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依教奉行——妙祥法師開示

  • 依教奉行——妙祥法師開示
  • 作者:溯源佛教…法寶閱讀來源:溯源編輯小組點擊數:6237更新時間:2009-11-16
  • 【字體:小 大】
  • 本文相關音頻:http://www.suyuan.org/fbst/ShowClass.asp?ClassID=279

    目錄

    ●一、回收眼根

    ●二、回收耳根

    ●三、回收舌根

    (1)從飲食上轉舌根

    (2)勿造口業 扶正不必破邪

    (3)過齋時不應分別

    (4)不吃葷,包括葷的形狀與葷的味道

    (5)不別眾食

    (6)不分別食

    (7)不安逸食

    (8)不過飽食

    (9)平等食

    (10)日中一食

    ●四、回收身根

    ●五、回收意根

    ●六、威儀方面的注意事項

    ●七、大乘戒和小乘戒的關係

    ●八、依教奉行必須發菩提心

    依教奉行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一年六月——八月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

    聽眾:道場內居士

    緣起:二○○一年夏秋之際,每天早上,僧眾從山上至大殿上早課,眾多發心出家的居士及護持居士,提前在大殿前排班等候,祥法師利用此等候的短暫時間給大眾開示「依教奉行」。每次只有數分鐘時間,歷時約三個多月,至八月十五僧眾行腳前結束。主要從眼、耳、舌、身、意等方面講述如何依教奉行,回收六根,由於因緣不具,第一部分回收眼根沒有錄音,現「溯源系列」編輯小組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以饗大眾。

    ●一、回收眼根(由於因緣不具,第一部分回收眼根沒有錄音。)

    ●二、回收耳根

    昨天講了,依教奉行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六根之一——眼根。由於眼睛的分別,所以我們不能依教奉行。

    接下來講什麼呢?就是耳朵——耳根。由於我們的耳根不斷地敏感、不斷地能聽,聽到了各種的聲音,能聽出來是男是女、是高是低、是好是壞。只要是你能聽出來,你所聽的事情你能知道,這已經是不能依教奉行了,已經在六道里輪迴。有人說:「我不知道六道輪迴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輪迴的。」實際上這就是輪迴,這已經開始了。所以說,耳根如果一分別,我們就已經不能依教奉行了。

    比如說,當你行走的時候,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你聽,「噢,這是叫賣聲,這是那人說話……」只要是你能知道,這都是一種分別心。我們之所以不自在,就因為耳根不斷地分別和攝取。

    這個耳根,它的本源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由於你一分別,它變為眾生,它就成為眾生;如果你不分別,這個耳根就回收,回收了以後就成為佛。

    觀世音菩薩有耳根圓通法門,就是讓你把耳根收回來。一根回收,六根也就收回來了。通過各種的方法來回收,比如念佛,嘴念耳朵聽。用各種辦法把這個耳根收回來,不要再往外流逸了。因為外面的境界和你所聽的聲音,這都是你自己的妄想所變化的,並不是實有。說:「外面有個聲音,我硬不去聽。」不是這麼回事,而是外邊根本就沒有聲音,也沒有耳朵的問題。是我們妄想起來以後,想聽和所能聽——由於這個分別心就產生了耳根,產生了外境,所以我們的耳根就不自在了。怎麼不自在?我們聽不過十米、百米,也就在這個範圍之內吧。你不知道,你耳根如果不這麼用,你可以通天徹地,三千大千世界的聲音都可以聽到。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什麼是正念?就是不被外境所轉。這個就叫依教奉行,修行中就得這麼樣去修。昨天大家在雨中上殿表現非常好,還有一些男居士去給那個寮房蓋防雨布,全身都澆濕了,這種行為就是依教奉行。為了大家的整體利益,一切善事,我們去做,這就是依教奉行;止惡揚善也是依教奉行。在具體行為中,我們大家的依教奉行就體現出來了,依教奉行就得這麼去做。沒有一個祖師大德不是經過苦修而成道的,他們都是克服了種種的困難去依教奉行。

    為什麼呢?之前就講了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它造成了我們的分別心。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就會產生外境,包括雨也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它不是外面有個雨,說「我心裡有個心,外面還有個雨,有個風,有個火」,它沒有那麼回事。是由於我們分別心重了,在外面才顯出了各種的業力表現,那就是「四大」。四大的組成,那都是我們的分別心。

    遇到我們的「分別心」怎麼辦?你要是躲著跑,它就不斷地發展。你越害怕它,越想它,越去跟它妥協,老是順從它,這個分別心最後就越來越大。而且外面的形勢呢,就是雨、風、火的表現也越來越重。如果你分別心小,逐漸地不去怕它,能克服它,一點點地去做,這個東西不但不能侵害你,而且還能助你道,最後歸入你的自性里去。所以大家應該明白,這個外境都是自心所現。

    不光外境是自心所現,我們身上所感受的冷、熱、痛苦,也是自己的業力所現,也是這個分別心所造成的。你的分別心克服一點兒,這些痛苦就會減少一點。不是外面真有個痛苦,是由於我們的分別心不斷地分別,而產生了一切痛苦。所以我們下功夫就得在這兒下。你在那說:「我打坐是一種下功夫的方法,我念佛是一種下功夫的方法……」但是呢,它們還都不全面。

    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時間都浪費在行、住、坐、卧之中,都在這上浪費了。如果你抓不住行、住、坐、卧,就浪費了一多半。特別是睡覺,那就浪費了很多,那我們剩下的時間就很少很少了。外面浪費得多,你念佛也不得力,你打坐也不得力;你要是外面浪費得少,這修行的功夫,你不修,它自然也往上長。所以說這個很重要,一定要抓好平時每一步的修行,每一念的修行。這個如果抓不住,我們就失去了寶貝。有人說:我這麼努力念佛,為什麼不成道,為什麼不成就?什麼原因?就是你浪費得太多了。檢查一下子:一個是不守戒,再一個就是不進行苦修,所以造成了這種情況。大家知道以後一定要認真苦修,從這舉一反三,就知道了我們修行的路程。

    ●三、回收舌根

    昨天的「依教奉行」講到了耳根,今天應該講舌根。我們的舌根本來是具足一切功德。什麼叫具足一切功德呢?就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舌根就具足一切功德。因為有了舌根,我們就不能具足一切功德。所以舌根也是我們生死的一個標誌。在這個舌根上,我們吃了敗仗。由於有了舌根,我們就不斷地說好說壞。因為有了舌根,我們就起心動念。

    比如說在道場來講,有很多人利用舌根說三道四,說這個過失說那個過失,說這個修行那個不修行,而且相互之間挑唆。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集體的利益,造成了僧團、道場和各個方面的不團結。所以這個舌根的害處很大。

    不光是這個,更主要的還有在飲食上也進行分別。由於我們分別吃好吃壞,甚至一天要吃多少呢?要吃兩頓飯、三頓飯,還有吃四頓飯的,甚至吃得更多。那都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因為你滿足了舌根的需要;滿足了舌根的需要,也就是滿足了你輪迴的需要了。

    特別是這個佛制,佛根據眾生在舌根上不斷地分別,不斷地追求,不斷地流轉生死之中,所以規定了日中一食。日中一食不是咱們道場規定的,這是佛制。這個沒有什麼條件,沒有什麼開緣。日中一食就是日中一食,沒有其它的說頭。這個就代表了正法住世,有了日中一食和不摸金錢,並且嚴持其它戒律就代表了正法的住世。這個舌根是非常重要的一關,必須通過日中一食來扭轉。

    (1)從飲食上轉舌根

    由於有了舌根,我們就不能依教奉行;我們想依教奉行就得轉舌根。在轉舌根的過程中,我們就要採取各種的辦法。第一個,從飲食上轉舌根。佛已經給我們定出了一個最寶貴的轉舌根的辦法,那就是日中一食。這個是佛制,十方如來都是日中一食的,過午不食。當時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別的制度,就這一個制度。所以大家應該知道,凡是出家人不能日中一食或過午再食,特別是過午再食,就為盜竊人或大盜竊人,而且是地獄的種子。就算活著,他就已經是「畜生」,已經是地獄的種子了。佛對這條戒沒有開緣,看著是一條很平常的戒,實際上這條戒是很重要的。

    現在整個泰國的出家人都堅持這個戒律。因為佛在世時都堅持這條戒,所以整個泰國的出家人也都堅持這條戒律。我們中國已經不知道非時食是一種不正常現象了。就是說,非時食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而且反而不知道日中一食為正,不知道日中一食是佛戒。宣化上人因為看到我們修行雖然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由於忽視了一個「金錢戒」,一個「日中一食」,所以他老就提出了:如果這兩條戒能堅持住,再加上其它的戒律,那就是正法住世;如果這兩條不加在裡面,那就出現了末法。

    轉這條舌根,最重要的就是在飲食上下功夫。所以在吃飯上,一天一食為最好。

    好!今天先講到這裡。

    必須得去掉舌根,《心經》講得很明白,「無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有了舌根,我們就不能成佛道;有了舌根,你就不會有廣長舌。佛是廣長舌,佛這個廣長舌能達到多長呢?能通天徹地,就是有無量寬廣的廣長舌。所以我們得把舌根利用好,而且利用它去修行佛法。

    昨天講了日中一食就是去掉這個舌根第一、最好、最勝的一種辦法,所以佛稱這是正法,也代表了佛法。如果不能去掉舌根,我們就在六道里輪迴。如果控制住舌根,我們會怎麼樣呢?我們就已經走完了修行的一半的路程。你只要控制住,你就已經走完這個修行的一半的路程。如果去掉舌根,那我們就成就了。因為一根回收,六根就回收了。你只要把一根能收回來,其它五根也都收回來了,就有這麼大的功德。

    所以這一根是我們流轉生死最關鍵的一個方面,因為一切眾生皆因飲食而住。人離不開飲食,離開了飲食,他就沒法活命。由於不斷地貪著在飲食中,所以就不斷地在生死輪迴之中。有了飲食就有了眾生;有了眾生就會產生飲食,它倆互相輾轉變化。所以說,我們在這一關上一定要下功夫。

    首先就要在飲食上下功夫。飲食中有日中一食,有兩天一食,還有七天一食……那些大部分都是外道所取,唯獨這日中一食是佛所取的,所以它代表了佛法。佛當時住世的時候沒有別的飲食方法,就是這一個,就日中一食,沒有第二個。什麼早晨吃小食,那都是後來的方便。我們知道這些以後,心裡應該生起大歡喜心,對本寺僧團的日中一食也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就會促使我們很快地成就,包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從戒律上來看一下,從整個八關齋戒來講,就是為了配合這個齋戒,而說出來八種的戒律,主要是以齋戒為主。所以說持八關齋戒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藥師經》講了,持八關齋戒,得聞藥師佛聖號,臨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就派八大菩薩來接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八關齋戒就有這麼大的功德。

    而且佛在世的時候,由於大迦葉尊者給其他的比丘講了一句,關於怎麼樣攝住舌根的問題,說:「無眼耳鼻舌身意,是真清凈。」就講了這一句,當時就有很多人馬上證道了。當時就證道,不用說再去幹嘛,當時就有證道的。而且就按照那種方式修行,後來又有很多人證道。就是這麼殊勝。

    雖然它是我們流轉生死的根子,但如果抓住這個根子,從這下手,我們很快就會成就的。你抓不住不行,是不是?你牽牛得牽住它那鼻子,你牽不住鼻子,那牛不會聽你的;你拉它尾巴,它不理你,它不能順從你。如果你牽著這個牛的鼻子,這個牛就會為你服務,它反而變成有利。所以我們要利用這個舌根來修行佛法。所謂的利用就是克服它,不被它所轉,通過它來證佛道。

    這個舌根的利害大家都清楚了,具體的做法就是日中一食。更主要的,就是在日中一食里還有各種吃飯的方法。我以前寫過這個,大約有二十種吃飯的方法,這還只是粗的、粗看。光吃飯就有二十種方法,其中有該吃不該吃的,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不吃,怎麼去吃飯,這大約有二十種。這個我得想一想才能把它找出來,現在早就忘了,那都寫了好幾年了。

    我們平時過齋都得注意,看看僧人怎麼過齋,他們怎麼吃飯。有些詳細的地方你在表面看不到,你光看到在吃飯,實際上裡面都有很多的內容,有很多的內容在那裡面,包括每一念、每一勺菜、每一口飯的處理,它都不一樣,起心動念都不一樣。結齋和不結齋的時候的處理,他都有個處理方式。

    如果你處理好了,也可以說,你吃飯的時候就可以證道,也可以悟道,甚至你吃飯就可以成佛。可能這頓飯還沒吃完,你就成就了,就這麼厲害。你若不懂得這個方法,你吃飯就墮落,你緊著吃飯,最後那結果可能就下地獄去了。吃著飯就下地獄了,或當畜生去了。雖然披著人皮,但是你心裡已經是畜生了。貪著,已經種下這個種子了。如果你處理好,雖然你現在是個凡夫身,但是馬上就可以成為聖人。剛一吃飯的時候,進去時還是凡夫,等吃完飯出來——聖人了,你說這多殊勝啊,是不是?就這麼快!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飲食給處理好。佛制在飲食上沒有開緣,而且不能自己想盡辦法開緣,那都不行。你得克服困難,忍飢挨餓。所謂的忍飢挨餓就是克服習氣。你只有這樣才能證佛道。所以說利和貪著絕不是佛法,必須克服利和貪著,我們才會成就的。這個具體的辦法我們下回再繼續講,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合掌。

    昨天講了依教奉行,影響我們依教奉行的就是舌根,我們要利用舌根來達到我們的依教奉行。飲食上這一關是我們最大的一關,佛開了很多的方便法門,特別是八關齋戒,強調指出了:要想成佛道,你首先就得在飲食上下功夫,就是要在飲食上克服貪慾。我們因為有了貪慾心,才有了舌根。祖師大德都在這個問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每個想成佛道的出家人都必須克服飲食問題,因為眾生是由於有了飲食而流落生死。

    比如現在的和過去的那些外道,他們在飲食上也注意,不是不注意,都注意。包括在飲食上不吃某些動物肉,還有一些刺激性的食物,都非常注意。特別是佛講出來的,一個是不殺生,不吃葷食,再就是不吃蔥、韭、薤、蒜這一類的,要特別注意。因為這個五辛生吃會引起嗔恨心,熟食會有貪慾心,有慾望心。有人曾經說:「這個大蒜,少吃不會起那個作用的,多吃了不行。」這種說法對還是不對?這是不對的!

