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文人名家簡介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每到端午佳節,江南一帶都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這是我國人民

對偉大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一個貴族

家庭。青年時期,為了掌握淵博的知識,他如饑似渴的閱讀了大量有關天

文、地理、曆法、農業、文學、藝術方面的著作。在刻苦學習的同時,還

努力鑽研寫作,二十多歲時,他根據楚國祭神的歌詞改寫的《九歌》,傳

遍了全國 。屈原的學問和才幹 ,博得了楚懷王的賞識,任命他擔任左徒

(比丞相小一些的官職)。

屈原走上從政的道路後,極力主張實施變革,任用賢能,富國強民,

完成統一全中國的大業。但變法剛開始,就遭到以子蘭為首的楚國貴族集

團的仇恨和排擠,他們在楚懷王面前造謠中傷,昏庸的懷王,誤信讒言,

把屈原降職為「三閭大夫」(管理皇族事務,主持宗廟祭祀的閑職)。

屈原雖然降職了,對楚國的命運仍十分關注。當秦國為了破壞六國聯盟,

派特使張儀來楚國遊說時,屈原冒死進宮勸說懷王不要上當。當懷王輕信

秦國,要去與秦王會盟時,屈原流著淚進行勸阻,但都遭到子蘭一夥的阻

攔。後來懷王被秦國軟禁,死在咸陽。屈原悲痛之餘,希望剛即位的頃襄

王能變法強國,洗雪楚國的奇恥大辱!但頃襄王比懷王還要昏庸,親秦派

依然得勢,他們唆使頃襄王把屈原趕出朝廷,放逐漢北。秦國攻破楚國郢

都後,楚國瀕臨滅亡,屈原悲痛之餘,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有《離騷》、《九歌》、《天問》、

《九章》等25篇。《離騷》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

抒情詩。這是秦軍入侵漢北,屈原隨逃難人群橫渡洞庭湖,順沅水南下流

浪到湘西,最後顛沛來到長沙附近這一段時間裡所創作的。當時,屈原眼

看自己祖國就要被秦國吞滅,心裡無比悲憤,但自己再沒有機會在朝廷決

策、興邦救國了,就只好用詩歌來揭露楚懷王的昏庸、秦國的殘暴和賣國

賊的罪行;記錄祖國的災難,人民的痛苦,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這血的歷

史教訓。《離騷》表現了詩人為實現崇高理想而進行的熱烈追求和不懈斗

爭,抒發了他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並展示了他憎惡奸佞、羞與之為伍的

高潔品格。總之,全篇色彩濃烈,氣勢宏偉,波瀾壯闊,是傑出的浪漫主

義作品。

《九章》是包括九篇詩歌的總題,是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歷、處境和

苦悶心情的反映,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抒情色彩。

《天問》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奇文。它是對自然、社會的現象和事

物所發出的疑問。篇中所提出的一百七十多個問題中,保存了不少神話傳

說和古史資料。

《九歌》是屈原在民間祀神的樂歌的基礎上,為朝廷舉行大規模祀典

所創作的祭歌。它想像豐富,語言精美,充滿浪漫氣息。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是我國浪漫主

義詩歌的源頭,是繼《詩經》後我國詩歌史上的另一個高峰。屈原以他愛

祖國、愛人民的高貴品格,光輝燦爛的詩篇,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

學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建安文學的代表——「三曹」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上湧現了大量作家,打破了東漢末年詩壇上的沉

悶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由於他們都共同經歷了漢末離亂

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覺繼承漢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在詩中通過敘述喪

亂及感嘆身世,吐露建功立業的抱負,具有慷慨悲涼、明朗剛健的獨特風

格。人們把這一時期的文學稱為「建安文學」。

「三曹」即漢、魏間詩人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他們政治地

位顯赫,文學成就很高,成為當時文壇領袖,是集中體現「建安風骨」特

點的代表作家。

曹操初封魏王,是漢末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當時階級矛盾尖銳

的形勢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是

一個很有膽識的統治者。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在長期的戎馬生涯

中寫下了大量的詩文,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他的詩具有強烈的現

實主義精神,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等詩句,被譽為「漢末實錄,為後世所嘆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昂揚地表現了老當益壯,奮鬥不息的精神,至今

