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量壽經講座34(發大誓願第六)

如來所以興出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為什麼出興於世,就是要說阿彌陀佛本願之海。這兩句話是中國話,中國人都聽得懂,沒有名詞術語,誰不懂?但是真能懂,就了不起。佛出興於世,就是專來說彌陀本願之海,什麼道理?其餘說什麼?怎麼說唯說?是這麼回事嗎?佛經語深,不在名詞術語煩難。就這兩句話有什麼難懂,但是只有佛跟佛才能究竟,所以說難聞。彌陀本願海這是一個大事,佛出現於世就是為了本願之海,大家出家也就是為了聽這個。這很自然嘛,佛唯說這個,我們也應當聽這個。不是別的不聽,這個是核心,這個是根本,這個是歸宿。本願的功德之處,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這也是凈土宗最殊勝之處。由於理符合彌陀的大願,你臨終時彌陀大願對你落實,佛來迎接你,這是你心中最亂的時候,最顛倒的時候,最痛苦的時候,靠佛力,這個時候正念分明最難。是彌陀本願,佛來迎接你,佛以三昧力,使你同入三昧,你自然就會念了。"迎現其前,須臾間"就是短暫時間,幾分鐘,到了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有的說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菩薩的階位有三:第一是位不退,你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了,不再往下退了,位不退就入聖流了。不再降凡地了,位不退以咱們娑婆世界情況,藏教初果,證小果,他就不是凡夫了,不再變成凡夫了。當然還要七個來回才得證果,但是他不再下降了,還有通教見地,別教的初位,圓教的初信都可以達到位不退。第二行不退。行不退恆度生,不再退為二乘地,不只求自度了。這是什麼?是所行的不退。他要度生嗎?這也很不容易。舍利弗過去到了六度還退呢!所以一般說行不退,別教的十向,圓教的十信,通教的菩薩,藏教不可能了,藏教沒有資格,藏教要發大乘心,所以要通教以上,通教的菩薩,別教的十向,圓教的十信。不退轉,如不度生,我先自己解決問題,不管別人,那就退了。第三是念不退,最高了,需要什麼呢?需要圓教的初住,別教的初地。登地上,通,別,圓,別教到地上菩薩,我們一般說地上菩薩,就指別教,不是通教菩薩,地上菩薩是很高的,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流入如來智慧之海,以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來智慧之海。那是什麼境界,那不是凡夫了,遠遠不是凡夫了。別教十向就是行不退,別教的初地,圓教初住才叫念不退,地上菩薩才能念不退。別教的菩薩,念不退很高很高了,所以才說不是凡夫的事兒。《圓通章》說:"凡夫念頭還是老跑,不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這都是真實話,沒有自己吹噓自己,所以大德說的是真實話,我們就讚歎了,沒有虛假,所以要到了登地通教菩薩、別教十向、圓教十信,才能行不退。別教登了地要到初住,破無明了,比禪宗開悟,是短時間伏了無明,才能見法身。但是剎那間的事,是初關,要安住法身,就是破重關了,所以不一樣。到了念念流入娑婆若海,破了無明,直到了地上菩薩,證了地上菩薩,可見念不退很難證。只要發心符合彌陀本願,佛就來接引你,不管你是五逆十惡,只要符合這個願,就去往生,往生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蕅益大師讚歎極樂,極樂最殊勝者在於它的凡聖同居土,咱們這也是凡聖同居土,咱們是凡聖同居穢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為凈土。十方世界都有凡聖同居土,有的是穢土,有的是凈土,但是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凡聖同居土是最殊勝的,真實如此。在哪兒呢?在於凡夫去了就是阿惟越致,雖然是阿惟越致不退轉,還是凡夫,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絕,是情見所達不到的地方。蕅益大師可以說是非常殊勝了不起,所以印光大師讚歎他說釋迦牟尼佛來著《阿彌陀經》也不能超過蕅益大師。他把問題點出來了,他是阿惟越致,他還是凡夫,他要是不退了,至少是別教菩薩,但是他不是,他是凡夫,又是阿惟越致,十分矛盾在極樂世界統一了。在十方世界無有啊,這完全是彌陀大願之殊勝。因此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念藥師經修的非常相應。藥師說:你臨終時,我們和菩薩把你送到極樂世界。因為你去的地方還是凡聖同居土,你不是去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去極樂凈土才可貴,可貴就是阿惟越致,所以諸佛讚歎如此,又容易,又殊勝。你容易得到的東西不殊勝,殊勝的東西不容易得到,極容易極殊勝,第一容易第二殊勝,同時殊勝不可思議。從蕅益大師讚歎,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絕;勝是殊勝,異是奇異,超是超出,絕是絕待、絕妙。言思莫及,言語思想都不夠了。蕅益大師說:"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持名是彌陀大願,如果不是自己本心,妙名之真心,如果不是自己的本,自己本有的佛性,這極致登峰造極,持名奇異功德,彌陀大願,不是這些原因,如何會有這樣現象。四十八願是如射箭,箭靶的紅心,十八大願聞名往生,都是阿惟越致,是紅心中之紅心,所以常說好手當中稱好手,紅心裏面中紅心,所以學佛要達到這個地方。

