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湖北省陽新縣黃顙口鎮嚴氏家族

湖北省陽新縣黃顙口鎮嚴氏家族,祖籍江西奉新縣,自元末明初由黃州遷徙以來,已近700年歷史.該族人口眾多,其家族人員遍及省內外,是當地的一支名門望族.其《嚴氏宗譜》歷史悠久,保存完整,內容翔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族譜書,頗具歷史價值。

嚴氏宗譜-序文

明洪武三年序

按世家:嚴姓出自軒轅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之子,其子曰昌意,生顓頊,代少昊【黃帝次子】金天立命,其子祝融為夏官,弟吳回復居其職。吳回二世有季連得羋姓,季連之後有鬻熊,事周文至成王,封其子熊繹于丹陽。至夷王時,楚王熊渠僭稱王十一世入春秋,時有曰:武王益強大,傳文王及成王,歷穆王,至庄王霸諸侯,其後世子孫遂為姓。後西漢時,有庄忌生庄助後,避明帝諱改姓為嚴,故曰嚴助。漢武時以賢良對策擢為中大夫。是時,上親任雖有司馬相如、東方朔、吾邱、壽王朱買臣、枚皋終軍等,而助先進,每令助等與大臣辨論中外應以義禮之文。後因侍宴從容乞為會稽太守,上與之,數年上賜書曰:君厭承明之廬勞侍之事出為郡史,間闊良久,不聞助上書,謝留為侍中。助之時,嚴安於元朔元年與徐樂皆上書諫伐匈奴云:陛下何威而不成?何征而不服?書奏武帝,召見曰:公等皆在,安何見之晚也!拜為郎中。安之後,有嚴遵,字君平,卜筮成都市,日閱數人,每依卦辭教人忠孝。日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四下廉而讀老子、楊雄,少從之學,稱之曰:其風足以激貪勵俗,亦近古之逸民也。蜀人羅沖為具車馬衣糧勸之仕,君平曰:我有餘,君不足,何以不足奉有餘。沖曰:吾家萬金,子無擔石之儲,何謂有餘?君平曰:吾嘗宿子家,見子書夜汲汲未嘗有足,今我賣卜不下床而錢自至,尚餘數百。塵埃厚寸不知所用,我有餘而子不足也!益州牧李強召為從事不就,年九十以其業終。平之後,有嚴彭祖與顏安樂俱事陸孟,孟弟子百餘人中惟二能質問疑義,孟曰:春秋之義在二子矣。由是公羊春秋傳有嚴顏二子之學,漢宣帝時為博士。祖之後有萬石嚴媼,生嚴延平兄弟五人,皆位顯耀東漢,人號曰:萬石嚴媼。王莽纂漢時,有光字子陵,小字狂奴,與光武微時同學。後光武欲誅王莽而復帝業,乃迎子陵,光武曰:高皇創業逢韓信,漢世中興仗子陵。於是同上釣台以觀星象,見帝星出現,子陵用計掩沒帝星。一十五年後,人有詩云:七里青灘映石層,九天星象感嚴陵,釣台之上無絲竹,不是高人誰解登?迨光武將有天下之時,子陵送年號以為建武元年,光武曰:昨宵忽有燈花爆,今日果然故人來。子陵設計議論國事,使馬援領兵破巨無霸以誅王莽,帝即位,子陵披羊裘隱身釣澤中。帝乃以物色求之,及備車馬紱纁以聘,三次乃至,御宴畢,與上共卧龍床,橫足加於帝腹。次日,太史占曰:夜來客星犯帝座,甚急,帝笑曰:朕與故人子陵共卧耳。除諫議大夫加贈高節大王不屈,隱於富春山耕釣,後名其處曰嚴陵灘,釣台在嚴州府桐廬縣,東西二台,各高數十丈,有羊裘軒、客星閣、招隱堂。而國人嘆曰:登天莫攀龍,走山莫騎虎,貴賤交心終不移,惟有嚴陵及光武。陵死,葬於彼處,建廟堂而奠焉,免世家之租稅以奉祠事,厥後七舍,秀公入舍,麗公宦遊洪州豫寧,誓逢三峰上,偶見三山之內山川盤徊,卜宅而居,稱其山曰嚴陵山,後世子孫螽斯蟄蟄富貴相繩有知天文。嚴撰字善思唐武后時,為太史又為監察御史,後挺之姿質軒秀,擢制中科累遷給事中,唐開元中,張九齡為尚書左丞相後,有嚴震,德宗朝封為馮翊郡王,其子公弼為山南西道節度史,撰之元孫嚴協律,憲宗朝為左僕射,封鄭國公,嚴武字季鷹,挺之子也,幼豪爽,母裴氏不為挺之所容,獨厚其妾,武八歲袖鐵鎚就寢,碎其妾,左右驚報,挺之以為戲殺,武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兒故殺之,非戲殺也。父奇之曰:真乃挺之子也。天寶中為劍南節度史,討吐蕃有功封鄭國公。六世孫嚴平字公政唐文宗太和二年,上親策制舉人,當時宦者益橫,建置天子在其掌握,權出人主之,上無人敢言賢良方正,劉賁等對策及之考官,嘆服而不敢言,取中第者二十二人皆除官,嚴平為金紫光祿大夫,葬於德安斜興里土名烏龜石傍,夫人劉氏陂溪劉加政之女,葬於石溪伍家沖。同朝有林善為銀青榮祿大夫,亦娶劉氏次女,嚴林為連襟。劉翁詩云:吾家門下廣乘龍,惟我乘龍不眾同,白玉階前騎駿馬,黃金殿上吐霓虹。烏紗帽覆青絲髮,紫綬袍遮錦繡胸,讓位恩榮歸故里,雙雙來拜丈人峰。大夫十一代孫嚴通,宋哲宗朝受杭州路太守,後任平章事。嚴清字廣文,徽宗朝為崇陽縣尹,生子三:曰泰曰禮曰崇,雖宗譜不無殘缺,而一脈相繩,班班可考。 又況上祖以來建立祠堂在於升坪東北隅石溪之地。後宮前殿東西兩廊,祖像神威而煊赫,靈通聖德以昭彰,各分嗣孫春秋聚賀矣。 大明洪武三年庚戌歲 公刊

