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張樹立 山水作品賞析

畫家張樹立 生活照

【藝術簡歷】

北京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畫經典》總編,中國華夏畫院副院長,北京丰台美協副主席。師從程振國、劉牧、龍瑞、范揚等先生。1996年結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2006年結業於中國國家畫院龍瑞高研班。

1999年6月作品《溪山欲雨》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畫三百家」、2002年5月作品《秋染東峪》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2002年迎奧運全國中國畫大展」並獲優秀作品獎、2003年5月作品《幽谷圖》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個人作品在《北京畫家名鑒》,《中國當代藝術名人錄》,《中國美術界名人名作博覽》、《中國書畫家》、《名印大觀》、《中國當代山水畫壇20家》、《國畫經典》、《美術》、《中國美術》、《畫界》、《美術界》、《國畫家》、《中國畫刊》、《美術論壇》、《美術報》、《華夏美術》、《書畫典藏》、《盛世丹青》、《市場關注50家》、《藝術名流》、《中國書畫收藏投資行情》、《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等多家美術雜誌發表及評述。

2005年出版《碧水閑雲·張樹立山水畫集》

2008年出版《神遊萬壑·張樹立山水畫集之一》

2009年出版《神遊萬壑·張樹立山水畫集之二》

2009年出版《神遊萬壑·張樹立山水畫集之三》

聯繫電話:15901305656 當前價位為:20000元/平尺【活動照片】

【作品賞析】

張樹立作品說明:

藝術技巧作為一種語言,作為一種介質,在審美領域內起著人們相互之間溝通和交流情感的作用,並展示著藝術家的個性,已是現代人的共識。在這一點上,中國山水畫藝術也不例外。它源於自然,順應歷史,藉助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藝術語言——筆墨,創造著優美的意境,以中國式特有的情韻彰顯作者的藝術個性。

可以說不論任何時代、任何畫家,也不問具體作品的面貌,只要他畫的是中國山水畫,就不能沒有筆墨,尤其是骨法用筆。可是,筆墨作為山水畫藝術欣賞的核心,作為其藝術性的表徵,在明清以來的發展中雖然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但卻是處於自然踐行的中庸模式的。

我的山水畫表現的是煙雲蒸騰、山川秀美、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局部以染代皴,也多有吸收歷代名家畫中特色,用積墨層層追加,使得畫面比較豐富,再以中鋒勾勒出山石的外輪廓及輪廓內的道道紋路,以「蒼潤」之筆墨、「遊離」之鋒豪從峰巒邊緣向下刮,取其勁脫之氣及枯毛之趣。深重的部分以較整的墨塊切割,最後用淡墨罩染,將各個部位的凹凸變化統一在整體的塊面之中,體現一種蒼潤渾厚的意境和淡定神情的情懷。

我認為是一種藝術創作是我生活的一種期待,一種嚮往,它不只是一個瞬間,而是永恆。【眾家評論】

一、縱情丘壑看雲捲雲舒

范揚

2005年樹立進入龍瑞山水畫工作室,在龍院長的指導下,對中國山水畫有著更深入的理解。我有幸做這個班的副導師,帶他們去寫生,參與班裡的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彼此教學相長,亦師亦友,對他也就有了比較深的了解。

從樹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貼近文脈,貼近生活的思路。從傳統中走來,這就是我們的旗號,缺了這個傳統,就缺了中國畫創作的根本所在,那是不行的。

樹立的山水畫風格溫潤、平淡,有南派潤秀華滋的取向。他取法宋人,中鋒用筆,虛實相生,緩中有急,平中有險,筆筆到位,落落大方。用筆方面又有北派的剛勁雄強。能在技法和面貌上南北兼得,畫面上就得法得趣,也就得意境。所以他的畫好看。

樹立的畫完全是在水墨的精神裡面討生活。討生活是有根基的,這個討生活要能貼近歷史文化的主脈,又要能接近真實山水,他有著自己真切的體會,他的畫是一種有靈性的畫。他在大自然中發現了一種真山真水的美,這些都進入了樹立的畫面,進入了他的筆下,成為他有靈性的一種雲捲雲舒的情懷,應該說樹立把握了這一點,尤其在他的山水作品中,充分的畫出了這份靈性。他正沿著一條充滿文化內涵和生活真實體驗的繪畫風格走下去,這是條寬闊的道路,我覺得大有可為。二、氣息蒼莽,淡定神和

——龍瑞

  

