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枯木鴝鵒圖》看沈周的隱逸情懷
作者:高榮 |
作為「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沈周集書畫家、詩人、鑒賞家、收藏家、隱士等多重身份於一身。沈周的畫作淳樸渾厚、寧靜幽雅,可以品讀出他恬淡平和的個性特徵和清雅閑適的隱逸情懷。
一 承傳隱逸家風
「他繼承了儒家孝悌和溫良恭儉讓的一面,而去除了積極入世的一面;他具有道家知足常樂、不譴是非的一面,而去除了過分清高嫉俗如惡的一面。」[1]沈周看淡功名利祿,一生從未參加科舉。歷代文人隱士中,有憤世嫉俗的,有避禍遁世的,有以退為進待價而沽的,如竹林七賢,如被譽為古今第一大隱士的陶淵明。沈周不拒絕世俗生活,與清苦的道隱、野隱不同,他選擇了大隱於市。「宅居江湖間,不減甫里之勝。賓客滿坐,尊俎常設」[2]他的隱居生活是充實而愉悅的。沈家不以科舉及第為目標,卻以隱逸作為家族傳統,沈周的祖父沈澄,以病為由辭歸鄉里,隱居讀書,交遊宴請,雅集聚會,「居相城之西庄,日治具,待賓客,飲酒賦詩,或令人於溪上望客舟,惟恐不至」[3];其父沈恆吉亦繼承了好客的稟性,「其父徵士好客,一時名流相過從者,日常滿坐,處士因盡接見前輩,而熏其德,漸其藝,以成其名」[4]。沈家與名士的廣泛交遊以及濃郁的藝術氛圍讓沈周沉浸其中,也促成了他的歸隱。
優越的生活條件、幽靜的自然環境使沈周潛心於詩書畫藝術,傾心於恬靜自然的生活,他卻依然關心國事民生,沈周六十歲自題詩云:「自是田間快活民,太平生長六經旬。不憂天下無今日,但願朝廷用好人。」他不自命清高,與朝廷的許多官員都保持著親密的交誼。他胸襟磊落,寬厚仁愛,奉行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鄰里生活有難的,他常常解囊相助。「身在田野,乃心罔不在廟堂,雖曰遯世無悶,而憂時憫俗之志,未嘗去諸方寸也。」[5]他自題《青園圖》云:「修身以立世,修德以潤身。左右不違矩,謙恭肯迕人。擇交求異己,致養務豐親。鄉里推高譽,蘭馨逼四鄰。」1449年,23歲的沈周寫下《己巳秋興》「燈火郊居耿暮秋,北風迢遞入邊愁。三更珠斗隨天轉,萬里銀河接海流。籌筆簡書何日見,新亭冠蓋幾人游。側身自信江湖遠,一夜哀吟欲白頭。」對明王朝的動蕩不安(史稱土木堡之變)表達了自己憂慮之情。
天順五年(1461),沈周卸去承襲的糧長一職,他的《息役即興》滿懷欣喜地記錄下他愉悅的心情:渥露被草木,總翠一何榮。濯發南窗下,但聞流水聲。不聞官長喝,脾肉今再生。孔翠懲牛角,始劇丹霄情。鴻鵠逃網羅,高秋正冥冥。君子順坎止,吾豈矯其情。從此他真正步入了閑適隨意的隱士生活。
二 丹青以自適
明張時徹撰《沈孝廉周傳》:「吳有隱君子曰沈周氏,……一切世味寡所嗜慕,惟時時眺睇山川,擷雲物,灑翰賦詩,或游于丹青以自適。」
沈周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繪畫題材廣泛,涉及人物、山水、花鳥。明代書畫理論家王穉登的《國朝吳郡丹青志》將沈周列入神品,並稱「先生繪事為當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魚,悉入神品。……國朝畫苑不知誰當並驅也。」祝允明在《記石田先生畫》中記述道:「沈先生周,當世之望。乞畫者……或一乞累數紙,殊可厭惡,而先生處之泰然。」眾多的索畫者,讓沈周應接不暇,和許多鬻畫為生的書畫家不一樣,沈周的書畫應酬不是為五斗米,而是自得其樂的。沈周的詞作《南鄉子·遣興》用略帶調侃的語句寫下了自己為畫債而忙碌的生活,卻滿懷快意:「天地一痴仙,寫畫題詩不換錢。畫債詩逋忙到老,堪憐!白做人情白結緣。無興最今年,浪拍茅堂水浸田。筆硯只宜收拾起,休言!但說移家上釣船。」
沈周生於書畫世家,幼時學習詩文,學畫從臨摹前人和鑒賞真跡入手,「其畫自唐宋名流,及勝國諸賢,上下千載,縱橫百輩,先生兼總條貫,莫不攬其精微。……凡宋元名手,一一能變化出入……於勝國諸賢名跡無不摹寫,亦絕相似,或出其上」[6]。對前人書畫的耳濡目染,培養了沈周的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在繪畫創作和理論上皆有所建樹。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77歲的文徵明補畫沈周的一幅山水長卷,題跋道:「王君虞嘗得石田沈公畫卷,聯楮十有一幅,長六十尺,意匠已具,而點染未就,以徵明嘗從游門下,俾為足之自顧拙劣,烏足為貂尾之繼哉?憶自弘治己酉(1489)謁公雙娥僧舍,觀公作《長江萬里圖》,意頗歆會。公笑曰:『此余從來業障,君何用為之,蓋不欲其藝事得名也。』然相從之久,未嘗不為余盡大意。謂『畫法以意匠經營為主,然必氣韻生動為妙,意匠易及而氣韻別有三昧,未可言傳。』他日題徵明所作荊關小幅云:『莫把荊關論畫法,文章胸次有江山。』褒許雖過,實寓不滿之意。及是五十年,公歿既久,時人乃稱余善畫,謂庶幾可以繼公,正昔人所謂無佛處稱尊也。此卷意匠之妙,在公無可遺憾,若夫氣韻,徵明何有焉。嘉靖丙午四月望,後學文徵明識,時年七十有七。」