明正統七年序

夫人生世間,稟扶於清淑之氣,鍾三光五嶽之靈,必有其祖,有其祖必有其譜,有其譜始有其枝派,譬如水之源木之根。宗枝其可忽乎?蓋自始祖助公陵公以來,至於今世蕃衍,英豪簪纓相繼,載之前序,豈虛語哉?宋元各分繁盛,有遷徙外郡而失聚賀者,有世遠文殘而淆枝派者,是以莫明次序,未敢忘載於系流。惟將近時有繼續者而記載之,俾萬世若水之流而無窮矣,故述之。漢武時,子陵傳挺之公平公至通公生清公,清生子三曰泰曰禮曰崇,其間雖有派行而異,皆親族焉。 如前分居各郡,依期春秋聚賀矣。

明嘉靖二十七年序

天下之生久矣,有人而父子生,有父子而子孫生,生生不息而後雲礽相承,奕葉分茂,聚而成族,折而出戶,廣衍而散處之,繩繩相繼,於是有州里殊方、世朝異代而原其始。疇,非一體之所分哉。一體之血脈,靡不流洽。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譜,正所以親親也。宋代歐蘇二家譜式,節目頗詳,治譜之家多仿之要。不外於明其世、昭其序、紀其人,俾世派有自來,死徙有鄉里,世世相承,無相失也。予姓郡天水,系出楚乃庄王庶孫,傳至漢名安公。臨淄之有嚴氏,公十者肇基也。公之六世孫諱光,又越十餘世,諱武字公華為唐相封鄭國公,史冊中班班可考。歷宋元朝代不乏人,相傳至今。績公稱始祖,此吾族之所由仿也。今合族修葺譜帙,遍告族人曰:遠祖近族勿忘其本源,大宗小宗勿溷其親疏,非我族屬富貴而不收,是吾親脈貧賤而勿棄。謹繼嗣,嚴婚媾,詳厥生藏以綿春秋,表厥拔出以養子弟,於是乎一脈聯而仁洽矣,於是乎九族敦而義著矣,於是乎隆殺生而禮秩矣,由是聲氣莫隔,緩急相呼,步武不愆,佑啟無缺,智之所貽,又豈渺哉?此立譜之旨,修譜之意,可大也,可久也! 予為同族者,語之斯無負耳,復何序哉! 時 皇明嘉靖二十七年歲官戊申二月 朔日 嗣孫進士光治敬撰

嚴氏宗譜-郡堂

郡望

天水郡(今甘肅通渭)、馮翊郡(今陝西大荔)、華陰(今陝西華縣);

堂號

富春堂、天水堂、調山堂、古秋堂、鈐山堂、育德堂、含暉堂、紫雲堂、宜雅堂、四錄堂、尺五堂、海雲堂、慎本堂、綏成堂、錫類堂、務本堂、敦倫堂、奉恩堂、方守堂等。

嚴氏宗譜-派行

嚴氏宗譜-墓誌

嚴公弘覆墓表

賜進士第資政大夫南京吏部四明石塘聞淵撰 賜進士第嘉議大夫刑部右侍郎鄞東洲屠僑書篆 公諱弘覆,字本誠,世家興國州之鳳山,自稱鳳山居士。曾太父質,長官司吏目。太父雲,泰興縣儒教諭。父仲正,蘇州府同知,階中順大夫,治蘇有善政,配王宜人,成化辛卯四月廿七日生公於蘇之宦邸,嶷異常見,人知嚴氏之必昌矣。後三載致政,攜歸故鄉。比長,益穎敏,讀書過目成誦,通曉大義。侍大夫公及王宜人,旦夕不離左右。公與宜人亦以晚得此子,不欲令遠遊,以故學成而不應舉。才氣洶湧,下筆萬言立就,議論古今,出經入史,雖專門名家弗及也。每清夜酒酣,朗誦孔明《出師表》、《浩歌》、武穆《送紫岩北伐》詩,蓋以英雄自況。鄰省盜起,遠近絡騷,當道知公有才略,辟以御冠。乃號召義勇,修明約束,人人爭奮敵愾,盜聞之,不敢犯境。鄉鄰有爭鬥者,輒諭以禮法,率多心服,不赴訟於官。未嘗受人饋謝,周貧恤匱,不惜所費,嘗出粟賑饑,例授冠牒,非其志之。遭王宜人大夫公喪,哀毀骨立,殯葬如禮,手植萬松,構孝思亭以廬墓側,撫恤庶第,人咸以孝友稱,當戒訓其子曰:世道不古,良由學術不正、辭章功利之習,有以壞之。士君子立身天地間,當知所師法毋為習俗所移,皆名言也。卒於正德丁丑十月三日,距生四十有七歲。嗚呼,以若人而不永季,惜哉,公配潘氏,生二子,長光溥,上捨生,先卒;次光治,號梅池,中湖廣鄉試,授浙江嘉興府推官。公勤清慎,民頌青天,三載奏績。 主上嘉之,推恩,贈鳳山如其官,而封潘氏為太孺人,復擢梅池寧波府同知,先聲所至,吾郡士民欣欣相迎也。一日謂余曰:先君之墓,大中丞陸公銘諸幽矣,未有表之者,願乞一言以垂不朽。予素知梅池之賢,皆鳳山公庭訓所致,且宦業方隆,喬遷可待,而朝廷封贈之典未艾也,故表其平生志行,以為世勸焉。 大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歲在乙巳季冬月十三日不肖孤子嚴光治泣血稽顙立

