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背後的祕密:北大學生的10堂人生創意課
創意背後的祕密:北大學生的10堂人生創意課
四年前,李欣頻到北京大學就讀博士班,指導教授力邀她到大學部、研修班開授創意課程。在即將畢業的前夕,李欣頻把上課的精華整理成給北大學生的10堂人生創意課,她說這10堂課是她與世界相處良好的10個方法,也是多年來改變了她生命格局的10大途徑。這10堂課,不僅能讓人的創意有驚人的跳躍成長,如果能將之運用在生活的各個面向上,更會為人生帶來全新飛躍式的轉變。只要你願意給自己機會,翻開這本書,你就啟動了一個改變生命格局的關鍵按鈕……
0-1 【導讀】不該讓任何別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找出自己的受限點,解答就藏在你的問題裡!10堂人生創意課,10個改變生命格局的方法。四年前,李欣頻到北京大學就讀博士班,指導教授力邀她到大學部、研修班開授創意課程。在即將畢業的前夕,李欣頻把上課的精華整理成給北大學生的10堂人生創意課,她說這10堂課是她與世界相處良好的10個方法,也是多年來改變了她生命格局的10大途徑。這10堂課,不僅能讓人的創意有驚人的跳躍成長,如果能將之運用在生活的各個面向上,更會為人生帶來全新飛躍式的轉變。只要你願意給自己機會,翻開這本書,你就啟動了一個改變生命格局的關鍵按鈕。【內容導讀】不該讓任何別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李欣頻/知名創意學作家、本書作者在北京的這三年多下來,接到無數封讀者的來信,或是演講後聽眾的提問,有很多問題都是類似的,比方最常問的問題類型是:「老師,我下個月就要去巴黎了,妳能告訴我,妳對巴黎的看法嗎?」我還記得當時我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看著他說:「天啊,這是你第一次去巴黎,你怎麼捨得把你對巴黎的『首度定義權』交給我?你擁有探索巴黎後最寬廣的首度定義權,這是你生命專有的,不該讓任何別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不要習慣跟人要現成的答案、座右銘但提出這樣問題的人,已經多到無可計數,似乎大家都把我當成了活的搜尋引擎,包括:「我下週要去印度了,妳能推薦我去哪些地方嗎?請問我應該搭哪家航空公司?我該住在哪裡?」諸如此類的,我只覺得很奇怪,現在網路資訊這麼發達,怎麼不自己上網好好查、好好比較,把找資料的過程也當成是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連旅程細節都要聽別人的意見,那你的旅程就跟我的沒兩樣。創意是一種態度,一種對生命的主動、積極、自主的態度,而不是某類行業、某項職業,或是某種環境。不要做一個「老跟別人要現成答案」的人,這樣就像「老吃成藥卻不自己想辦法改善體質」,久了自己都失去自癒力。我自己就是個不愛跟人要現成答案的人,因為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能解決,所有的解答都藏在問題裡。美國著名的創作人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寫小說、寫劇本,也寫歌詞。她在《創作,怎麼搞的?》這本書中,虛擬和年輕創作者的書信對談,分享她在創作領域的經驗和心得。她說:「創意人就是呼應這變動不居的世界……沒有人擁有解答,只有世界才知道答案—你顯然明白,我在此將你的生活責任,直截了當地還給你了。」前面已談過「不要被別人下了種子、做別人價值觀的奴隸而不自知」—拒絕被慣性餵養別人現成的價值觀(包括成功的案例,因為那是別人的路,不一定適用於自己)。自己採食,自己決定,自主負責,自己養自己,最重要的是把知識決定權還給自己,不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你可以帶著你有興趣的課題收集資訊,但不是收集意見或是現成的答案,如此你才能走出自己獨特的路(而非觀光指南的統一路徑),不會被別人的答案掌控了你的未來。.做知識的上游每當我即時推薦一些書或電影在網路上,就會有讀者給了這樣的問題:「妳推薦的書與電影,在網路上找不到耶,妳能告訴我在哪裡買嗎?最好妳能傳電子檔,或是幫我找影片連結給我!」這樣的讀者還不少。或是我在課堂上講完課,就會有學生拿隨身碟上來,想把所有的影片、音樂、投影片都拷走,這對於一個創作者如我而言是很匪夷所思的,因為他們可能以為拷貝了相同的東西回家,就能擁有等量的知識,這形同把知識當成像買菜那樣的可購物品;況且他們連「買」知識都沒有,直接拷了,就更顯廉價。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的最精闢:「如果買書之外,還能買些時間來閱讀它的話,那就太棒了;但人們往往誤以為,買了書就可以獲得其中的內容。」我對那些想要拷教材的學生說:最珍貴的不是這些影音資料,而是這段我自己找到、親眼看到作品時的那種興奮與感動,以及沿途我意外發現的新素材、新觀點、新路徑。這就像是你去買現成的設計師衣服,你可能以為買了這件,就擁有了這位設計師的創意風格,但你買不到這設計師的原創腦、買不到他創作這件衣服的精采過程—這就是我在《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一書的〈第四層:做生產者、不做消費者〉中提到的:「當你被某一樣人事物吸引時,你要讓自己跳開來,看自己究竟是哪個部分被觸動,究竟被挑起了什麼感動、什麼情緒,要進一步探索觸動背後的程式碼是什麼,並啟動自己同步產生新的點子、新的靈感、新的作品。」而不是把現成的資料拷到手,就代表你成功移植了別人的一切。所以我很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知識的上游,就是往產生知識或是啟蒙智慧的最源頭去探尋,而不是一直守在下游,拿著過濾網撈現成的。什麼是知識的上游呢?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有一群讀書會的成員,彼此都有專長,有的是埃及文明的專家,有的是印度修行中心以及心靈書籍的專業翻譯,有的是南美馬雅文明的專家,有的擅長占星、塔羅、生命數字、靈氣、另類療癒,有的是天文科學家,有的是出版社的主編……他們不定期地在我家聚會,除了彼此分享近來經驗到的好書、影片、旅行、個案之外,還會設定一些特別的主題來討論,比方我們自二○○七年起至今,就依序討論過「麥田圈與星際文明」「量子物理學、弦理論概念在靈修上與創意上的運用」「二○一○到二○一二地球趨勢」「平行宇宙與時空旅行:以霍金與賽斯為討論的主軸」……我自己有很多寫書的靈感與資料來源,都是源於這幾場讀書會的激盪。我經常在演講時提到,他們是一群「知識的上游者」,他們讀書的量、深入度、速度,都比我不知大上多少倍,而且他們具有非常強的知識整合力,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說出桌上幾本書之間的關係、脈絡,哪幾本書的哪些篇章是相呼應的,哪幾個篇章作者之間有觀點上的歧異,這幾本書作者之間的師承關係是什麼……加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知識脈絡與見解,所以跟他們討論起來非常過癮,往往都是長達七、八小時捨不得結束。.