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荊楚文化:老萊子與隱士文化【選編】

荊楚文化:老萊子與隱士文化【選編】

2010-09-12 13:02:40|分類: 楚文化研究 閱讀171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 文化大觀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隱士、隱居】

隱士:   

1、舊指隱居的人。2、借指因對某事物不關心或因厭倦表示沉默而不出頭露面者。隱士或是振衣而歸的高士情懷,或是陶醉其中的怡然自樂。

「隱士」是個名詞,偏正式結構,落點在「士」。意思是隱藏的「士」。「士」就是知識分子,是學者,是有學問、有思想、有智慧的人。「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歷代都有無數隱居的人,皆不可稱為隱士。《南史·隱逸》云: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而且一般的「士」隱居怕也不足稱為「隱士」,須是有名的「士」,即「賢者」,《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是「賢人隱」而不是一般人隱。質言之,即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隱士」。《南史·隱逸》謂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為氣」。因而「隱士」不是一般的人。

隱士與處士,《孟子·滕文公下》中所稱的「處士」(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也就是隱士,指的是有才有德而隱居不仕的人。但這個「處士」,是指從來未做過官的人。先官後隱如陶淵明也叫隱士,卻不能叫「處士」。舊時認為隱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舊唐書·隱逸》稱「所高者獨行」,「所重者逃名」。《易·蠱》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隱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隱士」又叫「高士」。

  古代隱士名人:歷朝歷代皆有隱士,如「殷世三仁」中的微子、箕子。四皓(甪lu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東園公〉,老萊子,孔子,顏回,伯夷,叔齊,許由,竹林七賢,卧龍先生,陶淵明,林逋,黃宗羲等。

隱居:

   1、退居鄉里或鄉野,深居不肯出仕。多指由於對統治者不滿或有厭世思想而住在偏僻地方,不出來做官。

  「或偷合而苟進兮,或隱居而深藏。」——《楚辭·惜誓》王逸註:「或有修行德義,隱藏深山,而君不照知也。」

  「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卷六

  「(朱晦翁)遂棄官不做,隱居本處武夷山中。」——《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2、指隱士的住所。

  「白鶴青岩半,幽人有隱居。」——唐·孟浩然 《尋白鶴岩張子容隱居》詩

  「政和間,余過御兒,訪其隱居。」——宋·何薳《春渚紀聞·徐氏父子俊偉》

  

中國隱士文化是頗為發達的,是與思想文化和社會現實緊密聯繫的。比如魏晉文人,其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既和當時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響有關,也和當時戰亂頻仍,特別是門閥氏族之間傾軋爭奪的形勢有關。知識分子一旦捲入門閥氏族鬥爭的旋渦,就很難自拔。孔子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得意時仕,失意時隱,自古而然。但六朝隱士之多,為歷代之冠。古代知識分子有一種逃避現實的心態,遠離政治,避實就虛,探究玄理,乃至隱逸高蹈,就是其表現。在當時特殊環境下生成的「隱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一批名士遁跡山林,當起隱士。

【中國古代隱士之十種】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傳席先生,把中國古代隱士分為十種。

  

一 完全歸隱:歸於此類的隱士是真正意義上的歸隱,即使朝廷派人來多次來請,他們也拒不出仕,如晉宋間的宗炳、元代的吳鎮等。

二 仕而後隱:這種類型的隱士在中國很多,當過官,因為對官場的不滿而解冠歸去。這其中,名氣最大的是東晉的淘淵明,其隱逸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其詩名。

三 半仕半隱:此類人先是做官,但後來不願做了,可辭官又無保於生計,於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過著實際的隱居生活,雖然不具隱士的名分,但卻具有隱士的思想,如唐代的王維。

四 忽隱忽仕: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後又隱居,待朝廷徵召或形勢有利,又復出仕,之後再歸去。

五 隱於廟堂:這類隱仕,雖然做官,但不執著於政事。

六 似隱實假:如明代隱士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隻雲間鶴,飛去飛來宰相家」。

七 名隱實官: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然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這種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

八 以隱求仕:通過隱逸來博得名聲引起朝廷的關注,然後出仕,即所謂的「終南捷徑」。如唐代的盧藏用早考中進士後,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徵召。後來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遺。他曾對友人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嘉處」。

九 無奈而隱:此類人實際上最熱心於時局,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

十 真隱而仕:此類隱士在隱居時基本上都是真隱,但當時機來臨是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去。如殷商時的伊尹、元末的劉基,名氣最大的是三國時的諸葛亮。

(本文根據陳傳席先生《隱士和隱士文化問題》整理而成)

