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不容忽視

辱罵毆打、拍攝半裸照片、持刀威脅……近期一系列校園欺凌事件令輿論嘩然。這些校園欺凌事件在讓家長和社會各方驚愕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思考:是什麼讓處於花季的孩子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校園欺凌難道僅僅是孩子之間的問題,是否也是家庭與社會的病症?如何讓欺凌遠離學校、遠離孩子?帶著這些問題,半月談記者在北京、河南、安徽、湖南、寧夏等地進行了採訪調研。

欺凌陰影籠罩校園

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呈現出參與人群低齡化,女生和留守、流動兒童屢成「主角」,嚴重暴力傾向,藉助互聯網炫耀等新特點,亟待引起關注。

低齡化趨勢明顯,女生和留守、流動兒童屢成「主角」

因為忙於生計,也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女兒上中學後,安徽合肥的哥周師傅從未接送過。但最近在「拉活兒」的黃金時段,他都掛起暫停營運的牌子,把車停在路邊等候孩子放學。

老周的反常舉動,源於連日來在網路上瘋傳的「學生圍毆視頻」和其他一些校園欺凌事件。如果女兒周圍有什麼異常,他希望能第一時間發現「蛛絲馬跡」。

湖南一名初三女生遭遇幾名未成年人毆打,並被拍下裸照上傳網路;浙江慶元縣多名初中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男孩捆綁後拳打腳踢,用煙頭燙傷並拍攝視頻;安徽懷遠縣某小學13歲的副班長向另外6名同學要錢,並逼迫同學吃污穢物……

校園欺凌一直都有,但近年來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呈現出一系列新特點。從涉事群體的角度看,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校園欺凌呈現低齡化趨勢。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以今年1至5月媒體曝光的40起校園欺凌事件為例進行分析,發現75%發生在中學生之間,其中初中生佔42.5%。在此次安徽懷遠發生的欺凌事件中,按照受害學生的說法,他們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遭到勒索,那時這些孩子還不到10歲。

「以往校園欺凌當事人高中生多一些,現在初中生和小學生開始增加。」河南省鄭州市第九十九中學團委書記魯泉說,無論是施暴方還是受害人,都呈現低齡化趨勢。

其次,女生頻頻成為「主角」。大多數人對女孩群體的印象都是可愛的、乖乖的,然而近年來女生參與校園欺凌的案例越來越多,讓人大跌眼鏡。寧夏銀川市第十六中學政教處主任閔生肅告訴記者,他所了解的校園欺凌事件,近七成有女生參與,而且「有女生參與,男生往往下手會更狠」。

共青團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權益部部長魏煒就曾親眼目睹女生參與的欺凌事件。魏煒告訴記者,他與朋友散步時發現一群穿校服的女生圍著一名女生要東西,還打耳光。他的朋友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立即上前制止,可這群女生讓他「走開,別管閑事」,態度十分囂張。最後在報警的警告下,這群女生才罵罵咧咧地走開。「她們無所畏忌,毫無廉恥,簡直讓人匪夷所思。」魏煒無奈而痛心地說。

最後,在流動、留守兒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發態勢。記者梳理髮現,當前校園欺凌事件不少發生在城鄉接合部的學校,而這些學校正是流動、留守兒童聚集的地方。

「流動、留守兒童的父母往往忙於生計,很少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使得這些孩子要麼因缺少保護,成為被欺負的對象,要麼走上歪路,成為校園『小霸王』。」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於娟娟說,在陌生的城市中,一些流動兒童無法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價值,甚至被歧視,也很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施暴者或受害方。暴力傾向嚴重,藉助網路炫耀

除了涉事群體的變化,當前校園欺凌在手段和方式上,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辱罵毆打、拍攝裸照、捆綁燙傷、械鬥傷人……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的報告顯示,從2013年1月到2015年5月,有關校園欺凌事件的公開報道呈上升趨勢,其中包括鬥毆、性侵、敲詐財物等。

這份報告中統計了40起校園欺凌事件,其中九成以上造成人身傷害。校園欺凌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有7.5%的暴力事件由「偏激心理」引發。

採訪中,有教育人士表示,雖然沒有統計顯示當前的校園欺凌事件多於以往,但通過觀察對比可以發現,現在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往往性質更為惡劣、手段更為極端。