題跋中沈周提出了書畫創作的意匠、氣韻、胸次,強調人的修養、學識和道德品質的作用,提出仿古不僅僅要學習繪畫技法,要能從中體會前人繪畫的修養、胸襟和氣度。筆乃心聲,沈周踐行了自己的美學思想,他為人豁達大度,淡泊坦蕩,謙恭禮讓,不為名利所累,追求平淡自然的生活,他的書畫作品則博採眾長,取法傳統,妙合造化,成為他思想感情的載體,展現出豁達開闊、超然物外、平和自然的境界,「他如胸中無物,學術微淺,氣質輕俗,表議粗傲,仗青綠之色以迷人目,假焦重之墨以炫人觀,未免謬景丑筆」[7]。沈周的書畫呈現出他高超的藝術修養和高潔的人品,筆端流露出淳樸渾厚、淡泊平和的情懷。
「風神散朗,骨格清古,碧睛飄須,儼如神仙。所居有水竹亭館之勝,圖書彝鼎,充韌錯列,戶履填咽,賓客牆進,撫玩品題,談笑移日。興至,對客揮灑,煙雲盈紙,畫成,自題其上,頃刻數百言,風流文翰,照映—時。」[8]隱於丹青的生活是充實而隨性的,也因之,沈周將其修養氣度溶入畫中,展現出獨特的風格和意境。
三 與唐寅的《枯槎鴝鵒圖》對比
歷來文人常常用山水畫寄寓情懷,表現逃避現實的思想和無奈的情緒。花鳥畫則多為宮廷畫苑所用,表現皇家的雍容華貴和富麗氣派。沈周變宋人花鳥的精工為雅逸,繼承徐熙、文同等的水墨逸趣,強調筆情墨韻的抒發,開啟了明代文人寫意花鳥畫之先河。他的花鳥畫刪卻了繁瑣的枝節,表現文人對自然的直觀感受,形神兼備。歷代文士常以花鳥作為精神寄託,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鶴,寄寓著文人悠然自得的隱逸之情。沈周的花鳥畫將這種隱逸情懷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體現,樸實無華卻耐人尋味。竹、菊、石榴、牡丹、桂花等花卉,雞、鵝、鳥、蟬、蟹乃至牛等牲畜都成為他筆下描繪的對象,再配以富有情趣的或詠物或抒情的題畫詩,各具風采,表現出新鮮的詩意和情調。李東陽《書楊侍郎所藏沈啟南畫卷》:「沈啟南以詩畫名吳中,其畫格率出詩意,無描寫界畫之態。」
「一時名士如唐寅、文壁之流,咸出龍門,往往致於風雲之表,信乎國朝畫苑不知誰當並驅也。」[9]可見當時唐寅和文徵明皆出入於沈周門下。「唐寅的花鳥畫,遠法宋元水墨畫傳統,近師沈周,刻意求精,墨法潑辣而滋潤,勁秀而瀟洒。」[10]如果說唐寅曾師從沈周,那就無怪乎他的花鳥畫作《枯槎鴝鵒圖》(圖一)與沈周的《枯木鴝鵒圖》(圖二),在題材、構圖上如出一轍。然而,仔細品評兩件畫作的筆法,結合二人的生活境遇,抒發的是不一樣的心境和情懷。
圖一唐寅《枯槎鴝鵒圖》(上海博物館藏)
圖二沈周《枯木鴝鵒圖》(揚州博物館藏)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六如居士等,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早年發憤讀書,弘治十一年(1498)得中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赴京會試,因科場案舞弊之嫌而株連入獄。仕途無望的唐寅,遊歷名山大川,後回到蘇州,「閑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以繪畫作為謀生的手段。枯木入畫起於北宋蘇軾,至元代日益風行。枯木亦作「古木」,描繪冬天的落葉喬木,常與竹、坡、石入畫,象徵君子的氣節,用以表達文人畫家孤寂的心境、高潔的品格以及避世的態度。
