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早期教育《六》

怎樣促進孩子個性的發展?自發性順利成長的孩子,到了三四歲時,其積極尋求朋友的願望變得強烈起來,這樣的孩子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出現這一現象有早有晚,但只要他非常需要朋友,就說明這是一個意欲發展順利、情緒安定的孩子。 父母可以對自己的育兒方法加以肯定並樹立起信心。   如果孩子不怎麼想找小朋友,即使有機會接觸同齡的孩子,也不與其一道玩耍,這時父母就必須對自己以往的育兒方式從各種角度加以探討了。   在探討的時候要注意兩個關鍵問題:其一,有沒有一直在壓抑孩子的自發性的成長;其二,是否親子間的情感紐帶不夠牢固。   就壓制孩子自發性成長的育兒方法而言,父母們最容易落入兩個陷阱,一個是對孩子施加不適當的管束,把其塞入"好孩子"的框框里;還有一個是運用過保護的培養方法。   在第一種情況中,父母為了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好孩子",對孩子施加命令、壓力,支配孩子的行動。如此一來,孩子慢慢地就變得老實聽話、很好對付了。   父母這時可能會覺得由於自己育兒有方,才使其成了個"好孩子",甚至還為此暗自得意呢。殊不知,自己的育兒方法已經壓制了孩子的自發性,使之失去熱情和活力了。   這裡所說的過保護是這樣一種育兒方法,即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卻動手代勞。也就是說,在孩子要求"自己來做"的時期里,父母出於"做不好"、"太費時間"等種種理由,而沒有讓孩子做。這樣一來,孩子自發性的發育便受到了壓抑。   其結果是,孩子對大人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一點點小事就想要讓父母幫自己做。如果一味遷就下去的話,孩子會認為父母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就該為自己服務。再嚴重一點的話,孩子會變得用命令的語調來指使媽媽。當要求不被滿足時,甚至會對父母施加暴力,即所謂的"家庭暴力"。   受到過度保護的孩子,在家裡顯得挺神氣活現的,乍一看似乎很有活力,可是一到外面就變蔫掉了。這就像人們常說的"窩裡橫"。   這種孩子在幼兒園裡無法和別的小朋友一塊兒玩耍,總愛纏著老師不放。而老師又不可能只對付一個孩子,於是孩子便越發感到不安,漸漸地不想上幼兒園了。   如此下去,孩子的交友能力便成長不起來。這樣的話,在從小學到青春期這一期間里便存在著出現種種問題的危險。   上面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呢?   對於第一種情況,我們應該促進孩子自發性的成長,丟棄那些把孩子塞入"好孩子"框框里的管束和命令,把自由還給孩子。因為自發性是在自由中發展起來的。   獲得自由的孩子,在一開始時會顯得無所適從,不知該幹什麼好。不過,孩子一旦不被數落、責罵,他的心就會逐漸地變得寬鬆、自由起來,開始盡情地歡鬧,自發性便漸漸展現出來了。   對於前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即因過保護而不合群的孩子,我們應該立刻停止對其過保護,努力做到不再為孩子做這做那。   因為孩子在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幫著做事情,所以,開始實行這一措施時他還會說"幫我做",這時絕對不要再滿足他的要求,而是應該對他說:"自己試著做做看。"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最初會感到無所適從,不過,自發性是每個孩子都具有的天然素質,所以,孩子會漸漸地開始鼓起勇氣自己試著做起來。這也可以說是孩子的自發性得到了復甦。   當以前由父母代勞的事情改為自己做了之後,孩子會產生這樣的自信:我自己也會做。如此一來,孩子在外面也就不再消極、能夠和朋友在一起玩耍了,交友的能力也將成長起來。   對於自發性發育遲緩的孩子,我們該採取怎樣的方法使其順利發展呢?   這個方法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大人既不要動口,也不要動手,這一點至關重要。我把此稱為"無聲之行"。這個"行"字包含著這樣的意義: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付出有如修行般艱苦的努力。   在這之前,對孩子的事情還是--數落、--動手的媽媽,現在要一下子停下來,不僅非常困難,而且會感覺很難受。   我曾向很多母親建議運用"無聲之行"。很少有母親能堅持下去的,大都是5分鐘熱度便完事兒了。   但是那些能忍受住這種艱難的母親,她們漸漸地會理解到其真正的意義,並且能夠堅持實施下去。在這種時候,父親的協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因為被父母突然"放手",生活會一時發生混亂:不是遲到,就是忘了帶東西,要不就是忘記做作業等等。但是,他自己會開始一點一點地解決這種混亂現象,並且逐漸知道自己的事情必須由自己來完成。這樣,孩子的自發性便慢慢地成長起來了。 怎樣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我們所講的基本生活技能主要指吃飯、睡覺、大小便、穿脫衣 326 服、洗漱等最基本的自我料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在 調教最主要的工作了倒了五六歲,這些基本生活技能應該完全掌握了。   (1)飲食:4~6歲的小兒吃東西可能要比大人慢一些,但基本 上都能吃完,不會剩飯菜,而且能用筷子吃。4歲時,也許不大會 用筷子吃飯,但用匙子或叉子都可以。吃飯時,要教育孩子專心吃, 不能東張西望,邊吃邊玩或端著飯碗到處走來走去地吃,吃飯要有 規矩。   (2)睡覺:4~5歲的孩子已經知道睡覺。但是,往往至睡覺的時候還想玩,磨磨蹭蹭不肯上床,並且裝出一點都不 困的樣子。碰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認為偶爾一二次沒關係而,占息 孩子,即使不困到時間也要讓孩子上床睡覺。 另夕"要養成睡覺前洗臉洗腳、等習慣。孩子醒來後 要讓他自己起床穿衣服砌果孩子做得好,就應當表揚,這樣,孩子以後會做得更好。   (3)大便:4歲以後一般都能自己上廁所進行大小便了。但是,偶爾也會因玩得大專,乙忘了,尿到褲子上。遇到這種情況,不要 過分責怪孩子,而應該耐進行教育,讓孩子知道下次不 能這樣了。 另兒要從J帝成便後洗手的習慣,要讓孩子記住,便後必須 洗手,不可忘記。   (4)穿脫衣"4歲的孩子多數都能自己穿脫衣",此時如果 還不會,可能是L沒能正確地掌握要領所致。遇到這種情況,家 長就應該耐心教他。 另外,要教育孩子脫下的刻民應該放整齊,不能亂扔、亂丟。還 要注意廣孩子知道冷熱,冷了自己會力瞰服,熱了知道脫掉些衣 除了引導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外,還要讓孩子把換洗的衣服 放在固定的地方。如果他忘了,就應當督促一下,以養成習慣。   (5)洗漱衛生:要培養孩子自己漱口、刷牙、洗臉等,這個時期 的孩子一般都能自己搓著洗手了,所以,每次外出回家、飯前、便 後、玩耍以後,要讓孩子不忘洗手。 有些孩子比較貪玩,衣服髒了也不知道換,這時大人就應當提 醒孩子及時換衣服。讓孩子知道乾淨的衣服穿在身上才會舒服,從小養成愛清潔的好習慣。 5歲以後的孩子願意自己洗澡,要教育孩子洗乾淨,不能馬虎。頭髮長了要理髮,指甲也應定時修剪,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專家談孩子語言學習問題 大家十分關心孩子的語言發展,在討論中對是否教兒童識字的問題爭論很大,有的媽媽甚至主張在孩子還不會講話時,就教孩子識字。我給大家談談這個問題。兒童的語言發展是整個兒童認知發展的的一個重要方面,言語心理的發生、發展機制、過程和兒童認知水平之間的關係我就不給大家講了。我們常常把兒童語言能力作為衡量兒童智力水平的一個標尺,特別是衡量兒童言語智力的發展。和兒童社會行為的關係也很密切。從語言發展中,可以看到兒童的交流和溝通能力,兒童的抽象能力,兒童對邏輯關係的理解能力等等。   我們一般把語言分為口語和書面語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兒童語言的理解還存在一種中間狀態的語言,這就是視聽讀物。兒童首先發展起來的是口語,對母語的學習是通過對口語的理解和表達奠定基礎。所以幼兒時期語言學習應該主要是口語。   無論是口語和書面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核心。孩子在不會說話前,就已有很強的語言理解能力,十個月的孩子,你說"杯子",他就用手指杯子,剛會走路的孩子,你說:"把小狗拿來",他就搖搖擺擺的去拿玩具狗。媽媽說:"吃飯了",他就去拖凳子。剛開始說話的孩子講單詞句、一歲半到兩歲之間講雙詞句,兩歲到兩歲半之間主要是電報句,逐步到六歲左右,兒童會講各種複句,兒童的語法、句法、對語意的理解到很成熟的水平。但兒童語言的表達能力差異非常大,有的孩子在入學年齡語言的邏輯關係不清,對簡單的語言材料的組織不好,表達有限。但像王勃五歲能寫出流傳於世的詩歌。口語是書面語言的基礎,所以我們不贊成孩子在還不會說話時就識字,或兒童在口語形成時期就學習書面語言。   兒童語言心理的發展和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很強,那些先出現,那些後出現,是有很強的規律性,兒童什麼時候能說主謂賓結構的句子?形容詞一般在什麼時候開始?被動句的理解和表達在什麼時候?兒童對成人語言中不同複雜程度邏輯關係的理解和表達等等。都是有很強的規律。孩子達不到這個階段,你給他講的再複雜,也是不可能接受。一個月前,有個媽媽來找我,孩子一歲兩個月,問語言學習的問題,我說讓她給孩子多講話,她前幾天又來,說孩子不喜歡她講,我問講什麼,她說講童話故事,我說,肯定是對牛彈琴。一歲剛過的孩子能理解那麼多的故事情節,那麼複雜的邏輯關係嗎?所以培養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要根據孩子語言和認知發展的水平來制訂。   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最重要的,一個孩子在入學前,他的理解能力很強,很長的故事中很複雜的情節,他都能理解。在故事中很隱喻的情節都理解,故事中很複雜邏輯關係能理解,著就說明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很強。現在有電視,衡量一個五歲--六歲之間的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很簡單。有的孩子喜歡看成人的電視和電影。這就說明這個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很強,他能看懂,看不懂,他不會看。這樣的孩子在學習書面語言的能力也是很快,很強。一個孩子在六歲前能達到小學畢業的閱讀能力,但到六年後小學畢業時,他和班上很多孩子在閱讀方面沒有差別。(他的父母不知道怎樣使他繼續向前發展)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是建立在語言理解能力的基礎上。一定要有很好的理解能力,才能談很好的表達能力。但是理解力好的孩子,表達力是不是就一定很強?不是,有的孩子理解力很好,但表達能力很一般。表達能力也要對孩子進行訓練。你想一個六歲不識字的孩子,能給編一個很生動的故事,以後當他上學,開始學寫文章時,難道他的作文寫不好嗎?   學習書面語言很重要,從有文字以後,人類文化傳播、繼承的主要載體是文字。所以文明人類文明為什麼在近五千年發展得如此迅速。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為什麼對人類的發展如此重要。我也同意在幼兒期學習書面語言(我的孩子在三歲生日那天開始教他書面語言,在不到五歲達到小學畢業的閱讀能力。不到五歲,報紙可以隨便讀,讀少年科學畫報。他學的也很開心和愉快)。口語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非常重要,我不贊成一般的家庭教幼兒學習書面語言,因為這些父母沒有專家指導,他們也不懂,很多做的是無用功。該發展的沒發展,是孩子應該打下的基礎沒有搞好,甚至還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最後,簡單談一個問題,教孩子識字就是教孩子學習書面語言嗎?不是,有的孩子學會近千漢字,他還是不會閱讀。不會閱讀就等於沒有學會書面語言。

父母最好的教育是行為 一位哲人曾說,國家、民族之間的競爭,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母親們的競爭。家庭教育正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進一步提高家長們的教育能力?如何通過家庭教育來培養出好品格、高能力的孩子?家長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什麼?什麼樣的家庭更適合孩子健康成長?帶著以上問題,記者來到了四川省婦聯,專訪了省婦聯主席曾清華。   家庭教育從幼兒開始   省婦聯主席曾清華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和成材,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礎。孩子的心理、習慣、品格等都潛移默化地受到家庭或好或不好的影響。在各個領域中出類拔萃的人才,包括許多科學家、領導人,他們後來的成就,都深深地受到早年家庭教育的影響。越是在幼兒階段開始重視家庭教育的,所收到的效果越好。   家長觀念需要更新   很多家長都沒有進行過專業的學習,教育孩子基本上是憑藉上一輩的經歷。而這種代代相傳的經驗就良莠不齊有好有壞。曾清華說,家長素質不提高,觀念不轉變,那就只有讓孩子來承擔這個代價。   她告訴記者,省婦聯開展了一系列提高家長素質、改變家長教育孩子觀念的工作。目前,全省共舉辦"廣播父母學校"26000多次,參加家長學校學習的家長達到了2000萬人。"一個父母經常在家學習的家庭,孩子也常常喜歡學習。"曾主席說,從去年初,由婦聯牽頭,在全省開始了創建"百萬學習型家庭"的活動,在培養家長科學的教子育人的方法和態度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父母應該教會孩子什麼   曾主席認為,教育孩子有四點最為重要:一是教育他們重視健康;二是培養他們誠實的品質;三是樹立自立、自強的精神;四是要讓孩子體會愛、學會愛。採訪中,曾主席還提到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個好媳婦,三代好兒孫",母親的素質影響著孩子,還影響著其他家庭成員。她提醒為人父母者,父母的言行是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孩子從父母的行為中學到的,比任何語言中都要多,影響也最大,最深遠。 【國外動態】國外家庭如何培養孩子"財商"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地強調改變理念,有創新思維,明確的理財觀念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這些你注意到了嗎?

  德國:理財童話打開金錢之門

  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靡一時。讓我們看看這本書在講些什麼吧--"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那麼你最後只會以失敗而告終,你會一事無成。嘗試是一種借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相信孩子們在樹立金錢觀念外,還會學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國:讓孩子學會自立

  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慣花未來錢的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係,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這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國人,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在英國,從中小學起就開始了理財教育,並針對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日本:自立更生、勤儉持家

  日本人講究家庭教育,他們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在校外打工掙錢。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 早教:別讓孩子以百米衝刺去跑馬拉松 5周歲的文文是某幼兒園學前班的孩子。在幼兒園的學前班,文文跟小學生一樣,要學語文和數學,還有作業和考試成績。文文每天回家後,平均要拿出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用來寫作業。

  浩浩是與文文同齡的孩子。每天從幼兒園回來後,浩浩的時間被英語、字經、速算、美術等課程排得滿滿的,只有周日下午沒有課,媽媽允許他看半個小時的動畫片。 浩浩的鄰居說,浩浩的父母經常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吵架,鄰居們總能聽到浩浩被訓斥後的哭聲……

  很多學前孩子的父母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紛紛提前為孩子惡補拼音、寫字、算術等小學一年級的教學內容。一些幼兒園也為了盈利紛紛打出各種特色班和學前班的招牌以吸引生源。像文文和浩浩這樣,還沒等上學就開始背負課業負擔的孩子絕不在少數。

  全市目前共有1266所幼兒園,大多數幼兒園都開辦了"學前班"。專業人士介紹,幼兒園按孩子從3周歲到6周歲分別開設小班、中班、大班和學前班是形勢需要,但現在入學年齡已經提前到了6周歲,幼兒園在大班的下半年適當地搞些"幼小銜接"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設學前班。現在的問題是,父母們常以能讓孩子認多少字、會多少數以內的運算,來衡量幼兒園的辦園水平和好壞,導致很多幼兒園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而將小班提前到3周歲以前,生生"擠"出個"學前班"來。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抽象思維的萌發階段。根據這種思維特點,學前教育有適應其年齡特點的健康、認知、社會等課程目標,反對在認字和算術等方面不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過度訓練。對於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教育行政部門是明令禁止的。鋼都小學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歐陽海燕老師說,小學一年級的教學大綱是從零起點開始的,學前班沒有必要教授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和教材,有的孩子入學前已經把教材學過一遍了,這種做法極不可取。歐陽老師說,由於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時基礎差距特別大,給老師在教學進度的把握上帶來了一定難度。其實,孩子算數慢、寫字費勁都是正常的,而孩子的注意力、傾聽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要比眼下認識多少字、會多少範圍內的加減法重要得多,這些能力是孩子學習好的基礎、前提和潛力。沒有基礎的孩子並不等於學習能力差,很多沒有基礎的孩子由於聽說能力好,適應後很快就跟了上來。因此,把握好學前教育的度,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是關鍵。