「在施暴的同時,如今的校園欺凌還帶有更強烈的侮辱性。」魯泉說,用煙頭燙、用針扎、扒光衣服、扇耳光等,這些行為會給受害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以往校園欺凌比較隱蔽,有個別學生對同學進行敲詐勒索,都是在背地裡偷偷摸摸地干,生怕被人發現。現在不一樣了,欺負人對於一些學生來說成了『能耐』,基本公開化了。」于娟娟說,在一些學校,學生之間會形成團伙,甚至與校外人員勾結。

採訪中,不少教育和法律工作者認為,與互聯網結合也是校園欺凌的新特點。「有的學生在網上約架,發個帖子,寫好時間地點,然後雙方找人群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業務部主任趙輝指出,不少學生對於施暴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喜歡把暴行拍成視頻上傳互聯網,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

專家表示,除了暴行本身,涉事學生的態度及心理也很讓人擔心,被打者大多選擇沉默,而打人者則將其視為炫耀的資本。

欺凌背後,難以癒合的傷痛

「我走了,無期,不見」——這張紙條的背後,是陝西省藍田縣一名初中女孩無言的痛苦。5月6日,這名女孩因被嫁禍「在其他宿舍偷錢」,被多名同學毆打訛錢。

半個多月後,女孩家人輾轉多地,終於在西安一家麵館找到了她。儘管隨後她就讀的中學對12名涉事學生進行了處分,但其父親告訴記者,女兒回來後,心理陰影始終無法消除。她不願意說話,不願意去上學,「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把自己徹底封閉了起來,這讓作為父親的他又無奈又痛心。

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階段,校園欺凌往往會使受害者心生恐懼,害怕與人交往,甚至產生對他人和社會的抵觸乃至仇視心理。同時,校園欺凌的施暴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懲戒和教育,極有可能進一步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據2013年西寧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公開的數據,過去10年,西寧市青少年犯罪人數占犯罪總人數的近40%,並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校學生。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也只有8種嚴重犯罪才會追究刑事責任。由於年齡原因,很多孩子實施校園欺凌卻不會受到懲罰,這也容易使他們形成「藐視法律」的心態。

在親眼目睹了欺凌事件之後,魏煒回到家,問身為教師的妻子,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學校和老師能做什麼。「她說如果家長不配合,學校也很難辦。對於這種狀況,作為一名青少年權益保護工作人員,我確實很擔心。不僅為受害者擔心,也為施暴者擔心,因為有太多『問題』學生就是因為被學校和老師放棄,『破罐子破摔』後走上犯罪道路的。」魏煒說,為了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關鍵是要做好預防和引導。

「很多未成年人在走上犯罪道路之前,已經有過嚴重不良行為,但遺憾的是,由於缺少相應的矯治措施,我們未能及時有效地阻止他們。」趙輝說,當前社會應提高對包括校園欺凌在內的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重視程度,做好預防工作,避免這部分孩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校園戾氣從何而來

校園欺凌頻發。是什麼讓一些本應單純、天真的孩子充滿戾氣?拂去暴力陰雲,記者發現,家庭防線的失守、學校教育的缺位和社會不良風氣的侵擾是校園欺凌背後的主要推手。家庭結構失能和教育走偏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身上出現的任何問題,家庭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於娟娟說,當前校園欺凌事件頻發,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父母沒有盡到管教子女的責任。

據江蘇盱眙縣人民法院統計,去年,該院共判處青少年犯罪案件112件148人,其中絕大多數案件犯案者涉及留守兒童。「許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還是缺乏父母管教。」盱眙縣人民法院少年庭法官金剛表示,很多農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人許多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無人過問。

鄭州市九十九中學是一所主要招收行為偏常的「問題學生」的學校。目前學校有100多名學生,30多名教職工。該校團委書記魯泉告訴記者,從學校情況來看,出現問題的孩子超過80%來自單親或類似單親的家庭。

「我們曾做過調查,校園欺凌事件施暴的孩子中,有70%左右從小缺乏家庭關愛,甚至常常遭遇家庭暴力。因此,他們也往往選擇用暴力宣洩自己的不滿。」長期關注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合肥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林林說,在大多數人眼中,校園欺凌的施暴者十分可恨,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孩子也很可憐,他們沒有從家庭中得到應有的關愛。

一方面,家庭結構失能,使得孩子在成長中缺少關愛和教導,另一方面,一些家庭雖然看起來美滿,家長對孩子也充滿關愛,但由於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問題,也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

共青團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權益部部長魏煒的妻子,是一名教師。她的班上有一名學生在校園內打了同學,她把其家長叫到學校時,家長一聽說自家娃是「打人」的一方,還挺高興,說這樣才能不受欺負。

