麼山門有三個?基本上中間那個大一點,兩邊有兩個小的,基本上道場裡面都這樣的,有三個門孔,就是代表這叫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和無願解脫門,這裡講到的說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就是說住在這三解脫門裡邊了。什麼叫做空解脫門呢?什麼叫做無相解脫門?什麼叫做無願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有時候也叫做無作解脫門。

「空解脫門」,如果依著小乘來講的話,只有我空的境界,把我空掉,法還是在的,比如說五蘊皆空,他知道自己空了,但是他覺得五蘊的法是真實的,這個他空不掉。如果從大乘的角度來講畢竟的話,不但我空了,法空了,連空也要空掉,這叫究竟空解脫門,第一門得入。

那什麼叫做「無相解脫門」呢?如果從小乘來講,有我相人相,他要破掉,沒有我相人相,但是他還有一個什麼?有生死和涅槃相,他覺得沒有我了就涅槃了,就有生死相,有涅槃相。那麼從大乘無相來講的話,不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空相,也沒有生死涅槃,包括涅槃也是假的,這就叫做無相解脫門。你們想過涅槃成佛都是假的嗎?想過沒有?像我們有時候作為修行人都不敢這麼想,這麼一想覺得那多罪過呀,可是佛法就是這樣的,之所以佛法,佛的聖法能夠如此的有魅力,就是因為它能夠批評和自我批評,大家記住這是佛法不共外道法的一個特色。比如說佛法的生住異滅,我們在講到世間無常的時候佛就講過了佛法也會滅的。我們講到生老病死的時候,佛也示現說八十歲的生老病死,他永遠不把自己獨立於自己的教法之外,這是佛法的不共法。其他的教法宗派就未必了,所以大家想為什麼佛法能夠如此大的魅力?千百年來帝王將相都為之傾倒,就是因為它的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最後說到極致,這從哲學上理解上無願無作解脫門。如果從小乘的角度他就說我已經涅槃了,所作已辦了,灰身滅智了,沒有願求了,也不去求佛的智慧,也不去求相好莊嚴,也不去追求佛國凈土了,這是小乘的叫做無願解脫門。如果從大乘來講就是什麼呢?發起慈悲,普度眾生,而沒有眾生相,這就叫無願解脫門。

大家要設想,如果真正進入到這種三解脫門,特別是無願解脫門的時候,他不是說我們現在說攆著,揪著,每天都糾結地著說一定要度眾生,這度不好了怎麼辦?今天沒度好或者後天又把他落下了,組織了一個團隊,念佛群體,今天誰沒來,都不考慮這些。無願的解脫門就是說自己不用刻意,遇緣自動啟動這個度化眾生系統,這是菩薩的無願解脫門。一旦就是有緣分遇到一起的時候他不用刻意,自然而然就啟動了這個度化眾生這個度生的手段和系統。就這樣一種境界,所以確實對於凡夫來講真是不可思議的三解脫門。這裡說的這種三解脫它是超越了小乘的,大乘三解脫門,所以才稱之為「得空無相無願三昧」。

大家想想空就是無所作,所以後面講到說:「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化終,而現滅度」,你看善巧施設這麼多度化眾生的種種方便來顯示三乘,三乘一般我們說的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有時候也叫小乘、大乘或者佛乘。不管怎麼說都是方便施設的,顯示有三乘的教法,但是最終來講都是一佛乘。「於此化終,而現滅度」,最後化現顯現這個滅度相。但是這個滅度才叫做空無相無願三昧,這我們再回頭套一下,為什麼呢?因為空,所以無所作,這裡講到了亦無所作」;因為無相故無所有,所以這裡講到的亦無所有」;因為無願故不生,既然不生就不滅,所以叫不起不滅」;常住在這樣的三昧之中,才能夠稱之為證得諸佛平等究竟實相之法,所以叫得平等法」。

