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高級服裝領/袖打版技術全編 / 許星——摘要(2)——衣領打版技術

本摘要是Hello Kitty日月星晨原創學習筆記,為方便網友購買正版之前做參考,請購買正版書籍支持作者,其中轉載的內容版權歸所註明出處的法人、自然人、作者,若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利請留言,我會及時處理。謝謝!感謝朋友轉載引用我的日誌,分享我的快樂,能對朋友有所幫助我十分高興。日誌從搜集、整理、製作到發表,包含了我的辛勤勞動,因此轉載、引用我的日誌,特別是原創日誌,請朋友保留原文出處。不勝謝謝!(1)、領圍線領裁剪技術在領圍線領配製中,最常見的不合體是前領圍線過長,常採用以下三種技術解決:增加劈門(圖10)、將前衣上端降低(圖11)、按肩線比例開大前後橫開領,等等。

通過實踐證明,前二種技術雖用得較多,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種技術則有較強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詳細介紹如下:

為適應後肩胛骨突起,基型中後肩線應長於前肩線1.5 ~ 2cm,長出的量即為後肩的省量(圖9),在此基礎上按肩線比例放大前後橫開領,以取代後肩省,使領圍線領過到平衡合體的效果,採用此法應注意以下幾點:a、配製較小的領圍線領,可在基型上將前、後橫開領導同時增大1~2cm,不必考慮省量。後片在不考慮背肩省的情況下,肩寬尺寸應為肩1/2,肩斜為胸/20-0.5cm(圖10);

b、較大的領圍線領,須確定增大的橫開領量占肩線的比例。先畫基型,假設增大的橫開領量為肩線的1/2,則要先將前肩線二等分,再按「1/2前肩線+1/2肩省」的尺寸確定後橫開領的增大量(如果前橫開領的增大量是肩線的確/3,則後橫開領導的增大量為「1/3前肩線+1/3肩省」,依此類推),然後按加大後的橫開領划出前、後領圍線,最後按後肩線尺寸調整前肩線長短(圖11);

c、 橫開領增大後,直開領要相應加深,一和般後直開領降低量可根據基型上平線與放大橫開領後的上平線的距離來確定(圖11中▲的量)。如從款型出發,有意加深前、後直開領深也是允許的,但必須注意領子的開放程度;d、無開襟套頭式服裝,前、後領圍線總長應大於60cm,才能滿足套頭穿著的需要。(2)、立領配領技術導藝術先確定該領是捨身類立領還是松身類立領,再確定橫開領和直開領尺寸。如是合身類立領(內衣),可採用基本領口公式,如是松身類立領,則應在基本領口的基礎上再相應加大尺寸。確定立領類別後,根據立領的傾斜量區分是合頸型立領、過分合頸型立領、舒適型立領。區分方法:在立領與肩線的交點作垂線,根據垂線與領斜之間的夾角來判斷(圖12)。

現以合身類舒適型立領為例,介紹立領的配製技術(圖13)圖中立領高3cm,這是根據一般人頸長(約8cm)的不足1/2量估算的,前、後衣片的橫開領和直開領尺寸可根據胸圍或領圍尺寸推算。

a、在肩斜延長線上截取領座高尺寸(3cm),確定領座高輔助點

。b、將領座高輔助點與領止口點(前領中點)連接,作領口輔助線

。連接點位置非常重要,應根據領型的變化確定:凡舒適型立領,此點在前領的中點;合頸型,此點在前領口弧線的1/4處;過分合頸領此點在前領口弧線的中點。c、通過橫開領點作

的平行線

。d、在肩斜延長線的2/3處,定出頸肩處的立領高點

。e 、從

起,向內量取略大於領座高的尺寸(略大於3cm),定出頸肩處立領腳點

。f、作出與

平行,相距領座高尺寸(3cm)的平行線(此線也可與

平行,間距為「領座高×2」,如用此法,則可省略

),在此平行線上定出後領腳中點

的距離為後領弧長,連接

,即作出後領下口線。g、以

為起點,作垂直於後領下口線的後領中線,並截取領座高尺寸(3cm),確定後領高中點

,連接

,即為後領上口線。h、連接

與領口止點,作前領下口弧線

,凡舒適型立領,該弧線與領口線之間允許有間隙。i、作垂直於前領下口弧線的直線,允許小於90度,並截取3cm為前領高點

。j、連接

,作前領上弧口線即成。(3)、駁領裁剪技術駁領由翻領和駁頭二部分組成,駁領橫開領、駁口止點位置、領子和駁頭形狀等由款式、穿著條件決定。裁配時,需先確定領座高(a)、翻領寬(b),這裡的翻領寬不是指後領中線處的翻領寬,而是對應肩部位的翻領寬。以常見的圓駁角領為例,介紹駁領的配領配製方法,設領座高a=3cm,翻領寬(指對應肩部位的翻領寬度)b=4.5cm(圖14)。

a、在肩斜線的延長線上截取領座高a(3cm),定出領座高輔助點

。   b、連接

與駁口止點,作駁口輔助線

。c、過橫開領點作

的平行線

,此線下端為領口線位置,上端

=a+b=7.5cm。d、在

的頂端作

的垂線

,其長度為(b-a)×1.8=2.7cm,在

端點與橫開領點間作連線,形成翻領松量線

之間的夾角為翻領松量夾角。e 、在翻領松量線

上,量取後領弧長度

(約為後橫開領大×1.1)。

f、在

的頂端作垂線,此垂線為後領中線

,在垂線上分別截取領座高a和翻領寬b,根據款型,後翻領寬度可作適當調整。g、從橫開領點起,在肩斜延長上截取●,定出翻折輔助點

,●=a的平方/b。h、定出

的中點

,為駁口基點。i、作

與駁口止點的連線

為駁口線。j、以駁口線

為對稱中軸,先畫出領、駁正視圖(即領和駁頭翻折後的形態)