「寧做狼,不做羊」「不能吃虧」「不受欺負」……如今這樣的家庭教育觀念有一定的市場。這些家長的本意可能是培養孩子適應將來激烈的社會競爭,做生活的強者,但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單純灌輸這些觀念,在不諳世事的孩子面前呈現的是一幅怎樣的社會圖景:人與人之間只有惡性競爭,你不欺負別人,別人就會欺負你——這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這樣的法則面前,文明、道德都成了軟弱無能的象徵。

一些家長這種明顯走偏的觀念,不僅使孩子遇到問題時傾向於用暴力方式解決,同時也讓校園裡一些原本稀鬆平常的「磕磕碰碰」,被上升到不可調和的程度。

「以往同學之間發生點磕磕碰碰甚至無意傷害事件,通常都能通過調解解決。但現在調解的難度加大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業務部主任趙輝告訴記者,曾有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在教室里做值日的時候,不小心把另外一個孩子的牙磕鬆動了,家長開口就要35萬元的賠償,少一點都不能接受。提出這樣的要求,就很難有效調解,也會給對方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陰影。

中國兒童研究中心主任叢中笑指出,當前校園欺凌頻繁發生,是一些青少年成長亞健康狀態的積累和爆發,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過分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性格和品德的培育。

學校教育存在兩大軟肋

採訪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專家指出,在校園欺凌背後,學校法制教育和德育的缺失不容忽視。

「教育部門對法制教育有專門的規定,要求做到進課堂、進教材,教師落實,課時落實,但現在看來做得還不夠。」于娟娟說,一方面,學校沒有法律教師人才儲備,講課的基本上都是政治、思想品德教師;另一方面,法律知識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既不系統,也不深入,加上學校出於升學率的考量,並不重視普法,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兼任了幾所中小學的法制副校長,但如果不主動聯繫,學校很少會找我。」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治理機制」課題組2014年曾開展過一項專門調查。調查中,65%的調查對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時選擇「不懂法律」;64.7%的選擇了「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60.5%的調查對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價,就不會實施違法行為。

法制教育缺失,加上學校和社會缺乏相應的懲戒手段,難以對校園欺凌行為形成警示和震懾作用。而本應對欺凌行為發揮重要預防作用的德育,其現狀也十分堪憂。

採訪中,不少學生告訴記者,德育課低年級時還能正常開,到了高年級基本就要給主課讓路了。而且品德教育概念性內容居多,與實際聯繫不夠。

還有老師指出,一些參與校園欺凌的學生成績還是不錯的,由於學校過分重視成績,老師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間接縱容了這些孩子的行為。而對於成績不好的學生,一些老師傾向於不管不問,任其自暴自棄。

記者調查還發現,其實一些學校和老師存在不敢管的情況。一些學生家長不願意聽到自己孩子表現不好的評價,也不願相信自己孩子有暴力行為,一旦聽到這些,往往就會情緒激動,與老師爭辯,甚至打罵老師,造成老師與家長無法正常溝通。

社會不良風氣侵蝕滲透

「校園暴力是社會暴力的一種投影。如果社會上有用暴力解決問題的逆流,那麼一些孩子就會模仿。」合肥市優秀教師、合肥一六八玫瑰園小學老師吳盛曦認為,追溯校園戾氣的根源,社會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現在的社會上,經常能夠看到相互偶爾觸碰就會引爆無休無止的爭吵,甚至為一點小事就大打出手。從因為讓座問題上演「全武行」到怒打插隊者,再到因為一次超車,互不相讓,最後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大家的脾氣似乎越來越壞。孩子也是社會的一員,這種社會戾氣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成長。

湖南湘潭教師李佳璘說,目前市面、網路上的大量小說、遊戲都包含色情、暴力情節,處於青春期的學生非常容易受到影響。甚至連一些熱門幼兒動畫片里也開始出現「暴力美學」,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導致他們極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產生暴力衝動。

「不少國家都實行網路年齡分級,但我國這方面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叢中笑認為,十多歲的孩子正是表現欲和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多孩子就會不自覺模仿從網路上接受的信息。

此外,當前社會上「一夜成名」「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也影響著校園。記者曾在一所小學六年級學生中做過隨機調查,該年級一個班的畢業留言冊上,同學們的近期心愿中超過四分之一是與金錢和物質滿足相關的,如「撿到100000億」「有一百萬」等。班裡的一位同學說,他們曾模仿福布斯排行榜搞過一個班級同學財富排行榜,根據父母接孩子的車輛檔次及學生穿著,給同學排名,那些上榜的「富豪」很受人羨慕。