  什麼是早期教育、多早為適合、早期教育該教育什麼?市教育局副局級助理調研員呂慧說,早期教育不是越早越好,遵循規律才是最科學的。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不是提早完成下一年齡段的教學目標就是成功的教育,這是認識上的誤區,也是幼兒園"媚俗"的悲哀。一種行為能夠養成一種習慣,一種習慣能夠培養一種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恰恰忽略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習慣的培養。對於父母來說,應以對孩子終身負責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逼迫孩子以百米衝刺的方式去跑馬拉松。

怎樣提高孩子語言的表達力 5歲的孩子大多數語言能力已經基本成熟,不僅能正確地發出語音,並能按語句的內容調節自己的音調,如在與遠距離的人對話時,能大聲說話,近距離時就自然的小聲說話,或說悄悄話,這些孩子能自然調節,同時還可以語言配合表情,清楚的分出第幾聲,即使是比較難發的音,只要認真進行練習,也能逐漸掌握正確的發音。 總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從5歲後語言發育進入較快的擴展階段,表現為辭彙量大大的豐富,好奇心進一步增強,求知慾也較以往更加強烈。由於這時孩子多在幼兒園生活,平時玩耍時也多是三五成群玩耍的方式。假如父母也常帶孩子外出,生活的內容可算是豐富多彩,加上幼兒園裡適當的課堂教育,這些均是促進語言發育的因素,對5-6歲的孩子,在語言培養方面要注意如下幾點:   一、準確的概念。由於這個時期孩子的辭彙量增加較快,頭腦中相同或近似的辭彙增多。因此,孩子非常容易混淆,所以要特別注意孩子發音和使用辭彙時的正確性,要求他發音正確、口齒清楚,辭彙要概念準確。要做到這些,首先是父母自己在語言交流時要做表率,要使用標準的發音,正確的概念文明的用語,因為這時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相當強的,一旦給孩子輸入的信息不知不覺之中孩子就學會了。   二、注意語法練習。5歲後的孩子語言的連續性已經基本成熟,孩子也經常會用一些長句或複合句型。孩子學習應用長句複合句,首先是為了適應新的生活;其次是孩子好奇心的需要,但是孩子有時不一定模仿運用的十分準確恰當。因此,在加強孩子語言訓練不斷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及時正確的引導和糾正不當的用語習慣。   三、提高口語表達。隨著孩子理解能力的增強,已掌握辭彙量的增加,這時大多數孩子都已經具備了口語表達的能力,父母應當有目的,對孩子口頭表達能力進行訓練促使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主要方法是:讓孩子看圖說話,把已經講述過的故事複述出來,讓孩子自己學著講故事,背誦、唱兒歌或短的戲曲唱段、參加唱歌比賽、繞口令等。這些既可以促進口語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增強孩子的記憶和理解能力。   四、口齒清楚。語言的發育並不單純僅是發音,實際上還包括文字、閱讀表達和理解。中文的特點是概念要準確,近似的發音和近似的語言中,常包含著截然不同的含義。頭腦聰明或者智商高的人,常常是善於在相同和近似概念中找到不同的概念。因此,從孩子入學之前就應當讓孩子養成口齒清楚、概念準確的習慣,要注意區別各種相似的概念,語言的不同點,及所包含的不同含義,發現區別,正確使用。一個人在語言表達方面能否概念準確,清晰恰當的應用,不僅是一個人語言水平的體現,也是智力水平的標誌。這些能力又需要從小養成,嚴格的培養教育,而具有關鍵作用的就是4~5歲學齡前這個時期。 家庭教育 需要打破的10條規矩 父母每天必做的"功課"包括督促小傢伙按時上床,保證每餐的營養全面以及教育孩子品德高尚……誰都知道,沒有什麼投機取巧的方法能幫助我們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寶寶。

  但是,我們的問題在於:到底怎麼才算是完美的孩子呢?要知道,有些時候,偶爾踩線或者違規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請跟隨我們建立一個良性的"無政府狀態"吧,打破10條老規矩!

  1、不得弄亂

  這似乎是一條金科玉律:孩子等同於混亂。 孩子天生就是主婦的夢魘,看著空空如也的碗櫥,聞著孩子渾身散發的氣味,或者當你看到他正用你最昂貴的口紅在鏡子上作畫時;再或者,讓我們想像一下在孩子眼中一張整潔的白色沙發能用來做什麼呢?哈,這不就是一張平整的畫布等著自己塗鴉嘛!那麼又用什麼來"作畫"呢,麵包屑混果醬看上去不錯!--此時,你一定要開始崩潰了吧?

  等到小傢伙把一切都弄得一團糟之後再想辦法收拾,不但佔用大量時間,還會讓你抓狂,這不是聰明的主婦應當選擇的方式。

  好方法是你可以去扯上一大塊廉價的布,需要的時候預先把它鋪在沙發上就好了,哪怕一次畫不完下次繼續都行!你也可以適當地限制小傢伙的活動空間,比如一間屋子,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把他限制在自家花園裡。但是絕對不要一點自由不給,泥土、水、顏料雖然會弄髒傢具,但它們同樣會賦予孩子創造力和快樂的感覺。

  2、不可吃"垃圾"食品

  如果你不是那種每天忙得四腳朝天的父母,通過電視或者報紙你一定注意到最近幾年來有關兒童體重超標的報道越來越多,這引發整個社會對於兒童食品和兒童營養學的討論和關注。在這場討論中有一點是沒有異議的,那就是富含糖類、鹽、脂肪的"垃圾"食品對於兒童健康有直接影響。

  理想情況下,兒童每天應吃三頓家人做的飯菜,其食譜至少要包括新鮮穀物和蔬菜。然而現實情況多半達不到這種要求,餅乾有時也會成為兒童餐桌上的主食。年輕的媽媽們常為她們無法提供更好的飲食而感到內疚。但是請注意了:如果你的小孩每天都能吃到新鮮的蔬菜和主食,並能保證正常的活動時間,那麼偶爾吃上一頓比薩餅或是巧克力大餐也沒有關係,並不會因為攝入過多的熱量而引起肥胖。

  3、不要曠課

  "在我童年時,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媽媽突然決定帶我出去踏青。那種感覺實在美妙,遠比呆在託兒所有趣得多",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對我們回憶說。李女士今年剛滿30歲,有個4歲的女兒。"那時,媽媽會帶著我到海邊轉上一圈,聽聽海浪的聲音,呼吸新鮮空氣,有時還會給我買上只雪糕,那就太高興了。我也想成為那樣的母親。"

  當然,你不能想帶兒子出去玩兒就帶他去。學校或者託兒所也不希望你頻繁地這樣做。不過在某些對你或者孩子來說很特別的日子裡,如果剛好趕上一個好天氣,為什麼不試著放上一天假呢?要知道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對孩子來說也是重要一課,一點也不比ABC、123來得次要。除此之外,如果硬要給自己"教唆"小傢伙曠課找個理由的話,或許在戶外感受自然能保持孩子身體健康也勉強算上一條吧。

  4、不要拿食物玩兒

  這條規則,是很多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把胡蘿蔔拿在手裡當槍,把西紅柿醬塗滿全手畫畫,把雞蛋扔到地上當玩具?所有這些事情,會讓每個媽媽生氣、著急。媽媽們最希望看見孩子乖乖地吃完碗里的最後一粒米飯。

  但是,對於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食物絕不僅僅只是用來"吃"的,它們顯然還可以用來"玩"和"學習"。將手指伸進碗里攪拌食物,可以讓孩子理解質地、形狀、顏色、溫度以及味道的含義;他們願意自己拿著勺子吃飯,雖然會舞動一會兒,再吃一口,但這同樣可以促進孩子手眼配合能力。

  所以,不要太過介意飯桌變成了亂七八糟的戰場,把手上的抹布放起來,踏踏實實地看著孩子自己折騰他的食物,等他玩累了、玩餓了的時候,再將正式的美餐遞到孩子的嘴邊吧。

  5、盯住他就行

  每位父母都知道孩子需要並且希望大人時時刻刻的關注,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要時刻注意到他們就可以了。比如在他們玩遊戲的時候,我們在旁邊看著;或者你一邊工作,一邊隨時抬起頭來看看他在做什麼。

  更多的時候,得到你的關注只滿足了小傢伙的部分需要,你還應當鼓勵他與你做面對面的交流。這種交流對於母親和孩子之間a的感情尤為重要,在鍛煉語言的同時,能夠使孩子覺得家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地方,在這裡他能暢所欲言,完全敞開心扉。如果你沒能做到這點,那麼在撫養子女過程中的最寶貴溫馨的回憶將離你而去。

  6、不可亂穿衣服

  一個漂漂亮亮的小姑娘穿上一身合身得體的衣服的確是一幅足以引人注目的畫面。然而並非每個小傢伙的審美都與街上的成年人一般無二,活動場中穿著怪異且玩兒起來不亦樂乎的"野孩子"往往更為常見。這是因為兒童對於自主穿著方面的覺醒要比審美方面的覺醒早得多。

  做父母的當然不願意帶一個穿鱷魚服的小傢伙上超市購物,然而如果孩子堅持,我們就應該讓他自己做主;同時,在小飾物方面,你也大可以給他些自主選擇的餘地,這不但有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同樣會激發他的審美感。

  7、別學我的樣子,要按我說的做

  父母難免會有一些壞習慣,儘管這些壞習慣不會對正常生活造成多大的麻煩,但我們總是希望這些壞習慣不要在孩子身上繼續。比如隨便發誓,吃飯時下手抓等等。

  但是如果我們自己吃飯前不洗手,卻同時要求孩子吃飯前必須洗手的話,就未免太不公平了。我們常說:"做的比說的重要"就是這個意思。孩子會更傾向於學習周圍的"榜樣",無論是好壞。如果你實在管不住自己,就是想在睡前來點兒甜食,那麼就千萬不要讓小傢伙看到或是聽到。否則,如果小傢伙也要求來一塊巧克力作為睡前甜點的時候,你就不能拒絕他。

  8、睡覺時間一到就得上床

  每位母親都會動手制定一張合理的睡眠時間表,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它不但能避免讓孩子過於勞累,還能幫助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同時,它還能保證每天有一點母子交流時間並使其成為一種習慣。

  不過有時候這種硬性規定會有些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周末或者節日的時候。有時額外的半小時玩耍時間就能避免小傢伙的小心靈受傷。

  如果讓你選擇:要麼帶小傢伙出去吃飯但是需要晚睡半個小時,要麼把他扔在家裡,這樣就能維護紀律的嚴肅性,你會如何選擇呢?

  或許有些媽媽已經選擇過後者了,當她吃完晚餐心滿意足地回家時,發現小傢伙正腫著雙眼躺在床上睡覺,眼角的淚痕還沒有隱去呢。說到這裡媽媽們恐怕心都要碎了。為什麼不能讓小傢伙一起感受一下歡樂的氣氛呢?而且你可以第2天讓他多睡一會兒,把昨天晚睡的時間補回來,以防疲勞過度。

  9、不可和陌生人說話

  一段時間以來市面上充斥著"危險的陌生人"之類的故事,似乎任何一個從你孩子身邊經過的陌生人都是潛在的陰謀分子。儘管不能否認其背後的真實素材,然而多數故事被人為誇大了。

  當然,你需要教會孩子如何拒絕不相識的人給予的禮物以及食物,並且不要跟隨自己不認識的人走。但如果你的孩子從小拒絕與任何不認識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則不利於孩子今後在這個社會中生活。

  其實,養育子女的一大樂趣就是你會突然發現這個世界對你和孩子更加開放了!過去互不相識的兩位母親會因為都帶著小孩子,而停在路邊交流彼此的育兒經驗;平時不會注意的老奶奶會突然跑過來和善地告訴你需要注意些什麼。你可能會發現與陌生人交談起來既輕鬆又快樂,那麼為什麼不讓孩子分享你的樂趣呢?

  追問養鴨子的老先生他的飼養心得,或是與停車場見到的同齡人唧唧咕咕一番,這都是屬於孩子的樂趣。只要能保證處於父母的監控之下,不妨多給他們一點自由交往的空間。對孩子們來說,這個世界大著呢!(對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10、不要在傢具上亂蹦

  為什麼不呢?雙人沙發或是你的大床是非常不錯的"彈跳訓練場",尤其是外面下雨,你無法帶他去運動場釋放過盛的精力時。

  對有些父母來說,保持床面的清潔事關重大,絕對馬虎不得。即使那些能夠能放任自己的枕頭被"小祖宗"踩在腳下的父母,也很少能夠容忍孩子把卧室搞得天翻地覆。父母們會擔心孩子損壞傢具,更會擔心他們弄傷自己。可是當你別無選擇(比如天氣原因)只能呆在家裡時,在成人的監護下,放任孩子在卧室中自由活動也不失為一種釋放精力和幫助他們睡眠的好辦法。

  5點戒律媽媽必須遵守

  ·有些必須堅持

  孩子們需要知道有些東西是你絕對不會容忍的,比如:危險的行為、暴力的行為、惡意的淘氣。

  ·安全第一

  孩子們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識,比如他們肯定不知道火能帶來多大的災難,所以一定要保證房間里安裝了保護孩子的必要設施,也千萬不要留孩子一個人呆在家裡。

  ·強調正面因素

  當孩子犯了些錯的時候,要學會從他們的錯誤中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想達到的目的其實是什麼"--通常我們會從中了解到孩子們在這些錯誤背後的好意與努力。

  ·注意衛生

  天天盯著孩子刷牙、洗手--這樣的事可能讓你很厭煩了,但這卻是必須要做到的。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批評事情而不是孩子

  孩子需要明確知道無論如何媽媽是愛他的。因此,當你需要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直接將孩子定義成"自私鬼"、"淘氣包",而是要告訴孩子:你做的這件事,媽媽不喜歡。 名人教子拾趣 家教:北宋包拯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稱為包青天。他擔心家人子弟利用權勢腐化,因而自述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臟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銘教:宋代詩人蘇東坡送給兒子蘇邁一個硯台,上有他親手所刻的硯銘:"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蘇邁牢記父親的銘教,立志做一個為民辦事的好官。

  詩教:南宋詩人陸遊,其詩今存九千多首,是我國古代作品最多的詩人。內容以收復中原、統一中國、反對投降主義為主題。他的代表作《示兒詩》是感人肺腑的。詩曰:"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勿告乃翁。"

  鞭教:岳雲12歲參軍作戰,一次騎馬下坡,沒注意地形,人也栽進溝里。岳飛喝令按軍法鞭打岳雲,眾將求情不允,責打百鞭。此後岳雲刻苦訓練勇猛作戰。1134年攻打隋州時,揮舞80斤重的鐵鎚,首當其衝第一個登城。岳飛教子的原則是:受罪重於士卒,作戰先於士卒,受功後於士卒。

  言教:清醇親王愛心覺羅.奕譞"篤學勤勉,矢志先哲,居官慎廉,頗有政聲。"親王前面冠以"醇"字,可見其榮譽非同一般。在跪受封爵的當天他寫了篇"治家格言":"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兒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兒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自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兒孫禍也小,些許財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醇親王說出了"物極必反"、"錢多了也會走向反面"的哲理。寓意深刻!遺教:清代大畫家鄭板橋是一個剛強的廉吏。他年老得子,卻不溺愛。在病危時,要兒子親手做饅頭給他吃。兒子請教廚師,好不容易學著做好了饅頭,而鄭板橋已經咽氣了。他給兒子留下一份遺書,上寫"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漢。"

  名教:1945年,革命老前輩林伯渠6歲的小兒子要讀書上小學了。林老對兒子說:"上學,該有個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兒子疑惑不解,林老解釋說:"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腦想問題,用手造機器,用足踏實地!"