傳誦不絕。他的詩蒼勁雄渾,開一代詩風,鮮明地體現了「 建安風骨」的

特色。

曹丕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他博聞強記,下筆成章,但他文學創作所

反映的內容遠不及曹操豐富、深刻。他的詩多寫男女戀情和遊子思歸的離

愁別恨,纏綿悱惻,深切動人。在語言與表現方法上吸取了樂府的許多長

處。《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

曹植,是曹操第三子,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古人稱為「建安

之傑」。他的一生以曹丕稱帝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深受曹操寵愛和賞識。

後期由於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抑鬱不得志,終於在憤懣和苦悶中死去。

他的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達了

對這種迫害的控訴。曹植的詩脫胎於樂府民歌,但致力於對語言的加工和

提煉,提高了詩歌創作的藝術技巧,對後世文學特別是五言詩的發展,有

較大影響。他的《洛神賦》最為歷代傳誦。

田園詩人陶淵明

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傳為美談。詩人堅

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成為後世正直文人

的人生目標。

由於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陶淵明少年時代起就對統治階級抱有幻

想,立志為國為民干一番事業。但當時東晉社會,貴族壟斷了高官要職,

出身庶族寒門的人則遭到無理壓制,陶淵明雖有濟世之才,卻一直得不到

重視。他的政治抱負不僅難以施展,而且還要忍受屈辱與一些官場人物周

旋,這使他十分痛苦。加上當時老莊思想和隱居的風氣非常盛行,就產生

愛慕自然、嚮往隱逸的思想。他在41歲時毅然解職歸田, 從此隱居不再做

官在田以後的20年中,他同勞動人民有了廣泛的接觸,還親自參加農業

勞動,這使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他創作田園詩提供了重要條

件。

陶淵明流傳下來的詩歌大約有一百二十多首,另外還有散文、辭賦多

篇。其中田園詩是陶詩的重要部分,內容描寫農村生活、田園風光和淳樸

的風俗人情。如四言《時運》、五言《歸園田居》等。這些田園詩抒發了

作者對寧靜、閑逸生活的衷心喜愛,表現了作者淡泊曠達、安貧樂道的品

格。藝術上,他追求詩歌語言樸素明潔,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從「胸

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迹,為古典詩歌開闢了田園詩的新境地。

同時,詩人還寫了一些詠懷、詠史的篇章,這些詩通過對自己一生經歷中

的種種感受、體驗和對歷史的緬懷,寄託詩人的社會理想,對黑暗的現實

具有批判意義。與田園詩相比較,這類詩更富於政治性和現實性。陶淵明

的辭賦散文,數量不多,但在思想、藝術上都有獨特的成就。像《桃花源

記》、《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直到今天仍是傳誦的名作。

「詩仙」李白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

中仙。」這是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的幾句詩,它像一幅素描,把

李白狂放不羈、不阿權貴的性格,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

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出生在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一個

商人的家庭里。李白5歲那年,突厥人入侵碎葉,舉家東遷,來到蜀中綿

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定居。他從小聰穎過人,不少書他看一

二遍就印在腦海里。但他貪玩,讀著讀著就不肯用功了。據說有一天,他

看到一個老奶奶把一根胳膊般粗的鐵杵在磨石上用勁地磨,說是要把它磨

成針。李白大吃一驚:「這麼粗的鐵棍,何年何月才能磨成針呢?」老奶

奶滿懷信心地說:「只要不停地磨下去,總有一天能磨成針。」這件事使

李白悟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讀書學習不也

是這樣嗎?」從此,他刻苦讀書,學問大有長進。

除向書本學習外,李白還重視向社會學習。他一生出三峽,入湖北,

游洞庭,登廬山,下揚州,走中原,訪東魯,進山西……走遍了祖國的大

多數省份,尋訪名勝古迹,開拓了自己的知識領域,為他的詩篇提供了書

寫不完的素材。

天寶元年(742),唐玄宗召見李白,並讓他當了翰林供奉,專門

在宮廷里寫作詩文。李白本以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偉意願很快可以實現,

但腐敗的朝政使他逐漸清醒地認識到,皇帝根本沒有認真聽取過他的治國

之策,只把他作為「幫閑」文人對待罷了。那些達官顯貴更是把他當作眼

中釘,處處與他作梗。李白極為失望,就主動要求離開朝廷,又開始了漫

游和創作生涯,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萬古傳頌的詩篇。

李白晚年因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蒙冤入獄,流放途中遇赦返回。寶

應元年(762)中秋,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風中,一代詩仙凄涼地離

開了人間。

李白的詩歌現存九百九十多首,豪邁奔放,別具一格。像著名的組詩

《古風》,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負;樂府《行路難》、

《梁甫吟》、《將進酒》等,是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秋登宣城謝朓北

樓》、《望廬山瀑布》、《夢遊天姥吟留別》等詩篇,以充滿想像的神奇

之筆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儘管李白有的詩歌也隱含著人生如夢、縱酒狂

歡的頹喪情緒,但不滿於社會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揚

向上的精神是他詩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杜甫並稱「李杜」,對後

代的詩歌創作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詩聖」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杜少陵,誕生在河南鞏縣城

