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天文學的祖師爺(下)

4

有了理論,有了實驗設備,下面便是編製曆法了。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的曆法,是「陰陽合曆」,通俗地說,就是太陽曆與月亮歷合為一體的曆法,以太陽運行一周天為一年的時間,以月亮運行一周天為一個月的時間。因此,一年分為12個月。

西洋的曆法,據說是「陽曆」,即以太陽sun運行規律編製的曆法。太陽曆為什麼不是8個月、10個月、20個月,而是偏偏也是分為12個月呢?令人奇怪的是,中文「一個月」,翻譯成高大上的英文,竟然是:one month。 太陽sun歷,怎麼和月亮moon扯在一起啊!為啥不用地球、樹木、豬狗之類來做計時單位呢?

如果查查法文、德文,也挺有意思的。

在《第八次請教徐松岩:古希臘曆法來自古希臘人通天神功嗎?》中,我們談到,中國古代天文台的隊伍十分龐大。

因為,只有大批專職的科技人員,至少100年不間斷的工作,才有可能編製出一部像樣的曆法。在歐洲,不知什麼時間才擁有這麼一支隊伍,並且擁有相應的設備條件的?

的確,曆法編製工作十分複雜。

據《後漢書·律歷下》:

「天之動也,一晝一夜而運過周,星從天而西,日違天而東。日之所行與運周,在天成度,在歷成日。……極建其中,道營於外,琁衡追日,以察發斂,光道生焉。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日有光道,月有九行,九行出入而交生焉。……曆數之生也,乃立儀、表,以校日景。景長則日遠,天度之端也。日發其端,周而為歲,然其景不復,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復初,是則日行之終。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度之一,為歲之日數。日日行一度,亦為天度。察日月俱發度端,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五十四周,復會於端,是則月行之終也。以日周除月周,得一歲周天之數。以日一周減之,餘十二十九分之七,則月行過周及日行之數也,為一歲之月。以除一歲日,為一月之數。月之餘分積滿其法,得一月,月成則其歲大。月四時推移,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無中者為閏月。中之始曰節,與中為二十四氣。以除一歲日,為一氣之日數也。其分積而成日為沒,並歲氣之分,如法為一歲沒。沒分於終中,中終於冬至,冬至之分積如其法得一日,四歲而終。月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章首分盡,四之俱終,名之曰蔀。以一歲日乘之,為蔀之日數也。以甲子命之,二十而復其初,是以二十蔀為紀。紀歲青龍未終,三終歲後復青龍為元。」

大意是:

1、有了天文台和基本的設備,就需要大批人員日夜不斷地進行天文觀測,不斷地校準時間,並實時記錄日月星辰的運行狀態,包括在全國各地立儀、表,以校日景。

2、確定某一天某一時(比如立春日中午十二點整)為太陽運行的起點,太陽要運行4周天,即1461天,才會準確回到這個起點。這,便是陽曆四年一閏的原因。

3、同樣方法觀測,太陽要運行19周天,月亮要運行254周天,才會回到起點。這,稱之為章。

4、由於太陽19周天(非4的倍數)的時間,不夠均衡年曆,因此,取日月公約數,則太陽運行76周天即76年,月亮運行1016周天,才能實現日月同時回到最初的起點。這稱之為蔀。

5、由此按月、日分配年、月,配以24節氣,從而建立起完整的陰陽合曆。

6、以天干地支紀年。天干地支是由5個(金木水火土)12生肖構成,即蘊含著五星的運行規律的紀年。一個甲子是60年。如此,20蔀即1520年,才能完成一個循環。這稱之為紀。

7、曆法起始時間為甲子朔旦冬至。要實現其完整循環即五行相代,回到甲子朔旦冬至,則需要3紀即4560年。這稱之為元。

這,就是我國曆法的「紀元」。

這,就是至少在2000年前,我國就確定了的曆法規則。

顯然,我國的曆法,是包含著這個宇宙運行規律的大系統。其中,既有四季分明、利於農事的二十四節氣,也有易記易察、預告潮汐的月曆;既有通俗的甲子紀年,也有高深的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運行規律。

完成這項工作,不投入巨資,建設一支龐大的專業隊伍,行嗎!僅僅對每天產生的堆積如山的數據的計算,就得多少精通數學人來完成!中國古代的代數學十分發達,與此有直接關係。

據說,雅典帝國、羅馬帝國主導的地中海文明,是海洋文明,不知為何,他們竟然不關心預告潮汐的月曆?為何只找了12顆月亮,等分一年時光,便草草了事?

儘管太陽曆簡單許多,但是,如果要搞出儒略曆,還是格里曆,起碼要組織龐大的專業隊伍,建立天文台,並使用許多昂貴的儀器設備,至少經過不少於8年(太陽完成2次輪迴)的觀測記錄,才能編製出來。且不說人才培養、專業知識積累,僅僅是天文儀器設備,總不能拍拍腦袋,就出來得了吧?

不知可愛的凱撒大帝、格里高利十三世的天文台、專業隊伍何在?

在《浮雲遮不住,大道正回歸》一文中,我簡單推算過,所謂的儒略曆,應該是誕生在中國東漢晚期的184年前後(誤差正負3年),與凱撒大帝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

儒略曆、格里曆,其歲首,即所謂元旦,竟然與中國漢武帝以來的中國曆法一致!怪不怪?基督徒搞出的曆法,他們為什麼不選在耶穌生日那一天作為元旦日?