念佛往生、二十願就是這樣,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十九願是聞名發心,臨終來迎接,顯出持名之殊勝,十念必生,就是由這地方來的,佛來接引,加被你。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一願特點是悔過得生,重點在悔過,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就念我國,心想著我國,發菩提心,修什麼都要發菩提心,除非你現在只想當一個職業佛教徒,也是一個職業,有生活、有工資、過日子,目的就是如此。要想成就,不管你修哪一方面,都需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心中有德的根本,至誠的心來迴向,欲生極樂,沒有不滿願的。又給你一次擔保,這跟以前不是一樣了嗎?本文特點,這是過去生中很有罪惡的人,重罪的人。悟達國師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是國師嘛,在隋朝是國師,國王賜沉香寶座讓他登座說法,升座時他自滿。漢朝時的冤孽就找上了,馬上膝上長了兩個人面瘡。人面瘡很疼,很苦惱,很奇怪。有時看戲,要把人面瘡露出來,對著戲台,讓它看戲,它又吃這個又吃那個,種種痛苦,無法治,是絕症。人面瘡長在膝蓋上,這裡神經線最多了,長的像個人臉,會吃東西,是冤孽病,國師的地位一落千丈。漢朝時,他是袁蠱,他給皇上獻策,把宰相晁錯給殺了,晁錯含冤不服,多少生報復沒有機會,是高僧後到隋朝升座,一念驕傲自滿,人面瘡長出來了。你說我這一生沒做壞事,你前生是幹什麼的?種種的宿業,有宿業,過去生中肯定是有,一般人肯定是有,今生也有,過去生也有。"悔者",改也。"悔過者",向佛法僧三寶懺悔罪過。改呀,一切罪從懺悔滅呀,一切福從恭敬生。尊法重道,恭敬心大於一切一切,恭敬和不恭敬差別很大。罪從懺悔滅,不能從做好事來贖罪,做好事得福報,做惡得惡報,消滅報只有靠懺悔,允許人悔改,只要悔改,改就是好啊!

