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我教詩詞(此文勝讀十年書! )

寫詩無定法,教詩也無定法。雖無定法,但不是說沒有法。法還是有的,只不過是因病發葯,隨緣施設罷了。我教詩詞,常用如下辦法:

一曰補。

文學作品靠形象說話,講究含蓄雋永,最忌直白,一覽無餘。詩詞更是如此。詩詞語言高度精鍊,常常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我們如何才能進入詩詞意境,弄懂其言外之意,聽清其弦外之音呢?我常常引導學生在一個「補」字上做文章。

(一)由此及彼,將無字之景有字化。

古人說:「畫有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詩詞也是如此。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溪」者,小河溝也;「草」者,野生之草本植物也。若如此解詩,就難怪學生會味同嚼蠟了。由一個「溪」字我們不妨想像出一條彎彎曲曲閃著銀光的小小河流。它發出淙淙的聲響,從山村旁邊緩緩流過。溪里有魚有蝦,還有油油招搖的水草,從後文「溪頭卧剝蓮蓬」看,裡面還當有荷葉荷花。既然有荷葉荷花,那麼我們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微風吹來,小山村裡會飄散陣陣撲鼻的馨香。「草」字又會引起我們哪些聯想呢?我們當然會想到溪邊碧草如茵的草灘,但不僅僅如此而已。難道草灘上就只有草嗎?不會的,一定還會有五顏六色的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花。村民們當然不會讓這個美麗的草灘僅作旅遊景點,一定會在上面放養牛羊。村中會時常聽到牛的哞哞聲和羊的咩咩聲。根據「中兒正織雞籠」一句中的「雞籠」,誰會只想到「雞籠」,而不聯想到公雞母雞、大雞小雞呢?如果想像再稍微豐富一點,也不難想到公雞呼朋引伴的打鳴聲和母雞下蛋後驕傲的咯噠聲。多麼美麗寧靜的山村,多麼愜意自在的村民。坐在小茅屋前操著吳儂軟語的白髮夫妻絮絮叨叨說個沒完。他們都說了些什麼呀?是些什麼話題使他們那麼津津樂道一輩子都說不夠呀?說大兒子勤勞,二兒子靈巧,小兒子頑皮活潑,還是說著其它的什麼高興事?老人家太幸福了,就連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辛棄疾都會羨慕不已,不禁要問:這白髮蒼蒼的老爹爹老婆婆是哪家的老人家呀?

為了讓學生補充詞中空白,進入詞中意境,我常讓學生將此詞改為散文,題為:溪上人家。

對雪

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唐軍在陳陶、青坂連連大敗,將士血流成河。因被俘而陷落長安的詩聖杜甫愁腸百結,苦不堪言。黃昏時分,亂雲低垂,北風呼嘯,大雪紛飛。詩人饑寒交迫,無酒暖身,無火禦寒,散落在各個州縣的親人——妻兒弟妹——是死是活,消息全無。他坐困愁城,伸出手指在空中寫著寫著不斷地寫著,以排遣那時時刻刻都縈繞在他心頭折磨著他的千縷憂愁萬縷憤恨。他所書寫的恐怕不會是東晉殷浩罷官後對空書寫的「咄咄怪事」四個大字。他都書寫了些什麼呢?可能是充滿愛憐地書寫妻兒弟妹的名字,也可能是充滿憤恨地書寫安祿山、史思明的名字,抑或是滿懷期盼地書寫哪位中興將領的名字。當然也可能是窮困中他吟罷低眉卻一時找不到紙筆,於是乎對空書寫這首令他愁懷暫得紓解的五言律詩。如此一補充,杜甫的家國之憂便不言自明了。

從「有」字出發,走進「無」字的殿堂,並且將無字之景有字化,詩詞的意境便一一展現於學生眼前了。

(二) 設身處地,將概括的敘述細節化。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詩人遠離親人,在邯鄲驛站里獨自度過冬至佳節。他在燈前抱膝而坐,形影相弔,孤獨至極,於是他想到家中親人深夜長坐,說不定還會說著遠行在外的他。這寫法被林黛玉稱為「背面敷粉」,即不說自己如何想家,卻說家人如何想自己,把思家之情表現得更進一步,更深一層。表現手法雖好,但畢竟只是概括的敘述,學生難入妙境。若引導學生補充其細節,使之具體化,效果會大為不同。

