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華」片傷害的玻璃心

1、

英國BBC三台最近播出的《Chinese Burn》,中譯名《逐夢魔女》,試播一集即引發爭議。這部喜劇號稱要打破西方社會對華人的刻板印象,反倒招來了「種族歧視」和「辱華」的批評。

豆瓣《逐夢魔女》頁面上,差評幾乎是100%

《逐夢摩女》講述了合租一室的三名華人女孩的倫敦生活。三人看上去都比較「喪」:女一號Jackie是個不得志的演員;女二號Elizabeth遇到工作和情感的雙重危機,還得應付上司(也是華人)的性騷擾;女三號Fufu是個揮金如土的富家女。

Chinese Burn (2017)

Jackie的飾演者張茵來自香港,Elizabeth的扮演者陳信妃來自台灣,兩人也是《逐夢魔女》的編劇。

在接受英國媒體訪談的時候,陳信妃稱,華人女性的屏幕形象很刻板,常常被塑造成非法移民、外賣員、擅長數學和乒乓、會照顧男性等。她說:「我們也有著相似的目標,夢想,失敗。」

張茵也贊同道:「中國女性從未被描繪成雄心勃勃,但我們是。我們想工作,而且我們想做得很好。」

飾演Fufu的饒宇玉來自台灣,她說,「亞洲女孩總是被塑造成乖乖女,我想告訴大家,我們也是可以罵髒話、可以喝酒、可以生氣摔東西,跟其他人一樣。」

BBC製作的電視劇極少以華人做主角,這次《Chinese Burn》一下子使用三個華人主角,自然引起了關注。據說這是BBC投資的幾個青年創作劇目中的一個,根據試播情況再決定後續製作。

一位住台灣的觀眾在Facebook評價: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會讓很多英國人對華人有更強烈的排外主義的影集,從頭到尾都在拿最糟糕的刻板印象來開玩笑。」

中國網站知乎上,一篇評論說,「除了種族歧視刻板印象細節以外,沒有什麼故事性吸引點。」

另一個寫道: 「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源於她們中國人的身份,讓她們不得不面對中國男人的騷擾、白人男人的拋棄、工作的被歧視。」

還有說:「這是我見過最恥辱的英劇。」

我認識的一個網友,在微信上發了一篇文章,認為BBC應該「感到羞恥」,他說,這部戲所有的情節「都不能接受」。

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說,也許《逐夢魔女》本意是破除西方社會對華人的刻板印象,結果反倒是加強了刻板印象。

2、

為什麼一部試圖製造笑料的喜劇,在觀眾中點燃了憤怒之情?

我總結了幾處觀眾感覺受冒犯的劇情:女一號Jackie愛罵髒話,善於表演亞洲各國妓女的叫床;Jackie似乎對自己的華人背景介懷,對著鏡頭說:「我們是倫敦的中國女孩,婊子。」;女三號Fufu說一口洋涇浜英語,對房東的狗產生了興趣,眨著眼說,「好吃嗎」?似乎暗諷中國人吃狗肉;Jackie稱:我對中國人沒興趣,也不會跟中國人上床。這句話大概尤其會令華人男性受傷!眾所周知,西方社會對華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男性缺乏吸引力。

我的觀後感是:《逐夢魔女》打算依靠種族和文化差異來製造戲劇衝突,但是缺乏技巧和平衡。

其實在美劇或英劇中,種族和文化差異,是製造喜劇效果的常用手段。

英國1977年播出的喜劇《Mind your language》,中譯名《請講普通話》,以一間成人夜校為背景,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同處一室學習英語,直接就依靠種族和文化差異製造喜劇效果。劇中的英語老師經常拿學生五花八門的口音和生活習慣開涮;印度錫克族學生和巴基斯坦穆斯林學生為了榮譽爭吵不休;中國學生和日本學生一言不合就對著干。其實都是影射生活現實。