嚴公光治墓表

進士第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通山兩崖朱廷位撰 進士中順大夫知江西饒州府事南充子州王之臣書 光治公,字德卿,號梅池,世居興國。曾祖雲,任泰興縣教諭;祖仲正,任蘇州府同知;考弘覆,號鳳山,以梅池顯,贈父文林郎,母潘氏封太孺人。生公丙辰正月十一日,方離襁褓,見者奇之,甫及勝衣,經史成誦,十五游庠,數為□□,□□重領,壬午薦上春官,獲侍甘泉門下,五落禮圍毋所逼,就嘉興府,守官箴,伸冤理枉,御史周公□薦。文不□也,妖毀、朱入、祠建、景行,太學生徐元春纂要,足征也。三載報政,始沐。 □□□知識明敏通達,不泥於故常,操履端潔果毅,足當乎大任,案無留牘,獄無繫囚,皆道公之實□,擢寧波府同知,□□未遂,例調順慶,政聲如在浙時,乙巳改任茂州,棄養而退,歸田未幾,丁未疾作。訓其子□,□十載未,王十心奪道事,人隨往見黜,且予兩任刑官,開釋無辜,古活十人者有後,宜各勉之。卒於戊申四月□日,享年五十有三。配江氏封儒人,男三:繼豫,娶江夏少府沈夢三女,續娶石氏;繼豸,娶僉憲楊二石女,新創。繼篆,娶蘄州□□化雲川女。女二:長適劉師明,次適顧少忝,問孫男汝如,聘明氏;汝致,聘費氏,女淑賢,□抱拙家,□公□紹梅□□遐先誼,稽顙曰豫,以癸丑年十二月初六舉先君柩,葬於柏木嘴鳳山公墓左,見陸公銘諸幽矣,猶未有表之者,顧余言少,為光予考公為親而仕,為親而隱,撫兄遺孤,若己之子。宦路險阻,略無慍也,兩仁之□場皆獲,門弟在浙,孫銓仇晉卿在蜀,□蹇來譽,安宇張萬畢,皆其所注焉者。他如賑荒周急,昏夜必應,則公之孝友夙成,忠義彌篤,德之崇矣,且若人之德,僅歿越伍十,豈天道之不可知,抑□不盡以遺志後耶。維然公之為宦,亦有吳棲蜀羈諸稿;公之文事,有《惠孚》、《獄辯》等篇,公解組以來,迄今一紀。吾鄉有過浙蜀,與彼士民經□化□其生也,必就而問曰:嚴大夫起居無恙?迨其死也,必詳而詢曰:嚴青天子孫何似?口碑嘖嘖,曠地同□,□不待予表,自昭昭於天,後世者姑次第其顛末雲。 嘉靖癸丑歲十二月十二日吉 不肖孤嚴繼豫 泣血稽顙立