  聯教:無產階級革命家吳玉章曾撰寫一副對聯掛在堂前。上聯"創業難,守業亦難,明知物力維艱,事事莫爭虛體面;"教育子孫後輩要艱苦創業,勤儉持家,切不可鋪張浪費,追求虛榮。下聯:"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以身作則,行行當立好楷模。"指出做長輩的要時時刻刻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處處做出好樣子,成為後輩們效仿的楷模。

  章程教:著名作家老舍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二是不必非上大學不可;三是應多玩,不失兒童的天真爛漫;四是要有健全的體魄。總之,老舍先生認為,孩子不必爭做"人上人"。虛榮心絕對不可有。 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方法 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對比觀察法。比較是一個鑒別的過程,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比如,讓孩子觀察其他孩子的繪畫作品,並同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2、反覆觀察法。對於某一動作可讓孩子進行重複觀察,這種方法可以強化孩子大腦皮層形成暫時性的聯繫,並能使各個暫時性聯繫之間相互貫通,逐步形成動作的連貫一致。反覆觀察能形成孩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並掌握複雜的難度大的各個環節。

3、順序觀察法。事物的發生一般都有一個先後順序,如植物的生長。讓孩子認識一個事物發展的全部過程,建立一個完整的概念,使孩子養成按順序觀察的好習慣。

4、重點觀察法。在事物完整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有一個環節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長是其從生到死過程中的最主要的環節,這個環節是重點觀察的對象。這些訓練對培養孩子抓主要問題,抓中心環節,掌握大局都有好處。

5、定位觀察法。讓孩子通過定位觀察來培養興趣,如引導孩子讀書,家長可以給孩子做示範,讓孩子從正面反覆觀察,還可以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種方法能引導孩子對讀書產生更大的興趣。在培養孩子觀察方法的同時,還應引導孩子在觀察中積極思維,把觀察過程和思維結合起來。

戰勝孩子的惰性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美國作家傑克?霍吉說:"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原來,命運的基石就是養成習慣的行為。他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沖向前方。

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人生的方向盤。

  暑假到了。對於在課堂上奮戰了一個學期的學生來說,"終於輕鬆啦",無疑是發自心底的呼聲。但是,放暑假,是不是該徹徹底底地拋開一切,只顧休息玩樂呢?這種想法顯然不足取。

  人們恐怕都有這樣的經歷:清晨鬧鐘將你從睡夢中驚醒,你一邊想著自己所訂的計劃,同時享受著躺在被窩裡的舒適,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等一會兒。於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5分鐘,甚至10分鐘……暑假了,類似的鏡頭恐怕會更多地再現。

  到了暑假,一般家庭的父母都是白天上班,大段的時間只有孩子一人在家,家中即使有老人,管理的力度顯然遠不如父母。當孩子的惰性佔據了上風之時,一切就處於失控狀態了。

  什麼是惰性?惰性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拖沓。把今天該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遙遙無期,直到被逼無奈,拖不下去時才來趕工。這種行為極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推拖,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辯解為什麼事情無法完成,而對事情應該完成的理由卻想得少之又少。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動時,或要作出抉擇時,總會為自己找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總想讓自己輕鬆些、舒服些。有些孩子深陷於"激戰"的泥潭中,被"主動"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浪費了。

  要想戰勝惰性,首先要讓惰性沒有乘虛而入的可能。諸如早上起床這樣的事是沒必要作任何考慮的。我們需要想盡一切辦法不去拖延,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時,立即動手,絕不給自己留一秒鐘的思考餘地。千萬不能讓自己拉開和惰性開仗的架勢。對付惰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本不讓惰性出現。往往在事情的開端,頭腦中冒出"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的問題時,惰性就出現了,"戰爭"也就開始了。一旦開仗,結果就很難說了。所以,要在積極的想法一出現時,就馬上行動。

  其次,應制訂一個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燈睡覺的作息表,在作息表裡明確寫上自己的日程安排。"天"的單位太大了,一個有實際意義的時間計劃,至少應該細化到小時,也就是說,自己一天當中能夠利用多少個小時,還要知道一個小時的效率是多少。把這些複雜的事情變成一些小的、互不相關的、可以按部就班來完成的事情,這樣更容易把事情辦成。

  再次,父母可以利用暑假給孩子儘可能多的自由,並要求他對自己的自由負責。有必要的話,應用心設計訓練孩子自制力的計劃,幫助他控制自己的惰性和慾望。父母不僅要要求孩子,而且自己也要參與,至少在孩子面前應該表現得富有自制力,固守承諾,充滿責任心。 做個一流的家長 我們的孩子都是一流的。我們做家長的就該反思一下:你是一流的家長嗎?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只有愛心是不夠的,還應該講究方法。我們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社會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特殊關係決定了它在孩子的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各自的優勢,且都是對方所不能替代的,只有幼兒園和家庭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促進孩子的發展。有的家長以為孩子上了幼兒園就是老師的事情。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就算你的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它也不只是老師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就象一張白紙。如何將一張白紙變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那要看你的本事。如果你的孩子將來不光是一個有知識,還彬彬有禮,與人為善,有愛心,懂得謙讓的人,那是你的功勞。如果你的孩子將來是一個不學無術,舉止粗魯,常常給你惹是生非的人,那也是你的責任。因為他生下來的時候不是這樣的。我相信很多家長知識淵博,事業有成,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但不管是誰"人非聖賢,熟能無過"。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尤其是個人修養。可我們在孩子面前就應該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在他們眼前。所謂言傳不如身教,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一個溫馨的環境,父母充滿幸福的笑容,全家人一起吃飯,一起交流,早晚的問候,對老人的尊敬,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幸福。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參加社區的活動,等等都可以很自然的將父母的愛傳達給孩子,你的自信,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都會讓孩子得到滿足感,信賴感。會讓孩子形成熱情開朗的性格,舉止文明的行為。大膽的把孩子放出去,熱情的把小夥伴請進來,鼓勵孩子到群體中去交往遊戲,幫助孩子發現同伴的優點,逐漸形成接納、合作的意識,不要讓他心裡只想到自己,所有的人都該為自己,克服獨生子女的毛病。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培養孩子說的慾望。每天都靜下心來聽聽孩子說說幼兒園發生的一些事情。鼓勵孩子自由表達,自主決定。讓孩子養成獨立的意識和自主的習慣。這種獨立的意識和自主的習慣會使孩子更加樂意主動的去學習,去進一步創新。而非獨立性的教育則會使孩子經常處於等待,順從,依附的狀態,形成消極被動的心理。 現代心理學家提出: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情商即情緒智力)隨著國際化人際交往的日益加強,情商越高的人,越受歡迎。因為他們能及時準確的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做出判斷,並在此基礎上相機行事,調整自己的言行。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智力發展,尤其要重視孩子健康情緒的培養。讓孩子有顆仁愛之心,學會合作,懂得謙讓,孝敬父母長輩,知恩圖報。無論哪個年代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 有的父母由於忙於工作,而忽視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有的父母完全把孩子交給老人,自己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真正需要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在哪些地方存在問題。往往等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都根深蒂固了才發現,才去糾正,可已經很難了。所以,希望家長多陪陪孩子,當孩子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你能及時出現在他面前,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能及時糾正,當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興趣的時候,你能抓住時機及時引導。要想孩子成為一個健康的優秀的人,不是一句話,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要持之以恆。現在辛苦幾年,你就會換來一輩子的幸福。現在輕鬆了,你將會辛苦一輩子。孩子的幸福就是你的幸福。沒有一樣快樂能有孩子帶給你的快樂更快樂。 父母要早投資的五個方面 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怎麼會不捨得為他投資呢?可是,肯花錢不等於會花錢,因此,為使給孩子的投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應考慮一下投資範圍:  娛樂投資  這是父母們首要考慮的。只要能使孩子心情愉快、玩得開心,錢就花得值,比如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遊樂場,以及看演出和旅遊等。早期開發   智力投資  給嬰幼兒期的孩子買一些益智玩具、識字畫片,給稍大些的孩子購買圖文並茂的知識智力類書刊,以及跳棋、象棋、地圖、地球儀等。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購買有科教內容的音像製品。  美育投資   讓孩子從小接受美的熏陶,給胎兒買胎教音樂磁帶,給幼兒買電子琴。  在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根據兒童的興趣和天分可以給其買喜歡的樂器。經常帶孩子參觀繪畫、雕塑、攝影等展覽。  體育投資  為使孩子體質健康、身姿優美,可以購買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體育器械,如皮球、跳繩、羽毛球、拉力器、足球、籃球等。  培養勞動技能的投資  為從小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和勞動技能,可以給幼兒買小水桶、小鐵鏟等。  可能許多父母現在還只注重於智力、娛樂等幾個方面的投資。但專家表示,父母的目光不能總盯著智力、才藝和娛樂等方面,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的發展。因此,對於上述"投資項目"來看,投資越早,收益越豐。

【家教理念】父母"管太多"的十大信號 多數父母都會將大部分感情投入在孩子身上。但很多時候,父母們的管教方法卻會帶來不利後果,美國學者最新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下列十種行為,那麼很有可能父母的教育方法失當。

  1 時常在遊戲時間干擾孩子

  一種過分管制的跡象是,孩子們在玩耍時,剛出現一點衝突,父母便馬上干涉。這樣做的危害是,孩子沒有學會獨立處理可能發生的矛盾。只要安全有保障,最好讓孩子自己應付。如果必須介入,父母最好充當仲裁人的角色,而不是為孩子們提出解決方法。

  2 老是關心孩子該吃什麼

  許多父母過度關心孩子的飲食,如果孩子確實食欲不振、日漸消瘦,你應該去諮詢兒科醫師。但如果不是,你就不必擔心他該吃什麼了。父母不要在飯桌上變成"控制狂",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

  3 與孩子的穿著"較勁"

  父母不要過於苛求孩子們的穿著,即使有時你認為這樣穿很難看。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來考慮,而不要總是從自己的觀點來看問題。

4 干涉孩子如何做家庭作業

  處處幫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不是個好方法。對於二年級或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來說,父母就不要再干涉孩子的家庭作業,父母如果給孩子的家庭作業提供過多幫助,會讓孩子們喪失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5 與孩子的老師爭論分數

  分數是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事情。父母應該關心的是孩子們學會了什麼,並表揚他們所取得的成績,但不要試圖充當老師的角色。每當孩子拿著不理想的成績單回家時,父母的介入會引發幾個問題:孩子會產生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認為自己每次都要得到理想分數。孩子永遠沒有自己的主見。孩子會相信,父母永遠會幫他們改正錯誤。

  6 教孩子如何比賽

  觀看孩子的足球比賽很重要。每場比賽結束後,你要表示感到驕傲。你要鼓勵孩子,但不要在意比賽中的細節,比如某一時刻孩子的表現有什麼問題。

7 頻繁地給孩子打電話

  打電話或發簡訊給在學校的孩子很不好。父母沒有必要干涉孩子白天在學校的一言一行。這種不好的習慣尤其會干擾青少年。這樣做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8 要求孩子詳細彙報白天情況

  向孩子詢問其白天的情況和"成為地方檢察官"是不一樣的。除非你懷疑他們出了嚴重問題,否則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向你彙報白天的詳細情況。

  9 暗中查看孩子隱私

  監視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從無確定理由偷看孩子的博客到搜查孩子的卧室。專家說:"搜查孩子的卧室是一種卑劣手段。"你可以在遠處觀察孩子,而不要妨礙孩子在生活中的體驗。

  10 孩子剛幾歲就選好大學

  很多父母會根據自己的希望,選擇孩子15年後應該進入的大學。專家建議父母要把精力集中在現在,從選擇一個當前適合孩子的幼兒園開始。

【家教理念】如何讓孩子愛上讀書 選適合孩子的書   要把最優秀的作品給孩子。在孩子認知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選擇原著,改編或節選版本也許會影響營養吸取。   兒童讀物並沒固定形式,可涉及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各方面。但必須滿足一個要求,一定要活潑生動、趣味盎然,吸引孩子主動且持續閱讀。   家長選書時,應考慮不同孩子的年齡層、不同程度及性格,購買時應大略瀏覽,也可讓孩子提議想購置的書,供父母參考,並以此了解孩子的閱讀偏好。   陪孩子讀書   父母每天陪孩子閱讀至少10分鐘。心理學家西格曼博士曾提出:睡前10分鐘的親子共讀除可幫助入睡外,對孩子免疫系統、傾聽技巧及想像力的發展都有幫助。父母和孩子可彼此讀給對方聽,或一起讀。   增進閱讀樂趣   閱讀前後,可進行多方面活動增加閱讀興趣,發展多元能力。如《樹和他的朋友們》一書,可在閱讀後,一起做葉子的拓印,觀察書中介紹的動植物;也可讓孩子扮演書中角色,表演一段印象最深刻的情節。   開放式評書   陪孩子讀完書後,家長應用開放的態度跟孩子討論書中內容,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孩子,要留給孩子體會的空間。這除了可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還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並發展孩子的推理、分析與鑒賞能力。   延伸課本讀物   教科書由多位專家學者依據教育目標及兒童發展特性編寫,兼顧學習的階段性及發展性,但礙於篇幅有限,往往僅有概述而欠詳盡,為彌補其缺漏,補充課外延伸教材更顯重要。 教育孩子別太苛刻 有這樣一批父母:對待工作,他們追求完美,獲得了事業的成功;對待孩子,他們也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同樣成功。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怕孩子誤入歧途,對孩子要求更加嚴格。但是,教育孩子過分苛刻,孩子容易患強迫症。有的父母自己就是完美主義者,從懷孕時就開始注意健康飲食、胎教,讓孩子上"貴族"幼兒園,進行雙語教育,在家中只能說英語,不許用漢語交流。孩子的周末比平常還忙:上鋼琴班、英語班、奧數班……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生活上要求孩子循規蹈矩,如被子要疊得整齊、坐姿要端正、寫字要工整、飲食要注意絕對衛生……  在這樣完美要求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做事認真,成績超人,是父母和老師的驕傲。但是,進入青春期後,長期形成的完美習慣就會變本加厲,導致強迫症。有的孩子做作業稍有塗改,就全部撕掉重做;做題速度越來越慢,一遍又一遍地反覆檢查,甚至考試時做不完題目;更有甚者,走在路上反覆數腳下的地磚而經常遲到。  青春期不僅是生理上發育的階段,也是心理上的轉折階段。隨著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一些少男少女開始變得對自己不滿意了,無論身材、長相,還是學識能力,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希望能通過努力使自己在方方面面都變得更好、更完美。父母完美主義的教育,也促使孩子產生不現實的苛求完美的心理,使孩子對自我的價值心存疑惑,無論做得多麼好,他們都不相信自己,這種認知習慣一旦固定下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心理疾病。  因此,教育孩子時應暗示:既能看到他人的長處,也能看到自己的優勢,絕不要為自己的弱點唏噓哀嘆,相反,要學會悅納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努力發揮自己有優勢的一面,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 【教子有方】家長素質決定家庭教育的成敗 龍網訊-常州晚報消息 "犯罪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而家庭因素起著至關重要重用。"南師大金陵女子學院婦女發展中心主任金一虹教授,在鐘樓區婦聯召開的"關愛問題少年、關注青少年成長健康成長"研討會上談到,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健康成長起著決定性因素。   來自鐘樓區檢察院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該院辦理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數為47人,比上年上升12.84%。2005年,該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人數為68人。2006年,該院未成年人犯罪人數達89人,比上年上升22.72%。從全市乃至全國的統計數據來看,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趨勢。   "為什麼近年我國經濟持續增長,而青少年犯罪增長卻超過了GDP的增長?"江蘇技術師範學院教授崔景貴在此次研討會上提出了這一嚴峻的問題。   會上,鐘樓區檢察院向參加研討的專家、學者提供了該院辦理的7個不同類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仔細分析其中犯罪原因,有"父母離異導致孩子缺少親情關愛、棍棒教育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自由放任導致孩子隨心所欲……"這些案例的共性是,家庭教育偏差導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雖然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不同的教育使然,但綜合教育全面發展結果,最核心的是家庭教育。"市婦聯副主席安春燕認為,預防青少年犯罪,必須要實施家庭干預措施。她提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母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要對家庭關係用心經營。鐘樓區婦聯主席陸曉敏女士認為,部分家庭中父母的婚戀觀不嚴肅,對家庭、對婚姻、對孩子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產生了一些"殘缺家庭",為孩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提供了溫床。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長,家長的素質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成敗。最後,鐘樓區婦聯提議,由婦聯牽頭,在適當的時機,開辦家庭培訓班,對那些準備做父母的實施"家庭崗前培訓",讓每一個孩子都健康成長。 【家教誤區】早教最大誤區:過度期望 當前的家教存在著許多誤區,例如: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應立即著手教育,家庭應給孩子以溫暖,不能像幼兒園、學校那麼"嚴",以及重智輕德等。但最大的誤區卻是過度期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過度保護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圍著孩子團團轉。父母雙方的長輩也不甘落後,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孩子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也不用做。孩子想幹什麼,也要由大人陪著。過多、過分的保護,使孩子和社會之間豎起了一道保護牆,使孩子在無形中遠離了社會,長大以後就難以適應他所賴以生存的社會。過度保護、包辦代替,使孩子到了該長大的年齡卻總是讓人覺得他長不大,單向的愛使他們的行為能力都退化了。

  第二是過度干涉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驅使兒童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動力,也是兒童成長的第一步。兒童好動,難免會有一點危險,如果僅僅為了孩子的安全,處處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動,不僅禁錮了孩子智力的發展,而且束縛了孩子個性的發展。父母處處擔心孩子出亂子,這是父母懦弱膽怯的表現,它會無聲地傳遞給孩子,為孩子所繼承,所仿效。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膽小、怕事、神經過敏,在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裡是很難立足的。過度干涉會培養出一個性格暴烈和軟弱混合為一體的孩子,這種孩子在社會上別人騎在他頭上,也會一聲不吭、忍氣吞聲;可是在家裡卻稱王稱霸,拿父母當出氣筒。