那麼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就是這裡講到的以這三解脫門為根本,能夠住到這個無量的百千三昧,大乘的解脫三昧中。這樣的話,諸根智慧,廣普寂定」,這是我們從下面又開始講,因為這個版本把這兩句話列在這一段的最後,其實這兩句話應該落在下一段的開頭,也有這樣來判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這裡叫做「無量總持百千三昧」呢?「三昧」是什麼意思?一說三昧,現在我們鍛煉一下大家的佛學素養,一說三昧,大家下意識的說這是什麼概念?大定、三摩地。說白了講,我們現在這種狀態都屬於顛倒的,煩惱的,虛妄的,不正確的。就是咱們作為一個凡夫的人的這個種類活著,你不管幹什麼一定是顛倒的,所以它一定是散亂的煩惱的,不在三昧中。三昧依照著我們顛倒的世界來講,把它做一個楷定就是叫做正確的真實的狀態,本來的狀態,這就叫「三昧」。所以說白就是我們常說的正定正受就叫三昧,如果說一個修行人能夠六根接觸到外在的六塵不被染的時候就屬於正定,這就屬於你在正定中,不被六塵所轉;那麼如果說我們修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的時候,這就叫做正受,一個正常的覺受。這才是真正的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所以叫做正定正受。這裡講到的說「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是什麼意思呢?「總持」來講,就是始終不離正定正受的這個狀態,但是他還可以把這個狀態發揮成各種各樣,各具特色的門門道道來體現這個狀態。你比如說你喜歡念佛,就呈現成念佛三昧;你愛讀《華嚴經》,下面就講到就入到華嚴三昧;你受持《法華經》,就是法華三昧;你讀大悲咒,就是大悲咒陀羅尼三昧;你讀楞嚴咒入進去了,就是楞嚴三昧,首楞嚴三昧,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就叫做總持,說明就是一個正定正受,不是兩個,但是這個正定正受,它可以形成各種各樣具諸特色的法門,這就叫無量百千三昧。由前面一系列這樣的功德,最後是什麼?具足成就這樣的百千三昧,這是這一段。

好,我們再往下看的話,就是要把這兩句配在下面來講了: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來這樣看。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諸根智慧」,諸根就是指的我們《彌陀經》裡面不是讀過一句話說:「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那麼又說為什麼有鳥呢?「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就是指的這五根。這裡講到的說這個「諸根智慧」就是指這五根:一個是信根,一個是精進,一個是念,一個是定,一個是慧,這五根。這五根全部統為由智慧為根本,所以叫做諸根智慧。廣普寂定」,就是說於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寂滅了,住在這個定中了,所以這就叫廣普寂定。這兩句話說明了這些菩薩一個是所證的廣,所證的境界非常廣,窄了就不行,所以叫做諸根智慧;廣普寂定說明這些菩薩所證的深,淺了就不行,就不具足前面的功德。只有證的廣,證的深,才能夠真正的深入菩薩法藏,才能夠具足佛的華嚴三昧。

大家來看,講到深入菩薩法藏」,韋馱菩薩有一個願叫:我是世尊俠,護持真法藏。什麼叫做「法藏」?從教法上來講,就是佛說的三藏教典,從行法上來講就必須入到心地法門,如來之藏。這才能稱之為法藏。諸佛之秘藏,我們的心地之藏。所以為什麼咱們常說學佛一定要修心呢?修心,這個心的能量大家知道有多大?一旦把這個心的能量這種法藏打開了以後,那就是各種恆河沙功德全體體現,想怎樣就怎樣。所以有時候想想,咱們這個世界的這種生活模式,只能用掉深入菩薩法藏這些菩薩們的一丟丟兒,大家知道嗎?就是他的本事我們這兒只能夠開發的讓它利用一點點,他方各種國土,各種生活狀態,各種類別的眾生都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應接而暇,打開法藏。你想想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每天儲藏著的這些念頭的像瀑布一樣,念念地往進去熏習,這都是凡夫的阿賴耶識所藏,你想想菩薩要是把這個如來藏要打開了,他的功德有多大?所以大家都知道,你看觀音菩薩是得的什麼法藏?普門示現呀,普門之藏;普賢菩薩是什麼藏?行願之藏;虛空藏菩薩就是行的虛空之藏;地藏地藏,心地之藏。就是一定要入到這個心地法藏來,這些功德全是由心而入,由心而得,由心而顯的。

所以這裡就說只有是深入到這個心地之藏,才能出現這樣的效果,才能得佛華嚴三昧」。為什麼叫「華嚴」?佛的三昧叫華嚴三昧,就是用所有這個花,「華」就是我們常說的莊嚴的意思,用各種各樣的花來莊嚴這個佛的法身一樣。那各種各樣的就是指的他所有過去修行路的六度萬行,一點點一滴滴的好事,善功德,都是像一朵花一樣。由於因地把它莊嚴圓滿了,果地就是華嚴三昧,可以有無盡的緣起,《華嚴經》裡面就講無盡的緣起,都是具足了這樣的功德。

這樣的功德具足了以後就開始怎麼呢?大家來看:宣揚演說一切經典,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濟諸劇難,諸閑不閑」。我們來一樣一樣的講,到現在到這裡開始,開始說宣揚演說一切經典,住在這深定門中了。其實就是說的前面的,因為深入法藏,所以能宣揚演說一切經典;因為得佛華嚴三昧,所以才能住深定門。