冬至時分,正值隆冬季節。這天晚上一家老小圍爐而坐,談天說地,笑語聲喧,盡享天倫。忽然,一人嘆道:「唉,要是樂天……」他想說「要是樂天在家該多好啊」,但怕這話會破壞今夜歡快的氣氛,故欲言又止。然而已經來不及了,經這一問,氣氛立即變得凝重起來。大家久久的沉默,有人眼圈一紅,竟流出淚來。詩人沉思至此,心頭陡然一熱,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如此一補,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受到詩人濃烈的思鄉之情感染。

春夢 岑參

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美人」在古代可指女性,也可指男性,至於這裡是指女性還是指男性,我們姑且不管,但無論是男思女,還是女思男,此情此景同樣震撼人心。為尋找心愛的人兒,借枕上片時春夢,走遍江南幾千里路程,把相思之情表達得既別緻又濃烈。他或她是怎麼找的呢?宋代詞人晏幾道在《蝶戀花》中作了動人的補充:「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主人公跋山涉水、千迴百轉、堅持不懈地尋找自己的心上人,因尋到線索而喜,因斷了線索而悲,他或她是怎樣在悲喜交加、希望和失望中度過這難捱的枕上片時春夢的呢?

這樣一補充,使概括的敘述細節化,學生對詩詞的意境會不會理解得更為具體,更為透徹些呢?

(三 )入情入景,將抽象的描寫具體化。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裡「山氣日夕佳」的「佳」高度概括,非常抽象,到底怎麼「佳」呢?不引導學生補充具體描寫,恐怕很多孩子也難以體會其佳。這裡的「山」是廬山,毛澤東上廬山時說「躍上蔥蘢四百旋」,可見廬山樹木鬱鬱蔥蔥,當是綠的。「氣」是繞山的霧氣,白的。「日夕」說明黃昏即將來臨,此時的太陽是通紅通紅的。滿天的白雲和繞山的白霧全都被夕陽染成紅艷艷的。這是一幅多麼絢麗的圖畫!這是一個多麼迷人的童話世界!

這樣一補,一個「佳」字便落到實處了。我們再看看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句子: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人們常常津津於黃山觀日出,人們也常常陶醉於泰山觀日出,然而無論是黃山的日出,還是泰山的日出,恐怕全都遠遜於李白夢遊天姥所見到的日出。在李白想像中,天姥山之高大險峻遠非黃山、泰山可比。天台山高一萬八千丈,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居然還要高很多倍,但相對於神奇的天姥山來,它只不過向東南方向拱衛在其腳下的一個小山丘而已。至於天姥山之高之險,就只可玄想,難言其詳了。李白在「青雲梯」上,半天雲中,見到的日出是怎樣一幅景象呢?他比陶淵明更吝嗇,連一個「佳」字都不給,但我們可以憑藉想像進入他言未到而意到的情景。他是站在人所不至的高度看日出,他看到蔚藍蔚藍、無邊無際的東海之中,一輪又圓又大、鮮紅鮮紅的太陽噴薄而出。它映紅了藍天,映紅了碧海,給山川大地鍍上了一層明亮亮的金。伴隨著紅日冉冉升起,桃都樹上的那隻向人間報道黎明、帶領萬家雄雞引吭高歌的天雞吹起了嘹亮的長號,那掃盡殘星曉月、呼喚扶桑日出,讓人心潮激蕩、不能自已的長號!他看到的是人世間最最輝煌的日出都無法比擬的日出。它是怎樣的使人胸襟開闊?它是怎樣的使人心曠神怡?

這樣一補充,學生能不深受詩詞美妙意境的感染嗎?