唐寅《枯槎鴝鵒圖》(上海博物館藏)又名《春雨鳴禽圖》,紙本水墨,縱121厘米,橫26.7厘米。構圖用折枝法,枯筆飛白寫蒼勁挺拔的古木枝幹,由右下方蜿蜒而上,梢頭細長,伸出紙外,禿筆點葉,幾條細藤與數葉野竹環繞樹榦,與右上詩句「山空寂靜人聲絕,棲鳥數聲春雨余」相呼應,點出雨後幽曠恬靜與清新的氣氛,八哥棲於枝頭,正昂首高鳴,好像剛剛飛落枝頭,又似乎想要振翅高飛,神態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八哥形體準確,口喙用細線勾勒,整體則用濃墨以沒骨法渲染,羽毛末端略分濃淡,畫面生動活潑,有清新洒脫之韻。如果說《枯槎鴝鵒圖》表達了唐寅對官場的不滿和鄙視,那麼鳴叫的八哥所高歌的應該是唐寅胸中的不平之氣。濃墨點染的八哥棲於高枝之上,成為整個畫面的主體。枯木表現的是大自然蒼涼寂寥的景象,八哥則是自由洒脫的生命力量。枯木纏繞著的藤條,是否象徵著陷害君子(枯木)的小人?隱喻了唐寅自身遭遇陷害的際遇。「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唐寅的詩訴說了他安貧樂道和詩酒逍遙的生活態度,實則身處困境的他並未消沉頹廢,仍希望能有所作為。
沈周曾在唐寅的《江深草閣圖》上題詩:「唐子弄造化,發語鬼欲泣。遊戲山水圖,草樹元氣濕。多能我亦忌,造化還復惜。願子斂光怪,以俟歲月積。」對於唐寅的詩畫才能,沈周是讚賞有加的,同時也指出他的疏狂傲世,期盼他能有更大的成就。
再來看沈周的《枯木鴝鵒圖》(揚州博物館藏),紙本水墨,縱152厘米,橫274厘米。畫面構圖為傳統的折枝花鳥圖式,枯木枝幹自左下斜伸而出,呈「之」字形結構,枝梢上一隻八哥獨自棲息,回首向遠方張望。右上題跋使整個畫面平穩勻稱。枝幹用筆老辣,主幹古拙方折,枝杈細勁圓轉,小枝率意欹斜,給疏朗的畫面增加了靈動之感。八哥是畫面墨色最濃之處,毛羽蓬鬆,目光炯炯,嘴爪挺勁,極具精神,荒寒之中顯現出生命的氣息。枝幹將畫面分割出幾個空白空間,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意境幽寂清冷,寄寓著作者超凡脫俗的清高思想。右上題詩「寒皋獨立處,細雨濕玄冠。故故作人語,難同凡鳥看。」
同樣畫枯木與鴝鵒,沈周的畫中,枯木轉折明朗,線條清晰,枝梢簡潔,用筆蒼勁;唐寅的畫中,枝幹虯曲,枝藤交錯,不拘小節,散亂而姿態曼妙,筆墨潤澤。八哥的神態也訴說了不一樣的情緒,唐寅畫中昂首高歌的形象,沈周畫中回首凝視的形象,一動一靜。唐寅的寫意花鳥更多流露的是活潑洒脫和生趣盎然的氣息。沈周的的作品沉雄渾厚,整幅作品充滿著寧靜淡泊的精神,耐人尋味,筆端流露的出親切、平易近人的筆致。「他揚棄了元人從修鍊而成的拘謹性,加上南宋奔放的氣格,化寧靜的筆墨於恢廓雄渾之中,因此,它顯得這樣有朝氣,這樣的精力充沛,鍛煉成了健康的體格。」[11]
「明代確立水墨寫意花鳥最有影響者是沈周與唐寅,尤以沈周所畫影響較大。明末論畫花鳥的,無不稱美沈周,而學花鳥者,也多受他的啟導。沈周的水墨花鳥是有來源的,從沈周跋南宋法常《寫生蔬果圖》卷看來,他在這方面的衣缽,就是繼承法常而來的……他的現存作品《慈烏圖》,烏背運用積墨法,最為別緻,慈烏神態亦極生動,為明代水墨花鳥畫中所不可多得。又唐寅畫《枯槎鴝鵒》或《臨水芙蓉圖》,都用潑辣而滋潤的墨法。就是畫《杏花圖》他也以水墨為之。說明水墨寫意花鳥至16世紀初確立是十分明顯了。」[12]
明代沈周、唐寅等人開創了文人水墨花鳥畫的先河,強調畫中物象與自身情趣的統一,表達富有詩意的情緒和真實的感受。筆乃心聲,「雖然翁生平乃爾,則人重翰墨乎?翰墨重人乎?即相載而行,乃其所以重者,固可思也。」[13]沈周的畫作融合其藝術實力和人格魅力,成為中國書畫史上一道別樣的風景。
注釋:[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第345頁。[2]吳寬:《石田稿序》,《家藏集》(卷四十三),四庫全書本。[3]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7頁。[4]吳寬:《隆池阡表》,《家藏集》(卷七十),四庫全書本。[5]張:《石田詩選跋》,沈周:《石田詩選》,四庫全書本。[6]《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五十六),四庫全書本。[7]黃省曾:《吳中往哲記補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8]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90頁。[9]王穉登:《吳郡丹青志·神品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第153頁。[10]杜永菊、孟慶榮:《中國古代繪畫》,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第97頁。[11]謝稚柳:《鑒余雜稿(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第376頁。[12]王伯敏:《中國繪畫史(修訂版)》,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9年,第391頁。[13]文震孟:《姑蘇名賢小記》(卷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徵稿啟示 | 學術沙龍 | 學術成果 |
