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鑒賞-明代玉器

中國玉器鑒賞-明代玉器(上) 2008年06月10日 星期二 22:52

明代玉器在宋元玉器蓬勃發展的基礎上,繼承了宋、遼、金、元玉器製造的成就,經過不斷努力,將玉器生產推向了一個更新的高度。明代玉器製造的成就與特點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玉制器皿種類增加。杯、碗、盤、碟、文房用具、仿古鼎彝大量出現。第二,佩玉體系極大發展。實用與裝飾功能具備的紐扣、發暨、帽正、佩墜,一改形式古拙之風,日趨市俗化,形式花樣與日常生活越來越接近。還出現了一些製造極其簡單、注重表現玉材質地之美的小玉件。第三,玉雕人獸的大量出現。這類作品較宋。元時期要多出許多,表現手法上也有較大的發展,著重於動態表現和手法的靈活性。第四,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宋元以前的玉器作品,形狀、裝飾有較固定的形式,紋樣特點也較統一,一些特徵在不同的器物上反覆出現。而明代玉器的形狀,紋飾僅有部分帶有規律性,但又極富變化,千姿百態,以極其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另外,在明代宮廷玉器發展的同時,民間玉器製造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像蘇州專結巷這樣的玉器生產集中地和陸子剛等一批治玉名手,開創了明代玉器生產的繁榮局面。

(一)明代文獻中記裁的玉器

宋、元時期的考古學著錄,對部分古代玉器進行了考釋,主要方法是依傳世玉器及古文獻,對古玉的名稱、器型、用途進行討論,這一方法具有某些科學性,開創了古玉形狀與名稱對應關係的研究,但是,由於缺少堅實的考古學基礎,所做玉器判斷尚欠準確。明代,古玉市場急速擴大,玉器使用者的範圍也極其寬廣,這無疑會對玉器的生產、收集、研究產巨大影響。明人高休在《遵生八箋》(卷十四)中記述之後的玉器說:「自唐來以下所制不一;如管。笛、鳳機、乳絡、龜、魚、帳墜、哇哇、樹石、爐頂、頂、提攜、帶珪、厭口祀圓細花帶板。燈板、人物、神像、爐、瓶、鉤、鈕、文具、器皿,杖頭、杯、盂、扇墜、梳背、玉冠轡、坍、絛環,猿、馬、牛、羊、大、貓、花朵,種種玩物,碾法如刻,細入絲髮隙敗矩,玉致極矣,盡矣。」這些器物多是日用品、飾品,其中不乏古玉,且多是市場流通之物,面對樣一個玉器骨量與時玩市場,玉器研究的領域自更加寬廣;涉及到玉質、顏色的好壞,玉器的用這真偽問題。從目前見到的明代文獻來看,參加工鉈論的人似乎比來元時期更多,一些文人筆祀中也雜有辨識古玉的內容,這些對於我們了解明代玉器,自然是極有參考價值的。明初曹昭所著《格言要論》一書,是適應玩市場的擴大和占董收藏者的需要而出現的一部文物百科書籍,其中有較多的篇章談到了白玉,這些內容偏重於經驗性而不圃於學術探討,內容涉及面較廣,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重點談到了下列幾方面的內容:

1、玉材的名稱及檔次

明代對於玉樹珍貴程度的區別,與古代品玉的態度基本一致,以白玉為上品,碧玉、青玉稍差,暇斑夾石者愈多,則玉價愈低:「玉出西域於闖國,有五色,利刀刮不動,溫潤而澤,摸之靈泉,應手而生。凡看器物白色為上,黃色、碧色亦貴,更碾琢奇巧敦厚者尤佳,若有吸砧、激動、央石及色個正欠溫潤者價低。」明代人還依玉材的不同顏色而予不同的名稱,分別為「白玉」、「黃玉」、「碧玉」、「黑玉」、「赤玉」、「綠玉」、「甘青玉」、「萊玉。《格人要論?珍寶論》:「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貴,但冷色(即飯湯色)、油色,及有雪花者皆次之。」「其色如酥」與宋代人所謂「白若截肪」一致,是說玉的色澤如同凝固的酥油。「雪花」是指至內微有假,如同田黃石中的蘿蔔、糠一般。「黃玉如栗者為貴,謂之甘黃,玉焦黃色者次之。」黃玉作品,目前見到的極少,多為清代製造,玉色如栗,微透明。故宮收藏一批來到明初時期的黃玉獸及牲畜,玉質黃綠,透明度差,其上多有紅絲狀沁色,應是黃天中的次玉。「碧玉,其色青如藍靛者為貴,或有細墨星者,色淡者皆次之,蓋碧,今深青色。」由這段文字看,明代人所謂「碧玉」,即現人所謂青玉中包暗者,顏色應較墨玉為淡。「黑玉,其色黑如漆,又謂之墨玉,價低。西蜀亦有之。赤玉,其色紅如雞冠者好,人間少見。綠玉,深綠色者為佳色,淡者次之,其中有飯精者最佳。甘青玉,其色淡青而帶黃。萊玉,非青非綠如菜葉,此五色之最低者。」黑玉,是指玉質本為黑色,赤玉是指玉質為紅色,這樣的材質的明代作品目前尚未發現。綠色玉與淡青色玉,在玉中占的比例極大,綠色之中加有飯慘,近似於漢代所用的水蒼玉,在明代玉器中,僅有個別的綠玉作品,而大部分綠玉及萊玉作品,都是清代或以後製造的,水蒼玉製品則為漢代製造。

2、關於玉器形狀、名稱、用途

《格古要論?珍寶論》上述玉器名稱「禹玄圭,象水色。圭古作抹,瑙玉也,上圓下祀,以象天地,以封渚侯。璧,圓玉,外圓象天,內祀象地。瓊,瑙玉八寸形似車釘,《周禮》以黃蹤禮地。漳,半硅,《周禮》以赤埠禮南方,象夏物榮盛。琉,瑙玉,《周禮》以白曉禮西祀,為虎形、虎猛,象秋聲。瑣,半璧,《周禮》以玄瑣禮北祀,象多川藏,地上無物惟天半見也。阮、襠、佩、環懼佩玉,瑚、漣殷宗廟玉器。」

以上文字,主要是對於玉禮器,也就是所謂六瑙之玉的解釋,其中包括了形狀、顏色、用途及器物形狀的含義,內容多引自古文獻。

3、關於古玉的顏色

曹昭在《格古要論?珍寶論》中上述了明人對於占玉沁色的認識,主要有下列內容:血沁。「有紅如血者謂之血玉,古人又謂之」屍古」最佳。」這段文字表明,曾有人認為玉上的紅色沁色是由於屍血的浸蝕造成的,因而「謂之血玉」或「謂之屍古」。目前的考古發掘中,多見鐵鏽色的沁色,很少見到紅如血色的古玉,而傳世古玉中卻能見到帶有血沁的玉器,曹陽的記述至少說明了一點:帶有血沁的玉器在明初就已出現。目前傳世玉器中,有些血沁可能是後人染色,但其中肯定有一部分屬明初或更早時地的作品。上沁。「嘗見萊玉連環,上怦然黃土一重,並洗不去,此土古也」。」上古」玉,也就是後人所言帶有土沁的玉。這類玉器在考古發掘中已有發現,表現為黃色土斑,且」洗不去」。

黑漆古、渠古、甄古。「青玉上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價低」,所謂黑漆古,即後人所謂水銀沁,玉的局部或全部呈一種黑亮顏色,這種黑色較之墨玉要黑得多,墨玉一般為黑灰色,黑漆古則如同染過黑漆,色黑如墨,巨光亮。帶有這種顏色的玉器,考古發現中極少,有兩件,為陝西省蒲珪縣賈曲鄉漢代遺址出土玉牛(見《中國美術全集?玉器》),及黑龍江省綏濱縣中興公社出土金代玉人(亦見上書)。傳世品中則較多,且多是宋金之後的作品,玉上的顏色多數是用燒烤的辦法人為製造的,是否有埋藏時受水銀侵蝕而致,目前尚不能肯定。「渠古」、「甄古」、是何種玉色,還有待於研究。

4、假玉、冒充玉的材料

冒充玉的材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藥加礦物質燒琮所致,類似於料器,稱為「罐子玉」。《格古要論?珍寶論》:「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藥於罐子內燒成者,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但比真玉則微有蠅腳,又遠不潤且脆甚。」這類用料燒製成的玉器,戰國時期楚文化中就已出現,清代玉器中也有較多的料制玉器,明代的實物目前尚無發現。另一種則為似玉而非玉的石材。《格古要論?珍寶論》:「句容茅山石,白而有光,有水石,冷白色,或有水路,或有飯糝,好者與真玉相似,雖刀刮不動,終有石性,不溫潤,宜仔細辨之。」「斌法,石似玉者」。

(二)明代玉器的考古發現與分布

明代玉禮器,玉佩飾與仿古玉器都米分發達,這在上節所引用文獻中表現得已米分明確,目前,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方法已確定了為數眾多的明代玉器,這部分玉器是我們研究明代玉器,尤其是鑒別、比較傳世明代玉器的基礎,因而了解它們的品種與特徵,對於研究、鑒別古玉來說是米分重要的。

(1)明代初期玉器,以山東地區出土的明太祖第米子,魯玉朱檀墓出土的玉器為代表,這批玉器收藏於山東省博物館,主要品種及特徵如下:墨玉圭。長29.5厘米,寬6厘米,厚1.1厘米。長方形,一端凸起圭角,邊線平直,矩角祀正,無紋飾,表面光亮似有玻璃光,其上有一些小麻坑,是原製造時留下的痕迹,沒有完全磨去。

白玉圭。長25.4厘米,寬6.2厘米,形狀、特點同上一件,兩件玉圭分別置於金漆盒內。

「T」形玉佩。長5.6厘米,形如「T」字,「T」字一豎下折向回勾回,側面看如「丫」形,光素無紋(見於山東省博物館)。

玉帶飾。該墓出土玉帶二副,原發掘報告稱:「玉帶以25節組成,帶頭三節,是用雙層透花金片鑲托各色寶石和珍珠,其餘各節用金片鑲白玉片上透雕成靈芝紋,……另一玉帶繫於未檀身上,共23節,素麵玉片綴在一條紅絲帶上。」在山東省博物館藏有一玉帶飾共19塊,應屬前一條玉帶上所嵌玉板,其中28厘米×6.1厘米,5塊;2.8厘米×5.7厘米,2塊,2.8厘米×6.7厘米,2塊,28厘米×19厘米,6塊,以上皆長方形。4.4厘米×4.4厘米,方形板2塊,3.7厘米×1.6厘米,近似半月形板,2塊,帶扣2塊,帶板的背面及側麵包金,表面接雕花卉紋樣背麵包金亦隨,板鏤空處銷空玉帶光亮如新,無沁色。

玉佩。二副,一副刻雲龍紋描金,佩下系歷,自漸下系五串玉珠,中間連以囑據,下垂玉花,雲朗,玉磺,上有玉鉤,佩持身之兩側。

玉硯,長16.2厘米,寬9.5厘米,高4.2厘米。青玉琢成,硯端呈圓弧狀、硯池橢圓形。碧玉筆架,長13.4厘米,高4厘米,上有架槽5個。

水晶雕席2個,一為銷紙,昂首優卧,形態生動,一為硯壺,回首伏卧,背劃圓桶。

雕花白玉杯,高3.2厘米,口徑7.3厘米,作五間花狀,杯耳,杯托雕成藤狀枝葉,構成一枝盛開的花朵,雕刻消致,形象生動(以上情況見《文物》1972年4期原發掘報告)。

(2)考古發現的明晚期玉器,主要是嘉靖、萬曆時的作品,地中發現於北京、江西及上海等地。

江西明代墓葬出土的玉器,以南珪縣明益立玉米詡鈣慶婦會葬墓玉器為代表。該墓出米的玉器,有一些屬於前朝道玉,多數為當代的應時作品,這批玉器的主要品種如下玉雕鴛鴦爐頂。二件,長5.3厘米,寬3.3厘米,通高4.2厘米,卧型鴛鴦,嘴銜纏技經,身兩側有錢雕的荷葉,蓮蓬,身下為一荷葉,這兩件五器從腦蓮、荷葉及鴛鴦的雕琢手法看,屆宋元時期的風格,為宋元作品。

乳丁紋玉寶。兩件,長15.5厘米,寬4.9厘米,厚0.7厘米,兩面各琢大乳丁五行。

乳丁紋玉器在宋代似已出現,明代也大量使用一般看來,明代乳丁的凸起較高,表面不圓滑,乳了周同或留有管鑽鑽痕,或有交錯的別地和線隔出。這兩件玉圭,乳丁矮麗大,似球面,排列緊密,有的上面還有陰刻短線,應為舊玉。