,肩翻領寬為b,再據此對稱畫出領子和駁頭,並將前領口線畫完整。

k、將後領弧線與前領口線劃順,形成領下口弧線

。l、過後領座高點作後領中線的垂線

,將

與駁口線連接劃順,即為領口翻折線。m、過後領中點,作後領中線的垂線

,然後將

與翻領寬點連接劃順,作出翻領外輪廓線。(4)、翻領(又稱關閉式翻領或關門翻領)裁剪技術   翻領可分為無領座領和有領座領,無領座領呈領圍線形態,領子平披於肩部,裁剪技術可參照領圍線領配製;有領座領是翻領中最常見的領型,有領座領又可分為V形翻領口和U形翻領口,所謂翻領口是針對底領口而言的,底領口指領圍線又叫領口線,翻領口指穿著時領翻折處(即領座和翻領交界處)呈現的形態(圖15)。

V形翻領口的關門翻領可理解為駁口止點上移至極限形式的駁領,所以裁剪方法可參照駁領裁剪法,在裁剪時只要將駁口止點上移至領口止點即可。   U形翻領口的關門翻領裁剪時需根據翻領口特點,增加翻領松量,為方便起見,一般增加50%松量,具體方法如下(圖16)。

領座高度(a)、翻領寬(b)、橫開領、直開領由領型和穿著條件決定。a、在肩斜線的延長線上截取領座高a(3cm),確定領座高點

。   b、連接領座高點與領口止點,作翻領輔助線

c、作

的平行線

,並在該線上截取

=a+b=12cm。d、在

的頂端作的垂線

,並在

上截取

=(b-a)×1.8=10.8cm。  e 、連接橫開領點和

的端點,划出基本夾角松量線

,∠A為基本松量夾角。    f、將∠A增大1/2,划出夾角松量線

,使夾角松量增加50%,也可在

上量取

的長度,用半形公式計算值(4.6cm)作

的垂線BC,連接橫開領點和C,划出夾角松量線

,在

上截取後領弧長(約為後橫開領大×1.1),定出領下口中點。

g、從領下口中點作

的垂線

,並截取a+b長度為後領中線(根據款式需要,後翻領寬可作適當調整)。h、從橫開領點起,在肩線延長線上取●,●=a的平方/b,定出翻折輔助點

。i、取

的中點

,作為翻領口基點。j、連接

和領口止點,划出翻領口輔助線

。k、根據設計要求,以

為中線划出領樣正視圖,再划出與之對稱的領角

和領側邊線。   l、划出肩部翻領寬點

。m、從

向內處「a+0.2~0.5cm,定出肩部領座高點

,其中的加數應視面料的厚薄和利定。

n、連接領下口中點、肩部領座高點和前領止口點,劃順領下口弧線。o、連接後領座高點、領翻口基點和前領止口點,劃順領翻折弧線。p、連接後翻領寬點、肩部翻領寬點和前領角點,劃順領外口弧線。以上是U領翻口的關門翻領的配製,如果翻領較狹,即領子的總寬度不大於7cm,且領座高與翻領寬的差小於1,可採用另一種增加夾角松量的方法,把

=(b-a)×1.8改為

=(b-a)×2.7,同樣可以讓松量提高50%,這在以後的配領實例中將有所涉及。(5)、翻領的分領座技術分領座領又稱裝領腳領,可理解為關閉式登領的派生形式,也可看作是在立領的基礎上增加翻領的變化形式,有的分領座翻領是敞開式駁領的變化。可塑性差的面料或不宜採用歸拔技術的款式,可應用翻領的分領座技術取得與歸拔技術相同的造型和合頸效果。分領座的常見的有展開法、摺疊法、增添法三種。(1)、展開法在關閉式登翻領平面製圖的基礎上按圖示進分割,再展開領座下口,並修正劃順,它適用於整體分割也適用於分體分割的翻領。整體分割是指將整個領座完整地分割出來,常用於襯衫、中山裝領等關閉穿著的領型;而局部分割是將領座的一部分分割出來,常用於兩用翻領、駁領等敞開穿著的領型。展開法操作要點:按已知條件作關閉式登翻領平面製圖,在此圖上離翻折線0.5cm處作領座分割線,這是考慮穿著舒適性留的餘量,同時不使分割線在翻折時暴露在外,
推薦閱讀:

引用 【轉載】省心雜言
引用 時尚女郎2
引用六十甲子與納音五行
【引用】【原攝】杭州西湖《岳王廟》
本文引用第十一章

TAG:技術 | 引用 | 摘要 | 服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