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家靜心之心法

道家靜功訣-靜功法訣 為了使讀者進一步了解具體的中華道家修鍊法,以及修習道家功法的實際需要,特將中華道家靜功之法訣,披露於此。 1.靜功總說 道家修鍊,從靜功起步。其實修鍊功夫的一切層次,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間過程,其中每一階段的各個層次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鍊總 煉之中的重要性。靜功在中華道家修鍊功法之中,是最 基礎的起手功法。而在社會上流行的氣功之中,卻屬於 最高級的功法。修鍊與氣功在層次上的差別,於此可見。 2.靜功之道 道家修功,在於修鍊身體內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立、坐(或平坐或盤坐)、卧(側卧為宜)均可,要求: ①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眼睛睜開容易滋生雜念,閉攏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入靜。此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此公開就是雙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②兩耳返聽。 返聽即返聽於內。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人萬籟俱寂之境,凝耳內聽。內聽之義,非在於聽聲。乃是凝其耳韻,神意內注,以便收心人靜。 ③口須塞兌。 兌為口,塞兌即閉口之義。要求抿口合齒,忘言默守。 ④舌抵上齶。 即把舌面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住上齶。因為上齶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⑤自然呼吸。 隨著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達到以上要求之後,即可逐步鍛煉「聽息」的功夫。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聽,不加意念。但是並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聽呼吸的聲音。只須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似聽非聽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 3.靜功的層次 道家靜功,有三大層次,皆須逐步印證: ①身靜。 身體不動,謂之身靜。靜功之時,不要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鬆,自然利於入靜。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煩躁,身上也沒有難以忍受的感覺。只要能夠坐得住,做得輕鬆,甚至感覺舒適,不願再動,這樣就是身體已經得到安靜,謂之身靜。身靜,為靜功之初層。 ②心靜。 念頭不動,謂之心靜。做到身靜之後,心中的念頭尚未完全清除。這時,要用上述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記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虛無狀態,這樣就是內心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靜。心靜,為靜功之中層。 ③意靜。 不知有我,謂之意靜。心中無念之後,還有一個「我」存在,尚未徹底乾淨。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做到忘記自我,進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做到意靜,即為靜功之高層。 氣功家講靜功,做到身體不動就是成功,很難深入內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意念,更加難以做到心靜,這樣的做法不過達到初層而已。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到達中層。只有道家真正的靜功之學,由身靜之後,進一步培養心靜,又以為心靜並不徹底,還要深入修習意靜,方為靜功之真境界,於此可見中華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謂玄之又玄,除將靜功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三階修習之外,往上並無止境。