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存在與虛無》識得不

讓-保羅·薩特(法語:Jean-Paul Sartre),著有作品《存在與虛無(法語:L"Etre et le Néant,英語:Being and Nothingness)》代表著存在主義哲學的最高峰。薩特哲學有無神論的快樂和徹底否定的自由精神,具有想像和自由的美學特徵。美國哲學家路德·賓克萊評價薩特道:「在我們這個世紀的思想家當中,,他(指薩特)大概是被人們引述的最多而又被人們了解的最少的人」。薩特的伴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是著名的存在主義學者,著有作品《第二性(法語:Le Deuxième Sexe,英語:The Second Sex)》,是討論女性世界的百科全書。薩特深受黑格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影響,希望把胡塞爾(德語:Husserl)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與海德格爾(德語:Heidegger)的本體論(Ontology)相結合。面對誹謗與質疑,他寫了本《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進行辯護。  首提「存在」的是巴門尼德(希臘語 :Παρμεν?δη? 或 ?λε?τη? ,英語:Parmenides of Elea),他有句名言:「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存在必然存在」。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一詞源出拉丁文「Existeniia」,創始人是海德格爾,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丹麥語:Kierkegaard)被稱為存在主義之父。除此外,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雅斯培(德語:Jaspers)、加繆(Camus)、尼采(德語:Nietzsche)等。在二十世紀歐美存在主義文學相當流行,如黑色幽默、荒誕戲劇其實就是變種的存在主義文學形式。薩特的著作《噁心(法語:La Nausée)》和加繆的《局外人(法語:L"étranger)》是經典的存在主義文學作品。有意思的是「他(薩特)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找來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卻被謝絕,是第一位拒絕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  虛無主義(nihilism),可以認為是極端懷疑論。哲學上首先使用"虛無主義"(Nihilismus)一詞的是雅可比,而其流行則主要通過屠格涅夫。虛無主義的初始系統闡釋,始於尼採的「上帝已死(德文:Der Gott ist tot)」。虛無是「借來的存在」,薩特認為:「虛無只有在被明確地虛無化為世界的虛無時才能成為虛無;即,只有當它在虛無化中明確地指向這個世界以把自己確立為對這個世界的否認時,才能成為虛無」。我個人它與佛教的空(梵文:?ūnya)作比較會非常有意思,《大毘婆沙論》:「《施設論》說。云何空空三摩地。謂有苾芻。思惟有漏有取諸行皆悉是空。觀此有漏有取諸行空。無常恆不變易法、我、及我所。如是觀時無間。復起心心所法。思惟前空觀亦復是空。觀此空觀亦空。無常恆不變易法、我、及我所。如人積聚眾多柴木。以火焚之。手執長竿周旋斂撥。欲令都盡既知將盡。所執長竿亦投火中。燒令同盡」。西方的達達(Dada)、朋克(punk)這些都是其虛無主義價值觀的體現。  薩特區分了「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自為的存在」指人的存在,自為存在的基礎是虛無,希望「自為的存在」變為「自在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有三個特徵,「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和存在是其所是」。薩特的存在主義的第一條原理是:存在先於本質(法語: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  他的哲學是典型的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強調「自由」因素,認為「他人即地獄(法語:L"enfer, c"est les autres)」(來自薩特的戲劇《間隔》)。其自由理論可以概括為八個字:虛無、否定、選擇、超越。他認為:「人的自由先於人的本質並使人的本質成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質懸置在人的自由之中。因此我們稱為自由的東西是不可能區別於`人的實在"之存在的。人並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後來成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這兩者之間沒有區別」。坦言:「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選擇吧--這就是說,去發明吧。沒有任何普遍的道德準則能指點你應當怎樣做:世界上沒有任何的天降標誌」。  最後想吐槽下寫閱讀哲學著作文章的感受吧,我發現我近來寫的那幾篇哲學讀書類文章,選的書籍都是比較有難度的。要參考諸多資料,例如外文專業辭彙、共識的基本觀點。這是不容易的。有時之所以會引用大量的外文辭彙,是因為我希望讀者能夠閱讀原汁原味的作品;我不希望,我的文章有太多的顯性錯誤。但哲學研究本來就是複雜的,有些也見仁見智,加之我並非是專業研究哲學的,水平是自然是遠遠不夠的,但這又非我所能控制的,希望多包涵、支持,也客觀看待微信上的文章。
推薦閱讀:

氣質永遠是超越美貌的存在
偷拿存在丈夫名下的單位貨款該如何定性
真正的無(虛無)是否存在?
《金瓶梅》里的潘金蓮真的存在嗎?
你在哪一刻才能感受到「人生的真實」?

TAG:存在 | 虛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