  第三是過度教育   不少父母對目前流行甚熱的"早期教育"有誤解。早期教育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教"而不是"塞",不是"灌",這樣才不致抹煞兒童的個性差異,或阻礙兒童創造性的發展。許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小小年紀又要學外語,又要學打字,學繪畫,還要背誦唐詩,學彈鋼琴、彈吉他等等,還美其名曰"早期教育",造成許多孩子還未上學就對學校充滿了恐懼。早期開發的應是能力,而不是"硬塞"給知識。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齡段

  第四是過度營養

  幼兒厭食,又名"惡食"。引起幼兒厭食的原因很多,凡能夠影響消化系統功能的因素,均可導致厭食。但根本原因還在於不良飲食習慣。嬌慣使得孩子變成了家中的"小太陽",過分溺愛,偏食、挑食嚴重,飲食缺乏規律性,進食不定時,不能一日3餐正常進食,饑飽無度,愛吃零食。夏季吃冷飲過多,喜食甜食或長期以甜食為主,平時不吃或少吃蔬菜,喜食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如巧克力、奶糖、奶油蛋糕。不吃或少吃葷菜,喜食醬菜、榨菜等。這些都造成幼兒消化功能紊亂,也影響了兒童發育所需營養的攝入。

  第五是過度進補

  當今,各種滋補藥品如雨後春筍爭相上市,其"服務"對象除老年人外,還禍及兒童,已有"兒童專用滋補品"。不少家長愛子心切,也給年幼孩子服用,許多孩子服後食慾增加、生長加速,家長誤以為這是滋補的"神奇功效",以致長期大量給孩子服用。然而,好景不常,有的孩子乳房增大,女孩發生陰道出血。已觀察到,不少小兒眼蜂王漿、花粉、雞胚、蠶蛹等補品後導致性早熟,這種情況且有日益增長趨勢。這主要是攝入較多外源性雌激素所致。作為家長,切不可好心辦壞事,花錢替孩子買罪受。所謂"補",有缺才有補,孩子不缺,補又從何說起?BB補營養 怎一個亂字了得

  第六是過度施愛

  "愛的不是地方"。德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怎樣使得你的孩子備受折磨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父母對孩子過度施愛,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便是百依百順,這樣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並且有逆反心理,認為父母的愛是很廉價的,是當然的。親子之愛應當是雙向的,父母在施愛的同時,也應讓孩子懂得回報。孩子對過愛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父母便很可能轉而運用"巴掌教育",在這裡強權與溺愛是可以並存的。強權與溺愛,雖然各走極端,但卻是殊途同歸,都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成長。調查表明,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有的認為自己的父母不是好父母;更多的孩子最不喜歡的是家庭。許多孩子不把心理話告訴父母,父母的用心並未得到好報。這是為什麼呢?父母應該反思了,這是因為你不懂得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

玩是孩子的權利 2007年6月1日,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開始施行,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保證學生休息娛樂時間。北京艾索市場諮詢公司於2007年年初進行了關於兒童快樂狀況的調查,《2007年兒童快樂指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快樂指數)的數據顯示,有超過四成的兒童每天自由時間不超過2小時,而自由時間超過半數主要是看電視,孩子自由時間的數量和質量均不容樂觀。  1. 沒有充足的自由玩耍時間  儘管孩子都喜歡玩,但家長、學校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堂而皇之地把孩子的自由時間、玩耍時間無情擠占。兒童快樂指數研究顯示,對於當今兒童每天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在4-6歲年齡段,擁有不到2小時的自由時間的孩子有33.7%;在7-10歲年齡段,擁有不到2小時自由時間的孩子有13.7%;在 11-13歲年齡段,擁有不到2小時自由時間的孩子有51.1%;在14-16歲年齡段,擁有不到2小時自由時間的孩子有46.0%。總體來看,孩子缺少足夠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尤其對於11歲以上的孩子。過多的學習任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玩耍時間。 2. 缺少高質量的玩耍內容  在有限的時間裡,到底孩子玩些什麼?艾索諮詢在針對兒童生活及消費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裡,每個年齡段都有半數左右的孩子都選擇了看電視,近四分之一的孩子選擇出去運動,隨後是在家學習和上網。從調查結果來看,孩子自由時間的活動內容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玩耍"。城市居住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塊導致陌生的鄰里關係、獨生子女政策,這些都在影響孩子的玩耍空間和玩耍夥伴。這些原因導致,即使是孩子自由支配時間,也是關起門來自己活動。  沒有真正適合孩子特點的玩耍方式和內容,就不能充分釋放孩子的樂趣,就 不能充分發揮玩耍帶給孩子的價值。   3. 玩耍既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培養孩子能力的重要途徑  玩是孩子的天性,對於孩子而言,玩遠比吃飯、穿衣重要。而且,在進行其他行為的同時,也是孩子玩的過程。玩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行為方式。研究人員認為,從本質上講,玩是孩子以一種可控制的方式來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途徑。這或許是孩子為什麼喜歡玩的根本原因,對我們來講更為重要的是,這會是我們為什麼必須讓孩子充分玩耍的理由.  通過玩耍,可以讓孩子感性地接觸的各種物質,從而認知世界;通過玩耍,可以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尤其是益智玩具的出現,更提升了這種作用;通過和夥伴一起玩耍,分配體驗生活中的角色感,培養組織協調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改善孩子之間的謙讓的品質及能力,可通過孩子自己的思維去認知社會,等等。  當然,讓孩子充分玩耍,並不是放任,需要進行計劃、控制和引導,讓孩子進行適度的、健康的、科學的玩耍。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 家教要避免五誤區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 家庭教育要避免五大誤區   本報訊 從衣服上的污漬來了解孩子,這是一個十分新穎的話題。日前,上海社科院舉辦了這樣一個教育論壇,探討家長該如何看待孩子的頑皮,用怎樣的方式來教育和培養他們。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遊戲權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王振宇博士說,孩子的行為反映他的心理、興趣,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遊戲權,不該因為怕臟怕傷而給孩子設定諸多限制。   比如有的孩子用媽媽的化妝品和美術課顏料混在一起,抹在自己臉上,衣服上,說要扮"精靈王子"。這樣"胡鬧"的孩子其實是一個充滿創意並敢於嘗試的人才。如果活動中家長因為孩子把自己和房間弄髒弄亂就粗暴批評,就會挫傷孩子的好奇心和積極性,澆滅孩子智慧的火花。   "把一隻青蛙放進口袋,長大後成了生物學家;偷偷塗抹媽媽的口紅,長大後經營起自己的婚慶公司。"這組主題為"孩子把什麼放進了口袋,就把什麼釋放成了將來"的國外宣傳短篇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讚賞。   家庭教育要避免五大誤區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說,每年她都會收到很多孩子的來信,向她述說苦惱,近幾年,她發現"代溝下移",越來越多10歲以下的孩子反映"父母不了解自己,感到苦惱"。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副總編,"知心姐姐"盧勤分析,現在的家長與孩子之間有五大衝突,家長過度的期望導致無望,成龍成鳳的思想讓孩子壓力太大,實在沒有信心的孩子就放棄了;過度的保護導致無能,毫無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數量不是在減少而是增加;過度的溺愛導致無情,很多孩子不懂付出,不懂感恩,以為得到的是理所當然;過度的干涉帶來無奈,偷看日記,偷聽電話,家長的一系列行為讓孩子與家長的距離日漸遙遠;過度的指責導致孩子沒有自信,孩子的優點不及時表揚,缺點卻被放大,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越來越缺乏自信,不利於成長。   盧勤指出,家長要有意識地避免這五大誤區,因為拯救孩子首先要從改變父母的教育理念做起。 "不聽媽媽的話,那就請老師跟你說" 這是一句放棄責任的父母愛說的話。 

  現在的父母已經很少會對不聽話的孩子說:"警察叔叔要來抓你了。"但是還是有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時,會利用一些權威的東西來嚇唬孩子,比如:"不聽媽媽說的話,那就請老師跟你說!" 

  這樣會產生兩個問題,第一,孩子會認為老師很恐怖,使學校教育產生負面影響;第二,父母將教育責任推給老師承擔,孩子會因此對父母感到失望與反感。 

  用威脅態度,不僅是不良的示範,而且容易養成孩子錯誤的溝通方式,以為只有用"權威"才能解決問題。 

  老師的角色,一向是居於"引導者"地位的,若是將其當作威脅工具,那是錯把竹笛當柴枝了。 

  當然父母不是教育專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會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讓老師來指導並沒有錯,但重要的是如何定位好老師的作用。 

  如果你跟孩子無法溝通,你可以向孩子說明:"媽媽不懂的地方,會跟老師商量,看看怎樣回答你!"這樣,孩子不會覺得你沒有責任感,反而可以建立起老師的諮詢指導地位。 

  試試看這樣說如何?"你說的話也有道理,而媽媽覺得好像有些不妥。等我問過老師後再跟你說,好嗎?" 保護好我們的嗓子 每次幼兒園開學,我又會挂念起當幼兒教師的同學們,乘著閑余,給好友打幾個電話,然話筒中傳來的不是嘶啞的音色就是疲憊的音腔,深深體會到,從事幼教工作很辛苦,幼兒每天的生活都在老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度過,幼兒老師不僅要細心地照顧幼兒的生活起居,負責他們的安全保健。而且要教育他們除了智育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而所有一切都是離不開用語言和幼兒進行溝通、交流,可一個班級少說三十多人,多則四、五十幾人,還有什麼職業比教師用嗓子的頻率高。   我的一位好友發牢騷說:"在家帶一個孩子都要磨破嘴皮,提高嗓門,每天面對幾十個小孩,一個嗓子哪裡夠用。"   的確,人們常說當老師靠嘴吃飯,擁有一副好好的嗓音就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那麼有什麼方法能長久維持它的魅力?   1、 及時建立嚴格合理的幼兒活動常規。   建立合理的常規使幼兒的生活規律化。幼兒習慣了班級的常規後,知道什麼   時候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從而使幼兒園從他律逐漸走向自律,生活顯得井然有序,教師就容易順利地引導幼兒從一種活動轉入另一種活動,也就不會出現集體活動中你擁我擠,進餐時打倒飯碗的現象。   各項常規在初接手班級時著力展開,兩位老師應相互配合要求一致,切忌操之過急;提出的要求規則必須落實到底,為日後各項活動奠定紮實基礎。   2、培養幼兒"另類"傾聽的習慣   每個老師都知道傾聽對幼兒很重要,在各種教學活動中都要孩子能認真傾聽。但這裡指的另類是請您思考一下除了人聲的表達外還有什麼聲音也可以讓孩子傾聽?   譬如,教師常用的手鼓和琴,它們如同指揮家的指揮棒,"指揮棒"運用得當,對保護嗓音大有裨益。面對活動室里鬧哄哄的一群幼兒,有的老師往往彈一曲熟悉的要求安靜的音樂,或者讓風琴來代替教師說話,效果十分好;在戶外活動中,要招呼幼兒回活動室或把幼兒集中起來,教師也可以高舉手鼓不停搖動並伴以手勢。實際上,要求幼兒安靜、站立、走路、坐下、起立,拉圈、排隊等,都可以通過"另類"聲音達到傾聽的目的。   3、 調節好情緒,保持好心態   外部的方式當然有效,仍不如自身的保護。有時看到幼兒犯錯誤,無名火不   知不覺徒然上升,本著要使幼兒認識並改正錯誤的良好動機,而大聲訓斥或責備幼兒。事後方覺自己嗓子累了、啞了,不夠用了。如果此時的教師理智些,不妨輕言細語地講道理或悄悄地進行批評,這樣做既能保護幼兒自尊心,又能幫助幼兒改正缺點,還避免了老師用嗓過度。   另外,要養成喝溫開水的習慣,使咽喉經常保持濕潤,也有利於保護嗓子,   若有一天,嗓子嘶啞不再困擾教師的工作,那麼我們的教育工作一定又上了一個台階。 聰明寶寶怎 寶寶被各種技能培訓班團團包圍,忙得不亦樂乎。家長更是茫然不知所措:這樣的早教方法對頭嗎?最近,《大眾醫學》雜誌聯合新浪健康頻道在0-6歲的兒童家長中開展了一次廣泛調查,並邀請知名兒童教育和保健專家對調查中發現的集中問題進行了探討。針對以上問題,兒童教育、保健專家為家長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家庭是最好的早教學校

  很多家長認為,在孩子智力萌芽的初級階段,為孩子選擇最好的老師與最好的學校,將有助於孩子一生的發展。因此,各種早教中心、特色幼兒園對學齡前兒童家長特別具有吸引力。其實,最好的老師和最好的學校,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學好,育孩子成人。晏紅認為,每個家長都是孩子觀察和學習的榜樣,不管家長是否有目的和有意識地教孩子,孩子都在跟家長學習,聽家長的教導。所以,當孩子的啟蒙老師是每個家長必然的角色,影響孩子終身發展的教育首先發生於家長和家庭,並不是老師或早教中心。

  培養聰明寶寶始於評估

  現在,不少年輕父母傾注大量心血、尋找各種機會培養寶寶。只有了解寶寶才能更好地培養寶寶,也就是說,首先應該請專業人士為寶寶作生長發育的評估,知道寶寶所處的發育水平,然後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能力培養。

  調查中發現,有些父母對評估不甚了解,誤以為是智力測驗;還有些父母認為評估時"孩子太小,不聽指令,即使測了也不準"。其實,對3歲以前的寶寶,不能把其基本能力稱為智力,評估是建立在專業人員與孩子親善關係基礎之上、用孩子所喜愛的遊戲方式進行的,能準確反映其發展水平。經過評估,父母知道孩子的能力後,才能聽從專業人士的預見性指導,制定客觀的培養目標,聰明寶寶訓練計劃才有針對性。

  3歲前學做人,3歲後學做事

  針對現在社會上很流行的一種說法---"3歲以前是一生中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更應該記住的是---"3歲以前是形成人生基本能力的重要時期"。3歲以前學做人,父母應該幫寶寶學做一個會吃、會睡、會走、會說的獨立人,學做一個適應環境的社會人,讓寶寶有更多的機會主動探索環境,而不是強迫寶寶學這學那,讓他們失去天真與爛漫。

  3-6歲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黃金時期。這段時期的教育必須圍繞四個基本學習目標---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設計。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不應該把重點放在對孩子技能、技巧的特色培訓上,不要過早"定向",而是應該充分發掘兒童各方面潛能,引導兒童去學習。

  智能開發不能犧牲健康

  在調查中,有家長說到,讓患有哮喘的4歲孩子學游泳,因為聽說游泳能對改善哮喘有幫助,但是沒學幾次孩子就感冒,反而引發了哮喘。還有家長說到,為了趕上早教中心下午3點的課,3歲的孩子每到上課這天就睡不成午覺。這樣的例子在現代社會中很常見。

  身體健康才能聰明,心理健康才有智慧,智能開發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如果只重視智能開發,忽視體能和良好情緒的培養,將會導致孩子出現軀體和心理上的問題。

  三餐均衡比保健品更益智

  談到益智保健品,專家表示,除非孩子的每日膳食中缺少某種營養素,才應該給予額外補充。她指出,兒童健腦的最好營養,來自於日常的健康食品。現在有些家長天天只惦記著給孩子補鈣、鐵、鋅、腦黃金、DHA……卻忽視孩子一日三餐的均衡營養,忽略了最基本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實際上是本末倒置了。專家強調,在均衡營養的條件下,聰明的大腦是靠動腦筋動出來的! 家庭文化氛圍影響兒童智力 所謂家庭文化氛圍,就是指家庭成員所形成的科學文化環境,它直接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   家庭文化氛圍應該擁有濃厚氣息,它包括對兒童的直接教育和輔導,還包括對兒童智力的間接性影響、啟迪與熏陶。在日常,給孩子講講故事,讀讀童話,講解一下自然現象的發生與科學的聯繫,與孩子一起玩智力遊戲 ,乃至父母及其家庭成員在孩子面前的一切知識性言論和行為,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都有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高智力水平的家庭,並不等於兒童的智力發展高水平就一定好。智力水平再高的父母,如果對子女教育不夠,或教育方法不對,或將孩子放到家庭文化氛圍很差的地方去寄養,或讓各方面素質都很低的保姆長期照看孩子,這樣的孩子受到的教育與文化熏 陶就少,智力談何發展?相反,在智力水平不高的家庭,若能重視兒童的早期限教育,送孩子到受教育的機構,如電子琴訓練班、幼兒游泳訓練班、書法繪畫班、舞蹈藝術班、電腦學習班學習,開發智力,孩子的智力就會有長足的發展。 有的年輕父母,片面地認為智力就是記憶力和運算能力。於是,他們在教育孩子時,便把主要精力放在背誦兒歌、唐詩和做數學計算上,而忽略了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判斷力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其實,智力開發的內容是十分廣泛和豐富的,我們可以讓孩子在看動畫片時展開想像的空間;在觀賞美麗的山水時培養審美意識;在悠揚的樂曲聲中陶冶性情;在自己動手做一張小書桌或做一個布娃娃時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總之,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為父母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 11位兒童教育專家的提醒 11位國際兒童專家專門為年輕的媽媽們做了最實用,最科學的育兒經驗總結。只要你記牢並堅持照著這些經驗去做,你的孩子不僅可以快樂地成長,他們還會真心感謝你所提供給他的這一片最為健康的天空。