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茲略不述。 上述身靜、心靜、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平常,並不平常。有人誤認為做靜功偏於性功,對於命功沒有關係,其實不然。道家靜功之奧妙,直指修鍊真機。丹書云:「身不動日煉精,心不動日煉炁,意不動日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貫串在內,成為一部修鍊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於是通過靜功築基,可以補足精炁神三寶之虧損,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這也正是丹道人手築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教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 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鍊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裡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已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鍊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鍊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 ;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靜功與日常生活 修鍊成就的高低與否,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鍊的效果,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問題。茲將其中較為主要的地方,歸納為以下十個方面: 1.環境的喧寂 凡做修鍊功夫,首先應當選擇環境。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間,其次是在郊外曠野之處。鬧區裡面有噪音污染的地方,就不適宜。如人聲、車聲、吵鬧聲、叫賣聲、機器轟鳴聲、歡慶鑼鼓聲、音響喇叭聲、戲曲歌聲、小兒哭叫聲等等,要一概避免。這樣就使得耳根清凈,聽覺神經不受刺激。 2.空氣的穢潔 做功周圍的空氣,應當十分新鮮,而且以自然氣味為佳。避免一切穢濁氣味,如腐爛氣、發霉氣、汽油氣、廚房氣、油漆氣、化學藥水氣、濃重化妝品氣、農藥氣等等,均有妨礙。屋內傢具越簡單越好,擺設東西太多,也容易發出不好的氣味。植物茂盛的地方,沒有污染,空氣於人有益。這樣就使鼻根清靜,嗅覺神經不受刺激。 3.光線的明暗 關於室內光線一事,古代修鍊家強調陰陽調和,不使偏盛,光線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適。開始做功,為了利於入靜起見,只怕太明,不嫌略暗。室內油漆、粉刷、壁紙、窗帘等,皆宜用淺淡顏色,不宜用大紅大綠。燈飾照明,亦不宜太亮。這樣就使眼根清靜,視覺神經不受刺激。 4.口味的濃淡 飲食調味,不宜過於濃厚。各種口味,均應比平時食用再加淡薄。十分鮮味,也不合適。白煮清蒸宜多.紅燒煎炸宜少。煙酒之類,最好能夠禁絕,這樣就使舌根清靜,味覺神經不受刺激。 5.氣候的寒暖 氣候條件,對於做功的人影響很大。太熱太冷或者霉天潮濕氣重時,做功皆難見效。狂風暴雨驚雷閃電之時,應停止做功,以防驚散元神。如果室內生有火爐。不可把門窗關得太緊,以便室外空氣流通進來,但是又要防止冷風直接吹到身上。 6.食物的營養 含有蛋白質的各種食物,雖然對於身體有益,但也要考慮能否消化得了,否則多吃反而有害。其他一切營養品,也要搭配適宜。不衛生的零碎食物,也要禁絕,不要貪圖一時口腹之慾,損害健康大事。 7.外緣的隔離 專門做功期間,應當屏絕外緣。但是家庭生活和自己經辦的事情,也要預先有個安排,免得臨時手忙腳亂。做功期間,親戚朋友要減少會面,外界的事情要盡量接觸,盡量少接電話、少寫信件、少看電視。這樣,就能夠使心情安定,神經經常處於寧靜的狀態,做功夫也容易見效。 8.思想的寄託 多費腦筋或乏味的書籍,最好不看。帶有複雜演算法及許多數目字的書籍,更不宜人目。若把看書作為消遣之用,可以隨意閱讀前人的修鍊著作、山水遊記、神仙故事、筆記小說等,或近人的旅遊文章、養生書籍等類。正當做功之時,思想就寄托在功法的體驗上;出外散步之時,思想就寄托在周圍的風景上;每次用餐之時,思想就寄托在飯菜的香味上;做太極拳之類的動功,思想就貫注在肢體的運動中。 9.