    法王已經規定這個五辛不可以吃,我們作為佛弟子,絕不能去犯,包括一滴、一片,一點都不能犯。因為法王的命令已經下了,這在法界都是通的,所以我們絕對不能犯。不能找個借口:它不起那個作用。我們吃了,那都是有過失的。所以說,飲食上一定要十分注意。在選擇飲食上應該是嚴格選擇,這樣的話我們才能達到清凈。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我們收攝舌根,也就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本來的自性,我們大家得知道這個意義,一定要在舌根上下功夫。不光是一天下功夫,而是在多少年上下功夫;不光是多少年,而且要時時地下功夫;不光是時時地下功夫,念念都得下功夫,不能有貪戀之心。所以說大家一定從念頭上克服,不要起貪心,在什麼時候都不能起貪心,特別是這個舌根上、味覺上,一定要把它克服掉。上次講了,光飲食就有二十多種,那是我以前寫過的二十多種。

    今天繼續講這個舌根。舌根是流轉生死的根本,是重要的一環。因為有舌根,我們在飲食上就要特別注意。佛講了,修行要日中一食,就是收攝舌根、回收舌根。舌根雖然是我們流轉生死的一個關鍵問題,但同時也是我們成佛的一個方便途徑,我們也可以利用舌根來修成佛道。只要我們嚴格地按照佛制去做,嚴格地執行日中一食,在飲食中再進一步地、細緻地、嚴格地控制自己的分別心,它可以達到我們速速成佛的目的。大家知道了這個舌根的害處,同時也應該知道舌根的好處,要利用它修成佛道。雖然說是修成佛道,但你不能做「修成」想。如果你要做「修成」想,又離開了佛法。因為所謂的修成,就是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這為修成。

    (2)勿造口業 扶正不必破邪

    再講一講舌根的害處。由於我們有了舌根,就不斷地造口業,這也是舌根極大的害處之一。我們情緒不穩定,往往都是由於舌根所造成的。因為你不斷地講三講四,就把自己的心講亂了。舌根亂了,影響了心理;心理同時又影響了舌根,所以你又不斷地說;不斷地說,心理不斷地亂,無明就不斷地起來;無明不斷地起來,越起越厚,越來越濃,最後昏天黑地,整個就是個地獄,成為地獄種子。由於我們控制不好舌根,把它變成了我們發泄情緒的一種工具了,造了很多口業。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甚至都可以謗佛、謗法、謗僧。

    老講依教奉行,我們大家也都知道「依教奉行」。所謂的依教奉行就是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也就是念佛,所以說在舌根上下功夫是重要一環。不光是要在飲食上控制,更主要的,在語言上要控制。這個語言也是我們六根放逸之一,我們語言的放逸也是六根生成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往往舌根一動,我們就起心動念,只要起心動念就有輪迴。

    說好說壞,有人可能說:「我是一片好心。」當你說出來話的時候,特別是說一些不正常的話、不得體的話,你心裡當時好像是沒有想什麼,但當你的話一出來,心已經隨著它轉了。比如說,有的人心裡就想幫助誰,但是說了一句帶嗔恨心的話或是罵人的話,這話一說出來,把自己的心也改變了。我們的舌根就造了無邊的業,所以在語言上一定要十分加小心。我攝住舌根是不是就不說話了?如果能少說就少說,盡量減少。我們只能說一些如法的話,佛法是止惡不止善,善法我們可以講。但你要是過分的講多了,同樣也不是真善了。所以我們大家應該把這個語言習慣改變過來,說話不要有嗔恨心,另外要稱讚。

    「扶正不必破邪」,你只要把話說得比較得體,而且弘揚了佛法,實際上就已經起到破邪的作用了。什麼叫破邪呢?比如說這個人犯了一個吃的錯誤,下午吃水果了,你沒有去指出,說吃水果不對,只給他講過午不食的好處,我們都應該這樣做。你講完了,雖然你不講那個吃水果的過失,實際上已經說明了,在扶正中已經把問題講得很清楚。這樣的話,他自己就改了。所以說,有時候扶正不必破邪,這完全可以做得到,對方還容易接受。因此主要以扶正為主。

    佛經里有「善名稱功德佛」,就是經常稱讚,最後形成功德而成佛。因為稱讚別人一句,致使自己心裡的清凈也顯現了;一顯現,自己又降伏了自己的煩惱,最後達到了六根回收的目的;六根回收就是佛。所以說不要心外找佛。

    所以我們要學會這個依教奉行,使我們在語言上、在說話上都能夠控制自己。大家相處、辦事情自然就能心平氣和。雖然六根不好,但我們現在利用六根來回收六根。

    另外還有一個方式,就是不說。不說能不能起到說的作用?一樣能起到。有很多事情,你不說,你用你的心去感應對方,也是完全可以達到的。我們來到娑婆世界,這個六根越來越短,而且越來越變得所謂的「靈活」,實際上就是在六道里輪轉的速度越來越快,浪費得越來越多。

    過去有那麼一句話:口開神氣散。什麼意思呢?並不是說肚裡有個什麼氣。就是你一說話,心念就一動,那就叫神氣。真正的神氣就是心動,心動就是神氣,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神氣。所以就要少說話,越是少說,我們這個六根回收得越好。因為很多的事情都是因為多說而造成的,少說,我們的正氣反而越來越足,但是必要的話還是要說的。

    (3)過齋時不應分別

    依教奉行,我們講到這個舌根。這個舌根我們講了這麼多天,還沒有講完。從舌根上具體來講,在昨天的飲食過程中,我們就看出了,大家在舌根上控制不了。第一個,在過齋的時候,我們必須得做到什麼呢?不能瞅別人的,就瞅你那個「碗」里。(編者註:大悲寺僧人過齋用缽,居士過齋用小盆。)你不能再用兩眼的餘光去掃一掃別人吃飯如何,吃多吃少,這都不能瞅。而且不管什麼情況,心不動念,給你飯你就吃,不給你,你就老老實實地坐那,不能起心動念。

    過去有一個法師,那是專門到寺院講法的一個法師,六十多歲了。那大法師到齋堂,他去得稍晚一點,齋堂就沒給打飯,沒人管。那法師一聲不吱,就坐那低著頭,就在那兒等著。最後齋堂發現以後——過了好長時間才發現,才給打的飯。那法師就是這樣。

    在寺院也是這樣。就算不給你打飯,你坐在那地方不能說三道四,只能低個頭在那兒等著,悄悄等著。最後要是沒人給你打飯,那你就可以起來退出去,就完事了。出去還不能說三道四。在寺院吃飯的規矩非常講究,這是一個。

    再給講一個吃飯的規矩,比如喝這個粥,如果有了沙子怎麼辦?有了沙子你就默默地喝,能吃進去就吃進去,吃不進去就放那,就完事了。不允許吵吵,也不允許你過後再提意見,當場提意見就更不允許了。

    在碧山寺有一回,有個師父就是因為碗里沙子特別多,一小碗底沙子,這沙粒非常大。他在喝粥的時候,一看這麼多沙子,就非常生氣,在那座上就有點不安了,已經表現出來了。等到過完齋的時候,他坐著不走,生氣。後來當家師問他說:「你怎麼地了?」他說:「你看看,這粥里這麼多沙子。」當家師樂呵呵地過去了,說:「我看看沙子在哪呢,多少沙子?」當家師就把那碗端起來,一口就把這沙子全都喝肚裡去了,然後給他碗說:「你給我找找沙子,我看看。」這個師父沒有吱聲就走了。

    通過這個教訓,說明好和壞都是分別心造成的,好和壞都是分別心。在齋堂里過齋,絕對不允許挑這些事情。你要是挑這些事情,這個齋就沒法過了——眾口難調。另外呢,別說沙子,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就是生的、熟的,我們都得忍受下去,這才能去掉我們的分別心。本來吃飯已經是一種分別心了,如果在這裡再起心動念,那我們就浪費了自己很好的寶貴財富。所以你攝心就得在這攝,難中攝,千萬不要去起心動念,不管怎麼難都得這樣。

    再跟大家講一個例子。可能是個二僧寺院,是二僧還是大僧寺院?其中有這麼一個寺院,在五台山。等到蒸好飯了以後呢,這飯一打開,上面有個老鼠,不知道老鼠什麼時候跑到飯頂上去了。馬上就要開飯了,而且還有很多客人。齋堂這幾個人就吵吵說:「你這怎麼辦哪?這飯里怎麼有老鼠?」其中有個師父過去了,把這個老鼠塞吧塞吧,擱嘴裡就咽下去了,他說:「在哪呢?老鼠。」他問大家:「你看,這哪有老鼠?」當時就把這場爭執滅下去了。這個師父以前還愛說話,從此再也不講話了,很少講話。而且用他的行為把這些諍事滅下去了,他心裡多少有點像得道的意思了。

    就是在關鍵的時候,一定不能造成這個過齋的任何差錯,這個過齋太重要了。在過齋上,如果跌了跟頭,我們這一天的修行就浪費了一多半。通過這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過齋就這麼重要。所以說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的——你看,現在就不行了,站排聽我講,外面有任何動靜你都不能回頭瞅,你一回頭瞅,這個心已經被分別了。

    好,今天就講到這,大家合掌。

    講個公案給大家聽,大家知道在飲食上怎樣去攝眼耳鼻舌身意,大德都給我們做出榜樣。不光是現在的大德給我們做出榜樣,就是過去還有一個大迦葉尊者,我們都知道,其中有那麼一段:大迦葉尊者聽這些比丘在議論吃的問題,怎樣去修行。後來大迦葉尊者就給他們講法。其中就講到這個舌根的問題,告訴他們說:「能攝住舌根是真清凈。」後來這個比丘就產生懷疑了,就問大迦葉尊者,他說:「無眼耳鼻舌身意,怎麼還有個清凈呢?」大迦葉尊者就回答了那麼一句話:「無眼耳鼻舌身意是真清凈。」這麼回答以後,這些比丘聽了這句話,很快就證到阿羅漢了,得道了。

    過去很多的大阿羅漢都是從這方面得道的。所以說,這個舌根如果利用好了,就是我們成佛的本錢;如果你利用得不好,就是造業輪迴的根本。所以我們必須得嚴格地控制這個舌根。先從味覺上控制,在飲食上不分別。為什麼要在飲食上不分別呢?因為一個修道的人、證果的人,他在飲食上都會不分別的,不分別者才是真正修道人,所以我們就得從這下功夫。有人說:「那我證果以後再不分別。」你現在要是不放棄你的分別心,你將永遠不會證果的。只有你現在在分別中放棄這種分別,你才會真正的快速證果,快速地得道,快速地悟佛法。不是以後去做,說:「我證到阿羅漢了,我再不分別。」不是,應該馬上就做,這才是對的。

    (4)不吃葷,包括葷的形狀與葷的味道

    昨天講到這個飲食,主要是不分別,不分別就是依教奉行。所以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第一個,葷的不能吃,包括一切有葷的味道的都不能吃,還有葷的形狀的食物也不能吃。比如說做麵食,做成一些動物的形狀,這都不能吃,因為你吃,你就有殺心。並不是這個東西有什麼害處,而是這個殺心難去,所以你不能吃。這個應該特別引起注意。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把這個形狀毀掉還可以用。比如說,一個粘的像蠶寶似的,就像那個蠶放在桑樹葉上,你可以把這形狀毀掉,這還可以用。有一些饅頭做成動物形了,你把這個形狀毀掉了,還可以用。

    因為這個殺心不斷是最厲害的,所以我們不能吃。而且這個事情,過去歷代的大德都有過實際例子。比如金山活佛就是這樣,別人用那個動物形狀的麵食給他做的「素菜素飯」,他不吃。他說:「我不是不能吃,我怕你這個心不好。」包括過去天津有一位將軍,他吃素食。這飯館一看將軍來吃飯了,就特意給做了一桌素食。都是用各種「動物」的形狀,什麼用面做的「肥腸」呀,各種亂七八糟的。這個將軍去了一看,把這一桌食全給推到地下了,全給掀地下了。說:「你明知我不吃葷的,吃素,你怎麼給我拿『葷食』來了?」

    一個將軍吃素,他都知道素食素菜做成葷形,同樣和葷的沒有什麼區別。雖然它沒有命根,但是他那個殺心未斷,所以也不能吃。這都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例子,所以我們在這方面要極其小心。特別是現在有一種「素食」,把麵食做成的「空心」叫「腸子」,又做出各種的動物形狀。有時候都弄到寺廟裡去了,而且有的人認為這都是麵食,就可以吃,這都是不對的。所以說,在飲食上要極其小心來控制我們的貪慾心和殺心。

    再一個,有特殊味道的不能吃——還有這些葷味的,包括蔥、韭、薤、蒜……這都不能吃。我上回給講了,有的人說:「大蒜少吃一點沒起淫慾和嗔恚作用,所以可以吃。」這是不對的,因為法王已經定了,說這個不能吃,那絕對不能再吃了。如果有犯,你吃一片或有那種吃的心,都是違犯法王的命令。這個心本身就不好了,別說吃了。吃的罪就更大了,就是知法犯法,一粒一片也不能吃。這個要非常的注意,因為我們在修行中有時候就忽視了這一點,聽別人這麼講,就認為是對的。我們只能認法不認人,依法不依人。不管是誰說,只要違犯佛的命令,違犯佛的教導,我們概不執行。

    不吃葷的,包括有生命的和沒有生命的,因為它都有果報,它都會影響我們的心,影響我們的業力。

    (5)不別眾食

    再講一個就是不別眾食。什麼叫不別眾食?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共同用齋,不能自己單獨吃,自私自利,這個不好。過去有很多的人就是這樣,吃飯沒和大眾在一起,自己開小灶,這都非常不好。

    律宗有個大德,叫見月老人,我們現在所讀的《四分戒本》等一些戒本就是他輯錄的。他那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有一次清兵把寺廟包圍了,一百多個僧人一天沒有吃飯,後來因為他的勇敢行為感動了一個清兵,給他一塊餅,叫他自己單獨吃。他沒有吃,把這塊餅搓碎了,放在手掌里,一人一捏,分給這一百多個人吃。那個清兵就說:「你不應該分,我是給你的,單獨供養你的。」他說:「和尚沒有單獨吃這個東西的,都是大家分的。」後來把清兵感動得,又特意做了一大鍋飯,讓大家吃個飽。

    就是說,過去那些大德都是這樣,不別眾食。我們作為一個佛弟子,更應該不別眾食。世間人還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是不是?所以我們大家千萬不要別眾食。一定要大家吃什麼,我就吃什麼。大家有的我就有,大家沒有的我絕不要。差一口也不要去貪。你貪這一口,表面上是佔便宜,實際上吃了個大虧,你的心不好。雖然這一口咽下去,那將來是很難受的,和毒藥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佛制不允許別眾食。別眾食就是不和大眾在一起坐,或是我們幾個人在一起吃,而那些人在一起吃,各做各的,這都不好。這種做法都是一種貪慾心、自私心所形成的。

    所以咱們特彆強調這一點,寺院絕不允許開第二個灶。不管多難,哪怕有病人,也不允許開第二個灶,必須在一個齋堂里用齋。在一個齋堂里,在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開方便。比如說病人可以開藥食,單獨做適合他的食物,但也不允許出現第二個灶。如果出現第二灶,肯定要出現別眾食。這樣的話,一個是要遭人譏嫌,另外也不平等。

    為個飲食去墮落,太不值得了。雖然「民以食為天」,但食物正是我們生死的根本之一。這地方你要是不控制,將來肯定在了生死上障道非常大。

    這個不別眾食看著簡單,它並不簡單。你平時都得加小心,時時刻刻的加小心,你不加小心就上當。比如說吃水果,大家已經看到了,我吃水果時,不發到你們最後一個,我都不吃。我生怕落了一個人,如果落一個人,就與我的願相違。我的願就是:有一眾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

    我不是以後去做這個事情,我現在每時每刻都得這麼做,包括飲食,甚至走道都要走在你們的後面。就是把你們全度成佛,我再成佛。時時刻刻去完成這個願力,這個願力要貫穿到每一言、每一行中,包括所有的利益之中,吃、穿、用都在這個之內。就像世間人說的「享受要在後,吃苦要在前」,而且要和大家同甘共苦。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才能有點善念。因為有善念才能控制惡念;控制住惡念,我們的心裡才能漸漸地達到無念。你沒有這個過程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這個不別眾食就非常重要。

