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做事 儒家做人 佛家修心

道家做事 儒家做人 佛家修心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儒、釋、道各自發展,各有傳承,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

道家思想源於老子,它從宇宙天地、人的生命角度思考人的生命征途。反思人生,深入人性,以「見素抱樸」為人生至境。追求自然無為,返璞歸真,滌除玄鑒,瀟洒曠達,幫助人們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找到平衡點。體現了機敏做人的學問。「大浪淘沙盡,沙盡見真金」,浮華過後方顯本色的可貴。人有時真應做一塊拒絕雕琢的「璞玉」,保留人性中單純、善良與本真。1928年,26歲的沈從文已在文壇享有很高的聲望,應胡適之邀第一次走上大學的講台。儘管他做了精心的準備,但面對著滿堂的莘莘學子,他竟呆了整整十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於是,老老實實地在黑板上寫下:「今天是我第一天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一句「我害怕了」 沒有刻意的掩飾,只有坦率和赤誠。彰顯了一代文學巨匠質樸的本真。當然,面對失敗,不敷衍,不逃避,而是真誠地坦露心跡,自然會得到別人的諒解和尊重!

質樸是這個世界的本色,就像花開花謝,潮漲潮落……一切聽憑自然的召喚,沒有一點兒功利色彩。

生活在世事紛擾的世界裡,追求名利讓我們多了一些虛偽;勾心鬥角讓我們多了一點機心;世態炎涼讓我們多了一絲冷漠。於鬱郁中蒼老……何不拋棄貪圖之心,學習道家的「見素抱樸」,保持一顆純真質樸、光明磊落的心,回歸自然,回歸本色。

儒家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講究自省、勤謹、正氣、擔當及中庸的為人處世之道,體現了中正做事的學問。《大學》的開篇中便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且指出要治國,平天下必須從意誠心正開始,修養自己的心性:「仁」而正心,「義」 而正心,「誠」而正心,「禮」而正心。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認為:推己及人可謂仁之方也。一個有仁德的人,必定能夠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強加於別人的,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接受。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的,同學、同事;親朋、好友。人們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推己及人則是實現這一目的的良方。相傳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夫人在古稀之年還要堅持在嚴冬的早晨為僕人們煮粥,唯恐僕人們幹活時傷了身體。她這樣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不僅溫暖了人心也贏得了尊重。

佛法講究明心、修心。主張四大皆空,慈悲寬大、包容忍讓,不怨天尤人,從自然,呈本性,以達到激蕩心靈,參悟世態,釋放壓力,回歸本性的境界,體現了超脫修心的學問。

現代人品味了太多的緊張與焦慮,人也變得浮躁起來。諸葛亮說:「非寧靜無以致遠」。靜的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人的心靈吧!去除雜念,心靜如水,安之若素,沉默從容,是一種涵養與理智,更可默享生活的原味,養一身浩然正氣。孔子一生不得志,但仍孜孜不倦地從事教育並寫下《春秋》;周文王受制與紂王,卻寫下了《周易》;孫臏遭龐涓陷害,身體被殘害卻忍辱負重寫下了《孫子兵法》。也許,正是心如止水,不怨天尤人的從容,讓困境里的偉人終有一番作為!正是:此心常在靜處,誰能差譴我?

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書,那麼,道家智慧是最機敏的一頁,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頁,佛家智慧是最超脫的一頁。願我們秉承!


推薦閱讀:

孝道,儒家最殘忍的倫理道德
儒釋道三家在養生方面有哪些共同點?
誇張的葬禮|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9
窮並快樂著|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15
書生行走

TAG:儒家 | 道家 | 做人 | 做事 | 修心 | 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