《請講普通話》

美國喜劇《生活大爆炸》中,霍華德對自己的猶太人身份、拉傑什對自己的印度人背景都進行過自嘲、彼此也會互相攻擊,拉傑什還被塑造成一個被懷疑有同性戀傾向的羞於跟女性交往的角色。佩妮也稱呼自己的家庭是那種「愚蠢的白人」。

《生活大爆炸》

這些成功的喜劇,為了避免製造刻板印象和種族歧視,都會注意劇情的平衡。比如展現人物與環境格格不入的種族特徵時,一定會適時展示人物的善良、善意和彼此溝通的努力。總是嘗試把人物塑造為多側面的人,而非臉譜化。雖然對種族、口音、外表、信仰,都進行了刻薄的嘲諷,卻沒有被指責為種族歧視。

《請講普通話》里,中國學生素麗習慣引用紅寶書,日本學生長純太郎口音很重,倆人最終通過溝通,實現了和平相處,增進了世界人民團結友誼,皆大歡喜。

美國ABC於2015年播出的描寫華人移民的情景喜劇《Fresh Off the Boat》,中譯名《初來乍到》,在處理種族和文化衝突上也很注意平衡。

《初來乍到》

同樣以人物集中登場亮相的第一集作比較。《初來乍到》展現了一家六口人的豐富性格,也展現了文化衝突。華人小孩艾迪隨父母從繁華的華盛頓搬家到保守的奧蘭多,被班上的黑人同學稱為「Chink(中國佬)」,他奮起反擊,踹了對方肚子一腳。校長約見父母要開除艾迪。父母在校長面前力挺孩子,要求公平處理,艾迪爸爸警告校長會採用美國式的方式起訴學校,看到校長給嚇住了,艾迪爸爸又不失時機地向校長贈送自家餐廳的優惠券緩和關係。在喜劇氣氛中展現了對種族歧視的態度:既承認現實中存在衝突,又倡導捍衛權益的所謂美國精神,體現出一個多元社會的價值取向。

《逐夢魔女》的人物缺乏真正的性格深度,使用了一些老套的關於華人的刻板印象作為製造衝突的橋段,諸如眯縫眼、功夫女孩、吃狗肉、以及華人男性缺乏吸引力一類。但是除了展示之外,並沒有提供其他可供解決的方案。引發爭議不可避免。

現在的華人觀眾的主體,不再是是老一輩含辛茹苦默默掙錢的邊緣人群,而是包含了近二十年來大批從中國大陸出來的新移民,改變了英國及海外華人的構成,再把那些老黃曆端出來,今天的華人觀眾就不買賬了。

知乎網友對《逐夢魔女》的差評3、

也許《逐夢魔女》的確冒犯了不應該被冒犯的一部分觀眾。假如,劇中的三個華人女孩,身份置換成美國女孩、或者是英國白人女孩,也以這種自黑方式,對自己的種族或者文化背景展開猛烈的自我批評與嘲弄,是不是也會惹來如此大的不良反應?

或許不會。

如果以西方喜劇的標準,上述受到指責的涉嫌種族歧視的段落,其實也在可以接受的範疇之內。似乎華人觀眾非常在意外界的評論,對涉及到的內容是否「辱華」也特別敏感。

西方影視的確有對華人和亞裔以及其他少數族裔進行醜化、搞種族歧視的不光彩的歷史。比如陰險的黃禍代表人物傅滿洲博士、比如拖著豬尾巴辮子的華人小丑。很多華人角色,要麼好勇鬥狠、要麼是大煙鬼,講一口洋涇浜英語。這些角色,令華人觀眾聯想到歷史上落後的年代,令他們感到屈辱。

三十年前,美國好萊塢曾經發生過針對「辱華」電影的抗議活動。這是迄今最大最成功的一次,令人記憶猶新。

1985年好萊塢製作的描寫紐約唐人街黑幫犯罪的電影《龍年》,在拍攝期間就引來了亞裔和華人團體的抗議,影片上映後,遭到了很多華人團體的示威和抵制。

尊龍主演的《龍年》 Year of the Dragon (1985)

