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物語——文物背後的故事

提起玉衣,很多人並不陌生,不就是用金絲銀線連綴成百上千塊玉片嗎?這話確實不錯。不過,進一步說到玉衣的淵源及古人賦予玉衣的神奇功能則鮮為人知了。

其實,時間向前推48年,即使歷史學家也不知玉衣為何物,因為漢代典籍中,只出現「玉匣」、「玉柙」一詞,玉衣則名不見經傳。直到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發現「金縷玉衣」,人們才知道玉匣就是玉衣,用金、銀、銅、絲等不同材料編綴而成,且材料不同表示著死者身份高低不等。皇帝死後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一般貴族或大臣須由皇帝特賜方可使用金縷。目前,我國發現的玉衣達33件以上,僅徐州地區就出土8件,最為著名的是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長176厘米,用玉4248片,金絲1576克連綴而成,是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製作工藝最精美的玉衣,多次出國展覽,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奇特而昂貴的玉衣引起社會各界極大興趣,人們不禁要問,漢人為什麼用玉衣作為殮葬衣服呢?

金縷玉衣

西漢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從人們對玉的認識說起。在古人心目中,玉乃山川之精英,自然界萬物的精靈,具有非同尋常的靈性,帝王用之可以通天意,古人對玉產生近乎迷信的崇拜,玉在古人生活中佔據極其重要位置。再經過統治階級系統化和理性化的過濾,玉便神話般地被賦予一系列奇異的功能。據說古人入葬時,經常用水銀或硃砂浸泡屍體,發現水銀遇玉即凝固,所以古人以為用玉包身,塞堵九竅,就可以達到防止水銀進入身體,從而保持屍體常鮮不朽。而且古人還認為「玉能寒屍」,《抱朴子》上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而《太平御覽》則煞有其事列出活生生的例子:「吳景帝時,戍將於江陵掘冢……棺中有人,鬢毛斑白鮮明,面體如生人。棺中有雲母,厚尺許,白玉璧三十雙以籍身,兵人舉出死人以倚冢壁,一玉長一尺,形似冬瓜,從死人懷中來,墜地。」這對幻想長生不死的古人來講,誘惑實在太大了。

其次,在儒家學說指導下,以玉殮葬成為一種身份和等級的象徵,玉器成為統治階級廣泛而普遍的需求。在需求的推動下 ,漢代玉器製造工藝和加工規模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製造玉衣在技術上成為可能。為此兩漢以來,大量玉衣伴隨著墓主人美好願望進入墓室。

銀縷玉衣

西漢

徐州火山劉和墓出土

我國用玉衣殮葬制度雖始於西漢時期,但起源則追溯到更為遙遠的古代。在邳州大墩子遺址中,就出現把石環放在眼眶用作眼罩的做法,迨至西周,出現用玉片在面部顯示出眼、鼻、嘴、耳等形象的習俗,後來又在這類玉片上用織物連接,即所謂的綴玉面罩、綴玉衣服。漢代擴大到人身體的各個部位,玉衣演化成為王公貴族的殮服。東漢以降,玉衣葬制臻於完善,等級森嚴,不能僭越。如果越級使用或不該用而偷用,則屬僭越,將受到嚴厲處罰。《後漢書·朱穆傳》即講過這樣一件事:宦官趙忠的父親死後,歸葬玉安平,「偕為璵璠,玉匣偶人」,被刺史朱穆發現,朱即按照法律,開墓揭棺,暴屍於眾,並進而籍沒其家屬。如此嚴刑酷律維護下,玉衣葬制進入嚴格規範的軌道,成為統治階級上層特有的殮服。

為使其屍體不朽,漢代的皇室貴族不僅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結果卻適得其反。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鑒於此,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為喪葬工具。從此以後,貫穿兩漢的玉衣殮葬制度,到三國時期漸次銷聲匿跡了。

銅縷玉衣

東漢

徐州拉犁山漢墓出土

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祈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早已化作一抷黃土,唯剩下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彷彿在向人們講述一個千百年來的破滅神話,「玉能寒屍」僅僅成為古人一廂情願的妄想。

新書推薦

《漢風物語》一書分列兵器篇、玉器篇、金屬篇、陶器篇等幾大類型,使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介紹了徐州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從文物的歷史淵源、藝術形象、時代烙印、史料價值等諸多方面講述了文物背後的故事,展現了徐州地區的漢代楚國的藝術、文化特色,側面烘託了此時繁榮昌盛的漢代諸侯楚國的歷史面貌。

目錄章節

兵器篇:玄甲兜鍪耀日明百兵之君「五十煉」多是橫戈馬上行似矛似劍話銅鈹不教胡馬度陰山

玉器篇:瑞玉圜合以象天在淵在天玉龍佩置酒為壽白玉卮金縷玉衣如鱗施蛻變復生含玉蟬楚王漆棺玉鑲成亡靈入夢玉為枕玉衣先聲玉面罩潮流配飾玉舞人君子標配玉具劍

金屬篇:一道靈光照萬年藏禮於器青銅鼎翻制子范銅母範龜鈕銀印楚襄王腰帶金扣西域風潔身亦禮沐浴器取光藏煙銅牛燈鳩鳥熙春賜王杖銘文漢隸分水嶺

陶器篇:椽頭以飾漢瓦當諧趣橫生人形鎮秋潤循毫獸形硯養豬積肥溷與廁圓囷方倉藏谷糧生養之本灶煙陽鑿井而飲即家鄉登茲樓以四望兮秦式器物繭形壺為其像人始作俑

《漢風物語——文物背後的故事》

定價:48.00元

藏品欣賞

鐵札甲

高72、寬68、厚28厘米

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鐵札甲出土時已鏽蝕散亂,修復後的札甲共使用甲片836片。其中前、後胸用長條形札甲片128片,披膊和裙擺使用魚鱗形甲片708片,用麻繩編綴而成。方形領口,右衽側身開口,穿戴後開口處用繩繫結,甲衣邊緣均用紡織品鑲邊。