嚴氏宗譜-世系

嚴氏宗支歷代世系總目

始祖,忌公,原姓庄,後避漢明帝諱改嚴。由拳人,講經石閣,世稱夫子,有傳。聘趙夫人,生子二:助、安。 第二世 忌公長子,助公,字義興,為漢中大夫拜會稽守,復留有餘地為待中。配王氏封淑人。公卒京邸,歸葬紹興府天寧寺中土名後嚴墩,有傳。妣歿葬紹興府生子一:宏道。 忌公次子,安公,漢武帝元朔元年拜為郎中。配李氏,封恭人生子一:尊。 第三世 助公之子,宏道,字士毅,配周孺人生子二:九霄、九萬。 安公之子,尊公,字君平,卜巫成都,上測天機時人稱為天仙。卜市、卜亭、卜錢至今猶存不朽,有傳。配沈氏贈恭人,生子一:彭祖。 第四世 宏道長子,九霄,字惟高,配蔡氏,贈孺人,生子一:應元。 宏道次子,九萬,字惟尊,為臨川令,配陳氏贈孺人,生子一:應魁。遷豫章分宜縣始此二公。 尊公之子,彭祖,漢宣帝時官至博士,配馮氏封安人,生子一:媼。 第五世 九霄之子,應元,字景仁,配尹氏贈夫人,生子三:邁、超、拔。 九萬之子,應魁,字景義,配和氏贈淑人,生子一:群。 彭祖之子,媼公,漢名士,時人稱為萬石嚴媼,官職失考。配許氏,贈夫人,生子一:延。 第六世 應元長子,邁公,字君寵,配徐夫人,生子一:光。 應元次子,超公,字君重,配余夫人。 應元三子,拔公,字君取,配方夫人。 應魁之子,群公,字君尊,配葛夫人。 媼公之子,延公,字君欽,配潘夫人。以上兄弟五人位皆顯耀,官職失考。 第七世 邁公之子,光公,漢處士,字子陵。建武元年除授諫議大夫不受,隱居富春山,後加贈高節大王,配馬夫人,續配梅夫人,南昌尉梅福公之女。公歿葬紹興府餘姚縣有傳。生子二:實、定。 第八世 光公長子,實公,字文實,漢明帝時郎官,配倪氏贈恭人。生子二:俊、偉。 光公次子,定公,字文定,配楊夫人。生子三:位、桀、仁。 第九世 實公長子,俊公,官名魁,漢章帝時博士,配程夫人。生子一:和通。 實公次子,偉公,字名華,配周夫人。生子二:和睿、和卞。 定公長子,位公,字名爵。 定公次子,桀公,字名世,娶劉夫人。生子一:秀。 定公三子,仁公,字名顯,配孫夫人。生子一:麗。 第十世 俊公之子,和通,字睦春,娶陳夫人,尚書陳蕃公之女,生子二:承贊、承濟。 偉公長子,和睿,為長沙令,遷江西分宜字淑穎,娶張夫人,生子三:承古、承法、承章。 偉公次子,和卞,遷於閩。 桀公之子,秀公。 仁公之子麗公,秀、麗二公宦遊洪州豫寧誓逢二峰止,偶見三山之內,山川盤迴,卜宅而居,稱其山曰嚴陵山。 十一世 和通長子,承贊。 和通次子,承濟。 和睿長子,承古,為長沙令娶戚氏,封恭人。 和睿次子,承法,字深美,娶邵夫人,生子三:以廣、以聞、以榮。 和睿三子,承章。 十二世 承法長子,以廣。 承法次子,以聞。 承法三子,以榮,字從貴,配何氏夫人司馬公之女,生子二:彥卿、彥瑞。 十三世 以榮長子,彥卿,字國明,配全夫人,生子一:佃。 以榮次子,彥瑞,為武林令,配衛夫人。 十四世 彥卿長子,佃公,字少耕,配陳夫人,生子二:奇之、清之。 十五世 佃公長子,奇之,字異相,配蘇夫人,生子三:定邦、定國、定世。 佃公次子,清之,遷湖廣,據澧州譜載。 十六世 奇之長子,定邦。 奇之次子,定國。 奇之三子,定世,字治化,配金夫人,生子二:名貴、名高。 十七世 定世長子,名貴,字世卿,高州判官,配章夫人,生子二:竟恭、竟立。 定世次子,名高。 十八世 名貴長子,竟恭,字仕夫,配王氏封夫人,生子三:治平、治隆、治興。 名貴次子,竟立。 十九世 竟恭長子治平,字美才義熙四年仕至支度尚書,配徐氏封夫人,山陰司空之女,生子二:恩、忠。 竟恭次子,治隆。 竟恭三子,治興。 二十世 治平長子,恩公,字承詔,為華令,配毛氏贈夫人,生子一:允言。 治平次子,忠公, 秉義郎,配謝夫人。 二十一世 恩公之子,允言,字信臣,配林氏,封夫人,生子四:希周、希孔、希孟、希顏。 二十二世 允言長子,希周,字以聰,仕至尚書,配黨氏封夫人,生子一:縉。 允言次子,希孔,遷山東。 允言三子,希孟。 允言四子,希顏。 二十三世 希周之子,縉公,字大紳,隋文帝時吏部尚書,配薛氏封夫人,中丞公之女,生子三:自強、自威、自勇。 二十四世 縉公長子,自強,為宜興尉,配匡夫人。 縉公次子,自威。 縉公三子,自勇,字公武,唐貞觀初諫議大夫遷宏文義學士,謚文忠公,居丹陽,配楊氏封夫人,生子二:善思、善慧。 二十五世 自勇長子,善思,諱詵,字恭接,識天文,唐則天時為太史又為監察御史,配朱氏封夫人,生子二,浚、式(原字有三點水旁)。 自勇次子,善慧,字恭迎,為則天時御史,配呂氏夫人,生子一:震。 二十六世 善思長子,浚公,字挺之,唐開元中為尚書丞有傳,配裴氏封夫人,繼錢夫人,再周夫人,生子三:文、武、英。 善思次子,式公,字損之,唐元宗時為劍南節度使,配李夫人,生子一:丹。 善慧之子,震公,唐德宗時封為馮翊郡王,配廉氏封齊國夫人,生子一:公弼。 二十七世 浚公長子,文公,官煥闡。