    有的人就是這樣,「好!師父,我跟你吃飯都吃一樣的。」但是回到寮房裡了,「我再弄點餅乾,再吃一口。」你不知道,你吃這一口餅乾就是畜生行為,和畜生沒什麼兩樣。三寶這麼樣的供養你,師父都這樣供養你,你不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還偷偷摸摸的自己去吃一口,你對得起誰?這和畜生沒有什麼兩樣,畜生才這樣呢,自私自利。所以我們那個行為非常的不光榮。

    以前咱這裡有別眾食的,吃餅乾的——清單。就因為這個而清他單,不要他。這種人不值得和我們在一起共同生存,太自私了。所以大家要非常注意的。因為佛、法、僧就像你父母,你不供養父母,你獨自吃都是有過失的。何況在道場里共同熏修,共同用一鍋飯的時候,你更應該加小心。絕不能別眾食,就是一口你都不應該去多吃。不光你不多吃,連我也不敢多吃。我要是覺得比你們多吃一口,分給我的水果就是大了,如果是故意分給我的,我心裡都非常難受。

    就包括菜也是一樣。誰給我選菜了,或是你在這個菜上稍稍為我動過一點念,我都覺得非常難受。有時候我就把菜給人,你給我好的,我給人吧,那我就不要了。雖然在表面上好,實際上那就是毒藥。什麼是毒藥?這就是毒藥。世間毒能看出來,能知道。像這個無形的毒藥,你看不出來。它包著糖,包著這些美麗的包裝,等你吃進去了是真中毒。所以說千萬不要別眾食。

    如果不別眾食,我們處處有威儀。不管你到哪去了,就寧可餓著不吃飯,也不能去自私自利。就算餓死窮死,我們也要堂堂正正。在飲食上我們必須得打一個勝仗,而且這個勝仗不讓它有一滴遺漏,要全面地收回來。通過善達到我們的一念不生,我們用這個善來克服惡五蘊,也就是五陰。我們的貪心是惡五陰,我們用善五陰來克服惡五陰,這是很正確的一條道路。佛法止惡不止善,我們用善來對付這個。

    另外,我們不別眾食,本身就產生定力,本身就是不分別心的一個方面。我們念佛怎麼念?修行坐禪怎麼修?就這麼修。這就是禪,這就是念佛。如果不懂這個,我們就沒法修。雖然我們平時念佛念了幾個小時,但幾個小時之外你又貪心了,就不行了,所以老不相應。有的人說:「我怎麼老不開悟?」你吃飯老是自私自利,所以你永遠也不會開悟的。只有無私的人才能證到無我。

    好,今天就講到這。

    昨天跟大家講了這個不別眾食。不別眾食,這個非常重要,既是成佛的一個關鍵,另外也是修行的一個關鍵,也是我們做人的一個關鍵。有時候不注意這個,我們做個人都難。所以說,這個不別眾食是很重要的。大家一定要有這個心,要常常地思維。就是不管吃什麼東西,我們都不要別眾食。

    更主要的,我們不管吃什麼都要供養三寶,先供養三寶才能吃。如果不供養三寶,作為居士來講是有過失的,那是不對的。關於不別眾食,很多的大德做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而且確實教化了很多人。咱們寺院的這個不別眾食,大家知道了,就是這樣。但是個別人還有,這個一定要加小心。有的人忍受不了了,多吃一點小食,這都不行。就包括一個水果,比別人多吃一口,多吃一個水果,我們心裡都是不安的。所以說千萬不要別眾食,一定要和大家有難同當,這樣有福才能同享。

    這個主要是讓我們減少分別心、去悟佛法、與眾和合。並不是單純地為了一個吃或不吃的問題,多吃或少吃的問題,而是為了讓我們的心達到平等,成為平等心。因為平等才是佛法,我們就是不能和眾生平等,所以成為眾生。如果我們和所有的眾生都平等了,我們就是現成的佛了,是不是?

    因為我們不能悟實相,所以成為眾生。《金剛經》講得很明白,「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才是佛法。我們吃飯不別眾食就是為了達到無四相,無四相就是因為有一個實相。什麼是實相?就是平等相。因為有了平等相才能去掉四相,去掉四相才能見到平等相。所以你必須得有了「平等」這個概念,一點點去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會真正達到那個實相。實相就是平等相。所以我們在這個上面應該特別注意,不要把這個法給浪費掉,不要輕視這個問題。這個是很關鍵的問題。

    (6)不分別食

    這講的是不別眾食,還有不分別食。不分別就是吃飯時不挑三揀四,而且達到不想好,不想壞。比如說吃飯的時候,這個碗里有豆腐、有白菜,那你遇到什麼就吃什麼,就完事了。不是筷子夾到哪我就吃哪,不是這個意思。因為我們的筷子有時候自覺不自覺就奔那個豆腐去了,它有個習慣性。說:「我沒想。」沒想,你的習慣性也在那塊。它是一個習慣性,走慣腿了。平時那個貪慾心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所以不能隨著它走。

    怎麼吃呢?就是從最近地方的開始吃,你從最邊上開始,從靠近你這邊開始,這裡是豆腐我就吃豆腐,這裡是白菜我就吃白菜,一點點漸次地往前推,推到哪算到哪。就算吃到最後一口,也不能讓前面的菜被筷子碰過。沒有,從來沒有。就最後一塊,也沒有說我筷子曾經到過這個地方。我就吃眼前這一口菜,其它菜我不知道。

    雖然在我碗里,但我心裡沒有這個菜,我就吃眼前這個菜,那眼睛都不往前瞅。這一碗菜,你打在前面的,前面有什麼?我不知道。你別看在我缽里或是我碗里,那前面的菜我照樣是不知道的。雖然我頭一眼可能瞅到,但瞅後把它忘掉。忘掉了,我再也不知道前面是什麼菜,只是低頭瞅眼前那一口菜。

    這一口菜還不允許分別好和壞。說豆腐好吃,那個白菜不好吃,還得控制這個念頭,不讓它分別;咸呀淡呀,也不讓它分別;或是一會兒還有什麼菜?這都不去想。把念頭控制到這麼個程度,這才算走上不分別的這個路程。所以這口菜得這麼吃。

    而且不光是這麼樣一點點漸次吃,如果遇到鹹的你就吃鹹的,遇到辣的你就吃辣的。頭一口吃個辣的,想吃口鹹的把這個辣沖淡沖淡,沒想第二口又是個辣的。辣就辣到底吧,那也沒辦法,誰讓趕上了呢,是不是?就得這樣。拿起來什麼就是什麼。饅頭也好、餅也好、飯也好,最上面的,最邊上那個是什麼,你就吃什麼。如果這個菜或這個饅頭,你咬了一口又放下,放下的時候正好往後放了,還沒吃的那塊餅擱前面了。那你應該怎麼吃?那我就哪個最近吃哪個。你被咬過,我才不管你咬過沒咬過呢,我只是不分別。就這麼吃,我們才能慢慢地克服自己在飲食上的分別心。

    好,今天就講到這。

    這個不別眾食,看著是挺小,實際上是我們做人的一個起碼的準則,同時也是一個佛弟子必須具備的品德。只有做到這個,我們才能與道相應,才能和合共住。比如說,我在普化寺的時候,有一天吃飯過齋,桌面上分點餅乾,碎餅乾,都像碎末似的,每個人都那樣,都是不點。雖然是碎末子——當時一看,「哎呀,怎麼分這碎餅乾?」但是突然生起來一種特別的恭敬心,「人家特別的平等,就這碎末子都要和大家去共同的分!」給人一種特別的平等心,叫人這個道心哪,特別有信心。所以說,不別眾食是我們人格的一個高尚的體現,也是一個佛子應該做的事情。

    (7)不安逸食

    不光要不別眾食,還要不安逸食,也就是不放逸。有的人說,我也吃素,也沒有單獨跟別人不一樣,而且我也次第地吃。但是呢,就是放逸吃。什麼叫放逸吃呢?就在這裡沒完沒了地吃,一點點在那品味,這個好呀、壞呀,在這裡不斷地咀嚼。這種吃法又有一種名稱,叫「女人吃」。像沒事似的在那坐著,一吃就好幾個小時,就在那品那點味。太放逸了,那不行,不能放逸吃。應該抓緊吃,趕快吃。

    但是也不能過速。過速就是像餓鬼一樣,忙三火四的,這叫人笑話。如果過慢,那就成為女人吃法了。就像吃宴席,從早晨吃到晚上,那個不行。這兩種都要放棄,要取不快不慢,而且不能放逸,不能拿這個食物左品右品,那就完了。

    你只要是對食物過分地貪著,有分別心,你就對食物產生了貪慾。產生貪慾的時候,就是你心動的時候,就是輪迴的時候。說:「我也沒輪迴呀,只是心動一動。」你知道什麼是輪迴嗎?就那一念中,早已經輪迴多少次了。我們不斷地輪迴,雖然這個身體在,但是我們的心不是畜生道,就是天道、人道,或是地獄道……就在不斷地輪迴中。所以說,哪一念都非常重要。

    為什麼哪一念都非常重要?就是當下這一念更重要,因為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把握哪個心呢?就是當下那個心。當下那個心就是我們真正脫離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你就趕緊處理這個吧,不能讓它放逸。什麼貪圖味道啊、色澤呀,這都不行。說:「炒的這個菜啊,色不行啦,不濃!」或是,「怎麼沒有味精呀!」這都不行,這都非常的不如法。

    好,今天先講到這裡。

    不安逸食,就是不放逸。在飲食上,特別是在好壞上不分別,不挑好挑壞。就是在素食上,次第吃,你就是都做得非常好,也得注意不放逸食。心裡常應該進行「五觀」。比如五觀中的「計功多少」,就是看看自己功德夠不夠吃這頓飯,應該想到,這點食物來之不易,這都是眾生一口一口省下來的,從口裡奪下來的,我們才能吃到。

    別是居士,更應該想到,這個食物和我們平時吃的食物不一樣。你平時吃的是俗間的食物,這時候吃的是三寶的食物。三寶的食物來之非常不容易。雖然是同樣的米,但它的質量不一樣。我們今生能吃到這食物,全托三寶的福德因緣。我們在這裡護持道場,才有這個因緣,所以要十分珍惜。每一粒米都是無價之寶,要十分的珍惜。

    如果能這樣地思維,我們吃這個飯的過失就要小,甚至還有功德,而且我們在這裡很快地得到成就。因為我們用最大的恭敬心去飲食,一個是我們的心量能擴開,另外食也會變成法露。所以說,我們在飲食上不要放逸,要時時用在道上。你別把吃飯當成吃飯,吃飯就像過關一樣,今天又得考驗。要是不吃飯,身體不行,而且不能修道;如果你把吃飯看成吃飯,我們又失去了成道的機會,但不吃還不行。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努力地把自己的身心往道上會。這樣的話,我們的飲食才能說得過去。這是一個。

    (8)不過飽食

    還有不過飽食。我們雖然是日中一食,但也得考慮,眾生還有很多的苦難,也還有吃不飽的,我們應該舍一口食物給他。舍,你從哪舍?從你口裡舍,不是拿常住的舍。說:「我吃得飽飽的,常住那裡我再要一塊,然後再舍眾生。」這樣的話,實際上你已經盜常住物了,盜常住東西,這就不好了。所以說,應該從自己口裡舍。

    這個舍,必須是你吃到八九分飽就可以了。雖然是一頓飯,但也不能過分。這個比較重要!特別是我們因為吃一頓飯,有時候就拚命吃,吃飽了還要硬吃。這樣的話,對胃腸啊,消化都不好,同時也會起貪心。我們應適當,適當吃了以後,效果反而更好。

    好,今天就講到這。

    不放逸,不貪。不貪的這個裡面還有很多的說頭。為什麼在飲食上要這麼下功夫?因為飲食控制住就是增加定力。如果你飲食控制不了,你就沒有定力,就起心動念。所以說,這個提木叉戒是非常重要的,它叫我們隨時都增加定力。人們最難控制的就是飲食,而且不能很快地做到。所以我們在修行中,對這個飲食一定要十分注意。

    這個依教奉行就是最難做的一件事情,也是最好的一個辦法、一個法門。依教奉行,不管我們有多大的嗔恨心,它都能制伏住。有很多的時候,我們的嗔恨心起來了,如果能夠依教奉行,馬上就把境界轉了,馬上就能轉。哪怕你嗔恨心起來了,你當時念一句「依教奉行」,雖然是沒有馬上下去,但是也能把你的行為轉化為善業,就一點點把這個嗔恨心降伏下去。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的重要。了生死,你不可離開依教奉行,另外,整個佛法也都是依教奉行。所以說,依教奉行不光貫穿在飲食上,在其它的方面也都是始終貫穿的。

    (9)平等食

    這些天講了飲食,飲食完沒完事呢?沒有完事。特別是這個不放逸食和不分別食,很重要。雖然他們稍有點差別,但都是一個目的,都是不起貪心。

    比如說,過去行腳的時候,剛從山西下來。乞到的地瓜,有剛煮好的,還有陳舊的,有兩種。那時候我和性空師父找了一個小樹林,就開始用齋。這時候就來了一個什麼呢?來了一個就是世俗上叫「小傻子」的,他看你吃地瓜,他也要。在這種情況下,有新鮮地瓜,那時候每個人的身體都比較涼,都喜歡吃點新鮮的。如果在有外人的情況下,應該怎麼吃這個飲食?我們沒有分別,就是拿到哪個地方就吃哪個地方。一共分成三份,性空一份,他一份,我一份,一塊一塊地分。一塊地瓜甚至掰成三份,或是一人一塊地瓜,就這麼分。起先吃的是新鮮地瓜,吃完了新鮮地瓜,吃舊地瓜,這個「小傻子」不吃,你給他也不要,扭頭就走了。就是這樣。

    如果我們稍稍不注意,心眼稍稍有點不正,你一看來外人了,「得了,先把舊地瓜拿來吃吧。」這就壞了。所以說,在這個飲食上要處處加小心,不小心就墮落下去了。那種做法就和畜生沒有什麼兩樣了。畜生才是自私自利呢,是不是?作為一個人來講,得堂堂正正,你不管他是傻子也好,外來的也好,來和你一起吃飯,你就算吃到口裡,也得想法把口裡那飯給吐出來給他。只要是沒咽下去,在嗓子眼呢,你就得想法把那個飯給吐出來,去分給他吃,你這才能叫個人,否則的話,不能算一個真正的人。

    說時容易,做的時候就難了,不加小心我們就墮落下去了。比如說,一點吃的來到現前的時候,有好有壞,我們能不能把好的布施出去,把壞的留給自己。比如說齋堂吃水果了,這一盆里有好有壞。我吃不了這些水果,當我們要剩下的時候,是剩好的還是剩壞的?「哎呀,行,先把這個好的吃了吧,我把喜歡吃的先吃了,不好的留著吧,反正我也不吃。」我們可能就要犯這樣的過失。

    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正確的處理方式,一種就是把壞的吃掉,把好的留給常住,以後吃;再一種處理方式就是:我吃到哪算到哪,不分別吃。我從開始就一點點吃,不挑食,到最後的時候還是不挑,剩什麼是什麼,剩好就是好的,剩壞的就是壞的,那才行。

