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30年的《唐璜》| 莫扎特歌劇的另一座豐碑

莫扎特兩幕歌劇《唐·喬瓦尼》(Don Giovanni),又被譯為《唐璜》,1787年10月29日在布拉格城邦劇院首次上演。該劇基於西班牙傳說中一個虛構的放蕩誘惑性人物唐璜(Don Juan)創作而成,義大利語腳本由洛倫佐·達·彭特撰寫。按那個時期的通用說法,彭特的腳本被稱為詼諧戲劇,表示嚴肅和滑稽創作手法的合二為一;莫扎特則將其歸為喜歌劇一類。雖然有時被歸為喜劇類,但實際上《唐璜》是一部融合了喜劇、情節劇和超自然元素為一體的歌劇。在《唐璜》中,我們看到個人被放到上帝和世界的對立面完成他的宿命,或者是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過活。故事中的巨大悲劇已經通過無與倫比的音樂方式達到了,儘管採用了溫和的方式。

▲ 羅德尼·吉爾弗利/塞茜莉婭·巴托莉/哈農庫特/蘇黎世歌劇院

創作背景和首演

作為1787年1月和2月期間巡遊布拉格巨大成功的標誌,莫扎特受託創作了這部歌劇。其素材的選擇可能是考慮到歌劇《唐璜》(Don Juan)在布拉格的悠久歷史,十八世紀歌劇《唐璜》這樣的體裁風格起源於布拉格。在尼森的記錄中,莫扎特曾說:「《唐璜》不是為維也納人寫的,而是為布拉格人民寫的,更是為我和我的朋友們寫的。」莫扎特常常會說:「吉普賽人是最理解我的人。」當他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在布拉格受到極大追捧時,莫扎特說:「吉普賽人這麼理解我,我一定要為他們寫一部歌劇。」這部歌劇就是《唐璜》。

莫扎特的《唐璜》於1787年在布拉格首演。同一年的年初,另一部類似的歌劇《唐·喬瓦尼·特諾里奧》(Don Giovanni Tenorio)則在威尼斯首演,該劇的腳本撰寫者為喬瓦尼·貝爾塔蒂,作曲者是朱塞佩·加扎尼加。彭特的腳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貝爾塔蒂的腳本而創作,儘管他不願意在幾十年後所寫的回憶錄中承認這一點。

《唐璜》最初是定於1787年10月14日,當奧地利公主訪問布拉格時在布拉格首演,然而劇作的準備工作並沒有能夠如期完成。根據國王的指令,那天的演出改為《費加羅的婚禮》。劇本最後的了手幾乎是和綵排同時進行。直到10月28或29號,彭特被召回維也納創作另外一部歌劇時,總譜才全部完成。關於最後一刻才完成序曲的報道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在首演前一天就已完稿,有的則認為直到最後一刻才擱筆。鑒於莫扎特在10月28日錄完整部歌劇的事實,序曲完成於首演前一天的說法比較可信。

1787年,莫扎特歌劇《唐璜》在布拉格首演時,其全稱為《對放蕩男人唐·喬瓦尼的懲罰,兩幕詼諧戲劇》(Il Dissoluto Punito ossia il Don Giovanni – Dramma giocoso in due atti)。就像莫扎特其它作品在布拉格受歡迎程度一樣,演出大獲全勝,人們歡天喜地奔走相告。據《布拉格邸報》報道:「鑒賞家和音樂家們說,布拉格從來沒有聽說過類似的作品」。「這部歌劇的演出難度非常之大」。來自維也納《省內新聞報》的報道則說:「莫扎特先生親自指揮,受到了濟濟一堂人們欣喜若狂的歡迎。」