站在創作的源頭,練習切換創作介面我經常在講文案課時,推薦大家去看徐四金的《香水》,因為他把氣味透過文字生動的描述,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彷彿真的聞到了巴黎的氣味,這是把嗅覺(氣味)轉換為視覺(文字)最好的範本。接著我會請學生看完書,想像自己是電影導演,將要把這部小說拍成電影—該怎麼把已經轉換為文字的氣味,再轉譯為影像的氣味?得自己親身想過一遍之後,再去看電影《香水》,看看自己所想的,與電影的差別。然後再倒過來練習:看過電影《香水》之後,如果你要把這部影片再回寫成為一部小說,你該怎麼描述你所看到、彷彿聞到的氣味?這就是從「氣味↓文字↓影像↓文字」的轉譯練習。將來你若要在網路上分享美食、旅行見聞、電影觀後感……你就擁有了生動的描述能力,這就變成了你的新專長;如果點閱率高了,也將會為你帶來很多新機會,包括免費試用、試吃、看電影、旅行……我還會請學生做另一個「轉換創作介面」的練習:當你看完《哈利波特》第一集,不要急著去看第二集,而是想像你要拍成電影,你會怎麼設計魔法學校的空間?怎麼設計各學院的制服?魔杖與魔法道具該長成什麼樣子……你透過作者羅琳的文字,看到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影像,然後再去看電影—你腦中的哈利波特與導演的版本有著怎樣的差別?然後再繼續想:如果你要接手寫第二集,裡面的情節該怎麼繼續展開,才會引起讀者新的閱讀高潮?然後再去看第二集的小說,看看你與作者的差別在哪,可以這樣一路練習到完結篇……這就是「做生產者、不做消費者」更進一步的練習素材。另外還有一個很好的練習素材,就是電影《阿凡達》。你在電影院看立體的影像故事時,要想像這些情節是自你腦中第一次跑出來,你的腦就是第一現場。然後再繼續想,如果接下來還有第二集,你會怎麼鋪陳更精采、令人想都沒想到的故事情節?你將創造怎樣的新觀影體驗,該怎麼行銷……腦是可以被多元、多層次地反覆刺激與練習,如此你就可以從「線性腦」進化成「平面腦」,最終變成「立體腦」。【作者簡介】李欣頻台灣政大廣告系學士、廣告研究所碩士。曾任誠品特約文案、宏□數位藝術中心特約文案創意。現就讀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班,並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廣告策劃與創意」課程。中國旅遊衛視頻道<創意生活:土耳其、台北>特約外景主持人。廣告作品包括:中興百貨、遠東百貨、誠品書店、誠品商場、Acer數位藝術中心、BenQ、台灣大哥大、富邦藝術基金會…等。曾為各大報及雜誌之專欄作家。台灣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台北大學、青輔會、成功大學、學學文創、誠品信義講堂、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關於廣告、創意、創作、出版課程之講師。散文作品被收錄於<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文案作品被選入《台灣當代女性文選》。2009年金石堂<2012書展>選為不可錯過的八位作家之一。2009台北電影獎媒體推薦獎評審、連續五屆台灣廣告流行語金句獎評審、2009年台北電影節媒體推薦獎評審、誠品文案獎評審、南瀛獎動畫類評審、董氏基金會大學築夢計劃決選評審、中國時報文彩青年版指導作家。已出版之著作包括「廣告副作用」「十四堂人生創意課」「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非寫不可,不寫會死」「2012重生預言」等。【目錄】第一堂:不論斷,不貼標籤,沒有成見,看見事物的本質.貼標籤,等於把廣大的世界框進很小的視野裡,以管窺天.進入量子轉換態中,你才有可能進到全新的點上 第二堂:找出自己的受限點,解答就藏在你的問題裡.設定夢想前,要先問自己最根本的問題.找出自己的受限點,你的癥結就曝露在你的問題裡.打破沙鍋問到底,找出你真正要什麼.舊思考永遠到不了新的點,這就是很多人無法完成夢想的真正原因.撥開受限點,找到你熱情無止盡的天命.你怎麼看自己,也百分百地決定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第三堂:以聯集取代單選,開展放射型的平行人生.不要以選擇題、比較題的方式,把你的人生當考卷來寫.開挖出自己的天賦之泉,開始演化跨界的生命流域.借用「已完成的自己」的經驗,或是向「未來的自己」求救.打開蟲洞,平行開展放射型的人生.以想像力匯集眼前的一切可能,取代單一選擇題.你有的是主動選擇權,而不是被動的選擇題 第四堂:不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做知識的上游.不該讓任何別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不要習慣性地跟人要現成的答案、座右銘.做知識的上游.站在創作的源頭.站在創作源頭的轉換態上,練習切換創作介面 第五堂:用量子物理學的創意思維,人生可以重來.用最好的版本,覆蓋掉本來要開始惡化的版本.回到生命重大的抉擇點,把當初放棄的那一條路再拉回來.文理科雙修,左右腦兼具 第六堂:接受現況後,才能往新的實相走.把現況過好到都不想離開,那就是最接近新版的點,你才能躍進未來.接受命運,才能改變命運.以「創意」量子跳躍你的夢想人生!.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面.你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第七堂:從「未來」往「現在」投射新路徑 .從你現在的點,到不了你想去的點.沒有設「完成日」的夢想,是永遠也完成不了.從結尾往開頭閱讀,練習自己的源頭推想力.讓未來的你,來幫助現在的你脫困.從「未來的自己」看「現在的自己」,找到你現在沒看到的機會點.眼前一定是一條「獨一無二」的路徑 第八堂:每分每秒活在「未來現在式」裡.思考與情緒所產生的能量弦,可以變成具象的物質.Being 比 Doing更快、更有效.有勇氣承擔未知,走在宇宙之前.我們只是設計場景與氛圍的造夢者,讓夢完成它自己 第九堂:你今天吸引了什麼?這就是你所選定的版本!.今天你遇到哪些人事物,就說明你在哪一層.學會解讀生活上的隱喻.情緒就是最好的指標.如果你正在你的夢想之途,現在就會有徵兆告訴你.每個人都將經驗自己所選擇的2012版本 第十堂:地球今天因為有你而截然不同! .向大自然學會千變萬化.活出自己的生命真理,活出自己的最高意願.幫助別人成為他自己命運的創造者.地球今天因為有你而截然不同! 附錄:我給北大創意課學生的思考練習題庫
0-2 【內容試讀】十堂「創意背後的祕密」,十個改變未來命運的方法