中國畫傳承了幾千年的歷史文明,要畫好中國畫,做學問是第一大事。中國畫就是要把形與神、意與象、氣與韻、理與法作為創作內涵。中國畫是有精神層面的追求,不是固定在技術層面的空乏理論。伴隨時代的發展,人文精神的鮮活元素,也深入到當下的中國畫創作中來。我們需要更多的冷靜和理智,來重溫和認識那些傳統的經典樣式,思考傳統與現代的辯證發展關係,搞清楚作為中國畫家自己份內的歷史責任和行為規則。須知學好中國畫是一項艱巨的文化工程,是一個漸修熟練技巧的過程,來不得半點偷閑和虛假。在這一點上樹立理解得很好,也能夠做得不浮躁、不偏頗,並注意心性的修養。

心態,對畫家的創作有著直接的影響。古人之作治藝之精,令人傾倒。想求得這種「精」,就必須先得「靜」,因此進入創作境界就要有平和的心態以求「澄懷味象」,不急不躁地對待每一筆一墨,每一筆一墨都要講究。熟練了以後才能取象不惑、形成於思地一筆就帶出來了。熟練了才會進而提煉出屬於自己的筆墨語言。而且筆下的山川雲水風物,才會是活脫脫的,才會在其畫間孕育出「道」的生機。

  樹立的山水,煙雲蒸騰,山川秀美,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局部以染代皴,結構章法也很講究。他吸收了北宋李唐、范寬,元代王蒙的一些山水畫學養,對清代的董其昌也頗有研究。他善用積墨,層層追加,畫中的積墨比較豐富。多用中鋒勾勒出山石的外輪廓及輪廓內的道道紋路,以「蒼潤」之筆墨、「遊離」之峰毫從峰巒邊緣向下刮,取其勁銳之氣及枯毛之趣。每道橫紋間留出間隙,以顯凹凸感。深重的部分以較整的墨塊切割,最後用淡墨罩染,將各個部位的凹凸變化統一在整體的塊面關係之中。整個畫面體現出一種蒼潤渾厚的意境和淡定神清的情懷。

貼近文脈,走進生活,用傳統的筆墨精神表現當代人的心境,已然成為大家的共識。希望樹立堅持多讀書,多做學問,多畫畫,繼續努力,更上層樓。

三、身經風雨 心禮山川

文/程振國

中國山水畫,是通過畫家的思維過程,將自然界中的物象轉換成富有人性化的圖式,展現在畫面上。中國畫利用筆墨以及宣紙為媒介所傳達的一切,都依附於民族文化的精神承傳而展示其丰采。當今正值多元化的時代,畫家如何選擇自身發展的模式是大家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喜愛樹立山水畫的人,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這種感覺不在畫中,而在畫外。透過畫面所抒發的是理想追求的信念、崇尚自然的情感,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和孕育已久的執著與感動。

幼時的他,意氣風發,獨自身背畫板,仗筆天涯,遍游祖國山山水水。雄偉壯麗的大好河山一次次感染著樹立的英年情懷,也一次次給予了樹立無窮無盡、洶湧澎湃的創作激情。在此期間,樹立寫生之作達數萬幅之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樹立的獨特畫風,就是在這無數次的遊歷、無數次的寫生、無數次的創作和無數次如痴如狂的沉迷與感悟中逐漸形成的。

「真」和「境」代表了「造化入畫」和「畫奪造化」的轉換過程,畫中之理法也孕育著自然之理法。樹立認識到藝術規律的確立必然依賴於繪畫技法的支撐才得以展示,在展示過程中繪畫技法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石濤曾這樣闡述對技法的理解「夫畫者形天地萬物者也,舍筆墨其形何以形之哉」?

當今畫家所面臨的新鮮事物更加豐富多彩,人們的審美取向不斷更新。首先畫家需傾注極高的熱情和責任心,其使命感以及道德修養。畫家所選擇表現的題材,用什麼樣的筆墨語言表達其內心世界,都必須依賴於當今社會的共融。故而畫家所追求的藝術勞動及其理念是無止境的。

縱觀樹立的畫學歷程,可見他是一位勤勉的學子。看他現在的山水畫作品,可見他是一位藝旨追求高遠的畫家。今後的人生歷程畢竟會使他的藝術道路,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

四、詩意文化的可貴變現

文/傅京生

北京畫家張樹立山水畫作品的風格特徵,從藝術探求的角度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張樹立的繪畫,無不內涵著詩意深情。