【千古大隱老萊子】

老萊子(約公元前599年一約公元前479年),姓老,名耳,字聃,出生於康王時期,卒於惠王時期。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原籍為宋國相縣厲鄉曲仁里,成年後出仕周都洛陽守藏室史,號伯陽,官稱老陽子,後因周王室變亂去職歸鄉,改姓李,南下遷隱途中始作不朽巨著《道德經》或《老子》。老年時隱居楚國蒙山(今湖北省荊門市象山)侍養父母,號「萊」或人稱「老萊子」,被推崇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現荊門象山存有老萊子隱居時的「老萊山莊」(在湖北省荊門市荊門城西象山東北麓竹皮河畔)、「孝隱亭」等諸多遺迹、遺碑及民間傳說。1993年,在荊門市郭店村戰國楚墓(原楚國都城紀郢近郊)中發現了世存最早的竹簡本《老子》,佐證了老萊子曾在荊門地區活動並發生了深刻影響。荊門郭店楚簡《老子》、古文獻中「老萊子言說」及「斑衣娛親」、「孔子拜訪」「不朝楚王」等民間故事。老萊子以孝和隱著稱於世,是荊楚地區極為難得的先秦重要思想文化遺產。

老萊子生活在社會發生激劇變革的春秋時代,因看不慣世間的名利角逐和諸侯兼并,隱居在荊門象山腳下,墾荒耕田,奉養雙親。據古籍記載,魯哀公六年(前489),孔子應楚昭王之邀來楚國,會見老萊子,請教如何輔助國君。老萊子要孔子改變那種經營四海、以賢能自負的態度,表露出戒除驕矜、淡泊名利、忘卻善惡、順乎自然、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其言論在戰國時期多為各國策士徵引。老萊子追求精神的愉悅,不願「受人官祿、為人所制」,做一名散淡、逍遙的隱逸之人,隱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無前479年)發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亂世,他攜妻子逃至紀南城北百餘里的蒙山之陽,「葭牆蓬室,木床蓍席,衣蘊食藪,墾山播護。」楚惠王自駕車前往,迎接老萊子到郢都出任官職,輔助國政。他謝絕說:「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為避免楚惠王再來聘求,他棄去茅舍,渡過長江,至江陵江南地區棲身,過著「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據其遺粒足以食也」的隱居生活。《史記·老子列傳·正義》引《列仙傳》云:「老萊子,楚人。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莞葭為牆,蓬蒿為室,杖木為床,蓍艾為席,葅芰為食,墾山播種五穀。楚王至門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曰:『烏獸之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古列女傳·老萊子妻》所述「可食以酒肉者,可隨而鞭棰;可擬以官祿者,可隨而鐵鉞」,便是老萊子當時思想和生活的寫照。此外,關於老萊子的「隱」,《莊子》、《戰國策》、《屍子》、《大戴禮記》、《列仙傳》、《高士傳》也有記載。

老萊子為什麼「逃世」?是因為「當時世亂」。老萊子是楚人,所謂「世亂」當指老萊子隨族人遷鄢以後所見到的楚靈王及以後的楚王的霸政和征戰。當然包括如「楚公室亂」在內的「世亂」。楚靈王是十分熱心霸政的楚王,他即位三年,即會盟諸侯於申,儼然自為盟主。六年,章華之宮落成,召魯君往賀。八年,遷許於夷,遷城父入於陳,遷方城以外之人於葉。十年,誘殺蔡靈侯,滅蔡,以蔡世子為犧牲祭山。十一年,派兵圍徐以威脅吳國。以上都是靈王霸政的行徑。楚靈王熱衷於霸政,對內不實行改革,這在魯國實行「初稅畝」(公元前594年)之後,各國不同程度地改變奴隸主貴族的所有製為封建地主階級所有制的當時,是一種十分落後的政治。楚平王篡奪政權後,繼續實行霸政。《左傳·昭公十九年》載,楚人城州來,向吳挑釁。正如楚庄曾孫沈尹戌所說:「今宮室無量,民人日駭,勞疲死轉,忘寢與食。」然而平王聽信少師費無忌的讒言,致使太子建出奔,因而殺太子傅伍奢及子尚,尚弟員奔吳,為後來吳軍攻入郢埋下了禍根。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晉用周室名義,會盟諸侯於召陵,謀攻楚;吳與蔡、唐聯合攻楚,破郢都後,昭王逃入雲夢澤中,後奔隨,申包胥求救於秦。十一年(公元前505年),秦救楚,敗吳兵。十二年(公元前504年),吳再度攻楚,敗其舟師,又攻其陸師,楚懼,遷都於鄀。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吳攻陳,昭王救陳死於軍中,楚惠王繼位,遷都鄢。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孔子見老萊子五年後,楚公室又發生「白公之亂」。使年邁的老萊子受到極大的衝擊,致使他離開鄢地,「逃世耕於蒙山之陽」。老萊子的「隱」,並非厭世,而是對楚靈王及以後的楚王霸政的批判。如果楚王能放棄霸政,也許老萊子會是另外一種態度。《古列女傳》載,楚王駕至萊子之門,「王曰:『寡人愚陋,獨守宗廟,願先生幸之。』老萊子曰:『仆山野之人,不足守政。』王復曰:『守國之政,孤願變先生之志。』老萊子曰:『諾。』」這裡的一個「諾」字,既表明了老萊子「隱」的矛盾心情,也揭示他「隱」的批判霸政的時代特徵。老萊子的「隱」有著深厚的哲學內涵。老萊子的「隱」是一種愛身、自重的表現。