~李欣頻自序還記得二○○三過年時寫了《十四堂人生創意課》,至今已整整八年了,書上提到在大學教書是意外,因為當時我剛考上政大廣告所碩士班,入學沒多久就被賴建都教授叫去中原大學教文案創意課。之後,還到臺科大教了幾次;幾年後,我把教學筆記出版成《十四堂人生創意課》,為的是要紀念影響我最深的甘訓賓老師。二○○七年九月,政大中文所的丁敏教授鼓勵、並推薦我到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就讀博士班,才剛入學,我的博士導師陳剛教授就要我馬上在大學部三年級、專業研修班上教文案創意課。現在進入第四年即將博士班畢業之際,我已教了許多班,有很多與學生們、助教們互動愉悅的記憶,也即將隨著畢業而離開這所我心目中美麗的大學。能在北京大學念書、教書一直是我的夢想,只是原本以為得念完博士班才有機會教書,結果居然同步完成,這一切得感謝如師如父的陳剛教授對我極大的信任,所以他與丁敏教授才是這本書創意誕生的真正源頭。這是我第一本在大陸創作的書,針對近四年在地的觀察、激盪、思索所整理出來的十個學生可以去突破的創意思考點,整個書寫過程對我意義非凡。這幾年我開始對《The Secret祕密》吸引力法則背後的量子物理學感興趣,其中幾個最基本的概念,帶給我如量子跳躍般的靈感。雖然我還沒完全弄懂量子物理學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我試著一邊探索、一邊把最新的感悟放在教學裡,做為課堂上實用的創意練習,讓學生有機會跟我同步探索這門就算花一輩子也學不盡的有趣理論,這就是《創意背後的祕密》。這本書是站在《十四堂人生創意課》《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非寫不可,不寫會死》《2012重生預言》《變局創意學》這五本書的基礎上,往更源頭的哲學與物理學去探索創意的本質──這十堂課是我與世界相處良好的十個方法,也希望它們將是十個改變你未來命運的途徑。找出自己的受限點,解答就藏在你的問題裡~第二堂設定夢想前,要先問自己幾個重要的問題 我在北京這三年半的時間裡,接受過無數次媒體的採訪,也在各種場合回答了聽眾、讀者、學生的各式各樣問題。但總結來說,所有的問題絕大部分都跟「身不由己,懷才不遇,沒有足夠的錢與時間,所以無法自由地伸展自己的夢想」有關,這讓我意識到,原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心如所願地過自己想要的日子,也可以說能隨心所欲的人非常少。 另一部分的問題,則是呈現在那些別人看起來「已經有所成就」的人身上,他們有豪宅、司機、管家、用不完的財富,但很奇怪的是,等到炫耀完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之後,再跟他們多聊半小時,他們就會說出自己的空虛、不快樂、憂鬱、沮喪、孤獨、失落、無力、身心不適、失眠、厭世等問題,他們的問題比一般人還多很多,比他們所擁有的財富還沉重,而且這已成了普遍現象,幾乎是越有錢的人,身心問題越嚴重。這兩個層次人的問題一對照起來,就清楚知道夢想完成後,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而是跟你所努力追求的,是否真的是你要的夢想,你的心態是否夠自由、你是否有想像力有關。 所以,關鍵就在起始點上,也就是設定夢想前必須要問自己最根本的問題:「我到底想要什麼?我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那麼多看起來什麼都有的人卻不快樂?因為他們一開始以為只要有了豪宅、名車、財富、身分、權力、地位、體面的愛人、可愛的小孩、環遊世界之後就表示成功了。他們以為有了這些,身邊的人會開始尊敬他們、討好他們、羨慕他們、奉迎他們,他們才會有無比的尊榮與自信,但等到他們到了這個不真實的假山高點,就發現自己居然是站在一堆由廣告價值、別人羨慕目光所堆出來的虛浮雲端上;等到所有稱讚他的人走了,當他關起豪宅的門之後獨處,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內心是空的,腳底下也是空的,若再加上身體健康、伴侶或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再多金錢也買不到健康、快樂、幸福時,最終會感嘆人生一場,所為何來?《無量之網》提到:「人們逐漸忘記自己是誰,開始感覺與大地、與彼此分離……處在分離感中的人,認為自己必須奮鬥,才能在世界中存活,必須抵抗和諧與信任,才能捍衛自己,不久他們就把能量全拿來對抗周遭世界、保護自己,而不是用來尋求內心的平靜。」 如同《鑽石途徑I:現代心理學與靈修的整合》提到:「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你會利用別人對你的肯定和讚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你會以虛假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我們帶著一身的坑洞四處奔忙,卻往往無法察覺到它們。我們通常只能意識到自己的慾望:我想要讚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這個人的愛、我想要這種或那種經驗。慾望與需求一出現,便暗示著坑洞已經冒出來了……當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關係時,你就會用那個人來填補你的洞,一旦那個人死亡或是關係結束了,你不會感覺失去了那個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補坑洞的東西不見了,感覺喪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因為以前被他填滿的洞現在又暴露出來了,這就是你會那麼痛苦的原因。」所以建議你在設下夢想之前,一定要把《鑽石途徑》看完,先把自己拉到生命的主軸,找到自己生命的本體,如此未來才不至於失速偏向。 趁我們還來得及轉回生命主軸,現在就問自己:「這一生,如果要寫一段總結的墓誌銘,我們想為這一趟人生寫下什麼來註解自己?」以我為例:過去我總以為,我的人生精采,是因為我寫了三十多本書、看了上萬部電影、走過了四十多個國家、有上百萬的粉絲,但現在突然發現那些都不能代表我真正的生命歷程,因為都是外在的。於是我反問自己,如果我的生命要剪接成一部五分鐘的短片,而這短片在我死前只有自己會看到,那麼短片裡應該是:「我突然懂得感謝感恩的那一片刻、我突然會主動真心地關心別人的那一片刻、我突然會不假思索地去扶人一把的那一片刻、自己的一句話或一堂課意外地讓人頓悟的那一片刻、我無來由地感到莫名快樂與滿足的那一片刻……」至於我到生命盡頭時,究竟已經去了幾個國家、寫了幾本書、存了多少錢、有幾棟房子、有多少粉絲就一點都不重要了,因為我會帶著一個跟出生時截然不同的自己返程,只有我最清楚,自己的生命因這一趟旅程,淬鍊出多少獨一無二的精純與光澤。找出自己的受限點,癥結就暴露在你的問題裡 回到剛剛一開始所說,大部分人的問題都跟「身不由己,懷才不遇,沒有足夠的錢與時間,所以無法自由地伸展自己的夢想」有關,但這些問題看在我眼裡,再清楚也不過了,因為提問者的癥結,都暴露在他所提出的問題裡。 舉例來說,有學生問我:「我只是個學生,該怎麼出國旅行?」我就會問他:「你為什麼會認為學生就不能出國旅行?」他回答:「因為學生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啊!」然後我會再追問:「你怎麼會認為學生就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呢?你怎麼會認為旅行一定得花錢呢?難道沒有一邊旅行一邊賺錢的例子嗎?你的想像力似乎還不夠,你到網路上搜尋一下,只要這個世界上有任何一位學生以自己能力出國旅行,你就沒有藉口了。」