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觀
一、空間
(一)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宇宙觀。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為三個千連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大智度論》中說:「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佛。」
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水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鹼海,鹼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鹼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東方持國天王守護)、南贍部洲(即地球,南方增長天王守護)、西牛賀洲(西方廣目天王守護)以及北俱蘆洲(北方多聞天王守護),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宇宙觀為什麼和我們現在觀測的宇宙模型有所出入呢?佛經中所描寫的世界,是否能和我們現在的太陽系、銀河系、星團等相對應呢?索達吉堪布在《佛教科學論》中如是道:
「雖然對於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有一些佛教的說法與現代科學的說法不太相同,但它同樣可以解釋諸如日蝕、月蝕、地動、潮汐、寒暑、晝夜等等這些現象。同樣關於須彌山四周上下是怎樣一種情形,日月怎樣繞須彌等等,在佛經論典中都有簡略或定量的描述。這些並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在佛經里如《起世經》、《樓炭經》、《長阿含經》、《起世因本經》、《大寶積經》、《正法念處經》、《華嚴經》、《順正理論》、《阿毗曇論》、《俱舍論》等經書里都有詳細的解釋說明。現在藏地通行的日曆,就是按《時輪金剛續》排定,《時輪金剛續》不藉助任何科學儀器,但令當今掌握先進科技的天文學家大為驚詫的是,在計算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方面時輪歷不差一秒,這即是佛教已包含先進科學因素的一大佐證。
科學對於世界或者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執著為實有,雖然現代科學研究得很深刻,體系更加龐大,理論也越來越抽象飄渺,但它總執著萬事萬物都有一個不可變動的本體實性存在。
因此對於我們的生存環境——地球來說,科學同樣希望只有一個實際標準來描述它,若還有其它的說法,科學家就覺得不可理解。但在佛經中,不認為萬事萬物有一個本質性的固定體存在,故允許有各不相同的現象共存。因為眾生的業感不同,故所見到的外境也當然千差萬別,比如對於人們共同看到的一碗水,對於地獄有情來說,由於業感的顯現,所看到的就是滾燙的鐵汁,而對於餓鬼來說則是污穢的膿血,對於天界有情來說則是瓊漿玉液般的甘露。還有對於一件衣服,一人覺得好看,而另一人覺得難看,若衣服上存在著絕對的好或不好,那麼就不應當生有二種不同識覺等等。根據《俱舍論》的一個大疏講義論述,世界的大小及形狀不必就是固定的,因眾生種種業力不同而可顯現各種各樣的形象和特徵。比如在佛教中《俱舍論》所描述的世界與《時輪金剛》里描寫的世界情況就不甚相同,屬於《俱舍論》根基的眾生不一定就能看見《時輪金剛》所描寫的世界。同樣,佛經裡面提到的須彌山等有些眾生也不一定能看到,但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如無垢光尊者就曾親眼見到過。[1] 」
世: 時間的遷流,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界: 空間的劃分,東、西、南、北、上、下,十方。 小千世界:1000個世界。
中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
世界:一個日月圍繞照耀之下的時空。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為三個千連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在梵語中,「世界」一詞原來含有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意義。《楞嚴經》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金剛經》中也有「四維上下」的說法。這同愛因斯坦相對論所提出的「四維空間」相同。相對論認為:物理空間加上時間,即構成「四維空間」。不過,「世界」一詞在具體運用時,偏重「界」,即空間的意義。
佛教指出從空間上看,宇宙是沒有邊際的。從時間上看,宇宙是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的。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佛說宇宙「法而如是」,即客觀規律自然生成就是這樣的。對遠古的人類,佛該怎樣說出這些超前深邃的知識體系呢?佛將「一個日月所照」,稱為一個世界。在這裡佛用「一個日月所照」來比喻形象而正確的表達了這概念--這是現代科學所指的行星系-恆星(日)與圍繞其運行的行星(月),我們所在為太陽系。
太陽系外還有什麼呢?佛指出一千個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注意,佛經里的數字大多都是比喻,比如這裡的三千,只是比喻為數量級的多,而非指實數)這相當於現代物理學所指的一個恆星系。佛指出所在的此小千世界「猶如周羅」,也即不僅圓,還帶螺旋狀,正是銀河系的形狀。正好如同我們所在為銀河系!