我們知道,格里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頒布格里曆之前,有一些洋教士到中國來過。

我們還知道,1667年,巴黎天文台成立,這是法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天文台。1675年,英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天文台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又過了好多年,這兩家天文台才勉強正式運行。

5

有人說,是西洋人首先發明了地球儀。在中國明朝滅亡若干年後,才開始建設天文台的歐洲,是如何搞出地球儀來的?這個問題,只有創造天地的耶和華的兒子耶穌,才能回答得了。

又有人說,是元朝的時候,來自西亞的伊爾汗國的「西域」天文學家,在中國首先做出來的。嗯,《元史·天文志》中,確實記載了這些事兒。不過,《元史·天文志》所記載的回回天文學家創製的所有東西,在《元史》以前的史書中,都可以找到父母。

其實,簡而言之,地球儀,就是渾儀的簡化版;全球地圖,就是渾儀簡化版的平面版。直到今天,在全世界,無論是地圖,還是地球儀,統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東西為經、南北為緯,中分南北者為赤道,地球儀的北軸對準北極星。如此等等,與中國自古以來的基本規則完全一致。哪位專家教授能回答:這是為什麼?

地圖繪製,是我國的強項。僅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就夠讓洋人們吐血的。這裡就不談的。

當今所謂的「地球儀」,《隋書》稱之為「渾天象」。

《隋書·天文上》:

「故王蕃云:渾天儀者,羲、和之舊器,積代相傳,謂之璣衡。其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宿度者也。又有渾天象者,以著天體,以布星辰。而渾象之法,地當在天中,其勢不便,故反觀其形,地為外匡,於已解者,無異在內。」

「渾天象者,其制有機而無衡,梁末秘府有,以木為之。其圓如丸,其大數圍。南北兩頭有軸。遍體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黃赤二道及天漢等。別為橫規環,以匡其外。高下管之,以象地。南軸頭入地,注於南植,以象南極。北軸頭出於地上,注於北植,以象北極。正東西運轉。昏明中星,既其應度,分至氣節,亦驗,在不差而已。不如渾儀,別有衡管,測揆日月,分步星度者也。」

三國時吳國天文學家王蕃說,為了簡單省事,便將天地合為一體,將天地日月星辰統一,直接標定一個球體上。他認為,對於行家來說,看懂這些,自然不是問題。

到了梁朝(502—557年),用木頭製作的天地一體的儀器出現了。魏徵說,隋朝統一中國後,這些儀器後來被運到了隋朝的天文台。

稍微讀讀《元史·天文志》所記載的「西方的天文儀器」,就知道他們的祖師爺是誰了;同時,也就知道「西洋曆法」的祖師爺是誰了。自然,靠翻譯阿拉伯文獻搞「文藝復興」的西洋人,他們真正的祖師爺是誰,也就清楚明白了。

請大家閱讀《元史·天文一·西域儀象》後,自行判斷:

世祖至元四年(即1267年),扎馬魯丁造西域儀象:

咱禿哈剌吉,漢言混天儀也。其制以銅為之,平設單環,刻周天度,畫十二辰位,以准地面。側立雙環而結於平環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內第二雙環,亦刻周天度,而參差相交,以結於側雙環,去地平三十六度以為南北極,可以旋轉,以象天運為日行之道。內第三、第四環,皆結於第二環,又去南北極二十四度,亦可以運轉。凡可運三環,各對綴銅方釘,皆有竅以代衡簫之仰窺焉。

咱禿朔八台,漢言測驗周天星曜之器也。外周圓牆,而東面啟門,中有小台,立銅表高七尺五寸,上設機軸,懸銅尺,長五尺五寸,復加窺測之簫二,其長如之,下置橫尺,刻度數其上,以准掛尺。下本開圖之遠近,可以左右轉而周窺,可以高低舉而遍測。

魯哈麻亦渺凹只,漢言春秋分晷影堂。為屋二間,脊開東西橫罅,以斜通日晷。中有台,隨晷影南高北下,上仰置銅半環,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准地上之半天,斜倚銳者銅尺,長六尺,闊一寸六分,上結半環之中,下加半環之上,可以往來窺運,側望漏屋晷影,驗度數,以定春秋二分。

魯哈麻亦木思塔余,漢言冬夏至晷影堂也。為屋五間,屋下為坎,深二丈二尺,脊開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隨罅立壁,附壁懸銅尺,長一丈六寸。壁仰畫天度半規,其尺亦可往來規運,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

苦來亦撒麻,漢言渾天圖也。其制以銅為丸,斜刻日道交環度數於其腹,刻二十八宿形於其上。外平置銅單環,刻周天度數,列於十二辰位以准地。而側立單環二,一結於平環之子午,以銅丁象南北極,一結於平環之卯酉,皆刻天度。即渾天儀而不可運轉窺測者也。

苦來亦阿兒子,漢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畫江河湖海,脈絡貫串於其中。畫作小方井,以計幅圓之廣袤、道里之遠近。


推薦閱讀:

從被掃地出門的股票交易員到身家百億的傳媒大鱷他是川普的祖師爺
風水祖師爺楊救貧先師的風水秘訣

TAG:中國 | 天文學 | 文學 | 天文 | 祖師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