林林等人認為,上述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不良價值觀對校園的侵擾。一些孩子不思學習,而是把獲取金錢當做一種自我證明的手段,甚至用暴力手段敲詐勒索同學,模仿成人吃喝玩樂、打架鬥毆。

一些網站和媒體也熱衷炒作放大「炫」文化,這導致一些青少年認為「炫」能出名,進而模仿跟風。目前校園欺凌事件中一些施害青少年熱衷於將自身行為的視頻、圖片等通過網路廣泛傳播,就是為了「炫酷」。

為校園撐起保護傘

專家表示,治理校園欺凌,應遵循事前預防和事後懲戒相結合的原則,在強化家庭的監護責任,凈化社會風氣,加強未成年人品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應完善相關法規,為校園撐起保護傘。

嚴守法律底線 加大矯治力度

專家表示,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反映出我國在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處理制度建設方面,存在一定滯後和不足。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業務部主任趙輝說,她在中小學普法時,經常會被學生問到,自己不滿14周歲,是不是無論做了什麼事,都不用負法律責任。「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非常不正確的。」趙輝說,孩子們不懂法、對法律缺少應有的敬畏,這說明法制教育沒有落實到位。

在現有法律框架下,未成年人出現嚴重不良行為,對其負有監護和教育責任的家長、學校並未承擔相應責任。在監護人方面,雖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不滿14歲的未成年人出現嚴重不良行為,父母會受到公安機關的訓誡,但從實際情況看,這一措施效果十分有限。

針對當前校園欺凌低齡化的趨勢,有專家指出,可以考慮適當降低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年齡。但對於這一觀點,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於娟娟等人並不贊同。他們表示,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看,對嚴重不良行為,應該以預防為主,懲罰為輔。「如果一個孩子十一二歲就已經是罪犯了,他的一生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但對於已經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相應的懲戒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工讀學校以前起到了很好的預防犯罪的作用。」趙輝說,但目前全國範圍內工讀學校只剩下幾十所,且都面臨生源短缺,處境艱難。記者了解到,一個孩子進入工讀學校,必須家長、學校、派出所三方同意,但現實情況是家長一般不會同意。

對此,趙輝建議,應該細化、明確進入工讀學校的標準,比如可以參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評估,只要符合這些條件,就應當送到工讀學校,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矯正是必要的。

法制教育也至關重要。在校園法制教育層面,于娟娟認為,學校應提高對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把法制教育擺在和其他學科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時,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確定教育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體系。

採訪中,一些專家建議,應把中學生法制教育列入教學大綱,作為學生的必修課,並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實踐,如案例教育、法官指導模擬法庭等。通過法制教育進課堂,普及法律知識,形成對法律的敬畏,使青少年養成遵紀守法、恪守社會規範的行為習慣。

德育、心理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採訪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專家都提到,學校教學過分看重成績,忽視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校園欺凌事件多發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當在教育體系設計上,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其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讓孩子學會通過理性的方式,化解壓力、解決矛盾,減少偏常行為。

合肥市德育工作先進個人、合肥市屯溪路小學校長陳罡認為,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德育工作,採取更靈活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利用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增強德育課的互動性,保證其效果;另一方面應該大力創建特色學校,明確學校的個性化培養目標,提升育人水平。

屯溪路小學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安徽省率先推出小學生經典誦讀特色課程。從最初的只「誦讀經典」,到現在的不僅將經典誦讀納入校本課程,每周拿出專門時間授課,而且配套實施了多項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對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價值觀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鄭州市第八中學,從2005年至今,學校通過每周一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強化學生的道德約束,內容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此外,還倡導每天早上有晨頌、晚上有暮省,促使學生見賢思齊、反躬自省,提高道德水平。

心理教育的「空白」也是校園欺凌易發的重要原因。中國兒童研究中心在2011年至2015年規劃綱要中,將「促進兒童健康人格的發展」列為重要目標。中國兒童研究中心主任叢中笑告訴記者,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立,必須從早期開始,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心理輔導。「國家層面應該提倡建立一套體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涵蓋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幼兒、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

鄭州市第八中學的心理協會,通過沙盤遊戲等活動,讓受到校園欺凌的孩子有吐露心聲的渠道。同時開展心理諮詢服務,通過前期的情況摸排、問卷調查等,篩查受欺負和施暴的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