外瑤灣村。他畢生酷愛詩歌創作,被後人譽為自有詩人以來最偉大的「詩

聖」。

杜甫年輕時就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治世雄心。20歲

那年,杜甫南遊江浙,飽覽名勝,憑弔遺迹,觀賞壯麗的江山,增長了實

際知識,為以後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生活基礎。

杜甫雖有治世的雄心和博學的才幹,但他的仕途卻很不得志。他想通

過科舉考試,得到一個官職,一直未能如願。他出入權貴門下,希望得到

引薦,結果也處處碰壁,生活逐漸陷入困境,過著「賣葯都市,寄食朋友」

的生活。

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貧困,使他有機會接近下層勞動人民,聽到

他們的呼聲,從而了解了人間的黑暗,成為一個現實主義的大詩人。他寫

出了《麗人行》、《兵車行》等大膽揭露封建王朝腐朽,反映人民生活疾

苦的詩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代表了詩人這個時期創作的最

高成就。當時詩人剛好從京城回奉先探親。在長安街上,凍死的老人使他

慘不忍睹;路過驪山時,華清宮裡笙歌聲聲,深深刺痛他的心。想不到一

進家門 ,他的心愛的小兒子已經餓死床上 。於是詩人滿腔悲憤地寫下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千古名句。

後來在別人的推薦下,杜甫做過參軍的小官,但不到一年就爆發了安

史之亂,杜甫又開始了流亡和逃難生活。動亂的社會和不平凡的經歷,進

一步把杜甫的詩歌創作推向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 。 這期間他先後寫下了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

家別》等稱之為「三吏」「三別」的不朽詩篇。苦難的生活使杜甫熟悉了

人民,寫下了許多對勞動人民有深厚感情的作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又呈吳郎》等,寄寓著詩人對勞動人民和貧寒知識分子的深厚同情。

杜甫的晚年,生活越來越艱難,身體越來越衰弱,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自己的詩歌創作,相反,越是貧病交困,詩作越多。在成都,他一度被任

命為工部員外郎,在此期間,以驚人的毅力寫了四百三十多首詩,佔了他

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二。在他生命彌留之際,他還僵卧在破船上寫出了長詩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念念不忘國家的災難。這首詩寫出不久,這位被

後人譽為「詩聖」的大詩人就在湘江上游的一隻破船上去世了。

杜甫的思想主要受儒家的影響,「窮年憂黎民」、「濟時肯殺身」是

他一貫的精神。他的詩現存一千四百多首,內容極為廣泛深刻,多方面地

反映了唐代中期社會的急劇變化,被人們稱為「史詩」。

「詩鬼」李賀

宋代以來,不少學者、詩人常用「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來形容唐朝

兩位著名詩人。長吉是李賀的字,「鬼才」,並非只說他喜歡寫神仙鬼魅

的題材,而主要是指他的詩想像豐富奇特,意境新穎詭異,富於浪漫主義

色彩。可見,李賀詩歌在唐朝詩壇上佔有獨特的位置。

李賀(790-816)是唐朝宗室的後裔,但早已沒落破敗,家境

貧困。他才華出眾,少年時就獲詩名,但一生只作了一個職掌祭祀的九品

小官,鬱郁不得志,窮困潦倒,死時年僅27歲。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

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

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

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像力,構造出波譎

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他的

《蘇小小墓》詩寫到:「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

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珮。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

陵下,風吹雨。」把楚辭《山鬼》的意境和南齊妓女蘇小小的傳說結合起

來,創造了荒誕迷離、艷麗凄清的幽靈世界。

李賀的作態度極為嚴肅、認真,甚至到了嘔心瀝血的程度。傳說他每

次出門,跟隨的書僮身上總背一隻錦囊,他邊走邊吟詩,每得佳句就寫下

來放進囊中,歸來時再補足成篇。他的詩歌繼承《楚辭》和樂府民歌的傳

統而有所創新,在詩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語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

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優秀作品有《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