再進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這相當於現代物理學說的星系團。
一中千世界(包含1000個小千世界)
一中千世界(包含1000個小千世界) 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人們常將「大千世界」稱作「三千大千世界」--這相當於現代物理學指的總星系。(注意:佛進一步指出,總星系並非整個宇宙,宇宙由無數個大千世界--所謂總星系組成!而各個世界之間的特點之一是「隔而不隔,不隔而隔」!--即從三維空間來看,其實我們和他方世界處在同一個地方,但因為有其它的因緣-佛說因眾生「業力」-現代物理學稱這些其它因素為「多維」,而導致了「不隔而隔」) 那麼各個世界的演變發展規律又如何?佛說: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當中遷流變幻、循環不息,沒有片刻的靜止。--這裡佛進一步指出了各個多維時空宇宙的運動變化生滅規律,與現代物理學最終發現的宇宙星體的發展規律--如宇宙大爆炸生成,超新星的爆發和恆星的生成滅亡演變規律等也相同!最後,佛說每個大千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皆有佛出世,教化著那裡的眾生。我們所處的世界在佛教中被稱為「娑婆世界」」(指地球人類所處的銀河系這個大千世界),「娑婆世界」的過去佛是燃燈古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佛。
在佛陀後約2000年之後,歐洲的布如若宣傳哥白尼發現的地球非宇宙中心說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以後,發展到18世紀西方人們的眼裡,宇宙也還只是哥白尼的太陽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19世紀的人們認識到太陽也只是天空中數以萬計的恆星中的一顆。於是人們心目中的宇宙開始逐漸擴展到了銀河系。進入20世紀人們的認識範圍逐漸擴大,人們心目中的宇宙已不再是銀河系。人類認識到在銀河系以外,還有許多河外星系的存在。十幾個或幾十個星系一起組成星系群。成百上千個星系則組成更高一級的星系組織—星系團。
北冕座是有一個包含著400個星系的星系團,離我們更遠,光從那裡照射到我們地球,需要整整7億年之久。這樣的一個個星系團共同組成了我們的總星系。人們都說「宇宙廣闊無垠」,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不僅是傳統三維空間宇宙觀,更發現而產生了多維空間的宇宙觀,並進而從理論上認識到時空可以跨越,時光可以倒流!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還指出了著名的物質與能量互相轉換的公式,物質和能量都各自不再守恆,而是物質可以「無中生有憑空消亡」!當完全違反常識和傳統物理學物質守恆和能量守恆定律的相對論發表後,不僅普通人,就是知識界絕大部分人都無法讀懂相對論甚至認為這是唯心主義甚至迷信的,直到不可思意原子彈的爆炸成功...---愛因斯坦甚至指出:所謂的時間、空間和現實都只是人類的錯覺!量子力學更是指出物質和意識之間也存在某種聯繫,弦理論更指出宇宙萬物本質的「空性」....這些近代科學巨大進步後人類終於逐步認識到的宇宙真理和尖端物理學觀念,在早兩千餘年前遠古的佛經中,佛早已經明明白白指出了!
