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二00一卷——第二0一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0一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下方無上慧菩薩。」

  菩薩是代表第九住,第九住叫法王子住。從初發心到第四生貴住都叫做入聖胎,這是比喻入聖胎,這個聖是佛。從第五到第八,我們前面學習的名為長養聖胎,也就是我們用個粗顯的比喻,諸位就更容易懂。從初發心,就是發心住,到生貴住,好比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投胎,這都還在母胎裡面,剛剛投胎的狀況;從第五到第八,長養聖胎,還沒出世;到第九,今天這個地方,這出胎、出世了,他一出世他就是王子。在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為我們介紹,「無上慧」菩薩,「名如初頌」,初頌我們還沒有念到,就是第一首頌,我們著重他後面所說的。「又從法王教生」,法王是佛陀,是依照佛陀的教誨成為真正的如來弟子,叫法王子,真正的法王子。就好比我們在學校念書今天畢業,學位拿到,這個學位是什麼?是法王子。我們知道大乘教裡面,稱法王子的多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當然等覺菩薩都稱之為法王子,如果把這個標準再放寬一點,八地以上都稱為法王子;再放寬一點,初地以上也可以稱為法王子。下面說,「從法王教生,當紹佛位,故名無上」,這個位次,前面都跟諸位介紹過,這個位次是法師位,也就是法王子一定是代佛說法。凡是第九都是法師位,你的修學完全成就,可以代佛教化一方,利益一方眾生,所以稱之為法王子。這是十住的第九住,我們簡單介紹到此地。再看經文,先看長行:

  【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我們先說這段經文,這段文在《華嚴經》裡面至少重複五十遍以上。凡是重複多的,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不斷重複,你的記憶就很深,你不會把它忘記掉。『爾時』,是前面第八講完的時候,緊接著第九位菩薩來做報告,這就是『無上慧菩薩』,他來做報告。我們看經文,經文每段都相同,而我們每次讀,感受都不一樣。『承佛威力』,這是尊師重道,不敢說我有能力來做報告,我今天到這個地方報告,完全是得到如來的加持,佛的威神加持,這是謙虛。因為我們在前面學過,自古以來許許多多修學佛法的人,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努力,他也經歷很長時間修學,乃至於到一生都不能夠入佛境界,什麼原因?我們前面讀過,他有障礙,叫業障,有二障、有三障、有三重障,障礙除掉,你就入佛境界。《法華經》上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個佛境界就是一乘佛法,而不是三乘。三乘說的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二乘說的是小乘、大乘,這都是佛的方便說,真正佛的境界是一乘法。一乘法的經典,我們中國在隋唐時候這些大德,他們通過深入的研究,告訴我們,一乘經,一乘是講成佛之道,只有三部經,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法華》,第三部是《梵網》。《梵網》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也是一部大經,傳到中國來的只有一品,「菩薩心地戒品」,我們現在講《梵網菩薩戒經》,上下兩卷,一品經。其他的就可以分配為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小乘經裡面也有人天乘,這是近代太虛大師才講出五乘佛法,本來只有三乘,五乘就是人乘跟天乘,叫人天佛法。

  我們看看,你看菩薩多謙虛,上要承佛力加持,下還要大眾加持,『普觀十方』,一個不漏,謙卑到家!所以,學佛在這個地方你不能不留意。如何才能夠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就是明心見性。你如何能夠回歸自性?你就要知道,自性里嚴重的障礙,我們講三重障,老同學我相信都記得很清楚,但是你有沒有覺悟?有沒有把重障放下?第一個是傲慢,第二個是嫉妒,第三個是貪慾,有這三種障礙你就回不了頭。不但佛法如此,連世間法也不例外,世間聖賢君子之學,你看孔子在《論語》裡面就告訴我們,他老人家說假設有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要德行是根本。夫子一生常常讚歎的,心中最仰慕的是周公,這大聖人。《周禮》是周公作的,《周禮》是什麼性質的一本書?就是周朝的憲法,周公的著作。這部書我沒讀過,可是我的老師,我跟他那麼長的時間,我看至少給我提過七、八次,所以我印象很深,他要我看,方東美先生。他告訴我,「這部書是全世界最好的憲法,如果那時候周朝歷代帝王都要能夠遵守,現在還是周朝。」這是方老師告訴我的。我對政治沒有什麼大的興趣,對佛法有濃厚興趣,這部書他是極力的推薦,我還是沒有去看它。三禮裡面我只學《禮記》,《儀禮》跟《周禮》我沒有涉獵。但是我知道方老師他老人家推薦的是絕對有深度,他不是隨便說的。所以周朝傳世八百年,後代的子孫不遵守祖宗的成法,所以才亡國。

  這就是世間人,夫子講的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他傲慢,他驕傲、吝嗇,吝嗇是慾望,他有慾望,有這種煩惱習氣,夫子說他不是真的聖賢君子,那是假的。所以我們看人,第一個要看人的德行;人喜歡才,才華,如果有才沒有德,那就是孔子所說的這個比喻。有德沒有才,在世間至少還是個君子,我們講好人,佛門裡面講「善男子、善女人」,他有德行;德才俱備這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自己的修學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德行的培養現在非常困難,為什麼?古時候培養德行是從小教出來的。我們在《史記》裡面讀到的,文王的母親,這是在中國做母親的一個模範、一個代表。現在人常常提到孟母三遷,以孟母來做母親的代表,也不錯,但是還是比不上文王的母親。文王的母親太任,從懷孕的時候,她就開始對懷胎教導。我們在古書裡面看到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沒有負面的,為什麼?所謂養聖胎。小孩出生之後,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也是正面的,倫理道德,父母、家裡面的大人要做出來給嬰兒看。這個小孩從出生到三歲,一千天,這叫紮根教育,他所看到的都是倫常八德,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都沒有一樣是違背道德,他的根紮下去。所以中國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這有道理。現在講這個話人家不相信,三歲怎麼能看到八十?古時候確實是如此,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中國傳統的家教,我們推想至少有五千年,但是黃帝之前沒有文字記載,傳說,從黃帝開始世世代代都有記載。在過去每個家庭有家譜,家譜是家庭歷史。家譜裡面,它的內容,家道、家規(也叫家訓)、家學、家業,這是維繫中國五千年來長治久安的大根大本。中國人最懂得教育,教育的原點就是五倫裡面的「父子有親」,親是親愛。教育的目的是如何保持這種親愛在一生當中永不變質,這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是如何把這個親愛發揚光大,讓他從愛父母擴展到愛兄弟、愛家族、愛親戚朋友、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弟子規》最後講「凡是人,皆須愛」。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這個族群、這個國家幾千年來是和睦,這在歷史上可以找到證據,中國從來沒有跟外國人打過仗,沒有說侵犯別人的領土,歷史上沒有這個記載。愛好和平的族群,為什麼?教出來的,從小就教你愛。

  八德,這到後來有兩種講法,古時候講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來又有個說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個合起來看,有四個重複的字,把它去掉,有十二個德目,好,這十二個好,那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理念,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這十二個字,這是中國人稱為君子,再提升上去是賢人,再上去是聖人。人民普遍能夠遵守倫理道德,再加上因果的教育,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果教育在《易經》裡面夫子就提倡,你看在《繫辭傳》裡面,他老人家寫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是講因果;反過來,積不善之家那就凶,不是吉。所以吉凶禍福這是業力所感的,儒跟道講得非常的詳細。這三種教育在中國,古代的中國是普遍的推行,所以國家才有長治久安這麼好的治績。我們現在很苦,我們的苦不是沒有原因的,滿清亡國之後民國成立,在當時軍閥割據,接著對日本人的八年抗戰,把中國社會整個打亂,我們傳統的教育至少丟掉四代以上。像香港這個地方,英國人在這裡佔領一百五十多年,大概有七代的樣子,所以今天我們遭受這麼樣的苦難。這個苦難有沒有受完?什麼時候才能恢復到安定和平?我見過許多專家學者,乃至於國家領導人,對這個問題都懷疑,這個世界還有和平嗎?這個社會還會有安定的一天嗎?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佛法尤其講得堅定,回頭是岸,回頭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出來,就能夠自救,就能夠救家庭、救社會、救國家、救世界,沒有別的,還就這三樣東西,五倫、八德,加上因果教育。

  我們在聯合國多次做出報告,與會的朋友們聽了之後也都很歡喜、也很讚歎。會後我們在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就問我,「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這才是嚴重的危機,我們講信心危機,沒有信心這不得了。怎樣建立信心?那就必須要做出樣板來給他看,要做實驗。所以難得!我們也到處去找機緣,最後在二00五年在我的老家安徽廬江湯池小鎮有這麼個緣分,我們建立一個傳統文化中心,在這個小鎮來推動全民弟子規的教育。沒有想到三個月就見效,人民就回頭,風氣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使我們產生無比的信心,真的相信我們的老祖宗,肯定人性本善,《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現在這個社會人不善,為什麼會不善?不善是習性,你一定要曉得,他本性本善,他學壞了。為什麼學壞?沒有好樣子給他看,沒有好人教導他,只要你一教,他就回頭,這是我們在湯池小鎮做的實驗。那為什麼不教?所以第二年,就是二00六年,我們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做報告,就把這個成績,不但報告,還做了三天展覽,影響很大。這等於說告訴全世界,中國傳統東西不是理想,是可以做得到。哪個地方肯做,我們相信,尤其現在高科技這種手段,你能夠利用遠程教學,利用網路、利用衛星電視來做傳播。

  認真去做,我們相信,像中國這麼大的幅員,在我的想像當中,頂多一年,我們的社會就恢復到安定和諧。所以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是可以落實的,這個並不是理想,確實可以做得到的。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心,用真誠的心去推動,從自己做起、從我們家庭做起、從我們的社區做起,不難!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的老祖宗教導後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三十歲成就。中國孔子也是如此,孔子他自己說的,「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是十九歲外出求學,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也是三十而立。在佛法裡面的而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徹悟之後他就開始教,教了四十九年,釋迦七十九歲過世的。所以經典裡面常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講經三百餘會,用我們現在的話,辦班教學三百多屆,一生是搞社會教育,是搞多元文化,有教無類。他的學生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確實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一生沒有建道場,所以說游化在人間,都給我們後人做出最好的榜樣,他是真正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個教育家,多元文化的教育家。他自己本身是個多元文化義務工作者,一生教學不收學費。生活過著最清苦的生活,也是最健康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所以我們看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我們多想想,他教我們什麼?我們應該怎樣向他學習。

  今天講到法王子「無上慧菩薩」,這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講經有四種利益,這是出在《金光明經》,《金光明經》上有這麼一段話,「虛空藏菩薩梵釋天等」,梵是梵天,色界天;釋天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佛經裡面講的釋提桓因,這是欲界天。虛空藏菩薩,你看大梵天王、帝釋天王這些人來向佛說,「白佛言,若諸國土有能講說此金光明微妙經典,於其國土獲四利益」,這講《金光明經》。講《華嚴經》更不得了,《華嚴經》是如來一生所說的第一經。四種利益,第一個「國土吉祥益,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者,國王軍眾」,軍是防衛國家的,眾是民眾,「勢力強盛,無諸怨敵」,這是刀兵劫化解,「疾疫消除」,瘟疫不會發生,「壽命修長」,人得長壽,「吉祥安樂,正法興隆也」,這個正法並不是專門講佛法,當然佛法也在裡面,這個正法包括世間法,也就是社會上沒有邪知邪見的人,沒有做邪惡事業的人,這個社會多麼美好!這是國土吉祥的利益。第二「輔臣和樂益」,這個輔臣是大臣,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國家各個階層的幹部,從中央到地方,「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則輔相大臣」,輔相是現在的總理,大臣是部長,「和悅無諍,王所敬愛」,王就是國家領導人,對他的部屬敬愛,「安隱豐樂,隨心所願,皆得滿足也」。第三種這是國家的人民,「國人富壽益,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則沙門弟子及國邑人民,修行正法,多所利益,壽命延長,富逸安樂,於諸福田悉得修立也」。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風調雨順,不但人祥和,現在講環保、講環境,環境也和睦。這裡面有句沙門弟子,沙門弟子是修行的學人,修道的這些學人,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在印度,凡是修道的都稱為沙門,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這個沙門是佛門弟子的專稱。但是在印度不是的,各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派別修行都叫沙門。沙門的本義是叫勤息,我們佛門常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叫沙門。戒定慧可以說在古印度所有宗教都修戒定慧,都是在控制貪瞋痴、放下貪瞋痴,到最後完全捨棄貪瞋痴,戒定慧才能到圓滿。

  第四個利益,「法師自利利他益」,這是說講經傳法的法師他自己的利益,「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其說經之人,一切時中,身心調適」,我們現在講,身心的和諧,延年益壽,「諸人民眾,增加守護,慈悲平等,心無傷害」,這是自利,真正是個有德行的人、有愛心的人。有仁、有義、有謙、有和,這是八德裡面的四個德目,「仁者愛人,義者循理」,就是他的思惟、他的言行,決定是合理、合情、合法,你說這種人在社會上誰不尊敬他,誰不擁護他!增加守護,慈悲平等,心無傷害,這是法師自利。「亦令一切眾生誠心皈仰,皆悉修習菩提之行」,菩提是覺悟,也就是說我們大家一起放棄貪瞋慾望,這是現在講的價值觀。現在全世界的價值觀是什麼?是名利。這個事情,名跟利是人之所必爭,用這個做價值觀,社會是永無寧日,發展到最後那就是世界走向末日。

  這個事情如果我們想一想,孟夫子當年見梁惠王,你看在《孟子》第一篇,梁惠王想的就是利。孟子去訪問,梁惠王見他,開口就說,你老人家到我國家來,對我有什麼利益?孟子說得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裡面的意義很深很大。你想想看,全國老百姓如果都講仁義,你這個國家必定興旺;如果都講利,「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今天許多的宗教預言都講世界末日,我看了很多、聽了很多,我相信。我為什麼會相信?你看現在全世界上下交征利,孟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說,一個國家搞,其國危矣,現在全世界搞,世界危矣,套孟子的話就這個意思,這就是總結論,怎麼可以用這個做價值觀?如果每個人都講仁、都講義,這個世界就祥和。那是什麼世界?那是極樂世界、那是華藏世界,諸佛國土!佛國土從哪裡來的?人心造的。你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我們這裡有什麼兩樣?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告訴大家,極樂跟娑婆沒有兩樣。差別在哪裡?差別是極樂世界,你看佛給我們介紹,那個地方的居民,「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但是善,上善,極樂世界居民個個是上善,那他的國土哪有不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在講經說法,這四種利益不斷上升,在增長。我們今天這個世界跟它恰恰相反,是十惡的世界,人腦子裡想什麼?殺盜淫妄、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慢,不都搞這個嗎?佛告訴我們,連山河大地、樹木花草,境隨心轉,我們是什麼樣的心,心不善,花草樹木不善,山河大地也不善;如果我們心善,山河大地善,花草樹木善,沒有一樣不善。所以我們從修學當中得到一個總結論,佛菩薩是教出來的,聖賢人是教出來的,不善、惡人也是教出來的,就看你怎麼教法!

  佛門的教科書,經典就是教科書,它的意思深廣無盡,我們不能不知道。它告訴我們,宇宙怎麼來的,我從哪裡來的。這兩個問題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哲學家也好、科學家也好、神學家也好,都沒有把這個問題講透,佛法講透了,你真正清楚、明白,你相信,你就得大自在,為什麼?曉得我們人沒有生滅、沒有生死。這個身體,身體不是我,你執著是我,所以你以為有生死,貪生怕死。如果你哪天真正覺悟身體不是我,什麼是我?現在外國也有些哲學家也很了不起,他知道身體不是我,靈魂是我,為什麼?靈魂去投胎!這比一般人是高明一大截。可是佛告訴我們,靈魂不是我,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什麼是真的?靈性是我,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性本善」,那個性是我,性是本善的。佛在《華嚴經》上說了多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跟《三字經》上前面兩句話是一個意思,「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就是佛,佛就是本善。所以佛法不迷信,你本性是善的,你確實是有良心,現在良心不見了,不是沒有,是被煩惱習氣、貪瞋痴慢蒙蔽,不是它不在,它在,只要有人一喚,它就省悟過來。我們在湯池,你看這兩年多來,這個實驗太明顯,讓我們生起堅定的信心。

  可是學佛、修學聖賢也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學佛?釋迦牟尼佛在滅度之前,告訴未來的弟子用四依法,這是阿難問的。佛要走了,佛在的時候我們依靠佛,佛不在怎麼辦?我們依誰?所以佛就講出四依。第一個教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法是經典。古德有這麼個說法,我們在這裡念一念,「依法者,謂依實相等法,修諸波羅蜜行,則能具足清凈功德,能至菩提也」。我們先說這一段,什麼叫實相?這不好懂,實相從字面上來解釋就是事實真相。宇宙的事實真相,人生的事實真相,佛說得很多,你要依真相那就沒錯,如果你要是搞錯,你的依據錯了,問題就嚴重。依實相,實相是真相,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就是本性本善,這是實相。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違背本善,就變成不善。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已經不善,為什麼?它對立,善跟惡對立,對立就會有衝突。所以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孟子那個性善的意思不是孔子的意思,孔子講的善是沒有善惡的善,那叫本善。有了善惡他就有分別,孔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本善,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善。所以我們學佛,我常常提醒同學、勸導同學,學佛從哪裡學起?第一個從內心深處把我們對一切人的對立、對一切事的對立、對一切萬物對立的念頭要把它消除,沒有對立。有對立,對立往上升就是矛盾,再往上升就發生衝突,衝突再上升就是鬥爭,這是錯誤的,本性裡頭沒有的。本性是親愛,父子有親,本性是親愛,那是善,那個親愛也沒有對立的,不是相對的,這個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這是我們的本性。我們一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從自性裡面流出來,那就是德。所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自性的性德,是從性德里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

  所以依照這個性德修諸波羅蜜,諸波羅蜜是印度話,也就是菩薩修學的綱領,六條。布施,布施是什麼?我們講供養,我們今天講付出,無論是物質、是精神,我們有能力付出幫助別人,這叫布施波羅蜜。沒有求回報的,沒有求報酬的,這什麼?自性,自性裡頭沒有對立!修持戒波羅蜜,修持戒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樣子。我們現在常講「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第二個「威儀有則」,就這個意思,這就是持戒。威儀是行住坐卧都有規矩,做好樣子給人看,這就是持戒波羅蜜。第三個忍辱,不要爭,什麼都不爭,要學著忍,不斷的要把忍向上提升。所以佛家講忍辱,這是古時候翻經的人,菩薩六個綱領有忍,但是沒有講忍辱,到中國翻經,因為看到中國讀書人把這個辱看得很重,「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有關係,侮辱我不能接受,所以翻經的人就把它翻成忍辱,辱都能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所以忍辱,特別在中國翻經的時候用了這麼一個字,中國人把辱看得太重。所以什麼都要忍,忍是性德。忍是修定的前方便,定是非常重要的,是修行裡頭的樞紐,為什麼?定能開智慧,智慧是目的。你不能夠忍,你怎麼能定得下來?你定不下來,那你就生煩惱,不生智慧。所以能忍的人他就有定,定生智慧不生煩惱,他「能具足清凈功德,能至菩提」。菩提就是佛道,他能成菩薩、能成佛,也就是他能回歸自性,他的性德能圓圓滿滿的流露出來。這依法。

  「不依人者」,人不能夠依,人不可靠,為什麼?人他不是佛,他不是菩薩。「如涅盤經雲」,這是舉《涅盤經》的一段話來說,「魔王尚能假化作佛,況能不作其餘之身」,這是我們要警惕的。這個世間有佛也有魔,魔比佛還多,魔能夠假裝作佛。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告訴你,魔王也有三十二應,他裝作佛、裝作菩薩、裝作阿羅漢、裝作善知識來欺騙眾生。所以在這裡,這是祖師大德提醒我們,「是故雖是凡夫,若所說所行與實相等法相應,則可以依、可以信」。這就是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我們不管他是佛也好,他是魔也好,但是他所說的法,跟大乘經教真的相應,我們可以相信。這裡頭太難了,從前老師反覆叮嚀我,李老師,我們跟他學經教,他告訴我,魔來講經,現佛的相講經,一百句,九十九句是真正的佛經,只有一句不是,那就是魔說。魔很厲害,給你說一千句,可能是九百九十九句是跟佛經相應的,裡頭就有一句不是的,那一句就會把你害死。李老師常常舉比喻說,譬如醍醐,這是最好的飲料,那裡頭有一滴毒藥,一大杯的飲料,一滴毒藥,那一滴毒藥就送你命,你的法身慧命就斷掉。所以我們初學佛的人不能離開經教。學經教不要學太多,要知道佛所說的一切經,它度一切眾生的,你不必要統統學。你只要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能成就戒定慧,你的目的就達到。你要學多了、學雜了、學亂了,那不是佛教給你的。

  經怎麼選?經一定要選真的經典,你不要選假的。現在有人提供我一個訊息,說在中國發現有人將《金剛經》及《阿彌陀經》的經題改了,改成《揭秘金剛經》及《新阿彌陀經》,經文內容與香贊都被篡改。這就是很好的例子,你要依這個經典去修,你的虧吃大了。難得他們找出這兩本,這一本叫《揭秘金剛經》,這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新阿彌陀經》,這不是真的。我們如何辨別真假?《大藏經》是依據。李老師特別告訴我,《大藏經》找古本,為什麼?現代人編的,他們自己沒有從前那麼謹慎,自己喜歡的都把它編進去,這事情麻煩。最低限度要用《龍藏》,《乾隆大藏經》,那個時候入藏非常謹慎,都是當時高僧大德他們看過的,非常謹慎,送給乾隆皇帝,皇帝批准這才能入藏,這是個很好的標準。經文有沒有錯誤?就用《大藏經》的經文去校對,如果跟《大藏經》不對的話,你就統統不能依靠它,必須要以這個為準確。《大藏經》裡面沒有的,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愈是古的本子就愈靠得住。註解也要依古大德,為什麼?古大德有修、有學、有證。現在證果的人沒有了,能夠找到有修、有學就不錯!這是近代的高僧。古大德確實有證,他們講的東西你細細去觀察,與經相應,而且他們的著作也跟經一樣百讀不厭,遍遍你會有新的啟示。所以這是說依法不依人,人,你得要會聽,接觸會聽,通常在言談舉止當中,一百句裡頭有一句不如法的,那個問題就嚴重。很小心、很細心去觀察,你才能保護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所以這裡面講,雖是凡夫,若所說所行與實相等法相應,則可依信。

  「雖現佛身相好,若所說所行違於實相法者,則不應依也」。這不可以依靠,你依靠你就被魔欺騙,學佛到最後變成魔子魔孫,你說你冤不冤枉!所以親近善知識比什麼都重要。善知識還有很多人毀謗他的,你自己得有慧眼。我年輕的時候親近三個善知識,第一個接引我入佛門的是方東美先生,第二位是章嘉大師,最後一個是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學經教。三位都是大善知識,三位都有許多人批評他,在我面前批評,批評得一文不值。我們是他的學生,跟他沒有多久,如果是聽了對老師喪失信心,吃虧的是誰?你得想想,是我自己,說的人他不吃虧,老師也不吃虧。所以我們對於老師有堅定信心,那些批評的人跟老師不常接近,我們跟他學常常接近,親眼看見、親耳所聞,怎麼能聽別人胡造謠言?這是真的自己有障礙。我跟章嘉大師,人家說那是政治和尚,可是章嘉大師教我的與政治毫不相干。李老師在台灣人家稱他作四寶,在佛門一般都是排斥他。所以我們跟他學也受了一些影響,受什麼影響?寺廟裡不能住。我一生講經,大家見面都很客氣,想到寺廟住一天不可以,在寺廟吃一頓飯沒有問題,大家會接待你。逼著走投無路,到最後沒有法子,選擇,一個只有放棄講經,去搞經懺佛事,那行,每個寺廟都歡迎,再就是還俗。

  我走在這個交叉路口的時候,我們有個聽眾,就是以後的韓館長,她是聽眾,她看到我這個遭遇,她是北方人,打抱不平,她叫我經要繼續講,佛要認真去學,沒地方住怎麼辦?她說我家裡面還有空房子。她們家是個小型的別墅,花園洋房,兩層樓,樓上有個廳,叫我去看,你可不可以住在這個地方?我初出家沒多久,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到台中,我帶著她一道去,去見李老師,向老師報告,可不可以?老師同意,說可以。所以我就住她家裡,住了十七年。講經就沒有中斷,她替我張羅,去租地方講經、借地方講經,很辛苦。所以我講經起初這三十年沒有中斷靠她,這三十年基礎才真正奠定,以後就走向國際。所以沒有這樣的護法,學經教是多麼困難!現在這個時代,為什麼缺乏講經人才?諸位就明白了。沒有長時間的薰習,天天接觸經典,接觸經典就是天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你在這個社會,這個社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能夠不受影響嗎?你能夠不受干擾嗎?談何容易!所以我們相信古人說的話,「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如果三個月不讀聖賢書,絕大多數的人肯定被污染。三年不讀聖賢書,我們套一句夫子的話說,「其餘不足觀也已」,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我們講到依法不依人的重要性。

  第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什麼叫了義?古人,我們先念古人所說的,「謂諸大乘經,皆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則萬行成就,能見佛性也」,這個了義。這個了義講得不錯,講得太高,為什麼?我們一般人做不到。我這些年來講經,我講了義講得很淺顯,什麼叫了義?我現在的根性、我的程度,跟我生活環境沒有障礙的這個法門、經典,我來學習,而且這個法門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就是了義經。那什麼是了義經?《阿彌陀經》是了義經,《無量壽經》是了義經,你依照這個經典修行,你決定得生凈土。古德告訴我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明心見性是開悟。換句話說,我們一定要知道,在這個世間我們是不可能開悟的,這是一句老實話;要開悟必須要換一個環境,到極樂世界去。死心塌地專修凈宗,這在現前這個時代是唯一的了義。

  下面這是古人講的,「不依不了義經者,謂小乘等經,不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則萬行難成,不見佛性也」。可是我們對於小乘等經要重視,為什麼?這是小學,我沒有小學怎麼能念大學?所以小乘經,我在台中學經教的時候,小乘經學了十幾種,李老師教的。我第一部出來講的經,三十三歲第一次正式出來講經,講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小乘經。這部經的內容有三個,第一個是討論學佛是吉還是凶,講這個問題;第二個講殺業責任;第三個講師生的關係,這是入佛門的基礎,所以要曉得。以後我們學了凈土,凈宗所遵循最高的指導原則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段經文,叫凈業三福,三條十一句,這是最高指導原則。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條裡面,我們這些年來常常勸勉同學們落實儒釋道的三個根,就是這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在《弟子規》,「慈心不殺」在《太上感應篇》,後面「修十善業」,就是儒釋道這三個根,第一條,你說多重要!這三個根扎穩,這才能入佛門。

  入佛門,第二條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你入佛門。這入佛門是小乘,小乘是基礎,我們偏重在《沙彌律儀》,再往上去做不到!能把《沙彌律儀》做到,那就是現在最好的出家人,真正佛弟子。所以必須要把古人的標準降低,我們才得受用;拿著古人那個標準,我們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所以第二條就落實在《沙彌律儀》。第三條,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四句話,三句是自己修行,最後一句是教化眾生,要勸別人,也就是你要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條我們就落實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讀誦大乘。《華嚴經》呢?《華嚴經》是大《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所以一定要曉得,這是古人講的,不是我們說的,《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一部經,裡面所講的是一樁事情,內容完全相同,一個說得簡單,一個說得詳細。講得最詳細的是《華嚴》,講得最簡單的是《阿彌陀經》,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看《華嚴》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所說的全是極樂世界的現況。所以你要認識極樂世界,要了解極樂世界,你去讀《華嚴》,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上品十善。所以這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了義這樣講法,大家真的就沒有懷疑,就有了依靠。

  第三很重要,「依義不依語」,這非常重要。因為經典是從印度梵文翻過來的。我初學的時候懷疑,有沒有翻錯?像現在我們拿一篇東西翻譯,不要說別的,拿一篇文言文翻成白話文,怎麼翻都沒有辦法翻到原來的意思,那梵文翻成中國文能靠得住嗎?我最初接觸的時候,我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向方東美先生請教。方老師告訴我:現代的中國人不是從前的中國人,現在的中國人喪失民族自信心,所以遭遇這麼多苦難,從前中國人那個自信心是非常強。所以我提出問題,說梵文經典流傳到中國這麼多,為什麼沒有保存、流傳下來,這個東西到哪去了?方先生告訴我,我們中國人,古時候的中國人,他們翻的經典肯定翻的意思沒有一點錯誤,文字比它的原文還要華麗。換句話說,學佛念中文經典就可以,梵文經典可以不要,你說這是什麼樣的氣概!所以梵文經典就不重視,我們感覺得很遺憾,可是當時人並不覺得遺憾,我們所翻的比它好。

  以後我跟李老師學教,我也把這個問題請教李老師,李老師的說法跟方先生就不一樣,因為方先生畢竟是學者,他不是專門學佛,他是學哲學。李老師告訴我,在中國參加翻譯的這些大德們,不但是有修行、證果,至少都是三果以上;主持譯場的,佛菩薩再來的,這中國人有福。你看,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永明延壽,阿彌陀佛再來的:傅大士,這是現居士身,彌勒菩薩再來的,這是暴露身分的,沒有暴露身分的多!他說你不曉得,這中國人有福,感動佛菩薩應化到中國來從事於這個工作。所以這個得依義不依語,佛說的這句話意思就深了,因為後人對於翻譯懷疑的人真多,我自己學佛也不例外。我們看古德所說的,「義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則能成就萬行,破諸顛倒而顯中道之理也」。這了義經,古來祖師大德指導我們的,《華嚴》、《法華》,一乘經,那就是了義經。所以無論我們從哪一方面,但是《華嚴》最後指歸凈土,就是歸《無量壽》,《無量壽》是了義的了義。為了便利修行受持起見,還有更簡單的,《阿彌陀經》。你要是專修《阿彌陀經》,那我要勸你,你一定要學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因為你沒有這兩樣東西,《阿彌陀經》講得很簡單,裡頭的意思很深很廣,你沒有方法體會。

  「不依語者,語是世間言語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則萬行不成,顛倒不破,中道不顯也」。這是真的,如果我們懷疑經典翻譯有問題,尤其是同樣一部經有好幾種的翻譯。譬如《金剛經》,你現在《大藏經》裡面去看,六種翻譯,你去看、比對,翻譯都不一樣。現在我們流通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玄奘大師也有譯本,你一比較你就曉得。我們得依誰?羅什法師肯定是佛菩薩再來,那不是普通人,像安世高,都不是凡夫,他翻得好,很適合中國人的口味,中國人讀起來像念中文一樣。不能懷疑,一懷疑問題就出來了;經沒有問題,翻譯的人沒有問題,自己不得利益,虧就吃大了!所以文字不重要,義理重要,翻譯的時候只要義理沒有翻錯,文字多一個少一個這無所謂,不同的體裁也行,只要義理正確。這是講到依義不依語。

  最後是「依智不依識」,這是我們的心態,我們修學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古聖先賢的典籍。「依智者」,這就是我們講的理智,識就是感情,我們學習一定要理智,不能用感情,用感情不會有成就,感情是迷,理智是慧,是智慧。「照了之心,名之為智,若依正觀之智,於諸波羅蜜觀察而修,則能破生死煩惱之業,必證大乘涅盤之果也」,這就對了!所以教下修行講止觀,止觀實在講就是最初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那個時候我初學,他要給我講止觀,我完全不能接受,也不會懂,他講得很通俗,看破、放下。那年我二十六歲,我接觸佛法才兩個月,方先生介紹的時候我就看佛經,認識了章嘉大師,我向他請教,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的就能夠契入經教?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真正善知識教學的手段。我們的問題提出來,他不是直接就答覆我,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兩個在他的客廳裡面就看了半個鐘點,一句話不說,這是他教學的方法。為什麼?我們年輕,心浮氣躁,他看著你,看半個小時,讓你心平氣和,浮躁的氣分沒有了,心定下來,他才跟你講,你會得受用,心浮氣躁學不到東西。說了一個字「有」,這有,我們的心又動了,耳朵豎起來要好好聽,他又不說了,說一個字就不說了。這次時間短一點,大概五、六分鐘。總是讓你靜,你浮動的時候不跟你講。

  所以我們這才了解古人的教學,重視學生心平氣和,他才能受益。如果心浮氣躁,不要說是佛法,世間的學術他都學不到,他學只能學皮毛。譬如讀世間聖賢書,你讀四書五經,你決定不能懂得它的意思。所以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那個誠是什麼?心平氣和是誠,心浮氣躁誠意沒有,你學什麼?我跟章嘉大師三年,進入到他那個房子,磁場就不一樣,很能夠攝受人心。就是一句話不說,你跟他在一起靜坐兩個小時,你會感覺到受益很多,生歡喜心!大師言語不多,態度安詳,你看照片就像他人一樣,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這是讓我們佩服。你看他穿的一身衣服,春夏秋冬都是一樣,冬天當然我們覺得沒有問題,夏天,夏天他不熱。那時候有一位講經的法師道源老和尚,在夏天的時候看到他也是這樣的,他還不斷拿個扇子搧,到章嘉大師面前,他說:大師,你不熱嗎?章嘉大師回他一句話:心靜自然涼。章嘉大師他沒有搧扇子,他聽了這句話感到很羞愧,也就是說他心浮躁,人家心定的。所以說真正心定他才有觀,放下他才有正觀之智,這是把煩惱習氣都放下,《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要統統放下,你智慧現前了。現前怎麼樣?現前還得要干,不幹不行,幹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以理沒有離開事,事沒有離開理,理明白了,這個理要貫通在事相上,事就是理,理事是一不是二,這才能契入。

  什麼是大乘了義的佛法?生活就是的,你日常生活就是的。如果你的生活跟你所學的東西完全是兩樁事情的話,這個佛法就變成世間法,那就不叫學佛,李老師講的,那是搞佛學,你是研究佛學,那不是學佛。學佛,佛在哪裡?佛在生活裡面,佛在起心動念、佛在言語造作、佛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真得受用!所以方東美先生講「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是把它脫了節,那你享受在哪裡?你享受依舊是煩惱,依舊是習氣,你就錯了。所以學以致用,真得受用,得受用從哪裡看?從身體上看。所以你看我講經今年五十年,我講經初期的時候就很大膽,那個時候年輕,人家也不相信我,說我胡說八道,我說學佛的好處在哪裡?第一個好處,你不會生病;第二個好處,你不會衰老;第三個好處,你不會死。人家聽了說:胡說八道,年輕人。真的,現在我說這個話大家相信,為什麼?我這個例子在。我學佛五十七年,講經五十年,真的,跟我同年齡比的時候,我沒有比他衰老,他比我衰老,同年齡的人,你一看就清楚。所以學佛的成績在哪裡?成績在臉上,成績在體質上,將來走的時候走得很自在,絕對不是生病死的,知道走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生從哪裡來,死從哪裡去,你說多自在、多快樂!不學佛呢?不學佛就糊裡糊塗的,生不曉得從哪來,死也不知道到哪去,所以他恐怖、他害怕!這是學佛真正的好處、真實的利益,你真會得到。

  「不依識者」,識是情識,就是煩惱習氣。「妄想之心,名之為識,若依妄識而修,則構集生死煩惱之業,流轉無窮,眾苦不息也」。你要是依靠錯了,依靠識你去學佛,還是搞生死輪迴,得不到受用,這是我們要學的。今天你看,這個偈子一句也沒講到,時間就快到了。每一次,這是一共十大段,每一段都有這一行的經文,有時候我講得比較簡單,有時候我說得很詳細,為什麼?太重要了。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你看菩薩這種謙虛恭敬,上對老師,「承佛威力」是對老師,下面「普觀十方」是對大眾,對上的敬,對下的謙虛,都表現在此地。然後你就知道,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內有真誠,外有謙敬,無論對什麼人絕不能夠輕慢,為什麼?他是佛!《華嚴》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怎麼可以輕慢他?你怎麼可以不尊重他?他本來是佛,他現在還是佛,不過就是他有煩惱、他迷惑,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放下他就是佛。這是假的,總有一天他會放下。我們現在什麼?他沒放下,我們也認識他是佛,他做很多錯事、造很多惡業,那是他的習氣,那不是他的自性,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我們的心是清凈的,心是定的,心是不受外面波動的,生智慧,生智慧那就是真的享受。

  方先生所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話真的不是假的。最高的享受不是名聞利養,給諸位說,是精神的享受,這種享受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中國人讀書講孔顏之樂,孔子生活很清苦,顏回是標準的貧賤之人,那是標準的。吃飯,你看連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個簍子當飯碗,喝水,茶杯沒有,用個葫蘆搞個瓢,「簞食瓢飲」。夫子讚歎他,別人要是受這種生活,「不堪其憂」,可是「回也不改其樂」,他樂的是什麼?樂的是道。煩惱天天少,智慧天天增長,怎麼不快樂!宇宙人生一天比一天清楚,一天比一天明白。不像世間人,世間人糊塗、不知道,所以醉生夢死,那怎麼會一樣?所以你看,世間聖人之樂一般人都不曉得,佛菩薩之樂誰知道?契入境界的人知道。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一無所有,世間最快樂的人,那種享受真的是至高無上的享受。要不是這樣的享受,他為什麼不做國王?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他國王都舍掉,國王沒有學佛的快樂,沒有學佛那種的受用,道理在此地,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今天時間到了,下一堂我們就講到無上慧菩薩的報告。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0二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無上慧菩薩」。菩薩是代表第九住,第九住法王子住,前面我們學習過了,今天我們從偈頌第一首看起。

  【無上摩訶薩。遠離眾生想。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疏》,「無上慧,名如初頌」,初頌就是第一首頌,第一首頌解釋菩薩的名號。「又從法王教生」,法王是佛,是佛把他教出來的,菩薩依教修行,也證得佛的果位,但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所以稱為法王子,「當紹佛位」,紹就是繼承,菩薩繼承佛位,代佛教化眾生,「故名無上」。下面說「頌意」,這個頌意就是一直貫注到下面第十首,就是十首頌,也就是無上慧的報告。十首頌的內容是什麼?「為顯欲令增進」,是為了顯示欲令菩薩們增進,增是增長,進是精進,這進步,「心無障礙」。下面又舉經文來說,他說「文雲,無著無念,不住法故」。到這個地方是介紹無上慧這十首偈頌的大意。

  我們現在開始來學習第一首。第一句,『無上摩訶薩』,「摩訶」是梵語,意思是大,「薩」就是菩薩,我們中國常常翻為大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經上我們常常看到「菩薩摩訶薩」,這個名詞裡面含的意思,稱菩薩是稱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這稱菩薩,摩訶薩是稱十地,十地菩薩稱摩訶薩,這是普通大乘佛教裡面常常這樣稱呼。在這個地方我們看這是第九住,九住也就稱為無上摩訶薩,這怎麼回事情?這又得要知道祖師大德的判教。《華嚴經》是一乘,是圓教,圓教的初住菩薩在斷證這個等級上跟別教初地是相同,也就是圓教的十住等於別教的十地。從別教來說,菩薩是第九地的菩薩。所以別教的佛,諸位要曉得,成佛,佛有四種佛,藏通別圓,別教的佛在圓教裡面只是二行的菩薩。十住就是別教的十地,別教等覺就是圓教十行裡面的初行菩薩,妙覺位就是二行菩薩,差很多。這個我們要曉得。圓教初住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何況此地到九住,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八品,現在在第九品,這個地位就相當高,稱為「無上摩訶薩」。

  下面就說明為什麼稱無上?這是他有修行功夫,不是隨便稱呼的,他能夠『遠離眾生想,無有能過者』,「過」是超過,沒有能超過他的,也就是說八住以前都不能跟九住菩薩相比。「遠離眾生」,這是省略,這句話裡頭含義很深,我們想到《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遠離。離相這才叫見道位,離相,如果不離相,沒有見到道,道都沒有見到,那怎麼修法?見道而後才是修道,修道而後才是證道。所以《金剛經》前半部講得淺,只講破四相,這就是遠離眾生想,但是有個「想」字,想字比相就深了。《金剛經》的後半部,佛教我們「離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見就是念頭,不但相要離,念頭都沒有,這個功夫就深。我們知道此地菩薩的果位,不但是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我們在學習《金剛經》的時候給諸位報告過,破四相在什麼時候開始破的?在《華嚴經》上來說,十信位初信菩薩就開始破四相,那個功夫淺。怎麼知道是在這個位次上就破四相?破四相才能入佛門,不破四相沒有入佛門。小乘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在斷證功夫上跟小乘須陀洹相等,也就是我們在一般大乘教裡面講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這個八十八品見惑,破四相就斷掉了。

  見惑,我們也常常提到,世尊將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這就好說了,這五大類就是,身見,眾生執著這個身是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大類就包括了。這五種錯誤的見解放下了,真的放下了,小乘證初果,大乘,在《華嚴經》上講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入門了。這個不要看到好像他很淺顯,但真的是聖人,雖然他還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他已經得到保證,什麼保證?在六道里決定不墮三惡道。小乘教裡面講,他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出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無論有沒有佛出世,他不會到第八次,七次往返他就成就了。沒有佛,他稱為獨覺,他自己會開悟;有佛,就稱為緣覺,佛給他做因緣,來教導他,他成就了。這就說無論是有佛出世、是沒有佛出世,他的境界都是不斷向上提升。可是大乘比小乘,那智慧不能比,斷煩惱是一樣的,可是智慧,大乘就高得太多,尤其是圓教。圓教智慧從哪裡來的?圓教智慧是從聞經來的。我們現在確實五種見惑統統具足,一品都沒斷,所以真的是凡夫。可是我們受大乘經教,特別是受《華嚴》,像《無量壽》、《彌陀經》,這些經論的薰習,薰習了幾十年,這種智慧是小乘須陀洹沒有的。這個我們還沒斷,如果斷了的時候,那當然比他就更高了。現在就可以這麼說法,我們跟須陀洹在一起,心地沒有他清凈,但是在佛法上我們比他高明很多,他確實不如我們。這就是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我們煩惱障重,煩惱沒斷掉,這五種見沒能破,《金剛經》上四相沒斷;我們所知障輕,所知障輕是聞佛法,長時薰修,薰成阿賴耶識的種子,這佛法的種子。所以所知障比他輕,煩惱障比他重,他們跟我們比,他們的所知障重,煩惱障輕,所以他能夠斷煩惱,所知障重,他對佛法沒有我們知道得多。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真正去用功,好好去修學,要在德行上加強。

  怎麼修法?當然,離不開世尊給我們的指導原則,「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叫三無漏學。古大德結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當然有分類也就是按這個分的。《大藏經》裡面有經藏、有論藏、有律藏,律藏是戒律,論是智慧,經是講定、講定功的。當然,要是嚴格的細分,那就沒法子分,為什麼?每部經裡面佛都講的有戒定慧。那怎麼分法?分就看比例,這三分哪一分講得多,就把它歸成這一類。如果定講得多,戒有講,論也有講,但是定講得多,那就歸於經藏;如果研究討論的分量多,講定、講戒比較少,那就歸於論藏;如果對於戒律講得多,定慧講得少,歸於律藏,三藏是這樣分法的。實際上每部經世尊都講到戒定慧,都是圓滿的法輪。

  我們今天初學,在這個時代學佛的同學確實是疏忽了戒律,所以我們學佛很難有成就。這個成就,我們別說是求往生、求生天,連來生得人身都靠不住。為什麼?這佛在經論上講得很清楚,來生要不失人身,我們這一生最低限度要能達到中品十善,也就是說十善業道我們自己來打分數,能不能打個七、八十分?來生能得人身。如果能打到九十五分、一百分,這生天,天道;只有五十分,人道是不保險,靠不住;五十分以下,到三惡道去了,這不能不知道。三惡道裡面,因為他有十善,所以在惡道里他也享福,他在惡道里也不至於受很多苦,這是善惡的感應,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要知道。

  這裡講到菩薩,菩薩比一般人高,在修學級別裡面這是最高的級別。菩薩下面是緣覺,緣覺下面是聲聞,聲聞裡面還有四果四向八個級別。於是我們就明了,修行一定要從《弟子規》學起,千萬不能疏忽。我們現在這一代修行成就的人太少了,原因就是疏忽了基礎,外面的誘惑力量非常強大,裡面煩惱習氣、貪瞋痴慢,外面這五欲六塵的引誘,能敵得過嗎?無論是在家出家,接觸到這個社會各個層面,那就非常危險,很容易不知不覺就墮落,一墮落就出不來了。為什麼出不來?我們今天,這中國人一般講面子問題,放不下面子;錯了,錯了也不承認,還要強詞奪理,還要想種種方法來掩飾,就愈陷愈深,把自己淪落到阿鼻地獄去了。真正墮落之後,豁然能夠覺悟,回過頭來,真正懺悔,改過修善,那是菩薩,那是來教化眾生的。

  前幾天有個同學送了在網路上下載的幾篇東西給我看,這一篇裡面講的是亞洲賭王,亞洲賭王他的名字叫堯建雲,今年才四十幾歲,我看它這裡面寫的,今年才四十五歲。這是靠賭博起家的,也被人識破了,把他殺掉,還好沒有殺死,把他兩個腳砍掉,手指砍掉三個,只剩下兩個指頭,妻子小孩都離開他了。他真正懺悔了,坐著輪椅到處勸人不要賭博,告訴人賭博都是假的,他自己是老千,告訴大家說怎麼樣玩牌,怎麼樣欺騙別人,把人的錢贏過來,他現在專門做這個。我說這是賭王菩薩,他一念回來就成菩薩。你去賭的時候准輸,你沒有贏的,為什麼?人家牌是真的,但是他有種種的方法,你手上的牌他都知道,你怎麼能贏得了他?所以這個報告,報告得很詳細。他還到處表演,表演給人看,怎麼樣知道你手上的東西。所以,不回頭是魔,一回頭就是佛,佛跟魔都是一念之間。這個人不是普通人,在我們佛弟子當中看他,是佛菩薩來示現、來應化的,他做出榜樣來給你看。多少人賭博傾家蕩產,賭輸之後跳樓自殺,你看他一家人怎麼辦?他看到了,他很痛心,這一生有生之年要到處去勸人不要賭博,這是菩薩。這一回頭,哪一個不尊重他,哪一個不稱讚他!不回頭,那就是魔王,害多少人。

  所以這《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是我們的修行根本,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建築在這個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那是假學佛,不是真的。李老師常常講,那不叫學佛,那叫佛學,他們把佛的經典當作世間一門學問去研究,與自己的心行不相應,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學,你一定從戒學起。今天我們不談根本戒,根本戒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今天在此地我們看看菩薩,《華嚴經》裡面講菩薩十戒,我們看一看。這個意思是說,「菩薩奉持三世諸佛十種凈戒,具足清白,無有缺犯」,菩薩做樣子,目的何在?「念諸眾生顛倒破戒」,為的就是這個,眾生迷惑顛倒,連根本戒都破了,根本戒就是《十善》、《感應篇》跟《弟子規》,都破了。換句話說,《弟子規》、《感應篇》破了的時候,那人的身分就沒有了,來生到哪裡去?來生是畜生、餓鬼、地獄,他不是人。所以三教,這三個根本戒就是得人身,不失人身的保障,你真正能做到,你來生一定得人身,不會失掉人身;修得好,來生福報一定比這一生大,這是一定的道理。

