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解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注釋:
(1)秋高:秋深。
(2)掛罥(juàn):掛著,掛住,纏繞。罥,掛。
(3)長: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邊低地。
(5)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能,如此,這樣。
(6)入竹去:走進竹林。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濃雲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來了。漠漠,陰沉迷濛的樣子。向,漸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嬌兒惡卧踏里裂:指兒子睡覺時雙腳亂蹬,把被裡都蹬壞了。惡卧,睡相不好。 (12)床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13)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向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14)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15)何由徹: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徹,通,這裡指結束,完結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廣廈:寬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蔽、掩護。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
(20)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廣廈。
(21)見(xiàn):同「現」,出現。
(22)號:叫
(23)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表示多。
(24)向:漸近,將近。
(25)茅屋:這裡指草堂。
這首古詩的譯文大意如下
八月深秋,狂風怒號,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盜賊的事來,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有用,只好回來,拄著拐杖感嘆自己的不幸和世態悲涼。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亂踢,把被子蹬破了。屋頂漏雨,床頭都沒有一點乾的地方。像線條一樣的雨點下個沒完。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貧寒的窮苦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這是詩聖杜甫非常有名的一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是我自幼習讀的唐詩中,特別喜歡的一首。
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生於公元712年,死於公元770年。杜甫,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唐朝另一位大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極為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生活於大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出身 「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杜甫崇尚「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寫下大量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醜惡行徑作品,成為我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憂國憂民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傳世的作品大約有1500首,大多分集於《杜工部集》。
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所作。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大家資助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這是屬於杜甫的晚年作品,作品中表達的豐富情感令人感動。一個自顧不暇的落魄詩人,在秋風怒號,捲走自家靠籌借銀兩造起來的茅屋屋頂之時,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僅此一句,已經可以叫當今天下所有的執政者無比汗顏!今天,有多少房地產開發商,有多少各級官員,自己擁有數套,十數套,甚至是數十套房產的時候,會想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會想到有多少老百姓擠在簡陋不堪的破屋子裡,經受風風雨雨的煎熬?
這就是筆者尤其喜歡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理由了。當然,喜歡的不僅是作品中,折射出來的憂國憂民現實主義情懷;同樣也十分欣賞詩人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長歌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採用了句句押韻的手法,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讓我們猶如身臨其境,感覺到陣陣秋風越刮越急。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一句的起勢就非常迅猛,「風怒號」三字,越急讓我們切身體會到秋風咆哮的巨大聲響。尤其一個「怒」字,用得極好。把秋風擬人化,詩人好不容易千方百計籌借銀兩,蓋了這座茅屋,秋風卻怒吼而來,捲起屋頂層層茅草。上下兩句聯繫緊密,又極富有感情色彩,把詩人焦急萬分的心境,刻畫得十分生動。
第三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接在上句「卷」字的後面,「卷」起的茅草隨風「飛」走,一直「飛」過江去,然後像雨點似地「灑」在「江郊」。一共不過七個字,卻為讀者形象生動地畫出一幅動態的畫面。「高者掛罥長林梢」,高處的掛著樹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低處的沉入河塘,再也收不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六個動詞一個接一個,構成了一幅幅動態的鮮明畫面。這些畫面不僅突出了詩人的情懷,心境,更是緊緊抓住了我們的視線,讓讀者隨著詩人撥動的心弦不斷起伏跳動。