發揮家庭作用 凈化社會環境

屢屢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也給家庭教育敲響了警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合肥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林林認為,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應該及時捕捉孩子情緒的變化。例如發生在安徽懷遠的欺凌事件中,家長發現孩子總是丟錢後,用打罵懲罰孩子,導致孩子與家長的溝通被堵塞,欺凌事件持續多年未被發現。

于娟娟說,現在不少父母不懂法,不知道如何以法律為武器保護孩子和讓孩子加強自我保護,青少年法制教育首先應該從家長做起,比如通過社區的家長學校,或者發動學校組織專門的普法培訓等。現在我們都強調法治社會建設,這其實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專家表示,為人父母不是簡單的事,家長在思想觀念上需要不斷學習提高。如果家長有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修養和品格,為人處世理智、平和、公正、正派,那就一定會通過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在建設和諧家庭小環境的同時,我們還應該著眼於解決突出問題,為青少年成長打造更好的社會大環境。

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學校附近嚴禁開辦營業性歌舞廳、營業性電子遊戲場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場所,但現實情況遠非如此。

鄭州市第八中學政教主任馬華林說,應該加強校園周邊的治安聯防,這樣至少在校園周邊發生校園欺凌行為的幾率會降低。「學校周邊及學生經常走的路線,監控可以多裝一些,既可以預防,又可以為事後取證提供保障。」

採訪中,相關專家指出,防治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還需要採取綜合手段和系統思維,比如平衡城鄉發展、加強社區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強化對嚴重不良行為青少年的專門教育工作等,讓更多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有父母、社區的關愛和引導,擁有一技之長,避免過早失學。

目前不少檢察機關開始探索「柔性辦案法」,聘請心理諮詢師現場給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繪畫心理輔導」,對他們的選色、布局、畫風等進行觀察,了解其內心深處的想法,並就他們的心理狀態向其監護人提出建議。專家表示,這些措施都是有積極作用的。孩子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希望社會各界都能參與進來,想方設法解決青少年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其健康成長。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是一記警鐘,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國外如何防止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是一個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面對這一難題,美國、英國、日本、挪威、南非等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護青少年不受校園欺凌的侵害。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政府充分重視

挪威是世界上最先發起反校園欺凌運動的國家之一。2002年8月,挪威各界人士共同發表了《反欺凌宣言》,向欺凌宣戰,正式結成全國反欺凌聯盟。

挪威較好的反欺凌成效,與其實行的「零容忍方案」密切相關。根據該方案,學校所有干預人員要時刻用「篩選標準」識別學生的違規行為,同時建立匿名報告系統,鼓勵學生及時報告欺凌現象。學校要嚴格校規,防止欺凌者破壞學校公共資源以圖發泄;構建受欺凌者的庇護所,有的學校專門設置了安全室;開設相關的反欺凌課程,訓練受欺凌者應對欺凌的能力、欺凌者的移情能力以及旁觀者的責任意識。同時,該方案要求重點監控課堂和課外活動。增加校園主要觀測點的攝像頭數量,儘可能使一切活動可視化、公共化,減少校園觀察的死角。方案要求在教室活動中施行反欺凌教師負責制,強化教師在教室領導中的權威。

英國政府教育與就業部(教育與技能部的前身)於20世紀90年代前期發表了指南手冊《別在沉默中容忍》。2003年11月英國政府教育與技能部出版了《反欺凌行動憲章》,鼓勵學校和學生簽署。同年,教育標準局提出了應對校園欺凌現象的指導性意見,包括發揮學生的參與作用、與家長密切配合、地方教育當局支持、加強師資培訓等多方面內容。到2003年,67%的中小學制定了專門針對欺凌的措施。2005年3月,英國政府任命首位獨立專員負責包括欺凌在內的青少年事務。為了提高全社會對於校園欺凌危害性的認識,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從2005年起,英國政府在每年11月份舉辦全國性的反欺凌周活動,集中開展各種宣傳,包括舉辦以反欺凌為主題的全國中小學生詩歌競賽等活動,廣泛宣傳校園欺凌的危害性。地方層面也積極落實國家相關政策。

在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強立法,通過制定欺凌行為認定標準和嚴懲欺凌行為,遏制校園暴力。除動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行為外,聯邦和地方政府一系列立法還把言語辱罵、口頭威脅和在公眾場合故意嘲笑他人殘障、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行為認定為欺凌行為。美國法律近年還規定,在社交媒體和網路辱罵、攻擊或披露同學隱私,也構成欺凌行為。該行為通常稱為網路欺凌。