配何氏夫人五世孫安世,詳載老譜。 浚公次子,武公,字季鷹,唐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生元宗開元十五年,卒代宗永泰元年,贈尚書左僕射,葬湖北江陵多福寺前有傳。杜詩云:飛旐出江漢孤舟,轉荊衡蓋杜老哭公歸櫬也,子孫世居楚,因避黃巢亂避兵江西。配鄭氏封燕國夫人,生子二未詳。五世孫安國、安邦。安國後唐庄宗李存勖(xu) 同光二年遷華容,詳老譜。 浚公三子,英公,舊譜載居浙江。 式公之子,丹公,唐書載劍南監鐵青苗租庸使,配姜氏封夫人,生子一:綬。 震公之子,弼公,為山南巡撫,配喻氏夫人,生子一:肇。 二十八世 丹公之子,綬公,為荊南節度使,亦封鄭國公,卒贈太保。配韓氏夫人,封晉國夫人,繼配鄔夫人,生子一:澈。 弼公之子,肇公,為金陵令配王夫人,生子一:啟。 二十九世 綬公之子,澈公,為推官,贈光祿大夫,配萬夫人生子一:平公。 肇公之子,啟公,字裕後,配佘夫人。 三十世 澈公之子,平公,字公政,唐文宗太和二年舉人,後為金紫光祿大夫,葬於德安斜興里,土名烏龜石傍。配陂溪劉加政之長女,封夫人,與銀青大夫林善為連襟,有傳。生子一:廣。 三十一世 平公之子,廣公,字宋陵,世居吳西官任安陸府同知,配談氏封宜人,生子三:福五、福七、福八。 三十二世 廣公長子,福五,字星台,配鄭夫人。 廣公次子,福七,字玉甫,任劍南節度使有傳。娶元孺人,繼娶李孺人於唐季由江左宦遊楚地富川龍港後返江右原籍,生子岱山、岳山。 廣公三子,福八,字琛甫,任武進校尉,娶方夫人,五八二公子未詳。 三十四世 岱山之子,道中,字咸執為南陽府尹,娶陶夫人,俱葬團山辛山乙向。生子二:海大、海濱。 岳山之子,道一,字守臣,任剌史,娶胡夫人,俱葬龍山,有碑,生子一:海瀾 三十五世 道中長子,海大,字寬夫,任貴州巡撫,配柏氏封夫人,俱葬江西眠牛地,丑山未向。生子二:繼善、繼陵。 道中次子,海濱,字遠方,配章夫人俱葬大山,巳山亥向,生子一:繼志。 道一之子,海瀾,字觀夫,配馮夫人,俱葬眠牛地,生子一:繼述。 三十六世 海大長子,繼善,字甲魁,號夫田,任荊州判官,配徐夫人,續配竇夫人,俱葬江西祖山,卯山酉向。 海大次子,繼陵,字甲元,宋紹興三年進士,配汪夫人,續配王夫人,俱葬江西盤龍山,有碑。生子一:文發。 海濱之子,繼志,字甲第,娶任夫人,俱葬伏虎山。 海瀾之子,繼述,字甲科,娶董夫人,生子一:文華。 三十七世 繼陵之子,文發,字丙煌,娶尹夫人,俱葬分宜盤龍山,獵取山酉向。生子一:宗聖。 繼述之子,文華,字丙輝,娶閔夫人,葬盤龍冊。生子一:宗賢。 三十八世 文發之子,宗聖。字戊坤,配邵夫人合葬眠牛地,辛山乙向。生子一:庚燦。 文華之子,宗賢,字戊垣,配諶夫人,生子二:庚耀、庚炳。 三十九世 宗聖之子,庚燦,字耀德,娶佘夫人公妣俱葬分宜祖山,亥山巳向,有碑,生子七:壬一、壬二、壬三、壬四、壬五、壬六、壬七。,公繼妣黃氏歿葬蘄水縣油榨湖,龜形山,西南向。 宗賢之子,庚耀,字彩章,配朱夫人。俱葬分宜祖山,生子三:袞、冕、實。 宗賢次子,庚炳,字峰秀,配皮夫人,生子一:忠范。 四十世 庚燦長子,壬一,字朝鼎,號東山,老譜有云:公兄弟七人,原居江西袁州府分宜縣,因元初水患,同遷湖廣,譜載壬一、壬二落籍黃梅、興國、通山。壬三、壬四落籍蘄水、孝感、黃岡。壬六落籍漢陽、漢川寄馬口,各屬子姓繁衍,不知孰為某祖之後,惟壬五祖偕廖孺人占籍武昌洪鄉之磨鍬碑,壬七祖分籍大冶蘄州。 庚燦次子,壬二,字官爵,號春山。 庚燦三子,壬三,字朝獻,號恆山。 庚燦四子壬四字朝聘,號華山。 庚燦五子,壬五,字朝泰,號聚奎,又號南山。生於南宋咸淳五年正月十八日午時。公偕廖孺人由江右袁州府分宜縣遷居武昌縣洪鄉之磨鍬碑。公精心計,通貨財,日積月累,廣置田園,享年七十有四,歿於元末至正壬午年六月十八日申時,葬長房仁公洪一里吳立橋山艮坤兼寅申向,有碑有傳。孺人廖氏系分宜城營尉得勝公之女,父母早逝,幼適公夙嫻姆訓,四德無愆,撫子與侄輩不稍分別。生於南宋咸淳八年九月二十七日酉時,歿於元至正癸巳年四月初八日午時,葬二房義公洪一里嚴家林,有碑有傳。生子四:仁、義、禮、智。續配廖老行十孺人,生於南宋祥興二年三月初七日卯時,歿於元至正十四年十月十三日丑時,與公合葬吳立橋山。 庚燦六子,壬六,字朝選,號丹山,寄籍臨江府後清江縣,後遷居湖北。 庚燦七子,壬七,字其官,號登闕,又號亦石。賜進士出身,考兵部郎中,誥封奉政大夫。妣江安人。籙名應清,溫柔和順,相夫無違,後嗣昌盛,奕世永垂。與公合葬圻邑油坊嶺龜形地,坐東北向西南。生子三:百翔、百善、百美。 庚耀長子,袞公,字章甫,以孝廉宦籍四川。 庚耀次子,冕公。字軒甫。 庚耀三子,實公,字林甫,元至元八年權撫山東西路巡撫。 庚炳之子,忠范,字守規,至元十二年為工部侍郎,四公後裔俱詳他分。 (上述資料均來自陽新縣富春堂《嚴氏宗譜》)