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他並沒有抽象地去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景,在十分客觀地描寫過程里,給人們展示出這樣的場景: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著拐杖,站立在屋外的瑟瑟寒意里,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屋頂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一直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各處。詩人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立刻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部分也有五句,這是對前面第一部分的發展和補充。
前面已經寫了「灑江郊」的茅草大部分已經無法收回了,可總還有些落在平地上的茅草,卻不料被「南村群童」 「公然抱茅入竹去」。為什麼這些村童敢這麼做?是「欺我老無力」。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富力強十分強壯有氣力,又怎麼會受這樣的欺侮? 「忍能對面為盜賊」,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盜賊。我們不能把這句詩理解為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告到官府里去辦罪。這樣的詩句,不過是表現出詩人,因年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最後也只是「唇焦口燥呼不得」,把一位老人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了。這實在也是詩人已經貧困潦倒到極致的無奈。詩人在另一首詩,《又呈吳郎》中寫道「不為困窮寧有此」,不到十分困窮,有豈會因為對大風颳走了幾捆茅草而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為家中同樣十分困窮,又豈敢冒著狂風抱走那些不值錢的茅草?這些看似白貓的勾勒,已經為尾句打下伏筆:因為四海皆貧,才會產生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偉大胸懷和崇高願望。
「歸來倚杖自嘆息」一句,嚴格上分析,是對前面兩個部分的總收。詩人聽到北風狂叫,非常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拄杖出門,直到眼睜睜看著風吹屋破,茅草再也無法收回,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的一個「依」字,與「老無力」三字遙相呼應,充分表現出一位老態龍鐘的詩人。結尾三個字「自嘆息」,其中的「自」字,是那樣顯得沉痛,如此不幸的遭遇也只獨自嘆息,世風的淡薄,已然意在言外了。我們更加從全詩看到,詩人的獨嘆內容十分深廣。他在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聯想到了類似處境的無數貧苦百姓。
第三部分共有八句,實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有戶外轉向屋內。這八句詩,完全就是一首七言古風: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開頭兩句:詩人那用飽蘸濃墨的巨椽,渲染出一種強烈的氛圍,暗淡而愁慘,從而烘托出詩人同樣暗淡愁慘的心境。這樣的昏天黑地,接下來必定是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落。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兩句是窮困生活的真實寫照,既生動又形象,沒有真實生活的體驗的斷然寫不出來。被子又舊又破,被睡相不好的小兒子已經蹬破了被裡。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為什麼會冷?一是即將下雨,陰雨天氣是很冷,二冷,是人情冷。
馬上又是五六兩句:「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多麼可悲的生活,屋漏無干處,淅淅瀝瀝的秋雨如麻,沒完沒了。這是多麼深刻的描寫?在這樣的悲慘世界裡,有多少貧苦之人在苦苦掙扎?
這一部分的最後兩句,自然而來「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前一句「自經喪亂少睡眠」,詩人沒有停留在自己的貧苦生活,而是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在這種狀況下,又豈能睡得著?如此憂國憂民的胸懷又遇到「長夜沾濕」的現實。徹夜不眠顯得那樣真實自然。 「長夜」是作者由於自己屋漏因而更覺夜長,還因自己和國家都在風雨飄搖中掙扎而覺得夜長?無論怎麼都必定是一個長夜難眠的日子。這裡的「何由徹」又和前面的「未斷絕」相互照應,把詩人急切盼望雨停,盼望天明的心情,充分表現出來了。
詩人通過這些真切的個人艱苦處境聯想到更多其他人的類似處境,自然而然地發出了最後結尾部分的心聲與吶喊。
作品的高潮第四部分
這部分是整個作品的精華所在,一共也是五句,又分成前三後二,兩個部分。前面的三句是自古以來人們最為讚賞的,一共23個字,卻表現出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無比寬闊的胸懷,他似乎是在蒼天發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第一句用了七字句,中間卻用了九字句,然後,又一個七字句。句句遞進,句句蟬聯,採用了許多胸襟寬闊,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這是與前面部分的筆調完全不同的,而正是這樣才可以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痛苦的貧困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激情和希望。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歡歌,這也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詩人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貧苦,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恰恰相反,詩人對未來充滿美好的理想與渴望。所以詩人才會在最後兩句嗎,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詩人的最高境界,不僅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同時也表現出捨己為人的高尚風格。
每當筆者讀到這首詩歌時,總是無法壓抑內心澎湃的激情。為什麼在古代,在所謂的封建時代,我們有這麼多胸懷天下百姓的文人,像杜甫、像范仲淹?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屬性,都不是廣大百姓的代表,然而卻在上千年之前,已經具備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一種偉大的情懷?試看今天高居廟堂之人,有幾人做到?又有幾人可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很想知道今天的權高位重之人,還有那些不斷為了一己私利推高房價的商人們,讀到偉大詩人杜甫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會做何感想?尤其是當你們讀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時候,會不會有些不寒而慄的感覺呢?
如果您覺得值得收藏和轉發,請您點擊關注「螞蟻上樹」,與小螞蟻一起暢遊文化的海洋!您的關注是對小螞蟻最大的支持!小螞蟻會每日定時更新精彩內容,么么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