    在這個飲食上,我們很多時候都打了敗仗。吃一吃飯,就打了敗仗。你別看是日中一食,就這個時候,我們有時候也常打敗仗。你仔細觀察一下自己,吃每一口飯,是不是那麼如法?是不是不分別吃?是不是能夠想到大眾,始終無我,沒有自私,而且堅定不移地、毫不猶豫地去做?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昨天講到這個飲食,就是平等食。對一切眾生要有平等心、慈悲心,能夠難布施能布施。就哪怕這口飯已經咽到嗓子眼,如果有眾生需要,你就是摳也得把它摳出來,要吐給眾生。得有這麼個決心才行。

    比如說剩一口飯,如果你吃了你就能活,如果其它眾生吃了,他也能活,不吃這口飯就可能死,那你選擇什麼呢?我就選擇這條死的道路,讓眾生去活。如果這個眾生是人,我可以讓他活。如果是個小螞蟻,或是牛、馬,這時候你是怎麼想的?是不是讓它活,還是我死?在這個問題上我也選擇死。

    你有這種心,你才能平等地去與眾生同甘共苦。如果為一口飲食,在生死面前你都要爭奪的話,你肯定做不到那種平等。你做的所謂的平等也是假平等,也是在有的情況下的所謂平等。有還用你平等嗎,是不是?就是在沒有的情況下,我們要平等,用生命去換這種平等,這是難行能行。所以說,在飲食上我們不能打敗仗。

    另外,我們在飲食上不光要這麼行,還要忍食,也叫歡喜食,也叫忍辱食。飯菜的好和壞,我們都要忍,不分別,要忍下來。好也罷,壞也罷,得難吃能吃。

    我曾經就遇到過,在山西乞食的時候,乞的是苞米。孩子拿著苞米吃,都是新煮的苞米。等到布施的苞米是什麼呢?是上面已經咬下一部分了,已經是以前吃過的,可能是孩子吃完了剩下的,扔那兒了,拿這個苞米布施給我們。它要是沒有對比啊,這還好說一些。這有對比,那孩子吃的是新苞米,給我們的是舊苞米、吃過的苞米,怎麼辦?我們也是歡喜地接受。沒有去生氣或是不平,沒有這個,還是歡喜地接受。

    這樣的事情特別地多。特別是走到遼寧的時候,可能是在綏中。我們去乞食,這家娘倆非常歡喜。她說:「我沒有飯菜。」要給我錢,我們不要。她說:「你等一會兒。」就上小賣店買點食物。買的食物是蛋糕,我們又不能食。這個年齡大的女施主非常頭疼,說:「我也沒有東西呀!」這個小孩子在炕上就蹦高,說:「這怎麼辦,這怎麼辦?」她非常想供養僧人。後來我就說:「你家有什麼算什麼。」她說:「我就有一碗稀粥,可能是早晨剩的。」我說:「那也行。」就端出來,一看是什麼稀粥啊?比刷鍋水還稀。那米粒——恐怕就沒有米粒,就像刷鍋水,就沉澱的那麼一點東西。後來一看沒辦法,從那舀了一勺、兩勺的,倒缽里了。那孩子歡喜得在炕上直蹦。

    通過這個,就是說我們要難吃能吃,難忍能忍。等到過齋,就洗缽的這個水裡都有一股泔水味。要是在世間,別說世間,就是乞食去吃,那都得忍著吃,就這麼大的味。但是心裡非常的高興,能給眾生種福田。唯獨遺憾的就是,沒有這一碗都倒缽里去,要是這一碗都倒缽里就好了,是吧?只是撈一點乾的,就算過去了,實際上也沒有什麼乾的。

    就是說,乞食的時候,好壞你都要忍著,而且還要生歡喜心。乞食的時候不能起分別心,乞完食,吃的時候還不能起分別心,這個飲食就得這麼去做。

    在飲食的時候,如果你提前一分別,這個飲食已經變樣了。說不可能吧?我們現在是有食物吃,所以感覺不出來,乞食的時候就感覺出來了。如果你今天起心動念,又想吃這個,又想吃那個,今天你想吃的恐怕一樣也沒有,或是有也出差。本來是很正常應該得到的,你反而得到別的東西,質量往往是很差的,甚至沒有。

    如果你不分別,今天早上連想都不想。我也不想今天吃什麼東西,也不貪這個味道。當你乞食的時候,乞到的食物都是你平時喜歡的食物,正需要的食物。通過這個,從法界上就可以看出來因果,以及你不分別的好處和功德。你不分別,人天馬上就供養你;如果你一分別,人天就不供養你。我們平時在寺院吃飯也是一樣啊,雖然是有,但是你如果一分別,這食物馬上就不清凈,可能就變成毒藥;如果你不分別,這個食物可能就變成甘露。這個食物現前了,由於我們沒有慧眼,觀察不到。所以佛說以法為食,以禪悅為食。這才是真正的食物。你這一關過不了,怎麼能得到法呀,是不是?而且吃飯這一關必須得忍受,不能有絲毫方便。

    好,今天就講到這。

    這幾天主要講控制舌根。這個舌根不好控制,但是還必須控制。為什麼必須控制?因為我們的生死——雖然是有個大的生死,但是大的生死沒有離開念念生死,只有控制念念生死,你才能控制大的生死,這樣你就抓住根本了。如果你說:「我就光想法控制大生死。」你不在念念下功夫,你就上了個當。只有念念控制生死,你在大的生死上才能做主。

    為什麼我們要控制舌根?因為我們的舌根導致我們不斷地念念生死,不斷地起心動念,不斷地分別。你一分別好壞,它必然有生死。它的生死一旦形成了,我們就有了分段生死。所以我們在修行中就在這個念念上下功夫。

    有的人說:「師父,你看咱們道場修行很普通,很簡單。主要抓這些小事,為什麼不抓大事?」沒說不抓大事,關鍵是在小事上要抓。我們連一個習氣毛病都改不過來,你想一想,我們在別的地方怎麼修?你腳都放不正,怎麼能把這個道走下去,是不是?你必須把這個腳放正了,路得選好了,你有了力量,你再往前走。大事、小事本來就是一個事。是你硬認為有個大事,有個小事,在我看來,每個事情都是大事。有的人就不認識這個,認為外面的轟轟烈烈是大事。你不知道,最難的不是轟轟烈烈,而是念念去做,這個最不好做,它需要極大的忍受力才能做到。

    特別是忍受力,我們眾生主要就是在飲食這一關,那是很難突破的。財色名食睡,它排在第四位,實際上排在哪兒呢?排在最重要一部分,因為我們不吃飯肯定不行。這個舌根,不光是吃飯,而且說話都在用這個舌根,說好說壞都是用舌根。就因為用舌根,我們才有生死。所以禪宗大德往往都不讓你講話,你一講,說好說壞,拿起東西就打你。實際上不是打你這個人,也不是打你那個話說得不對,他是讓你當下就把舌根收回來,你就悟道,就完事了。就這麼點事,是不是?

    在飲食上講了這麼多注意的地方,但是還不夠詳細,還有很多的細節。就是一口飯、一口湯的吃法,都關係到我們的生死,同時也關係到我們自己的品德。我們發了願,說「我要度眾生。有一個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我要替眾生受苦」,但是吃起飯來,你從來不想著給眾生留一點什麼。你說你替眾生受苦,在哪受呀,是不是?眼前的都不做,說:「我以後看到哪個眾生餓了的時候,我把我的東西給他。」你能做到嗎?根本就做不到。這些事情都得從平時一點點地做,就算我們平時一點點做到了,還不見得在生死面前能夠真正地做到。就是那麼難。你說我們舍,到時候這口飯,你吃了就活,他吃他活,你若不吃你死,你在生死的選擇上,能不能毫不猶豫地去做?等你在猶豫的時候,對方可能死掉了,這個因緣就錯過去了。如果我們想到時候能做主,能夠滿我們的願,能行菩薩道,你必須先得在小事上做起,在每一口飯上做起,要清凈。

    (10)日中一食

    在飲食上,佛為什麼要這麼控制呢?就因為它確實對我們的生死起了十分大的作用。如果飲食做好了,我們修行中就走完了一半的路程。現在有很多的地方在飲食上做得不滿意,為什麼不滿意呢?因為他做不到,給了很多的開緣,被生死所扭轉,他不知道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所以在中國佛教里能保持過午不食的就很少,何況日中一食,那就更少了。整個中國都不知道這條戒,平時都是非時食、過午食。過時間去吃飯是非法的,幾乎都不知道了。這是我們佛教最可悲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在這方面一定要提高警惕。

    好,今天就講到這。

    飲食這個戒是非常重要的,昨天講了日中一食。在中國,就過午不食都很少,日中一食就更少了。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不非時食」這個戒了,不知道,他認為吃三頓飯是天經地義的。這已經是違犯了佛制,這個是非常可怕的。我們今天能夠日中一食,這個很殊勝、很難得。

    這個戒,佛在《阿含經》里講得很明確,如果有人毀犯過午不食戒、日中一食,就是謗佛。另外再強調一下,這個戒沒有開緣。有的人說有方便。沒有方便,沒有開緣,這是一條死戒,也是終身戒,這條戒一直持到你死為止。提木叉戒是終身戒,持到死為止。這條戒沒有開緣,什麼我可以方便方便啦,或這個方便,那個方便,這裡沒有。所以說,如果在這裡再說方便的人,那他就是不懂這條戒。

    順便跟大家說一下這個,以後要提高警惕,因為這條戒不是那麼容易持的,現在我們眾生的業力特別重。如果他不持這條戒,他就沒有這條戒律的正知正見。他不持日中一食,他不可能得知日中一食的好處,也不知道堅持這種戒有多大的功德,他不知道,也不會說出這種話來。

    人往往隨著自己的習性、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判斷一切事物。如果他不持這個戒,說出的話我們就要加小心。要是不小心,你就被他轉了。「有很多方便吶!哎呀,這個地方是不是太執著了?」所以要非常加小心。

    比如說,優婆離尊者是持戒第一,他就因為執身持戒最後得到心地的圓通。就是把戒持到極點的時候,堅決不犯的時候,以生命換這條戒,最後得到心地的圓通。《楞嚴經》里講得很明白,是不是?執身得圓通本來就是一種法門。有念佛得圓通的,執身得圓通的,觀水得圓通的……二十五圓通么,其中持戒得圓通的就是優婆離尊者。所以在戒上,你就得這麼持。

    這點大家一定要加小心,你不這麼持,你不會得到佛的加持,也不可能轉變你根深蒂固的習性。所以說,持戒必須要有一個勇於捨命要戒的這種決心,你才能把這個戒護持起來。像一個沙彌到醫院扎針,那個女護士要給他扎。「你說什麼我也不扎。」他說:「我寧可不扎,我死都不用你。」才十四歲就這麼嚴格持戒。「我不用你,寧可死也不用你扎」,就這決心。最後沒辦法,感動得男大夫下來給他扎。以後每次去了,什麼廢話都沒有,到了的時候女護士就退了,男大夫就在那等著,去給他扎,什麼事都沒有。所以說,事情的圓滿在於我們持戒的決心和正知正見。

    好,今天到這。

    今天還繼續講怎麼樣來持戒修行,來依教奉行。昨天講了,寧捨生命來護持戒律才是我們修行應該走的一條道路。只有敢於捨生命,我們才能夠真正的持戒。如果做不到這點,我們就可能被境界所轉。所以說,持戒必須有敢於捨生命、舍一切來護持這個戒律的決心,這樣你才能把這個戒律守下去。另外,我們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

    跟大家講一個故事,過去我剛開始信佛的時候也是這樣。因為幫助過別人,過年時有人來感謝我,給我送禮。我那時候寫上「不收禮,不送禮!」我那時候還是俗人,但是人家不相信,非要給我送。送來以後,說了很多應該送的理由。後來我就說:「你要是不拿走,這些禮物我就給你扔掉。」後來他一看我決心非常大,就拿走了。過了一段時間又看到我,談起這件事情,他說:「你那回如果真收了禮,我真從心裡瞧不起你了。」你看多麼可怕!所以說,我們如果沒有原則,我們就上當了。一個是違犯自己的諾言,另外也叫人家確實從心裡瞧不起。

    通過這個我們知道,事物的本質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我們想要看到它的真實性,就要做到徹底清凈為止。為什麼要這麼樣去做?因為只有嚴格地持戒,你才會產生真正的定力。只有產生了真正的定力,才會有「戒定真香」。所以說,我們在修行中一定要嚴格地持戒。嚴持戒律,它會產生定力,才會產生真正清凈的香味。所以說,我們的舌根必須攝住。

    這些日子講的全是舌根的問題,舌根就應該通過嚴格地持戒控制。只有控制住舌根,我們才會品嘗到禪定、守戒的那種清凈的味道。因為什麼呢?因為你守住戒律的心即保持定力,這和外面的食物,它倆本是一個心。它倆不是兩個心,而是一個心,都是你自己分別所造成的。如果你能夠嚴持戒律,而且不去分別,一切都會隨著你所做的這些善功德而得到改變。

    所以說,我們平時老上當,一看到外境就認為有外境存在,不知道這個外境也是我們自心的顯現。所以我們就隨著外境轉,於是就有六道的輪迴。如果你把這關把住了,一根收回,六根也就收回了,我們就可以在這上了脫生死。我們的「智慧」是有一定限度的,我們只有依教奉行才會真正的與佛法相應。想與佛法相應,必須有堅定的信念,敢於走絕路,正所謂「絕路逢生」。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學會依教奉行。

    好,今天就講到這。

    每天早晨跟大家簡單地講幾句,主要是講怎樣都攝六根。已經講了關於舌根的問題。這個舌根是我們造業的一個工具。由於造業,我們才會生出舌根。所以說,我們不光在飲食上要嚴格地控制,特別是有一些後來的居士,還不知道這些日子講的關於舌根的問題。佛為了控制這個舌根,讓人很快地入道,所以佛制戒規定了日中一食。因為佛只吃午食,天人吃早食,畜生吃下午食,餓鬼吃晚食。所以佛規定了佛弟子只吃午食。只有隻吃午食才能成為佛的弟子,所以我們都得嚴格地控制。

    佛又在經上講了,凡是毀犯過午不食、日中一食者即是謗佛。

    現在在中國來講,很多的地方已經不進行正常的午食和日中一食了。他們不知道這是犯戒,而且也不知道這是在謗佛法,反而有很多的理由,強調了各種的方便。佛在這條戒上沒有方便,沒有方便可開,各種理由都是錯誤的。大家來到這個道場,今天就特別地重複一下這句話,讓大家能夠體會這個日中一食的重要,也避免我們以後造口業。有很多的人因為不懂得過午不食和日中一食,而造了很多的口業。因為我們的習性每天都是三頓飯、四頓飯的,所以他不知道這已經是不對了,已經種下了惡因。

    這個口業,不光是飲食,同時還有很多的語言也是由於口造的。特別是有的不懂戒裝懂,不明裝明,誹謗正法,造成了很多的惡因,這就叫「禍從口出」。所以說,我們應該好好學戒律,應該勸化那些不懂得戒的人要多學一些戒律,這樣才能明白什麼是正法,避免造下惡業。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好,今天就講到這。

    這個舌根,再一個就是不要造口業。我們如果不斷地稱讚別人、讚歎別人,不斷地說一些如法語,這樣的話,同樣也可以收回自己的舌根。因為善業可以攝心,通過善業能制止惡業。我們往往就是因為放縱舌根,最後造了很多的口業。一個是背後說別人;另外呢,心口不一,所以導致了這個舌根造業。而且很多的原因——嚴格來講就是心不平,心不平就通過舌根來表現。舌根表現心不平以後,我們就有了生死的流轉。所以這個也必須得注意。