「三」的意義
佛祖之啟示「一塵含數剎」,從剖析學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之本象。反觀「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之「三」不是簡單的數字之三,而是動生之「三」,與道家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三」有同理之妙。三千大千世界的器間範圍是什麼樣的呢?(注意,以下所指「天」均為多維空間的概念,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指出的層宇宙概念,霍金已經將多維空間的維數擴展到十一維空間了)。
佛教里所說三千大千世界的範圍包括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等。其中欲界諸天,主要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稱為欲界六天,或直接稱為「六欲天」。假設我們以人類所在為起點,向上天道:
欲界六天
欲界:具有淫慾、情慾、色慾、食慾的有情眾生所居住的世界,因男女參居,故稱欲界。欲界的人出生是「胎生」,欲界中上至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中間包含人界所居住的四大部洲,下至無間地獄等。共有二十種各類生命形態的居住處所。
第一層四天王天,又稱地居天(因此天在須彌山山腰)。
第二層忉利天,也是地居天(因此天在須彌山頂,並未超出須彌山。四王天與忉利天都通稱為地居天)。
第三層是夜摩天,又稱時分天。(夜摩天以上都通稱為空居天)。
第四層是兜率天,也稱知足天,彌勒菩薩(即未來彌勒佛,因成佛之日在未來,故目前為菩薩道)現居於此天上。
第五層是化樂天。
第六層是他化自在天,這一層歸魔王波旬管轄。
欲界到此為止。
色界十八天
色界:遠離欲界淫慾、食慾而仍具有清凈色質的有情眾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眾生的出生方式是「化生」。色界的眾生所居住的宮殿非常高大,都是由色化生,一切都非常的殊妙精好。但因為尚有色質,所以稱為色界。色界又依禪定的深淺粗妙而分成四級,從初禪的梵天到四禪的阿迦膩吒天,共有十八天。
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三天:少凈天、遍凈天、無量凈天。
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共十八天組成。這些天都有天王管理。
色界到此為止。
無色界四天
無色界:只有受、想、行、識四心,而沒有物質的有情眾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沒有任何物質之物,因此也沒有身體、宮殿、國土,只有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之中。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第一空天:空無邊處天。
第二空天:識無邊處天。
第三空天:無所有處天。
第四空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在此非想非非想處天就是天之盡頭處了。
(二)娑婆世界
從空間上看,宇宙是沒有邊際的。從時間上看,宇宙是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的。佛將「一個日月所照」,稱為一個「小世界」,相當於現代話所指的一個行星系,我們所在為太陽系。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相當於現代話所指的一個恆星系,我們所在為銀河系。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人們常將「大千世界」稱作「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由無數個大千世界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當中遷流變幻、循環不息,沒有片刻的靜止。每個大千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有佛出世,教化著那裡的眾生。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稱做「娑婆世界」。
「娑婆」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孽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凈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三)凈土
凈土、樂邦是佛教徒信仰的沒有苦難的理想世界,是相對於世俗眾生所居的「穢土」而言。大乘《彌勒上生經》中提到有兜率天凈土;《妙法蓮華經》提到靈山凈土;《華嚴經》提到蓮花藏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提到琉璃凈土;《大寶積經》中提到如來妙喜凈土;《大乘密嚴經》中提到密嚴凈土等。凈土宗認為人們只要通過念佛、修觀的方法,就能在一期生命終止時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凈土與彌勒凈土、藥師凈土同為中國佛教信徒信仰的三大凈土。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所說的東方藥師佛所居住教化的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所嚮往的理想國土,佛經上說此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具有說不盡的莊嚴美妙,沒有男女性別、沒有五欲、七寶。人們只要生前持誦《藥師經》,稱念藥師佛名號,並廣修供養,死後即可往生琉璃世界。