用功的時間 子(半夜11時至1時)、午(中午11時至1時)、卯(早晨5時至7時)、酉(晚上5時至7時)四個正時辰,或者每天下半夜剛醒時,做修鍊功夫最好,其餘空閑時間隨意可做。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個鐘頭,最多不宜超過兩個小時(對於一般人而言)。若用卧功,則不拘時間長短。只是在飯飽之後尚未消化之時,不可馬上靜坐,亦不可倒下睡覺,應使身體稍微活動,過半個小時再做功夫。 10.身體的姿式 做功之時,無論何種姿式,均應保持頭脊正直,勿使五臟受到壓迫。另外注意全身盡量的放鬆,這樣才利於達到完全入靜的境界。 以上十個方面的內容,用在做功上,自可增益功修。即使不是專門從事修鍊,如能堅持實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長壽命之效驗。

靜功與氣功 靜功著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麼功夫;氣功著重在一個「氣」字,未必就能符合「靜」的原則。試看社會上各處所流傳的氣功,多數功法都要運用意念的,或者用意念引導動作,或者用意念引導行氣,或者動作、行氣、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見氣功的法門雖多,總是要用意念,然後加上氣的動作。靜功則完全是靜,在氣上只是順其自然。並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動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動作,就失去了「靜」的意義。這樣對比而言,靜功比氣功的起點要高。許多氣功把靜功作為本派功法的最上層功夫;而在中華道家修鍊功法之中,靜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築基功夫。由此可見,靜功和氣功在層次上存在差別。 靜功和氣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氣功做得好的,能夠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舊病不愈,反會增添新病。靜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夠治好醫藥難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點益處;退一步說,即使沒有大的效驗,絕對不會又添新的毛病。可見氣功是有利有弊,而靜功則是有利無弊。有些氣功,雖然也有靜坐法。但就其本質而言,氣功的靜坐法,不合道家靜功之原則。氣功靜坐,身體外表雖然坐在那裡不動,但是他們的思想在身中運用,沒有休息,雖然說是靜坐,實際上仍然屬於動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靜功。 對於各種病症的治療而言,氣功的作用離不開靜功,離開了靜功,氣功的效果很難保障。比如胃潰瘍病和神經衰弱,如果不用靜功,單靠氣功很難保證能有切實的效驗;假使不用氣功,專做靜功也完全能夠痊癒。這是實際的經驗,而且經驗不在少數。近些年來治病效果較好的氣功,實際上總是包括有靜功的作用在內,於無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關係甚大。病癒之後,一般人都認為是氣功的效果,不知靜功在其中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復健康的主導作用,氣功只是輔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氣功和靜功不可分離,練過氣功的人士,進一步深造修鍊築基之靜功法,對於身體的健康長壽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將會登上一個新的階梯。

清靜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道法《靜心訣》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猶定、神怡氣靜!虛空甯宓、渾然無物!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份與物忘、同乎混涅!天地無涯、萬物齊一!飛花落葉、虛懷若谷!千般煩憂、才下心頭!即展眉頭、靈台清幽!心無掛礙、意無所執!解心釋神、莫然無魂!水流心不驚、雲在意具遲!一心不贅物、古今自逍遙!

靜定心法 曹滿良