《唐璜》是一部特殊種類的詼諧劇。它的情節根據中世紀的傳說,從十七世紀初起,它經常被文學和音樂加以改編。但是,莫扎特第一次把它用在歌劇中,嚴肅地解釋唐璜的性格——不是作為一個荒唐的人物和可怕的褻瀆神靈者的怪異混合物,而是一個浪漫的英雄,一個反權威者,一個公共道德的蔑視者,一個極端的個人主義者,勇敢而不知悔悟,直到最後。是莫扎特的音樂而不是達·蓬特的腳本抬高了唐璜的這種地位,同時也向後世人展示了他的貪婪和自私。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想像力喜歡序曲開頭幾個小節中的那種魔鬼般的性質,它又由於墓地場景中的長號音響和終場石雕的幽靈而得到加強。其他一些角色,雖然遭到微妙的嘲笑,必定也有嚴肅的一面:悲劇性的唐娜·埃爾維拉不斷地抱怨唐璜拋棄了她,而萊波雷洛並不完全是喜劇中充當僕人的丑角,而是顯示出他深刻的敏銳和直覺。

第一幕第五場從音樂上描繪了三個人物:埃爾維拉的具有憤怒的大跳旋律,被弦樂激動的跑動音和震音所助長;同守口如瓶、輕鬆愉快和嘲諷譏笑的唐璜音調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萊波雷洛看似無聊的喋喋不休,降低了他作為一個被拋棄婦女受傷心靈救治者的作用。

在隨後著名「名單詠嘆調」中,萊波雷洛按國家曆數他主人的獵取物,並描述他喜歡的女人種類,顯示了莫扎特喜劇藝術中嚴肅的一面。我們在驚嘆他性格描述的細節、具有活力的歌詞、和聲的明暗層次,以及全劇的配器之餘,不得不對這部歌劇中這個最有趣的部分採取嚴肅的態度。這首詠嘆調分為兩個不相連的部分,一個用普通拍子的快板,另一個用了小步舞曲節拍的活躍行板。

——摘自《西方音樂史》

維也納修訂版本

▲ 1788年維也納首演海報

1788年5月7日,莫扎特同樣指揮了這部作品在維也納的首演。為了這次演出,莫扎特新創作了兩首詠嘆調以及相應的宣敘調——唐·奧塔維奧的詠嘆調「她的心情平靜」(Dalla sua paceK.540a,4月24日為男高音演員弗朗西斯科·莫雷拉而作),埃爾維拉的詠嘆調「多深的罪孽……那個忘恩負義的人背叛了我」(In quali eccessi … Mi tradì quell"alma ingrataK.540c 4月30日為女高音演員卡特麗娜·卡瓦列里而作)——以及萊波雷洛和采琳娜之間的二重唱「你這對纖纖小玉手」(Per queste tue manineK.540b,創作於4.28日)。莫扎特還在最後的結局中做了一些刪減,以便使劇作更加簡短而深刻,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安娜和奧塔維奧、埃爾維拉,采琳娜和馬賽多、萊波雷洛泄露他們未來計劃的段落「現在,我的寶貝」(Or che tutti, o mio tesoro)。為了將「那一定是她遇到的幽靈」(Ah, certo è l"ombra che l"incontrò)直接和表達該故事寓意的「這是降臨到妖魔鬼怪身上的劫數」(Questo è il fin di chi fa mal)相銜接,莫扎特創作了一個不同版本的「所以惡棍可以墜落與<羅神>普羅塞耳皮娜及岩體呆在一塊!」(Resti dunque quel birbon fra Proserpina e Pluton!)。這些刪減和變動之處,在劇院和錄音時都很少演出。

▲ 「讓我們攜手同行」(多明戈/阿伊達·加里富林娜)

後來的演出傳統

直到二十世紀初,歌劇最後的合唱部分通常都被刪減,顯然這一傳統做法很早就開始了。根據德國鋼琴家、作曲家有關吉普賽人回憶錄中的內容,最後的合唱部分,只在布拉格那場首演中出現過,之後在最初版本的演出中就再也沒有聽到過。這段合唱也沒有出現在1788年維也納演出的劇本中,因此電影《莫扎特傳》中描述的維也納首場演出結局中沒有這段合唱是準確的。毫無疑問,這樣的做法一定是得到了莫扎特本人的認可。儘管如此,在今天,最後的合唱已經幾乎被完整推出。