(四)極樂世界
「極樂」者,梵語「須摩提」譯中文名也。或譯安養、安樂、清泰等。名雖有殊,皆極樂義。《要解》謂極樂世界:「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眾苦者,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也。娑婆有此八苦,極樂則永離。安隱者,安泰而無任何隱憂之謂。極樂世界是第一安隱之處。《西齋凈土詩》所謂:「十方一等莊嚴剎,終說西方出異方。」者,此也。
要知,諸佛國土皆為有四:一者常寂光土,是諸佛所居之土;二者實報莊嚴土,是四十一位次之法身菩薩所居;三者方便有餘土,是聲聞緣覺所居;四者,凡聖同居土。凡指六道凡夫,聖指佛、菩薩、緣覺、聲聞等諸位聖人,聖人應化世間,與凡夫同居一土,故名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有二:一穢,二凈。娑婆世界是凡聖同居穢土。以此土五濁重穢不凈,充溢身心內外,是為凡聖同居穢土;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凈土。其土有不可思議凈妙莊嚴,庭下碧流微吐韻,殿前瑤草細吹香,池含八德,華髮四光,韻天樂於六時,施裓花於億剎,諸佛護念,十方共贊,質zhi4托寶蓮,永無退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是等等凈妙莊嚴,無可盡述。故為凡聖同居凈土也。 又十方諸佛國土中,四土有隔有礙,同居土中人不知上三土事;極樂世界,四土圓融無礙。同居凈土亦通於方便、實報、寂光等上三土。《疏鈔》云:「隨其機異,所見亦異,有於同居見寂光土,有於同居見實報土,有於同居見方便土,有於同居但見本土。」《要解》云:「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凡聖同居凈土,亦即橫具上三凈土也。」二大師所說,其意是一。而《要解》所云:「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凡聖同居凈土」者何?良因本經中所說依正莊嚴之情境,皆是極樂凡聖同居凈土之境況故。故吾輩常言「極樂世界」者。主要指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而言也。 又娑婆極樂,三身四土,須分橫論豎論。若在娑婆則須豎論,豎論者,斷見思惑,則出同居而入方便。斷塵沙惑,則出方便而入實報。此時可見佛之報身,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無明斷盡,乃見佛之全體法身耳。是故眾生斷惑之淺深不同,所見之佛身亦異。若在極樂則須橫論。橫論者,則不移同居,即可橫超上三土,謂見思斷盡,不移同居即見方便。塵沙斷盡,豁破無明,不移同居即見實報,亦得見佛之報身。無明斷盡,寂光全顯,不移同居即見佛之全體法身耳,故蓮池大師云:「隨其機異,所見亦異」,正此之謂也。此是極樂娑婆不同之處。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四色蓮華、七寶樓閣、黃金為地都是七寶做成,世間所想,萬種美妙,應有盡有,故彼國名為極樂。風吹羅網,常作天樂,眾鳥齊鳴,皆演法音,眾生聞是音已,皆生敬佛學法尊僧之心。微風吹動,行樹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皆生敬佛學法尊僧之心。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結上可知,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有別於十方諸佛世界之凡聖同居土之處有二:一者、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凈土;十方諸佛世界是凡聖同居穢土。二者、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凈土橫具、涵蓋上三凈土,所以其土佛菩薩等諸上善人俱會於凡聖同居凈土中,導致極樂世界凡夫與聖人隔而不隔,總在一處;而十方諸佛土中,佛菩薩等居上三凈土,待眾生緣熟方下同居土教化眾生。緣盡還回上三土,因此導致凡夫與聖人不隔而隔,形同陌路。譬如娑婆世界釋尊住世八十載。眾生緣盡後,佛即回常寂光土。其間空過五十七億六千萬年,方有彌勒菩薩下生此穢土示現成佛。所以穢土之佛,如曇花一現,眾生難值難見。極樂世界眾生見佛,欲見即見、隨時可見。故知極樂世界有別於十方諸佛剎土之處,正是指凡聖同居凈土,而非上三土也。西方極樂世界圖 佛教術語。也稱凈土、樂邦。佛教徒所信仰的沒有苦難的理想世界,是相對於世俗眾生所居的「穢土」而言。凈土的思想起源很早,在婆羅門教和小乘佛教的一些派別中就有它的淵源。在婆羅門教中,凈土是毗濕奴所在的天界。小乘佛教中有些俗人集團已信仰凈土往生。但作為一種系統的思想派別則在大乘佛教時期。大乘《彌勒上生經》中提到有兜率天凈土;《妙法蓮華經》提到靈山凈土;《華嚴經》中提到蓮花藏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提到琉璃凈土;《大寶積經》中提到如來妙喜凈土;《大乘密嚴經》中提到密嚴凈土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則詳細描述阿彌陀佛的凈土,並根據上述經典的思想建立了凈土宗。