他的山水畫作品,表達的似乎是我們記憶中的唐詩境界。他筆下的山水境界,似乎也是從我們久違,又曾經十分熟悉的特定空間里展開的。

在張樹立煙雨濛濛的繪畫世界裡,在情感的滲透下,無不具有令人愉快而振奮的生命張力。所以,當他的空靈、靜謐又不失生動活潑的畫面反映到我們的心靈時,就會化為舒爽、歡愉的心理感受。觀之如清冽的甘泉沁入心脾。其筆墨語言,即;技法、形式、精神,三者的高度統一,使得他的作品,有著一種「洗心」(凈化靈魂)的功能。這是張樹立眷戀著具有民族文化基因屬性的「詩意文化」的可貴變現。

張樹立的繪畫,進入到一種禪境。

這是一種清新、寧靜的禪境。在詩意化的迷幻畫面里,他把我們引入禪的潔凈之境,使我們體會到禪的生機和生命力。這就是張樹立山水畫作品的另一個最可貴地方。

張樹立的畫,表現了雨水滋潤的世界,萬物都在這樣的世界裡悄悄萌生,給人一種清新向上的希望。

當然,張樹立繪畫中的美感,絕不單純來源於用筆之法,更主要的,還是他的繪畫具有一種來源於既「意在筆先」而又「功在畫外」的境界之美。當這境界之美,與上述的「筆法的生動性」相關聯時,「氣韻貫通」審美意識滲透他的作品。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他的畫面漸入禪境的感染。

從藝術美學層面看,張樹立繪畫中的「氣韻貫暢」,與中國古典繪畫美學中的「造化在手,心游萬仞」式的畫學思想是相通的。這也是和禪的宗旨相通的。

張樹立的繪畫,籍尚古澹泊之心。

如古人的輞川諸詩,寫山林閑適之趣,顯現了閑澹疏闊、悠悠自得般的水墨淋漓之趣。在他的畫作中,創作的主題,主要的心境是淡、凈、逸、活。他畫中的煙嵐浸漫,表現的是空明搖曳而又清雄朗闊的靜美境界。他把山中的白雲畫得舒捲自如,而山中的霧靄,則畫得飄渺幽然。畫面從質到變都體現著淡泊清古的意蘊。

步入畫壇以來,張樹立把繪畫創作視為:詩意生活的顯現。他在創作時,能夠使自己的身心處於「詩意的空間」和「尚古的意蘊」情愫之中。

張樹立的繪畫,具圖像符號的時代因素。

他的繪畫儘管嗣後在「筆墨當隨時代」的「與時俱進」的建構中,融合了結構主義語言的構成觀念(譬如,他的畫面中顯現的「方形、「圓形」、「菱形」、「異形」等「形」的圖像性符號語言),但由於能夠把握畫面中的圖像性符號語言,那些「方形」、「圓形」、「菱形」、「異形」等「形」便合理地置於繪畫的語境中。他努力將這些不同的「形」,納入到「精」、「氣」、「神」,及其,「骨」、「意」、「韻」的語言表達程序之中。所以,他的作品對結構形式及表現語言的更新,就自然成為既立足中國文化本位而又聯姻國際藝術語言新的藝術語境。

張樹立的繪畫,重法度而得天然。

「神韻天成」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核心範疇。在他的山水畫中,無不顯示著「神韻天然」的審美追求。宋四家的風範,元人倪瓚、黃公望和清代金陵畫派的神采是他繪畫的文脈基礎。

張樹立清凈幽邃的山水畫,聯接的是中國傳統士大夫文化的「文心雅意」,是「以形媚道」的產物。張樹立的畫是「得意忘形」而「立象盡意」形式的具體體現。

總之,張樹立畫中山水的氣息,是合於自然大道、合於自然之理的。所以,他的山水畫,對人的精神心理,也就具有調節氣息的功能。例如,《太行雨霽》中的山石的氣勢,會使我們精神徒然一振,而其樹木的勾皴點染,也能夠使我們觀之心情豁然舒朗。中國山水畫中的妙處,在張樹立的作品中,確實無所不在地有著鮮明的顯現。

張樹立的畫,是清新自由而具個性化的。所以,作畫對他來說,是愉快的「精神的操練」,而對欣賞者而言,因他的畫作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所以,欣賞他的畫,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心靈的瑜伽」。

黑格爾曾說:「在藝術里,感性的形式和聲音之所以呈現出來,並不只是為著他們本身或是他們直接現於感官的那種模樣、形狀,而是為著要用那種模樣去滿足更高的心靈旨趣,因為它們有力量從心靈深處喚起人們的心靈情感反應。於是,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的,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出來了。」黑格爾的這段言論,可以作為張樹立的繪畫美學思想的有效註解。五、變古融今  詩韻怡然