這樣下面就開始講他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真正意義上的開始上求佛道。你看第一個: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這個上求佛道,為什麼呢?因為他歷境攝行寬廣。我們現在的話,這能夠見幾個法師都覺得非常歡喜,有點時間有點假期了,參訪幾個道場都覺得很不容易了。可人家這裡講到什麼呢?「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供養就增福,受法就增慧,因為你去見諸佛一定是供養諸佛,從佛聞法,離不開這兩個。那麼一念間就無不周遍說明什麼呢?人家供養也快速,增福也是快速的,增慧也是快速的,一念無不周遍。就是起行也是快速的,念念都是快速成就,大家看暗隱凈土的功德就在於此,都是快速成就,「一念之傾,無不周遍」,這是真正的上求佛道。

濟諸劇難,諸閑不閑」,這才是真正的下化眾生。「諸閑不閑」是什麼意思?首先我們來看「濟諸劇難」,就是我們說的讓人離苦嘛,「劇難」是指我們平常上的三塗八難,大家知道哪八難嗎?能不能點得起來?這八難咱們佔了幾難?地獄、餓鬼、畜生咱們沒有占,三塗咱們沒在裡邊,這是一個;再一個長壽天就是無想天這也是一難,這四難咱們沒門兒,因為無想天我們也生不到那兒,夠不著,地獄、餓鬼、畜生沒墮下去。其中還有什麼?盲聾喑啞,就是聾子啞子瞎子,或者生在北俱盧洲,就是四大部州的北俱盧洲。還有兩個我估計咱們有門兒,一個是佛前佛後,這是必須的,現在我們在佛前佛後,這是我們現在所處的一難;還有一個往往我們也特別喜歡住在這一難中,就是世智辯聰,非常聰明,很有腦子,可心眼多了,真的特別心眼多。我有時候特別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點委屈的就是大家都把這個心眼多、能算計的稱之為他很有智慧,都會這麼說。一塊兒同修的裡邊誰腦子好一點,出去公關力強一點,或者弄一點什麼門頭道道的給你一下子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大家都誇:哎呀,師兄你太有智慧了。世智辯聰這是八難之一大家記住。所以這裡講到的濟諸劇難,「劇」就是更加難的就是三塗,太苦了,所以菩薩格外去救濟。那麼其他的五難也屬於這個要救助重點,菩薩重點的救度項目,下化眾生的項目。所以這裡講到的「諸閑不閑」,「不閑」就是指的三塗:地獄、餓鬼、畜生,因為他們受苦很猛烈,很緊迫,所以叫做不閑。「諸閑」就是指的人道和天道,稍微受苦還不是那麼悲催的厲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比下三道強一些,所以叫做「閑」,下三道叫做「不閑」,諸閑不閑就是指的這個概念。

分別顯示,真實之際」,那麼這裡講到的不管是自己所證,還是教化所說的都是真實的道理,真實的現象,所以叫分別顯示。如果給別人講解的時候,就稱之為「分別顯示」;如果自己住在這個境界裡面,受用法樂,就叫做「真實之際」,始終在二諦上,大家看到了嗎。這些教法一直沒有離開核心的內涵,就是二諦:真諦、俗諦。