該宗認為人們只要通過念佛、修觀的方法,就能在一期生命終止時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凈土與彌勒凈土、藥師凈土同為中國佛教徒所信仰的三大凈土。 佛教認為時間無始無終,空間無邊無際,佛土(世界)無窮無盡,每一佛土中都有一位佛在那裡教化眾生。極樂世界即是這無窮無盡世界中的一個。《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距離人們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在這個極樂世界中,無量功德莊嚴,國中聲聞,菩薩無數,講堂、精舍、宮殿、樓觀、寶樹、寶池等均以七寶莊嚴,微妙嚴凈,百味飲食隨意而至,自然演出萬種伎樂,皆是法音。其國人等智慧高明,顏貌端嚴。但受諸樂,無有痛苦,皆能趨向佛之正道。 《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從一日乃至七日能夠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等所說的東方藥師佛居住教化的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所嚮往的理想國土。那裡的地面由琉璃構成,連藥師佛的身軀,也如同琉璃一樣內外光潔,所以稱琉璃世界。佛經上說此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具有說不盡的莊嚴美妙;那裡沒有男女性別上的差異,沒有五欲的過患;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垣、宮殿都是七寶所成。人們只要在生前持誦《藥師經》,稱念藥師佛名號,並廣修眾善,死後即可往生琉璃世界。二、時間:劫
一、小劫、中劫、大劫
一個小劫時間為1680萬年。小劫計算方法比較複雜,大體上是從84000歲向下減,每隔100年減1歲,一直減到10歲,這樣歷時為840萬年,然後再向上增,每隔100年增1歲,一直增到84000歲,這樣歷時也為840萬年,合起來就是1680萬年,為一小劫時間。 一個中劫由20個小劫組成,這樣一個中劫時間就是20*1680萬年,約為3.36億年。 一個大劫由四個中劫組成,代表成、住、壞、空四個階段,這樣一個大劫時間為4*3.36億年,約為13.44億年。 一個大劫代表娑婆世界生滅一次的時間,中劫代表一個大劫的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目前我們娑婆世界所處的時間為:賢劫的住劫階段第九個小劫減劫時期100歲。 大劫、中劫與小劫可以描述我們所處世界的具體時間位。所謂賢劫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大劫的名稱,下一個大劫名稱叫「星宿劫」,前一個大劫名稱叫「莊嚴劫」。
二、中劫:成住壞空
成、住、壞、空指的是四劫。此系佛教對於世界生滅變化之基本觀點。於佛教之宇宙觀中,一個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又轉變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時期,稱為四劫。 成劫
有二十增減,初由初禪天至地獄界次第成立,後十九增減則由光音天次第降生,最後下生無間地獄,即有情世間之成立,是謂之成劫。
(梵 vivarta-kalpa),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成立之時期。即由有情之業增上力,於空間生起微細之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漸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間,其時,諸有情漸次下生,最終之時一切有情生於無間地獄。
為四劫之一。據諸經論載,器世間全壞之終,由有情業之增上力故,生微風,成立風、水、金三輪,於金輪上生出諸海山洲(須彌山、七金山、四大洲等),為四王天、忉利天(此二天稱地居天)、人類、傍生等之住處;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此四天稱空居天)等,又自空居天至無間地獄,有情次第降生。此等器世間、有情世間形成之時期,即稱為成劫 俱舍論十二卷四頁云:所言成劫、謂從風起、乃至地獄始有情生。謂此世間災所壞已;二十中劫,唯有虛空。過此長時,次應復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業增上力,空中漸有微細風生;是器世間將成前相。風漸增盛,成立如前所說風輪水金輪等。然初成立大梵王宮,乃至夜摩宮。後起風輪等。是謂成立外器世間。初一有情,極光凈沒,生大梵處,為大梵王。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俱盧牛貨勝身贍部,後生餓鬼傍生地獄。法爾後壞,必最初成。若初一有情,生無間獄,二十中成劫,應知已滿。
住劫
