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孫氏內家拳傳人張西可實戰與練功心得 (五)

任何技術要想在實戰中想用就用,本能出擊,必須練得非常純熟。比如轉身後蹬腿,動作並不複雜,但卻需要極好的身體協調性,我在專業隊曾苦練過該技術,回家後自己又無數次地閉門苦練這個動作,前後練了兩年,才覺得自己堪堪能用。想來,一是自己比較愚笨,二是年齡大了學東西畢竟不如年輕人靈光。我喜歡轉身後蹬,是因為我喜歡穆里斯穆,這就像少男少女崇拜影視片里的星,沒有辦法。實際在與人較技時,我很少用此技術,雖然我現在運用自如。因為它很易誤傷人。民間切磋,沒有護襠的護具。拳擊、散打善於找點擊漏,這就需要具備立體攻擊的手段,武術上叫:挨住何處何處擊。搏擊里講:哪兒有漏打哪兒。要具備立體攻擊能力,必須把拳、腿、肘、膝、摔等各種本領都練到。過去武術里講:遠踢近打貼身摔。也是此意。習武術者,往往只偏重某一方面,或拳,或腿,或摔,這是遠遠不夠的。經常有武友薦我看看一些武術網站上的高論。發現確有高人,但這些宏論多是陳詞濫調,或拳譜上的理論,與當下的搏擊實戰相差甚遠。比如:他們常常講到像八極、心意、形意、太極等拳種,要善於鑽進去打。但又有幾個能做到呢?看看擂台比賽就知道了,幾乎沒有。這個問題值得研究重視。李小龍說:武術的根本就是近身與發力。如何解決這個近身問題呢?伏天到了,我個人的體會是應該多練腿法。而且,練腿法不可總踢沙袋,要多練空踢。群炎師爺是腿法大家,他一直強調,總踢沙袋會越踢腿越笨、越死。空踢就是放鬆了踢。空踢就是放鬆了踢。多想腰胯發力。空踢才能踢出速度,才能快。有了速度力量才會倍增。濟南的伏天也被稱為「火爐」。但即使再熱,我每天都會堅持踢上至少一個小時的腿,多數是對著鏡子空踢,以便看自己的動作是否到位、規範。一開始練習空踢可能比踢實物要難,但很快你就會嘗到甜頭,且樂此不疲。而且,這個季節我每天要壓上半小時胯。專業隊員都清楚,這個季節開胯相對比較容易,我的壓胯方法是在專業隊學的,我自感很見效。但腿法卻並不全是專業隊那些腿法,還有群炎師爺等教的武術腿法。由於沒有幼功,我開始學拳已20多歲,此前一點基礎沒有。所以,現在我練轉身後擺腿依然不夠自如,還達不到隨心所欲之地步,還得苦練。但像側踹、鞭腿、正蹬、後蹬、勾踢、前踢、點腿、撞腿、扁踹、丁腿、刮地風等腿法,我還是練出了點意思,無論速度抑或力度,均有可圈點處。群炎師爺因我沒有幼功,曾勸我專註練拳,少練腿法。偏我這人犟,非練腿法不可。如是幾年,工夫總算沒有白下,腿法練出了點眉目。提高腿的擊打力度,首先是身體的協調性要好;在此基礎上,踢腿要整體發力,尤其是用腰胯力。以側踹為例,核心發力點就是腰胯那一段。再加上膝部的發力配合。身體的支撐軸不能過於傾斜。三者缺一不可。現在看視頻,許多人為了踢高腿,把身子甚至彎到了很低。這樣的腿法只能表演,實戰不了。今天下午5點多下班回家時,遇一練太極老者,我倆認識已久,但談拳不多,今天他似乎有什麼好事,很興奮地招呼我停下來抽支煙,我們倆就邊抽邊聊,不覺就聊到了拳上,他在濟南太極拳圈裡是個實力派,練過楊氏、陳氏,幾十年苦功下來,功夫不俗。對現代搏擊基本不懂。但太極的東西確實很不錯。他在講解太極原理時,我發現與形意的東西很多是相通的、一致的。有些頗有啟發。他重點講了太極的「截」與「借」,我覺得還是很有造詣的。對於鞭腿,現在有一誤區,就是把其當成泰拳的掃腿來踢。散打的鞭腿實際就是武術里的側彈腿。彈與掃是兩個概念,掃的力度一般要大一些,彈的優勢是快。特別是,掃腿一般是把胯轉得比較靠前,一旦掃空,不利於轉換;鞭腿的胯扣得不那麼靠前,即使踢空,轉換也快。但鞭腿也不是單單靠彈力,主要也是腰胯力。說句不該說的話,我現在最苦惱的是,會的東西太多,根本練不過來。只能是分項來練,比如一個時期重點練拳法,另一個階段重點練腿法,再一個時期找人練摔法和拳腿組合。而且現在我依然在向其他人學習,學然後知不足。越學越感到自己的淺薄,所謂「一山更比一山高」。我這人缺點也蠻多:孤傲、自負、較真、保守。但善良、真誠、坦蕩。浙江台有檔節目:中國好聲音。我覺得比「星光大道」辦得好。如果武術也有這麼一個欄目,能盡情展示一下我們的國術,該是多麼好啊!日前,有幾個弟子來訓練,我重點給他們講了「實若虛、虛若實」的道理,以及在實戰中「虛中有實、實中見虛」的運用。當年我的幾位恩師都提起過這句話。包括拳擊泰斗張立德老師曾數次給我講述過其要義,並告誡我:要把假動作作得像真的一樣。在專業隊也經常提到有關論述。可惜我資質愚鈍,始終不得要領,這兩年,通過大量的實戰實踐,我豁然明白了其要旨。在實戰中又驗證了其奇妙之處。形意拳吧里有兩三個我認識的人,根本就不懂形意拳,只是勉強會個五行拳的套,卻整天在吧里發帖子教人,不就是為了賺幾個小錢么?真好意思!此做派真讓人看不起,誤人子弟不說,武術就毀在這幫夥計手裡了。我們圈裡談起此類人,無不嗤之以鼻。真是沒勁!武術,可以不練,也可以自己練假的,卻不應該騙那些無知的年輕人,讓人家練假的。而且他們幾乎都是靠辛苦打工掙錢交的學費。在吧里,還有個很有名氣的夥計,發了個發力的視頻,打拳和踢掃腿。一看就嚴重不到位,省省吧。別丟人顯眼了。真是無知者無畏!外形實,而內心未必虛。以前拳為例,上來我就發力,就打你打的梢節,雖是實打,心卻是靜的,意是虛的,如此,我隨時可以進行虛實變化。為什麼要實打,而不是刺探?很簡單,刺探沒人怕你,也沒有殺傷力,我一朋友曾為上屆全運會拳擊亞軍,他就是此打法。他主要就是前拳得分。劈掛拳「斬梢截面」也是此理。好多人專門研究各種攻防手法,實際沒什麼意義。李小龍說過一句話:高手就是要從各個角度都能攻擊。也就是「無孔不入」,對手哪裡漏了,就遞進去一刀子。拳腳肘膝肩胯頭均可。抱住了還要會摔。我訓練學生就是這麼個路子。什麼形意八卦心意劈掛八極詠春翻子等傳統拳術,以及拳擊散打泰拳,什麼好用用什麼。打破藩籬,視野要開,但練起來不能雜亂。比如前踢,我幾乎每天都踢這個極其簡單的動作,每天都是幾百下。前鞭腿也是,一氣就是幾百腿。練到既準確又重。這麼多東西未必都練,但了解得多,你的視野就開了,思路和悟性也開闊了,且可以比較優劣,然後在實踐中去錘鍊某些動作,直至變成自己的絕技。具體來說,打實戰最難解決的往往是第一個環節,比如怎麼防守對手的第一波攻擊?如果對手出拳,相對好防一些。可以發力打他的拳,打不上不要緊,因為你的心是靜的,虛的,沒有發狠,所以他虛他變化,你也馬上可以變化。但如果打上,他往往就很疼,前提是,你的前拳要足夠硬,我的前拳就硬,後拳更硬,他一疼,你的機會就來了,就抓這一剎那的時間。如形意的崩拳、詠春的日字沖拳、劈掛的斬梢截面,統統好用。但如果對方以拳作掩護,迅速出腿,如果是正蹬,你可以後撤,這裡的技巧在於「胯」。一旦對方用低掃或鞭腿,你往往撤的幅度不好把握,因為現在運動員的鞭腿,尤其是低鞭,以及側踹,都是帶步,距離拉得很長。這個時候就需要另外的技術了,我的技術是換步,然後趁其掃空之後,立足未穩,迅速切線攻擊,這是形意拳的絕技,既打又沖,對方很難抵擋。我在這些年在專業隊的挨打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此為之一。再比如,對付對手的前拳,我至少有十幾種方法可以用。且都是在擂台或實戰中多次有效運用的。這樣,你就可以應付各種複雜的情況。另外,如果你在第一波攻擊中,害怕對手腿擊,你也可以干擾他,不讓他從容地起腿,泰拳就常這麼干。但截腿或接腿都不太容易,往往是兩敗俱傷。在第一波的攻防中,還有一個問題至關重要:節奏的快慢、慢快的突變。包括發力的突然性,步法身法的突然變化,高低的迅速轉換。我的強項就是李小龍說的:近身與發力。一打我就能進去。即使退也是有意為之,是意在人先的「局」。退照樣可以防,如用擺拳;退也可以攻擊,如用崩拳、擺拳,轉身鞭拳,轉身後蹬,側踹等等。也可以蹲擊。手段有的是。這些東西我不必說太細,真打過實戰的,馬上就能明白。至於是否有效。你可以實踐一下。也許真是寶貝呢。別總迷信自己拳種的那一畝三分地,要成為通才、專才。有人問:如果對方比你高又連續十幾個正踹你怎麼辦?(一上來) 簡單地很,朝兩側拉他,在他轉換之際,切他中線,沖他。我經常給弟子說,讓他打,他也打不上,我們在專業隊練的就是這個能力。反擊也就順利成章了。戴國斌先生的《武術:身體的文化》,是一本很有見地的論著。很值得一讀。其實,我昨天寫了不少實戰的精髓,都是極其寶貴的東西,而且很具體細緻。可惜幾乎無人注意到。大概都在盯著奧運會吧。實戰的最根本特點是:簡單、直接,否則,你的動作用不上。那些彎彎繞的動作,再好用也用不上。要丟掉幻想。簡單、直接才能做到本能反應。本能反應沒有複雜的。近期,央視8套每天上午都在播《李小龍傳奇》,此片已看過多遍,但常看常新,每每總有新的啟示。雖為傳奇,多是虛構,但其講述的武學哲理,還是非常有見地和啟發性的。也可以引發你諸多的想像力。武術里講,對手起腿打拳,肩胯自然先動,然後據此進行防守和反擊。這話沒錯,但問題是,第一波攻擊也許你可以據此防攻,之後呢,在快速的攻防博弈中,特別是近身之後,這種方法往往就不起作用了。起作用的是感覺,連眼睛往往都看不過來。不光感覺,包括眼力,只能在實戰中練就,單練是出不來的。形意拳的妙處在於,躲過對方第一波的攻擊,特別是腿的攻擊之後,可以直接切進去,切住對方的中線,用你的拳法、腿法和樁功發起閃電般的攻擊,對方是很難承受住的。這有點類似詠春的日字沖拳,但形意的樁功是其他拳種是沒有的。樁功打人最是好用。這套攻擊方法是我在與民間武師及專業隊員切磋時,經常運用的手段之一。十分有效。但切記:一是抓點(時間差)要准,二是速度要極快,不能猶豫,所謂「寧在一思進,不在一思存」。三是樁功的基礎要厚。有人說,形意拳講求:硬打硬進無遮攔。我的體會是:這個不可莽撞孟浪。遇到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高手時,此方法是要吃虧的。我前兩年與泰拳黃海剛切磋時,就吃過一點小虧。當然,他對我快速的身法步法也不好應付。自那以後,我開始下大力氣去專業散打隊練習現代搏擊。我一直深信:你要戰勝他,你就要熟悉他、研究他、吃透他。他的東西你清楚,你的東西他卻不清楚。所謂「拳打不知」是也。經常有人說我保守,實際並非完全如此,保守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每天都在學習、體悟,每天都在進步。因自己有點小名氣,常有外地武友來找我切磋交流,今年就來了好幾撥南方的詠春和心意高手,比過之後,大多都成為了朋友,我這個比較好學,雖然每每戰勝了對手,卻總要低下身來學習人家的長處。實際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別人的一句話就能啟發你。