    一定要學會怎樣攝住舌根。就是非法語絕不講,世間話不談,每句話都在道上。特別是修道人,這個一定要注意。因為攝住這個舌根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如果有幾天不說話,就會憋得非常難受。包括正常的說話也是這樣,都是不應該的。所以大家如果有機會、有因緣可以止語一段時期就知道了,止語以後,這個心裡感受是非常好的。久而久之就會少造了很多的口業。關於這個舌根還有很多方面,就不一一講了。大家都知道,我們不能依教奉行,就是因為放縱舌根的緣故。昨天就有人么,你告訴他錯了,他還要講幾句,說我沒錯,所以這個舌根不老實。

    ●四、回收身根

    我們不光是舌根要控制,而且還要控制身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身」,這個觸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身哪,因為我們感覺到冷熱、麻脹、大小、滑澀……都會造成我們的起心動念。

    為什麼僧人——就是我們出家以後,睡覺就連襪子都不脫?特別是咱們這裡,別的地方我不太清楚。咱們這裡睡覺連襪子都不脫。不脫襪子,雖然是對腳呀、休息呀,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比如說不能輕鬆一下,很多的舒適,這不做了。但是為了幹嘛呢?就是為了攝心。因為人如果放縱這點,就可以貪戀這皮膚,說好說壞,它都會引起觸這種感受。所以說呢,出家人不光是襪子不脫,就衣服都是整整齊齊,始終奔在道上。

    世間人就不一樣了,晚上休息都要脫去衣襪放鬆一下,就放縱自己了。這樣的話,在身體上老是給它造成了一種很好的條件。什麼條件?就是放鬆的條件。這种放松條件,表面上在生理上起到了好處,同時也會在生理上造成一種貪慾、執著,和對身體的貪戀心。這點你若不控制,同樣也會影響我們得道。所以這關也必須得過。

    好,今天就講到這,合掌。

    昨天講到身根。這個身根,我們在觸上被扭轉,所以出現生死。這關也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不斷地愛惜身體,不斷地起心動念,所以不斷地有生滅。比如說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它都有一定執著的地方。

    先說這個腳。這個腳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執著的部位。當前面有灘水的時候,我們這個腳自覺不自覺就要繞過這個水;有石頭,我們這個腳自覺不自覺就要繞過去。就是你腦子不動念,它也會拐彎的。因為我們平時的分別心已經形成,而且非常堅固,所以你就算心裡不怎麼動念,實際上,微細的妄想早就生起來了,到時候它自動就分別,就要拐彎。由於它的分別,而使我們的心不能成為直心,所以這非常的痛苦。

    有的人說:「我沒有這種痛苦。」是你沒有去體會它,要是體會你就知道。作為一個人,要有一個直心才能算一個真正的人。沒有直心就沒有道場。你修道從哪修啊?佛說「直心是道場」,你只能在有了直心以後才能修道場。所以說,我們的道場來源於直心。怎麼來?首先就要從腳上下功夫。現在我們有行住坐卧,雖然口上下了功夫,但是腳上不下功夫同樣也是不行的,所以我寫了《行道》,也叫《經行》來解決這個問題。要特別注意這個腳的問題。因為下腳的每一念、每一步都有很深的意義,它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死問題。如果我們隨著它,我們可能就在生死里輪迴;如果我們能克服它,我們就有可能奪回這個生死主動權。所以說,要通過經行來克服這個觸。

    過去,我在行道的時候,有時候是下雨天,或是道非常泥濘,積水的路面又非常長。剛下雨後,那水還乾淨,等到時間久了,存的那個積水非常埋汰,而且深淺也不太清楚,也不知道,裡面有什麼東西也不知道,可能有石頭、有玻璃、有鐵,也可能還有其它的,糞便這一類的……所以在街面上的時候,如果你經行走到這個地方,是否就繞過去?所有人都繞,除了車不繞。

    在路中間有很大一塊面積的積水,別的地方都得踩著磚頭過去,這是很正常的一個事情,所有的人都那樣,除了車擱那兒過。我走這個道就是為了達到不分別,要克服這個觸的感覺。雖然天冷或熱,也都不管了,腳就要往裡踩。頭一次的時候也是這樣,那腳雖然都貼著水面了,但它還往回使勁。就是你不想分別,心裡想著往水裡踩,但是那個腳不聽你的,它非往旁邊那個石頭上踩不可。

    就是說,我們無始劫來的這個習性太重,所以我們沒有直心。一點都不怨別人,就是怨我們自己貪戀這個觸,怕冷、怕埋汰、怕別人看到、怕濕,另外也怕回來累著,回來還得刷鞋呀,洗鞋呀,還得這些;有可能就這一雙鞋,濕了以後可能就沒有鞋換。當時這一腳在下去的時候想了很多。

    所以說,這就是克服生死的一個關鍵部分,必須把它克服。就是怎麼難,這腳也得硬下。下了第一步,它就好說了,等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走起來,決心越來越大,等走完這斷水面的時候,這心裡就特別的舒暢。沒有一種勝利感,而是一種什麼?平靜的感覺,非常平靜,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好,今天到這。

    昨天講了這個身根,講到腳。我們要利用這個腳來改變對觸的執著。這個改法,昨天講了,一個是過水要敢於踏,用這方法來把我們的心變得不執著。因為我們從無始劫來,在觸上就不斷地貪著。本來這個身體是沒有冷、沒有熱、沒有疼、沒有好受的感覺,就是一塊頑肉。由父母的精血而生成,所以稱之為頑肉。由於我們的神識的參入,才有冷、有熱、有痛這些感覺,這是不斷地執著虛妄所形成的。

    所以你在這上要是捨不得,就是認假為真了。你必須在這裡下功夫,一個是通過它改變我們的習氣;另外,通過它來去掉我們的執著。這個去執著的方法,我在《行道》上已經講了。但是大家行得呢,有的行得挺好,有的還沒有這個行法,有時候不知道,不敢向前走,而且遇到事情就被物質所奪。我們的心從來都是被境所轉,很難去克服境的變化。

    上回講的這個水,這個臭水溝,你說你走還是不走?不走,踩石頭也可以過去,但是你踩石頭過去了,心裡永遠是一種痛苦。包括你的腳貼著水面,就一剎那不能馬上進入水裡,同樣也是一種痛苦。只有敢於改變自己心態的人,才會真正的理解心裡的這種痛苦,並去除這種痛苦。

    所以說,在走的時候要有一個特別敢於走的這種決心。不光這個要走,不管多大的水也要走。我記得那時候營口發大水,那個水能沒到膝蓋以上,也照樣去走。有可能掉進井裡,也可能如何如何,但是也得走,以此來不斷地克服自己那種執著和貪生怕死的念頭。

    好,今天就講到這吧。

    昨天講到這個觸,主要是講這個腳。要利用這個腳來攝心,來改變我們的習氣。這個腳的利用要認真地行持,所以上次講了這個不怕水。不光是不怕水,而且還要不怕硬,不怕石頭,不怕臟。比如前面有石頭了,那你慢慢踩過去就完事了。如果有大石頭,那你就上去踩,就完事了。

    本來是個很簡單的事情。在世間上來講,我們行走、走路可能要彆扭,要硌腳。而且有時候有個大石頭,你說你挺大個人,走得挺好的,應該繞過去,我們反而站在石頭上面過去了。這叫人笑話,叫世間人笑話,人家說你可能是精神不正常。

    但從我的體會來講,只要是能夠攝心,能做到的我都要去做。怎樣把這個心變得直,變得不拐彎,不打妄想,或是少打妄想,不讓自己產生任何猶豫,不讓自己被前面的物質所轉,所以有時候就得豁出這個臉皮來,不怕丑。

    原先我就這麼走過,甚至也不怕腿被弄折,這麼走。有一次,我在街面上走,後面就來了輛自行車,從斜路就過來撞我。你撞我,我也不吱聲,我也不回頭瞅;知道是奔自己來的,那也不瞅,還繼續走;也沒有加快腳步,還是那麼快的腳步;等那車軲轆撞到腿的時候,還是那麼個速度。後來自行車摔倒了,也沒有回頭瞅一眼,還繼續那麼走。

    兩旁的人,這一段路面的人看到了以後都笑,仰天大笑,說:「這人怎麼了?遇到這麼個傻子,車撞了腿,連頭都不抬一下,還能一步一步地就那麼走,連個回頭也沒有。」你笑你的,你笑我也這麼走,我也不瞅你,我也不聽你的。

    走了很遠,撞我腿的那個人過來了,向我道歉。你道歉,我只是手一擺,叫你走就行了。連你是誰,我也不瞅你。雖然是有心想看看,這是誰撞我呀,是多大年齡呀,騎著什麼車呀……根本就不瞅,你走你的,就完事了。就認了。

    那時候還沒有出家,在醫院工作。後來到了醫院,本來有很多的條件可以檢查一下腿,看看撞得怎麼樣?是否骨折?我過去還處理過骨折。那也沒有看,最後可能是三四天之後才看的。一看那腿有塊傷,已經快好了。

    這個事情好像是一種愚蠢的行為,但是這裡有很深的道理在裡面。第一個,遇事不慌,心裡寧可去承受這個果報,而且腳步又不停。這樣的話,主要是一心在道上,那麼重報就會轉輕報。雖然沒有大的定力把事情轉得變無,但是身心在這裡確實得到了鍛煉。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在這個生死關頭上能夠不慌不亂,而是默默地承受。這個確實對修行,以及今後的路程有一個很大的幫助,身心一下子就清凈很多。到最後也沒有看看腳受傷的情況,是否骨折呀?傷多大口子,是不是需要縫合呀?沒有。過了好幾天才看了,才發現這個情況,已經都快好了,只撞了一個擦皮傷。

    通過這個事情,就深深地體會到我們不分別的好處。如果我要是跑得快,恐怕車可能更快;也許車撞不著,雖然車撞不著,但我失去了這麼一個鍛煉的機會,那時候做了一個逃兵。一旦做了一個逃兵,在改變你的這個心性上,或是想找出你直心的道場,恐怕是辦不到,也許今生今世也就那麼地了。所以說,每一念都給它把持住,機會來了不等人,你必須把它把得牢牢的,就是要努力去做。只有每一念都去努力做,不放過,將來必然有一個好的因果。

    通過這個我們知道,要攝住身根來避免妄想。特別是攝住六根中的這個身根,要用命去換這個。不能說在這裡打個什麼方便,這都是不對的。

    這是「腳根」的攝住,還有很多,包括身根。身體這個觸,有時候就得自己克服。比如說冷了怎麼辦?有條件,我們可以利用條件;有時候沒有這個條件,我們也得去做。特別是冷天,閉關的時候要沐浴的,每四個月要沐浴一次。沐浴的時候,有時候就沒有地方。就像這天似的,你沐浴在哪兒呢?就得在外面,就是在外面沐浴,雖然天氣很冷。那時候就搭個棚子,就是這樣。

    把念頭攝住了,冷也那麼地,最後你會得到法。它這個冷突然就會消失,既沒有冷也沒有熱,一種自在。所以說,你不通過這個苦修,你永遠不會知道有個沒苦、沒有冷、沒有熱的這種境界。這個身根本身就是個妄想所造成的。我們有時候在這個修行中,因為定力還有不足,身體可能受些損傷。我的想法就是:這也值得,只要為了佛法,捨身舍肉都是值得的。只要是能夠把這個妄想攝住,我們可採取一切辦法。

    再舉個例子,在五台山時我天天走道,也就是盡量做到不分別。一出門就得攝心。當過齋堂門口這一條窄道時,就中間這段有水,兩側沒有水。但是走道的腳步,自覺不自覺地就在中間走。既然擱中間走,我就不拐彎了,踏著水過。原先穿的是布鞋,最後那個鞋天天是濕的。每天早上擱那兒過一遍,是濕的,再加上到齋堂做飯,那腳全是濕的。這幾個月可能很少有乾的時候,全是濕的。晚上還非常冷,床還短,腳就在外面空著,連蓋個被子的機會都沒有,就是這樣。再加上布襪子老是濕的、鞋底也是濕的,也就那樣。

    甚至比這時候還要晚吧,那衣服都是濕的。為了洗一件衣服,因為就一套衣服啊,九點鐘洗。九點鐘洗完了以後,第二天早晨一點鐘就得穿。一點多鐘還得上齋堂幹活。就這幾個小時,晚上還下露水,你說能幹嗎?大概就是那麼個意思。褲子、衣服、鞋,又都穿上了,又去幹活。就是這樣。雖然自己身體這方面已經覺得有點涼,或有一些不舒服,但心裡確實特別清凈,這才是無價之寶。

    昨天講了,這個身體無非就是一塊頑肉,我們的神識參進去以後,它才有了各種的感覺。你只有不斷地克服這種感覺,它這個神識才回來,六根才回收的。所以說,一定不要被它騙了,被這感覺欺騙。

    這個感覺是非常頑固的,不是我們做一般小的定力就可以轉化的。應該在大的方面、小的方面都不要放過,都要堅決地走下去,克服它,有個不怕死的精神。但是不是蠻幹呢?有時候看來像蠻幹,實際上並不是蠻幹。但危險的東西要遠離,我們也不能往汽車底下鑽呀,是不是?但是你若真有不怕死的時候,有時汽車也給你讓道。

    我有一次從台懷鎮往碧山寺走的時候,走在路上,我就不斷攝心,最後就不知道什麼叫走了。等到後來聽到幾聲念珠響,這才知道了,自己還在繼續走,前邊有人給你合掌。至於誰合掌,不知道。僅知道大約是兩個人,可能是比丘尼。我也沒有回頭瞅一眼,看是誰給我合掌啊?沒有!這時候一看,前面還有一輛大汽車在那等著,但是我估計撞不上,就是這樣。

    你平時攝心就得有個不怕死的精神,而且還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能亂來。這樣的話,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在定中。你修行就得這麼修,就得自個想盡一切辦法去修。甚至就是在上圊架的過程中也得攝心,圊架就是廁所的意思。就這一段路程,很短,也得攝心。

    你一攝住心,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有一個悟道的機會。如果你不這麼做,我們就浪費太多。光靠打坐,就那一會兒工夫,才幾個小時?一兩個小時,三四個小時,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除了睡覺就是浪費,六根都在跑,都在放逸。

    行走坐卧,特別是這個走,浪費得太多。走的時候都是六根不凈,耳朵聽,眼睛看,身上感覺,好呀、壞呀、熱鬧呀……說心裡挺痛快的,實際上不是真痛快,是一种放逸的「痛快」,並不是你得到佛法的那種喜悅。這個是我們最大漏洞的地方,所以你必須把它補回來。

    都攝六根,我們只要一根回收,就可以把六根回收,這是沒問題的。而且我們不光是一根回收,根根都要攝收回來,都要下功夫。你行住坐卧都要攝住心。這樣的話,我們才能真正的達到依教奉行,才能夠真正的得到這個佛法。

    只要我們能夠依教奉行,我們才能都攝六根。所以你必須有一個「佛怎麼說,我們應該怎麼去做」的決心。佛叫我們攝心,那我們就去攝心,各個地方都要攝心,不要再往外求了。佛都告訴我們這麼做,那肯定是有道理的。雖然我們沒開悟,但這肯定是開悟的最好的一個途徑。