(梵 vivarta-stha^yin-kalpa),又稱續成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之時期。此一時期,世界已成,人壽由無量歲漸次遞減,至人壽十歲,稱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後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減,人壽從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復由八萬四千歲減至十歲。最後一中劫(第二十中劫)為增劫,即由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又據立世阿毗曇論載,諸佛之出現,多在減劫之時,其時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減至百歲之間。
住劫:俱舍論十二卷五頁云:此後復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謂從風起,造器世間,乃至後時,有情漸住。此洲人壽,經無量時,至住劫初,壽方漸減。從無量減至極十年,即名為初一住中劫。此後十八,皆有增減。謂從十年,增至八萬,復從八萬,減至十年。爾乃名為第二中劫。次後十七,例皆如是。於十八後,從十歲增,極至八萬歲,名第二十劫。一切劫增,無過八萬。一切劫減,唯極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減,時量方等。初減後增。故二十劫,時量皆等。此總名為成已住劫。為四劫之一。
壞劫
火、水、風三災毀壞世界之時期。眾生世間首先破壞,稱為趣壞有情壞其後,器世間亦隨而破壞,稱為界壞、外器壞。即於此劫之初,地獄之有情命終之後,不復更生,其後,其餘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眾生亦漸次壞滅;有情破壞後,世界出現七個日輪,故起火災,色界初禪天以下皆成灰燼,次起水災,第二禪天以下漂蕩殆盡,最後起風災,第三禪天以下全部吹落。
成、住、壞、空等四劫之一。即介於住劫與空劫之間,世間轉趣壞滅之時期。此時期分為二十中劫,有情世間(生物世界)於最初十九劫次第壞滅,僅存器世間空曠而住。至第二十劫,器世間亦告壞滅。
此劫期間之世界,由火、水、風等三大災所次第破壞。火災由七個日輪出現而起,此七日輪,使欲界與色界初禪天悉成灰燼;水災由雨水而起,第二禪天悉被浸沒;風災由風之相擊而起,第三禪天悉被飄散。又,此三大災亦稱劫災,然僅破壞至色界第三禪天,第四禪天以上則不受影響。
空劫
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之空虛中。此成、住、壞、空四劫之期間,各有二十中劫,總合為八十中劫,稱為一大劫。
三、災難:三災
(一)小三災
小三災是刀兵、瘟疫、饑饉。刀兵災起七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
饑饉災、瘟疫災、刀兵災。據佛經說,我們的世界,每過一小劫的時間,即有小三災的發生。
當每一小劫的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即有饑饉災,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類多數都受飢餓的逼迫而死亡;
人壽減至二十歲時,即有瘟疫災,人類又病死一半;
人壽減至十歲時,即有刀兵災,這時一草一木,都變成了殺人的兇器,人類互相瞋恨,互相殺害,直至人類所存無幾才止。
小三災--《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住劫之中,有二十增減劫,其起於減劫之終者,謂之小三災:
一、刀兵災,時人為非法,瞋毒轉盛,相見即起猛利之害心,隨手所執,皆為利刀,互相殘害也。
二、疾疫災,時人具如前諸過失。故吐非人毒,而流行疾疫,遇之便命終。
三、饑饉災,時人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怒而不降雨,世間久遭饑饉,多分命終。
俱舍論十二曰:「從諸有情起虛誑語,諸惡業道後後轉增故,此洲人壽量漸減,乃至極十小三災現,此小三災中劫末起。三災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饑饉。(中略)刀兵災起極唯七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度之便止。」
小三災--《法相辭典》
瑜伽二卷六頁云:又此中劫,復有三種小災出現。謂儉、病、刀。
儉災者:所謂人壽三十歲時,方始建立。當爾之時,精妙飲食,不可復得。唯煎煮朽骨,共為讌會。若遇得一粒稻麥粟稗等子;重若末尼,藏置箱篋,而守護之。彼諸有情,多無氣勢;蹎僵在地,不復能起。由此飢儉,有情之類,亡沒殆盡。此之儉災,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下厭離。由此因緣,壽不退減;儉災遂息。
又若人壽二十歲時,本起厭患,今乃退舍。爾時多有疫氣障癘災橫熱惱相續而生。彼諸有情,遇此諸病,多悉殞沒。如是病災,經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中厭離。由此因緣,壽量無減;病災乃息。
又人壽十歲時,本起厭患,今還退舍。爾時有情,展轉相見,各起猛利殺害之心。由此因緣,隨執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極銳利刀劍;更相殘害,死喪略盡。如是刀災,極經七日,方乃得過。
二解雜集論六卷五頁云:又有三種中劫。所謂饑饉、疫病、刀兵。此小三災,劫究竟滿,方乃出現。
三解俱舍論十二卷十四頁云:於劫減位,有小三災。其相云何?頌曰:業道增,壽減,至十,三災現。刀疾飢如次,七日月年止。論曰:從諸有情,起虛誑語,諸惡業道,後後轉增。故此洲人,壽量漸減;乃至極十,小三災現。
故諸災患,二法為本。一、耽美食。二、性嬾惰。