最近一年多,對詠春研究比較多,因南方一些擅長詠春的朋友不斷過來,使我對詠春有些淺薄的了解,我們也經常切磋,因此,我對詠春的勁力和實戰特點有了一定的理解。應該說,詠春在勁力練習和實戰功用上,還是非常優秀的。對詠春有深入研究的同道,能否在此表達一下您的灼見。詠春和形意的發力機制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形意更注重根節和中節力,比如胯肩,詠春在肘底力上有獨到之處。形意注重腰胯之力,詠春強調脊背之力。在技法上,詠春在中線的攻防上頗具匠心,手法精細。形意則樁功更勝一籌。弟子們給我推薦過山西形意與詠春切磋的視頻,明顯可以看出,在中線對搏上詠春的攻防門戶更加嚴密有效。如果練形意者只會在中線上與詠春對拼,也許占不到什麼便宜。看看現在的形意視頻,大多是只會拿手去扒拉,如果形意就這點玩意,當年何以稱雄天下?形意的特點是什麼?我已說過多次,在此不再贅述。拳譜上也寫得很明白。詠春防守得是不錯,奈何我形意就是硬打硬要,怎麼要?這裡有方法。不是跟對方糾纏,而是直接發力。拳擊高手也這麼干。或者拖步帶、側帶、打高低,等等,有的是辦法。詠春雖無遠腿,但其腿法卻大有可去之處。他們常常叫「無影腳」,其實沒什麼神秘的,無非多暗腿、抹腿而已。形意、八卦里暗腿也不少。關鍵是看怎麼能用得上。我之愚見,關鍵是要處理好假動作的問題。否則,暗腿就暗不了。李小龍說,要全方位地出擊,這也是一個可以使出暗腿的好法子。詠春日字沖拳講「夾肘」,強調關節發力。形意講「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三心要對」,拳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形意的五行拳也是打實的精細顧打手法,只是不像詠春那麼細緻複雜。包括形意的狸貓倒上樹之腿法,也與詠春的腿法頗具相似之處,只是詠春講「抹」,形意講「踩」。形意技擊比較簡單,講求閃電般地「顧打合一」,摸上就要拔對方的「根」,也就是破壞其重心,崔師曾講過這個道理。我在多次的打鬥中,也摸索出了破壞對方重心的重要性。以及破壞其重心的方法。為什麼能摧毀對方的重心,靠的是深厚的樁功。這是形意最可貴之處。但這裡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能否接上對方的手,或近身去打,大成拳叫「接發力」,「接」是首先環節。比如,你一旦遇到訓練有素的拳擊手,或擅長腿法的散打高手,這個「接」就比較難。這裡的「接」不僅僅是指真正的「接觸」,主要是指如何處理對方的」第一波「攻擊。這個環節處理不好,摧毀對方的重心就是一句空話。有人說,是與形意對壘的那個詠春拳哥們,是從散打隊退下來的。我認為這不是問題癥結之所在。最大的問題是形意根本不是那個打法。如果練形意的都伸著手那麼扒拉對手,肯定誰也打不了。有許多朋友說,應該讓山西田家形意去打,他們可是大大的厲害。剛開始練拳時,老師常說,打實比打虛更有效,也更難。我當初並不理解此話。現在明白了。這也是我又開始研究詠春的目的之一。前天,有個練詠春的南方武友來濟公幹,藉機找我交流一下。他得出的結論是:我用拳擊形式打出的直拳,比他的日字沖拳的透勁,要大好幾倍。其緣由,我也說不太清楚。這個城市真沒勁。到處都是練推手玩的,還一臉虔誠和認真,將大好青春浪費於此,我真不知道有什麼用?!拳擊、散打不練推手,照樣能打;太極苦練推手,卻沒見幾個拉開距離能打的。太極十年不出門。什麼效率?我的意思很明確:在這個城市的不少大小公園、綠地,我經常看見一幫幫的人在那兒不厭其煩地玩推手,特別是周末。能把別人推出去一下就高興得像揀了個金元寶似地。其中多數還是中青年。我特別不解:說不練技擊吧,推手還非想發人丈遠;說練技擊吧,這算哪門子技擊?我只是想提醒那些有志於技擊的朋友,別把一點有限的寶貴時間,意淫到推手上去,摸來摸去的,終究是不行的。只是你只是想玩玩,怎麼樣都行。我在形意、八卦上下工夫最多。前段時間重點練習詠春。散打的腿法倒是每天都踢。我特別重視腿法練習。也踢傳統武術的腿法,特別是暗腿。這個即將過去的假期,來找我學拳的人挺多。有濟南高校的學生,有大學老師,也有不少外地的真正愛好武術和實戰的。尤其是有些人,非常喜歡傳統武術,對形意八卦一直心嚮往之,神交已久,只是未窺門徑。我就重點教了他們形意的基本功,他們練的非常認真、刻苦,是真喜歡。我也覺得很欣慰。至於技擊,我在教他們武術的同時,也夾帶著教他們一些步法、拉筋開胯、踢腿的方法,訓練基本的技擊能力。我經常說,只要真下工夫練,我教的學生一兩年就很打。一點問題沒有。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我教過的不少學生,只練了短短的一兩年,就非常能打。請恕我孤陋寡聞,有網友提出的閆芳這個人,我不清楚。自然也無法發表什麼意見。步法訓練既複雜又很簡單,一切以自然為根本,但初練時又有一定之規。練好了步法,至少可以不挨打或少挨打。我經常給學生說,練好了步法,至少可以讓對手很難打上,也利於自己反擊。步法訓練的第二個關鍵點是:反常規練法。不要迷信那些三角步、寸步、激交連環步等高級步法,步法以自然實用為主。我打實戰制勝的法寶之一就是步法。在步法訓練上,我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和實踐,無論是武術的步法,還是拳擊、散打、泰拳的步法,我都進行過比較系統的研究,然後用於實踐。我自信,在步法訓練上,我還是有點體會的。當然,為步法而步法,沒什麼意思。關鍵是步法要結合腿法、拳法、摔法、肘法、膝法等等。為什麼說步法要自然,道理只一條:對方也是移動的物體。你動人家也動,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相機而動。借用一句廣告語:沒有最好。只能看誰更具功力和靈性了。安老師當年教我八卦掌時,曾反覆告誡我:要把先天的單換掌和後天的開掌練精,此乃根本。張烈師也多次說過:以三體式而言,形意是豎,八卦就是橫。在多次的實戰實踐中,我日漸明白了單換掌之妙處。安老師教的單換掌是個回身擠掌;孫家的單換掌回身有點類似於推窗望月;史建華老師教我的劉鳳春一系的八卦單換掌最簡潔,就是回身穿掌換掌,但步子較大。以我個人體會,我更愛用劉鳳春一系的單換掌,它更加直接,但又不乏變化。說了這麼多,實際八卦最實用的還是它的轉圈,但轉圈有其技巧,何時轉?怎麼轉?轉多少?要到實踐中去摸索,去體味。實踐多了,就逐漸明白了。開掌是後天第一掌,是打實的方法,一旦真能粘上對方,還真有效力。它的妙處也是簡單,上手就用。但要練好左右,不能光會右手。且要敢於接手。當年我曾在八卦掌上下過大工夫,但也走過不少彎路。在專業隊,我一開始連接對方的手都接不了,尤其是那些訓練有素的拳擊隊員。後來能接了,也能用上開掌了(我指的是不帶拳套的情況下)。對付拳擊或散打隊員,你還真不能一味地打虛,這恰恰是他們的長處,你就要粘上他們,發揮傳統武術的打實功夫,去與他們對壘。這是他們的弱項。拳擊一黏上往往就沒招了,當然,個別的也會打短拳、寸拳,我也專門練過這種短拳,這個也沒什麼神秘的,練好了形意,這個短勁好找。散打也往往是找點打點。遠程用泰拳的正蹬和散打的側踢控制距離,中程用拳擊的拳法控制和泰拳的沖頂膝突襲,近身用泰拳的肘法和膝法打擊和柔術的關節技控制,我個人覺得這是當今結合主流MMA實戰性最強的技術組合。這位武友說的這些技術都非常高妙。但武術是非常強調時間差的。以正蹬和側踹為例,對於遠距離的控制是很有效,然而,一旦你踢空了,在接下來轉中距離的拳法控制過程中,是有個時間差的。武術找的就是這個空當。我就在這個空當攻擊你,豈能容你自由地轉換?散打、拳擊也是找這個時間差。讓對手走空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閃躲;二是你攻我就進,但是避開對手的同時閃進,這裡要把距離放短,蔡龍雲先生稱之為」著肉分槍「。距離短了就易於閃進。打實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如,對手用拳攻擊我,如果不帶拳套的話,我就直接攻擊你的手和前臂,讓你的前臂或手受到一瞬間的重擊,同時迅速擊頭或前胸。劈掛拳里稱之為」斬梢截面「,正是此意。所以,我一直強調硬度和功力訓練,也是出於此目的。不過,我在這種攻擊中,手法比較多。既有形意八卦的,也有劈掛詠春的,也包括八極翻子的。還包括拳擊散打的,等等。怎麼合適怎麼來,不可拘泥於某一種方法,要順勢而為。對付對方的腿部攻擊,即可閃躲攻擊,也可接腿摔,更可以用重手法直接攻擊他的腿。要做到這些,首先在第一個節拍攻防中,心態要虛靜,不能慌亂,更不能怕。其次,身體要小動起來,就像車,把發動機打開了,但還沒有跑起來,這樣你就不會給對手當沙袋了。再就是眼神要自然從容,要整體上自然地觀察對手。不可只盯著拳腳或肩胯,一定要看整體,保持合適的距離。何謂合適的距離?恰恰讓對手打不上你也。有網友提到泰拳的速度,我跟不少泰拳手,包括國內的泰拳冠亞軍都交過手,我認為他們的速度並不快,他們的特長是硬朗,敢拼。武術因打的太少,上陣後往往膽氣不足,容易發慌。對付泰拳,恰恰要發揮武術反應快、速度快的特點,敢打敢拼才行。我一直告訴學生,無論面對任何對手,都要寧可被他打死不能被他嚇死。沒這個膽氣,就別練實戰。打出重拳,有兩個要素必須到位:一是加速度;二是身體的質量。形意拳的練習,首先可以較好地解決把身體質量或曰重量打進去的問題。至於加速度,則是在松透的情況下,形意拳出炸力的時候,自然是強大的加速度。但是,現在許多練形意者,往往把劈拳練成了推勁,把崩拳練成了頂勁。推勁可以把人發放出去很遠,頂勁也會讓人很很難受,但與擊打力量並不是一回事。比如打沙袋,我們就可以體會出打與推絕對是兩碼事。形意的炸力也是一種打擊力量,而絕不是推與頂。以功用而言,推可以把人推出很遠,但打可以直接將對手擊潰。我在練習形意拳數年的時間裡,打的也多是推和頂勁。練了拳擊之後,我才明白了打與推的區別。記得跟張烈老師剛學形意拳時,他就多次強調:你師爺存周先生說,形意拳就是一下子直接把人打癱在那兒,而人幾乎是不動的。這跟拳擊的說法恰恰是一樣的。我當時只是記住了這句話,並不明其理。我在專業隊練的透勁,卻不是某網友先生所的短促的一抖,一抖即止。而是節節貫穿最後連炸帶捅進去的一種摜進去的力量,特別是「最後一公里」要處理好。所以,我也一直弄不明白宋氏形意拳那彈簧似的抖勁是嘛意思。但據宋氏之分支田種蘭一系的傳人在博客里說,這種抖勁厲害得不得了,至於究竟怎麼不得了卻不得而知。我所學的形意劈拳有兩種:一種是孫氏的定步劈拳,另一種是李存義先生的跟步劈拳,通過這麼多年的習練,我才品味出兩者各有其妙,都要練。