這就是愛因斯坦說的:想像力就是一切,它是未來生命的預覽。 就我所知,有位臺灣學生把傑出的3M動畫作品放到網路上,於是獲得企業贊助他到國外去展演—所以學生可以免費出國,甚至還可以賺代言費。只要讓自己優秀的創意作品被看見,或是有機會到國外參加比賽,免費出國旅行的機會就蜂擁而至,除了寒暑假,學校也會給公假讓你出國為校爭光,但前提是你必須要有獨特的、令人驚豔的作品被看到,這就是你可以努力的部分。 回過頭來檢視剛剛那位學生提的問題:「我只是個學生,該怎麼出國旅行?」問題癥結點就在他以為:學生=沒錢、旅行=花錢,光這兩個設定就局限住他的可能性。所以當我們在向別人提出問題前,自己再重新看一遍,你的問題裡暴露了哪些自我綑綁,暴露了哪些問題癥結?也就是說,這問題的解藥是:旅行不一定要花錢,誰說學生不能賺錢?去看一下電影《社群網站》,看一下紮克柏格(Mark Zuckerberg)在學校裡創辦臉書(Facebook)的過程,然後再多去網路上找出這兩帖解藥的實例,你就會幫自己輕鬆解掉那些綁住你其他可能性多年的繩索。 同理的問題還包括:「我現在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該如何去旅行?」「我有一個兩歲的孩子,該怎麼去旅行?」「我歌唱得很好,但我長得不好看,怎麼當歌手!(那Paul Potts、 Susan Boyle呢?)」「我喜歡音樂,但音樂沒法養活自己,我該不該去找個正常工作?(奇怪了,那周杰倫是靠什麼活的?)」……請自己發揮反轉的想像力,為自己的命運脫困吧! 還有一個讀者曾問我:「我該怎樣擺脫我的痛苦?」如果你學會了上述教的方法,就可以這麼回答他:「你是怎麼讓自己開始受苦的,就怎麼讓自己擺脫痛苦!」這就是《個人實相的本質》書中所說的:「障礙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這些障礙是你自己造成的,那麼就只有你才能決定是否要將它們辨認出來,並找出它們之所以存在背後的理由與情況。」此外,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傳授過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與其執著於內在的痛苦,不如走出去,想辦法減輕別人的痛苦,把注意力放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例如去收容所當志工,幫孤兒募款,為地震災民發起義賣……你要站起來,走出去,如果你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就去解決別人的吧。」這也就是利用旁觀者清的原理:你幫別人看清問題、解決問題時,也會同時獲得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打破沙鍋問到底,找出你真正要什麼 再繼續深究前面這個例子,讓我們來虛擬問答一下—當這個學生問我:「我只是個學生,該怎麼出國旅行?」我會繼續問他:「你為何想要出國去旅行?」「因為環遊世界是我的夢想!」「你為何想要環遊世界?」「因為我想增廣見聞!」「難道只有出國旅行才能增廣見聞嗎?」通常問到這裡,真正的問題就顯現了,表示他又陷入了另一個思想陷阱裡:出國旅行=增廣見聞=完成個人成就,於是解藥就很簡單,舉例來說,想一下「增廣見聞」的方法有哪些:看書、聽演講、看探索頻道、看國家地理頻道、單車短程旅行、火車之旅、徒步登山旅行……另外,完成個人成就也不是只有增廣見聞這一項,還有很多方法,這些都要靠你自己發揮想像力,幫自己開展出更多可能的途徑出來,否則依過去的舊思考,是永遠到不了你想要去的點上。 可能會有人問,單車短程旅行不及出國旅行收穫多吧?這又是一個錯誤的命題,一個人閱歷是否豐富,跟他去了幾個國家並沒有直接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去過很多國家,但他的思維並沒有多大的不同,因為他總是帶著舊思考去新地方,老愛把義大利麵拿來跟北京炸醬麵比較哪個好吃,根本沒有以全新的感官去體驗截然不同的國家,這樣的人就算把全世界都走完了,他只是擁有很多「到此一遊」的照片,他的本質什麼也沒改變。但一個有著開放心胸的人,即使是到住家附近走走觀察,就會發現今天跟昨天截然不同,梭羅的《湖濱散記》不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曾經有個學生問我:「你能否推薦希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我反問他:「你能推薦你家附近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嗎?」他居然說:「我家附近很無聊,沒什麼好玩的。」於是我回答他:「那你遠赴希臘也會覺得沒什麼好玩的,因為如果連你家附近有什麼好玩的,你都沒有去用心探索,那麼你的麻木感官也無法幫你探索希臘有什麼好玩的。」愛默生說的最到位:「我們走遍世界去尋找美,但我們必須把美帶在身上,否則就無從尋找。」 波特萊爾的詩〈旅程〉提到:「我們看到了星辰、海浪,我們也看到了沙;儘管有許多震撼和突如其來的災難,還是百般無聊,跟在這裡一樣。」艾倫.狄波頓亦說過:「王爾德說,倫敦是沒有霧的,因為惠斯勒(Whistler)把這霧畫了出來,倫敦才有了霧;就像梵谷之後,普羅旺斯才有絲柏……尼採在讀了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的作品後讚嘆:有些人就是知道如何利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經驗,讓自己成為沃土,結實累累,一年可採收三次,化腐朽為神奇。」所以旅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敏銳的觀察,而非旅行地的遠近與否。如果你看不到你家鄉的獨特之美,就算到了南極北極也一樣覺得無聊。 「利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經驗,讓自己成為沃土」的另一個經典例子在《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書中的一段描述:「烹飪就是哲學。因為當你在幫瓠瓜刮皮時,你會利用那段時間進行反省;準備食材時的分析特質,會進一步被帶入到烹調過程。這過程就像哲學一樣,是將半直覺的東西轉變成構思周全的東西,一件經過徹底研究並讓別人得以消化吸收的東西,在變成一道佳餚的過程中,你的食材被賦予了意義。」 艾倫.狄波頓則在《旅行的藝術》提到:「一七○九年,二十七歲法國青年德梅斯特曾以自己的房間為旅遊地,寫了《斗室之旅》《斗室夜遊》。他先把門鎖上,換上一套粉紅與粉藍相間的睡衣,在沒有行李的負擔下,他先來到沙發,也就是客廳裡最大的一件傢具。這趟旅程使他拋開平常的倦怠,以新奇的雙眼注視這沙發,發現了前所未見的特質,他讚嘆沙發椅腳的優雅,回憶起自己在椅墊上蜷曲的時光,夢想愛情和前程;接下來他的目光由沙發轉移到床,以旅人之眼欣賞這件複雜的傢具,為了曾在此度過多個睡得香甜的夜晚心生感激……他說,如果我們能把遊山玩水的那種心境帶入自己的居住地,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家和高山步道,或是洪博在南美洲看到的蝴蝶漫天的叢林一樣有趣。」 