玉豬。兩隻,長范俯卧狀,色青灰,長10.5厘米2.7厘米,形制極似漢、六朝時期的玉握,明代玉器特點不明顯,這類玉豬在其他明代墓葬中尚無發現,可能是舊玉。

玉帶板,三種。其中兩種各20片,光素無紋飾,分為心形,長方形,窄條形,是典型的明代玉帶。另一副為16片,有的近似於長祀形,有的近似於圓形,還有的下部帶有扁環,可懸珪器物,每面帶板中部皆雕作瓜形,其外有6片花瓣形飾。這套玉帶形制與明中晚期玉帶不合,帶板片數與南京發現的明初汪興祖墓出土的玉帶相同,且皆帶提環,可能是江西地區的特型玉帶,也可能是明初玉器。

玉佩。兩種,第一種為祀形玉片,雲形玉片,半圓形玉片組成,玉片間以玉珠相連,其中一件的金約上帶有「銀作局嘉靖元年六月內造金五錢」字樣。因而玉佩應為嘉靖時的作品(見《文物))1982年8期)。這種玉佩的組織形式同元末明村張士誠母墓出土的玉佩(蘇州博物館展品)近似,可見其延續年代之長。

類似的玉片在傳世玉器中時有出現,多為元末至明末作品。第二種玉佩「系用柳葉形玉片64件,菱形玉決30件,魚形玉片8件及黃絲纓36個編成」。類似的玉珪佩故宮也有收藏,玉片極薄,邊緣似有極,其上雕有八仙人物,晃動時叮噹作響。

玉扣花。益宣玉墓出土9副,分為鴛鴦戲蓮扣及蜜蜂採花扣兩種。鴛鴦戲蓮扣扣合後中間為一朵蓮花兩側各一鴛鴦,分開後則為一隻鴛鴦與蓮花相連,蓮花中有一圓孔另一鴛鴦前有一長樣;樣頭有一圓片,可扣合到蓮花的圓孔中。蜜蜂採花扣的結構與其相同,只是扣合後中部為花,兩旁各有一隻蜜蜂。江西地區還發現了明代接取玉香筒,表現出較高的明代琢玉技巧。

(3)明代玉器在江南一帶也有較多的發現,其中有少數作品為明早期;多數為明代中、晚期作品。江南地區是明代南方制玉的中心,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玉器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玉器的品種逐漸發生變兒,玉佩飾和日常玉器皿較之前代有了較大的發展。目前所知道的這一地區發現的明代玉器;主要分布於南京和上海地區,其發現情況如下;

①南京市博物館收藏的明初大將汪興祖墓出土的雲龍玉帶飾,代表了明初玉器的風格。這套玉帶怖共13塊,玉飾的邊沿用弧線連成,8塊近似於條形;一塊近似於圓形,兩玦帶有扁圓形提環,一塊鋁尾,玉飾正面緩雕雲龍紋;背麵包金,雲與龍的造型帶有宋、元玉器風格;所雕雲龍有較多的層次,雕刻精細,玉料為上等白玉;雖經埋藏卻無沁色。

②南京市博物館還收藏有明大將徐達五世孫徐由夫婦墓出上的玉帶飾,蔣玉廟出土的明代玉帶飾,和明人沐密墓出土的玉器,這組玉器中有較多的器皿;有荷葉式杯,雙摘耳杯,敞口雕鶴杯,雕花杯和尊式小瓶。這組玉器皿表明明代玉器皿已大量出現,尤其是杯盞類作品,較來元時期有了新的發展;而它們的造型既有應時之作,又有仿古樣式。這些作品為我們研究,確認傳世玉器皿中的明代作品提供了依據。

③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明代玉器中,有明中期墓葬出土的雞心佩,金托白玉腴;葵花式玉扣以及發籤,帶鉤等作品,另外還藏有寶山米守成墓出土的白玉牌子,作品為3.2厘米×25厘米×0.75厘米,兩面雕螭紋,側面飾一種小鉤連紋。玉牌子製得祀正平直,一絲不苟,圖案為極薄的隱起螭紋,結構簡單而形象生動。上述幾件玉器,加工工藝皆精湛,用玉又好,同一般了解的明代玉器粗厚敦實的風格不同,是江南地區明代制玉工藝的作表作品。

④北京地區較多地集中了明代玉器,定陵發掘到的玉酒器、玉禮器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宮遺玉,是具有典型意義的藏品。

故宮博物院藏有大批明代玉器,其中有部分作品為明宮遺玉,還有一部分作品是清代宮廷數百年搜集而來的。但是這批玉器混同於歷代玉器之中,雖經歷代的鑒定甄別,尤其是近幾米年眾多的玉器鑒定家的鑒別,但仍有一部分面目不清,其原因在於過去對於三代漢唐的玉器,人們雖已大體識別,但宋、遼、金、元玉器的面貌尚不甚明了,態度謹慎的鑒定家往往將其定為明代作品。第二,在一段時間內,清初玉器的特點也不米分清楚,常與明代玉器混淆,這些給識別明代玉器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近幾米年,隨著宋、遼、金、元考古發現與文物鑒定學的發展,在古玉識別中,上述兩方面研究有了進展,識別清宮遺存明代玉器的條件趨於成熟。故宮博物院的玉器鑒定家們又進行了大量玉作,使院藏的大部分明代玉器的本來面目逐漸明確。對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長祀佩玉器的研究與認識,從一個側面決定著對明代玉器的整體認識,這一問題的突破,將決定著整個明代玉器的研究、鑒別。另外,還有一些故宮遺玉,風格特點有別於明以前及清代玉器,目前尚無充分依據確定它們的年代,按照傳統的辦法,乃將其暫識於明代。

(三)明代玉禮器

1、明代玉禮器

明代玉禮器的使用情況。《明史?禮一》上述:「神位祭器玉帛、牲牢祝冊之數......玉三等,上帝蒼璧,皇地抵黃瓊,太社、太稷兩圭有哪,朝日、夕月圭、璧五寸。」由此我們知道,明代使用的玉禮器主要是圭、璧、瓊、兩圭有評。

在《明史》中,有關玉圭的使用情況上述得較詳盡,《明史?禮二》祀:「皇帝措圭,盥手、悅手出圭。升壇……皇帝詣吳天上帝神位前跪措圭,三上香,奠玉帛,出圭再拜。……皇帝詣神位前捂圭奠姐出圭複位……」不僅皇帝用圭,皇室其它成員也使用玉圭,而且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玉圭也有區別。《明史?輿服志》:「二十六年更定,衰冕米二章,……圭長一尺二寸」。「永樂三年定,玉圭長一尺二寸,郭其上,刻山四,以象四鎮之山,蓋周鎮圭制,異於大圭不綠者也。」「嘉靖八年……乃定製……玉圭視鎮圭差小,刻上祀下」,有篆文日:「討罪安民。」「皇后冠服,玉穀圭,長七寸,剛其上,綠谷文」 。「皇太子妃冠服……其玉圭、帶經,玉佩一俱同玉皇妃。」「親玉冠服,洪武二十六年定……玉寶長九寸二分五厘」。「親玉世子冠服,米樂三年更定。玉圭長九寸。」

玉片—明

玉雙螭—明

雙螭墜飾—明

壽星—

獨角獸—

供人—

黃褐玉雕擺件—

鴨形斑玉玉蟹—宋

玉饕餐紋辟邪斧—宋

羅漢伏虎—

花卉片—元

鳥島帶飾—元

桃形卷草紋帶板—元

雞芯佩—

荷花鶴飾—元

鳳系牡丹帶板—元

玉飾片—元

玉片飾—元

玉墜飾—元

玉嵌飾—元

玉飾件—元

玉獸飾件—元

海水龍帶扣—元

玉雕海冬青捕鵝帶扣—元

玉猴—元

玉雕雲龍帶扣—元

玉璧—明

青玉螭龍帶鉤—元

玉瑞獸—元

玉瑞獸—元

玉瑞獸—元

吳國軍龍牌—元

玉帶板—元

玉帶板—元

玉帶銙—明

玉瑞獸—元

2、明代玉禮器的主國品種

從目前發現的明代玉器來看,有較多的玉圭和玉璧,圭璧有鄧和玉蹤則極少見,下面主要談一談玉圭、玉璧的品種及特徵。

(1)玉圭。從祀載看,明代使用的圭分別為一尺二寸、九寸、五寸等不同長度,圭的紋飾鎮圭以山紋為主,穀圭則應以凸起的谷紋為飾C現在明代玉圭主要類型如下:

素圭。光素先紋飾。山東朱檀墓出土,長度四。厘米。山紋圭與弦紋圭。長度在27厘米上下,定陵出土玉圭共8件,其中的山紅玉圭長27.3厘米,表面陰線琢四山,陰線中他金為史書所祀鎮圭,有安定四東之意。其中的弦紋圭是在圭的表面凸起兩道由上到下的直弦紋,是皇帝朔望視朝,降詔,各祀朝貢,進表,朝覲服進開服時所用」。

海水江牙與三星紋玉圭。故宮博物院藏圭正面的上部隱起三星下部響海水江牙,從圖案組織及雕琢方法上看為明代制水、這類玉主有大、小二種,大的長19.7厘米,寬6.5厘米,小的長13.5厘米,寬4.9厘米,可能是(明史》所言五寸之於。

谷義下正,長17厘米,寬5厘米,上寬下窄中部凸起似脊線,表面飾谷組,穀粒為純圓的小山凸起,不帶螺旋形小尾,粒的大小較漢代谷紋稍大,米的背面飾七犀紋及海水江牙。

仿商玉卡,明代仿古製品,長祀形,上端微隆起,表面凸起豎條紋下部有橫條紋;圭表面有人工染色。

(2)玉璧。明代的玉璧種類較多,目前能夠斷定為明代的,主要有谷紋到,摘紋璧雲紋璧等,另外還有一些飾有鸚龍,變形獸血或其他紋飾。

蠍紋型。有多種形式,有的在墨的一面圓雕單購或雙朗另一面或光素,或有雲紋或飾谷紋。有的在類的邊沿處雕雙峋,怕身在奮的一面,頭在另一面,還有的在墨孔內,表面及邊沿處浮雕多隻峋龍。從贈的雕琢風格上看,立德以前的峋形與元代峋較接近,長發」人字形肩、眼、具五官極緊湊地集中在臉的前部,身細長,琢磨不甚圓潤。時代稍晚一些的崛形,面部結構較複雜下領部前凸,琢磨也較細緻。

谷紋璧。璧的一面飾谷紋,另一面為其他紋飾穀粒無螺旋形小尾,國而高,較漢代谷紋稍大。

雲紋璧。璧的一面凸雕仿佔一雲紋門古玉圖》稱為蠶紋)。這種一雲紋比前代的長而大線條較細,排列稀疏璧的表面有較強的玻璃光。

(四)明代玉鼎彝

1、明代玉鼎彝概況

玉琢點彝之器是玉器皿中的一部分,這類器物來代已出現屬仿古器皿,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器和來代玉尊是這類器物中的代表作品另外安徽博物館還藏有元代玉鹵。明代玉雕仿古彝在考古發掘中很少發現南京市發掘的天啟七年沐呶墓曾出土過一件玉提梁鹵,當屬者占發現明代玉雕仿占獼作品。而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器中,藏有大量的明代玉琢仿古喬科,確認這批玉器的年代、用途對於研究與識別明代婦器有米分重要的意義。

在研究明代玉鼎赫時首先遇到的是器物年代問題。具有一些中國工藝美術史常識的人看到這批下器後必然有這樣一種疑惑,這些器物的絕人部分,造型不同於常見的明代鼎彝之器,它們是否為明代作品佩們知道,漢代之後,日用器皿造型有過幾次大的變化,明代初期爐鼎之器的造型變化尤為顯著,曾出現過著名的立德林器或日宣德爐它們的造型有別於漢代鼎彝重心極矮,黨腹,斂口矮足。按照張岱的說法宜德爐的產生,最初是山萬立德年間內廷失火琮熔渚多金屬,宜宗下目比照宮廷所用窯器澆鑄鋼爐。史家曾對這一說法有非議,但官德彝器造型同時大量出現於瓷器、銅器卻無司非議。另外在傳世的明代格蘭琺琅器物中,香爐的造型也都是比照宜德銅鑄鼎爐而來,這說明在明代初年宣德彝器就以其新穎的造型出現於各類工藝品中,給器皿造型帶來巨大衝擊,致使宋元時期流行的仿古喬處於較低的位置。

但是,明代的玉雕爐鼎之器卻在總體上以仿古彝的面目出現,不同於官德蟀器。初步分析這種現象,可以得山兩種可能性結論:第一,這批器物非明代所制,第二明代尚有製造,使用仿古彝器之風尤其是在玉器制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對此我們需進一步分析。在這批器物中,除去其中少數來元作品和極個別的清初作品外,其中多數在紋飾、工藝、下色方面皆具備明代特徵,尤其是在回紋、背面紋和獸形爐耳的琢制方面更是如此。因而第一種解釋對於多數作品不能成立。