而且兩種劈拳都非常不好練,很吃工夫。就鍛煉協調性而言,我認為,形意拳可能比拳擊更難一些,對協調性的要求也更高一點,身體的哪一個部位不協調,都很難出形意特殊的勁兒。而這恰恰也是形意的迷人之處,很多人深入其中探究摸索,如醉如痴,終生不悔。從實用的角度而言,定步劈拳更直接;從鍛煉功力的角度來看,跟步更具價值。但一旦練通了,則發現其實又是一個東西,只是跟不跟步而已。這就像練形意者後腳上步是腳跟先著地還是腳尖先著地一個理兒,練通了也是一個樣。輕出重收是形意拳的一個重要法則,詠春拳也講究這個。但我發現,現在練形意的好多人並不懂這一點,總是把前手拳打得硬邦邦、緊繃繃的,總想一拳把對手打個半死,後手則松塌塌地。形意拳的後手要求以肘帶手。還有的把後手拉到肋邊,肩也朝後敞著,這樣力就敞了,這是形意之大忌。形意拳講過肩力,兩肩的力要合,萬不能敞,里胯與外胯要爭,爭也是一種合。外胯與里胯各有具體要求。打劈拳,拳譜上講兩手如撕棉,兩腳如踩毒物,這兩個意念也是極其重要。諸如此類的規矩還有還多,古人稱:校二十四法。其實,遠比二十四法複雜,因為還有還多細緻的東西,加上意念假想和呼吸,練形意真是規矩多多,但真按著規矩練上一段時間,又會發現古人的這些總結真是絕妙。非按此規矩,否則難出形意之獨特勁力。今天有個大學生找我學形意,這已是他第三次來了。他問我教不教形意的套路,我說,當然教,五行、十二形、八式、連環、雜式捶等我可以教,但這麼多跟我學形意的,有的已跟了我好幾年,我教他們十二形,他們卻學不了,動作根本作不到位。原因就是基本功不行。見他迷惑不解,我就順手作了一個鷹熊合演和一個蛇形,在跟我形意之前,他是天津人,在當地學了很長時間的形意,結果,一比劃,這兩個形,他一個也作不到位。這才真正服氣。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張烈老師教我的孫存周師爺傳下來的形意拳,跟現在世面上大家看到的孫氏形意區別很大,難度要大很多。我看過很多人練的孫氏形意,完全不是那個樣子,有的還出了孫氏形意的書,動作都作錯了。我絕不是說孫存周先生的東西多神秘,只是大家不知其規矩和練法罷了。我現在的主要精力並不在武術上,我一直說,我只是票友,所以,也沒時間和精力系統地去搞這些東西。還是說劈拳,我最近看到一本關於孫氏形意的書,裡面連胯都沒轉對,所謂劈拳,實際就是兩個三體式的轉換,在這個轉換過程中,胯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一定要一下轉90度,而不是45度,所以,孫先生加了個過渡動作。而現在多數人作不到這一點。再比如,一面過,有幾個人能很協調地做到?後腳上步怎麼上?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弄不懂這些,出書、出光碟只能是謬以誤傳。下午去拳擊隊訓練,和幾個在全國冠軍賽、錦標賽、精英賽等賽事時拿過前三的隊員交流了兩個多小時,打實戰之外,我們又重點交流了一下幾項技術:你出我也出;出一半或一多半;進步或退步帶;像泰森似地前壓技術;等等。這些技術我以前都很清楚,這次我們又細緻磨合了一番。我們的訓練每次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拳擊三拳中,我的直拳、勾拳無論是從動作的標準性,還是力量,基本可達到專業隊的水平,擺拳力量很大,但因為相比較而言練的少一些,動作的標準程度稍遜。下一步,要加強擺拳的練習。其實是很苦惱的,每天需要練習的內容太多,有武術,也有拳擊和腿法,我只能分階段地進行專項練習,強化訓練。也很想把孫氏形意這種金不換的好東西傳下去,可惜真正想下苦功夫練的人不多,或者說,根本就找不到,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也許沒有人願意干這個。擺拳不好,直拳就不可能好?這位網友把問題絕對化了。我已說過,我的直拳好是因為我喜歡直拳,就連平時走路也經常邊走邊比劃。我的右擺拳力量也很大,但沒有直拳自如,因為練得相對少了點。我的右擺拳有多大力量呢?有個練過十幾年通背和大成拳的朋友,體重近190斤,身高一米76,給我拿靶子,我用右擺拳打他,他站不住,也拿不住靶子。當然,他不是專業拳擊隊員,但力量相當好,大成拳的發力尤其掌握得不錯。他自己說,沒遇見過這麼大力量的擺拳。而我只有135斤左右。拳頭沒有力量,平時比劃著玩行,真打實戰,沒有力量絕對不行,人家不用干別的,光跟你玩消耗,跟你拼拳,你都承受不了。泰森和帕奎奧的最大優勢就是力量好。今天還有個小插曲,因為我的胳膊和腿都特別硬,在與一個隊員交流時,此君拿過拳擊錦標賽的前五名,我發現他的小臂也特別硬,我就提議,我們倆磕磕小臂,磕了有幾十下,都覺得有點受不了。我一直強調硬度也很重要,有硬度說明你的肌肉發達。有人可能說這會影響速度,我自己卻沒感覺出多大影響。不知不覺,微博寫了有十來萬字了。多數都是順手而為,沒有刻意過。昨天在拳擊隊練習擺拳,一錦標賽全國冠軍比喻說,正確的擺拳打法有點像撥浪鼓的轉動。無獨有偶,教我形意的崔師也常常說,打劈拳有點像轉撥浪鼓。我此前一直在說,拳擊與形意的發力機制是一致的,還有不少人質疑,實際我的確未打誑語,二者在許多地方是很相似的。甚至在俄式拳擊里,也有類似形意的推擊發力。近期,常有陌生朋友約我想一塊聊聊武術,我一概回之沒時間,概不相見。自然,報社的活黑白顛倒,忙是一回事。其二是我一直堅信武術不是聊出來的,如是交流,我自然應承,如是扯閑篇,恕不奉陪。還有的希望我給予指點,我這點水平的確也指導不了人。還有人總表示想跟我學拳,但我一說,我從不免費教人,卻一下就給嚇跑了。這社會,真的很有意思。所以,後來我就漸漸淡出了武術圈子。雖然手底下也一直有不少學生,但我卻從不參與任何武術的社會活動,原因只一個,我不太喜歡這個圈子。功夫不咋的,搬弄起是非來倒蠻在行。人生苦短,真的沒必要在無謂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因而,當下的我,在武術這個行當里,是很寂寞的,也是很快樂的。李叔同有言:若無閑時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正可為我之心態作注。「閑事」不是「閑時」,打字打錯了。這是網友的一個帖子,在此轉發一下。 基本功平常心 20:46:12張老師,您好!幾年前我得了肺病,西醫始終無法根除,靠張烈老師博客上介紹的【面壁蹲牆】功法拔除了大部分病根。我現在,除了蹲牆,還爬樓梯,用站樁的要領爬,豎直了脊柱,合住胯,爬60層。呵呵基本功平常心 20:47:06基本功平常心: 我非常感謝您們這一門的形意形意的鑽拳是兩步拳,即墊一步再上一步,適合快速進擊。其發力之機制,與拳擊的勾拳類似。練好了鑽拳,勾拳也就好練了。從技擊層面而言,鑽拳攻防一體,顧打合一,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拳法。練時,上鑽之拳主要是針對面部,用時,即可攻擊頭部,也可攻擊軀幹;即可近距離實用,也可長距離打擊;全看情勢需要。這一點,與勾拳又很相似。而泰拳的勾拳,往往又多了個「挑打」的打法,尋隙而入,可見機挑對方下巴、頭部、軀幹等。總之,打法是靈活多變的。而練法則有一定之規。鑽拳的發力與劈拳相類,也是身體的兩面要合,要爭,在兩手見面時打一個瞬間如閃電般的寸勁。劈拳所謂:兩手如撕棉也。形意講:手見手要快,打一個剎那間的「炸力」。至少在練習的每一拳里均要有此意。要做到這一點,身體的各相關部位首先要自然、放鬆,意識更要如此。兩手相磨之瞬間,就緊了那麼一點,形、意皆如此,要快疾,要狠毒,使敵手不及猝防。因為速度快,我當年練習鑽拳時,常常把手腕處的筋磨得發綠,好多天才下去。在快速的實戰搏擊中,鑽拳還是比較實用的。其一,是它非常快,能防可攻;其二,如果將鑽拳結合拳擊的前拳技術,就更妙了,拳擊的前拳可從上下左右等幾個方位攻擊對手,鑽拳如加以變化,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攻擊對方,而且,鑽拳的後手上得更快,也更順。其三,鑽拳腳下移動非常快,可以前鑽,也可以後退著鑽,這有點類似於拳擊的退步帶。當然,這是我自己在實戰中琢磨出來的,我的幾位形意老師沒有這麼教過我。退中又有變化,這樣對手就很難預防。我當年學五行拳時,學過搖身的、摟手的,退步的鑽倒沒怎麼練過。退步劈,而且是單腿,我下大工夫練過,是孫氏形意雞形的一把。退步崩練得也比較多。看了第九期《武魂》的幾篇文章,有點感觸:這幾篇有關形意的文章,專門談到了形意的實戰。置於當下的搏擊環境下進行考量,應該如何去研究形意的實戰呢?有一篇文章談到,其師為了適應當下的擂台搏擊,創編了形意散手,恰好,有朋友薦我看過這些散手視頻,因而對其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我以為,這些散手去打擂台,或者去打台下的真正實戰,都未必用得上。我的觀點一直是:形意的東西能否用得上,唯一的檢驗標準就是擂台戰或擂台之下的真正實戰。試想,一個人如果既沒打過擂台搏擊,又少有民間實戰,僅僅憑著感覺和臆想,或者順著古人傳下來的實戰招數,創編形意散手的話,這樣的散手能否用得上還得兩說著。毛澤東主席有句名言: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怎麼」推陳出新「,唯一的路子就是多實踐,就是多打實戰,眼下實戰的主流就是散打,試想,有些拳師多少年都沒跟散打專業隊員打過一次,你的實戰水平能否過關、是否有效,又如何得以證明呢?昨日周末,上午去散打隊苦訓,重點練了腿法、接腿摔和搶摔抱摔。這些技術我此前已很純熟,這次又找不同的對手進行了三個小時的針對性訓練,感覺收穫挺大。這幾年,我基本是每周抽出一天或半天的時間,去拳擊或散打專業隊去接受正規的訓練。平時如能抽出時間也經常去。在昨天的訓練中,遇到一小夥子,他說,也經常過去練,已練了一年多,我讓打打直拳,竟然很不像樣子。這讓我想起好朋友張永健(上屆全運會亞軍,巴特爾冠軍,張開印第三。)經常說的一句話:來練散打之前,先練兩年套路很有必要,可以練練協調性。昨天那小夥子身上僵得很,協調性很差。這又讓我想到形意拳,崔師的形意協調性就特好,所以,其勁力就特別好。再比如,我的直拳,為什麼能打出強勁的穿透力,就是自然、協調。現在,通過一段時間的苦練加巧練,我的擺拳也基本到位。因為,直拳也好,擺拳也罷,形意拳也好,最關鍵的就是要協調、要順。其原理也差不多,練好了其中一個,其他也就好練了。這個協調關鍵是主要關節點一定要順,要協調。拳擊的術語叫:要同時「卡」住,同時到位。