《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

「黑雲壓城城欲摧」、「桃花亂落如紅雨」等,為後世所傳頌。

多才多藝的王維

被蘇軾稱讚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大詩人王維,不但

詩歌創作卓有成就,還善於繪畫,精通音律,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多才多

藝的詩人。

王維(701?-761)早年生活比較順利,但安史之亂把他寧靜

的生活打破了,他被安祿山抓獲,並被迫任偽職。叛亂平息後,他一度被

貶官,最後又升為尚書右丞,所以後人稱他「王右丞」。

王維的思想,以張九齡罷相為界限,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具有一定

的嚮往開明政治的熱情,對當時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現象曾經表現過不滿,

所以前期寫過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例如,《濟上四賢詠》、《老將

行》、《觀獵》、《使至塞上》、《少年行》等作品,風格雄渾,氣象開

闊,充滿建功立業的思想與批判現實的精神。後期由於叛亂中受牽連,政

治上遭挫折,就日趨消沉,在佛教和山水中尋找寄託,詩歌格調也顯得比

較低沉、冷漠。

王維的詩,保留下來的有四百多首,最能代表他的創作特色的是描繪

山水田園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這些詩藝術成就很高。王維是盛唐山水

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渭川田家》、《終南山》、《山居秋暝》等都是

膾炙人口的作品。

王維的田園山水詩歌善於捕捉景物的形象特徵,並熔詩歌、繪畫、音

樂於一爐,構成獨到的意境。特別是他的《使至塞上》,全篇氣勢磅礴,

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 ,寫景尤為壯麗 。《出塞行》的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氣勢也很開闊。蘇軾說:「味摩詰

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的確說出了王維山水詩最突

出的藝術特色。

王維的繪畫也極見功力,山水、花鳥、人物樣樣精通,特別拿手的是

山水畫。明代董其昌推尊他為山水畫「南宗」鼻祖,並說「文人之畫,自

王右丞始」。

善作諷喻詩的白居易

詩聖杜甫之後,唐代詩壇上又出現了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白

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少年時期家境貧

寒,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從小刻苦學習,十幾歲就能寫出很好的詩,

他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曾得到當時大詩人顧況的好評,從此進入仕途。

社會現實和個人聞見,使詩人立志要「為民請命」。他針對當時社會存在

的問題,寫成《策林》75篇,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意見;同時又利用詩歌

的特點來配合鬥爭。《秦中吟》和《新樂府》等一批諷喻詩,就是這個時

期寫出來的。這些詩像弩箭射向黑暗的現實,刺痛了權貴們的心。

有一次,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書皇帝,要

求嚴厲懲治殺人兇手,權貴們則抓住這件事,大做文章,指責白居易越級

奏事,干預朝政,在皇帝面前造謠中傷,最後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白

居易自己也很清楚,他得罪的真正原因是那些「為民請命」的意見和諷喻

詩,所以他自己說:「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白居易以後又歷

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做了許多有益於當地人民的好事。如在杭

州任刺史期間,發動人民,築堤浚井,治理西湖,深得人民擁戴。今天西

湖上的白堤,據說就是以他的姓命名的。

白居易一生留下了詩作近三千篇,還提出了一整套詩歌理論。主張詩

歌創作必須來源於現實生活,反映社會,批判現實,大膽揭發封建政治的

黑暗現象。所作《秦中吟》、《新樂府》等譴責宦官和藩鎮互相勾結,危

害人民和國家的罪行;所作《觀刈麥》、《賣炭翁》、《紅線毯》等表達

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所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

行》是流傳千古的名作。白居易的詩歌一直以平易通俗著稱,詩歌大都深

入淺出,表現形式上採用直言其事的方法,敘事完整,情節生動,刻劃人

物神態維妙維肖,連一些不識字的老人、兒童都能聽懂。

心有靈犀的李商隱

在晚唐詩人中,詩歌成就藝術最高、最為人傳誦的,是擅長寫作愛情

詩的李商隱。

李商隱(813-858)仕途不得志,一生過著幕僚生活。坎坷的

政治生活對李商隱的詩歌創作影響很大。在流傳下來的六百多首詩歌中,

直接觸及政治的佔了相當比重。他的政治詩往往選擇歷史上的封建帝王荒

淫誤國作為主題,諷喻現實政治。《長安城樓》就是這類詩的代表作。

李商隱的作品中,最為人傳誦的,還是他的愛情詩。這類詩或名《無

題》,或者取篇中兩字為題,以婉轉的情思,精麗的詞藻,和美的聲調,

抒發纏綿悱惻的愛情和相思相戀的痛苦。像「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

一點通」、「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等等,就是這類無題詩的精妙佳句。深情綿邈,典雅華

麗,屬對工整,形象鮮明,是他的詩歌藝術風格的顯著特徵。

李商隱的詩歌,特別是他的愛情詩,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唐宋婉約

派詞人及元明清一些寫愛情題材的戲曲作家,都曾向他學習。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我國唐、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

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八先

生文集》,後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

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風,這在明中葉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

以明代「前七子」、「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壟斷文壇,倡言「文必秦

漢,詩必盛唐」,在散文創作中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

上復古的道路。影響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學者在散文創作中一味以模擬秦

漢古人為能事,其作品成為毫無靈魂的假古董。作為前後七子的反對派而

出現的,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強調唐宋作家的散文

作品是學習和繼承秦漢古文優秀傳統的典範,應該加以提倡,並著手編選

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選集。

由於這八位作家的文學觀點比較接近,都主張實用,反對駢體,他們

的散文創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經提出,便為後

人普遍接受,成為文學史上的專有名詞。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

韓愈(768-824)是中唐文壇的一位大作家。他一生在政治、

哲學、文學方面都有建樹,而文學的成就最大。他對中國古代文學最突出

的貢獻是倡導了唐代的古文運動。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主要目的是為了繼承先秦兩漢的散文精神,並

