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父子榜眼」"祖孫宰相",他們的家訓是"一時之語"卻守之百世

他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嘉靖四十一年中榜眼,入仕30餘年,政聲卓著。他的後代人才輩出,湧現出了一大批進士、詩人及書畫家。因其子亦是榜眼,人稱「父子榜眼」;其曾孫官至大學士,故又享有「祖孫宰相」「兩世鼎甲」的美譽。 他就是蘇州太倉人王錫爵。廉潔品性自孩童時已如此  王錫爵(1534-1611),字元馭,號荊石,謚文肅,明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會元、榜眼,授編修。此後,先後擔任國子監祭酒、詹事府詹事、翰林院掌院學士、禮部右侍郎等職。萬曆十二年(1584年),拜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為次輔。萬曆二十年(1592年),入閣為首輔,又拜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致仕還鄉。  王錫爵自小注重讀書向上,有理想、有抱負,再加上父母對他的培養教育及良好的家庭環境影響,養成了不貪小利、志向高遠的優良品格。據記載,少年時代的王錫爵便有大志向,曾手書「會元」兩個大字,粘貼在家中的正梁之上。所謂「會元」,是指禮部舉辦的從舉人中錄取進士的會試頭名,是一般讀書人不敢奢望的殊榮。當時王錫爵年方十二歲,還尚未考取秀才,卻有志蟾宮折桂,其志向、氣魄之遠大令人稱嘆。  王家家風儉樸,王錫爵在十三歲那年,要到州學去上學,但是他沒有合適的鞋子,他的母親吳氏給他做了一雙土布的襪子,穿上他父親的舊靴子去上學。作為富甲一方的王氏家族,做一雙鞋子應該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他的父母不是這樣做,實際上作為父母也算是用心良苦。  還有這樣一件小事,體現了他自小就有的廉潔品性。  有一次,王錫爵家族的族兄弟為了爭奪家產互相爭吵。其中一人,為了讓王錫爵的父親王夢祥偏袒於他,便拿了一錠白銀,塞到王錫爵的衣袖裡面,請他轉交其父。對此,王錫爵說:「怎麼可以拿這個來玷污我呢」,斷然拒絕。後人因此評價:「其狷介、廉潔之性,自孩童時已如此。」  後來,王錫爵在京城裡做了大官,吳夫人仍一直叮囑他「慎毋外索」,教育他不做貪官,不要索取不義之財,做人做事一定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王錫爵出仕三十餘年間,始終堅持以很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自忖「不欺天,不害人,不貪財,不怙寵」、「平生不私一介,不害一人」。秉此原則,他為官積極有為,一心為民。這尤其體現在他領導的萬曆二十一年中原特大水災的賑災工作中。當時河南、魯南、安徽等地連降大雨,洪水泛濫,造成當地糧食絕收,廬舍蕩然,大批災民因飢病死亡。王錫爵為此憂心如焚,他連上數疏,請求朝廷減賦,並籌措了數額巨大的賑災錢糧派發災區。此外,他還帶頭率百官捐獻數月官俸賑災。在他的強烈呼籲和有效領導下,數以百萬計災民得以挽救。

王錫爵故居「父子榜眼」「祖孫宰相」  王錫爵後代人才輩出。其子王衡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參加會試,以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榜眼),人稱「父子榜眼」。王錫爵的孫子王時敏則是一代大畫家,開創「婁東畫派」。王錫爵的曾孫王掞在清代官至大學士,因此王家還有「祖孫宰相」「兩世鼎甲」的美譽。  王衡,字辰玉,號緱山,在良好家風熏陶下,自幼就有紮實的國學根底,去應試,高中是十拿九穩的,但因為王錫爵出任過主考官,為了避免落下「裙帶風」的口實,王衡寧可不考,不為官,直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王錫爵致仕後才再參加科舉,並一舉奪得榜眼,授任翰林院編修。  王衡在文化、藝術領域也頗有成就。他是明代雜劇名家,編寫有《郁輪袍》、《真傀儡》、《沒奈何》等雜劇名篇。他交遊甚廣,與當時名士如湯顯祖、陳繼儒、屠隆等時有往來,常有詩文唱和、藝術交流。王衡還善書法,風格學顏真卿與蘇軾,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盤旋唐、晉間,功力兼至,或以為學蘇子瞻,子瞻實不能盡辰玉也。」明代學者婁堅在《學古緒言》中則評價他的書法「天授即優,功力日深。」  王錫爵的孫子、王衡的兒子王時敏也十分了得,是一代繪畫名家。他的山水畫水平很高,令人生嘆。傳世作品有《仿山樵山水圖》、《層巒疊嶂圖》、《雅宜山齋圖》等,並著有《西田集》、《疑年錄彙編》、《西廬詩草》等。王時敏兼工隸書,榜書亦負盛名。  蘇州太倉,古稱婁東。包括王時敏在內的一些藝術家因為都在婁東或婁東附近,又形成了「婁東畫派」。這個畫派在當時聲勢浩大,對整個清代畫壇影響深遠,為後人敬仰。值得一提的是,「婁東畫派」的核心人物都姓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這四個人又被合稱為「四王」。而「四王」中有兩個人都是王錫爵後人:王時敏是王錫爵之孫,王原祁則是王時敏之孫。