散打中的快摔在真正的實戰(如街頭打野架)中,未必好用。如專業隊員經常使用的抱單腿撤步斜下摔,按照散打規則,是非常實用的一個摔法。因為根據規則,在對方使用此摔法時,是不允許擊打其後背或頭部的,只能防摔或破摔。而在實戰中,則那兒合適擊那兒,可能上來就擊打頭部或背部。這是很致命的。當然,散打的一些摔法如夾頸摔還是可以用於實戰的。我學習散打快摔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練習在倆人摟抱上之後,如何控制、破壞對方的重心,又如何保持自己的重心不被對手有機可乘。畢竟,打實戰,重心的控制是極其重要的。其二是,散打的快摔中融入了許多內家拳的要素:如四兩撥千斤之巧。引進落空之得機得勢。在一遍一遍摔打的過程中,我是很樂此不疲的。過去經常聽人說:三年武術當年跤。我當時很不以為然。現在看來,快摔還是很有技巧和學問的,很值得去琢磨與研究。概言之,快摔之技巧,不外乎這麼幾條:如何抓把;如何脫把;如何用手或腳給對手當絆子;如何利用各個方位的斜度、斜面;如何旋轉;如何前沖;如何上抱;如何變臉;如何夾頸;如何填胯;如何橫切;如何涮腿等等。關於接腿摔,我的訓練方法是:讓那些踢快腿的專業隊員盡量快速踢出各種腿法,有虛有實,高低左右,各個方位,並以拳作誘餌,在此情況下,訓練個人的接腿能力。一開始有些忙亂,慢慢就適應了。以我之經驗,直線腿法不太好接,可多用「撥」的方法,撥開然後馬上反擊;如果真要接,在接的同時可稍稍收一下腹,以免被踢上,養成這麼個習慣。對付鞭腿,在接的時候也不要硬接,可朝兩側拉動一下,將其勁力稍稍化解一下。對付低腿,可提膝;對付高腿,不要用肘和胳膊去硬磕,胳膊杠不過大腿。可稍稍後撤,避其鋒芒。當然,所有腿法的防守都可用後撤之法。但後撤也大有學問。怎麼能撤得最快,而又利於反擊?這就是後撤的學問。如果接腿想摔對方,一般情況下不要後躲,因為你這麼一躲,自己反擊的時機往往也沒了。是不是關注我微博的練散打的少啊。我昨天說了一通很有針對性的話,也是目前散打的關鍵問題,卻也沒幾個應聲的。釣魚島之事正在炙烤著國人的神經。如果有可能,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員,我也將不惜一切為保釣而戰。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武之大者,更應如此。為國效力永遠是第一位的。今天去散打隊訓練多半天,主要練了摔法、接腿摔法以及拳法,最後練習拳腿結合的綜合打法。在接腿摔中,要注意,不要後撤,而要前壓。散打的拳法防守與拳擊不太一樣,散打格擋拍擊用得不多,用得較多的是屈肘立式防守,此防守的優點是容易把距離拉近,便於反擊。我以前經常用對手出拳,自己不防守,直接近身去打擊,武術上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因為我的特點之一就是近身快,步法活,身法靈,這也是多年來練就的一種打法。我的不少學生也懂此方法,但往往作不出來,一打就成了拉鋸戰。主要問題還是基本功不到位,腳底下跟不上。近期在散打隊訓練,發現他們也經常這麼干,讓過對方的拳頭,直接抱摔。這也是一個好法子。我是讓過對方的拳之後,直接攻擊對手軀幹,邊打邊向身後繞,攻擊對手的腦後。這是八卦掌常用的一種打法,叫:腦後摘盔。這個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有靈活的身法步法,拳要重,掌要狠。這些條件我都具備。但我的多數學生因為沒有武術深厚的功底,只學了一些拳擊散打的東西,做不出這些動作來。今天還重點練了勾踢。勾踢的關鍵是必須要有速度,要脆,否則,踢不起來。通過在散打隊大量的訓練與實戰,我發現,散打與武術其實質是想通的,或者說,就是一個東西。合起來練,可以相得益彰。那些練散打的哥們(多數是全國冠軍)也反覆說,如果我沒武術深厚的功底,也很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理解到散打的這些精髓,更難以把散打的動作與技法運用到位。事實是,目前的散打也的確吸了武術的許多精髓的東西,並加以融合。這是散打的可貴之處。接腿摔的接腿動作並不難,但要在快速的打鬥中處理好接腿卻不易。對付腿法,低腿可提膝格擋;對付不高不低的中間腿法,必須學會接腿。如鞭腿,接前腿與接後腿的方法有別,但都是一手格一手接,實際也是兩手接,一格一接,正好接住。只是接後腿要轉一下腰。接腿摔的難點在於不好判斷對手是出前腿還是後腿,是出直線腿法還是鞭腿、轉身後擺或後蹬。既然無從判斷,接起來當然手足無措。要練好接腿摔,唯一的辦法就是多打、多接,練出本能反應來,只有具備了這種本能反應的能力,才能腿來接腿,拳來格拳。散打拳法的格擋方法與形意的炮拳也很相似,只不過我個人以為,炮拳的格擋更合理一些,散打的格擋更靈活一些,而且散打經常是兩手格擋,以應對對手的組合拳。散打的格擋與拳擊相比,動作更單一,但距離感也拉得更近,這樣更便於反擊。經常聽人說,泰拳是硬碰硬的一門拳術。在某種意義上講,散打也是,比如,對付腿法,散打經常是前壓接腿摔,而不是後閃躲開。我在未練習散打之前,經常就是後閃,待對方踢空而未來得及調整時,以形意之前沖快速進擊,上手擊其面,下手攻其胸,腳踩中門,不給對手任何喘息機會,這就是我要找的節奏和時間差。隨著對散打技術的熟稔,我發現,接腿摔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事實是,在實戰中,你只有一套預案顯然是不行的,因為這樣對手很快就會吃透你,進而找出對付你的辦法。也就是說,散打這套打實的辦法還是很有效的。再說摔,一旦進入兩人糾纏階段,民間打實戰又沒有裁判給你拉開,怎麼辦呢?必須會摔。摔法的根本就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破壞對方的中心,使其失去平衡,當然,也包括借力打力,順勢而為。我這幾年對摔法比較著迷,作了一些研究。我認為,形意可作為練習摔法的基礎。摔法的關鍵不光是技巧,更要有很厚的基本功。形意的樁功和五行拳練習,足可作為摔跤的基本功。我在練習摔法時,靠的就是形意的底子。腳下把得實,平衡、協調能力好,再加上技巧,就省勁了。再說說橫拳。在橫拳的練習中,我先後練過兩種不同的橫拳,一種是後手在胸肋部的,一種是後拳在前拳的肘部的。孫家的形意拳就是後一種。老譜上說,形意是起橫不見橫,這一點在橫拳就體現得特別突出。我的韓國珍老師常說,橫拳是五行之母,橫拳屬土,土生萬物嘛。他在教我五行拳時,先教橫拳,而不是劈拳。他的橫拳結合太極的棚意和散打的技法,已不是原來的橫拳練法,完全是另一幅樣子,是直接的一手化一手打。老人家練武一輩子,一輩子光講打,活到九十歲的暮年時,還在潛心研究打。我每次去他那兒,他一說起拳來,就是個打。我之所以後來一直醉心於研究技擊,也是深受其影響。老了以後,出去交流不太現實。韓老師就通過看電視上的拳擊、散打比賽,來研究現代搏擊。他的橫拳就是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武術如何去適應搏擊的嘗試。我認為,韓師的橫拳在應對現代搏擊的格鬥中,是非常有效的。我經常直接用來與專業隊員切磋,效果不錯。未改過的老橫拳的妙處在什麼地方呢?答曰:發力。特別是發這種起橫不見橫的力,可髮長勁,如後手在肋部的;可發短促之勁,如後手在肘部的。橫拳練好了,如果再練拳擊,你會發現,你的勾拳裡面無意中就帶了橫勁。拳頭多了一份橫勁,運用起來自然不同,你會發現,你多了一件利器。用形意的話說,起鑽之中,帶了橫勁。也就是直中見橫,而不再是單一的直勁,是混元之勁。看起來,懂我東西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我在格鬥中,除了使用前面提到的類似於形意炮拳的那種格擋方法之外,常用的還有一種類似於崩拳的捋手似的格擋,此手法與劈掛拳的「勒」也有些相似。以我之經驗,這種格擋手法是「格」的同時,崩拳也到了,是結合得非常好的顧打合一。再就是我的小碎步之步法,也在這種格擋與打擊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前面講到了接腿摔的一些東西,實際,如果不是擂台散打,而是街頭玩命打鬥,接腿摔就未必好用了,一是節奏太快,二是你即使接住了他的腿,他可能揪住你的脖子,拚命想把脖子扭斷。所以,在快節奏的打鬥中,我更注意訓練恰恰能躲過腿擊的距離,包括各種長短距離的腿法。我訓練躲開腿擊距離的方法基本有兩種,一種是短距離的,一種是長距離的。恰恰躲開的同時,正是對手尚未來得及調整好,而我發起反擊的最佳時機。所謂「知拍任君斗」也。如何反擊呢?用形意闖中門的方法,上抹其臉,下擊其胸。其實,一個直拳或崩拳,或勾拳足矣。近日,在山財大帶兒子去打籃球時,無意中尋到一狹長地塊,中間是高大的楊樹,兩側是鬆軟的土地,心下一喜:在堅硬嘈雜的城市,要找到一塊幽靜的土地,真是有點難。而練形意拳,在土地上練是最理想的。於是,天天一個人跑過去,興緻勃勃地練劈拳,練得大汗淋漓,心中卻是痛快無比。練拳,我喜單操,不喜練套。一個劈拳練精了,形意的大部東西就明白了。劈拳,我最近練過步的比較多。而孫家,基本是定步的。兩者各有千秋。而理則是相通的。過步的容易出功夫,好理解一點;孫家的劈拳太過精緻,不容易上手。我是通吃細磨。我通過自己多次的實戰實踐認識到:形意拳還是極具技擊性的,也是我戰勝對手的根基所在。最近,有朋友推薦了一些宋氏形意的視頻,如天津孫玉文先生的,還有趙永昌及田中蘭一支的,我看不明白的是,他們為什麼要抖一下。我更不清楚這樣是否能打出穿透力來。拳擊打的就是穿透力。我的穿透力能練出來,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拳擊。形意在打動對手的重心方面,具有拳擊所比不了的優勢。趙道新說,形意是打人的招,推人的勁。形意當然不僅僅是推勁,關鍵是炸力。但在推力方面確實非拳擊可比。我的穿透力主要是在拳擊專業隊,在教練和幾個冠軍朋友的指點下,結合自己多年習練形意拳的體會,練習直拳時慢慢摸出來的。但我的拳勁在拳擊的穿透力之外,又多了形意摧毀對方重心的勁兒,是二者的有機結合。我所認識的練形意的朋友中,大多數打的確實是趙道新先生所說的「推人的勁兒」,像太極拳一樣,能把人發出去,但打不透人。這樣的拳殺傷力不行,算不得重拳。拳擊里有個技術手段叫:你出我也出。我的近身技術遵循的主要是這一原則,然後利用自己靈活的身法步法,尋隙打進去。除形意外,我練過多種拳術,雖是一個簡單的身法,但確實融合多家拳法之後的提煉。再一個靠的就是紮實的基本功。