  菩薩念諸眾生顛倒破戒,所以菩薩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成正覺,為說真法,令離顛倒,得凈戒法,是名菩薩十戒」。菩薩成佛,現在是法王子的地位,也可以說成佛,代佛說法,說什麼?說真的,不說假的。給諸位說,《弟子規》是真的,《感應篇》是真的,《十善業》是真的,在此地我們看《華嚴經》上講的菩薩十戒是真的,這真法,幫助我們遠離顛倒得凈戒法。它有十條,第一條「普饒益戒:謂菩薩受持凈戒,廣為利益一切眾生也」。我們看到堯建雲先生,現身說法勸一切眾生戒賭,他發的這個心不就是廣為利益一切眾生嗎?好賭的人太多,他真的覺悟、回頭了,勸導一切眾生不要誤入歧途,發財不是靠賭博能發財的,他自己現身說法,我靠賭博賺的錢,落到這樣的下場,幾乎把命都送掉。這就是利益眾生,普饒益戒。

  第二條叫「不受戒」。什麼叫不受?這戒不是要受戒,為什麼叫不受?這下面註解說,「謂菩薩不受外道諸戒,但自精進,奉持諸佛平等凈戒也」。這個不受是不受外道的戒,這一條重要,這我們不能疏忽。這就是這裡頭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要跟聖人學,我們要跟佛菩薩學。跟諸天在一起,天人是比我們聰明,比我們有智慧,他還有神通,我們跟他在一起那一定要有智慧,要有正念,不可以迷信。迷信,我們往往就受了他的戒法,那就錯了,他的戒法裡頭善的也不少,有個一條、二條有問題的,那我們就受害了。這是一定要很慎重、要很細心。聖賢的心一定是清凈平等的,《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就把這個原則告訴我們,清凈、平等、覺,覺而不迷。由此可知,為什麼不去受外道諸戒?外道諸戒不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大聖大賢、諸佛菩薩,他們所證得的是完全從心性流出來的。《十善業》是心性流的,《感應篇》也是從心性流的,乃至於《弟子規》都是出自於心性。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謂的人性本善,什麼是本善?《弟子規》這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字字句句都是本性本善裡頭流出來的,它不是哪個人制定的,不是哪個人創造的,不是的,這一定要懂。我為什麼要學?因為是我自性流的,你就一點都不懷疑,認真依教奉行,回歸自性、回歸本善、回歸本凈,純凈純善,這就對了。

  第三個,「不住戒:謂菩薩受持戒時,不求於彼欲界、色界、無色界受生而住也」。由此可知,這個不住戒的意思就是清凈戒,為什麼?沒有希求。這個難!我們現在還有求,我們求什麼?我們求生凈土。我們為什麼要持戒?為了要求生凈土。但是這個求,跟求其他的不一樣,這個求是情有可原,佛菩薩准許你這樣的求。為什麼?你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不求世間的五欲六塵,這就對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出離六道輪迴,我們今天持戒為了求生凈土,是求生極樂世界,是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你要知道,有這個強烈的求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得生,品位不高,為什麼?因為你有求。生在哪裡?生在凡聖同居土。如果你不求了,凈戒無求了,那你會生到實報莊嚴土。但是你要曉得,那個太高,不是我們境界,我們現在還是要求,把目標定低一點。就像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有人問蕅益大師,這是我們凈宗一代祖師,印光大師佩服到極處,因為他給我們註解《阿彌陀經》,叫《彌陀經要解》,印光大師讀了之後,他說這個即使是阿彌陀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樣的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肯定是觀世音菩薩,真的,別人做不到。可是蕅益大師告訴人,人家問他,您老人家生到極樂世界,什麼樣的品位就滿足?他說:我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就滿足了。這個話說得有道理,這個話真的叫普度眾生,為什麼?品位向上可不是容易事情,但是下品下生不難。我們確實能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落實,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就能做到。所以蕅益大師的教誨是普饒益眾生。

  很多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因為一般學佛的人,出家的人多,求什麼?求開悟,求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所以多少出家人他去參禪、學密,他不念阿彌陀佛,認為念阿彌陀佛成就太慢了,我在這一生當中就要成佛去。這個願是好,想得是好,能不能做到?大有問題。所以多少祖師大德勸導我們,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你還愁不開悟嗎?這話說得有道理。到極樂世界就保險了,為什麼?第一個,無量壽。在這個六道裡面壽命都很短,縱然是生到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那個壽命多長?八萬大劫,長壽天,六道裡頭壽命最長的。可是要比起西方極樂世界,他還是短命的,怎麼比也比不上,人家無量壽,你八萬大劫算什麼?所以真正想通了,想明白了,死心塌地扎儒釋道三個根。我們學佛,為什麼要搞儒、搞道?這個道理前面講得很多,如果我們不用儒道,那你就得學小乘,世尊講得很明白,「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所以佛教當時傳到中國來的時候,確實是依照佛的意思,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派,俱舍宗、成實宗,這兩個是小乘,無論在家出家學佛都必須先學小乘,從小乘入大乘。我學佛,李老師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所以我小乘經學了將近二十部,《阿含經》裡面選的。可是到唐朝中葉以後,中國佛教無論在家出家就不學小乘,為什麼?他們用儒、用道代替小乘,這很有道理。所以在中國最近這一千七百年之間,形式上有儒釋道,實際上已經不分了,融合了。學佛的人,他讀四書,讀四書五經,讀《老子》、讀《莊子》,用這個為基礎,再入大乘沒有問題。學道的人,他也讀佛經,他也讀儒書。儒家這些聖賢,他也讀佛經,他也學道。所以實際上,好東西大家都願意學。

  我們看到少林寺的一塊碑,三教九流混元圖,這要用現代的話說,那就是多元文化,三教九流是一家、是一體,這就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現代的新名詞,沒有想到一千三百年前,那個碑距離現在一千三百年,中國人已經契入多元文化是一體了。所以我們今天一定要把《弟子規》看作我們戒律的基礎,再學《感應篇》,然後《十善業道》就可以落實。為什麼現在十善不能落實?要知道,你沒有《弟子規》、沒有《感應篇》,十善業做不到。天天念沒用處,真的要變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行、自己的生活,自己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不離十善業,這是真佛弟子,這樣的人念佛才能得生凈土。為什麼?你看《彌陀經》上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就有你一分,就有你在裡頭。如果十善業做不到,你念《彌陀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不在裡頭,這個道理能不懂嗎?所以這不住戒意思就深,不住戒就是不著相,我們今天講的是不執著。做不做?做。為什麼不執著?沒有求,不求人間天上的這些享受,天上五欲之樂都不求,何況人間!你才能得清凈心。

  第四,「無悔恨戒」,悔是後悔,恨是怨恨。我們這個世間的人,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不稱心的事情,怨恨的心很容易生起來,這是什麼?煩惱習氣。後悔也是常常有的事情,這裡面有善、有惡,惡的事情做完之後,後悔,我不應該做;善的事情,緣分有的時候沒有去做,也後悔。機會要能掌握住,要認識,要能把握。我們看這裡面的小注,「謂菩薩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破凈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此地講的是不作重罪,那輕罪呢?輕罪也不做。世尊在經教裡面常常教導我們,「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看這多麼美好。我們何必叫眾生不歡喜、叫眾生難過?那我們就做錯了。這個眾生討厭我,不喜歡我,我看到他,迴避他,不要讓他生煩惱,這是菩薩。不論什麼原因,我們要守住這個原則。總有一天他會覺悟,那個人是好人,我過去冤枉他了,錯怪他了,他會回頭。像這些都是屬於身教,得演出來,你看經典裡面常講「為人演說」,演是表演,一定要做出來給人看。

  不行諂詐,諂是巴結,一定是有企圖、有目的,詐是詐騙,這兩個字在戒律裡面是屬於盜戒,你用種種善巧方法去欺騙別人,目的是讓人家損傷,你得名聞利養。這個諂詐對世間,這罪就很重。如果在佛法裡面,以諂詐對寺院、對學佛的同學,這個罪就重了。《地藏經》上佛講得很好,造五逆十惡罪,佛能救你,偷盜三寶物,佛不能救你,這個罪就重了。所以這些信徒們捐獻的這些財物,他是供養三寶的,是為弘揚佛法的,你把這些錢財用這些諂詐的手段騙去,果報都是阿鼻地獄,諸佛如來出世救不了你,這是不能不慎重的。對普通人都不可以訛詐,何況對佛菩薩,何況對三寶!

  不破凈行,凈是清凈。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就常常講到,它底下還有,安住正戒。孔夫子說得很好,你看他老人家自己敘說,他功夫的長成,他說他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三十成就了;「四十而不惑」,再用十年功,他不迷惑了,也就是說他的思想見解、處事待人接物,是理智的而不是感情的,感情是迷惑;「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真正知道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隨心所欲就是得大自在,不逾矩就是絕對跟五倫、五常、八德,也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相應,隨心所欲,決定跟這些道德相應,這是不逾矩,矩是規矩。所以夫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悅什麼?就悅在這裡。孔子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佛菩薩是經常不斷的在跟我們表演,我們要能看出門道,要能懂得他的用意,你才真正學到東西,學到這個,這就受用了,方東美先生所謂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絕對不是五欲六塵,是隨心所欲,與倫理道德完全相應。在大乘法裡面講隨心所欲,它與自性相應,決定沒有跟自性相違背的,自性純凈純善。這就是不破凈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他沒有後悔,他沒有怨恨,後悔、怨恨這個習氣斷掉,不存在了,你說他心多快樂,這是我們講法喜充滿,夫子所說的不亦悅乎。

  如果有悔有恨,怎麼能生出法喜?你哪裡來的快樂?這兩個字含義太深太廣,這兩個是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不要把它看輕,它很嚴重,你要是不留意的話,要不好好的把它拔除,功夫是什麼?這個東西淡薄了,這個東西沒有了,那叫功夫。首先你能把它伏住、把它淡化,然後徹底把它消除,你就能得法喜。怎樣能夠做到沒有後悔、沒有怨恨?這是大學問,這是我們要跟佛菩薩學的。從哪裡下手?要從根本戒上下手。一定不要忘掉,不要輕視《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不可輕視。

  我是在去年有個同學送了我一本《感應篇》,有圖,有簡單的註解,注得不錯,是民國初年石印的,現在很少,現在石印已經淘汰了,石印的本子。我們在台灣把它重新照相翻印,好像印了有兩千本,寄到了,薄薄的,我看到《感應篇》,有圖有說,字也寫得很規矩,都是手寫的。同修們要認真學習。《感應篇彙編》裡面有很多故事,講得很詳細,理解要用《彙編》,受持,這個小冊子最好。《感應篇》文字不長,一千多字,好像不到兩千字,最好常常讀誦,天天檢討。晚上如果是看一遍,認真檢討我們今天一天思想言行有沒有觸犯,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第五是「無違諍戒」,違是違背,諍是諍論,「謂菩薩於佛所制禁戒,心常持護,無所違犯,亦不鬥諍觸惱一切眾生,但願常生歡喜,奉持於戒也」,不違背,不跟人爭論。佛所制的這些禁戒,就是戒律,實際上佛家的戒律,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日常生活,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就是我們的規範,我們應當向佛學習的。佛從來不殺生,極小的、微細的蜎飛蠕動,佛都愛護,佛都憐憫,佛起心動念絕沒有惱害眾生的,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的。所以佛的這個禁戒,他所制的這些禁戒全是性德自然流露,我們要懂這個意思。然後才能發心恆常的持護,持是受持,我們要學,我們要做到;護,是讓這個戒法常住世間,不要失掉。怎麼樣叫它常住世間?必須自己認真去做,做給別人看,這才能常住。如果我們勸別人持戒,自己不持戒,特別是現代的人,他不相信,他說你是假的,你騙我的,你存心不善,真的是好東西,你為什麼不做?諂媚欺詐,這是不好的,那你為什麼要做?不偷盜是善,那你為什麼不做?所以必須自己做到,別人自然就服了,他就真的學了。

  聖人,沒有別的,這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說,他是先做到,然後再說到,這是聖人。賢人呢?賢人是佛的弟子,跟佛學習,他能說到,但是他也做到。能說不能行,這騙人,這不是聖賢,自己會說,教人,自己做不到,這騙人,不會有成就的,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們怎樣受持,怎樣來護戒?護戒才是真正護法。為什麼?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禮沒有了,儒就沒有了;《感應篇》沒有了,道就沒有了。我們今天認真學習這三樣東西,《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那就是護儒、護佛、護道。這是三教的傳人,一定要做到無所違犯,不違背,不犯這些規矩,不犯戒律。

  下面這一段也很重要,亦不鬥諍觸惱一切眾生,這就是叫我們要學讓。這個讓難,開頭要忍讓,為什麼?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是表現的讓,他們的讓是做到高階段,禮讓、謙讓。我們自己要向上提升,開頭是忍,從忍讓提升到謙讓,從謙讓再提升到禮讓,絕對不與人爭,與人爭這就是錯了。為什麼不與人爭?學大乘佛法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有什麼好爭的?世間人為什麼要爭?不知道世間東西是假的,所以爭來爭去,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你想,連身都是假的。《大般若經》上講得多清楚,「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最近我們學了《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你看前面四段講得多好,特別是前面三段,講一體、講二用、講三遍,然後給我們講四德,你把這些道理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還有什麼好爭的?誰爭,讓他去。他爭取,造罪業呢?造罪業也讓他去。為什麼?造罪業,他必定有果報,這種業因果報就是對一般執迷不悟的這些眾生最好的教誨,讓大家看到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善因善果是教育,惡因惡報也是教育,都在教化眾生,有什麼不好?舞台上表演,有唱正面的、有唱反面的,都表演得非常逼真,都是一流的演員,都應該得獎,他們在表演,他們在教化眾生。如果你從這個角度上去看,你也會莞爾一笑,你什麼懊惱都沒有。所以我們要學無諍,不鬥諍、不觸惱一切眾生,不要讓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但願常生歡喜,奉持於戒,我們持戒,我們也希望他歡歡喜喜來持戒,這就對了。

  第六,「不惱害戒:謂菩薩不學邪幻咒術及造作方葯惱害眾生」。這些世間常常有的,用這些不正當的手段欺騙眾生,目的總不外乎得到名聞利養,還有受別人的恭敬,我們講好名好利。他也學一些邪咒、幻術,或者造作方葯,這些葯看起來是替眾生治病的,可是他別有企圖,病治好了怎麼樣?病治好了,你要做他的徒弟,你要受他的支配,這就錯了,所以他的目的不單純。這種事情決定不能做,為什麼?這也是惱害眾生,佛菩薩不做這個事情。佛菩薩,「但為救護一切,而持於戒也」。特別是持戒這一條,我當年初學佛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跟他學教,他老人家一生不勸人受戒,他只勸人皈依,不勸人受戒。我很奇怪,有一次我就把這個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為什麼不勸人受戒?他說:我勸他,他去受戒了,他將來不能持戒,破了戒,他有罪,我勸導他的,我也有罪。我才明白這樁事情,這老人他看得很深,看得很遠。

  勸你三皈是跟佛結個緣,三皈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三皈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太難了,那是佛門最高的指導原則。實在講,最高指導原則都擺在最前面,言語文字都是最簡單的,像中國最高指導的原則在《三字經》上前面八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中國人最懂得教育,有好的方法,有好的效果,成就就是五千年這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什麼?就這八句。所以佛法就是三皈依,你看三皈講得多清楚,「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無比殊勝的因與果報都說出來了。

  下面第七,「不雜戒:謂菩薩不著邊見,不惑外道所計,但觀諸法緣起不實,一心專持出離生死之戒也」,這幾句話說得好。所以不著邊見非常重要!邊見是什麼?就是對立,二邊,二邊就對立了。在這麼多年當中,我常常提醒同學,我們想真修,想真有成就,首先要把自己內心深處對人的對立要化解,別人跟我對立可以,我不跟他對立。諸位一定要知道,對立是二邊的,我跟他對立,他跟我對立,這個對立就成立。如果只有一邊,我不跟他對立,他跟我對立,是對立不起來的,化解矛盾、化解衝突要從這個地方做起。如果你跟人、跟事、跟一切萬物有對立,那麼矛盾衝突就沒有辦法避免。我們細心觀察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個矛盾的世界,是個衝突的世界,對人也好,對事、對物,沒有一樣不衝突,活在這個世間有多苦。怎樣離苦得樂?佛有妙法,這個妙法就是叫我們自己,妙法不在外面,我們自己要覺悟,自己要把對立這個心態化解掉,你就得到佛法最高的享受,身心和諧,跟一切眾生和諧,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與天地萬物和諧。所以和諧不是要求對方,是要求自己,真能得到,要求對方是永遠達不到。中國古人講的話了不起!「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解決了,只要自己身心和諧,就跟宇宙和諧。

  所以邊見就是五種見惑里的第二種,身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決定不能執著,你著就有,你不著就沒有。我們要問,須陀洹怎麼樣把這五種錯誤的見解斷掉?他證得聖果,雖然說初果,真的是聖人,永遠不墮三惡道。在《華嚴經》裡面,你能夠把這個東西斷掉,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薩,你就入華嚴境界,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所以這個事情我們不能把它看輕,要重視它,要認真努力不跟人作對,這對立,不跟人作對,善人也不跟他作對,惡人也不跟他作對。像佛在經上講的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羅蜜,碰到歌利王割截身體,他也不跟他對立,這真的要學。但是學這個本事,要沒有忍辱的功夫,那你做不到。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勉強著忍,不能忍還得要忍,實在忍不住,要讀經,要拜佛,求三寶加持,在經教裡面智慧慢慢開了,你就能忍了,它把你化解了,智慧開了。可以把忍辱提升,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智慧,裡面沒有情識,就全部化解了,這是對自己的。另外,外道,外道所計,這個計是計較,分別計較。就是他們所說的,你跟他接觸,接觸你不會迷惑,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錯在什麼地方你都知道。要包容、要感化,不能對立,一對立,矛盾衝突決定產生。所以世尊跟所有印度的外道都不對立,而且都能接受,大智慧!外道,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原始宗教,拜天地鬼神的。我們要問,天地鬼神有沒有?真有,不是沒有,他有靈驗,所以人會去拜他。但是這是不究竟的法,佛不排除,佛並沒有勸他你不要拜,佛還是教他,你恭恭敬敬拜他,佛給他說一番大道理出來,那就變成什麼?變成教育、變成哲學了。

  諸位要知道,我們佛門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不是佛教的,是印度原始宗教的,他們拜的天神,四大天王是一半算天神、一半算鬼神,他是鬼王。你看佛把他加上一個新的意義,就變成表法了。東方稱他為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護國護家,變成護法神,這多好。怎麼護持?你看他手上拿的道具,他拿的是琵琶,弦樂器,這是表法,弦樂器要調,彈琵琶的時候先調弦,鬆了它不響,太緊它就斷掉,這就代表什麼?中道。中國古人講中庸,佛法講中道,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就是你要做到恰到好處。他就把它變成教學。南方天王叫增長,這個增長就是我們今天講進步,隨著時代前進,在佛法裡面講,德行要增長、智慧要增長、才藝要增長,生活品質要增長,樣樣都要增長,不落伍。中國古人講的日新又新,佛法裡面講的精進,他取這個意思。怎樣能達到這個目標?他手上拿的是劍,劍代表智慧,慧劍,煩惱斷了,智慧增長,這問題都解決了,他跟你講個道理出來。

  西方天王叫廣目,北方天王叫多聞,這兩個天王是代表手段、方法,用什麼方法,什麼樣手段,達到我們斷煩惱、求智慧,處世都能夠達到中庸之道。這兩位天王教給我們,廣目是多看,北方是多聞,多看多聽,這就是我們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求學。多看,你看廣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龍或者是蛇,龍蛇代表什麼?多變,善變。你看這個社會多變,人情世故多變,沒有一樣不在變化。左手拿的是龍蛇,右手拿的是個珠子,珠子什麼?不變的,有個不變的原則,以不變去應萬變,這你要觀察。那個不變的是什麼?不變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永遠不變,社會不管怎麼變法,你只守住這三個原則。我們今天講,我們守定《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永恆不變,你就能應千變萬化的社會,你在這裡面不會受害,只會得益,不會受害,現在是什麼樣的風暴,什麼樣的海嘯,它都損害不了你,你只要掌握到這個原則。這是原則裡頭小的,高的那是大乘佛法。北方天王叫多聞,手上拿的傘,傘是什麼?現在講的防止污染。傘蓋,從前傘蓋是防止污染的,遮太陽、遮陰,要防止污染。最重要的要防止心性的污染,這才重要,你要保護著你的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不受污染。

  你看,佛這麼一解釋,把外道拜的神,就變成哲學、變成教育,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真實智慧,高明之處,不反對他,你繼續拜。你懂得這個意思,拜起來更不同了,神明怎麼保佑我?教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行中道,理智,不要用感情。南方天王教我們智慧,教我們多看多聽,增長見聞、增長知識、增長智慧,這是佛的高明處。你們現在看看西藏密宗,有很多的神像他們都拜,那些神像都是古印度各個宗教裡面所拜的,你繼續拜,佛不反對你,但是佛都給他新的意思,給他表法的意思,這叫真實智慧。不是說排斥他,你排斥他,他那些信徒心裡不痛快,他難過;你這麼一講解,他的信徒更快樂,原來我們拜都不知道,有這麼多學問在裡面,有這麼多好東西在裡面。所以佛一講,大家就更喜歡,叫不惑外道所計。

  但觀諸法緣起不實,這是真的,這是佛法,教你要看破世界,這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緣起之法。緣起沒有自性,叫緣起性空,不真實,你才肯真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一心專持出離生死之戒。出離生死之戒,我們把它落實到現前,我們真正得受用的,那就是念佛求生凈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生活隨緣,隨緣裡面最重要的是護持正法,護持正法才是真正的普度眾生。我們四弘誓願裡面講「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度法?護持正法就度了眾生。護持正法,首先要護自己的正法,那就是自己戒定慧三學一定要成就。成就得愈高,我們將來往生品位就愈高。這我常常說的,能夠把執著放下,你到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能夠把分別放下,你到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

  為什麼放不下?你不知道緣起性空,不實就是性空,你不了解事實真相。雖然我們常常講世尊跟彌勒菩薩的一段對話,我們常常提起,你要是真的常作如是觀,時時刻刻我眼見色、耳聞聲,我都能想到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這段對話,你就放下了,你才曉得什麼?這個東西的確是假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講得多清楚、多明白,是事實真相。每個念都是獨立的,前念跟後念不相關,它不是一個念,它決定不是相同的,它相似,很接近,不完全相同,念念都不一樣,哪裡有真的?我們今天是看錯了,我們看的所有現象是相似相續相,這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你真的搞清楚,你就徹底放下了,天下有沒有事?沒事,正是古人所說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第八,「不貪求戒」,這條重要,曉得什麼都是假的,一切隨緣就好了。富貴,隨順富貴的生活,貧賤,安於貧賤的生活,都不求,這是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教育。為什麼?富貴、貧賤不是求得來的,是業報。佛說得很清楚,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人生酬業」,是來酬償你的業報。過去生中你修福修善,這一生你來享福;過去生中你造惡,那你這一生來受苦。能不能轉變?轉變是可以轉變,你要認真去學習。你要不好好的學,不斷惡修善,你怎麼改法?如果還用很多巧詐的方法,希望能夠得到好的享受,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這完全錯了,那真叫是苦中作樂,果報是更苦。我們看底下這小注,「謂菩薩不現異相」,菩薩有神通,可以現,不現;「彰己有德」,彰是顯出,顯出自己有德,有德有能,佛菩薩不會幹這個事情的。凡是有這些表演的,他的內裡面都是有貪求心,否則他現這些幹什麼?都是有貪求心。「但為滿足出離生死法,故而持於戒也」,為什麼持戒?持戒真的是為了生死,是為得清凈心、得平等心,這才持戒。所謂是提升自己的靈性,目的在此地。

  第九,「無過失戒:謂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他愧恥,但一其心而持於戒也」,這一條很重要。因為我們確實見到不少持戒、持午做得是很好,但是他看到別人不持戒,他心裏面就難過,一定要責備人,一定要教訓人,這錯了。菩薩持戒,看到不持戒的人也非常尊重他,絕不輕視他,這是對的。為什麼?持戒的目的在哪裡?在得定。你看到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你怎麼能得定?所以你持戒達不到自己的目標,不能得定,不能開慧,原因在哪裡?就在此地。這個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你責備別人不持戒,別人聽到心裡難過,覺得你羞辱他,往往在這裡跟人結了怨恨,變成什麼?變成將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這又何苦來!所以真正修行是為提升自己的德行,不是對人誇耀,不是責備別人,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最後一條,「無毀犯戒:謂菩薩受持凈戒,無所毀犯,永斷十惡,具足十善」,這是真正持戒的原因,「恆念眾生皆由顛倒毀犯於戒,我當為說真實妙法,令離顛倒,成就菩提也」。這是善心,這是對的,自己持戒做好樣子給人看,別人做不到絕不毀謗。而且要告訴他,我能夠做到也不是一天、二天,也是長時間慢慢把自己習氣淘汰掉,自己毛病改正過來,才能夠有現前的成就。這樣子勸導人、勉勵人就對了,絕不可以輕慢人。而且常常要跟大眾講,佛在《華嚴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怎麼可以輕慢?他今天造作罪業,不是自性,是習性,你看《三字經》上講的,「性相近,習相遠」。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習性障礙了自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是習性他斷掉了,他露出來全是自性,這叫聖人。所以聖賢豪傑跟我們一般人沒有兩樣,只要你肯把煩惱習氣淘汰掉,你就轉凡成聖。六祖惠能大師是最好的榜樣,你看他一念放下,立刻轉凡成聖。他沒有學過,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天經都沒有聽過。聽到五祖的教誨,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這一放下,智慧現前,障礙沒有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他自然就貫通,這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沒有他這個能力一下放下,咱們慢慢放,天天放、年年放,不可以一天不放,自然也能到他的境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0三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下方無上慧菩薩」。我們將偈頌第一首念一遍:

  【無上摩訶薩。遠離眾生想。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

  這首偈是介紹無上慧菩薩的名義,就是名號的意思。菩薩是第九住,「法王子住」,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從法王教生,當紹佛位,故名無上」。文字雖然不長,可是意思很深。法王子是誰?我們每個人都是,只要從法王教生,就是法王子。這個意思說得很明白,我們依據佛陀的經典,信解行證,依教奉行,這個人就是法王子。清涼為我們說出學習的次第,首先要信,信心清凈。說到信,我們會想到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說的六個信,第一個要「信自」,要相信自己,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多,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首先要相信的。佛門講直下承當,千萬不要客氣,說不敢當,我當不起,那你就成不了佛。實在說,佛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佛性就是佛。一切眾生從哪裡生的?都是佛性變現出來的。佛性在什麼地方?佛性就在自己身上。任何一法都沒有離開佛性,植物、礦物、自然現象也是佛性變現出來的。《妄盡還源觀》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個體,這個體就是自性,「自性清凈圓明體」,那就是佛,那叫真佛。從這個體裡面起二用,二用怎麼起來的?起心動念,這叫無明。所以一念無明就起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就是宇宙現前。宇宙怎麼來的?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一切法是從心性變現出來的。起心,宇宙現前,動念,動念就是我,正報現前。所以我跟宇宙,諸位要知道,佛法裡面講的正報就是我自己,我們自己,每個人自己。別的人呢?別的人是我們的依報,依報就是我依靠生存環境的現象,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有自然環境,那都是說為依報。正報就是自己,禪宗裡面說得很好,「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正報,什麼人能把這個問題找到,這就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我們要真的直下承當,我有佛性,我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現在是因為我有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自性清凈圓明體障礙住,這才變成這個樣子。變成這個樣子,不是真的,是假的,宇宙是假的,人也是假的,自己也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自性清凈圓明體,我們一般講靈性,這是真的。靈魂不是真的,靈魂因為它的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斷掉,還是帶著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中國人稱靈魂。古人不叫靈魂,古人叫遊魂,《易經》裡面講「遊魂為變」,這個變就是在六道輪迴裡面不斷的在轉變,遊魂為變。第一個我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

  第二個要相信釋迦牟尼佛、相信毗盧遮那佛,跟我們講的句句都是真話,決定沒有一個字是妄語。他們應化在世間,目的是什麼?是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成佛,幫助我們修行成佛,是這麼個意思,我們要知道。這叫「信他」,信自、信他。然後講的是「信事、信理」,事是事上的修行,理是修行理論的依據。像一體、二用、三遍,這都是理,但是第三跟第四,那裡頭就有理、有事,不像第一跟第二全是講的理,要信理、信事。再有兩個,「信因、信果」。因果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宇宙開始那一天,因果就開始了。你看看起心動念是因,這兩種作用是果,宇宙出現、我出現,這是果。性相、理事、因果可以說是同時發生的,你找不出先後,都是在一念之間。所以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一念。

  一念這兩個字,真正懂的人不多,我們初學佛聽到一念,好像是懂了,其實完全沒懂。經典上說的一念不是我們一般常識裡頭的一念,我們常識裡面的念頭一念太粗,而佛法說的一念太微細,微細到我們無法想像。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彈指,一彈指有多少個微細念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單位,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的微細念頭,那個一念,所以我們沒有法子想像。那個一念,菩薩講「念念成形」,成形就是兩種作用,宇宙出現了,我出現了,就起這兩種作用。有這兩種作用,自自然然就三種周遍,都是連帶發生的,就在這一念當中發生的。他跟我們講,「形皆有識」,形是物質世界,識是精神世界,這也說明精神跟物質是同時生起的,沒有先後。精神裡面一定有物質,物質裡頭一定有精神,決定是分不開的。這樁事情我們在這些年裡面看到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確實做出證明,科學的證明,礦物裡面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這就是精神,礦物裡頭有。

  所以,我們也要學做法王子,也要依照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到我們真正有了成就,也就是要代佛教化眾生,就是當紹佛位,則稱之為無上慧菩薩。前面我們將《華嚴經》上所說的「菩薩十戒」學習過了,這個戒是德行,你沒有德行不能成就無上道。有了戒之後還得要放下,從哪裡放下?從布施。《華嚴經》上菩薩十種布施,這跟其他經教里不一樣。我們知道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教人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教一般初學的。現在我們看看佛怎樣教菩薩布施,當然這十種都不是我們能做到的,可是我們要知道。最好我們得認真學習,對於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有大利益,這個要知道。真的放下執著,就成阿羅漢果,我們學《華嚴經》就入華嚴境界;放下分別,我們在十信裡面就是高級的菩薩,十信裡面是九信、十信的菩薩,到這個地位;如果把起心動念放下,我們就超越十法界,真的入華藏世界,這真的入了,不是假的。那是什麼地位?就像現在我們經上講的十住菩薩,我們就入這個境界。所以,這十條我們也應該學習,能做到不能做到是另外一樁事情,一定要懂得,看大菩薩跟我們一般學習的確實不一樣。

  這十種施,第一種叫「分減施」,減是減少,分是一分一分的,我們看經文,「謂菩薩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妙飲食,分與眾生,然後乃食。」你看看這就是分減施,分給別人,減少自己的受用,能分給別人。這不是說我們世間一般人,這是說出家的菩薩。出家的菩薩跟佛一樣,每天乞食托缽,所以他沒有什麼財物,沒有這些。這是說明從自己物質享受的這部分,有多餘的、有好的,好的分給別人,這個慈悲。托缽得到好的飯菜,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確實是這樣的,托缽並不是託了之後就吃,不是的。託了之後回來,從前都在樹林底下,回來跟佛陀在一起,把每個人托的飯都會在一起,飯統統會在一起,然後分而食之。所以佛門裡面常講這一缽是千家飯。世尊這些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陀自己也去托缽,那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六個人,出去托缽。托完回來之後都會合在一起,然後每個人缽裡面拿的飯,你說是不是千家飯?這不是假的,一缽千家飯是真的。所以是分而食之,這是真平等。沒有托到的也沒有關係,因為有些人托的是有多的,都能吃飽。吃飽之後還有多的,多的不能留到明天,這些出家人一天只吃一餐,多餘就供養這些鳥獸,供養它們。這是第一段,後面還有一段。

  「復念身中八萬屍蟲,依我身住,願令普得充滿,於凡所受之物,悉亦如是,是名分減施。」八萬屍蟲是什麼?你看這個「屍」,我們的神識、靈魂要離開這個身體,身體就變成死屍。現在我們的靈性跟肉體是合在一起的,所以他是活的。八萬屍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細胞,我們身上的細胞,細胞需要營養,我們飲食補充營養,供養誰?就是供養這些細胞,它們需要。而且這個細胞,我們知道它不斷的在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確實有周期性,這個周期性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七年。我們身體上任何一個細胞,七年就統統都換新的,也就是七年之前的細胞全都沒有了。譬如人到八歲的時候,他的細胞整個換成新的,前七年的沒有了,到十五歲的時候,前面七年的細胞又換成新的,不斷的在換。這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換,如果全部都換新的零件,像我們的車一樣,統統換新零件,那不就是新車嗎?如果要換成舊零件,那就變成老車,甚至於變成不能用。可是絕對大多數人換,在少壯的時候還不錯,可是到晚年的時候是愈換愈差勁,為什麼?這裡頭的道理一定要懂。在少年的時候,沒有煩惱、沒有憂慮,他很快樂、他很天真,他不懂事。所以第一次換的,到十五歲你看那第一次換的,那個少年就是美少年,到二十一、二歲,再第二次換的時候也都不錯。可是慢慢長大,他懂事了,他起了貪瞋痴慢,他起了煩惱,他有了不善的念頭,這對於換細胞就影響很大。如果惡念多、善念少,就愈換愈壞,愈換愈差,就這麼個道理,你怎麼樣供養它也不行。富貴人家天天用補的東西來補它,他這屍蟲生活得很好,能不能換得更好?還是在意念上的問題,還是佛說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

  所以,我們永遠保持正念,像諸佛菩薩、阿羅漢一樣。他們怎麼換法?現在我們才曉得這個換的事實是真的,並不是七年七年的周期,不是這個,現在我們曉得他念念都在換,他都不同。你看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的念頭,他每個念頭都不一樣。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不是前念,所以說相似相續相,這個要換是剎那剎那在換,我們沒法子預計到的。如果念念都清凈,那不就是如來的清凈法身嗎?念頭裡頭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愈嚴重,換的就愈差,愈清凈,換的就愈好。現在我們懂得為什麼佛菩薩叫清凈法身?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念念清凈,他念念都非常接近、相似,所以他的身體真的是所謂金剛不壞身。天人智慧比我們高,煩惱比我們輕,所以他們長壽,他們不容易衰老,修行證果的人更不必說,所以我們要懂得這麼一個道理。這個地方是菩薩示現。你看我們為什麼要飲食?是來補充能量的,讓這些細胞會愈變愈好,這個一期的生命,一期就是從生到死這一期,這一個階段,會養得更好。養它幹什麼?這叫借假修真,這身是假的,用這個身體來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就對了。我們沒有這個身體就不能修,沒法子修,一定要借這個身體來修,叫借假修真。所以說「願令普得充滿」,這就是時時刻刻念到我們身體每個器官、每個細胞,都要平等的愛惜它、要照顧它,這個現在我們講環保、講衛生,佛門菩薩統統都能夠很周密的照顧到。

  然後下面有兩句,「於凡所受之物」,這就多了,就是在日用平常當中,凡所受用的這些物品,「悉亦如是」,我們生活上所需的這些物質的受用,都應該常常想到別人。我們要減少自己的,去幫助別人,這是佛陀當年在世給我們做出最好的示範。他們對於物質的需求達到最低的限度,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無不是常常念著眾生苦,尤其是眾生沒修福,決定是在過貧窮苦難的生活,常常想著他們,我們常常省一點。在現前的社會,許多科學家告訴我們,現在諸位曉得這是金融風暴,危機。科學家告訴我們還不止,接著還有什麼?糧食的恐慌。人口不斷膨脹,估計這幾年缺糧的人可能會達到十億,沒得吃,這是危機;還有水源的危機、能源的危機,這是人類致命的問題。所以我們對於飲食起居都要懂得節約,懂得節省。照明的燈,不是在讀書,光度可以減弱一點,省一點電。我們能省一點,就是幫助別人多一點,我們能節省一點水,也就是幫助別人多得一點水資源。時時刻刻要做如是想,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有菩薩這個善意、善念,這樣就好,很少,好,把自己福報分一部分給別人,這叫分減施,這我們還能做得到。

  下面第二個叫「竭盡施」,這我們就很難。我們看經文,「謂菩薩得上妙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資生之具這四個字,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可以說是必需品,這個範圍很大。有福報的人,像帝王之家,那是非常的富足;貧窮、一般家庭裡面,那就是必需之品,他沒有多餘的。這都是好東西,上妙之物。「或有人言,汝今所有,悉當與我」,這不太近情理。假如有個人來問你要,你是菩薩,菩薩你所有的要全部給我,你就大慈大悲都布施給我,全部給我。這個難,可是菩薩能做到,菩薩不是跟我們的想法,前面是分一部分給你,這是人家全部都要。「菩薩自念,應為饒益諸眾生,故隨所有物,一切盡施,乃至身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人家要你的身體,身體也都布施,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割肉喂鷹,老鷹沒得吃,餓得可憐,佛把身上肉割了去喂老鷹,看到老虎也餓得很可憐,捨身喂老虎,這是竭盡施,這一般人做不到。菩薩為什麼能做到?我們把十種施講完之後做總結,為什麼他能做到。

  第三叫「內施」,這個內施跟一般講的意思有出入「謂菩薩年方少盛」,少年的時候,「端正美好,始受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這個王是統治的意思。這是講菩薩,釋迦牟尼佛要不出家修行,就是屬於這樣的人。「或有人言,我今衰老,煢獨羸頓,若得王身手足血肉頭目骨髓,我命存活。」這段話是比喻,如果真的舍,菩薩能舍,他能得到嗎?菩薩的神識能夠離開這個身體,他的神識能夠進來嗎?這是功夫,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們看這個老人,煢獨,是個孤寡的老人,很可憐的老人,羸頓,羸是身體很弱、很衰,這樣的一個老人,我們可以說他有病,看看他活不了多久。他看到這個年輕的王子,剛剛接受王位,一切都具足,他起了這麼個念頭,如果我要得這個王身,像你這樣,像你這樣的身體、像你這樣的幸福,我的命就能保存,我就能再活下去。菩薩怎麼說?「菩薩念言,我後必死,今當施之,以濟眾生,心無所悔,是名內施。」確實,菩薩是有這個意願,問題就是我施了,你能不能得到?施跟得確實是不容易,布施給你,你有沒有福報?你要沒有福報你得不到。即使世間施財,布施這些地位,我位置讓給你,你能不能承擔得了?你要沒有福報,這個地位施給你,你的命就沒有了。我在早年時,初學佛的時候,聽說有位將軍,是個少將,升中將,大概總統批准了,命令還沒有發布。消息傳出來,傳給他,他非常高興,請朋友吃飯,這一餐飯吃完他就死了。所以有很多人講,他命里只有一顆星,兩顆星就把他壓死了,他還沒有得到他就死了。所以這個福分關係就大了,你沒有這個福分,菩薩舍給你,你也得不到。不是菩薩不舍,菩薩是真的想舍給你,希望你返老還童,希望你健康長壽,希望你幸福美滿,你得要修!你不修,給你你得不到。菩薩絕不吝嗇,真的會給你。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第四個,「外施,謂菩薩年盛色美,眾相圓滿,始受轉輪王位,七寶具足」。這個我們前面說了,這裡不必再多說。這是說菩薩福慧具足,無比的莊嚴,有個人來求布施,「或有人言,我今貧窶,惟願仁慈,以施於我」,這是遇到一個貧窮人,來求菩薩幫助他,施捨給他。「菩薩念言,榮盛必衰,我今宜應隨彼之意,即便施之,而無所悔,是名外施。」這是施什麼?施外財,菩薩布施外財。剛才我們說過,外財接受還是要有福德,沒有福德承受不了。有多大的福,我們現在講,過什麼樣身分的生活,不是偶然的。菩薩是真正能施能舍,如果自己沒有福報,福報不夠,菩薩施給你這樣大的福,可能你享受一年、二年你就死了,為什麼?你的福報享盡了。你那個貧窮日子可以能夠還過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就變成一年、二年就享完。這些道理一定要懂。這都是講財施,最重要的還是要講到法施,向佛菩薩求法那就對了。向三寶門前求財,菩薩是可以給你,就怕你消受不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們生活在現代這麼一個時代,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加,資源漸漸枯竭。科學家警告我們,預言家也提醒我們,他們的說法非常接近。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科學家提供我們的訊息,講到現在地球的危機,說拯救地球的時間只有七年;換句話說,在這七年之內,人要是不覺悟、不回頭,這個地球就會走向末日,這個地球就不適合於人類生存。我們聽了這個話,細心去觀察、去思惟,他有沒有道理?不能說沒道理。災難從哪裡來的?災難是人為的,現在的人缺乏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對這些完全不相信,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連最基本的食物、藥物,治病的藥物,幾乎一半以上都是假的,你說這不害死人嗎?謀財是一樁事情,還害命!奶粉裡面摻毒,奶粉是供養誰的?供養嬰兒的,在醫院裡供養病人的。你為了要賣個好價錢,這是你要錢,要錢還情有可原,要了錢你還要害他的命。在從前社會沒有聽說有這樣的事情,沒有聽到有這麼狠心的人,可是現在已經是很平常。所以有人提出來,還有什麼能吃的健康食物?幾乎已經找不到了,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從佛法上來講,我們的自然環境,從地球到宇宙,佛說得很好,這一切法都從心想生。這個地方的居民心善、思想善、行為善,樹木花草、一切動物、植物、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美好,善人,他感得善報。我們在一起學習經教,我也常說,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有什麼差別?從理論上講沒有差別,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為什麼極樂世界那麼樣的美好,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這麼惡劣,惡劣到人都不能居住,你說這個多可怕,原因在哪裡?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說,那個地方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就明白了,極樂世界為什麼美好?那個地方人都是上善之人,不但是善,是上品善,所以感得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美好。反過來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人心險惡,惡到極處,變成什麼?上惡。所以我們這裡樹木花草、一切動植物都不能吃,都帶有毒性,嚴重的病毒。將來最害怕的是什麼?空氣裡面也有毒,連呼吸都不能,這時候怎麼辦?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菩薩慈悲,實際上說能夠把極樂世界布施給我們,我們能不能去得了?阿彌陀佛慈悲,真的歡迎我們去,可是極樂世界的居民不同意,他們會反抗。你到我這裡來,你把我們的環境破壞,你帶著很多病毒進來,我們不讓你進口。所以阿彌陀佛接引十方眾生也有條件的,那個條件是什麼?心凈則佛土凈。念佛是方法,目的是什麼?是要把清凈心念出來,你就往生。你要記住,心凈則佛土凈,它自然感應道交,那是什麼?你往生有把握,我心地清凈跟凈土相應。至少要修到像六祖惠能大師講的,這是基本的條件,他是從《十善業道經》上說的,首先要把十惡除掉,遠離十惡。十惡就是殺生、偷盜、淫慾、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這個東西要去掉,你的心才會清凈。然後再去除八邪,最後再把所有一切不善的習氣也要放下,你才能夠得到心清凈、心平等、心善良。這樣的人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這過去李老師跟我們講得很多,對台中蓮社蓮友常常開示。念佛是口善,口善心行不善,不能往生,這樣的人只是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結個緣。什麼時候你能往生?什麼時候你的心行都善,就能往生;心行不善,還是不能往生。這個話說得有道理,我們應當要把它記住。念佛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我們用這一句佛號,執持名號,達到一心不亂,功夫就成就。一心不亂有三等,上中下三品,下品叫功夫成片。什麼叫成片?心裏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他在這個世間,他工作一樣做,而且做得很認真、很負責任,比別人都做得好,做完之後他心裡乾乾淨淨,一絲毫影響都沒有,就一句佛號,這叫功夫成片。有這個功夫的人決定往生,不但往生,他還是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他有這種能力。更高的,中品的,我們叫事一心不亂,那就不是在凡聖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再高一級的,是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所以我們借假修真,借這個假身體要不斷把我們的功夫向上提升,這就對了。功夫向上提升沒有別的秘訣,就是放下,至少把分別執著淡化,不要太過分,愈輕愈好,下品的,我們講的功夫成片,你一定可以得到。所以善導大師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是真的不是假的。修這個法門,沒有一個會漏掉的,那就是說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不要叫你斷煩惱,煩惱伏住,我們講淡化,分別執著才起來,算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再計較。這樣淡化,他就到這個境界。到中品的,這個念頭不生了,執著的念頭決定沒有,但是還有分別。到分別沒有的時候,那是高境界,那就接近理一心不亂。

  我們再看第五段,「內外施,謂菩薩形相端正,處輪王位,或有人言,此輪王位,願舍與我,並及王身為我臣僕」。這也有點不近人情。這樣的人我相信也不是個普通人,也是大福德的人,要求國王讓位給他,不但讓位,讓位之後,你做我的大臣,你來侍候我。「菩薩念言,我身王位,悉是無常」,我的身無常,王位也無常,「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內外施」,滿眾生的願。這個事情是少,很稀少,有沒有?在大宇宙裡面,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肯定統統都有。要求的人,在我們思惟想像當中當然也不是普通人,確實有大福德的人,要求你讓位,菩薩能舍。菩薩十種施都是講難捨能舍,在這個地方主要的用意是破我們凡夫的堅固執著,菩薩是真能做到。外面是施王位,內面是施身體,我做他的僕從、做他的臣子,替他做事,這是內財布施,內外全都舍。

  下面第六「一切施」,我們看經文,「謂菩薩身盛美妙」,身體,盛是強壯,年輕美妙,「處輪王位」,這是說他的身分,「或有無量貧窮人言,大王垂慈,各隨所求」,這不是一個人,很多人,都來找菩薩,都來求菩薩布施,有的人求「國土」,有的人要他的「妻子」,或者還有的人要他的「手足血肉肝腦」,要他身體裡面像現在內髒的移植,現在講換腎,找到菩薩,要菩薩的腎,類似這樣的情形。「菩薩心念,一切恩愛,會當別離,即以一切,悉皆施與,心無悔恨,是名一切施。」沒有一樣貪戀的,菩薩能做到。