人 生在世,認得許多人,許多物,知道的事很多,別人的事,家事,國事,惟獨一個自己不認識。自己的本源心體, 認不清,認不全,就是沒有自知。人如知自我之心,知心者為自知之明。究其原因,為何都不能自知呢?是因為人六根不凈,眼、耳、鼻、舌、身、意的分散,再由 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攪擾,五蘊的遮蔽,真體已被隔蓋。 人來自大自然,心當然也是宇宙真空理體所生之靈氣,故稱謂心靈。在中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稱心謂真氣與精神。心為人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源。自古以來儒釋道醫諸家無不是以人心靜定鍛煉為實質本源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古聖先賢經過自心的體悟修鍊留下了經典著作,多為指心言教,以心說法。離心說法即是外道相說。儒釋道三家正宗理論,宗旨皆是修心的軌道。 儒家之道講:忠恕。宗旨:純心養性。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道家之道講:感應。宗旨:修心煉性。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五行:金、木、水、火、土: 佛家之道講:慈悲。宗旨:明心見性。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殺、盜、淫、酒、妄。 儒釋道三家之道,合計六字都不離心,三家宗旨:同根宗於心性;三家規範:同屬人身三寶精氣神;三家戒條:同是五氣圓合。三家所說都是修真悟道、煉心靜定的真功夫。 三位聖人留給後人的經典,說的是性理心法,可謂最上乘法,真功正法,真理真法。按此理論練功,先正心,明理,通化,大覺,克己,助人,行義、立德,待人以誠,感人以德,他難如己難,同等,互愛,至仁,至善,同樂。以上為,所有練功人必備之品德。也應該是做人之規範。 人的心可謂天地之中樞,蒼生之大本,大光明之種子,智慧的源泉,修行之至善者是稱謂神、聖、仙、佛。修心而成明智者可為仁德之帝王將相。行之於社會終生可 為仁人君子,行之於天下可為大光明世界,行之於國人可安居樂業、國富民強,行之於家,合和庭院共享天倫之樂,行之於身,體健心明。心靈修繕可為人生必修之 課。心修一天有一天的天真之樂,一日不修必有一日的煩惱叢生。 人身體想健康好 辦法是調息和體育活動,最根本的方法是煉心靜定的功夫,使自心能時時刻刻心態平衡。現時生活中,因為有很多人,由於心理上的壓力過重,導致身體不健康,由 此而產生了疾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所以又稱為是苦海。例如有;人為的災難,有自然的災害,有能避免的,也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澇飢 荒,地震海嘯,非典瘟疫,天災人禍,生老病死離別苦,愛戀貪求之心得不到滿足,遇事著急上火,生氣發愁,悲傷恐懼等等。遇上哪樣都會使人心受到傷害。 人一生中,都是在不斷地消耗和折磨著自己的心靈。不論名譽地位多高,也不論窮富、老幼、無有例外。如嬰兒失乳,幼年喪父母,失去父愛母愛,中年喪妻,離異 失去生活伴侶,老年喪子,白髮人送走黑髮人等,摧殘與粉碎人心的不幸之事到處都有。另外還有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勞其筋骨,空乏其身的精神磨練。人生在 世,有悲傷,也有快樂;有成功,也有失敗;有的事能按照人的主觀願望去實現,而有的則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就是人類世界的客觀現實,也是自然規律。 人在世上有誰不說苦,不說活的真累,不想離開這個苦海,找一個安樂窩呢? 依佛家說法:人若想脫離苦海,到達彼岸,有這麼一條修鍊心靈的大道,人人只要修行都能到達,登上佛家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即是彼岸,但必須修鍊心靈靜定的功夫。實際上人的幸福與痛苦,好與壞,苦與樂,全在人之一心。只要能看透:人生的幸福與貧困本屬虛幻,百年之後不過是一把灰,完結了人的一生,留下的只是幻影與虛名。可是,世上人把人生看作是真實不虛之事,心都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可嘆!作為煉心者來講,社會、工作、家庭、是非,萬事紛紜,繁多複雜,然能事過心清,心不被一切事所迷所擾為心靜。心不被是非、煩惱、混亂、悲傷、恐懼、生死、所轉為定;萬境攻心,心不動為心定。 心為一身之主宰,這裡所說的心,可不是心臟,而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覺知見聞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為人有一顆妙明心才能 應物,產生意識,才能理解萬物,改造萬物,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語言文字,文化知識,科學成果,綱常倫理,宗教等等,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千功萬 法,哪種功法不是產生人的心靈?