近身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能在快速兇狠的實戰中做到卻是難度極大。除我之外,至少沒見到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而且,我也不能保證經常能做到這一點。一是看對手的水平,二是看自己的心態,只要自己一緊張或一膽怯,肯定就做不出來了。人不是機械工具,心態是經常變化的,所以,技術就會時好時壞。這幾天,給幾撥學生講技擊,我一再告訴他們腳下步法的重要性,就像跳舞,你的節奏再快,我也能很輕靈地跟上,你從任何角度、無論多麼兇猛的攻擊,我都能從容且遊刃有餘地化解。這就是步法的妙處,否則,你很難化解開。更重要的是,你在攻防轉換中,步法要具備突然性。這一點有點像八卦掌,但一定是突然性退而又進,進而忽退,退中有彎度,彎中又直切,等等。在音樂中,這叫變奏。讓對手很難突然適應。這一點,我深受解放軍拳擊隊主教練孫洪棋師兄的影響。他在拳擊訓練中,融入了大量武術的東西。這幾年,我們經常在一起切磋研究這種結合點。我認為,武術與拳擊實質上是相通的,是一個東西,至少在拳理上是很接近的。陳小旺先生的東西我沒看,無法置評。最近有朋友拿來兩本書,一本是黃海剛的泰拳述真,我與黃很熟,見過多次面,也切磋過技藝,對其水平心中有數。另一本是張世傑的形意拳養生與實戰,關於張先生,此前有人讓我看過他的多個視頻,恕我直言,張先生這套東西,遇到真正的散打隊員,根本沒戲。事實上,不光張先生,現在絕大多數練傳統武術的,根本就不能適應現代搏擊,基本還是說手水平。儘管張先生在書中聲明,他戰勝過許多搏擊高手。我敢肯定,你些人絕對不是什麼高手,甚至都沒打過什麼實戰。相反,黃海剛的書就很求實,沒有什麼虛誇。看完這兩本書,我的心情比較沉重。我更加深信,把武術的東西融入現代搏擊,是個非常艱難的事業。不須說別的,就張世傑先生的腿法、步法和身法就很難適應現代散打。也許張先生有功力,練形意拳的功力大的不少,但功力大與會打是兩碼事。散打和拳擊不光講功力,在虛實、真假、經驗等方面都不是傳統武術可比的。對張世傑先生追求實戰的探索,我一直很難欽佩,練武術者如果都能有此追求,武術的實戰水平將會有一個極大的提高。但武術要提高,就必須與散打對壘,多與這些專業隊員去打,光在民間轉悠,私下裡摸摸手,沒什麼大用,提高不了。俗話說,下棋找高手,現在的高手就是這些專業隊員。關於張世傑先生的東西,我只是談了個人看法,希望大家能關注並討論一下。因為此君說他打過不少搏擊高手。形意拳的崩拳在對抗現代搏擊時怎麼用呢?我的體會是,可以用螺旋力捋化,同時打出另一手的崩拳,可以上步也可以不上步。關鍵是要打出「崩拳似箭」的東西。慢了或勁力出不來都不行。同時,腳下的步子要活,能根據情況從各個角度切入,也可進可退。可繞可直。沒有這一點,光靠拳上那點活不行。拳擊經常用小擺拳來格擋,也是此意,只是略有區別。格擋——格擋——進攻,拳擊里常常是三個小擺拳連用,打個組合。進也行,退步拖也行。我最大的感受是,練了形意,無論是你的身體包括手腳的協調,還是勁力,以及動作之間的轉換,都與沒練過,只是練過散打大有區別。現在的問題是,練散打與練形意的人是分開的,往往是各練各的,即使都練,如果沒有大量的實戰經驗,加上良好的悟性,也結合不了。這種結合我愈練愈加覺得難,同時也感到越有必要。泰拳是紮根本土的,散打為什麼不能?我們傳承了上千年的武術難道在當下一無用處嗎?我已經四十歲了,上擂台是不可能了,體能肯定跟不上。但我在專業隊與不少全國冠軍交流過,我對實戰還是有些體會的。至於民間,交流的就更多了。我認為,民間的基本就不會打。至少就我的識見是如此。我畢竟不是專業隊的,每天的訓練時間不能保證。而且練拳很晚,我接觸武術時已經20多歲了,底子薄,由於這些年下了點工夫,所以才有點成績。但從體能上跟專業隊沒法比。舉例來說,我跟泰拳冠軍黃海剛切磋過一次,打了兩局,我就累得喘了,尤其是第二局,我們倆摟抱著摔了3分多種,誰也沒摔倒誰,當時我還沒練過摔跤,他可能也不懂,我的樁功好,他的腿有力,所以,我倆費儘力氣,誰也沒摔倒誰。自那以後,我就去專業隊學了快摔。由於摔跤太耗力氣,第三局我就沒體能再打了。再說,我比黃海剛打十幾歲,人家是專業隊的當打隊員。但從技法上,我並不差。說到摔跤,形意拳也有絕活:只要你鬆開,隨著對方動,對方就摔不了你。如果你能順勢而為,還可以摔他。形意的狸貓上樹是個絕好的暗腿,這個一定要練精了,非常實用。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用。今天帶幾個學生打了一上午實戰,重點給他們演示了形意的跟步打法。他們感覺收穫不小。我的跟步打法也有人叫小碎步,此打法主要優點在於步子活,節奏轉換快,距離感控制得好,讓對手很難適應。我經常給學生說,散打有其優點,也有弊端,一是轉換慢,二是過於強調打點得分,我的打法則是得手就把對手打崩潰,不讓其有還手機會,實際真打,可能一拳一腿就能廢人。小碎步就能彌補散打的這兩個缺陷。我還強調步子要飄起來,像水上飄一樣,讓對手摸不著,發不上力,但由於站過樁,步子雖飄,身子的重心卻不飄,古人叫步法輕固是也。如遇對手善於腿法進攻,我不太主張接腿,儘管我對接腿技巧很嫻熟。我在多次的實戰中摸索了幾個閃腿的方法,當然也借鑒了專業隊的經驗,待對手一旦踢空,馬上進攻。形意里叫「閃即進,進即閃」。我這些東西雖從道理合乎形意的拳譜,但卻都是自己總結的,不是老師教的。與心意拳的雞步當然不一樣,是形意的步子,但結合了三體式的東西。我在無數次的實戰中發現,還真是好用得很。也許古人練形意也有這麼用的。我卻是自己摸索出來的。雖是一個簡單的小碎步,卻配合了手法、身法,變化就多了。我前前後後教過的學生,屈指算來總有好幾百人之多,但練得太好的不多,目前有幾個還不錯。我略感欣慰。一路磕磕絆絆打到現在,這兩年我的心態發生了一些變化,開始特別注意培養學生了,尤其是培養高水平的學生,哪怕只有幾個,也好。自己再能打,老了還能打么?所以,培養後學就特別重要。培養學生要先求數量,教的多了,說不定裡面就出來幾個有天賦的,技藝就能傳承下去。我教學生就一個原則:真練就行。我的師兄——解放軍拳擊隊主教練孫洪棋經常說,你的拳再有力量,但讓你打不著人。這是我摸索小碎步的思想基礎。在小碎步里,我融合了拳擊的步法,也融合了散打的步法,治為一爐。使自己在實戰中始終處於靈動之中。昨天,我看中央台一節目,恰好看到陳小旺先生在那兒表演了幾個太極二路的動作,恕我眼拙我認為,陳小旺先生的動作和發力均不夠放鬆,以這樣的狀態,真不知這位大師的實戰水平如何?不光太極拳,任何拳,包括拳擊、散打、泰拳都講究放鬆,松不好就發不好力。這是常識。我沒有貶低陳小旺先生的任何意思,只是在昨天看了他的節目後,表達一下個人意見。我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妥。我也沒有說陳先生水平行與不行。只是表達了自己的質疑。練形意的有幾個發力不整的?李存義先師當年因說形意拳獨擅勝場,而引起其他拳種的人的不滿,以致於非要以比武來解決問題。我只不過在看了中央台劉芳菲主持的陳小旺先生演示的太極拳之後,表達了一下自己真實的看法,我的看法也未必對,但表達自己的觀點卻是一個公民最正常不過的權利。然而,一些人就耐不住了,聲稱陳先生的功夫是如何之高,我自然遠非其對手,甚至可發我於丈外。我認為,這些話毫無道理,其一,你見識過我的功夫嗎?你又真正了解陳先生的功夫嗎?僅僅臆測罷了。其二,陳先生和我不但沒交流過,也不認識,你憑什麼就得出如此結論呢?這種結論是站不住腳的。其三,如果有機會,我的確很樂意向陳先生學習一下。我雖不認識陳先生,但對陳先生的大名還是多年前就知曉的,我也非常尊重、欽佩陳先生,其在國內外推廣太極拳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與其相比,形意拳的推廣力度就很不夠。這也是非常值得我輩向陳先生學習的地方。我說了幾句陳小旺先生的太極拳,竟然有幾個網友威脅我。在此我正告你們,我既然敢說,我就負責。別打口水仗,也別吹牛,甭管多大的大師,盡可來找我交流、切磋。我一定奉陪到底。魯迅先生曾把某些文人稱為「幫閑文人」,武術界又何嘗不如此?關於太極拳之事我已經把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說得很清楚了。這個話題,我不想再多談。我們還是回到學術的探討上來,事實上,我說幾句太極拳也是表達一下對拳術的看法,就像文學界,既有寫小說的,也有評論家,更有既寫又評的。以前,張群炎師爺教我站混元樁,只是體會到對鬆緊和求勁大有裨益。打劈拳和崩拳也是,以前只是一遍一遍地盤架子,找勁力。實戰打得多了,在某一瞬間,靈機一閃,突然悟出,這些還都是極實用的招式和手法,包括八卦掌的單換和雙換掌,功力到了,你會發現,你的兩隻手就像兩條大蟒蛇,不只柔軟而堅硬,而且兩手的配合渾然天成,且能出自本能,這樣就能很自然地做到攻防一體。散打非常強調,動作一定要簡單自然,簡單才能用得上,渾圓樁就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崩拳也是,實際你一旦練通了,會發現兩者在動手時是可以隨便轉換的,甚至是一個東西。現在,民間有些拳師喜歡玩手法,各種各樣的手法,繞來繞去甚至非常繁複,這一手,那一手,什麼一手接三手,等等。因為動作太多,內容太繁複,既練不過來,也難以練精,自然也就不好用上。我說拳擊與武術在拳理上基本一致,指的是其理念。實戰無非打虛打實兩類,拳擊打實的東西也很多,我山東拳擊隊一朋友曾是全運會亞軍,他善用前拳打實,然後尋隙而入,這是他主要的得分點。當然,拳擊不能打腰圍一下,更不能打後腦和背部。這是規則所限。如果說兩者有些區別的話,我認為武術更圓融一些,在動作的轉換上更協調;拳擊的距離感更精準一些。就勁力而言,當下絕大多數拳擊手的滲透力更好一些,武術拳師們則良莠不齊,有些武術拳師的勁力也非常之好。有網友提出,相對於手法,身法更重要,這是非常正確的。平時看電視上的拳擊或散打比賽,我就經常琢磨身法上的問題。我經常講,打法定要先上身,這是形意拳實戰的一個法則。上身也就是近身,遇到一般的拳師這個不難,就我的經驗,兩種人最難對付:一是對方身法也好,像那些優秀的拳擊手,你想找個角度切入還真不容易,這就要把握時機,比如,他出你也出,先不露形,動作幅度要小而快等等;二是碰到對手身法快的也不好辦。我為什麼強調腳下要「飄」起來,就是為了隨時避閃對手和尋隙而入,沒有腳下的功夫絕不能做到。有人說,孫氏拳里有一絕技:通過打擊對手的手足,即可直接傷及其內臟,而不像現代搏擊打手足只能傷及手足。對此說法我一直不解,也悟不出其道理來。因此,敬請廣大武友能指點迷津。我不會孫氏拳的這門絕技。只是聽人常常說起。