陽新縣黃顙口鎮嚴家灣歷代世系表

第一世 助 公 妣劉氏,生子一:傑,代馮翊避漢明帝諱改嚴。 第二世 傑公 妣楊氏,生子一:安。 第三世 安 公 妣鄒氏,生子一:亦正。漢拜郎中,武帝時,上書:周失之弱,秦失之強,不變之患也。帝嘉之。第四世 亦正公 妣鄒氏,生子:翊。 第五世 翊公 妣金氏,生子一:光。 第六世 光 公 字子陵,妣氏,續妣梅夫人,南昌尉梅福公之女,生子一:煥。少與光武游,以師事之,及帝即位,隱身不見,帝幸其館,卧不起,引入內論道。因共卧,以足加帝腹,太史奏曰:昨夜客星逼帝座。笑曰:朕與故人嚴先生同榻耳,除諫議大夫不屈。耕富春山,其釣處曰嚴陵灘。 第七世 煥公 妣司氏,生子一:勖。 第八世 勖公 妣戴氏,生子一:勤。 第九世 勤公 妣張氏,生子一:麟。 第十世 麟公 妣劉氏,生子一:顏。 第十一世 顏 公 妣方氏,生子一:長。三國時為蜀國將軍,張飛以禮事之。後事蜀先主與黃忠共立大功,拜前鋒大將軍,史書忠義。 第十二世 長公 妣羊氏,生子一:畯 第十三世 畯公 妣范氏,生子一:文明 第十四世 文明公 妣馮氏,生子一:弦 第十五世 弦公 妣吳氏,生子一:高 第十六世 高公 妣葉氏,生子一:植之 第十七世 植之公 妣陳氏,生子一:泄(註:應為世)期 第十八世 泄期公 妣葛氏,生子一:慈 第十九世 慈公 妣程氏,生子一撰: 第廿十世 撰公 妣范氏,生子一:挺之、濬之公、侃之公 第廿一世 挺之公 濬之公 侃之公挺之公,諱浚。妣裴氏,生子一:武。公資質軒秀,號伏臘侍郎,重交遊,急踐諾,嫁孤女數十人,為尚書左丞。 第廿二世 武 公 字季鷹,妣董氏,生子一:資。為劍南節度史,鎮蜀最久,厚交杜甫。公幼時,父愛妾楊氏,武見不忍,袖懷鐵鎚刺之,挺之笑曰:真乃挺之子也。 第廿三世 資公 妣項氏,生子一:隆 第廿四世 隆公 妣梁氏,生子一:崇 第廿五世 崇公 妣明氏,生子一:綬 第廿六世 綬公 妣毛氏,生子一:令斌 第廿七世 令斌公 妣熊氏,生子一:郢 第廿八世 郢公 妣費氏,生子一:懿 第廿九世 懿公 妣宋氏,生子一:維 第三十世 維公 妣夏氏,生子一:羽 第三一世 羽公 妣陸氏,生子一:功弼 第三二世 功弼公 妣英氏,生子一:可求 第三三世 可求公 妣熊氏,生子一:頤 第三四世 頤公 妣蔡氏,生子一:醮 第三五世 醮公 妣劉氏,生子一:翼 第三六世 翼公 妣費氏,生子一:紀 第三七世 紀公 妣盛氏,生子一:思禮 第三八世 思禮公 妣李氏,生子一:昌孕 第三九世 昌孕公 妣劉氏,生子一:嘉猷 第四十世 嘉猷公 妣徐氏,生子一:忠寧 第四一世 忠寧公 妣柯氏,生子一:洪策 第四二世 宏策公 乃助公四十二代孫也。妣劉氏,楊氏,生子二:仲正、仲芳。宋理宗時,公徙居江西武寧縣斜灘,轉遷奉新縣地名石巷。復引次子仲芳居斜灘,長子仲正仍居石巷,夫婦合塋武陵西門河背蓮花堂乙山辛向。 第四三世 元方公 正方公 妣董氏,生子一:廷珪 第四四世 廷珪公 妣撰氏,生子一:懷櫛 第四五世 懷櫛公 妣尹氏,生子一:以道 第四六世 以道公 妣賈氏,生子二:國隧、國祥 第四七世 國隧公 國祥公 妣呂氏,生子三:仲璧、仲玠、仲璉 第四八世 仲璧公 居石巷。 仲玠公 徙居興國黃顙口。妣項氏,生子二:子章、子華。 仲璉公 居石巷,遷徙興邑寶政里會稽山。歿未詳。

嚴氏宗譜-傳記

金堂先生行略

  嚴君金堂,名茂玉,表字翰卿,號林之,楚北興國州人。曾祖曰安邦,祖曰朝選,父曰恆足。   太學生金堂有壯心,光緒十五年【1889年】棄家赴北洋淮軍據扎北塘海口之江【江自康】軍門麾下,軍門字壽庵亦興國人也【據《湖北省志人物誌稿》和《陽新縣誌》記載:江自康,字福卿,號壽庵。興國州黃泥壠村人,少負氣節,家貧力學。1859年投清軍鮑超部,經辦皖南軍務賞給六品軍功。1861年駐洋塘。記名提督銜總兵,1894年朝鮮「東學道」起義後,朝鮮政府籲請清政府助剿。7月23日,日軍攻入朝鮮王宮,劫持國王,建立傀儡政權。24日江奉命率仁字虎勇正副兩營l 000人抵牙山。25日,日軍對清軍進行突襲,挑起豐島海戰。當是日,日混成旅團由漢城南下進犯牙山清軍時,再奉令於27日率隊馳抵成歡支援聶士成,並令所部於成歡西南堵截日軍來援。29日,成歡失敗,隨聶士成退至平壤,9月15日,日軍犯平壤,與友軍防守北門牡丹台一線。日軍以元山、朔寧兩個支隊合力攻牡丹台、玄武門。左寶貴陣亡後,清廷以其守城不利,摘去頂戴。但仍堅守鴨綠江防線,10月25日,率隊協助聶士成守衛虎山。虎山失守,退守摩天嶺一線,阻止進犯遼瀋。1895年2月隨聶士成入關,防衛畿輔。1895年4月,因平壤血戰有功,賞銀2500兩,5月14日賞還頂戴。1896年7月,因創傷大發逝世】。十七年秋【1891年】,金堂隨軍進剿熱河教匪【即金丹教】,次年克複平、建、赤、朝四邑,以勤慎耐勞賞六品軍功。二十年甲午【1894年】,隨軍援朝鮮,乘輪舶出大沽海口,三晝夜進牙山登陸,六月廿七日成歡接戰【成歡之戰又稱牙山戰役,清光緒二十年六月,中日兩國軍隊在朝鮮進行的第一次陸戰。牙山戰役後,中日雙方於七月初一同時宣戰,甲午戰爭全面展開】,竟日失利,越公、忠、清三州退守平壤府。及中秋,四門血戰,五日糧盡,越安、定、義三州,渡鴨綠江抵九連城,齊對收兵。九月廿七日,虎耳山又戰,地不可守,越鳳凰城,駐軍摩天嶺,左曰大高嶺,右曰小高嶺,扼要設防,始得地利。十月五日,大高嶺下塔子鋪會戰,我軍連捷。半月間【1894年10月29日】復嶺外連山關及分水嶺等區,擊斃匪目富蘭三造等【即日帥富蘭三造和敵尉齊騰】。軍務稍平,金堂以奮不顧身兼護軍糧超保欽加五品銜。吁:海山蒼蒼,天風琅琅,連營吹角,壯士慨慷!   金堂暇輒謁余於幕,雖余骯髒,未嘗薄視金堂也。明年和議成,隨對進關,即請假歸理家事。每於文士接談,藹然而和,無劍戟氣。今聞其族修家乘書以貽之,余又不習為諛詞,固知金堂知我。              宣統二年候補知縣愚弟毛鴻揮拜題。