36個團體組成的「反對《龍年》聯盟」聲稱:影片完全扭曲了公眾對華裔美國人的印象。唐人街被描寫成「 深藏於城市內部的一塊異族的陌生天地」 , 其中充滿了犯罪分子和年輕人的團伙。

還有唐人街經營者擔心,電影中的黑幫形象,可能會影響唐人街餐館的生意。

我記得當年中國一本電影雜誌的文章說,片尾尊龍扮演的黑幫分子被白人警探一槍擊中倒在鐵軌上的一刻,意味著白人仍然妄想將中國人民踩在腳下。

《龍年》結尾

儘管《龍年》的主演華人演員尊龍認為,針對影片的抗議,其實是受到了影片所揭露的黑幫團體三合會的背後操縱。

最後,電影的製片方米高梅公司迫於壓力,表示要向亞裔美國人社區公開致歉, 並考慮建立一個由亞裔美國人組成的業界諮詢委員會, 審議涉及亞裔美國人的電影劇本。還宣稱願意討論從《龍年》的收入中捐獻一部分給亞裔美國人社區的某個項目, 並在電影業各個層次增加僱用亞裔美國人 。(引自《世界電影》打倒種族主義電影———亞裔美國人抗議影片《龍年》始末)

雖然這些承諾最後並沒有兌現。但是顯示抗議起到了效果。向來被視為邊緣的亞裔人口借抗議擴大了影響力,激發了在現實中的團結。

不知道是否受此鼓舞。第二年,好萊塢製作的另一部以鴉片戰爭為背景,描寫英國冒險商人的電影《大班》,同樣受到了華人團體的抵制和抗議。這一次,中國大陸的新聞報章也極大參與進來,華人演員陳冲飾演的美美因為有裸露鏡頭遭到了祖國人民的譴責,雖然彼時陳冲大概已經成為了美國公民。

兩部電影中出現的華人女性形象均引起了華人社會的極大不滿。《龍年》中,年輕貌美的華人女記者委身於焦頭爛額的白人探長,《大班》中,年輕貌美的中國女子美美甘願做英國冒險商人大班的小三。

《大班》,陳冲飾演美美

這跟《逐夢魔女》引發的憤怒很相似。Jackie對於華人男性性能力的嗤之以鼻,讓華人觀眾覺得自己的男子氣概受到了損害。儘管片中也有Jackie在酒吧把兩名白人壯漢打成狗吃屎的細節,其實表明這是Jackie這個有著龐克外表的女權主義者的一貫行事作風。

很多中國觀眾在內心深處無法接受華人女子對白人男性百依百順,如此心甘情願委身於白人男性。因為這代表了一個影射:無論個人或者整個民族,都是落後和缺乏吸引力的。

《龍年》和《大班》上映的1985年和1986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早期階段。1985年發生了中國男足輸給香港隊的519騷亂,1986年中國民間人士第一次長江漂流成功。那些年中國從一個封閉的國家逐步出現在國際舞台上,開始接觸到外界對於中國人的看法,敏感又自尊,難以接受失敗更別說調侃了,對一場比賽或一部電影,都賦予了太多民族主義色彩。同一時期海外華裔人口的活躍,也跟當年中國開始噴涌的這股集體情緒相暗合。

時過境遷,今天再看《龍年》和《大班》,也許會有不同的視角。

實際上,《龍年》基本準確地描述了當年唐人街的現實。尊龍飾演的黑幫頭子既有為維護自身利益大開殺戒的一面,也盡心照顧沒錢上學的孤兒寡母,展現了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藉助白人偵探的華人助手的話,《龍年》還為華人遭受的種族歧視表示了同情:「華人建立了美國的鐵路,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教會了西方人如何航海。但是直到1945年,華人才得到了美國公民權。白人嘲笑華人吸食鴉片,但是如果沒有鴉片,華人就無法支撐繁重工作,倒在沒建好的鐵路上。」

《龍年》中尊龍飾演的黑幫頭子,身後的照片展示了他溫情一面

《大班》的英國商人大班對中國文化也不乏溢美之詞。英國發生疫病,兒子來香港投奔他。大班讓兒子洗澡,兒子答「我才一個星期沒洗澡,在倫敦這很正常。」大概是諷刺英國當年的糟糕衛生狀況。大班說,「忘記倫敦吧。你要學習中國人,他們沒有體味。中國人還喜歡飲茶,這也是很好的習慣。」

