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通解講義》張慶濤今日開講之 四(篆書)
第三節 篆書(大篆、小篆)
篆書 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稱。大篆,又稱籀(zhòu) 文,傳說是西周晚期,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 年)命太史官史籀改革文字創造的書體, 故又被稱為「籀文」。
篆書 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稱。大篆,又稱籀(zhòu) 文,傳說是西周晚期,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 年)命太史官史籀改革文字創造的書體, 故又被稱為「籀文」。
大篆 形成於西周,興於春秋、戰國,通用於秦國。從周宣王時期至秦始皇統一文字,大篆沿用了六百餘年。大篆的字體形態,比金文有所開張,體態趨於完美,書寫起來也更為順暢。現存的大篆可見於:《淳化閣帖》收錄的唯一一件史籀的大篆書法《敡( yì ) 州帖》以及《石鼓文》。
史籀大篆《敡州帖》
《石鼓文》,是刻在鼓狀石頭上的大篆文字,故此得名。石鼓,是唐初期在陝西鳳翔被發現,共十枚,石上文字已殘損。據史料記載:北宋時,尚存四百六十五字,到明代脫損三字,還剩四百六十二字。《石鼓文》書體,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因此,被稱為「石刻之祖」。
《石鼓文》局部
小篆 又稱秦篆,是在大篆基礎上遞變而來的一種書體。秦統一文字後,小篆成為了秦朝的官方文字,故又被稱為「秦篆」。 戰國時期,群雄割據,七國爭霸,因此,出現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這一時期的漢字形體, 有著極大的地域性差異:原本是同一個字,往往在七國中寫法不同讀音各異。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嬴政戰勝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秦始皇在完成了政權統一之後,急需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於是,他授命丞相李斯進行文字改革。李斯奉命帶領當朝一班文臣,收集整理了流行在七國中的常用字,經改革後,成為秦篆,就此統一了文字。此前,秦國一直使用大篆,朝廷出於對曾經使用過大篆的秦國先王們的尊敬,故卑稱新字體「秦篆」為「小篆」。小篆的字體結構比大篆更加對稱、舒展,形態飄逸,用筆方法也更加簡捷。
秦·李斯小篆·《嶧山刻石》局部
推薦篆書臨習範本:
大篆類:《石鼓文》;清.吳昌碩臨《石鼓文》。
小篆類:秦.李斯《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琅琊刻石》、
《會稽刻石》;唐.李陽冰《三墳記》;清.鄧石如《篆書千字文》、《廬山草堂記》;清.吳讓之《崔子玉座右銘》等。
篆書法帖選 :
李斯《泰山刻石》
2. 李陽冰《三墳記》
第四節 隸書(古隸、今隸)........... 待續................................................
推薦閱讀:
※書法視頻:翰墨春秋(一)篆書篇 | 書法欣賞
※篆書書法的分類
※書法知識之--篆書
※篆書入門 的更多相關文章
※書法-上古篆書《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