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詩書入畫來,幾多閑情山水間
音樂是中國山水文化的重要載體,山水也是中國音樂藝術的主要創作題材之一,以山水為題的音樂作品非常豐富,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音畫同工,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
本期微信,我們就與大家分享幾首描山摹水的中國音樂作品,邀大家一同欣賞音樂里的山水畫。《流水》「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列子·湯問》國畫《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作為一段樂壇佳話,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古琴曲《流水》的樂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的《神奇秘譜》,朱氏在題解中考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 19世紀,道士張孔山在演奏中加入描寫水勢湍急奔騰澎湃的滾、拂手法,音樂形象更為鮮明,人們稱其為《七十二滾拂流水》。該曲對自然景物並不流於客觀描繪,而是借景抒情,表現一種激昂向上的精神境界。
《高山流水》
箏曲《高山流水》同樣取材於「高山流水遇知音」這一典故,但與古琴曲並無直接的傳承關係。諸多古箏流派之中都有對該曲的演繹,流傳較廣的有山東箏曲、河南箏曲和浙江箏曲。浙江箏曲的前半部運用兩個八度「大撮」,表現高山雄渾、深沉、肅穆、高潔的神韻;後半部運用一連串八度跳進的十六分音符、帶按滑的不同力度的「刮奏」,形象地表現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
《瀟湘水雲》
「每慾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神奇秘譜》雲山叆叇,香霧空朦。《瀟湘水雲》是古琴浙派創始人、南宋古琴家郭沔的代表作品之一,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南宋末年,元兵南下,郭沔南遷移居湘中寧遠九嶷山下,山高水長、雲霧奔騰的景象喚起了他對時事飄零的感慨和對故國山河的熱愛,遂應景而作了此曲。作品一開始,飄逸的泛音引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古琴特有的「吟揉」手法,深刻揭示了作者抑鬱的內心世界。此後層層遞升的音律展現雲水奔騰的畫面,打破壓抑氣氛,更為奔放、熱情。全曲高潮以第五段前兩樂句為素材移高八度展開,按音、泛音、散音巧妙的音色組合,交織成一幅氣象萬千的圖畫,最後再現「水雲之聲」只是一種無力的餘波,流露出作者內心的感傷。
《平沙落雁》 「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天聞閣琴譜》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平沙落雁》是一首曲調悠揚流暢、清新雋永的古琴名作,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全曲通過對雁鳴時隱時現的描摹,展示了雁群降落前於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樂曲採用模擬手法表現了大雁飛鳴、此呼彼應的生動形象。黃昏、沙岸、雁群,作曲家用生動的音樂語言描繪出了一幅恬靜優美的水墨小品畫。《漁舟唱晚》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漁舟唱晚》是一首頗具古曲風格的河南箏曲,標題意取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一句,描繪了夕陽西下,漁民愉快勞動、搖槳歸舟的景緻。此曲為金灼南根據山東聊城臨清一帶民間箏曲《雙板》演變的《三環套日》、《流水激石》改編,20世紀30年代傳授於婁樹華,婁遂以金譜為藍本而作了較大發展,按照十三弦箏的特點加以發展變化而成。現有多種不同版本流傳於世,音樂著意描繪夕陽西下,漁民愉快勞動,搖槳歸舟的景緻。《姑蘇行》
《姑蘇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謂於1962年創作的一首曲笛作品。 音樂採用崑曲素材,描繪江南古城蘇州的秀麗風光,表達人們面對美景心曠神怡的情緒。該作充分發揮了曲笛音色柔美、圓潤、寬厚的特徵,並結合南派笛子演奏慣常使用的疊音、打音、顫音等特殊技法,使樂曲表現更加韻味深長、獨具一格。音樂旋律優美婉約,風格清雅舒朗,節奏輕鬆明快,結構簡練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作之一,頗具江南絲竹韻味。
無論是「雲山叆叇,香霧空朦」的靈境,還是「雲程萬里,天際飛鳴」之胸懷……古人在琴音中融入了對於宇宙萬物的感應,和內心觀照的體察。琴畫映襯,身心不二,音樂帶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意念的升華。點擊頁面左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山水琴音」主題音樂包,感受一曲曲意境優美的山水音畫吧!
推薦閱讀:
※明 蕭雲從畫選 設色山水
※如何理解《江雪》的畫面感?
※王寧 林德坤 山水畫
※國畫山水畫五大技法
TAG:山水 |