  下面七、八、九是講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施。我們把文念一念。「過去施,謂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他這個施就是「不貪不著,見法如夢,但為教化取著眾生,成熟佛法,即為說之,觀過去法,都不可得,畢竟皆舍,是名過去施」。這三條我們就曉得,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沒有絲毫執著。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個意思已經很明顯的顯露出來。菩薩求的是什麼?菩薩求的是佛道。什麼是佛道?回歸自性,這就是佛道。菩薩住世,實在說這十種施念念圓滿,全做到了。菩薩這個身相住在世間為什麼?為眾生,就像此地說的,他為教化眾生。哪些眾生?迷惑顛倒的,這些眾生著相、取相。取著,取相、著相這是六道眾生;四聖法界裡面,取相,不著,像聲聞、緣覺他還取相,但是他不執著,沒有執著,他只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是教化六道眾生,「成熟佛法,即為說之」。成熟有程度上的不同,佛經裡面常常講,眾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的,根熟,這個根熟也就是說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對這樣的眾生,要幫助他脫離六道。用什麼方法脫離?大乘教裡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都能幫助人脫離六道輪迴。

  可是在現前我們這個世間,許多大德、善知識告訴我們,現在除了凈土,念佛求生之外,其他的法門好像都不靈了。為什麼?其他的法門要斷煩惱,所以他有道理。我們想想誰能斷得掉?不說別的,就是講分別執著,誰能真放下?誰能斷掉?從這個地方去觀察,不要觀察別人,觀察自己,我自己行不行?想想看真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念阿彌陀佛,帶業往生。我煩惱斷不掉,我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把煩惱控制住。譬如順境裡面,我起了貪心、起了貪愛,阿彌陀佛,把貪心壓下去,打下去;逆境現前,我起了瞋恚心,心裡憤怒,阿彌陀佛,把瞋恚心壓下去,這個方法好。只要真的壓住,就能往生。什麼時候壓住?臨終最後那一口氣的時候,不生煩惱,最後一念跟阿彌陀佛相應,就決定得生。所以念佛往生,真的功夫就是最後那一念、十念,就往生,我們平常念佛是練兵,最後那一念是打仗。所以要知道,最後一念比什麼都重要,最後一念是貪心,餓鬼道去了;最後一念是瞋恚心,地獄道去了;最後一念糊塗,糊裡糊塗走的,到畜生道去了,那一念太重要了;最後一念是善念,人天道,小善是人道,大善是天道。所以,這最後一念是關鍵,關鍵到來生你往哪裡去。這個事情不能不在平常把它搞熟,熟透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最後一念就有把握。還有其他事情夾雜著,這把握就靠不住,這是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真正關鍵的所在,這個不能不知道。講到過去,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我們尊敬,我們仰慕,但是沒有貪著。知道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佛在《般若經》上講的,你才真正聽到之後、看到之後如如不動。為眾生,教化一切眾生得應機說法,他是什麼樣的根性,給他說什麼法門。根性成熟,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幫助他成佛,這個功德很大!不成熟的人,他煩惱習氣很重,幫助他種善根,幫助他提升,這有好處。有人經過十年、二十年的提升,煩惱習氣控制住了,最後他也能往生,這樣的人很多。所以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真正沒有善根的人,讓他看到阿彌陀佛的像,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把阿彌陀佛、凈宗法門介紹給他,這一生雖然不能成就,來生後世遇到緣的時候,他這個種子起現行,最後還是會念佛往生,只是時間長一點而已。「觀過去法,都不可得,畢竟皆舍」,這就是不執著,執著沒有,分別也沒有,這是對過去諸佛所有功德。

  第八,「未來施,謂菩薩聞未來諸佛所修之行,了達非有,不以己之善根,迴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己之善根,常勤修行,攝化眾生,觀未來法,皆不可得,畢竟皆舍,這叫未來施」。對於三世諸佛修行,對於過去、未來,不是現在的,我們景仰、歡喜、讚歎,絕不能執著,絕不能受到他們的影響,受他們的影響就錯了。所以還是著重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才會成就。對於一切法門,無論是現在、過去、未來,都要知道它是平等法,沒有高下,用不著羨慕,用不著處處去參學。佛說一切法是度一切眾生的,不是一切法度一個眾生的,這個道理要懂。哪一個法門適合我自己的根性,自己要清楚要明白,選定之後,一生不要改變,沒有不成就的。有時候業障很重,我們要借別的法門來消業障,那是方便法,其實怎麼樣?其實要真正相信這一句阿彌陀佛,像灌頂法師講的,所有經教懺法都消不了的業障,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掉,你能相信嗎?能相信!為什麼?念到一心不亂,業障全沒有了。一心不亂是什麼境界?執著念掉,就得事一心;分別念掉,上品的事一心;起心動念放下,那就得理一心。給諸位同學說,事一心的時候業障就消掉了,為什麼?你出離六道了,你有業障你離不開六道,你業障沒有了才能離開六道。但是怎麼樣?人不相信,自己念這句佛號功夫不得力,冤親債主他不接受,冤親債主要地藏菩薩。那好,你只好念《地藏經》、念地藏菩薩給他迴向,這也是對的,也是正確的。如果我們這句佛號功夫得力的話,那就不必了。怎麼知道功夫不得力?我們的妄想、習氣還很嚴重,這就是冤親債主看到你不服你。所以道理得要搞清楚,我們就不迷惑。

  下面第九,「現在施」,我們看經文,「謂菩薩聞四天王眾天,三十三天,乃至色究竟天王眾天,及聲聞緣覺,具諸功德,聞已不迷,但觀諸行如夢不實,不生貪著。」這很重要,現在布施,布施講舍掉,也就是說對於諸天,天人福報大,你看這個世間人多少人想生天堂,而且許許多多的宗教他們最終的目的都在天堂。可是天堂怎麼修?佛教給我們,上品十善生欲界天,再加上禪定,才能生色界天、無色界天。所以,生天的基礎是上品十善。有上品十善,你要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肯定成就,這個可不能差錯,不能被諸天的福報影響。你看天上,一層比一層殊勝。我們先講四王天,不要說別的,舉一樣,壽命,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他的壽命五百歲。無論是什麼樣的境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都離不開圓,圓是什麼?三百六十度,都離不開圓。所以我們人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上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但是他們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要記住這個,五百歲是他們那邊的演算法。壽命比我們長多少!我們這個世間一百歲,不得了,在四王天是兩天。所以人羨慕天上。再上一層,第二層是忉利天,忉利天的福報比這個要增長一倍。從壽命上講,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他的壽命一千歲。釋迦牟尼佛出世到我們現在三千年,在忉利天上正好一個月,三十天。我們人間一百歲,了不起,忉利天人看到很可憐,早晨看到他生,晚上就死了。夜摩天比忉利天又加一倍,夜摩天一天是我們人間二百年,他的壽命是二千歲,二百年一天,二千歲。

  再往上去是兜率天,大家曉得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在兜率內院,那是菩薩修行的地方。所以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彌勒菩薩的道場在那邊。那邊人的壽命,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壽命是四千歲。這個帳大家會算,算出來他的壽命大概合我們人間好像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大家可以算一算。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不是現在。現在有人說彌勒菩薩已經來了,那是假話,不是真的,我們相信佛經上說的,那是真的。可是彌勒菩薩實在講他也常常到這個世間來,他不是以佛的身分,各種不同的身分。在唐朝,示現過居士的身分,在宋朝,示現過出家人的身分,就是我們現在供養的布袋和尚,唐朝時候是傅大士。所以佛菩薩常常到這裡來,他不是以佛的身分出現,以佛的身分出現時間還很久,不是在這個時代。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的,不能被一般人欺騙。我們世間雖然是有苦難,但是人還能存活在這個世間,靠什麼?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他們應化在世間,各行各業、男女老少裡頭都有。沒有這些佛菩薩混雜在人間,人間因這個罪業早就毀滅掉了,怎麼可能存在?這叫大慈大悲,這是菩薩十種施。我們學佛,我們天天在學經教,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常生感恩的心。如何報答?那就是要認真努力學習,依教奉行。我們的學習也幫助佛菩薩的威神,來幫助化解這個世間的劫難。

  下面說,「但令眾生舍離惡趣,修行於道,成就佛法,是名現在施」。你看佛菩薩多慈悲,在這個世間,就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五十三參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菩薩,我們看不出來。我們看到這些示現的人跟凡人是一樣的,他們的思想、行為跟我們都差不多,實際上骨子裡頭完全不一樣。他的應化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和光同塵,來誘導眾生。目的,我們如果知道這十二個字,我們細心觀察心裡就有數,這十二個字是什麼?「舍離惡趣,修行於道,成就佛法」。不管他什麼人,你細心觀察,他在生活當中所作所為,細心觀察,真的他是幫助眾生、影響眾生、誘導眾生舍離惡趣。舍離惡趣,惡趣是三惡道,這從果上講的,真的來講是從因上講的,就是貪瞋痴,舍離惡趣,惡趣的因是貪瞋痴。幫助眾生遠離貪瞋痴慢,那就是佛菩薩來示現的。我看到一個新聞報導,亞洲的賭王,他真回頭,真覺悟回頭了,他發了個大願,他才四十多歲,願他有生之年,到處現身說法,勸人不要賭博,遠離貪瞋痴慢,這不就是佛菩薩示現嗎?所以,你細心去觀察,有,這世間有,會有很多。無論是大人、老人、小孩、婦女,你去看,這裡頭有佛菩薩,他真干,真正是修行有道。道是道路,《弟子規》是道,《感應篇》是道,《十善業》是道,認真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那就是菩薩。佛法是覺悟之法,他覺悟,他不迷,這叫現在施。所以我們要發心,我們現在是凡夫,如果一發心,一回頭、一覺悟,你的聰明智慧好像立刻就現前,那怎麼回事情?佛菩薩借著你的身體,這不是鬼神附身,佛菩薩附身,你自己沒有感覺。鬼神附身會有感覺,感覺很累,很辛苦;佛菩薩附身,你會感覺到很輕鬆、很快樂。常有,不一定是在講台,處事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一念覺都得到加持。如果你能夠不退善心,久而久之,逐漸逐漸自己真的不知不覺轉迷為悟,不知不覺的轉凡成聖,但不是大聖,小聖。小聖也很難能可貴,小聖往生就不成問題,生到極樂世界就變大聖。所以這是一條光明的大道。

  再看最後一條,「究竟施,謂菩薩見無量眾生,無眼耳鼻舌身手足,來至我所,告言:我身薄佑,諸根殘缺」。薄佑就是沒有福報,我們講這個人命很薄,佑是神佛保佑,沒有神佛保佑他,他的命很可憐,是這麼個意思,所以諸根殘缺,「惟願仁慈,舍己所有」。這個地方要注意,是不是真的無眼?有眼,有眼見不到是非善惡,有眼等於無眼。有沒有耳朵?有耳朵,有耳朵不能辨別是非,有等於無,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六根愚暗,沒有聰明智慧,不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這樣的人他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利己,於是所造的一切業都是惡業,他與十惡相應,與十善不相應。來求助於菩薩,菩薩幫助他,首先要教他斷惡修善,再幫助他破迷開悟,最後幫助他轉凡成聖,能這麼做的,這個人就是菩薩。

  所以後面說,「菩薩聞知,即便施與,假使經阿僧只劫,不生悔惜」,悔是後悔,沒有後悔,沒有吝惜,「但念此身危脆不堅,應以施彼,願我成就清凈智身,是名究竟施」。所以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什麼?我們在講席里講得很多,提升自己的靈性。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三途,普度一切眾生,對他自己來說,這是我們世間人都能體會得到的,叫教學相長,老師幫助學生,學生也能幫助老師。我們這些凡夫,幫助這些法身菩薩什麼?把他無始無明的習氣磨掉;他要不肯教化眾生,他無始無明習氣就很不容易斷掉。我們知道華嚴會上從初住以上,真的無明斷了,無始無明斷了,習氣在。習氣分四十一品,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品,還有等覺一品,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盡了,究竟圓滿佛。這四十一品無明怎麼斷盡?沒有辦法,沒有方法,只有在不斷的應化教化眾生當中自自然然沒有了。所以,自行化他是一體,沒有一個菩薩不教化眾生,阿羅漢裡頭有,菩薩裡頭沒有,所以菩薩能施。這裡的文字,我們要細心觀察裡面的意思深廣無際。

  這十條確實是難捨能舍,難施能施,為什麼?現在我們很清楚,世尊常常跟我們講真實義、第一義,這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這不是假的。真實義是什麼?是諸法皆空,了不可得。你說你要不要放下?你放下對你自己有沒有妨礙?一點妨礙都沒有,為什麼?它不是真的。你要身,佛把身給你,你要什麼他都給你,佛缺不缺乏?一點不缺乏,自性裡面的德用。我們從《妄盡還源觀》,你看「起二用」之後接著就「示三遍」,這個要知道,你就曉得菩薩布施沒有妨礙。第一個是「周遍法界」,這個作用就是物質的世界跟我們自己這個身,我們的身、我們的意念都周遍法界。我們說我們的念頭周遍法界,念頭有波,大家容易懂,說我們的肉體周遍法界就不懂了,不知道這個肉體(物質)也有波動現象。現在科學家發現,物質有波動現象。我們每個細胞,講到最小的,粒子,細胞還可以分析成分子、原子、電子、粒子、夸克,佛家分到最後叫極微之微。極微之微它有沒有波動現象?有,這個波動周遍法界。所以我們的身周遍法界,念周遍法界,「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彌勒菩薩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

  第二種是「出生無盡」,要什麼有什麼,這個也很難懂,我們常用萬花筒來做比喻。無有窮盡,要什麼給你什麼,樣樣都是無盡的,轉輪王位也是無盡的,七寶也是無盡的。七不是個數字,代表圓滿,七是什麼?東、南、西、北、上、下、當中,是這個意思,就是圓滿的。你沒有一樣不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色相圓滿,佛家講相好圓滿,他怎麼不施?什麼人能受?清凈心的人能受,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受不了,給你你也受不了,實在講你也不敢要,敢要你受不了。心地清凈的人能接受,心地善良的人能受,所以這要知道。

  最後一個周遍是「含容空有」,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樣不在你心性包括之中。你曉得這樁事情,這事實真相,你才曉得自他一體,我們跟整個宇宙一切萬事萬物是一體,自他不二。菩薩這十種施,前面講的十種戒,這是什麼?這是所作稱性,不是這樣就不能回歸自性。所以忍辱菩薩,你們大家念《金剛經》念到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忍辱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的前世,這一世遇到,他的話兌現了。你看看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他沒有怨恨,他沒有報復,反而發了一個心,我將來成佛頭一個度你。說話算話,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就是憍陳如,就是歌利王。他不但不恨他,還感激他,因為他這個動作,讓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本來在這個千佛,釋迦牟尼佛是第五尊佛,彌勒佛是第四,釋迦是排在第五,結果因為這樁大功德,釋迦牟尼佛提前了,先成佛,彌勒菩薩在後。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忍辱好,不是壞事,吃虧好,古人講吃虧是福,饒人是福。為什麼?你要施,你不肯施,人家逼著你非施不可,非舍不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所以我感謝韓館長,很多人不曉得,她對我那麼凶、那麼惡劣,為什麼感謝她?不是她,我們的貪瞋痴非常不容易斷。她什麼都要,那都給她,不給,不給也得要給。三十年就變成習慣,再給我,給我我不要了,我已經生活得很自在、很舒服,這些名聞利養給我我都不要。那時候要真是有的話,真有就舍不掉。你看圖書館建立之後,我真正當一個負責人,她給我當家、給我服務,那不一樣,十方供養來,會起貪財,會貪名利,那就完了。所以我跟她三十年,能把這些煩惱習氣放下,她有大功德。老師是教我放下,她是逼著我非放下不可,這個大功德。所以,她今天能生天享天福,有道理。還是我要能接受,如果人家逼你,逼你你不接受,那就變成仇人,那就會搞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接受,接受了,她成就我,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學佛要有這樣人,我看她是菩薩,她是來成就我的。確實我都能放下,對於名利不動心,你真的給我,我都不要,她走了,她的任務完成,所以她離開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0四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無上慧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所得處。無作無分別。粗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

  這二十個字意思很深很廣,這是像方先生所說的高等的哲學、高等的科學。我們先把清涼大師的開示念一遍,清涼的《疏》:「次八中分二」,次八就是第二首到第九首,這八首偈頌。八首偈頌裡面分為兩大段,前面六首是「內證德」,後面兩首是「外化德」,這個很好懂,前面六首偈是講菩薩自己修證,後面是教化眾生,後兩首是講他教化眾生。「前中亦二」,前面又分為兩段,「前偈」,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一首,「正明證入」,後面五首就是從第三首偈到第七首偈,這五首偈是「照境顯理」,這是先把段落交代清楚了。我們看這首偈的註解,「今初」,這就是剛才念的這首偈,「即菩提涅盤」,菩提涅盤從哪個?就是處,經文上『諸佛所得處』,這個「處」就是菩提涅盤。「以無所得,得菩提故」。處在這裡接著,「處即涅盤。本覺自然,故非造作。悟亦冥符,則智無分別。三細已盡,六粗亦然。又不可以識識,故無粗者。不可以智知,故無細者」,這是粗細都不可得。「又有能所證,名之為粗」,這是解釋為什麼叫粗,為什麼叫細,有能證所證叫粗,「無能所證,目之為細。皆言語道斷,故並無之。菩提涅盤,絕心行故」。這一段文是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如果我們不細心去體會,還是很難理解。

  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要成佛,這個地方就為我們說出來,諸佛是菩薩修行到圓滿,證得佛的果位,所以叫「諸佛所得處」,清涼跟我們講得很明了,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菩提跟涅盤。什麼叫菩提?什麼叫涅盤?這個名詞的意思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菩提、涅盤都是梵語,翻成中文,菩提是智慧、是覺悟,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徹底的明白,這叫菩提。涅盤翻作圓寂、寂靜、滅。四諦里苦集滅道,滅是什麼意思?滅是煩惱滅盡,是滅煩惱。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靜,也是寂滅。唯有妄想分別執著滅盡,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如來智慧德相就現前,圓滿的現前,這個叫做涅盤。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涅盤就是死,所以很多人都說涅盤,佛入涅盤了,佛死了。死了不是涅盤,如果死了是涅盤,每個人最後都要證涅盤,哪有這個道理?證涅盤就成佛,不能說死了就成佛,這是一定要把意思懂得。入般涅盤確實不是死了才入,是活著時候證得的。所以涅盤又有兩種講法,叫有餘依涅盤,另外一個叫無餘依涅盤。有餘依涅盤,已經證得涅盤了,身體在,還在這個世間,叫有餘,這身體有餘,小乘常講的。阿羅漢證得涅盤之後,身體不要了,他捨棄這個世間,確實捨棄六道輪迴,他到四聖法界去,這個身體沒有了,我們叫無餘依涅盤。可見得阿羅漢就生死自在,他想來就來、想去就去,隨心所欲。

  這個地方所講的涅盤不是小乘,這是大乘,而且所謂是一乘法,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怎麼得到的?這兩句話很重要,「以無所得,得菩提」,菩提是本覺。我們只要有所得就得不到,你想想為什麼得不到?有所得,這裡面有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有,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有所得!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全都有了。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把我們的本覺障礙住,所以它不能現前。必須是障礙去盡,本覺就現前,這就得菩提。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同時放下,這我們做不到,所以佛教導我們逐漸的放下,也就是次第放下;不能頓舍,就慢慢舍。先舍執著,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真正做到你就證阿羅漢果。這還是不容易,所以我們在執著上也得慢慢的放,先把它淡化。執著,對人對事對物有輕重不同,譬如我們把財看得很重,就是對財特別執著,你斷煩惱要從最重的先斷。就像治病一樣,人得了病,一身都是病,這個病是要命的,先治它,先把這個治好,其他的病不是很重要的,不會要命的,再慢慢的治,先治最重的。佛教給我們斷煩惱也用這個方法。我們如果對色看得很重,你就先在色上下手;對權力看得很重,你就在權力上下手;對名譽上看得很重,你就在名上下手。所以說每個人不一定,哪個煩惱最重、執著最重,先從它下手。首先淡薄,一年一年的淡薄下去。總而言之,斷第一個煩惱是最難的,最不容易的。第一個煩惱是最重的執著,慢慢的淡薄了,對其他的執著就很容易,頭一關過了以後,那就輕鬆多了,往後菩提路上就一帆風順。

  總之就是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要曉得這個東西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能執著的分別執著心也不是真的,所執著的外面這些境界也是假的,實在講是一場空。為什麼這麼難斷?甚至於在大乘教裡面受過長時間的薰習,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依然還是放不下,這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深,墮落在六道裡面的時間太長,也就是說我們這些煩惱習氣真正叫根深蒂固,很不容易把它拔除。可是修行證果又非拔除不可,同學們要很認真的來干,為什麼?佛說得很好,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是世尊勉勵我們的話。我們在這個地方拔除,到極樂世界的品位就大幅度的上升。如果帶著這些重業到極樂世界,是沒事,極樂世界壽命長,慢慢在那裡斷,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向上提升。也就是極樂世界是不錯,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但是他進步慢。我們這個世界可以大進大退,你真能夠忍得住,那個升的幅度就很高,一下就上升。忍不過,忍不過就下降。升得也快,降得也快,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曉得,為什麼不在這個世間提升?咬緊牙根,要舍。

  章嘉大師當年教給我的放下,修行證果的秘訣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我們現在從經教裡面看破、明了了,但是沒有功夫,為什麼?功夫是放下。經上給我們講的貪瞋痴慢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都懂得了。貪瞋痴慢從哪裡生的?從妄想分別裡面生的。底下就講到,這裡講到三細六粗,這就說明我們的貪瞋痴慢怎麼來的。知道它是假的,就應該認真的把它斷掉。對人、對事、對物,對世間、對出世間,都不要執著,然後再提升,我也不分別了,到不分別是菩薩地位,不執著就是阿羅漢,到不起心、不動念,菩提涅盤就圓滿證得。其他的都是假的,都是輪迴心造輪迴業,總是出不了六道輪迴,學佛也不行,你沒有功夫的話,學佛出不了六道輪迴,只是在佛法裡面結個善緣,種一點善根,來生來世遇到佛緣再接著干,這是事實真相。要知道我們每一位同學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學佛,為什麼沒有出離六道?就是沒有真放下,或者是放下得不夠,你放得少,你的習氣還很濃,還常常起現行,所以沒有能夠出離六道輪迴,念佛也不能往生。這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也總算是知道不少了,往生真正的條件是念佛三昧。什麼叫念佛三昧?《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人決定往生。我們現在有沒有能做到一心不亂?嚴格的講,一心不亂不容易。什麼時候才到一心不亂?證阿羅漢果才到一心不亂。這樣看起來,我們學凈宗,這一生想成就就沒指望了。確實有不少人提出這個問題,好在我們現在念的這個本子是羅什大師翻譯的,他老人家翻一心不亂,我們看看玄奘大師的翻譯本不是這個字,玄奘大師是直譯,照著梵文的原文直接翻譯,那是正確的。玄奘大師的譯本是怎麼譯的?叫一心繫念。那這就好辦,它不是不亂,一心繫念。一心繫念是我的心常常念著阿彌陀佛就行,那就容易太多,我們真能做得到,一心不亂可做不到。我們想,鳩摩羅什大師是不是翻錯?說老實話,沒翻錯,一心不亂是什麼?在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是一心繫念,一心繫念就是我們講的功夫成片,心裡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念頭都沒有,這叫一心繫念,這個我們能做到。佛來接引的時候,首先佛放光照你,一加持就把你的一心繫念提升到一心不亂。他沒翻錯,祖師講的也是實話,不是假話。所以這兩種譯本一對照,我們就放心,我們也就明白了。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經要聽,為什麼?聽經明理,聽經也是修行,修什麼?修定修慧。怎麼叫修定?我們一心在聽經,雜念放下了,妄念就少,這就是定。天天受經教在薰習,智慧慢慢就增長,就逐漸了解,這是定慧等持。我們每天在一起這兩個小時,就是修定修慧。

  這是講得菩提,需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放下之後,「本覺自然」,這就是解釋『無作無分別』,你的智慧自然現前,因為它是本有的,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他從哪裡看?從你本覺自然看,這是真的。可是你現在為什麼不覺?本覺變成不覺,那就是因為你有煩惱、分別、執著,這底下講三細六粗,所以你就變成不覺。後面兩句講到『粗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這是講到三細六粗,這是法相裡頭的專有名詞,三細相。什麼是三細相?「三細者,即根本無明之惑也。因對六粗,故名三細。」我們先說根本無明,惑,惑是三障之一,惑業苦,惑是迷惑。惑是什麼?惑就是無明,這裡講到無明的根。無明,你本來是明,現在不覺,你本來是本覺,本覺現在不覺了,不覺就叫無明,覺沒有了,你對於宇宙人生萬事萬物,你都不知道。多少科學家在研究,有沒有把事實真相解開?也不知道,沒有把握,都是在猜測,這個問題很嚴肅。佛經裡面講的是真的嗎?憑什麼?憑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他不是推想,他不是研究,他是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釋迦牟尼放下了,阿彌陀佛也放下了,毗盧遮那也放下了,祖師大德當中放下的也很多,放下就是佛。在中國佛教裡面眾所周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是一個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的人,放下了,他放下的境界,跟諸位說,跟阿彌陀佛、跟毗盧遮那、跟釋迦牟尼完全是平等的,同一個境界。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以佛身示現,六祖能大師是以祖師的身分出現,這就是《觀世音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完全是在平等境界當中,這個我們要知道。

  根本無明是什麼?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什麼是妄想?起心動念。因為你的自性清凈心從來沒有過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想,你看看佛給它上面加個妄,它不是真的,這個字很重要。既然知道是妄了,知道妄怎麼樣?知道妄應該把它放下,這就對了。妄,這個妄想從哪裡來的?這個妄想幾時生的?妄中又加妄,那就叫什麼?愈迷愈深,那就錯了。你知道妄就趕快丟,沒事,不要在妄裡頭再生妄。我們現在凡夫是功夫不得力,境界不能夠提升,關鍵就在不肯把妄放下,而在妄上頭再加妄,麻煩在此地。我們在之前學過賢首大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在一起學習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我們總共用了九十六個小時學習他這篇的著作。真正在賢首大師開示裡面,如果我們明白了,有體會了,那好!都是佛來的,他不是假的,像賢首、清涼都是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都是諸佛如來,他們跟六祖大師沒有兩樣,對於《華嚴經》,你看造的這些疏、造的這些論、造的這些鈔,給我們解釋,我們依靠這些參考資料,才能夠真正對於佛說的經義能夠契入,能夠明了。可是真正契入,就像《還源觀》上講,你得放下,然後你見到事實真相。

  事實真相是一個自性清凈圓明體,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什麼?就是見自性清凈圓明體。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自性清凈圓明體,真的,它是個圓的,它沒有大小,它沒有去來,它沒有生滅,它能生萬法。這一句要記住,萬法怎麼生的?萬法是從妄念生的。所以萬法是什麼?萬法不是真的,《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得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說明什麼?萬法是虛妄的。《般若經》的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什麼?這是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不要說十法界裡面是這樣的,一真法界呢?一真法界也不例外,也是這樣的。那我們要問,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有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為什麼?相有性無,所以它是幻相,事有理無,你得要清楚,明了之後,你得大自在了。你在這個相裡面是遊戲人間,你心地乾乾淨淨,那真的是快快樂樂的,你所表現的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為什麼?對事實真相一點都不迷惑,不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清涼大師講的四無礙的法界,這叫你得到真實受用,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必須放下之後你才能得到。你要不放下的時候,你有憂慮,你有煩惱,你有痛苦,放下就沒有了,放下是正確的。

  所以要曉得,這個宇宙跟我從哪裡來的?根本無明來的。諸位要記住,根本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你看《還源觀》裡面第二段就講「起二用」,二用是什麼?宇宙出現了,宇宙這個幻相出現了,再來就是我出現了,我從哪裡來的?我出現了,我跟宇宙是同時出現。這個跟現在科學裡面講的完全不一樣,科學講宇宙是從大爆炸出現的,人類的發生大概有幾十萬年的歷史,逐漸進化來的,這在佛法里講不通。佛法說宇宙跟我怎麼出生的?一時頓現,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就是時間跟空間都不存在,都是假的。什麼時候出現?當下一念,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就是現前的一念。你這一動念它就出現,你不動念它就沒有了。我們現在這個念頭是一個接一個沒斷,如果念頭斷的話,這個現象就全沒有了,好像我們作夢醒過來了,那個夢中境界全沒有了,夢中那個意識境界你就斷掉,一斷掉它全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有兩句話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就是把六道輪迴比喻在作夢,只要你一醒過來,六道就不見了。我們是在夢中,沒有醒過來。醒過來之後,你再找六道找不到了。

  起二用,它為什麼會生起?只要你有這個念頭,你又在起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老是放不下?你要曉得,它為什麼會起這個東西?自性裡頭本來有。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清楚了,你看他開悟了,他放下了、覺悟了、明白了,他向五祖忍和尚提出報告,他說「何期自性」,沒想到自性,「本自清凈」,從來沒有染著;「本不生滅」,不生不滅就是涅盤;「本自具足」,這句話非常重要,具足什麼?具足這個世界,具足我這個身體,它本自具足。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它不起現行,沒這個事情,確實是清凈圓明體,我們就是體也不說了,確實叫清凈圓明,那什麼都沒有。清凈圓明就是凈土宗裡面講的常寂光,常是不生不滅、是永恆,寂是涅盤,光是菩提。它本來是這個樣子的,沒有現象,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可是能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本來裡面就具足萬法,就具足我這個正報,它就具足。只要起心動念,它就出來了,起心動念就是他老人家末後所說的話,能生萬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萬法怎麼生的?萬法是起心動念生的。

  起心動念,現在科學裡面講的波動,這是極其微細的波動。我們以前學經教學這麼多年也沒有搞得清楚,所以講不出來,沒搞得清楚怎麼能講得出來?這是到這兩年,我們看到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恍然大悟。從前諸位聽我講經,我講到這個微細只講到《仁王經》的例子,因為《仁王經》是我們在學經教的時候就學過。《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以前都是講這個。但是我講這個講得很多,我有疑惑,我說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的速度要比這個快,為什麼會比這個快?因為光的速度比《仁王經》上講的速度快。顯然佛是隨順眾生舉了一個淺顯的例子,讓大家知道這是虛妄的就好了,不要當真,實際上,現象的生滅的程度比這個快得多。到彌勒菩薩做報告的時候,我們就體會到,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能生萬法,萬法是這麼生的。

  再講到三細相那就更細,三細相是什麼?就是這個一念,念念成形。我們現在算出來,就算彈指,我們一秒鐘彈得很快至少彈四次,三十二億百千念再乘四,我們把它算出來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就一秒鐘,一秒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生滅。再個三細相,再乘三,就是那一念當中,那一念當中有三個現象,有業相、有見相、有境界相,境界相才是成形。這一念怎麼成形的?先是講業是動,業相就是動,一波動的時候,它就產生一個見相。我們把這個念一念:「業相者,即從真起妄,初動之相也。然本覺心源,離念寂靜」,這句話一定要清楚。本覺心源,離念寂靜,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一句就是能大師講的這三句話。「因無明故,覺成不覺,遂成業相」。業就是動,因無明,無明有沒有原因?沒有原因。無明什麼時候起的?沒有時間。無明在哪裡起的?沒有處所,這給你講真話。它要是有原因、有時間、有處所起的,那它就變成真的,它不是假的了。給你講的,他說它是虛妄,從真起妄,妄不是真,所以《華嚴經》上講妄想,這個時間是太短太短了。所以「因無明故,覺成不覺,遂成業相」,就變成業相。業相是什麼?就是波動的現象,最初是很微細。所以《起信論》上講,「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在這個極微細動的時候,你要不理它就沒事,它自然就靜止了。你要是「這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好了,它愈來愈大,振動幅度愈來愈大,這就麻煩了。所以大乘教裡面,佛說「真如不守自性」,這是對我們講的,我們沒有守自性,自性是什麼?自性是不動的,自性是清凈寂滅的。它這個動,你管它幹什麼?你不管它,不就沒事了嗎?就是管事管壞了。它為什麼要動?什麼時候動的?宇宙什麼時候起來的?搞這些,愈搞愈糟糕,全是你在打妄想,全都不是事實真相,佛講事實真相就在現前這一念。因為你不守自性,所以它念念相續。你要守住自性,守住自性是什麼?根本就不理它,就是什麼?我就不起心、不動念,你不就回歸自性了嗎?你不就成佛了嗎?你不就證入常寂光了嗎?

  有業、有動,有動就產生見,這個見就是《還源觀》裡面的起二用。見是什麼?見是見聞覺知,境界就是現相,就是物質現相,見就是精神現相,你看精神跟物質就起來了。這裡講的是先有精神,後有物質。彌勒菩薩講的是先講物質,後講精神,他講念念成形,形是境界相;形皆有識,識是見相。到底哪個在先、哪個在後?給諸位說,是同時的,沒有先後。你想想看,那麼短的時間,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振動,在這一個振動裡面,你還分三個現象。你看振動,精神現相出來了、物質現相出來了,你知道這個多少微細?一千二百八十兆再乘三,這是什麼?這是三細相,太細了,愈說愈細。

  我們先看「見相,見初動之相也」。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什麼時候你見到初動之相?佛講的是大乘圓教八地以上,八地菩薩叫不動地,這個微細的波動他覺察到了。七地以前知道,怎麼知道的?像我們現在一樣,佛在講經說法時告訴我們,我們知道有這麼回事情,不是我們親證的境界,要到八地才親證,真正證實這個事實真相。這個現象還有個名詞叫轉相,「亦名轉相,謂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也」。這個能見就是見聞覺知,所以三細相裡頭有見聞覺知,有見聞覺知一定就有幻相出來,這個幻相就是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轉相分別初動之境界也」,這個境界是初動的境界,「亦名現相,由前轉相,則境界妄現也」。這就是三細相。這個很好,把彌勒菩薩「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八個字解釋出來,三細相就是解釋這個。

  這是佛經裡面講的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他能夠講得這麼詳細。他具有科學精神,因為佛絕對不是說,佛這麼說了,你們就相信,你們就接受,佛不是的,你們去親證。什麼時候你證得,那才是你的;你沒有證得,這是釋迦牟尼佛的,這不是你的。這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這個相極其微細。我們真如不守自性,我們還要追究這個妄,這是虛妄的東西,這個妄念什麼理由生的?妄念什麼時候生的?妄念從哪裡生的?這就變成六粗。所以在三細相是一真法界,沒有六粗,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如果你再一追究這虛妄從哪裡來的,這境界立刻就變了,真的像萬花筒一樣,你一動,它又變了,變成什麼?變成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就有六粗相出現了。你愈是想知道,這叫智相。你要知道佛在《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沒有智相,「無所不知」;如果你有知,那就有所不知。知是什麼?知是分別,比妄想的波大(妄想的波是很微細),智這個波就形成。六粗相怎麼來的?馬鳴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六粗」,是從,「謂由」就是是從,「業相、轉相、現相三細而生」。它為什麼會生?因為你想研究它,你要問這個東西從哪來的?什麼時候有的?好了,這一下這個波浪愈來愈大,所以智相出來了。

  這六個粗的,第一個是智相,「智相:謂依三細中第三境界相」,境界相就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不了自心所現,妄起分別染凈之相」。三細相現前,他不明了這是自心所現的相,他要去研究它從哪裡來、研究它幾時來、研究它為什麼會有,好了,這個麻煩就來了。所以妄起分別,分別就是有染凈,所以十法界裡面就有染凈,四聖法界是凈土,六凡是染土,就是染凈。沒有善惡,四聖法界沒有善惡,有染凈,因為他只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到六道凡夫裡面去,那就是染裡面,染裡面有善惡,凈裡頭沒有善惡,染裡頭有善惡,善就變成三善道,惡就變成三惡道,就這麼回事情。所以有執著就有善惡,有分別就有染凈,分別執著都沒有,善惡染凈也就沒有了,十法界就沒有了,那就回歸到三細相。回歸到三細相的時候,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一般講一真法界。如果真正能夠入大乘佛法少分,你對於現代這些科學跟哲學上所說的,你就知道它的問題在哪裡。科學,許多問題不能解決,宇宙是從大爆炸,是假設的,為什麼?沒辦法自圓其說。人類是從微細胞動物裡頭慢慢進化出來的,這個也不能自圓其說。進化為什麼不能都進化成人,還進化到畜生?是猴子進化出來的,那現在為什麼還有猴子,它為什麼不變成人?所以很難自圓其說。佛法裡頭沒這個東西,佛法講一時頓現,什麼時候?當下。當下這個時間多長?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三細六粗就從這個地方演變出來的。

  我們現在也體會到古人講的,真如不守自性,這句話講得太好了。守自性是什麼?守自性就沒有妄念,就不去分別執著了。不守自性才分別執著,才要追究它什麼原因、幾時、在哪裡發生的,我們世間人現在都有這種習氣。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有沒有這個習氣?沒有,無論什麼事情發生,他如如不動。你要問他,他什麼都知道;你不問他的時候,他什麼也不知道,這很奇怪。為什麼不問他什麼都不知道?他的心是清凈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為什麼問他,他什麼都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怎麼不知道!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有所知就有所不知,你知道的很有限,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障礙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什麼是智相?《起信論》里這麼說,「智相:謂依三細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現,妄起分別染凈之相,於凈境則愛,於染境則不愛,是名智相」。這境界裡頭,這裡頭沒有善惡只有染凈,這是十法界四聖法界的境界,他還有相續相,他要沒有相續就好了,沒有相續的時候,他就不會墮落。所以第二,「相續相:謂依前智相分別」,所以智相就是分別,三細相是起心動念,這個要搞清楚,那是很微細的振動,起心動念。智相就粗了,他就有分別。於愛的境界他就生樂,不愛的境界他就生苦,「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是名相續相」。因為相續,所以這個幻相(虛幻的世界相)它不斷。智相、相續相併不穩定,它動的時候不穩定,就像萬花筒一樣,所以它千變萬化,這就是《還源觀》第三條講的「示三遍」,這個現象我們要知道。第一個就是智相跟相續相「周遍法界」。我們這個念頭,分別的念頭,起心動念的念頭,分別的念頭跟執著的念頭,再微細的念頭,不管是粗念、細念統統周遍法界,這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到的,你就曉得它速度多大!物質境界裡頭速度最快的,光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電磁波的速度跟光差不多,可是不能跟我們念頭,就是起心動念是細念,分別執著是粗念,不能跟念頭這個波比,念頭一起來,這個波立刻就周遍法界,絕不是物質波動所能夠相比的。

  第二個特性是「出生無盡」,隨著你的念頭,外面這個境界在變。我們常講,善的念頭、清凈的念頭就變成凈土,染污的念頭、不善的念頭就變成我們現在地球上這個樣子,這就是相宗經論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起心動念,所現的;變化,變化是識,識是什麼?識是分別執著。我們要想把地球變成極樂世界,能不能?能,在理論上講能,只要地球上的人都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所以環境是隨著我們念頭轉的。我們念頭不善,這環境就變成很惡劣;念頭要是善的,這環境就變成很美好,就這個道理。從哪裡轉?從我們自己內心去轉,這個要緊!如果我們從外面轉,叫別人轉,永遠沒希望,一定要從自己內心轉,為什麼?因為環境是我自心變現的。你的環境是你的自心變現的,他的環境是他的自心變現的。我們現在三個人都在一起,我們所變現的各個不相同,但是又相似,這個相似叫「同分見妄」,見是看見,妄是妄相,同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環境感受不一樣,那叫「別業見妄」。諸佛菩薩如果跟我們在一起,他跟我們在一起,他現的也是同分見妄。他的感受呢?他的感受跟極樂世界一樣。他看的時候,一切眾生各個都是佛,在這裡造作一些是糊塗佛,所以他不起心、不動念,他的心是清凈平等。那我們凡夫,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我們看到善人歡喜,看到惡人討厭,你就在造業,你就墮落了。我們把這個當作是真實,佛菩薩看到是幻相,那怎麼會一樣?所以智相、相續相這兩個是講分別。

  下面講執取相、計名字相,這兩條是講執著,愈來愈嚴重了。「執取相:謂依前相續」,依前面的相續相,「緣念苦樂等境,心起著故,是名執取相」。這裡面最重要就是心起了著,著是什麼?我們說個簡單的,諸位容易懂,控制、佔有,這是執著。你想控制他,對人、對事、對物,只要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那就是執著。沒有執著,就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更沒有佔有的念頭,你才能隨緣,隨緣你就得自在。你有控制,你有佔有,你就有苦頭受了。這是六粗里前面兩條是分別,後面兩條是執著,最後兩條是造業受報。如果我們在境界裡面,心不起執著,這是什麼人?阿羅漢,你在六道裡頭教化眾生真得大自在,那就是《還源觀》第四條教給我們四種性德。《還源觀》第三條的三遍,最後一個我要說一說,我們都得把它記住,包含空有,你心量多大!「含容空有」,含就是包含。含空,包含空,就是我們講的「心包太虛」,容有就是「量周沙界」。你本來的心量是那麼大,遍法界虛空界是在你胸中,在你心裡頭。現在心量變成這麼小,連一個人都不能容,一個物也不能容,你太苦了,本來沒有苦,是你因為迷惑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全是假的,統統沒有了,它自然含容空有。

  了解事實真相,應化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這是四德,這個四德是性德,眾生有感,他自然有應,一點勉強都沒有。第一個是「隨緣妙用」,隨緣,隨著眾生的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應,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菩薩就應。妙用是什麼?妙用就是他雖然應化在我們人間,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妙。起作用的時候跟我們完全沒有兩樣,好像他也有妄想、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他那是什麼?那是假的,像唱戲一樣表演的,實際上完全沒有,叫妙用。第二個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世間人做好樣子,叫「威儀有則」。威儀是行住坐卧,則是原則,他有原則、有規矩,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那就是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個都相應。如果講得更簡單一點,在中國就是五倫八德,他自自然然的,他不會違背,像孔子所說的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純熟了,隨心所欲,與五倫八德完全相應,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第三,那也很重要,這是性德,每個人都有的,「柔和質直」。柔和表現在外面,謙虛、恭敬,對人、對事、對萬物都是那麼樣的謙虛、恭敬,柔和。質直就是真誠,沒有一絲毫虛偽,對一切法、對一切人。末後一條,第四個「代眾生苦」,眾生迷惑顛倒造業,在六道輪迴裡頭受苦報,這些菩薩到這裡來應化幹什麼?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無非為這個而已。所以《還源觀》里最精彩的就是前面這四段,後面兩段是教我們修行。

  所以我們要學,學把控制、佔有淡化,常常想到:我到這個世間來,什麼也沒帶來,將來我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去。在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過眼雲煙,一切都隨緣,何必要控制?更何必要去佔有?佔有是錯誤的,為什麼?占不到。這麼多年來,我在講席當中講過很多遍,人要覺悟,人不是說死了你才真的覺悟,死了也不覺悟。可是我們常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說我們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你睡覺睡著不是等於死人一樣嗎?人在睡著的時候,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知道。你在睡著的時候,試問這世間哪一樣東西是你的?包括身體都不是,要覺悟!所以睡覺,宗門常講「你會么?」會睡覺的他就覺悟了,他成佛了,不會睡覺的那就迷惑顛倒。會睡覺的時候就覺悟,曉得人生如夢,一場夢,時時刻刻都警覺自己,都提醒自己,這樣才能夠真正放得下,真正把分別執著淡化。只要這個東西一淡化,佛說得好,煩惱習氣少一分,菩提智慧就長一分,真的互為消長。

  為什麼我們今天不開智慧?就是我們天天長的是什麼?天天長的是煩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天天長,所以智慧就消了。如果我們這個東西少了,一天比一天少,一年比一年少。我現在教人,那是什麼?那真有大福德的人,在這個世間第一等的福報,什麼人?他什麼事可以不要做,每天聽經念佛。開頭從哪裡入門?每天聽《華嚴經》,現在《華嚴經》我們已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一天聽八個小時,認真聽經,早晚念佛,早晚課念佛,早晨念兩個鐘點佛,晚上念兩個鐘點佛,這是一天十二個小時,這是世間第一等福報的人。如果這樣子修,我相信兩年他的心定下來,清凈心現前。四年、五年,開智慧了,他要是求生凈土,決定不在凡聖同居土,最低限度也是方便有餘土。如果開智慧了,他就生實報莊嚴土。有這麼大福報的人。這樣福報的人有沒有?有,很多,但他自己不肯干,他自己有業障。肯干,他只要有一筆錢,能夠有五年的生活費用,五年可以不干事,找個山上蓋個小茅蓬,他就在那裡真干,我們現在光碟很多,他可以天天聽,這樣下來的時候,我相信,我估計四年到五年會開悟。如果要真有志同道合的三個、五個在一塊修行,彼此互相照顧,能夠請一、二個人燒飯、打掃環境照顧你,這是現在真正選佛道場,他怎麼會不成就?沒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修行成佛不難,只要你會。你想你每天八個小時聽經,密集的聽就不打妄想了,你不聽經的時候就胡思亂想。我這一生當中還能得一點清凈心,全靠著每天讀經,每天跟大家來分享我所讀經的心得,靠這個。所以成佛不是難事,修行證果不算艱難,就在乎你肯不肯干。

  第四「計名字相」,計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計較,嚴重的執著,不知道名字性空。我們看這裡的註解,「謂依前妄執」,執著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分別假名言說之相,是名計名字相」。下面有個註解,什麼叫假名?「假名者,虛假之名,謂依前執取相上更立假名也。已上四相,皆論起惑。」都是論起惑的時候,就是執取相裡面講的起心,我們講控制、佔有,他有這個念頭。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或者是我們講過去生中帶著這個習氣,對於一切都執著,連這個假名也執著。這一執著,他就起業,就造業,所以第五個是「起業相:謂依前名字,執取生著」。執著取生著,這個著是什麼?這個著就是控制佔有的行為,這個不是意念,他真的控制、真的佔有了。真控制、真佔有就造業,這起業相,「造種種業」。造業,我們真的可以說無量無邊的業習。凡夫確實這樣的,從早到晚,尤其是現在的人,起心動念都為自己,而且確實有不少人念頭不善,損人利己是在造業。我們學佛的人,我們捨己為人也是在造業。損人利己是造惡業,果報在三惡道,捨己為人是造善業,果報在三善道,都出不了六道輪迴,這真的。

  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跟我們表現的是捨己為人,他不造業,為什麼不造業?他沒有念頭,也就是說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這就知道了,沒有分別執著就不造業。不造業,佛教的名詞叫凈業。他確實表現的給眾生做好樣子,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給眾生做樣子,他自己確實沒有起心動念過,一切都是自然的,所以這是凈業。凈業的果報,沒有開悟,就是沒有見性,果報在四聖法界。他要是開悟,開悟果報就在一真法界,在實報莊嚴土,不在十法界裡頭。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尤其現在這個亂世,真的到了最緊急的關頭,我們能夠有這個緣分的話,放下萬緣好好的來修行提升自己。好好修行,頭一個修清凈心,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用什麼方法放?我自己的經驗,我的業障重,叫我靜坐沒有辦法,為什麼?會打妄想,伏不住。叫我念佛,念佛也伏不住,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有妄想,功夫很難得力。所以我選擇的方法是讀經,不但讀經,我選擇講經,因為講經你就不能不認真,你要不認真的話,經文沒有搞清楚,你上台就下不了台,我用這個方法來對付自己,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幹了五十七年,所以能夠保持到現在這個清凈心,這是我自己的經驗。