一般人只知其用而不知其有,知其有而不知其源。丟失了自我,迷失了本性。 道家稱心為「真常」,真常應物,又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但無常萬事休。」中國古典醫書《黃帝內經》稱心謂「真氣」又說:「天地有質,此氣了無終始」。 佛家稱心謂「佛性」,說「心正即佛,心邪即魔」。「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因為心是至清至靜、透徹妙明之光體,應萬物而清,應萬事而明,所以稱心 為妙覺。比如你自己左手擰胸前的肉,右手擰大腿的肉,同時用力,可感覺到不同的疼痛,妙不妙呢? 心主宰一身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能源即心,大腦不是思維能源,乃是思維器官之機,眼、耳、鼻、舌、身之主導者,傳導各器官之主機,不是包羅萬 象之心體。因大腦神經細胞是血肉之質,心中所記載的萬象,數字,文章及有生以來回憶之萬象,肉質不能含。如同電視機顯象管不能含象,停電源無象也無聲了。 對於電器設備,能源是電。對於人體,功能是心。 眼能看物,耳能聽聲,鼻能嗅,舌能味,身能覺,意能知,統一為心之功能。如同電器設備不同功能皆源於電,心在人身為萬物靈機,六種器官,六種功能,用哪個 哪個靈,同時用,同時靈,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條件,看是心看,就象人坐在屋內通過窗戶看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屋內之人比 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把眼睛叫做「心靈之窗」。 聽的功能也是一樣:是心非耳,耳與眼一樣也是條件,是人的器官之一。沒有心什麼都聽不見,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對其他的事物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集中精神看書時,對電視機里演的是什麼節目,說的什麼事情就不清楚,不是沒聽見,是沒用心去聽。 老子說;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妙,在靈關一竅,自受生之初,秉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主宰,所謂有之則生,無 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個。儒曰靈台,道曰靈關,佛曰靈山。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心竅。佛家言:「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 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真可謂:大道根莖識者希,常人日用孰能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 人慾體悟大道,莫若觀照本心。欲照本心,莫如外息諸緣,內絕諸妄,二六時中,(就是在子、丒、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一個時 辰相當於兩個小時。)運用施為,念念不離此竅,行立、坐卧心心常在此竅。這就是《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獨立守神的功夫。心如明鏡連天凈,性似寒潭止水 同,十二時中常覺照,休教昧了主人翁。心不動而神自守,此乃智者上根人之煉法。煉心定之功,六識不伏不能煉至極地。此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無論男、女、老、幼、智、愚、賢,眼無不喜色,耳無不喜聲,鼻無不 喜香,舌無不喜味,身無不喜逸,意無不喜欲。六識也為六賊。修功者欲求大道,莫若用返識為智之法;觀照本心,定中生慧照,合眼光而不視,凝耳鼓而不聽,調 鼻息而不嗅,緘舌根而不嘗,束身體而不動,冥意念而不馳,依照這樣六識凈了。然此六識與生俱來,有氣血之軀既有此六識,到氣血之軀還空,而六識仍在,是不 能去。只有伏之一法,調製之使為我用而已。《西升經》本文說:「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道經說:「我命在我,不在天地。所患人不能知 其道,復知而不行。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 道者,是覺悟的大路,使人走上覺悟路而出迷途,然都是由靜心入手。