    好,今天到這。

    怎樣克服自己身體的這個觸,來達到心裡的清凈?一個原則,就是必須得做到底。只有在困難中,你才能體會出我們的妄想是多麼堅固,才能看到我們自己已經被妄想所轉。平時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是妄想,只有你能夠捨去生命堅定不移地按照佛說的去做,也就是依教奉行,你才能夠看到妄想的存在,才能克服妄想。一旦你克服了妄想,你才知道妄想的存在;知道妄想存在的時候,也就是克服妄想的同時。這個關係大家一定要清楚,若不清楚,我們同樣也是一個糊塗。

    說:「我平時知道有妄想。」你知道妄想的時候,已經是克服妄想。所以說,真正地知道了妄想,就是克服妄想;只有克服了妄想,才會真正地知道是妄想。這個很重要。

    我們大家缺乏的並不是法,而缺乏的是什麼呢?缺乏的是行,就是隨心隨力的行。什麼叫隨心隨力?不是你有多大力量,我就順隨一點,去做一點。不是這個意思。是盡心儘力的意思。隨心,隨著你有多大的心和多大的力,你都要盡心儘力去做,這叫隨心隨力。我們只有這樣,才會觀察到妄想的存在,才能克服妄想。

    從釋迦佛歷來修道的經驗看,都是捨身捨命來換得佛法的。這條就非常重要。有的人就視而不見,硬說這是一種執著。這種說法坑害了多少修行人,坑害了多少人的法身慧命。這樣謗佛的人,必定要下地獄的。所以說,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必須得用全部力量來求佛法,才會得到佛法。

    再給大家講一個例子。我剛到本溪的時候,這是在,那叫什麼地方……那時候晚上經行。怎麼經行?那是下雪天,每天經行時,只要出了門口,那個手原先是什麼姿勢就不動了,握拳頭就握拳頭,張開就張開。一踏出門口這一步,眼皮馬上就放下了,心念就控制住了,再不去做任何大的妄想,馬上就把自己控制住,就這樣經行。每天經行倆小時,有坑就往坑裡跳,一步不差地就往坑裡跳。最後,就淌的那個口水、哈氣,那都結成了多少條冰,那手凍得根本就不好使,半截手臂全是麻木的。我天天這樣。就得這麼修。後來崔居士晚上過來的時候,也看到了這種狀況。你們誰來了,我也不理你,我還是經行我的。只有這樣才能有一個成功的機會。

    好,今天到這。

    昨天講到經行,主要是在極艱苦的寒冷下經行。這種經行,不光是冷天要經行,而且還要保持自己的一定的規矩,比如手的一些動作都要減少。為什麼要減少呢?減少一點就少一點分別心,我們就能爭取一點回收六根的力量。

    比如說這個呼出的哈氣,最後在下巴頜這塊就結成冰,有時候結的冰都結了十多條。一個是冷,都結成冰了,這要克服,另外還不能去碰它。從出門開始,手原先是什麼姿勢,一直到最後兩個小時經行完了,還是什麼姿勢。原先伸開就伸開了,原先握著拳頭出來的就握著拳頭回去,戴手套了也就戴手套,沒戴手套也就那麼地了,戴得少了也就戴少了。就把持住這一念,剩下的什麼也不管了,不顧了。雖然身體確實有點損傷,要有疼痛,但是自己那個定力可就增加了,這個是無價之寶。

    你修道修什麼呢?就修這顆心。怎麼能讓這顆心增加定力,怎麼讓這顆心減少分別,我們就怎麼修。有人說:「你把身體搞壞了,是不是就不合算了?你將來怎麼修道呀?」這個道理有沒有呢?有,但分什麼事情。在我們能行的情況下,你就得去這麼做。

    「人不能大死一番,不會大活一番」,這個境界當然不是指這個說的,但是確實有道理。不經過苦修,你不可能對佛法有所認識。就算理論講得再明白,和你沒有什麼關係,聽是聽,做是做。你必須得經過這個嚴格的過程,才能體會到佛法,才漸漸地觀察到佛法的真實性。

    那個真實性,不是嘴說能觀察就能觀察得到,就告訴你再明白,你也看不到。因為什麼呢?因為你心裡沒有定力。外境不隨著你的觀察力而現,而是隨著你的定力大小而現出的觀察力。你定力大了,外面的冷、熱、風、動,你都可能觀察出它的秘密來。通過觀察出來,你才能真正的覺悟人生是怎麼回事,才真正的覺悟佛法,佛講的是什麼意思,才能真正的覺悟人生的幻境。

    我們聽的佛法太多了,光是所謂的「明白」,但一樣也沒有成就,就是因為我們行不到位。所以這個行非常重要,而且你必須得自己找出這個行的辦法來。不能擱那等著行,等著誰給你創造條件。要利用一切條件,天熱就利用天熱的條件,天冷就利用天冷的條件,天不冷不熱就利用不冷不熱的條件。這都是無價之寶。

    所以說,我們要利用四大給我們的一切條件,要從四大里掙脫出來。你若不做這個努力,永遠是一個等待。你等待,永遠也吃不飽飯。克服這個觸,一定要敢於把身體豁出去。你豁出這個身體,會不會真正的受損傷呢?有可能。

    比如我腳疼,原先我就想過了,也可能是脈管炎,可能要截肢。因為那脈管炎最重的是要截肢,腿截肢,胳膊截肢。我說:「最好能給我保留一個胳膊,能吃飯就行了。」至於其它那些事就不管了。如果兩胳膊都沒有了,還有一個嘴巴呢,照樣能把飯吃進去。就是這樣,你得有這個決心才能往前走。當然了,我們也不是蠻幹,但必要的苦修是必須去做的。如果你不這麼去做,我們不會在佛法這個道路上有所體會的。

    好,今天到這。

    今天再繼續講一點,就是經行的過程怎麼樣克服這個觸?怎麼樣能夠捨身體來求道?這個就是我們講的目的。修行中必須得有這種決心,你才能往前走。雖然我們身體有時候在運用上,可能要出現一點麻煩,包括身體上的痛苦,或造成一點損失,甚至終身的痛苦。如果你若考慮得過多的話,你什麼事情也辦不成。在這個地方,你必須自己注意這個問題。不光是在有人時要注意,就算沒人時也要注意。為什麼這樣?因為人天不可欺,鬼神不可欺。

    我給大家講一個小的例子。就是我閉關的地方,那個小房裡。那個房子的炕睡兩人也可以,睡一個人也可以。睡兩人就是不夠寬,睡一人呢,稍寬一點。因為這個,我就划出一半的地方,睡自己的一半。三年中,從來沒有這麼橫躺過一下子。晚上有時腳伸過去了,知道了,馬上就得拿回來。

    就算平時放件衣服,放點東西,都得思量思量:我能不能去佔有這個地方。如果是佔有,如果是有貪心,那馬上就得拿回來,不能放了。為什麼講這個事情?就是不讓自己在這裡起心動念。你對身體不能過分地愛護。如果你對身體過分地愛護,就不會在佛道上走得更遠,只能是在表皮上下一點功夫。就是因為我們愛護身體,所以不斷地堅固這個觸的概念。越愛護,這個觸的概念越深,而且我們的煩惱習氣越重,被它轉得越深。所以說,這地方也是修行一個關鍵。

    俗話講,你不置於死地,不會有後生的。所以你必須把自己置到那個地方。你真置到那個地方,這個身體會不會損失呢?有時候表面有一點痛苦,但是你的身心獲得法益。獲得法益以後,身體的情況也逐漸地好轉了。但是你不能做一種妄想:我既要獲得法,我身體又沒有事。你不要做這個貪便宜想。有沒有可能?這是有可能的。但你不要做貪便宜想。如果做了貪便宜想,你的功德同樣也不圓滿。

    比如說我的腳的問題,昨天跟大家講了。當我蹲下的時候,那時候疼得蹲都蹲不下去的。那已經是好幾年了,蹲還蹲不下去,起也起不來。起來就得將近幾分鐘,或是十來分鐘才能起來。雖然是那麼疼,但從來沒有敢指望有好的那一天,沒有做過那個想;也從來沒有埋怨的一天,心裡從來沒有生過埋怨,說:「這是何苦呢?」從來沒有這麼想過,只是一種清凈和快樂,心甘情願的去領受。

    好,今天到這。

    昨天講到觸。這個觸對我們身體確實有影響,但是我們也可以利用觸來修這顆心。所以說,再怎麼困難我們都要克服這個。因為觸對我們的影響特別大。冷、暖,還有風、雨……當我們克服觸的同時,就會發現了我們那顆心。因為一切的外境,冷、暖、風、雨……皆是我們心所造成的。我們心動,外面就動,我們心減少了動,外面的環境也跟著減少動。這點是很秘密的一件事情。佛雖然是經常講,但是我們不親自去發現,我們永遠不相信。

    我跟大家講持戒就要捨命去護戒,原因就在這。如果你捨命了,外面叫你捨命的環境也隨之就改變了。只是看你定力的大小,外界的環境也隨之有所改變。我們不但要克服冷,還要克服熱。一個人不是非得經過多長的修持才會有克服的能力,——當然了,定力是很重要的,但關鍵在哪呢?在我們有沒有敢於捨去自己的那個決心,關鍵在這。每個眾生都具足一切佛性,都有能克服一切困難的能力。雖然有的當時還不能達到,但關鍵在於決心的大小。

    過去我行道的時候,那是很早以前,經行的時候經常頂著太陽。三伏天,馬路上的瀝青都化了,踩一腳都粘鞋,都有可能拔不下來,一步一個腳印,都化成這樣了。為了經行,經行就是從哪兒走,就開始絕不迴避,對一切環境都不要迴避,特別是這個冷熱的問題。雖然是三伏天,也頂著太陽走,默默地低著頭走。雖然兩邊有高樓大廈、有樹,也不進行分別,也不去躲避一下。在剛走的時候也是覺得很曬的,確實有一種難受的感覺,但是你把心攝住了以後,一會兒就清涼下去,心裡很自在。還不能快,慢慢地走,一走就十幾里地,或七八里地。

    走了以後,雖然有可能對皮膚造成損傷。那時候我是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一曬就起來。寧可它曬,怎麼難受,也得為了這個道。雖然是沒有見道,但是為了修道,你必須得捨去自己一切享受的概念,才能在道上往前走。

    好,今天到這。

    昨天講了這個經行。經行的時候要在這個冷熱,特別在熱的情況,你要去克服,要克服自己的妄想。這條路是非常好的,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的攝心地去做,它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特別是在熱的地方走,如果你光走不攝心,這條路你同樣也走不下來。因為啥?太熱!你時時打妄想,去分別,這個熱上就更熱了。包括口渴呀,太陽曬呀,看到別人都已經早早地在蔭涼地躲著,就唯獨你自己在那走。這就像世間一個傻子似的,唯獨就那麼一個傻子在這世界上走。

    特別還要克服路兩旁的各種的人物景象,這些都要克服,不要觀察,也不要聽,也不要聞。這樣,我們才能一點點往前走。雖然一下做不到,說是:「我這個眼睛可以不看,努力地控制它,不管外面有什麼響動,我就不抬頭,這個還勉強控制。」但是這個聲音,你不抬頭,它也往你耳朵里鑽。這時候你就要認真地念那句話頭,或是念那一句佛號。這樣的話,久了,慢慢就克服了。

    如果克服好了,你走個幾里地或十幾里地,就好像剛走出一兩步一樣。就剛開始的那一念,說:「我剛開始走道。」就當初那一念。等你走到地方的時候,「哎呀,什麼時候走到這一塊了?」就這種感覺。而且渾身的那種冷熱的感覺已經消失了,非常的自在,特別是身心得到了一種清凈。我們通過這個才能更快地體會到佛法。說是「攝心為戒,無念為宗」。無念就是我們修行佛法最好的一條大道。

    所以我們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克服這個觸。佛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去做。另外要敢於捨去自己的一切去做,這樣我們才能與道有那麼點相合的意思,只能說有點意思吧。佛法並不是非常難,難的在什麼地方呢?難在就是我們不敢走這個,不肯放下自己貪著的這種習性。佛法在哪兒修呢?就在每一念上修行,每一個小事上修行,每一個動作上修行。你不在這下功夫,光盼大的,什麼「大境界來,我如何如何」,到時候大境界來了,你根本就扛不住。所以說修行就是在每個小問題上來攝心,不怕環境的干擾。我們修佛道就得這麼樣走,才有點真實的意義。

    好,今天先講到這。

    ●五、回收意根

    要從每一點、每一滴開始,就是抓住每一個小事情,不要貪求大的。大的我們修不修?修。小的修不修?也得修。因為了生死不在於大,也不在於小,在於持之以恆。這個很關鍵,在於持之以恆。所以說,在修行中我們必須不管它大小,我們都要修,特別是不能有「修大排斥小」的這種心。這種心就是一種妄想,一種不正確的觀念。因為我們的生死不在於哪個大,而在於每一念的起心動念,生死就在這裡。不是說我們有個什麼大事情才有生死,是念念生死,每一念都有生死。

    念念生死,那我們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念念生死的問題?那就是用無念來解決念念生死的問題。因為有念就有生死,只有無念才能解決這個生死問題。你只有在這地方下功夫,如果你不懂得念念生死,捨去了念念的生死,而求一個大的什麼起心動念,那已經離得太遠了。

    有的想通過一種很高的方式,去達到馬上就解決生死的問題,這能不能?能。這個「能」弄不好是個假的,因為只有念念的抓住才有一個大的,不是說你一努力就做到了,而是每一念、每一行都要做到。我們看到很多的祖師大德開悟都是在一瞬間,那都是由於平時的積功累德,才真正的了脫生死。

    我們若明白了念念生死,這個心就不會到處去追求了,追求明天如何如何,後天如何如何。他沒有啥追求,只是追求眼前那一念。就是眼前那一念,想法控制眼前這一念,不讓它起心動念。就算起心動念,也要讓它變成善的念,不讓它成為惡的念。這樣你才能了脫生死。

    為什麼要講這些?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才會抓住了——怎樣都攝六根。六根必須得念念都攝,念念地抓住。大家修行有時候感覺到,說:「我每一天修行,好像一晃就過去了。」這一晃就過去,就是我們抓住了念念的生死問題,因為每一念都不讓它起來。不讓起來,它沒有分別,所以覺得一晃兒就過去了,這是好事情。

    好,明天再講。

    昨天講了,要想了脫生死必須在念念的生死上下功夫,因為我們的生死表現有各種不同。有大洪流生死、分段生死……但是哪個生死也離不開念念生死。因為我們的念念生死才導致這些,你不見到這些,就永遠是一個糊塗人,所以我們要在念念的生死上下功夫。念念生死,就我們這一念,就不知道有多少生死的存在,所以我們必須在這裡下功夫,這才為正確的。

    (編者註:大洪流生死:也是大生死流,我們無始劫來的輪迴大洪流。分段生死,指我們一世又一世生死,這一世為人,死了又投生為人,或者投生為畜生,或者生為天人,天人死了又為人,就這樣一世一世的輪迴,一段一段的生死輪轉。)

    《彌陀經》(所指包括《無量壽經》)講得很明確,就講了個念念生死。告訴我們,如果有人能念十句「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這說明什麼呢?就說明念念的生死。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念頭,這一天能控制到只有十個妄想,就打十個妄想,而用十句佛號來控制它,那就是十句「阿彌陀佛」。如果保持一天到七天,你必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控制念念生死的一個最好的證據,你若不理解這個,你就不會真正的理解《阿彌陀經》。