但覺得理解不了,尤其是在快節奏的實戰中。拳法如兵法,兵法講「勢」,要善於造勢,拳法講要善於控制對手,打人容易控人難。因此,平時練拳可多琢磨琢磨這個「勢」,要用腦子去打實戰。拳擊里為了控制對手,掌握主動權,經常用前拳給對手造成很大,逼其就範,沒有壓力,對手就不會聽你的,你自然就無法控制他。在控制對手時,這個第一節拍很重要。多愁善感是因為我骨子裡還是個文人。 我很喜歡下圍棋,儘管棋藝不是算高。我認為下圍棋對練拳幫助很大。這幾年,不光兵法類的書,我也看了些謀略類的書籍,尤其是關於毛主席謀略的書看了不少,我們這一代人,對毛主席大多還是很敬慕崇拜的,越看這些書,越認識到毛主席的文韜武略,的確罕有其匹。最近,看基辛格的「論中國」,裡面有關毛澤東的論述,也證明了這一點。前幾天,還看了一部電影——《倭寇的蹤跡》,主演是於承惠,我和於先生曾經是近鄰,住處只隔一條馬路。有一年春節期間,我去他家拜訪,我們聊了三個多小時。這是五六年前的事了,拜訪的緣由是因為之前給他打過一個電話,他說在西北拍片時練過心意拳,當時我也正好在練心意,就急匆匆去拜訪了老先生。老先生告訴我,心意拳有兩個招式最重要,一是虎抱頭,二是貓洗臉。我也練了幾個心意和形意的動作,先生有點驚訝,說,你最好出去不要跟人動手,因為你這發力,一拳就能要人命,太過狠毒。其實,我那時的發力遠不如現在的松透脆快,但那時氣勢大,唬人。話扯遠了,《倭寇的蹤跡》里有個鏡頭挺有意思:有個人在和幾個跳舞的姑娘戲耍時,作的竟是意拳的幾個動作。片中,於先生的幾個發力動作,以及倭刀的一些用法都值得琢磨。我練過苗刀,因此,對這部片子很感興趣。於承惠先生那次也給我練了雙手劍,還送我一張雙手劍的碟子。但我一直認為,兵器的至高境界是與心身合一,這一點能做到的太少了,絕大多數還是身手與兵器分家的。於承惠先生是個演員,其功夫如何我看不出來。好長時間沒寫技擊方面的微博了,但拳卻沒敢丟下。吾師說,一天不練手生腳慢,兩天不練功夫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浙江一國際武術冠軍與鄰居爭鬥被菜刀砍死。看完這條消息,有點無語。同時也深為當時學練苗刀的選擇而慶幸。我也學過空手奪刀,但我不太相信那個。我多次用木苗刀與一些所謂的兵器高手較量過,發現苗刀的技法還真好用。當然,兵器是以拳腳功夫為基礎和前提的。致力於研究技擊的專業或民間人士,我建議大家研讀一下《手臂錄》,我至少讀過五遍,獲益深厚。槍拳一理,拜服古人之智慧。也許不少人讀《手臂錄》是著眼於槍法,我讀來卻儘是拳法,且講的都是實戰的要訣。對於其中的劍訣,雖聽群炎師爺解釋過,仍不是很明白。《手臂錄》有幾個點說得非常好:一、進退要圓,實際也就是攻守要圓。二、短與長的攻防問題,也是距離和虛實問題。三、直中有橫,橫中有直的渾圓力問題,即不能是單一方向的力。四、如何打實與打虛的問題。我們可以帶著這麼幾個問題去研讀該書,會大有裨益。書中對這麼實戰中的核心問題均有闡述。經常有人問我教形意與別人有何不同?我的回答是:第一,我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包括無極式、兩儀式、三體式、渾圓樁等。第二,之後就是重點傳授孫氏形意的劈崩二式,這兩式必須基本到位才能接著往下學。在這兩式的練習中,在架子正確的前提下,著重訓練發力。實際,形意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發力。第三,在劈崩二式的練習中,訓練學生的鬆緊轉換,以及拳架與呼吸的配合,懂呼吸,打拳就不累,也能養生。松為蓄,緊為發,真做起來,形意可直接發力,且隨發隨有,不必像拳擊似的收回來再打出去。第四,在教授形意的過程中,我會將拳擊散打中的距離、變向、找點、虛實、近身、腿法適時地加進去。讓學生先建立一個技擊的概念。由於在專業隊練了這麼多年,我的形意有意無意間就多了許多技擊的因素。學生們學起來也更加有趣。我的學生,多是練上一兩年就比較能打了。前提是:真練。昨天下午帶兒子去打球,小傢伙與其他夥伴打籃球之際,我獨自找了塊僻靜之處練練形意,不一會兒,有幾個人湊過來,其中一個邊搭訕邊提出想玩玩,我聞出他身上有點酒氣,大概中午喝了一點。我說,行。一動手,他和其同夥才發現差得太遠。後來,他坦言,輸在兩點:一是我的步子太靈活,他無法適應,只能挨打或被動地防守;二是我的速度和節奏太快,他跟不上,因而,連防守都防守不過來,更別提進攻了。其實,他還有一點沒弄明白,就是他不懂虛實,只會打實,面對我的假動作屢屢中計,再就是沒有腿法,我一踢他,他就低下頭就撈我的腿,正好露出頭部。後來,他自己也承認,雖然練了幾十年太極拳,但幾乎沒有實戰經驗,所以就吃了虧。他說我給他們的最大啟發就是步法和速度,我的步法就像跳舞一樣。之後,我打了一個劈掛拳的「勒」,把天梭表的錶鏈給震斷了。他們對我的發力大為震驚。說實話,到了四十歲,我幾乎很少作發力了,發力對心臟和血壓都不好,練拳應該以養生為第一要義。劈掛拳的基本東西我知道一些,是當年張克儉老師和張群炎師爺教的。其他師兄弟也說過一些。包括八極拳也如此。比如八極的撐捶,張老師就反覆教過多次,他說,撐捶是練習發力的好方法。但這次切磋,也讓我認識到,太極拳的起手就是「纏法」,也是接手的一個好方法,但前提是要知虛實,有高妙的身法步法。今天,有陝西咸陽乾縣的一小夥子來學拳,他說,從西安坐了十八九個小時的車才到濟南,因經濟條件不好,來後住的是30元錢的小旅館,吃飯盡量節儉,儘管我的業餘時間很少,但我還是被他學拳的這股勁兒感動了,我表示,我會盡量抽時間教他。我有不少學生練拳還是很自覺、刻苦的。在長期的實戰切磋中,我發現,傳統武術習練者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意識太重、太緊。特別是在打鬥的起始階段,緊張得不得了,只怕輸了,似乎一輸臉就掉地上了,以後就沒法見人了,更沒法教徒弟和在武術圈裡混了。存有此種心理,身體就僵了,沒法贏。打實戰時,一定要身體、意識都放鬆,進攻時有後退之意,後退時有進攻之意,向左時有向右之意,反之亦然。這樣,你的意識始終處於隨時可靈動之意,讓對手難以適從,無法捉摸。我經常說,在力量、速度等前提下,倆人比武,實際比得是智慧。如兵法所云「詭道也」。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能而示之不能,近而示之遠,等等。我有個形意老師常講,打人其實很容易,就是要摸到對手的重心,打他的重心。但對付我這類的選手就不容易,想摸到我的重心幾乎不可能,我靠的是什麼?步法。我不是用手,而多數時候是用步法來防守。這是我摸出來的切實經驗。我認為,用步法防守比用手要好。這樣我就可以把上肢解放出來打人了。如果單單用手去防守,用腿去攻擊對手,也不是不可以。但不全面,尤其是對傳統武術者來說,因為他們往往不會踢腿,至少是腿的速度太慢,腿法也單調。此種情況下,就很難用來打人了。我的另一個意思是說,要建立一個立體的攻防體系,上下肢都可以用來進攻或防守,哪個好用用哪個,據情況而定。而且,根據我的經驗,我覺得用步法來防守,具有出人意料的妙處。這可能也與我偏愛步法有關吧。一孔之見,未必正確。但我覺得,武術也需要不斷創新。著肉分槍的確不失為好的防守反擊方法,但火候不好把握,在專業隊,他們也經常強調距離控制在一兩寸之間進行反擊,但運作起來風險也不小,尤其是對付組合拳的連擊。我在專業隊在這方面也下過工夫,也動過不少腦子。有網友推薦山西練心意拳的梁曉峰,對此人我沒什麼了解,只是在網上經人推薦看了一下他的視頻,感覺還是說手的東西,其演示的腿法也未必真正實用。其他的就不清楚了。在濟南東圖大廈看見過他的一本書,定價竟700多元,沒有買。如有知情者,可否談談梁先生的師承與功夫。我還是希望知情者能說說梁曉峰先生。他那麼大的名氣,了解他的人應該有不少吧。今天下午,在一幽靜茶社,我和散打名將張永健一邊品著香茗,一邊暢談技擊之體會。我們是老朋友,但每次聽他講散打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他今天的所談要點是:強調力量,和突然的啟動速度,前手拳。永健是上屆全運會散打亞軍,當時張開印是第三,第一名是巴特爾。永健和方便、白近斌、張開印等都交過手,給柳海龍當過三年多的陪練,後來拿過多次大賽冠軍,是當時活躍在散打擂台上的名將。我從他那裡受益很多。日前,有一武術名家提出要與我交流,我答曰:可以,但為安全起見,必須戴上拳套和護具。他說,如果這樣,他就不交流了。他很自信地說,他的手腳很有準頭,不會傷著人的。如果他被打了,也絕不賴我。我說,怎麼說都沒用,真出了事誰都兜不住。到時會生出諸多糾紛,何如提前做好防備,這樣也好盡情地比。他說,他是練傳統武術的,從來與人交流都沒戴過拳套,也沒出過事。我說,武林大會的早期選手也是練傳統的,也戴拳套和護具。我也是練傳統拳出身,戴上拳套,真能影響你的水平嗎?請大家評述一下,我倆誰的說法更有道理。要戴拳套,倆人都戴,這沒有什麼不公平。我認為,水平真高的,戴上拳套水平也會高。對其水平的影響不會打多大折扣。這個要跟我交流的人是練五行通背拳的,而且他自稱是國內練的最好的幾個人之一,非常自信。我也認識幾個練此通背拳的,我的一個學生也曾練過此拳,有段時間常在我面前很響亮地打劈山。我自己沒練過此拳,對此沒多少研究。我不清楚的是,此拳一旦戴上拳套就影響其發揮么?我是練形意拳的,難道戴上拳套對我沒影響嗎?怎麼劈?怎麼鑽?甚至連崩拳都要大打折扣。為什麼戴上拳套只對通背拳有影響?簡直是扯。我甚至認為,戴不戴拳套在某些時候甚至成了傳統武術的遮羞布。希望有對五行通背拳比較了解的人,能說說該拳的特點,戴上拳套對其水平的發揮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知情者能說說,當今五行通背拳的實力派代表人物有哪些嗎?戴拳套是完全是出於安全考慮,別站著說話不腰疼。難道大家忘了去年功夫王比賽上官鵬飛的悲劇了嗎?還有山東的楊元飛等人被踢襠的情形嗎?不戴拳套和護具能行嗎?這位自信拳者的名字和所在地我就不必不說了。我只是在說這種現象。前兩年,我一直在研究詠春,這幾日很用心地看了一些所謂五行通背拳高手的視頻,既欣賞學習了他們的優點,也看出了其薄弱環節,當然,這只是個人的看法,未必正確,還有待於以後的實踐驗證。就像打散打比賽,賽前先反覆研磨對手的錄像一樣,入腦入心地琢磨其特點,尋找其破綻,這也是我多年養就的一習慣。由此忽然想起今年上半年與一劈掛拳朋友的一次玩手,他當時喝了不少酒,想在其他朋友那兒顯擺一下,就拿我說手,一開始我還配合他,後來他一手一手說個沒完,我就踢了他兩個前踢,結果他一點也防不住。次日,他醒酒了,我讓他拿著靶子試力量,他一點透力也打不出來,神槍李書文傳下來的動手招數打的倒不錯。