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清最後對決之松錦大戰

松錦大戰是明朝與清朝的最後一次大決戰,也是清朝奠定帝國基業的關鍵一戰。後來的清兵入關,與清兵作戰的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而不是明王朝了。明朝與清(後金)在遼東多年的糾纏攪殺中,數戰數敗,喪師往往以數萬計。松錦大戰後,明朝在遼東再也組建不起大規模軍事力量了。松錦大戰,地點:松山、錦州(今錦州市)。時間:1640年一1642年,戰爭長達兩年之久。參戰方及參戰人數:明朝、清朝,明軍約13萬、清軍11萬。結果明朝大敗。傷亡情況:明軍53783人、清軍14000人。主要指揮官:明朝,洪承疇、清朝,皇太極。結果:明朝寧錦防線徹底被毀,關外只剩寧遠孤城。(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後金兵也就稱清兵了)。公元1641年,(崇禎十四年)三月,錦州被清軍包圍,錦州守將祖大壽(吳三桂的舅舅)向明庭報稱:「錦州存米僅供月余,而豆則不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假如清軍再加強攻擊),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庭命洪承疇領吳三桂等八總兵、步騎十三萬,速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 公元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疇部到達松山與杏山之間,洪承疇此時仍然不敢冒進錦州,駐紮寧遠,以窺探錦州勢態。崇禎帝令洪承疇即刻進兵。明庭的這一決定被以為是失策,然而我們想一想明朝末年內外交困,天災連連,到處烽火,戰事不絕,明庭哪還有多少錢糧,有一些野史講崇禎帝搞了什麼小金庫,純粹不可信,國事之艱難就擺在大家眼前,催兵出戰打了敗仗,可誰又能保證不催兵就能打勝仗,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於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此時明軍士氣正銳,皇太極對清軍的失利非常著急,帶病率軍趕往前線增援,」晝夜兼行五百餘里,七月十九日到達錦州城北的戚家堡。分兵、挖壕,緊緊包圍松山一帶,」斷絕松山要路」。洪承疇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奪取了明軍屯糧十二堆。明軍失去糧草這才是此次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把這種明明是失去糧食而失敗的戰爭歸罪於崇禎皇帝則難以令人信服了。另外,洪承疇將十三萬援兵集於一處,首尾沒有呼應,容易被包圍,當清軍挖壕圍困時,居然沒有覺察,一系列的失誤被敏銳的皇太極捕捉到了戰機,可見明軍在情報、巡哨方面也存在缺陷,在戰術上洪承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吳三桂在戰爭中逃跑了,但是,不是在戰前和戰中逃跑,而是在局勢失控已無法扭轉局面的情況下逃跑了,吳三桂雖逃離了陣地,但沒有逃離戰場,松錦大戰慘敗後,洪承疇被俘,祖大壽投降。只有吳三桂率三萬殘兵進入寧遠。歷史上有數不清的人物逃跑過,包括劉關張,而且關羽棄卒逃跑千里走單騎十分出名,並無人發難,至今高坐廟堂,大可不必因為一個人叫吳三桂而小題大作,以一污點而抹黑全身。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疇、祖大壽被俘。三月八日,錦州明軍已筋疲力盡,糧盡援絕,祖大壽無奈遂獻錦州而降,至此松錦大戰結束。明軍傷亡53783人,失馬7740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而這一切損失都是因為救錦州而引起,明朝在遼東的戰事從被動中走向了滅亡。松錦大戰後,只有吳三桂率三萬殘兵進入寧遠。關外城池盡失,唯懸寧遠孤城,大明朝多年苦心經營終付諸東流,懂的戰爭的人應該知道,戰爭的勝利並非奪取一城一地,而是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和經濟資源。松錦戰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建力量對抗清軍了。松錦之戰敲響了明王朝的喪鐘,可謂亡國之戰。
推薦閱讀:

【引用】中國的世界遺產:明清皇家陵寢3
必修1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導與練
李漁的政治詩有哪些?是否曾表明(或暗示)過對明亡和清朝接替的態度?

TAG: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