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這是菩薩的什麼功德?你看現在我們佛學院也有外語,到佛學院現在還要學外語,有英語,有日語,有梵語,有藏語,都開這個課。我們那兒有一個法映老和尚講梵語,他對梵語非常精通,也不知是哪一世印度的梵僧轉世的,又轉到咱們東土法源寺來。那麼「入眾言音」這個功德,現在你看如果我們有一位法師,在某個法會上或者交流上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日語,那了不得了。就覺得都出家當和尚了還這麼有才華,因為我們長久以來以為和尚都是沒文化,窮的過不了日子,討不到老婆了才出家。所以說很多時候都有這樣的誤區,以至於我們會個英語、日語都覺得了不得了。可是菩薩具足了這種功德是什麼呢?得了如來無礙智慧,就能興這個四種無礙的辯才,大家知道無礙的辯才裡邊除了法無礙辯、義無礙辯,還有一個叫辭無礙辯,辭無礙辯是什麼意思呢?你來了說什麼話,他用什麼話給你講,那就咱們地球上有多少種語言?漢語、英語、日語,德語,就是你哪個國家的人,他給你講什麼語,就有這個功德。你是少數民族,他就跟你講少數民族語言,這就叫做「入眾言音,開化一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都能夠說。大家想那眾生裡面有多少種語言呀?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就有八十四億百千類眾生,八十四億百千類就有這麼多的語言種類,各不相同,這佛菩薩都能夠無礙,具足這樣功德的菩薩都能夠入到他們所會講的語言中來進行對答講法,開化一切。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這是開始修因了,怎麼個修因呢?大家來看,前者我們說是出世,後者是入世。「超出世間諸所有法」是指我們的出世之法,先修出世法;然後再「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就是還要入世,我們常說的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得出了這個世間一切的萬法這種因緣,他能夠不被所轉,不被所束縛,能夠超越出來,然後還能夠常諦住在這個度世之道上。大家要知道,我們發心出世還是比較容易的,可以有這個發心,但是你能夠心常諦住到度世上面來講,太難了,跟大家講太難了。除非你就是說以這個凡夫的貪嗔痴,號稱叫做廣度眾生,這樣的話可能有利益促使或者貪嗔痴的滋養,你可能還覺得每天樂不思蜀的去做這個度生之事。如果說你能夠把這個真正的慈悲,度化眾生的心常常安住在當下始終具足,不生疲厭,非常難。為什麼《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說: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如上九層之塔,都不能退卻。就是發這個度世菩提心太難了,非常了不起的功夫。你就時時刻刻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就把這個心安住在這個利生的事業上來。大家要知道非常難,很多時候我們也有誤解,因為什麼呢?我們忘了其中還有一個前提,就是首先你得超過世間諸所有法,才有本事能夠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如果你沒有超出世間諸所有法的話,那麼你稍微有一個因緣就把你拽下去,你安住不住呀。最後可能往往不是度世了,是世度了,世間把你度走了,也有這樣的情形。所以真正的盡情的展開度生的事業的話,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我們再往下看: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從這裡開始講的就是具足了這個自在功德了,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怎麼樣才能到達自在的地步呢?一定是要前面的三解脫,觀自心所在,觀一切眾生的根機自在,講法自在,遊戲神通自在,各種方便善巧施設自在等等。對於二諦來講,真俗圓融都得自在,這才叫真自在。那麼總而言之,我們常說的不被物轉,這是其中一種自在,叫做自自在,自己自在,不被物轉;不要忘了這還不能叫做隨意自在,還有叫做而能夠轉物才叫他自在,自他皆自在,才叫一切萬物隨意自在。所以《心經》裡面一開始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只有到了等覺菩薩這種地步,才真正具有這個自在功德。隨自己的意願的話就關閉大家的一切諸惡趣門,隨眾生的意願的話就開示人天涅槃之正路。所以這裡才叫做「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你不必請他,自然而然就做護持眾生之友,就像我們說最親密的朋友,這是菩薩的功德。把一切眾生能夠度至涅槃的彼岸這個重擔由他來荷擔。那麼由他來荷擔的話,行這樣菩薩的道業,他一定要有一個根本的表現形態,對不對?沒有一個形態,沒有一個常規的條理,怎麼來表達菩薩的功德呢?所以很多同修我們在受三皈的時候都發過,下面其實一切的菩薩,所有的功德都是依四弘誓願來完成的。

大家來往下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受」就是領受,「持」就是不離的意思,也就是說一直在這種受持的狀態下,如來的甚深法藏他始終護持,讓佛種不絕,令佛種不斷,這就是我們這裡講到的佛道無上誓願成。

興大悲,愍眾生」,就是指的眾生無邊誓願度。

演慈辯,授法眼」,就是指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叫做「法眼」?大家來看,就是以佛種性這個眼來看待一切世間的眾生,一切世間之法。我們現在只是以人種性的眼來看待一切法。所以在我們這個國土中,為什麼把佛法叫做正法眼藏?這裡講的「授法眼」就是傳授給正確的教法行法,我們常說的正法眼藏。所以「演慈辯,授法眼」就是傳給你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

杜三趣,開善門」,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以杜三趣。三趣怎麼來的呢?無非是從貪嗔痴來的,所以叫杜三趣,開善門。斷惡生善,叫人修福,所以叫開善門;叫人斷惡,所以叫斷三趣。這整個就是菩薩四弘誓願功德,所以大家看,這裡面其實是非常有條理的。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你看這裡就開始又表達的四弘誓願是建立在什麼載體上?無非就是一個慈悲嘛。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就是你不要請法,不要來求我,我就自然而然把這個功德送給你。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這就表他慈的功德,慈非常厚,慈厚。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就表他悲的功德,悲非常深。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就是明他因地的行法。怎麼到了彼岸了,你得一點一點的去修呀,所以叫做一切善本,皆度彼岸。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就是指的因行圓滿了,果地成就了,所以叫做智慧聖明,不可思議。你看佛的功德是由福德莊嚴的,智慧聖明是由智慧莊嚴的,福慧莊嚴,說明他因圓果滿了。就這麼一系列都是在給大家講等覺菩薩的功德。

最後一句說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終於回到現場了,就是前面這一系列,從前面的說「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開始,到此處說「智慧聖明,不可思議」,這樣等覺菩薩具足這樣功德的等覺菩薩大士不可稱,不可計,都來聚會到這裡,來聽聞這部《佛說無量壽經》。前面這麼大的內容全部是什麼呢?就是講的這部經典的證信序,證你對它的信心,在序文裡面表達我們對它的信心,就是這樣的,具足了這樣的方便智慧,無礙辯才,自在神通能力的,以四弘誓願為指導的,行願無盡無緣同體大慈大悲的所行境界的,這樣的菩薩都來聽這部《佛說無量壽經》。