    通過《阿彌陀經》我們就知道了,控制念念的生死是了生死最快的一個途徑,也是根本的一個途徑。所以說,我們的每一念都必須想法控制,要達到無念。就是念「阿彌陀佛」也是為了達到無念,達到一念不生,你修禪也是達到這個目的,法法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服務的。如果我們控制了妄想,就剩了十念,它必然要往生。有的人問我說:「我控制妄想,我一念可不可以?」十念都能往生,那一念不更能往生嗎?你的妄想控制到就剩一個妄想了,那必然能往生。

    通過這個,我們深深地知道控制念念的生死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根本。我們在修行中知道每一念有很多的生死在這裡,所以你不用往外求。有人說我要如何如何,一天想得天高路遠,那沒有用。你就在這上下功夫,在你念念中下功夫。你想,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離「念念」還很遠,你再往外求,那就離得更遠了。有的要東跑,要西顛,到處去求。你要知道,你這一起心動念就是一個大大的妄想,這個妄想離了脫生死就更遠了。

    所以有時候那有修行的人看我們到處去求法,這麼個求法,真是哭笑不得。所以禪宗大德遇到這樣的人就呵斥他,說:「你跑這來幹嗎?離開了自家的寶藏,到處亂跑亂鑽。」當頭就一棒。目的就是讓你返回找自心。自心是什麼?就是念念生死。解決了念念生死,你才能真正地見到你的自心。

    好,今天到這。

    昨天跟大家講了,這個心不要往外跑,要知道修行是在找自心。自心怎麼找?就是念念修行來找。因為有念念生死,我們就要在念念修行中找自心。怎麼是念念修行?那就是無念。如果你把這個法門抓住了,就抓住根本的東西了。

    昨天講了,禪宗的大德凡是看有人往外跑,他就要棒喝。目的是什麼?就告訴你了:你「拋家舍業」到這來幹什麼?就是說你丟了自己的心,在外面來找心,你能找到嗎?所以一切禪宗大德的所謂開示、棒喝,就是讓你識得真心。哪個是真心?就是念念生死。哪個是念念生死?就是當下無念,就是這個。

    比如說禪宗的大德趙州和尚,凡是參禪的去了,告訴你幾句話呢?第一句話,不管你怎麼講,告訴你:「喝茶去!」這就是「趙州茶」。你這麼講他叫你喝茶去,你那麼講他也叫你喝茶去,什麼意思?就是讓你不要去講,也不要去說。幹嘛呢?讓你馬上識得真心,馬上要無念。不是真叫你喝茶去,而是叫你一切放下,一切都不要去想,你當下就得到你的自心。

    還有「雲門餅」,也是這樣。「吃餅去!」一幹嘛就讓你吃餅去。不是真讓你去吃餅。所以說,我們有時候不認識大德的這個教化,以為這裡還有什麼更多的秘密。有沒有?這就是最大的秘密。

    今天跟大家講,講的目的就是讓大家識得真心,當下無念。當下無念怎麼做?這就是關鍵的問題。我們如果知道念念生死,就會漸漸地收回自己的妄想,就不會再在每念妄想上去下功夫。另外,他也不會東跑西跑了。東跑西跑的人就是拋家舍業,舍了你自己的家業,又出去另外求財,那你永遠是求不到的。

    我們在修行中如果知道這一點以後,心裡就會老實了。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就在一個老鼠洞都可以修行,何況有這麼大一個地方呢,是不是?一個大缸、一個小山洞,或是一個茅草棚、一個房檐底下,他都可以修行,因為他已經找到了自己那個心。那個心不在外,也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內,在哪呢?就在你當下這一念里!當下這一念,你放下就是。所以我們修行難不難?不難,關鍵就是自己是否能放下。你要是不敢放下,你永遠找不著;你若放下,很快就找著了,就這麼大的便宜。

    好,今天就講到這。

    這兩天講了一點兒。就是說在修行中,關鍵是在於我們敢不敢放下。放下的本身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放下。放下是為了修行,修行的結果呢?最後就是放下。因為無始劫來我們就貪著,以我為中心,所以有了正報和依報,就流落生死之中。

    這個「我」字本身就是一個粗妄想,已經是非常粗的一個粗妄想。所以第一關就先要破掉這個我執。我執破掉了以後,慢慢才能破掉法執。法執和我執它倆都是俱生的,互相依賴。我們不知道我執是個粗妄想,而且裡面還有更多的細妄想,細妄想裡面還有微細妄想,微細的裡面還有幽隱妄想。我們有時候連名詞也不知道,更何況去親眼實見,就更不知道了,這就是我們不知道法界因緣的關係。

    什麼時候能知道呢?只有你開悟的時候。真正開悟的人才會真正的見到這些實相,才知道我們這個我執就是一個粗妄想,它沒有什麼東西。我們就因為認為它是最真實的,也是最根本的,也就這麼一個,所以我們拚命地保護它。你越保護它,這個妄想越堅固;越堅固,我們在六道里輪迴越多,沒完沒了。

    如果你去放下這個我執,它不是沒有。就算我執破了,還有微細妄想呢,它又化成微細妄想,是不是?你微細妄想破了,還有幽隱妄想,一層一層的。我們因為從來不知道這個,所以拚命地執著。通過講了以後,大家應該明白先放下你的粗妄想。粗妄想怎麼放?剛才跟大家講了,第一個要打好基礎,就是嚴格持戒。持戒以後再談各種的修行。各種的修行也就是為了放下這個我執。

    首先得破這個粗妄想。這個粗妄想,你必須得使出你全部力量來破除,因為它非常堅固——堅固妄想。山河大地堅不堅固?那就是粗妄想。你的妄想和山河大地一樣的堅固,和房子一樣的堅固。你要是用身體去碰,碰得頭破血流。為什麼頭破血流?是你妄想堅固所致。並不存在頭破血流,也不存在房子,是你的妄想過於堅固。你想,這麼樣的堅固妄想——我們說持戒,還沒等持呢,我們先開緣了,你怎麼破除我執?

    就像我們走路似的,一步沒走或走一步兩步,就談到了我如何如何——目的地的情況,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就好像我們要從大悲寺出發到北京,還沒起身呢,就談到北京如何如何,到那個目的地如何如何。那都是妄想。走一步兩步的,我們就以為到家了,這就是自己在騙自己。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知道,你在修行中持戒必須得下最大的功夫,功夫下到什麼程度呢?你就自己都忍受不了。這個戒就把你自己捆得手、腳、嘴都沒法動彈了。你那時候才有那麼點意思吧,才有那麼點意思。為什麼說才有點意思?你這才往前走了那麼一步半步的。

    為什麼有這種感覺呢?因為我們的持戒是要改變自己的習性。這個習性非常厲害,你不下大功夫改不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你必須得下最大的功夫,寧死不彎的那種決心,你才能把這個習性稍微去那麼一點點。我們平時說去,那隻不過是暫時的壓伏住,並不等於去掉。你沒去掉,只是暫時地壓伏住。說:「我這脾氣好一點了。」那只是壓伏,並沒有真正的去掉。你想去掉,你必須得像割肉一樣。生瘡了,得豁出疼,忍受痛,你才能真正地把這個毒東西拿出去,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家通過這個例子就知道,持戒應該怎麼做了。在持戒的面前,我們就要毫不猶豫的,將我們整個身心生命全部投入進去護這個戒,這樣才能去點毛病習氣。否則的話,我們只是打著修行的旗號,實際上浪費了時間,這個是最可惜的。

    現在的修行人,毛病就出在這個地方上。出在哪?就是以少為足。修行了一點,就以為已經得到了什麼果位,或是得到了什麼把握,甚至可以大妄語地說什麼「我可以如何如何」,甚至說:「我臨終的時候念幾句阿彌陀佛,我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知道,這都犯了一個大妄語。非常可憐,自己在欺騙自己。就是世間人也得講個科學的態度,何況我們佛弟子,一定要講老實話、實在話。你沒有把握,你就把你的嘴閉上,不要講。

    作為一個人來講,特別是做個佛弟子,絕不能去妄語,一定要真實。所以在修行路中,我希望大家要這麼去做。這樣我們在修行中才有那麼點意思,否則的話,我們就浪費了佛給予我們這麼一個很好的修行機會和場所,那就太使人痛心了。為什麼過去人能成道?就是因為過去的人誠實。

    好,今天到這。

    ●六、威儀方面的注意事項

    第一個,我們下了殿或是上殿,或是平時,都不能在大殿的這個廣場範圍內吐痰。特別是沖著大殿吐痰,能有無量過失,甚至打個呵欠都是不允許的。包括你在宿舍這個範圍之內,你都不能沖著大殿去刷牙。就是你在屋裡坐著,腳也不能伸向大殿這個方向,這都不允許。我們大家有時候不知道,實際上已經犯了過失。因為這個大殿是佛住的地方,我們只能是恭敬,沒有別的。

    特別是大殿周圍的土地,都是很多僧人、居士禮拜的地方,那為清凈地。你隨便吐痰,就世間法也不允許你那樣,是不是?公共場所不允許吐痰。哪能這麼隨便的?除了在寮房裡吐,到外面也吐、沖著大殿也吐,那會得無量過失,大家要注意這個問題。特別是佛殿的周圍,都不允許。包括放下氣(註:放屁),都不允許在佛殿周圍進行。打呵欠、刷牙、擤鼻涕、甚至腳伸向佛殿,這都不允許。

    為什麼講這個呢?因為這些小事不注意,我們心中就會放逸,放逸就有很多的過失。另外,我們的心裡也提不起正念來。這些事情看著是小事,實際上作為一個人來講都是必須做到的事情。因為佛就是我們的法身父母,我們不敬佛,不敬自己的法身父母,那是非常不好的。

    好,今天就講到這吧。

    昨天講了一點小的威儀問題,注意事項。前幾天講了修行中古人為什麼能成就,就是因為誠實。我們為什麼不成就?就是妄想太多,而且變化不定。為什麼說誠實能成就,變化不定不能成就?因為誠實就是有個恆心、有個毅力,他不斷地奔著這一條道走。所以說呢,久了才為功夫,你不久,它不能為功夫。

    比如說日中一食的問題。日中一食,吃了幾天,你就以為你日中一食成就了?沒吶,有的甚至幾年也沒成就,得經過多少年的磨鍊,最後你這個日中一食才真正的成就。要成就得千錘百鍊,那才行呢。哪條戒律都得千錘百鍊的持下去,才能有個成就。我們說的那個成就,有時候學了一點就覺得成就了。那都是在皮毛中,因為你沒入心,沒把你整個習性改過來。你知道改個習性得多難?無始劫的習性不是幾句話、幾個事就把它改過來了,所以這一點大家都得注意。

    順便說一下,昨天講了要你們注意不要滿地吐痰的問題。你要知道,滿地吐痰不光是一個不衛生的習慣,更主要的是,它有個慢心,不恭敬人。人家在那兒走,你吐一口痰,你叫人家多難受,誰聽著這個聲音都不好聽。

    我給你們講一個事情,就是我閉關的時候,就是這個小房和外面的這個土道,我從來沒擱那吐一口痰,也沒有扔一點髒東西或一點臟紙在地上。因為什麼呢?這個地是個凈地。因為很多的居士來到山上,還有一些師父,他們要頂禮。他們頂禮的地方,我都視為凈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他敬我一時,我永遠敬他,所以他頂禮的地我都敬它。

    閉關的小屋那是黃土地,我從來沒有故意滴過一滴水,何況是痰,那更不可能了。就是洗手時一不小心,一滴水掉在地上,我都得拿毛巾把它擦乾了。實在沒毛巾,我就拿衣服來擦。就算這個水已經不見了,滴了馬上就滲進地里,我都要把它擦一下。我不怕毛巾埋汰,我怕這個水把地給污染了,因為我把這個地視為眾生的那個虔誠心。

    你沒有這個心,怎麼能改變你的習性?你的恭敬心是生不起來的。所以說,要對眾生恭敬,不管是有人沒人,不管什麼地方,都要去真正、誠心恭敬。所以一口痰也都不能隨便地吐,寧可自己咽下去都不能吐下去;連個紙屑掉地下都要撿起來;就是剪手指蓋,有時候迸在地上了,我得到處去找。不是說一天工夫,這三年多的工夫,我覺得就是一瞬間的事情,覺得還沒有做好,水終歸還是掉地上了。何況我們現在張口一口痰,「咣」一下,在佛跟前就敢吐,這麼多眾生都來頂禮的地方,你想一想,我們得犯多大的過失!所以說小事不小,大家一定要謹慎。

    好,今天到這。

    昨天跟大家講到威儀的方面,包括小的威儀,比如一口痰的處理。為什麼要講這個?這一口痰雖然是很微小,它也表現著我們根深蒂固的一些業力、習氣。如果你處理好了,同樣可以從它那裡悟到修行的方式;如果你處理不好,同樣也是造業。如果微細的方面能注意,大的方面他肯定要注意的;如果小的不注意,大的他也不注意。一口痰,如果你能夠控制住,在大的問題上,你就能夠有決心、有力量去做。更何況一個習氣的改變必須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不能說是:今天我做了,明天就不做;或一時做,一時不做;也不能做一半留一半,這都不行。要做就做到底,而且永遠去那麼做。這個永遠的心,你必須靠小事來培養。小事沒有恆心,你大事不可能有恆心。所以大家應該注意這個。我跟大家講的,就這一口痰的處理,你想你能不能做到這一點。

    比如說過去,那是我沒出家還當居士的時候,有時候走到街面上,有時候經行,也有痰要吐,那個時候就想到了什麼呢?因為城市規定:不許隨便吐痰。作為一個學佛者,就得遵守國家的法律和公共道德,那個痰就不能隨便吐。當這一個馬路很長一段沒有什麼吐痰的地方,有了痰怎麼辦?一個是擱嘴含著,找到合適地方再吐出去;有時候實在找不著了,最後怎麼辦?就咽下去。最遠的就走了好幾里路,最後沒辦法,找到一個方便的地方去了,到那兒就為了吐這一口痰。後來被別人發現了,說:「這個人怎麼這麼怪,走這麼遠,跑到這裡也不幹別的,就吐一口痰,他就走了。」就是這樣。

    雖然是一口痰,但它也表示我們心裡的那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持戒的決心。沒有這些,你的定力就不會增加,也不會生起你的戒相。那個戒相不是說我們懂得了這個戒,就知道了戒相,就能持這個戒相。那個戒相是生起來的,得有力量,那個戒相才會生起。你沒有這個定力,沒有這個決心,它不會有戒相,所以這個戒相也不是那麼容易生起的。所以大家持戒必須從小事一點點做起,不但從小事做起,而且還要主動去做。

    某一個戒相不能把所有事情完全、全面都包括了,它可能是指某一個事情而說。但由此推及,凡是和它有關的我們都應該認真去守。在守的時候,我們就要付出自己的一切力量,包括去掉我們的習性,或是忍受不幹凈。你說,痰到了嗓子里又咽回去,多臟啊!那時候為了持戒,寧可叫它肚子臟,也不讓它心臟。另外為了公共的利益,為了國家的公約,我們也不應該去犯。做個佛弟子就是這樣。所以你要在微細上下功夫。