儘管很多中國人時至今日都並沒有看過這兩部影片,仍然將《龍年》和《大班》放在一份「辱華」名單里。強烈的集體情緒的掩飾下,真實情況是什麼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顯示了「中國人可以說不」的意願。

4、

回到《逐夢魔女》,也許它最大的失算之處在於:這是華人創作的劇,觀眾主要是華人,但它又是批評華人的。

《逐夢魔女》

今天,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都製作了以華人和亞洲人為主角的影視劇。其中的商業考量是:亞裔人口是發展最快的族群。他們的收入和花銷也在平均水平之上,屬於極具廣告價值的群體。

但是,事實上,能讓人記住的劇目跟族群的整體發展並不匹配。原因可能是所謂的亞裔人口或者華人群體,實際上來自不同的區域,他們之間的社會差別也顯而易見。

《逐夢魔女》三位主創分別來自台灣和香港,他們的父輩也許就是亞洲經濟騰飛的初期移民海外、埋頭苦幹的那一代華人。

今天的華人構成發生了很多變化。特別最近二十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大批大陸新移民來到海外,跟之前的華人群體完全不同,他們具有不同的表達習慣和價值體系。新移民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快速的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烈的信念:即經歷了早年長期的貧窮落後和西方的欺凌之後,中國正在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地位。

他們更活躍,似乎也更敏感。一旦發現世界的運行規則跟他們所接受的宣傳存在偏差,總會產生一種受歧視的感覺,根植在集體心理當中的陰影開始隱隱作痛。從抗議美聯航毆打華人乘客(其實是越南華人)事件,到中國乘客在日本機場高唱國歌,都有這種集體情緒的影子,都會引發「辱華」和遭受歧視的焦慮。

廉價的宣洩其實不起作用。黑人如果在美國覺得遭受了種族歧視,很可能選擇上街抗議。中國的鍵盤俠太多,不需要在現實中付出責任,到了真正需要維護自身權益的時候,「各掃門前雪」的古訓往往又縈繞耳際。

《逐夢魔女》畢竟只是一部喜劇。包容批評的土壤也需要培養。相比之下,我們很少看到美國或者英國抗議別國電影中「辱美」、「辱英」——或者他們本國的種族議題已經足夠手忙腳亂了?

《教父》曾經遭到美國義大利裔社區的抗議,要求刪除描寫義大利黑手黨的全部段落;《疤面煞星》也曾經遭受過美國古巴裔人口的抵制。如果因為懼怕抗議,也許這樣的經典作品就無法出現。

《教父》,義大利裔美國黑幫家族史

《疤面煞星》,一個古巴難民青年的暴力史

即便如此,《龍年》的編劇、持有左翼情結的好萊塢導演奧利弗·斯通,也曾心灰意冷地說過,「當寫到某個重大問題時, 你總免不了會得罪某些人。但現在連這樣做都辦不到。如今,任何一部想要說明什麼的影片都不能拍。一切只能四平八穩。」

像《007》邦德每到一國都會獵艷當地女子,跟不同國家不同族裔的女子眉來眼去顛鸞倒鳳,這成為邦德系列的固有橋段。如果所在國的男性觀眾都有一顆玻璃心,007的故事可能就拍不下去了。屏幕上也少了很多樂趣。

《007》系列電影

歸根到底,接受程度跟一個社會和族群的包容度有關。創作的自由往往和水準的高低成正比。世界範圍內,恰恰是那些創作不自由的地區,觀眾的接受程度和多元化的程度也比較低。大量的資源被用來拍各種神劇,其中緣由,不難一目了然。


推薦閱讀:

比利·海靈頓涉嫌辱華言論翻譯
廈大「潔潔良」處理結果引熱議:「辱華有理 言論自由?」

TAG:玻璃 | 傷害 | 辱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