1、讓小鷹慢慢張開翅膀--韓維晶(博士,家庭行為研究項目負責人)

現在的孩子成熟得太快,這並不是一件好事。要讓孩子羽翼豐滿起來,應該給他們以倒金字塔--即V形的關愛,在他很小的時候,要限制他的自由和他自做主張的權力。當他們逐漸成熟,顯現出有足夠的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再一步步讓他走向獨立。

這一點是為了提醒年輕的父母們不要對孩子撒手太早,否則他們會感到被縱容,習慣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進入學校以後,在因缺乏必要的判斷力而不得不需要父母幫助時,他們也會感到不習慣,以致沮喪,甚至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而這無疑會增加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難度。

2、不要在飯桌上爭吵--ELLYNSATTER(美國兒童及成人不良飲食習慣專家)

家長所選擇的食物,挑食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教你採用誘導法:選好可愛的食物,然後坐下來跟你的孩子愉快地邊吃邊談。一定要讓氣氛保持輕鬆活潑,不要指責他的吃飯習慣。這樣孩子就會漸漸地喜歡上許多不同種類的飯食。千萬記住:進餐是與孩子共處的大好時機,要好好享受它,不要在飯桌上挑起戰爭。

3、下班後盡量多和孩子在一起--李翰君(兒童護理學博士)

工作忙碌的父母習慣用買上一大堆的禮物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歉意,可其實這並不是孩子最需要的。為什麼不放下電話,關上電視,一起來放鬆一下呢?做遊戲,講講白天發生的故事和笑話,多問問學校運動會的事情,別忘了告訴孩子,和他在一起是你最快樂的時刻。

有了足夠的時間交流,即使你的工作會偶爾打斷你們的交流,孩子也會體諒你的。

4、不要把孩子逼入死角--SEAN COVEY(美國,著有《怎樣培養行動能力強的孩子》一書)

給孩子貼標籤,取綽號或拿他和別人比較是很危險的,這隻會使他朝著受批評的方向更進一步。你應該把每個孩子都看成是正在不斷進步的個體。其實他們的成長就像竹子一樣;在花園裡栽種下之後,4年間你辛辛苦苦地堅持給他澆水,他只長了幾厘米;到第5年,不經意之間他卻一下子竄高了將近1米!每個孩子的成熟速度也是不一樣的。但是一定要耐心,要給他們時間。

5、逐漸向他灌輸對學習的熱愛,這會影響他的一生--陳逸梅,兒童教育學博士

如果能把"這世界是怎麼存在的"弄清楚,孩子肯定會感到分外激動。告訴孩子學習就是探險,他自然會充滿熱情。和在學校的學習相區別,父母在家裡主要是從藝術創造力上來引導孩子,以及做智力測驗題、科學小試驗和腦盤急轉彎等。組建一個親子圖書角吧,和孩子一起來驗學習的樂趣。

6、紀律並不是多餘的--馬麗,著有《家庭:教育的前沿》一書

要明確你對他的要求。只有知道了做每件事的限度,孩子才會保證安全。把你對孩子的要求明白地告訴他們,這樣他就會懂得在什麼時候應該適可而止,而不至於渾然不覺地走過安全與危險之間的界限。雖然有時候孩子可能不願聽從,但只要你態度堅決,對他所做的要求又是合乎情理的,那麼他最終肯定會乖乖地聽從你的約束。

7、要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意見--霍林(兒童心理學教授)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告訴孩子,有時候大多數人的意見反而是錯誤的。要敢于堅持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因為害怕與眾不同而發表違心的意見。

8、制定目標,而不是懲罰方法--李艾(教授,著有《教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一書)

或許你有制定工作計劃和財政預算的習慣,這種客觀的態度也同樣適用於教育兒童。應該在撒謊沒有發生之前就了孩子一起討論誠實的重要性。孩子上了小學,就可以逐步向他解釋"性"是怎麼回事了,免得讓他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聽到別人對這件事的不正確的議論時,不能正確地看待它。

用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最不可取的。不要忘了這麼一個道理:教育就像治水,在於疏導,而不是堵截。

9、 打罵是在教孩子使用暴力--陳硯(博士,著有《少年兒童健康心理的調適》一書)

如果被打罵過的孩子果然變老實了那是因為他們小小的心裡充滿了恐懼,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錯誤所在。這絲毫不能幫助兒童確立正確的正誤觀念,只會教會他暴力是一種很好的控制別人的辦法。要想讓孩子變成什麼樣子,就需要你自己先做出表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模仿能力,要處處向他顯示有禮貌,有教養的舉止是多麼值得驕傲。

10.擔當起家長的責任--汪亞茹(著有《我們能為明天做些什麼》)

有了孩子,我們就要為這個小小的生命來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工作盡量不要佔用生活的時間,正確使用育子的假期,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等等。作為一個媽媽,你所要出席的社交場合也不再只限於為了工作。孩子的畢業典禮和家長會上,你都應該有積極的表現。

11、給孩子以閑聊的樂趣--ROBERT SCHWEBEL(美國兒童心理學博士 著有《光說"不"還遠遠不夠》)

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孩子能放鬆地講出他心裡所有的喜悅和困惑、恐懼,失望、學校、壓力……鼓勵他說出自己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對你的不滿。這會幫助他把你當成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還能培養他自我表達的能力--這可是最重要的一項生活能力啊!

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如果他們感到說出實話時總是不能得到理解,他們就會很容易地走到危險的道路上去。 寶寶教育的泡菜效應 一、手錶效應

  一個人如果只有一隻手錶,他知道現在幾點了;如果有兩隻手錶,他往往不知道現在幾點了,因為他無法知道哪一隻手錶更加精確。

  啟示:教師之間、父母之間、教師與父母之間對孩子的教育要求應一致,尤其是在行為習慣、道德品質、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培養上更要一致,否則極容易形成雙重人格。家園同步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泡菜效應

  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人在不同的環境里,由於長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氣質、素質和思維的方式等方面都會有明顯的差別,這正如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應"揭示了"人是環境之子"的道理,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作用。人在幼年時期對環境的影響更為敏感,染蒼則蒼,染黃則黃。"出於污泥而不染"是對某些成人而言的,卻不符合兒童的實際。

  啟示:幼兒直接浸泡在幼兒園與家庭的環境之中,每一位教師和父母是否認真細緻地考慮過孩子所處環境的各種因素是否健康?每一種因素將對幼兒產生怎樣的作用?對顯在的有害因素是否予以了積極的消除或控制?從心理健康角度看,精神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作用往往超過了物質環境的作用,老師與父母為孩子營造了怎樣的精神環境?是否是多支持、多鼓勵、多表揚、多肯定、多欣賞、多自由、多自主、多選擇精神環境?

  三、態度效應

  有關心理學和動物學專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對比實驗:在兩間牆壁鑲嵌著許多鏡子的房間里,分別放進兩隻猩猩。一隻猩猩性情溫順,它剛進到房間里,就高興地看到鏡子裡面有許多"同伴"對自己的到來都報以友善的態度,於是它就很快地和這個新的"群體"打成一片,奔跑嬉戲,彼此和睦相處,關係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後,當它被實驗人員牽出房間時還戀戀不捨。另一隻猩猩則性格暴烈,它從進入房間的那一刻起,就被鏡子裡面的"同類"那兇惡的態度激怒了,於是它就與這個新的"群體"進行無休止的追逐和廝鬥。三天後,它是被實驗人員拖出房間的,因為這隻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巳因氣急敗壞、心力交瘁而死亡。

  啟示:面對正在成長中的兒童,教師要真誠地熱愛和關心孩子,要時時對他們報以友善、和藹可親的態度,因為教師的態度會成為孩子從鏡子里看到的態度,會激發出孩子成倍友善、和藹可親的態度回應教師,教師友善、和藹可親的態度和兒童回應的態度共同營養雙方的精神、溫暖雙方的心房、保健雙方的心靈。 寶寶領袖特質培育法 領袖特質是培養出來的。專家指出,領袖未必天生的,事先的培育與磨練,同樣可以產生領袖人物。領袖之所以成為領袖,必然具備某些與眾不同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是可以學習的,問題是在於肯不肯學習及如何學習。 如何培養孩子領袖特質呢?他對孩子有什麼幫助?以下將一些原則提供父母做參考: 1、尊重自己 除了學習尊重別人外,也必須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就不會讓自己做出令人難堪的事,會用於承擔責任、履行自己的諾言,並且會正視自己的缺點、虛心接受別人的指正。相反的,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會變得毫無原則、朝三暮四,遇到挫折時容易自暴自氣,這樣的人不僅不適合當領導人,在為人處事上也不容易成功。 2、專註力 孩子若專註力不足,將會影響學習的品質和效果;相反地,對任何事若是能夠專心、投入學習,不僅學習品質佳,相對的學習成果也會高人一等。平時父母可以透過玩積木、拼圖、看故事書等方式來訓練孩子的專註力。 3、主動學習 孩子的主動性,就是他生命的動力。因為主動才會好奇探索、觀察思考,從中得到喜樂和經驗;相反的,孩子一旦被壓抑,不是變得狂野、頂撞或盲從,就是退縮、拘謹。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掘孩子的興趣,並引導他們主動學習,讓孩子在愉悅心情下,對學習產生興趣。 4、創造力 創造力對孩子的生活及整體的發展上,有其意義和重要性。它可以引發孩子的好奇心與生活層面的拓展,孩子還能從"創造"程中,獲得自信心;而好奇心、自信心及生活層面的拓展,是孩子增長智慧的有利條件。 5、獨立性 太過分依賴父母的孩子,對任何事總習慣"予取予求",其自理能力相對地也會降低;因此從小訓練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如自己穿衣、穿鞋、吃飯、解決問題等, 對他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6、表達能力 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及特性,循序漸進,尊重並協助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僅親子之間可以獲得良好的溝通,同時也能培養孩子絕佳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佳,對他日後在人際關係及生活處事上,將有很大的幫助。 7、邏輯思考 邏輯思考能力強的人,能有規律地處理日常生活事物,且會學習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有效完成一些工作;遇到問題時,不會盲從、不知所措。平時,父母可以由認識數字、爬樓梯、數數………訓練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8、禮貌訓練 懂事的孩子人際關係好,領導能力亦佳。在團體中,他們能夠跟別人合作,一起完成事情;也能明白自己的行為舉止,會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因此可以得到較好的友誼和自我評價,所以獲得成長和學習的機會自然也比別人多。 9、同情心 幼兒同情心、同理心的激發,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與別人分享和助人;做任何事情時,也較能明白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場設想。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遊戲、角色扮演的方式,建立其同理心,及如何去體察別人的感受和需要,成為一個願意主動付出和給予的人。 10、責任感 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對任何事會有恆心和毅力,對於他人所交代的事物,能認真、努力完成,不丟三落四。平時可訓練孩子固定做家事,或收拾自己的玩具、衣物,從對自己、對家,進而到對團體、對社會培養其責任感。

快樂教育八法 一、給你的孩子一個選擇

允許兒童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幫助他們成功的最佳途徑之一。如果你讓孩子感到她有選擇去學芭蕾舞或是去練健美操的自由,她就會更賣力氣地去做這兩件事中她所選中的那件。不過,此時她仍會需要你的大力支持。舉個例子,雖然你的孩子很願意在星期六的早上去管弦樂隊排練,但如果你不送她去的話,她還是有可能中斷或放棄的。多數孩子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因此父母們必須對此做出投入。除非這個孩子與眾不同,不然孩子就會失去關注的焦點,不再集中精神去做事,轉而決定去看電視或小朋友們做遊戲去了。

  二、接受現在的他

如果你感興趣的僅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誦者,那麼,你的期望就太過分了。每個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來發展、成長的。把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較會讓他認為,如果他沒能按某一特定標準去學習、做事的話,他就是一個失敗者。與此相反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在繪畫或體育上有某種天分,做父母的你就應該給他提供一切機會去發展他的才能。逼迫是不對的,鼓勵才是有益的。不要在一個孩子還不會走的時候就讓他去跑。但是,如果他想要跑起來時,你應該給予他你所能給的幫助。

  三、找找是否有隱藏在暗中的困難存在

這話聽起來不言自明。但實際上,你是否問過你的孩子為什麼突然間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或不願做家庭作業了嗎?也許他會在你的詢問下說出心裡話:他被壞孩子欺負了,他不喜歡他的老師等等。良好的環境同等重要。某些孩子在安靜的房間里注意力最為集中,而有些卻喜歡熱鬧的背景環境。如果你的孩子說他不喜歡被獨自關在自己的房間里,那麼就讓他在廚房邊上的餐桌上做作業。如果孩子變得毫無動力了,通常他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四、積極地談論你自己的工作

結束了一整天令人心煩的工作之後已精疲力竭,這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這樣的狀態下,向你的孩子講述你工作中發生的令你高興的事情和令你不高興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激發他的憧憬和熱情,他會想:"如果我努力工作的話,我會像媽媽一樣成功。"如果你身陷於一份乏味的工作之中,的確沒有什麼值得與孩子們分享的,那麼就告訴他,如果你無法獲得一定的資格或學歷,你就無法找到一份有趣的工作。有時,孩子會從不願意像父母那樣生活的想法中找到動力。

  五、解釋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鋼琴教育,因為你很肯定這是對他有好處的,那麼你會怎麼做呢?無論你想怎麼做,決不能沖你的孩子大喊大叫、聲嘶力竭地訓斥他。因為大叫後沒幾分鐘,他就不再去聽你在說些什麼了。相反,如果你耐下心來向他解釋為什麼你認為繼續練下去是重要的,他有可能會轉過神來同意你的看法。即使他仍不同意也沒關係,他很可能有自己的看法。家長也應傾聽孩子的意見,並告訴他,無論他怎麼做,他學過的東西都會收藏在他的經歷中,永遠不會浪費掉。

  六、重視讚揚的作用

不斷給你的孩子以讚揚是極重要的一條勸告,但讚揚必須是有的放矢的。孩子一點也不傻。如果他給你看他剛做完的某個東西,你僅僅說了句"幹得不錯",他就會知道,你並沒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你此時應說的是:"我很喜歡你在文章中論述這個觀點的方法,這樣說很發人深省。"或者"你的音階彈得非常流暢。"等等。於是,孩子知道了你的確對他的小小成績很感興趣,下次他就會更加努力地去做以博得你的讚揚。

  七、明智的獎賞

父母會許諾,如果孩子考試考得好,他就會得到一輛自行車;如果考得不好就什麼也得不到。事實上,這樣對待孩子是一種可怕的態度。這種做法讓孩子們在考試前變得十分焦躁不安,想著這次考試得失攸關,而一旦他們沒能考好,就又會變得鬱悶不樂。從理論上講,做得好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但是實際上,如果的確會有某種物質激勵存在的話,多數孩子會表現得很出色。因此,建議各位父母不要給你的孩子許以大獎賞,如果他們做得好,應給他們一個小禮物以示讚賞和鼓勵。這樣做是積極的推動,而且如果他們未能實現預定的目標,也不會因此而過分愁眉苦臉。

  八、讓他們不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小孩子們能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鼓勵,他們就會茁壯成長。經常沖著孩子大叫大嚷:"你又在那兒幹什麼呢?"的父母像是往他們孩子的心中刺了一劍似的,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很大傷害。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時間去放鬆、聽音樂,或者什麼也不幹,只是發獃。然後呢,當我們的"電池"重新充足電時,我們將精神抖擻,準備好去面對下一個挑戰。孩子也是一樣。 翻版成人單純模仿過分包裝 北方網消息(記者於浩):為迎接"全國兒童歌舞劇創作與展示活動",日前"全國兒童歌舞劇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北京、天津、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慶、四川、雲南、新疆等14個省市的歌舞編導、電視節目製作專家、歌舞劇研究專家、兒童教育專家出席會議,大家就兒童歌舞劇的創作、形式及其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目前,我國學校舞蹈活動發展很快,但校園舞蹈創作與學校、學生有很大的距離,不少舞蹈創作選材單一,主題開掘不深。孩子們排演、翻版成人舞蹈,單純模仿專業,過分熱衷包裝。相當多的舞蹈作品不符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舞蹈作品創作存在追求表面華麗,缺少堅實內涵的傾向。中國教育電視台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推出了曾廣泛流行於學校生活,盛行多年的"兒童歌舞劇",吹來了一股清爽的校園舞風。   天津市藝術史學者劉恆岳受組委會邀請作了重點發言《加強美育實踐、重視兒童歌舞劇創作》,他說"學校的舞蹈活動應該讓孩子們在故事中創造多姿多彩的夢想,體驗真善美的道理,應該通過舞蹈尋找自我。應該通過舞蹈訓練,使學生學得並領略藝術的文明瑰寶,懂得並跨入創造世界、創造自我的大門。"兒童歌舞劇"是一個有內容、蘊涵豐富、生動親和的實踐活動,一種能夠通達心靈、潛移默化、涵養性情、鑄煉品質的實踐過程。它不是一個單薄的概念,有其豐富的內容、廣闊的領域、多種多樣的形態,是一種有崇高目標和價值的自覺的社會實踐,是具有美育意義的學校藝術教育,教育家和藝術家應該把真正屬於孩子的藝術還給孩子。"   會議還就活動開展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細節設定、錄製情況等內容進行了探討。"全國兒童歌舞劇創作與展示活動"除專家擔任評委外還將由孩子們自評自選,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兒童歌舞劇,選出孩子們自己喜歡的兒童歌舞劇。據了解,全國兒童歌舞劇專家組也同時成立,劉恆岳被組委會聘為專家組成員。 你的表揚達標了嗎? 孩子需要讚揚,就像樹兒需要陽光雨露.孩子也需要批評,就像小樹需要剪枝.表揚不都是好事.過渡可能會讓孩子受到表揚的:"傷".批評也不儘是壞事,沒準它能更好的滋潤孩子的身心.深為父母你對孩子的表揚:"達標"了嗎?"批評"到位了嗎?