二曰改。

古人詩詞用語之妙,手法之精,若無比較很難讓學生有一個切實的感受。我常常將古人之妙者精者改為庸者常者,讓學生在比較中了解古人的用心。

(一)改換字詞。

李白在《將進酒》中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豪放之態躍然紙上。這裡的關鍵是「羊」「牛」二字用得妙,若把「烹羊宰牛」改為「殺雞宰鴨」,恐怕就沒有這個效果了。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說:「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如果我們把「忽」字改為「天」字行不行呢?顯然是不行的。一個「忽」字從側面表現了天姥山的景色之美,李白遊興之濃。正因為景色美,遊興濃,才使李白感到時光飛逝,才觀日出,轉眼暮雲四合,已是黃昏時分。如果改成「天」字,句意也順,但那意味就相隔天壤了。王維的《鳥鳴澗》云:「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若將「時」字改為「啼」字,情況又將如何呢?「時」字寫山鳥時鳴時歇,在這時鳴時歇、一動一靜之間,更能表現春山的清幽靜謐,而「啼」字,由於不能表現鳥聲的間歇,那「春山」就未免太鬧了,給人的美感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改換後的字詞當以一般學生的水平為標準,即庸常為好,若過於笨拙,就成了說笑話,偶一為之尚可,多了恐會敗胃。

(二 )改換句子。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是元稹最要好的朋友。在白居易被貶之前,元稹已經被貶了。這首詩是他在貶所通州(現四川達州)寫的。這天夜晚,元稹卧室里殘燈無焰,光線昏暗,他突然得到了老朋友被貶九江的消息。這消息像寒冬里的一瓢涼水陡然澆在他的頭上,也像一根長長的鋼針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上,致使「垂死病中」的詩人忽的一下「驚坐」而起,如遭電擊一般。他與朋友雖遠隔千里,但心氣相通,血脈相連。朋友悲傷他悲傷,朋友痛苦他痛苦。一悶棍打在朋友身上,就像打在他身上一樣。他吃驚,他悲憤,他心寒,他失望。詩人如何表達這樣一些情緒呢?他採用了融情於景的手法,以「暗風吹雨入寒窗」七字收束全篇。有位名叫龔斌的老師說:「元稹此時已經無法做任何一件具體的事表達自己的悲痛了,受到極度打擊後是恍惚,是獃滯,還能說什麼,做什麼呢?只有獃獃的看著、聽者、感受著『暗風吹雨入寒窗』了。」為了讓學生感受「暗風吹雨入寒窗」的妙處,我把它改為「心生悲痛骨生涼」,讓學生比較。結果很多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句子太直露,且把話說死了,讓人一覽無餘;而元稹的寫法融種種情感在其中,讓人回味無窮,給人無限想像的空間。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花一世界,芥子納須彌。詩人在螺絲殼裡做道場,極盡以小見大之能事。他敏銳地捕捉到燕子回歸舊巢的特點並且加以發揮,說王謝堂前的老燕再回烏衣巷時已找尋不到過去的朱門大戶,展現在眼前的全都成了蓬門蓽戶了,它只好飛到尋常百姓之家沾泥做窩。詩人把無限的歷史興衰之感,融鑄在不為常人關注的動物世界裡泛起的一絲小波小紋之中,新穎動人,讓人生無限感慨,也難怪白居易讀後要「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了。王安石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時容易卻艱辛。」這首詩現在三歲孩子都會背誦,學生往往習焉而不覺其妙。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創意之「奇崛」,構思之「艱辛」,我把它改成兩個一般化的句子:

先前士族豪華宅,片瓦無存盡泥沙。

然後讓學生進行比較。這兩個句子雖然也粘對無瑕、合轍押韻,能表現六朝金粉之地的繁華如今已蕩然無存的景象,也能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喟,但這樣的寫法呆板拙笨,沒有創意,毫無蘊藉含蓄之美,與原句相比豈止天壤之別?在比較中,學生對原詩之妙就會有一個更深切具體的感受。

三曰填。

我教詩歌鑒賞,常常把詩歌抄寫在黑板上,有時有意空上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讓學生去填。

古人寫詩常用一種以有襯無的手法,劉禹錫的《石頭城》就是如此。「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山依舊,潮依舊,月也依舊,就是人事不依舊。這「依舊」的景象,古人常用「只有」「惟有」等詞語突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李白的《越中懷古》「越王勾踐破吳歸, 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如此等等,都是這樣。

我介紹完這些知識後就讓學生鑒賞陸遊的《楚城》: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子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似舊時。