也就是說,旅行是一種心境的新鮮與好奇,而不是你身體去了多遠的國家,如果沒先「一再追問,打破沙鍋問到底,找出你真正要什麼」,那麼就算你環遊世界回來了,還是一無所獲。 我很喜歡蘭迪.鮑許說的一句話:「重點不在於你要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在於怎麼過你的人生。你如果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會自己實現。」 舊思考永遠到不了新的點,這是很多人無法完成夢想的真正原因 現在的你,是由過去的你所創造出來的,如果你不滿意現在的你,你必須先清空過去綑綁著你思維的腳鐐手銬,因為你戴著舊思考的手銬腳鐐走舊的路,是永遠飛躍不進新的未來,只能在原地打轉。 性格決定命運。如果你不喜歡你自己現在的命運處境,就請立即改變性格與個性,你必須知道,你是自己命運中唯一、且最有力的決定者。我很喜歡藍慕莎說過的這一段話:「你要習慣你是命運的主宰,將那些限制拋開。這個時間點你在這裡,那個時間點你瞬間到了那裡,這在腦中就可以發生了。」 讓我們來看看力克的例子吧。他出生時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三次嘗試自殺,曾經一天被十多個人嘲笑,但因為最後有一位同學給了他正面的問候,讓他反轉想去死的念頭,決定快樂地活下去。 我們來假想一下,如果沒有手、沒有腳,我們能像力克一樣,可以自己刷牙、踢球、游泳、玩鼓、潛水、選上學生會主席、取得會計與財務雙學位、擁有自己的公司、出版DVD、寫書、到超過二十五個國家舉辦一千五百多場演講嗎?他在書中引用邱吉爾的名言:「成功是從失敗到失敗之間不減其熱情。」我們可以想像,他一天所必須經驗的挫折比一般人多上數百萬倍,但他仍有比一般人更旺盛的生命熱情,而且他說,失敗帶來的好處,就是讓人懂得對成功心懷感激。失敗對我的意義在於,就算我沒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但這失敗的經驗是我能提供未來的自己,以及後面的人最珍貴的資產。 請去網路上找力克的演講影片《Life Without Limbs》,並去看他的傳記《人生不設限: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方智出版),他把「無手無腳=殘障=每件事都得麻煩別人、生活無法自理=不能做任何事、什麼夢想都無法完成」的舊設定,反轉重設成新的自我定義程式:「無手無腳=可以輕鬆獲得全場人的關注=上帝的限量特製品=向世人證明沒有四肢還是可以毫不設限」,他就能瞬間活出大自由的夢想命運。 另外一個可以做為解除自己設限點的範例,就是蘭迪.鮑許在網路上被點閱千萬次的影片《全力實現兒時夢想》與他的書《最後的演講》。請看他怎麼描述自小至臨終前完成夢想的過程,看看他不設限爆炸型的創意思維與態度,與一般人有著怎樣的不同。他的名言包括:「我父母總是對我說:你如果有問題,就去把答案找出來」「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好這手牌」「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當我們清楚了悟生命是有終點的時候,就不會浪費寶貴時間在無謂的限制上面,會想盡辦法跳躍、飛翔,利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最大的無限。撥開受限點,找到你熱情無止盡的天命 很多人的問題是:「我現在的工作不是我喜歡的,但卻能給我高薪,我該怎麼辦?」我只想問的是,你打算在這個無法激起你生命熱情的工作上,浪費多少時間?況且很多問題根源並不在工作本身,而是在態度上,這點我們會在第三堂課繼續說明。 《讓天賦自由》開宗明義說:「『天命』,是指『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互相結合的境界,所以你必須及早發現可以被你視為玩樂的工作是哪一項……很多成功的人找到了自己生來就應該做的事,並挹注龐大心力,即使明天世界就顛倒過來,他們仍會設法調整自己的能力,以因應世界的變遷,同時繼續與自己的天命結合,因為他們已經具有內化的理解力,知道如何讓自己的天賦融入新的環境中。許多人把熱情拋在一邊,從事不十分熱中的工作,只是為了獲取物質的安全感。事實上,你為了維持生計而接受的工作,很可能在未來被發包到海外去了,如果你從未學習創意思考,並探索自己真正的才能,到時候你該做什麼呢?」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做你不喜歡的事,沒多久,只要這產業萎縮,或是進行激烈淘汰,你就很難贏得過那些熱愛這產業的人。所以建議大家可以把這本書找出來,仔細研究書中幾個實現天命的例子,你就會知道什麼是「行行出狀元」的真正意義。 對我而言,天命就是找到自己願意為它付出一輩子生命旅程的事,並從不懷疑它,就算是成功了也不會停下來。這就是我常說我當作家的理由是: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你怎麼看自己,也百分百地決定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量子物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觀察者決定觀察的結果。即使是觀察電子般微小的物體,也必須進入裡面,我們得把過時的「觀察者」改為「參與者」1,美國當代物理學家惠勒稱之為「觀察者起源論」。從二十世紀末的一項實驗得知,光是觀看某個東西,就足以改變它,觀察就是一種創造,而意識執行了創造的行為,即是惠勒所說的:「從量子世界學到一件事:我們的現實存在,是由我們自己所做的觀察而造成的。」2也就是說,我們怎麼看自己,也百分百地決定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但我們往往因為別人怎麼看我們,就怎麼看自己,所以蘭迪.鮑許說:「如果大家都不浪費時間去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那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與工作中的效率,就可以提升百分之三十三!」這部分已經在《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的〈第一層:刪光所有人,只留下自己〉講述過了,可以再回頭去找書來複習一下。 蓋瑞.科瓦斯奇(Gary Kowalski)說:「宇宙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讚美它自己,為了揭示它自己的美。」我很喜歡電影《超異能部隊》裡的一句話「Be all you can be」的意義,就是讓自己的小宇宙演化出無限可能的美,你就是創世的源頭,沒有人能擋得了你爆炸式的生命煙火。 註:這部分可以去看影片《我們懂個X》I、II集,裡面提到「光究竟是波動還是粒子」的一項實驗,因觀察者不同,其結果也不同。想深究量子物理學、弦理論(融合巨觀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與微觀的「量子物理學」之間鴻溝的理論)者,可以繼續研讀《優雅的宇宙》書與影片,以及《無量之網》《平行生命期:量子場的波動》等書。 