  我這幾年有這麼個緣分,參與聯合國做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麼一樁事情,這個事是好事,是當前這個世間迫切需要的事情,我參與了,我做到什麼時候為止?給諸位說,我做到明年為止。明年我還有個活動,有個大型的活動,做完之後不幹了。我也去找一個地方,我跟外面隔絕,但是我還是繼續講我的《華嚴經》,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念佛求生凈土。我懂得這個方法,我告訴別人,我自己不能不幹,我自己會很認真的去干。可是我們講經,或者還有一些願意跟我在一起學習的,我常講找個十個、二十個人,搞一個小道場。我們講經有網路,用網路既可以獨善其身,同時也能夠兼善天下,就是跟外面不再往來了,天天講經,佛學答問也沒有了,不要再答問了,已經答問很多了,有問題找從前答問也許都可以找到答案。所以一定要認真干。我們將化解衝突的方法,促進安定和平這些理念、方法在聯合國做報告、做介紹,大家都知道就行了。該怎麼做?讓這些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他們去做。

  起業跟前面的執取,這是我們要把它分別出來,前面執取是你有這個念頭,沒有行為,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沒有行為,這是在四聖法界,就是有習氣,它沒有現行。起業相,這裡頭「執取生著」,這是有行為,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他確實有嚴重的控制跟佔有的慾念,所以他就造業了。末後是「業系苦相,苦即生死之苦也。謂業系縛,則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是名業系苦相」。這個就是六道輪迴。造業必定感受果報,善業有三善道,三善道裡面有不少修行人修定,佛法裡面所講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它的效果能伏煩惱。煩惱伏不住,你得不到定;煩惱控制住,人就得定,雖有煩惱習氣,它不起作用。得定生色界天,生無色界天,所以四禪是生四禪天,四空定就生無色界天,這是四禪八定。色界天初禪以下的這叫欲界天,欲界有六層,我們一般世間人講的四王天、忉利天,忉利天是中國人所講的玉皇大帝,這兩層天很容易去,為什麼?修福就行了,有福報就能去,上品十善。如果再上去,再上去就是夜摩天,第三層,兜率天第四層,化樂天第五層,他化自在天第六層,上面四層還得要修一點定功,單單上品十善不行,所以他們也修定,這個定叫未到定,沒有達到初禪的標準,達到初禪標準他就到色界去了。像我們講考試一樣,如果是初禪的標準需要一百分,滿分,那他們不到,他們只有九十分,那就是他化自在天;要是七十分,那就是化樂天;六十分就是兜率天;五十分大概就是夜摩天,都不及格,所以他要修一點定,未到定。如果我們只修上品十善,沒有禪定的功夫,也就是心還不能清凈,憑著福報生四王、忉利。

  在佛門裡面我們講超度亡靈,你看看古大德,大家最熟悉的是梁皇寶懺,梁武帝請寶志公,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請他主持法會超度他的妃子,也只能幫助她生忉利天,為什麼?修福。也就是我的福報可以給你,我的定慧不能給你,定慧是功德,所以功德不能給人,福德可以給人。我有大福德送給你,可以幫助你生天,但是往上去忉利天以上要有功德,少分的功德幫助你往上提升,但是不出六道,都不能解決問題。要出六道必須是把執著斷得乾乾淨淨,從哪裡開始?從控制、從佔有,還有更微細的,從對立。這是我常常講的,自從參加國際會議的時候,我常常提出這個,我們化解衝突,衝突的發生是從對立。我們從內心化解與一切人的對立,不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就對立不起來。對立是雙方的,我一方不對立的時候,他就不能跟我對立。對人的對立要化解,對事的對立要化解,對一切萬物的對立都要化解,要從這裡下手。對立就是見惑裡面的邊見,然後慢慢的我執再淡化,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過分重視這個身是我是很麻煩的。所以佛法里常講,你要借這個假身體去修真,不要修身。人都為了這個身體健康,好好保養這個身體,錯誤。為什麼?你身見放不下,六道出不去,再說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很嚴重的障礙。身體不能不照顧,不能過分的照顧。

  佛法裡面鍛煉身體的方法是拜佛、是靜坐。諸位要曉得,止靜也是養生之道,它是從意念、從清凈心,所以心清凈,身就清凈。所以你看天天打坐修禪定的,他身體健康。虛雲老和尚這是最近一代的,他老人家一百二十歲,他沒有任何運動,他每天就是坐禪,有的時候一入定的時候,長時間的,三個多月他才出定,短的就常常我們見到的,一個星期、半個月,這是平常事,他自己不知道時間,半個月一出定的時候,他覺得時間好像才十幾分鐘,人家告訴他半個月了,他自己覺得很快。所以佛門裡有修身的大道,所以我們要著重提升自己的靈性,比保養這個身體還要重要,這才能真的是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地方說「則有生死逼迫之苦」,這就是輪迴,六道輪迴。三細六粗,我們就學到此地。這首偈還沒有講完,現在時間到了,後面的我們下一堂課再學習。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0五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看起,「無上慧菩薩」,偈頌從第二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所得處。無作無分別。粗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

  這首偈二十個字,它的內容深廣無盡,也把宇宙萬有的真相說出來了。大乘教裡面最簡單的一句,許多同學都能夠道得,就是「萬法皆空」,這四句就是解釋萬法皆空;《心經》裡面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是講到真正究竟處,為什麼無智、無得,這四句講得很清楚。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八首偈裡面,前面六首是講「內證」。這是內證的第一首,也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教下裡面所說的大開圓解,我們凈土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不同宗派所說的名詞術語不一樣,但是內容都是一樁事情,這個我們總得要明白。這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正明證入」,正是正式的,明是明了、明明白白,他證入了。證入什麼?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在這首偈,前面我們已經學了兩個小時,『諸佛所得處』,成佛,成佛是得道,我們世俗人講得道了,成就佛道了。他所得的是什麼?「處」就是菩提涅盤。菩提是什麼?涅盤是什麼?六祖惠能大師在開悟的那時候,他明心見性了,他說了五句話,第一句話就是菩提,第二句話就是涅盤。他第一句怎麼說?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清凈就覺,染污就不覺,他說出我們的自性是清凈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有沒有染污?沒有,從來也沒有染污過,過去沒有染污,現在也不會染污,未來還是沒有染污。清凈心生智慧,這叫菩提。沒有染污,我們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末後兩句說到粗細,粗是什麼?六粗,細是三細,三細六粗沒有,哪來的染污!可是我們現在的麻煩,麻煩在我們三細六粗統統有。

  三細六粗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前面一堂課,我們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三細相是妄想,是起心動念;六粗就是分別執著,六粗前面四條是分別,後面兩條起業相、業系苦相是執著,所以從三細六粗就說得更清楚、更明白。沒有!沒有,我們以為是有,不但以為是有,我們還執著它是真有,這個麻煩大了,就是錯在這個地方。但是不管你怎麼以為、怎麼執著,它都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幾時要是明白了,三細相是什麼?三細相是自性裡面的幻相,不去理它,沒事。所以大乘教裡面我們常常看到佛祖說,講我們這些眾生,「真如不守自性」。這就是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為什麼會有無明?是真如不守自性。這句話是雙關語,兩重意思,第一個是講到根本,三細是非常微細的波動,昨天我們說得很清楚。

  我們看彌勒菩薩跟世尊的對話,世尊問彌勒菩薩,我們凡夫常講一念,起個念頭,這念頭很粗,世尊問彌勒菩薩,這一念裡頭有幾個念?那就是細念,我們這個念是粗念,這一念是粗念,一個粗念裡頭有幾個細念?有幾個形?有幾個識?形是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彌勒菩薩的答覆是「一彈指」,一彈指是一個粗念,一彈指裡面「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你看我們的一個粗念、一個念頭分析出來,這裡頭分成細念,就是阿賴耶講的細念,三細相的細念,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念。我們通常彈指,試試看一秒鐘,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再乘四,現在都用一秒鐘做單位,一秒鐘有多少個細念?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個細念。彌勒菩薩說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念念成形,這個形就是阿賴耶三細相最後一個叫境界相,境界相是什麼?物質,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念頭一動,宇宙就出現了,所以說宇宙從哪裡來的。宇宙出現了,依報出來了,形皆有識,識是什麼?正報出來了,識不是別人,識是我,我從哪裡來的。我跟宇宙是同時發生的,都是自性裡頭的幻相,不理它,沒事。不理它,這種現象是什麼?這種現象就是我們凈土宗常講的,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頭有三細相,沒有六粗。六粗在哪裡?六粗在十法界、在六道,這是把宇宙根源說出來了。

  我從哪裡來的?禪宗有參話頭,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最初父母未生前我們本來面目是什麼?本來面目就是自性清凈心,那就是本來面目。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講的是什麼?一體,「自性清凈圓明體」,說一句,惠能大師說了五句。給諸位說,五句跟這一句意思完全相同。自性,六祖說自性;自性清凈,你看清凈有了;圓是圓滿,不生不滅是圓滿,本自具足是圓滿,本無動搖是圓滿,能生萬法也是圓滿。它還有個明,明是什麼?明是自性覺,就是清凈起作用,那是明,那就是菩提。所以六祖講五句,《還源觀》上講一句,自性清凈圓明體。發生現前這個幻相,《還源觀》上講得很清楚,從一體起二用,起了兩種作用,怎麼起的?就是真如不守自性,這是真如不守自性的第一個意思。起了一點非常微細的波動,這個非常微細你要知道,它的時間是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在那個短短的時間。

  這個短短的時間,清涼這裡說得好,「不可以識識」,你沒有辦法,這個識是什麼?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分別,你沒有辦法用分別去認識它;「不可以智知」,智是什麼?智是智相,六粗里的頭一個,智相,我們今天講的知識,這不是智慧,是知識,知識達不到,你沒有辦法用知識去了解它,所以說不可思議。最後的結論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講到大乘教裡面所謂的菩提涅盤。菩提、涅盤是個假名,你不要以為真有菩提,是真有菩提,但是它名字並不叫菩提;真有涅盤,它也不叫涅盤,這是個假名。譬如我們人都有個名字,名字是假名,名是我嗎?名不是我,我可以把名字改掉,換個名字。你們看近代弘一大師,這也是個書法家,他常常寫字送給人,寫完之後他題個名字,大家拿到都不一樣,湊起來之後,他的名字有一百多個,隨心所欲,沒有一個名字。這就是什麼?名是假名,老子說得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所以貴在什麼?貴在你體會它的意思,所謂是言外之音,你要是執著在名相里就全錯了。

  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跟我們說,他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全否定了,他說我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話,什麼人要說我說法,這個人叫謗佛。這話什麼意思?這個話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相是假的,你要從假相裡面去悟入真實。真實在不在假名?不在假名裡頭,執著假名你就不能夠悟入真實,你必須不執著假名。假名不礙事,它是假的,它是虛妄的,所以從虛妄里引導你入真實,那就對了。像我們現在走路,你們在高速公路上走,每一段有個岔路它就有個指牌,那個指牌是指示你道路的,它寫著南京,那是向南京方向走。你要是不懂得,「南京到了,這就是南京了」,就完全錯了。佛講一切經就是這個意思,到處插指路牌,絕對不是那個地方,你循著這個路走,你就對了,你看到之後,你把它丟掉,你往前面走。所以決定不可以執著,不但不能執著,分別也不可以。佛法難也就難在這個地方,如果你真懂了,真懂它不難,它的確也很容易,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放下,自性清凈圓明體你就證得。

  在哪裡?就在現前,就在當下。所以悟了的人,你問他:性在哪裡?他跟你講: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在當下、沒有一法不是。古大德用比喻告訴我們,他用黃金比喻自性,以金器比喻萬法,器器皆金,哪一法不是自性!我們今天講法,有色法、有心法,歸為這兩大類,色法是物質,心法是精神。精神跟物質是分不開的,精神裡面有物質,物質裡頭有精神,所有物質裡頭有精神現象,就是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這個現象是最近這十年,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實驗證明出來了,水是礦物,它真的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換句話說,它不是死的,現在所謂是有機體,它是活的。佛告訴我們,不但是水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任何物質,物質講到最小,現在講原子、電子、粒子、基本粒子,我們肉眼都看不見,在顯微鏡之下才看到的,它是物質,物質就有見聞覺知、就有受想行識,無論什麼物質都沒有例外的。彌勒菩薩講的,「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現象,就是講的見聞覺知、受想行識,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統統都有,只要六粗裡頭都有。

  三細相裡面有見聞覺知,沒有受想行識,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智相,就是說他沒有分別,智相是分別,他沒有分別就沒有受想行識,有分別就有受想行識。所以在十法界裡面,高級的,聲聞、緣覺、菩薩、佛,菩薩、佛在十法界裡面是高級的,他有沒有受想行識?還是有,為什麼?他分別的習氣沒斷。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分別斷了,分別習氣沒斷;十法界裡面的佛分別習氣斷了,他妄想沒斷,他還會起心動念,所以他還有智相,很微弱的智相。智相一斷,十法界就沒有了,真的是覺後空空無大千,十法界也沒了。這是什麼境界現前?實報莊嚴土現前,實報莊嚴土是三細相,極其微細。所以「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這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證方知。怎麼證法?放下就證得了。我們今天的麻煩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沒有想到佛在《華嚴》裡面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知道之後,我們於一切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不再有執著,不但沒有執著,我相信分別也放下了,放下起心動念不容易,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能夠把執著放下,這就證果,不是究竟果,但是真的證果了。果是什麼?佛經裡面有句話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果。這是梵語的音譯,可以翻,不是不能翻,翻經的這些法師他用原文音譯,他不翻,是為了什麼?尊重不翻。我們學佛想得什麼?就得這個,翻成中國意思叫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裡頭有三樁事情: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三樁事。放下執著,你就證得正覺,正覺的名字有個假名,叫阿羅漢、叫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他證得正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證得正覺的人,六道沒有了。由此可知,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從執著來的,只要有執著就有六道。換句話說,六道是自己造的,是自己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我有執著,我有六道;你有執著,你也有六道;他有執著,他也有六道。你我他,我們坐在一起,我們所看到六道的境界叫同分見妄,因為我們都有這個煩惱習氣,所以我們看到是一樣的,其實各人看到的是各人的境界,並不是真的一樣。好比我們這個攝影棚裡面,你看有十幾盞燈光,現在都開了,光光交流,實際上我們每盞燈的光各各不相同。你要不相信的話,你關掉這一盞,這盞燈它就沒有了。他不執著了,這個人證阿羅漢走了,其他的人有,他還在。你再關掉一盞,它的光沒有了,各人是各人的。六道,各人是各人的六道,彼此有沒有交涉?不能說沒有交涉,也不能說有交涉,這很微妙!所以佛講這個法叫妙法,為什麼?基本的原理你要記住,一體二用,二用裡頭有三遍,這就是有基本的道理在裡頭,這是基本的原理。

  三遍就是物質現象也好,是精神現象也好,它都有三個特性,第一個特性就是周遍法界,好像我這盞燈照著,周遍這個房間,他的燈也周遍這個房間,每盞燈都是周遍房間。有沒有衝突?沒有衝突;有沒有妨害?沒有妨害。為什麼沒有衝突、沒有妨害?因為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第一個特性,周遍法界。第二個特性,出生無盡,那就變化太多了,為什麼會有變化?隨著你的分別執著它起變化,也就是隨著你的六粗起變化,起變化是十法界,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這麼個緣故。你的分別執著很淡薄,這個境界就很清凈,就是凈土,分別執著很濃就染污了。一般講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心清凈,可以說是凈土;六凡六道裡面是染污,是穢土,是染污。

  染污裡面就又出現善惡,諸位要曉得,凈土裡頭沒有善惡,聲聞、緣覺、菩薩、佛裡頭沒有善惡,只有染凈,一層比一層清凈。阿羅漢是剛剛得清凈心,辟支佛的清凈心比他深,菩薩的清凈心又比辟支佛高一等,最清凈的是佛,沒見性。這個清凈就是講智相很淡薄,阿羅漢的智相很濃,但是阿羅漢不造業了,業系苦相、起業相他沒有了,所以他沒有六道。在六道裡面,這就是染了,染污,心地染污不清凈,這裡面有善惡,所以善則感三善道,惡他就感得三惡道。三善道裡面,最上面的叫上品十善,第二等的是中品十善,第三等的是我們人間,下品十善。也有人說下品十善是阿修羅、羅剎,人是中品十善,諸天是上品十善,行,也能講得通。惡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是最惡的,上品惡是地獄,中品惡是餓鬼,下品惡是畜生。千變萬化,出生無盡。

  這個道理我們也很難想得通,所以我們就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我講萬花筒,有很多人送了好多萬花筒給我。我們把萬花筒比作自性,你看裡面,你只要動,這個動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動,你在裡面看它,裡面變化無量無邊。你把它不停的轉一年,你看,不會有一個相同的,出生無盡,怎麼變都沒有超越你的分別執著,出生無盡。第三個很重要,含容空有。物質跟精神都有這三個特性。第二個特性就是惠能大師末後那一句話說,「能生萬法」,我們把萬花筒比喻作自性,一轉,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無論是精神、是物質都是含容空有。很微細的一念,一念裡面成形,變成物質現象;變成精神現象,形皆有識,也是周遍法界的。

  含容空有,我們佛門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這個意思。心包太虛是含空,虛空,要知道虛空是自性變的,不離自性,離了自性沒有虛空;容是包容,包容有,有就是量周沙界。你看看,本來的心量是這樣的,現在這個心量為什麼變成那麼小?變成這麼小,還不就是分別執著!愈執著,心愈小,愈小你就愈苦。苦從哪裡來的?是你自作自受,你忘失了你的自心,忘失了你的本性,你的本性是包虛空法界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幻相,《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就對了。我們要問,諸佛菩薩他是怎麼看這個世界、怎麼看這個宇宙、怎麼看十法界依正莊嚴?《金剛經》的四句偈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他對於宇宙萬象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那就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就入如來境界,這就是成正覺,這就是得菩提涅盤了。所以小乘人放下了執著,得少分,菩提涅盤的少分;菩薩能夠把分別放下,不分別了,他就得多分;到佛,佛是把起心動念也放下了,他得的是圓滿。菩薩得的是正等正覺,佛所得到的是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這首偈裡頭特別要給你說的,粗的沒有,粗的沒有就是十法界沒有;細的沒有,細的沒有就是一真法界跟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也許初學的同學說,什麼都沒有了,那怎麼辦?什麼都沒有了,自性現前了。自性是什麼?常寂光。我們凈土宗裡面講四土,最高的叫常寂光土,常寂光土也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這裡頭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什麼時候能證得?起心動念放下就證得了。所以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怎麼明心的?就是他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根利的人,我們講上上根人,這種人很厲害,他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那從凡夫立刻就成佛,菩薩五十二個階級他都不必經歷,他一下就到頂頭上去了。我們現在天天慢慢放、慢慢放是爬樓梯,一級一級往上去登。

  那個很厲害,有兩個代表的人物,其實人物很多。兩個最出名的,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他在三十歲的時候給我們表演一下放下,頓悟、頓超、頓證無上菩提。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其實禪宗裡面,代代祖師哪個不是這樣的!惠能特別是因為他不認識字,他沒有念過書,一天經都沒聽過,所以我們用他來做代表。他聽到別人念《金剛經》,是偶然的一個時候,經典上記載,他原來是個樵夫,賣柴火的。這個行業現在沒有了,抗戰時期還有,我們小時候住在城市裡面還買柴燒灶,那時候沒有這些電,也沒有瓦斯,連煤氣都沒有,所以煮飯的時候是燒柴火。柴火專門有這些苦力的工人,他們上山砍柴,挑到城裡面來賣;還有賣水的,沒有自來水,有專門挑水賣水的,這都是很辛苦的工作。他一天賣的錢不多,都很少,買一點米、買一點菜過一天日子,所以很辛苦的生活。他柴賣掉,拿到錢離開的時候,就聽到有人念經,他就在窗外面站了一會兒,愈聽愈有意思,他就推開門到裡面找這個念經的人,向他請教,你念的是什麼?念得很好,很好聽。這個念經的人也感覺得很驚訝,這個賣柴的人不認識字,他怎麼能聽得懂《金剛經》?這一聽,他就叫聽的人把他聽的意思講出來,這個念經的人感覺到非常驚訝,很了不起,那時候惠能二十四歲。

  諸位從這個地方,你細心去想想,所以能大師說,轉凡成聖與學不學沒關係。他悟了之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就講給你聽,他講得一點都不錯,所以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五祖的大弟子神秀跟五祖不少年,五祖教學,神秀擔任助教,你看看,衣缽沒有傳給神秀,傳給惠能,這個不認識字的。為什麼?他真放下了,神秀沒放下。祖師傳衣缽,讓大家自己把這麼多年學習的心得寫首偈子來看看,這是考試,這也很公平。神秀的一首偈,他寫的也就是他的心得報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現在想想,妄想分別執著他有沒有放下?你看這四句,沒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在。惠能大師聽到這首偈子也非常讚歎,讚歎完之後,他說我也有一首,他又不會寫字,請別人幫他寫,他怎麼的一首?他把神秀大師的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改掉了,他著相,這個沒有了。由此可知,這與學、無學真的不相干,只要你肯放下,放下原來就是。在哪裡?就在當下。

  所以無明怎麼起來的?這個要知道,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的?佛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給我們講無始無明,無始就是沒有開始。有開始、有終結,那不就是真的!所以無明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什麼?它是有生有滅,它時間太短,短到你找不到它的生滅。你去想想看,一秒鐘它就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這生滅你能找得出來嗎?它太快了,可以說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沒有生滅。什麼原因起的?沒有原因;什麼時候起的?沒有時候;什麼處所起的?沒有處所,你都找不到,全是虛妄,這個要了解。

  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本覺自然」,所以它不是造作的,起心動念就是造作,本覺自然的。你起心動念,本覺就不覺,就變成不覺了。「悟亦冥符」,冥符就是暗合道妙,悟了,你就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你就完全搞清楚了。所以「智無分別」,智本來就是分別,六粗裡頭第一個是智相,它就有分別,這告訴你沒有分別。到無分別的時候,三細相就沒有了,三細相沒有了就是實報莊嚴土沒有了。「六粗亦然」,六粗是十法界,三細相沒有了,十法界哪裡會存在!剩下來的是什麼?剩下來的就是常寂光,這是永恆不變的,只有這是真的。這裡面精神現象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一片光明,這是自性清凈圓明體。所以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我們都是這一個圓明體現出來的,現出來的幻相,這要知道,不是真相。只要我們不起心動念,就又回歸到清凈圓明體,回歸清凈圓明體就成佛了,這叫究竟圓滿佛,這總得搞清楚。所以清涼這兩句話講得很好,「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這兩句話講得非常之好,也就是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夠分別,分別尚且不能,當然就沒有執著,這個話的真正意思在此地。

  下面解釋粗細,什麼叫細,什麼叫粗?「又有能所證,名之為粗」,有能證、有所證,這個相就粗了。能證、所證在哪裡?四聖法界。阿羅漢,他把執著放下,證阿羅漢果,他有能證,他有所證;辟支佛也有能證、也有所證;四聖裡面的菩薩、佛都有能證、都有所證,這粗。「無能所證,目之為細」,無能所證是什麼?這是我們常講的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所以他沒有能證也沒有所證,那叫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到向上一著,「皆言語道,故並無之」,言語也沒有了。「菩提涅盤,絕心行故」,就是起心動念沒有了,試問還有沒有什麼菩提涅盤!說到了極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這首偈,你要是把它的大意明了,時時用這個來觀照,也就是我們煩惱習氣現行的時候,你就把這四句偈念一念,你的心就平了,「諸佛所得處,無作無分別,粗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你的心就恢復到平靜。三細六粗就變宇宙,就變十法界,三細相就是宇宙現象出現了,我出現了,依正莊嚴出現了,六粗就是十法界出現了,這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下面我們看第三首:

  【諸佛所行境。於中無有數。正覺遠離數。此是佛真法。】

  佛法確實有真有假。這是第三首。講後五首,就是三、四、五、六、七這五首偈,講什麼?「照境顯理」。我們現在看照境顯理的第一首,「後五中,初偈」,就是第三,我們剛剛念的此是佛真法,「正明照境,境即俗境」,境是什麼?境就是六道,照就是觀照,這個字用得好。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想想,你哪一天沒有照?你早晨起來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洗個臉也照鏡子,照!這教導我們什麼?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心如鏡就對了。你看鏡子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但是它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明心見性的人,他們用心都是照,不像我們,我們用心是什麼?照裡頭有分別、有執著,這就錯了。他們沒有分別執著,就是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意知法,六根對六塵起作用都用一個照字,用這個字代表,就是六根對六塵的境界。《心經》上舉這個例子,用觀世音菩薩做代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如果我們要會照,就照見萬法皆空,眼見的是色空,耳聽的是聲空,鼻嗅的是香空,舌嘗的是味空,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你得清凈心。我們現在因為有分別、有執著,照見的時候起副作用,副作用是什麼?貪瞋痴慢。諸位要知道,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不但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慢,自性裡頭,前面一首偈我們念過,三細六粗都沒有,哪來的是非人我!哪裡來的四相四見!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是有為法?這講得很粗,粗中之粗,凡是有生滅的法就叫有為法。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你看有出生、有死亡,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所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所以叫無常。這一切無常的都叫做生滅法,就是有為法。什麼東西無為?大概我們看看除了虛空之外,好像統統都是有為的。而實際上給你講,虛空也是有為法,不過它變化很小,我們發現不了它的變化,不像其他物質跟精神現象變化差別很大,我們容易覺察到。其實虛空也不是真的,你看看天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他把時間跟空間排列在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百法分為五大類,分為心法(精神)、色法(物質),心法裡面還有心所法,心所法也是屬於精神,心所是心理作用,所以心法、心所法是精神,色法是物質。心不相應行法,心不相應這個法有,它不屬於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叫抽象的概念。它與心、心所、色法有關係,但是它又不是屬於心法、心所法、色法,一共有二十四類,二十四類裡面就有時間跟空間。

  時間、空間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人要到放下分別執著,時空就沒有了。時間沒有了,你可以回到過去,你也可以走進未來;空間沒有了,遠近沒有了,距離沒有了。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華藏世界在哪裡?也在此地。很難懂!其實我們現在要利用這些科學技術來比喻,就不難懂了。科學家告訴我們,在這個宇宙裡面確實有許多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現在所住的空間是三維空間,四維、五維、六維、七維,在理論上講是沒有數量的,無量無邊的維次。維次不相同,你就見不到,你只能見到同維次,或者是在這維次以下的,二維空間我們能見到,一維空間是零。那我們用比喻,譬如我們現在用電視,電視屏幕,我們知道這個電視屏幕可以能夠收到全世界總有幾千、幾萬個電視台,這些畫面統統可以能收到,這就好比是無數的不同空間維次。我們按鈕按到哪個頻道,它這個頻道就出現,沒有按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按的時候它出現了,你也不能說它真有。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講一尊佛的剎土,我們知道這個宇宙之間,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個諸佛剎土裡面多數都有十法界。我們在「世界成就品」裡面讀到過,「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前面我們念過,宇宙之間諸佛剎土無量無邊。有的諸佛剎土它只有實報莊嚴土,它沒有十法界,那真的是凈土。為什麼是這樣的?可能,我們在理論上能想得通,那個世界裡面的居民只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沒有十法界。如果這個世界上居民,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那就有十法界、有六道、有三途。所以你們如果要問,有沒有世界上沒有三途的?肯定有,那個世界的居民雖然有六道,但是它沒有六道,它只有三道。甚至於只有兩道,人天兩道,為什麼?他不作惡,他沒有貪瞋痴,貪瞋痴慢都沒有,那就是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就沒有了,這可能,不是不可能。我們這個世界的居民,貪瞋痴慢疑統統具足,那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統統具足。所以你要問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雖然有,是虛妄,實際上講,了不可得!為什麼?你想一念的時間那麼短,它所現出來的境界,所以念念不可得,是個幻境。你不要執著它,不要去想它,你一放下,你就作佛菩薩了;你要是天天想它,那就是智相、相續相、計名字相,就統統出來了,那就愈搞愈錯了。我們現在看,走這個錯誤路子的人真多。前天有個同修送本書給我看,這書講什麼?講世界末日,從哪裡講起?從宇宙大爆炸講起,但是它的結論我很贊成,書很厚,我是大略的看了一下。它的結論說,科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這個世界走向毀滅。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他提出拯救世界要怎麼?要限制科學的發展。這個話不是他所說出來的,我在過去看湯恩比先生的一些著作,他在七0年代就講得很多。他就提出科技的發展是必須要有限度,凡是對人類衣食住行有幫助的可以發展;與衣食住行不相干的,最好不要搞這東西。所以這個總結是正確的。

  佛教給我們,我們就要認識萬法,能大師告訴我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所生,或者是所現,或者說所變都行。《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分別執著是識,實際上三細相都是識,三細相是阿賴耶極其微細的分別,現的相是實報莊嚴土。這裡面如果起智,這個智不是智慧,是知識,為什麼?它從識裡面生的,不是自性,自性本有的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讀書上求來的,讀什麼樣的書你都開不了智慧,讀佛經也開不了智慧。佛經讀得滾瓜爛熟,講得天花亂墜,那是什麼?那是智,六粗相裡面的智相,我們講知識,不是智慧,這要知道。不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只要不用它,智慧就起來了。所以我們細心去觀察,六祖惠能的是智慧,那是自性清凈心裡頭本有的智慧,所以他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跟觀世音菩薩一樣。對於整個宇宙森羅萬象,他都能夠通達明了,為什麼?因為它是自性所變現的,見了性哪有不明了的道理!

  我們看這首偈子,這是叫我們照境,境就是俗境,這是十法界裡面的。「有能所故」,有能照、有所照。能與所,如果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就錯了。有能照、有所照,要有這種分別,這是四聖法界下面,聲聞、緣覺。如果沒有這個分別,那是「即俗而真」,就是真跟俗是一不是二。能所是分別,把分別放下,分別沒有了,當然執著也沒有了,這是什麼?這個人是十法界的菩薩。如果對能所,念頭都不生了,那是法身菩薩,是佛的境界,這個地方我們要學。「心同無為,故云遠離」,這是『正覺遠離數』。正覺,我們有分別,這個正覺是誰?阿羅漢;如果我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正覺是法身菩薩。《華嚴》是圓教、是一乘,這個正覺決定不是阿羅漢,至少也是初住以上的菩薩,為什麼?「遠離數」。遠離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叫真的遠離,這時候一切法是真的佛法,不是假的。

  是真的,那這一法永恆存在?不是,不是這個意思,「真法」是你真的懂得這一切法的真相,是這個意思。你真的曉得這一切法是幻有,它的體是真空,真空就是自性,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你不可以在這個地方起心動念,你才恍然大悟,徹底明了,你真的認識了。所以佛真法,佛是大覺,你徹底覺悟了,這就叫做你真正見到、你真正明白諸法實相。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應該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你就過佛菩薩的日子,就不是凡夫。這個世界上有沒有災難?對你來講沒有了,你入到這個境界,這世間沒有災難,對迷的人講,迷的人有,覺悟的人沒有。像《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所說的,「度一切苦厄」,為什麼?你照見五蘊皆空。萬法皆空,了不可得,哪來的災難!所以一切苦厄沒有了。然後你才真正曉得,只有佛法,只有大乘能解決問題,它是真的解決,它不是假的。你回歸到自性,你的生活空間是無限大的,而且你住在任何時空裡面,你都是與自性相應的,世界什麼樣的災難與你已經毫不相關,得大自在,你才能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他們為什麼這樣?迷而不覺,起心動念像《地藏經》上所說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是佛真法」,這一句「雙結能所」,這首偈做總結,能所是一不是二。確實有能現、有所現,但是能所是一,為什麼?都不離自性,不離三細相。我們再看底下一首偈:

  【如來光普照。滅除眾暗冥。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後四遣相顯理」,就是這首偈往後,就是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這四首偈,說什麼?遣相顯理。理在哪裡?理在事相裡面,你著了相,你就見不到理;如果你不著相,理就現前,這個理就是自性。所以什麼時候你見性?只要你不著相,那真的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什麼不是自性!虛空也是自性,萬法都是自性變的。所以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裡?隨拈一法都是金,哪一樣不是金!你就曉得,一切法的本體就是自性,本體不是物質、不是精神,它能變現成物質、變現成精神,它自己不是,它能變;所變現的這些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就是自性。你執著分別,你永遠見不到;你只要離開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了。見到的不圓滿,必須要怎麼樣?必須要把起心動念放下,到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你就完全見到了。

  那時候你所見到的跟惠能大師肯定完全相同,那就是你見到任何一法,你見到什麼?你見到它本自清凈,你見到它本不生滅,你見到它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也就是說,我們在《還源觀》裡面,你見到了一體,你見到了二用,你見到了三遍,極小的微塵裡面,你都見到這現象,這叫見性。我們今天見不到是什麼?迷了。迷的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見不到?佛經上的比喻好,它把我們的心比喻作水,水必須在很清凈、不混濁,就是乾淨,平,沒有波浪,這個水像一面鏡子,照見外面境界。我們起心動念了,微波,起了波浪,起了波浪還能照,不是很清楚,起心動念是微波;有分別,分別是大浪,那就很難見得清楚;執著是波濤,完全不見了。所以阿羅漢他能夠把執著放下,讓波濤變成大浪,那就是能見少分了。像我們現在在九龍看香港,你看維多利亞港,浪不小,但是香港的倒影還能看得到,你在這邊看那邊的倒影。如果是湖面,水平如鏡,倒影就像鏡子一樣,就看得很清楚。現在我們看的時候,它都還在動。所以這個比喻比得很好,我們必須要把心定下來,心靜下來,心裏面沒有貪瞋痴慢,沒有分別執著。貪瞋痴慢是染污,執著是造業,那是波濤。所以我們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就見到了,見到事實真相。所以後面是遣相顯理,你不要著相,遣是把它遣除,遣除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你不要著相,性就見到了,就見性了。

  它的方法?都是「躡跡遣滯」,用這個方法。「初偈」,就是我們剛才念的第四首,「雙非顯中」,這裡面講『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這是雙顯。顯什麼?「照理滅障,菩提涅盤,離有無故」。菩提涅盤,你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為什麼?你說有,你分別執著了;你說無,你也分別執著了,就這個道理。你只要不起心不動念,有無都不存在,你真的照見了。這個事情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很重要,無論什麼事情現在自己面前,六根所接觸的都要曉得。這個「光」是什麼?光就是智覺,『如來光普照』,你看它不用佛,它用「如來」。如來是什麼?如來是自性,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講佛,從相上講,有釋迦牟尼佛、有藥師佛、有毗盧遮那佛,它有分別;從性上講,性上講是一個。我們的自性就是如來,自性的光就是般若智慧,所以我們眼看東西,我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是不是看得很清楚?古大德常常給我們講,我們第一念就是「如來光普照」,第一念。可是第二念就變了,第二念分別執著就跟著起來,這就壞了,就迷了。保持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這個人就成佛了。為什麼不能保持,還會變?這就是所謂「真如不守自性」,你沒有辦法把它保持住。你落到分別就落一級,再落到執著就落兩級,往後怎麼樣?愈陷愈深,把你的妄想煩惱習氣統統勾出來,那你就苦了。苦從哪裡來的?苦沒有來處,是你妄念裡頭生的,告訴你,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那個苦是冤枉受的。所以佛說這些眾生叫可憐憫者,為什麼?真有苦,你要說他可憐憫者,那你不是就挖苦別人?你怎麼可以這麼說法!根本就沒有,他以為有在受苦,這才真可憐,可憐可憫,那不是真有,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我們要學,《楞嚴經》上佛講得非常好,教我們舍識用根,就這個意思。經上這個意思,古大德很少發現,明朝時候有個交光法師,被他發現了。他很感慨的說,古大德對於《楞嚴經》的註解,都沒有真正懂得佛的真實義。他發現《楞嚴經》上所講的奢摩他、三摩、禪那,跟天台大師所講的意思不同。天台也有奢摩他、三摩、禪那,所謂三止三觀。《楞嚴》從傳到中國來,一般研究《楞嚴》的都是用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來解釋這三個意思。交光大師說不是的,它跟天台不一樣,天台三止三觀沒有離開心意識,也就是說沒有離開妄想分別。但是《楞嚴經》裡面所說的奢摩他、三摩、禪那,是不用心意識,心意識就是識,舍識用根。不用心意識用什麼?不用心意識就是用如來智慧光來普照,它是這個意思。交光大師好像壽命也不是很長,他得了病,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就跟阿彌陀佛說:《楞嚴經》傳到中國來很久了,註解不是如來真實義,我想重作一本註解來解釋《楞嚴經》,向阿彌陀佛告假,我現在要注經,等我經注完之後,我再請佛來接引我往生。阿彌陀佛點頭答應,走了,他的病好了,所以可以請假的,來注經。這段故事是在他序文裡面寫出來的,我們相信交光法師不會打妄語,肯定是真有其事,所以向阿彌陀佛告假來注經。這就是《楞嚴經》的新疏,就是從這裡分開新舊兩派的講法,舊派是以長水大師為首,依天台大師,就是依《法華經》的止觀來講;交光完全是相反,從心性上來說,說得好。

  舍識用根就跟禪關係非常密切,你看禪家的參究怎麼參法?離心意識參。所以佛家叫參究,不叫研究,我們世間研究是什麼?研究他用心意識,參究是不用心意識。心意識是什麼?心是妄想,意是執著,識是分別,就是說,他用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他還用這個東西。用這個東西不能見性,這個東西是什麼?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所以禪宗決定不用這個東西,是離心意識,也就是說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這很難。這三個東西離開,你就曉得他心多清凈,清凈心生智慧,智慧就是如來光普照。所以你只要有分別執著,就不是如來光普照,是六粗裡面智相光普照,就不能『滅除眾暗冥』,那做不到。「眾暗冥」是什麼?暗是黑暗,冥是不明,眾暗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這些東西。離心意識,這個才能滅除。

  下面這兩句很重要,「是光」就是你自性裡面的般若智光,你不能夠起心動念,「我自性清凈心裏面般若智慧現前了」,你只要有這一念就完了,完全又墮落在六粗裡面的智相去了,智相接著相續相可麻煩了。不能有,不能有這個念頭,也不能說「亦復非無照」,這不是自性,都不可以有。無論你說是有,或者是沒有,都在分別執著裡頭,那你就全都錯了。要曉得自性裡頭,我們常講的,它沒有相對的,沒有對立的。我們凡夫生活在什麼世界?科學家提出相對論,相對論就是對立的,你看,有長就有短,有大就有小,它都是對立的。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所以宇宙是一體。你知道一體,你就跟一切人不對立,跟一切事不對立,跟一切萬物不對立了。不對立,你就回歸到自性,這個太重要了。多少人修行不能回歸到自性,什麼原因?對立不肯放下。這就是不知道自性清凈圓明體,包括所有的萬法,都在這個體裡頭,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法離開它!它這個東西就像大海一樣,所謂性海,大乘教裡面把法性比作海,森羅萬象就像海裡面的泡沫一樣,海裡面的水泡沫很多,浪花很多,沒有離開大海,它是一體的。

  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能夠回歸到一體,就好辦了,於一切法不再有分別、不再有執著,那變成什麼?四德現前。你看三遍後面講四德,頭一個是隨緣妙用,你就能夠隨一切眾生的緣。妙是什麼?隨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我們今天隨緣,隨緣隨著變,為什麼?隨緣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是凡夫,這不是妙用,這是造業。諸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就是說,他永遠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這個擺在第一條,有這一條才會有第二條。第二條是什麼?第二條就是今天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你才真正做出最好的榜樣給眾生看。最好的榜樣是什麼?你隨順性德,你不違背性德,所以說威儀有則,就隨順性德,不違背性德,你說這多有意思。所以說「離有無」,菩提涅盤離有無,有無就是對立,就是相對的,他永遠不對立,你要記住這個,所有一切法裡頭都沒有對立的。這是性德,它是一體,一體怎麼對立!兩個體就對立,一體。知道我們每個人就像大海的一個小水泡,我們都同一個大海,水泡起來的時候,好像這個水泡不是那個水泡,水泡破裂的時候都一樣的。沒有破裂的時候也知道是一樣的,這叫覺悟,這叫明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0六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無上慧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所得處。無作無分別。粗者無所有,微細亦復然。】

  這首偈裡面講的粗者、細者,粗就是六粗相,細是三細相,前面我們學過了,現在看偈頌就容易得多了。首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的,在這首偈,就是第二首,第二首就是講「處」就是「菩提涅盤」,《疏》裡面。菩提是覺性,涅盤是滅,我們四諦裡面講苦集滅道,這個滅就是涅盤。滅什麼?滅妄想、滅煩惱,煩惱、妄想都沒有了,就叫涅盤。佛法裡面把大般涅盤常常翻成圓覺,圓是圓滿,就是涅盤的意思,覺就是菩提的意思,這是自性本有的,說實在話,它就是自性,也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常講的本善,真正講到圓覺、菩提涅盤那才真的叫本善。在哲學裡面,這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從哪裡來的?從它變現出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也是它那裡變現出來的。這個我們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賢首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比現代的科學家、哲學家講得還要圓滿,講得還要明白,確實是真實不虛。

  證得菩提涅盤,在佛法裡面講叫究竟佛果,這個人成佛了,這個成佛是究竟圓滿的佛果。跟法身菩薩不一樣,法身菩薩也可以說是圓覺,但是他習氣還在,這個習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品無明習氣,無明斷了,無明習氣沒斷。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佛,真佛,不是假佛。所以《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你看江味農居士《講義》裡面,他講解,他說諸佛就是這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他無明習氣沒斷盡。習氣有厚薄不同,習氣厚的位次就低,習氣薄的位次就高,實際上沒有高低,哪來的高低。沒有高低裡面說出四十一個位次,所以這個很難懂。譬如我們現在在學校念書,小學、中學、大學,它真有等級,真不一樣,一年級的學生跟二年級的學生不一樣,可是在佛法裡面法身菩薩他是一樣。你想想看,他執著沒有了,分別沒有了,於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你說他有差別嗎?沒差別。可是習氣,習氣真有差別,有厚薄不相同,那個習氣不起作用。所以究竟圓滿佛果他所得到的一切受用、神通變化,初住菩薩也得到了。初住菩薩才破一品無明,也就是起心動念放下了,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圓滿的佛果一不一樣?一樣的,差別在哪裡?究竟佛果沒有習氣,習氣斷盡了。

  圓教初住這尊佛,我們禪宗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在這個層次上,他無明習氣有,無明習氣沒斷,一品都沒斷。斷一品他叫二住,斷二品他叫三住,就往上升。這是很抽象的,有沒有真的升?沒有。如果真的有升,他就有分別,他就有執著。因為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所以從習氣厚薄上來講,不得已、很勉強的給他分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所以我們不可以用分別執著的心看這樁事情,那你就全搞錯了。十法界裡面是真有,級別不一樣是真有差別,一真法界里沒有差別,如果有差別怎麼能叫一真?所以這個我們不能不把它搞清楚。你說有沒有?實在講四十一個位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這樣的體會,你慢慢就容易明了事實真相。

  這個事實真相明了之後,如果你能養成習慣,對你修行大有幫助。什麼幫助?我們在十法界里不是也常常講有這些層次嗎?就像我剛才講的,小學、中學、大學不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又不一樣,這我們講是真不一樣,真不相同!可是在大乘,見性的這些佛菩薩他們來看,完全一樣。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分別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有,那就真的不一樣了。不是真有,我們是被這些假相迷了,以為是真有。《般若經》裡面佛常常講比喻,用什麼?用作夢做比喻,「夢幻泡影」,夢是主要的一個比喻,幻、泡、影是襯托的,這個在文法裡面把它襯托成一個句子,實際上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作夢。夢是真的嗎?夢裡面有億萬富翁,有一個貧賤的要飯的,有沒有差距?醒了之後,夢沒有差距,平等的,是不是這樣的?我們把夢當作真,所以覺得這裡頭確實有差別,實際沒差別。

  這些事實真相要逐漸去體會,體會到之後要證實,所以佛法講信解行證。我們在《華嚴經》裡面信解完成了,行是什麼?行就是歷事煉心,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學什麼?學觀、學止,賢首國師給我們講的五止、六觀,就是煉這個。這個學會,就平等了。學會了,原來這是夢境,這個夢境跟諸佛菩薩證得的一真法界也沒有差別,真妄不二!為什麼真妄不二?因為自性裡頭沒有真也沒有妄。這我們從《還源觀》裡面明顯的體會到,自性清凈心是常寂光,常寂光裡頭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物質現象,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沒有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從哪裡來的?現在我們搞清楚了,一真法界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變現出來的,習氣斷了就沒有了,就是常寂光。所以常寂光才是真的,為什麼?永恆不變。這就說明,實報莊嚴土還不是純真。我們古來祖師大德說,常寂光土不生不滅,實報莊嚴土有生無滅,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有生有滅。我們初學佛的時候都把這些記住了,現在想想它有生,它不滅,這個沒道理,有生它就有滅,有生怎麼可以不滅,哪有這種道理?只有不生它才不滅。所以我們曉得,諸佛說法有方便說、有真實說,方便說是接引你的,隨順你的程度來給你講,你聽了很歡喜認真學習。向上一著,你自己就明白了,悟了。所以我們現在是向上一著,提升了,我們明白了,實報莊嚴土也是有生有滅,只有常寂光是不生不滅的,常寂光是真正的本體,菩提、涅盤都是常寂光。所以常寂光土,經裡面常常也用兩個字來形容它,「寂照」,寂就是清凈寂滅,這裡頭什麼都沒有,這是寂。我們今天講精神現象、物質現象,什麼自然現象,全都沒有,這是寂。寂而常照,照就是照見,照就是光明,它不是黑暗的,它是光明的,這個光明就是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形容常寂光,形容宇宙萬有的本體。

  釋迦牟尼佛證得了,怎麼證得的?這裡清涼給我們提示的,「以無所得,得菩提故,處即涅盤」。這是講菩薩或者講諸佛,這裡經文是諸佛。這個諸佛指的是誰?它有兩個意思,雙關語。第一個意思,指一切諸佛,達到這個境界的人。第二個意思,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所說的「諸佛」,這兩種都能講得通。他們先把起心動念斷掉,諸位要曉得,起心動念叫無明,《華嚴經》上叫它做妄想,起心動念。就是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這個念頭。這個我們很難體會,我們講起心動念,看到動個念頭,不是的,佛說的不是這個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太粗了。起個念頭,佛問彌勒菩薩,這一個念頭裡頭,這是粗念,這一個粗念裡頭有多少個細念?彌勒菩薩才告訴我們,有三十二億百千細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現在把它算出來是三百二十兆,也就是說我們動一個念頭,這裡頭的細念有三百二十兆的細念。這我們怎麼會知道?不是彌勒菩薩給我們說出來,我永遠也不知道。