"為道做善",修道,按著佛的教導做了很多善事,還要持經、持戒,這些功德發願生極樂世界。有人做錯事悔改求生,這種人命終不復三惡道,即生我國。他命終後不再經過三惡道,前生罪惡應該入三惡道,一心向善,因果殊勝,力量很大,死後升天。過去老帳,入地獄那本帳可以往後擱,升天以後,從天上下來又入地獄了。所以天帝五衰相現,他有天眼通,知道自己去哪兒,一看到某個世界在驢耳里長個瘡,瘡里長個蛆,自己變成蛆,是驢耳朵里的蛆,他害怕,求佛叫他持咒等等。阿難看到餓鬼,這麼苦的樣子,餓鬼和阿難說,三天後你就死,和我一樣,阿難害怕了,所以才有雁雛飼母這一說嘛,佛就救度他。這是入三惡道啊,鬼也是三惡道,變成蛆也是三惡道,往生後就不入三惡道了,是帶業往生,要不是帶業往生,這句話就用不著,用不著的話,就是廢話,那阿彌陀佛發願有廢話嗎?其實是如此往生帶了很大罪業,所以現在大家對凈土宗沒有很深的研究,有的人說不可能,不能帶業往生,要消業往生,那就沒有凈土宗了。有人說帶業往生是帶善業,那還用說,就是帶罪業,帶惡業往生,帶惑往生,有惑就有罪,有惑沒有破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是凡夫。你有惑,你破了見思你就聲聞、圓覺,你再破了沉沙、無明,你就是菩薩。破了在哪兒去破,業就在哪兒去消,這一點很重要。悔過,我們不要怕過去生中有什麼宿惡,我們修法,不斷的懺悔,天天懺悔,天天上殿,文中有懺悔,從內心也要懺悔,懺悔念。而且我們改了,持經、持戒、念佛、求生種種,念佛不一定是凈土宗。你持咒,你參禪,從你根本修持來迴向,那就不復更三惡道了,所以有業、消業和帶業,你只要肯消業,你有多少業,你往生可以帶著,阿彌陀佛替你包了。如果你知道有業,你就是不肯消,那就往生不了。因為什麼?因為消業可以往生,為消業懺悔,用行動表示,只要肯消業,你有多少業都可以帶,你知道有業,又不肯消業,就往生不了,是這樣的關係。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凈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二十二願國無女人願。國無女人,都是三十二大丈夫相,都是大丈夫相,無有女人。敦煌壁畫上的觀世音都畫鬍子,前邊講過,有人畫三聖像把觀世音畫成女的,我說不太如法吧,畫成女的,畫的人不同意,我說你沒見敦煌畫的都有鬍子嗎。三十二大丈夫相,在極樂世界,只男無女,你要看魚籃觀音就是女的,如畫西方三聖畫成女的就不如法,應是大丈夫相。國無婦女,這是第一個願。第二個是二十三願厭女轉男願,有人厭這個女身,有人貪願這個女身,怎麼得這個願呢?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凈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中即化男子,來生我剎土。這是厭患女身,前邊說過,得清凈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因為你已經成男子啦,就是這樣來生啊!《法華經》中說龍女,八歲的龍女,舍利弗輕視女身,舍利弗三次,一個是在《維摩詰經》,還有長者女,輕視婦女,最後證明他不如婦女。《法華經》龍女成佛,他看不起龍女,龍女當時成佛化成男子,成佛了,這是顯教的轉化男身成佛。往生也是如此,去極樂世界的身是男身了,這是轉女成男。

第二十四願蓮花化生願,"十方世界諸眾生類"。就是十方世界來生極樂世界的,"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啊、八功德水啊,都在七寶池中,蓮花中化生出來。蓮花化生,化生這是很高的自然變化而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援,就是彌陀的願力和你的功德自然化現而生。化生願,極樂世界去的人,不是咱們這個血肉之軀,也就不需要父母,國家也沒有女人,就在蓮花中化生。這不是蓮花池中濕而生,是化生。為什麼用蓮花呢?根據《大日經疏》世間人喜歡蓮花,以蓮花為吉祥、清凈而出污泥而不染,很喜歡它。世法如此,密藏之中怎麼樣呢?妙法蓮花為最秘密吉祥,表妙法、吉祥,表殊勝之法,有的是花多果多,有花無果,有的有果無花,無花果就沒有花,世間上,不開花的果很多。蓮花是有花有果,不但有花有果,而且花有很多瓣,果里有很多蓮子。它最殊勝之意是因果同時,這表現最殊勝之法,也就是很難信之法,很難思之法,因和果同時出現了。我們一般的想法是從因到果,是先有因後有果。因果同時,先有因後有果,就是一般漸教啦。那得三大阿僧祗劫不斷的種因,不斷的得果,不斷的輾轉增長。圓頓之教是因果同時,凈土宗說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那麼你念佛時,即成佛時,比宗門還要頓呢。宗門是開悟時候,你才是,是心是佛啊。你在念,你只要念就是,因果同時,那個果就出現了,我不念我就是黃念祖了。我念時,我就不是黃念祖,所以妙法蓮花,為什麼一切佛都坐在蓮花上,就顯現因多果多,因果同時,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啊!因果同時,你才發菩提心,你已經成佛了。這些說法全是圓頓法,圓頓教,不同於他教。跟禪宗不一樣,剎那成佛,不經過三大阿僧祗劫,因果同時,念佛時即是見佛時,見佛時即是成佛時。一聲佛號一聲心,妙明真心,一句阿彌陀佛即妙明真心,妙法蓮花中,自然化生,所以極樂世界的九品蓮華正顯大日如來的密意。這是密意,密法的密意,是最勝秘密殊勝吉祥。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凈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和上邊不同,上邊都是往生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講的是天人禮敬,聞名得福,修殊勝行,這裡沒提往生,念佛不一定是各個往生,往生是極殊勝的,還有一些是得到好處,肯定得好處,看現在天人禮敬是好處,聞名得福是好處,修殊勝行也是好處。這三個願,皆表聞名功德,這裡,雖是禮敬、聞名、修功德、修種種善,但是功德不如前邊。"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這是"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凈心"不用解釋,"修菩薩行"菩薩行時六度萬行,是廣修妙行,現在有很多人修橋補廟,趕廟拜堂,種種隨喜,施些錢甚至給人治病、吃藥、印經呀,造像種種的六度萬行,這裡沒有強調持名是諸善中之王。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發心是很重要的。朝鮮人元曉師,講發心是二種,一緣事發心,二順理髮心。他講的還是比較容易,還有勝義諦菩提心,很難發起,能理解就不容易,不要兩邊勝義諦。第一義諦,能夠了解第一義諦,發了第一義諦的心,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而且,我還是要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雖然要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可是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是這樣的心,用文字勉強來宣說,實在是言語達不到。這裡沒有發菩提心,也沒提一向專念,因此諸天世人,不但是天,人都恭敬護持你,這是聞名之好處,你聞了名就得到這個。

