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衚衕游第三站:什剎海

北京城四四方方,一環扣一環的路圍成了如今我們這座充滿古樸魅力的城市。

什剎海,是北京市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

它位於西城區,在北京城區中軸線的西北部。

它的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唯一 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

什剎海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與「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後三海」。

什剎海也寫作「十剎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稱。

什剎海曾是京杭大運河積水潭港

1292-1293年,負責水利的都水監郭守敬(1231-1316年),從昌平引水源到積水潭集蓄起來,然後經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去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接白河,全長82公里。

這條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

通惠河建成後,從南方來的大批漕船可直達城內積水潭。積水潭成了繁華的碼頭,「舳艫蔽水」,熱鬧非常。

在積水潭港興盛時每天進港的漕船多達二三百艘,每年運進漕糧達三四百萬石。

元代詩人王冕有「燕山三月風和柔,海子酒船如畫樓」的詩句,形象地描寫了當年積水潭港的盛況。

漕運的興盛,推動了整個積水潭地區(即現在的什剎海)的經濟發展,鼓樓西大街為大都城商業貿易業的中心,鼓樓一帶還匯聚著眾多的市場。

1、王府

在前後海兩側的河沿上曾是大清王府、貝勒府扎堆的地方:

恭王府

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

慶王府

第一代慶王永璘為清乾隆皇帝第十七子,嘉慶皇帝的同母胞弟。

老慶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即和珅府的一部分。道光三十年慶王永璘的後人奕劻襲輔國將軍。咸豐元年皇帝命奕劻由老王府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的宅第,按王府規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始稱慶王府。

宋慶齡故居

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為大學士明珠的府邸花園,乾隆年間為和珅別院,嘉慶年間為成親王永瑆王府花園,後為光緒父親醇親王奕譞府邸花園,清末又為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王府花園,即攝政王府花園。

新中國成立前夕,這裡已經荒蕪凋敝。後周恩來總理受黨和政府委託,籌建宋慶齡同志在北京的住宅,於1961年將這座王府花園整飭,並在原有建築迤西接建了一座兩層小樓,築成了一座優雅安適的庭院。

1963年至1981年,宋慶齡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逝世,1981年10月中央決定把此處住所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

醇王府(北府)

醇王府(北府)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納蘭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親王奕譞成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清朝末年,家世顯赫的醇王府先後出了兩位皇帝:

一個是光緒

另一個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末代皇帝,即宣統帝溥儀(1906~1967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光緒皇帝胞弟載灃的長子。

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溥儀入繼大統,載灃成為監國攝政王,因此,醇親王府(北府)也被稱為攝政王府。

醇親王奕譞的府邸(南府),原先在西城區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院),後因其子載湉繼帝位,成為了光緒皇帝,所以此府為萬歲爺的潛邸,必須搬出。於是,醇親王府遷到了後海北沿這裡。

載灃辭職後,久居天津,1949年後將王府售予國家。新中國建立後,府邸現歸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所有。

郭沫若紀念館

郭沫若紀念館為庭院式四合院建築,晚清時曾是恭王府的馬號,民國初年營建為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郭沫若先生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 15 年。

2、寺廟

什剎海(十剎海)因周圍有十座寺廟而得名,包括廣化寺、火德真君廟、護國寺、保安寺、真武廟、白馬關帝廟、佑聖寺、萬寧寺、石湖寺、萬嚴寺。

廣化寺

廣化寺有過多少住持方丈早已無從知曉,不過倒是一些並不信佛的人在這裡留下了不滅的痕迹。

張之洞拿出了自家的全部藏書在這裡建立了"京師圖書館";

蔡元培曾任這裡的圖書館館長;

魯迅也曾在此為教育部工作;

著名的書畫家溥心畬還曾以居士的身份在這裡創作……

火德真君廟

火神廟在地安門外大街77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都有重修,俗稱火神廟。

火德真君廟裡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為象徵天地精靈的龜蛇抱像。

護國寺,全稱是「敕建大護國隆善寺」。

位於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是北京八大寺廟之一,始建於元代。原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國寺(北寺)。

現在人們都知道護國寺小吃,卻很小關注護國寺。

東城有條隆福寺街,它的廟名是「敕建大護國隆福寺」,老北京們把隆福寺叫出來了,「護國」兩字不提了。

什剎海還有一座寺廟是匯通祠

在什剎海西海西北小島上。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舊稱法華寺,又稱鎮水觀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為匯通祠。

3、門樓

德勝門箭樓

位於北京內城北城垣西側,北二環路西段北面,屬西城區。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

德勝門箭樓同瓮城一起,構成保護城門的軍事堡壘。

鐘鼓樓

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築,位於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

鐘鼓樓每到定更的時候是「先擊鼓,後敲鐘」;二更到五更的時候則「只撞鐘不擊鼓」;到了亮更時是「先擊鼓後敲鐘」。

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也是一樣。

4、衚衕與街道

什剎海景區有大量典型的衚衕和四合院,如:

金絲套地區的大、小金絲衚衕

南、北官房衚衕

北官房衚衕緊鄰後海,從熱熱鬧鬧的銀錠橋衚衕一拐彎,便進入了清靜宜人的北官房衚衕。令人難以想像,這裡與喧鬧的後海,僅一街之隔。

衚衕游的三輪車很少會光顧這裡,所以行走衚衕之間的,除了居住於此的普通市民,僅有一些偶爾經過的步行遊客,體會著原汁原味的北京。

什剎海有東、南、北、西、中命名的「官房」衚衕,名稱來源於「官家房屋」。

清中期朝廷在什剎海搭梁立柱,建築大批官房,房屋建成之後主要解決外省官吏進京上任後的生活起居。

鴉兒衚衕

鴉兒衚衕,東南起小石碑衚衕,與煙袋斜街相連,西北至甘露衚衕。

元代稱沿兒衚衕,為後海北沿。明代稱廣化寺街,清代取沿兒衚衕,諧音稱鴨兒衚衕、鴉兒衚衕,為正黃旗地界。

鴉兒衚衕東頭是北京城內最著名的一座石橋——銀錠橋

白米斜街

清末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的故居就在北京地安門白米斜街11號院

煙袋斜街

在地安門以北,鼓樓前臉兒,有一條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煙袋斜街。這條街東北西南走向,大概有三百米長。

當年,住在北城一帶的旗人大都有抽旱煙或水煙的嗜好,於是城裡的煙葉行業就發展起來了。

煙袋斜街上有個仿古郵局,大號叫「大清郵政信櫃」,門前設有仿大清蟠龍郵筒。

這個仿古郵局成立於2011年10月21日,呼應煙袋斜街老北京文化風情,展示北京郵政的悠久歷史。

大清郵政信櫃古色古香,營業廳牆面有北京郵政史展覽。

5、什剎海「三絕」

一絕:眺望西山

以前人們站在北京城內的任何一塊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獨站在與地面等高的銀錠橋上,卻可引頸西望,領略西山浮煙晴翠的綽約丰姿。

特別是在雨過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見西山鬱鬱蔥蔥,層巒疊嶂,令人心曠神怡。

銀錠橋,始建於明代,位於西城區什剎海的前海和後海之間的水道上。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

銀錠橋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橋是1984與2011年重建的。

二絕:觀賞荷花

在什剎海,每當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競相吐艷之時。

晴日,紅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銀珠,盈盈欲墜;風過,蓮蓬搖曳,清香飄溢;其賞心悅目的雅興,實難以言喻。

清代竹枝詩吟道:「地安門外賞荷時,數里紅蓮映碧池,好是天香樓上座,酒闌人醉雨絲絲。」

三絕:品嘗烤肉

「客旅京華,問道季家何處?香浮什剎,引來銀錠橋邊。」這副對聯告訴我們,距銀錠橋數十步處,便是百年老字號「烤肉季」。

烤肉,這種最早由蒙古族傳入北京的珍餚,初始就在露天燒烤,野味十足,不腥不膩。

在炙條下燃燒著松木,炙條上翻烤著鮮嫩的羊肉,松煙的香味與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四處飄散,使你食慾大增。

一手執壺抿酒,一手啖肉,一邊觀賞橋畔的荷花,體味「炙味香飄清清煙」的美韻和意境。

後來這種烤肉的吃法,移到店內,冬夏皆宜,更增加了許多雅興樂趣。

百年老店烤肉季——百年老店烤肉季的烤肉飄香引來了國內外賓客駐足。

美國前總統布希、菲律賓前議長馬賽達、拉美四國大使以及周恩來、郭沫若、萬里、徐向前、聶榮臻、廖承志、老舍、溥傑、費孝通、徐悲鴻、馬連良、黃華、梅蘭芳、張君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知名人士及外賓都曾在這裡就餐。

後海最有名的還是各色酒吧,據說沿途有一兩百間,傳統的、現代的、中西合璧的,小資情結蔓延,慵懶感覺縈繞。

到北京最好的旅行方式就是步行,一步一步去丈量它的韻味,慢慢地走、慢慢地體味其中的感覺。

累了坐在河沿邊上,和朋友聊聊天也是一種享受。

加微信有獎勵

1、可以免費獲得旅行攻略;

2、可以加入「退休後去旅行」微信群,聽旅行達人講他們的旅行故事;

3、還可以和我們結伴一起去旅行。

微信:jxdlwx(競秀達蘭)

公眾號:txhqlx(退休後去旅行)

QQ:569008462(有我的旅行相冊)


推薦閱讀:

陽宅風水案例分析:死巷衚衕大不吉,開個口子能化解
【南鑼鼓巷地區】住衚衕,停車問題很關鍵!
用一杯咖啡,重新記住京城的白塔紅牆
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

TAG:衚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