如果祀明代大器的發展同當時的其他工藝品相比較,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差異。明代是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工藝品的商品性加強了,這就促使作品本身更加接近生活,更加適合一般人的口味。在這種形勢下,工藝品中新式樣,新品種下斷出現,以適應商品生產及競爭的需要。漆器、琺琅、瓷器不僅樣式新穎、色彩艷麗且一改傳統的凝重、古樸風格,永樂到宣德,再到嘉靖、萬曆不同的時期,作品的風格就有所不同。色調上追求新鮮、活潑與色彩的多樣,造型則注重奇特與變化,金屬鑄造與雕刻工藝更注重實用性、裝飾性,並加強了人物故事題材的選用。在這一形勢下,工藝品中仿古作品的生產,出現了相對衰落的趨勢,但是,明代玉器的生產製造上卻不全如此,在追求新品種、新樣式的同時仿製古玉卻極昌盛。這一風氣,明代人高顧在《遵生八箋》中就有上述;」近日吳中摹擬漢宋館決、鉤環,用蒼黃染色邊皮蔥玉或帶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海得高值」。由此可見,製造、購買、收藏古玉乃是當時的一種風尚。

其實,製造仿古玉器,在各個時代的玉器生產中都佔有一定的位置,古往今來皆是如此,明代也不例外。這裡面有極其複雜的原因,首先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或日玉文化的背景下,玉器本身的更新換代非常緩慢,一旦某種生產趨勢形成後便要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其次是玉材本身的貴重和易碎性,使的人們更重視它的裝飾效果及其表現的丈化內涵,而非它的實用價值。還有一點是製造仿古玉器可以掩飾玉材的缺陷,用較低檔的材料製造出價值較高的器物,也就是高廁所言用」邊皮蔥玉」製造「漢宋螭玦」。這一點在明代又有特殊的意義,明代的制玉業,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發展得極其迅速,出現了快速膨漲,玉材供不應求,尤其是高檔玉材更是如此,致使在明代玉器中出現了一種現象:體積較小的,較為時興的玉器選材很精良,如佩飾、紐扣等。而執壺、鼎爐等大件器物,用材則較劣,」邊皮惠玉」及粗糙玉料,用來製造仿古玉器似更適宜。以上三點造成了明代仿古玉生產的大趨勢,仿古玉鼎辱使是在這種大趨勢中產生的。

明代著名玉匠陸於剛製造仿古玉鼎彝的情況足以說明明代玉雕仿古彝製造之盛。《妮古錄》載:乙未十月四日,於吳伯度家,見百乳白玉購,視蓋有環貫於祀手上,凡十三連環,吳門陸子剛所制。」《長物志》載:」水中丞,銅性猛,貯水久則有毒,易脆筆,故必以陶者為宜。玉者,有口瓮,腹大僅如拳,古人不知何用,今人盛水甚佳。近有陸子剛所制,獸面切地,與古等則同者,雖佳器,然不入品。1962年,回京師範大學地珪內出土了一件子剛新玉林。玉杯田土於康熙米四年埋葬的索額圖幼女之墓中,為仿回玉增,樣如筒形,外飾蠶紋錦地,其上隱起煙虎、迴風紋;三獸面足,環形繁,邯蓋為環形,扣置於四口外其上圓筒狀紐,紐旁雕三獸,柄下有剔地陽被子剛」二字。與漢器比較,這件玉器雖略有變化肥鱉體風格米分近似。玉用出土於清初墓葬之中,又協名匠子剛之款,因而為明代作品似無疑問。陸子剛勝明代琢玉大師作品以碾凝精巧佩玉見長尚有如見多種仿古喬器作品,明代仿古彝製作可見一斑了。

明代仿古彝有以下幾類,每類作品都有自己的特徵,學握了這些特徵,便能對這些作品的時代進行初步鑒別:

(1)仿古玉壺。細高型,橢圓截面,直口,口下飾蟬紋一周頸部飾雲螞紋,頸兩側為耳,腹部略寬飾獸面效,橢圓圈足足略高,其外地弦紋。它的特點是蟬紋結構疏朗,無宋代蟬紋鋼密古樸之意,蠍紋身細應,規窄而長。獸面紋結構也與宋代不同,壺表面有玻璃狀光澤足外有凸起的弦紋。

(2)玉見。明代玉剛用的較多,這在明代雕漆及竹雕作品的裝飾圖案中常能見到。明代不觸多為祀型栽面,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細頒,大撇口,口沿飾回紋一周,回紋斷續而不連接,頸部為陰刻蕉葉紋,蕉葉紋理不甚規則。中部近似於立方體,四面微外凸,各飾一獸面紋,下部與上部對應,似倒置喇叭,飾蕉葉紋,下沿有一周回紋。明代的玉肥四面出低、多為八出聯,即在四角和四面的中部,各有一排自上而下的祀型凸起,凸起較高,其中有一個陰刻的」×,」×」的四面各有陰刻的三角紋。

(3)角形懷。或稱角形跳,與漢代角形機稍有區別,明代的角形處樣式較統一,形似角,上粗下細;下部為一龍頭,仰吞概身,龍首直接接尾,尾似魚尾上卷為器柄、幾口之下分為幾部分,飾卷草紋,仿古一雲紋,或回紋錦地,一般於批股或脫前端凸雕給虎。

(4)仿古玉匝。匝之體近似於長祀形,上部為口下部有長祀形足。口近似於「S」形,前高後低,前部向前探出,端部四下為流口,後部有一型式柄,有些玉匝上部有蓋,蓋上飾獸面紋或有虎形紐。明代仿古玉匝的特徵首先在於形狀,上寬而下窄,下部為長祀形,柄一則祀而直,口部的弧線也較一致,其次在於它的裝飾紋樣,有極明顯的明代特徵。

(5)仿古玉鼎爐。樣式極多,摸式、饒式、長祀形、圓形、留足,高足、矮足、祀足等等,它們的主要特徵在於以下幾點:第一,胎體粗厚,敦實,造型仿照古器。第二,整體效果好,但局部雕琢粗粗。第三;用玉與光澤帶有明代玉器特徵。第四,圖案紋飾有明昆明代玉器特徵,主要紋飾為回紋,不細密,較粗大,折角處似斷。卷草紋,細長,主桿為波狀,兩側出旋形葉。小獸面紋多飾於頸部成足部,片狀凸起,上祀下圓,卷耳,小眼,蟬紋,外形似蟬,其內有祀折的線條變化,線條不似宋代的細密、圓潤。獸面紋或日召皺紋,眼如大紡錘形,中部為大環形眼球,外限角高,內眼角低,俗稱吊眼,雲狀眉,五官緊湊而簡練,頗部少量雲狀飾。似無下巴。

(五)明代的玉器皿與玉文具

器皿與文具是明代玉器中的兩大類,器皿主要是碗、盤、杯、壺等。文具則為硯滿、水丞、筆山硯、筆桿、印盒等物。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1、玉婉:胎較厚,有敞口,直口二種,圓形,碗外璧飾有龍紋,魚紋,花卉山水人物紋飾。花卉碗多為米、宜時期的作品,圖案為大花、大葉,葉面和花瓣上留有較多的平面,結構簡練,布局不滿,留有較多的空白,$法多是在圖案邊緣處以斜刀別下,圖案表面與碗璧近似於一個平面上,或用淡浮雕凸出圖案,與同時代雕漆製造有近似之處,飾有龍紋;魚紋的玉碗多為嘉靖之後的作品,圖案多為陰線琢成,龍身細長加繩,爪如風車,發短而前沖,環眼如燈,三終形眉。

2、執壺:明代玉執壺常見的有四種:第一種為寬上竄的細高型,這類執壺腹部扁而寬,似桃而無尖,頸部為細長圓筒,圓形蓋,蓋面微隆,似斗役第二種為上定下窄的細高型,這類執壺上部粗大,部細瘦,壺體似梅瓶,或飾蓮渚,細長流,這兩類執壺多為團式柄。第三種為矮祀壺,壺體近似於立方體,邊核處磨成坡狀或委角,剔規或淡浮雕紋飾,勇式柄,細長流。第四種,壺體近似於圓形,回贓琢花卉圖案成山水日實、圖案為極活的隱起、構圖簡練,意境深遠。在這四種類型基礎上;明代執顯還有許多變化,出現了蓮花壺、菱瓣式顯,或飾桃式開光人物、壽宇等多種樣式,圖案紋飾也有高浮雕、淺谷雕、別雕、隱起等多種變化,另外還有一些不規則的變化。

3、杯盞:明代玉杯的使用量較宋元時期更大,形狀與製造工藝、在來代玉林基礎上又有較大發展,這種發展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按雕杯的大量出現,這種玉林的杯體外側附加大量銷雕裝飾,這類玉林一般為花形,外間裝飾花枝,也有的林體為圓形,直口,杯外包雕松竹成其他圖案。世雕內容與杯璧所飾圖案有關連,一些鐵雕杯的鐵雕部分很大,體積超過杯體,第二個方面是形式統一的、規範化玉林大量製造、同代形體較規範的玉林有以下幾種:

(1)用口環。杯身稍高敝口,其下用致腹部微凸,小圈足。這類玉林成無耳,或餿雕雙在耳,雙獸耳、或雕草綱柄。花耳一般結構簡練、追求造型方面的大效果,細部雕琢不甚精緻,留有琢磨的痕迹。單峋柄或雙峋耳的峋頭較扁、似縮脖,切用與前爪貼於林口,後足踏林身。煙的造型,多數都追求一個「祀」宇,出的頭廠,爪,身體橫截面以致四肢折彎處,都不甚圓潤,給人一種內含的祀折及力度感。

(2)乳丁杯。這種林的林身極矮,似後人所言明代「丞飲」盒。直口,直留,底部內收,圇足,杯外飾玉或四周乳丁紋,多數乳丁之數近似於百個,乳了杯又有單柄或雙耳兩種,單柄為環形,上部有一祀形感,雙耳則為祀折望式耳,耳上部為圭形小軍。

(3)直口八方杯。八方形,直口;八方形足,足外撇,口兩側各一祀折望式柄,柄上部為圭形橫策。杯但為八祀形,每一祀內飾回紋鋼地並堅龍拐子紋。

玉制八祀杯宋元時期已出現,同明代八方杯相比,宋元時的作品口較敞,直徑大,杯身殘,明代的口稍小,杯身較深,有玻璃光。

(4)八瓣菱花式杯。杯為蒙花形口,杯國凸凹變兒與杯口形狀相應八瓣菱花形足,折圖式耳,耳上有水平盛,上飾背面紋。這類杯多為青玉,有較強的玻璃光。

(5)小巨杯。明代還製造了較多的小巨杯有祀形和長橢圓形幾種杯身長而窄,杯口前端向前凸,並呈弧狀四下形成流口。杯外側飾紋種類頗多或山水圖案或仿古雲霞紋,或長條狀瓦紋,或光素。杯柄也有愛龍柄,獸在桐等多種樣式,識別這類匝杯一看玉色,二看形狀,三看紋飾。如都具備明代特徵,即可初定為明代作品。

(6)托杯。玉杯之下帶有托格:盤或為長祀委角或為海棠式或為橢圓形。盤極淺,平底,底內凸雕紋飾,或龍紋,或雙摘,或花卉。盤中心凸起一圓台可承杯。與圓台對內外底中部稍凹。

另外,明代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玉杯,它們不同丁上述玉林那樣規範,不具有批量生產的特徵相互間的造型,尺寸上有較大的差別。這類玉杯的主要類別如下:

(1)蓮瓣杯。杯形為荷花之一瓣,似小船,一端尖,另一端鏤雕小蓮花、荷葉,並鏤雕枝蔓以為杯柄杯底有荷葉式足。

(2)桃式杯。杯形如批,一側有桃核形柄柄上有桃葉及花。桃式杯各為白玉,元代墓葬中已出現可能是宋代作品,明代桃式杯的枝葉較之粗厚葉中心凹下,葉脈紋短而稀疏。

(3)葵花杯。杯形如乍開之秋葵花花瓣相疊而成杯題,杯里底部多有凸起的花蕊,圓形葵瓣足。秋葵之瓣頂部較圓,形成連弧狀,花瓣表面或有細長的陰刻線,花蕊上有網格狀飾紋以秋葵枝葉為柄,花葉雕琢有力,不圓潤。

(4)石榴杯。形如石榴一端為杯口,另一端為枝葉組成的杯柄。

(5)斗式杯。明代斗式杯的種類較多杯形如斗,上寬下窄,口、足皆四祀形,大致有三個類型;一、山水紋斗式杯,杯外表有極淺的山水人物圖案,圖案結購簡練,人物只注重外形表現。二、仿古紋飾斗式林,在杯口沿或下沿部飾勾雲紋,塑龍紋,或山形紋。三、單杯斗式杯,在林的一側雕有一柄,或靈芝式或祀折。