大家看看這部經典有多重要?所以說總結到這裡,我們也要把等覺菩薩他示現的圓滿的佛國,度眾生無盡功德整體做了一個了解,其實這段也把它整體做了一個了解。我們在聞熏一遍的時候,我們不能白白的聽,大家要做一個思考,就是何以故?為什麼在這裡先列出這麼一段修行簡介,成佛簡介?別的經典裡面沒有這種設置,總是一開始就放光現瑞,然後阿難提問,佛就開始講法。為什麼在前面這種序文裡面有這麼一大段作為本經的證信序?我們就要考察,因為這部經典太特殊了。

第一點之所以在這裡讚歎這些菩薩,因為他們都是法王子級別的聖者,這些菩薩都可以說是佛的真子,紹隆佛種的人,但是他們一路所修行的不要忘了全部都是難行道。我們下面要講易行道,這是第一個開題,大家要把這個定位要精準了。就是在這兒演繹了一遍難行的這種路途,雖然路途殊勝,可是遙遠艱辛。你看這已經是從等覺說起,到了等覺的地步一直到成佛,離佛已經一步之遙了,還有這麼一回八相示現成道,還要分身度化,辛苦一生,那何況等覺以還的那些位次。沒有到等覺之前,十地十迴向十行十住十信,都在等覺之前,都不具備這種功德。大家想想,這是難行道,這麼久遠的漫漫修行路。所以說就是這裡為什麼列出來?它有一個指導作用,指導我們這些障深行淺的行人,依此而轉向易行道的關注目光。下面要開始講易行道,馬上要講法藏比丘的修行之路,他發的誓願的殊勝,依照信願念佛而得度,得度眾生的善巧。在這樣的一種希望中出三界,成佛,這是一個思考。就是說從自力轉向他力的救度,從難到易的挪移,是在這段裡面,我們要吸取這個指導性的思想,這是一個前期的對比說明。就是這段證信序可以說難行和易行的前期的對比說明。

第二點就是說同時我們不要忘了,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還要乘願再來。佛這個圓滿智慧又非常的害怕什麼呢?就是這些執著的眾生一說一念求生西方,大家不是都要生西方嗎?那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始終在往生前或者往生後就是沒有這個危險了。往生前始終用這種凡夫的狹窄的心,越來越只為了自己,不去發這個大乘願的回心,就是我們只想去,不想回,只想發願而去,不知道願力的內涵,還有一個乘願再來。發願而去叫做往向,往那兒走的往,往向;還有一個反向,就是乘願再來。沒有這個,那麼修行念佛就會進入一個絕對自我的享樂的一樣的誤區,好像到極樂世界就把我搞定就行了,這個也是錯誤的。他會把這個凈土作為一個依託,一勞永逸的一個逃避國土。所以在這裡就是進一步提醒說縱然在凈土成就了,成為一生補處還要發願到他方國土這樣四弘誓願引導,大慈大悲進行利生事業。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說是什麼?這裡的證信序它又是一個特別的一個後期的補充說明,既是前期的對比說明,又是後期的補充說明,請大家注意。所以才洋洋洒洒的有這麼一大段的文筆來宣說等覺菩薩的度生功德,這個我們了解一下。

下面開始就是要我們跟大家一起來學習發起序,這部經典的發起序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家一起來讀誦一遍,從「爾時,世尊諸根悅豫」開始讀到「願樂欲聞」。好一起來:

「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如明鏡凈,影暢表裡。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常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干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難諦聽,今為汝說。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好,就到這裡,這段我們看看能不能今天把它貫一下。還是又到了爾時,這就是每次說法必須放光現瑞,但是今天的瑞相非比尋常,你看當爾之時就是指的佛在現相的時候,現這個瑞相的時候。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那麼這是指的世尊,現這個瑞相的人;「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是指的現的這個相。但是這三句話是有表法的,為什麼這麼說?大家來看第一個「諸根悅豫」,就是指他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從外相上看來很適意,很歡喜,很自在,所以所現的是喜相。「姿色清凈」,是指他的容顏氣色,氣度,所現的也是喜相,不是說咱們現在說憋屈著個臉,哭喪著個臉,慘兮兮的。「光顏巍巍」,這是指的什麼呢?在前面的諸根悅豫,姿色清凈的程度上進一步重現一個喜色,就是格外說今天這是怎麼了?我們有時候不是看到一個人有時候今天特別狀態好,說你這是怎麼了?最近修的好,調節的好,保養的好,就是說比平常更殊勝了好多,這是指的光顏巍巍。

那大家來看當然是如此了。第一個諸根悅豫」,指的說我們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佛在哪裡?大家說佛性在哪裡?以前的祖師爺不是講過嗎?六根門頭常有一個無為真人出入,但是你們見不著不知道。佛性就在我們的六根門頭,所以這裡叫做諸根悅豫,就是表這個法,我們本來就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歡喜。