此小三災,中劫末起。三災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饑饉。謂中劫末十歲時人,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纏,瞋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獵師,見野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利刀。各逞凶狂,互相殘害。又中劫末十歲時人,由具如前諸過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
又中劫末十歲時人,亦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是世間,久遭饑饉。既無支濟;多分命終。是故說言:由饑饉故,便有聚集、白骨、運籌。
由二種因,名有聚集。
(一)、人聚集。謂彼時人,由極飢羸,聚集而死。
(二)、種聚集。謂彼時人,為益後人,輟其所食,置於小篋,擬為種子。故饑饉時,名有聚集。
言有白骨,亦由二因。
(一)、彼時人,身形枯燥,命終未久,白骨便現。
(二)、彼時人,饑饉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飲之。
有運籌言,亦二因故。
(一)、由糧少,行籌食之。謂一家中,從長至幼,隨籌至日,得少粗餐。
(二)、謂以籌挑故場蘊,得少穀粒,多用水煎,分共飲之,以濟餘命。
然有至教,說治彼方。謂若有能一晝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災起。
若能以一訶梨怛雞(植物,果名),起殷凈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起。
若有能以一摶之食,起殷凈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饑饉災起。
此三災起,各經幾時?刀兵災起,極唯七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度此便止。人壽漸增。東西二洲,有似災起。謂瞋增盛,心力羸劣,數加饑渴。北洲總無。大三災 指世界將毀壞時所發生的水災、火災、風災。世界過了住中劫便入壞中劫,在壞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壞有情世間,最後一小劫,壞器世間。火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初禪天。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二禪天。風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三禪天。四禪天以上,則無三災之難。
(二)大三災
大三災是火災、水災、風災。這是大星系的毀滅;不僅是地球,而是太陽系、銀河系等,星系的毀滅。以六十四個大劫為一周期。
火災燒到初禪,水災淹到二禪,風災可以吹壞三禪,到四禪才免除這三災,所以四禪叫福天,福報確實大。《楞嚴經》上講大三災,水災之因是貪,如果說全世界的人貪心逐漸上漲,就會被水淹沒。火災之因是瞋恚,火山爆發,瞋恚。風災之因是愚痴;颶風、龍捲風,主因皆屬愚痴。傲慢不平是地震之因。佛雲,若人能息滅貪、瞋、痴、傲慢,斷除此四大煩惱,勤修戒、定、慧、謙敬,則災難自然化解。
大三災--《佛學大辭典》
(術語)過住劫,則入壞劫,壞劫有二十增減劫。前十九增減劫,壞有情世間。最後一增減劫。壞器世間。壞此器世間有火災、水災、風災之三者。是曰大三災。此三災非起於同時,各自輪次而起。以壞世界也。
第一火災,七個日輪,同時並出,焚燒此世界,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之初禪天者。
第二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之第二禪天,為水所浸瀾者。
第三風災,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之第三禪天,一切物質。為風飄散者。
其次第,先有火災七度。後有一度水災,更有七度火災,復有一度水災。如此每七火有一水,七度水災後,更經七度火災,有一風災,然則三災為一周,有八七火災與一七水災與一風災,故總經六十四度之大災。即六十四大劫也(一大劫中有成、住、壞、空之四劫,壞劫之終有一度之大災也)。
俱舍論十二曰:「初火災興,由七日現。次水災起,由雨霖淫。後風災生,由風相擊。此三災力,壞器世間。乃至極微,亦無餘在。(中略)第二靜慮為火災頂,此下為火所焚燒故。第三靜慮為水災頂,此下為水所浸潤故。第四靜慮為風災頂,此下為風所飄散故。(中略)先無間起七火災,其次宜應一水災起,此後無間後七火災還有一水,如是乃至滿七水災,復七火災後風災起,如是總有八七火災一七水災一風災起。」
大三災壞劫相--《佛學次第統編》
大三災壞劫之相,謂能壞初、二、三禪,遞次增上,至三禪止。
一、壞初禪 一大劫盡,有一火災,壞至初禪。
二、壞二禪 七火之後,又一大劫,有一水災,壞至二禪。
三、壞三禪 七七四十九番火,則有七水,又加七火,則為六十三大劫。至第六十四劫,乃有風災,壞至三禪。
◎大三災壞劫相
第 1大劫 至 第 7大劫--火
第 8大劫--水
第 9大劫至第15大劫--火
第16大劫--水
第17大劫至第23劫 --火
第24大劫--水
第25大劫至第31大劫--火
第32大劫--水
第33大劫至第39大劫--火
第40大劫--水
第41大劫至第47大劫--火
第48大劫--水
第49大劫至第55大劫--火
第56大劫--水
第57大劫至第63大劫--火
第64大劫--風
(三)道家三災
清微三品至道極伭參同妙典大乘度劫真經然(術語)株守此,不聞大道,不遇真人,則有三災,來相侵蝕音食。乃或不悟,成功盡廢。三災為何?