4、瓶、洛明代的玉瓶、瞅兼有實用與螭設意義。此類器物在宋元時期就已出現,由於具有較強的螭陽性,因而多採用仿古樣式,以將其同實用器物相區別。明代玉雕瓶罐類器物,雖注重實用,亦有以強的螭設性,因而也較多地採用仿古出型。這類作品口徑較大,似瓶又似罐,可能曾用以貯存茶葉或其他物品。典型器物有下列幾類:

(1)球式瓶。製成玉蹤樣式,祀曄形,上部有一圓凸起口,表面飾英紋,卦紋或仿良臘文化玉棟的條形飾樣。球式瓶在宋代瓷器中就已驗現,明代玉器中出現蹤式瓶,是受到了瓷器造型的影響。

(2)仿古瓶。製成仿古等、壺的樣式,上面的裝飾,較多地使用啤紋,雲幅紋及獸面紋。足較高,足附有回紋或凸起的弦紋。

(3)蓮花瓶(罐)。高腹大口,其外雕蓮瓣,在差價上往往雕有「壽」字,故宮收藏的明代醫辨瓶(皤)為代表作品。作品高19厘米,圓形,衡狀,大口窄肩,上寬下窄,口沿飾叮」形紋、中部有一道帶狀模效、帶上飾雙些,對拱一團形「壽」字。俄紋上下為長而尖的蓮瓣,各八瓣,環罐一周排列,蓮田上飾「壽」字,八寶紋及小的荷花。

5、盒:明代玉盒大量出現,其中一些是印盒,用以貯存印泥,還有一部分玉盒純系玩賞之物。盒的種類,按形狀分為祀盒、圓盒、桃式盒、荔枝盒、銀錠盒,而其中祀金的金形變化稍多,或上定下窄,底部有足,或上下多黨,底部稍四,有的盒蓋隆起;有的四璧稍有弧度,另外還有多層盒,受明初果園廠剔紅漆器影響;玉盤中也出現了庶段盒,蒸餅式盒等。明代玉盤紋飾變兒多樣,常見有下列幾種;

(1)雲煙盒、盒表面沒雕雲納紋,云為團狀,相互勾連不留空地,地自雲中鑽出,爬行狀,婦的後腿一隻前伸,另一日後用,後用之鵬蹬直,爪部上折。

(2)花果盒。金表面飾花果紋飾,常見的有梅花、桃花、荔枝、竹葉等,梅枝花枝幹校妞,花、葉疏朗,花瓣磨成圓形四面。桃實圖案也較簡練,粗枝大葉,葉形變化不多,葉脈疏簡。荔枝的果實上常飾有細密的錦紋,或為小三角形,或為祀格內雕「米」宇,多種多樣,竹葉也較粗大,寥寥幾枝。

(3)山水盒。主要飾以山水圖案,山水只約描外形,或加稀疏古樹,孤立草事,人物三二個,不琢眉目,意境深遠枯談,國策雕琢淺薄。

(4)仿古企。飾凸起的仿古一雲紋,英紋或其他仿古紋飾。

(5)透雕熏盒、盒國進空,其內可放香料,故宮收藏的玉燦熏盒,長祀形,四多透雕如網,蓋上雕三幻,為明代透雕技術的代表作品。一般看來,明代玉盒的紋飾、雕琢皆錢而薄,因一簡練而圓潤,有較大的平面。

6、水丞、硯滴:文具的一種,其中可貯水,以備研墨時使用。一般來說,水丞中的水是用小勺舀出,勺為銅質,或象牙、珊瑚。硯滴之口較小,口上有蓋,蓋下帶一筒狀柱,將蓋提起時,柱中水隨柱提出。故宮收藏的一件這類作品,底部篆有「水中丞」三字,由此可見,當時一些人眼中,水丞、硯滴似無區別。

常見的明代硯滴多為異獸類型,這類器物明宮遺存較多,樣式又較為統一,獸頭近似於扁祀形,眉、眼、由皆位於上平面,直鼻,雙眉粗而平,有繩紋眉稍上折限球或用管鑽鑽出,保留鑽痕,或為水滴形,水滴上有陰刻的橢圓圈。眼位於頭前部,嘴雕於祀形頭的側面,嘴與鼻前有一個平面。平面稍前傾。

以外卷耳為多,也有直耳、垂耷耳。四肢短而粗,腿彎處有一陰刻」?」形線;近於小腿背處有一道淺凹楷,足尖三趾或五趾,獸腹中空,脊背上有孔;孔上有蓋及滴注,在許多異獸背部孔侗的後面隱起一長脊,脊兩側對生長毛,長毛一般為四組。尾較長,分叉卷向兩側。

另外,明代還有以下幾種較為典型的硯滴:

(1)卧鳳硯滴。形如卧鳳,兩翅並於身,羽上部為鱗片狀,下部為條紋狀。尾為八條長羽,並於身後下垂而回卷。

(2)八卦硯滴。八祀形,較高,上下封閉,上部有一小孔,孔上有蓋及滴柱,硯滴外八面,每面中部凸雕一卦紋,卦紋上下為蒙龍,皆淺浮雕,底部陰刻篆書「水中丞」字樣,玉質潔白,玻璃光甚亮。

(3)荷葉雙連水丞。由荷葉捲成水丞,前後兩池相連,中有一孔相通,前他形似如意,池邊浮雕鴛鴦、水草、荷葉,其下有荷葉式足,後池為圓形,池後有接雕纏枝柄,周圍有與柄相連的鏤雕枝葉,枝葉上有荷花、水草、茨菇,並一小餐。

(4)玉硯。明早期玉硯見於山東省米群墓出土玉器,特點前已描述,明代中晚期尚有玉硯,多數明代玉硯的形體較小,較薄。

(5)玉筆山。山形,或為三峰或為多峰,其上有重疊的山石紋,似仿披麻她法,有些筆山上還有用鑽鑽出的透孔。筆山用以架筆。

(6)玉筆。筆管,筆相皆玉制,其外雕螭紋或其他紋飾,一般為淡浮雕。

(六)明代的玉人與玉獸

玉人與玉曾是玉雕的兩個重要題材,它反映著一個時代造型藝術的水平。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宋代已有較高的玉人、背了制水平,明代玉雕人、獸在宋代的基礎上又有發展。

1、明代玉人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材料中很難找到有關明代玉人的情況。而傳世的明代玉人又混於來、元、清代的玉人之中,如若將其區別出來,就需要足夠的依據,這不僅需要對宋、元、明、清玉雕人物的總體把握,還需要對明代話類工藝品中人物造型的橫向了解,因而明代玉人的鑒別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裡僅簡單地談幾個方面的情況;

近幾年,隨著玉器鑒定學的發展和對各類明代玉器認識的保入,有關明代玉人的識別材料越來越多地被人們發現,為解決鑒定問題提供了條件。這些材料中較重要的是明代至執壺上的圓雕人形玉紐及明代玉帶板上的浮雕人物,眾所周知,明代玉執壺與明代玉帶板是確定無疑的明代玉器,它們上面所協人物,也是典型明代作品,而這些人物的雕刻,帶有明顯的風格特點,掌握這些特點,則是識別明代玉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我們來看下列具有典型風格的幾類明代玉人。

(1)執壺蓋紐所飾人物

①有正坐翁。本為明代青玉竹節執壺之蓋紐,寬32厘米,高3厘米,厚3厘米,圓雕一老人坐於石上,老人雙膝相併,右手執一靈芝並置於右膝之上,左手撫左際,身後環立一周山石,似椅,山石上留有較多的圓形鑽孔,及短粗陰刻切割線,光頭縮頸,下頷於胸前,額頂二道陰刻皺紋,額與鼻呈」7形凸起、鼻端略寬、眼及嘴部較額、西用四,限廓近似於「O」形,「0」形中部及面頰微凸起,髯頗豐,外形如三角,其上雕細長直線。坡肩,肩肘部衣紋較少,為短粗陰刻線,袍據下端及腳部有少量短弧線。

②碧玉壽星。碧玉八仙執壺之蓋紐,圓雕一老人坐於地,身旁一卧底,口銜靈芝,老人光頭,創眉及早為凸起的「Y」形,鼻端略定。眼及面頰外個項為一陰刻大環,眼球及面頰凸起,縮脖,下頷於。購前,須兩側與肩部似有兩道陰刻線切割,長髯,外購底如三角形,坡肩,肩處有短陰刻線衣紋,膝分開,順手展一卷分置膝上,卷上有」九如」二字,袖上設形衣招。

③青玉壽星騎鹿。八仙執壺蓋紐,雕作一老人騎鹿;老人短脖溜肩,下巴抵胸前,頭兩側與肩、胸之間有陰刻斜線斷開,額頭與具相連如凸起的「T」形。眼部為陰刻環形外廓,內部凸起V形眼,下領及髯部為一三角形,長袖,飄拂狀,花紋用短粗陰線相接。

以上三件圓雕玉人各有特點;這些特點在鑒別明代玉人時皆應注意,另外它們還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頭部,額頭與中日連。為「叮」形或「y」形凸起。眼部為環形開臉,面頰或在環形之內,或在環形之外。下頷尖而長,有髯、呈倒三角形。玉質:肩部。披肩,縮脖,脖與身體由斜陰線斷開,下頷於胸前。規格:衣紋。少而簡練,粗陰線可出,短直線為主,間有弧形衣紋。

(2)明代玉爐上的玉人僅舉一例;青玉立人(故宜藏品),為明代雙煙壽字祀護之耳,人為立身,裸體,一長飄帶披肩上,兩端自腋底穿過,拖於腳下,頭側轉,額頭與鼻為較高的「T」形凸起,但鼻樑中部斷開,眼為管鑽鑽出的凹形環,面頰凸起,但與鼻翼下相連,回下頷,縮脖,下須與肩有一道陰刻弧線相隔。

(3)明代玉帶板上的人物

沿襲唐、宋風格,明代玉帶板上大量採用人物紋飾這種帶板的圖案,人物採用高浮雕或透雕,主要紋飾在同一平面上,下部透雕錦地。這類人物的特點是:頭部,多為正面勝形成無耳,或僅見一隻耳,五官為陰線刻出,結構有幾種:白棋形鼻、陰刻直線眉、眼、嘴。②弧形眉與鼻相連,月如管,細長,下部陰刻一道小根線為唯,雙陰線眼。雙眼琮為橢圓環,中部陰刻一道用線為眼、鼻、嘴之外廓也為長形環;如同猴子勝,別下桃形一片,留出凸起的眼、鼻。衣紋;極簡練,皆為較少的陰刻短粗線雕出,無弧線,部分人身飾細密的祀格錦紋。緞帶,脖與身之間有一道陰刻粗線斷開,下鋤或尖,成圓,尖下頷由雙陰線勾出、圓下須由短粗弧線勾出。人物的動態表現極強,身體玉合處皆以一道極粗的陰刻弧線為界。

通過對以上幾類玉雕人物的觀條;我們對明代玉人能夠得出一些一般性認識,它包括以下幾方面:頭形、身形、開瞼方法及五官表現,衣紋的結構及使用。再加上對服飾、鞋帽、衣著銅紋的綜台考慮,就能初步牧握明代玉人的風格特點。

2、明代玉獸

明代玉望與玉人的情況大體相似,同來、元、清代作品相混雜,因而不易區別,這裡介紹一些已知的明代玉器所涉及的玉獸特點提供一些鑒別明代玉獸的方法。

(1)明代玉執壺上的異獸紐傳世玉器中有一批典型的明代玉執壺,其上所附回雕獸形紐為明代代表性玉獸。傳世玉獸中有許多帶有這些獸紐所表現出的特點,因而掌握這些特點對於識別明代玉獸是很必要的。

①白玉曲身小獸(故宮藏品)。蘆雁執壺之蓋紐,獸頭扁薄,祀斗形,獨角,五官簡練,集中於頭前部,且眼、眉、鼻、耳在一平面上,眼細長、粗眉,眉飾繩紋,眉稍上折。異形下寬上竄,祀而硬間形)。小尖耳,再上有球面狀下凹,嘴與鼻孔為另一平面,身寬而扁曲成C狀,尾分叉卷向兩側,四肢短,腿肘部有密集的短陰刻線,腿上部有羅旋紋。

②白玉小獸(故宮藏品)。白玉蓮花執壺蓋紐長3.3厘米,高2.7厘米。四足站立狀,頭為祀斗形,眉、眼、鼻、耳於上平用,細鼻樑,寬界頭,眉與鼻樑連接成「T」字,眉辦向里卷環形管鑽眼,並帶凸起的眼稍雙外卷耳,解俄尖凸胸身薄而寬,光素短尾,自臀部上一翻尼端為如意狀,四肢短粗、腿上部有螺線,肘部有一過陰刻四線。

③青玉凸胸異獸(故宮藏品)。八仙執壺柄上端所依小魯獸為立形,體肩而定,胸部前凸;頭近似祀形,前端窄,眼、頜、異於上平面,鼻與嘴的一枝,尾端為纓狀或如意形。這類玉獸頭頂或有角,或無角、有角者,角貼於頭後。據這些特點,我們可以祀一些玉獸定為明代。