與六朝以來的華而不實的駢文相對立。他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提倡文

章要言之有物。主張對古文應「師其意不師其辭」,做到「辭必己出」,

「文從字順」。在韓愈的努力提倡下,古文運動發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

人向韓愈請教,他因之團結了一批知名古文家如樊宗師、李翱、皇甫湜、

李漢、沈亞之等,共同努力,抵制了流俗非議,銳意進取。以後又得到了

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影響更大,並逐漸壓倒了駢文,成為文壇的主要

風尚。

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譬巧喻,形象鮮明,具有多種多

樣的藝術特色。他的論說文《原道》、《師說》、《論佛骨表》、《進學

解》,贈序《送孟東野序》、《送高閑上人序》,和敘述文《張中丞傳後

敘》,墓志銘《 柳子厚墓志銘 》,祭文《祭十二郎文》,以及傳奇小說

《毛穎傳》等,都是公認的名篇,對後代散文創作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的成就。他的詩吸取了杜甫詩中某些新特點,把散

文篇章結構運用於詩歌寫作;把少量的議論成分引進詩歌中,創造出「以

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的獨特風格,但是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

發議論、追求險怪的不良風氣。韓愈的代表詩作有《山石》、《聽穎師彈

琴》、《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等。

寫山水遊記的高手柳宗元

與韓愈一起倡導古文運動的柳宗元(773-819),是中國文學

史上傑出的散文家,尤其在寫作山水遊記方面,成為一代名家,在文學史

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柳宗元的思想有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 。《 天對》回答了屈原的《天

問》,否定天地是神所創造;《天說》、《非國語》、《斷刑論》、《貞

符》等都是重要的唯物主義的文獻。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世稱「韓

柳」,並同韓愈一起領導了古文運動。他一生留下了六百多篇作品,大多

是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和精湛藝術技巧的珍品。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都寫於他貶謫永州以後。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

于山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他的遊記文筆

清新優美,富於詩情畫意,並能曲折表現抑鬱不平的感情和對醜惡現實的

抗議。他繼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成為後世寫作山水游

記的楷模。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鈷鉧潭

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 》、

《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他描寫山水,能寫出山水

的特徵,文筆簡練而又傳神。在《鈷鉧潭西小丘記》里,他把一個普通的

小丘,描繪得極其生動:「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

不可數。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

羆之登于山。」那些無知的奇石,一經作者勾畫,彷彿都有了血肉靈魂。

柳宗元寫水,寫樹木,寫岩石,寫游魚,無論寫靜態和動態,都生動

細緻,精美異常。

一代宗師歐陽修

北宋詩文革新,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唐代古文運動以後的又一次文風改

革,歐陽修(1007-1072)就是這場革新運動的領袖。

歐陽修與唐代的韓愈一樣,認為內容對文章起決定作用,內容又通過

文章來表現。他主張文章要切合實用,反對空談獵奇;文章應當反映現實

生活,為政治服務。他還積極扶掖後起之秀,如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

人,都得到過他的栽培。他是北宋中葉文壇的領袖。

歐陽修的詩、詞、散文都很有名。他的論說文體現了他的政治倫理觀

點和文學主張,寫得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朋黨

論》、《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秋風賦》都是名篇。

他的詩也開創了北宋的詩風,特點是「以文為詩」,詩中抒發議論。

很多詩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如《食糟民》、《晚

泊岳陽》等。

歐陽修的詞數量不多,大部分是描寫愛情的作品,表現了蘊藉風流的

情調,注重心理刻畫。他的詞一洗晚唐、五代以來的脂粉氣和婉約情緒,

詞風清新。

詩畫俱工的蘇軾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個父子三人都成為傑出作家的家庭。他們是北

宋的蘇洵和他兒子蘇軾、蘇轍,其中蘇軾(1037-1101)的成就

最高。

蘇軾在散文、詩詞方面有極高的成就,書法、繪畫也有很深的造詣。

他詩風豪邁,筆意爽健,擅長比喻,如名作《飲湖上初晴後雨》、《游金

山寺》等。他的詞題材廣泛,內容恢宏,對嚴格的詞律有所突破,促進了

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大江東去)、《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等,開宋代豪放派詞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的散文,由於閱歷的豐富和學問的淵博,不少篇章都突破了前人