「食官監」玉枕

長35.5、寬7.8、通高9.5厘米

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枕呈板凳狀。由枕足、枕板、獸頭飾三部分構成。枕板內芯為長方形木板,枕面鑲飾35片雕琢精美的龍形、長方形、「亞」字形等玉片;枕背也以玉板鑲貼。枕板兩端為獸頭狀玉飾。枕腿略呈「工」字形。玉枕是西漢王侯及高級貴族墓葬中常用的喪葬用玉。

玉面罩

長24.5、寬28厘米

1993年後樓山漢墓出土

該玉覆面用玉片勾勒出人的五官,較為形象和寫實。額部、下顎處分別綴覆長方形、橄欖形玉片勾勒出頭型與面龐。面罩除用不同形狀的玉片象徵五官外,在額、頰等部位有較多的裝飾玉片,玉片色澤以青白或黃白色料質為主。覆蓋死者面部的面罩起源較早,古籍中有瞑目、布巾、覆面之說,考古發現的實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的玉面罩即較為寫實。漢代玉面罩延續了早期寫實綴玉的傳統,同時又有所創新,形成了與玉枕、竅塞和握玉的完整組合。

S形龍玉佩

高17.1、寬10.8、厚0.6厘米

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龍出土於甬道西側第5室,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其造型為身體呈S形的單體龍,又稱「S形龍」。以陰線、浮雕、局部透雕的技法雕刻龍首細部,龍眼下有鑽孔,為佩戴時的系穿用孔,表明其為佩飾。類似的單體玉龍獅子山楚王墓中出土5件。

蟠龍紋青玉璧

直徑22.5、寬4、厚0.68厘米

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青玉。以同心圓繩紋將璧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排列有序的谷紋,外區雕琢四組正面龍頭並雙尾連體的龍紋,該璧另一面雕刻的紋飾相同。

鎏金銅鈁

高58.8、腹徑28.3、頂徑23、足徑20厘米

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銅鈁通體鎏金。覆斗形方蓋,蓋面有四隻鳳鳥形鈕。子母口,短頸,頸部留有一周倒三角紋。鼓腹,腹上部兩側有對稱的鋪首銜環,圈足平底。

人物畫像銅鏡

直徑18.6、緣厚0.9厘米

1994年簸箕山宛朐侯墓出土

鏡鈕為龍龜合體。鈕身作龜形;龜首為龍首形,曲頸向後伏於龜背之上。龜鈕下飾柿蒂紋,環繞鏡鈕有四條騰躍遊走的虺龍。

鏡背主體紋飾為人物畫像,分為四區,每區間以博山紋間隔,內容完全相同。畫面分上下兩排。上排分三組人物,每組以古樹相間,左邊一組為馴虎圖,中組為聽琴圖,右組為對語圖。整個鏡的背面共鑄造出32人、8虎、4豹、16樹、12座山峰,再加上鈕、座上的4龍和1龜龍,共計刻划出物象77個。畫面中既有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場景,也有神話故事。方寸之間表現出了從現實生活到神話故事的極為豐富的內容。

金帶扣(附扣舌)

帶板:長13.3、寬6厘米,兩板分別重273.2、277克

扣舌:長3.3、寬0.5厘米,重5.8克

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金帶扣為腰帶兩端純金鑄成的帶扣(俗稱「帶頭」),中間為絲帶編綴二排海貝組成的帶體,海貝中夾綴了數朵金花飾,腰帶通長97、寬6厘米。兩副帶扣厚度和重量不同,但尺寸和紋飾基本相同。這副黃金帶扣由兩塊長方形金帶板和一枚金扣舌組成。其中一塊帶板背側鏨刻「一斤一兩十八銖」,另一塊側面鏨刻「一斤一兩十四銖」,與實際重量不符。

陶繞襟衣舞俑

高45、寬42厘米

2000年馱籃山楚王墓出土

舞俑著繞襟曲裾深衣,髮髻後挽,眉眼清秀,雙臂甩袖向上,長袖隨著舞步變化呈一前一後拋甩。曼妙的身姿扭成「S」形,舞姿奔放熱烈。手臂彎肘處刻有「五」字,筆劃內填紅彩,「五」應為「舞」字的簡寫。舞俑造型誇張,應是楚王宮內舞者的生動寫照。這種舞俑在國內其它地區尚未發現。

書美坊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美術出版中心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76續]陝西鳳翔血池遺址考古發現皇家祭天場所
杭州&北京 | 三座于謙祠堂,一顆熱血丹心
私人收藏是否有罪?與文物倒賣有何關係?
資本暗流中的一葉扁舟——中國近四十年來盜墓猖獗之梳理
[考古日報Vol.130]山東東阿大秦村發現北朝至五代寺廟和行宮遺址

TAG:文物 | 故事 | 背後的故事 | 背後 | 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