  如果說孩子的成績和努力是幼苗.誇獎就是肥沃的土壤,幼苗依賴土壤茁壯成長.從小到大,每個孩子都需要源源不斷的鼓勵,父母熱情的誇獎可以幫助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智商和情商,並逐漸培養去自信.但是,千萬別認為這是一件在簡單不過的事情,批評要有藝術,表揚也不是那麼容易達標的.

  別讓自己失去表揚的標準

  千萬別小看你無意中對還孩子的評價,還有你的表情,語氣和目光,它將成為孩子在上台階的動力或阻力因為他們脆弱的心理需要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肯定.你的表揚很重要,你開口之前應掌握的標準更重要.

  標準1:陽光雨露每天都要

  恰如其分的表揚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元素,每天誇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不可缺少,讚揚是孩子生活中的陽光雨露,縱使孩子做錯了什麼或者是經歷失敗,父母也應從中找到閃光的內核,給他們信心和站起來的勇氣,孩子才有勇敢往前走的動力.

  標準2:表揚不是多多益善

  一些父母對:"賞識教育"的理解有一種錯覺,誇獎與孩子的成長成正比.從懷孕起就被"賞識教育"俘虜的思思就是這樣,她今年5歲了.也被誇獎包圍了5年,可最近她媽媽發現,女兒對表揚特別的在意,誰要是說一句那個小朋友真聽話或者是對人有禮貌等.她就迫不及待的大聲嚷嚷說:我比她好如果她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要是父母沒有及時的表揚她就非常的不高興,情緒一下子就跌倒山谷底了.所以父母過多的表揚只會讓孩子過分的依賴,對批評卻格外抵觸的心理.

  標準3:表揚是為了"不表揚"

  別看孩子小,沒準他的自尊心比你的還強.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心的保護,能催化孩子內在的激勵機制,促使起不依賴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獲得的滿足和成就感,學會自我激勵,從意義上說"表揚的目的就是為了最終的不表揚,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有了表揚的"大智慧了.也許什麼問題都不復存在了. 你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當? 幼兒家長測試

  家庭教育已經成為每一個家長的首要任務,無論家務和工作多麼繁忙,家長也要擠出時間來對子女實施家庭教育。但有些家長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惱。原因很簡單,你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確。

  題1 5歲的瑪莎把幾少十件積木玩具扔得當滿屋子都是,媽媽一定要收到盒子里,瑪莎不理,最後哭鬧到奶奶處,於是奶奶動手收拾起來,但媽媽還是說:"小孩子應該自己學會 收拾玩具。"後來爸爸對瑪莎說:"這次就原諒你,我來收拾,你來幫助我,下一回,自己干。"爸爸在盒子里放了5件積木,其作的都藏了起來。第2 天,瑪莎玩過這5件積木以後自己也收了起來,爸爸又獎給她5件積木、、對件事情你認為怎麼分析?

  題2 6 歲的奧夏一看見飯桌上有瓶打開的醬,馬上一把拖到自己的面前用指舔吃來,而且舔了又撈,撈了又舔。奶奶發現後說:"你怎麼把手指伸到瓶子里去了?多臟!"媽媽就給奧夏一把勺子,讓他從瓶子里舀了吃。爸爸用目光表示反對這樣做,但媽媽說:"瞧你,孩子吃點果醬也小氣!"請問這件事誰對誰不對?

  題3 伊拉實在太喜歡她的玩具娃娃了,有一次她看見爸爸忘記在桌上剪刀,就拿來起來把旁邊的新頭巾。當爸爸發現了他打算送給媽媽的禮物被弄壞後,非常生氣,就罰伊拉立壁角。這時媽媽回家了解此事,就把爸爸拉到廚房裡說:"伊拉才4 歲,別這樣處罰她,要講給她聽這樣剪是不對的。"但爸爸堅持己見,他認為家裡應該有條規矩:無論大人小孩,誰糟蹋了東西都應受罰。那麼你認為這是原則性強的表現嗎?

  題4 有一次小薩莎看見爸爸在家裡抽煙,就問:"爸爸,人家說抽煙是不好的,那你幹嘛還要抽呢?"爸爸有點臉紅,就對薩莎說:"好,我以後不抽了。"過了一段時間,他才發現這非常難以做到,於是不禁又偷偷抽了起來了。但是薩莎還是又聞到了香煙味,見到了香煙頭,所以他又問爸爸:"你不是說過不抽了嗎?"看來,爸爸這次回答可不能隨口說說了。究竟該怎樣回答才好?

  題 5 再過兩星期,桑娜就要滿5周歲了,媽媽為他買也生日禮物---電動汽車。當媽媽的把汽車藏進大櫥時,桑娜頭號她這是什麼,媽媽神秘地笑笑,說這是個"秘密"。於時桑娜纏著問是什麼"秘密"。媽媽說:"夠了,你真煩死人,到那一天自會給你看的。"桑 娜說:"嗨,我知道了,這是我的生日禮物!給我看一眼,我只要看一眼,我保證!"請問,這件事的結局你能預測到嗎?有什麼地方不大對頭了?

  答 案:

   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絕不應只是要求,而應該按解釋--示範--在大人指導下完成--獨立完成--評價這樣的順序進行。媽媽也不了解四五歲的孩子能亂扔幾十件東西,但不會把它們收起來;需要像爸爸那樣逐步培養孩子自己做;也不應像奶奶那樣只是包辦代替。

  2、6歲的孩子往往還沒有養成禮貌和衛生的習慣,更不懂事先要得到大人的允許。媽媽對爸爸的責備當然更不對,爸爸不是小氣,從瓶子里直接舀果醬吃當然不對,果醬應先舀在碟子里再塗在饅頭或麵包上。所以果醬瓶不應沒加蓋子,更不應直接拿上飯桌。

  3、其實爸爸自身犯了好幾處錯:首先剪刀不應亂放,其次禮物又沒收好,更主要的是用成人的標準去看待幼兒的行為:因為在伊拉看來,她這樣做是非常重要的--她的娃娃需要"頭巾",這並沒有什麼錯。媽媽的意見是正確的,而且她還很注意,在孩子面前不馬上去指責爸爸。

  4、既然父親已經答應過不再抽煙,那就一定要遵守諾言,不論這樣做有多麼困難,因為這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實在太大了。現在父親絕不能再次掩飾,只能回答:"這不是客人抽的,我答應過不抽,但沒能做到。孩子,這比抽煙更壞。我現在才知道抽煙已成習慣,很難一下子戒掉,你將來無論如何也別去學抽煙,我也要努力去戒掉它。只要下定決心,是能戒掉的。"

  5、你可以想像得出媽媽最後還是拗不過桑娜,不但給她看了一眼,而且到生日那天,汽車也許都已玩舊了。許多年輕的父母本身就忍不住要在孩子面前急於炫耀、誇示一切,這並不好。

"色"寶寶其實很單純 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色"?在幼兒園或去公園,他一看到漂亮的小妹妹就會主動跑過去親人家一口,我們做父母的卻很尷尬,總覺得別人會想我們是怎麼教的孩子。一些父母有些憂慮。他們說:"或許,現在孩子小,別的小朋友的父母不會太在意,但是等孩子大了,還是"色心"難改,將來會不會闖出什麼禍來也未知。"

  首都師範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王文娟表示:父母完全沒必要這麼擔心。王教授解釋:不到10歲的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其實是無意識的,而並非如父母所想的那樣--由於性的衝動。他這麼做的目的很單純,只是出於好奇,想要模仿。

不同血型寶寶教養對策 A型幼兒

  A型的孩子多很膽怯,經常躲在母親背後,不敢吭聲,小心謹慎地觀察周圍動態,他不喜歡處於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更喜歡獨自一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A型的孩子較缺乏自信心,稍微受點挫折和打擊,就會喪失自信。

  另一大特點就是喜歡感情用事。他對陌生人給予他的評價非常敏感,所以他會竭力討好別人,以免惹人討厭。

  ◎教育的重點--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誇獎"。 懲罰的原則就是絕不能傷害他的感情。

  受表揚的孩子從外表看若無其事,其實內心會對自己說:我必須做好,一定不辜負父母的期望。這種來自內心的強大動力,會幫助他形成堅強自信的意志品質。值得注意的是,若無其事地誇獎會比誇大其詞更為有效。

  孩子最容易受到感情傷害的時候是父母在大庭廣眾之下數落他,或者拿他的缺點與別的小朋友的優點作比較。最佳的態度是耐心與親切的說理。

  O型幼兒

  O型的孩子有強烈的自信心。他們做事時只朝自己的目標努力,意志堅定,很有耐心。

  不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也不易受甜言蜜語的誘惑。也就是說他不在乎是否會受到父母的責罵,也不在乎是否會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批評。 當這種性格走到極端時,O型孩子就會顯得非常任性,倔強與固執,拒不認錯。     ◎教育重點--適當得體的誇獎與稱讚,並採取先誇獎、後責備的方式絕不可以用不適當的"報酬獎勵"方式來表揚他,以免養成他事事過於精打細算,索要報酬的習慣。另外對待任性與固執的O型孩子,只靠說教是不會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的,父母可著重培養他謙虛的學習態度。針對他模仿力強的特點,可為他樹立一些學習的榜樣。

  父母在責備他之前,首先要肯定與表揚他的長處與優點,然後再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不對的地方,話不必太多,只要使他明白就行。這種做法會使O型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總之父母教育O型孩子時切忌不能"硬碰硬"。

  B型幼兒

  他們也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反應也很靈敏,愛注意他人的臉色,他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也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和指責。

  他是樂觀主義者,總是悠閑自在,但容易衝動,易隨心所欲地做事。 最大的弱點則是缺乏耐心、穩定性和持久性。

  ◎教育重點--在誇獎時,首先要告訴他鼓勵他的原因,然後再予以獎勵。

  在誇獎時,首先要告訴他鼓勵他的原因,然後再予以獎勵,切忌過分與盲目的誇獎。你不妨在誇獎他時伸手去抱他,或者用自己的臉頰貼在他的臉上,這些親近的動作最容易穩定B型孩子的情緒。

  責備他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截了當地進行批評,無論你如何嚴厲地批評和責備B型孩子,只要是以誠意和親情為前提,他都會很好地接受,坦率地道歉。

  AB型幼兒

  AB型的孩子的優點是凡事富有決斷力,動作敏捷,而且極其細心、考慮周全。最主要性格就是易衝動,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難和障礙時,情緒會馬上顯得很不穩定,表現得心煩意亂,甚至大發脾氣。

  ◎教育重點--溫和的態度會使他的情緒穩定下來,再加上適當的誇獎溫和的態度會使他的情緒穩定下來,鼓勵性的語言會讓AB型的孩子乖乖地接受父母的意見,並且會重新喚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出現錯誤的舉動時,父母應先要詢問他犯錯誤的理由,傾聽他自己的想法,感情溝通之後再溫和冷靜地進行教育。如"你的心情我理解,但這樣做不好,讓我們試試其它的辦法,好嗎?",你用這種方式和他講道理,他會心平氣和地接受你的批評,承擔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有的孩子還會積極想辦法彌補損失。 過度教育-家庭教育的大忌 現代家庭已把家庭教育看成家政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正誤之別,我們認為,對兒童危害甚大的方式之一是"過度教育"。這主要表現為"五過":

  其一是過多干涉。好奇和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其間難免會有些出格的地方。對此不可過多地加以限制,否則不僅束縛了孩子的個性發展,而且對智力發育會有不良影響。在過多干涉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多半膽小怕事、性格孤僻,環境適應性較差。

  其二是過分強調早期教育。當今社會上有一種片面強調兒童早期教育的傾向,有的文章甚至宣傳人的成功完全取決於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於天才兒童的培養。事實上正如不少學者、教育家指出,"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而完全無益於孩子的身心發展。他們強調,早期教育的確是不可忽視,但是同時也要注意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個體的差異和全面和諧的發展。早期教育也必須尊重孩子的個性,不能搞那種千篇一律的神童式教育。

  其三是過分保護。現代家庭中由於子女較少,大多數還是獨生孩子,因而家長十分寵愛,千方百計滿足孩子一切要求,什麼事情都一手包辦。在這種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心中唯有自我,不會考慮別人,缺乏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自理能力差,難以適應他所生活的社會。

  其四是過度期望。許多父母對子女抱太大希望,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強迫孩子在小小的年紀就去學這學那。結果,許多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情緒,有的還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望子成龍"是許多人的美好願望,這本無可厚非。但必須明白不是每個人都成得了"龍"的,不能過分苛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讓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其五是過分處罰。獎與罰,都是需要的。問題在於,罰而至於打罵,就會適得其反。打罵的結果往往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孩子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孩子個性和行為的改變,使有的孩子變得懦弱、膽小,有的則變得固執、蠻橫。

  以上所列舉的五種過度教育顯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反對過度教育並不等於放棄教育。所謂過度是指不切實際、不科學的、不全面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缺乏對孩子主體地位的認識。他們不懂得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自我選擇的機會。而正確的、積極的、健康的教育,對孩子來說卻是必須的,是每一位父母的責任。 孩子身上可貴的"秩序" 早晨起床,明媚的陽光灑了一地,非常溫暖舒適的感覺,心情也跟著異常的明朗。吃完飯,小姨帶著芊芊和小朋友出去玩.媽媽一個人在家,可以看自己想看的書了。打開蒙特梭里《童年的秘密》,翻到有關"秩序"一節。書里說:"一個很重要和神秘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讀完這段文字,深有同感!!媽媽早就觀察到芊芊這種對秩序的敏感了。只是當時有點茫然。

  有很多例子可以為證,比如:

  1、芊芊撿東西

  在兩餐中間,有時給芊芊吃一些小餅乾,或者在正餐時給芊芊自己拿著吃饅頭。不管吃餅乾還是饅頭,總會掉旁邊一些渣,這時芊芊不管正在幹什麼,也不管這些渣掉在那裡,都會非常認真地撿起來,然後放到嘴裡吃,吃完這些渣才會再咬手裡拿著的食品。阿姨經常感嘆說:"芊芊怎麼那麼節約啊?"