嚴公光治傳

嚴公光治,字德卿,號梅池,生於大明正德丙辰年正月十一日。其曾祖雲,泰興縣教諭;其祖仲正,任蘇州府同知;其父弘覆,號鳳山,因光治公之政績和德行,嘉靖十九年,朝廷「視品推恩,緣子貴父」,贈其父為文林郎浙江嘉興府推官。 公方離襁褓,能誦經史,才智過人。十五歲時,遊學在外。年僅二十一歲,慈父見背。一直到嘉靖壬午年公二十六歲時,始中湖廣鄉試。後薦為春官,並有幸侍讀於南京甘泉書院門下。後因諸多原因,家道稍稍中落。致仕後,嘉靖十六年,就任嘉興府推官。為官從政,案不留牘,獄無繫囚,伸冤理枉,恪守官箴。三年後,即嘉靖十九年,「主上嘉之,推恩,贈鳳山如其官」,在其父鳳山公去世二十八年後,贈為文林郎浙江嘉興府推官。之後復擢光治公為寧波府同知,因歸未遂,後例調四川順慶,政聲如在浙時。嘉靖乙巳年,進守茂州,後因身體不適,棄養歸田。丙午過後,丁未疾作,戊申年四月下世,享年五十三個春秋。歸田期間,適逢族中大修譜牒,現存嘉靖戊申年二月刊印的光治公撰寫的家譜序文,應該為當時所作。 公之一生,知識明敏通達,不泥於故常;操履端潔果毅,足當乎大任。為官勤潔清慎,深受川浙士民的愛戴;為文頗為不俗,老到謹嚴,深得太學生徐元春【徐階之孫】的推崇,文章有《惠孚》、《獄辯》等篇。