我指導學生鑒賞這首詩時故意空出兩個字不抄寫出來,讓學生去填。有學生填「太陽」,有學生填「月亮」。我說:「『太陽』『月亮』萬古不變,雖能襯托楚城面目全非,滄桑巨變,但不能表現楚城的地理特色。楚城在歸州,即現在湖北的秭歸,秭歸在三峽。大家想想該填什麼?」有學生填「江水」「江流」。我說:「按近體詩格律,這首七言絕句的第四字必須是個平聲字,而『水』是個仄聲字,所以『江水』不行。『江流』符合平仄要求,也是這裡的景觀,但沒有聲響,也沒有突出這裡水的特點。」又有學生填「江濤」。我說:「『濤』有聲響,『濤聲依舊』就是明證,但還是缺少聲勢。如果大家穿越時空隧道,親臨當年的楚城,會發現這裡有激流險灘,日日夜夜灘聲似雷。」於是大家都想到了「灘聲」。雖然由於學生對此地具體的地理特徵不熟,「灘聲」一詞近乎我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動了腦筋,想了辦法,學習了知識,應該說也提高了能力。

我教學生鑒賞詩歌烘托技巧時,用到了北宋名相寇準兒時寫的《詠華山》這首詩: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最後一句被我省略了,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有學生硬是一字不錯地填出了「回首白雲低」這五個字。

四曰借。

這裡所說的借,意為借彼喻此,即借學生熟悉的喻學生不太熟悉的,借學生具體可感的喻學生尚感隔膜的,借學生可能會感興趣的喻學生還不很關注的。

先說第一種情況。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第一句說醉別之時橘柚飄香,以樂景寫哀愁。第二句融情於景,寫離別的凄涼。三四句說在一個冷月高懸的夜晚,朋友漂泊湘江瀟水之上,一夜無眠,愁聽山上猿猴凄婉而悠長的悲啼。前兩句寫眼前景,是實寫;後兩句是虛寫,詩人藉助想像寫朋友別後的情景,拓寬了抒情的空間,把對友人的關愛表達得更為深沉動人,情真意切。我在引導學生欣賞這首詩之前,讓學生回顧以往學過的課文——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這首詞不也是先寫實後寫虛嗎?離別前聽「凄切」的蟬鳴,離別時「執手相看」的不忍,都是實情實景,至於「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等,都是別後的想像之詞了。作者也是用虛實結合的手法進一步開拓詩詞的意境,把離愁別緒表現得更為委婉深摯。有鑒賞這首詞的底子,再讓學生鑒賞《送魏二》就不是難事了。

再說第二種情況。

絕句(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寫景,豁人耳目;抒情,沁人心脾。碧綠的江水,雪白的飛鳥,青翠的山巒,火紅的花朵。色彩艷麗,動靜結合,這是一幅多麼絢爛而富有生機的春景圖啊。顯然,詩聖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了,然而在此美景之中,他那顆漂泊的心也頂多只能得到片刻的止息,他又想起了他的家鄉。今年春天眼看又要過去,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將是何年何月呀!在此樂景之中怎麼就會忽生悲情呢?他一定是由花開想到了花謝,由花開花謝想到了時間飛逝,返鄉愿望看來又要落空,於是悲從中來,寫出這不動聲色卻感人肺腑的詩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來。

詩人善感,臨風灑淚,對月傷懷,不難理解,可是我們的詩聖是在良辰美景之中啊,怕學生感受不深,我向學生介紹了台灣著名詩人席慕容的名作《狂風沙》。由於兩岸敵對,詩人幾十年都從未返回家鄉——內蒙草原。