在形式方面的種種限制,力求自由而準確地表達出深邃的思想意境,把韓

愈、柳宗元以來所提倡的古文的作用發揮到了更高的境地,同時形成了自

己獨特的風格。名篇有《留侯論》、《石鐘山記》等,與歐陽修並稱「歐

蘇」。他的散文藝術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壯志未酬的愛國詩人陸遊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

乃翁。」幾百年來,每當人們朗讀這首詩作,就會激起強烈的愛國熱情,

鼓舞人們反抗侵略,為爭取祖國統一大業去戰鬥。它的作者就是南宋愛國

詩人陸遊。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浙江山陰(今紹興)

人。他的幼年正是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戰亂時期,父親陸宰是一個

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言傳身教,使陸遊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

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

為了效力國家,陸遊和其他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一樣,也走上了科舉

的道路。29歲時,他赴京(臨安)考試,名列奸相秦檜孫子秦塤之上,

因此受到秦檜的排擠。直到秦檜死後,陸遊方被起用。因他主戰抗金,一

直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排擠,但他一有機會就上書朝廷,提出許多抗敵救國

的策略和政治措施。一些權臣討厭他,給他加上一些罪名,罷了他的官。

六年後,他到抗戰派領袖王炎部下任職。陸遊來到前線,演兵習武,提刀

躍馬,準備與敵人作戰,但昏庸的皇帝又聽信讒言,把主戰的王炎調回臨

安,陸遊也被派往成都。雖然他的殺敵報國的壯志未酬,但他在幾十年的

風雨生活中,卻把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抗敵將士的崇敬,對收復失地的

決心,對中原父老的同情和懷念,以及對投降派的無比蔑視和憎恨,都寫

進了他的詩篇。他慷慨悲歌,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成為一個傑出的

愛國詩人。

陸遊是一位創作極為旺盛的多產詩人,流傳到現在的詩篇就有九千多

首,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詩篇最多的人。他的詩無論是古體、律詩、

絕句都有出色之作,有人稱他「小李白」。在語言方面,陸遊的詩曉暢平

易,精鍊自然,「無一語不天成」。他才氣豪邁,議論精闢,意在筆先,

力透紙背。他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

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一直被人們傳誦。陸遊的不少詩篇都是南宋社

會現實的真切反映,因此有人把他的詩譽為「史詩」。

陸遊為我國文學寶庫留下了浩瀚遺產,有《渭南文集》50卷,《劍

南詩稿》85卷,《放翁逸稿》3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

10卷等。

抒寫英雄之詞的辛棄疾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1140-1207),以他「壯歲旌旗擁萬

夫」這樣的豪語,抒寫英雄之詞,為後人留下了許多雄渾豪放、膾炙人口

的詞章。

辛棄疾別號稼軒,山東濟南人。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兵佔領,北

方人民的深重災難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記。青年時代,詞人就積

極投身軍事鬥爭,他集結兩千餘人起義,投奔抗金將領耿京部下,抗擊敵

人。在他率眾投歸南宋途中,辛棄疾親自帶領五十輕騎長驅直入金營,生

擒叛徒張安國,立下卓著的功勛。回歸南宋後,他歷任湖北、江西、浙東

等地安撫使,但朝廷沒有再讓他到抗金的前線。他一生反對和議、盼望早

日恢復中原的主張,也未能為南宋小朝廷所採納,而且兩次被彈劾革職。

從42歲至68歲的漫長歲月,詞人主要在江西上饒一帶的農村中度過,

把滿腔的憂國憂民的熱情,都寄托在所寫的詞里。

辛棄疾是兩宋詞人中詞作最多的作家,共有六百多首。不少詞作以國

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表現堅持抗戰的

決心,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以及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屈辱投降進行嘲諷

和批判。這類為人傳誦的名篇很多,尤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安賞心亭》、《菩

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為最著名。其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借

古人寫自己的憂憤,表現對英雄的嚮往和對戰鬥的渴望,被後人評為辛詞

第一。

辛詞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不拘一格,沉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