「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功夫」,又必須鎖心猿而拴意馬。所謂心猿意馬是說;人心如猿猴之狡,意如烈馬之馳,故心拴之鎖之,使猿無能施其狡,馬無所逞其馳,以便歸於靜定。 今世上修鍊者多有「人心」不滅,道心不澈,人心不滅者,是不能夠看淡俗情,總覺得衣服恐其不華麗,飲食恐其不鮮美,聲名恐其不張揚,才華恐其不顯露,銀錢 貨物恐其不多,田園屋宇恐其不廣,一切不能看淡。時而有求福之心,時而有欲安之意,時而有貧苦之嘆,時而有奢侈之思,滿懷私慾,此即所謂的人心。不滅者, 不能看淡世俗,認假為真,而使道心不澈。 所謂「道心」,是能淡有,淡無,淡美,淡醜,淡得,淡失,淡毀、淡譽,淡生,淡死,能看淡一切便是道心。 今之修學心源內功者,當立自心為學道之根苗,身在塵,心不染,功在凡,心達聖,身為世俗綱常倫理之模範,盡人情事理之標杆。心達離塵之清靜寶珠為目的。 定心功夫始於止念,對境能不迷,逢緣能不動。佛家最上乘經典著作《金剛經》 有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說:煉心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法,不住前念,今念、後念。應;是指真常之心應物,心有意生,真常之心無所執著,即是 心無所住;無所住即是自性真空;自性真空即是妙明本心。應無所住,清靜無為,即真心現前。此就是說;讓人不要執著一切見聞覺知到的東西,心坦然不動如真 空,心靈才能直接覺悟自然。 人如果不能認知心,就不能使心靜,也就不能認知「道」。練功者不以煉心為本,而是在肉體上或自心外求丹,是以磚磨鏡,以沙團飯,苦死無成。本錯,果也錯。修外道者,所得的各種功能和幻覺,是水中影,鏡中花,到頭來如同竹籃打水一場空。 怎樣才是真正的定靜功夫呢?那就是一個人生活在人類社會中,從出生到死所遇到的,種種不同的環境或遭遇及順逆的事情,喜、怒、哀、憂、悲、恐、驚等,對心靈的最大創傷和最大享受,在一生中都不為之所動搖,這才達到了初步定靜的功夫。 不是用某種形式和手段,人為地站樁,打坐,來達到的定靜功夫,也不是刻意去清除思想中的意識來達到定靜的功夫。真正做到定靜的功夫;只有不怕思想上的亂,不怕所有外界環境的於擾,不怕苦與樂、順與逆和所有煩心的亂,思想平靜,自在自如,自心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進入到定靜的功夫。 靜是思維的高度修養。美女坐懷而不亂;泰山崩前而不驚,就是能看空世界,看透人生。置生死於度外,破得一個死字,方可為不死之人。煉心達上乘者,虛無守 靜,無掛無礙,一塵不染,如皓月當空,萬里無雲,只一點靈根能奪天地之造化,參陰陽之正理,使有歸於無,其無又能生有,能與天地同老,與日月同修。 修心之人,貴能除去心上的病根,此去病不是去風寒濕熱之病,要去貪、嗔、痴之病,此病一去,百病不生,可延年益壽。必先除去酒、色、財、氣、外感。古人云,酒是穿腸毒藥,色乃刮骨鋼刀,錢是惹禍的根苗,氣是無煙火炮。貪、嗔、痴,佛教指此為三毒心。病根拔除,病體自愈。 斷根之法儒釋道諸家都有;儒家講要:非禮勿視,非禮勿動,見如不見,聞如未聞。佛家講要:忘人、忘我、忘眾生。道家講要: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之說,此語都可以除酒色病根,正人的心念,能醒,能覺,能悟。 養心護神之訣,密固有三要;閉塞勿發通,其法是以眼觀眼,以耳聽耳,以鼻調鼻,以口緘口,在正一心,外無聲色,嗅味之牽,內無意念固我這累,自然方寸虛明,萬緣澄寂。 要說學問大,沒有大過性命的。關於性命的學說,在現時社會上,好象已很久隱而不見了,其實是人們沒有重視。 什麼稱謂性?就是宇宙形成時,即已存在的永恆不變的實性,是那明晃晃的靈光。什麼稱謂命?就是先天的極為精純的氣,是那瀰瀰漫漫的元氣。 然有性就有命,有命就有性,性命原本是不能分開的;在天就叫做命,在人就叫做性。性命實際上並非是兩個,只有賢人的學說主張,存心養性,修身之命,聖人的 學說主張,盡性至命。性命雙修之法要;內外俱有,缺外功則德行不全,缺內功則本源不清。平日居心言必謹,行必慎,不使虧心。守心如執玉,道德勝似金。 修鍊心靜定內功,不可以色見,不可以相求,不可能會意外地、舒適地達到什麼境界。掃去色相,無色身便空,心亦空,靜而生定,定而生慧。保持一個永恆的平衡 心態,恢復心靈的真空純至靜的清靜自然本然,與大自然真空純至靜的自然本然合而為一,是為天人合一的大圓覺者,這是心靈能量達到的最高成果。 有的人信心不夠堅定,理不明,心不通,而求速成,工夫未到,機巧貪謀,自認請高,認幻為金,迷自本真,會使他誤入邪偏之路,不達正途。 吾自靈光道上來,只因逐妄墮塵埃, 君今尋見還鄉路,悟得心源道眼開。 原吾心境本無塵,因塵難見本來真, 心凈鏡明無一物,自然現出真法身。

推薦閱讀:

齊物之辯
以道為體、以法為用,實現民族復興
做中醫的你是道家思想擁護者嗎?
道家八卦風水
功成與否豈在我(道德經講讀之七)

TAG:道家 | 靜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