  以我們成人的理解,手裡還有一塊大的,先吃完了,如果不夠了,再撿掉了的渣吃。可芊芊不這樣,而是首先把渣撿起來吃,那怕是特別小的一點,小傢伙也能看到,非撿起來不可。再然後吃大的一塊,如果吃不掉,就交給媽媽。

  我當時也有些困惑,感覺現在孩子是追求完美敏感期吧,好像也不是,小姨每次都跟芊芊說,不吃掉下的,臟啊。可媽媽都制止了,感覺芊芊應該有他的道理。現在看來,可能就是在追求一種秩序!一種吃東西的先後秩序!!先咬的先吃,即使掉了也給撿起來吃!!媽媽很慶幸當時沒有不分青紅皂白的阻止芊芊。

  2、芊芊蓋蓋子

  芊芊有一段時間對筆特別感興趣,與其說是對筆,不如說是對蓋蓋。比如用筆寫完以後,一定要把筆帽蓋上。如果自己完不成,就大哭大鬧。如果媽媽忘了,準備把筆放一邊,芊芊就一定會指著筆帽讓媽媽蓋。只有媽媽蓋上了,芊芊才會心滿意足地做別的事情去。

  還有喝奶後,只要看到瓶蓋,就一定要自己或者媽媽把瓶蓋蓋上。再有,洗完臉擦油後,擦臉油的蓋子,各種瓶子的蓋子,芊芊只要看到恢復原狀的蓋子,就一定比比劃劃地監督媽媽做好。媽媽當時有些疑惑,這麽小的孩子會對歸位有這麽強烈的要求嗎?嚴格來說,好像還不是歸位,因為好多玩具芊芊都不知道歸位處理啊。但疑問歸疑問,每當這個時侯,媽媽都會很驕傲地聽從芊芊的吩咐,讓芊芊自己或媽媽蓋上各種蓋子。現在再想這件事,應該是秩序,是很直觀的秩序,筆帽摘了要蓋,瓶子打開要蓋。而且這個秩序在芊芊心裡已經根深蒂固,不這樣做就好像沒有完成任務,做了才一塊石頭落了地,臉上說不出的滿足呢。

  3、很多日常習慣

  芊芊的餅乾一般來說,有固定地方放置。所以每當說要吃餅乾,芊芊便會指向那個方位。芊芊掉了東西,一定要撿起來,好像不撿起來就沒有完成。媽媽很多平時放東西的位置芊芊都能記住,並且在沒做將做的時侯芊芊會提前一步指出。又比如,早晨小姨坐在床邊和芊芊玩耍,媽媽讓小姨幫忙拿一下眼鏡,小姨在床邊拿了,芊芊看在眼裡,還沒等小姨遞給媽媽呢,芊芊便對著媽媽說,"謝謝"。媽媽和小姨都樂了,芊芊是在告訴媽媽,小姨幫媽媽拿了東西,媽媽應該說聲"謝謝",於是媽媽趕緊說:謝謝。芊芊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時侯在芊芊心裡,秩序感是非常強烈的,滿足了很幸福,沒有滿足就心裡放不下。媽媽值得慶幸的是,芊芊很少因為什麼願望沒有滿足而大哭大鬧,在媽媽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媽媽總是儘力滿足她,所以芊芊臉上明媚的時侯也便特別多,很少有難配合的時侯。

  總之,媽媽很慶幸觀察到了芊芊的這個敏感期,也許,這個階段秩序的建立正是芊芊以後人品正直、做事情有條理、辦事有原則等等優秀品格形成的雛型呢。所以,儘管芊芊沒有別的同齡小朋友說話早,走路早,而且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在為此憂心忡忡,但媽媽心裡最明白,也最釋然。不管聽到誰這樣說都會淡然一笑。這些又有什麼關係呢,芊芊的優秀自在媽媽心裡,芊芊的優秀不必只爭朝夕,芊芊的優秀是需要時間鑒定的。女兒,你是媽媽永遠的驕傲,媽媽相信:在媽媽寬容理解的養育下,你一定能長成一棵抵擋風雨的大樹,不管將來你做什麼,都會的!!媽媽有這個自信,媽媽只需要做好那個默默的澆水人。

教您應付脾氣大的孩子 小孩一歲前不是這樣的,一歲過後看到什麼不順眼的東西就舉手打,還要打人.不管是誰都一樣.性格也變得很倔強!哎呀!我們都要上班也拿他沒有辦法,家裡只有個阿姨帶他,也不敢打他!請問我該如何辦好??

  專家解答:這個時期的孩子是情感豐富而不穩定,易發脾氣、易衝動。需要家長有足夠的忍耐力。其實這也是兒童自我意識的迅速成長的表現,也是發展他們獨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時機,2歲孩子進入第一反抗期,家長應做以下幾點:

  1.尊重孩子、孩子自己願意做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做,不要嫌他們做得慢、亂而阻擋、包辦代替。   2. 堅持原則:如打人、系要買某種東西、哭鬧打滾。要個他講清道理,讓他明白、無理的要求和行為,家長是不準的,逐漸明白生活中還有"不許、應該、可以" 等概念,分清是非、促進生理髮育   3. 轉移注意力:再孩子偏要肝他幹不了的事時,不要打擊積極性、一邊表相]、一邊分配   4. 耐心誘導、因材施教、不要訓斥、打罵、不要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家長應分析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冷靜處理。

  鯨鯨的脾氣很大,只要一點不如意就哭,如果再達不到要求就將東西扔了。如果他哭達不到要求,常會伏到地上將頭磕到地上哭,一副呼天搶地的樣子。不知該如何引導?鯨鯨平時喜歡扔東西,不管什麼都往地上擲,該如何處理?

  專家解答:1歲左右的嬰兒,開始有目的地扔東西,他們學習從椅子一邊往另一邊扔東西,把桌上的食物扔到地板上,把玩具一個接一個地從小車裡扔到小車外。突然寶寶哭泣了,原來這次扔的沒能達到目的。

  寶寶為什麼扔東西呢?他是故意和家長過不去嗎?其實,他們被一種新技巧深深吸引,想著整天地"熟練"下去,以達到"生巧"的水平。如果家長把寶寶扔掉的東西又扔了回來,寶寶立刻意識到,這是一種兩個人也可以玩的遊戲,他們扔的興緻會更高。家長最好養成一種習慣,不要把寶寶扔掉的玩具馬上揀起來。寶寶開始亂扔東西時,把他抱起放到地板上。家長當然不想讓寶寶坐在餐桌前往地板上扔食物,但吃飽飯後,他還是要開始扔的。要及時把飯菜都拿走,讓寶寶到地板上去玩,對扔東西的寶寶大喊大叫地訓斥,得不到好的結果,只會使自己感到失望。

  我家寶寶一歲零2個月了,由於我要上班,平時寶寶一直由爺爺奶奶帶著!但是我越來越覺的如果寶寶希望做什麼或得到什麼,大人如果不滿足他的話,寶寶就會發脾氣扔東西,哭的特別厲害,還會撒潑,孩子這麼小這正常嗎?

  專家解答:孩子任性很多原因都是因為大人過於寵愛造成的。大人要堅守原則,小問題方面可以給寶寶讓步,但原則問題無論什麼情況下大人也不應讓步,這樣逐漸得寶寶就會明白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使其任性行為走上有節制、受制約的軌道。這樣,幼兒任性行為才有可能逐漸成為理智的正常的行動。 教育孩子,您還缺什麼? 青少年犯罪的特點有是什麼?常見、多發、容易誘發孩子犯罪的不良行為有哪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怎樣才能變成孩子的行為?父母哪些行為會導致孩子生成不良行為習慣?父母沒有能力做監護人該怎麼辦?請聽聽專家對家長的忠告。

  三月初春一個周末的下午,在北京市少年宮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的會議室,坐滿了前來參加"親子共讀馬到成功--家長別忘了您監護的職責"與專家對話的家長。此次參加對話的專家是北京市海淀區法院法官尚秀雲、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胡玉順等人士。

  家長會一開始,主持人拿著《千萬別管孩子》和《孩子不能不管》兩本書,問尚秀云:"從字面理解您更贊同哪種意見?"

  尚秀云:我更贊同《孩子不能不管》。因為我接觸的都是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失敗到我這來"報到"的孩子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是北京海淀區法院少年法庭的一名法官,從事少年刑事審判14年了,共判了626名犯罪的孩子,在這些犯罪的孩子中有的才14歲。當犯罪孩子的家長收到法院的判決書時,對家長精神的打擊和深深的反思那是不言而喻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良好行為品德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家庭、特別是監護人依法履行撫養的義務和責任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能否結合個案談談作為監護人的重要性。

  尚秀云:少年犯罪的形勢非常嚴峻,每年都在上升。現在有許多人把少年犯罪比做是繼環境污染、吸毒販毒之後的第三大污染。少年法庭成立於1987年,從1986年到1995年少年犯罪率翻了一倍。犯罪的特點可以用"四多"來概括:即16歲至17歲犯罪的最多,這個年齡段的犯罪人數約佔總數的95%左右;侵犯財產罪的最多,為了錢去犯罪的孩子約佔85%左右;團伙犯罪的多;獨生子女多。對此我們呼籲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學校要加強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社會要為孩子提供凈化的和諧的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主持人:面對嚴峻的社會現實,作為家長應該做些什麼?您有什麼忠告?

  尚秀云: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確規定,家長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最根本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習慣,即要提高家長、學校、社會對孩子教育和保護的力度,對孩子的道德品行、良好習慣的養成要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對不良行為要及時地預防和矯治。而常見的、多發的、容易誘發孩子犯罪的不良行為概括起來有10種,它們是:吸煙、酗酒;與品行不正的人交朋友;曠課、夜不歸宿;攜帶管制刀具;打架、鬥毆、辱罵他人;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偷竊或故意損害公共財物;參與賭博或變相賭博;觀看、收聽色情淫穢音像製品讀物;進入法律、法規規定的未成年人不適合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電子遊藝場所(包括色情吧)。對以上10種不良行為作為監護人的家長切不可視為小事。不久前我對北京城區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進行了考察,發現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的提案中,我提出:希望國務院進一步加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執法力度,加大對違法經營的電子遊藝廳、歌舞廳和網吧等場所的執法力度;呼籲對宣傳色情的各種媒體、文化市場加大執法力度,並儘快立法。

  坐在尚秀雲旁邊,多年來一直研究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胡玉順從教育學的理念,向現場的家長談了做合格監護人的具體要求。

  胡玉順:從教育的角度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做為監護人的父母怎樣幫助孩子走好他的人生之路?在研究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每個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上都有自己的期望、自己的方法,都願意投入時間、精力乃至經濟力量。坦率地說,這裡有教子成功的父母、也有教子失誤的父母,更有許多的父母處在困頓之中,尤其是當孩子有了問題的時候,更是手足無措。家長對孩子抱有期望是沒有錯的,關鍵是怎樣將父母的期望變成孩子的行為,而期望與行為的結合,正是由"教育"來完成的。 讓孩子養成20個好習慣  1、 吃飯時要和家人一起進餐,不要一個人先吃,還挑好東西吃,要讓最年長的長輩先動筷子,自己在動。( 吃飯共進餐,末要亂挑揀,長輩要禮讓,孝敬最為先 )

  2、 進出家門或離開和見到家人要打招呼,不要誰也不理,不要總是大人先和你打招呼,家裡來了客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好。(進門打招呼,出門說再見,客人來問好,禮儀要周全)

  3、 和長輩要錢或要東西要節約,不要不顧家裡的經濟狀況盲目攀比或總要名牌。(勤儉是美德,名牌不比攀,支出量家境,消費不超前)

  4、 自己的事情儘力自己做,要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疊被子、整理房間、掃地、洗碗等。不要什麼都不做,當小少爺。(少爺不可做,家務要爭先,從小勤鍛煉,自立不畏難)   5、 要熱愛我們的國家,要做為國家爭光的事情。不要做損壞國家名譽的事情。(心中有祖國,愛國是關鍵,從小立大志,爭光要向前)

  6、 衣著要整潔,講話要有禮貌,別人幫助自己要道謝,妨礙了別人要說對不起,舉止不粗俗,不要講髒話。(衣著要整潔,禮貌

  7、 要誠實、講信用,不要騙人,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辦到,辦不到要講明情況。

  8、 過馬路一定要走人行橫道、地下通道或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要看信號燈,紅燈停、綠燈行。

  9、 要善於交朋友、多交朋友,喜歡和小朋友一起學習和玩樂,不要不愛理人,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不合群。

  10、 要做到尊重同學和朋友,要聽他們講話尊重他們做出的決定,只有尊重他們,他們同樣也會尊重自己。不要總拿別人的弱點和不足開玩笑。

  11、 要經常想著他人,想著比自己困難的人,養成幫助別人的習慣,幫助別人是一種非常開心的事情。不要見到別人有事,就躲得遠遠的,怕麻煩,更不該看別人笑話還高興。

  12、 做任何事情都要養成和別人合作的習慣,不要獨斷專行,在合作中要注意學習別人的優點,人多力量大,集體的力量從來都大於個人。

13、 在公共場合活動時要愛護公物,不要亂登、亂畫,更不要故意破壞。

  14、 要維護和保持公共場所的清潔,不要隨地亂扔東西、不要隨地吐痰。

  15、 我們要愛護和保護環境,愛護鮮花、草地和樹木,不去故意損壞,要保護小動物。

  16、 在公共場合特別是在餐廳、劇場、展覽館等需要安靜的地方,不要大聲喧嘩,養成小聲講話的習慣。在人多需要等待的地方,如上車、買東西,要按順序排隊,不要擁擠、插隊,上車要先下後上。

  17、 要保持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精神狀態,要大度,不要胸無大志小心眼。

  18、 要培養勇於接受挑戰,克服心理壓力,正確面對挫折,遇到困難不低頭、不氣餒、不服輸的頑強品格。

  19、 有強烈的好奇心,善於提出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20、 具有創造性思維意識,樂於接受開拓性活動的挑戰,大膽創新,勇於實踐,不斷開拓進取。 一個農民的教子之道 孫雷波是山東省萊陽九中高三學生,人高中以來,他的學習成績在級部始終是遙遙領先,在各級各類競賽中都獲得過好名次。其中,1993年山東省 ″英易達杯″中學生英語競賽獲得二等獎,1995年第12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獲得山東賽區一等獎,1996年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獲得山東賽區一等獎和全國一等獎,並因此被清華大學免試錄取。 孫雷波的成功贏得了人們的交口稱讚。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可喜的成績當然是多少年來老師們的辛勤培育換來的,也是孫雷波本人刻苦努力、頑強拼搏換來的,更是他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親優良的家庭教育,精心指導幫助所換來的。前不久,我們就孫雷波的家庭教育問題走訪了他的父親孫修山、母親方瑞英。兩位樸實的農民沒有多少華麗的語言,但他們對家庭教育的純樸的理解、對孩子所做的一點一滴,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營造優良的學習環境孫雷波出生在萊陽市穴坊鎮西富山村,幼時家境並不優越。上小學以後,居住環境有了改善,為了讓孩子放學後有一個安靜的學習場所,免受家庭瑣事、嘈雜環境的影響,孫修山夫婦決定,給孩子辟出一間屋,專供孩子放學後複習、做作業用。孫修山學過木匠,自己動手做了書桌,椅子、書架,購置上必要的工具書,一間簡樸、靜溢的″書屋″便布置好了。從此,孫雷波每天放學後便在這裡刻苦自學,直到九年後考到萊陽九中。談起這件事兒,孫修山感到很自豪,他認為家庭是學校的延伸,為了孩子的成長,當家長的應當儘力為他們創設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 優良的學習環境,不是一定要有一間書屋,沒有書屋,照樣可以有好環境,那就得在家庭里造成一種積極學習的氣氛。孫修山更重視″人″的環境。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不少人回家後所談論的往往是″錢″、″權″、″利″等等,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而如果談的是孩子所關心並對他們有益的話題,那就是另外一種效果了。因此,孫修山夫婦在同孩子相處時,總是巧妙地將孩子引到求知之路上。比如:飯前飯後的猜謎、一字一詞的辨誤、一事一議的爭論等等,不論是父子間、兄弟間、同學間有趣的說笑和談論,往往既活躍了家庭氣氛,又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從而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越是低齡的孩子,知識的獲得也越往往是靠興趣。那麼,發現孩子的興趣、保護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動手操作,便是家長們所不可輕的責任了。對於這一點,孫修山夫婦的做法是值得稱道的。孫雷波從小就好學好問,不論怎樣繁瑣的問題,只要能幫上忙的,孫修山夫婦總是耐心地幫助解答,從不厭煩。父母的耐心也鼓勵了孫雷波好奇心的發展、家裡的鬧鐘、收音機都要給拆開來看看,同學送的音樂卡改裝成電子門鈴,拿著肥皂和瓶瓶罐罐做小實驗。有一次和父母鬧惡作劇,為了能偷看幾眼電視,他還動手製作了一個潛望鏡。而所有這些,在孫修山夫婦看來都是好學的舉動,從不責怪、埋怨,相反卻總是給以某種方式的贊同與肯定--一句表揚的話、一個滿意的笑、或者一本好看的書。直面困難,磨練意念。 面對不能吃苦耐勞的孩子,一些用心良苦的家長往往束手無策,孫修山在這方面比一些家長高明多了--讓孩子勞筋骨、嘗痛苦,學會堅強。家居農村,有的是鍛煉機會,隨時可以"上一次課"。這點,印象最深的還是孫雷波。有一年夏天,父子倆同割小麥,父親割6行,兒子割3行,割了一會兒,兒子便被落下好遠,父親催促兒子,兒子以"我還小"分辯,發怒的父親給了兒子一巴掌,然後又蹲下示範,擂下一句″趕不上就不用吃飯″就又到前邊埋頭割麥了。 "在爸爸眼裡,他能做到的,我就應該做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應該能做到;有困難可以去克服,決不應有做不到的理由。"孫雷波很理解父親的行為。孫修山的用心,在兒子的身上得到了體現,孫雷波做什麼事都有一股不屈不撓的勁頭,尤其是在學習上,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敢於並善於向困難挑戰是他從小養成的性格。 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們都知道要進行輔導、指導和督促,卻往往忽視了自身的作用。父母在孩子的眼裡就是模範和表率,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孩子,身教重於言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方面,孫修山也有他的認識和經驗。平時孫修山對孩子的爺爺總是很孝敬,按時送糧、送贍養費,經常看望老人,送去應時應節的好東西,按時把老人接到家裡來精心侍侯。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放學回家總要看看爺爺。孫雷波在外邊讀書、比賽回來,總是想著給老人買點小禮物。這,就是身教的效果。 孫修山是個多面手,學過木工、學過果樹修剪、還養殖鸚鵡和家禽。平時,他經常買些實用科技方面的書來研究,什麼《家禽養殖》、《果樹栽培》等等,有空就翻翻,並學著實踐,操作。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勤於鑽研、勇於探索的榜樣,無形之中,也在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品質,促進了孩子的求知慾,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養成了刻苦鑽研、執著追求的優良品質。 愛 是 無 限 的 動 力 嬌慣不是愛,愛是對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愛是家長與孩子心心相印的溝通;物質滿足不是愛,愛是家長對孩子心靈的關懷與呵護,愛是在孩子需要時的精神上的贈予和鼓勵。 孫雷波的母親方瑞英對孩子的愛便是令孩子永遠享不盡的精神財富。孩子上小學、入初中,每次考試前總給包上一頓餃子,這特殊的鼓勵,讓多次參加比賽的孫雷波每每想起,便勇氣大增、信心百倍;幼兒園時,老師讓小朋友每人要做一個沙包,從沒見過沙包什麼樣的方瑞英照孩子的敘述,一中午做了一個"沙包王"--足有小枕頭那麼太,令孩子至今想起來都為媽媽驕傲--因為她是最了解孩子想什麼的人;孩子上小學時,一次方瑞英到煙台,別人都給從沒進過城的孩子買吃穿用的禮物,而她卻轉了幾家新華書店給孩子買了一套少兒古詩全集,讓翹首以待的孫雷波喜出望外,這使他對書有了特殊的感情,從此便廣泛閱讀,小學三年級還獲得過萊陽市組織的少兒智力競賽二等獎。 早期教育應該這樣教 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嗎?不少家長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而不少教育專家、兒童心理學家對此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這些專家並非空喊口號,而是根據科學的系統調查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專家們對一百餘名有成就的知名人士進行了系統調查,結果發現他們的成就與早期教育並無直接關係。這些成功人士的父母都沒有強迫他們的孩子去學習,而且都不認為早期教育能製造創造性的才智,相反,他們都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的前途。