再有"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這是聞名得福願,這個聞字和一經於耳要分別開,一經於耳,就是一聽入耳朵,這樣的一聞包括信受,又深一點,這個聞包括信受,不等於一經於耳。如對鳥念咒,一經過它的耳朵,來生就不當鳥了,就是一經過它的耳朵就行啦。這個聞是我相信,我接受。聞名之後,得到什麼好處,壽終之後生尊貴家,生尊貴家就是生有勢力家。有學問家,在印度就是生婆羅門家,都是有學問的。歐洲人他們都是在教堂,教堂都是宗教等等,宗教和學術都有聯繫,所以來生尊貴之家。又諸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主要是意根,這個人很明白,不顛倒,不糊塗,沒有精神病,最苦的是精神病,這是聞名得福的好處。你聞了名之後,來生你就生尊貴家,是以這個因,得這個果,你造了別的因,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個因一個果。

"常修殊勝梵行"這是修殊勝行,而且是常修,常常是這樣,修殊勝梵行,發心修持,趕不上前邊種種的,當時也得到天人的恭敬,來生好的環境,你修的是殊勝梵行。梵行是清凈的行,一般指離欲的行。梵指,梵天,是色界天,無欲斷淫慾之行。我們這是欲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最低的了。玉皇大帝欲界天,上邊有色界天、梵天。梵天雖然有形色,已不是我們這樣的血肉之軀,所以他就離開了淫慾。一般修持,人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男女之間的生活,就沒有資格升到梵天了,不要以為升天容易。所以橫出三界是不可思議的事。梵行指清凈之行,斷淫慾之天叫梵天。《法華嘉祥疏》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行斷淫為梵行。"斷淫是梵行,離欲。另一種說法更深了,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咱們這裡人說學印度,應是連佛教和梵是一塊兒學的。學中國也是如此,學道教、佛教、禪宗、孔子、老子、《易經》一塊兒學的。梵另外深刻的意思是涅槃,即是根本法輪大涅槃。梵是指三德,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三身圓滿的德,梵是指這個三德,行是萬行,達到大涅槃名為梵行,是則梵行之深義,不局限於持戒與斷淫。這裡兩個意思都有,所以聞名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再說一經於耳,《尊勝陀羅尼經》曰:"諸飛鳥畜生含靈之類,聞此陀羅尼一經於耳,盡此一身,更不復受"。這個陀羅尼一進它們的耳朵,此身不再復受。

下面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這裡文字簡練,包括內容非常之豐富。把五種原譯的精華都攝集在一起。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主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八願,國無不善願,就是國中沒有不善的名字,就《阿彌陀經》啊、鸚鵡啊等等連名字都沒有,何況有實。如這些鸚鵡等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阿彌陀經》里說的。龍樹大士說了:"彼尊佛剎無惡名"。就是阿彌陀佛那裡沒有惡名,沒有三惡道。"亦無女人惡道怖",也沒有女人。近代的一個例子,在天津講經,講的很不錯。大家非常高興,就找了一個女人給他洗衣服、做飯,後來就和她發生了關係,就還俗了,到了北京很苦,在某地賣菜。有人見他就問,你當年是什麼法師?這麼一說他非常慚愧,痛哭,回去就死了。他理解不是很淺,這是干擾,要善自護持。極樂世界沒這事,國無女人,這個好處,都是大丈夫相,沒有惡名。還說的很好,沒有諸趣惡知識。我們這裡是有種種惡知識,他以善面出現,實際是惡知識,我們現在修道難就難在分別,什麼是善知識什麼是惡知識。你要尊師重道,你要尊什麼師?重什麼道?你從惡知識來一點邪道,去尊,就像楞嚴所說:師及弟子,進獻王難,死後無見異。極樂世界好,沒有這一切恐怖,國中無不善名,何況有實,沒有惡名,沒有女人,沒有諸趣的惡知識,天趣的、人趣的、修羅趣的、鬼趣的、畜生趣的、地獄趣的不自由。鬼趣的就有嘛,大氣功師,可以出入中南海,隨便。後台就是惡趣惡知識。第一個大願無不善,所以沒有退緣,為什麼沒有退緣,從因上就隔離啦,沒有問題。