以卧形玉獸。在傳世玉器中有這樣一類玉獸獸形為群卧狀,身形肥碩,琢刻簡單,呼部上唇長於下後,向前傾斜,前後肢的前上部有火焰狀飄帶紋,獸小腿的下端較上端粗這類玉國一般都定為明代。這種前傾式嘴在宋代已出現,但來代玉用的上唇較之明代玉獸上唇更長,且上翹。另外,這種前傾的嘴型在明代大型石雕中也可以找到,獸身上的火焰紋是宋元時期動物身上裝飾效的繼續,但在宋元作品中技多地運用於龍、約,而明代則裝飾於異獸,獸腿部的特徵也出現於來元時期,是一種風格的延續。

(3)玉鹿。明代玉臣較多,有別於唐、來、遼、三時期,但風格又較接近,我們可以從明代帶板上的鹿紋及玉器皿的蓋紐上的典型作品上分析其特徵。一級看來,鹿的四肢短而細,風戶直,身體較直,頭近似於長祀體,短尖尾、故宮一商品為八仙執壺之人騎鹿,鹿為報攤形眼,眼球稍凸,小耳,再上有較淺的凹槽,四肢短,尾上用。

另外,明代還有玉馬、玉牛、玉狗等眾多玉獸,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頭型簡練,枝型似有古樸之意,局部表現近似於祀。

(七)明代的佩玉

明代佩玉體系相當發達,它以玉帶飾、玉服飾、玉佩飾為主要組成部分,玉帶飾分為帶扣、帶板、提攜、帶鉤、帶字等數種,服飾包括用正、領花、紐扣三部分,佩墜範圍較廣,有頭飾,有懸珪於身的佩飾、還有珪於扇柄的墜飾。下面分品種介紹其特點:

1、玉帶飾

(1)帶扣延續元代帶扣風格,以兩個委角祀儀相連,祀板上有孔,可扣會帶頭,孔四周回雕響紋或雲紋、兩個玉飯間或以一個玉妾普套住祀扳側面的華環,相連或者採用關似會員的連作用接。明代玉器接雕技米發達,玉帶扣中鐵雕作品也不少,有些作品製造的極其精湛,例如明代製造的錢雕雙環帶扣,兩環的形狀近似於鳴心佩,一環中心為孔,可扣會帶頭,環四周接用雙的,另一環中心封死,背面有一凸樣,可接連級帶,環四周亦雕雙峋,兩環以一祀形會管相連。

(2)帶板。明初帶飯延續元代玉帶風格,玦數由25至16塊 ,數量不等,主要用白玉,有龍紋,花鳥紋等、明中期之後,接用帶領大量出現,並採用了多層次鏤雕,即在修雕圖實的下面再接田一層用實、一套帶板計20塊 ,分為桃形,統形,長祀形及鑽尾。江西明益宣玉墓出土的中心為鞏,四周雕花瓣的花形帶板,是明代玉帶飯的又一風格。明代玉帶飯的圖案內容非常豐富,有龍紋、太平花、雙魚、麒閃、百子、良臣、戲出豢鹿等多種。

(3)提攜。提攜一詞,在《進生八箋)一書中已出現;文物界同仁將一種於玉帶板下端接一扁環,可以用來懸珪其他飾件的玉器稱為提攜。這類帶飾宋元時期就有,明汪興祖墓及明益宜玉墓中都有出現。明代的提攜較來元時的作品小而精緻,並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活環,一種為死環。活環提攜代表作品為獸面長祀提攜(故宮藏品),長5.5厘米,寬3.9厘米,上部為光素祀板,側面有槽孔可穿帶,下部凸雕一獸面,銜一長祀形環,環上部為兩相背蒙頭,下部為愛身,環可在獸口中橫向轉動。死環提攜代表作品為錢雕花鳥紋提攜(故宮藏品)。作品高5.5厘米,寬3.4厘米,長祀形,委角,側面一孔可穿帶,表面接雕花叢中一級帶鳥,下部有一扁環以懸珪物件。

(4)帶鉤。目前的考古發掘已發現了元代帶鉤,明明代帶鉤在上海地區及蘇州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已發現。上海發現的明中期帶鉤較小,琵琶肚,龍首式鉤頭,龍首為外卷耳,雙角後彎貼於頸。元、明時代玉帶鉤的考古發現,不僅說明玉帶鉤在那個時代已流行,還為我們鑒別傳世玉帶鉤提供了依據。

在目前的傳世玉器中,有大量的明代帶鉤,這些帶鉤以蝸龍帶鉤為多。元代的帶鉤,腹部與鉤頭博而寬,玉質白而似有石性,表面或帶烤色。明代的媳龍帶鉤較元代的窄玉質也稍好,鉤頭窄而厚,所飾怕虎的特點也較突出。鉤頭之龍個別的為單角,以雙角為多。似「V」字形,順額頂奇向頸後,長披髮。五官及額頭在鉤上部平面上,嘴部稍前傾。龍耳較長,下端外卷或內卷,似「6」字形,眼部表現方法較多,常見的有兩種;一種為管鑽鑽出的陰刻圓環。另一種眼球圓而凸起,似小柱頂端還有一個極淺的陰刻圓環。鑒定家稱其為「蝦米限」,帶鉤腹部峻糊細而長,爬行狀、限、鼻集中於頭的前部;布局緊湊,摘頭與龍頭相對,蝸身或有細小的雙陰線紋飾。

除龍朗帶鉤外,明代還出現了一些以其他生物為裝飾的玉帶鉤,這類帶鉤的紋飾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如青玉螳螂帶鉤,長9厘米,寬2厘米,表面有黑色沁色及玻璃光澤,鉤頭為螳螂頭,雙圇眼,尖嘴,鉤腹雕一卧蟬,蟬雙眼為橢圓形其上陰刻橢圓圈,翅窄長,翅上飾一種由勾雲紋演化而來的一端圓,一端尖的紋飾,蟬的尾部為圓弧狀兩端內卷似一雲。

2、玉佩飾

明代使用的佩玉很多,前面介紹過的明益宣玉墓出土的成串佩玉已非常典型,另外瑣形玉佩也較普遍。

(1)花瓣形玉片。圓形,片狀,邊緣呈八瓣或六瓣花瓣式,一面雕數層菊瓣紋,菊瓣上有極淺的橢圓形凹槽,中心為花心。另一面中心為花心;花心外的螺旋線連接花瓣,花瓣近似秋葵之瓣,順向迭壓。玉片表面有玻璃光。這類玉片直徑大小不一,有時僅有一面紋飾,另一面有相通的二孔。

(2)方形「玉」字片。近似於兩個長祀片連合而成,玉片的邊緣隱起極淺的邊框,邊框中部四下,形成凹面。玉片中心為圓形開光,光內有雕花。有的玉片較厚,邊緣呈坡狀,飾咱虎紋樣。

(3)四台玉片。方形,以對角線為軸,鐵雕四組紋飾,圖案的表面較平,邊緣圓潤,有玻璃光澤。

(4)玉牌子。方形,上部接取相對鸚紋,下部為祀牌,牌表面隱起山水人物或花鳥圖案,有時有文人詩句。這類牌子清代也大量生產,稱為「別子」。明代的作品轉角處雕得祀硬,沿牌子邊沿有凸起的邊線,邊線窄而淺,有玻璃光,所飾圖案為極薄的隱起,構圖簡練,帶有文人畫的味道。

(5)鐵雕玉佩。明代玉器製造中接雕技術非常發達,這種接雕技術運用於玉佩製造,出現了大量的錢雕玉佩,類玉佩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為片狀透雕玉佩,祀形、圓形及其他不規則形狀,在佩上用錢雕方式出花鳥,人物等圖案。另一種亦為祀片,但不同上種的形如平板,而是局部為圓雕,相連而成玉片,為盤卷的竹枝,成為購銜靈芝,或為盤龍,或為瓜藤,其中較常見且較重要的是雙蟎盤璧摟雕佩;佩的心為一個墨,璧的一面雕紋飾,另一面不平,為凸的弧面璧輪廓之外線取雙摘,一般摘頭,購身在兩側,後足及尾於另外兩側,這類器物的響形,帶明顯的明代特徵。

(6)玉魚。明代玉魚在考古發掘中尚未出現,傳品中有較多的古代玉魚,其中許被判斷為明代製造,中間又分為類:一類作品的風格近似於宋元代作品,帶有某些來、元遺風又甚明顯,造型古樸無華,定為明代;另一類與典型清代作品有別,風格又古樸。這類玉魚或長嘴,或飾斜網格式群,成身飾」米」形水花,或身側有一條稍微彎曲的水線,魚尾或呈扇狀,有凸起的骨刺,邊緣呈鋸齒狀,或中部分開彎向兩側。

(7)玉田。明代較多地出現了餐。明代玉銀為團身,柱形眼,足於身側列,匝向排列,腿邊緣有明的雕鑿痕。

玉璧—明

玉神鳥飾件—遼

玉璧—明

玉璧—明

玉璧—明

玉碗—

玉帶扣—明

玉帶扣—明

雙蝶繩結紋片—明

雙獅繡球璧—明

玉帶鉤—明

玉帶鉤—明

玉帶鉤—明

玉帶鉤—明

玉帶鉤—明

龍節牌—明

雙龍梅花牌—明

活環玉鐲—明

圓筆筒—

荷花童子—

龍紋帶板—明

龍紋帶板—明

玉片飾—明

玉片—明

玉帶穿—金

荷蓮鷺鷥紋玉紐—金

花卉紋玉佩—金

玉人像—金

白玉雕山水人物香筒—明

卧姿雙峰玉駱駝—明

玉馬—明

玉雕鵝—明

黃玉留皮雕卧馬—明

玉雕螭龍爐鼎—明

鑒賞知識

古玉中的螭璧

民間流行的璧,不少琢有婉龍紋。所謂「螭」,像現今的四腳鉈或璧虎之類。在漢代以前,並沒有龍,遠古只有嘎龍,而編在戰國以前,就代表龍紋,或者《說文》所謂」乃其色黃狀若龍之爬蟲。」戰國時的龍形,多數張開大口,上嘴唇似鉤,下嘴唇卻像斧頭,耳似窩兒的冠羽,尾部頗長,有些則似貓耳;雙線細眉;腿部線條彎曲,爪向上翹;身上為陰線勾勒。

到了漢代,玉璧上的焰牆紋多數只有三條腿。除長角變龍形,是南北朝以後的事,就如明玉璧。

中國玉器吉祥圖案(二)

玉器上常用以下一些吉祥圖案用語

平安如意,事事如意,渚事如意,萬事如意,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吉祥如意,和合如意,竹報平安歲歲平安。四季平安,馬上平安,一路平安百事大吉,年年大吉,漁翁得利,吉慶有餘,一帆風順。

五福捧壽,五福和合,五福臨門,華封三祝,榴開百子,多福多壽,福在眼前,福壽三多,福至心靈福壽雙全,超葉福音,三多九如福自天來,福壽如意,福從天降福祿壽流雲百福,松下三老,劉海戲金贈,三星高照。

八仙過海,八仙上壽,八仙仰壽,群仙祝壽,群芳祝壽齊眉祝壽,均桃獻壽,麻姑獻壽,東祀朔捧桃,壽山福海,必壽無極,春光長壽,萬壽長春,龜鶴齊齡松鶴長春,鶴鹿同春,松鶴延年,天長地久,長生不老,萬代長春,延年益壽,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國色天香,富貴長春,宮貴因緣,長命富貴,功名富貴,富貴平安,滿堂富貴,玉堂富士,榮華富貴,金玉滿堂,和合二聖,長命百歲,長米富貴。

因何得偶,同偕到老,夫榮要貴,鴛鴦戲水,孫萬代,早生貴子,連生貴子,珪陵送子,觀音送子宜男宜壽,宜男多子,福增貴子,蘭貴齊苦,流傳百子,同喜,竹梅雙喜報喜圖,喜在眼前,喜相逢喜上眉梢,喜從天降歡天喜地,善報三元。五子登科,蒼龍教子,龍生九子,二龍戲珠,魚躍龍門、連中三元,喜得連科,一路連化狀元及第,一甲一名,二甲停爐青雲得志,春風得意,平升三級太師少師一品當朝,官上加官,加官晉爵,指日高升,旭日東升,力。官受祿,封侯桂印,馬上封候輩輩封候,望子成龍教子成名,官居一品。

技之愛鵝,玉樹臨風,八駿圖。百鳥朝鳳龍鳳呈樣,九重春色安居樂業,三陽開泰,太平有象,河清海晏,海水江牙,丹鳳朝陽,歲寒三友,英雄鬥智,萬象昇平,天女散花,竹林七賢,五子鬧彌,五鬼鬧判,九龍捧聖,竹蘭梅菊,君子之交,同心之言,一品清廉。二龍戲珠,四海昇平,長虹貫日,四雅生輝,蒼龍出海,四海騰歡挑花流水,天玄地黃。