讓我倒受益很深,此前我對李書文先生的這些東西並不知曉。我還是深信散打名將——我的好朋友張永健兄弟的話:力量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生死之戰中。傳統武術看著噼里啪啦打得挺漂亮,卻大多缺少距離感和腿法,步法不夠細緻,幅度太大,而且時間一長就亂了。如果他中門守得好,倆手扒拉得緊,你控制好距離,打防反。如果給他戴上拳套,他的力量就沒有威脅性了,腿法又非其強項,更多不會摔,焉有怕他們之理?對付中門攻守好的對手,多逗他,走他的兩邊和死角,如果戴上拳套,就不怕和他硬磕,一般他的力量也傷不了你。我的力量戴著拳套卻依然可以打出來,形意拳里專門練這個。還有腿,我踢壞過不知多少個沙袋,力量當然也具有很強的摧毀性和殺傷力。我提出戴上拳套和護具比賽,也正是基於怕出事。真打急了,那一瞬間,誰也不會給誰留手的,是不計後果的。我和張永健有著同樣的看法:真正實戰不要用前鞭腿,該腿法殺傷力還是不夠強,要打就朝狠里打,力爭一招摧毀對手。如前踢、後鞭,側踹等,拳法上前手控,後直拳重擊。實際上,許多練傳統武術者,別看吹吹乎乎的,其實連最簡單的直拳都不會打。我曾跟一個練四通捶的朋友交流過,他的拳路練得很好,勁力也可以,當然只是看著可以,試試還是出不來透勁。我們一動手,我發現他真是連直拳都不會打。直拳雖是最基本的拳法,卻也是最實用的拳法。沒有假動作的干擾,直接用前鞭爆頭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對手水平較低。因為實戰時的第一個相距距離應該是剛剛你能夠著我,我也能打上你,但此時腳底下一直是在動的狀態,所以,你稍微一動我就會產生預判。其實,有經驗的選手,看對方的腳步就能判斷他要起那條腿,道理很簡單,起腿時他的重心要變化,必須單重方能起腿,否則起不來。他要踢什麼腿也可預判,看他如何提膝,看他的身勢如何動作,側踹的提膝和正蹬顯然是不一樣的,鞭腿的提膝也自有特點。相對於直線腿法,鞭腿比較好接,也可用直線腿法阻截,我習慣於快閃快擊。對付直線腿法要側閃接。但武術里的一些暗腿,特別是低腿不太好防,因其比較隱蔽和突然。但暗腿也有缺陷,就是太近太短。前踢雖好,但練出力量來不易,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有人經常自詡自己多快,其實這個沒有多大意義,關鍵是準確,有時只移動一點或一個偏身即可,根本用不著亂竄亂跑,快不是自己快,而是要快到對方身上。武術和實戰最需要悟性,專業隊里叫「有自己的東西".張永健說,他在山東隊呆了十幾年,教練教給隊員的東西都差不多,但有些優秀的隊員能從中悟出自己的東西,像柳海龍就是。所以打得就比別人好。說來說去,打實戰的關鍵還是在善於動腦子。善於預判。想的太簡單,問題是你根本夠不著對方的支撐腿。我最近抽了點時間很細緻地研究了一下五行通背拳,該拳講「接手如接瓜」,在接手方面,該拳確實有獨到之處,我是在反覆觀看其有關的外部和內部光碟之後,得出此結論的,所謂:拳理一家。為什麼要研究接手,因為這是武術實戰的首要環節,是技擊的第一步,每個拳種在此環節都會獨具匠心的,也都會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散打、拳擊也是。接手有的用前手接,有的用後手接,有的右手接左邊,有的左手接右邊,各有妙處。這裡面有不少反常規的東西,反常規才能出奇制勝。形意拳、大成拳也有各自的接手習慣。形意的劈、崩、鑽、炮等都是很巧妙的接手方法,大成拳則常用叨手、鬼手斷之類。同時,我發現,五行通背拳的圈手、半圈手等手法不錯,八極拳的閻王三箭手、心意拳的蛇撥草與此手法類似,但通背拳打得更開。至於通背拳的中拳,我以為與形意的崩拳道理相似,但崩拳練起來難度更大。形意拳與通背拳都是走的節節貫串的勁兒,形意是從根節——中節——梢節催出來的,主要是腰胯之力,通背拳雖是鞭梢之力,也是從整勁催出來的。因為我沒有系統地練過通背拳,目前也只能說點皮毛,也不知對不對,是為個人的一孔之見。希望能拋磚引玉,懇請對通背拳有造詣者見教。獨流通背拳與五行通背拳是兩碼事。獨流通背拳的東西我還是知道一些的,張群炎師爺是這方面的大家,他多次給我講授過獨流通背的精髓,比如怎麼打前拳、後拳、橫拳,怎麼走三條線的步子等。五行通背拳就目前而言,我了解的還不多。《通臂24式》是獨流通背的東西,是郭瑞祥先生的著作,張群炎師爺是其父郭燕子的高足,也曾指點過郭瑞祥先生,特別是在苗刀方面,張爺對郭先生的指點尤其多。實戰中的接手實際是個很複雜的課題。形意拳經常講「避開梢節接中節,進而制其根節」,心意拳也大抵如此。五行通背拳的圈手也是接小臂和中節。包括詠春的一些手法也是直接接中節。在與傳統武術的實戰中,這個可能性還稍大一點兒,在與拳擊的對壘中,你要想接其中節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一直在利用腳下的移動破壞你的距離,而且他的前手大多是虛晃干擾,你怎麼去接其中節,恐怕連梢節都接不住,大成拳經常講要「打實」、粘實「、」搭手飛人「,遇到訓練有素的拳擊手,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的,他是不會讓你去粘去搭的,如果他看穿了你的意圖,主動誘你去搭手,那絕對是個陷阱,他的其他攻擊手段就來了。實際,武術中平時的接手說招給徒弟用都好用,甚至非常精巧,一遇到實戰就不靈了,為什麼?因為對手不但不會配合你,反而一直在破壞你,招越精巧複雜越用不上,早在幾百年前,著名武術家、《手臂錄》的作者就說過:「技愈巧,愈不得施」。在專業隊,大家最看重的就是那些簡單實用的技法,是的,實的、虛的都可以打,問題是他上面引誘你的往往是假動作,真正的攻擊力是下面的腿部打擊,尤其是低腿,這又是一個圈套,如果你直進,他既可以踢腿迎擊,等於是你自己撞上去,來一下力量是很重的。他也可以擺扣步,側身打擺拳,或蹲身打迎擊直拳,像頂門杠似的,拳擊里常用這一手。這就是我一直強調距離、變向、腿法的根本原因。你想粘我,我不給你距離,就差一點距離你就粘不上;你粘上了想玩手法,我把這條胳膊松下來扔給你,或我一擰身,你就粘不住或拿不住了,在散打隊練快摔時,我們常用這種擰身法。所以,你想從梢節進到中節,我不會給你機會。最關鍵的是腿法,遠近高低腿法都可以用,而且力量極狠。我不怕你沖,腿法就像絆馬索,就怕你不沖,沖就踢你絆你,變向打你。所以,我說的接手絕不是太極推手,更不是武術里平時的說手說招,接手的問題整不明白,就很難談實戰的問題。關於接手的問題,是否沒有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呢?這有點出乎我之意外。形意本源里的那個詠春拳手顯然對拳擊很內行,我在專業拳擊隊練過幾年拳擊,這一點看得蠻清楚。詠春本來就擅長中線攻防,手法細密精確,再加上拳擊的技術,山西形意那幾個拳手顯然落了下風。形意本來講「硬打硬進」,但硬進並非盲目進攻,要找好角度和時機,還要善於拳腿並用。形意拳講功力,詠春拳天天對練黐手,功力也非常強,尤其是小臂的敏感度和硬度都非常了得。這兩個拳種博弈,如果但從中門硬扛,誰也未必沾光。因此,要多打防反,利用距離、變向和邊線,多變化地去打,引誘對手,強而示之弱,多用低腿,在游斗中踢打,啟動要快,發現機會,迅速出擊,要狠,要連擊,不給對手反撲的機會。懦三哥說的這位通背高手是哪路神仙,能否說來聽聽?形意起手離不了鑽,離不了橫。今天上午,廣東的小趙、小黃不遠千里來濟南學形意拳,當下的濟南正是最寒冷的時節,他們的到來讓我看到了學武者的痴心,也心受感動。小黃一米八的個子,練過少林、三皇炮捶、太極等拳,也懂一些散打的腿法。我教人有個習慣,對方必須讓跟我真動動,你們要比我強,就完全不必跟我練了,小黃說,他在當地還算還不錯,也在北京見識過一些大成、太極等名手,小趙說,他也見過一些練大成和其他拳術的。當然與我切磋,他們還差了一些。差在哪兒?我自己的感覺是:啟動速度、功力、實戰經驗。他們則認為主要是功力。小黃說,在當地,他跟人動手,一般是一下就把別人衝散了,跟我則相反,我一動就把他衝散了。實際他還有個缺陷:就是定步發力。我見過好多練太極的都這樣。我則一直是移動中發力、攻防。我的防守靠的不是手臂,而是腳下,攻擊也是,腳下快才能真快。這是我的一點淺顯的體會,不揣簡陋,在此拋磚引玉。我在生活中是個很低調的人,特別能隱忍,我不愛朝燈亮處跑,沒有意思。我很喜歡干點自己喜歡的事。比如練拳、寫文章。文章多是寫給自己的。我也有多幅面孔,練拳時特別自信,但拳太小眾了,生活中也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子民。上有老下有小,負擔也不輕巧。在新年的第一天,我想說,我很慚愧,因為工作繁忙等原因,我沒有能很好把形意拳教給更多的愛好者。在濟南,我也見過不少教形意拳的,練形意拳的,但恕我直言,我沒有一個能看上眼的,他們並沒有掌握形意的精髓,更談不上實戰。但有些人雖只會個形意的套子,卻滿世界裡教人,這也沒什麼不對,至少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一門拳種。當然,跟著這樣的師傅是不會練出什麼功夫來的。但我做得也很不好,一是教大家的時間太少,二是比較保守。新的一年,我將改正這兩個缺點,拿出更多的時間來傳播形意拳。在濟南,形意拳的名頭實在不如洪傳陳氏太極的響亮。我因為工作繁忙,更主要的是這幾年,我主要是在專業隊訓練,說實話,我不喜歡和民間練武術的打交道,儘管我也只是個業餘練拳的,民間人士功夫不咋的,但愛面子愛得緊,說話太大、太虛,張嘴就是祖師爺、師父多麼厲害,然後再講些自己那些不知真假的流年「戰績」。我懶得和這些人瞎耽擱工夫。但武人總愛看人練武,城市練武者一般又基本集中在公園、廣場等休閑之地,自己家那點小地方是練不開拳的,更沒法教徒弟。在濟南呆了十多年,對集中練武的場地如英雄山、郎茂山、泉城廣場、黑虎泉、西門等地方還是很熟稔的,也經常周末驅車去觀賞一番,尤其對形意拳的格外重視,以我之淺見,我認為我所見到的這些練形意拳者,有的儘管名頭挺大,號稱教了幾百個徒弟,還有什麼官銜,其實,連形意的門也沒進去。就三體式而言,連基本的一軸到底和三尖照都嚴重不到位,崩拳基本是兩個手在搗和頂,打步出協調的整勁來。我在博客上也看過他們弟子的站樁照片,幾十個人沒人一張,沒有一個到位的。這樣的形意拳真是不堪入目,但宣傳得卻震天響。好啊,宣傳總比我這不大教的強很多,但話說回來,既然要教,就要教正確,不能誤人子弟,跟你們學了半天,出去連個莽漢都打不過,豈不汗顏?我這個人有個最大的短板——愛講實話,喜說真話,為此,常常為自己惹來不少麻煩。