註:引自《平行宇宙》p.262,加來道雄著,重慶出版社。 第二堂課後參考 書單: 《無量之網》桂格.布萊登著 《鑽石途徑》Ⅰ、Ⅱ、Ⅲ、Ⅳ,阿瑪斯著 《個人實相的本質》賽斯書,珍.羅伯茲著 《人生不設限》力克.胡哲著 《湖濱散記》梭羅著 《旅行的藝術》艾倫.狄波頓著 《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羅伯.洛蘭德.史密斯著 《讓天賦自由》肯.羅賓森著 《最後的演講》蘭迪.鮑許著 《平行宇宙》加來道雄著 《優雅的宇宙》布萊恩.格林恩著 《平行生命期:量子場的波動》藍慕沙著 電影: 《社群網站》(The Social Network) 《全力實現兒時夢想》(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 《超異能部隊》(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我們懂個X》I、II(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優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
0-3 【內容試讀】以聯集取代單選,開展放射型的平行人生
~第三堂不要以選擇題、比較題的方式,把你的人生當考卷來寫這一堂課,是因為一位記者的電話訪問,讓我意識到她問我問題的方式,充滿了自己的問題。她問:「請問妳去過這麼多國家,妳比較喜歡哪個國家?在廣告文案、廣告代言人、作家、大學老師、博士生、影評人、主持人……這麼多身分裡,妳最喜歡哪一個身分?」這樣的問題可能對於記者來說是非常稀鬆平常的,因為這就是訪問的「基本題型」。但我好奇的是,我是一個活生生、無法被歸類的人,怎麼會用「基本題型」來訪問我呢?她的問題充滿了「選擇題」「比較題」,可以想像應該是自小受學校教育與考試的影響太深,以為人生是一連串充滿「選擇」與「比較」的過程。她可能認為整個人生是用來填一張考卷的,考題可以是:「你這一生中最喜歡哪一個國家?答案選項:1希臘2印度3杜拜4冰島,請回答」,或是「你最喜歡自己的哪些身分,請依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的順序排列,並闡述之」,但人生真的是如此嗎?這樣的思考弊病,其實就是造成第一堂課所提到的「亂貼標籤、輕易論斷」的慣性思維,因為考題做久做熟了,標準答案會很快跑出來,這就是導致大家寫出來的人生都差不多的原因。因為我實在答不下去她的制式問題,於是只好反問這位記者:「咦,好奇怪,妳的問題不是選擇題,就是比較題,妳真的認為人的一生是用來填完考卷後就交差了嗎?」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真的用心走過四十個國家—或許不必走過四十個國家,就算只走過兩、三個國家,只要你用全部生命去體驗,你就會清清楚楚明白,每一個國家都是如此獨一無二,根本沒有辦法拿來與其他國家做比較。就像你沒有辦法拿玫瑰花與百合花來比誰漂亮,你是要以花瓣數來評比呢?還是開花的直徑來競賽呢?同理,你要我怎麼去回答這四十個國家裡,我比較喜歡哪個國家呢?每個國家都帶給我無可取代的風景與文化衝擊:希臘的聖特里尼島讓我見識到無限可能的藍;埃及高尺度的神殿,讓我明白人的渺小但也很偉大;杜拜讓我學會了「從無到有、無所不能、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陸海空創意」;印度讓我看到什麼是物質極貧、卻充滿開心笑容的孩童;美國阿拉斯加零下五十度,仰望著那一條清晰的銀河鑽帶,以及滿天瘋狂揮灑炫彩的極光,讓我知道上天自從完成了地球至今,從未有任何一刻停止再創作,每分每秒這個地球都截然不同……如果再繼續講下去,幾天幾夜都說不完我在這些國家聽到、聞到、看到的精采人事物,都是鮮活的。正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獨特之美,所以不比較、不評斷,全都納入了我寶貴的生命影音庫之中,我怎麼忍心把這些獨一無二的國家,拿到評量機上去秤斤論兩呢?如果你是真正的旅行者,絕對不可能去問這樣的問題,那就像有人問你「你比較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如果要你選一個活下來,你會選哪個?」一樣殘忍且無意義。同樣地,面對「在廣告文案、廣告代言人、作家、大學老師、博士生、影評人、主持人……這麼多身分裡,妳最喜歡哪一個身分?」這樣的問題,因為是電訪,所以很可惜她沒看到我一臉極度無奈無語的表情—因為這樣的問題就跟問我「請問在全身上下,妳比較喜歡自己的右手、左手、右腳、左腳、眼睛……哪一個部位呢?」一樣荒謬。一般人愛選擇、愛比較,總要找一個「最」,才覺得完成了。但真正的人生不是減法,而是加法;不是選擇A還是B,而是A+B會變成什麼。因為「選擇」會排除掉其他的東西,很容易讓生命越走越狹窄,走入慣性裡,走進死胡同。過去有很多記者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我為了讓他們好交差(我知道他們都有截稿的壓力,沒時間跟我扯深度的哲學問題),只好隨口回答:「作家吧,因為作家可以是任何身分的總和。」但這絕對不是我的真正答案。我的各式新身分,是因為年齡與閱歷不同,自然而然演化出來的,就像人也是演化而來的,你怎能把演化前與演化後的自己,放在同一個平臺上來挑選?就像你沒辦法問一棵成樹:「你比較喜歡種子的你?小幼苗的你?三歲時的你?還是十歲的你……」缺了哪一段,它就不是現在的自己。類似這樣的問題,包括我經常被問到:「你寫過這麼多文案,最喜歡哪一篇?」我在《非寫不可,不寫會死》中已經回答了:「每一篇文案對我都意義非凡。我生命的每一個過程都是完美的,都需要被感謝。就像以前年輕時寫的文案像新鮮碩大的葡萄,現在的文案像是桶底的葡萄酒。」我真不懂為什麼人們總愛問選擇題?難道只要給了一個答案,他們就可以滿足了嗎?他們就可以不必再探究了嗎?人生的深度就到此為止?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覺知到自己思考的積弊。千萬不要以選擇題、比較題的方式,把你的人生當考卷來寫;而要以一張全白的紙,或是其他任何的素材來原創你的人生。 開挖出自己的天賦之泉,開始演化跨界的生命流域《優雅的宇宙》影片談到量子物理學、多維度空間、平行宇宙概念的弦理論1,以及它最新版本的M理論……讓我瞬間理解了所有關於平行宇宙、時光旅行為主題的電影,包括《黑洞頻率》《扭轉奇蹟》《時光機器》《偷腦》、《蘿拉快跑》《蝴蝶效應》I&II、《顫慄時空》《今天暫時停止》《如果能再愛一次》《雙面情人》《我的失憶女友》《回到17歲》《扭轉時光機》《全面啟動》等。這些電影對我而言已經不是科幻片,而是真的可以拿來「玩」人生的參考範本。因為我對「平行宇宙」這四個字有著很多的想像,促使我去找了《平行宇宙》一書來看,裡面提到:「史丹佛大學的俄羅斯物理學家安德列.林德(Andrei Linde)提出一個想法:一小片宇宙可能突然膨脹、發芽,萌生一個『女孩』宇宙或是『男孩』宇宙。這些宇宙又可能萌生另一個嬰宇宙,如此不斷進行下去,創建『多元宇宙』,這理論叫做『永恆的、自我再生的膨脹』。膨脹是持續的、永恆的,大爆炸始終都在發生。越來越多的理論證據支持多元宇宙的存在,如果這是真的,它將統一兩種重大的宗教神學:『創始』和『涅盤』,在無始無終的『涅盤』中不斷發生『創始』。」我的各式身分,每一段新演化,都是以好奇為開始。