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氏太極拳中的纏絲勁的由來

陳氏太極拳「纏繞」一詞,由陳氏太極拳創始人——明末情初時,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第九世陳王廷在《拳經總歌》中首次提到。其中「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一句,集中體現了陳氏太極拳運用纏繞運動的特點。

陳氏第十六世陳氏太極拳傑出代表人物陳鑫在其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中,站在一個嶄新的理論高度,使歷代拳家難以言喻的太極拳運動中的精髓——中氣,與有跡可尋的肢體纏繞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精闢地指出:「吾讀諸子太極圓圖而悟打太極拳,須叫纏絲精(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此言高度地概括了「太極中分一氣旋」的太極拳術理論精髓,並創立了陳氏太極拳以中氣潛轉為軸線,形體纏繞運螺旋,陰陽入扶,開合相承,互相傳遞,消息盈虛為根基的太極拳「纏絲勁」學說,為後來各提供了詳盡的理法依據。

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即是「中氣」潛轉、達於肌膚、纏繞運行的外形體現,也是「以形導氣」的必然途徑。而中氣則是纏絲勁的靈魂與主宰,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動力所在。所以理解和掌握中氣的凝聚與潛轉,是練好陳氏太極拳的必備條件。

中氣居人體正中央,上通百會穴,下通會陰穴,一線貫穿。中氣之「中」,即正中、中庸也,不偏、不倚、不滯、不息,無過不及,是立身中正的概念;中氣之」氣」,是以心意為主體,行陰陽五行之氣。氣又分先天與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即是人生的先天元氣,秉受於父母,居人體正中央;後大之氣則是指大自然之氣與水谷所生化之氣,納進人體內扶助元氣壯大充盈,其氣出入於命門,聽今於心神,利用來脈轉關,驅使軀幹和四肢各依其中纏繞運行,形成了以中氣潛轉為軸線、形體運動走螺旋的纏絲勁運動網路。

纏絲勁在河南方言中又稱「麻花勁」,取其纏繞象形之意,說明多股勁像麻花形狀擰摽纏繞在一起,它的運動模式是:根、梢(節)擰轉,中節(上通下達)隨動。運動時類似「麻花鑽」原理,鑽頭丁作時,沿其中軸線螺旋下降,物屑卻反向沿著鑽頭紋線軌跡同步螺旋上升。身體同步螺旋下沉、手臂旋轉上升的動作,在陳氏太極拳盤架與推於較技中尤為多見,這就是在中氣貫中身軀與四肢纏絲結合的種具體表現。

纏絲勁俗稱太極拳內功,講究「形功(洗髓)、氣功、勁功、意功」四者合為一體。尤其在陳氏太極拳運動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纏絲勁的訓練法則,在其訓練的不同功夫層次中,纏絲勁則有著不同的含義。其主要階段是「練形聚精,練精化氣,練氣化勁,練勁化神,練神還虛」。通過長期的「以意導形、以形導氣、以氣導體、以意導氣」的不同階段和層次的鍛煉,其勁萌生於體內,潛藏於丹田,內入骨縫循經走脈,外達肌膚螺旋運行,收放皆聽令了心神,達到驚、顫、彈、抖皆隨意,擒、拿、化、發於有意無意之間。與此相對應的大圈、中圈、小圈以及「無圖形而寓圈意」的功夫會循序漸進。

推薦閱讀:

孫式太極拳樁功
太極拳三十六散手實用剖析
陳氏太極拳基礎功法     陳太平
吳式太極拳老架散手歌訣3
楊式太極的「樁」和「步」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