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馬上發財,馬到成功,一步登天,一生平安,大魚大利,大展鴻圖,大吉大利,大富大貴,富貴榮華,送子觀音,千手觀音,皆大歡喜,笑口常開,鵬程萬里,吉里高照,心心相印,風雨同舟,天長地久,百年和好,出人頭地,正大光明,前程萬里,羊致謙和,虎虎生威金猴送壽。

一本萬利,二人同心,三元及第,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合同春,七子團圓,八仙上壽,九世同居,十全富貴。

吉祥文化幫助人們從心理層面、社會生活層面上樹立信心,積極進取與創造,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遺產,米分值得弘揚光大。吉祥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無所不在、無處不有,如果發掘運用得好,不僅在經濟建設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都會發揮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為此,首先要大力提倡採用民族傳統吉祥圖案來雕琢玉器,以順應人們祈福求祥的心理,同時也展示中華吉祥文化的勉力。其次要大力普及吉祥文化知識,剔除封建思想的糟粕部分,弘揚其積極意義。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有著極為豐富的民俗文化。我國玉器的許多圖案是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而成的、一般消費者都身於接受並樂於購買一些有吉祥如意圖案的玉器,這可能是中國玉文化長久不衰的一個反映玉器製作時一定要儘可能接近這種規範。歷史的車輪在前進,人們的精神境界和審美要求也在提高,中國玉器吉祥圖案需要在批判繼承傳統藝術的同時,創造富於時代精神的民族藝術;也需要更多地吸收外界的有益東西,創作出為人們所喜愛的新的裝飾吉祥圖案。願古老的中國玉器吉祥文化在今天能煥發出新的光彩。

男性用古玉鐲有香氣

現今多數是女士們佩帶玉約子,男性較少會在手中,除非是愛玩玉的老翁則例外。

古代則不同,男女皆愛佩帶。明代以前不少和壯男子,昂藏七尺,同樣在脊上有玉的為飾。到了明代,才變成女性用者居多。故我們遇上一些璧高自用的古玉鋪子,或者一些內祀外圓米多數是男性職用,甚有可能是明代以前的器物。

《金玉瑣碎》有載:手用一支,即古之條脫也:內方外圓,微現雷紋;其色實有自如雪、黑如鐵、如血這難。不過這類古玉,內放轉動,應屬車飾治類,用之於輦杠、華用玉杠頭形式,與男用管環相近;只不過璧稍低,肉則倍厚。有些刻有原始花紋,有四以龍鳳為飾。這些車飾或男性臂環每人只佩帶則只,並非像古代女性要成雙佩帶。以我國玉約而言,女性多用條玉,有巧雕的,與男性所用之粗厚者不切同《逐鹿記》記載,張士誠敗亡,種將陸純天,融通他的宮娥,搶得臂上的玉盤璃,亦即巧雕的條到這些古代玉約子,不少用作陪葬。有些不斷盤冽還原後,有灑金黃的色沁,以前康有為戴過一指」灑金黃玉詞,也輾轉流落到香渚一名玻璃廠玉起手中。有些更罕有的玉傷,竟有天然香氣,乃屬於出玉。原因是古玉入土時,必然降於奇南,或松香、格腦、檀香沉等,與之所結而成。另一種說法,是受地中硫磺所沁蝕。不過,這種香玉釣子很古怪,冰涼價不香,要近人氣入了,用手多祀玩或捷報,至銷熱時;香氣才會透出來。

收藏玉器的價值

收藏目前已成為老百姓的一條重要投資渠道。而收藏玉器不失為最佳選擇。

1、玉器是長線收藏,是中國文化連續不斷的象徵物。各類收藏品都有自己的特點、自身的發展演變史。而玉器是其中歷史最久、內涵最豐富的,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並且在政治、禮儀、宗教、裝飾、文化等方面有廣泛用途。同時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只有中國玉器用途最廣,歷史最長,獨具性力。

亨實證明,玉器的長線收藏比短線收藏(指歷史較短的收藏品以正好因為玉器內在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2、玉料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升值希望也越來越大。中國玉料向來以新疆和田玉最為珍貴,蘊量雖江但從般商時代至今已連續開採4000多年產量也就越來越低,價格衹搖直上,尤其是上等白玉、碧玉價格每年上漲幾倍。其他如南陽玉、他岩玉等目前雖在大量採掘但據地質部門儀威人士估計再過一些年,這些玉礦也將基本採掘枯竭。屆時的玉料價格現在難以想像。

3、玉器小巧玲施既便於收藏,又便於祀玩這為玉器收藏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玉器既不像陶瓷那樣需要佔有較大空間容易破碎;又不像書畫作品容易出蛀,時間長了還會剝蝕開裂亦不像郵品、磁卡只能面只能看,而不能摸,不能玩。玉器真可謂是收藏品中的「寵兒,必定會被更多的人看好。

治玉大師陸子剛玩玉者對明代的「子剛玉不能不知。明代時蘇州、北京和揚州為全國三大琢玉中心,蘇州尤為突出,家應星在《天玉開物》中說:良玉雖集京師,玉巧則推蘇郡。據史料祀載,明代蘇州的玉雕高手有貨四、劉波、玉小溪等人以陸子剛最為著名,雖區區玉匠卻名聞朝礦其玉雕技藝事稱「吳中絕技」,所制玉器人稱「子剛玉」,在當時就為達官米人所追求,十分名貴,當時蘇州人還將」子剛玉與同時代唐伯虎的仕女畫相提並論。

陸子剛是明末最為著名的琢玉巨匠,在許多父人筆祀中都有所祀載《蘇州府志》載二陸子剛,碾玉錄牧、造水仙路、玲跟奇巧、花莖細如毫髮、徐渭《界水仙路》略有風清螭妙常絕無煙火杜蘭香。昆吾件盡的南似,越河蘇林陸子剛。直到今天刻有陸子剛款的玉器仍有許多流傳於世。陸子剛生於16世紀上半葉,時年處在明嘉靖、萬曆年間他原籍是江蘇太倉縣,後來遷居到球玉中心蘇州、明代的手玉業管理非常嚴格,有著森嚴的等級劃分即使是在「匠廠制度」已遭廢黜的明末仍有遺風相襲。在這種環境下從事卑微琢玉的玉匠陸子剛,能夠被文人雅士視為上賓他高超絕倫、巧奪天玉的琢玉技藝可見一般。

陸子剛自幼在蘇州珪外的橫塘一家玉器作坊學藝,出落成為琢玉技術相當全面的一祀好手,起凸陽紋、俄空透雕陰線刻劃皆盡其妙尤其擅長平面減地之技法能使之表現出類似淺浮雕的藝術效果。所制玉雕作品多形制仿漢取法於宋,頗具古意,並形成空飄,日的藝術特色、主,就是虛實相襯,疏密得大使人不覺繁瑣而有空靈之感飄,就是造作生動,線條流暢使人不覺獃滯而有飄逸之感細就是琢磨玉細設計精巧使人不覺粗擴而有巧奪天玉之感。如所灘水如仙落,給成奇巧,花托下莖核細如毫潑而不斷顫巍巍地顯現出花之橋態,真教人難以設想這是用玉石雕成的。

陸子剛是用什麼工具把玉器雕刻得如此纖巧至今還是個不解之謎。而且,他琢玉非常講究有所謂「五色不美不治玉質不佳不治,玉性不好不治」之說。要知道玉質越佳,往往硬度越高,雕刻的難度越大。據陸子剛自己說,他手下絕活皆出於獨創之精玉刻刀「昆吾」。但這「昆吾刀」,他從來秘不示人操刀之技也秘不傳人。

陸子剛技壓群玉,盛名天下。皇帝明穆宗朱載聞知後特命他在玉扳指上雕百駿圖、他沒有被難住黨僅用幾天時間就完成了,在小小的玉扳指上刻出重山疊巒的氣氛和一個大開的珪門,而馬只雕了三匹,一匹馳騁珪內,一匹正向珪門飛奔,一匹剛從山谷間露出馬頭、僅僅如此卻給人以藏有馬匹無數奔騰欲出之感他以虛擬的手法表達了百驗之意,妙不可言。自此他的玉雕便成了皇室的專利品。

在故宮博物院里至今珍藏有陸子剛的青玉業或續壺、青玉山水人物技祀盒等玉雕佳作。其中的合管杯,高7.5厘米,寬13厘米,杯由兩個直筒式圓形連接而成,底有六個獸手足杯體腰部上下各飾一圈繩紋,作捆紮狀,一面接雕一風作杯祀,一面凸雕予江璃作盤繞狀,兩儲紋間的繩紋結紮口上刻一記圖章,上有隸書「萬壽」兩字杯身兩側,一側雕有「濕濕,既雕既琢,玉液瓊漿,均其廣樂,之詩句,末署「祝允明」三字,詩上部刻有「合管杯」名,另一側雕有「九陌詳煙合,千據瑙日明,願君萬年壽,去醉鳳凰珪」之詩句,詩上部有「子剛玉」三字篆書款。這件玉雕外玉雕作品充分體現了子剛琢玉古雅精妙的子剛沒有留下他的」昆吾刀,也沒有傳下他的操刀之技,子剛玉的雕刻技藝至今仍屬絕技,難以仿效。清代以來不乏「子剛玉」質品,也不乏高手所為,但雕刻水平與「子剛玉」相去甚遠,清代時,蘇州玉器業就將陸子剛供奉為本業祖師,頂禮膜拜。

陸子剛的作品進料上看,不僅貴精而崇尚適用,所用玉料都是新疆玉造型則多變而規整,古雅之意較濃。另外,他的作品都有刻款,以篆書和隸書為主,有「子剛」、「子剛」、「子剛制」三三種。刻款部位米分講究,多在器底、器背、記下、蓋里等不顯眼處。萬曆年間。明種宗朱如命他雕一祀五壺,不準落款,他則運用僅憑手感的內刻功夫,巧妙地方名字落在了玉壺嘴的裡面。據說,本來陸子剛深得皇帝喜愛,但有一次他在為皇帝製作一件玉器後,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龍頭上,因而觸怒了皇帝,不幸被殺。由於他沒有後代,一身絕技隨之湮滅,徒使後人望玉興嘆。

現個傳世的陸子剛作品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天津藝術博物館、台灣等地,著名的作品有茶晶梅花花插、青玉山水人物三盒、青玉嬰戲紋執壺等。

研究古玉忌」孤立」「有些人看古玉,比較上」孤立式」;尤其是一些」前輩」或自問玩了古玉二米三米年的「玉迷」,多多少少存有偏見,流於過分主觀。

鑒別古玉不能光憑直覺。一些自認」專家」者常常說」我認為是」、」我看來可能是一、」我覺得必定是」,這樣容易流於武斷和片面性。我們不但要從古玉的各個層次作全面性的研究,而且要同時研究考古學、民族學、歷史體制、各時代的生活情況,更應旁及石器、銅器等多方面的形制與特色。

明、清時始流行用白玉牌作佩飾。其中子剛玉盛於民間,護身與裝飾兼重,是「時代的產品」商代子事父母要佩玉稍又不可同日而語了。

蝠玉探秘

蝴蝶與蝠是明、清玉器中最常見的器型,有雙面玉與單面玉兩種。單面玉大部分用於服飾與帽飾。雙面玉常作珪件。「幅」與「福」同音,故玉器上凡見蟈與古錢雕在一起,寓意為「福在眼前」;幅與壽桃雕在一起,寓意為「福壽雙全」;牌上祀見烙,下祀雕人物;往往寓意為「福自天來」。蝴蝶是民間喜愛的造型,亦是美好、吉祥的象徵,同時常常比喻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玉能護宅的傳說

很多人喜歡玩玉,除身上佩玉之外,還用玉器作家居小擺件,取其有辟邪、定驚、護身、安宅……等作用,並非只為裝飾。古人甚至相信玉會代人受難和擋災。

以前一姓梁人家,家宅內擺放了一些玉觀音、玉瓶和玉獸,每一廳每一房至少擺放一兩件。因為他們的祖先向來相信玉能夠庇宅護人,歷代子孫皆深信不疑。

某年冬天,風乾物燥,鄰近幾間大屋皆受祝融之災,付渚一炬,獨獨是梁宅平安大吉,絲毫不受波及。因為火勢將屆時臨時轉了風向。大家噴噴稱奇,無法解釋,而梁宅上下則相信是民間寶玉護宅。後來另置一白玉觀音放在廳的正中央。家中各人雖經歷大時代種種變遷,竟悉數化險為夷。

中國玉器向來在民間受重視,而且相當神秘,或多或少就與這些傳聞和事例扯上關係。真有如一個謎,永不可解!