  三百二十兆的細念稱一個粗的念頭,我們現在講起心動念,這一個念頭有這麼多細念在裡頭。這種說法就是現在的科學講法,把這微細念頭找出來了。這個念頭沒有了,你看這麼樣的細念都沒有,這個沒有了就成佛,你就「以無所得,得菩提故」,你就得菩提涅盤。菩提涅盤是本有的,不生不滅的,這時候現前,菩提現前、涅盤現前。涅盤是什麼?清凈心,自性清凈圓明體,也就是自性現前,我們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見性了。誰做到?釋迦牟尼佛做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就是無所得,自性現前。一千三、四百年前,中國出了一個惠能大師,禪宗的六祖,他見性了。他見性的時候,第一句話告訴忍和尚,告訴他的老師,也就是告訴我們大家,「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個清凈是涅盤,「本不生滅」,這都是涅盤;「本自具足」,那是菩提,「能生萬法」,那是菩提。六祖所說的話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講這一部《華嚴經》,他講的五句話跟《華嚴經》沒有兩樣,不增不減。《華嚴》細說,祖師略說,說了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我們得,舍不掉,總是要有得,什麼都要有得。修行要得道,能不能成就?永遠不能成就,為什麼原因?你有所得。得里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三樣東西都具足,你怎麼能見性?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你把這個東西捨得乾乾淨淨,菩提涅盤就現前。菩提涅盤是個假名,它不叫菩提,它也不叫涅盤,釋迦牟尼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起了這麼個名字,你真以為有菩提、有涅盤,你錯了。你要是真的以為沒有菩提涅盤,你也錯了。沒有菩提涅盤,你證什麼?有菩提涅盤,你也證不到。所以菩提涅盤是假名,好像我們現在駕車在高速公路上,菩提涅盤是路標,你循著這個路標去走你就到了。這個路標告訴你,這條路往哪邊走可以到上海,這個路標不是上海,你沿著這個路走你才能達到上海。所以菩提涅盤是路標,你循著菩提涅盤你就能夠證得菩提涅盤,但是路標絕對不是菩提涅盤。所以,無所得就得了,真的得到。怎麼樣才無所得?就是放下,你不放下不行。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這個不能有;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不能有,有分別你也不能證得;最後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起心、不動念,那真的叫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菩提涅盤。

  下面清涼大師把真相給我們說出來,「本覺自然,故非造作」。什麼叫造作?起心動念就是造作。所以你起心動念就違背自然,本覺就不現。你有造作、你有起心動念,本覺是什麼?本覺是光明的,光明沒有了,沒有就變成黑暗。所以現在諸位都曉得,宇宙是黑暗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光明從哪裡來的?從太陽來的。如果太陽拿掉,月亮拿掉,星星拿掉,整個宇宙是黑暗的。為什麼會變黑暗?我們都認為宇宙是黑暗的,宇宙哪裡是光明的?宇宙是光明的,為什麼黑暗?因為你起心動念,你有造作,違背自然,自然的現象就會被扭曲,就變成黑暗。佛教密宗裡面講的大黑天,就是說這個事情,大黑天是無明,所以無明是黑暗的,微微一念動就變成這種現象。這種自然現象怎麼發生的,我們知道了。所以你一定曉得,本覺自然,它不是造作;不是造作,你就不能造作,你有絲毫造作的念頭,就錯了。「悟亦冥符」,是怎麼樣覺悟的?覺悟就是把執著分別、起心動念統統放下了,統統放下叫冥符,自自然然的你跟自性合成一體。冥也就是沒有造作的,它自然符合,境界現前。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在什麼狀況之下?你還是在寂靜的狀況下,你沒有起心動念。如果起心動念,你就又墮落了。這種情形在修證過程當中,我想每個修行人都常有,接近了,一個念頭起來又回來,在這個關口裡進進退退應該有很多次。到什麼時候真正沒有起心動念了,就變成一體,冥符就是融合成一體。這時候「智無分別」,智是什麼?就是菩提,自性裡面本有的覺性起作用,它沒有分別。

  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得更詳細,「三細已盡,六粗亦然」,三細前面給諸位說過,三細相。三細相第一個「業相」,也叫無明業相,這是什麼東西?這就是動,就是一念不覺。這個極其微細的動,微細到什麼程度?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我們現在所常常講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樣微細的念頭。這個念頭不是真心的念頭,真心永遠不會起念頭。這個念頭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這些會吸引很多人提出一些問題來研究,有沒有答案?沒有,愈研究愈麻煩,愈研究捲入裡面就愈來愈深,永遠拔不出來。佛告訴我們,這個念是妄念,它不是真的,不理它就沒事!所以他加個妄想。這個是無明,加個無始無明,那就告訴你它沒有開始。是什麼時候?真的就是當下一念,它不是過去,它也不是未來。這一念有,四土、十法界莊嚴統統都有了,這一念沒有了,全都沒有。所以這個世界是頓現的,一時頓現,這個一時就是念起的時候,念起的時候是一時頓現的。為什麼會現?因為自性裡頭本自具足。不起念頭的時候不現行,不現行不能說它沒有,現行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是幻相,根本它就不存在。這個事情,現在量子力學裡面有這個說法,在一些宗教裡面、古聖先賢裡面也有這個說法,但是講得最清楚、最透徹的無過於大乘經典,它講得真透徹,讓你了解事實真相,不理它就沒事。一動,動的時候它真的就現行,如果我們不理它,不理它這餘波未盡,它還有相續相,就形成實報莊嚴土,這些根本不理會的人住實報莊嚴土;也就是雖有相,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實報莊嚴土它能夠存在,就是習氣沒斷,這個習氣應該就是最微細的波動,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個沒斷,所以有實報莊嚴土的存在。

  這個東西很能叫人迷惑,哪些人?所謂科學家、哲學家,這個東西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是什麼?這是智相,六粗裡面的智相,這個東西生起來了。智相後頭有相續相,有執取相、計名字相,愈來愈深,愈墮愈深,再起業相、業系苦相,好了,十法界具足。所以,十法界也是在一個粗念之下完成,全都現前。這一個粗相就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整個宇宙的出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在一彈指當中出現。真難得!所以在自性清凈心裏面,不但三細沒有,六粗也沒有,這是究竟佛果,是常寂光。

  下面大師也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又不可以識識」,前面這個識是名詞,就是我們現在講知識,下面這個識是認識,你不能用知識去認識它,所以它沒有六粗相;這也就是說它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是沒有六粗。這個粗包括分別執著,也就是我們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六粗變的;沒有六粗,所以你不能用識去認識它。我們現在這樁事情可麻煩大了,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有辦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句話就能解答。為什麼?我們今天沒有離開心意識,心意識都叫識,我們都是用心意識來認識宇宙。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是執著,識是第六意識,分別,我們今天對於整個宇宙的認識,離不開分別,離不開執著,離不開妄想。你要用識去識,你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你永遠是迷在裡頭。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為什麼科學、哲學沒有辦法把宇宙真相說出來,就是哲學家、科學家他們是用識去識,用識去識那就有六粗相現前。可是宇宙之間的真相,佛經講的諸法實相,你不用識去識,真相就大白,就在你面前。

  所以我們要把識識放下,為什麼?因為它沒有六粗,六粗是佛說出來的一個名詞,假名。你以為用我們的常識能夠解釋的,那就有六粗,六粗跟你講很清楚。你要知道事實真相裡頭它是幻相,也就是剎那生滅,我們講剎那生滅都講得很勉強、講得很籠統,為什麼?剎那的時間太長。你看《仁王經》上給我們說,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他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剎那時間太長了。這個境界真的佛經裡面常用四個字「不可思議」,它是不思議的境界。不可思議這四個字用得好,就是不可以思、不可以議,為什麼?思跟議都是識。你只要不用思、不用議,真相就現前;你有思有議,現相就變質,真相你就看不到。所以這句話裡面,意味無盡的深廣。我們今天所犯的毛病就是用知識,用知識來認識,所以永遠不能夠見到真相。

  什麼時候我們不用這個識,用什麼?用智慧,菩提是智慧,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知識,自性裡頭沒有,知識是什麼?知識,用個容易懂的話說,知識是誤會,不是事實真相。知識跟智慧不相同,知識可以求得,智慧不用求,求不到。智慧要放下才能得到,為什麼?清凈心生智慧;知識不是清凈心,清凈心裏面有許許多多的知見,清凈心被染污了。所以知識是妄心裏面的東西,智慧是真心裡頭的東西,知識你是要去求,智慧不要求,這是兩樁事情。智慧能認識自性,知識沒辦法,所以六粗相裡頭第一個智相,就是知識。我們學佛的人來講,那就是佛學,佛學是知識,搞佛學的人不會見性,見性的人不能搞佛學。

  見性的人必須得放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個很好的榜樣,我們要記住。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現在人所講知識分子,好學,你看全落在智相裡頭。他學了十二年,最後在菩提樹下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不用識識,不用這個,這才豁然大悟,明心見性。這個示現我們要深深去體會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是靠知識,靠什麼?靠戒定慧。戒是手段,因戒得定;定還是手段,因定開慧,慧才是目的。所以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的,他不是知識分子,他不認識字。他沒有知識,但是他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他心清凈,他沒有染污,人很老實,孝養母親,沒有雜念。所以他具足戒定,五祖忍和尚稍稍給他一啟發,智慧就開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

  我們今天到底是求智慧還是求知識?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在許多國家地區接觸佛教,我們都看到佛學院。佛學院裡面為什麼不能出個阿羅漢?為什麼不能出個菩薩、出個佛陀?因為佛學院裡面所求的是佛學。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他把佛法當作一門知識來看待,世間的一種知識,所以能夠證得佛法果位的人一個都沒有。阿羅漢必須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沒有人能放下,所以沒有證阿羅漢的人。可是研究佛教的經典,在學校里確實可以拿到博士學位、拿到碩士學位、拿到世間的學位,他不是阿羅漢。佛教的學位是阿羅漢、菩薩、佛陀,是這三個名稱,他拿不到,因為這三個學位都是不可以識識,你才能拿到,難就難在這裡。我們平常勸勉同學,我們不搞佛學,我們要學佛,要學佛就要拿佛法的學位,佛法的學位那就是阿羅漢、菩薩、佛,我們要拿這個學位。要怎麼拿法?不能不放下,這是跟世間學術兩碼事,方向、目標全不相同。世間大學裡面,確確實實這是世間的三個學位,學士、碩士、博士,這個很容易拿到。

  我們這麼多年來,平常常常勉勵同學們,我們要真干,從哪裡干起?從持戒、修定,要從這裡干起。先學的,老師教我們放下,先放下什麼?先放下自私自利,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們的自私自利習氣太深,這是習性,這不是本性,本性是善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怎麼講?這個善當作圓滿講,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智慧圓滿的,德行圓滿的,才藝圓滿的,相好圓滿的,福報圓滿的,沒有一樣不圓滿,那叫善!不是善惡的善。那是本性,自性是圓滿的,就是菩提涅盤,大圓滿。迷失了自性,把圓滿丟掉了,就變成欠缺,我們今天樣樣都是殘缺,智慧沒有,變成煩惱;德行沒有,變成造業;福報沒有,變成六道三途,變質了。但是佛告訴我們,這些變質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的如如不動,沒有絲毫受傷害,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拿掉,真的就現前。講得真好!你相不相信?你不相信,那你就永遠迷下去;如果你相信,肯回頭,真叫回頭是岸,你就得到了。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我們放下自私自利,這叫修行,這叫真修;放下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是外面的,很能誘惑人,一定要放下;要放下五欲六塵,五欲六塵是物質精神上的享受,這是自性裡頭沒有的;最後放下貪瞋痴慢。我講十六個字,講了幾十年,從我開始出來講經的時候就常講,講了五十年。真正都放下了,有沒有見性?給諸位說,沒有,別說見性,連阿羅漢你都沒有達到。那還得這麼做嗎?要這麼做,為什麼?這是把你帶到阿羅漢的門口,你能把這四個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十六個字沒有了,阿羅漢的門口,你再努力進一步,就證阿羅漢。

  阿羅漢也有大阿羅漢、小阿羅漢,佛在經上講阿羅漢有八個級別,四果四向八個級別。你這十六個字做到,就是四向裡面的初向,你已經對準阿羅漢的方向,你還沒證得。要怎麼證得?那就得拿佛經的標準,不是我講的標準,比我這個高。你真正能夠放下五種見惑,證什麼?證初果,那真的進門了。初果向,我講的十六個字是初果向,是這個方向,你真正再進一步,你能把這十六個字放下,初果需要的條件你就不難了。為什麼?第一個放下「身見」,不再執著身是我,身不是我,你會肯定身不是我。那我問你,你會不會貪生怕死?沒有,為什麼?它不是我,貪生怕死這個觀念沒有了。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現在我們的衣服一樣,衣服誰要我脫了給你,歡歡喜喜,決定沒有後悔,也沒有怨恨,要,我就給你,你就很容易布施,身見破了。

  第二個,「邊見」破了,邊見是什麼?我常常跟諸位同學談的對立,二邊對立了。我們一定要把跟人事的對立化解,真正那個念頭轉變了,人跟我是一體。這個見解斷掉之後,你有什麼東西出現?愛人如己。這是什麼人?須陀洹,阿羅漢第二個階段,那是真的證得阿羅漢,小阿羅漢,初果。你就曉得佛法標準真不容易!跟一切人不會衝突,別人跟你衝突,你不會跟他衝突,衝突必定是兩邊才衝突起來,一邊沒有了,你怎麼衝突,拳頭打空了,你不會跟人發生衝突。跟人的對立沒有了,跟事的對立沒有了,跟天地萬物的對立也沒有了,沒有對立就不會有矛盾,沒有矛盾就不會有衝突,永遠把這個結化開了。這是佛法小學一年級。

  然後成見沒有了,「見取見、戒取見」都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成見,沒有成見,沒有成見能隨緣。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講因果。沒有成見,沒有自己的意思,自己永遠是清凈心,你才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最後是沒有「邪見」,就是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你都沒有,為什麼沒有?你沒有知見,有知見都是錯誤的,沒有知見。為什麼?無所得!從阿羅漢、須陀洹就無所得,這是佛法小學一年級,小乘須陀洹。大乘呢?大乘是《華嚴經》,這是大乘,《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也是一年級,大乘也是一年級,都是這個境界。但是大乘一年級跟小乘一年級斷證是平等的,斷煩惱是平等的,智慧不一樣,大乘比小乘高得太多了。小乘不知道有自性,不知道宇宙的來源,不知道,大乘都知道,這就是講智慧,那是小乘不能相比的。

  我們現在在什麼地位?我們現在就在,要是用小乘話來說,我們初信位沒證得,我們走的是初信這個方向,初信向,沒有證得初信果。證得初信果,跟小乘須陀洹果是相同,那是聖人了。不要小看,在三不退裡面,他得了一個不退轉,什麼不退?位不退,他永遠不會退到凡夫,他真的上了學,往後步步他就上升,他不會退出來。雖然還沒有出六道輪迴,他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想想你就曉得,貪瞋痴他沒有,貪瞋痴慢他斷掉了,有貪瞋痴才墮三惡道,沒有貪瞋痴不會墮三惡道。他沒有傲慢,沒有傲慢就不會墮在魔道,魔道、阿修羅道、羅剎道都有傲慢,他沒有傲慢,所以他不會到這些道去,他只是在人天兩道修行。這個時候有大菩薩常常照顧這些小菩薩,幫助你提升。

  所以佛講,只要證得初果或者是初信位的菩薩,你在六道裡面最長是七次,不會超過七次,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你就證得阿羅漢,四果阿羅漢,小乘畢業了。在《華嚴經》裡面就是七信位的菩薩,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你證得七信位的菩薩,六道沒有了,超越六道。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這就是方便有餘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你離開凡聖同居土,你升級升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那就要更提升,要斷什麼?要斷執著的習氣,沒有執著,有執著習氣。方便有餘土有四層,第一層是阿羅漢,有習氣,習氣斷掉,他就升第二層,第二層是辟支佛。辟支佛沒有習氣,但是他有分別,在第二個層次裡面他就破分別,於一切法不分別。到一切法真的沒有分別,分別心斷掉了,他就升了,升到第三,第三是菩薩,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菩薩沒有分別,有分別的習氣,所以菩薩必須把分別習氣斷掉。分別習氣斷掉,沒有了,他就到最高的,最高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這不是真佛,叫相似即佛,這是十法界里最高的。最高的,他分別習氣也沒有,他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就是無明。他必須把起心動念,就是微細的起心動念斷掉,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起心動念,只要他達到這樣的功夫,十法界就沒有了,這個時候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十法界沒有了,他到一真法界,就生實報莊嚴土。生到實報莊嚴土,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也就是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可是他還有妄想的習氣,就是起心動念的習氣,他真的沒有起心動念,但是習氣很難斷。因為有這個習氣,才有實報莊嚴土,這個習氣要是斷掉,實報莊嚴土就沒有了,常寂光凈土現前。

  佛把這些事實真相講得真清楚、真明白。根利的,上上根人,像釋迦牟尼佛、像惠能大師,他有本事一下就斷掉,也就是說他有能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但這三大類的煩惱他沒有,他除了起心動念的習氣還有,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沒有了,這叫頓超、叫頓證。念頭一轉,在理論上講,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凡夫就成佛。問題就是你能不能轉得過來,轉過來就成就。為什麼轉不過來?我們在六道裡面染污得太嚴重、太深,染污的時間太長,現在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就是放不下,就是斷不掉,麻煩在這裡。佛菩薩對我們很清楚、很了解,你不能一時斷掉,行,慢慢斷,一天斷一點,一年斷一點,只要不要增加,年年去斷,你就步步高升。這個方法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利益,我們頓悟是悟不了,我們走漸悟,逐漸的悟。就好像佛給我們設立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像念書一樣,慢慢的往上爬。但是最難的是入門,我們今天沒有入門,難在這裡。

  做入門的功夫,真正想入門,我這幾十年來常常說的這十六個字,這個要緊,這十六個字要是做不到,沒法子入門。這十六個字是敲門磚,是把你帶到門口。頭一個,自私自利要是放不下,永遠不能入門。從這個地方來想,你就知道學佛是真難,入門真不容易,門檻太高。大小乘都高,別以為小乘容易,小乘也要斷八十八品見惑,就是我剛才所講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那怎麼辦?佛真是慈悲到極處,你沒辦法,還有一條路可以走,叫什麼?門余大道,就是凈土。凈土准許你帶業往生,就是我們講的這十六個字,這是帶你進門,這十六個字你都做不到,能不能往生?能往生,這個不可思議。這個法門開了之後,那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阿彌陀佛,為什麼讚歎他?就這一點。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就是殊勝在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不是上面;上面,諸佛菩薩都一樣,極樂世界也一樣,不稀奇。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三輩往生,煩惱一品也沒斷。但是它有個條件,這個必須要曉得,念佛的功夫要能夠把煩惱、習氣控制住,沒有斷,把它控制住,叫它不發作、不起作用,這叫伏煩惱,不是斷煩惱。斷煩惱太難,一斷你就進門,剛才講你就入一年級,入一年級就得到保證,位不退就是保證。這個難得!

  我們現在走的是,很幸運,這真是稀有難逢,得人身不容易,學佛法不容易,遇到大乘不容易,遇到凈土更不容易。遇到凈土,你要是真能死心塌地抓住,這一生不但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是肯定可以做得到的。這是給我們每個人帶來無窮的希望。可是我們必須要抓住機會,因為人身壽命不長,如果機會沒有抓住,那真可惜!這個機會絕不是生生世世你能遇到的,前清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真的是無量劫來碰到一次,你說多難得、多麼可貴,決定不能放棄,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棄,把這個法門抓到。這個法門難不難?我們從《凈土聖賢錄》、從《往生傳》裡面去看,我初學佛的時候,這些書我看得很多,我很受感動。我看完之後就想到一樁事情,這裡頭幾乎一半,這記載一半的人,他們念佛從聞到凈土法門到念佛往生大概是三年,這說明不難。我初出來講經的時候,我是三十三歲出來講經,遇到有一些年輕法師,年齡跟我差不多的,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往生傳》、《凈土聖賢錄》裡面很多都是念佛三年往生的,是不是他們學佛剛剛好三年壽命就到了?問這麼個問題。我想了一想不太可能,哪有那麼多人那麼巧三年壽命就到了,這是很難叫人相信的。所以我當時就體會到,我說這絕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他三年的功夫成就了,佛經上講,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你就可以自在往生。

  尤其我們在《凈土聖賢錄》裡面看到瑩珂法師的例子,這個例子太明顯。瑩珂法師,宋朝時候人,這個法師習氣很重,我們今天講劣根性,習氣很重,雖然出家,他不能夠守戒,不能持戒,所以常常犯過失。他自己最大的一個好處,他相信因果,他想想自己這種行為,決定會墮地獄,想到墮地獄他就害怕,所以他向他的這些同學、朋友們請教,你們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救我,讓我不墮地獄。同參道友就送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之後很受感動,決心念佛求生凈土。他是發心非常勇猛,初接觸這個法門,他就關起房門念阿彌陀佛,三天不睡覺、不吃飯,這是經上記載的,三天三夜他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我們能相信,為什麼?我們看到《地藏經》婆羅門女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字,念了一天一夜就起感應。瑩珂法師這三天三夜不可以輕看他,他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念來的時候,阿彌陀佛告訴他,他說: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學,十年之後到你壽命終了,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自己一想,還有十年,這麼長的時間。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的劣根性很重,我禁不起誘惑,如果十年那不知道我又犯多少罪,我能不能不要壽命,我現在跟你去。阿彌陀佛就答應他,他說:好吧!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他三天真的沒有生病,往生了。這就說明什麼?有壽命不要了,所以我看到那些念佛三年往生的,我常常這個想法,他絕對不是壽命到了,他有壽命,他不要了。

  所以在前年,我們這邊深圳黃忠昌居士給我們做了一個證明。他聽說我常常講這些事情,他還打電話給我,他說:我想閉關念三年佛求往生,可不可以?我說可以。向小莉護關,他念到還差二個月滿三年,就是二年十個月,預知時至他走了,這絕不是壽命到了。走的時候瑞相好,火化還有舍利。真正下定決心,萬緣放下,什麼都舍掉,一心一念就是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黃居士可以做到,每個同學都能做到,真正發願,難不難?不難。所以凈宗學人,如果什麼災難來了,我們能夠有三年的時間,足夠提供我們到極樂世界,所以我們不害怕。

  念佛這個法門方便,沒有障礙,行住坐卧心裡頭有佛都行,在家、出家一點妨礙都沒有。有工作的時候,只要不是勞心的,工作心裏面一樣念佛。如果需要用思考,工作的時候佛號就放下,工作完畢,佛號就提起來,這就是功夫不間斷。念佛人所謂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就有能力伏煩惱,煩惱能伏得住,伏住了,往生就自在。所以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不難!帶業往生時可以生死自在,那個功夫是念到上輩,凡聖同居土三輩九品,上輩的功夫往生就自在,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要做到方便有餘土那就不容易,方便有餘土至少就是我們先前講的標準,八十八品見惑斷掉,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斷掉,那是念佛生方便有餘土,也就是初果須陀洹。所以極樂世界最可貴的、一切諸佛讚歎的,不是方便土,不是實報土,是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

  你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決定不會墮落,為什麼?四十八願裡頭說的,圓證三不退,不是一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通常講到圓滿證得三不退的是什麼人?大乘經裡面佛常講七地菩薩,才能夠證得阿惟越致菩薩。但是念佛人就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也圓證三不退。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讚歎備至。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世界?你說他是凡夫,他圓證三不退;你說他是菩薩,他一品煩惱沒斷,你不能說是,也不能說不是。到底怎麼解釋?我們這麼多年來學習體會到了,那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給他的,不是他自己的功夫。這是做了彌陀弟子,走到什麼地方人家一看,阿彌陀佛弟子,一切諸佛都善待你、都尊重你,因為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沾了阿彌陀佛的光,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你要曉得,只有生到極樂世界才能沾光,沒有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光沾不上,這個要知道。

  所以真正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們想想看,我們這一生什麼是第一大事?頭等大事就是干這個。所以真修行,還是要像古時候東晉慧遠大師,我們凈土宗第一代祖師,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志同道合聚集在一起念佛,廬山東林念佛堂,一百二十三個人,志同道合,不下山,統統往生。這個緣真是稀有!先往生的人跟著阿彌陀佛來一起接後往生的人。慧遠大師往生的時候,很多先往生的都陪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慧遠大師都見到,給同學們講哪個人來了,哪個人在阿彌陀佛旁邊,一起來了。絕對不是妄語,絕對不是假話,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緣分。

  在今天這個時代,社會這樣的混亂,災難這麼樣的多,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災難現前不驚不怖,我們的心很安定。我們對於事實真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己有主張,真正用功,這是個很好的增上緣,讓我們對這個社會放下,不再有留戀。只有一樁事情我們必須要做的,這個做是附帶的,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我們念佛求生凈土。附帶什麼一樁事情?為佛法培養人才,讓佛法的慧命能夠世世代代傳下去,這個重要。人才要培養真的人才,也就是要幫助真正學佛的人,不是搞佛學的。所以我從二00六年,我們在聯合國活動回來之後,我就想這樁事情,我也不想多,十個人。找一個清凈的環境,就像遠公大師一樣,十年不下山,專學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十年心就會定下來,得念佛三昧,會開智慧,智慧開了,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不必找多,十個人足夠了,地方也不要大,生活清苦一點,好,為什麼?對世間沒有留戀,個個成就。年輕人還有壽命,就要把如來的正法普遍弘揚,這是我們應該要做的。這是說不可以識識,所以他沒有粗相,沒有六粗。

  下面一句,「不可以智知,故無細者」,前面這個智這是世間智慧,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就是六粗相裡面的智相。不能用世智辯聰去求知,所以他沒有細相,三細也沒有,不但六粗沒有,三細也沒有。這個三細相,沒有三細相就是起心動念沒有了,有起心動念才有三細相。要知道三細相是在極其微細一念的裡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在那個時間裡面有三細相,那個微細的一念裡頭有業相、轉相、境界相。或者說業相是阿賴耶,轉相是見分,境界相是相分,見分就是精神現象,見聞覺知、受想行識,相分是物質現象。就是在那極其微細一念當中這個都現前,宇宙現前,生命現前,萬法現前,它極其微細。這種微細的現象,就是宇宙人生的源起,這種現象不能以智知。我們現在求明了這個事情的人很多,哲學家天天在搞,科學家也在研究,還有些神學家,宗教神學家,都在找宇宙起源。一直到今天,有許許多多的學說、說法,都不能夠講到圓滿,所以一直到現在都還打了一個問號。

  佛在這裡給我們講清楚了,你為什麼不能夠了解事實真相,你是有智,世間聰明智慧,你來求知,那就沒辦法,那求不到。為什麼?三細相不可得。三細相有沒有?有,不可得,它時間太短了。所以我們講這個現象叫相似相續相,因為它不是真的,前一念跟後一念不是一念,念念都是獨立的,念念不相干。但是念念它有相似之處,它不是相同,它不完全相同,它有相似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所有的境界相,包括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都是相似相續相,決定不是真實的。而這個現象,現在科學家說得很好,跟佛法講的是完全相同,波動的現象。這個波是念頭,我們的波善,念頭善,這個世界就美好;念頭不善,這個世界就不好。這個我在講經的時候也多次講到,講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要知道,凈土三經裡面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全講凡聖同居土,為什麼?方便土跟實報土說不出來。你看它同居土那麼美,我說跟我們娑婆世界現在所居住的地球,在理上講沒有兩樣。為什麼?境隨心轉,外面環境的好不好是跟著人心轉的。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那個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真的是諸上惡人俱會一處,是這麼回事情。心裏面善,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善;心裡不善,山河大地統統都變成不善,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今天化解災難,如果是用佛法來講,不難!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回頭,斷惡修善,這世界馬上就好了,什麼災難都沒有,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問題,頭一個,你相不相信?第二個,你願不願意這樣做?第三個,你是不是很認真去做?果報立刻就現前。宇宙的源起,你要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怎麼能不相信?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這才是真正的事實。從最小的來說,我們的身體,現在很多醫生,真正高明的醫生,他們都懂得了,所謂心靈治療的方法。不要靠醫藥,什麼疑難雜症,只要把心情緒調整好,你天天生活得很愉快、很快樂,醫生放棄不能治的癌症,沒幾天全部好了。這是什麼?心,心靈改變我們的身體,然後你就曉得,心靈能改變我們的世界。

  世界是共業,只要我們,不要講全世界人都回頭,那很難,我們學佛的人都回頭,就能救世界,這個力量太大,不可思議!不要小看自己。純凈純善,從心做起,能改變自己,讓自己身心健康,什麼疾病都沒有。生活不離業報,只要心靈向善,我們的業報也就轉了,沒有福報的得福報,有福報的那福更殊勝,它都轉了。我們不管福報大小,我們都會想到一切苦難眾生,自己生活簡單。尤其現在所謂金融風暴,有很多人受影響,我們學佛的人受不受影響?可以說真正學佛的人不受影響。學佛的人,至少也要把孔子的五德養成,溫良恭儉讓,生活節儉就好了。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說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他告訴我,他大概是從三十多歲不到四十歲,他就發心日中一食。吃了幾十年,就算四十歲開始,他活到九十七歲,五十七年他一天吃一餐,他勞心勞力不輸給普通人。

  他一餐飯吃多少?兩個小饅頭,那麼一點的小饅頭兩個。在那個時候他的生活費用,一個月台灣錢六十塊錢,合美金一塊半,那時候一塊美金是四十塊台幣,他一個月生活費用只需要一塊半的美金,什麼樣的金融風暴能叫他受影響?我跟他學,也學他日中一食,我在台中最後的五年我學他這個生活。但是比不上他,我們年輕,妄想多,所以少了不行,我每天生活費用要三塊錢,他要二塊錢,所以我一個月生活費用要九十塊錢,也就是美金二塊多一點。包括其他一切的費用,我在台中住了十年,不超過一百五十塊錢,大概美金四塊錢,一個月的生活費用,我在台中十年。老師也對我很讚歎,叫我永遠保持這種生活狀態,為什麼?一生不求人,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生活簡單,要知道節儉,能吃得飽,夠了。我好像是日中一食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老師,我說:我學你日中一食,已經八個月了。他問我:身體怎麼樣?有沒有影響?我說:沒有影響,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這樣做下去,我們一生不求人。所以中國人只要懂得節儉,多餘的幫助別人,這世間苦難人很多,幫助別人,盡心儘力就是圓滿功德,什麼樣的災難都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度過。

  人決定不能夠過奢侈的生活,不可以,不能夠過負債的日子,在中國古人負債是羞恥,誰願意背債過日子,不可能的事情。都是量入為出,老老實實,本本分分,什麼災難都沒有。所以,現在災難之根源,我們就明白了,不守本分,出了亂子,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才遭現前這麼大的災難,這自作自受。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歷史上有金融風暴,沒聽說過,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什麼原因?中國人守本分。佛法是講得更透徹,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什麼災難他也不會有,天災人禍與他都毫不相關。他這個生活,我們一般人看起來很辛苦,他是無比的快樂。也就是身心,用現在的話說,都沒有壓力,真的是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說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大乘經上常講的。

  下面這兩句,又有能證所證,這個是粗;沒有能證所證,這個叫細。「皆言語道,故並無之」,這都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要曉得,這是叫言語道,不是諸法實相。「菩提涅盤,絕心行故」,菩提是覺照的意思,涅盤是寂滅的意思,都是言說。我們用老子這兩句話來講,這個事就不難體會到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0七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第九段「無上慧菩薩」,偈頌第三首看起:

  【諸佛所行境。於中無有數。正覺遠離數。此是佛真法。】

  這首偈子,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文字不多,但是它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頭。「後五中」,這個後就是從這個以後,從第三首以後,三、四、五、六、七這五首偈,「初偈」說什麼?「正明照境」,這正是說明諸佛如來智照境界,像《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他用智照。跟凡夫不一樣,凡夫講見,見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照,照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見就叫做照,用這個字的區別在此地。不但是眼見,耳聽,我們耳聽音聲如果沒有妄想執著在裡面,耳聽聲音也叫照,就是六根起作用都用個照字。有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面那就叫識,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都叫識,識就是分別執著,這是差別在此地。從這個地方就曉得,你看看諸佛如來,他們六根在六塵上起作用,跟我們不一樣,他能見到事實真相,我們見不到真相,為什麼?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障礙了,不是不見,不是不聽,一樣也起見聞覺知的作用,可是外面境界扭曲,諸法實相你見不到。所以他這個地方用一個「數」來做代表。

  首先講『諸佛所行境』,這個「境」就是俗境,我們看清涼的註解,「初偈正明照境,境即俗境,有能所故」,就是有能照、有所照,有能所,這是凡夫。在諸佛如來他沒有數,「即俗而真」,就是真妄不二,所以他不落在數裡頭。這個數的意思很深,在我們一般講這個數也當命運來講,我們一般人有數,所以算命看相的他算得很准,那是什麼?那就是有數。而諸佛菩薩沒有數,為什麼沒有數?就是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數,我們先講淺的意思,在中國古書裡面講「十渺為埃」,塵埃,塵埃是很小的,塵埃。中國也有這種講法,十個渺,渺是三點水,一個眼睛的目,在旁邊一個少,也就是渺茫的渺,十個渺是一個埃,十個埃是一個塵,就是講的塵埃,塵埃很小,十個埃是一個塵,我們中國有這種講法。這個講法跟佛法裡面講的小數,有很相似的,但是佛講的比我們講的微細。佛說用塵,也是用塵,但是它的塵就有八種,就是大小他把它分八種;我們中國人講塵、埃、渺,分三種。佛經里講八種,八種最大的叫「牛毛塵」,這個塵在我們中國的確是塵埃,牛毛很細,在牛毛的尖端上,這一粒塵埃在那裡它不會掉下去。你就曉得,那個牛毛如果在高倍顯微鏡裡面看,可能會放得比我們指頭那麼大。如果這裡頭有一粒微塵放在那裡,它不會掉下去,四平八穩的擺在這個地方,這是牛毛塵。比這個塵更小的,把牛毛塵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就細;羊毛塵的七分之一就叫「兔毛塵」,那就更細。兔毛塵的七分之一叫「水塵」,水密度並不是很大,現在科學實驗知道,水的分子它當中空隙很大,這一粒塵在當中空隙裡面鑽來鑽去沒有障礙叫水塵。水塵的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的密度大,金屬,可是金屬在顯微鏡之下,它好像一根一根的,它裡頭還是有空隙,在金屬裡面它能夠自由通過,它沒有障礙,它非常小。金塵的七分之一才叫「微塵」,可見得微塵的確是我們肉眼不能見。我們肉眼說老實話就連水塵都見不到,好眼睛也許能夠看到兔毛塵,恐怕那都很困難,水塵是決定看不到的。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比金塵還小,金塵七分之一就是微塵,阿羅漢能看得到。微塵還是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色是顏色的色,聚是聚集的聚,色聚極微。色聚極微還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就不能分了,再分就沒有了,這也叫「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這是最小最小的。所以它一共有八個數,在我們中國古時候有這三個數,有渺、有埃、有塵。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開悟,那個偈頌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講的跟這首偈相應。

  諸佛所行的境界,這個境界太微細,我們凡夫無法想像。佛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於中無有數』,沒有數量,為什麼沒有數量?『正覺遠離數』。這個「正覺」就是佛,在《華嚴經》裡面講就是法身菩薩,都是正覺,初住菩薩就成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我們現在講到第九住。這是說他們在這些境界當中,也就是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十法界裡面都做不到。十法界裡面,我們剛才講到阿羅漢,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他在四聖法界,阿羅漢上面是辟支佛、菩薩、佛,這是十法界裡面的佛,都達不到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他們都還有數。只有到明心見性,那叫照境。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他那個照境是相似的,不是真的。我們在經教里常常讀誦學習,聽佛講多了,我們也明了,像阿羅漢執著雖然斷了,執著習氣沒斷,他已經就不在六道。這就說明六道裡面有執著,縱然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只可以說執著比我們淡一點,他還是有;真正斷掉,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阿羅漢雖然是執著破掉,但是執著的習氣在,他已經不在六道,在四聖法界,證得四果羅漢。

  四果羅漢修什麼?就是把習氣斷掉,他在四聖法界里首先把習氣,這個習氣斷掉他就不叫阿羅漢,他叫辟支佛。所以辟支佛沒有執著的習氣,可是他有分別,所以辟支佛要斷什麼?斷分別。分別斷掉,他就證菩薩果位,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菩薩果位,這個菩薩有分別的習氣,確實沒有分別,他有分別的習氣。他要是把分別習氣斷掉,他就地位又上升,他叫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也就是說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斷了,還有什麼東西沒斷?起心動念,這叫無明,這叫妄想,他還會起心動念,但是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連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沒有。什麼時候他真正能夠做到於一切世出世間法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現前。一真法界是什麼?我們講的實報莊嚴土,這個境界現前。在這個境界裡面,他無明斷了,就是妄想斷了,妄想習氣沒斷,所以有實報莊嚴土。妄想習氣要是斷盡,實報莊嚴土沒有了,剩下來一個那真的叫不生不滅,永恆的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裡面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物質現象,就是大乘教裡面,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你真正的自己。這個東西在佛教里稱為法性、稱為佛性,名稱一百多個。佛為什麼講這麼多名稱?叫你不要執著、叫你不要分別,只要是這個意思就行,怎麼說,你只要懂得是這個意思,千萬不要執著名字相。《老子》所講得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你不要執著言說相;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名字相。言語跟名字全是假的,所以叫名字性空,它是個工具,在教學裡面用這個工具引導你契入境界,了解事實真相。

  此地講的境,境是俗境,俗境就是講的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部叫俗境。所以俗裡面有內外,俗是凡俗,內凡是六道,外凡就是四聖法界,合起來是十法界,有內凡、有外凡。內外是從哪裡分?內外是從執著分,執著沒有了那叫外凡,只要有執著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佛跟我們講,六道、十法界都是假的,從哪裡來的?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來的,你就看不到事實真相;如果你能把這三種障礙放下,事實真相就現前。所以說境就是俗境,這講得很清楚,就是世俗、俗境。有能、有所,能就是能執著、能分別、能起心動念,這是能。所是什麼?所就是幻相,現相出生了。你有起心動念,能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宇宙出現,我出現,這就是依報、正報,宇宙是我們的依報,我是正報。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我?那是自性里的,都從自性裡面,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當你沒有起心動念,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本自具足」,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裡頭什麼都不缺乏,所以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不缺乏,它是圓滿的。智慧是圓滿的,德行是圓滿的,技能是圓滿的,福報是圓滿的,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欠缺。不動的時候它不現相,所以叫常寂光;這一動,一動就是起心動念。

  我們在《還源觀》裡面講的,先講一體,「顯一體」,一體就是常寂光。「起二用」,那就變成實報莊嚴土,那就是有了起心動念它就現相。就是惠能大師末後所講的「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顯,本自具足是隱,隱顯不同,那就是常寂光。隱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常寂光雖然它沒有精神現象、沒有物質現象,你不能說它沒有,它存在,它不現。一動的時候,起心動念,萬法出現,能生萬法宇宙出現;宇宙出現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這個境界就是實報莊嚴土的境界,如果我們一動分別的念頭,馬上實報莊嚴土沒有了,就變成十法界的佛菩薩境界,就變成十法界;如果再有執著,執著六道輪迴出現,這就講所。這就說能說所,能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就是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六道,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實報莊嚴土算是一真法界,這個東西出現,所以有能、有所。大乘教裡面佛告訴我們,在正覺現前,就是明心見性的時候,能緣的智沒有了,這能,就是你能夠,能起心動念、能分別、能執著的這個沒有了,能沒有,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能沒有,所也沒有,所緣的境界沒有了。

  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起心動念所緣的境界,起心動念是能緣,所緣的境界是實報莊嚴土,實際上在常寂光裡頭實報莊嚴土也沒有,只要起心動念它就有,它就現前,能所就有了。所以,能沒有,所就沒有。沒有了,是什麼?經文上是這樣說,「能緣之智既寂,所緣之境亦亡」,亡是滅亡。能寂了,寂就是寂滅的寂,我們前面叫圓寂,寂就是涅盤,就是惠能大師講的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滅,這是常寂光凈土。寂是定,我們講禪定,寂定,這個寂是定中起的作用,不好懂。定,清凈心裡頭沒有作用,它沒有起心動念,它起什麼作用?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寂而常照」,是不是起作用?正明照境。這個照裡面不但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它能照,而且是常照。所以絕對不是起心動念才有這種能力,不起心、不動念才是真的。這很不好懂!所以我們也很難得,感謝日本江本博士的實驗,讓我們從這個實驗裡面把佛經這句話搞明白。你看看水,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這杯水放在你面前。可是在實驗裡面,你寫個字貼在這個水瓶里,貼上個十幾分鐘,你把它放在冰箱里,攝氏零下五度它就開始結晶,結晶放在顯微鏡裡面去觀察,它就現相。如果你寫個「愛、感謝」,那個圖案非常美,我們這個走廊上掛著的,你們看到的,那說明什麼?它會看。寫個「我討厭你」,這文字不管哪國的文字,我們外國文字不認識,它什麼國家的文字都一樣,只要是這個意思,它的反應結晶都很醜。這是什麼?這常照,這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雖照,它痕迹找不到。如果不是通過這個實驗看到的現象,你根本就不了解,水它能聽,它有見聞覺知。實驗的時候才曉得,不實驗它還是有,它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以善意對它,以惡意對它,它反應完全不一樣。這杯水,你看它四周圍的環境,那些環境現的相,它知不知道?它知道。四周圍的音聲它聽到,它有沒有感觸?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它有沒有感應?肯定有,怎麼會沒有!一杯水如此,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沒有一樣不如此,連塵埃都如此。所以佛說一粒微塵裡頭有大千世界,這是事實真相,這有能有所。

  數從哪裡來的?數就從起心動念來的,起心動念就有數,那個數是極其微細,一般人決定不會知道。我相信那些算命看相的都不是看這個數,他是看什麼?他是看你那個執著的數,執著的數是最粗的;分別細一點,分別是方便有餘土,我們相信算命看相看不到它,實報土更不必說了。我們凡夫,妄想執著很嚴重,落在數裡頭,就是《了凡四訓》裡面講的落在數裡頭,他給你算命、給你看相看得很准,看你的吉凶禍福。為什麼?你那個善惡很粗、很明顯,他能夠觀察得出來,能夠判斷得出來,所以他看得很准。他們也說,極善的人,數產生變化;極惡的人,數也產生變化,那就說它不靈了,看不準了。一般凡夫那很準確,尤其像了凡那樣的人,那是最準確的,那是標準凡夫。為什麼?他也不作惡,也不作善,一生平平淡淡的這樣過,這是標準凡夫,那算得是真准,一點都不差。

  這些諸佛如來,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從初住往上去,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往上,再往上是究竟圓滿的佛果,為什麼?他那個妄想習氣斷盡;等覺菩薩還有一品,還有一品沒斷盡。所以四十一品無明習氣,這就好懂!無明是真的沒有,無明習氣,極其淡薄的習氣等覺菩薩還剩那麼一點點,那個斷了就究竟圓滿,那就住常寂光凈土。這是說這四十一位正覺佛,他們照境,照見,照見真的就像《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什麼?「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前面第一個色是物質現象;後面四個,受是你感受,苦樂憂喜舍的感受;想就是妄想,你的思惟;行,行是相續相,念念不斷,這叫行;識就是阿賴耶識,本識,這四個都是心理現象,精神現象。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沒有!在什麼地方沒有?即俗而真,就在現象裡面去看,完全是空的。真俗不二,他就沒有數;你以為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都存在,就有數。這個數,我們中國人稱為運,在我們個人,我們人有命運,在你家你有家運,在國有國運,在整個世界有世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個人的命運,我們自己個人的命運這是自己造作的。家庭以上那就是共業,佛法講個人是別業,我個別的;家庭,家庭是共業,你一家有幾個人!現在是小家庭,過去是大家庭,共業。國運,這一國的人民共同所造的;世運,全世界人所造的。

  今天全世界的金融風暴,地球許許多多這些變化,地球變暖,這是什麼?這是全世界人的共業,世運裡面的共業。如果我們自己這一個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這個團體跟他不共業,就不受難。我這一國人裡面的共業,我這一家人跟他不共業,我這個家庭不受難。一家人裡面的共業,我個人不跟家人共業,這家庭如果有災難,我不受,這是真的道理。我們講到這個地方,那就講到消災免難的原理原則,你才能掌握到。曉得這個,我們自己先修自己,佛法常講你要度眾生,先得度自己,自己度了之後你才能幫助別人。首先幫助什麼?首先幫助是家,再幫助這個社會、這個地區,然後再慢慢擴大到國家、到世界,它有道理。這個道理只有佛講得透,講得叫我們讀了之後心服口服,這裡頭一點迷信都沒有。所以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化解六道輪迴裡面所有災難,這六道的。六道上面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呢?四聖法界裡頭沒有善惡,所以他不需要斷惡修善,對我們來講它是凈土,我們是穢土,六道是穢土,穢土裡頭有善惡。凈土裡頭沒有,凈土裡有什麼?凈土有染凈,染凈那就不是用斷惡修善,是破迷開悟,用破迷開悟可以能夠超越四聖法界。我們這個地方是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超越六道;然後再破迷開悟,那就超越十法界,這是超凡入聖的一條大道。這是說明為什麼叫無數,明心見性的人「於中無有數」。這個「諸佛」,就是我們《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所講的諸佛,《金剛經》上的諸佛,他就指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講得好,他們沒有數。

  底下給我們講「正覺遠離數」,這個正覺就是法身菩薩,就是指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可以包括究竟圓滿的佛果妙覺位,四十二個位次。為什麼說遠離?這個地方也說得很好,「心同無為,故云遠離」。這就是老子也有這個味道,也說過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是自然的,佛經裡面講法爾如是。這個心是什麼心?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跟無為合而為一,這叫遠離,也就是說這三種心沒有了,歸到無為。妄心回到真心,還是這一個心,真妄不二,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為什麼在凡夫上有真有妄?凡夫迷了,迷了就變成二,覺了就不二。覺了,妄也是真;迷的時候,真就變成妄。所以說實在話,只有迷悟的差別,除迷悟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所以佛陀教化眾生,總的目標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教我們斷惡修善,離苦得樂,這是第一個階段,教我們先超越六道輪迴。這裡面的境界不好,太苦了,這個苦受得很冤枉,因為什麼?它不是真的,真的那就不冤枉,它是假的,什麼時候你一醒過來就全沒有了。所以遠離是離妄想分別執著,無為是法性。一定要曉得,真心是法性,妄心也是法性,是一不是二,但是得遠離。

  凡夫起作用,肯定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不起作用的時候?不起作用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還是具足。我們用隱顯來說,不起作用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隱了。我們中國老祖宗也說,《中庸》也講,喜怒哀樂沒有發作的時候這叫中;發作的時候,發作要有節度,就是不要太過分。發作時候要有節,用禮來節制,不要過分,這是世間法。佛法呢?佛法是叫你要把這個東西斷掉,先把它控制住,然後要把它斷掉。覺悟就沒有了,迷的時候就有,悟的時候就沒有,所以這隱現。隱的時候,自己要曉得,「本自具足」,惠能大師講的;現前起作用的時候,「能生萬法」,如此而已,這個真的就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總的來說,有分別、有執著就有數,無分別、無執著就沒有數,佛法裡面講凡、講聖,差別就在此地,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末後講「是佛真法」,這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就成佛。後面這四個字,清涼大師講「雙結能所」,能所這是一雙,在此地講總結。總結能所不二,能所都不可得,能是空寂的,所也不存在。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就是我們講的,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六道輪迴),這是所。能現、所現,能現不可得,所現當然是假的,哪裡會是真的!這叫真正的佛法。我們再看底下一首:

  【如來光普照。滅除眾暗冥。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

  你看此地用的字,用的文字要細心觀察,前面他是講諸佛,現在講如來。為什麼不說諸佛要換個如來?佛法里凡是講諸佛,是從相上講的;凡是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有這個差別。從相上講,我們跟諸佛是有差別;從如來上講,我們跟諸佛沒有差別,為什麼?從性上講,我們同一個性。這是自性般若光明,普照法界。『滅除眾暗冥』,「眾」是十法界有情眾生,不僅僅是六道,十法界眾生都要靠佛教化,都要靠佛接引,都要依照佛的教誨去修行證果,破迷開悟。所以諸佛如來,這是講見了性的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十法界裡面的導師。跟一切有緣的眾生,這個有緣是生生世世來做引導,不管是善緣、惡緣,只要是跟這些人有緣,無論在什麼時候你有困難,你去求佛菩薩他有感應,你不求他也有感應,有求他叫顯感,我還沒有念頭來求他是冥感。他來應,應也有顯應、有冥應,顯應是清清楚楚你感觸到,他來幫助我化解問題。冥應,困難的事情很容易解決,他在冥冥當中幫助你,他幫助你使你沒有能感覺到,這慈悲到極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求佛。

  不相信佛的人有沒有感應?也有,跟什麼人感應?也是跟他有緣的眾生。那個有緣的,我們現在講冤親債主,他跟他起感應,善跟他的善緣起感應,惡跟他的惡緣起感應。所以善,他會變得更善;惡,他會變得更惡,這感應的道理都是真的。你只要很冷靜、很細心去觀察、去體會,這個東西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在我們的周遭,我們從來沒有斷過,都是有連繫的。學佛的好處就是跟冤親債主的感應是有,但是我們不緣他,我們念頭不在他那邊,所以他那邊就變得很薄弱。我們跟佛菩薩這念頭很強烈,都是有緣,你跟佛菩薩很強烈,佛菩薩的緣就先現前,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他不學佛,冤親債主那邊的力量強,你總得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這裡頭絕對沒有迷信。所以我們從賢首大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里,真的體會很多重要的關鍵的問題得到答案,這真是不容易,我們有這麼好的一個緣分,這個門打開了,讓我們對於許許多多事情不再懷疑,深信不疑,確實它能夠幫助我們在現前這個災難的社會當中平安度過。這篇文章我還常常在看,愈看就覺得我前面講得不夠圓滿,不是我有意,而是什麼?而是我們在講的時候就是那個境界,幾個月之後這境界又提升,那個時候沒有看到的,現在又看出來,愈看愈深、愈看愈廣、愈看愈有味道,那是修行,真正幫助我們修行。回頭再讀《華嚴經》經文,我們所嘗到的法味不相同。

  清涼大師在這首偈也有註解,「後四遣相顯理」,這個後四就是從第四首,『如來光普照』,這首到下面第五、第六、第七這四首講什麼?遣相顯理。相是事相,理是性理,遣是什麼意思?遣是不要執著,你只要不著相你就見性。古大德有個比喻,可能也是賢首國師,性相不好講,也很難懂,他老人家就把黃金比喻作性理,金器就比喻作事相。黃金做個鐲子,金的鐲子,做個戒指,做個項煉,都是相。如果你著了相,你就把那個金忘掉。我告訴你,你把手鐲拿來給我,手鐲拿來了;你把項煉拿來給我,項煉拿來了。我說你把黃金拿給我,他看不到黃金,不知道黃金在哪裡?這是什麼?著了相。如果說黃金拿來,隨便哪個都是!我要叫你拿手鐲,決定不是戒指;叫你拿戒指,絕對不是項煉,這著相。不著相就見性,為什麼?這要在《還源觀》裡面去講,你才真正的恍然大悟。《還源觀》一開頭「顯一體」,一體是什麼?一體就是理,一體就是性。相,相是現相,能生萬法,相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相怎麼來的?都是性變現出來的。性怎麼變現的?心裏面起了極其微細的震動,這一動它就現相。不動,不動不能說它沒有相,它不現,「本自具足」,惠能大師講的,不現的時候本自具足,它就有那麼多東西,所以它才能現得出來。它一動全現了,真像我們玩萬花筒一樣,整個自性就像萬花筒一樣,萬花筒裡面有些碎片,本自具足,你只要一動它,一轉動它,千變萬化。

  現在科學家,連量子力學家都說明整個宇宙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波動的現象。妄想是波動,分別是強烈的波動,執著是最嚴重的波動。不動,不動它就不現,只要動它就現,所以出生無盡,沒有一個相同的。為什麼說它是假的?因為它存在的時間,我們記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話,它存在的時間,我們現在算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是所有物質、精神現象存在的時間,就這麼長。現在為什麼我們好像看到?看到是相續的,它一個一個接著的,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現相是相同的。你在放映機上看,那個底片幻燈片是一張一張的,它的速度快,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看到就以為是真的。現在告訴你,我們眼前這個現相一秒鐘多少張?一秒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張。電影的畫面一秒鐘才二十四張,現在我們的境界是這麼快的速度,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你以為是真的,全是假的!如果當中一個斷了,就永遠斷了,就沒有了,它一個一個連續它不斷,一斷就全沒有了。所以現相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佛講這個現相是什麼?現相是無始無明所現,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就是現前這一念。永遠是現前這一念,這一念的時間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它怎麼會是真的!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會真正肯放下。你想得,實在是不可得,想得也得不到。

  這種現相,在大乘教佛常講,「不生不滅」,它生滅速度太快,太快是什麼?你找不到它生滅。我們今天講一個生滅這是個粗念,這個念頭裡頭有多少細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講一個念頭,彌勒菩薩說這一個念頭裡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細念,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細念。這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無論是精神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它是融合在一起的。彌勒菩薩講得很明白,我們凡夫講一個念,這一個粗念,講一彈指,這是一剎那,一彈指這一個粗念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就是宇宙,宇宙的現象發生,「形皆有識」,任何一個物體都有見聞覺知;沒有受想行識,這要知道它只有見聞覺知,沒有受想行識。到什麼時候才有受想行識?到六粗就有受想行識,三細六粗。六粗是指什麼?十法界裡頭有受想行識,實報莊嚴土裡頭沒有受想行識。但十法界里受想行識有粗細不相同,最粗的,是六道裡面,最下面六層天,講欲界天,欲界,六道裡頭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里非常明顯受想行識,你有感受,有苦樂憂喜舍的感受,色界天就淡薄,到無色界天就更淡薄。那你可想阿羅漢以上這四聖法界,有沒有受想行識?可以說沒有,但是怎麼樣?有受想行識的習氣。習氣不好斷,聽到不同的意見會起爭執,那是受想行識裡頭出來的;沒有受想行識,他不會有這種執著,不會有爭論。所以你要細心去觀察,自己慢慢得受用。

  我們跟一切人,無論在語言上、在思惟上,或者在受用上,無論是精神跟物質跟別人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你要是立刻想到佛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念頭就滅掉了。就能夠做到像普賢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有沒有吃虧、佔便宜?沒有。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剎那生滅,念念不可得,恢復到正常!這樣才能夠給六道裡面眾生做個好樣子,不再爭,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就真做到。無求,我們還能夠升官發財嗎?能,不但能,可能會更好。為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染有染的報,凈有凈的報。這個因果報應也是跟宇宙起源同時就有,你看,起心動念極微細的那種波動,那是因,因為這個因,果是什麼?果就是宇宙出現了,能生萬法。要沒有這一動,這宇宙沒有,不會現相。宇宙不現相的時候,不能說它沒有,能大師講「本自具足」,在常寂光裡頭本自具足。現相不能說它有,因為它念念不可得,確實是個幻相,從振動裡面發生的,所有一切現相都離不開振動。這就是大乘教里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振動。我們的念頭凈就是凈土,清凈法身現前;我們的念頭不清凈就染污,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就出現。我們有執著,執著就更嚴重的染污,嚴重染污裡面就有善惡。我們善念多、惡念少,三善道現前;惡念多、善念少,三惡道現前,就這麼回事情。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造的,都是自作自受,除了自己念頭真正主宰,沒有外面力量干涉。佛法里常講,離開心沒有一法可得,法不離心,心不離法,心跟法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不是二。

  遣相顯理,你千萬不要執著,你不執著,自性原來就在面前!就在一切事事物物上,連虛空都不例外。虛空也是自性變的,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遣相顯理,皆躡跡遣滯」,這句話我們換幾個字講,你就很容易懂得,即相離相,你就好懂。就在相上見性,就在相上不著相,為什麼?知道相是幻相,知道這個相不存在。你要常常作如是觀,我們先想昨天,昨天過去了,還能找得回來嗎?這個知道,昨天過去沒有了,明天,明天還沒到,要掌握到現在。現在呢?前一點鐘不見了,後一點鐘還沒到,然後你再觀察,前一秒鐘過去,後一秒鐘沒到,你這樣細細慢慢去觀,你能夠觀出極其微細的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不住。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來,說現在,現在沒有了,過去了。《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心是能生、能現、能變都不可得,那它所生、所現、所變的怎麼會得到?這才告訴你一個總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心開意解了。心開意解之後,你就能放下,什麼都能放下,不但身外之物你會放下,連身體都會放下,為什麼?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釋迦牟尼佛在深山打坐,看到一隻老虎來,餓了,餓得很可憐,沒東西吃,捨身喂虎他能做到,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菩薩沒有執著,老虎有執著,這個身體供養它跟它結個緣。為什麼?有緣,菩薩將來才能度它;沒有緣,佛菩薩在你面前,你不相信他,你跟他沒有緣。所以只有佛菩薩能捨身跟一切眾生結法緣,你要曉得目的就是要度他,要幫助他回頭是岸,幫助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這個地方觀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觀察,觀什麼?當相即空,這個現象在面前,知道它空無所有。就像什麼?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畫面,像我們看電視屏幕上的畫面。這個東西天天在面前,現在家家都有電視,電視能幫助你覺悟,你要能看出來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剎那剎那不可得,你看到這個,你從相上就見到性,空無所有。你不要管它這個相是善是惡,你不要管它這個,你就想它的本質,相是假的,屏幕是真的,屏幕上乾乾淨淨,現什麼相它從來沒有染著過。這就像自性一樣,屏幕是常寂光,裡面所現的相,善的相是三善道,惡的相就是三惡道,全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就在電視上看出屏幕如如不動,一絲毫不染。你能夠常常這樣看,看電視也是修行,也是在行菩薩道,看久了之後他能證果、能開悟,這一點都不假。所以說法門多少?無量無邊,沒有一法不通見性,任何一法上都能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佛才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還要找什麼這個法門、那個法門,不需要!因為我們不會用功,所以不得已,諸佛菩薩才教給我們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的用意何在?就是說你在這一生、這一世當中,你確實沒有能力回頭,也就是這個東西擺在你面前,你就是看不破。電視擺在你面前,你沒有看破,沒有看破真相,你全是落在假相裡頭,迷在假相裡頭,所以你錯了。如果你能看破,你從看電視就開悟、就證果,就成佛了。整個佛法在哪裡?就在電視裡頭,就在畫面裡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佛法裡頭一絲毫秘密都沒有,全擺在外面。所以你不行,你沒有這個根性,你著了迷,你省悟不過來,那就叫你到極樂世界,換一個修學環境,那邊老師多,諸佛如來是老師,上善菩薩是同學,容易覺悟,換個環境而已。到最後還是得明心見性,還是要把事實真相看穿,你才能契入佛境界。所以我們在《般若經》上總結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都是說的這個意思,佛在經上常講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這個地方「雙非顯中」,「初偈」是第四偈,「照理滅障。菩提涅盤,離有無故」。有無是對立,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四句百非」,四句就是有、無,亦有亦無是一句第三句,非有非無是第四句。佛講這是戲論,就是開玩笑的話,沒有真正的意思。菩提涅盤離有無,就是離四句、離百非,四句離了之後說不出話來,為什麼?你一說、你一動念頭就落在四句裡頭,不是有,就是無,要不然就是亦有亦無,或者是非有非無,你總落在這裡頭,起心動念就落在裡頭,一開口也落在裡頭。所以真正證果、真正見性,見性的時候怎樣?古大德有個比喻,「口掛牆壁」,牆壁上有個釘子,口掛到牆壁,沒得說。不但沒得說,他也沒有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雖然他沒有言語,他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為什麼?心跟法性合而為一,身跟法相融合成一體。身是法身,心是法性,這就是《華嚴》初住以上的諸佛如來。

  所以障,我們前面講過二障、三障、最嚴重的三障。最嚴重的三障,佛很慈悲特別跟我們拈出來,為什麼?這最嚴重的三障要是不除掉,你不能進佛門。這個我們要記住,最嚴重三障是什麼?第一個傲慢、第二個嫉妒、第三個貪慾,這是最嚴重的,障菩提道,你有這個不能入佛門。佛菩薩來教你,你都聽不懂,給你做種種示現,你也體會不到,就是你有三障。所以我們真修行先除三障,傲慢有沒有?有,你不能說沒有,是你有你自己不知道,因為傲慢是俱生煩惱,從傲慢裡面生嫉妒。所以總得要記住,佛在經上說「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我,是正報,你看最初那個起心動念,我在《還源觀》裡面跟大家說,起心,宇宙就現前。所以宇宙不是大爆炸,不是一步步進化,不是;一時頓現,你一起心整個宇宙現前,就是本自具足裡頭能生萬法。你動念,動念就起心,起心動念,起心,宇宙現前,動念,我出來了,正報。所以起二用,二用第一種用就是依報,第二種用是正報,依正同時起來。就在那個極其微細,我們講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那時候出現,就那麼快,一下就出現。實在講就像我們放電影一樣,銀幕上,你把放映機一打開馬上就出現,立刻出現,沒有先後。這是二用。

  依報是阿賴耶三細相裡面的境界相,正報是三細相裡面的轉相,就是見分。那個業相就是動,就是那一念,那一念是動,叫無明業相。立刻正報、依報就現前,而正報就是轉相,轉相就是第七識,這裡面就有四種煩惱,四大煩惱常相隨。但是四大煩惱,沒有分別的時候,它也是隱現在裡頭,沒有現,只是隱在裡頭。就好像能大師所講的「本自具足」,阿賴耶本自具足不現行,就是不起作用。什麼時候起作用?智相出來起作用,智是分別,我們今天講知識,它不是智慧,智慧現前的時候它伏住不起作用,知識起來的時候才起作用。智相就是六粗,它起作用,起作用裡面第一個是我見,我見就是執著這是我,有個我的執著,執著是我,叫我見,這第一個起來了,接著有我了,我愛,我愛是什麼?就是根本煩惱裡面的貪;我慢,傲慢,我慢就是瞋;我痴。你看看,我見、我慢、我愛、我痴,四大煩惱常相隨,有我,那三個就是貪瞋痴。貪瞋痴叫根本煩惱,就是病根,就是宇宙產生的時候,我出現,它就跟著來,你說這東西多麻煩!這是什麼?自性裡頭沒有,但它變現出來的。所以不能有。佛菩薩、聖賢們教給我們,怎樣把它滅除?所以頭一個你有智慧,就是智照,你對於這些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你就會真正肯認真來學習,學什麼?謙卑。對任何人都謙虛,決定不敢輕慢,為什麼?滅自己的煩惱。對治傲慢就是謙卑,不但我們老祖宗教我們,佛菩薩教我們,連其他宗教都教。我講過天主教的《玫瑰經》,《玫瑰經》是天主教的早晚課,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分量不大,它有五段,第一段就是聖母瑪利亞的謙卑,擺在第一段。所以曉得謙卑是性德,對治我慢,學恭敬,恭敬裡面才能夠滅嫉妒。我們中國諺語所謂「福至心靈」,人福報現前他突然也聰明了。如果福報現前他很愚痴,那不知道要造多少業障?那個麻煩就大。所以什麼是真正的福報?智慧是真正的福報。有智慧、有福報,他會拿那個福報去利益一切眾生,去積功累德,他不會自私自利。所以佛教人「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痴最難斷,智慧開了,痴就沒有。所以有戒、有定、有慧,我們才能夠把煩惱滅掉。這個地方講,「如來光普照,滅除眾暗冥」。

  這首偈裡面講雙非,『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非有非無,這個雙非顯中道,就是二邊不住。有沒有中道?中道不存,如果有中道,中跟二邊又對立。所以一定要把它掃得乾乾淨淨,心裡痕迹都沒有,這是真心;有一點痕迹是妄心,它不是真心。照理,這是照見事的理,一切事相的理,理就是自性,障就沒有了。所以定,定能夠伏煩惱,這障礙能伏住、控制住不讓它發作,不能把它消滅。消滅一定要智慧,智慧開了把它化解,就沒有,自然就沒有了。智慧開了,才曉得這個東西根本就不存在,真的叫心開意解,大徹大悟。「菩提涅盤,離有無故」,菩提是自性覺,涅盤是自性寂,就是寂滅,就是自性清凈。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接著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清凈,有菩提涅盤的意思;本不生滅,完全是涅盤的意思,沒有生滅,這是真的,這是永恆的。本自具足跟能生萬法是隱顯,常寂光裡頭本自具足,確實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叫大光明藏;可是一動,它就現相,能生萬法。雖生萬法,自性還是如如不動的,所以「何期自性,本不動搖」,自性本定。

  誰在動?我們今天講心浮氣躁,什麼心在浮?什麼氣在躁?你要曉得不是真心,真心永遠不動的。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我剛才教給諸位同修,你們看電視,屏幕永遠不動,永遠不染,裡面現相動得再厲害,打鬥得再厲害,屏幕從來沒動過,那是自性。你要掌握著那個不動,你才了解所有一切動蕩的全是虛妄,確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決定不要受它干擾,你就成佛。所以不動在哪裡?不動在動中,動中有不動。學佛這樁事情,你說難它不難,你說不難它真難,你真懂得門道它就不難。學佛是什麼?學佛就是見性,學佛就是恢復自己本有的清凈心。就像看電視的時候,學佛是什麼?學佛,你確實時時刻刻都知道屏幕是乾淨的,屏幕是不染的,裡面現相那是十法界、那是六道輪迴。現在所播出來的內容都是三惡道,那全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性如如不動,從來沒有染著過。能作如是觀,會看,禪宗裡面講「會么?」他真會,會他就破迷開悟,他就離苦得樂,他就成就了。

  當然學佛是要有環境,其實什麼境界都能成佛,哪裡需要挑選?真的,關鍵就在會不會!什麼地方是道場?一切處所都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沒有一個不是道場,什麼道場?華嚴道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都能夠契入華嚴境界。要怎麼去?首先我們講要除去三重障。三重障除掉之後,我們在這些年來,幾十年常常勸勉同學,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不貪愛這個東西,放下貪瞋痴慢,我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修行嚴重障礙,你為什麼不能突破?前頭三重障,所以佛講的還在前面。你得把前面三重障破掉之後,我這十六個字就不難!這十六個字把你帶到哪裡?帶到佛教的大門口,沒進門。所以這個你要注意到,這十六個字我都做到,自己覺得很不錯了,出不了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才算是進門,進了佛教小學,沒證到阿羅漢沒入門。我這十六個字是門口,雖沒有入門,很近了,再努力一下就進去。這個進去那就要依佛的標準,不能依我的,我這個標準不行,我這個標準只能帶到門口。那就是要破身見,頭一個要肯定真的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什麼是我?有人說,乃至於西方哲學家都說,「我思故我在」,能夠想像的那個是我。現在西方人也講靈魂,東方人講得更多,知道什麼?人沒有死,人死掉是身體壞了,他又去找一個身體。所以身體不是我,他去找個身體,六道輪迴!心善、行善,他找的身體就愈找愈好。

  現在在這個世間受貧窮果報,生活得很苦,但是他的心善、行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積得不太多,但是他一轉世再換身的時候,比這一生就過得更好,富貴身。如果是有大善心、大善行,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他在這裡住不了,到哪裡去?到天上去。天,欲界有四王天、有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有六層。欲沒有斷,他生欲界六層天,愈往上去慾望愈淡薄,沒斷。如果慾望斷掉,慾望是很大的障礙,慾望斷掉,他生天生色界天、生無色界天,這個斷都是控制,不是真斷。如果真的斷了的話,六道就沒有了,他就到聲聞法界去了,他不在六道。所以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講涵養,世間人講修養,他修養功夫深,雖然有這些煩惱習氣,他不起作用。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他不起心動念,這個並不是他真斷了,修養的功夫到了,他看得比別人看得淡,不會起心動念,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為什麼這些年來,我們特彆強調要學《弟子規》、要學《感應篇》、要學《十善業》、要學《沙彌律儀》,沒有別的,就是在這個地方建立德行的基礎,我們真正學佛做好預備功夫。這些在大乘教裡面都可以說是學前教育,你具足這個教育你才能入學。《華嚴經》裡面小學一年級,是十信位的初信菩薩,初信菩薩斷煩惱的級別,跟小乘須陀洹相等,也就是說不執著身體是我,也不執著靈魂是我。靈魂是我,是世俗說的;什麼是我?靈性是我,那是一點不假。

  我們修學真正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靈性。方法那是破迷開悟,必須以大乘經教薰習,慢慢逐漸的,你對宇宙真相明白了、搞清楚,你真放下。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妄想你就成佛。理論上講得這麼簡單,講得這麼透徹,我們哪個人肯干,你能夠同時把三個都放下,你馬上就成佛。一千三百年前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天經也沒聽過。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馬上就放下,放下就成佛,五祖的衣缽就傳給他。他那個時候才二十四歲,我們不能不佩服!我們學經教學了五十七年,講經講了五十年,都沒有辦法放下,你看他一下就放下,不能不佩服。他放下那個境界全是華嚴境界,當時可惜沒有人拿《華嚴經》去問他,問他,他老人家會把《華嚴經》講一遍。

  所以我們凡夫學佛,首先三重障要破除,然後我們常講的十六個字要掌握,你學三教的根本法,《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乃至於《沙彌律儀》,一點問題都沒有,我相信一、二年的時間,你的根就扎穩。這四門東西,就像一張桌子四個腿四平八穩,然後一門深入。學哪一門?現在我勸人學《華嚴》,為什麼?有現成的材料,我們《華嚴經》講到此地,已經講四千個小時。如果真的,那得有福報才行,沒有福報你還得要找工作,還要忙著吃飯,那你就沒有福報。什麼叫有福報?你不需要幹活,不需要工作,你能夠有個小環境住得很安穩,衣食都不愁,每天十二個小時,天天不間斷。十二小時怎麼做?早晨早課念兩個小時的佛,念阿彌陀佛;晚課也是兩個小時,念阿彌陀佛,一天念佛四小時。上午、下午八個小時聽《華嚴經》,聽經每天聽六個小時,早晨聽三個小時,一個小時靜坐,下午也是聽三個小時,一個小時靜坐。靜坐是什麼?靜坐是什麼都不想,把所有念頭放下。如果還有妄念,妄念你就想我聽這三個小時的經,經里講些什麼,你就不會亂想。這樣修行能夠修三年,大概差不多這四千個小時聽完,三年,你會得華嚴三昧,你的心就定了,真的定下來,定生慧,你就開智慧。《華嚴經》聽的東西,你不要去研究,你全都明白。研究,研究不會明白,你要曉得為什麼?研究是用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這是自性裡面東西,怎麼會相應?離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明白,道理在此地。

  我們學這些經教,看這個經,心愈清凈,意思就愈現前;心裡煩躁,什麼都看不出來。這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貪瞋痴沒有了,智慧就現前,轉煩惱成菩提。能夠有這樣的環境,無論在家、出家,這等於是閉關一樣,三年根就扎穩。三年如果能得三昧,你不要放棄,繼續努力再三年,准開智慧。然後你每天念佛,往生你決定不在凡聖同居土,最低限度你在方便有餘土,功夫好的實報莊嚴土去了。真的是萬修萬人去,就怕你不肯;你只要肯干,沒有不成就的。如果有志同道合,有個三個、五個、十個、八個,大家能住在一起關起門來,像閉關一樣,統統成就。慧遠大師當年在廬山東林建念佛堂,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這把秘訣告訴大家,無論在什麼地方你自己都會成就,不必去找道場。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0八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看起,「無上慧菩薩」。偈頌我們從第五首,第五、第六,我們來念這兩首的經文:

  【於法無所著。無念亦無染。無住無處所。不壞於法性。此中無有二。亦復無有一。大智善見者。如理巧安住。】

  這兩首八句偈意思很深,這是完全講到諸佛果地上的境界。我們覺得它很深,覺得它很難懂,那就是與我們的常識完全相悖,就是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我們對一切法確實有所著,也有念,也有染,就跟它這裡完全是不一樣的。到底我們感官的世界是真的,還是佛菩薩感官世界是真實的?當然我們都會說,大概我們的感官世界有錯誤、有了問題,諸佛菩薩一定是正確的。雖然是這麼說,我們的疑惑始終不能斷,為什麼?說我們這個世界不是真實的,那我們摸摸手上,知不知道痛癢?知道有痛癢,這難道是假的嗎?這是古今中外許多學佛的人,學佛不能入佛境界原因在此地。這種疑惑是嚴重的障礙,是根本煩惱,佛給我們講見思煩惱,思煩惱裡面五大類,貪、瞋、痴、慢,最後一個是疑,疑什麼?對佛法產生懷疑。佛法跟世間法一對比,我們的疑問就太多了。疑為什麼說是根本煩惱?因為疑要是不斷,你的心定不下來,心要不能定下來,你就不能入門。許多同學學佛多年,聽經也聽了不少年,現在認真反省一下,好像最近聽經能聽得懂了,知道什麼意思了,以往多年聽經都沒聽懂,不知道佛講的是什麼,他來告訴我這些。我聽了之後,我覺得很正常,我能夠理解,為什麼你聽不出門道?這就是因為你有疑。現在能聽懂了,你聽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逐漸的能懂一點,這證明不是沒有進步,進步得很慢,總算是還有進步。

  所謂煩惱輕智慧長,智慧長了就聽懂,也就是煩惱輕了才能聽懂,煩惱很嚴重的時候,它就是障礙,障礙你的悟性,不但障礙你證果,障礙悟性,障礙悟性就是聽不懂。尤其是大乘經,大乘經是講佛菩薩的境界,換句話說,它不是講六道輪迴,它也不是講十法界。《華嚴經》講到這個地方不是十法界,超越了十法界,所以我們當然感到非常生疏,聽起來就難了。可是真正有善根的人,什麼叫善根?心地清凈,妄念很少,這就是有善根的人,他能聽得懂,他能夠得受用。我們如果沒有善根,沒有善根那先培養善根,這很重要。怎麼培養善根?你先要真正相信,還是相信自己。佛法裡面講信,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講六個信,信字講六條,第一個是信自己,第二個是信他,他是誰?他是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先相信自己,你才會相信他。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佛說的就是經典。《無量壽經》、《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你得信他。然後你才會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他講了六個信。這六個信裡面,其他五個不難,就頭一個信自己難。佛在《華嚴經》上多少次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切眾生裡面包括我們在裡頭,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不是佛,變成這個樣子?這個道理佛說清楚了,「出現品」裡面,我們還沒講到,還相當遠,總得還要好多年才能講到,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句話說破了。

  我們本來真的是佛,所以成佛不難,回頭是岸。今天所以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回頭是岸,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一起放下,這就成佛了。惠能大師做到了,釋迦牟尼佛做到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徹底放下那一年是三十歲,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徹底放下那一年是二十四歲,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自性裡面無量無邊的智慧,這一放下,智慧現前、德能現前、相好現前,沒有絲毫欠缺,真的是像西方宗教讚美神、讚美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能的上帝。人人都是全能,在佛法裡面講全能的佛性,見性的人就是全能,全知全能。可是我們就是放不下,現在聽放下的人說說他們所處的境界,我們聽了感到疑惑,殊不知我們放下跟他是同一個境界。所以經典它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對於沒放下的人,對凡夫來說,把諸佛菩薩所證得的真實境界說給你聽,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你無法想像,這麼樣的完美,是讓你自己生起信心、生起願心,趕快依教修行,來證得這個境界,那就是自己的了。第二樁事情,經典第二個目的,是給你做證明的,就好像我們旅行地圖一樣,你到某個地方去,對一對是不是真的到了。經典就是地圖,你證入境界之後,再翻經上看看,釋迦牟尼佛所見的講出來,我今天所見的跟他是不是一樣?如果一樣,沒錯,他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我親證的,它給你做證明用,你沒有錯,你沒有走錯。所以兩種用途,我們不能只止於第一種,止於第一種我們還是沒辦法離開這個痛苦的世間。我們從第一個目標,然後再契入到第二個目標就對了。

  前面第四首偈,清涼大師告訴我們,從第四開始,四、五、六、七這四首偈,所講的是「遣相顯理」,遣是不執著,一切境界相只要你不執著,圓滿的性德就現前,你就能見到。所以在前面一首偈告訴我們,「如來光普照」,這句話所說的意思是自性智慧光明遍照。諸佛如來般若之光普照,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光明也是普照,不能說我們今天變成凡夫,我們自性裡面般若光明就沒有了,那自性光明不就有生有滅了?有生有滅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曉得,我們現前所起的作用跟諸佛如來沒兩樣,德能、相好也沒兩樣。但是我們現在是無障礙裡面豁然起了障礙,這個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能夠證得。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第二句所講的「眾暗冥」,眾是很多,暗是對光明講的,黑暗,冥是對德相講的,美好的德相,就好像在夜晚一樣,夜晚美好的色相在,但是它沒有光明,所以你看不見,就這麼個意思。什麼時候我們的障礙去掉,原來跟諸佛如來就沒有兩樣。

  自性的般若光明為什麼會有障礙?佛在這個地方點醒我們,四句百非。四句百非前面我們學過,這個地方只提一提。我們在境界裡頭,無緣無故會生起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會起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什麼?這個念頭是障礙,這個念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們高明的地方,就是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他絕對不會起這種念頭。隨緣起作用,不是不起作用,賢首國師說得好,他隨緣起的叫妙用,這經上講的諸佛菩薩的妙用。我們呢?我們隨緣就錯用,全盤錯掉,不妙了。有無對立了,二邊,我們起了邊見,邊見是煩惱,你看錯了。亦有亦無跟非有非無也是二邊,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怎麼是相對的?不知道宇宙之間它是統一的,它沒有相對,這個我們就很難了,沒有相對它能起作用,這才妙,妙用!我們在妙用里產生這些誤會在裡頭,這個錯了。

  一切錯誤的根本就是我。我有沒有?有,真有。真有,怎麼我錯了?我舉個比喻說,我們整個身體是我,這個大家好懂,現在我把整個身體忘掉了,我只承認這個大姆指是我,什麼是我?這是我,其他的忘掉了。錯了!怎麼?我是什麼?你要真正覺悟了,遍法界虛空界是我,我這個身體也在法界虛空界裡頭一分,我只執著這一分是我,其他都不承認是我,你說你糟不糟糕!我的大姆指、我的小指、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全是我,你承認一樣是我,其他都不是我,就錯了。遍法界虛空界都是我,再跟你說,釋迦牟尼佛是我,阿彌陀佛也是我,極樂世界也是我,是我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諸佛如來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我們不知道整個是我。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他說的話,你細細去琢磨它的味道,他開悟見性了,性是什麼?什麼是性?你看他給我們說出來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用現在話說,沒想到,沒想到自性本來是清凈的,沒有染污。「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滅;「本自具足」,什麼都不缺乏,樣樣圓滿;「本無動搖」,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妄想;「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大的是宇宙,小的是身體。能生萬法,整個萬法是自己,一切諸佛如來是自己,一切山河大地是自己,地獄、餓鬼、畜生還是自己。

  如果我們實在還是難以體會,咱們就用作夢做比喻,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當你作夢醒來之後,你想一想,夢中哪一樣不是自己?全是你自己意識變的,有沒有一個東西是你意識之外跑到你夢裡去?沒有。就是來託夢的那個人還是自己,他不是自己怎麼能跑到你夢中來給你託夢,哪有這個道理?所以諸佛菩薩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然後你就曉得它的倫理關係。所以證得法身的人,就是明心見性的人,絕對不會把別人看作是外人,他是看什麼?一切眾生是自己,也就像我們現在覺悟的人怎麼樣?這是我的鼻子,這是我的眼睛,這是我的耳朵,這都是我的,不是分開的,都不是獨立的。我們現在迷了,眼睛是眼睛,眼睛不是鼻子,鼻子不是耳朵,互相就起排斥,互相不合作,這一不合作就麻煩,就苦不堪言。所以極樂世界裡面的人都是覺悟的人,你說那個世界多美好,每個人看別人都是自己,真的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沒有任何條件。我們這個世界是完全忘掉了,不知道這個倫理關係,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家人。一家人還不切當,是一個自身,叫法身。你看佛經上面常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個我們前面都念過,「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是真的。所以佛看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就是自己。可是我們凡夫看一切諸佛,個個都獨立的,與我不相干,他成佛了,我沒成佛,為什麼?就是落在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裡頭去了。

  今天這兩首偈,清涼大師在《疏》里告訴我們,「釋前雙非」,解釋第四首裡面講的「是光非有照,亦復非無照」,非有非無,給你解釋這個意思。前面有「一偈半」,就是前面六句,解釋「非照」。非照裡頭,這六句里的第一句,第一句是總說,『於法無所著』,這句是總說。為什麼於法無所著?一切法是自己,你還有什麼執著?不但沒有執著,分別念頭都沒有。我們今天就是一切法不是自己,喜歡的,想控制它、想佔有它,不喜歡的想遠離它,產生這個錯誤觀念。真正明白了一切法是自己自性變的,這個道理,現在我們讀這個經,長時間在一起學習的人不難懂,大家都曉得,這一切法怎麼來的,現在我們對這個總算是有一點概念。這個概念很淺,不深,為什麼?如果概念要很深,你會得很大的受用,很淺,提起來知道,不提起來,忘掉了。忘掉怎麼?忘掉就隨順煩惱,隨順煩惱就起七情五欲,煩惱會增長,你就會有不正常的享受。不正常的享受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苦樂憂喜舍,這不正常的享受,心有憂喜,身有苦樂,這不正常的享受。如果真的對佛所講的事實真相有深刻的認知,苦樂憂喜舍沒有了,沒有了那是什麼境界?清凈心現前,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清凈心現前了。清凈心現前叫真樂,那裡頭沒有苦樂憂喜舍。雖然我們認知很淺,但是這一點很淺就非常難得,為什麼?我們幾十年從來沒聽說過,別說自己去嘗試,聽都沒聽說,更沒有法子見到,我們要不是在大乘教里薰修,一生都不知道。

  學佛的人很多,這個諸位知道,真正聽經的人就不多;聽經的人很多,聽《華嚴》的不多;聽《華嚴經》的也有,能夠在《華嚴經》上聽懂這個道理、這個意思的人更少了。從這些地方我們才體會到,世尊常常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真不容易!現在在這個世間,佛門裡面學經教的人真不少,發心學經教的,能契入境界的有幾個?為什麼不能契入境界?就是於法有所著,他就不能契入境界。可是你找一個於一切法,這個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找一個不執著的人,一個也找不到,找到那一個,那個人是佛;不是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還是於法有所著,很微細。真正無所著,《華嚴經》裡面講,法身菩薩,也就是初住以上的。他不在十法界,他在哪裡?他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他不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找不到。我們哪一天,現在在此地聽到這個信息,哪一天我們做到於法真的無所著,那就恭喜你,你已經脫離十法界,你在一真法界,你在實報莊嚴土,這一點都不假。

  所以,大乘佛法里最嚴重的障礙就是執著,分別是障礙,比這個輕,起心動念比這個更輕,就是煩惱有輕重不一樣,斷要從最重的斷。像穿衣服一樣,穿衣服你看,裡面襯衫先穿,再穿中褂,外面再穿大衣,可是要脫衣服,一定先脫外面的大衣,再脫裡面中褂,最後再脫內衣。外面這一層是最嚴重的,所以我們先學於一切法不執著。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很難,但是又不能不做,非做不可,總是把執著這個念頭、執著的行為淡化。執著的行為盡量減少,念頭要淡化,一年比一年少,那就有很大的進步。如果我們分別執著這個念頭,今年跟去年沒什麼差別,那你就沒進步;或者說我今年比去年還要嚴重,那你已經退步,那就不是進步。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這叫有進步。說分別執著,這《華嚴經》上說的,確實比較好懂;一般大乘經裡面,它不講分別、執著,它講見思煩惱、講塵沙煩惱,比較難懂,見思煩惱就是執著。為什麼稱見思?見是見解,錯誤的見解,就是你全看錯了;思是思想,你想錯了。貪瞋痴慢疑是錯誤的思想,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是錯誤的見解,自性裡頭也沒有。但是我們現在都有,不但有,而且很嚴重。頭一關就是身見,執著身是我,所有一切罪業都是從這裡生的。要知道,自性裡頭沒有,自性裡面的我是什麼?靈性,靈性是自己。靈性迷了叫靈魂,迷了才叫靈魂。靈魂雖然在六道投胎,他出不了六道輪迴,他要是覺悟他就超越了。覺悟了是什麼?阿羅漢覺悟了,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阿羅漢以上稱靈性,不叫靈魂。

  所以第一句總說,這一句很重要,我們一定要記住,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它不是真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幫助我們於一切法無所著,他老人家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經》,《般若經》講什麼?《般若經》講一切法空。二十二年講的,我們用一句話來說,他二十二年說了什麼?無非是跟我們講這事實真相,「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講這麼一句話,二十二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這是佛說法的中心,用的時間最長。《華嚴經》只有十四天,這是他成佛了,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把自性的體、相、作用給我們做個報告,這個報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對人說的,他做報告的對象不是人,是法身大士。他在定中講的,我們沒有覺察到,我們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半個多月他坐在那裡不動,他入定了,在定中講的。所以小乘不承認,小乘是從他出定之後,在鹿野苑跟五比丘說法,他承認那個,他說那是釋迦牟尼佛開始講經。

  大乘的《華嚴經》是定中說的,這給我們做報告。這個報告說完之後他出定,出定之後,看看這些眾生的根性,佛要是把他自己所看到的真相說出來,沒人能懂,沒人會相信。那怎麼辦?這就要隨緣妙用,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辦班教學。辦小班,講最淺的,大家能聽得懂的,就是辦小學。他所證得的,證得的是研究所的境界。現在這個學生他不是這個程度,從小學辦起,再辦中學,再辦大學,再辦研究所,到最後把他自己境界說出來。說出來是什麼經?《法華經》,《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裡面講的就是《華嚴經》。所以在中國佛教,隋唐時代這些高僧大德,他們在一起開會,研究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法,哪一部經是最殊勝的,能夠代表世尊一生圓滿的教化。大家公推的,講的有三乘,佛法叫三乘,三乘之外有一乘,《法華經》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講得太清楚了。就是說佛一生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這是方便說,不是他的目的,目的是研究所。但是沒有三乘你達不到一乘,最後跟你講,只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佛方便講的。《法華》是一乘經,《華嚴》是一乘經。中國這些古大德承認一乘經就這兩部,除這兩部之外,還有一部《梵網經》,但這部經沒傳到中國來,到中國來的只有當中的一品,就是「菩薩戒品」,我們現在受梵網菩薩戒,只有這一品,兩卷,聽說這部經大概有幾十卷,分量很大,只有兩卷。其餘這在判教的時候,有大乘、有小乘,或者判作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這就是三乘。

  所以我們知道,佛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不能見性,最嚴重的是執著。無所著就好了,也就是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他把神秀大師的偈子改了。五祖要傳法,讓大家每個人把自己修行的心得寫一首偈子來給他看,沒有人敢寫。神秀自己也知道,神秀跟五祖多年,是五祖門下的高足,時常代五祖教學,等於說是五祖的助教,一般人說傳法肯定是他,沒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他作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們想想看,他是不是於法有所著?這四句都是有所著。這四句偈有人在念,惠能大師聽到,他心裡有數,這個沒見性,但是他也很讚歎,不容易了,著相修行,不容易了。著相修行是福報,果報總在人天,出不了六道,是善人、是好人,難得。所以他把那個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看他這首偈,於法無所著,所以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五祖的考試,在考試的裡面,這一句就是標準,哪個該選中?於法無所著的,他是真無所著。所以五祖半夜三更召見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再看看《金剛經》的本子,大概三分之一。他跟他講這個東西,我相信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講到這個地方,他就把他的心得提出報告,就說了五句話。五祖說行了,不再講了,衣缽就給他。他真的放下了。

  底下就是講『無念亦無染,無住無處所,不壞於法性』,我們拿《壇經》來看,那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他有沒有念?沒有念,這個「無念」是什麼?無一切邪念。什麼是邪念?執著是邪念,分別是邪念,妄想是邪念。妄想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起心動念。所以禪宗裡頭有一句話說得好,他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乖是什麼?乖是違背,動念就違背自性,因為自性它不動的,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你怎麼會動念?不動念的狀況之下你還能開口嗎?你有什麼好說的?你說就錯了,你動念也錯了。那好,我們現在不說、不動念,是不是都對?你還是錯。錯在哪裡?真的做到不言語、不動念了,諸位讀了佛教經典都知道,咱們六道裡頭,四禪天裡面有一個無想天,很高,在第四禪。四禪有九天,有九種天,同在這一個層次裡面的九種天,裡面有一種叫無想天,那就是你念頭不起了,你不起念頭,你也不說話了,跑到那裡去了,還是錯了。錯在哪裡?他著了無想,他著了一切都無。凡夫一切著有,有錯了,無也錯了,亦有亦無也錯了,非有非無都錯了。這個事情好難辦,到底怎樣才不錯?所以無想定裡面,他住在無明裡頭,他有禪定的功夫,很深的禪定,他不覺,他迷惑。所以往往到這個地方,壽命到了他就往下墮落。說壽命到是什麼?定功失掉,這個定功時間是有一定的,到時候定失掉他就墮落。

  底下教給我們說「無念亦無染」,無一切邪念,他有正念。什麼叫正念?無邪念的念叫正念。無邪念還有念嗎?你們說有沒有?不能說有,不能說無,因為你說有無,你又錯了,你沒有辦法體會了。我們現在看到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明白了,你說水有沒有念頭?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可是外面有感它能感應,那個感應就得正念。為什麼它有正念?彌勒菩薩講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那個識是正念,這個正念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生不滅的。所以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它起作用是正念,為什麼?它從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外面境界它感受,它有反應。所以山河大地,我們今天所有一切不善,它感應,反映出來是負面的,就跟水實驗一樣。所以我們今天居住的環境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這道理總搞清楚了。極樂世界為什麼環境那麼好?那個地方所有的居民都是正念、都是善念,境隨心轉,境不是真的,是隨著眾生念頭在變。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懂得養生之術。正念那是什麼身?叫金剛不壞身,你本來是這樣的。現在為什麼身體變成這個樣子?你的雜念太多,妄念太多,你身上所有這些物質現象都變得不正常,不就是這麼個道理?你細心看看江本的那個實驗。他自己雖然不明白,但是我們看得很明白。

  江本很羨慕我,我年歲比他大,我至少大概大他十歲。他很羨慕,他說:法師你的身體為什麼這麼好?我說:我就是用你的方法。他說:我什麼方法?你水實驗那個方法。他說:實驗什麼?愛、感恩,我說我用上,你沒用上。好像他有點明白了。真是這樣的。你念念都是愛,我們從這個經上諸位曉得,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你怎麼會不愛?你愛什麼?所以講「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這是真的,這本來就是你自己。你對這個愛,對那個討厭,錯了,沒有討厭的。那個人做的事情不如法,做的壞事,是什麼?他迷了,迷得太重,好像人做錯事、說瘋話,喝酒喝醉了,他是醉言醉語,不要去怪他,他醒過來就正常,就這回事情。六道裡面眾生造作一些惡事,他本性本善,習性搞壞了。怎麼幫助他?諸佛菩薩辦班教學,慢慢的引導他回頭,這真愛他。所以諸位要是真的搞清楚了,真愛只有在佛菩薩裡頭有,除佛菩薩之外那個愛,他喜歡你就愛你,不喜歡你就不愛你,那是假的愛,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恆不變,那是真的。所以佛法裡面確實它是跟你講真的。

  「無念亦無染」,無念裡頭有正念,無染那是真的,所有一切染污他都沒有,自性裡頭沒有染污,所以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清凈就是沒有染污。無念就是離四句、絕百非。這是什麼?自性般若現前,自性裡面的德相現前,萬德萬能,無量的相好它自然現前。我們今天世間人,他別的不重視,他最重視的是怎樣叫自己長生不老,連秦始皇都不例外,都想求個長生不老。能不能做得到?能,不是不能。釋迦牟尼佛還有兩個學生,現在還在世間,照我們中國算,至少他有二千五百多歲,中國人講是三千歲,還在。可不可能?可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理上講得通,可能!一個是迦葉尊者,一個是賓頭盧尊者,這兩個人是釋迦牟尼佛指定的,別人可以滅度,你們兩個人不可以,留在世間。迦葉尊者留在世間的任務是傳法的,將來彌勒菩薩出世,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把釋迦牟尼佛衣缽傳給他,他傳法的。賓頭盧尊者是給人間種福田的,他那個身體千變萬化,沒人認識他,是來接受世間人的供養。你供養真正的阿羅漢,這福報很大,真人不露相,你不知道他,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緣能夠遇到,你對他供養,那真的種福了,給世間人做福田。