這部歌劇的現代版本中,有時既會包括原版中唐·奧塔維奧的詠嘆調「我親愛的寶貝」(Il mio tesoro),也有維也納首演時,為男高音演員弗朗西斯科·莫雷拉量身定做的這首詠嘆調的替換之作「她的心情平靜」。埃爾維拉的詠嘆調「多深的罪孽……那個忘恩負義的人背叛了我」,通常情況下也都得到了保留。而二重唱「你這對纖纖小玉手」,以及維也納版本中涉及到萊波雷洛和采琳娜的所有陪襯場景,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

雖然在布拉格和維也納首演中,馬賽多和督察這兩個角色皆由同一位歌手扮演,但在現當代的版本中,通常情況下已由不同的歌手演唱(除非受到諸如財政或排練時間空間等因素的限制)。最後一場,督察退場後惡魔的合唱,為接下來扮演馬賽多的演員上場表演六重唱,提供了更換戲裝的時間。

配樂手法與樂器規模

劇中的樂器為:

木管樂器:兩支長笛、兩把雙簧管、兩根單簧管以及兩支低音管;

銅管樂器:兩把圓號、兩把小號、三支長號(中音、高音、低音);

打擊樂器:定音鼓

弦樂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

曼陀林

此外,作曲家還指定了偶爾出現的特殊音樂效果。第一幕結束時的舞廳場景中,莫扎特要求舞台上的數組演員,與樂池裡的管弦樂隊同步,分別演繹各自的舞蹈音樂,三組演員里的每一組都按各自的韻律表演(一個3/4拍的小步舞、一個2/4拍的對面舞以及一個快3/8拍的農民舞),作為劇中主要人物舞蹈的伴舞。在第二幕中,觀眾可以看到唐璜在彈奏曼陀林,由撥弦樂器伴奏。也是在第二幕中,表達兩個督察干預的詠嘆調「極光下的騎士」(Di rider finirai pria dell"aurora)和「大膽,死亡的和平」(Ribaldo, audace, lascia a" morti la pace),則由一個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以及(與弦樂器里的大提琴和低音弦樂器共同演奏的)長號組成的管樂合奏進行伴奏。這樣的器樂和聲樂的創作手法,都讓人很容易聯想起莫扎特另一部歌劇《克里特王伊多梅紐斯》中海神尼普頓的聲樂特徵。

劇中主要角色以及布拉格、維也納首演時的演職員表

角色

聲部

1787年10月29日布拉格首演演職員表

指揮:莫扎特

1788年5月7日維也納首演演職員表

指揮:莫扎特

唐·喬瓦尼:一個年輕的、極其荒淫放蕩的貴族

男中音

義大利男中音路易吉·巴斯

弗朗西斯科·阿伯塔雷利

萊波雷洛:唐··喬瓦尼的僕人

男低音

費利斯·蓬齊亞尼

義大利男低音弗朗西斯科·班努契

督察(唐·佩德羅)

男低音

Giuseppe Lolli

弗朗西斯科·布薩尼

唐娜·安娜:佩德羅之女兒

女高音

義大利女高音特蕾莎·薩波里蒂

德國女高音阿洛伊西亞·韋伯

唐·奧塔維奧:安娜的未婚夫

男高音

安東尼奧·巴廖尼

弗朗西斯科·莫雷拉

唐娜·埃爾維拉:被唐·喬瓦尼拋棄的義大利布爾戈斯女子

女高音

凱瑟麗娜·莫切里

奧地利女高音卡特麗娜·卡瓦列里

馬賽多:一位農民

男低音

Giuseppe Lolli

弗朗西斯科·布薩尼

采琳娜:馬賽多的未婚妻

女高音

卡泰麗娜·邦迪尼

Luisa Mombelli

大合唱:農民、僕人、妙齡少女、音樂家

劇情簡介

唐璜,一個年輕、傲慢、淫亂的貴族,其殺父之仇、辱妻之痛、始亂終棄之恨等種種惡行已引起眾怒,並在眾人心中燃起熊熊復仇之火。直到他遇到不能殺戮、毆打、耍伎倆以及以智取勝的對手。