    順便再跟大家講一個,那回出門上北面去,回來時大客車在中途停下,下了大客車去方便。回來以後,它那面有一個欄杆,如果從這個欄杆邁過去,直接就可以上客車了,非常矮,而且客車也著急等著走。但是有了欄杆,這就說明人家有禁忌,就是不讓過的意思。作為一個出家人也好、佛弟子也好,就得主動的去遵守這些公共場所規定的紀律,這也包括某個人所設的一些規定,就得有尊重心。

    我就繞了很遠,繞了一段,繞過這個欄杆往回走,走了很遠,繞過這個地方再去上車。我上車以後,有個乘客看著我。因為我是自己主動這麼去做,但被乘客看著了,他非常驚奇,說:「你直接邁過來得了,怎麼走這麼遠?」雖然他話這麼說,但是我能聽出來他話里的意思,還是稱讚的意思,稱讚你的。

    就是說,一個人守紀律、守規定就得這樣,心要柔和,心要平等,心要時時刻刻地尊重別人,尊重國家的一切法律和政策。你這樣才算一個真正的佛子;你這樣才能去處處地守戒。不能因為一時的便宜而犯一個微小的戒律,包括很小的威儀都得要盡你最大能力去做好。我們雖然是多走了幾步,表面上吃虧了,但是心裡得到了更大的利益。所以說,守戒就得這麼樣守。

    我反覆強調,為什麼說守戒要這麼守呢?就是因為現在的弊病太重了,如果再不這麼強調,整個戒律空有其名,雖然有戒律,但沒有其內容,最後佛法就這麼沒落了。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果你有一條戒律守不住,那你所講出的戒律就很難有正知正見,就這麼嚴重。

    比如說,咱們體會到,咱這兒要是不持日中一食,我們講出對日中一食的看法,或是對吃飯的看法,它就隨著我們所做的習性而來判斷佛所說的,不會盡量去稱讚日中一食,就算稱讚也是口說心不稱。而且由日中一食所擴展的所有的戒律,他心裡都會進行抵觸。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就是由於不守戒的關係,那就是邪師,這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一件事情。所以你講戒也好,或是講法也好,主要看你是否守戒?如果不守戒,有一條沒守,你就很難對佛法做到圓滿,你心裡很難生起真正圓滿的大智慧,能讓眾生真正得到解脫。通過我們這麼反覆地講這些事情,而讓眾生都能明白,守戒是佛法的第一重要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不能成就。持戒既是基礎,又是目的。為什麼說持戒又是目的?因為戒就是佛,佛就是戒,戒心不二。

    好,今天到這。

    ●七、大乘戒和小乘戒的關係

    持戒既是我們修道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修行的目的,它倆不相違背。因為戒就是佛,佛就是戒。雖然從相上來講是戒,但它沒有離開性,它只是性的一種表示。我們性如果到位,無不持戒。所以說,真正的大乘沒有不持戒的,他不會來分大小乘,有持和不持的。這幾天講的是這個意思。我們明白這個,心裡就有數了。有了這種認識,外道邪師說法就攻不破你。

    邪師說法無非就是利用佛教大小乘的這個差別來攻擊佛的戒律。戒律有沒有大小?戒本無大小,是人的根基有大小,所以才說個大和小的問題。而這些人就是利用這個所謂的大小來攻擊佛戒,找開緣。而且佛說了,大乘和小乘之間如果發生矛盾的時候,應該怎麼處理?比如說比丘戒,底下還有其它戒,還有大乘戒,在發生矛盾時候,互相有衝突的情況下,應該以哪個為主?這個時候就要以小乘為主,先持小乘戒後持菩薩戒。佛講得非常明確。如果救人的話,我們可以開緣。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關係。

    好,今天到這。

    昨天講大乘戒和小乘戒的關係,這很重要,不少人在這上處理不好這個問題。有的人說:「我要修大乘。」你不知道,沒有小乘的基礎,你的大乘也是修不到的。如果說「我就修小,不修大」,同樣也是有過失。因為你不能回心向大,這也是不允許的。所以說,要將這兩個戒融合一起。因為戒沒有大小,是人的根基有大小。

    什麼是根基有大小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發起菩提心。沒有發起菩提心,戒就有大小。如果你有了菩提心,戒是平等的,它沒有大小之別。有了菩提心的人,才真正稱為大乘。這種人沒有大小的區別,不管大乘小乘,他都能圓融地融合到一起。他執行小也是大,執行大也沒有相。所以說,我們在修行中不光要嚴格持戒,更要發菩提心,這個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動力。

    我們修一修,有時候煩惱就要起來,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因為無始劫的習氣,它必然有爭奪的過程。因為你修行就是和無始劫的習氣互相鬥爭,互相爭奪。特別是我們的修行有時候還不到位,所以這個習氣特別的厲害。但是你第一個就要識破它,它肯定是個假的。為什麼說肯定是假的?因為你如果發了菩提心,就知道它肯定是假的,只有菩提心才是真的。真的只能有一個,不能有倆,有倆那就真的也不存在了。所以說真的只能有一個,只有菩提心是真的,其它的都是假的。

    為什麼說是假的呢?就因為它是虛幻的、它不實在,它肯定要滅掉的。而且不管它怎麼堅固,它也是時時在滅,瞬間在滅。並不是說以後再滅,而是時時在滅,只不過是我們沒有慧眼,看不到。它這個滅的方式也是念念生滅,和我們的念頭是一樣的,它是念念生滅的。

    所以我們在修行中一定要認識煩惱的特點,它的習慣性、頑固性和它的不真實性。我們知道它了,知道這煩惱的現象,就很容易發起菩提心。只有發起菩提心才能看破煩惱。我們這樣修行就非常得利。

    我們的菩提心如果堅固的話,就會達到不退轉的地步,不管多大的難處,他都不會有退卻心。這個心永遠是堅定的,哪怕天下就剩下一個人學佛,或是天下就剩自己,他也會修佛道的。得有這麼個決心。

    這個決心這麼殊勝,它起源於何處?就是起源於我們清凈的戒律。沒有清凈的戒律,就不會有清凈的定力。沒有清凈的定力,絕對不會有真正的智慧,這個很關鍵。有的人認為:「我直接就可以達到智慧。」那也是持戒的關係,沒有清凈的戒律,你是不會達到這種程度的。

    有的人雖然修了一點定,也稍微持一點戒,但由於不徹底,雖然有點智慧現前,最後很快就成為魔的眷屬。因為他不持戒,就被魔所轉,弄得精神上以及各方面都不行,最後造了很多的口業,甚至謗佛法,成為外道。這個例子非常多。

    為什麼有很多的人講,在修行中出現了很多病苦、難處,對此理解不了。最後你就告訴他:「你肯定是持戒不清凈。」他馬上就會承認這個問題,確實是這麼回事。

    所以說,想修大乘,想修無上菩提,想發菩提心,就是一個——就是嚴格地持戒。你把這個基礎打好了,菩提心就會漸漸地發起來。它是生起來的,這個生起不是被動而是主動的。

    好,今天到這。

    昨天講了大小二乘本無分別,是人的根基有分別,根基有大小,就是由於分別心所造成的。如果我們能夠發起菩提心,大小二乘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這個所謂的發菩提心,那個菩提心不是用嘴「發」出來的,是自動生起來的。它是從自性里流出來,與自性無二無別。我們要想獲得這個菩提心,真實地得到它,你就要打好這個菩提心的基礎。

    什麼是菩提心的基礎呢?就是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沒有戒,你不會發起菩提心。我們反覆地強調戒,也就是為了發菩提心。只有發菩提心的人才會更好的守戒,只有守住戒的人才會發起菩提心。所以說,不守戒不可能有菩提心。說:「我現在修行有那麼點意思。」那隻不過是借點「戒」的光。所以一定要認真的思維它的關係,要是不懂得這個關係,我們可能就舍本求末,倒果為因,而且盲目地追求,最後的結果還得走回頭路。我們可能就因為時間不饒人而失去機會。

    我們想走這條路,但不持戒去修行,說「走一走」,結果碰得頭破血流,這是小事,關鍵是時間不等你。因為我們今生能學佛,這是我們多生的善根,一旦失去了,我們可能就不知道輪迴到哪去了。隨著業轉,也可能墮落其它道,就算是墮落人道也不一定都學佛。那時候我們就可憐了,就沒有解脫的這個因緣。所以大家趁著我們現在能修學,能知道佛法,就趕緊的、老老實實的從持戒做起,捨命去做。

    有的人說:「我不行呀!我有家庭放不下,我的吃喝放不下,我的睡眠放不下,我其它等等方面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你也得放。你不放就永遠在生死輪迴中輪迴。這麼個大事,你幹嗎不放?所以說一定要放。

    好,今天到這。

    今天順便講一點。我們在修行中主要是依教奉行。這個依教奉行,它是自然的,不是勉強的,它是從我們自性中流露出來的智慧。有人認為:依教奉行,我應該是非常勉強的,它是一種作為、一種做作或是一種強迫。這些想法都是不正確的。他不知道依教奉行就是我們的智慧,因為有智慧的人才懂得依教奉行,你的智慧沒生起來的時候,它不會有一個真正的依教奉行。

    所以我們在智慧沒有生起來之前,應該努力地去做,應該把這個依教奉行認識得非常清楚,心甘情願去做。如果我們心甘情願地去依教奉行,這個真正的依教奉行慢慢地就會生起來,它就內外呼應,達到一致。到那個時候,我們依教奉行的那個心就是佛,就是我們的法身。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做好依教奉行。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即使在你覺得最難忍受的情況下,包括病苦……一切苦,你認為的苦都要忍受,都要去依教奉行,都要能夠放棄這個「我」字。而且能夠聽從佛的教導,按照佛的戒律去做,按照師父的教導去做,按照常住的要求去做,按照大家所要求的去做,這才能夠捨棄「我」字,才會真正地往這個依教奉行上走。這條路看著容易,做起來要有難度。有時候和我們的利益有衝突,和我的想法有衝突,甚至和自己的修行方式有所衝突的時候,你能不能放棄你的一切利益?這就是關鍵。

    我們都是為了利益而活著,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對了,因為這裡有法執。我們這個利益,什麼是利益呢?我們真正的利益應該是佛法。什麼是佛法?應該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就像每天迴向偈子講的「清凈無為虛空般」,像虛空一樣沒有我相。沒有我相,沒有法執,我們剩下的就是真正的實相。那是自在,那是解脫,那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真正目的,那就是我們的自性,那就是如來。我們要追求的是這個,這是我們根本的目的。就是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放棄我執和法執,一切不住於相。

    但是不能妄說「我離相了」。有的人說:「我已經不著相了。」或是「我已經明白佛法」。這都是大妄語啊!因為我們做不到,很難做到這個。如果是離相的人,他絕對不會說我離相。因為他跟你犟,犟個離相和不離相,本身就是在著相,是不是?跟你講啥呀?說:「我是離相。」你說:「你沒離相。」你們倆爭,那個爭不就著相嗎,是不是?他不會跟你去講這些問題,他只能是隨順、幫助你解決問題,度化你,就完事了,沒有別的意思。因為他心裡根本就沒有個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他有「你」的話,他本身就在四相之中。所以真正離相的人,他不會這樣去有所爭執。

    ●八、依教奉行必須發菩提心

    昨天講了一點。講完了,我的這個記憶已經不存在了,想也想不起來,天天是這樣,所以只能是隨想隨講。我們說的就是,在依教奉行上必須得有菩提心。因為不發菩提心我們就很難修行,也不可能真正地走完成佛這條道路。只有發菩提心,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堅固起來。包括我們的修學,包括我們的選師。就是我們選擇師父,也得選擇願意並能夠救度眾生的人,能夠發菩提心的人,這才能作為我們的師父和我們的依止。如果是自了漢,我們不能依止,因為他本身連自己都度不了,他怎麼度別人,是不是?只有發菩提心的人才會徹底地度自己。

    有的人說自度。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自度。如果自己顧自己,那只是自私,連自己也度不了。只有度一切眾生才為自度。所以說,這個問題大家必須得明確。如果不明確這個問題,我們在修行路上就不知怎麼走。我們很可能就犯了自私,而且我執越來越重,但他還認為自己做得很對,說:「我自己還沒有度呢,我怎麼度他呀?」他以這個為理由,而且認為是正確的。他不知道真正的自度就是度他,只有度一切眾生,有這種心的人才會自度。

    為什麼這樣?這就是實相,是真實義,這就是真理。《金剛經》講得很明確,「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相、無壽者相」,告訴你這些無人相、無眾生相,它講得很明確。你有了我,它就不是實相,就不是真理。我們說「能度一切眾生,而去度眾生」,這就是奔這個實相去的。雖然它沒有徹底達到無四相,但是它已經接近了這個真理,所以它能夠使我們修行,能夠使我們走一條正確的道路。所以我們應該隨順著這條道,去指導我們的修行,這才為正確。

    好,今天到這。

    昨天跟大家講了怎樣發菩提心,怎樣認識這個菩提心,特別是度眾生。因為我們自己發菩提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就是不能做自了漢。所以說,菩提心的發起必須要度眾生。但是所謂的度眾生,必須得捨去度眾生的相。如果有了度眾生的相,也不是菩提心;但捨去了度眾生的心,又沒有菩提心,所以說,這兩個方面必須得真正地明白。只有有度眾生心,最後捨去了度眾生的相,我們才會真正的見到菩提心。大家能夠知道這個關係,就離成佛道不遠了。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達到不退轉的地步,否則的話,我們很快的就經不起考驗。如果有了菩提心,你在怎麼難的情況下都會不退轉,而且是清凈自在。

    要想發菩提心,關鍵在什麼地方?就是在清凈的戒律。沒有清凈的戒律作為你發菩提心的基礎,這個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所以「戒律為菩提之本」。這個大家不用懷疑,說:「我守戒和發菩提心好像是兩回事?」實際上,你說的那兩回事是從理論上來講,好像離得很遠。如果從實相來講,它倆是一回事。在這個問題上,「守戒」講了大概有一個多月了,主要講的就是依教奉行。只有我們能夠誠心誠意地去依教奉行,你才能發起菩提心。

    為什麼說依教奉行才能發起菩提心呢?因為依教奉行就是我們克服我相的方式,克服我相就是持戒。你想一想,從最基礎的來說,如果師父告訴你的話,你都不能依教奉行的話,你都克服不了你自己的想法,你怎麼能度眾生呢?所以說,你自己首先得依教奉行,把我相克服,才能慢慢地達到了真正的依教奉行。因為依教奉行能克服「我」,能叫你達到無相。這個是非常好的一個法寶。

    過去我在這方面也有所體會,不管什麼人來叫你,你都有一個依教奉行的心。雖然可能不合理,甚至讓你吃了虧;甚至你覺得這個事情應該是對方去做,不應該是你做,但是你勉強去做;甚至對方是一個小孩,但你都有一個依教奉行的心。你這麼做了,甚至吃了很大的虧,反覆的周折,甚至是幹了一種非常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是你應該知道,雖然在外面的相上吃了虧,但你心裡上可佔了大便宜。所以我們應該從這方面下手。

    好,今天就講到這。

    全文終

    ·根據錄音整理·

    「溯源系列」編輯小組

    回目錄

  •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九五一卷——第一九六0卷
    佛教的-開悟-究竟指什麼?凈慧法師:什麼是開悟
    智慧的語言 ( 六 )-------慧律法師
    隆蓮法師:《百法明門論》釋(七)
    妙建法師開示之「皈依、受戒精彩答疑」(五)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