但積習難改。形意拳易學難精,這是先賢之語,確為語重心長之告誡。比如崩拳吧,都知道這是形意的看家把式,郭雲深先生的例子在那兒擺著呢。崩拳乍一看平淡無奇,動作簡單,但其精髓卻沒多少人清楚,我是先後經歷了4位恩師的教誨才豁然明白的,但明白了其理要練出來仍需要一個很艱難的過程,練習形意十幾年,我幾乎每天必練崩拳,不敢稍有懈怠,也不捨得稍有懈怠,是啊,自己是費了多大努力才求得其精髓之竅,焉敢不珍惜。形意的勁力、步法、手法、腿法等,都可以從崩拳一式而化出。我也見識過其他拳種練習直拳、沖拳的方法,竊以為,從勁力的獲取及訓練難度上,無一可出崩拳之右。詠春的日字沖拳,速度是快,但是脊背發力,崩拳是腰胯之力,腰胯顯然比脊背之承受力要大。崩拳實際也快,快在何處?快在心意,詠春講:力從地起,拳由心發。崩拳也如此。我早已說過,形意重意不重形,什麼最快?人的意識最快。你說崩拳快不快?要快就要松得好,幾乎所有見過我打拳的人都說,我的形意打得比太極還放鬆,但我當年是很猛的,一下午就壞一雙鞋,而且脾氣暴躁,而愛與人爭鬥。是在歲月的時光里逐漸練松的。後來我才明白,沒有松就沒有緊,能很好的鬆緊轉換,轉換得越快,越協調,勁力才能打得越透。拳擊上叫各關節瞬間「卡住」同動。我深受拳擊之影響,也接受過高層次的幾年的專業訓練,但越來越發現,拳擊與形意實際是一個理兒。包括崩拳與拳擊直拳的發力完全是一個道理。但崩拳的難點在於,其拳腳步法等的配合太不容易協調了,而且動作強度太大,沒有好的體力,崩拳練不幾個就承受不了,我指的是真練,能練對了。如若是玩著練,另當別論。以我所見,現在絕大多數練崩拳的,無非是搗、頂、抖等幾種,如果郭先生當年這麼練,他就打不出形意的威名來了。崩拳之勁在松,在協調,在節節貫穿催動,在內外相合,在瞬間爆發,在攻防一體,在組合連發,讓對手躲無可躲。有人說,崩拳是短拳,我則說,崩拳可短可長,短長的關鍵不在手,在步。腳踩中門奪地位,不踩中門也能躲地位,崩拳過處如疾風驟雨,摧古拉朽,看你練沒練對。有人說,尚雲祥獨得崩拳之秘,並且傳至尚門嫡派。這個我不相信。只是尚先生崩拳練得多,獨愛這一絕技罷了。孫祿堂是郭先生的嫡系徒孫,難道郭先生放著自己的嫡孫不教,非要去教李存義先生的弟子尚雲祥先生嗎?解釋不通嘛。問題是,懂了道理還要練到身上,練不到自己身上,說破大天也沒用。但武術是一門科學,不懂其道理,再下工夫也未必能練出來,這就是選擇好老師的道理。名師方能出高徒。五行通背拳里有個中拳,我不少朋友經常練這一下,我也仔細研究過該拳,我認為,它比形意的崩拳難度要小,跟形意的定步崩拳差不多。太極的掩手紅捶也是練習直拳發力的,但也是個定步練法。形意與太極比,我認為形意更脆快,直接,崩拳似箭嘛。我喜歡形意的疾毒狠快,但形意也很巧。絕非一味地硬要。今天下午,有個練過形意的小夥子找到我,我們隨意動了動手,事後,他很吃驚地說,我都不知道你怎麼出的手腳,怎麼打的我?我告訴他,其實無他,速度快就是練形意練的,就是基本功紮實一點而已。我又讓他站了個三體式,練了個劈拳、崩拳,結果如我以前所言,儘管他很用功,拳架練得很熟練,但都到位。基本就是兩隻手臂在使勁。看了幾天這小夥子練的形意,我真的感到很不是滋味,小夥子是個有些名氣的在校大學生,智力應該不差,很喜歡練拳,很刻苦,拳練得很順溜,但就是不得要領,劈、崩、鑽一個拳也沒打對,照他那個打法,永遠也出來形意那個勁。而他的師傅,名氣比我大得多,據說徒弟教了上千人,報紙、電視、網路上經常露一小臉兒,每年都有多次拜師活動,熱得很。想想,我真替他汗顏。他卻渾然不覺,反而感覺良好,他太醉心於這個名聲了。最開始看張師父的文字,很擔心。感覺像是武俠小說中決戰的前半部,因為字字驚心。現在這種感覺越來越淡了。(23分鐘前) 請問,現在是什麼感覺呢?怎麼解釋字字驚心呢?今天上午十點,抽時間去泉城路新世紀影城看了場電影——《一代宗師》,票價30元,這幾年,我去影院僅看過兩部電影,第一部是《葉問2》,這是第二部。電影時長兩個小時多一點。內中涉及到的功夫主要是詠春、形意、八卦,還有一點八極。就我有限的知識來講,我從未聽說過葉問與形意八卦等門派的高手切磋過,也沒聽說過葉問打敗過當年的任何重量級拳家。裡面提到形意拳霸道,這個倒確實如此,至於八卦掌,我雖師從三位老師學習過,也下過大工夫,可以說知道一點皮毛,但還從未見過章子怡那種轉來轉去的打法,高手博弈,別說那樣直接正面轉身,連走側面的轉身鞭拳都經常沒有機會,這個打鬥場面純粹是影視之戲作。至於八極拳,也沒有宣揚的那麼誇張,甚至有人稱八極為」短拳霸王「,我聽到的則是」嚇死人的八極,打死人的形意「,我當年在天津學拳時,這句話非常普及。我認為,八極、形意、詠春作為短拳,各有其特點,不能說誰是」霸王「,誰最厲害。古語講,沒有厲害的拳,只有厲害的人。有理儘管此前看到宣傳,說此片王家衛拍了三年,先後拜訪過百餘著名拳師,但看過這些打鬥場面,才發現,電影就是電影,與真實的打鬥完全兩碼事,也不能體現形意、八卦掌等拳種的特點。八卦掌里用了掖掌、白猿獻桃等技法,至於」葉底藏花「,是最基本的東西,單雙換都練這個。形意拳只是突出了剛猛,其實,形意是剛柔相濟的。如果一味地剛猛就完了,就有機可乘了,就不是一年可打死人的形意了。八極也不是全剛無柔,而是剛里調柔。影片中反覆提到八卦掌」64手「,業內叫」64掌「,」64掌「並不統一,各門派有不同的傳授,我練過高義盛一系的八卦後天」64掌「,也練過劉鳳春一系的十幾個散手掌,這些散手掌法就是一些八卦掌先天掌法的種種演化,有些人視之為絕招,我則認為,沒什麼神奇,練好根本才是正路。八極拳我練過一些基本的東西,張克儉老師當年幾次來濟南專門教過我八極,比如小架和金剛八勢。群炎師爺也講過八極的東西,他們的東西來自馬家,是馬英圖二爺的東西,馬英圖和神槍李書文是親師兄弟。《一代宗師》里宮二善八卦,馬三善形意,哪個更厲害?應該說,從練勁的角度而言,形意更易練出勁力,八卦更易走出身勢變化。有人說,形意多豎勁,八卦多橫勁,實際形意八卦都是橫豎交錯之合力。形意起橫不見橫,八卦打人不見手。但現在練八卦的大多練得不錯,卻不能打人,原因是實戰太少,就我的經驗,八卦掌比之心意、形意等拳種,理解起來要難一些。過去經常聽讓人講那些老前輩們,八卦掌練至極處,能前跳八尺後越一丈,飛騰跳躍。用一個詞兒來形容:縱橫多變。這些指的是練出來的能力,在交手實戰中,關鍵的卻是寸拿寸截寸打,距離遠一點都沒有用,玩花活更沒用。所以,老前輩們的好多故事只能當傳說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具備了老前輩們的這種能力,至少在速度和變化上要佔盡優勢,所以,也非常有價值。我現在面對的難題也是,如何把八卦掌的這些靈活多變的身法、掌法、腿法運用到真正的實戰中去,而不是說手,這方面,我研究得還很不到位。實際,我對八卦掌的感情要深於形意,我習武之初,練的第一個拳種就是八卦掌。當時安老師教我的第一個動作是「千斤墜」,也叫「墜手」。八卦掌的最讓人著迷之處,是它的變換莫測。是它的邊打邊走。八卦掌的迷人之處是它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必須有用才行。只有理解透了才能有用。練拳講「節節貫串」,太極講這個,形意是這個,拳擊也是這個。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同動」的速度。形意劈拳和崩拳是一個理兒,當年老師常說:一順就完。以為是說著玩的,有一天忽然開竅了。還真是這回事,老師說的是最實在的秘訣。老師還經常說一些很簡單的話,就簡單的幾個字,畢竟練了這麼多年。老師說的這些在別人聽來毫不氣眼的話,在我聽來卻是真訣。我的形意拳是經過四位恩師的調教才稍稍入門,開竅則是某一天自己忽然悟出來的,實際道理老師之前都講過,但自己就是不明白,尤其是劈拳和崩拳,明白了這兩個拳,形意就懂了至少一半。形意的最大優勢是勁力,而劈崩是求勁力的最好練習手段。「同動」的速度決定了你的爆發力的強弱。拳擊高手對此有著深刻的體認。我則是在拳擊隊練習後直拳時有一天忽然體會到這一點的。練拳得頓悟。我的師爺孫存周嘗言:形意是十字裡面求生活。這句話一語道破天機,不可不察。最近看了一本徐皓峰的《武士會》,不知大家看過這本書沒有?有何評價?有不少人看了《一代宗師》中宮二的八卦掌後,問我八卦掌的擺扣步有何意義。我1996年開始練習八卦掌,練了好多年也沒完全弄清擺扣步的內涵和作用。這幾年打實戰多了,忽然就開竅了:擺扣步就是為了變換方位。八卦掌講究掌隨身換,這個在實戰中非常有實用價值,既圓融無間,又角度多變,刁鑽難防。八卦掌練了這麼多年,我雖然也練過64掌散手,但最喜歡的還是先天轉圈的幾大掌。就像形意拳,我基本就練劈崩一樣,找其勁力,越練越入迷,總感覺越練越有練頭,越有撈頭,心裡越舒服。張群炎師爺曾教過我獨流通背打前拳、後拳和橫拳的方法,他說,這是獨流通背的核心東西。在專業隊下苦工夫練過拳擊的後直拳。發現與形意的崩拳、劈拳的求勁力的方法基本是一樣的。就是把身上的勁順出來,順到梢節。就這麼簡單。卻讓我摸索了十多年才弄明白。順是什麼呢?首先就是各大關節要合,要松,如肩胯。然後是「三催勁」要協調。最後是要一瞬間完成「同動」。練出「順」勁,首先要解決腳蹬的問題,劈拳、崩拳都是依靠後腳蹬出來的力量,形成一個衝撞力。如何練腳蹬之力?我的經驗是站樁,多站矛盾樁。然後是解決胯與肩的問題,胯轉到什麼位置方為正確,這個問題很重要。肩與胯著那麼合也必須清楚。至於肘,不必想得太多。打錯字了,應是:肩與胯怎麼「合」也必須清楚。實際說得更直白一點,簡單一點,就是個身體高度協調的問題。這就是形意拳發力的竅要。日積月累地磨,就是磨出這點協調性來。身體協調了,力量自然就整,就強大。當然,要想把力量發好,肘關節也很重要,要明白肘關節在發力時的要點。同時,肩也清楚發力時該幹什麼。這兩個部位很重要,要知其細節。形意拳的規矩都很細,竅要就是一句話,看老師給不給點。當然,前提是,老師自己先要知道。最近有很多人想加張西可老師qq,張西可老師說本來只加培訓群里自己的學生,不加其他人,而且培訓群是收費的,但是最近一直有許多熱愛傳統武術的朋友想了解和學習國術,卻猶豫進不進群,張老師為了給更多武術愛好者交流學習的機會,特地申請了一個qq號2663489017。來與這些想學習和了解國術的朋友交流。不留實名和聯繫方式的,一律不加好友,直接拉黑。希望各位了解,謝謝!
推薦閱讀:

實戰一招.鯉魚跳龍門
少林八極拳實戰擒拿技法之被正面抓右手腕反擊
年月日時斷命實戰口訣五
三皇炮捶攻防實戰精選(上)
第四十九講:《楊公日課學》玄空大卦實戰之十六

TAG:內家拳 | 心得 | 實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