第二個姿色清凈」,雖然本來是佛,就在六根門頭,可是我們不得而知。就用這個六根門頭去造業,埋頭造業,今日終於知道說不是用來埋頭造業的,而是現前修證的,修證清凈法的,所以叫做姿色清凈,就是斷煩惱,從染到凈。

成佛之路八萬四千條,條條都通羅馬,但是唯有凈土最是易行圓頓,一切法的總持法門,特別格外高勝,高妙殊勝,所以叫做光顏巍巍」。

這三句話就是這麼一個表法次第。由於因緣成熟了,佛馬上就是要用阿難的請,來宣說《無量壽經》凈土法門了,所以因為要說這個彌陀願海了,非常歡喜,而現這個奇特的瑞相。這個叫做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

那麼阿難還是依然作為佛的上首,多聞第一的上首弟子,見到這樣的殊勝,他馬上就心領神會佛的心意,這個時候你看: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從座而起代表什麼?就是我們學修佛法一定要從祈請中得來,請佛說法,一定要有這個請法的概念,所以叫做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表示對佛說的教法,佛說的聖言,特別是今天講的凈土法門,我們自己根本沒辦法解,沒辦法明了,偏袒右肩,就是說沒有一點遮,沒有一點擋地全體把佛說的就這麼坦誠的受用過來,接應過來,受用這個法,就叫做偏袒右肩。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這都是指的身業、意業、口業,長跪就是身業恭敬;合掌端身正意表示意業恭敬;白佛言,從下對上叫做白,口業恭敬。所以在這樣極端恭敬下,對佛的恭敬功德到位了以後才說「今日世尊」。

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這裡很有意思:「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如明鏡凈,影暢表裡。威容顯耀,超絕無量」。它前面這三個還如如不動的又把它重複了一遍,大家想想為什麼?這就是阿難的如是我聞功德,我聞如是功德。就是說他從始至終說這個《無量壽經》,從佛那兒聽的時候,到他結集經典向外講的時候,包括我們現在看到這部經典所有這些內容全部是既不多也不少,都是佛說的現前的聖言量,所以他這裡把佛放光瑞相又在這裡原封不動的重複了一遍。這就說明阿難跟佛他是有這個默契的,阿難跟佛能夠相應得到這裡,所以說本經的殊勝。當然還有阿難能相應得到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

後面屬於什麼呢?阿難相應不到的,後面大家來看:如明鏡凈」,就是佛這個大圓鏡智所照見的宇宙萬法的真實相是一目了然的。那為什麼又講到影暢表裡」,雖然佛所見的宇宙萬化真實相一目了然,但是在場的眾生未必能夠全部現前見到,他只能看到表,當前的聽法眾所看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現前的這個會場,就這麼多的,好像是有一萬二千聽法眾,他所看見的就這麼多。他方國土這些等覺菩薩,還有他方國土的這些諸佛世尊現前來讚歎的,都看不到。這是現前的聽法眾,只能看到這個稱之為「表」;他看不到什麼呢?還有一個「里」,他方國土的菩薩,這是一層表達。二一層通常就是前面講到的等覺菩薩難行道豎出三界的修行法,稱之為「表」,他們常聽;今天講的是他們從來沒有聽過的「里」,表裡,叫「影暢表裡」,就是講的凈土法門,是屬於里法,裡邊的,你從來沒見過,沒聽過,所以這裡表法叫做影暢表裡。雖然是前面為表,這裡為里,但是表裡如一,還是為了成佛,所以叫做影暢表裡。這就是阿難平日未曾相應到的,前面的這三個只是平常阿難也能相應到的,這裡是未嘗相應到的。

所以這裡講說今天佛說的,佛顯現的是威容顯耀,超絕無量」,從來沒有瞻睹到殊妙到這種地步的瑞相,所以這裡叫做未常瞻睹殊妙如今」,也就是十二部經典當中的未曾有。有一部類的經典叫做未曾有,就是從來沒有聽佛講過這麼殊勝的這個教法,這一部就屬於其中一部。

好,我們再往下看,下面這段就有意思了。唯然大聖!我心念言」,就是阿難見到未曾有的相的話,覺得從來沒有,讚歎!所以他就用了世尊一系列的六個佛的異名來讚歎佛,大家來看,說「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這是世尊,是一個;「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又叫世雄;「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世眼;「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世英;「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天尊,包括前面的「唯然大聖」,一共佛的六個名號,在這裡列了六個名號。