漫話文房用品

文房用品是中國傳統書寫方式的產物,用玉製成的文具尤富瑩潔古雅、招人愛賞的意趣。主要有印章和文具,兩類。印章是一種表示儀力和憑信的工具。先秦印章統稱為蜚,至秦始皇皇帝所用玉印、專稱為「璽」。歷代都用玉印章,造型分方形、長方形、圓形、雙速形等,紐式變化多樣,米分可愛。文房用具出現稍晚,到了明清,文人士大夫對文房情趣的追求。促進了玉制文具的盛行。常見種類有筆架、筆掭、墨床、臂格、硯台、筆洗、水盂、水滴、印盒等。明清玉文具在設計裝飾上多有獨到之處造型往往採用動、植物花紋樣式,充滿著清新活潑的自然情地雕琢上或粗擴簡樸,或細巧玉致,風格多樣。如鹿形、辟邪形、馬形、獸形、鴨形、鵝形、風形、蓮形、桃形、瓜形、葫蘆形、海棠形、靈芝形、松干形、竹節形、葉形。圖案亦然,或為二者結合的形式,如龍紋、雲龍紋、龍鳳紋、瑤璃紋。

雙龍紋、雙獅紋、三羊效、雙面紋、松鶴紋、牡丹紋、靈芝紋等。也有山水、人物的題材、如九龍圖、嬰戲圖、五子登科、春夜宴桃李園圖等,還有雕鏤吉慶堂」字、」壽」字紋,多寓吉祥含義。筆架是平時放筆的用具,又叫筆屏,其上有插孔,將筆向上倒插於插孔內。筆擱,或稱筆格。是架筆用具,用法是將筆毫一端架置其上,筆末端放於書桌上,是頭高尾低之態。其型制有簡單的山字形,有圓雕的山峰狀,有融各種雕琢手法於一身而製成的橋狀具,其上有人物背景有山峰等各種景緻,橋下有船、更有直接以削婊戲製為筆格的,形態多姿,千變萬化。筆筒是叫放置用畢毛筆的用具,在文房之中使用最為廣泛。它的形狀最基本的是圓筒狀,一般均為加浮雕,其形狀則千奇百怪,無所不能。水注,也稱水中丞、水滴、水盂,是蓄水研墨用的器具,型制多樣。硯台是文房四寶之一,以玉制硯,似用來顯示氣派。鎮紙,又稱壓尺,在書寫過程中用來壓紙,使之不翻卷。筆洗則是洗筆工具。

玉與佛教的淵源

玉文化作為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門寶概合作為古代思想史中一個獨立完整的內容。以說,自佛教在我國傳播之日起,它們就和其理論力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佛教將佛、法、僧稱為三寶。佛指佛教創規釋邊牟尼,也泛指一切覺者或智者用佛教的語言、說,即真正圓滿覺悟渚法本理。了了分明,究竟無餘的一切智人。法,也就是佛教所稱的一切眾生所應知、應徵、應行的法義規則,其中主要為經藏、律藏、論藏三藏內涵。憎泛指信奉佛教的出家弟子佛、法、僧中的法所以要列入三寶,是因為它能指導眾生修善絕惡,離苦得樂,解除一切煩惱。這種至尊至貴的法,就如同人間至尊至貴的珍奇寶物。《寶性論》在將佛理比附為玉寶概念時,有六點說法:一曰佛理稀有,如世間珍寶,無善根之眾生,非輕而易舉可得;二曰佛理離塵,如世間珍寶,吸穢不佔,絕離一切世俗塵染;三曰佛理勢力,如世間珍寶,能解困衹危,醫病治毒,足具不可思議的神通威力;四日佛理莊嚴,如世間珍寶,美妙無比,能以隆重裝飾,給人以莊嚴整肅之感;五曰佛理最勝,如世間寶物,與一切事物相比最為崇高;六日佛理不改,如世間真金真寶,不懼磨洗鍛琮,不為人間富貴、利祿所動。《心地觀經》在說明偉、法、僧何以稱為寶時,將玉寶概念又歸納為米義,即:堅守、無垢、與樂、難遇、能破、威德、滿願、莊嚴、最妙、不變。《寶勝論》說的六義也好,《心地觀經》說的米義也罷,都是要以珍寶之尊貴來喻斷佛門之至高無上。

玉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較之佛教的產生和發展要早得多。當佛教傳到中國時,玉文化早已進入繁榮期。佛門經藏對玉寶概念的歸納和比附,可以認為是對玉文化的引進和利用。正因為佛門教理以玉寶概念作比附,所以佛經所宣揚的天國道場、佛門儀式幾乎無一不與玉寶通聯。佛國的場景,真是一個寶天寶地的境界。

佛教說,天國一定是非常美妙的,且美妙的程度遠遠地超出世俗世界。為要描繪這樣一個無限美妙的場景,佛教的創始者和後繼者們便祀世世代代在人們心目中佔據重要位置的寶物引了出來。就佛門七寶來說即一典型例證。在眾多的佛書中,充滿了寶的字樣,渚如」七寶珍」、「七寶樹」、寶塔、」寶幢等等。佛界的一切活動,渚如許願、還願、成佛、滅度、天國渚景,法家莊嚴等等,也無處不用七寶來修飾。如七寶塔」、」七寶華,七寶經」、「七寶樹林」等皆佛學名詞。「七寶究竟包含那些種類,渚說不一。《法華經》說,金、銀、琉璃、車床、瑪地、真珠、玫瑰為七寶。也有將流相、珊瑚、玻璃列入七寶的。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撰述了佛和大弟子阿難的一大篇對話,為我們描繪了七寶和佛家所認為是寶的其他東西,在天國里所起的重大作用。

阿難問:法藏菩薩自成佛以來,」為今現在?」「為經幾時、佛答成佛以來,凡歷十劫。佛的世界名叫安樂」。天國的國上由七寶合成為地,恢廊廣盪,悉相雜廁,光赫煤爍。超逾米萬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

佛又說:在天國的國土上,」七寶渚樹,周滿世界」。紫金、琉璃、白浪、玻璃、珊瑚、瑪睛、車床等互為枝莖花葉以及果實,且」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耀,不可勝視」無量壽。佛的道場樹更是精彩:其高達四百萬里,樹榦周身五千由手枝葉覆蓋達二十萬里。此樹由世間寶物自然合成,特別是「以月光摩尼特海輪寶,眾寶之玉而莊嚴之。珍妙寶網羅復其上。當清風徐來,枝葉相撞,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演出無量妙法音聲。這種音樂自然美妙無比。即使取其一種,也要比第六天上的萬種音樂高千億倍,雖然第六天上的音樂比起伎樂之聲已勝過千億倍。因為那米萬世界的萬種音樂雖然也清暢明亮,微妙和雅,但其畢竟不是法音,故不可與之相比。

佛又說:天國中的講堂、精合、宮殿、鏤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覆蓋其上。內外左右還有許多浴池,成佛者須先入池中沐浴。該池以上述寶物築成,以各種寶物為沙鋪底。凡進入天國者,若欲飲食則寶缽會隨意而至。百葉飲食,自然盈滿。飢者僅見聞香,便自然飽足矣。

以上是關於無量壽國的大略描述,這是寫景的。下面不妨再引一下有關佛門儀式中的一個典型場的描述,那時寫情的。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描繪了一段祖師尊在前往菩提樹下就坐」滅度時的情景:路左右,七寶欄循,玉如七多羅樹。眾寶幡蓋,處處莊嚴。又化七寶多羅之樹絡以金繩。繩上皆是珍鐸明珠,琉璃間廁。其數兩間,有七寶池。金地遍布香水盈滿,四華芳被四面空階,周幣莊嚴。

從以上介紹中,可大略窺知佛教教理一七寶玉文化當中的關聯。《無量每經》是如此,《華嚴經》也是如此。還有一部《能斷金剛般苦波羅密多經》,書名即冠以玉寶中之至尊概念。此經原系唐高僧獎法師所譯,至今已1300多年。在整個佛教傳至國的過程中,此書流傳極廣,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深。歷代注釋,不下數米家。按佛教的理解,佛的智慧是圓滿的,是至高無上的。其因緣是來源於佛祖的「金剛喻定之心」。其智最為殊勝,無所不能,好比金剛石,能斷一切事物。世間一切事物在金剛石面前也盡皆相形見納了。這就是此經的綱領要義,目的是為有情開智海、以正教轉法輪。其間內涵引證七寶,就不再轉述了。

以上,佛學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絢麗多彩的佛門大觀圖,描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寶夭寶地的美好境界,藉以引人向善。寶物是人們公認的好東西,祀寶的屬性引到佛理中來,著力進行虛構和渲染,做淋漓盡致的描述,去追求弘揚佛法的目地,這是佛學理論對中國玉文化的創造性地運用。當然,渚寶既是財富、儀力、神靈的象徵,毫無疑問會成為天國的憧憬。

中國玉器吉祥圖案(四)

(一)表示福富吉祥的圖案

1、年年有餘:圖案為兩條紹魚。給與年諧音,魚的音同「余」表示對年年都有結餘的富裕生活的嚮往。

2、必定如意,圖案為毛筆、鉛錠、如意。筆諧必音,錠音」定,合為」必定如意」之諧音,寓做事必定稱心如意。

3、群仙祝壽:以種話傳說中三月三日玉母娘娘生日;各路神仙前來祝賀的場面作為圖案,取喜慶祝壽之意。

4、樣樣如意,為玉器如意上雕兩隻羊」的圖案。羊諧「樣音合為「樣樣如意」,以表示美好的願望或祝福。

5、平安如意:圖案為一瓶一松鶴、一如意。以瓶諧」平」音,以約鶴寓安」意,再加上一個如意,而稱為平安如意為一種祈禱和平的願望。

6、從天降圖案為一活潑可愛的胖娃娃正伸手抓一快到手邊的飛編焰、意為盼望的幸福就要降臨。

7、流雲百福:圖案為雲紋、編幅。雲紋形著如意,綿綿不斷,編幅寓福,木圖案象徵幸福如意或幸福綿延無邊。

8、福在眼前:圖案為編輻和銅錢相配。

(二)科舉及第和官運亨通的圖案

1、平升三組圖案為一隻瓶上插三隻熱。瓶音「平」,以寓「級」因此表示官運亨通的願望。或圖案由瓶里、三八寓意平升三級,象徵仕途順利。

2、五子奪魁:圖案為五個小孩搶奪一頂頭琮。

3、喜報三元,圖案為喜鵲二隻,桂元或元寶三個、古時對科舉會考殿試前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會元和解元,喜鵲為報喜鳥,表示科舉高中。

4、馬上封候,圖案為一匹馬上有一隻蜜蜂、一隻猴。蜂音同」封」,猴音同「侯」以這種圖案表示急於飛黃增達的願望、圖案為一大猴背一小猴者稱輩輩(背)封猴(侯)。圖案為一楓樹、一印一猴者或為一蜂一猴抱印者,稱封侯珪印、封侯抱印。

5、太師少師,圖案為一大一小兩隻獅子。太師少師是古代人臣極品的高官圖案以獅與師」同音,象徵官居太師、少師的高位享受榮華富貴。

6、教子成名:為一雄雞引頸高鳴,旁有五隻小雞,以雄雞教小雞(子)鳴(名),而寓意「教子成名」之意,象徵長輩教子有祀,多人登科發達。《三字經》有:「竇燕山,有義祀;教五子,名俱揚。」說的是竇家教子有祀,五個兒子全都考取進士。此外還有「五子登科」、「教子成龍」、「望子成龍」等。

7、狀元及第:古代科舉考試第一名為狀元,前三名為一甲,賜及第,所以有狀元及第之說。圖案以童子乘龍,象徵高官得中,飛黃騰達,榮登鰲頭之意。

8、鯉魚躍龍門:圖案為一龍頭於雲中,一魚身於水中。相傳黃河山西河津縣一段,稱龍門,水險浪高,河中魚聚此躍游,凡是能過的魚即變化成龍。故古時科舉考場入口,題龍門二字,象徵舉子科舉高中如魚躍龍門,從此飛黃騰達。

(三)表示長壽多福的圖案

1、松鶴延年:圖案為仙鶴、松樹。

松樹除長壽之外,還是氣節的象徵,松鶴構成一圖,為長壽與氣節清高的象徵。

2、鶴鹿同意圖案為一鶴、一鹿與一松樹。鶴是仙鶴,鹿為梅花鹿,仙鶴與梅花鹿都是傳說中的仙物,是長壽和永久的代表,松比喻生命力的旺盛。鶴鹿同春有富士長壽的意義。

3、龜鶴齊齡:圖案為一龜一戶中國古人認為龜壽萬年,鶴壽千歲,以兩者作為長壽的代表,寓同享高壽之意。

4、福祿壽喜:圖案為騙幅、鹿、桃、喜字。編幅意福鹿同祿桃為仙桃傳說食仙桃可長生不老,故以桃寓長壽。

5、五福擇天圖案為五隻騙幅中間有一壽桃或一團壽字。古時人們認為五福為「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終命」,寄希望於有福長壽。

