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人送別幹些啥

在交通和通信極為落後的古代,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很有限,再加上一些政治制度方面的因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為困難,出入來往比較活躍的要算文人官吏了。可他們仍視離別為生離死別,甚至生命的一部分。為了表達彼此的離愁別緒,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作,同時呈現出了不同的送別習俗。

一、贈詩

離別時寫一首詩贈與分別的人。

杜牧的《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該詩借女子口吻寫離別之痛。平時你總是那樣多情,而今讓我何堪,本想以笑告別,免得彼此傷心難過,誰料別離之痛竄上心頭,投君一笑已掩蓋不了內心的苦楚,繼而鼻子一酸泣涕漣漣,罷、罷。「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裡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蠟燭點燃時,熔化而成的液體順著邊延流下,就像人在哭一樣,而這「垂淚」卻是為了分別的男女,而且一直「哭」到分別的時間—天明!深刻的表明了詩人和戀人分別的不舍之情!

白居易的《南浦別》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一腸斷,好去莫回頭。

在這西風漫天的秋天裡,你好好的去吧,不要回頭,望君保重。怕你一回頭,滿腔的離愁別緒會讓你肝腸寸斷!送別的人只能這樣打發友人了,因為自己也怕「一看一腸斷」。雖說「莫回頭」,盼歸心切。

皇甫曾的《淮口寄趙員外》

欲逐淮潮上,暫停魚子溝。

相望知不見,終是屢回頭。

友人已離去,將胸中的感情化為一首詩,寄送於友人。離情依依,一步一回頭,魂傷腸欲斷,情真意切,感人淚下。

二、奏歌

古人為離別牽腸掛肚黯然銷魂,情不自禁揮毫潑墨訴盡衷腸,皆離情使然。有時揮手相別,何以解憂?唯有離歌。

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剛登上船正準備走,忽然聽到汪倫送別的歌聲。桃花潭的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汪倫的送別情。

韋莊的《江上別李秀才》

千山紅樹萬山雲,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離歌兩行淚,更知何地再逢君。

唱一首離歌,不禁淚流滿面;此刻一別,真不知何時何地才能與你相見,情深的摯友,依依的離情,真是別時容易見時難。

鄭谷的《淮上別故人》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在離亭上沒有更多的交談,此處無聲更有聲,悲涼的風笛就是離別人的心裡對白,時間無情已傍晚,無可奈何奔南北。

三、喝酒

從周代有了釀酒技術,飲酒習俗便逐漸形成和豐富起來。從根本上說,適量的飲酒可以起到興奮的作用。在送別中,飲酒可以說是不能缺少的,因為這樣,相別的人即使有許多憂愁恩怨,暫時皆可拋。

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前四句完整的勾勒出了飲酒餞別的場景,後兩句:請你去問那日夜向東流的長江水,我們倆離別的情意與長江水相比,到底是誰短誰長?長江水固然長,怎及難分難捨的友情。深濃的友情,讀來扣人心弦。

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朋友,再喝一杯吧!今日大家在此歡樂相聚,等到分手以後,走出西邊的陽關,就再也見不到故人親朋了。臨別前殷勤獻酒,是借酒以消無盡的別愁。

賈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

雪晴雲散北風寒,楚水吳山道路難。

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

暫時的相聚,自當盡情歡飲,在無盡的深情中,更有一份不舍的依戀和不知何時再相逢的惆悵。

四、折柳

折柳習俗由來已久,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挽留、留念之意。更深層次的解釋是:因為柳樹的生命力很頑強,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均有種植,更重要的是它有『斷而復生』的特性。折柳相送就是希望遠去的親人尤其是那些遭受挫折(比如被貶官、流放)的親人,能像柳枝那樣,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儘快的適應新的環境、開始新的生活。這樣『柳→再生』這一邏輯關係被移植到送別習俗上來,成為送別親人的最好祝福語。

李白的《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天下傷心處莫過於離亭,就連春風都了解人間的離苦別恨,遲遲不讓柳枝抽出新綠,唯恐有離人,何況相別的人啊。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春風迎面楊柳青青,應是充滿生機令人奮發的季節,詩人偏偏見此傷心。原來,折盡的枝頭,今年又抽新了,詩人又怨恨又無奈,「今年還折去年處」,敏感的詩人讓眼前折柳的情景深深的敲擊著他至今不能平靜的心坎兒,似乎又回到了去年那一幕,當詩人緩神後,才知道「不送去年離別人」。真可謂天下傷心處,年年折新柳!

古人送別的地方有一些專用的名詞,最常見的是「南浦」和「長亭」,用了這兩個詞的詩基本上可以斷定是送別詩了。「南浦」最早出現在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所以「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用名詞;還有「長亭」, 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還有《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一段,顯然長亭已成為人們心中送別之所。這些送別的地方,因為大多被詩歌所通用,逐漸成了送別地的專用名詞了。(文章轉載自網路)

搜索微信「嘉林堂」有驚喜

新浪微博@時尚風水師李嘉林、@嘉林堂


推薦閱讀:

古人的詩意棲居
古人寫詩詞是怎麼記住平仄的,難道是有個小冊子嗎?
大易風水:家運不好,古人告訴你違背「進氣之宅」的惡果!
古人桌子上為什麼放香爐?不刺鼻嗎?
「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影形相贈晉詩人。」什麼意思?

TAG: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