  像這些人留在世間,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三果的聖人阿那含,四果叫阿羅漢,阿那含他就有神足通。要知道,神通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就是因為你有分別執著,所以你的本能失掉了。你看看須陀洹,《華嚴》講的初信位的菩薩,真的入門了,小學一年級。他把五種錯誤的見解放下了,那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他放下了,放下之後,這個能力就恢復兩種,天眼、天耳。這一放下,他心清凈了,清凈心能力就恢復一部分。天眼,別人看不見的,你能看得見,沒有障礙。我們現在在十一樓,共同來學習《華嚴經》,我們上面還有幾層,你抬頭往上一看,沒有障礙,每一層都看得清楚;下面還有十層,往下面看,層層都清楚,一點障礙都沒有。他們說話的聲音你都能聽見,再小的聲音都聽見,他瞞不過你,悄悄話瞞不過你,須陀洹就有這個能力。這個恢復並不大,因為他放下的不多,才放下這麼一點點。然後放下愈多,能力就愈強、就愈大。到二果,天眼、天耳當然就擴大,又多兩種,宿命通、他心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過去生生世世,佛經上說,證得阿羅漢能知道自己過去五百世,也能知道未來五百世。你從這裡想,大概在二果,這是剛剛有這個能力,我們相信他知道過去十世、二十世、三十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到阿羅漢才知道五百世,能知道過去未來。他心通是什麼?別人心裡想什麼他知道。到三果阿那含,有神通了,就是他能夠變化,像孫悟空七十二變;孫悟空七十二變不能跟阿那含相比,阿那含不止七十二變,他能分身。我們在《高僧傳》裡面讀到的,我初學佛的時候對於這些東西很喜歡,這些傳記看得很多,名字我現在記不得了,有位法師是從印度到中國來的,在中國弘法利生。這一年他要回去,要回印度去,在中國這些信徒對他也很尊敬,法師明天要走了,所以就有這些大德長者供養法師,請法師吃飯,供齋。法師很歡喜,這一家邀請他,答應了,別的那一家請,他也答應,每個人去請他,他都很歡喜,都答應,所以每個人都高興,家裡準備飯菜供養他。真的他都去,他都去應供。到第二天他啟程,那時候首都在長安,長安城外十里,送客送十里,長亭,在那邊給他餞行,送他上路。這些信徒們每個人都歡喜,他說法師很瞧得起我,昨天中午在我家吃飯應供,那人說不對,明明在我家,怎麼會跑到你家?這一串連,五百家。才曉得這個法師有分身的能力,同時他能夠分身到五百家,家家去應供。這什麼?這證明他要不是四果阿羅漢,至少是阿那含,不是阿那含他就沒有這個能力。

  我過去在台中跟老師學經教,我們懷疑經典的翻譯,你看現在,不要說經典,外國人的一篇文章翻成中文,決定不能把它的原意翻過來,總有差距;我們的中文也是如此,翻成外國文,也沒有辦法完全翻出來。我這麼多年在國外,很多從事翻譯工作的人老老實實告訴我,大概只能翻到六成到七成,還有二、三成翻不出來,這個沒法子。那些經典靠得住嗎?李老師告訴我,他說靠得住,為什麼?從事於譯經的這些大師都是古佛再來,參與工作的人都是三果以上的,那就沒話說了。這是中國人有福報,感得聖人到中國來應化,這我們在《神僧傳》裡面能看到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傅大士,這是居士,彌勒菩薩再來的,很多諸佛菩薩來示現。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神僧傳》裡面看到的,他真的,你看五百家應供,我想這個事是真的,絕對不是造謠生事。還有最近的這個示現,怕我們對他疑惑,現在世間眾生造惡,沒有福報,菩薩來不來?來,不是不來,不來就不慈悲了,來怎麼樣?來示現也有等差。

  抗戰時間,這距離我們不遠,我親身經歷的。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老,一般人稱他叫金山活佛,妙善,他的法名叫妙善,不是普陀山的妙善,那是另外一個,普陀山的妙善在後,他在前。他是抗戰期間在緬甸仰光圓寂的,他圓寂也很奇怪,洗澡的時候走的。我們知道妙善法師一生不洗澡,從來沒洗澡,在一個居士家裡,叫他用淋浴的洗澡,他就洗澡走了,站著走的。人家稱他作金山活佛,他一生的形跡很像《濟公傳》里寫的。我們看到他一生的跡象,他要不是四果羅漢,至少也是三果阿那含,他確實有超乎別人異常的能力。我在台灣認識一個法師,樂觀法師,曾經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他說確實他真的有神通,我心裡想什麼事情他都知道。因為當初最初接觸的時候不知道他淺深,心裡總是懷疑,總是瞧不起他,他說話當中都把它露出來。信徒家裡念他,「老和尚好久沒來了」,他馬上就走進來了,可能那一家念的時候也是,他就走到那一家,他能分身。所說的話也是瘋瘋癲癲,但是全是佛法。給人治病,跟《濟公傳》上一樣,身上的髒東西把它捏個糰子給人吃,不管什麼病,吃就好了,很奇怪。他春夏秋冬就穿一件長褂,從來沒洗過,所以領子都是黑的,很臟,黑的,但是你聞一聞,蓮花香味。你生病的時候,聞聞病都會好,所以人家把他當活佛看待。樂觀法師有次跟他在一起吃飯,很多信徒每個人自己盛一碗飯,「法師我供養你」,他就來吃,也吃得很快,那個人又送一碗來,一下就吃了二十多碗。樂觀法師著急,你們這些信徒不要害法師,你看你這個樣子,他怎麼受得了!他告訴樂觀「不增不減」,不增不減,樂觀法師莫名其妙,搞得不好意思。這是近代的,這個不遠。我們雖然沒有親見,但是樂觀法師我們曾經相處,他不會騙我們的。

  我在台灣那時候講《彌陀經疏鈔》,那時候沒有書,樂觀法師講正好,他發起印了一千本《彌陀經疏鈔》,還剩一百本,他派個人來問我,我這裡有沒有書?沒有。他說:我那裡有一百本,你要不要?我說太好了。我講經,他送我一百部《彌陀疏鈔》。這是近代出現的,你沒有辦法否認他。這個法師看似瘋瘋癲癲,好像他也不守戒律,也不住在廟裡,不曉得他在哪裡,來無影去無蹤,是這麼一個人。很多神奇的故事,在台灣樂觀法師給他寫了這些故事,他把它記載下來,金山活佛的一些事迹;還有一個煮雲法師,也給他寫了一本金山活佛的事迹。但是煮雲法師跟他沒見過面,他到處打聽,凡是跟他有往來的,他都請他講一些他們自己親自聽到的、親眼見到的事情,他把它筆記下來。所以現在有這麼兩本書在佛門裡面流通。每一段都是真實的,都不是假的。

  我們從這裡相信李老師的話不是騙人的,參與中國譯經的,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翻譯經的都是佛菩薩、阿羅漢再來的,不是凡人,凡人才出問題,這些聖人沒有問題。我們從《華嚴經》開頭學習到這個地方,我們相信了,為什麼?聖人無念亦無染,於法無所著。「無住無處所」,無住是能住,無處所是所住,能所二邊都不住。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是屬於這個境界。但是又「不壞於法性」,法性是什麼?法性能生萬法,能現萬法,能變萬法,一切萬法是法性所生、所現、所變的,它不壞於能所,但是那個能所決定不是我們凡夫念頭上生的,念頭上沒有,諸法上,佛家的術語叫「法爾如是」,這一切法自自然然它是這樣子。就像我們對一杯水,我們以善的念頭對它,它就有很美的結晶來回應,這裡就有能所,我們以不善的念頭對它,這是我們人,人有能所,它沒有能所,但是它回應出來的自自然然有能所,它那個能所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的,我們的能所是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這個不一樣。所以佛常常教我們「離一切法,即一切法」,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大乘教裡面常講的入不二法門。六道裡面,他住在二里頭,二是對立,就是見惑裡面的邊見,凡夫總是落在這裡頭。那怎麼辦?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真正修行就在這裡下功夫,從自己內心深處對立把它化解掉,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不對立就融合成一體。他跟我對立,我能理解,我明白,為什麼?我沒有學佛之前我也跟人對立,我們學了之後才知道對立是錯誤的,而且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它障礙你不能開悟,障礙你不能見性,見性就是證果,這是嚴重障礙。所以首先去掉自己內心對外面一切境界的對立,破邊見,然後我們再破我執;邊見存在,我執是斷不掉的。再除我們的成見,就是不要堅固自己的意思,沒有意思,你有意思都是錯的,為什麼?自性清凈心裡頭沒有意思。你沒有意思,你聽別人的意思才知道他那個意念是善是惡、是染是凈,你這一聽清清楚楚。

  雖清清楚楚,你也沒有起分別、執著,這叫妙用。聽清楚之後,你跟著他起作用,那就不妙,那你還是凡夫,你沒有出六道。真正出六道的人他不動,他清楚,他不動,很清楚。他會不會糾正你?看緣分,有時候會提醒你,有時候不提醒你,完全看緣。緣是什麼?譬如作惡,你該受果報,他不提醒你,為什麼?你應該要受的,你不受你不會覺悟。要知道受果報就叫消業障,你業障不消你怎麼會開悟?於是我們就真正明白,三惡道是怎麼來的?三惡道是消業障的。你犯了過失,那個過失,業障要消掉。就像監牢獄,為什麼設的?你做錯事情,你犯法,你必須判刑,到那裡去把業障消掉。三惡道也是如此,三惡道不是人建立的,也不是鬼神建立的,也不是佛菩薩建立的,也不是上帝建立的,誰建立的?是你自己惡念建立的,你自己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業自然現前的,是這麼回事情。你受完了,你那個業報消除掉,消除掉它自己就沒有了,不是說你從地獄出來,不是,沒有了。你沒有這個業,你見都見不到,找都找不到,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它不壞法性。

  下面這一首,第六首,「雙遣性相」,教我們性相二邊都不著,為什麼?性相是假名,一定要記住,名可名,非常名。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這是學習的態度,非常重要,不著言說相,我們聽經不執著言語。不但是聽經,平常在生活當中,聽別人的言語也不要執著,你不執著你得真受用,你執著就跟別人產生衝突,產生對立、產生矛盾、產生衝突,這造業了;你不執著,不執著沒事,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不一樣,你的心不會隨外頭境界轉動。所以修定,聽人家說話也是修定,看人家顏色也是修定,沒有一樣不是修定。哪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時時都是道場,問題你會不會,哪裡一定要找什麼道場,那都是執著。所以在道場修行不見得會開悟,妙善法師一天到晚在外頭亂跑,你看他真開悟了,他覺悟了,沒有形跡。

  所以這個地方經文裡面講得很好,清涼大師,我們看他的註解,第一句是「總」,第二句「能照無著,故云無念」,無念亦無染,解釋這一句的。就是你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它能照,能照不著。正是像水實驗一樣,水是個礦物,它能照。為什麼用照?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但是它確實見到了,它確實聽到了。我們有什麼意思,它真接受到,我們有個善念,它感受到,我們有個不善念,它也感受到。雖然感受,它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自性光照,「如來光普照」。水有,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有。我們這個身體,肉身是物質現象,它怎麼會沒有?它當然有。現在有沒有?還是有。有,為什麼不現前?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比它強,妄想分別執著先現前,它就隱沒掉,不是沒有,它在,這個要知道。它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有生有滅的,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把事實真相搞清楚,頭一個得大利益的,養生之道我們掌握住了,那對我們有大利益。尤其現在災難很多,你看什麼金融風暴,你會不會受影響?不會。下面你看科學家給我們提出警告,糧食的危機、能源的危機,還有傳染病的這些危機,危機很多很多,你要是都能掌握到,什麼危機都沒有,真的像《白衣神咒》裡面所說的「一切災殃化為塵」,都化解掉了。這麼好的東西,學佛的人雖然很多,他沒有學到,他沒有搞清楚,他沒有搞明白。真搞明白之後,學佛人哪裡會有災難?哪有這種道理!他說「能照無著,故云無念,亦不染此無念」,無念亦無染,你也不要去理會它,就對了,你去理會它,理會它就染著了。所以,為什麼無想定的那些人出不了六道輪迴?他就著了無想,我什麼都不想,他想不想?他心裡有個什麼都不想,他著了個無想,無想也沒有,那就對了。無著也沒有,要體會到這一深層的意思。所以能大師講的頭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句話太重要了。你有念,不清凈,無念也不清凈,亦有亦無還是不清凈,非有非無還是不清凈,統統都沒有,真清凈。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跟那一瓶水一樣,它什麼都知道,你什麼都瞞不過它。

  江本博士實驗不夠微細,那是很粗的現象,但是給我們證明了它是真的不是假的。那在我們想,我們心裡極其微細的念頭水知不知道?知道。水知道,然後你曉得,我們家裡這些傢具、桌椅板凳知不知道?知道。它是物質,你記住,彌勒菩薩給你講真話,「形皆有識」,識就是知道,它有見聞覺知,它在我們這個世間住的時間久了,也會染上我們的習氣。我們的習氣是什麼?是受想行識,所以我相信它有受想行識,為什麼?所謂「近墨則黑,近朱則赤」,它天天跟我們這些人,我們這些人都有受想行識,難道它沒有?它肯定也有。所以它在四聖法界裡頭沒有受想行識,在六道裡頭肯定也有受想行識。見聞覺知那是性德,那是不生不滅的,受想行識是有生有滅的,這是自性裡頭沒有的,所以我們相信我們的習性也會把它們染著。這物質世界,它要不染著它怎麼會變壞?這是個道理,只有它染著它才變壞,我們心清凈了,它也清凈了,它就變好了,這個邏輯的思惟才如法,要不然它就不合邏輯。所以這個物質世界隨著我們染它也染,我們凈它也凈,這就像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差別,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要對治、要化解這個世間災難,這是理論依據。如果大家都能肯定這個道理,都能依照這個道理來化解現在這個地球上許多的災難,不是難事!這個東西科學沒辦法,為什麼科學沒辦法?科學沒有離心意識,就是科學沒有擺脫妄想分別執著,它不能解決問題。擺脫妄想分別執著,每個人都能夠化解世界問題。

  所以這些道理總要搞清楚、搞明白,得大利益,大受用!世間人所追求的,能追求的,貪瞋痴慢,所追求的,五欲六塵,五欲六塵是假的,根本就不可得,你說冤不冤枉!搞到最後,把這個世界變成畜生、餓鬼、地獄。畜生、餓鬼、地獄從哪來的?不善的心行變現出來,自性裡頭沒有。這些事實真相真的是不容易,我們到現在是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搞清楚搞明白才有解決之道,反其道而行之就沒有了,身心安樂,那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所以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把《華嚴經》介紹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對這句話非常羨慕,非常的嚮往,沒想到這一生真得到,這是我們報老師之恩。我們要是沒有得到,光是羨慕、光是想有什麼用?所以人生第一樂事是讀經,尤其是讀《華嚴經》。人生第一快事,是有志同道合在一起研究討論《華嚴經》,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嗎?沒有了。這真的超越一切物質、精神的享受,自性性德的流露!

  學佛,許多人來找我,我告訴大家,佛法不是在一定有個道場,不是的,道場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是我們的道場,一切天地萬物都是來示現給我們看的,這裡頭有凈、有染、有善、有惡,你只要依照佛教導你的,你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接觸,要怎樣?要不動心,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華嚴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華嚴境界就沒有了,那就變成六道輪迴的境界。要知道,我們現前的這個世界跟實報土、跟四聖法界無二無別,你自己提升到什麼境界,它就變了,真的是境隨心轉。境隨心轉,頭一個想到,身體是最貼近我們自己的一個境界,從哪裡轉起?從這個地方轉起,從身轉起,從相轉起。看相算命的常講「相隨心轉」,真的,你的心善,相貌就善,心清凈,相貌很清秀,心很混濁,相貌就很難看,就是個濁相。

  然後我再告訴你,體質隨著念頭轉。尤其中年以上,中年以上重視健康,年輕時候不覺得,沒有注意到這個事情,中年以上注重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清凈,你的心如果是清凈、平等、慈悲,你就不會生病。清凈、平等,你不會感受疾病的侵犯,我們現在醫學上講免疫的能力,你的免疫能力很強,那就是清凈心,清凈、平等,什麼細菌都不會侵犯你。慈悲心能解毒,什麼樣的病毒,慈悲心就把它化解,這是佛法能治病。實在講這不是佛法,這是性德,為什麼?性德裡頭沒有病,哪有病?所以佛給我們講的,那個病根是什麼?貪瞋痴,叫三毒。裡頭有三毒,外面有病菌,它會相感,你會感染;你裡頭沒有三毒,外面怎麼毒,你也不會感染,道理在此地。你要想健康長壽,這是健康長壽的大道理,你不能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你要能看破、你要能放下。看破什麼?了解事實真相,真正看破了,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所以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得失的念頭,那活在這個世間怎麼辦?隨緣。我們沒有見性,為什麼?見性之後那個緣就太殊勝,那就像極樂世界一樣,太殊勝了。沒有見性,沒有見性也能隨緣,隨什麼緣?隨你命中所有的。你命里有多少財富,丟都丟不掉,不管世界是怎麼樣災難,你命里有福,福報它就現前;你要是沒有福報,這個環境再怎麼好,再怎麼樣興旺,你還是會餓死,為什麼?沒有福。所以你要相信這一點。我沒有福怎麼辦?修福,怎麼修福?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干!我沒有能力干,就像我當年年輕的時候,那時候非常痛苦,自己三餐飯都保不住。章嘉大師教我修布施,我說我沒有能力,他就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還可以。你就從一毛錢開始,這就把我提醒了。那個布施的心可不能中斷,以後變成什麼樣?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愈施愈多,這真的一點不假。

  現在我們在台灣印的《龍藏》,又有兩千套出版了。這兩千套跟從前的不一樣,以前的沒有句讀,這兩千套有句讀,對於閱讀的人就便利很多,把它圈出來,句讀圈出來了,剛剛印出來。我們希望能夠有一半供養中國大陸,一千套,另外一千套在世界各地去流通。這個工作我們做了好幾年才完成,有許多同學們參與。另外就是中國傳統的典籍《四庫全書》,我們在台灣跟商務印書館簽了一個合同,我們買一百套。這個書很大,《全書》一套精裝一千五百冊,差不多是十五套的《大藏經》,一部《全書》的分量等於十五套的《大藏經》。這一百套我想送給國內各個大學圖書館。愈施愈多。在從前想買一套《大藏經》買不起,不敢想像,《大藏經》在台灣剛剛出版的時候,它賣的價錢好像是那時候台灣錢三千塊錢。我那時候一個月只能賺五十塊錢,確實只保住自己最低的生活。五十塊錢相當於美金一塊半都不到,那個時代美金一塊是四十塊台幣,你想我一個月只能賺五十塊錢,美金一塊多一點點,一個月的生活費用,所以哪有錢布施?沒有想到現在還能布施到一百套《四庫全書》,我們送《大藏經》差不多將近一萬套了。章嘉大師講的愈施愈多,法布施愈施智慧愈增長,無畏布施愈布施就健康長壽,他老人家教給我的。我一生真干,真有這個效應,是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0九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無上慧菩薩」,偈頌第六首看起,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此中無有二。亦復無有一。大智善見者。如理巧安住。】

  這段經文佛菩薩告訴我們,就在一切現象上,你就見到自性,就見到理體。怎麼見法?就是不能夠著相,這點很重要。學佛的同學很多人都知道,過去禪宗裡面大德,這是比較明顯的,徹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性是什麼樣子?老師總得讓學生你說來我聽聽,什麼樣子?這就是相當於現在所謂考試,所謂面試,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見到了。最明顯的、最具代表的是《壇經》裡面六祖惠能大師,他的見性跟這個經上講的境界完全相同。我們知道五祖時節因緣到了,就是時機成熟他心裡有數,他應該要傳法了。傳法之後不會太久,他就往生,他就走了,底下有傳人了。誰來傳?心裏面早就有數,但是還是要通過客觀的考試,讓大家心服口服。如果不通過考試就傳,學生們心裡不服。在考試的時候,大眾也都認為肯定是神秀法師,因為神秀在當時已經是五祖的助教,五祖教那麼多人,他是當助教。也就是說在大眾當中他是帶頭的,他是個班長,佛門叫班首,現在叫班長,肯定是他,還有誰好講話,這大眾公認的。怎麼想也沒想到五祖把法傳給惠能,這是沒有一個人能想得到的。

  考試,說簡單也不簡單,說不簡單也很簡單,五祖讓學生們把自己學習的心得,寫首偈子來送給他看看,這個故事在《壇經》裡面記載得很清楚。這逼得神秀不得不寫一首偈,這首偈也非常有名,「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很多人都能夠記得很熟的。這首偈五祖看了也很讚歎,不容易!這真正在修行,可是沒見性,為什麼?著相。你看我們經文里第一句就是講,第五首偈,「於法無所著,無念亦無染」,結果怎麼樣?結果神秀法師這首偈,著相、有念又有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著相,「時時勤拂拭」是有染,希望把這個染洗乾淨,「勿使惹塵埃」,這有念、有染。惠能大師聽到這首偈,他不認識字,別人念給他聽,念的時候他聽到了,他就曉得這沒見性。他也隨著大眾,因為神秀大師把這首偈寫在牆壁上,他也隨著大眾跟著一起到寫著這偈頌的牆壁那裡去拜,去禮拜,拜法。拜完之後,他說他也有一首偈,他不會寫字,請個人幫他代寫。當時有個姓張的居士,是個做官的,也在場,就答應了,「好,我代你寫,你念出來」。實際上他是把那首偈子改掉,把神秀這首偈改了,他說的完全與無所著相應,「菩提本無樹」,菩提哪來的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一改過來之後,大家都很驚訝,五祖聽了之後趕緊把它擦掉,說也沒見性,讓大家心平下來,半夜三更把他召見,法就傳給他。

  像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現在是不是佛?是佛。現在是個什麼?現在是個糊塗佛,有障礙的佛。什麼東西障礙?就是著相障礙了,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就是能大師開悟所講的五句,實在講一句話就講完,佛這句話就講完了。賢首國師在《還源觀》上講的「自性清凈圓明體」,這一句話也講完了。你看就這麼一句話,惠能大師講了五句,五句就是這一句話;而釋迦牟尼佛講了一部《華嚴經》,這一部《華嚴經》還是這五句話,就這一句話,一多不二,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所以佛說,我們凡夫變成這個樣子,「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如果你聽懂了,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本來是佛。惠能大師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聽五祖開示,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起放下;一起放下,障礙就沒有了,自性就現前,這就叫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能大師的見性,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一絲毫的差別都沒有。

  釋迦牟尼佛示現見性的那年是三十歲,惠能大師見性那年是二十四歲。釋迦牟尼佛是表現一個知識分子,你看王子的身分,這身分特殊,聰明好學,這知識分子,是代表這種情形的,他還出去學了十二年,十九歲出去參學,到三十歲十二年。他學得很有成就,我們可以說當時印度這些宗教家,學派裡面這些大德他統統親近過。而且印度人非常重視禪定,我們相信他的四禪八定圓滿成就,有這個能力他就突破今天所說的空間維次。四禪八定雖然不能完全突破,六道突破了,他能夠看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他能看到阿鼻地獄,這裡面的狀況他一清二楚。這個不但釋迦牟尼佛做到了,所有印度許多宗教、學派裡面這些聖哲都有這個能力,不是一個人見到的,大家共同見到的,這就不是假的。你把六道裡面狀況向大家報告,那些人可以給你做證明,他講得沒錯,我見到是這樣的,這就決定不是假的。

  可是我們能想像得到,至少有三個問題沒有答案,第一個就是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個問題沒有人能解答。所以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有這個疑問,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他到菩提樹下,實際上印度人叫畢缽羅樹,是個大樹,因為佛在那個地方開悟,所以以後叫它做菩提樹,他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這個重要,這都是教我們。為什麼?你所學得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在外面學的是知識,你所看到的見聞覺知都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從內心裡放出來的,放光。把知識放下,如果知識不放下,它也是障礙,叫所知障,障礙見性,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佛學跟學佛不一樣,你不放下,全變成佛學。佛學是知識,開悟是智慧,是兩碼事情,智慧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知識能明了這些事相,不能解決問題。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也懂這個道理,你看漢朝那個時候,佛法有沒有傳來我們不知道,很早的時候,古德就說過,「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你所學得來的是記問之學,包括縱然你有禪定,你在六道輪迴裡面的事情搞得那麼清楚,還是屬於記問之學,連六道輪迴這個事情你還不能夠解決,因為你出不了六道。釋迦牟尼佛這就是告訴大家要放下,放下入更深的禪定,這個界限就突破,突破之後,問題解決了。六道從哪裡來的?知道了;為什麼會有六道?也知道了。六道之外的境界太大了,六道真叫滄海之一滴,一個水泡,這是六道,這才看到華藏世界,大世界無量無邊,這叫成佛。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六祖在中國成就了,他不是以佛身,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分,用什麼身分不是自己的意思,如果是自己的意思,他又有著、他又有念、他又有染了,不是自己的意思。那是什麼意思?眾生的感,他自然的應,這個我們用江本博士水實驗你就能體會得到。確實這些佛菩薩所謂倒駕慈航,回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這感應道交,眾生感,他就應。而實實在在,很多話都是佛不得已隨順我們的常識說的,為什麼?好懂。如果講真話,講真話你不懂,你會懷疑。講真話是什麼?這個感應,他也沒有來,他也沒有去,這是講真話。說倒駕慈航,他來了沒有?沒有來;他去了沒有?沒有去,不來不去,這跟你講真的,這就不懂了。他從極樂世界到這裡來,從華藏世界到這裡來,這個我們很懂,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說他不來不去,這個麻煩大了。可是我們學《華嚴經》學到此地,現在懂得,真的是不來不去。為什麼?我們有感,這一念感,他立刻就應,其實法身無處不在,他沒有形相,你有感他就現相。就好比水的結晶,我們不通過實驗看不到,它結晶在不在?在,它不是不在。你一實驗,它就現出來。現出什麼?現出它能聽、它能看、它能懂得人的意思。不實驗,它有沒有?還是有,不能說不實驗它沒有,它有!

  這就是說,心性遍法界虛空界,所以佛才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地清凈現凈土。什麼是凈土?四聖法界是凈土。心地不清凈,就現穢土,不幹凈。什麼地方不幹凈?六道不幹凈。穢土裡面有善惡,凈土裡頭沒有善惡,四聖法界裡面沒有善惡,他心清凈的,不但沒有惡念,善念也沒有,這真清凈。六道裡頭有善惡,善念就三善道現前,惡念就三惡道現前,所以六道裡頭有善惡,四聖法界沒有善惡,有染凈。染凈算是凈了,還不是真正清凈,真正清凈怎樣?染凈都沒有。這個經上講的意思,染凈都沒有。染凈都沒有,那是什麼境界出現?一真法界出現,就是實報莊嚴土出現。在《華嚴經》上初住以上,初住就是明心見性,什麼叫明心見性?簡單的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明心見性,只要你統統放下,實報土現前。實報土裡面的,那都是叫佛,所以叫諸佛如來。這個諸佛不是說很多很多的佛,不是這個意思,諸佛是講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等覺,四十一個,這四十一個叫諸佛。都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我們去想,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叫真平等。在真平等裡面,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階級?要是有四十一個階級,那就不平等了。我們曉得,起心動念才有四十一個階級,你有分別、有執著,如果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哪來的四十一個階級?這意思你一定要明白。有沒有四十一個階級?沒有。為什麼佛說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你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為什麼?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出來,他要不說出來,我們想不出來,我們總是會疑惑。他說什麼?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這個我們就明白了。

  習氣有厚薄不一樣,他把這個習氣厚薄分為四十一個階級。初住菩薩起心動念剛剛放下,習氣全在。習氣有沒有辦法斷?沒有辦法,斷不掉。什麼叫習氣也很不好懂,古大德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古大德用酒瓶做比喻,就是我們常見的酒瓶。他說酒瓶盛的酒都倒乾淨了,裡頭用干布擦,擦得乾乾淨淨,一滴酒都沒有,真的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就叫習氣。這個習氣你除不掉,有什麼方法?擺在那裡不要動它,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多長的時間這個習氣才會真的沒有?三大阿僧只劫。諸位要曉得,三大阿僧只劫不是說你修行的時間,是你無明斷了之後,那個習氣斷乾淨需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習氣就完全沒有了,那叫究竟圓滿佛。習氣難斷!

  這些問題是很難解答的問題,我們在《華嚴經》上總算是把這個答案找到,找到不簡單,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搞清楚。然後我們真的明白了,怎麼修行法?無非是放下,所以放下太重要了。我們沒有惠能大師那個本事,他能夠一次放下,我們做不到。做不到,佛教給我們慢慢放,一天放一點,一天放一點,一年放一點,一年放一點,能夠繼續不斷的放個三、五十年,也能到這個境界。他是一下就放下,一念之間就斷掉,我們現在是走漸修,他那叫頓超,那是一步登天,我們這叫爬樓梯,一級一級往上爬也能到最高峰,達到最高峰完全是相同的。所以漸頓就不二,到達高峰就不二,沒有達到的時候是不一樣,到達之後是相同的。

  我們從哪裡放?我們在這幾十年學習當中,常常勸勉同學,我們從自私自利放下,再不可以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行為沒有了,自私自利放下了,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是習氣,還得把習氣放下,為什麼?才不會犯錯。要把名聞利養的念頭放下,要把貪愛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放下,要把貪瞋痴慢放下,我說這四句。這四句要知道,這四句沒有進門,只是帶到佛的門口,沒進去。要是跨進這一步,入佛門,那真的證果了,小乘須陀洹果,大乘是《華嚴經》上講的初信位的菩薩。我們不能小看,為什麼?這是聖人,你只跨進這一步叫超凡入聖。為什麼?從此之後你進了學校,你一年一年升級,他就往上升,不會往下退,所以這一步跨進去叫「位不退」。佛法講三種不退,第一個位不退你得到了,就是你再不會退轉到凡夫,你退的底線就是初信位的菩薩,不會再退出來,初信位是最低的。你到二信、三信可能會退到一信,但是不會再退出來。小乘也是的,證得須陀洹,證到二果可能會退轉退到初果,初果不會再往下退,保證你不退轉。我們懂得這個,這都很難!這一生當中達到這個境界不容易。

  如果真的你證得須陀洹果,或者是證得初信位的菩薩,我們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生方便有餘土,不是凡聖同居土,你看這位子提升得多高,提升得多快。所以真正有志,要努力,要發一個狠心、勇猛心,放下。不是沒有這個人,在中國過去朝朝代代都有這樣的人,在家、出家,男眾、女眾,你去看《凈土聖賢錄》、《往生傳》,你就知道了。真有這種人發這種狠心,他能放下,他在這一生當中有殊勝的成就,大幅度的提升極樂世界的品位。這個不是做不到,在理上講人人都做得到,在事上講,當然緣不相同,機緣很重要。你放下,你還有身體,你這個身體要穿衣、要吃飯,誰來照顧?就叫護法,這就是緣分,得有人幫助你,吃飯的時候給你送飯來,能照顧你,這叫護法,要善護,有這種人護持你。多半是用什麼方法?閉關。閉關是有個關房,裡面有小院子,你不出門,你就在裡面念佛,一直念到往生。大概需要多少時間?我們在《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得到一個數據,大概是三年。為什麼?太多人三年就成功,真的成功,他預知時至,他不生病走的。走的時候清清楚楚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接引我走了,一點都不迷惑,沒有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自在!從前老和尚告訴我們,講這些故事給我們聽,名字我們不記得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早年我們初學佛的時候。一個念佛往生的人,走的時候他問,坐著走的你們有沒有見過?有;有沒有聽說過?有。站著走的你們有沒有聽說過?有;有沒有見到過?也有。他翻個跟斗,頭朝下、腳朝上,這樣走的你們有沒有聽說過?沒聽說過;有沒有見過?沒見過,他就走了。遊戲神通,真是得大自在。

  《華嚴》是大自在、是無障礙,我們今天藉這段時間來把佛十種無礙給諸位介紹,你就曉得,說佛的十種無礙就是我們自己的十種無礙。為什麼?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是佛,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自在。這是說「謂盧舍那佛說華嚴經,現法界無盡身雲,真應相融,一多無礙」,我們先就說這幾句。先解釋盧舍那,《華嚴經》是盧舍那說的,盧舍那是誰?盧舍那就是釋迦牟尼佛。《華嚴經》上講佛有三身,有法身、有報身、有應化身。我們講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是應化身,什麼人應化的?盧舍那應化的。盧舍那是什麼意思?盧舍那翻成中國意思叫「凈滿」,清凈圓滿。實在講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的一句話,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用現在話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清凈的,這個清凈是圓滿的清凈。說這句話的是什麼?他證得了報身,報身是盧舍那;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的分身,惠能大師也是盧舍那的分身,盧舍那就是你自己自性裡頭圓滿清凈的那一分。

  也有地方講盧舍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毗盧遮那,毗盧遮那是法身,能不能講?可以。為什麼?三身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講光明遍照行,你講清凈圓滿也行。清凈圓滿是智慧,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修的,只要你有清凈心,你一分清凈心透一分智慧,十分清凈心透十分智慧。智慧不是學來的,跟知識不一樣,知識你是從外面求來的,智慧是自己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它能解決問題,它決定沒有後遺症。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學術講什麼?講悟性。但是印度人講得徹底,印度人的悟性要從禪定裡面去得到,中國人也講修定,但是沒有印度人那麼嚴格,沒有印度人那麼樣的深。中國人也講靜,「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這個也是禪定的意思,不過比起印度人就淺太多了,可是也是講這套功夫。這些在西方人確實沒有,東方人有智慧,西方人搞的是知識。

  所以說《華嚴經》,說從盧舍那佛說《華嚴經》,這是從性德上講的,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是從事相上講的。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的化身,講《華嚴經》現法界無盡身雲,就是現無量無邊身,一切時、一切處都在那裡宣講,有沒有止境?沒有止境。而且是六塵說法,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都在講《華嚴經》,我們不知道。雲這個字是個虛字,在此地它是表法的,就是說明身也好、事也好、法界也好,都不是真的。你看雲,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無,非有非無,遠看是雲彩,近看沒有了,我們現在坐上飛機飛到雲層就知道了。雲這個字在佛經上用得最多,就是代表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你知道有這個形相,你不能夠得到它,你抓不到它。這就是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雲就是這樣的,你不能得到,你可以享受它,你不能夠佔有它,你不能夠控制它。我們如果用這個心態來過日子,你就快樂,你就過神仙生活,你得大自在。為什麼?沒有得失的念頭。我們凡夫的煩惱百分之九十是來自得失,患得患失,你曉得是雲,你沒有得失,你可以享受,多快樂。沒有控制就沒有煩惱,沒有佔有你就不造罪業,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給我們示現的,教你怎麼過日子。用這種心態來過日子,什麼災難都沒有,所有一切災難與你不相干。災難來的時候為什麼你會感到苦?你接受,你就苦了。你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像看電視一樣,電視裡面災難那是什麼?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現前宇宙裡面種種變化,是人的業力在裡面變化,沒有一樣是真的。這一切三惡道不是真的,三善道也不是真的,再跟你說四聖法界也不是真的,都是夢幻泡影。

  再跟你說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為什麼?我們現在曉得是無始無明習氣現出來的,習氣斷了,它就沒有了。什麼是真的?常寂光是真的,那是不生不滅。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就在眼前。我用比喻來說,諸位曉得,常寂光是什麼?我們電視的屏幕是常寂光,它什麼都沒有。我們看到實報土也好,十法界依正莊嚴也好,那就是屏幕里現的現相,所以現相全是假的。你把頻道一關,什麼都沒有,原來真相現前,屏幕這個相現前;你打開的時候,它現不現前?還現前,所以它不生不滅。屏幕上的影像是有生有滅的,屏幕不生不滅,不管它現相也好不現也好它都不生不滅,那個不生不滅叫常寂光,那是我們的自性,那是真正的我。所有一切現象是虛妄,希望從虛妄裡面你回歸到自性,自性是真的,能現萬法,就跟電視屏幕一樣能現萬法。惠能大師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這個意思,它能現萬法。雖現萬法,這法絕對不是真的,這個你要知道。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真的,一真法界裡面的莊嚴也不是真的。但是在我們修學過程當中,都必須要經歷的,你統統曉得,曉得都不執著,你就得自在了。永遠記住佛給你講的真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我們在境界裡面起一念貪心,你把這句話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貪戀的心就沒有了。如果看到不如意的,你心裡怨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怨恨心沒有了。沒有了,什麼心起現?清凈心現前,清凈心現前是什麼?就是你自性屏幕現前,不管它裡頭怎麼樣,屏幕沒動,不管它裡面是染是凈,屏幕染凈都沒有,善惡染凈全沒有,這是自性!整個宇宙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你要把真相找到,叫諸法實相。

  真身就是盧舍那,應身,應是感應,眾生有感,盧舍那就應。盧舍那,記住,不要想著盧舍那是一個人,那你就想錯了,你又著相了。盧舍那是自性的清凈圓滿,你就想著「何期自性,本自清凈」。盧舍那是什麼?屏幕,我們講電視的屏幕。眾生有感,好比他按電鈕,按一個頻道,影像出現,那是應,叫感應道交。在應的裡面,佛給我們講,這裡頭出生無盡,由我們自己業力。實在講,統統都是自己的業力,但是自己的業力有些強弱不一樣,特彆強的就像我們自己的成見,我們自己的願望,這個很強。弱的部分,甚至於我們連想都沒想到,其實它有,它不是沒有,共業,一切眾生的共業,對我們自己來說它是弱,我們主觀觀念強。於是感官世界千差萬別,每個人感受不一樣,一個人是一個人的宇宙,所謂同分妄見,《楞嚴經》上講的,別業妄見。同分妄見也不是真的相同,沒有真的相同的道理,就是相似,很接近,相似的相同,沒有真正的相同。都是自己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與別人相不相干?毫不相關,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參透。所以這個地方跟你講的真應相融,真是屏幕,應是裡面的畫面,它相融。看起來好像是一,它又不是一,相會消失,屏幕不消失,這是事實真相,一多無礙,畫面是多,屏幕是一,它沒有障礙。

  「雖常在此處,而不離他處」,此處、他方不二,實在講是什麼?契入這個境界之後,空間跟時間都沒有,空間跟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在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學的,但是我們想不透。空間跟時間,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它所排列的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說,它是抽象概念,它不是事實。如果說時間沒有了,先後就沒有,昨天、明天沒有了,去年、明年沒有了,去年的事情跟明年的事情都在眼前,你統統能看見,這是不思議的境界。空間沒有了,怎麼樣?距離沒有了,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迷的時候,迷了自性,有時間、有空間,覺悟之後,時空沒有了,這是真的。時空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是一體,他方、此處是一不是二,所以常在此處,不離他處,沒有來去,不能說他從那裡到這裡來,不是,沒有來去。我們現在迷的時候,有沒有來去?我們也還是沒有來去,但是你自己執著以為有來去,確實沒有來去。為什麼?前一念不是後一念,後一念不是前一念,它念念是獨立的。你聽彌勒菩薩在此所講的話,一彈指,我們現在用我們的說法是三百二十兆念頭,這一彈指,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三百二十兆。每個念頭都現相,每個形相裡面都有見聞覺知,形皆有識,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不是前念,它有相似,它絕對不是一個。你真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搞清楚、搞明白是什麼?叫解悟。而佛告訴我們,你還得進一步,要證悟,證悟的時候,你得到的是圓滿受用。解悟是得到少分受用,為什麼?你對於一切看淡了,不再那麼執著。證悟的時候那就成佛,你真的是跟諸佛境界完全契入,那個不一樣。所以,證悟得先通過解悟,你沒有解悟你怎麼能證悟,信解行證。我們今天也是這樣,不知道。我們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兩樣?哪裡有感,他自然就有應,他就現身去應,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迷惑顛倒,還執著、還分別、還打妄想。諸佛菩薩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裡面有帶著習氣的那是法身菩薩,四十一位菩薩,不帶習氣的那是究竟圓滿的佛,統統都感應道交。

  「雖遠在他方,而恆住此方」,他方、此方,此處、他處都是講的空間。「身雖不異,而亦非一」,他可以現同樣的身。譬如釋迦牟尼佛,他現佛身,在這個大世界裡面,他可以同時在許許多多不同的地方現同樣的身,那就是眾生有同樣的業感,同樣的感他就現同樣的身。所以身相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不一不異。「同時異處,而是一身」,時間相同,處所不相同,現的身也不見得一樣,像《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無論現多少身,還是一個身,盧舍那身!是從哪裡現的?從清凈圓滿裡頭現出來的。

  下面就跟你講理,前面這是跟你講事,「蓋佛之體用,與法界同故」,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今天所有一切的體用也是跟諸佛相同,跟法界相同,只是佛覺而不迷,我們是迷而不覺,就差在這裡,除這個之外,沒有兩樣。我們今天要是證悟,那就跟佛完全相同。沒有證悟,現在解悟,明白了,解悟我們對生死不怕了,知道沒有生死,也就是真的像佛經上講的「遠離顛倒夢想,度一切苦厄」,什麼樣災難我們都曉得,這千變萬化。你就會把這整個世間當作什麼?人生如戲,你在看戲。這個世界不管怎麼演變,好像你在看電視一樣、看電影一樣,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你的心是定的,你不受外面境界干擾,解悟可以做得到。下面說,「混萬化而即真,會精粗而一致,圓融無礙,隨機教異耳」。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你說他現身,你說他不現身,現跟不現是一不是二,圓融無礙,真妄是一體。混,我們常講混是融合的意思,融合萬事萬物,都是真的。就好像見性一樣,性在哪裡?左右逢源,頭頭是道,隨拈一法無不是,小,微塵;大,宇宙。這個真,用佛學的名詞就是盧舍那、毗盧遮那,都是自性本體的名稱,或者我們稱佛性、法性,也是講這個。會精粗而一致,精是對四聖法界來說的,粗是對六道裡面眾生來講的,無論在四聖、在六道都是一致,也沒有差別。

  底下舉出十種,十是代表無量,不是數字,也就是把無量無邊的無礙歸納為十種,做簡單介紹。第一個是「用周無礙」,它作用周遍,「謂佛於剎塵等處,現法界身雲,起無邊業用」。這個地方講的佛就是四十一位諸佛如來,《金剛經》上所講的,所以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於剎,剎是佛國土,塵是微塵,剎是講大世界,塵是講塵沙,比沙小,沙太大了。佛講塵一共講了八種,這都是講的小數,很小。他說我們肉眼,肉眼眼力很好,能夠看到牛毛塵。牛毛很粗,牛毛尖上有一粒塵土,眼睛好的人能看見,眼睛差的人看不見,不知道這上面有灰塵。這是最粗的,這是顆粒最大的。牛毛塵分作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這第二種;羊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塵分作七分之一,叫水塵;水塵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塵七分之一叫微塵,佛經裡面講的微塵。微塵,肉眼、天眼都看不見,都看不到,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換句話說,六道裡面的天人,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他們的天眼都看不到,阿羅漢能看到。微塵的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的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佛就講到此地,再就沒有了。極微之微叫鄰虛塵,它不能再分,再分它是虛空,它跟虛空做鄰居。所以佛講極小的他講了八種,這個東西相當於現在的微觀世界,講量子力學,他講到原子、講到電子、講到基本粒子、講到夸克,佛也講八個,跟這個很相似。

  但是在此地我們知道,佛能夠在法界現身,眾生有感,佛有應,一般人想不到微塵裡頭也有眾生,那個眾生裡頭有感,佛也有應,在微塵裡面去應,這是佛家講的大小不二,沒有大小。剎土不大,微塵不小,微塵裡面有剎土,剎土裡頭有微塵,這個我們在前面讀過。什麼人能去?普賢菩薩常常到微塵裡面的世界去拜佛、去度眾生。這比科學家高明,科學家發現夸克、發現基本粒子,基本粒子裡面還有世界他沒發現,這是佛法裡面講的高等科學。雖然現在科學家那是猜想、是想像,還不能把它證實,說宇宙是大爆炸,大爆炸出現了宇宙。爆炸的原點,原點很小,大概也就是佛經裡面講的極微之微,說的這個意思,這個點爆炸,就形成現在的宇宙。可是佛告訴我們,宇宙的出生不是爆炸的,是什麼?是起心動念,就是振動,這個科學也講到。極微細的振動,這個振動就把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具足是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的,這個東西振動它,它就出現,不動它,它不出現。不動的時候不能說它沒有,常寂光,常寂光不能說它沒有,只要一振動,它就現相,就現宇宙;現相不能說它有,不現相不能說它沒有,這是性德,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

  所以佛法是科學,它教你證得,怎麼證得?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證得,這個境界就現前。我們從惠能大師說的這五句話,我們就很深刻的體會,他真的是證得,他不證得的話他說不出來。也就是說證得的時候,他真的見到常寂光,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他真的看到屏幕。屏幕是如如不動的,是沒有染污,是清凈的,是具足一切萬法的,屏幕不打開不能說它沒有,打開不能說它有,就這個意思。我們現在從這個比喻上比較容易體會,所以我們很佩服古人,古人沒有這些東西,他怎麼能體會到那麼深。所以,起無邊業用就是《還源觀》裡面講「出生無盡」,我們用萬花筒來做比喻,從這麼個小小東西來體會到它出生無盡這個道理。萬花筒我們曉得,只有幾片不同顏色的碎紙,你只要轉動,它裡面的變化千變萬化,還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大宇宙、小宇宙的變化都是這麼一個道理,都是動,不動,它就不起作用,動,它就起作用。自性是不動的,什麼東西動?動是虛妄的,妄動,真不動,妄動。我們起心動念是妄的,心浮氣躁這是動,心平氣和是不動,不動生慧,動生煩惱,煩惱不能解決問題,煩惱只有把問題愈搞愈複雜。在中國古聖先賢,遇到一些煩惱的事情來的時候怎麼辦?不動,把它放在一邊,等心平氣和的時候你再回頭來看,就解決了;不可以在煩躁的時候解決問題,煩躁的時候解決問題後遺症很多,都是這個道理,這與性德相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事情絕不起衝動,永遠保持著心平氣和。

  下面舉經做例證,「故經雲」,這《華嚴經》上說的,「一一微塵中,能證一切法,如是無所礙,周行十方國」。這裡頭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一微塵中,這個微塵就是前面講的極微之微,在這個微塵裡面能證一切法。為什麼?微塵是性起的,是自性,法界也是自性,自性沒有大小,所以一粒微塵跟整個宇宙是一不是二。那宇宙大!沒有大小,大小是什麼?大小是對立的,自性裡頭找不到對立。遠近是對立,先後是對立,所有一切對立都不存在,心才清凈,有這些東西,心就不清凈。清凈心現凈土,不清凈的就現染土、就現六道。六道裡面講清凈、講禪定,四禪八定,那講定,功夫是不錯,要是跟四聖法界比,你功夫差遠了,還是心浮氣躁。真的清凈就不在六道,六道就沒有了,四聖法界現前。四聖法界要跟諸佛實報土比,還是不夠清凈,為什麼?他雖然沒有執著,他還有執著的習氣,還有分別,還有分別習氣,還會起心動念。這就曉得,六道就是執著變現的,沒有執著,六道就沒有了。阿羅漢,我們怎麼曉得這個事情?阿羅漢還有執著的習氣,沒有執著,阿羅漢超越六道,這樣子我們曉得,六道是執著造成的。只要真的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不再執著,六道就沒有。六道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來的,答案出來了。為什麼會有六道?因為你有執著,你就有六道。你沒有執著,你超越了,他沒有執著,他超越了,六道之外的世界是太大了。所以從一塵中能證一切法。

  我們現在看到晶片,像指甲那麼大一點點的一塊,居然裡頭能包容一部《大藏經》,有這麼大的容量。一部《四庫全書》,我看到那個晶片好像只有十幾片,薄薄的十幾片,一套《四庫全書》。科學了不起,可是跟佛法比,佛法能在一塵中能證一切法,遍法界虛空界全部在一塵裡頭,我們的科學跟佛經上說的還差得遠。現在一塊晶片,我們看到很大,像指甲這麼大一塊,你才容那麼一點點,人家一塵裡頭容一切法。這個一切法有過去、有未來,真的是所謂「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全都在一微塵裡頭。「如是無所礙,周行十方國」,周行十方國是形容他能在十方一切諸佛國土裡面現身,幫助有緣眾生破迷開悟。