老萊子於楚惠王末年卒,遺著有《老萊子》16篇(一說15篇)。

【有關「隱士」的古典詩詞】

 

  四皓南隱岳,老萊竄河濱。顏回樂陋巷,許由安賤貧。伯夷餓首陽,天下歸其仁。何患處貧苦,但當守明真。——阮瑀《隱士》

  孰知富生禍,取富不取貧。寶玉忌出璞,出璞先為塵。松柏忌出山,出山先為薪。君子隱石壁,道書為我鄰。寢興思其義,澹泊味始真。陶公自放歸,尚平去有依。草木擇地生,禽鳥順性飛。——孟郊《隱士》

  強效忘機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懷南嶽隱士》

  潛書周隱士,白雲今有期。——元稹 《寄隱客》

  近聞胡隱士,潛認得心王。不恨百年促,翻悲萬劫長。有修終有限,無事亦無殃。慎莫通方便,應機不頓忘。百年都幾日,何事苦囂然。晚歲倦為學,閑心易到禪。病宜多宴坐,貧似少攀緣。自笑無名字,因名自在天。——元稹《悟禪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 《中隱》

  今來招隱士,恨不見瓊枝。——李德裕《訪韋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爾住南塘。草閣平春水,柴門掩夕陽。隨蜂收野蜜,尋麝采生香。更憶前年醉,松花滿石床。——許渾《寄題南山王隱居(一作王隱士居)》

  磻溪連灞水,商嶺接秦山。青漢不回駕,白雲長掩關。雀喧知鶴靜,鳧戲識鷗閑。卻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間。——許渾 《題灞西駱隱士》

  紫府丹成化鶴群,青鬆手植變龍文。壺中別有仙家日,嶺上猶多隱士雲。——李商隱《題道靜院院在中條山故王顏中丞所置虢州刺史…寫真存焉》

  行簪隱士冠,卧讀先賢傳。 ——韓偓《南亭》

  江寺禪僧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懶求施主修真像,翻經文是妄言。出浦釣船驚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行人莫問師宗旨,眼不浮華耳不喧。——杜荀鶴《題江寺禪和》

  病後霜髭出,衡門寂寞中。蠹侵書帙損,塵覆酒樽空。池暗菰蒲雨,徑香蘭蕙風。幽閑已得趣,不見卜窮通。——李中《書蔡隱士壁》

  煙蘿擁竹關,物外自求安。逼枕溪聲近,當檐岳色寒。葯苗應自采,琴調對誰彈。待了浮名後,依君共掛冠。——李中《寄廬山莊隱士》

  盛府賓寮八十餘,閉門高卧興無如。梁王苑裡相逢早,潤浦城中得信疏。狼藉杯盤重會面,風流才調一如初。願君百歲猶強健,他日相尋隱士廬。——徐鉉《贈浙西顧推官》

  仙人好負局,隱士屢潛觀。——張鷟《揚州青銅鏡留與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隱此中藏。餅不煮石吃,眉應似髮長。風榸支酒瓮,鶴虱落琴床。雖斅忘機者,斯人尚未忘。——貫休《懷南嶽隱士二首(一作贈隱者)》

描寫隱士的文字:

  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或是振衣而歸的高士情懷,或是陶醉其中的怡然自樂。如: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凄凄。(劉安:《招隱士》)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左思:《詠史》)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

推薦閱讀:

和熊貓合影的那個女生,你沒被拍死,我感覺很欣慰啊
有哪些優秀的基督徒的英文網站值得收藏?定期上傳視頻的英文基督教網站有哪些?
哪一本書收錄了余光中的《絕色》?
指環王中中土居民是否有成熟的種植業?
為什麼都說人不可貌相,卻在生活中大部分情況下相面識人是準確的呢?

TAG:文化 | 隱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