唐璜夜闖老騎士(Commendatore)唐·佩德羅女兒安娜的閨房,因安娜喊叫殺死了前來援救女兒的老騎士。此後,他又對村姑采琳娜起了歹心。但其真面目被遭之遺棄的義大利女子埃爾維拉與安娜的未婚夫奧塔維奧揭穿。在教堂的墓地里,玩世不恭的唐璜竟站在老騎士的石像前邀請石像到他家裡去吃晚飯。石像果然赴約,一聲巨響,地面裂開,拒不悔改的唐璜被石像拉進了陰曹地府。

第一幕

第一場:督察的花園

督察唐·佩德羅之女安娜,遭唐璜調戲;在與唐璜的決鬥中,佩德羅中劍倒地身亡;不知真相的安娜與其未婚夫奧塔維奧發誓要報殺父之仇。

第二場:唐璜邸宅外的一個公共廣場

廣場上,唐璜和其僕人萊波雷洛談話時,被其拋棄的女子埃爾維拉認出;尚存幻想的埃爾維拉從萊波雷洛那裡得知唐璜曾勾引過兩千多名女子,方大夢初醒。

第三場:野外農莊

農莊里,唐璜又打起了農女采琳娜的歪主意,並威脅其未婚夫馬賽多;埃爾維拉帶走了淳樸天真的采琳娜;安娜和奧塔維奧請求俠客唐璜替父報仇,但很快意識到仇人正是唐璜;唐璜則和萊波雷洛繼續謀劃招待農民宴席上的勾引之計。

第四場:唐璜邸宅外的花園

滿懷歉意的采琳娜和馬賽多跟隨淫心未泯的唐璜,進入聚集了農民的唐璜邸宅;安娜、奧塔維奧和埃爾維拉帶著假面具,也進入屋內,在著名的小步舞曲聲中,唱出復仇之志。

第五場:唐璜的舞廳

室內,戴著假面具的來賓翩翩起舞;采琳娜受誘進入唐璜的房間,遭非禮後發出痛苦的尖叫聲;唐璜欲嫁禍於萊波雷洛;采琳娜公布真相後,眾人紛紛摘下面具,指責唐璜惡行昭彰必受報應。

第二幕

第一場:埃爾維拉的屋外

被唐璜用金錢安撫過後的萊波雷洛,和唐璜互換了衣服以配合主人勾引埃爾維拉的女傭;馬賽多和一群農民進入屋內要殺了「唐璜」,在農民追趕「唐璜」之時,唐璜痛毆了馬賽多並逃跑;聞訊而來的采琳娜以溫柔的詠嘆調安慰未婚夫。

第二場:黑暗的庭院

假扮唐璜的萊波雷洛,想方設法擺脫窮纏不舍的埃爾維拉,正當他要逃跑之時,安娜與奧塔維奧,采琳娜與馬賽多,也從不同方向趕到,且與萊波雷洛碰了個正著;奧塔維奧也要殺了「唐璜」,但遭埃爾維拉求情;萊波雷洛嚇得趕緊吐露實情並求寬恕,且趁機溜之大吉;奧塔維奧則要繼續告發唐璜。

第三場:塑有督察雕像的墓地

唐璜漫步進入督察的墓地,萊波雷洛無意中也來到了這裡,主僕兩人再次聚首,萊波雷洛提醒唐璜處境危險但遭嘲笑;唐璜的笑聲被雕像發出的聲音打斷,他被石像警告:「其笑聲不會持續到日出」;在主人的命令下,萊波雷洛讀出雕像底座上的碑文:「我在這裡等著報復殺害我的歹徒」;唐璜邀請石像和他共進晚餐,出乎其意料的是石像竟頷首很肯定地接受了邀請。

第四場:唐娜·安娜的房間

安娜對責難她延遲婚期的奧塔維奧表示:由於父親之死,自己已經沒有結婚的心情。

第五場:唐璜的房間

唐璜在室內獨自用餐,萊波雷洛在一旁偷吃;埃爾維拉進來規勸唐璜早日悔悟無果;石人到來,希望唐璜悔改但遭拒絕;這時,地中冒出火焰,唐璜在恐懼之中,下了地獄。

▲ 「我的夫人,請你看這張名單」(歐文·施羅特)

