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拳術 拳學 拳道(

拳術、拳學、拳道,這三個名謂經常在武術書刊中混雜出現,乍看不以為意,仔細玩味,卻感到其各有深刻含義。單就學拳的人來說,既可呼之為練拳者,也可稱之為研習者,更可遵之為修道者,原因就在於他們對拳的定位不同。練——術,研——學,修——道;可見習武大眾的分類是層次有序的。下面筆者限於大成拳的範疇,來依次探討一下拳的三個定位:術,學,道。  入門學拳,對所學的東西定位很重要,什麼定位便意味著習拳者要付出什麼和得到什麼。                         (一)  定位於拳術,主要出自生活的艱辛。當今社會,大部分習者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工作學習上,不得以使練拳成為一種業餘愛好。生活的快節奏迫使練拳者顧慮到體弱多病、夜遇歹徒等不利因素,理所當然地想儘快練就健壯的體魄和足以對付一兩個歹徒的身手。如此說來,大成拳的價值應該首先體現在其短期實用性,這是術的本質。  按照短期實用性的標準練拳,掌握大成拳的全部內容大可不必,只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健身方面:大成拳愛好者可選一個陽光充足、空氣清新、視野開闊的平坦場所,最好伴有鳥語花香。擇取一兩個有針對性療效的養生樁,背對斜陽,讓紫外線充分滋養全身,凝神靜息,虛靈獨存,無限神思繫於海闊天空,讓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逝去,求得鍛煉中休息、休息中鍛煉。站累了,做幾個試力、走步、發力的簡易動作,找一下動樁的感覺。每天這樣鍛煉個把小時,不溫不火,卻自有和風細雨滋潤大地之功。氣不喘,心跳不失常,便能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由身體深處而至毛孔,熱力透遍全身。數月之後,自然身輕體健,勝服靈丹妙藥無數。  防身方面:要走樁——單操——步——實戰的簡捷過程,置試力、試聲、推手於不顧。樁法上除了渾元樁必練之外,可根據自身條件側重練習某一技擊樁,圖精而不貪多。單操手的練習,須求快求變,最好能夠靈活組合,突出一個巧字,既然沒有過多的精力蓄養功底,就要刻意在技法的巧妙一面發揮長處。步法上多走雞行步、,三角步、八卦步等實用步法,將這三種步法與各種單操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角度刁鑽、路線多變的動位發力。至於實戰,應勤於對敵,由模擬實踐向無條件實戰過渡,先操之有矩,後自成獨特打法,在拳拳到肉的激烈對抗中成長起來。照上述訓練,每天一小時左右,不出一年,相信你的防身能力會有前後判若兩人的提高。  視拳為術,意味著所練之拳停留在感性認知階段,其速效的特性促使練拳者心懂不如身懂,因為大部分時間他們還要為生活奔波。                          (二)  定位於拳學,主要是出於強烈的求知慾。對於那些酷愛拳而又不為生活所累的人來說,習拳的樂趣在於透析明理的過程。他們重視功力的積累,兼以技巧為輔,崇尚栽花不如種樹。由此而論,大成拳之所以引得這樣的人尋幽探微,寒暑渾汗而樂此不倦,是因為大成拳功力的獨特性,這也是其作為拳學的魅力所在。  我們有必要探討大成拳研習者是如何蓄養與運用功力的,以期為探索拳學的朋友們拋磚引玉。  蓄養功力:每天數小時的樁功訓練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渾元樁,要先體會各項功法要領,再按照階段性提示逐級把握,由形入神,由靜悟動。兼習其它各個樁法,務求按部就班,不得有絲毫馬虎。另外,還要勤於動腦;參閱生理學知識,了解人體肌肉、骨骼的分布和結構,以便分清松與懈、緊與僵的不同含義。有了功力,需要在動態中加以體認,不厭其慢地反覆操習試力、摩擦步,針對動靜、快慢、鬆緊、虛實等,多問幾個為什麼。並且須善於吸取哲學、心理學、仿生學等知識,剖析拳學的矛盾轉化,意念假借,以身帶步等等,使功力的增進與拳理的通達實現同步(以上功法內容詳見後文有關章節)。  