那我們首先把這六個異名來了解一下。「大聖」,一般佛稱之為天中天,聖中聖,因為聖人裡面羅漢也叫聖人,菩薩也叫聖人,只有佛究竟圓滿叫做聖中之聖,叫做大聖。為什麼叫做「世尊」呢?這個我們都基本上了解了,世間之尊,法王之尊,叫做世尊。為什麼叫做「世雄」呢?佛在三界之內最為雄猛,也就是超過三界了,所以叫做世雄。為什麼叫「世眼」呢?佛來世間做人天眼目,所以叫做世眼。為什麼叫「世英」呢?佛於世間最為這個精英。我們一般把世間出類拔萃的人才叫做英才,是吧。前幾天從廣州講法回來的時候碰到一個有緣的,也不算同修,可能宿世有點因緣,後來加了微信,他的名字叫做社會精英,就是這個英才的英。一般我們說世間社會精英,現在很悲哀的就是我們把有錢的就叫社會精英。實際上真正社會精英的的話,他是對這個世界有所創造,發明,貢獻的,這稱之為社會精英,把這些人稱之為精英。佛於世間最為精英,所以叫做世英。「天尊」這個比較我們一般不太多聞,天尊這裡在《涅槃經》裡面有講到,天的稱謂一共有五種,除過我們一般說的上二界的二十八重天,這叫做生天,就是生到二十八重天裡面。還有比如說世天,世間的帝王天子,這叫做世天,世間的天子。生天的是二十八層,還有一個凈天我們常說的五凈居天,修得不還的三果聖人的就居在五凈居天裡面。五凈居天大家知道嗎?就是上面的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和色究竟天,就叫五凈居天。在色界最高處,色究竟天不是在色界最高處嘛。那麼還有一個叫義天,法義的義,意義的義,就是指的我們說的諸法空性,諸菩薩解的法空的這個寂滅義,這個意思。那麼最高的叫第一義天,是諸佛如來證到的佛性,就叫做第一義天。世天,生天,凈天,義天,第一義天。這五天中佛為最尊最上,所以把他稱之為「天尊」,這裡講到說「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

那麼從這裡我們開始,你看:唯然大聖,我心念言」,就是阿難自己他心裡犯嘀咕,自己猜想,說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說可能要講一個非常奇特的法了,他心裡就有感應了。就跟我們說的親的近的人,一動念,對方就有直覺了,馬上就感覺到一樣,阿難也是。那什麼叫「奇特之法」?凈土奇特不奇特?以世間法來講,我們說的佛法就是奇特之法,因為你活的好好的,讓人家修,人活的好好的,你讓人修成佛,這不是奇特嗎?可是在佛法裡面凈土法門是極為奇特之法,從人修成佛倒也罷了,它讓你這樣來成佛,有這麼好的事嗎?有這麼好的事,就讓你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成佛,所以它一定是超常的,有違常情的。你比如說了生死就很不容易,它讓你由信願念佛就能夠橫超。一生到凈土以後有佛力的加持,你就不起煩惱。大家都知道這個煩惱我們都得起,你嘗試著控制一下能控制得住嗎?在那他都不起煩惱,不起煩惱倒也罷了,它還讓你不是經過很久的苦修才把煩惱斷掉,是一生就能夠沒有煩惱了,成佛了,連第二生都不要經歷,你說這夠奇特吧。這倒也罷了,說一旦你往生到了佛國的話,你所受用的都是佛修來的果實,現前就讓你吃,都是佛的福利,就讓你享受佛的福利。你說這奇特不奇特?最奇特的是什麼?連五逆十惡的眾生臨終悔心生起都能夠往生解脫,這在常途法中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居然有這種法。所以說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這是往生前,往生法門教法裡面來講。往生以後在那兒一天生活的水鳥樹林又說法音,沒有三惡道,七寶樓閣都是眾寶所成的七寶樓閣,然後雖然稱為寶,你又不會生貪心,你說咱們這兒見了一個和田子料,A級的翡翠,你能不生貪心嗎?人家那兒到處都是,就這麼一個奇特的世界。你說有身體吧,凈若無形,你說沒有身體吧,他又有吃有穿。所以大家想你說有吃有穿吧,你就好好吃,他又不吃,七寶缽器現前,他但見色聞香就又飽了,就這麼奇特。所以說這個法門的一切皆是,一切倶非。你說是,它就這麼好,你說真的這麼好,他說還不是這麼好,要好得多。就這麼個如此離奇的不可說的奇特之法。最根本的奇特是什麼呢?在於這一切居然都是由一個人,法藏比丘發了一個誓願,用這個彌陀的誓願大海就成就了,就非常奇特的定格了這種反作用,非常奇特的把凡夫直通到佛的法身所流露出來的種種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只有信的份,沒有解的理,這裡叫做奇特之法。