——張樹立山水畫解讀

文/李新平

做為畫家能潛心學術,涵修素養必然能體現在他的創作之中。解讀山水畫家張樹立的作品,再次驗證了這個藝術規律。他的作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他對傳統文脈的繼承,二是他從大自然中獲得的感悟。他傳承於中國山水畫的文脈,從傳統文脈中一路走了過來,營造出了自己變古融今,通匯南北,使畫面俱氣象萬千,又詩意悠然的鮮明的個人面貌。

傳統中國畫向來以「南北宗」來區分,這種區分即有其美學精神層面上的考慮,亦包含著方法論層面的取捨。從師法的意義上來講,它包含著取法文人畫山水應優於畫工山水的一個行業審美規範,而這一規範則形成了一個壁壘森嚴的門派教條,而在當今文化多元化,複合多元化的新時代,「南北宗」分割的方法論應該為有抱負的畫家所揚棄。張樹立在取法古人、前人的第一個關口上顯然已經具備了超越和融匯的能力,從他的畫作中我們看到:在董其昌劃分的北宗范寬、李唐和南宗米友仁、王蒙這兩路截然不同的山水畫風格,在張樹立的筆下變的不再對立,而是融合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他已將北派堅實雄勁的豪邁氣象去粗取精,將南派的溫潤、雅逸、空靈、簡透融入畫中,使作品在融潤中透出險峻,堅韌中包裹靈秀,山水河流在雲嵐的瀰漫中疏散著詩意,舒緩著一種自得與愜意,流散著水墨氤氳中的天然與和諧。

張樹立之所以走出融合南北的路子,直接得益於他的從藝經歷。他自幼學臨芥子園畫譜,而後又多次走進自然,北方大山的堅韌豪邁氣象吸引他步入學習宋人豐骨沛然一路畫風的殿堂。而後他又以將天下山水盡收胸臆的情懷考入中國美院,在吸收浙派營養中,又在江南的青山秀水中豐富了自己的山水情致。回京後又在龍瑞、范揚、劉牧、程振國等導師的指導下力求「正本清源、貼近文脈」。他靠自己的靈氣和才情,把從自然山水中得到的感受轉到畫作之中,把創作意圖滲透到一筆一畫的筆墨語言中,進而實現著對山水畫語言秩序的整理和再造,在其畫作《意遠應能靜、境深尤貴曲》中,他以大塊面構圖將山體突出於畫面中間,並靠皴擦直取李唐、范寬雄強、剛健的筆意,以顯高山聳立、氣勢磅礴之象;而其在山體內部則極盡崎嶇婉轉的精神刻劃,用披麻、雲頭等皴法的長線條作直角和銳角等方折性連接,造成了畫面氣脈流轉的深邃和迴環曲折,他靠師法傳統與自然、融匯了李唐、范寬、米友仁、王蒙、董其昌諸家的技法和意蘊,將南北宗的隔閡徹底打通,使整幅山水在雄健中見溫潤、滿密間透空靈,構圖的飽滿、線條的流暢、設色的淡雅,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召力。

品讀張樹立的畫,走進他的山水境界,必然能在神清氣爽,心情怡然中體悟到他的哲學根源和文化精神,發現他把儒家的盡善盡美思想和道家的解衣磅礴、順其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學觀點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他的畫作對細節處理筆線的質量、筆墨的氤氳效果進行了嚴格敲打和反覆考究,使畫面在迂迴動蕩、氣韻貫通和激揚中間蘊涵著悠揚的美感,均能從儒家盡善盡美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思想中找到源頭。但是,熟悉張樹立的人都知道,他為人豪爽真情、樂於助人,是個性情中人,他手中的筆也是非常性情化的,情之所到、筆之所到,筆隨情轉、情隨筆走,看他畫畫時,這種畫如其人的感覺更加真切:他先將墨線滿紙揮寫,再將墨色以水噴塗,直使滿紙墨韻渾然,最後再細心勾點,引高山聳立於煙嵐,展溪流舒緩於丘壑,畫境隨其心中意象而節節生髮出深邃的畫境和詩意,這則完全得益於他的原始天性和對老莊哲學之透悟,境由心發、境隨心轉,使山水畫變成了一種心跡的創造,也就形成了自己率意客觀認知的繪畫風格。

張樹立獨具靈性的山水畫作在技術層面和美學理念上雖是儒道的化合,但傳達給人們的卻是道家思想清凈無為、天人合一感受,這也是其畫作在喧囂的紅塵中使人賞心悅目、頗受歡迎的根源。賞其畫作《遙山一抹淡煙中》和《涓流此山下、誰識去無邊》,秀峰碧樹清溪流雲營造而成的幽境,猶如桃源仙境,那虛靈縹紗的幻覺,直接把人引向竹林七賢飲酒賦詩的古樂園之中,引向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桃花源內,那高古的意蘊、天然的神韻、詩意的空間、淡泊的心靈和清新的筆路、融散的墨韻、清斂的畫風、高雅的品位,融合成了一種何等令人陶醉、令人嚮往的意境?

