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玄子養生經驗談
就我的年齡講,現雖年近古稀,然仍不能算老年人,似不適宜來談「養生經驗」;可是自我參究道家丹鼎派養生方法及先天道靜坐功法以來,三十餘年中,確得身心康泰神趣盎然的效果,就精神上言,尤非二三十餘歲的青年人可及,且三十多年來,從未生過病,未看過醫生,未吃過葯,亦從未檢查過身體。尤其近二十年間,每日睡少神反健,身勞體愈康,而身愈老亦愈顯得青春永駐,不能不說其中多少有點養生經驗可以談談的。何況我於三十年前在成都一次大病中,是從死中活過來的人,脫死重生以來,身體一向很虛弱,能有今日,實在完全得力於道家養生方法及其靜坐功夫。
當然,我還能活到多大歲數,誰也不能肯定,天上沒有不死的神仙,人間哪有千年的養老!王船山先生有言:「從來只有活人死,已死誰為受死身!」人受天地之氣以生,死後仍當還諸天地。一個人,死和不死,和活到何時死?是另一個問題:唯做功夫的人,總要做到塵俗滌盡,慾念全消,進而聖化其生命。在壽命上還要做到「來去在我」、 「死生在我」,和「無病而來」,亦「無病而去」,方為了當,這就是丹鼎家常說的「囊中自有長生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命功了!此種修鍊性命的學問,以現代語言之,也可以說是一種「壽命學」,其功夫則純是一種合乎科學的生命鍛煉,內包括心性煉養,氣質變化,生理鍛煉,精神鍛煉,單純的命功,在丹鼎家只屬於小乘中的「安樂延年法門」,乃是微不足道的,不少人則因此而得到很多受益。現在特將平時在日用常行生活中,有關身心性命的修養藝術,特提出幾點來和大家研究。
靜定通化四大功法
第一是靜坐:我三十餘年來,最主要的養生方法,就是靜坐。靜坐是一種從內煉養心性下手的養生藝術,並無甚奧妙和神秘;其基本原理只是一個「靜」字。在學理上講是屬於主靜派哲學,使人能由靜以通至絕對本體,而與天地萬物宇宙打成一片。如何清靜其心,使能至一念不生和一塵不染境地,這就全在功夫鍛煉。坐,只是一種較易使人心神寧靜的姿式和方法而已。
初習靜坐,一上座便即雜念沓來,妄想紛飛,愈要其不想便愈要想,愈要斬斷念頭便愈斬不斷,愈要將萬緣放下,便愈放不下。初下手偶得無念境界,亦即心地清靜境界;然而不一會功夫念頭又起,妄想又來。如何降伏其心,使不散亂,我所常用的是繫心法和息心法! 也就是守竅功夫,觀妙功夫,返還功夫,止念功夫,有時亦用心息相依,心息相住,心息同冥功夫;久久純熟,便可逐漸由止念而至無忿境界。這完全屬於內在生活的心性修養中事,在學術思想上則完全是心學和性理學。
致靜,是一種入聖的門徑和作聖的方法,切不可等閑視之。在無念境界中,一塵不染,八風不動,有如太空一片,明月一輪;唯最初每次不一定維持得很久,須慢慢逐次增加,能定得一小時以上,便為上路。在最高的忘我境界中,便有許多效驗和現象發生,這就是老子所講的「虛極靜篤」境界。在各種境界中,一層深一層,一關高一關。在光影門頭中,切不可玩弄境界,不可中止化城,貪樂小受益而自我滿足,自我陶醉,止步不前!這些小受益,除身體健康,百病不生外,進而神智清明,大開慧悟,聞一知十,圓通無礙,一悟百悟,一通百通,俱非妄語。
禪宗教人由參禪修定而得開悟,開悟在丹家中系修道過程中的中乘功夫,開悟後,尚大有事在,至若通小周天,通大周天,通八脈,開關展竅,採補抽添,沐浴溫養,則均屬初、中乘功夫。凡有得者,切宜精進再精進,力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正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方可望其能收「聖功神化」之功,將外在世界之形相與內在世界之意象,冥合為一,超越形體而入於天人物我一體的境界。
道家靜坐,旨在煉丹。所謂煉丹,實只是「煉養陰陽」四字而已。在 「坐丹」過程中,除以「靜坐」功夫為初基外,最主要在注重於「精氣神」 的鍛煉,也就是「生命元素」的鍛煉,又稱「三寶鍛煉」;在此又系以「通關通穴」功夫為初基,所謂通百穴,通神戶,而至通內外,通物我,以及神人通、天人通,無所不通,則自無所不達,無所不徹;至此,則自所通者神,而所過者化!納乾坤於袖內,合日月於壺中,亦等閑事也。
除通字功夫外,化字功夫也最要緊。所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中間竅妙,全在一化字。煉藥採藥,過關服食,結胎出神,總要在化字上做功夫。煉則化,化則神!變化氣質,變化心性,變化形神,變化物我,甚至轉化強弱,轉化壽夭,轉化生死,總屬這個功夫。如龍養珠,如雞孵卵,到時自化。天地,要亦不外一大化爐而已。以往丹家的生命哲學,以其多寓言隱語,難讀難懂,且不輕易傳授,故世人多以「神秘主義哲學」視之,對其功夫口訣,千古來亦多秘而不宣,此其所以日就衰頹也。
以上所述「靜、定、通、化」四法,細節甚繁,末後口訣,類多不傳,以不親自體證,傳亦無益也。此四關又可折而為九關,九關透過,便得神化登真,而為自在人矣。我平時坐丹,只作此四字功夫。
推薦閱讀:
※陽宅內部勘察經驗【九】
※歷史的經驗(十三)
※民間風水經驗談
※家裡沙發萬萬不能這樣「擺」,學學經驗,小心自斷財路
※王培生三田歸一法及練者經驗談兩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