下邊"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這是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所有眾生,生我國者,形相相同,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沒有差別,不像咱們世界上,黑皮膚、白皮膚、黃皮膚,人種的差別。極樂世界是同一相、同一心,住於定聚,就是住於正定聚。定聚就是正定聚。靈峰大師說:極樂世界這些鳥、鸚鵡等,既然不是罪報所生,每一個名字都表示什麼呢?都是彌陀所顯現,如來變化所現嗎?就表達如來究竟的功德,白鶴就是究竟白鶴,這還不是性德美稱嗎?不但沒有惡名,蕅益大師解釋成美稱嘛。又《觀經》如意珠王,如意珠是寶珠,能出生一切寶,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百寶是各種顏色的鳥,所以極樂世界依報、正報,悉是如來果覺之莊嚴。這鳥是如來所變幻的,極樂世界一個顏色、一種香味、一個微塵、一個名字,都表中道、信德,都是不可思議法界的全體大用。無不善名,而且是不可思議之功德。正定是正定聚的簡稱,聚是類,眾生分為三類,也可以分為三聚:一、是正定聚;二、邪定聚;三、不定聚。三種分類,三種提法,大乘和小乘有所不同。《會疏》曰:"以必墮六趣為邪定",你必然墮六趣為邪定,一定達到菩提果為正定。這中間上下沒有準的叫不定。邪定比較低了,必墮沉淪六趣為邪定,必定證悟的是正定,必定不證悟的是邪定。你現在跟著邪定之師,修他的邪法,悟他的邪定,你還能證、還能悟啊?不可能啦。這是邪定的意思。介乎二者之中的是不定,有緣則證悟,無緣則不證悟。肯定證悟不了的是投了邪師,行了邪法。《起信論》說十信以前的,沒有達到十信。現在很多居士和出家人,沒有達到十信都叫邪定,這就很高了。大乘法,十住以上為正定,別教有十住,十住以上是正定,決定成功。十信之人如春風中的柳絮風刮來上上下下,十信位中如柳絮升沉不定。我們不要相信,我現在我這水平,你現在的水平,不見得要升的,不見得增長,不見得保持的住。因為你不信忽上忽下,所以我們必須討一個決斷,所以這個正定聚很重要啊。龍樹大士說:"以信佛的因緣,願生凈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這裡正好解釋正定聚,入了正定聚,而十住以上,入正定聚,你是凡夫,也入大乘正定聚,這是極樂世界特色。正定聚是什麼,就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所以屬於入正定之內決定成就。三種解說都是如此,一個是一定證菩提是一種;一個必定證悟叫正定;一種是十住以上叫正定。正定是一致的,邪定和不定說法就不同,正定是一致的。引申本經二十二品,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若當生,已生住於正定之聚已有了,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我們要考慮考慮,若當生怎麼樣講?應當生還沒生,咱們算不算。"唐譯"和二十二品結合起來,謂此彌陀大願之利。雖然沒有往生是當生,但臨終會往生,佛會來接引,你還沒往生,你還是個人,你已經住於正定之聚了。你不是升沉不定,你超過十信位,這才叫不可思議之法,是大恩大德。若已生,若當生,《阿彌陀經》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今天發願沒發願,你要發了願,都是皆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轉就是正定聚,這是凈土法門不可思議就在這。善導大師說:這個願具現生不退密意。善導大師了不起,蓮池大師等都欽佩,大家都傳說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之類啊,那是戒行種種的,見了婦女從不露齒笑,所有錢全部拿來寫經,在他那,長安城沒有一個不念佛的。

推薦閱讀:

古詩詞講座提綱(續)
不平則鳴——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陳可抒講座實錄4)
唐一傑講座:肩頸疾病的瑜伽和中醫控制治療
【公益講座】范詩銀|詩人之眼——從李白七絕說起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67)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