如同我的旅行,我就是想知道,在希臘的我,跟在臺北的我有什麼不同?在印度的我,與在北京的我有什麼不同?所以我是以旅行來實驗並觀察自己的可變可塑性。回顧我的成長演化史:我小學時喜歡畫畫,因為畫畫可以安安靜靜地與紙、與顏色共處,不被打擾。國高中時,因為要升學考試,無法隨時隨地畫畫,所以在課本角落寫詩就成了我的創作出口。大學廣告系因為要專業實習,所以在廣告公司裡寫著像詩般的文案,就成了我的新生存之道。等到畢業,我為誠品書店寫文案,就成了想當詩人與做廣告人之間的新出路。同一時間我為高薪的房地產廣告公司寫文案,研究建築並參加西班牙、北歐建築之旅,就成了我的新興趣。二十八歲前寫廣告文案的業餘時間,我都在寫旅行主題的專欄,這就是我預備成為作家的平行路徑。二十八歲出版我的第一本廣告文案作品集《誠品副作用》,讓我正式成為作家(接著出版旅行、美食、數位藝術、愛情、創意等不同領域的書)。同年考上廣告碩士班,並在大學兼課教文案,於是我的新身分—「大學老師」就自然而然地演化出來了。當了老師幾年後,把教書心得寫成了《十四堂人生創意課》,於是瞬間跨足教育這領域,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在同一時期,因為很愛看電影,且自己已經有了知名度與影響力,所以會有很多電影公司主動提供免費看試片的機會,於是就演化出「影評人」「影展評審」的新身分。二○○七下半年到北京大學來讀博士班,博導陳剛老師在一開學就讓我教專業研修班與大學部三年級生,讓我在初到北京這塊陌生的地方,因帶著過去的養分,瞬間就地同時長出「博士生」與「北大老師」這兩個身分,同一時間也出版《誠品副作用》《廣告拜物教》《十四堂人生創意課》簡體版,所以一落地就三個身分同時運作—「博士生」「北大老師」「作家」。至今我在北京已舉辦過無數場大學巡迴演講、接受過無數次媒體採訪,也已出版了十多本簡體著作,因已在這裡累積了相當的知名度,所以成為廣告代言人及旅遊外景節目主持人是很自然的事。現在又因為喜愛研究人體的奧祕,所以每週花十八小時去上中醫課,並同時開始設計創意商品、計劃全球心靈之旅、準備開始寫劇本—以上這些新身分、新工作,都不是我自己去爭取的,因為當我把鮮活的生命泉源挖掘出來,自然就有各式各樣的水道等著引我的水,我只須顧好我的泉源不斷,就不必擔心沒有水道、沒有生路可走。這些經驗,也是我在寫《十四堂人生創意課》的〈第二堂:如何開挖自己的生命穴脈〉和〈第三堂:如何畫一張自己的生命藍圖〉這兩篇的根據。 所以當你們聽了我的「簡歷」,如果你是那位記者,你還會問「妳在廣告文案、廣告代言人、作家、大學老師、博士生、影評人、主持人這麼多身分裡,最喜歡哪一個身分」這樣的問題嗎?如果你也是如此用心真實地去生活、無設限地探索並演化生命的各種可能,就不會再問這樣的問題。---------------------------------------------------------------------------------------------------------------------------------------註:弦理論,根據加來道雄《平行宇宙》書中的解釋:「如果你有一架超級顯微鏡,可以用來窺探到電子的中心去,那你所看到的不會是一個點狀的粒子,而是一根振動的弦;如果我們彈撥這根弦,它的振動就會發生變化,其電子說不定會變成一個中微子,再彈撥一下,它說不定會變成一個夸克。事實上,如果你用合適的力度來彈撥它,它會變成任何一種已知的亞原子粒子,就是以這種方式,弦理論可以毫不費力地解釋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亞原子粒子;在超弦上沒有別的,只有可以彈撥出來的各種不同的「音符」,做一個類比來說,在小提琴上,A調、B調或升C調都不是本質所在,只要簡單地用不同方式彈撥這根弦,就可以發出音階中所有的音。電子與夸克都不是具有本質性的東西,弦才是本質性的東西。事實上,宇宙中所有的亞粒子都可以被視為弦的各種不同振動,別的什麼都不是,弦上所發出來的各種和弦就構成了各種物理學定律,我們可以把整個宇宙看成一首氣勢恢宏的弦樂交響曲。」-----------------------------------------------------------------------------------------------------------------------------------------借用「已完成的自己」的經驗,或是向「未來的自己」求救《平行宇宙》書中提到:「科學家將蟲洞稱為:多連通空間,它們之所以被稱為蟲洞,因為它像鑽到地裡的一條蟲,在兩點之間鑽出一條可供選擇的捷徑,有時也將它們叫做『空間入口或通道』,也許有一天,它們將成為星際間旅行的最後途徑。」以前我稱兩個領域間的連結為「穴脈」,現在我比較喜歡用「蟲洞」兩個字,因為有進入另一個時空邏輯迥然不同的新世界之義。雖然我目前無法以身體經驗「平行宇宙」,但我的想像力、創造力已經在我的生命中創造出了許多個蟲洞。我可以自由地進入廣告的時空、電影的時空、旅者的時空、作家的時空、醫學的時空……我正在享受「自宇宙」各星系之間的星際之旅,這就是「平行宇宙」這概念給了我原爆的動力。之前在《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一書的〈第六層:自原點放射性爆開的光速擴張,創造出各版本、各方位獨立運作的星系視野〉和〈第七層:自體星系誕生,與他人星系串連的星際之旅〉這兩篇提過一些粗淺的概念,在此篇會更詳細說明運用在生活創意上還有哪些可能。賽斯的《靈魂永生》第十六章,則將物理學的「平行宇宙」概念,換以心靈的方式來探索人的其他可能性:「在你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刻,都有一個多樣性的選擇,不管你選擇了或沒選,其實每個念頭都實現了,每個可能性都被探索了,都各自形成了系統。如果你本來想做個醫生,而現在卻在幹另一行,那麼在別的實相裡,你就是個醫生,如果你有在此地沒用到的才能,它們在別處會被用到。靈魂可以被形容為一個多次元的、無限的行為,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可能性,都在某處被帶進了確實性與存在。無限的創造行為,為它自己創造了無限的次元,在其中達到一種完成。」這部分,可以去看電影《命運好好玩》,想像自己手中正有這麼一個遙控器,回轉到你當初的抉擇點上,虛擬想像如果選擇了當初沒選的路,現在會是怎樣的狀態—這有助於你把其他系統的自己找回來,像拼圖一般,重新審視你的完整人生。賽斯亦把我們此生怎麼運用平行世界的自己,做了一個很棒的解釋:「按你開放與接受的程度,你可由你『可能的自己』的經驗、知識、才能獲得極大好處。你也可以透過夢境獲取靈感,那是另一個自己想過但還沒實現的想法,你調準了頻率收到後並把它實現出來。比如你可能對音樂一竅不通,而某個下午你突然有想去買小提琴的衝動,這衝動可能代表:另一個系統的你,對小提琴有天賦,你會很快學會這樂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輕易地從其他「已經完成夢想的自己」那裡得到靈感、方法、動能。許多跨界的藝術家基本上是運用這方法來獲取靈感,不管他們自知或不自知,包括我自己在內。打開蟲洞,平行開展放射型的人生我是看了賽斯書中那一段「多次元的平行自己」文字之後,才寫出了《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的〈第八層:開啟多元的生命窗口,自體星系無限擴充〉這一段創意概念:「勇於打開現狀以外人生的其他版本,如果人生中另一種選擇也是好的,那麼就讓那未被選擇的版本,在想像中,或是在實際生活裡可以同步進行。