有之。作詞不為格律所拘束,語言多有創新,善於熔鑄經史詩文乃至民間

口語入詞,使詞體散文化,豐富了詞的表現力,大大地發展了宋詞的思想

內容和藝術風格,把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推向了新的高峰,被後人並稱為

「蘇辛」。

才華出眾的女詞人李清照

中國向來以詩歌王國著稱。在詩國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閃爍。才華

橫溢的女詞人李清照(1084-約1151),以她的獨特藝術魅力,

躋身於這繁星之群。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與丈夫為逃避戰亂來到江南,

不久丈夫病故,詞人輾轉於杭州、越州(今紹興)、金華一帶,在孤苦生

活中度過了晚年。但她一直關心國家大事,也從未停止過文學創作。

李清照擅長寫詞,早年曾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

說法,是宋代重要的詞論。她寫的詞,前期以抒發對愛情的追求和對自然

的熱愛為主,寫得曲折、含蓄,韻味深長,而且形象鮮明。如《如夢令》

二首,活潑秀麗,語句清新別緻。《一剪梅》、《醉花陰》等詞通過相思

之情的描繪,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後期的詞和前期迥然不同,國破

家亡使她精神很痛苦,所以詞風也充滿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感懷

舊、悼亡之情。如《菩薩蠻》、《蝶戀花》,流露了她對失陷了的北方大

地的無限眷戀;而《聲聲慢》則通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

戚」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在孤獨生活中的深深哀愁。她的詞具有女性獨有

的細膩、真摯的特點,成為婉約派的代表。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詞作大家,其詞的內容雖然沒有擺脫愛情與