6、多福多壽圖案為一個仙桃、數只騙朗、此圖象徵多福多壽。

7、福壽雙全圖案為騙幅一壽桃一,古錢二。騙幅寓福桃寓長壽,錢寓祿此圖象徵福祿壽。

8、福壽三多圖案為幾隻蝙蝠,幾隻仙桃和一隻石榴,石榴取多子之意,全圖寓意多福多壽多子。

9、福至心靈:圖案為蝙蝠、壽桃、靈芝。此處桃借其形如,靈芝借靈字,此留意為得到幸福後會更加聰明。

10、壽比南山圖案為山水松樹。《詩經》中有如南山之壽」在以前常見的對聯中有「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或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均寓意福長壽永,也稱為壽山福海」。

11、三星高照:圖案為三個老神仙」三星傳說是福星、祿星,壽星,或稱福、祿、壽三星,傳說三星」是管人間禍福的,福星管禍福,祿易管宮大壽」星管生死。三星高照」象徵著幸福、富有和長壽。

12、長命富裕圖案為雄雞仲頸長鳴和一支牡丹花。牡丹花是百花之玉,是富士的象徵。

13、長命百歲圖案為一雄雞長鳴狀及旁有水龍若干。古時的小孩常於脖子上珪一鎖片,上面寫長命百歲,是小孩健康長命免於災病的一種護身符。

14、玉堂富貴:以玉蘭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貴)寓意為「玉堂富貴」。若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則稱「五世(柿)同堂(棠)」。

(四)表示多子多孫的圖案

1、連生貴子:圖案為荷花中有一小孩。荷花之果實是蓮子,藉此喻連續、連綿之意,此圖表示人丁興旺的心愿。

2、救踏送子:破股為祥瑙之兆,其上刻一小孩,表達那些新婚男女,人丁不旺或久婚不育的家庭盼望得子的強烈願望。

3、流傳百子:圖案為一開嘴石榴、子孫葫蘆或葡萄。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多子多孫便是福,石榴多子,葡萄多子,葫蘆也多子,藉以表示多子多孫之意。

4、送子觀音:圖案為一觀音像旁或身邊有多個可愛的娃娃,以此表達人們心中盼望得子的願望。

5、瓜勝綿綿:《詩經大雅綿》有:」綿綿瓜保,民之初生,自土沮承」臃,小瓜,意為子孫像瓜勝一樣代代相傳,繁衍昌縣。

(五)表示喜慶的圖案

1、二龍戲珠圖案為二雲龍一火球;表示吉祥安泰相祝頌的意思,以此圖案祈求辟邪免災,吉祥如意。龍據說是」四靈」之長,《廣雅》載:「有鮮曰蚊龍,有翼回應力;有角曰虯龍,無角曰材龍,末升天日蠟龍。」在傳說中龍珠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辟水火。如果圖案為多條龍戲珠,稱為」群龍戲珠」如果圖案為兩條雲龍盤旋,中間有一壽字,則稱為「雲龍捧壽」。

2、龍幾呈祥圖案為一龍一鳳。傳說龍是蚜蟲之長,民為羽蟲之尊,哪裡有龍出現,哪裡就有鳳來儀,那裡就會天下太平,五穀豐登。龍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祥獸瑙鳥為一種吉祥的象徵。此外也有人稱之為龍祥鳳瑙」。

3、喜上眉梢;圖案為梅花枝頭有兩隻喜鵲。古人認為鵲能報喜,故稱喜鵲,兩鵲寓雙喜,梅諧眉音,此圖寓意生活快樂。

4、雙喜臨門;圖案為兩隻喜鵲站在一樹枝頭上它意生活中有多件大喜之事。

5、歲歲平安圖案為幾束谷穗上配上兩隻輪獲;寓意生活平安如意。

6、五穀豐登:五穀指瑙、黍、稷、麥、豆等糧食作物。每逢新春佳節,人們製作各式花燈珪載屋裡屋外。以示慶祝。圖案借燈與黨諧音寓意物單民康,五穀大豐收。

7、報喜圖:圖案為一豹一喜鵲,豹音同報,寓意生活有大喜之事。

(六)其他圖案

1、渚事遂心,圖案為幾個柿子、桃子,幾個柿子指「請了」、桃形如心,寓渚事遂心。

2、平平如意圖案為柿子和如意串聯組合表示生活如意。

3、四海昇平圖案為四個小孩共抬一瓶孩音「海」,藉此表示天下太平。

4、英雄鬥智圖案為一見一灘做爭鬥狀。以廢英、熊雄同交二的相爭智者勝以此來比喻英雄之大智大勇。

5、歲寒三友為松、竹梅。松、貫四時而不改才可易葉」、竹清高而有節,寧折不屈開懷大度人們常以竹之節寓氣節之節、梅不懼風雪嚴寒、明代楊維真曾有詩讚梅雲「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攬天下青」梅花之品格為歷代人們所稱頌。此圖頌揚品德志節高尚之意。

6、八主聯春圖案為相連的八件寶器、是指寶珠、古及、祀勝、五馨、犀角、很優珊瑚、如意。

7、八仙過海圖案為八個仙人各持法器,在波浪洶湧的大海上顯示法力。八仙人有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奧、鐵拐李、漢鍾離、何仙姑、藍來和,什說八仙在慶賀玉母娘娘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自用法寶護身為舟,競相過海,以示神通。

8、天女散花:圖案為一仙女提籃作散花狀。佛經故事中說,天女將花撒於菩薩的身上,用以檢驗佛門弟子們的道行好壞。

9、蓮開並蒂花:一莖開雙花稱為並蒂蓮,比喻夫妻和美,同心同德,堅貞不變的愛情。

10、聰明伶俐:圖案為蔥、菱、荔。蔥與「聰」、菱與「伶」、荔與「俐」同音,象徵聰慧可愛。

11、玉鏡合璧:玉鏡合璧圖案以玉鏡寓肝膽相照和白璧無暇,象徵夫妻恩愛,愛情純潔專一,始終不渝。人體汗液與古至很多人都過於迷信汗漬與盤摩可使古玉復原貌和溫潤其實要看個別情況和玉的品種而定,不宜一概而論。

人體的汗液皆略帶成味,含有鹽分、尿素、揮發性脂肪酸等。若氣溫低或人體靜止時,汗液較少;但夏天和人體運動時,汗液分泌較多。

人的頸項四周、胸前與手指附近,皆為汗液較多的地區如果脂肪酸、尿素與鹽分過多直接接觸一些古玉,經常如是,也就變成一種慢性侵蝕,有損色層,不但不鮮潤,而且欠明亮。故應適可而止,並且因人而異,因有些人汗大,有些人則少發汗。白玉不宜貼著皮肉佩帶過久。因為長期受汗漬影響,會變微黃國為脂肪酸、尿素和鹽分慢慢改變了表層的潔白。白玉的級數,在於其白的程度和溫潤細密,變微黃就失真了。

白玉擺件要獨特

我們收藏的白玉器,作為家居擺設者,較注重雕玉,而且形制要特別比如一些香瓶、香爐、水丞、茶壺等。

以玉香爐而言。其實並無」實用」價值,只能欣賞其造型美,作為擺件,猶如擺藝術品而已。因為玉畏火,不能作爐燃香。香瓶則不同,內可放一些香料和香粉之類,古代婦女最愛用。故較宜擺放於睡房內。唐代則有一種香白玉,《杜陽雜編》也有祀載,是一種奇玉,本身有天然的香味,可在數百米外嗅到,縱使錦於金函石田,也不能掩其氣味。據說能辟邪。

但現今的所謂」香玉」,已非天然的真香而是用化學方法力。香而已。以前一些白玉擺件,玉玉著實花掉不少心思也花掉不少時間去手雕。像在姑蘇珪外近來山寺有一戶人家,擺有一頭白玉瞻線,皤腹中空,若祀植香放在附近燒,所發出的煙會儲納於瞻給腹中隔了很久,才自動從鴆嶺口中徐徐吐出,米分好玩但玉質竟不為煙所報。像這些白玉擺設,都比較獨特和有欣賞的趣味性。

有些古代玉壺壺蓋中間藏有一顆活動「滾珠,每當從壺內倒水出來時便發出像用力漱口的聲響,滾珠」則自動翻滾。另一些入過土有「色沁」的玉杯,看起來似黃玉,但貼近發亮的燈泡照照整個杯立即變成血紅色,好比玩魔術。

這些玉杯玉壺,真舊者雕玉恍如自然渾成,妙至顛毫。現代的新玉仿製者比較之下則索然無味了。

古玉故事神秘引人入勝

關於我國古玉有不少故事。

像《玉紀》作者陳性,說他身上佩帶了太公說往晴川閣遊覽可是偶一不慎,竟然從三鏤那麼高墜下。縱使懂得輕功的人,相信也會跌傷。煞是奇怪,螭性因為身佩古玉磺,竟然跌不死,僅受輕傷而至橫則被,像代人受傷擋災。後來,《古董的疑》作者趙汝珍,不相信他的說話,認為沒有理由;可是在現場目睹的人頗多,無人能夠明白螭性為何能夠這過此一大難」。另人買了一隻古玉銀給太大佩帶,曾不慎滑下鏤梯和在斜路滑倒,但兩次皆僥倖無折回斷腰斷腿玉則有微裂。後來,此人的太太發貨,玉飩太緊,箍得她很辛苦。沒有辦法只好忍痛用鎚子把玉妮敲破翌日,太太竟然在廚房踏著油漬而滑倒碰碎了一邊膝蓋骨,住醫院一個多月。究竟是巧合?抑或缺去玉抓便少掉了護身之物而受傷?無人敢肯定。

古代有一位騎士,從馬上掉下來排排身上塵土,毫無損傷站起來,但身上所佩帶的玉則摔成很多碎玦。另有一位將軍,帶病出戰,身上佩帶了一大塊象牙黃白玉,為夫人所贈。他一不留神給對祀矛頭刺中胸部正中間,但剛好制正象牙黃白玉,胸部則只紅了一大塊他萬料不到夫人送的那玦古玉救了他一命而玉玦則即時碎裂不堪。

相傳宋高宗亦有失玉復得的故事。他為了璜開北狄的外族管近海上卻不知怎樣,失掉了玉印、後來複得於魚腹中實不可思議一時成為玉器佳話。

這故事在《災堅志》有載。福熙中,明州士人往臨安赴省試,所乘小舟,經過普娥江時,有一老漁夫拿了網得的一尾七八斤巨鯉來售,只索價五百錢。鯉魚不斷報刺,士人打算明天一來招待客人大快朵頤,命僕人先劃開。怎知剖魚夏後,發覺裡面有個小玉印,溫潤潔白刻有兩個篆字,但他不識是甚麼字。

後來他因為資用不繼,將玉售子商人。商人亦非博雅之輩,只珪於擔上經德壽宮門,提米張去為下直見而購之,佩於腰間、翌日、卻給宋高家認出是他在四米多年前所失去的玉印那兩個簽體字就是他的原名用封「德基」。

這則古玉印逸事,實可見世上聚事亦如這個玉印染分講緣分。世上有些東西若是屬於你的會轉幾個大圈也回到你的手上始終是歸你所有不歸你的,亦難以強求。

玉飛禽

飛禽紋自紅山文化良語文化就有少量出現。在遠古時代鳥作為一種圖騰具宗教色彩。漢代較為多見,如鳥、勝、雞等器型。至唐、宋、元、明、清鳥的器到繁多。遼、金、元往往以多層鏤附器為主,最典型的器型是海東青捕鵝代表「春水圖」。明末清初,最多見的是風或鳳系牡丹等器型通常以單面玉雕琢,同時還見部分圓雕能、清中期後雙面接亞拉鋸片居多。有龍與鳳雕在一起,表示「龍鳳呈祥」;喜准在梅花枝頭、表示「喜上眉梢」白瓷、荷花、藕雕在一起表示「一路連科」等富吉祥寓意的玉佩。

玉牌—明

白玉質武士牌佩飾—明

連珠花卉飾—明

玉松鹿山子—明

玉芭蕉人物山子—明

玉雕鶴鹿同春山子—明

玉雙螭龍耳花插—明

龍佩—明

連珠雙鶴帶板—

子城佩—明

白玉花鳥爐鼎—明

白玉佩飾—明

白玉佩飾—明

白玉人物詩文佩飾—明

白玉踏雪尋梅詩文佩飾—明

玉牌—明

玉片—明

玉牌—明

龍鳳佩—明

玉熏爐—明

玉天王像—明

麒麟紋與香爐—明

玉牌—明

玉牌—明

白玉嬰戲佩—明

白玉牌飾—明

龍—明

玉魚—明

靈芝式玉如意—

玉四喜—明

玉象—明

玉花插—明

推薦閱讀:

五種鑒別玉器的年代
精雕細琢的翡翠玉雕千手觀音,百變造型!
大腦袋談玉——第一講:什麼是玉?什麼是翡翠?
為什麼碧玉會這麼火呢?——JYCD88
薄胎玉器:工巧無比 精美絕倫

TAG:中國 | 鑒賞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