舉例來說,如果當時你因為考上商學系,所以放棄成為一個畫家,如果不畫畫是你此生很大的遺憾,就讓這身分的視窗(蟲洞)打開,你可以試著同時體驗商人、畫家同在一個身體裡的生活,你可以用畫家的靈感、直覺、敏銳度,來處理財經問題;也同時以經濟學家的頭腦,規畫自己的創作行程、經營自己的畫作畫廊。畫家與商人一點都不衝突,反而能集結出獨特、有趣的生活形態。」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去找這本靈魂巨作《靈魂永生》,它將會開啟你生命觀點上的無限可能。《讓天賦自由》書中亦提到:「當工作遇到挑戰,愛因斯坦經常在廚房拉小提琴,即興創作曲調,同時一邊思考艱澀的問題,然後就在演奏中突然大喊『我懂了』,好似瞬間開竅,問題的答案就在音樂聲中浮現。」當眼前是個死胡同,你可以從「旁門左道」進入解答之門,這就是擁有跨界興趣的好處—殊途同歸,同時享有很多版本的世界,以及在不同版本世界之際穿越的快感,並擁有變幻自己定位的自由創作權。以想像力匯集眼前的一切可能,取代單一選擇題有學生問我:「我想去找工作,但我媽要我去考研究所,該怎麼辦?」像這樣的問題,對我而言從來就不是問題,因為剛簡述了我十九到三十九歲這二十年,在念碩士、博士的同時,我還是同步進行創作、出版、廣告文案。我的人生只有「聯集」,鮮少有「單選題」。我常會舉的例子就是明和電機:喜愛音樂但不喜歡電機的土佐通道,把自父親那繼承而來、生產真空管的明和電機企業轉型成樂團,把家裡生產的電器全改裝成了樂器玩具,還獲得多項日本設計大獎,也完成了他巡迴演唱的夢想。於是他既孝順了父親,也不違背他熱愛音樂的志向—眼前看似衝突的領域,經過創意的聯集,就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行業。我自己也是,我想寫詩,把眼前考上廣告系這個命運聯加在一起,就成了有詩意的廣告文案。從現在起,你的人生沒有選擇題,特別是單選題這樣的單一思考,只有多選與聯集的創意思考方式,如此你的人生就不會只有標準色(紅橙黃綠藍靛紫),而可以有牛奶藍(藍+白)、夕陽粉(紅+黃+白)等千變萬化的成果。這樣的問題還包括:「我應該去當公務員,還是去當作家?」如果你看完了以上的例子就知道,這兩件事也沒有衝突,你可以利用當公務員的機會,觀察人生百態,這就是你獨一無二、鮮活的寫作題材。就像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片中女主角在高壓的編輯工作中累積了寫作的有趣題材,等到她的書大賣,改編的電影大賣,她自然就是個暢銷作家,而不必一開始就拒絕了這份充滿各種情節的工作,閉門在家當作家。這部分可以回頭去看《非寫不可,不寫會死》一書的〈第33問:是否要辭職去寫作〉的詳細闡述。你要在眼前不喜歡的事上找出樂趣,先接受你眼前的命運,然後從這個命運中有創意地看到出口,從既有命運裡實現出自己的夢想,這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把自己的身不由己、懷才不遇,推到別人或環境上,這部分在〈第六堂:接受現況後,才能往新的實相走〉會詳述。你有的是主動選擇權,而不是被動的選擇題很多人因為考試與競爭久了,以為人生的選項就是那幾種,以為工作的選擇就是所學專業圈限的這些。例如:廣告系出來就是要做廣告、法律系出來就是要當律師或法官……一旦考不過高考,或是找不到工作,就開始沮喪,認為自己不如人。這是因為很多人把人生當成了選擇題(在固定的幾個選項中選),而忘了自己有選擇權(選擇要不要只在這些選項中選擇)、忘了自己有重新命題權,忘了其實自己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類別、屬於自己的工作形式與生活方式。找三到五個興趣,把其中的一項或幾項變成專長,發展成可以帶來收入的生活系統,讓自己可以在喜歡的事情上遊刃有餘,而且生活豐足。每一種興趣都可以成為謀生方式,包括打撲克牌、變魔術,過去沒有誰認為魔術可以賺錢,現在劉謙就是現成的例子。《讓天賦自由》書中就提到:「我們質疑別人的感覺時,常說『你的想像力太豐富了』,或是『那隻不過是你的想像罷了』,我們總以『腳踏實地』『務實』『實事求是』自豪,並嘲笑『不切實際』的人,其實想像力才是讓人類遠遠超過其他生物的特質,也相當程度決定了我們能否尋得天命……因為你對自己與世界的獨特看法,才讓你之所以成為你,並成就了你的未來。」所以請把別人認為「不切實際」的夢,化為具體的精采成就,這就是你此生來給世人驚喜的最好示範。很多讀者問我怎麼培養興趣—興趣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培養。比如你去餐廳一定會點自己喜歡的菜,這個不需要培養。要找出自己生命所能提供的獨特,這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這個特質不是別人告訴你的,也不是別人跟你說要發展的,而是你自己知道,非常篤定。創意水源的良性循環現在我每天輸入創意養分的時間與量的比例是9,輸出產出作品的時間與量的比例是1,In:out=9:1—當我是以這樣的比例在吸收養分時,創作的速度就會很快,做案子的時間就會縮短,原本要一週才能做完的廣告文案,現在只要一小時就能完成,因為靈感太多源源不絕。當自己有了巨大水源,隨手一舀即滿,很快就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客戶一下子就滿意的作品,於是我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去玩、去吸收養分,這就是「創意水源的良性循環」。第三堂課後參考書單:《平行宇宙》加來道雄著《靈魂永生》賽斯書,珍.羅伯茲著《讓天賦自由》肯.羅賓森著《非寫不可,不寫會死》李欣頻著電影:《優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黑洞頻率》(Frequency)《扭轉奇蹟》(The Family Man)《時光機器》(Time Machine)《偷腦》(Possible Worlds)《蘿拉快跑》(Run Lola Run)《蝴蝶效應》I、II(The Butterfly Effect)《顫慄時空》(The Jacket)《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如果能再愛一次》(If only)《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我的失憶女友》(50 First Dates)《回到17歲》(17 Again)《扭轉時光機》(Hot Tub Time Machine)《全面啟動》(Inception)《命運好好玩》(Click)《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推薦閱讀:
※怎麼看多家中企與樂天「斷交」?
※年輕人,你是否也成為了空巢青年?
※大學逃課的人那麼多,老師責任大,還是學生責任大,還是學校安排不合理?
※在外地上大學是怎樣一種體驗?
※在圖書館參加換書大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