  從這項研究還可以看出,他們父母的作用並不像一些人對早期教育所理解的那樣,讓孩子早早讀書、識字、學琴、學畫等,而是支持、鼓勵孩子自己興趣、愛好,另一點是他們的家庭都充滿聰明智慧的氣氛。另外,這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因為啟蒙者教會他們某種知識和技能,而是啟蒙者對自己的事業懷有極大的熱情,正是這種熱情深深地感染了他們。成功人士對自己的事業非常熱愛和充分投入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至於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則是以後的問題。不少家長在進行早期教育時本末倒置了。這項調查所是出的結論對廣大家長正確認識早期教育會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兒童早期專業培訓班,如電子琴、舞蹈、書法、繪畫、英語,都搞得非常火爆。從這種現象可以看出家長們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但是,其中的不少家長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的和特長,強迫他們接受填鴨式的教育,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一些研究表明,家長對孩子過多的干預,反而會使孩子智力發展的速度降低,特別是創造性智能的發展將停滯。因此,家長在準備對孩子進行早期培訓時,應慎重考慮如下幾個問題:

  1、要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適時地、漸進地為孩子確定合理的教育目標。合理的教育在於能真正促進孩子的智力成長,而不是壓抑它。

  2、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動揚所。

  3、家長應該從孩子生理心理發育規律的角度考慮,注意實施多樣化的教育,對於學齡前的兒童來說,主要應寓教於樂,把培養孩子的愛好和興趣放在首位。 和孩子一起說說時間 教孩子認識時間

  單單說"時間"兩個字,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多少有些抽象。所以,要教孩子掌握時間觀念,就要教孩子從他能理解的、最熟悉的、親身經歷過的和感興趣的事開始,認識時間。

  用具體事件標示時間

  時間看不見也摸不著,和孩子說"三點鐘我們去某某",他可能無法清楚地理解,可是如果你對他說"睡好午覺後我們去院里玩",你的寶寶一定很興奮。所以,大人教孩子認識時間或是和孩子討論時間,盡量用具體的時間來標示。

  例如,"早上"可是以"太陽出來的時候"、"奶奶送你去幼兒園的時候",也可以用其他孩子所熟悉的具體事件來表達。同理,"中午"、"晚上"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所以,對孩子,媽媽不一定要他知道幾點鐘時應該做什麼事,而是可以告訴他"早上起來要喝牛奶"、"吃過午飯要睡午覺"、"周末時爸爸媽媽都休息"等等,來作為時間的概念傳達給他。這樣寶寶就很容易聽懂了,而且能比較直觀地檢驗這個時刻地到來。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可以把具體的鐘點結合起來。例如,"早上七點起床"、"下午三點可以做遊戲",讓具體的事件概念慢慢滲入到孩子的腦海中。

  有意識使用時間辭彙

  雖然孩子的時間 概念發展大都不如他對時間辭彙的掌握,但是學習使用時間辭彙,可以增進他們的時間觀念。因此,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使用時間辭彙,如"今年寶寶兩歲,明年三歲了"、"明天星期六,我們要去姐姐家";或者給小孩念唱一些和時間 有關的兒歌,如"太陽公公起得早,我們大家來做操"、"小雪花,輕輕飄,告訴我,冬天到"等等。

  有效利用鐘錶

  小寶寶的思維都是具體形象化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鐘錶上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

  自己做一個只有時針的大時鐘,和寶寶一起動手,畫一些簡單的圖畫,如床、麵包、玩具等,或者是把現成的貼紙,把它們貼在鐘的相應位置上。如在七點貼上麵包,表示七點要吃早餐了;在三點貼上玩具,表示三點是遊戲時間。

  遵時守時好習慣

  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益。

  做好孩子的榜樣

  和其他好習慣的養成一樣,培養孩子守時的好習慣,家長同樣要以身作則。答應孩子的事要做到,說好六點起床絕不賴床到七點;說好五點去接他回家,就不要讓他等到五點半。同時,還要辦事麻利,不要拖拖拉拉。還可以幫助孩子把重要的事用畫圖、做記號等方法記在日曆上。

  生活作息有規律

  要孩子從小就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給他制定一份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這樣,他就可以知道,每天媽媽起床後他也應該起床了;吃過午飯後就應該午睡……這樣就會加強孩子的時間觀念。相反地,如果家長本身的生活就沒有規律,孩子在認識時間、遵守時間方面就會無所適從。

  聽聽故事懂道理

  有幾個孩子不喜歡聽故事呢?家長可以從講故事入手,引導孩子樹立自覺的時間意識。比如給他講講名人守時的故事;或是講一些因為不遵守時間而造成嚴重後果的故事。

  我和寶寶有約定

  為了引導孩子養成遵時守時的好習慣,家長和孩子不妨做個決定,相互監督。不管是誰,沒有遵守時間,就應該有一點小獎勵哦。讓空上約定有效果的關鍵在於,不管是懲罰還是獎勵,都應該及時兌現。 幫助孩子脫離被動挨打 案例:   敏敏小朋友是個老實乖巧的孩子,在上幼兒園後經常說被××小朋友打了。家長我們聽後非常難過說:"孩子在家都沒挨過一個手指,反到幼兒園讓別人打。"他爸爸告訴他,以後誰再打你,你就打他。做母親的覺得這樣教育也不對,應讓孩子寬容點,但又怕他太懦弱,以後怎麼辦?   分析:   這樣的問題在諮詢中經常遇到。有的家長甚至含著眼淚敘述這些事。家長的心疼、氣憤我們都能理解,但我們勸家長要把這事看開,一分為二地去分析。孩子挨打固然不是好事,但是引導得當,卻能豐富孩子的人生經歷和處事經驗,讓他學會與人相處解決矛盾的方法。   現代家庭孩子缺少同伴,習慣於全家都維護著他。可是來到群體中,由於每個孩子個性和家教影響的差異,使其行為表現各有不同。我們先分析一下孩子的特點及打人的原因:   1.小年齡和語言發展慢的孩子,由於語言發展滯後於行為,往往與人交往出現用肢體代替口頭語言。如:想要他人玩具,話還沒想說出口,就先去動手拿,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就不幹了,你搶我的玩具不行,我也要動手還擊,導致打人現象出現。   2.有些孩子用語言溝通無效時,就用打人來解決問題。這類孩子往往缺少解決矛盾衝突的有效辦法而使矛盾升級。   3.個別孩子屬於攻擊性強,經常用打人的方法解決問題或招惹他人。   建議:   了解上述情況後,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教育孩子。   ●注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其學會用語言與人溝通。如想要別人的東西時,先要與人商量:你的玩具還玩嗎?能不能給我玩玩。別人答應了再去拿。平日里,家長就要從這些小事上教孩子學會表達、交流。   ●引導孩子尋求解決矛盾衝突的最佳辦法。家長可以結合孩子反映的情況,幫助他分析事情的起因,使其明辨是非,然後啟發他從多角度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並進行比較、優選。   我在幼兒園曾見到孩子被打後常用的幾種處理方法:一是"我告訴老師(或家長),讓他批評你。"二是"你別打我了,明天我給你帶好吃的來。"三是"你打我,我就打你。"四是"你為什麼不用嘴說,打人是錯誤的,你必須給我賠禮道歉。要不我就……"   以上方法可以啟發孩子自己發現後說出,也可以由家長提供,然後幫孩子分析利弊。例如:"求助成人法"對小年齡的孩子發生衝突或大年齡孩子自行解決不了時適用,使用"贈物求和法"的孩子,說明他善於動腦筋想辦法,但是一定讓他明白,這樣做會使對方貪圖便宜,帶來負面影響,對"以打還打者",要讓他明白:你知道他打你是錯誤的,你再去打他是知錯犯錯,雙方都動手會越打越凶,容易出現傷害,而第四種方法即"據理力爭",是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允許孩子自己嘗試,之後要幫助他總結經驗。為孩子提供多種方法後,要給孩子自己去嘗試解決問題的空間,即便孩子被挨打了,您也一定要冷靜,不要急於包辦代替他解決,但在事情發生後要與他一起總結經驗。要相信孩子能在多次的交往衝突中長大、提高。   ●是家園共育。家長要及時與老師溝通,反映孩子的情況,引起老師的關注,並向老師請教方法,特別是遇到攻擊性強的孩子屢次打人時,您千萬不要親自出馬對其訓斥、恐嚇,最好也不要直接找對方家長交涉,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此時應求得教師的協助,家園配合,三方合力進行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承擔著特定的角色,因而他必須學會符合他所承擔的角色應具備的角色行為。在家庭中,你在孩子面前扮演的是父(母)親角色,同時在妻子(丈夫)面前扮演的是丈夫(妻子)角色,在父母面前扮演的是兒子(女兒)角色,在岳父岳母(公公婆婆)面前扮演的是女婿(媳婦)角色。在家庭之外,你倆還要扮演職業角色,如工人、農民、幹部等。每個角色都有一整套規範化的角色行為,能否適時地、恰如其分地表現這些角色行為,常成為別人評價你以及能否與別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你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成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言一行。 有個小故事,說的是祖父已老態龍鍾了,吃飯時,常把湯麵灑在檯布上,嘴角也流下湯來,兒子和媳婦很討厭他,就把他趕到牆角去吃飯,並且不讓老人吃飽。有一次,老人把吃飯的碗打碎了,遭到媳婦一陣惡罵,後來,他們只讓老人用木碗吃飯。4歲的小孫子見了,忙著收集碎木板。爸爸媽媽問兒子幹什麼,兒子說:"等爸爸老了,也用木碗盛飯吃。"這個故事說明了孩子會認同父母的角色行為,如若為人父母者不注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則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好比演一台戲,戲能演好,也能演砸,這全看你能否把握自己的角色,處理好自己充當的各種角色之間的關係,處理好自己與家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避免或者減少角色衝突,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種和諧的環境。 在孩子面前,你應時時以父母的角色行為規範約束自己。切實注意孩子對大人的一言一行中進行效仿。善良的、優美的、積極的、向上的行為,被孩子效仿當然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反之則不然,不可不慎。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一個突出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看到孩子模仿成年人一舉一動的事例。成年人的一舉一動,電影、電視中各種人物形象和動作,孩子都能逼真地模仿出來。但是由於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能力低、判斷力差,對模仿的對象是與非掌握不準,他們主要是根據人物的外表形象,按自己的喜愛和厭惡情緒來判斷人物和事情的,所以他們既模仿正面人物,也模仿反面人物,而模仿不良行為,就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因此,對孩子模仿壞人的破壞行為,家長要善於引導,使孩子通過正當模仿受到有益的教育。 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模仿的主要對象是父母,因此父母要通過自己的言行為孩子的模仿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電影、電視人物和事件。成人和孩子坐在一起看電影、電視,孩子會不時地發問:"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家長回答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同時,如果不影響觀看,可以用淺顯的語言簡單告訴孩子,"好人"好在哪裡;"壞人"壞在哪裡,讓孩子能夠初步掌握辨別"好人"和"壞人"的標準,能夠自覺地學習正面人物的優良品質和高尚道德,對反面人物的醜惡嘴臉和墮落的行為予以鄙視。 有些孩子模仿影片中壞蛋放火燒房的鏡頭,竟也拿著打火機在屋子裡躍躍欲試。面對這樣的模仿,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絕不可模仿,並向孩子講清模仿不良行為的危害性。在這裡我們向您介紹一件發生在一所中學的實事。有一個初中一年級的學生,看過武打電影后,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模仿電影中武打的場面,在一位平時非常要好的同學的背後跳起來就是一腳踹去,結果立即把行走中的同學踹倒,到醫院檢查後確診為腰椎壓縮性骨折,使這位無辜的孩子在病床上躺了兩個多月。通過這則事實,足以引起每一位孩子的家長要倍加留心,切莫讓孩子在模仿中釀出禍端來! 在校乖寶寶 在家小霸王 上了學的孩子每天往返於學校與家庭之間,面對著不同的教育環境和學習生活氛圍,小小的孩童常常有截然相反的表現,比如在校是"乖寶寶"的好學生回到家卻成了不聽話的"小霸王"。為此家長很是困惑:難道孩子也有"兩面派"的性格?為何在學校與在家裡的表現大相徑庭呢 ?   學校"乖寶寶"在家不聽話   8歲的小南上小學二年級,媽媽反映他在校表現挺好,不僅關心同學尊敬老師,而且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課後按時完成作業。可是小南在家裡卻動不動就和爸爸媽媽頂嘴,對父母的話根本不當回事,父母給他額外布置一點作業從來不做。   10歲的小君在老師和同學眼裡一直是一個非常文靜的女孩子,走路輕手輕腳,說話懂禮貌有分寸。可是在家裡,她卻像一個瘋丫頭,說話咋咋呼呼,走路風風火火,對父母愛理不理,甚至對爺爺奶奶也是呼來喊去。問她為什麼在家裡和在學校兩個樣?小姑娘頭一歪,不高興地說:"我在學校委屈了一整天,回到家不放鬆一下,怎麼受得了?"   這種在學校里當"乖寶寶"、在家庭中成"小霸王"的孩子,還不在少數!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對孩子成長會起到什麼樣的影響?為此,我們採訪了濟南師範學校心理健康中心高級講師、心理諮詢師孔屏老師。


推薦閱讀:

語言總述篇:孩子的語言發育正常嗎?一篇文章告訴你|兒童敏感期專題
巨頭扎堆布局VR教育,背後的邏輯究竟是啥?
播音考試時千萬不要這樣穿!
弘瑞3D列印同台職業教育共話「智造」人才——3D正式列入《全國技工院校專業目錄(2018年修訂版)》
煙台大學即將迎來建校30周年,你如何評價煙台大學30年的發展?

TAG:教育 | 兒童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