嚴氏宗譜-考證

關於第一祖居地等相關問題的備忘錄

家譜實錄 一. 乾隆四年(1739年)譜序文 1. 天柱《序》:自洪策公遷豫章奉新後,鈞舉公任黃州路始居黃顙口,愛其山谷靈秀,澗水清漪而落業焉,由宋歷我朝。 2. 天開《譜敘》:其著姓興國始祖,仲玠公自奉新石巷徙居黃顙口,至賢公始出戶焉,曆元而迄我朝。 3. 存祺《敘》:吾族始祖仲玠公本豫章奉新故郡,於元順□帝四年徙楚之興國黃顙鎮,傳三世而我賢公字可雄者始出戶焉,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歷四百發祥,可謂遠矣。 4. 存啟《序》:吾族失譜歷今九十餘年矣。 5. 「亨淑公」條目:黑龍公之子,行繼一,生子四,宣一、宣二姑、宣三、宣四、宣五。公生於元順宗末(1350年),歿於洪武廿五年(1392年)。吾祖乃吾宗繼業垂統第一也,先世不綱,陳友諒陷興國,建都九江(1360年改國號為漢),實以附近居民。祖方十餘歲,亦隨遷例,我太祖高皇龍興,癸卯八月大捷蟠陽(1363.8),偽都傾覆,祖同鄰人葛氏潛回。天下初定,洪武初年(1368),賴舅氏劉七齋送祖歸,做屋於舊居之所,輯累舊業,即所居是也。 二.嘉慶十三年(1808年)譜序文 1.守期《重修家譜序》:自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年歲纂修以來,經年累月,綜而計之,至今七十三載,凡五世矣。 2.守敏《續修宗譜序》:吾族家乘,自乾隆元年刊修以來。 三.「仲玠公」條目:公出貿淮安因遭風轉居辛亭里(註:湖廣興國州地名黃顙口),後元至正年(1341-1370)舉茂才任黃州路提領。 「光魁公(1500-1583)」條目:宏達公次子,字偉卿,號松山,行貞八,創業祖居。 四.仕宦 鈞舉公(仲玠公),元至正(1341-1370)時舉茂才官至黃州路提領,因劉福通亂麻城徙居興國州黃顙口而家焉. 五.逸士篇 光魁:開拓鴻基,課子克家,躬行孝友,對霜露而哀篤雙親,秉陽和而慈蓄家眾。 六.人物傳 孫男達《祖母黃孺人節烈傳》:無何「獻闖」二賊先後縱橫帶甲滿地殺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紛紛潛逃……此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居黃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詣廬室,兵災之後,蓬蒿滿目,田廢園荒。 七.大冶下圻嚴氏宗譜 1.璋品、鵬程《續修宗譜序》:吾先祖原居江右籍,初,世居吳頭楚尾,後,遷居興國州黃顙口。 2.《譜跋》:粵稽吾祖宗績公自江右遷居興國州黃顙口系馬墩,傳九世至伯瑞公,復遷冶邑下圻。 3.《甲子年譜說》:興國黃顙口系馬墩系宗績公自江右以來落業居住之所。 分析思考 1. 上述譜文中,都說到一個共同的祖居地——黃顙口,在這裡「黃顙口」一詞僅僅是指地名而非治所名,具體地說就是指今天的黃顙口鎮政府所在地。至於祖居地,在乾隆四年的幾篇譜序里沒有一篇是說「落業嚴家灣」,或「落業黃顙口嚴家灣」的,應該說,嚴家灣並不是我們落業此地的第一祖居地。在「仲玠公」條目中並且明白無誤地寫著「因遭風轉居(註:湖廣興國州地名黃顙口)辛亭里」。 2. 其一,至正(1341——1370)是元惠宗(即元順帝)的第三個年號,也是元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在此期間,有「仲玠公舉茂才任黃州路提領」一事。 其二, 「仲玠公」條目中說「公出貿淮安因遭風轉居辛亭里」,這裡的「轉居」應該是指一個暫時性的住所,同時也說明了嚴氏最初在1336年前後落業黃顙口的緣由。之後,直到後元至正(1341-1370)年間,仲玠公舉茂才任黃州路提領,因元末農民起義(劉福通)阻亂未歸,才真正落業黃顙口。 3. 「元順□帝四年」應該是指1336年,假如存祺《敘》中說「於元順(帝)四年徙楚之興國黃顙鎮」沒有錯的話,1336年就是我們落業黃顙口的時間,「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歷四百發祥」這話也是正確的。乾隆四年(1739年)減去四百年,即1336年前後,時間相吻合。從1336年算起,我們落業此地已經有663年了。 4. 既然嚴家灣不是我們第一個落業祖居地,那麼第一個落業祖居地到底在哪裡?據天開《譜敘》和存祺《敘》中都說,「至賢公始出戶焉」「 傳三世而我賢公字可雄者始出戶焉」,這裡的「出戶」應該是從家裡出來的意思,成語「足不出戶」中的「出戶」也有此意。那麼這裡的「家」到底在什麼地方呢?這裡的「家」也只能是黃顙口。「 傳三世而我賢公字可雄者始出戶焉」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落業此地後過了三代,「賢公字可雄者」才從家裡搬出,自立門戶。「賢公字可雄者」是嚴姓落業嚴家灣的第一始祖。大冶下圻是「九世而出」(嘉靖初年),肯定是在「賢公字可雄者」之後搬過去的。可以說,黃顙口系馬墩應該是大冶和嚴家灣共同的祖居地。 5. 「亨淑公」條目中說「公生於元順宗末(1350年前後),歿於洪武廿五年(1392年),吾祖乃吾宗繼業垂統第一也」、「 做屋於舊居之所,輯累舊業,即所居是也」,「 舊居」乃前人居住過的地方,應該是「可雄公」 的「舊居」, 因此說亨淑公「乃吾宗繼業垂統第一(人)也」,那年是洪武初年即1368年。 6. 存啟《序》中說「吾族失譜歷今九十餘年矣」,按照這個時間計算,從乾隆四年(1739年)上推九十餘年,譜失時間應該是在1645年前後。也就是說從1645年到1739年首修家譜這90多年的時間裡嚴家灣是沒有譜的。另,據有關資料顯示: l645年,這年清軍大舉入侵江南;是年,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連遭重大挫折;同年6月15日多爾袞再次頒「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規定激起了許多漢人的反抗。如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事件(滿清軍隊在揚州城內至少屠殺了30萬人)也是發生在1645年。 7.據達公《黃孺人節烈傳》描述:「無何獻闖二賊先後從黃帶甲滿地殺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紛紛潛逃……此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居黃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廬室,兵災之後,蓬蒿滿目,田廢園荒。」這裡的「獻闖」是指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和李自成二人,據史載:1645年,清軍大舉入侵江南,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一帶在清軍的圍剿中遭重大挫折。為了躲避戰亂,此時的嚴家灣也是「蓬蒿滿目,田廢園荒」。一直到明朝建立後,天下太平,才陸續回家,重建家園。我們的家譜也應該是這個時候因兵災而毀。 8. 守期《重修家譜序》中說「自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年歲纂修以來,經年累月,綜而計之,至今七十三載,凡五世矣。」也就是說第二次修譜距離第一次修譜的時間也有73年的時間。 9. 從1645年譜失到嘉慶十三年(1808年)一共有160年左右的時間,期間我們嚴氏只修過一次家譜。160多年的時間甚是漫長,期間,可以發生很多的事,也能夠讓人忘記很多事,據此看來我們的譜肯定有很大的問題,許多問題不得不讓人深思。 10.據大冶下圻家譜記載:大冶嚴氏是在嘉靖初年(大約在1522年至1527年之間)遷過去的,譜里說,其原居地在興國黃顙口系馬墩。這裡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既然「歷九世」,我們可以推算雙方落業的時間基本上是相同的,且落業的地點也相同,都在黃顙口(系馬墩也在黃顙口)。同時我們還可以推算,大冶下圻一支在黃顙口至少居住了180年的時間,也是一段較為久遠的歷史。 11.我們的譜是在1645年前後丟失的,而大冶下圻嚴氏是在嘉靖初年(1522年至1527年左右)遷過去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在我們的家譜丟失之前就過去了,所以說他們的譜是比較可信的。 12.大冶下圻嚴氏家譜里有嚴公光治的序文,也是可信的。根據光治公和鳳山公兩個人的墓表可以考證出,1522年(壬午)光治公中湖廣鄉試,1545年(乙巳)棄養歸田,1546年(丙午)閑居在家,1547(丁未)年疾作,1548年(戊申)4月離世,期間適逢族中修譜,嚴公光治的序文乃同年2月刊印。但序文里的正德年號純屬錯誤記載,正確的時間應該是嘉靖二十七年戊申歲(1548年)4月。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出,大冶下圻嚴氏家譜要麼是嘉靖初年搬過去以後再回來合修的,要麼是1548年以後搬過去的。 13.據下圻宗譜記載:伯瑞公兄弟二人遷出黃顙口之後,黃顙口系馬墩老家應該還有很多人口的。時至今日,這些人口到底流向了哪裡?只有兩種可能:要麼遷到外地(可能姓不大),要麼併入嚴家灣。這事還待今後的進一步考證。 14.光魁公(1500-1583)條目里說其「創業祖居」, 「 逸士篇」里說其「開拓鴻基」, 據此推測,光魁公應該是繼賢公之後,開創嚴家灣祖居基業比較重要的一個人物。 綜述:可以看出,我們和大冶下圻一支應該有很大的淵源關係:雖然同宗不同派,但關係相當密切。
推薦閱讀:

熱乾麵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武漢的眾多湖泊是怎麼形成的?
在荊州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哪些市轄區被改成了縣?
湖北養蛇

TAG:家族 | 湖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