美國政府規定,對未滿18歲的校園欺凌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輔導警告等方式處置。但如果後果嚴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當做成人刑事案件審理,按成人標準定罪量刑。美國不僅對欺凌行為實施刑事懲罰,而且會嚴懲其同夥。

教師家長各盡其責

教師是直接與學生共處者,最容易發現欺凌現象,因此在應對欺凌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國家通過立法與培訓的方式,強化學校和教師責任。

日本《防止欺凌對策推進法》規定,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要強化教師培訓和研修,提高教師的資質,令其掌握有關提供諮詢和支援以及其他應對欺凌的專業知識;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還要確保具備心理學、社會福祉學等專業知識的人才,以便學校要求向其派駐此類人員時能得到滿足。學校必須制定相關計劃,對教職員工進行防止欺凌的技能培訓,提升其防止和應對欺凌的能力。

英國同樣注重加強師資培訓。一是在職前培養中,突出紀律管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二是對在職教師進行反校園欺凌方面的專業培訓。英國許多地方教育當局撥付專項經費用於教師的培訓,幫助教師掌握識別校園欺凌、進行早期干預和行為矯正的方法。

防止欺凌並非學校和老師的單方責任,作為學生監護人的家長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日本《防止欺凌對策推進法》規定,監護人應當努力指導被監護的兒童養成規範意識,不使其實施欺凌行為。監護人在所保護的兒童受到欺凌後,要採取適當措施加以保護。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學校設置者、學校在採取欺凌防止措施時,監護人要努力給予協助。當然,為了避免過於強調監護人職責以至於學校怠於構築欺凌對策,日本在立法上明確規定,對監護人義務的規定不得理解為減輕學校設置者和學校的欺凌防止責任。

美國也非常注重加強父母管教子女的責任。如果學生欺負同學,學校會馬上要求其家長開家長會;如果未成年學生因欺凌行為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一起進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認定孩子欺凌行為與父母不法行為(如吸毒、酗酒)有關,法官可以把孩子的監護權轉移到寄養家庭;如果父母管教不當,法官會要求父母上訓導課程,學習如何合法管教子女;如果子女的欺凌行為造成他人受傷,父母必須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在法國,不能承擔教育責任的家長,會受到取消社會補助的懲罰。

重視協調與機制建設

如上所述,反校園欺凌需要多方合力,在這一過程中,相關的協調工作與機制建設就顯得非常必要。

在南非,學校安全委員會不僅要制定欺凌行為的預防和解決措施,而且要定期組織家長見面會。見面會的時間最好是家長下班以後或者周末,主要討論學生的近期狀況、學校的政策和其他事宜。當需要家長協助解決問題時,安全委員會要安排家訪或校訪。

日本《防止欺凌對策推進法》規定,教師、公共機關職員、監護人以及其他人員一旦發現有學生遭遇或可能遭遇欺凌,必須立即向學校報告,學校立即對有關事實進行調查,並向學校設置者報告調查結果。學校認為確實存在欺凌事實後,為了制止和防止再次發生欺凌行為,應在具有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專業知識人員協助下,對受害學生和監護人進行持續性支援,對行為實施者和監護人分別進行指導和提供諮詢,學校對實施欺凌的學生可決定讓其不與被欺凌者同在一個教室學習。學校認為欺凌行為可能構成犯罪的應通報當地警察,並配合警察採取有關措施。校長及教師對正在實施欺凌行為的學生,若認為有必要可依據《學校教育法》對其實行懲戒措施,但不得體罰學生。為了給學生創造安心接受教育的環境,基層教育委員會可採取措施讓實施欺凌的學生停課,但教師和校長不得作出這樣的處罰決定。日本文部科學省還通過頒布通知的方式指導學校正確適用這一措施,避免給學生造成傷害。

該法還規定,為了有效推進欺凌對策,日本地方自治體可以成立由學校、教育委員會、兒童諮詢機關、法務局、警察等機關組成的「欺凌對策聯絡協議會」。為防止校園欺凌,學校應與學生的監護人、地方居民及其他關係人協作,開展有助於學生自主防止校園欺凌的活動,通過啟發等措施讓學生或教師深刻理解防止欺凌行為的重要性。


推薦閱讀:

陶成鵬與校園欺凌
走不出的青春夢魘:校園欺凌受害者調查報告
應該有個「反校園欺凌」機制【沈峰】
除了對校園欺凌說不,我們還能做什麼
「校園欺凌」頻發生怎樣防範

TAG:校園 | 校園欺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