離愁別恨的傳統範圍,但在南渡後,她的詞更多地表現出對國家、人民和

個人的深沉傷感。她的詞對女性內心世界的嚴肅而深刻的描繪,於委婉細

膩中一洗以往詞作的嫵媚不實的氣氛,給詞壇帶來清高的意趣、淡遠的情

懷、空靈的意境,使她最終成為宋代詞壇的傑出女作家。

元曲四大家

我國戲曲藝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孕育過程,到宋金時期漸趨成熟,元

代雜劇興盛,成為我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

就有八十餘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代表

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作成就,因此後人稱他們為「元曲四

大家」。

元曲四大家的說法,最早提到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他只

提及四人的姓名 ,還沒有「四大家」的命名 。到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

說》才正式出現四大家的說法:「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

白仁甫為四大家。」對這四位元代戲曲作家的評價和排列順序,也因人因

時有不同的提法。如元代鍾嗣成在《錄鬼簿》中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

首,賈仲名也稱關漢卿是「馳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但

是明初的朱權《太和正音譜》卻推戴馬致遠,把關漢卿列為「可上可下之

才」。現在一般認為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的說法比較公允:「元代

曲家,自明朝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

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

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元代劇壇領袖關漢卿

元代戲劇家關漢卿,大約生於金末,卒於元成宗大德年間(1297

-1307)。不但擅長寫戲,還精於歌舞、吹彈、吟唱,把燕趙一班唱

戲、說書人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成為當時劇壇的公認領袖。

他一生寫有67部雜劇,占現存元代雜劇劇目十分之一還多。關漢卿

現存的雜劇,從思想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歌頌人民的反抗

鬥爭,揭露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的作

品。如著名的《竇娥冤》,還有《蝴蝶夢》、《魯齋郎》等。這類作品數

量不多,但戰鬥性強。第二類主要是描寫下層婦女的生活和鬥爭,突出她

們在鬥爭中的勇敢和機智,帶有很強的喜劇意味。如《救風塵》、《詐妮

子》、《望江亭》、《拜月亭》等。這類作品在關漢卿的劇目中佔有突出

的位置,最能反映他的藝術成就。第三類是一些歌頌歷史英雄的雜劇,如

《單刀會》、《西蜀夢》等。

關漢卿的雜劇,熱情歌頌被壓迫人民的鬥爭,多方面揭露封建社會的

黑暗和殘酷,鼓舞人們向醜惡的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作家的這一進

步思想,在其名著《竇娥冤》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劇本通過竇娥含冤呼

屈而終於犧牲的悲劇結局,以它「感天動地」的藝術魅力,深刻揭示了元

代社會的黑暗和混亂,表達了被壓迫人民對惡勢力的英勇不屈的鬥爭。幾

百年來,劇本一直感染、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欣賞者,被後人稱為

中國悲劇之最。

首開近代詩風的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

人才。」這首氣勢磅礴、渴望變革、追求理想的詩作,是首開我國近代文

學植根社會現實的風氣的龔自珍所寫。

龔自珍(1792-1841),出身於一個具有深厚文化造詣的世

代官宦家庭。他是清代著名學者段玉裁的外孫,從小受到外祖父的教誨和

指點,打下良好的治學基礎。他目睹朝政腐敗,時局艱難,積極主張政治

和經濟改革,建議加強戰備,以御外侮,但是不為清政府所重視,一生只

做些沒有實權的閑官。後來以侍奉老父為名,辭官回家,在杭州、丹陽講

學。兩年後死於江蘇丹陽書院。

龔自珍博學多才,他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又是著名的數學家

和傑出的詩人。他的詩飽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以其先進的思想,打破了

清中葉以來傳統文學腐朽、避時的局面,成為「今文學派」的重要人物。

他的詩歌,一部分是直接針對腐朽的社會現實 ,具有極強的戰鬥性 。如

《詠史》、《 己亥雜詩 》等。更多的是一些內蘊複雜的抒情詩,作者將

「更法」、「改圖」的強烈願望,熔鑄於熾熱的詩句之中,洋溢著愛國主

義的熱情。龔自珍的詩想像奇異瑰麗,有著生動有力的意象。「落紅不是

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就是其中最受人稱頌的名句。他的詩形式多

樣,風格各異,古體詩、近體詩都能駕輕就熟,得心應手。龔自珍的思想

和詩作,對近代文學有很大的影響。

鼓吹新學的梁啟超

與康有為並稱「康梁」的梁啟超(1873-1929),是我國19

世紀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他自幼聰慧好學,六歲讀經書,

八歲能文章,曾拜康有為做老師學習「新學」。

1895年,當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之際,梁啟超隨同康有

為聯合各省赴京會試的舉人上書朝廷,要求拒絕簽訂條約,遷都抗戰,變

法圖強,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此後他積極從事京師和上海的

強學運動,又和黃遵憲等在上海創辦《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提

出廢科舉、興學校、改官制、實行地方自治等一系列主張,對改良運動的

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流亡日本。當資產階級革

命興起後,他竟和康有為一起組織保皇會,開始走上反對資產階級革命的

道路。辛亥革命後回國,曾依附於袁世凱,後又反袁。晚年棄政治學,在

清華大學任教,努力介紹西方社會科學,整理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並從

事文學創作活動。

梁啟超對近代文學有多方面的影響,他提倡「詩界革命」、「小說界

革命」,特別是宣揚黃遵憲、譚嗣同等人的「新詩派」,這對推動詩歌和

小說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在創作實踐中,梁啟超也作過多方面的努力,

但以散文的成就最大 。他的散文可以分為政論、傳記、雜文三大類 。政

論如《變法通議》、《新民說》;傳記如《殉難六烈士傳》、《南海先生

傳》;雜文如《少年中國說》、《過渡時代論》等都是傳誦一時的名作。

他的散文才華橫溢,氣勢奔放,感情充沛,議論慷慨,自成一體,為晚清

文體解放和「五四」白話文運動開闢了道路,代表著我國散文發展史上的

一個新階段。

「詩界革命」的旗幟黃遵憲

在中國近代進步詩歌潮流中,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開闢道路的是

黃遵憲(1848-1905)。他是梁啟超極力讚揚的「詩界革命」的

一面旗幟,也是龔自珍以後最傑出的一個詩人。

黃遵憲在光緒二年考中舉人,先後出使日本、美國、英國、新加坡等

國,任外交官達十六七年之久。在這期間,他接觸資產階級哲學思想和近

代西方科學文化,又考察了所在國的政治制度,這使他的思想和創作發生

很深刻的變化,形成變法圖強的改良主義政治觀點。回國後,他在上海參

加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強學會」創辦《時務報》;又到湖南幫助

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提倡變法,是維新運動的重要人物。戊戌變法失敗

後,他被革職罷官,隱居鄉里,埋頭創作,進一步實踐「詩界革命」的主

張。

黃遵憲在近代史上,既是一個外交家和改良派的積極活動家,又是一

個對近代文學產生很大影響的愛國詩人。他畢生從事詩歌創作,主張詩歌

應表現時代內容和真實思想感情,對傳統的「道統」、「文統」和種種擬

古主義進行揭露與批判,成為「詩界革命」的重要倡導者之一。他的詩體

裁廣泛,內容豐富深刻,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史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都被他寫入詩里。中法戰爭中,黃遵憲寫了《馮將軍歌》,以澎湃的熱情

歌頌了馮子材將軍的英勇抗敵;甲午戰爭時,詩人追隨著戰爭的歷程,寫

下了《怨平壤》、《東溝行》、《哀旅順》、《哭威海》等。庚子事變、

義和團運動、辛丑條約等重大事件,都能在他的詩篇里聽到呼聲,表現了

詩人強烈的愛國精神。

黃遵憲的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努力使傳統的詩歌形式與新內容諧合,使

嚴正的韻律與散文化的筆法諧合,使新名詞與舊格律諧合,鼓吹「我手寫

我口」。為了表現新內容,他在詩歌形式上作了很多突破,如結構變化多

端,句子錯落不齊,一般篇幅較長,使詩歌既繼承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而

又有所創新,完善地體現了梁啟超提出的「舊風格含新意境」的主張,成

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

推薦閱讀:

為什麼金星和他老公是離婚狀態?
張韶涵范瑋琪之間發生了什麼?
張韶涵為什麼隱退幾年,之前有哪些演藝經歷?
《那年花開月正圓》殺害吳聘的兇手是誰?
王寶強評價如何?

TAG:中國 | 名家 | 文人 | 簡介 | 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