文化影響

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在其著作《非此即彼》中有一長篇散文。他認為:「在所有經典作品中,《唐璜》是立足點最高的」。法國作曲家古諾則寫道:莫扎特的《唐璜》是「一部無瑕疵的作品,具備了不間斷的完美」。最後一場中唐璜的拒絕懺悔,對包括英國劇作家蕭伯納在內的許多作家來說,已經成為一個迷人的哲理和藝術話題。蕭伯納在其四幕戲劇《人與超人》中模仿了這部歌劇的創作手法(他明確提到莫扎特為終場督察和唐璜之間的對峙所譜寫的音樂)。法國作家福樓拜則稱《唐璜》是「上帝所創三件最美好事物之一。」普魯士浪漫作家E.T.A.霍夫曼根據這部歌劇寫了一部短篇小說《唐璜》:敘述者遇見了唐娜·安娜,並將唐璜描述成一個反叛上帝和社會的英雄,從而使這一角色具備了審美意義。

其他作曲家筆下的唐璜

莫扎特歌劇《唐璜》的常演不衰,引發了其他作曲家對原作的廣泛借鑒和改編。其中最著名也許是最有音樂色彩的,是李斯特的歌劇幻想曲《唐璜的回憶》。第一幕最後一場里的小步舞曲,經莫里茲·莫什科夫斯基、西伊斯蒙德·塔爾貝格改編,分別用在了他們各自作品當中。根據唐璜和采琳娜的二重唱「我的聲音在呼喚你」(Là ci darem la mano),肖邦將其改編成鋼琴和管弦樂隊的變奏曲。貝多芬和德國作曲家弗朗茨·但濟,也根據同樣的旋律創作了變奏曲。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貝多芬根據安東·迪亞貝利一首華爾茲創作、包括33個變奏的《迪亞貝利主題變奏曲》,也被世人稱為最偉大的鍵盤變奏組曲。其中第22個變奏引用了萊波雷洛詠嘆調「白天黑夜累得要命」里的旋律。

另一則趣話是:柴可夫斯基對歌劇《唐璜》和他的作者,充滿了敬畏之情。1855年,莫扎特的戲劇原稿在倫敦被法國次女高音保莉娜·維亞爾多購買。維亞爾是柴可夫斯基非正式未婚妻Désirée Art?t的老師,她可能勸說過自己的學生不要和作曲家完婚。維亞爾將這部手稿保存在巴黎家中的神龕里,受到過很多人的參觀。1886年,柴可夫斯基拜見了在巴黎的維亞爾,說當注視著這部手稿時,他是「出現在了神的面前」。所以1887年這部歌劇誕生百年之時,柴可夫斯基受其激勵,創作了一些紀念莫扎特之作,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柴可夫斯基並沒有採用歌劇《唐璜》里的任何旋律,取而代之的是,他選擇了四部莫扎特鮮為人知的作品,改編成被他稱為「莫扎特之聲」(Mozartiana)的《第四管弦樂組曲》(fourth orchestral suite)。在布拉格紀念《唐璜》誕生一百周年的那場演出中,劇中扮演唐璜的西班牙男中音歌唱家馬里亞諾·帕迪拉·y·拉莫斯,成了Désirée Art?t的丈夫。

除了改編成器樂作品以外,《唐璜》中的典故也出現在了其它一些歌劇中:奧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霍夫曼的友人尼可勞斯,在劇中演唱了一小段萊波雷洛詠嘆調「白天黑夜累得要命」;羅西尼歌劇《義大利的土耳其人》,劇中土耳其國王瑟林姆上場時,則引用了督察的音樂。

此外,義大利作曲家費魯喬·布索尼、法國新古典主義作曲家讓·弗朗賽,也對劇中詠嘆調「Deh, vieni alla finestra」進行了不同的改編,形成了自己的新作。


推薦閱讀:

《唐璜》:性的歡愉與彷徨

TAG:歌劇 | 唐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