「四王」人物雕像良由世澤長 忠孝傳家緒  王氏家族人才輩出跟家風家教有莫大關係。王錫爵孫王時敏嘗憶祖父教誨,云:「自幼侍祖父之側,每聞緒言,士大夫居鄉,以早完國課、勤行善事為第一義。余戢之於心,藉寐弗忘」。後來,王時敏作《家訓》一篇,將祖父王錫爵的家風家訓教誨傳承深化,編寫成冊,以垂後世。該冊《家訓》分為「孝友敦睦」「省察功過」「和睦鄉閭」「克己退讓」「早完國課」五款,教導家族子弟務存寬厚、勿萌邪曲、培養元氣、和睦鄉間。

南園(王錫爵晚年歸隱處)孝友敦睦  家之興替,在禮義,不在富貴。所謂禮義者,其類多端,而孝友敦睦為首務。循行之,則雖貧賤為興;反是,則雖榮盛為替。  【譯文】  一個家族的興衰,主要在於重視和踐行禮儀,而不在於富裕和高貴。所謂禮義,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孝順親友、和睦鄉鄰是第一位的。只要遵照踐行,即使一時貧賤,也終將興盛;反之,即使一時榮盛,也終將衰敗。省察功過  每日惟以善、惡兩端,事事檢點,刻刻循省。自然邪念少,而正念多。  【譯文】  每天都要從善、惡兩個方面,來對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進行自我反思、審查。時間長了,習慣就成了自然,頭腦中的邪惡念頭就會越來越少,正直善良的念頭就會增多。

和睦鄉閭  凡生同土壤,周旋累世者,非系戚黨,即屬交遊。或其子孫衰替,久斷往還,或市井謀生,衣冠路隔,而其始未嘗不情聯故舊,誼洽比鄰。  【譯文】  凡是與我們共同出生在這一塊土地,且世代交往的人,不是親友就是同鄉。可能他們的後代有的事業衰敗,有的與我們中斷往來,有的在街市謀生,有的不再讀書仕宦。但是,我們還是要用當初的情誼,像老朋友、好鄰居一樣來對待他們。克己退讓  吾家素守先世家法,嚴戢僮奴,凡家人與外人爭毆者,但有隻字相聞,不問曲直,立行笞責,故人知戒懼,生事者少。此行之數十年如一日,里中所共悉也。  【譯文】  我家一向遵守先代家法,嚴格約束家人和奴僕,只要是家人與外人之間產生爭吵鬥毆的,一律不問是非對錯,先行訓斥家人,因此家人知道戒懼,很少在外面惹是生非。這一規矩實行了幾十年,始終如一,不曾改變,鄉人也都知道。

王氏宗祠  陵谷雖變遷,不改舊門第。  良由世澤長,忠孝傳家緒。  文肅昔當國,名在日月際。  盛德被桑梓,迄今頌仁惠。  這是王錫爵曾孫、清初畫家王撰所作的一首詩。一句「良由世澤長,忠孝傳家緒」把先輩留下的良好家風表現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今天的王錫爵故居,門窗斑駁,優雅靜謐。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名相的身影早已淡出了歷史的視線,但他齊家治國的諄諄教誨卻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至今還迴響在太倉的大街和小巷。
推薦閱讀:

宰相瞿鴻禨下台究根 只因牌桌泄密
如何評價宋朝人物趙普?
山中宰相--陶弘景
(12)子平閱微筆記(23):吾與宰相命之比較

TAG:宰相 | 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