那麼大家來看說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這樣的奇特法在凡夫來看是奇特的,但是在佛的眼裡是常住在其中的,完全是符合宇宙萬法的真實運作狀態的,所以叫做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就是佛住在其中而見,但是凡夫不能常住,是常不住,所以說這是佛所住的,不是凡夫所住的。雖然凡夫常不住,但是他可以方便設教,引導凡夫趨向於佛之所住,所以叫做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引導你往佛那兒住。隨著佛的引導,那麼我們能夠生起出離世間,成就聖道,發起這個心這麼去做。這是一切人中最具英才的人所行的,是一切道中最殊勝所行之道,所以這就叫「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一切的殊勝道中唯有凈土直接從果地覺,稱性宣揚的世界為凡夫的因地的修行的對鏡來起步來修。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樣呢?在凡夫的煩惱識中就直接把佛的圓滿功德給你熏習,就用這麼一個手段來進行修行,來讓你成功。所以這樣的話是一切行門中最上尊貴之行,所以叫做「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以如來的功德作為凡夫之所行。這就是阿難在這裡可以說跟佛感應了以後,他直覺到佛就是應該要講這麼一個,估摸著要講這麼一個殊勝之法。你看果然不出他所料,阿難這裡就擺明了。

再往下看,你看:「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這裡阿難就擺明了說為什麼這麼奇特呢?他講到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是互相憶念的呀,你看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十方三世諸佛他們都是互相憶念的。但是這裡有一個明確的消息大家要知道,看來佛住在佛境界中是什麼境界?佛所住的境界依然還是念佛三昧的境界。所以這裡的奇特法反而是最不奇特的奇特,人家諸佛所行的稀鬆平常之法。你看阿難就說了,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是佛佛相念的,沒有佛不會憶念他佛,也沒有佛不會讚歎三世諸佛,一定會,一定會念,一定會讚歎。「得無今佛念諸佛耶」,就是說沒有佛不會去念,不知道今天世尊您念的是哪一尊佛?所以叫做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言外之意就是佛也是互相念的,您世尊,釋迦牟尼佛也是肯定會念十方三世諸佛,但是不知道今天世尊念的是哪一尊佛,是什麼具體的原由才讓您放光現瑞,如此的格外引人入勝,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大家發現了沒有?這裡真正的奇特之法它揭露了一個秘密,佛的秘密,我們在講《觀無量壽經》的時候給大家說過了,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還記得這句話嗎?所以這裡實際上阿難在問這段設問的時候,其實就把佛心,也就是說阿難的心跟佛心,心心相印的把凈土法門已經講出來了,大家知道嗎?就是這個「住奇特之法」一直到「行如來之德」,就把凈土法門濃縮地給講出來了,講的是什麼呢?凈土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凈土法門就是佛的法門,由此而證。大家明白了嗎?佛的法門是什麼法門?就是念佛法門,這是佛平常每時每刻所受持的法門,就是念佛。十方三世諸佛互念,這才是奇特之法,就把這麼一個奇特之法,把佛修的法門讓凡夫來修,大家發現了沒有?我們所修的念佛法門,其實佛修的法門,連菩薩都不是修的法門,菩薩修的是六度萬行,是不是?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凡夫能夠住在諸佛所住,住在導師之行,住在最勝之道,能行如來之德,什麼?就是因為我們用凡夫的心來修佛修的法。這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最最奇特之法,這是法界里的奧妙。有幾個人能夠把心攀緣到這裡?希望大家深切的深思而知。

那麼實際上確實到這裡凈土就講解完畢,可以說凈土法門就講完了,可是問題是什麼呢?雖然把佛的法讓凡夫來修,可是從凡夫到佛的路途太遠了,無法跨越,沒辦法跨越。那麼凡夫身份到佛果的直通方法讓人太難以置信了,所以雖然知道瞭然,還要明白所以然。下面開始就是開始要講所以然,為什麼是佛修的法門讓凡夫來修了,只有法藏比丘在佛的法門跟凡夫的法門之間他做了一個成功的實驗溝通,後面的教法就是講這個。所以你看後面要講到什麼呢?世尊就告訴阿難說,阿難啊,你怎麼知道這麼微妙的事?說是誰叫你來問的嗎?還是你自己知道的?阿難就說沒有人來叫我問,是我自己所問的,所想起來問的。佛就說善哉,阿難所問甚快,你的智慧辯才,愍念眾生才發的這麼一問。所以大家對這一段經文我們要做一個深度的理解,希望大家今天的學習把重點鎖定在這個奇特之法上面,這就是凈土法門,是諸佛所修法門。

那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這一段貫不完了,下一次來了我們繼續進行就可以了。隨緣,又是一個半小時的聞法功德。

好,下面我們一起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說的法,在用的時候往往有出入?—夢參法師《地藏經》講記29
聖嚴法師:六波羅蜜講記
全職法師的作者是誰?
凈空法師~ S 四依法 ~
智圓法師《觀經四帖疏講記》二十七

TAG:文字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