  「又雲,佛演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滿。」這都是講他的作用周遍法界沒有障礙,這是講說法,前面是講現身,現身沒有障礙,說法沒有障礙。「佛演一妙音」,一音而說法,這一音周聞十方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的心動一個念頭,不管善念、惡念,周遍法界,這個速度之快沒有辦法形容。我們今天從物理上講,光的速度最快,電磁波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可是我們念頭,動一個念頭,念頭的速度立刻周遍法界,光速、電磁波的速度跟我們念頭的速度不能比,太小了。所以我們起念,善念跟善神感應,惡念跟那些惡魔感應,他都有感應的,你清凈的念頭,佛念跟佛感應,遍法界虛空界。我們想佛,佛現前,想魔,魔現前,想什麼,什麼現前,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但是你要知道,你所想的全是虛妄,想佛是不是虛妄的?想佛也是虛妄的。但是虛妄裡頭有差別,如果我們真常想阿彌陀佛,想到極樂世界去,到那個地方可以開悟,可以成佛,這個不一樣。你想天神,不過生天是享天福,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要是想這些惡魔,幫助你作惡,讓你惡業造得更深、更重、更廣,你將來在三惡道受苦就受得愈來愈深,時間愈來愈久,全是自作自受。這是講感應道交的一個道理,不可思議。

  佛的法音確實是周遍法界,如果我們心清凈,想聽佛講經,能不能聽到?能聽到。隋朝智者大師給我們做了個表演,他講《法華經》,在講台上忽然入定。出定之後告訴大家,他在定中他到了印度靈鷲山,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裡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段,他說《法華經》這一會到現在沒散!在定中他能回到過去,智者大師去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多年,定中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告訴大家,佛還在講《法華經》。也在唐朝,法照法師,朝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還請教問了很多修行的方法,見到五台山大聖竹林寺,金碧輝煌,佛的道場。離開的時候沿途做記號,希望下次再來不要迷路,結果回頭一看,荒山,全沒有了,這是菩薩示現的。這個世界叫凡聖同居土,有佛菩薩住的地方,有緣的人見到,示現給你看到,沒有緣的人看不到,荒山。所以我們相信雞足山有迦葉尊者的道場,決定是輝煌。《慈悲水懺》裡面講悟達國師見到迦諾迦尊者,那道場在四川,也是的,離開之後再回頭看,沒有了,荒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這個人間不必執著,跟那個是一樣的,有緣就看見,沒有緣的看不見。所以,佛的音聲也遍法界虛空界。「眾音悉具足」,眾音是說法,無量無邊的佛法,有緣都能接觸得到,都能聽得到。「法雨」,法雨是形容諸佛如來的法布施周遍法界。「如是等用,無量無邊,法界微塵」,法界是大的、大世界,微塵是物質里最小的,「無不周遍」,周遍法界,也周遍微塵,「是為用周無礙」,作用周遍,沒有障礙。

  我們今天能夠很清楚、很明顯的體會到,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造作跟佛的用周無礙完全相同。絕不能說是覺悟的時候成佛有,在眾生、凡夫沒有,那就講不通,凡聖不二,怎麼能講得通?佛菩薩身相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的身相也是自性變現的,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真沒有兩樣。差別在什麼地方?差別在他覺,我們迷,給諸位說,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你找不到兩樣。所以我們常說,你去讀《華嚴》,《華嚴》講的是什麼?《華嚴》講的是自己,不是別人。你要認為《華嚴》講的是別人,那這《華嚴》是別人的《華嚴》,不是你自己的《華嚴》。全是自己,貴在直下承當,你才能契入華嚴境界。怎麼契入?常常讀誦就契入,熟!天天跟它接近,天天不離開它。

  現在有很多學佛的朋友來找我,聽說我想搞個華嚴班,都想來參加。我們沒有這個緣分,就是沒有這個福報,找不到地方。需不需要找地方?不需要。為什麼?處處都是道場,要找地方幹什麼!你只要懂得這個方法,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就能契入華嚴境界,你就能夠轉迷為悟,轉凡為聖。我們提供大家的方法,就是現在我們的《華嚴經》已經講了四千個小時,諸位要是真正想學,要記住戒定慧這三大原則。戒是什麼?戒是守方法,你守規矩、守方法。你真正肯學的話,一天十二個小時,天天不間斷。這十二個小時,早晨起來念佛念兩個小時,晚上睡覺之前,晚課念佛兩個小時,這四個小時。上午、下午八個小時聽經,聽《華嚴經》,從我們這四千個小時的光碟,你從第一片聽起。一天聽六個小時,上午三個小時,一個小時靜坐,下午也是聽三個小時,一個小時靜坐。你能夠天天這樣做法,這四千個小時聽完差不多要三、四年,你三、四年這樣做,你的心定了,那就恭喜。這是方法,依照這個方法就是持戒,三年你就得定,這個定就是華嚴三昧,定到一定的時間就開智慧,破迷開悟;這一悟之後,《華嚴經》沒有聽完,全通了,全都懂了。

  我把這個方法傳給你,無論在哪個地方那就是華嚴班。所以我們這個華嚴班是超越時空的,沒有一定的處所,處處都是,時時都是,我們在一起學習。以這樣的學習功夫,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得生,而且品位很高。你的煩惱、習氣沒斷,凡聖同居土也是上輩往生,上輩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上輩往生的人都能夠生死自在,換句話說,你想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可以去得了,你想再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但是有這種功夫的人多半他就走了,他還留在這個世間還不走的,那肯定還有些有緣眾生需要他幫助。所以他住在這個世間不是為自己,是為幫助別人而住在這個世間;要為自己早就去了,不會住在這個世間,叫生死自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功夫多少時間成就?我想不會超過五年,三年你得定,再加兩年的功夫就會開慧。

  第二,「相遍無礙,謂佛於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佛剎,種種神變,皆有如來示現受生之相,隨現一相,眾相皆具,萬德斯圓,是為相遍無礙」。相是現相,變是變化,神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叫神奇莫測,不是凡夫能想像得到的。不但是三十二應,我們常常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知道三十二應,三十二是類,每一類裡頭無量無邊,確實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那個應,不是說應該用什麼身,那我們把意思用錯了。應是什麼?是感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他自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自自然然的應。就像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一樣,就是自己一個人,我用愛心對這個水,每次現的結晶都是非常之美,但是不是一樣的。為什麼不是一樣的?我們念念那個愛心裡頭有等級成分不一樣,所以它現的相不可能兩個完全相同的,大同小異,它不會完全相同。這就是你同一個念頭,你不可能第二個念頭跟前面那個念頭完全相同,做不到,總是有差別。這種微細的差別,你自己不能覺察,但是在水結晶反應上現出來。這就說明念念不一樣,就是那愛心念念都不一樣,都不相同。

  就是說佛在遍法界虛空界,前面講的大的是世界,小的是微塵,無量佛剎,微塵當中有佛剎。一切眾生有感,微塵裡面眾生很多,他也有感,所以皆有如來示現受生之相。受生是什麼?八相成道,現這個,這是舉一個例子,舉八相成道。你知道這個例子,他什麼相都能現。八相成道是示現佛身,是現佛相,他能現菩薩相,他能現人相、能現天相、能現畜生相、能現花草樹木相、能現山河大地相,所以你說佛在哪裡?無處不是。所以覺悟的人說性在哪裡?性就是佛,佛就是性。為什麼?性是能現、能生、能變,一切萬事萬物是所現、所生、所變。能現是自性,在哪裡?一切相上就是的,一切現相的體不就是自性嗎?體你見不到,現相就見到了。我們還從電視屏幕上來看,屏幕是自性,屏幕在哪裡你不知道,屏幕上所現的一切相,哪一個相不是屏幕?原來全都是的,沒有一法不是的,就這個道理。連虛空都是的,虛空是自性現的,沒有自性哪來的虛空,虛空是不相應行法,我們現在講是抽象概念造成的。

  沒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一切諸法性德現前。性德頭一個是什麼?你們拜懺,拜懺裡頭一句話是什麼?那是性德里第一個,「一切恭敬」,這性德。普賢菩薩行願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回頭看看世間法,咱們中國的古禮,《禮記》裡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樣不恭敬,就是一切恭敬,這是性德。什麼人是這樣的?見性的人都是這樣的,對佛菩薩恭敬、對善人恭敬、對惡人也恭敬、對蚊蟲螞蟻也恭敬、對樹木花草也恭敬、對山河大地也恭敬,沒有一樣不恭敬,為什麼?平等的。他恭敬什麼?恭敬法性,他見性了。那個恭敬是恭敬心,心裡有恭敬,表現在外面自然是恭敬的樣子。表現在外面這叫禮節,禮節是性德的流露,你看看在《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這個四德是比什麼都重要,第二講的「威儀有則」,這個示現是教化眾生,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現在這時代大家都不講禮,人跟人當中沒有恭敬心,你見人能微笑、能點頭,熟的人能給他一鞠躬,就不一樣。對方感受,他接受到了,你教他,旁邊一切人看到也不一樣,都受感染。我們湯池小鎮那個例子,產生效果很大,到那裡去的人都不知道恭敬,人與人都不曉得敬禮,點點頭已經算不錯了。學了幾天都會鞠躬,無論跟哪個人見面都能行九十度鞠躬禮,那就不一樣。「威儀有則」,這就叫行菩薩道,這就叫普度眾生。

  迷的人心量很小,覺悟的人心量就大,迷的人只顧自己,覺悟的人會念念為眾生想,你看他常常能為眾生想,這人覺悟了。特別是冤親債主,冤親債主要化解,我們的老祖宗在這些古籍里常常叮嚀囑咐,「冤家宜解不宜結」,要懂這個道理,不可以跟人結怨。結怨,你覺悟了沒有問題,為什麼?你超越六道輪迴。如果你沒有覺悟,你還在六道,那個事情麻煩,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苦不堪言!人生最凄慘的事情、最痛苦的事情無過於與人結怨,結怨有有意的、有無意的,最怕的是無意。怎樣化解?這深深一鞠躬,真誠的關懷,就解決了,再深的怨恨都化解了。所以我們要懂得,人家對我們不好、對我們無禮、對我們橫蠻,我們自己想到什麼?他對別人為什麼不是這樣的?他為什麼對我這樣的?大概我過去生中是這樣對他,一報還一報,現在還來了。我們馬上曉得,我們以好態度對他,以善的態度對他,化解了。化解,以後是朋友,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不但度自己,也度他。所以佛度有緣人,跟我們相親的是有緣人,跟我們做怨懟的也是有緣人,有緣人先度,沒緣的人,他也不是怨也不是親,那得擺在第二,有緣先度。冤親平等,這個問題才能化解。可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很麻煩。放在心上,不但是有冤冤相報,對自己修行障道,他障礙你的清凈心,他障礙你開悟,甚至於念佛障礙你功夫成片,障礙你往生,決定要化解。冤親債主不在面前,我給他供個長生牌位,我天天對他禮敬。底下講「隨現一相,眾相皆具,萬德斯圓」,這叫「相遍無礙」。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0一0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經文第九段「無上慧菩薩」。

  昨天我們從偈頌教誨當中,想到佛的十無礙,順便為大家做簡單的介紹。特別我們是感到生在現前的社會,這個社會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未曾有的動亂時代,中國歷史上找不到,外國歷史上也找不到,而且它不是局部的,整個世界。人生活得很痛苦,修行不容易,弘法是更艱難。我們在年輕時候學經教,老師把目前這個狀況已經說出來,五十年前,半個世紀,李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們今天學經教,是跪在我面前頂禮三拜啟請;將來你們弘法利生,要把佛教傳給別人,你得向學生下跪頂禮三拜,學生還未必接受。我們當時聽了寒毛直豎,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以然,到現在完全明白了,老師在五十年前就講清楚了。所以我們要有多大的忍辱功夫,你才能成就自己,才能利益眾生。可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把這個話說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大眾起心動念,就是《地藏經》上講的話,「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佛說先人無知,他的長輩沒有智慧,「無有語者」,沒有教他,「殊無怪也」,你不能怪他。他的父母沒教好他,他的老師也沒教好他,再往上推,他的父母的父母也不懂,老師的老師也疏忽了。所以我們看現代,至少把古聖先賢的教誨丟掉四代,他怎麼會知道?

  所以佛,你看看多慈悲,教我們在這種環境當中不要責怪這些人。他沒有受到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又受外面環境染污,自自然然形成現前的現象,所以我們要修忍辱波羅蜜。會修的,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自己勉勵自己,也勉勵同學們,宗門的大德常講「會么?」如果會,對自己來講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在從前,要是遇到這樣沒有禮貌、這樣傲慢、嫉妒,老師早就離開,他不教你!很耐心教你,一句也沒聽進去,連孔子都說「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孔子都不願意教你,為什麼?太笨了,今天真的是這個現象。為什麼聽不進去?那個原因就是心浮氣躁,他心裡妄念太多,自以為是,看什麼都看不順眼、都看不慣。時時刻刻都是責備人,他沒有想到自己,沒有回頭看看自己,所以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殊不知見別人過那就是自己最大的過失,古聖先賢給我們說得很多,佛菩薩也講得很多。所以,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頭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真正修道人,自己改過都來不及,哪有功夫看別人過失。見到自己的過失是智慧、是開悟,把自己過失改過來,叫真修行、真懺悔。

  我今天說這句話,是十無礙第三「寂用無礙」,是從這個名稱上使我們有很深的感觸。你看看,佛菩薩為什麼無礙?寂用。我們今天為什麼處處是障礙?我們寂沒有,寂就是清凈心。我們的心是動的,就是念頭、妄念念念不止,念念當中都不知道自己過失,你所看的、所聽的、所接觸的都是別人過失,都是別人不對。這就是自己真的錯了,錯在哪裡?寂丟掉了。寂是自己的真心,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他老人家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寂是清凈。《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總的綱領,是「清凈、平等、覺」,這三個是什麼?這三個就是三寶,就是三學。三寶是佛法僧三寶,清凈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這是自性的三寶,你有,你怎麼會都丟掉?三學是戒定慧,清凈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都是自性裡面的三寶、三學,現在我們想想,我們三寶不見了,三學也沒有了,你是怎麼搞的?佛祖給我們說,你迷了自性。迷了自性,智慧變成煩惱,平等變成傲慢,覺變成迷惑,不是不起用,還是起作用,起相反的作用,念念都在造業,形之於外他怎麼會不造口業?口業就是批評人。自以為是,三業都不善,造成這個世間混亂的現象。我們不能說現在這個社會我們沒有責任,那你是推卸責任,誰造的?自己有一分在裡頭。誰不造?佛說過「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人沒有造,今天社會這個亂象他沒有責任,他沒造業。如果念念是貪瞋痴,身三口四,他對這個社會的亂象,他就不能夠推卸責任,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學佛確實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事,為什麼你天天聽,一句也沒聽懂?他為什麼沒聽懂?聽懂了就變化氣質,這聽懂了;他還沒有改變他的毛病習氣,他一句都沒聽懂,這就說明他心浮氣躁。所以真正聽懂要心平氣和,才能接受聖賢教誨,為什麼?因為聖賢教誨是性德,性德是稱性而談的,性是清凈的。所以清凈心自然就能聽得進去,聽了之後法喜充滿,心開意解,那不一樣,真的是習氣改變。天天受聖教的薰陶,薰陶久了不知不覺凡夫成佛。然後你才曉得,《無量壽經》經題上這個提示太重要!「清凈、平等、覺」,你就會聽得懂。你染污、浮躁、迷惑顛倒,諸佛菩薩來給你講經,你天天來聽你一句也沒聽懂,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總是常常想起,我這一生當中頭一次見出家人章嘉大師,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向他請教,提出一個問題。他老人家看著我,看了半個小時,說了一個字然後又不說話了,又等了六、七分鐘才給我講了幾句話,確實影響了我一生。但是他這種教學的方法,我不懂,我也粗心大意也沒問。

  十幾年之後我才明白,我提出問題他為什麼不答我?心浮氣躁,答覆我是耳邊風,這耳進去那個耳朵出去,不會記在心裡的。半個小時,他看我整個浮躁之氣放下,心定下來他才給你講。講一個有,我們好像精神提起來,注意聽了,這個氣就又浮動。浮動怎麼樣?不說了,等到你再定下來,然後才給你說,十幾年之後我才體會到。這就是此地講「寂用無礙」,你心不清凈你還有妄念,你精神不集中,講了沒用處。那看看我們講堂的聽眾,有幾個是清凈心?有幾個沒有心浮氣躁?太難、太少了。為什麼還要講?有,有真正有清凈心的,在哪裡?在電視機的面前,在電腦屏幕的面前,有真正心地清凈的人得受用。《華嚴》十種當機的,心地清凈真正在聽得受用的,這就是當機者。心浮氣躁也在聽還很多,這是旁聽的,旁聽有沒有好處?也有好處,不能說沒有好處,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跟大乘結了緣,你跟《華嚴》結了緣。這一生雖然不能成就,來生後世再遇到緣,這個種子不斷的去薰修,將來一定會有成就。也就是說成就不在眼前,這是種了個好因,因此聞到佛法,縱然心浮氣躁聞到佛法,都有好處。

  我們開始來學這一條,「謂佛常住三昧,為寂無妨利物,為用即定即用,無礙自在」。我們要記住,你看佛,他跟別人不一樣,佛常住三昧。三昧是什麼?這個名詞是梵語,印度的梵文音譯的,它有很多意思,所以才用音譯。最常用的就是禪定,也翻作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我們現在的享受不正常,為什麼?我們的享受,佛說五種受,苦樂憂喜舍。我們的身有苦樂的感受,我們的心有憂喜,當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它時間太短,六根接觸外面很容易就又生起苦樂憂喜,所以叫舍;如果永遠舍那就叫三昧,永遠舍了,他心就不動!可是佛真的是永遠把苦樂憂喜舍掉,這我們在《妄盡還源觀》裡面學過。學了就要會用,那你是真學會。在《還源觀》裡面我們體會到,你看起心動念依正莊嚴就現前。中國聖人也講過這個道理,但是沒有佛法講那麼清楚,中國聖人講什麼?講宇宙的起源,他講「太極生兩儀」,太極是清凈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你想想看這味道,太極生兩儀。佛法給我們講,一念不覺那就是動,立刻就生二用,二用是依報跟正報,依報、正報這是兩儀。兩儀不止生四象,兩儀生出什麼?生出八識五十一心所,佛家講得詳細,很接近。所以這些大聖大賢不是普通人,不能小看他,我們細心去觀察,那都是明心見性,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我也曾經就這樁事情請教李老師,中國古聖先賢是不是佛菩薩應化到中國來?老師說得很好,從理上講可能,但事上講沒有證據。這說得好,事上他們沒有露痕迹,他沒有說他是什麼人再來的,從理上講是講得通的。

  從二用裡面,佛給我們講出三遍,這不可思議,這是一般真的是沒有能說得這麼清楚。「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這個說得太好,說出整個宇宙跟我們的關係。這是佛法里的倫理,倫理就是講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如果不是清凈心,他怎麼能照見?這不是想出來的,這是照見。接著給我們講四德,這是自性裡面的四德,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那就要用四德。所以四德是利物,利益十法界有情眾生,這是即定即用,所以無礙自在。第一個「隨緣妙用」,我們隨緣恆順眾生,但是我們的用不妙,我們在造業,凡夫隨緣造業,造業裡面就有善惡、就有染凈。十法界都叫有情眾生,四聖法界他也造業,沒有我們這麼嚴重,為什麼?他只有染凈,沒有善惡;六道裡面眾生不但有染凈,他還有善惡,善惡都是染污。心行善,合乎倫理道德,果報在人天;心行不善,貪瞋痴慢、嫉妒、障礙,果報在地獄、餓鬼、畜生。所以,六道怎麼來的,十法界怎麼來的,我們現在可以說是相當清楚,沒有疑惑,這在佛法叫解悟。解悟是明白,得不得受用?得受用不多,不能說不得受用,得受用不多,總得要證!

  怎麼證法?那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他們貪瞋痴把它放下,把自性裡面的戒定慧找回來。實在講,貪瞋痴放下,戒定慧就現前;只要有貪瞋痴,戒定慧就沒有。戒是什麼?就是四德裡面「威儀有則德」,是戒律。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榜樣,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慈悲。古人有問,什麼是佛法?用最簡單的話來說、來答覆,什麼是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佛法。慈悲是什麼?慈悲是愛心,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講「父子有親」,那種親愛是自性的。這些年來我們常說「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這叫學佛。眾生造作許多罪業,你還愛他嗎?要愛他。為什麼?他本性本善,他造作那些惡業是習性不是本性,習性是他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沒有接觸到佛菩薩的教誨。雖然天天接觸,他不懂,一句沒聽進去,這你要憐憫他,你不要責怪他。剛才說天天聽為什麼聽不懂?他心浮氣躁,這就是佛法講的業障,他的業障太重!一句都沒聽進去。聽到怎麼樣?他也記得,他也會說,他決定做不到,這是業障太重。業障太重實際上就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就是業障很重;業障要是不重,他心清凈,他對人慈悲,絕對不會有兇巴巴的樣子、有很難聽的言語。你要曉得,那他業障現前,我們看到怎麼樣?看到合掌阿彌陀佛,幫他消業障,不要跟他爭,恭恭敬敬的。他講我們聽,他罵我也聽,我合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看我多自在。我在這裡念佛,他在那裡罵人,罵一個鐘點罵得累死了,我也沒聽進去,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一句也沒聽進去,這對了,這消他的業障,我們沒有染污,這就叫寂用無礙,所以學了才管用。

  大師引用經文,這裡的「經雲」全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如來境界不可量,寂而能演遍十方,是為寂用無礙」。如來是自性,自性境界沒有數量,我們現在學的偈頌,下面一首就講到這個事情,沒有數量的,沒有數量就沒有生滅。寂而能演遍十方,這個寂非常重要,就是寂用是無量的,也沒有數量。動用,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種作用是有限量的,怎麼知道?大乘教裡面佛常講,第六意識的作用最大。第六意識是什麼?是分別,分別的能力很強,對外它能夠緣遍法界虛空界,對內它能夠緣到阿賴耶識,你說這個能力多大!但是它緣不到自性。所以用這種心成不了佛,可以成阿羅漢,可以成菩薩,成不了佛。成不了佛,在《華嚴經》上要記住,他不能夠證初住的果位,初住明心見性,真佛。他那個作佛只能作十法界裡面的佛,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沒見性,見性才算是真佛。他為什麼不能見性?他用的心是意識心,緣不到自性,只能緣到阿賴耶,道理在此地。那要什麼?寂就好了,寂用就行。寂是什麼?寂是自性、是清凈心。你看能大師跟世尊都給我們顯示出來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清凈心是寂,它能緣法性,法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這個才叫真正的聖人。

  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稱小聖,不是大聖,稱小聖。為什麼?比起六道凡夫高明太多,為什麼?他不造業,他善惡二邊都不造,不造業,所以他沒有六道輪迴,那叫小聖;明心見性這叫大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大聖。所以我們要學用清凈心,盡量把心浮氣躁放下,所以學佛先決條件是修根本法,這是修心。修行是兩樁事情,修心還要修行,行是行為,行為是外面的,心是裡面的。當然裡面好,外面肯定好;裡面不好,外面好,外面能影響裡面。修外面怎麼修法?就修戒律,戒律是修正我們身口的行為,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的行為,是修心的,修行這樣講就詳細。修心是什麼?心是清凈平等覺。修外表,外表你一定從《弟子規》下手,《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你總得把四個根扎穩,這是修外面的行為,身口的行為。修正我們心的行為怎麼辦?這比較麻煩,不像修正外面這麼容易,那個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現在一般知識分子多,釋迦牟尼佛就示現知識分子,怎麼修法?我說出來了。昨天是好日子,實際禪寺有不少新出家人,我相信這些出家人裡面可能有佛菩薩在其中,這個很難講的,他們真修行將來就是佛菩薩,用什麼方法修心?修心就是修定。我們不是用禪堂坐禪修定的方法,不是用這個,我們用教。諸位要曉得,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定,知識分子用這個方法最好,這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

  所以我就勸這些同學們,一定先把四個根紮好,把身口外表修好,修正過來,你像個佛菩薩的樣子。裡面用什麼辦法,裡面就是每天十二個小時功課不缺,每天一定要做,早晨念佛兩個小時,晚上念佛兩個小時,早晚課,可以照一般儀規去做。有些道場,凈宗道場早晨念一部《無量壽經》,接著念佛號很好。如果年歲大了,《無量壽經》太長,你就改念《阿彌陀經》也行,念一遍《阿彌陀經》,然後念佛,早晚念佛一天四個小時。上午、下午八個小時,八個小時,希望大家聽《華嚴經》,每天聽六個小時,我們現在經講到此地講了四千多個小時,每天聽六個小時,早晨聽三個小時,一個小時靜坐;下午聽三個小時,一個小時靜坐。如果這個樣子一天不間斷,十年不出山門,他的戒定慧真的成就,這叫勤修戒定慧。那個貪瞋痴不要去息滅,自然就沒有了,戒定慧現前,貪瞋痴就沒有了。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難不難?不難,只要你肯干。實際禪寺的常住能護法,讓你們日常生活不操一點心,從早到晚時間都用在修行上,這樣就成就。所以要有耐心,天天這樣干,幹上十年,十年這四千多個小時就可以聽完,聽完那你根真的扎進去,你得華嚴三昧,你動用就變成真正的寂用無礙。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四「依起無礙」,我們看大師的註解,「謂佛雖寂用無心,而能依海印三昧之力,即起無礙之用」。這是真心起用,他起的作用就是在十方世界,如《華嚴經》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不可思議!不但能現有情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這諸位都很清楚,三十二應,應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但是這個地方要注意到,不是他自己有心,「我對這個人要用什麼個心」,那他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起來。他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這叫應化。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自性本能就是這樣的,自然的,為什麼?整個宇宙是一體的。譬如在我們身上,我們的身體是一體,我們的腿上癢了,你看手它自自然然就去給它搔搔癢,你說手去搔癢,這手起心動念了嗎?它有分別、有執著嗎?感應道交跟這個就很相似。眾生有感,佛菩薩自自然然的應,沒有起心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這叫妙用,隨緣妙用,妙在此地。凡夫呢?凡夫隨緣,他起用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不妙,有妄想分別執著叫造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叫妙用,至少我們要學會,為什麼?妄想很難,太難了,我們要什麼?要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也叫妙用。但是這個妙用是四聖法界的妙用,跟凡夫不一樣,凡夫有善惡業,這個妙用這是染凈,他不造業了,所以他不會感到六道輪迴,他沒有六道輪迴。這是佛教導我們根性不是很利的人,一種向上提升的方法;向上提升,這個好,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處事待人接物,依照戒律去做,但是還是有分別執著,那是凡夫,那是人天福報。如果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叫功德,就不是福德,福報在哪裡?福報不在六道,六道裡頭沒有,至少你到聲聞、緣覺、菩薩,到這裡去,你到四聖法界去。如果你的功夫好,你能夠起心動念都沒有的話,那你就超越十法界,那個功德大!真實功德,果報在哪裡?果報在諸佛實報莊嚴土。不起心、不動念,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為什麼?它太微細,我們自己沒法子發覺,太微細。所以我們的功夫能夠用得上的,真的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你的心就得清凈。特別是執著,為什麼會跟人家爭?就是你執著自己的成見,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才起爭執。對面那個人不服氣,我沒有錯,你錯了,這就起衝突,衝突提升就變成鬥爭,所以這個錯了。只要起心動念就錯了,分別執著就更錯了!如果真的明白事實真相,你才曉得天下本無事,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四聖法界是虛妄的,六道輪迴更是虛妄。所以佛在經典里把這些事比喻作「夢幻泡影」,不是真的,你有什麼好爭的?所以你爭就錯了。如果你不爭,你的清凈心現前,你對於一切人的作為你就清清楚楚,清楚到什麼程度?清楚到他過去的因、現在的果報,現在的因、來世的果報,你看得一清二楚。但是你一爭,什麼都看不見了,真相你完全不知道了。

  下面大師引經也是有四句偈,「經雲,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是為依起無礙」。眾生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莊嚴各個不相同,為什麼各個不相同?每個人造的業不一樣,也就是習性,習性不一樣,這是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每個人心想不一樣,所以他的形相就不一樣。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形相一樣,他的造業就很接近,就很相似。我在抗戰期間在貴州念書,抗戰期間,有個同學姓張的,我們同班同學,也非常好。抗戰勝利之後我回到南京,在南京一中繼續讀書,班上也有個同學,姓跟名字都忘掉,跟我那個張同學長的相貌一樣,走路的樣子也一樣。我看了這個覺得很奇怪,我就把他找來,我說你是什麼個性,你有些什麼妄想。他聽了很驚訝,他說你會看相,你怎麼看得這麼准?我就告訴他,我說:我不是會看相,我前幾年在貴州有個同學長得跟你一模一樣,走路的樣子也一樣,你們兩個性格、脾氣一定相同,我來求證一下,果然不錯。為什麼?相隨心轉!他的心行很接近,所以他的樣子就會長一樣。我們學佛之後也肯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但是相貌能不能改?能改,如果你天天修善,你的相貌變成慈祥,一看,善人;你的心行不善,再怎麼裝,臉上都有殺氣,蠻橫兇惡,他有這個氣。我們中國人講氣,外國人講磁場,心地清凈一點的人,感觸就很敏感;一般人心浮氣躁,感應遲鈍。心地清凈,他感應很敏銳,一接觸就感受到你的磁場,你這種氣分他都知道,這都是屬於感,佛菩薩有應。佛菩薩是什麼?佛菩薩是自性的性德,他來幫助你,幫助你調和,幫助你化解,這就是大慈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問題是你不能接受,這就是常講佛不度無緣眾生,佛是來度你,從來沒有把你捨棄過。什麼叫無緣?你的習氣太重、你的心情煩躁,你沒有辦法接受。不要說是冥應,冥應是暗中保佑你,你接受不到,就是明顯的加持你你也接受不到。佛不度無緣眾生,不是佛不慈悲,佛沒有分別心,佛光遍照它就照不到你。你的心浮氣躁,那就是一把傘把它遮蓋住,把它擋住,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自己必須要把障礙排除掉,你就時時刻刻收到佛光遍照。

  「海印三昧」,這底下有個小注,雖然前面講過,我們每一場都有新同學來參加,機會難得,我們也不能把它漏過,又何況這裡還有小注。「海印三昧,謂香海澄渟,湛然不動,一切形像皆於中現,如印印文,以喻如來智海無心,一切眾生皆在其中頓現」。這個簡單解釋,解釋得很好,這是比喻,海是大海,用大海來比喻我們的自性,我們的真心像大海一樣,我們真心、我們自性是清凈的、是不動的。印是什麼?印是倒影,外面境界,水不動像一面鏡子一樣,它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叫海印三昧。香海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清凈,自性本無動搖,所以它是不動的。它不動,心不動整個宇宙一切現相,(不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講我們這一個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都在自性真心裏面現相,為什麼?所有相是真心變的,你怎麼能離開真心!一時頓現,這個事情很難懂。所以我們常常念到這個地方,就想到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可以給我們做個明顯的證明。你看看水實驗裡面的結晶不同,證明一切眾生在性海裡面一時頓現。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說佛不知道那就錯了,佛為什麼知道?照見,因為你沒有辦法離開自性。自性在哪裡?自性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物質跟精神都是它變現出來的,都沒有離開它。

  我們有時候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電視的屏幕就是性海,所有一切影像有沒有離開屏幕?這個影像千變萬化,不同的頻道千變萬化,沒有一個畫面、沒有一點是離開屏幕的。如果你是屏幕,你不就全部都知道了嗎?所以為什麼見性的人,他的智慧現前,那真的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本來就是這樣的,法爾如是!這是佛為什麼教我們一定要回歸自性,回歸自性那就真的成佛。成佛就是真的明白,明白什麼?什麼都明白,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沒有一樣不明白,統統沒有離開自性,依起無礙。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因果的道理,我們還敢動個惡念嗎?還敢做一樁不好的事情嗎?所以要常常想,我們起心動念,十方諸佛菩薩統統看到;我們一個不好的態度對人、對事物,諸佛菩薩也看見。但是看見,他不會怪你,你怎麼會起這個惡念?你怎麼會有這種形相?佛菩薩不會怪你,要怪你,他就變成凡夫,他又分別執著,他不怪你。但是他知道,這是什麼?這是你的習氣,這是你的業障,你天天是業障在現行,你的習氣在造業。

  我們再看下面,第五「真應無礙」,真是真身,應是應身。其實諸佛菩薩有真應,我們也有,我們有真身,真身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可是應身就不一樣。應身是什麼?他們的身是清凈身,我們的身是業報身,我們的身自己做不了主,為什麼?業力,受業力支配。我們這一生壽命長短是業力支配,一生富貴貧賤也是業力支配,做不了主!過去行善,這一生來享福;過去造惡,這一生來受罪,叫業報身。你看諸佛菩薩、明心見性的人,他是真應身,我們處處有障礙,他什麼障礙都沒有。這裡文裡面告訴我們,「真即遮那真身也,應即釋迦應身也」。遮那,毗盧遮那是法身、是報身,報身也叫盧舍那,毗盧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處,華言遍一切處;盧舍那,華言凈滿,清凈圓滿。清凈圓滿也是遍一切處,但是一個是就遍一切處說的,一個是就清凈圓滿,清凈圓滿是我們的報身,遍一切處是我們的法身。報身、法身都沒有形相,特別是法身,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但它能現精神、物質,那個現是什麼?現就是應。所以應,釋迦牟尼佛是應身,化身也是應,應身跟化身區別在哪裡?應身在這個世間住的時間長久,化身是很短的時間他就不見了,那是化身。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實足年齡七十九歲,跟我們一般人一樣的,這叫應身。

  化身,我在貴州念書,我們的校長周邦道先生是江西人,他的夫人是我們的師母。我們對這兩個人,真的我們學生把他看作我們自己父母沒兩樣,他對我們可以說照顧得無微不至,好老師,我們一生都感恩、都懷念。我們的師母遇到一樁奇怪事情,抗戰勝利他們住在南京,住的房子是很大的一個宅院,從外面大門進去是庭院,裡面有樹木花草,然後走進二門、三門才到她的住宅,所以說大的宅院。師母給我們說,有一天她在家裡,來了個和尚,她就問:師父你從哪裡來的?從九華山來的。你來有什麼事情?來化緣。你要什麼?他要五斤香油。我們師母沒給他,因為她不信佛,不給他他就走了,一轉身之後就不見了。她忽然想到這個和尚奇怪,我們家庭院這麼深,大門、二門、三門都沒有開,他怎麼進來的?這一轉身走了不見了,他到哪裡去了?這個問題多少年她不能解決。但是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絕對不是作夢,這麼樁事情。以後到台灣她也跟李老師學佛,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告訴她,是地藏菩薩化身。她後悔死了,沒有供養五斤香油,所以以後一生天天念《地藏經》供養地藏菩薩。這是化身,絕不是假的,你看到跟真人一樣,但是來無蹤去無影,這叫化身。所以化身也歸在應身一類,這兩種身都叫做應身。

  「真身是體,應身是用」,有體有用,真身要是不現,應身就不起作用。「全體起用,用即是體」,體是性,性是圓滿的,所以起用,用也是圓滿的。這個很不好懂,可是《華嚴經》裡面說得很詳細。「故釋迦、遮那,圓融自在,本無二體」,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知道釋迦、遮那不二,然後就知道我們自己跟釋迦、遮那也不二,不過現在怎麼樣?現在我們是在迷而不覺。釋迦是覺而不迷,所以他圓融自在;我們今天迷了,圓融沒有了,自在也沒有了,但是體上確實沒有兩樣,事上就變成兩樣。

  這也引經說「如來真身本無二,應物分形滿世間,是為真應無礙」。應物分形滿世間,這句要注意到,如來真身本無二這是理,應物分形滿世間是事,所以,眾生求佛,佛決定會應的。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我初學佛的時候,他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然後他又告訴我,有時候你求沒有應,那是不是有求必應錯了?有求必應決定沒錯,為什麼沒應?你自己有業障障礙住。如果把業障懺除,感應立刻現前,給我講這個道理。那我就請教他,業障怎樣懺除?是不是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磕頭禱告、求懺悔?不是的。所以老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頭一次我聽章嘉大師講的,形式不重要,重要在實質。實質是什麼?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你今天做錯事情,佛菩薩面前求懺悔,明天照樣還幹壞事,晚上又懺悔,這有什麼用處?這沒有用處。所以我們明白,佛家講真懺悔,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教後人的「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不可以有重複的過失,這叫真懺悔。我們才知道佛法裡頭沒有迷信,佛法講理,所以你真搞清楚了。

  於是我們對早晚課的意義就明白了,為什麼佛給我們定早晚課,用意在哪裡?早課是提醒自己。你所讀的經文,經文裡面的教誨提醒你,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佛陀的教訓。晚課是叫我們反省,今天這一天有沒有犯過失?有沒有依照經典教訓去做?有的,很好,希望明天再保持;沒有做到的,今天沒有做到,希望明天都能做到,這叫真正做早晚課。而不是早晨把經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晚上又念一遍給他聽,自己思想、行為與經教完全不相干,這樣做早晚課,罪過就很大。為什麼?你是有意的,早晨去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一次,一天騙兩次,一年是騙七百多次,你的罪過多重!泥塑木雕、紙畫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騙他,你能不騙人嗎?這樣學佛只有一種利益,跟佛法結個善緣,來生後世什麼時候真的依教修行,你才能得佛法利益。所以學佛的人,業障為什麼那麼多?冤親債主為什麼那麼多?鬼神都瞧不起你,為什麼?你是搞假的,你不是搞真的。你要是搞真的話,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怎麼會有障礙!哪有這個道理。

  遮那是梵語,毗盧遮那意思是遍一切處。釋迦中國意思叫能仁,你們看看這個意思,仁是仁慈、仁愛,他能夠以仁慈待人接物,他能夠用仁愛愛一切眾生。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有沒有把釋迦學到?我們今天學佛,多數人都是做表面的樣子。實質上呢?實質上與佛陀的精神、教誨完全相違背,還自以為是,處處批評別人,原諒自己不原諒別人,你說他有多重的罪業!自己無知,這是佛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他真可憐。真可憐你就不能跟他計較,好好的回過頭來,我不要學他那個樣子,我要認真去學習,這就完全對了。修行,佛陀滅度之後,唯一的依靠就是經典,經典裡面第一殊勝、第一圓滿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自古以來,祖師大德稱這部經是經中之王,其他的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是根、是本,其他的一切經是《華嚴》的枝,《華嚴》的樹葉,枝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是無比的幸運,不但是接觸到大乘,而且接觸到大乘的根本法輪。這個經的好處,長年在一起學習的同學,多少都會感受到,它講得太好,講得太圓滿,講得太周詳,讓我們一個普通的人,中下根性的人,逐漸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慢慢的明白了。明白之後就得修行,修行就是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恢復自己的清凈平等覺,這叫真修。清凈平等覺是自己本來有的,煩惱習氣是本來沒有的。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分圓無礙,分即支分,圓即全身」,好像我們一個人一樣,說人這是全的,全分、全身;說手、說手指、說耳目,那都是支分,是我們全體裡面的一個部分。分圓無礙就是說,「支分不礙全身,全身不礙支分,故遮那一一身分,手足眼耳,乃至一毛,皆有舍那全身」。這個地方我們讀了之後,自然就能體會到,經上說遮那一一身分,手足眼耳乃至一毛皆有舍那全身,這全是性分,遮那是法性,所以他現出的相,相就是支分,依正莊嚴。你看我們從《還源觀》裡面講的一體,自性清凈圓明體是此地講的圓,就是全身、法身。起二用,起心,大宇宙現前、出現,大宇宙裡頭森羅萬象;動念,生命出現,這個生命是自己。我跟這個大宇宙,跟宇宙裡面所有的一切萬物、眾生同時出現。宇宙萬相、芸芸眾生都是自性的支分,乃至於,這裡說得好,一毛一塵,一毛是我們身上最小的就是汗毛,一毛是汗毛的尖端,都是自性的性分,性分沒有大小,所以都有圓滿的性德。這個事情不好懂,《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微塵當中有世界,世界裡面有微塵,微塵裡頭有世界,重重無盡。這是《華嚴》的世界觀,我們現在講宇宙觀,是《華嚴》的宇宙觀。現在哲學裡面講宇宙觀,不能跟它相比。這一毛端裡面有世界,世界裡頭有毛端,毛端裡頭又有世界,也是重重無盡。誰能夠到毛端裡面的世界去參學、去拜佛、去幫助眾生?這我們在前面讀過,普賢菩薩常常去!

  這樁事情,近代科學裡,我們在前面也跟諸位報告過,有全息照片,跟那個道理很接近。什麼叫全息照片?拍照的時候它是用兩束激光,兩個激光照在一起,照的時候用照相機來照成照片。這個照片洗出來之後,看不到人像,你看到是一條一條的條紋;但是用激光一照的時候,像就現前。你把這個相片撕成兩半,你在激光裡面照的時候它是完整的。撕成碎片,撕成一百張、撕成兩百張碎片,張張都是完整的。這就是此地講的分圓無礙,現在被科學證明,我們看到這個報告,跟此地講的是完全相同。它不過是一張照片,一張人像,你把它撕成粉碎,在激光之下它還是完整照片,這很奇妙!宇宙是更神秘,我們經上講的,你看一毛端、一微塵,那就太小了,我們肉眼看不見,在高倍顯微鏡之下也未必能看得到,它裡頭還是圓滿的。這個圓滿是什麼?是圓滿的宇宙現象,宇宙沒縮小,微塵沒有放大。這就說明在性分里,自性裡頭沒有大小,性變成相,相裡面也沒有大小,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這些都是屬於宇宙觀的範圍。

  底下一條講因果,「因果無礙」,這個很重要,「謂佛往昔本生行菩薩行,修習波羅蜜因,而證遮那佛果」。我們先說這段,這從事上說的,佛,我們就說釋迦牟尼佛,說得親切一點,他也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成的。修了多久?佛在本生經裡面告訴我們,修了無量劫,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就是菩薩行。菩薩道是什麼?是有六個總綱領,這六個總綱領展開就是八萬四千細行、無量的細行,總綱領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具體的行為裡面,就是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個跟諸位報告過。在大乘,十善業一展開是八萬四千菩薩行門;在小乘,展開就是三千威儀。所以三千威儀的根是十善業,菩薩八萬四千細行的根也是十善業,十善六度是菩薩的心行,生生世世不離。所以修習波羅蜜因,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他真做到,做到究竟圓滿才證遮那佛果,遮那佛果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他修成佛,是這樣修成的。諸位想想,我們如果不修十善業,不修六波羅蜜,見性就難了。那你又不是上上根性,像惠能大師那麼樣的天才,惠能大師他怎麼成就的?這一生他沒修,過去生生世世他在修,要不然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他?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沒修,所以聽佛經還聽糊塗了。人家是一天經都沒聽過,聽五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成佛,他就證遮那佛果。這說明什麼?說明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他功夫圓滿。我們現在正在干,不真干行嗎?要真修、要真干。真干、真修還有一條近路可以考慮的,那個近路是什麼?這一生當中成佛,這真叫稀有難逢,這個近路是什麼?帶業往生。帶業往生你要記住,你沒有十善業道的基礎,你不能往生;你沒有六波羅蜜的心,你不能往生。六波羅蜜是大乘,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所以要有十善行,要有六度的心,念佛往生決定得生,真的叫萬修萬人去,因果無礙。

  下面說「故所受報身,及所成事業,亦現十方一切菩薩身雲,自在無礙」。這是講什麼?這是講感應。你見性了,證遮那佛果就是明心見性,我們《華嚴經》講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就能夠以三十二應身,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個感應,諸位要記住,緣分,你跟他有緣,他就會跟你起感應道交。沒有緣,感應道交比較困難一點;有緣的時候,感應道交很敏銳。這個緣不管是善緣、是惡緣,只要是有緣就行,它統統起感應,感應他就現身。「所受報身」,他就教化眾生,像釋迦牟尼佛所受的報身,在這個世間也是父母所生,跟我們身是一樣的形狀,一生從事於教學。也有求學,你看十九歲出去求學,三十歲就畢業,他老人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三十歲。徹悟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一輩子,我們今天講辦班教學四十九年,這是他的事業。亦現十方一切菩薩身雲,自在無礙,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我們凡夫肉眼。可是如果你要是證到阿羅漢,你要是證到菩薩,也就是說你能把執著放下,把分別放下,你看釋迦牟尼佛的事業不一樣,釋迦牟尼佛不但在地球上教化,許許多多世界他同時現身在教,你都看到了。

  為什麼?我們讚歎觀世音菩薩常說「千處祈求千處應」,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看到地球上人,跟菩薩有緣他現身。還有十方世界,還有不同維次空間,我們肉眼見不到的。要知道太空當中許多星球也不是真的,也是夢幻泡影,你不能把它當真。如果我們真的天眼開了,法眼現前,那你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你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星球裡面,都有眾生住在裡面。還有許許多多的星球現前,現在你看不到,空間維次突破之後你全看到。可能有星球跟我們星球連在一起的,很有可能,因為它不是真的實體,它都是虛幻的,虛幻就是無礙的。兩個星球可以重疊在一起,甚至於三個、四個、十個、八個能重疊在一起,決定沒有障礙,突破了看到非常奇妙。

  下面這引經,「佛以本願現神通,一切十方無不照,如佛往昔修治行,光明網中皆演說,是為因果無礙」。因果無礙,因果全現,佛在因地裡面發願,發願自己成就要幫助一切眾生,四弘誓願是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總願、通願,無論發什麼願一定跟它相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你把它歸納不超過四願,所有一切佛菩薩不管發什麼願,你歸納一下都在這四願當中。第一個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學佛終極的目標。這四個願天天發,我們現在發的是什麼?我們是嘴皮上發,心沒有發。為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度就是你幫助他、成就他。你現在天天發願,你還在障礙他,你還在給他為難,還破壞他,你不是與你自己願相違背嗎?所以你不成就。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的煩惱天天在增長,你沒有斷;法門無量誓願學,聽經都聽不懂,你學的是什麼?所以,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在學佛,你對照一下就曉得。一些人只看別人過失,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所以一輩子不能成就,白過了,來生來世還是搞三途。人身一失,得人身可不容易,因為你的煩惱習氣這麼嚴重,多半都是到地獄、餓鬼、畜生,到那裡去了。去得很容易,出來很難,想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敢不努力,不努力不行,不努力肯定墮三途。明眼人看到你造的罪業,看到你墮三途,什麼都不會怪你,為什麼?你太可憐!你自己不承認,別人勸你,你不會接受,所以人家不敢勸你,只有在暗中憐憫你、可憐你。我們要不是經典教訓,我們自己怎麼會知道?天天讀經,天天在學習,逐漸明白、搞清楚,你說這多重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六二一卷——第六三0卷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7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凈空法師:早晚課的用意、目的何在?
天王心----聽凈空法師講華嚴筆記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