「中國畫傳統內涵是綜合性的,對古人畫論畫風的理解、個人畫學的修養以及心靈的感悟,都會體現在每個人的作品中……。中國畫的個性是建立在共性基礎上的,這個共性就是中國人獨到的審美觀。共性的一個重要實質就是講中正、中和,以平和、和諧為美。這就需要畫家具備中正、厚德的個人修養。中國畫注重的是修養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但在流露自己真實心性表現的同時,還要關注心靈的映照。」

張樹立閱

六、山川憑妙筆 情懷挾素宣

文/王天禾

中國山水從五代時已有明確的南派和北派的不同風格追求。「各以方殊」的南北風物,是南北畫家賴以汲取營養的各異風土,從而使南北畫家的繪畫語言和風格迥異。

九十年代末的中國畫壇,在新中國的繪畫發展中經過了一系列政治動向的左右,又經了歷史無前例的「主題性創作」時期之後,有了融合南北畫風、追求畫作內涵、尊崇歷史傳承、尊重個性風格的審美局面。

現今的畫家,大多有著踏遍大江南北的寫生經歷。南北方畫家藝術手法和藝術觀念相互融通,使得南北畫派的界限不再以技法和生活藍圖為阻礙。但是中國畫仍以它各地方極具特徵的人文歷史、地理氣候、風土人情,形成的地方色彩深入在本土畫家的繪畫作品中。

為了研究享譽畫壇的「浙派畫風」,張樹立帶著一介學子的摯誠和十數年的畫學積累,進入中國美術學院的殿堂。他以浙派畫風的溫潤和雅融入畫中並將以往的北派氣象去粗求精。

張樹立為人豪爽,善言健談,卻從不以狂傲態度自持。友人間祥和親睦的情感使他佔盡人緣。奔忙於師友互助的瑣事,樂此不疲地以助人為樂視為助己。那爽朗的笑聲中,使人無法迴避他的真誠和友誼。他以幽默詼諧的態度對待人生、以健康向上的態度對待生活、以沉穩清心的處世態度看人世崢嶸。張樹立為人處世的個性和對繪畫的專業的追求,都符合五十年代生人的基本特徵。他豪氣而不張揚、精明而不算計。

他以嚴謹的態度從事繪畫創作。山川河流在雲嵐瀰漫中疏散著詩意,將浙派畫風的空靈簡透和北派畫風的堅實雄勁合為一體。他的畫,融潤間透出險峻、堅韌中包裹靈秀,舒緩著一種山水間悠然自得的愜意、流散著水墨中氤氳天成的和諧。

我看過他畫時的狀態:先將墨線滿紙揮寫,再將墨色以水噴塗,直使滿紙的墨韻渾然。最後細心勾點,引高山聳立於煙嵐、展溪流舒緩於溝壑。畫境由此而深邃,詩意油然抒發。在他的繪畫作品中,不自欺,不欺世,不弄巧,亦不存心造拙。他對畫面經營有著收放自如的把握,他自由地駕馭筆墨語言、豪放地書寫面對大山的抱負,通過繪畫作品抒發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他以山的永恆面對人生的追求,以水的纏綿書寫對繪畫事業的不斷追求。

這些作品是進入龍瑞藝術工作室中,在龍瑞、范揚兩位導師的悉心教導下努力創作的藝術成果。我看到他的藝術靈性瀰漫在他的每一幅作品的探索中。筆墨參合的山水間多了一份「果敢入世」的奮進,少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茫然。多了一份「文化意蘊」的追求,少了一些「標榜自我」的張揚。

以友之文作序,古今有之。作樹立硯兄之友,亦為同窗,怯膽應囑斯文。

推薦閱讀:

趙孟頫楷書《四時讀書樂》賞析,大楷極品,壯美如斯
關於描寫花的詩句賞析目錄
《春江花月夜》賞析
關山月·李白|注釋|翻譯|賞析|講解
【玉韻】—秦式古玉賞析

TAG:畫家 | 作品 | 賞析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