「她把故鄉說成是她心中的什麼呢?」我問。

有學生說是明燈,有學生說是月亮,有學生說是麥加或耶路撒冷等等,誰也沒想到席慕容說的會是「刺」。是的,她說故鄉「是我心中的刺」。

狂風沙

席慕容

風沙的來處有一個名字

父親說兒啊那就是你的故鄉

長城外草原千里萬里

母親說兒啊名字只有一個記憶

風沙起時 鄉心就起

風沙落時 鄉心卻無處停息

尋覓的雲啊流浪的鷹

我的揮手不只是為了呼喚

請讓我與你們為侶 劃遍長空

飛向那歷歷的關山

一個從沒見過的地方竟是故鄉

所有的知識只有一個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裡我找不到方向

父親啊母親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刺」扎進手指,輕輕一碰就會鑽心地疼,更何況是扎進心裡呢?家鄉,也是我們詩聖心中的一根刺啊,稍稍的,哪怕是再輕微的一接觸,他的心就會一陣撲騰騰亂蹦亂跳,滲出殷紅的血來。

詩聖樂景生悲情的心路歷程,我相信藉助於席慕容的詩學生會得到更深切更具體的理解。

最後談談第三種情況。

2005年7月去敦煌,遊覽了千佛洞。有一尊佛像高達幾十米,那一隻放在膝蓋上的手掌,有多大呢,恐怕比普通的飯桌還要大很多,但我們不覺其大。那手的比例是那樣協調勻稱,其造型是那樣的秀美嫵媚,明明是泥塑的卻使我們分明感覺到其指骨之堅堅,其肌肉之綿綿,彷彿裡面有血管,血管里正脈脈的流淌著血液,彷彿伸手一摸,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佛無比的溫暖。講解員非常抒情地說:「這是天下第一美手!」

此後講《孔雀東南飛》,我常常要向學生介紹大佛的這隻美手。學生興趣濃厚,聽得津津有味。顯然,我是要藉助雕塑家塑造的天下第一美手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再讓他們把這種興趣集中到文學家塑造的天下第一美手上來:

手如削蔥根!

雕塑家塑造的大佛的手講究逼真,重在寫實;文學家塑造的劉蘭芝的手講究神似,重在寫意。這手是那樣的纖細,那樣的白嫩,那樣的優美而充滿詩意。這是一雙富有創意的手,之前沒人這麼寫,之後沒人敢這麼寫。《孔雀東南飛》的作者雖然無名,而這「手」卻有主。它是劉蘭芝的,同時也是那位或那群天才作家的,誰也搶不去,奪不走,就像《論語》不能被抄襲,司母戊大方鼎不能被偷盜一樣。

五曰演。

詩詞敘事抒情,常有動作描寫。有些動詞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把人物的情感、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必要的話,讓學生表演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

南 浦 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南浦送別,情已凄凄;西風裊裊,意更惻惻。送君千里,總有一別。臨別之際,離人回頭一看,送者肝腸為之一斷。詩人敏銳地抓住這個場景,用一個特寫鏡頭加以表現,把朋友間依依不捨的離情、纏綿悱惻的別緒,表現得足以叫木人落淚,金剛動容。讓送者肝腸一斷的是離人的回頭一看,那該是怎樣攝人心魄的一看呢?從這個「看」字我們又能看到什麼呢?欲行又止的身影,愁苦堆集的面容,淚光閃閃的雙眼。這樣一種情緒即使讓演技精湛的演員來表演,恐怕也是有難度的,要學生來表演更是不現實。然而,我還是讓他們想像一下:假如讓你們最喜歡的某位演員來演,他將會怎樣表演呢?目的無他,就是要讓他們心到眼到具體地感受一下,以加深他們對詩意的理解。

《孔雀東南飛》里說: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

這回我真的讓學生去「拍」了一下。劉蘭芝背棄誓言的羞慚,無法駕馭命運的無奈,蘭因絮果、美夢破滅的痛苦,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絕望,等等等等,讓他們在拍打中宣洩出來。

鑒賞詩詞本是一件很美的事,為了不在課堂上把這麼件美事變成一件讓學生愁眉不展的苦差事,我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曾經用過這樣一些辦法,有時確實收到過很不錯的效果。

2010·11·28

(《梁湖風》第4期)


推薦閱讀:

詩詞格律探源(精美散文)
【廣西詩詞】蘇瀟瀟律詩精選:吟弄芳郊處,春風獨挽裙
【詩詞歌賦文】原創詩 七律 春日抒懷
閱讀古典詩詞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牢記格式,輕鬆解題——詩詞鑒賞題解題指導

TAG:詩詞 | 轉載 | 十年 | 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