一曰「罡風」。如是罡風,其利如刃,其銳如錐,透入門,一時三刻,穿音串諸骨節,直至湧泉,肢體發毛,一時解脫,化為羽絲,飄蕩無。乃此罡風,無能侵蝕。 則有『毒火』,從下而上,透入頂門,還攻臟腑,旁灼四肢,毛孔髮際,一瞬息間,化為灰燼。乃此風火,均無所害,如是功能,亦可雲至。 第未聞道,則有『五雷』,各率所部,環相攻擊。道未聞時,一瞬息間,精神四散,永不凝聚。 故知大道,不可不究,不究大道,難脫三災!所有三寶,俱為烏有。惟彼達士,知此言故,瓢笠相隨,跋涉山川,訪求高真,為說大道,永離三災。 然此大道,亦甚難言,所難言故,直窺無始,無始之始,至無無始,無無無始,乃為先天。先天之道,不可擬議,無可擬議,有何言說?不能言說,而為言說,所與言說,端於何起?蓋可說道,只於有為,何名『有為』?以『無』為得,蓋此無為,於『有』為始。所謂有為,若何用功?究所用功,當問心君。所謂心君,具大解悟。
三、華藏世界
蓮華藏世界(圖片鏈接)的簡稱,一切世界的總稱。佛經說,在風輪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蓮華,此蓮華中含藏著微塵數的世界,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此最中央香水海:無邊妙華光香水海的大蓮華之上,有世界,此世界總共有二十層,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該世界的第十三層。娑婆世界的教主即為毗盧遮那佛。地球是娑婆世界無數星球中的1個,毗盧遮那佛的化身釋迦牟尼佛2500多年前在地球上示現。
虛空有多大,華藏世界(華嚴世界)就有多大。華藏世界是一切世界的總稱,包括娑婆世界、極樂世界、袈裟幢世界、勝蓮花世界(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壽量品》)等,從相上講是華藏世界(一切),從性上講是一真法界(一)。望眾位師兄莫在名相上打轉,佛教講的全是內心世界,而絕非外部世界,這點要留意,所以遇到名相必須通過五大行法(禪法、凈土、密法、律儀、經教<最難>)而經歷禪定(三摩地、奢摩他、禪那)去破參,才能有正知正見,否則便會沉浸在教海當中出不來,於修行無任何意義。
從華嚴一乘不共別圓來說,此娑婆世界即是極樂世界、勝蓮花世界、華藏世界,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勝蓮花世界、華藏世界相同。不必心外求法,當下清凈快樂內心世界就在極樂世界中,然後內心世界再無盡的超越,到達袈裟幢世界,最後內心世界至善圓滿,就在勝蓮花世界中,而從第一步內心世界的轉變起就在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修行的第一步,而絕非修行的歸宿。從極樂世界向上超越到勝蓮花世界都是內心世界逐級攀升,其實行者色身仍在娑婆世界,所以統稱華藏世界。真正華藏世界的無比莊嚴的相好即毗盧遮那佛(自性佛)的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須在色界最高一層天——摩醯首羅天(色究竟天)方能看到。真正看到的從華嚴圓教來講就已成就如來十號具足!
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善燈世界一劫,於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剎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於難超過世界法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難超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為一日一夜;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月智佛剎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及諸同行大菩薩等充滿其中。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想到過佛教全部都是「物理學」?
※正信佛教
※最近總覺得自己惡報來了……特別後悔特別害怕,怎麼辦?
※和尚說:禮佛
※涅槃到底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