國際博物館日 | 教育活動 | 公益講座 | 志願者之家 | 會員之家 |
常用欄目
|
||
|
||
|
||
|
.menu_dock_1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background-image:url(files/103336/1106/y_3c017557.jpg);background-position:left center;background-repeat:no-repeat;;}.menu_dock_2_1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6600;background-image:url(files/103336/1106/y_3c017557.jpg);background-position:left center;background-repeat:no-repeat;;}.menu_dock_hover_1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6600;}.menu_middle_1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color:#000000;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x;}.menu_middle_1 a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x;}.menu_middle_1 a:hover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menu_middle_click_1, .menu_middle_click_1 a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menu_middle_bg_1 { background-image:url(files/103336/1106/y_0f617584.jpg);background-position:left center;background-repeat:no-repeat;;}.menu_middle_hover_bg_1 { background-image:url(files/103336/1106/y_0f617584.jpg);background-position:left center;background-repeat:no-repeat;;}.menu_middle_click_bg_1 { background-image:url(files/103336/1106/y_0f617584.jpg);background-position:left center;background-repeat:no-repeat;;}.menu_middle_2_1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menu_middle_2_1 a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menu_middle_2_1 a:hover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menu_middle_2_click_1, .menu_middle_2_click_1 a { 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none;}
國寶檔案 | 蘇博館刊 | 日曆下載 |
0蘇迷錄自蘇州博物館網站
推薦閱讀:
※舊時光
※劉希彥·紅樓證道 (三) |大宗師的情懷
※年少情懷總是詩
※?初戀 情懷
※《數碼寶貝大冒險》是在消費情懷嗎?
TAG: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