運用功力:應謹守兵法「以正和,以奇勝,奇正相生」的指導思想,換言之,即國畫家所謂的「惜墨如金,用墨如潑」。這方面我們且看一個大成拳的常見打法。功力深厚的拳家,常有意露出胸、腹、大腿外側等較結實耐打的部位,示虛以敵。當敵拳腳攻向這些部位時,尤其在敵我欲接未觸之際,示虛之處猝然側移或微轉,令敵力滑過;不等敵拳腳收回,拳家隨即施出行雲流水般的劈、崩、削等技,發重手立挫對方。這是大成拳的換拳戰術。試想,若無渾厚的功力作為後盾,誰敢跟對方硬碰硬地換拳,若無有利時機的巧妙把握,功力的渾厚又怎能表現得淋漓盡致?由上不難窺斑見豹,區區一句兵書之言或國畫論著中常看到的術語,竟然能夠為技擊領域打開一片別有天地的功力運用空間,這不是巧合,而是學識豐富的大成拳前輩觸類旁通,見性明理的結果。  視拳為學,意味著研習者已深化至拳的理性認識階段,其以功力為主的特點,使研習拳學者務須每天至少操拳兩個小時以上,這是不可忽略的。                          (三)  定位於拳道,是通過修拳來改造人性和建立良好的精神境界。記得在八十年代,當我國武林人士尚在為武術姓武還是姓舞、養生與技擊孰輕孰重而爭論得喋喋不休的時候,武術的修心功能就已被同時代的國外武術界人士廣為認可。其實,早在本世紀四十年代王薌齋先生就大力倡導過大成拳在陶冶性靈方面的重要作用。可惜迄今為止,拳以修心的觀點仍未得到人們重視,所以,作為拳道的大成拳,其有益於修習者獲得個性與精神雙重修為的特效,無疑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拳仍是原來的拳,只因習者對之定位產生質的變化,拳也就不是原來的拳,正如農夫口中的「吃茶去」與禪學大師所說的「吃茶去」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  拳道的修習首先是自我個性的完善。修鍊大成拳能夠克服人的許多負面的性格因素。比如不少習武者尚處於打打鬧鬧的年齡,能耐住性子靜守站樁的在這個年齡段實屬不多。但凡能長年堅持下來的,其氣質也必能隨著練功悄然改變,原先浮燥的性格逐漸被沉穩、冷靜所代替。又如大成拳沒有旋風腿之類的高難動作引得觀眾喝彩,也沒有氣行周天之類的玄奇理論打動從學者,唯一的長處便是通過對抗揭示大成拳透力、發放力的科學性,這樣勤於對抗便成為培養人逢難而上的華山險途,成為摒除人性懦弱的捷徑。再如終年拳不離手而一朝開悟,能樹立笑對人生磨難的強大信心;歷經險惡決鬥、隆重大賽而終不讓生死勝負困擾於心,能看淡世間的一切榮辱……這些皆有助於大成拳修習者掃除缺乏自信、惜勝懼敗等性格的消極因素。個性完善之日,即為證悟拳法大道之時。誰說賽場奪冠是練拳的唯一出路?  修習拳道其次是精神境界的提高。持拳道之修,要做到「道之所在,即師之所存」。這裡所說的「道」是個人獨立的思考,拳之創見。以人為師,學人而將止於人,即使師者乃天下第一高手。修習拳道,要有這樣的精神,即在進取拳法真諦的道路上,神阻殺神,佛阻殺佛。如此說並無欺師滅祖、對神佛不敬之意,只是強調學拳者不可盲從前人,要有自己的主見。藝術的精神在於創造。正是本著這種信念,青年王薌齋才能走出他的老師形意拳巨擘郭雲深的巨人身影,訪少林,下福建,到上海,請教技擊通家無數,遂有後來大成拳的橫空出世。作為郭老心愛的關門弟子,先生似應擅使老師的震世名技半步崩拳,但他沒有因循守舊,而是以觸之如彈簧的前臂撣手見長,這也是創造精神賦予先生的小小的技擊心得。以「道」為師,當代技擊者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不僅拳無所成而且工作事業也將難有建樹。  視拳為道,意味著所修之拳已晉入慧性認識的高級階段,至此階段,人與拳已由主客體的對立變成水乳交融的合二為一,每天無時無地不在練拳,拳論「拳拳服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推薦閱讀:

太極拳術十項要領淺釋
傳記 | 拳術大師陳小旺(下)
一一學習的【拳術精論】

TAG:轉載 | 拳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